初中物理教案

时间:2024-06-25 09:01:45 物理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物理教案15篇(合集)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物理教案15篇(合集)

初中物理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白光可分解为七种色光。

  3、了解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以及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是不同的。

  4、了解光具有能量,以及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光的色散、色光的混合。

  难点:色光的混合及颜料的混合。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投影出示一组图片:光源,分类,判断。

  (二)新授:

  (一)分解太阳光

  白色的阳光是最单纯的,真是这样吗?学生利用实验进行探究,找出正确的答案。

  师生交流:分析讨论实验结论,并举例说明结论的正确性。分析牛顿色散实验。

  举例:“雨后彩虹”

  (二)观察色光的混合

  视频:教堂的彩色玻璃。

  提出新的问题:当白光通过红色(或蓝色或绿色)玻璃时,你会看到什么现象?如何得到单色光?单色光混合会有什么新情况?学生进行实验,得出正确结论介绍光的三原色、滤镜。

  小结:透明体颜色

  (三)颜料的混合

  色光可以进行混合产生不同颜色的'光。美术课上用的颜料是否也可以混合并调出不同的色彩。美术课代表介绍颜料的混合为什么看到的花是红的?分析讨论。

  小结:不透明体的颜色。

  (四)光具有能量

  结合身边事例。

  小结:

  师鼓励学生课后继续交流,通过协作探究解决心中疑问。

  (五)随堂练习。

初中物理教案2

  【教学目标】

  1.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特点.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能进行有关的计算.

  3.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会应用这一公式分析和计算.

  4.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物理意义,会根据图象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时间、位移-时间公式的理解及计算.

  【教学难点】

  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教师提问:

  什么是加速度?加速度与有什么速度、速度变化、速度变化率的关系?

  判断:加速度变大,速度一定变大?加速度不变,速度也不变?

  (二)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物理学中将物体速度发生变化的运动称为变速运动.一般来说,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速度变化情况非常复杂.本节,我们仅讨论一种特殊的变速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汽车匀加速启动时,各时刻对应的瞬时速度:

  t/s 0 1 2 3 4 5

  v/m· 2 4 6 8 10 12

  生:每增加1s,小汽车的.速度值都增加2m/s。每个相同时间,速度变化相同。

  师:计算小汽车的加速度,选取任意两个时刻,如将3s和4s,2s和5s对应的速度值代入加速度定义式。

  生:加速度为2m/s2

  教师:从数据中可知:小车速度怎么变化,但是加速度又如何呢?.

  生:小车速度不断增大,但是加速度保持不变.

  得出结论:物理学中,称物体加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教师:匀变速直线运动是一种理想化的运动模型.生活中的许多运动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运动规律往往比较复杂,但我们忽略某些次要因素后,有时也可以把它们看成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例如:在乎直的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在超车的一段时间内,可以认为它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刹车时则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到停止.深受同学们喜爱的滑板车运动中,运动员站在板上从坡顶笔直滑下时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笔直滑上斜坡时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三)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关系v-t=v0+at

  速度——时间公式可以由上述表格中的数据通过数学归纳法得出。也可以通过加速度的定义式推导得到:a=

  其中vt为末速度(时间t秒末的瞬时速度)

  v0为初速度(时间t秒初的瞬时速度)

  a为加速度(时间t秒内的加速度)

  教师:之前我们复习了加速度的定义:a=。那么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在匀变速直线中,加速度a确定不变,初速已知v0。时间t秒末的瞬时速度怎样表示呢?

  生:vt=v0+at.

  教师:很好,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关系vt=v0+at。

  那么什么时候物体匀加速运动,什么时候匀减速运动呢?

  讨论:

  (1)当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时,a 与v0 同向,为匀加速直线运动;

  (2)当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小时,a 与v0 反向,为匀减速直线运动;

  (3)如果初速度为零,v0 = 0 , 则 vt = at 。

  一般取v0方向为正,当a与v0同向时,a>0;当a与v0反向时,a<0

  可见:v-t=v0+at为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公式的一般表达形式(只要知道v0和a就可求出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例题1:斜面上一小球以初速度12m/s沿斜面向上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为 ,求5s后该小球的速度。

  (四)速度—时间图象:

  1.取初速度为正方向,匀加速直线运动图像

  先通过一个实例来让学生画图,让他们对速度时间图像有直观的了解。

  (1)由vt=v0+at可知,vt是t的一次函数,根据数学知识可知其速度—时间图象是一倾斜的直线.

  (2)由v-t图象可确定的量:

  图线上点的意义——某时刻物体速度的大小、方向

  图线中线的意义——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直线为匀变速运动)

  线的斜率的意义——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图线与纵轴的截距——物体的初速度

  2.其他匀变速直线运动图像

  下面图像都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吗?加速减速?初速度方向?加速度方向?(用正负表示)

  3.辅助练习

  例如:根据图我们可以求出:

  (1)甲的初速度为2 m/s,乙的初速度为12 m/s;

  (2)在第2 s末甲、乙瞬时速度相同,均为6 m/s;

  (3)甲做匀加速运动,加速度为2 m/s2;乙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为-3 m/s2;

  (4)甲、乙前2 s内的位移分别为:s甲=(2+6)×2/2 m=8 ms乙=(12+6)×2/2 m=18 m.

  (四)位移—时间关系

  1.先说明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时间图像与时间轴所夹的面积大小等于物体运动的位移。由此得出速度位移图像与时间轴所夹的面积等于位移。

  猜测:匀变速直线运动中,v-t图包围面积也表示位移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来推导(微元法).把匀变速直线运动分成几个匀速运动,匀速运动位移为速度乘以时间。当分成越来越多的匀速运动后,就越接近匀变速直线运动。由此可见包围面积表示位移。

  意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的位移数值上等于速度图线下方梯形的面积.

  得s=×t,s=(v0+v0+at)t=v0t+at2.

  讨论:当a=0时,s=v0t;

  当v0=0时,s=at2;

  当a<0时,s=v0t-at2(此时a只能取绝对值).

初中物理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串联电路电压的计算规律,掌握实验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过程,得出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提高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态度,增加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锻炼和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2)难点:实验探究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演示实验:先用一只小灯泡组成一个简单电路,同学们观察它的亮度。然后再串联进去一个相同的灯泡,观察第一只小灯泡的亮度是否变化。

  问题:为什么两只灯泡串联在一起亮度会变暗呢?

  导出课题: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环节二:科学探究

  问题1:回忆关于电压的`知识。

  回答1:电压符号“U”,单位是伏特,简称伏(V),还有千伏、毫伏等单位。

  问题2:还记得电压表怎样使用?

  回答2:(1)电压表要与被测电阻并联。(2)电流从正接线柱进入,从负接线柱流出。(3)注意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量程。

  教师引导:为什么串联之后小灯泡变暗了呢?这其实和串联电路电压特点有关,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一下串联电路电压有什么特点。

  实验探究:探究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1.猜想:串联电路中,每个灯泡电压小于总电压。

  5.交流讨论:实验中哪些数据不符合结论,为什么?操作是否正确?小组分工是否明确?

  6.总结:串联电路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电压之和。

  问题3:我们已经通过实验得出了结论,谁能解释一下课前老师演示的小实验呢?

