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复习教案

时间:2023-02-24 08:57:39 物理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三物理复习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三物理复习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高三物理复习教案

高三物理复习教案1

  一、合运动与分运动

  1.合运动与分运动定义:如果物体同时参与了两种运动,那么物体实际发生的运动叫做那两种运动的合运动,那两种运动叫做这个实际运动的分运动。

  2.在一个具体问题中判断哪个是合运动,哪个是分运动的关键是弄清物体实际发生的运动是哪个,则这个运动就是合运动。物体实际发生的运动就是物体相对地面发生的运动,或者说是相对于地面上的观察者所发生的运动。

  3.相互关系

  ①运动的独立性:分运动之间是互不相干的,即各个分运动均按各自规律运动,彼此互不影响。因此在研究某个分运动的时候,就可以不考虑其他的分运动,就像其他分运动不存在一样。

  ②运动的等时性:各个分运动及其合运动总是同时发生,同时结束,经历的时间相等;因此,若知道了某一分运动的时间,也就知道了其他分运动及合运动经历的时间;反之亦然。

  ③运动的等效性:各分运动叠加起来的效果与合运动相同。

  ④运动的相关性:分运动的.性质决定合运动的性质和轨迹。

  二、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这是处理复杂运动的一种重要方法。

  1.定义:已知分运动的情况求合运动的情况,叫做运动的合成。

  已知合运动的情况求分运动的情况,叫做运动的分解。

  2.实质(研究内容):运动是位置随时问的变化,通常用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描述。所以,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实质就是对描述运动的上述物理量的合成与分解。

  3.定则:由于描述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均是矢量,而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所以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也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

  4.具体方法

  ①作图法:选好标度,用一定长度的有向线段表示分运动或合运动的有关物理量,严格按照平行四边形定则画出平行四边形求解。

  ②计算法:先画出运动合成或分解的示意图,然后应用直角三角形等物理知识求解。

  三、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的性质和轨迹的判断方法

  1.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运动的初速度v0和加速度a后进行判断:

  ①若a=0(分运动的加速度都为零),物体沿合初速度v0的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②若a0且a与v0的方向在同一直线上,物体就做直线运动;a与v0同向时做加速直线运动;a与v0反向时先做减速运动,当速度减为零后将沿a的方向做加速运动;a恒定时,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③若a与v0的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则合运动是曲线运动,a恒定时,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2.合运动的性质和轨迹由分运动的性质决定。分别研究下列几种情况下的合运动的性质和轨迹

  ①两个匀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的轨迹必是直线,如小船过河问题;

  ②相互垂直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的轨迹一定是曲线,如平抛运动;

  ③两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的轨迹可能是直线(合运动的初速度v0和加速度a在一直线上),也可能是曲线(合运动的初速度v0和加速度a不在一直线上):

  四、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在小船过河问题、绳端速度分解问题中的应用

高三物理复习教案2

  【实验目的】

  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成时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原理】

  等效法:使一个力F的作用效果和两个力F1、F2的作用效果都是让同一条一端固定的橡皮条伸长到某点,所以这一个力F就是两个力F1和F2的合力,作出F的图示,再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F1和F2的合力F的图示,比较F和F的大小和方向是否都相同。

  【实验器材】

  方木板一块、白纸、弹簧测力计(两只)、橡皮条、细绳套(两个)、三角板、刻度尺、图钉(几个)、细芯铅笔。

  【实验步骤】

  ⑴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水平桌面上的方木板上,并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A点,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个细绳套。

  ⑵用两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像皮条,使橡皮条伸长到某一位置O,如图所示,记录两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用铅笔描下O点的位置及此时两细绳套的方向。

  ⑶只用一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样的位置O,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和细绳套的方向。

  ⑷用铅笔和刻度尺从结点O沿两条细绳套方向画直线,按选定的标度作出这两只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1和F2的图示,并以F1和F2为邻边用刻度尺作平行四边形,过O点画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此对角线即为合力F的图示。

  ⑸用刻度尺从O点按同样的标度沿记录的方向作出只用一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的图示。

