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11-07 08:02:34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锦集(15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锦集(15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

  详细介绍: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学习克和千克两个重量单位,是后面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重量问题,但重量单位还是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而且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因此使学生初步建立起重量的观念既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材首先通过让学生掂数学教科书和语文教科书,用天平称物体的重量,给学生建立重量的初步观念,使学生知道比较东西的轻重不能靠眼睛观察,必须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

  接下去教材分别说明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常用克做单位,并通过着重给学生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称一般物品的重量,常用千克做单位,着重给学生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

  为了使学生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教材安排了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例子,通过让学生用手掂一掂、称一称等实际活动,使学生感受到1克和1千克大约有多重,从而初步形成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法建议

  认识重量单位克与千克,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虽然在生活中他们接触过重量问题,但对重量单位还缺乏认识,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所以在让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安排了以下三个层次:

  1.在复习准备过程,通过让学生判断语文书和数学书谁重谁轻,学生用手掂出语文书重数学书轻,老师进一步追问:语文书有多重,数学书有多重,语文书比数学书重多少等问题,学生答不出,引出重量单位,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在学习新课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和2袋精盐,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重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为了使学生比较具体地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教师可拿出课前准备好的1克、10克、100克、1000克大米,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

  教科书中没有说明天平的使用方法,教学时可以给予适当的说明.除天平之外,教师还应介绍其他的称量工具,如台秤、电子秤等,并简单说明它们的用法.

  3.在巩固反馈过程中,重视用多种多样的练习,区分克与千克.

  本节课建议采用分组授课,这样便于准备学具,使每个同学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同时可以体现团结合作的精神.

  课题一:克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初步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准备

  天平(自制天平)、两个苹果、一个梨(两个苹果一样重,梨比苹果重些.)一个2分币、一些黄豆、15个图钉.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苹果,一个梨和一个2分币.

  教学过程

  1.新课

  教师让学生拿出一个苹果和一个梨(或播放视频"谁重谁轻"下载),掂一掂.再提问:哪个重一些?(学生意见不一.)

  教师:究竟哪个重些,哪个轻些,光靠手掂很难说准确,老师为你们请来了一位裁判来帮忙(出示天平),这位公平的裁判就叫做天平.

  (出示天平图或播放视频"天平的结构"下载)边指点边讲解:天平像一位机器人,它长着一对长长的手臂,两只大手托着两只盘子,可以上下摆动,头上长着一根指针.当两边盘子里物品一样重时,指针指向中间的刻度线;如果左边物品的重量比右边重,指针就向左偏;如果右边物品的重量比较重,指针就向右偏.

  教师演示(或播放视频"天平的使用"下载):先拿出两个苹果,分别放在天平左右两个盘里,让学生观察天平指针的情况,并指出:当指针在标尺中间时,天平两端平衡,表示两个苹果重量相等.

  教师指出:天平还可以用来称东西的重量.拿出一个2分币,提问:

  这个2分币有多重?说明表示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的大小一般用克做单位.

  板书:克.

  1克有多重?

  向学生介绍1克的砝码.并说明用天平称东西重量时需要用砝码.一般左边盘内放置所称的东西,右边盘内放置砝码.

  教师将一个2分币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边盘内,让学生观察天平上指针的情况(或播放视频"称硬币"下载).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指出,指针指在标尺中间,天平平衡,表示这个2分币与1克砝码同样重.

  那么这个2分币重多少克?

  让学生拿出自己的2分币,用手掂一掂.

  现在我们来称出1克黄豆.

  教师从天平左边的盘子里取出2分币放入黄豆,直至天平上的指针指在标尺的中间,天平平衡.

  提问:这些黄豆重多少?

  请一位学生来数一数1克黄豆有多少粒.

  接着把1克黄豆让学生分组顺次传递,用手掂一掂.

  教师拿出15个图钉:这里有15个图钉,我们来看一看,它们有多重.

  教师在天平左边的盘子里放入图钉,在右边的盘子里放砝码,从1克、2克、5克放到10克,使天平平衡.

  15个图钉有多重?

  接着把10克图钉让学生分组顺次传递,用手掂一掂.

  教师按照称图钉的方法,称1支粉笔、1本数学教科书、1瓶墨水、1把小刀,也可称其他物品如乒乓球、铅笔等.有些物品称完之后,仍让学生掂一掂,如数学教科书.

