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优秀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教材第9页练习一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和思考,进一步掌握不整十、整百数乘一位的方法;能熟练利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习惯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加深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加深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方法,谁能来说一说我们计算时是利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的?(借助表内乘法)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利用表内乘法计算下面的题目。
二、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练习。
1.练习一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上下两题的'联系与区别。
2.练习一第2题。
学生分组完成,然后集体订正,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三、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练习。
刚才同学们做的非常仔细,非常认真,正确率非常高,对于下面的练习有没信心?
(一)完成练习一第3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一说白菜有多少棵?青菜呢?
2.你能提出一个关于“倍”的问题吗?(青菜是白菜的多少倍?)
3.让学生自己解答。(学生可以先圈一圈,也可直接列式,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4.总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我们可以直接列除法算式解答。
(二)完成练习一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注意要求学生列除法算式来解答,不熟练的同学可以先圈一圈,再列式。
(三)完成练习一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两名同学板演,再让其中一位同学说说自己是如何想的。
四、拓展延伸。
今年,妈妈27岁,小明3岁。
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追问:明年妈妈的岁数又是小明的几倍呢?
五、课堂总结。
你知道如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吗?
板书设计:
练习一
1. 120 450 4200
1200 4500 4200
2. 240 3600 280 200 560 1200
1800 1400 540 3000 2700 4800
3. 3 12 4
4. 20 5 100
5. 18÷9=2
教学反思:
老师要通过练习和思考,进一步掌握不整十、整百数乘一位的方法;能熟练利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习惯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会进行整式加减的运算,并能说明其中的算理,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其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探索规律的问题,进一步体会符号表示的意义,发展符号感,发展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整式加减的运算.
教学难点:探索规律的猜想.
活动准备:计算:
(1)(-x+2x2+5)+(-3+4x2-6x);
(2)求下列整式的值:(-3a2-ab+7)-(-3a2-ab+9),其中a=,b=3.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练习
1.-3x2y-(-3xy2)+3x2y+3xy2;2.-3x2-4xy-6xy-(-y2)-2x2-3y2;
3.(x-y)+(y-z)-(z-x)+2;4.-3(a3b+2b2)+(3a3b-14b2).
此练习找四名同学写在黑板(或胶片)上,然后就他们的解题过程进行订正,复习上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之后,指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整式的加减.
二、新课
例1已知A=x3+2y3-xy2,B=-y3+x3+2xy2,求:(1)A+B;(2)B+A;(3)2A-2B;(4)2B-2A.
解:(1)A+B=(x3+2y3-xy2)+(-y3+x3+2xy2)
=x3+2y3-xy2-y3+x3+2xy2
=2x3+xy2+y3;
(2)B+A=(-y3+x3+2xy2)+(x3+2y3-xy2)
=-y3+x3-2xy2-x3+2y3-xy2
=2x3+xy2+y3;
(3)2A-2B=2(x3+2y3-xy2)-2(-y3+x3+2xy2)
=2x3+4y3-2xy2+2y3-2x3-4yx2
=-6xy2+6y3;
(4)2B-2A=2(-y3+x3+2xy2)-2(x3+2y3-xy2)
=-2y3+2x3+4xy2-2x3-4y3+2xy2
=6xy2-6y3.
通过以上四个小题,同学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A+B=B+A,2A-2B=-(2B-2A),进一步指出本题中,我们用字母A、B代表两个不同的多项式,用了“换元”的方法.
前面,我们所遇到的整式的计算中,单项式的字母指数都是具体的'正整数,如果将正整数也用字母表示,又应该如何计算呢?
例2计算:(n,m是正整数)
(1)(-5an)-an-(-7an);(2)(8an-2bm+c)-(-5bm+c-4an).
分析:此两小题中,单项式字母的指数中出现了字母,同一题中的n或m代表的是同一个正整数,因此,计算的方法与以前的方法完全一样.
解:(1)(-5an)-an-(-7an)
=-5an-an+7an
=an;
(2)(8an-2bm+c)-(-5bm+c-4an)
=8an-2bm+c+5bm-c+4an
=12an+3bm.
下面,我们看两个与整式的加减有关的几何问题.
例3(1)已知三角形的第一条边长是a+2b,第二边长比第一条边长大(b-2),第三条边长比第二条边小5,求三角形的周长.
(2)已知三角形的周长为3a+2b,其中第一条边长为a+b,第二条边长比第一条边长小1,求第三边的边长.
第(1)问先由教师分析:三角形的周长等于什么?(三边之和),所以,要求周长,首先要做什么?引导学生得出“首先要用代数式表示出三边的长”的结论,而后板演.第(2)问由学生口答,教师板演.
解:(1)(a+2b)+[(a+2b)+(b-2)]+[(a+2b)+(b-2)-5]
=a+2b+(a+3b-2)+(a+3b-7)
=a+2b+a+3b-2+a+3b-7
=3a+8b-9.
答:三角形的周长是3a+8b-9.