  ⑹比较一下,力F与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是否相同。

  锦囊妙诀:白纸钉在木板处,两秤同拉有角度,读数画线选标度,再用一秤拉同处,作出力的矢量图。

  交流与思考:每次实验都必须保证结点的位置保持不变,这体现了怎样的物理思想方法?若两次橡皮条的伸长长度相同,能否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提示:每次实验保证结点位置保持不变,是为了使合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分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这是物理学中等效替换的思想方法。由于力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若两次橡皮条的伸长长度相同但结点位置不同,说明两次效果不同,不满足合力与分力的关系,不能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误差分析】

  ⑴用两个测力计拉橡皮条时,橡皮条、细绳和测力计不在同一个平面内,这样两个测力计的水平分力的实际合力比由作图法得到的合力小。

  ⑵结点O的位置和两个测力计的方向画得不准,造成作图的'误差。

  ⑶两个分力的起始夹角太大,如大于120,再重做两次实验,为保证结点O位置不变(即保证合力不变),则变化范围不大,因而测力计示数变化不显着,读数误差大。

  ⑷作图比例不恰当造成作图误差。

  交流与思考:实验时由作图法得到的合力F和单个测力计测量的实际合力F忘记标注而造成错乱,你如何加以区分?

  提示:由弹簧测力计测量合力时必须使橡皮筋伸直,所以与AO共线的合力表示由单个测力计测量得到的实际合力F,不共线的合力表示由作图法得到的合力F。

  【注意事项】

  ⑴不要直接以橡皮条端点为结点,可拴一短细绳连两细绳套,以三绳交点为结点,应使结点小些,以便准确地记录结点O的位置。

  ⑵使用弹簧秤前,应先调节零刻度,使用时不超量程,拉弹簧秤时,应使弹簧秤与木板平行。

  ⑶在同一次实验中,橡皮条伸长时的结点位置要相同。

  ⑷被测力的方向应与弹簧测力计轴线方向一致,拉动时弹簧不可与外壳相碰或摩擦。

  ⑸读数时应正对、平视刻度。

  ⑹两拉力F1和F2夹角不宜过小,作力的图示,标度要一致。

  交流与思考:如何设计实验探究两力合力随角度的变化规律?如何观察合力的变化规律?

  提示:保持两力的大小不变,改变两力之间的夹角,使两力的合力发生变化,可以通过观察结点的位置变化,判断合力大小的变化情况,结点离固定点越远,说明两力的合力越大。

  【正确使用弹簧秤】

  ⑴弹簧秤的选取方法是:将两只弹簧秤调零后互钩水平对拉,若两只弹簧在对拉过程中,读数相同,则可选;若读数不同,应另换弹簧,直至相同为止。

  ⑵弹簧秤不能在超出它的测量范围的情况下使用。

  ⑶使用前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否则应校正零位(无法校正的要记录下零误差)。

  ⑷被测力的方向应与弹簧秤轴线方向一致,拉动时弹簧不可与外壳相碰或摩擦。

  ⑸读数时应正对、平视刻度。

高三物理复习教案3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康普顿效应,了解光子的动量

  (2)了解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

  (3)知道实物粒子和光子一样具有波粒二象性;

  (4)了解光是一种概率波。

  2、过程与方法:

  (1)了解物理真知形成的历史过程;

  (2)了解物理学研究的基础是实验事实以及实验对于物理研究的重要性;

  (3)知道某一物质在不同环境下所表现的不同规律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教学重点:实物粒子和光子一样具有波粒二象性

  教学难点:实物粒子的波动性的理解。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一)引入新课

  提问: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光的一些特性和相应的事实表现,那么我们究竟怎样来认识光的本质和把握其特性呢?(光是一种物质,它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特性,分别举出有关光的干涉衍射和光电效应等实验事实)。

  我们不能片面地认识事物,能举出本学科或其他学科或生活中类似的事或物吗?