  2.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重量单位克.了解了用天平称东西的方法,还亲自掂了掂1克东西的实际重量.

  课堂练习

  1.练习十一第2、3题(学生做第3题时,要提示学生:式题中有单位名称的,得数也应写单位名称).

  2.一支铅笔重7克,8支这样的铅笔重多少克?

  3.37克45克36克6

  60克-28克8克4

  课后作业

  练习十一第1题.让学生向家长或售货员了解题中物品的重量后把得数填在练习中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倍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初步理解倍的含义,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观察、比较、操作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在有效探究中认识倍

  1.引出倍,揭示课题。

  谈话:春天来了,花园里五彩缤纷的鲜花都张开了笑脸!瞧,这里有黄花和蓝花(课件演示同样多的黄花和蓝花)。

  提问:黄花的朵数和蓝花的朵数怎么样?(课件演示增加黄花的朵数)现在谁来说说黄花和蓝花的朵数关系呢?

  小结:其实,黄花与蓝花的朵数之间,除了小朋友们刚才所说的多与少的关系,还有倍的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倍的知识。(揭示课题:倍的认识)

  【评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通过让学生比较黄花和蓝花的朵数,从而引出倍的概念,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在圈画中形成对倍的初步认识。

  出示:2朵蓝花,6朵黄花。

  谈话:如果我们把蓝花的2朵圈起来,看作一份的话,(师边说边圈)那么,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可以在练习纸的第一题上圈一圈,再告诉大家。

  提问: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呢?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呢?

  小结:蓝花有2朵,黄花有3个2朵,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板书)

  课件出示:蓝花2朵,黄花12朵。

  提问:黄花变成12朵,现在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能用圈一圈的方法解决吗?在练习纸的第二题上试一试。

  提问:谁来汇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发现黄花是蓝花的几倍了?

  (修改板书:黄花有6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6倍。)

  设疑:我们来观察刚才的两幅图。你们是怎么一眼就从图中看出第一幅图中黄花是蓝花的3倍,而第2幅图中黄花是蓝花的6倍的?

  追问:第二行有3个圈就是有这样的3份,也就是3倍,有6个圈就是有这样的6份,也就是6倍。真就这么简单吗?【评析:在学生掌握几个几的知识基础上,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倍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让学生自己在图上圈一圈,有利于学生建立倍的表象。再通过对比,使学生感知,能圈出这样的几份,就是一份数的几倍。有利于学生理解倍的含义。】

  3.在比较中充实对倍的认识,掌握倍的内涵。

  课件出示下图

  课件出示:12朵黄花,没有红花。

  提问:我们再来看看,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

  引导:大家觉得有困难吗?

  小结:看来1份红花有几朵太关键了!

  提问:那就让你来猜,你猜猜红花可能是多少朵,再说说你又会怎么圈?

  提问:如果红花有3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

  在练习纸第3题上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交流:谁来说说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了?

  追问:如果把1份红花有4朵、6朵,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又会是怎样呢?

  完成练习纸的第

  4、第5题。

  交流:你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

  提问:如果红花只有1朵,黄花还是12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我们在自己的脑海里默默地圈一圈,再告诉我答案。

  交流:你能说说脑海中是怎么圈的吗?

  设疑:如果红花是12朵,黄花也是12朵,现在它们的倍数关系又怎样呢?

  交流:孩子们,黄花一直是12朵,那为什么两种花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出示上述蓝花3朵、4朵、6朵、1朵、12朵的5幅图)

  【评析:创设变式情境,不断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让学生在困惑中感受1份数的重要性与关键性,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升华,对倍的认识更加深刻。】

  谈话:孩子们,我们每人的信封里,都有一些圆片,你能摆一摆,表示第二行的圆片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吗?摆完的同学可以跟小组的交流交流自己的方法。

  请学生做小老师介绍方法。

  提问:还有不同的摆法吗?或者你还想到了什么不同的摆法?

  追问:咦,老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你们都是表示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怎么你们用的圆片个数并不一样呢?能具体说说吗?小结:只要第一行的1份的个数确定了,第二行就摆这样的几个几。

  设疑:那如果要摆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该怎么想?5倍呢?10倍呢?