(2)(3a+2b)-(a+b)-[(a+b)-1]
=3a+2b-a-b-a-b+1
=a+1.
答:三角形的第三边长为a+1.
三、课堂练习
1.已知A=x3-2x2y+2xy2-y3,B=x3+3x2y-2xy2-2y3,求
(1)A-B;(2)-2A-3B.
2.计算:(3xn+1+10xn-7x)+(x-9xn+1-10xn).
四、小结
我们用了两节课的时间学习整式的加减,实际上,这两节课也可以说是对前面所学知识(主要是去括中与、合并同类项)的一个复习、一个提高,因此,同学们对于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等基本功一定要加强.
五、作业
1.已知A=x3+x2+x+1,B=x+x2,计算:(1)A+B;(2)B+A;(3)A-B;(4)B-A.
2.已知A=a2+b2-c2,B=-4a2+2b2+3c2,并且A+B+C=0,求C.
3.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为180,已知三角形中第一个角等于第二个角的3倍,而第三个角比第二个角大15,求每个内角的度数是多少.
4.整理、复习本章内容.
小学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学会a o e
教学目标:
1.学会a、o、e三个单韵母,读准音,认清形。
2.认识声调符号,掌握a、o、e的四个声调,能直接读出带声调韵母的音。3.认识四线格,学习使用四线格。
教学重难点:
1、a、o、e的音、形教学.
2、掌握o的发音,学会a、o、e的四声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单韵母a
二、课前沟通,激起孩子的兴趣。
三、做好课前学习的准备
四、教a的发音,反复发音纠正口型,多鼓励
五、以游戏的方式训练王德桧同学的发音。
第二课时
1、教学单韵母o的发音
2、课前沟通,让孩子不在有紧张心理
3、复习上一个星期教的a
4、教o的发音方法,反复教读,纠正口型,
5、以游戏的方式来巩固这两个星期的内容
第三课时
一、教学单韵母e
二、课前沟通,激起孩子的兴趣。
三、做好课前学习的准备
四、教e的发音,反复发音纠正口型,多鼓励
五、以游戏的方式训练王德桧同学的发音。
第四课时
1、复习单韵母a o e
2、以游戏的方式巩固发音
3、学习单韵母a o e的四个声调的练习
教学内容:教会学生读准i、u、ü三个单韵母的音。
教学目标:
1、学会i、u、ü三个单韵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掌握i、u、ü的四个声调,能直接读出声调。教学课时:1、五、指导王德桧孩子认真书写,纠正不正确的地方1、趣味数学:小兔子们排着队去大森林里采
2.自制小学3年级数学学具图片
为图形宝宝找家、排排队、瓢虫爬爬爬、铺小路、小白兔种蘑菇、快乐转盘指认1-10的数字卡都是不错的教学学具
1、为图形宝宝找家:发展幼儿对图形的认识,能正确分辨长方形与正方形的不同。用泡沫板割出小房子形状,并将透明的塑封好的空膜粘在房子的周围,并在房檐贴出小动物拿着图形的图片。并将带有图形形状的实物图片塑封好,用小积木块站在图片上,起到稳定图片作用,增加玩具趣味性。幼儿通过对实物图片的观察,并将其按形状分类,将小图形宝宝分别送回家。
2、排排队:能初步理解相邻数,掌握“7”以内数的.相邻数。能正确认读阿拉伯数字。并将数子与实物数量一一对应。能按实物的特征进行分类,按类别寻找“7以内数的相邻数。教师引导幼儿依据实物卡片寻找“7”以内数的相邻数,并按顺序依次将管型玩具插在底托内;根据实物卡片的数量再依次将数字卡片与其相对应,将贴有数字卡片的管形玩具插好。教师引导幼儿准确认读阿拉伯数字。
3、瓢虫爬爬爬:能根据纸片的不同颜色或不同形状进行一维排序。主体盒:用油性彩笔绘画出瓢虫形状,用壁纸刀刻画出可支持幼儿一维排序的豁口,最后将制作完的彩纸用双面胶粘到纸盒上;彩色纸片:采用幼儿常见的红、黄、蓝、绿四色彩纸,用剪刀剪出幼儿常见的图形(例如:圆形、心型、蘑菇型等),将剪出的纸片放到塑料盒中。
4、铺小路:引导幼儿发现排序的规律,并按规律进行一、二维排序。取一块干净泡沫板,再用一个漂亮的小盒放小蘑菇,板子后面用硬物支撑,使泡沫板能直立。将图片剪好,压模,贴到板子上,再用透明硬模放到让幼儿操作插蘑菇的地方,然后将蘑菇若干压模,投放到小盒子里,使幼儿可以将蘑菇按颜色规律排序。幼儿参看上一条小路排序规律的提示,帮小灰兔将蘑菇路铺完。再按照此排序规律,选择自己喜欢的两种蘑菇颜色,帮小黑兔铺小路。
5、小白兔种蘑菇:区分蘑菇的颜色和大小;能按蘑菇的颜色和大小进行二维分类。制作出一片草地,和小兔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为幼儿准备大小颜色不同的彩色蘑菇。幼儿选择大小不同颜色不同的蘑菇进行排序,请幼儿仔细观察它们排列的规律,并请幼儿按照规律继续进行排序。对于能力强的幼儿可以请他自己设计排序的方法,能力弱的幼儿老师可以运用图示进行暗示。
6、快乐转盘指认1-10的数字卡:能将点子图与数字卡匹配。将数字卡制作成大转盘的形式,将点子图制成梯形状,幼儿将点子图与数字匹配。幼儿选择不同数量的点子图,请幼儿仔细观察它的点子总数,再按点子总数插到相应的数字转盘上。
小学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65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及其特点,了解制作的一般方法。
2、会在有横轴和纵轴的方格图上根据数量多少描点、连线。
3、看懂,能根据中数据及其变化情况作数量的简单分析。
4、体会统计在生活里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培养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看懂,能根据中数据及其变化情况作简单分析。
课前准备:
1、让学生收集一至五年级第二学期自己的体重情况,并制成统计表;
2、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画有横轴和纵轴的方格图;
3、制作本节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辅垫教师叙述:小明是一个气象爱好者,在老师的指导下,他认真地收集了20xx年每个月的降水量,并把收集来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多媒体出示64页统计表)。教师叙述:小明为了比较形象具体地把收集来的数据表示出来,他把收集来的数据制成了这样一幅统计图——(多媒体出示根据例题制作的单式条形统计图)
问:这是一幅什么统计图?它用什么表示每个月的降水量的?有什么特点?
二、初步认识,引入新课
1、教师叙述:后来,小明把它改成这样一幅统计图——(多媒体出示例题)
问:这幅统计图与刚才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指导学生看懂图中每个月的降水量是多少,弄清折线上升、下降与数量变化的关系)
2、揭示课题这幅统计图叫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课题)
三、制作折线统计图,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
1、师生共同制作图
(1)师生共同边说教师边用多媒体演示至画好横轴、纵轴、网格后的图。
(2)针对一月和二月的降水量,让学生说说如何描点?(学生说,教师用多媒体演示。)
(3)问:怎样连线?(突出“顺次”,教师用多媒体演示连线过程。)
(4)制好后检查。
2、指导学生看图问:从这幅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相邻两个月之间,哪两个月之间的降水量上升得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降水量下降得最快?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归纳的特点请你说出的特点。指出: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板书:特点:表示数量的多少;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问:小明为了表示20xx年降水量变化的情况选用哪一幅统计图比较好?教师叙述:所以小明把这幅折线统计图寄给了当地的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为当地的防汛抗旱工作提供一点依据。我们也要学习小明,小能人做大事,用自己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实际,这祖国的.发展作点贡献。
四、巩固练习
1、(1)根据自己收集的一至五年级第二学期的体重制成折线统计图。
(2)画完后相互交换检查。
(3)同桌根据自己制成的折线统计图相互说说自己的体重变化情况。
(4)到实物展示台前展示自己画的折线统计图,并向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信息。
2、教师叙述:小红生病了,在今年6月7—9日住进了医院。医院每隔4小时给她量一次体温并把制成了折线统计图。(多媒体出示66页第一题图)
(1)指导学生看图。
(2)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3)这幅折线统计图与我们前面见到的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指出:在实际运用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制作折线统计图。
五、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六、深化拓展教师叙述:我是育才文具店的老板,你们都是我的员工。我收集了本店二至九月钢笔销售的情况,并制成了折线统计图。(多媒体出示图)进货多了,我怕卖不掉,积压资金;进货少了,我又怕不够卖,赚钱少了。请你根据图帮我预测一下十月份我该进多少支钢笔比较合适?
(1)学生先独立分析。分析完后口答,并说明理由。
(2)指出:这要用到更为复杂的统计,比如市场调查等等。同学们有兴趣的话,课后可以开展讨论研究,组织关于这方面内容的一次数学课外活动。如果活动开展得好,我将给你加薪——给平时成绩加分。
小学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课本第77~78页(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参与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在学生实际操作,抽象概括,得出一般结论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探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具准备:每人1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出示长5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
(1)这两个分别是什么图形?为什么?
(2)动手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的边长。
2、面积和面积单位
(1)什么是面积?请生摸摸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是什么?