  回答3:当电路中只有一只小灯泡时,它的电压等于总电压。而两只小灯泡的电压之和才等于总电压,所以此时没个小灯泡电压减小,亮度变暗。

  环节三:巩固提高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浅谈本节课收获。

  作业:填写实验报告,整理实验流程。

初中物理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温度的概念,知道温度的常用单位和国际单位制中单位。

  过程与方法: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熟悉使用温度计的过程,掌握它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对温度进行准确测量的必要性,养成采集科学准确数据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和摄氏温度的规定。

  【教学难点】温度计的使用。

  【实验器材】各种温度计各一只,演示温度计一只,三只烧杯,分别盛冷水、温水、热水。

  【教学过程】

  设疑自探(一)

  水无常形,变化万千,无处不在。

  云,形状各异!似鱼鳞,像城堡。你是否知道,让人浮想联翩的`云从哪里来?

  雨,时而悄然无声,时而瓢泼倾盆。他来自何处,又落向何方?

  雪,使大地“银装素裹”!传说雪花来自天上“婆婆”的羽毛枕头,你相信吗?

  解疑合探(一)

  1、水变化万千,它不仅可变成云、雨、雪,而且还可以化为露、雾、霜等,那么自然界的水是怎样循环的呢?让学生讨论,看教材p3.

  2、将冰放入水壶中,然后加热,观察冰的变化。

  不断加热,水沸腾后,用勺子靠近壶嘴。

  通过观察大家知道了什么?

  找学生总结:水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称为物态变化

  设疑自探(二)

  1、什么是温度?符号?

  2、生活中常用的温度单位及单位符号?

  3、摄氏温度是怎样规定的?

  4、人的正常体温是多少?怎样读?

  5、还应了解自然界中哪些温度值?

  6、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单位是什么?它与摄氏温度的关系是什么?

  解疑合探(二)

  〖演示〗请一位同学将手伸入三只分别盛冷水、温水、热水烧杯中并说明感觉。

  教师:从这个实验中可知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是很不可靠的。要准确地测量物体的温度需要使用温度计。

初中物理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及三者间的关系;

  (2)能区别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3)知道机械效率的定义;

  (4)机械效率的表达式.理解机械效率总小于1;

  (5)会用公式计算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6)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主要方法;

  2、能力目标

  (l)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包括组装滑轮组,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刻度尺等能力,提高机械的效率。

  3、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热情,加深理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互相交流的素养。

  二、实验器材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刻度尺、钩码、弹簧秤、铁架台,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一大一小)轮组成的滑轮组,长1米的'细绳2根。

  三、教学方式

  引导探究式教学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

  教学目标

  活动1

  复习提问

  一、回顾-----各种简单机械

  1、 省力费距离的机械;

  2、 费力省距离的机械;

  3、等臂杠杆。

  1、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常用的机械;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机械的结构;3、为导出“机械效率”作准备。

  活动2

  猜想

  二、猜想----比较直接对钩码做功和使用机械对钩码做功的大小?

  1、教师演示两种做功形式并提出问题;

  2、学生猜想,比较二者做功大小。

  1、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活动3

  制订计划进行实验

  三、探究-----W总和W有的大小

  1、学生动手做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2、教师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学会收集证据和计算;

  3、学生陈述自己的猜想和证据是否一致,物理教案《提高机械的效率》。

  1、会动手实验;

  2、会收集数据并进行计算;

  3、

  活动4

  分析论证

  四、分析-----W总〉W有的原因

  1、 机械本身有重力;

  2、 摩擦阻力;

  结论:1、有用功(W有用):利用机械工作时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W有用=G·h

  2、额外功(W额外):对人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额外功;W额外=W总-W有用

  3、总功(W总):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叫总功;W总=F·s W总=W有用+W额外

  4、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公式:

  5、机械效率没有单位,永远小于1。

  1、能对自己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论证。

  2、理解各概念的含义。

  活动5

  应用

  五、观察----一些机械的机械效率

  加深理解

  活动6

  猜想

  六、猜想----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1、小组讨论;

  2、学生各抒己见;

  3、老师进行提示和小结。

  1、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

  活动7

  设计与评估

  七、探究----设计改变机械效率的方案?

  1、每组设计一个提高或降低机械效率的方案;

  2、老师对学生设计的方案进行分类;

  3、学生陈述能提高或降低机械效率的理由;

  4、教师总结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1、会设计一种或几种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案;

  2、能理解机械效率中改变机械效率的原理。

  活动8

  交流与提高

  八、交流----

初中物理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道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和牛顿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过程及物理学史。

  (2)知道伽利略以实验事实为基础,将实验和逻辑推理结合的理想实验方法。

  (3)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4)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会解释惯性现象。

  教学重点

  1、亚里士多德和伽里略研究运动和力关系的不同的研究方法。

  2、理想实验的研究方法是一种以可靠实验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3、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力的概念进一步深化。

  教学难点

  1、对理想实验方法的认识。

  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教案过程

  (一)情景引入

  情景1 观看中国冰壶运动员参加冰壶比赛的视频,体会运动员运动精神和良好的文化素养。

  师:请仔细观察冰壶的运动情景。

  问题1 如果我们把冰壶看作一个质点,请描述冰壶的运动?请分析冰壶的受力情况?

  问题2 冰壶的运动与它受力情况有关系吗?

  问题3 通过对冰壶的运动分析,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问题4 冰壶在前行的过程中,总有两位运动员用刷子使劲地刷冰面,目的是什么呢?

  问题5 如果冰道足够长,冰壶能一直运动下去吗?

  学生讨论,教师借机导入新课—— “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不运动”这个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正确吗?

  导入新课,回顾规律

  师:初中时同学们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请回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并思考回答问题。

  问题1 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对象,成立条件和定律结论。

  问题2 定律得出的实验基础是什么呢?

  实验1 回顾初中的探究实验及结论

  实验结论:水平表面阻力越小,物体运动的路程越长

  实验2 用气垫导轨近一步研究以验证上述结论(用气垫导轨的作用目的就是减小滑块的摩擦力,使实验接近理想情况。同时促进学生学会运用现代实验手段DIS系统处理物理问题。)

  把滑块放在一个气垫导轨上,使滑块和导轨之间形成气层,物体沿这个导轨运动时受到的阻力很小,推动一下物体,可以看到物体沿气垫导轨的运动很接近匀速直线运动。

  利用气垫导轨和DIS系统,位移传感器,演示滑块在水平导轨上的运动过程,通过对s-t图像的分析,得出物体在无阻力的情况下保持了运动状态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步回忆起初中所学运动和力间关系——即牛顿第一定律。

  实验3 模拟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实物器材,但有一定的摩擦)

  (1)让小球从一个斜面从静止滚下来,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但不能到达同样的高度。

  (2)假想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的高度。

  (3)如果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将会到达原来的高度,但要通过更长的路程。

  (4)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使它最终成为水平面,小球就再也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而沿水平面以恒定速度继续运动下去。

  (5)学生总结伽利略的研究方法:以可靠的事实为依据,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解释自然规律。