  【评析: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观察和思考:都是表示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为什么用的圆片个数却不一样呢?以此推动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完善对倍的认识。】

  4.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图:紫花8朵,黄花56朵;问题: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谈话:大家可以圈一圈、可以用竖线分一分,也可以想其他的办法。

  在作业纸上完成第6题。

  追问用除法计算的孩子:怎么想到用除法计算的?

  谈话:我们圈一圈、画一画,不就是为了发现56里面有几个8吗?

  追问用画圈方法的孩子:如果重新选择,你会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小结:是呀,如果黄花更多,用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就麻烦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来计算。看来,我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地发现规律,总结经验。注意,在书写结果时,因为倍不是单位名称,所以在结果的后面不要写倍。

  二、在多层练习中完善建构

  谈话:通过刚才的画一画、圈一圈、算一算等活动,我相信大家一定对倍有了自己的认识与体会。小动物们还带来了题目想考考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课件出示

  1.看一看、想一想。

  第一行 红带子12厘米

  第二行 绿带子3厘米(变化:2厘米、1厘米)

  提问: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几倍?。

  思考:大胆地想像一下,如果红带子的长不变,绿带子越来越短,那么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就会怎样变化?

  2.连一连、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题)。

  3.比一比,说一说。

  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说一说。

  练习后,把第一行的6个变成5,让学生试着说一说。

  追问:现在黄色的圈5个,为什么不能说黄色圈的个数是红色圈的3倍?

  三、总结

  概念形成过程中的精致过程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我们认为:在数学学习中,精致的实质是对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尽量详细地深加工,对概念要素进行具体界定,以使学生建立更清晰的概念表象,获得更多的概念例证,对概念的细节把握得更加准确,理解概念的各个方面,获得概念的某些限制条件等。为此,张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从强化感知,让学生在圈圈画画中初步建立倍的表象;提供反例,让学生在比较思辨中突出倍的意义;应用变式,让学生在矛盾困惑中凸显倍的内涵;重视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完善倍的建构等方面,引领学生 精致地完成了倍的概念的建构过程。或者说,把概念的精致提到了可操作的层面,使精致落到实处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 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3. 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学情分析:

  平均分的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基础,也是认识除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平均分的操作活动,能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充分的感性经验。

  教学重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学难点: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1

  【导入】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图片,师徒四人饿了,孙悟空一个筋斗云就飞出去找吃的'了。

  2.孙悟空带回来了8个桃子(出示图片),他把8个桃子交给猪八戒分,猪八戒的分法是否公平呢?为什么?

  3.怎样分才合理呢?大家愿意帮帮孙悟空吗?

  4.引出课题---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板书课题:平均分)

  活动2【讲授】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教学:把六个桃子平均分给三只小猴,怎样分?

  (1)、学生拿出自己的小棒动手独立分一分,再和同学说一说。

  (2)、请同学在黑板上分一分。(注意不同方法的展示)。

  (3)课件展示平均分动态过程。

  小结:同学们通过分一分,不仅帮小猴解决了问题,还知道了“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7)、判断平均分--聪明的小法官。

  2、深入探究

  (1)出示问题:先用12根小棒分一分再填空。

  12根小棒,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12根小棒,每3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12根小棒,还能怎样平均分?

  (2)小组合作用12根小棒分一分(找一组到前面来分)

  (3)集体交流。你是怎样分的?

  (4)这样的分法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5)小结:12根小棒,每2根一份,一共分了6份,每3根一份,一共分了4份,还能每4根,每6根一份的平均分。

  活动3【练习】三、组织练习,深化认识。

  1.第一关:看图填空

  (1)先让学生弄清是要求把什么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分一分,然后填空。

  (2)集体交流订正

  (3)让学生联系操作过程再板演。

  (4)真棒,祝贺同学们顺利地闯过了第一关。

  2.第二关:

  把下面的水果(6窜葡萄,9个苹果)平均分到三个盘子里,试着分一分。

  3.第三关:生活中的数学。

  小明家每顿吃饭时要用14支筷子,请你说说小明家一共有多少人?

  四、课堂总结

  提问: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讲述:今天我们学习了平均分,知道了怎样分东西才是平均分,还学会了用每几个一份的方法来分东西。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4

  四第5~8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和初步学会几百几十减几十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具准备:练习四第7题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做第17页复习题。

  (1)学生在书上做第一组题,然后口述计算过程。

  (2)学生在书上做第二组题,口答结果,指出:几百几十都可以分成几百和一百几十。

  2、板书:650-200,让学生说出口算过程,老师板书成:650-200=450

  3、引入新课。将200改成20,要怎样算呢?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9第(1)题。

  (1)650-20与上面一题比较没有什么不同?这道题是几百几十减怎样的数?