(2)同桌合作,动手测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在桌子上用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有次序地将长方形和正方形摆满)
(3)汇报结果
二、新课
1、导入
上面用面积单位测量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但要测量黑板、草场或更大的地面面积,使用面积单位一排一排的实际测量行吗?今天就寻找一个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规律,推导出计算公式。
2、猜想
请仔细观察刚才摆的面积单位,沿长边摆了几个?长是多少?沿宽边摆了几个?宽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3、验证
同桌合作,完成课本第77页例2的(2)
观察比较,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4、概括
(1)长方形的面积等于________
要用公式计算长方形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2)想一想:同桌讨论
正方形的面积=______________
三、巩固
1、完成课本第78做一做
2、完成课本第79页1、2、3、4
四、小结
小学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并掌握倒数的概念,以及熟记0没有倒数。
2、过程 与方法
通过乘积为“1”导入倒数概念,并借助长方形面积加强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倒数的 研究和理解,有利于对分数和分数乘法的进一步理解。
教学重难点
掌握倒数的概念,以及熟记0没有倒数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
2、
3、
二、新课引入
1、计算
长154/39/7宽11/53/47/9面积1111
2、上述算式有 什么特征?
3、0有倒数吗?
4、总结归纳
乘 积为1的两个数 互为倒数。
0没有倒数。
5、练习:
(1)1/2
(2)1/3
(3)5/2
三、例与练
例1:下面长方形的'面积都是1,填一填。
① 3
② 9/10
例2 :直接写出得数
练习:在( )里填上“〈 ”“〉 ”或“=”
〈〈=
四、课堂小结
五、拓展延伸
看一看,想一想“1=?”,你还能写出不同的算式吗?
1=5-4 1=1/3+2/3 1=2/3x3/2
比如:1=6x1/6
小学数学教案7
课题:
1.2.2映射
教学目的:
(1)了解映射的概念及表示方法,了解象、原象的概念;
(2)结合简单的对应图示,了解一一映射的概念、
教学重点:
映射的概念、
教学难点:
映射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复习初中已经遇到过的对应:
1、对于任何一个实数a,数轴上都有唯一的点P和它对应;
2、对于坐标平面内任何一个点A,都有唯一的有序实数对(x,y)和它对应;
3、对于任意一个三角形,都有唯一确定的面积和它对应;
4、某影院的某场电影的每一张电影票有唯一确定的座位与它对应;
5、函数的概念、
二、新课教学
1、我们已经知道,函数是建立在两个非空数集间的一种对应,若将其中的条件“非空数集”弱化为“任意两个非空集合”,按照某种法则可以建立起更为普通的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这种的对应就叫映射(mapping)(板书课题)、
2、先看几个例子,两个集合A、B的元素之间的一些对应关系
(1)开平方;
(2)求正弦
(3)求平方;
(4)乘以2;
3、什么叫做映射?
一般地,设A、B是两个非空的集合,如果按某一个确定的对应法则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映射(mapping)、
记作“f:AB”
说明:
(1)这两个集合有先后顺序,A到B的射与B到A的映射是截然不同的、其中f表示具体的对应法则,可以用汉字叙述、
(2)“都有唯一”什么意思?
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必有一个;二是只有一个,也就是说有且只有一个的意思。
4、例题分析:下列哪些对应是从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
(1)A={P|P是数轴上的点},B=R,对应关系f:数轴上的点与它所代表的实数对应;
(2)A={P|P是平面直角体系中的点},B={(x,y)|x∈R,y∈R},对应关系f:平面直角体系中的点与它的坐标对应;
(3)A={三角形},B={x|x是圆},对应关系f:每一个三角形都对应它的内切圆;
(4)A={x|x是新华中学的班级},B={x|x是新华中学的学生},对应关系f:每一个班级都对应班里的学生、
思考:
将(3)中的对应关系f改为:每一个圆都对应它的内接三角形;(4)中的对应关系f改为:每一个学生都对应他的班级,那么对应f:BA是从集合B到集合A的映射吗?
5、完成课本练习
三、作业布置
补充习题
小学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知识点一级具体的题目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
2、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估算的方法和意义,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
3、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教学难点:
能够进行合理的估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1)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可以把其中一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与另一个加数依次相加,这样口算更加快捷。(2)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小结:两位数减两位数,可以把减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从被减数中依次减去,这样口算比较便捷。
2、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提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需要注意什么?小结:列竖式时,数位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从个位加(减)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进一(哪一位上不够减向前一位退一当十),主要不要漏加进来的一(不要漏减走的一)。
3、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1)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可以用两位数的加减法进行口算。如650+340其实就是65个十减34个十,等于31个十。
(2)方式虽然不同,一个口算,一个笔算,但是运算的算理一样,都是满十进一,退一当十。 ……
(给学生自由发言,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二、基本练习
1、口算。
52+35=
86-34=
47+33=
36+20= 23+69=
62-18=
70-26=
65-15=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说说口算思路。提问:口算时要注意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2、计算。
650+340=
370+480=
390+250=
520+300= 840-560=
750-540=
440-150=
600-240=分组活动,看哪一组最快最准做完?然后各组委派一人汇报结果。可以选择口算的方法,也可以选择列竖式的方法。
3、估算。
(1)出示教材第19页第2题课件,组织学生读题,从中获取信息。思考:如何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后板书:632-441.(3)提问:这个和我们例4中的估算有什么不一样?如何进行估算呢?