  (二)进行新课

  1、康普顿效应

  (1)光的散射:光在介质中与物质微粒相互作用,因而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散射。

  (2)康普顿效应

  1923年康普顿在做X射线通过物质散射的实验时,发现散射线中除有与入射线波长相同的射线外,还有比入射线波长更长的射线,其波长的改变量与散射角有关,而与入射线波长和散射物质都无关。

  (3)康普顿散射的实验装置与规律:

  按经典电磁理论:如果入射X光是某种波长的电磁波,散射光的波长是不会改变的.!散射中出现的现象,称为康普顿散射。

  康普顿散射曲线的特点:

  ①除原波长外出现了移向长波方向的新的散射波长

  ②新波长随散射角的增大而增大。波长的偏移为

  波长的偏移只与散射角有关,而与散射物质种类及入射的X射线的波长无关,

  =0.0241?=2.41×10-3nm(实验值)

  称为电子的Compton波长

  只有当入射波长与可比拟时,康普顿效应才显著,因此要用X射线才能观察到康普顿散射,用可见光观察不到康普顿散射。

  (4)经典电磁理论在解释康普顿效应时遇到的困难

  ①根据经典电磁波理论,当电磁波通过物质时,物质中带电粒子将作受迫振动,其频率等于入射光频率,所以它所发射的散射光频率应等于入射光频率。

  ②无法解释波长改变和散射角的关系。

  (5)光子理论对康普顿效应的解释

  ①若光子和外层电子相碰撞,光子有一部分能量传给电子,散射光子的能量减少,于是散射光的波长大于入射光的波长。

  ②若光子和束缚很紧的内层电子相碰撞,光子将与整个原子交换能量,由于光子质量远小于原子质量,根据碰撞理论,碰撞前后光子能量几乎不变,波长不变。

  ③因为碰撞中交换的能量和碰撞的角度有关,所以波长改变和散射角有关。

  (6)康普顿散射实验的意义

  ①有力地支持了爱因斯坦“光量子”假设;

  ②首次在实验上证实了“光子具有动量”的假设;③证实了在微观世界的单个碰撞事件中,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仍然是成立的。

  2、光的波粒二象性

  讲述光的波粒二象性,进行归纳整理。

  (1)我们所学的大量事实说明:光是一种波,同时也是一种粒子,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光的分立性和连续性是相对的,是不同条件下的表现,光子的行为服从统计规律。

  (2)光子在空间各点出现的概率遵从波动规律,物理学中把光波叫做概率波。

  3、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是不同条件下的表现:

  大量光子行为显示波动性;个别光子行为显示粒子性;光的波长越长,波动性越强;光的波长越短,粒子性越强。光的波动性不是光子之间相互作用引起的,是光子本身的一种属性。

高三物理复习教案4

  【考点自清】

  一、平衡物体的动态问题

  (1)动态平衡:

  指通过控制某些物理量使物体的状态发生缓慢变化。在这个过程中物体始终处于一系列平衡状态中。

  (2)动态平衡特征:

  一般为三力作用,其中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均不变化,一个力的大小变化而方向不变,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均变化。

  (3)平衡物体动态问题分析方法:

  解动态问题的关键是抓住不变量,依据不变的量来确定其他量的变化规律,常用的分析方法有解析法和图解法。

  解析法的基本程序是:对研究对象的任一状态进行受力分析,建立平衡方程,求出应变物理量与自变物理量的一般函数关系式,然后根据自变量的变化情况及变化区间确定应变物理量的变化情况。

  图解法的基本程序是:对研究对象的状态变化过程中的若干状态进行受力分析,依据某一参量的变化(一般为某一角),在同一图中作出物体在若干状态下的平衡力图(力的平形四边形或三角形),再由动态的力的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的边的长度变化及角度变化确定某些力的'大小及方向的变化情况。

  二、物体平衡中的临界和极值问题

  1、临界问题:

  (1)平衡物体的临界状态:物体的平衡状态将要变化的状态。

  物理系统由于某些原因而发生突变(从一种物理现象转变为另一种物理现象,或从一种物理过程转入到另一物理过程的状态)时所处的状态,叫临界状态。

  临界状态也可理解为恰好出现和恰好不出现某种现象的状态。

  (2)临界条件:涉及物体临界状态的问题,解决时一定要注意恰好出现或恰好不出现等临界条件。

  平衡物体的临界问题的求解方法一般是采用假设推理法,即先假设怎样,然后再根据平衡条件及有关知识列方程求解。解决这类问题关键是要注意恰好出现或恰好不出现。

  2、极值问题:

  极值是指平衡问题中某些物理量变化时出现最大值或最小值。

  平衡物体的极值,一般指在力的变化过程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

高三物理复习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表面物体的万有引力两个分力的大小关系,计算地球质量;

  (2)行星绕恒星运动、卫星的运动的共同点:万有引力作为行星、卫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

  (3)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有重要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根据数据分析找到事物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2)培养学生根据事件的之间相似性采取类比方法分析新问题的能力与方法;

  (3)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建立模型的能力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严禁的科学态度和大胆探究的心理品质;

  (2)体会物理学规律的简洁性和普适性,领略物理学的优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地球质量的计算、太阳等中心天体质量的计算。

  教学难点

  根据已有条件求中心天体的质量。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计算天体的质量

  1.基本知识

  (1)地球质量的计算

  ①依据:地球表面的物体,若不考虑地球自转,物体的重力等于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即

  ②结论:

  只要知道g、R的值,就可计算出地球的质量.

  (2)太阳质量的计算

  ①依据:质量为m的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时,行星与太阳间的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即

  ②结论:

  只要知道卫星绕行星运动的周期T和半径r,就可以计算出行星的质量.

  2.思考判断

  (1)地球表面的物体,重力就是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

  (2)绕行星匀速转动的卫星,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3)利用地球绕太阳转动,可求地球的质量.(×)

  3.探究交流

  若已知月球绕地球转动的周期T和半径r,由此可以求出地球的质量吗?能否求出月球的质量呢?

  【提示】 能求出地球的'质量.利用

  为中心天体的质量.做圆周运动的月球的质量m在等式中已消掉,所以根据月球的周期T、公转半径r,无法计算月球的质量.

  二、发现未知天体

  1.基本知识

  (1)海王星的发现

  英国剑桥大学的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年轻的天文学家勒维耶根据天王星的观测资料,利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天王星外“新”行星的轨道.1846年9月23日,德国的加勒在勒维耶预言的位置附近发现了这颗行星——海王星.

  (2)其他天体的发现

  近100年来,人们在海王星的轨道之外又发现了冥王星、阋神星等几个较大的天体.

  2.思考判断

  (1)海王星、冥王星的发现表明了万有引力理论在太阳系内的正确性.(√)

  (2)科学家在观测双星系统时,同样可以用万有引力定律来分析.(√)

  3.探究交流

  航天员翟志刚走出“神舟七号”飞船进行舱外活动时,要分析其运动状态,牛顿定律还适用吗?

  【提示】 适用.牛顿将牛顿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综合,成功分析了天体运动问题.牛顿定律对物体在地面上的运动以及天体的运动都是适用的

  三、天体质量和密度的计算

  【问题导思】

  1.求天体质量的思路是什么?

  2.有了天体的质量,求密度还需什么物理量?

  3.求天体质量常有哪些方法?

  1.求天体质量的思路

  绕中心天体运动的其他天体或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做圆周运动的天体(或卫星)的向心力等于它与中心天体的万有引力,利用此关系建立方程求中心天体的质量.

  2.计算天体的质量

  下面以地球质量的计算为例,介绍几种计算天体质量的方法:

  (1)若已知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为T,半径为r,根据万有引力等于向心力,即

  (2)若已知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r和月球运行的线速度v,由于地球对月球的引力等于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3)若已知月球运行的线速度v和运行周期T,由于地球对月球的引力等于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4)若已知地球的半径R和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根据物体的重力近似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得

  解得地球质量为

  3.计算天体的密度

  若天体的半径为R,则天体的密度ρ

  误区警示

  1.计算天体质量的方法不仅适用于地球,也适用于其他任何星体.注意方法的拓展应用.明确计算出的是中心天体的质量.

  2.要注意R、r的区分.R指中心天体的半径,r指行星或卫星的轨道半径.以地球为例,若绕近地轨道运行,则有R=r.