  20要从多少里去掉?你认为这道题要怎样算?

  老师配合板书650–20=630

  谁能告诉大家650-20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要从50里减去20,而不从600里减?

  (2)请小朋友在自己的书上把这道题算一算。

  (3)师小结。

  2、教学例9第(2)题。

  (1)按上面的一题要怎样算?50减70不够减怎样办?现在怎样算?

  师配合板书:650–70=580

  500150

  谁来说说50减70不够减是怎样算出得数的'?

  (2)请小朋友在书上完成。

  (3)这道题和上面一道题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讨论:上面这两道题还可以怎样想?

  4、师小结。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算算”第1题。

  2、做“想想算算”第2题。

  3、口算练习四第5题。

  4、做练习四第7题。

  5、做练习四第8题。

  让学生说说题意。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几百几十减几十要怎样算/十位上不够减怎么办?

  五、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6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能力目标: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初步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交流中养成倾听他人想法以及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内容

  第19~20页

  教学、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小朋友游戏图),写有解决问题的课题题目。用来进行小组评价的三星(智慧星、创新星、合作星。)

  学具:每组1块小黑板,1枝白板笔。用来进行学生自评和互评的小印章。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教师: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我们班来了好多小客人,让我们一起请出他们吧!

  (出示课件:学生活动图)

  2.提问:你都看到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

  学生可能说:我看到很多小朋友在草地上玩,有的在准备踢足球,有的在玩丢手绢的游戏,有的在玩捉迷藏的游戏。

  3.教师:这些小朋友正在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呢!你能根据他们的活动提出数学问题吗?(学生会自信地说:能。)

  这么有信心呀?那就发挥你们小组的力量,根据活动中已告诉的信息试着提出数学问题,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提的问题最多最好?

  4.小组合作提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既能提出关于加法的问题,又能提出关于减法的问题。)

  5.小组汇报学习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上拉近画面并出示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生1:丢手绢的活动中,有8个女同学,有6个男同学。我们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生2:我们来看踢足球的'活动,要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提出的数学问题是:还要来几人?

  生3:我们来看捉迷藏的活动,13个同学玩捉迷藏,这里有6人,我们提出的数学问题是:藏起来几人?

  6.教师:同学们提出的这三个问题都很好,你们能不能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呢?(学生会很自信地说:能。)

  教师:那我们就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赛,看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愉快、最成功。请每个小组任选一个问题来解答。

  (分组解决问题,把算式写在小黑板上。)

  教师:老师刚才到小组中去,看到同学们合作得非常好,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哪个小组愿意说给大家听。

  7.小组汇报。(采用学生互相提问的形式,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a.学生:我们组解决的是捉迷藏的问题,列出的算式是;13-6=7

  学生1:你为什么用减法?

  学生2:因为要想知道藏起来几人,必须从参加捉迷藏的13人中去掉找人的6个人,剩下的就是藏起来的人数,所以用减法。

  学生3:算式中的13、6和7分别代表什么?

  学生4:13代表玩捉迷藏的总人数,6代表找人的6个人,7代表藏起来的人数。

  b.学生:我们组解决的是踢足球的问题,列出的算式是:16-9=7。

  学生1:你为什么用减法?

  学生2:因为要想知道还要来几人,必须从要参加踢足球的16人中去掉已经来了的9人,剩下的就是还要来的人数,所以用减法。

  学生3:算式中的16、9和7分别代表什么?

  学生4:16代表要参加踢足球的总人数,9代表已经来了的9人,7代表还要来的人数。

  c.学生:我们组解决的是丢手绢的问题,列出的算式是:8+6=14

  学生1:你为什么用加法?

  学生2:因为要想知道玩丢手绢的一共有多少个人,必须把8个女同学和6个男同学合起来,就是总人数,所以用加法。

  学生3:算式中的8、6和14分别代表什么?