  【伽利略的观点】 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

  【迪卡儿的补充】 如果没有其他原因,运动的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再次分析冰壶的运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运动需要力维持”的观点是错误的判断。

  师:伽利略和笛卡尔对物体的运动做了准确的描述,但是没有指明原因是什么,牛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系统地总结了力学知识,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物体的这种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所以牛顿第一又叫惯性定律。

  【惯性定律和惯性的区别和联系】

  (1)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所遵从的运动规律。

  (2)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不论物体运动与否、受力与否,都具有惯性,且惯性只和质量有关。

  【说明】

  (1)物体不受外力时的状态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外力的作用是迫使物体改变其运动,说明力是使物体运动速度改变的原因。

  (3)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不受外力作用→受外力作用,但合外力为零

  3、惯性(实验)

  【演示动画5】 火车在长直轨道上匀速行驶, 坐在门窗密闭的车厢内的一人将手中的钥匙相对车竖直上抛,钥匙将落在( )

  A.手的后方。 B.手的前方。

  C.落在手中。 D.无法确定。

  生:钥匙将落在手中,因为抛出前钥匙随车一起运动,抛出后钥匙由于惯性继续保持向前的匀速直线状态,所以会落入手中。

  【演示实验6】(用实物投影仪)拿一个小纸条放在桌边上,在纸条上压一个立着放的木块,将纸条迅速抽出,木块不倒。(学生操作)

  师:请大家解释当纸条抽出时,木块为什么不倒?

  生:木块是静止的,当纸条迅速抽出时,由于木块有惯性,还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木块不倒。

  【演示实验7】 刹车时的惯性现象

  (1)汽车突然开动的时候,乘客会向后倾倒,为什么?

  模拟演示:(用实物投影仪)在小车上立一个木块,小车突然启动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生:启动前木块和小车一起保持静止。启动时,木块底部和小车都开始运动,但是由于有惯性,木块上部还要保持静止,所以木块向后倾倒。

  这个实验再现了汽车突然开动时乘客向后倒这一普遍现象。

  (2)汽车突然停止的时候,乘客会向前倾倒,为什么?

  模拟演示:(用实物投影仪)在小车上立一个木块,使小车和木块一起运动,小车突然停住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生:刹车前木块和小车一起运动。刹车时,木块底部和小车都停住了,但是由于有惯性,木块上部还要保持向前运动,所以木块向前倾倒。

  这个实验再现了汽车紧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倒这一普遍现象。

  【启示】 汽车司机不能超速、超载防止汽车由于惯性而带来的事故。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几部分内容:

  1、历史上几位科学家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看法和研究。

  2、伽利略得到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方法。

  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4、惯性及应用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四)、作业布置 略

初中物理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

  (2) 在探究实验中掌握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3) 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

  (2) 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

  (3) 在探究实验中总结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1) 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 动能、势能的影响因素。

  三、教学难点:

  动能、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

  四、实验器材:

  玩具小车、玩具小球、鸡蛋、沙土、小桌、弹簧、斜面、小钢球、塑料球等.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实验演示:玩具小车推着小球前进,举高的砝码砸碎盒子里的鸡蛋,压缩的弹簧恢复原状时推动小球前进,以及白板上展示的风推帆船前进,举高的重锤砸桩,拉弯的弓射箭等图片引出能量的定义。

  (二)新课讲解

  1、能量: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2、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老师引导]:对比、分析课前的演示实验,以及白板上风吹帆船前进、举高的重锤砸桩、拉弯的弓射箭三幅图片,把能量细分,得出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概念。

  [学生总结]: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势能:把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又叫做势能。

  [学生练习]:学以致用,相应习题的练习使学生加深对各种形式的能的理解。

  3、探究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

  [提出问题]:有的物体动能大,有的物体动能小,你能猜想一下动能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活动]:学生前后四个人一组讨论、分析猜想得出,动能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质量、运动的速度有关。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现在我们利用桌上的斜面、小球、小方块来探究动能的大小是否与物体的质量、运动的速度有关。学生前后四个人一组,讨论、交流这个实验应该怎样做?三分钟后大家一起来分享讨论结果。

  [学生活动]:小组分享讨论结果,并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实验中注意的一些问题。

  (1) 动能的大小可能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有关,在实验中用到的实验方法?(答:采用控制变量法。)

  (2) 实验时如何比较动能的大小?(答:使小球从斜面滑下,看物块被撞击的距离,被撞的距离越长,运动小球所具有的动能就越大。)

  (3) 如何控制小球的速度相同?(答:使它们分别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滚下。)

  (4) 如何改变小球的速度?(答:使小球从斜面的不同高度滚下。)

  [动手探究]:某一小组学生讲台上演示实验后得出结论。

  [交流结论]: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4、探究重力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

  [提出问题]:刚才我们的演示实验:举高的砝码能把鸡蛋砸碎,以及举高的重锤砸桩,想想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活动]:学生前后四人一组,分析、讨论得出重力势能大小可能与被举的高度和物体的质量有关。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利用老师提供的一盘沙土、大小砝码、木头小桌,同学们前后四人一组,想一想这个实验应该怎样做?实验方法是什么?怎样比较物体重力势能的大小?三分钟之后分析讨论结果。

  [学生活动]:小组分享讨论结果,并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实验中注意的一些问题。

  (1) 重力势能的大小可能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有关,在实验中用到的实验方法?(答:采用控制变量法。)

  (2) 实验时如何比较重力势能的大小?(答:使砝码从某一高度砸下,看桌腿陷进沙子里的程度,陷的越深,说明被举高的砝码所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动手探究]:某一小组学生讲台上演示实验后得出结论。

  [交流结论]:高度相同时,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质量相同时,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5、探究弹性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

  [提出问题]:刚才我们的演示实验:压缩的弹簧去顶小球,以及拉弯的弓射箭,想想弹性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活动]:学生前后四人一组,分析、讨论得出弹性势能的大小可能与弹性形变的程度有关。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利用老师提供的弹簧、小车、小球等,同学们前后四人一组,想一想这个实验应该怎样做?实验方法是什么?怎样比较物体弹性势能的大小?三分钟之后分析讨论结果。

  [学生活动]:小组分享讨论结。

  [动手探究]:某一小组学生讲台上演示实验后得出结论。

  [交流结论]: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程度有关,弹性形变的程度越大,物体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三)课堂小结

  (1)能量: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就说物体具有能力;

  (2)能量的分类:动能和势能,势能又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3) 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其具有的动能就越大。

  (4) 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被举高的高度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其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5) 弹性势能的大小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程度有关,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程度越大,其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四)布置作业: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从演示实验引入,加深学生对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概念的理解,随后紧跟着相应习题的练习,可以更好的掌握它们之间的区别。进一步启发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三种形式的能量分别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交流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学生上讲台自己动手做实验,可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能力。

初中物理教案8

  初二是物理学科开始学习的起始点,更是一个关键点,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从心理上重视。在如今素质教育的改革大潮中,作为实施者——教师,则更应该积极探索以适应新教材的改革,社会的需要。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使人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始终维持在一个兴奋的、积极状态之中。因此在素质教育中实施激励性教育是势在必行。在初二物理教学中笔者积极探索激励性教育,发现激励性教育在物理教学中能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激励性教育是指:用激励性语言、行动去触动心灵的心理教育。其宗旨是以“情”为主体,感化或促进提高。笔者通过实践、反复调整、修正,最后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包括:①启发式教学、奖励式授课。②层次性、渐进性提问与追问。③赞许式评价。

  一、启发性教学、奖励式授课: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5分钟,使这45分钟高质量高效率!