(4)学生讨论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算法。
算法一:632大约是600,441大约是400,600-400=200,大约多200个座位。
算法二:把632看成620,441看成440,620-440=180,大约多180个座位。 ……
估算的方法不局限于一种,只要学生回答的合情合理,均给予肯定。并比较这些估算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哪种更合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四”的第1题。
两人一组,轮流出题计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快又准,互相之间评一评。
2、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比较每一题的.大小。此题不能直接进行比较,需先进行加、减法的计算,得出结果后才能把左右两边进行比较。
3、完成“练习四”的第3题。
仔细观察图文,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地进行估算。并想一想,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梳理了哪些知识?本单元的知识中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解疑答惑。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认识平行四边形——教材第142—143页的内容,做一做题目及练习三十二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
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并会作平行四边形的高。
3、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全班齐练:画平行线。指名板演。
2、什么是三角形的高?作出下面三角形的高,并指出高和底。指名板演。
二、教学新课
1、(投影出示下图)请大家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相同点?
2、这些图形都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四边形。(板书:四边形)
3、我们学过哪些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揭示课题:平行四边形)
4、打开教材第142页,请同学们用三角板和直尺检验一下平行四边形的每组对边,你发现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再量一量每组对边的长度,你又发现了什么?(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
5、那么平行四边形究竟是一种怎样特殊的四边形呢?(向学生指出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就能确定它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所以说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6、怎样判断一个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
7、做教材第143页的“做一做”第2题,指名在钉子板上围不同的平行四边形。
8、老师出示长方形木框。要求学生拿出用硬纸条做的长方形框。用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向相反方向拉。观察,拉成了什么图形?两组对边平行吗?用三角板检验。角的大小变了吗?
9、我们说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那么平行四边形就具有易变形、不稳定性的特性。
10、想一想,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
11、老师投影:放缩尺和卡车拖车连结部分图。讲解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特性的应用。
12、打开教材第143页,自学。回答: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平行四边形的`高与三角形的高有什么区别?
13、强调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
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既然说“一条边上的一点”就可以是任意一点,不像三角形的高是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对边引垂线”。所以作平行四边形的高,以下情况都对。只是一般情况下我们是从一个顶点出发作对边的垂线。
14、想一想:在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中间能作几条高?(无数条)
15、做教材第143页“做一做”第1题。先检验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不能凭眼睛看。再作平行四边形的高,要求作不同方向的高,每个图作2条高。
16、投影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吗?能不能说长方形也是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区别在哪?正方形也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17、老师指出: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又是特殊的长方形,所以正方形也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老师板书)
三、课堂小结
1、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它有什么特性?
2、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3、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和正方形有怎样的关系。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三十二的第1题,自己拿出小棒摆得试试看。可以摆成什么图形。
2、做练习三十二的第2题。独立完成,老师巡视辅导。
3、做练习三十二的第3题。自己动手,看谁拼得方法多。
小学数学教案10
活动目标:
1、复习巩固5以内的数量,学习按数取物。
2、喜欢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1、全家福图两张。
2、幼儿人手一份礼物。
3、纸折房子人手一个。
4、有数字的大的纸房子5个。
活动过程:
1、作客。
——出示娃娃“明明”和“红红”。
——明明和红红邀请我们小朋友到他们家去作客。
——先到明明家。出示明明家的`全家福。明明一家人正在迎接我们呢。我们一起看看明明家有哪些人?有几口?
——我们给明明家做一个标记。出示点卡1——5,让幼儿选一张与明明家人口相等的点卡贴在全家福图片上。
——到红红家教法同上。
2、送礼物。
——我们还带了一点礼物送给明明和红红呢,请小朋友把这些礼物去送给明明家和红红家。注意了,他们家有几口人就送几个礼物。
——幼儿送礼物并验证。
3、我家有几口。
——明明和红红可开心了,他们说也要到我们小朋友家去作客,也要送礼物给我们。可是他们不知道小朋友家有几口人,我们一起来告诉他们,好吗?
——上次我们用纸折了自己的家,请你也来和明明家和红红家一样作个标记,有几口人就贴几个小圆点,贴在屋顶上。
——幼儿操作并验证。
4、统计。
——老师出示5个大纸房子,先和幼儿一起认识房子上的数字。
——请小朋友把自己有圆点的小纸房子送到相应的有数字的大纸房子中,并相互验证。
小学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积累探索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3、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理解长方体面、棱、顶点之间的关系,建立空间想象。
教学准备:
每生准备一个长方体,长方体框架;师准备教学道具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图形了,大家回想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现在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两个最简单的图形,请你们快速说出它们的名字。
(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点,一条直线)
生:点、线
师:我的这个点和线都画在一个什么上?
生:黑板、面
师:对,都画在一个面上。现在请你们拿出身边的长方体,找一找长方体中的点、线、面。
师生摸一摸,指一指,说一说。
二、新授
师:长方体中的线有一个固定的名字叫做“棱”,长方体中的点也有一个固定的名字叫做“顶点”。
师:我们现在初步了解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如果大家想更多的了解长方体,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生: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
师:大家提出的既有关于面、棱、顶点数量的问题,又有关于它们之间关系的问题。下面就请大家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课件中给出的这些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以下问题:
面1、长方体有几个面?