  学生4:8代表要女同学的人数,6代表男同学的人数,14代表参加丢手绢游戏的总人数。

  这个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学习小组进行评价,能够说明白的小组可以得到合作星。

  [利用教材主题图提供的信息资源,通过课件,创设动态情境,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自然地引入了新知。在学习新知部分,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新知,引导学生通过组内合作学习、组间相互汇报、交流、提问、评价等形式,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来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

  巩固反馈深化新知

  1.看到同学们这么聪明,小动物们也想来我们班作客,都等急了,让我们再把小动物请出来,好吗?(课件出示:第20页的小动物图)

  2.都有哪些小动物呀?(生:有小鸟、小鹿和小鱼。)

  看着这幅画面,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讨论。)

  3.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在黑板上板书问题。(这时,每当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课件中可以把学生提问的部分闪动几次,以此让学生进一步的明确所提问题。)

  a.树上还有几只小鸟?

  b.草地上还有几只小鹿?

  c.还有几条小鱼?

  d.飞走了几只小鸟?

  e.跑了几只小鹿?

  f.游走了几条小鱼?

  4.你能又对又快地解决这些问题吗?请你拿出练习纸自己完成。

  5.集体订正,同学互评。

  知识应用体验成功

  教师:同学们真是了不起,能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么多问题,而且做得又对又快。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藏着许多数学问题,比如我们的教室里就藏着很多数学问题,你能发现吗?

  和同桌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身边的事物提出数学问题。)

  例如:

  1.观察小旗。

  2.观察其中两个组的人数。(可以按组来分,也可以按男女来分)

  小结

  1.教师提问: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说一说。

  2.教师总结:今天这节课同学们上得非常好,大家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这么多问题,都是用的什么知识?(数学知识),用数学来解决问题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出示课题:解决问题)数学知识可真重要呀,我们一定要学好它、用好它。

  [评析: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数学问题,真正实现了本节课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目的,进一步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中获得成功体验,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很大帮助。]

  提出课后建议将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延伸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 知道镜像对称图形的特点。

  2。 通过学生活动,正确体会镜像对称的相对性。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教学重难点

  体会镜像对称的相对性。

  教学具准备

  镜子、教科书第71页的开放题、卡片

  教学过程

  一、玩一玩镜子,创设情境

  1。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玩一玩镜子,好吗?(每人一面小镜子)

  师:你在镜子里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自己;我看到了书;我看到了黑板……

  师:这是怎么回事?

  二、引导探索,体验镜像对称的特点

  1。 出示教科书第69页的.主题图,请学生仔细观察。

  (1)师:这幅图画中,怎么会出现两栋房子、六只天鹅?怎么岸上有树,水底也有树?

  (2)生:下面的房子、天鹅、树是水里的影子。

  师:(放大房子图)水上的房子和水下的房子是相同的吗?它们的方向怎样?

  生:样子相同,但方向相反。

  师:其实这也是数学知识,是一种镜面对称。(出示课题)

  2。 请学生用手中的镜子做游戏。

  (1)发给学生只有半边图象的卡片,请他们想办法猜出另半边图象是什么?(小组活动)

  小组汇报:用镜子照;把卡片对折……

  (2)用镜子照自己的脸并做各种面部表情,同时观察镜子里的你面部表情的变化。

  (3)出示教科书中第69页的小朋友照镜子图(例3)

  师:这位小朋友在干什么?镜子里面的小朋友又在干什么?

  3。师说:“小朋友们,让我们来照照镜子吧,好吗?”出示三面穿衣镜,请学生在镜子面前表演各种动作,同时请学生说出镜子里面的自己动作是怎样的。(小组活动,教师参与其中。)

  生:我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我也向前走一步。

  镜子里的我左手拿笔,右手拿本子,镜子外面的我左本子,右手拿笔。

  我往左走,走镜子里的我往右走。

  学生任意做动作……

  三、运用拓展

  1。 判断。哪个是你在镜子里看到的样子?圈出来。(教科书第71页第5题)

  2。 找朋友。

  3。 思考题:第71页第1题、2题。

  (1)看镜子写数

  (2)看镜子写时间

  四、小结评价

  师:看,照镜子、水面倒影等等这些生活中的事就是数学知识,你知道了吗?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课本14页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明白“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道理。初步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

  2、培养学生作业书写格式规范、字迹工整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指名学生板演:34+25=

  2、口算。

  5+7 8+6 50+30 6+28 34+9 57+3

  师问:6+28=34你是怎样想的?