  1指导学生如何预习新章节。预习是学习好物理的起点,首先通读全文找出重点,用红笔将重点画出来,并将这些重点记在预习本上。其次,寻找疑点也是预习的精华,是经过反复思考,依然寻找不到解答的知识点,将这些疑点都写在疑点本上,并用红笔勾画出,作为标记,上课要注意听。再者,将预习到的知识和后面的小试验小制作联系起来,如果能做,自己做一做,锻炼自己的动手与动脑、逻辑思维、判断能力。最后,做一下预习反馈,将本、书合上,分析这一章节讲了什么,头脑中要有一个知识网络,并和相应的习题做一下对照,看一看自己是否能解答。(用铅笔写)

  2授课过程以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为主线,以教与学为重点,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变被动接受和管理为主动参与,实行导向、导航、导演、引导、指导、辅导,领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领着知识走向学生。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而不是单纯品尝前人创造的成果。教学中首先注意引入方式,启发式、实物式、对比式,或是兼而有之。讲述中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立场和角度考虑问题。如在讲蒸发时,首先将一块湿布在黑板一侧抹一下,然后对同学们讲,一会儿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干了”同学们异口同声,继而引出蒸发。

  二、层次性、渐进性提问与追问:

  提问的技巧对于激励性教育来说,也是功不可没。因为对于一个学困生,如果提问比较难或太容易,他们会觉得是在故意羞辱他。因此,提问的同时应掌握一个度。例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时,首先问一个好

  学生,透镜分为几种?“凸透镜、凹透镜。再问一个学困生,“凸透镜具有什么特点?”此时,笔者拿一个凸透镜,放在阳光下,使阳光经透镜聚焦于火柴或一张白纸。“聚光。”“好!你真棒!那么你再告诉老师,凹透镜呢?它的特点正和凸透镜相反,对吗?”“发散。”“这节课内容只要你好好听,你一定会。最后我要提问你几个问题。你先记好了。”讲完之后,再问他,照相机的原理是什么?要想照近景、照远景,你该怎么办?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总结自然留给了那些听明白的同学。这样先提问讲后再回答的措施,调动了他的信心与积极性,以及对物理的兴趣与爱好。

  三、赞许式评价:

  无论在哪些方面,尽量去挖掘学生们身上的优点,鼓励他们的信心,并给以赞许式的肯定。“优点单”就是一个很好的措施,使每个学生看到了老师与身边同学的评价,自己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还有这么多本事没有发挥出来,我也能行。其中同学们对一位学习特别差、纪律特别差的学生的意见至今记忆犹新,“学习成绩差,不一定代表你笨、没有创造力。记得吗?1千米=1000米,你不就回答对了吗。再有,在学习简单机械时,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你找的不是都比较准吗?你纪律不好,为什么不尝试一下换位思想呢?老师、同学相信你,你一定能克服。盼着你的捷报早日传来。”“虽然你纪律不好,但你在运动会上为咱班赢得了荣誉。全班感谢你。假如今后,你不再捣乱了,相信你会赢得更多的掌声。”“真的很希望你努一把力,别给咱班拉分”……记得当时的他非常感动,原来他在老师、同学们的心中,并不是一个什么都不行、无可救药的学生。有了自信,提高了学习的劲头。从那以后,发现认真交作业的有他,认真回答问题的有他,问问题的有他,他进步了。记得在学完杠杆的应用,他拿来筷子、钳子、剪刀、镊子、指甲刀、瓶起子,然后问:“这些是不是杠杆?是什么杠杆?”“你能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真好。现在我们共同分析一下,找一下支点、动力、阻力,画力臂。”正是这简单的评价,赞许式的肯定使他的成绩突飞猛进。

  总而言之,激励性教育是一种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方面。在实施激励性教育的同时,时刻铭记着以师生的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为核心,时刻铭记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再是“工头”,不是领导,不是严父、不是法官,不是“上帝”,而是导师、朋友、助手和楷模。本着这个原则,激励性教育初探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让激励性教育发挥出它的价值,使亿万人的心共同为祖国的明天而跳动。

  时代在进步,在发展,作为物理教师的我们,有责任为教学的改革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此时,那么你就融入了为教育事业的改革、教育事业的发展的一个大熔炉中,通过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锤炼、敲击、磨砺,反复地调整、聚焦,同步共振,一次次地提升、放大,就能产生强烈的核裂变效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放射出灼目的光华。

初中物理教案9

  第——怎样认识和测量电流

  【教学目标】

  (1)通过类比的方法理解电流的概念,

  (2)掌握电流方向的规定

  (3)掌握电流单位及换算

  (4)认识电流表,知道电流表的图形符号。

  (5)会正确选择量程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和正确读数

  【教材分析】

  电流的概念比较抽象,为了让学生更轻松的理解和接受电流,老师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水流”、“人流”、“车流”的形成,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流动的物质如水、人、车,二是朝某一方向。与“水流”、“人流”、“车流”类似,电流的形成也要有两个条件,就是电荷和向一定方向,把电流的概念引出。电流方向的问题是物理学的规定,要求学生记住通过P15图11-27的演示看到灯泡的亮度不同,说明电流有强弱和水流有急缓类似,公式I=Q/t可补充,同时电流的单位的内容也随机说明介绍。认识电流表借助实物和挂图讲解,用电流表测量电流通过实验器材操作演示给同学们看,有时间和条件的让学生动手练习,达到增强记忆加深印象和提高兴趣的.的效果。

  【学情分析】

  学生对电流的概念比较难理解,用类比的方法讲解让学生通俗易懂。电流表的读数一定要看清量程和分度值,写法上不要忘了单位。正确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避免出现错误的操作动作。

  【教学理念】

  本节的教学重点:电流的方向的规定

  正确选择量程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和正确读数

  本节的教学难点:电流的概念

  正确选择量程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教学过程】

  我们知道闭合开关,电灯会亮,风扇会转,各用电器会工作,说明电路中有电流通过了电灯、风扇和各用电器。通过用电器是否工作来判断电路中是否有电流。那么电流是什么呢?物理学中常用电流与水流、人流、车流来类比,引入电流的概念。

  一、认识电流

  1、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或者说向一定方向移动)形成了电流。

  2、电流方向:物理学中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由于正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也可以说电流的方向与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用电器接入电路闭合开关时,电源外部电流沿着电源正极→开关→用电器→电源的负极的方向流动,电源的内部电流从电源的负极→电源的正极的方向流动。

  如图11-3-1所示串联、并联电路电流方向。会标电流的方向

  3、电流的定义:用每秒电荷通过导体任意横截面的电荷量表示电流的强弱叫电流。用字母I表示。表达式I=Q/t,其中Q表示电荷的多少,单位库仑,简称库,符号C。t表示时间单位秒符号、电流的单位:国际单位安培,简称安,符号=1C/s 常用单位:毫安(mA),微安(μA)换算式:1A =1000 mA 1 mA=1000μA 1A =106μA 台灯工作时的电流为的含义:表示每秒通过台灯的电荷量为