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棱1、长方体有几条棱?
2、哪些棱长度相等?
顶点1、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棱是怎么形成的?顶点是怎么形成的?
师:我们先来解决一个最简单的问题,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生:8个
师:怎样有序地数?
生:可以先依次数上面的四个,再依次数下面的'四个。
师:长方体有几个面呢?
生:6个
师:谁能有次序地数出这些面?
师:谁能用具体的方位名词有次序地数出来?
师:长方体有6个面,依次是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下面。
师:还可以怎么数?
师:我们在第一单元学习了观察物体,现在试着从一个角度观察我手中的长方体,你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生:3个
师:这三个面的对面都看不到,所以用3乘2就是总数。用这样的方法也能数出长方体的面数。
师: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生:长方形,有的长方体中也有正方形。
师: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师:长方形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生: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上面和下面
师:你们说的前与后,左与右,上与下都是相对的关系,所以简单说就是相对的面完全相同。你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
生:我们是看出来的。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有看错人的时候,所以用眼睛看出来的不一定正确,你们有什么方法能证明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吗?
生:可以把长方体拆开,拿相对的面对比,如果完全重合,就说明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师:你的方法真棒,那我们就一起来操作和证明一下。
师:相对的两个面放在一起完全重合了,说明大家的结论是正确的。
师:我们来理解一下什么是完全相同?完全相同的两个面,它们的面积相等,周长相等,长相等,宽也相等。
师:关于长方体的棱,你们知道有几条吗?
生:12条
师:谁能有次序地、不重不漏地数出来?
请学生来数
师:刚刚那位同学的数法我再来展示一下,同学们仔细观察,他是分成几组来数的?每组有几条?
生:三组,每组有4条。
师:为什么要这样数?
生:因为每一组中的棱长度是相等的。
师:哪些位置的棱长度相等呢?
生:位置相对的棱
师:我们用尺子量一量是否相等。
师:确实,相对的四条棱长度相等。
师展示长方体框架:假如这个框架中缺少了一条棱,你能想象出缺的这条棱的样子吗?为什么?
生:因为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可以通过相对的棱想象缺的那条棱的样子。
师:如果在一组相对的棱中去掉三根,剩一根,你能想象出去完整的长方体的样子吗?为什么?
生:能,可以通过剩下的那根,想象出跟它相对的其他三条棱的样子。
师:按这样的道理,我们在每一组棱中都去掉三根,依然可以想象出完整的长方体的样子。我来试试去掉这些棱后,会是什么样子。
生:只剩下三根棱。
师:这三根棱有什么特殊?
生:它们相交于一个顶点。
师:对。这是三条非常特殊的棱,我们把它们分别称作长方体的“长”“宽”“高”。也就是说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在一个长方体中,我们通常把竖着的这条棱叫做“高”,正对着我们的棱叫做“长”,“长”旁边的那条是“宽”。大家来指一指我手中的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拿长方体模型横放、竖放、侧放,并让学生指出在不同摆放的情况下的长、宽、高,体会同一个长方体因摆放位置不同而引起的长宽高的变化。
师:根据相对的棱相等,所以“长”对面的棱也是“长”,“宽”对面的棱也是“宽”,“高”对面的棱也是“高”,由此可知,长方体有4条长,4条宽,4条高。共计12条。
师:如果让大家利用小木棒来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思考一下需要几组木棒,共几根?在下面给出的木棒中你可以如何搭配来组建长方体,它们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出示例题:
四根8厘米,八根3厘米,四根6厘米,两根5厘米。
生1:长8,宽3,高6
生2:长8,宽3,高3
生3:长6,宽3,高3
师:生2和生3搭建的长方体都是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特殊长方体,想象一下,把长缩短到3厘米,这个长方体会变成什么样子?
生:变成了正方体
师:对,变成了长、宽、高都是3厘米的正方体,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是正方体,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师:关于面、棱、顶点,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棱和面有什么关系?棱和顶点有什么关系?