  (把28分成20和8,用6加8得14,再用14加20得3。)让板演的同学口述计算过程。

  师问:在笔算列竖式时应该注意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板书: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学习新的`内容,(边说边板书:35+37=)这道题写成竖式怎么写?

  生:相同数位对齐。(教师板书竖式)

  师:从哪位加起?(从个位加起)

  师:个位5加7等于几?满十了吗?(个位5加7等于12,满十了)

  师:个位满十了怎么办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进位加法。(教师边说边板书课题)

  2、教学例3。

  (1)边摆边说。教师在数位板第一排挂35根小棒,在第二排挂37根小棒。学生在画有计数单位的纸上摆小棒。

  师:35和37各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35是由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37是由3个十和7个一组成的)

  师:个位是几个一加几个一,得几个一?(个位是5个一加7个一,得12个一)

  师:几个一是一个十?个位12满十了吗?(十个一是一个十,个位12满十了)

  师:12满十了,在竖式里怎么写呢?

  (2)边摆边算。

  师:个位5加7满十,将其中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挂到十位上,说明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在竖式中怎么表示呢?就在十位下写个小“1”(写在横线上。学生模仿老师,也把其中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放到十位这边)

  师:个位上还有2个一怎么办?(留在个位上)师在竖式横线下对齐个位写2。

  师:十位上原来是几个十加几个十?后进上来的这个十怎么办?(原来十位上是3个十加3个十,再加进上来的1个十,一共是7个十。师在竖式横线下对齐十位写7)

  (3)看竖式叙述计算过程。

  师:35加37,个位5加7得12,满十向十位进一,在个位写2;十位上3加3再加进上来的1得7,在十位写7。找上、中、下各一名学生看竖式口述计算过程。

  (4)仿例练习:56+37=93。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4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习二的6~9题。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计算时首先计算个位,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两个数先相加在与个位上进的1再相加得出最后的计算结果。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8

  教材简析:正值春天来临,此次实践活动可以引发学生树立春化太仓,美化自然的意识。教材以三个班中小朋友参加植树的情境,通过出发时的交谈以及植树时的互相提问,呈现数学问题,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解答。由于提出的问题难易不同,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从中也可以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仔细观察的习惯。教学重点是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教学难点是解决二班的植树问题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学生认真细致观察场景图,认真收集图片呈现的有关信息、处理信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运用乘除和有余数的处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力,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准备:多媒体、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春天,万物复苏,大自然多美啊!(出示图片)

  小朋友们去干什么?原来是3月12日植树节,他们一起去植树。太仓近两年有一个重要的活动就绿化美化太仓。有没有发现太仓的树木多起来了,太仓的绿地多起来了?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我们去植树)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收集信息

  1、学生仔细观察场景图,说一说看到了些什么?

  2、学生先同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你准备先解决哪些问题?

  【通过整体的观察,使学生学会自主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

  三、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解决班级种树棵数

  a、收集信息:三个小朋友一边走一边说,他们在说些什么呢?

  学生读一读,说一说。

  一班学生说:我们班领了4捆树苗,每捆8棵。

  二班学生说:我们班准备每7人一组,每组栽6棵。

  三班学生说:我们班准备把树苗栽成5行,每行6棵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9

  单元教学内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课本P91~105页。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以及加减法估算。共安排了5个例题。

  这部分内容是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100以内的加、减法基础上教学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口算和笔算,复习了数和计算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学习万以内的数鱼计算起就铺垫作用。

  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设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单元教学重点:

  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单元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设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单元课时安排:六课时。

  第一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内容:

  课本第91~93页。“做一做”以及练习十九1、2、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口算方法的掌握和熟练应用。

  教学难点:

  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师准备:题单及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引导学生完成口算题目,并说一说是怎么计算的。

  口算:50+70 300+600 800—400 30+40

  200+700 600+400 80+90 80—30

  说出怎么计算的。

  二、学习情境创设

  1、春天到了,这节数学课老师安排就一次春游特别行动,你想参加吗?

  2、播放展示动画。我们将去一个十分美丽的地方,一起去看看吧。

  3、可是美丽的鸟岛却在海中央,我们坐什么交通工具去呢?

  【设计意图】:由谈话引发去春游的愿望,抓住孩子的兴奋点,搭建生活平台,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

  三、师生互动活动

  1、组织活动1——码头乘船。

  (1)认真观看,回答问题。

  二年级一斑有23人,二年级二班有31人,二年级三班有32人,二年级四班有39人。

  一艘船限乘68人。

  (2)根据这些信息,想一想,我们在乘船时将碰到哪些问题?