  二、怎样测量电流

  1、认识电流表

  ①作用:测量电路中电流的大小

  ②电路符号 圆圈内的A表示所测的电流用安培作单位。

  ③有三个接线柱,标了“—”或“+”表示公共的接线柱,另二个标数字的表示量程的接线柱。二个量程:“0~”“0~3A”对应的分度值分别为,

  2、电流表的使用

  为了方便学生记忆,将书P16电流表使用说明书详解后归纳为以下几个字。

  ①校零:使红色指针对准“0”刻度线。

  ②串联:只串不并,并则短路,因电流表电阻很小,相当于导线。

  ③正进负出:使电流从电流表“+”接线柱进,从“—”接线柱出。

  ④量程:估测或试触(从大量程先试,如偏角小则试小量程。)

  ⑤禁止:不允许把电流表不经过用电器直接接在电源的两极。

  3、电流表的读数方法

  ①看量程

  ②看分度值

  ③看指针向右偏了多少小格,用分度值乘以小格数就是电流表的示数。但记住一定要把单位读出来。练习读出下图11-3-2电流表的读数,若改用“0~3A”的量程结果又怎样?

  4、用电流表测电流

  在活动3中目的是使学生能正确接入电流表,用不同的量程正确读出读数;比较读数的不同,知道用哪个量程测量会使结果更准确。注意:在电路电流不超过的情况下使用“0~”的量程,读数会更准确。因为“0~”的分度值,“0~3A”分度值,测量工具的分度值越小,测得的结果越准确。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自我评价与作业

初中物理教案10

  1、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a.装置―――水电解器

  b.电源种类---直流电

  c.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

  d.化学反应: 2h2o=== 2h2↑+ o2↑

  产生位置 负极 正极

  体积比 2 :1

  质量比 1 :8

  f.检验:o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h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2)结论: 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②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③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例:根据水的化学式h2o,你能读到的信息

  化学式的`含义 h2o

  ①表示一种物质 水这种物质

  ②表示这种物质的组成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③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一个水分子

  ④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构成 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2、水的化学性质

  (1)通电分解 2h2o=== 2h2↑+o2↑

  (2)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应生成碱(可溶性碱),例如:h2o + cao==ca(oh)2

  (3)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应生成酸,例如:h2o + co2==h2co3

  3、水的污染:

  (1)水资源

  a.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但供人类利用的淡水小于 1%

  b.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h2o ,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na ,最多的元素是 o 。

  c.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分布不均,人均量少 。

  (2)水污染

  a、水污染物: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

  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防止水污染: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初中物理教案11

  教学目标

  1、常识性了解水能和风能的利用的知识。

  2、知道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3、知道水能和风能是清洁能源,在使用中的能量转化和我国使用能源

  教学目标

  1、常识性了解水能和风能的利用的知识。

  2、知道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3、知道水能和风能是清洁能源,在使用中的能量转化和我国使用能源的概况。

  4、通过本节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和节约能源的教育。

  教材分析

  本节介绍了天然的机械能-水能和风能,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开发和利用。教材的内容联系实际,是动能和势能的知识延续,是机械能在自然界中的具体体现,学习本节可以使学生对机械能形成比较具体的概念和全面的认识,在教材中还包含了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的内容,应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教法建议

  本节的重点是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对建筑拦河坝提高上游的水位,到水流冲击水轮机,水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这三个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风能和水能的利用可以采用让学生阅读,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教学。提供的资料是:我国水能的使用情况;我国风能的使用情况;关于水能和风能使用的照片。

  做好调查的准备,课本后面有两个调查题目,分别是是否有利用水能和风能的可能,及是否有水电站,对于水电站做一些调查。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三节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课题】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重点难点分析】从动能和势能转化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修建拦河坝来提高上游的水位,对于水轮机的构造和发电厂的组成不要详细分析,从联系实践来学习,并扩展对机械能的认识视野。

  【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内容建议用阅读的方法学习

  1,用课前诊测引入新课

  提出思考问题:重力势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动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河水从高处落下,说明水的能量转化情况。

  2,阅读水能的利用

  方法1,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自行阅读并提出问题,组织成小组讨论,并提交思考答案,由全班同学审查。此种方法适合于班级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并组织的教师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较广的知识面。

  方法2,提出思考问题:我国古代利用水能的情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水能发电的情况;拦河坝提高水位的意义;利用水能发电的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利用潮汐发电的方法和意义及其发电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3,阅读风能的利用

  教学方法同上,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提供关于风能的利用的资料(这是在上一节课应当布置的课题),学生提供的资料可以由班级共享。对于一般的教学过程,可以提出思考问题:风能的利用状况;风能的特点(优点和发展特点)等。

  4,布置学生实践题目

  调查本地域中水能和风能的利用状况;是否还有可以利用的水能和风能资源;实际的水电站的使用情况等。

初中物理教案12

  课前准备:

  一、教学设计:

  升华和凝华是自然界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是物质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直接转变的过程,但我们的同学们,对这种转变的过程和转变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并不非常熟悉,而且也很难直接观察到,因此要掌握好这一节内容,我们可以在实际教学中把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过程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活动的过程。

  二、具体步骤:

  (1) 布置同学们课前复习归纳。

  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三态是固态、液态、气态,固体和液体之间的转化、液体和气体之间的转化都已学过,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让同学们自觉体会和产生固态与气态之间是否会转变的疑问,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2)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

  布置学生通过上网、查阅图书,收集有关人工降雨的资料,弄清人工降雨的常用方法、使用材料和原理等。通过对课外知识的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3)观察生活中的现象。

  在学习了前面关于固态和液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物态变化之后,观察日常的.生活中有没有固态与气态之间直接转化的过程,并做好记录、与同学进行交流和探讨,培养同学们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最后在课堂上引导同学通过小组活动完成课本中设计的实验,并通过实验归纳课本中的重点知识。同时,再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一些前面讨论的现象和问题。然后,对学生收集的知识进行讨论和交流,并给予一定的评价和指导。

  三、教学目标:

  1、 知道什么叫升华,什么叫凝华。

  2、 知道升华是一个吸热过程,凝华是一个放热过程。

  3、 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

  4、 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收集材料和对日常现象实验的观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探求知识的欲望。

  5、通过小组活动、课外和课堂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教具、学具、实验仪器:

  1、学具: 收集的文字资料、实物、图片。

  2、教具: 实物投影仪、照片、铁架台、烧瓶、酒精灯、细线、碘

  五、教学重点、难点:

  1、 知道升华、凝华现象及它们各自的吸放热情况。

  2、 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3、 了解升华、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六、课前学习的内容:

  1、 归纳前面所学的物态变化并了解其吸放热的情况。

  2、 查阅有关人工降雨的资料,了解其中的原理和涉及的物态变化情况。

  3、 观察生活中的物态变化,了解那些发生在固体和气体之间的。

  4、 与同学交流观察学习的情况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并做适当的记录整理。

  教学过程:(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教学指导、学生活动)

  一、 复习引入 (3分钟)

  前面我们已学习了有关自然界中物质状态及其变化的情况。下面来做一个简单的回忆和归纳。

  1、 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主要有哪些?