  例:要计算地球的质量,除已知的一些常数外还需知道某些数据,现给出下列各组数据,可以计算出地球质量的有哪些?(  )

  A.已知地球半径R

  B.已知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r和线速度v

  C.已知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v和周期T

  D.已知地球公转的周期T′及运转半径r′

  【答案】 ABC

  归纳总结:求解天体质量的技巧

  天体的质量计算是依据物体绕中心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列出有关方程求解的,因此解题时首先应明确其轨道半径,再根据其他已知条件列出相应的方程.

  四、分析天体运动问题的思路

  【问题导思】

  1.常用来描述天体运动的物理量有哪些?

  2.分析天体运动的主要思路是什么?

  3.描述天体的运动问题,有哪些主要的公式?

  1.解决天体运动问题的基本思路

  一般行星或卫星的运动可看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都由中心天体对它的万有引力提供,所以研究天体时可建立基本关系式:

  2.四个重要结论

  设质量为m的天体绕另一质量为M的中心天体做半径为r的匀速圆周运动

  以上结论可总结为“越远越慢,越远越小”.

  误区警示

  1.由以上分析可知,卫星的an、v、ω、T与行星或卫星的质量无关,仅由被环绕的天体的质量M和轨道半径r决定.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求解时还要注意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地球的公转周期是365天,自转一周是24小时,其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约为9.8 m/s2.

  例:)据报道,天文学家近日发现了一颗距地球40光年的“超级地球”,名为“55 Cancri e”,该行星绕母星(中心天体)运行的周期约为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的480(1),母星的体积约为太阳的60倍.假设母星与太阳密度相同,“55 Cancri e”与地球均做匀速圆周运动,则“55 Cancri e”与地球的(  )

  【答案】 B

  归纳总结:解决天体运动的关键点

  解决该类问题要紧扣两点:一是紧扣一个物理模型:就是将天体(或卫星)的运动看成是匀速圆周运动;二是紧扣一个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动力学特征,即天体(或卫星)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还要记住一个结论:在向心加速度、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四个物理量中,只有周期的值随着轨道半径的变大而增大,其余的三个都随轨道半径的变大而减小

  五、双星问题的分析方法

  例:天文学家将相距较近、仅在彼此的引力作用下运行的两颗恒星称为双星.双星系统在银河系中很普遍.利用双星系统中两颗恒星的运动特征可推算出它们的总质量.已知某双星系统中两颗恒星围绕它们连线上的某一固定点分别做匀速圆周运动,周期均为T,两颗恒星之间的距离为r,试推算这个双星系统的总质量.(引力常量为G)

  归纳总结:双星系统的特点

  1.双星绕它们共同的圆心做匀速圆周运动,它们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

  2.两星之间的万有引力提供各自需要的向心力;

  3.双星系统中每颗星的角速度相等;

  4.两星的轨道半径之和等于两星间的距离.

高三物理复习教案6

  一、误差和有效数字

  1.误差

  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差异叫做误差。误差可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两种。

  (1)系统误差的特点是在多次重复同一实验时,误差总是同样地偏大或偏小。

  (2)偶然误差总是有时偏大,有时偏小,并且偏大和偏小的机会相同。减小偶然误差的方法,可以多进行几次测量,求出几次测量的数值的平均值。这个平均值比某一次测得的`数值更接近于真实值。

  2.有效数字

  带有一位不可靠数字的近似数字,叫做有效数字。

  (1)有效数字是指近似数字而言。

  (2)只能带有一位不可靠数字,不是位数越多越好。

  注:凡是用测量仪器直接测量的结果,读数一般要求在读出仪器最小刻度所在位的数值(可靠数字)后,再向下估读一位(不可靠数字),这里不受有效数字位数的限制。间接测量的有效数字运算不作要求,运算结果一般可用2~3位有效数字表示。

  二、考试大纲规定的学生实验

  1.长度的测量(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

  (1)游标卡尺

  ①10分度的游标卡尺。游标上相邻两个刻度间的距离为0.9mm,比主尺上相邻两个刻度间距离小0.1mm。读数时先从主尺上读出厘米数和毫米数,然后用游标读出0.1毫米位的数值:游标的第几条刻线跟主尺上某一条刻线对齐,0.1毫米位就读几(不能读某)。其读数准确到0.1mm。