生:两个面相交的位置是棱,两条棱相交的位置是顶点。
巩固练习
书上例题1、2
小结
作业布置
练习册《长方体的认识》
小学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括号里的算式的必要性。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加强小组合作。
3.灵活运用所学计算方法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
掌握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口算:100+0= 0÷100=
2.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1)80-42+12 480÷60×2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要( )按顺序计算。
(2)75-15×4 40÷4+6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 )法,再算( )法。
(3)(12+4)×2 200÷(40-15)×2
小结:在含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 )里面的',再算( )外面的。
3.我们学过的( )、( )、( )、( )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它的运算顺序。(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课。
1.出示:96÷12+4×2
(1)小组内讨论,说说计算顺序。
(2)汇报讨论结果。(指名说,师板书。)
2.变式:96÷(12+4)×2探究有小括号的计算顺序。
(1)问:如果要求先算加法,再算除法,最后算乘法,需要在原式里添上什么数学符号?(小组合作探究)
(2)小组合作完成计算后,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3)点评,明确: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3.介绍中括号“[ ]”,变式:96÷[(12+4)×2]探究有中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1)认识中括号。
(2)在老师引导下明确运算顺序。
板书:96÷[(12+4)×2]
(1)放手让学生合作完成计算,师巡视辅导。
(2)指名板演后,师生共同订正,明确运算顺序,并在书上找出来齐读两遍。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
2.一个车间在4月份的前八天生产了320台洗衣机,以后每天生产45台。4月份(按30天计算)共生产洗衣机多少台?(要求列综合算式解答)
四、扩展提高:
根据运算顺序添上小括号或中括号。
(1)32×800-400÷25先减,再乘,最后除;
(2)32×800-400÷25先除,再减,最后乘;
(3)32×800-400÷25先减,再除,最后乘;
(4)32×800-400÷25先乘,再减,最后除。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含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96÷12+4×2 96÷(12+4)×2 96÷[(12+4)×2]
=8+8 =96÷16×2 =96÷[16×2]
=16 =6×2 =96÷32
=12 =3
小学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借助已有经验,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例,掌握基本算法。理解因数与积之间的大小关系。
2.提高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运算及推理能力
3.感受小数乘整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小数乘小数的算理、算法
教学难点:小数乘小数计算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位置的确定
一、复习导入,新知铺垫
1.师: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小数×整数的计算方法,老师这里有一道题,“4.6×8”你们能算出来吗?快拿起课堂练习本算一算。
2.师:你们是怎样计算的?
预设:把4.6扩大10倍得46,积也就扩大了10倍。46×8=368,积368缩小10倍变回原来的积368÷10=36.8。
3.师:我们通过将小数转化为整数,成功解决了小数×整数的问题。那小数×小数呢?你们会计算吗?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小数×小数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深入新知
1.师:接下来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列出三道算式,等会我们挑选一组同学的算式为本节课的研究对象。在列算式时要注意小数不宜过长,不然不方便计算。
预设:2.4×0.8(一位×一位)、1.92×0.9(两位×一位)、0.45×0.6(两个小数都不大于1)
2.师:这三道题你们会计算吗?拿起练习本,尝试独立计算。如果遇到问题可以小声地与同桌交流。
3.学生独立活动,指名扮演
3.师:这三个不同的算式都是怎样计算的?
预设:根据积的变化规律,先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算出积。因数扩大,积也就扩大了相应倍数。要求原来的积,就应把乘出来的积缩小相应倍数。
4.师:那看来小数×小数的计算难不倒同学们。先按照积的变化规律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算出积,再将得到的积缩小相应倍数得到原来的积。
5.师:那同学们你们仔细观察这三道题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再与同桌交流交流。
预设:它们的相同点在于都是小数×小数;不同点在于第一道算式是一位小数乘一位小数,第二道算式和第三道算式是两位小数×一位小数。
6.师:仔细观察因数和积的小数位,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第一个竖式中,两个因数中一共有2位小数,积也是2位小数;后面2个竖式中,两个因数中一共都有3位小数,而它们的'积都是3位小数。我发现在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等于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总和。
10.师:在计算小数乘法时,我们可以先将小数乘小数转化为整数乘整数算出积,然后根据因数中小数的位数确定积中小数点的位置。
三、聚焦问题,突破难点
1.探究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么点小数点。
(1)出示例4:0.56×0.04
师:这道题你能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来计算下面这道题吗?
(2)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
(3)师:在计算的过程中,你们遇到了什么新问题?
预设:0.56是两位小数,0.04也是两位小数,那积应该是四位小数,可是现在乘得的积224是一个三位数,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点小数点。
(4)师: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可以借助之前学过的知识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吗?
预设:利用之前学过的“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在积的前面用0来补足小数位数,再点上小数点。
2.探究积与因数的大小关系
(1)出示:“做一做”第2题完成版本
师:看来同学们对小数乘小数的计算都掌握了。接下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组算式,将每组题的计算结果和第一个因数进行比较,与同桌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2)全班交流、总结规律
预设:通过观察,第一组乘法算式中,第一个因数2.4不变,第二个因数都>1,乘得的积都>2.4;第二组乘法算式中,第一个因数1.2不变,第二个因数都<1,乘得的积都<1.2。我发现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因为0乘任何数都得0,所以这个数不能是0。
四、梳理反思,内化提升
1.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怎么样的收获?