  2、 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3、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属熔化?哪些属于凝固?

  4、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5、 汽化的两种方式是什么?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6、那么我们来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转变呢?举例说明。

  学生1答:固态、液态、气态。

  学生2答: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是一个吸热过程;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是一个放热过程。

  学生3答:如冰化成水、铁变成铁水等是熔化;水结成冰、油变成固态油脂、蜡烛油变硬等是凝固。

  学生4答: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是一个吸热过程;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是一个放热过程。

  学生5答:蒸发和沸腾 它们的相同点:都是汽化现象,都要吸热。不同点:温度条件不同; 发生地点不同; 剧烈程度不同。

  学生6答:能; 如:衣柜中的卫生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干了;冬天的雪人变小了;雪花的形成等。复习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老师要帮助学生整理纠正一些不正确的答案。

  二、教学过程 (35分钟)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通过活动来观察物质在固态与气态之间的变化:

  1、 先装置好实验仪器

  2、观察瓶中碘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3、移去酒精灯,然后观察瓶中的变化。

  4、棉线上析出的碘像什么?

  5、下面我们来归纳一下活动中发现的一些现象。

  (1)碘是怎样变成气体的?

  (2)什么是升华?

  (3)升华时我们必须给碘加热,这说明这是一个什么过程?

  (4)什么叫凝华?它吸热还是放热?

  6、课前同学们收集的物态变化中,哪些是升华?哪些是凝华?

  学生活动:在锥型瓶中放入少量的碘粒,在靠近碘粒的上方悬挂一段棉线,用酒精灯微微加热。学生观察:瓶底有紫色的碘蒸汽冒出,但没有看到液态的碘。学生观察:瓶中紫色的碘蒸汽消失,瓶中细线上出现针状碘固体,非常漂亮。

  学生1答:像雪(人造雪)

  学生2答: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学生3答: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学生4答:吸热学生答: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它是一个放热过程。

  (说明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归纳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小结 (7分钟)

  四、作业布置、教师引导:

  1、同学们在课前收集了有关人工降雨的一些资料和图片。下面请同学们分别交流。

  (1)在这种方法中涉及哪些物理原理和现象?

  (2)人工降雨的第二种方法是什么?涉及哪些学过的知识?

  (3)人工降雨的第三种方法是什么?又涉及哪些学过的知识?

  2、除了人工降雨外,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升华、凝华,它们帮助人们解决了哪些问题?

  1、 学生归纳总结本课内容。

  2、归纳出物态变化的网络图或循环图。

  (1)食物保鲜(2)舞台制造白雾(3)利用卫生球除虫

  (说明活动鼓励同学们质疑、提问、补充,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多向思维。老师提一些问题让学生解决或有的同学不太清楚的问题请学生帮助解决,使学生体会成功和帮助人的喜悦。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另外,通过对日常现象的观察和比较,使同学们体会到生活、物理、社会的关系,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服务的欲)

  板书设计:

  升华和凝华

  一 、活动:

  1、过程

  2、观察、记录现象

  3、结论

  二 、升华是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凝华是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三 、升华吸热 凝华放热

  四 、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及应用。

初中物理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会用伏安法测电阻,加深对电阻概念的理解。

  (2)能正确画出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图,并按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

  (3)学会正确选择电压表量程,并用试触法确定电流表的量程。

  (4)理解小电灯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过程与方法:

  设计实验电路图,并且比较各个电路图的优缺点,从而确定本实验用哪个电路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热情,产生探测未知电阻阻值的欲望,积极动手操作,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做好实验的科学态度,感受用物理知识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

  二、设计思路

  用伏安法测电阻属于欧姆定律变换式的具体应用,对于加深学生欧姆定律和电阻概念的理解有重要作用,同时又给学生提供了综合使用初中常用电学器材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本节课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如何测量一个定值电阻的阻值”问题后,由学生设计实验,通过交流和讨论发现,应该用有滑动变阻器的电路图进行实验,好处是可以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并设计出实验表格;第二部分准备需要哪些器材,了解实连接图如何连接,并根据实物图说出实验中的注意点,为下面的实验做好准备;第三部分开展实验,先进行定值电阻阻值的测量,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为什么电阻两端的电压变了,通过它的电流也变了,电阻几乎没变?第四部分,仿一仿,开展实验测量小电灯的电阻的测量,讨论为什么小灯泡阻值变化比较大?从而分析出小电灯不需要求平均值。两个实验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电阻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能够设计电路和表格。

  2、难点:分析出灯丝电阻受温度的影响。

  四、实验器材:

  每组配备干电池两节,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各1件,待测电阻一只(5欧或10欧,其电阻值用不透明白胶布粘封,并标以Rx字样。要求学生暂不揭开。),导线若干条,小灯泡(2、5V)。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忆一忆”)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电学中的一条什么重要规律?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如何写?(学生回答略)

  (“想一想”)

  师:怎样利用欧姆定律测量导体的电阻?引出本节。 板书:(第四节 欧姆定律的应用 测电阻)

  (二)进行新课

  (“动一动”)

  1、设计实验

  (1)测量电阻的方法

  师:同学们说说看,你准备如何测量电阻的阻值?板书:(一)测未知电阻Rx

  答:用电压表测电阻两端的电压,用电流表测通过它的电流。

  (2)问: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板书:实验原理

  答:根据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计算出它的电阻。 板书:R=u/I

  (3)问:根据同学所说的方法,你们能否设计出实验电路图? 板书:实验电路

  学生设计,教师巡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几张电路图实物投影,师生共同评价。

  师:这是同学们设计的电路图,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哪幅电路图更好一些,好在哪里。(提醒:实验中总是有误差的,为了减小误差,我们应该怎么办?联系前面学的一个重要的器材,如何改进?) 投影正确的实验电路图

  (“考一考”)

  师:滑动变阻器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投影:①改变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多次测量取平均植,减小误差。②保护电路

  (“探一探”)

  2、实验准备

  (1)需要哪些实验器材?板书:实验器材

  电源(干电池2节)、电流表、待测电阻R 、滑动变阻器、开关、电压表、导线若干 (投影)

  检查和认识自己小组的实验器材。注意认清哪个元件是待测定值电阻Rx。

  (2)设计表格 板书:设计表格

  提醒:要测哪些物理量?计算什么?表格需要几列几行?

  学生设计,教师巡视,实物投影并作出评价,强调表格的规范,并让学生完善自己设计的表格。

  问:三次测量的平均值放哪里?

  引导学生在表格后加一列平均值,为了计算方便,可以调节电路中的'电流为整

  数值(投影完整的实验表格)

  实验次数 电压

  U/ V 电流

  I/ A 电阻

  R/ Ω 电阻平均值

  R/ Ω

  (3)连接实物图(根据所设计的电路图连接)

  师:请一位同学到屏幕上将电路图连成实物图,其他同学在下面观察是否正确,若有错误的地方,请同学们纠正。

  (4)实验注意点 板书:实验注意点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实验中要注意哪些方面?