  ②20分度的游标卡尺。游标上相邻两个刻度间的距离为0.95mm,比主尺上相邻两个刻度间距离小0.05mm。读数时先从主尺上读出厘米数和毫米数,然后用游标 读出毫米以下的数值:游标的第几条刻线跟主尺上某一条刻线对齐,毫米以下的读数就是几乘0.05毫米。其读数准确到0.05mm。

  ③50分度的游标卡尺。游标上相邻两个刻度间的距离为0.98mm,比主尺上相邻两个刻度间距离小0.02mm。这种卡尺的刻度是特殊的,游标上的刻度值,就是毫米以下的读数。这种卡尺的读数可以准确到0.02mm。

  注意:游标卡尺都是根据刻线对齐来读数的, 所以都不再往下一位估读。

  要知道主要构造的名称:主尺、游标尺、外测量爪、内测量爪、深度尺、紧固螺钉。

  (2)螺旋测微器

  固定刻度上的最小刻度为0.5mm(在中线的上侧);可动刻度每旋转一圈前进(或后退)0.5mm。在可动刻度的一周上平均刻有50条刻线,所以相邻两条刻线间代表0.01mm。读数时,从固定刻度上读取整、半毫米数,然后从可动刻度上读取剩余部分(因为是10分度,所以在最小刻度后必须再估读一位),再把两部分读数相加,得测量值。

高三物理复习教案7

  【考点自清】

  关于规律的学习主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规律是如何得出的;规律的适用范围(或条件)是什么。

  学习物理规律除了掌握结论,还要知道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如同学们都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却有很多人不清楚是怎样得出的;知道自由下落的电梯内的物体和卫星上的物体都处于完全失重状态,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两种不同的运动都会完全失重;知道静电屏蔽时内部的场强为零却不知道怎样证明这些都是重结论、轻过程的结果。这些同学在上课时尽管做了很多笔记,但对规律的得出过程并不清楚,造成不会做题。

  学习物理规律时还要注意规律的适用范围,如动量定理必须在惯性系中才能使用,用动能定理解题时要选大地为参考系来计算动能和功。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特点:加速度大小、方向都不变。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说明:

  (1)以上公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2)四个公式中只有两个是独立的,即由任意两式可推出另外两式。四个公式中有五个物理量,而两个独立方程只能解出两个未知量,所以解题时需要三个已知条件,才能有解。

  (3)式中v0、vt、a、x均为矢量,方程式为矢量方程,应用时要规定正方向,凡与正方向相同者取正值,相反者取负值;所求矢量为正值者,表示与正方向相同,为负值者表示与正方向相反。通常将v0的方向规定为正方向,以v0的位置做初始位置。

  (4)以上各式给出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普遍规律。一切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差异就在于它们各自的v0、a不完全相同,例如a=0时,匀速直线运动;以v0的方向为正方向; a0时,匀加速直线运动;a0时,匀减速直线运动;a=g、v0=0时,自由落体应动;a=g、v00时,竖直抛体运动。

  (5)对匀减速直线运动,有最长的运动时间t=v0/a,对应有最大位移x=v02/2a,若tv0/a,一般不能直接代入公式求位移。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重要推论

  (1)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的位移之差是一个恒量,

  (2)在一段时间t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v等于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3)中间位移处的速度:

  四、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设T为等分时间间隔):

  ⑴、1T末、2T末、3T末瞬时速度的比为

  ⑵、1T内、2T内、3T内位移的比为

  ⑶、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位移的比为

  ⑷、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的比

  【重点精析】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基本应用

  1、基本公式中的v0、vt、a、x都是矢量,在直线运动中,若规定正方向,它们都可用带正、负号的代数值表示,把矢量运算转化为代数运算。通常情况下取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凡是与初速度同向的物理量取正值,凡是与初速度v0反向的物理量取负值。

  2、对物体做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常逆向思维将其视为初速度为零、加速度大小相同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解题时方便实用。

  3、注意联系实际,切忌硬套公式,例如刹车问题应首先判断车是否已经停下来。

  二、求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般思路

  审题画出过程草图判断运动性质选取正方向(或选取坐标轴)选用公式列出方程求解方程,必要时对结果进行讨论。

  1、弄清题意,建立一幅物体运动的图景。为了直观形象,应尽可能地画出草图,并在图中标明一些位置和物理量。

  2、弄清研究对象,明确哪些量已知,哪些量未知,根据公式特点恰当地选用公式。

  3、利用匀速变直线运动的两个推论和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往往能够使解题过程简化。