2.师:本节课我们学习并总结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在计算小数乘法时,我们可以先将小数乘小数转化为整数乘整数算出积,然后根据因数中小数的位数确定积中小数点的位置。当积的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还知道了积与因数的大小关系。我们通过自主探索,将小数×小数转化为整数×整数进行思考。再一次成功借助旧知识帮忙解决了新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14
一、课程开发原则与开发背景
1、开发原则:《数学小故事》课程就是要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轻松学到数学知识,本课程让孩子在趣味化、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活动中,自主地建构数学知识,创设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使教学活动源于孩子生活,源于孩子好奇之事,引导孩子积极运用自己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让他们亲身感悟数学知识。根据自己对小学数学节本的了解,设计出有趣的数学课程,对学生进行无痕的引导,降低学生接受的难度。通过学生的探究和发现感受到有趣有用的数学。同时体会我们中国古代光辉的数学成就,有信心学好数学。游戏是儿童最好的学习方式和途径,而数学语言却以简练和逻辑为特点。为了把抽象的数学符号变为生动活泼的形象符号,让儿童更乐于接受,更容易掌握,《数学小故事》将寓教于乐的传统教学理念移植到单调枯燥的数学教学中,让孩子在看图朗诵、动手动脑中潜移默化地掌握操作学习法、阅读学习法、迁移类推学习法、发现学习法、尝试学习法等众多学习方法,让孩子通过饶有兴趣的认知方式轻松掌握所学的知识。
2、开发背景:“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作为一门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不仅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而且具有广泛的应用性。数学以高度智力训练价值以及学科本身
所具有的特点,为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数学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数学思维训练,不仅使学生能够掌握渊博的数学知识,也使那些数学尖子有发挥自己特长的用武之地,更重要的是可以训练他们的思维,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发展,形式健全人格,具有终身持续发展能力的力量源泉。开展教学思维训练活动,对于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培养兴趣爱好,发展教学才能,提供了最佳的舞台,未来的数学家、科学家、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就在他们当中诞生。
二、课程主题与内容
课程主题:数学思维训练
课程内容:
1、通过趣味数学故事了解数学历史知识;
2、通过学习掌握数学速算技巧;
3、通过学习掌握时间的一些知识;
4、掌握生活中的等量代换趣味问题;
5、通过学习了解转化的相关知识;
6、通过学习了解逻辑推理的知识,提高推理能力;
7、通过学习了解数学中一些有趣的规律;
三、课程目标
1、数学思维训练能使学生接触各种类型的数学题,使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2、学生通过解答比平时学习难得多的数学题,培养学生克服困难,解决困难的精神和能力。体会攻克难题后的喜悦和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
3、通过数学思维训练,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学生。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和创造性思维品质。
四、课程框架
第1讲倒过来推算
第2讲反过来想问题
第3讲找出无形的砝码
第4讲画图分析找重叠
第5讲镜子里的时间
第6讲计算经过时间
第7讲合理安排时间
第8讲找准“一周”是关键
第9讲巧转化求周长
第10讲找规律数图形
第11讲分清类型解植树问题
第12讲抓住题眼一点突破
第13讲骰子中的数学
第14讲逻辑推理
第15讲游戏中的取胜策略
五、课程实施过程
本课程建议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想结合来实施教学活动。考虑学生对趣味数学的话题比较感兴趣,比较有热情,建议每一节由老师简单引导,结合数学在发展过程中一些有趣的问题、曲折感人的事情、人物等背景,与学生一起探讨。采用集体辅导、独自练习、分组活动、合作学习、实际操作、生活实践、调查研究等方法对数学中一些有名的问题、定理、悖论等进一步的深入了解和认识,感受数学的魅力。
六、学生收获
通过活动,让孩子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实现数学知识生活化、情景化,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将数学思维和数学知识渗透到每一节节程之中,让孩子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认知数学符号,掌握数学概念,形成数学思维,明白数理意义,亲近数学学科。并且通过这些问题和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索数学奥秘的机会,学生在参与这些数学游戏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价值,锻炼数学智慧,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这些题目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洞察力、分析能力、图形识别能力、想像、形象思维能力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思维的训练。七、学习评价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和学习经验,不能单纯地以知识点的掌握来评价一个学生。要让学生终身受益,就要使他们获得思想方法的指导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养成一种科学精神及态度。评价学生的“情感与态度”是首要的。当然,操作能力、实践活动、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的评价也十分必要的,总之是不能单纯以一张试题来评价学生。
评价的方法很多,内容也很广。也可以由学生自我评价,觉得自己对这种学习是否有兴趣,有没有一种成就感;可以学生互评,特别是实践操作方面,学生互评,其实也就是一个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还可以由家长来评价,评价自己的子女、评价训练的方式,方法和取得的成绩;当然辅导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至关重要的,辅导教师可以通过考勤、考核、课内外的表现,学习的兴趣,多层次多方位地给予评价。
小学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2、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单位进一步理解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3、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知道数的组成,掌握数位顺序表。
教学重点:
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会数万以内的数,掌握数位顺序表。
教学难点:
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会数万以内的数,掌握数位顺序表。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计数器,一个数位顺序表格(空的)。
评价设计:
结合实际感悟理解;合作探究学习新知;反馈、练习进行评价。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二、讲授新课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1-24
小学数学教案04-25
小学数学教案06-12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6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