  学生要进行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实验的注意事项:(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该断开(2)滑动变阻器应该一上一下接,实验前将阻值调到最大处(3)电流表,电压表的量程选择 (投影)

  (5)这个实验需要哪些步骤? 板书:实验步骤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①按电路图连接电路。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是断开状态。

  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要放在最大电阻值位置。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要连

  接正确。电压表使用0~3伏量程,电流表用试触法确定量程。

  ②检查电路连接无误后,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电路中的电流,观察电流的示数为0、1A,0、2A,0、25A时电压表的示数记录在表格中。

  ③根据记录的三组实验数据分别算出未知电阻的三个值。为了减小误差,算出电阻的平均值,作为被测电阻的阻值。

  ④实验要求:积极动手,按要求操作,记录数据、计算结果要实事求是。实验完毕要整理好仪器。

  以上内容,边讲边投影

  (“做一做”)

  3、实验探究(伏安法测电阻)

  教师巡视,指出学生在操作中有问题的地方

  (“比一比”)

  哪个小组的实验规范 准确 迅速

  4、分析与讨论

  实物投影学生的测量结果。揭开定值电阻Rx上的封条,核对自己测试结果的正确性。

  思考:你测量的电阻值为什么和定值电阻上标出的数值不完全相同?

  答:由于实验电路和仪表造成的误差。

  (“议一议”)

  分析:1、为什么电阻两端的电压变了,通过它的电流也变了,电阻几乎没变?

  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不随电压和电流的变化而变化。

  (“仿一仿”)

  小电灯也有电阻,将待测电阻R换成小电灯,仿照刚才的实验测小电灯的电阻。

  注意:加在小电灯两端的电压不要超过小电灯上所标注的电压

  实验时,观察小电灯的亮度并用手摸一摸它的温度

  板书:(二)测小电灯的电阻

  汇报测小电灯的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然后带领学生进行分析:

  2、为什么小灯泡阻值变化比较大?

  这似乎与刚才的实验结论优点矛盾,谁来分析一下这是什么原因呢?

  小电灯的灯丝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进行工作的,电灯越亮,灯丝的温度就越高,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有的材料受温度影响较大,有的几乎部首影响)

  问:对于小电灯的灯丝,他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那么求出小电灯阻值的平均值是否有意义?表格中还有必要写平均值吗?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检查仪器是否收拾好,按要求摆放。

  (三)课堂小结

  (“谈一谈”)

  师: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我们懂得了如何去测量一个未知电阻的阻值和小电灯的电阻,并且根据所测出的实验数据机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了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四)布置作业 :完成本节实验报告。

  (五)说明:本节实验要引导学生按实验的目的,完成电路设计、器材选用、实验步骤、设计表格等项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六)板书设计

  四、欧姆定律的应用

  (一)测未知电阻Rx

  1、原理:欧姆定律的变形式:R=u/I

  2、电路图

  3、实验器材

  4、设计表格

  5、实验注意点

  6、实验步骤

  (二)测小电灯的电阻

  方法:伏安法测电阻

初中物理教案14

第四节<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 </span>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一、知识与技能

  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训练连接电路和使用电流表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科学探究全过程的切身体验,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在实验中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真观察、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用具:电池、开关、灯泡、导线等实验用品。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看黑板上的电路,从前面学过的知识知道,这是两个小灯泡组成的串联电路,电路中各点的电流之间有什么关系?

  大家现在先来猜想一下各点的电流有什么关系?有多少种可能?

  1. 电流可能是由大到小的,电流每经过一个小灯泡,就消耗一部分电能,回到负极时就小了。

  2. 认为小灯泡一样亮,电路中各点的电流可能相同;电流可能有时大有时小,如大灯泡较亮,它需要的电流大,小灯泡暗,需要的电流就小,好像与用电器有关。

  3. 我想靠近电源正负极的地方应大些,应该与电源位置有关。

  4. 我的`想法是导线粗的地方电流大;导线细的地方电流小。像粗水管中的水流大,细水管中水流小一样。

  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

  二、新课学习

  1. 串联电路电流的规律

  大家按照自己的猜想,制订自己小组的实验计划,然后我们进行小组的试验计划讨论。每个组汇报自己的试验计划,大家进行讨论,老师进行统筹,确定每个组要验证的方向。然后动手进行实验。

  大家的实验计划都制订好了,请大家注意电流表的连接方法。学生开始动手实验,教师给予指导。

  实验汇报:同学们的实验做完了,现在总结一下自己实验的结论。经过同学们的努力实践,现在可以统一意见了: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相等。

  这一结论经过了同学们的探究和实践活动,已经得到了验证。在这个实验中你还有什么收获?

  我们知道了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先有了猜想后,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再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可以随时调整设计中不合理的地方。也要随时提醒自己有没有失误的地方。我们在实验中,应该不怕困难,大胆去验证结果。

  大家都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给我们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 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我们一起合作对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进行了探索,现在我们开始找出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吧。

  大家都知道,串联电路只有一条路径,并联电路有多条路径。我们把并联电路的各分支叫支路,总路径叫干路,而实际上我们只要探究干路和支路电流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① 猜想干路和支路电流的关系

  ②设计实验:仿照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设计,对以上猜想设计一下实验。

  ③进行实验

  大家的电路设计大致相同,只是猜想的结论不同。现在大家根据设计好的电路图可以动手实验了。学生动手实验,教师给予指导。

  实验汇报:同学们都做完了实验,我相信结论已经出来了,请汇报一下你们组的结论吧。

  老师小结:在并联电路中,干路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 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相等 .

  2. 并联电路中干路和支路之间的电流关系:在并联电路中,干路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四、板书设计

  电流: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

  并联电路:干路电流和之路电流的关系

初中物理教案15

  活动内容

  了解、收集、分析、总结厨房里的热学知识。

  活动目的

  1、让学生了解厨房里所涉及到的热知识,通过厨房炊具及餐桌上的变化,使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给人民生活水平带来的提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先让学生回家时认真观察厨房所有的炊具、做饭、烧菜的全部过程,回忆自家厨房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及看到的有关物理现象,思考哪些与学习的热学知识有关,怎样解释其现象,做好笔记。

  活动过程

  1、小组讨论、交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

  2、班级讨论、交流(小组推选代表)

  3、教师归纳小结

  (1)炉灶的变迁,从大土砖灶到红砖砌的“节能灶”,从土煤炉到蜂窝煤炉,从沼气灶到液化气灶,每一次改进之所以深受人们欢迎,主要是每次改进都能使燃料燃烧更充分,既节省了燃料,又减少了废气(烟)污染,当然还有使用更方便的因素。

  (2)使用炉灶烧火或炒菜做饭时,要把锅底放在火苗的外焰,不要让锅底压着火头,这样可以使锅的温度升高得快。

  (3)锅铲、手勺、漏勺、铝锅等炊具的柄都用木头或塑料,是因为木头、塑料是热的不良导体,以便在烹饪过程中不烫手。

  (4)炉灶上面安装排风扇,是为了加快空气的对流,使厨房里的油污及时排出去,避免污染房间。

  (5)往保温瓶灌开水时,不灌满,能更好地保温。因为未灌满时,瓶口处有一层水蒸气,它是热的不良导体,能更好地防止热量的散失。

  (6)冬季从保温瓶里倒出一些开水后,盖紧瓶塞时,常常会看到瓶塞马上往上跳一下(有时会脱离瓶口掉在地上)。这是因为随着开水的倒出,进入了一些冷空气,瓶塞塞紧后,进入的冷空气很快膨胀,压强增大,推开瓶塞。