  4、如果题目涉及不同的运动过程,则应重点寻找各段运动的速度、位移、时间等方面的关系。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的求解方法

  在众多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和推论中,共涉及五个物理量v0、vt、a、x、t,合理地运用和选择方法是求解运动学问题的关键。

  1、基本公式法:是指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它们均是矢量式,使用时应注意方向性。一般以v0的方向为正方向,其余与正方向相同者取正,反之取负。

  2、平均速度法:定义式v=x/t,对任何性质的运动都适用,而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3、中间时刻速度法

  利用任一时间t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适用于任何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有些题目应用它可以避免常规解法中用位移公式列出的含有t2的复杂式子,从而简化解题过程,提高解题速度。

  4、比例法

  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与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运动,可利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五大重要特征的比例关系,用比例法求解。

  5、逆向思维法

  把运动过程的末态作为初态的反向研究问题的方法。一般用于末态已知的情况。

  6、图象法

  应用v—t图象,可把复杂的问题转变为较为简单的物理问题解决,尤其是用图象定性分析,可避开繁杂的计算,快速找出答案。

  7、巧用推论x=xn+1—xn=aT2解题

  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在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为一恒量,即xn+1—xn=aT2,对一般的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若出现相等的时间间隔,应优先考虑用x=aT2求解。

高三物理复习教案8

  一、全反射

  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使折射角达到90时,折射光完全消失,只剩下反射光,这种现象叫做全反射全反射临界角:(1)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当折射角变为90时的入射角叫临界角;(2)光从折射率为n的介质射向真空时

  临界角的计算公式:

  产生全反射的条件:

  (1)光必须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

  (2)入射角必须等于或大于临界角.

  二、光导纤维

  利用光的全反射,可制成光导纤维。光从光导纤维一端射入后,在传播过程中经过多次全反射,最终从另一端射出。由于发生的是全反射,因此传播过程中的能量损耗非常小。用光导纤维传输信息,既经济又快捷。

  12、(3)一个等腰直角三棱镜的截面如图所示,一细束绿光从AC面的P点沿平行底面AB方向射入棱镜后,经AB面反射,再从BC面的Q点射出,且有PQ∥AB(图中未画光在棱镜内的光路).如果将一细束蓝光沿同样的路径从P点射入三棱镜,则从BC面射出的光线是__

  A.仍从Q点射出,出射光线平行于AB

  B.仍从Q点射出,出射光线不平行于AB

  C.可能从点射出,出射光线平行于AB

  D.可能从点射出,出射光线平行于AB

  答:C;(3分)

  单色光

  b

  a

  O

  061.北京西城区20xx年5月抽样15.如图所示,一束单色光沿半圆柱形玻璃砖的半径垂直ab面入射,有光线从ab面射出。以O点为圆心,将玻璃砖缓慢转过角时,恰好没有光线从ab面射出。则该玻璃砖的折射率为(B)

  A.B.C.D.

  太阳光

  b

  a

  小水珠

  054.08年北京市海淀区一模试卷16.彩虹是悬浮于空气中的大量小水珠对阳光的色散造成的,如图所示为太阳光照射到空气中的一个小水珠发生全反射和色散的`光路示意图,其中a、b为两束频率不同的单色光。对于这两曙光,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B)

  A.单色光a比单色光b的频率高

  B.由水射向空气,a光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大于b光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

  C.在水中a光的传播速度小于b光的传播速度

  D.如果b光能使某金属发生光电效应,则a光也一定能使该金属发生光电效应

【高三物理复习教案】相关文章:

(物理)高三物理复习策略的研究10-02

高三物理复习计划03-08

高三的物理复习计划12-17

高三物理总复习安排10-25

高三物理总复习策略10-02

高三物理教学复习计划09-16

高三物理复习教学计划09-21

2011高三物理一轮复习教案50套12-17

高三的物理复习计划(15篇)06-13

高三的物理复习计划15篇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