  (7)在冬天或气温很低的情况下,往玻璃杯中倒入沸水时,应当先用少量的沸水预热一下杯子,以防止玻璃杯内外温差过大,内壁膨胀受到外壁阻碍产生力,致使杯子破裂。

  (8)煮熟后滚烫的鸡蛋和在沸水中烫一下的西红柿,放入冷水中浸一会,容易剥壳和剥皮。因为滚烫的蛋壳与蛋白、西红柿皮与肉遇冷后都会收缩,但它们的收缩程度不一样,从而使两者脱离。

  (9)冬季喝刚出锅的汤时,看到汤面没有热气,好像汤不烫,但喝起来却烫口,因为汤面上一层油阻止了汤内热量的散失。

  (10)炒菜主要是用热传导的方式,煨汤、煮饭、烧水等都是用对流方式传热。

  (11)滚烫的砂锅放在湿地易破裂。这是因为砂锅是热的不良导体,滚烫的砂锅放在湿地上时,砂锅外壁迅速放热收缩,而内壁温度降低很慢,砂锅内外收缩不匀,故易破裂。

  (12)液化气是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使气体液化装在钢罐中的,使用时,通过减压阀,液化气的压强降低,液态变成气态进入灶中燃烧的。

  (13)烧水或煮食物时,喷出的热蒸气比热水、热汤烫伤更严重。因为经它们变成同温度的热水、热汤时,要放出热量(液化放热)。

  (14)手沾点凉水拿刚出笼的熟馒头时不觉得怎么烫手。这是因为热馒头接触手上的凉水时,凉水迅速汽化生成一层水蒸气在手与馒头之间,水蒸气是热的不良导体,所以手不觉得怎么烫了。

  (15)夏天用我国南方一种陶土做的凉水壶装开水,会很快冷却,且比气温低,这是因为陶土容器中的水可以渗透出来,到了容器壁外的水会很快地蒸发,蒸发时要从容器和它里面的水里吸收大量的热,因而使水温很快降低。当水温降到和气温一样时,水还会继续渗透、蒸发,还要从水中吸热,水温继续降低,但因为水温低于气温后,水又会从周围空气中吸热,故水温不会降得过低。

  (16)夏天自来水管壁大量“出汗”,常常是要下雨的征兆。必须明确,自来水管“出汗”现象,并不是管内的水渗漏。由于自来水大都是来自地下,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到水管壁,就会放出热量而液化,一旦水管壁大量“出汗”,说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高,湿度大,这正是下雨的前兆。

  (17)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在壶嘴一定距离才能看到“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看不到“白气”。这是因为紧靠壶的地方温度较高,壶嘴喷出来的水蒸气不能液化。而距壶嘴一定距离的地方温度低,壶嘴喷出来的水蒸气放热液化成小水滴,即看到的“白气”。

  (18)当锅烧得温度较高时,洒点水在锅内,会发出“吱吱”的声音,并冒出大量“白气”,这是水先汽化后液化的现象。

  (19)在热锅里和烧得温度很高的锅里滴有同样的一滴水,热锅里水滴先蒸干。原因是水滴滴入温度很高的锅中,接触处的水急剧汽化形成一层水蒸气,这层水蒸气托起尚未汽化完的水滴,减缓了水滴汽化的速度,同时引起了水滴的跳动,跳动过程中,由于水蒸气的散失,水滴受重力作用下落,将又与热锅接触,再次形成一层水蒸气而托起水滴。如此反复,水滴不断跳动,并且逐渐减小直至消失,汽化时间当然长一些,所以后蒸干。而水滴在热锅中直接汽化,很快蒸发干。

  (20)磨刀时要往菜刀上洒水,因为刀与磨石摩擦生热,刀的温度过高时钢铁硬度会减小,刀口就不锋利了,洒水后吸收了热量,刀的温度就不会升得过高了。

  (21)当汤煮满锅时,迅速向锅内加冷水或把汤扬起再倒入锅内都可制止沸腾。原因都是吸收锅里汤的热量,使其温度降到沸点以下。加冷水,因冷水的温度低于沸腾汤的温度,混合时,冷水吸热,汤放热。把汤扬起再倒入锅内的过程中,由于空气温度比汤低,汤放出了一部分热量,温度略有降低,倒入锅内时,它又要从沸汤中吸收一部分热量。

  (22)油炸食物时,溅入水滴会听到“叭、叭”响声,并溅出油来。这是因为水的沸点比油低,水的密度比油大,溅入油中的水滴沉到油底迅速沸腾,产生的气泡上升破裂而导致响声。

  (23)煮食品时,并不是火越旺越快,因为水沸腾时的.温度是不变的,即使再加大火力,也不能提高水温,而结果只是加快了水的汽化,使锅内的水干得快而已,白白浪费了燃料。正确的方法是用大火把水烧开后,就改用小火,保持锅内的水一直沸腾就行了。

  (24)用压力锅煮食物熟得快,主要是增大了锅内的压强,提高了沸点,即提高了煮食物的温度。

  (25)用砂锅煮食物,食物煮好后,让砂锅离开火炉,食物在锅内还能继续煮一会儿。这是因为砂锅离开火炉时砂锅底的温度高于100 °C,而锅内的食物温度为100 °C,离开火炉后,锅内食物还可从锅底吸收热量,继续沸腾,直到砂锅的温度降为100 °C止。

  (26)用锡焊的铁壶烧水,壶烧不坏,若不装水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就会烧坏了。这是因为水的沸点在标准气压下是100 °C,锡的熔点是232 °C,装水烧时,只要水未烧干,壶的温度总不会超过100 °C,达不到锡的熔点,更达不到铁的熔点,所以壶烧不坏。若不装水放在火上烧,不一会儿壶的温度就会达到锡的熔点,焊锡熔化,壶就坏了。

  (27)腌咸菜往往要十天半月菜才会变咸,而炒菜时加盐几分钟就变咸了。这是因为温度越高,盐分子运动越快的缘故。

  (28)长期堆煤的墙角处,若用小刀从墙上刮去一薄层,可看到里面呈现黑色。这是因为分子是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在长期堆煤的墙角处,由于煤分子扩散到墙里,所以即使刮去一薄层,仍可看到里面呈现黑色。

  活动小结

  通过活动,学生解答物理现象题的能力有很大提高,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叙述简练准确。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提高,写有关日常生活、生产中热现象及应用的小论文110余篇。特别是写出了“炉灶上的变迁”“餐桌上的变化”等一类歌颂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好文章,学生同时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初中物理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教案11-10

初中物理教案04-25

初中物理教案06-16

初中物理教案【荐】02-25

初中物理教案【精】03-20

初中物理教案:质量12-16

初中物理教案:功率11-18

【推荐】初中物理教案01-15

【荐】初中物理教案01-16

初中物理教案【热门】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