  学习不断提出问题,教师及时肯定,引导。鼓励拓展思路,尽可能多提出数学问题。

  同时板书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让学生去寻找有用信息,收集信息,在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培养估算意识。重点是口算方法。

  (4)选择书上例1、例2的问题,加以解决。

  先看第一个问题:四个班能合乘一条船吗?我们用举手的方式,认为不行的举手?为什么不行?说说原因。

  23+31=

  (5)互相交流算法。

  3+1=4 20+30=50 50+4=54

  23+30=53 53+1=54

  31+20=51 51+3=54

  (6)同学们相到了那么多种方法,真能干!算一算:32+39=?怎么算的?说一说!

  尝试计算32+39并说说算法。

  (7)对比两个算式,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

  提醒:注意进位!

  (8)引导完成。

  (9)我们知道二年级一班和二班合坐需54个位子,现在你能不能独立完成第3个问题还剩下多少人?

  (10)二年级一班和二班合坐后,还剩14个座位,你想怎么安排?

  32—10=22 22—4=18

  强调退位在头脑中算。

  四、教学效果测评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集体评议。

  1、练习十九第1题。

  2、练习十九第2题。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的掌握。

  拓展性学习

  1、练习十九第5题

  2、把3、6、9、12、15、18、21、24、27填在方格里,每行相加的和都是45。

  五、课题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练习十九

  教学内容:课本第94~95页。

  教学目标:

  1、能熟练的计算两位数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兴趣,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能熟练的计算两位数的加、减法。

  教师准备:

  练习十九第3题和第8题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引导学生完成口算题目,并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引导学生采用较简捷的方法计算。

  2、引导学生完成“算一算”。

  巡视、辅导。

  帮助计算有困难的学生。

  及时评价,表扬计算有进步的学生。

  【设计意图】: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法。

  二、学中做

  1、组织活动1——买东西。

  出示练习十九第3题主题图。

  (1)观察练习十九第3题主题图。汇报看见的东西和价钱。

  (2)列式计算。

  58+25=83

  (3)提示:算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4)要是你来到商店,你会想买些什么?提出要求:

  小组讨论,选出一个记录员,算一算一共要花多少钱?

  (5)组织学生进行汇报。

  2、组织活动2——篮球比赛。

  出示练习十九第8题的主题图。

  (1)你看了以后有什么问题吗?

  自己独立提出问题,然后同桌交流,最后进行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买东西的活动,复习巩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法。

  三、做中学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九第6题。

  (1)说说意图。

  (2)独立计算。

  (3)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九题。

  (1)用讲故事的形式说说图意。

  (2)解决书上的问题。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能解决吗?

  3、引导学生完成应用题。

  引导读题、理解题意。

  列出算式,正确计算。

  【设计意图】:在教师引导下,总结所学的知识。

  四、课堂总结。

  要求学生完成数学日记的`填写。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教时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笔算)

  教学内容:

  课本96页例3。“做一做“第1、2题中加法,练习二十第1、2题加法。

  教学目标:

  1、掌握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

  2、掌握竖式计算的规范书写。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绿化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

  1、掌握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掌握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

  教学准备:教材第96页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教师出示两位数加的算式卡片,让学生抢答。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说说图上的内容。

  小朋友们都在干什么?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2、现在搜集矿泉水瓶子的小朋友们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3、出示问题:500个送一次现在够吗?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请一个同学板演,其余同学自己在练习上写出算式。

  5、订正算式。

  6、看看这两个加数都是什么数?

  7、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的几百几十的加法。(板书课题)

  三、探究新知

  1、现在我们再动动脑,想一想应该怎样计算。

  2、提出要求:

  (1)先独立计算。

  (2)计算完成后同桌交流。

  3、组织学生汇报。

  用口算。因为18+34=52所以180+340=520

  用竖式计算。百位、十位和个位分别对齐,然后从个位开始算起。

  4、同学们能想到两种那么好的方法来计算,而且还提醒我们竖式应该怎样计算。我们写竖式的时候要注意每个数位上的竖对齐,如果满了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5、但是老师还是有个疑问:为什么百位上不是4呢?

  让学生回答:因为十位上的8+4=12,向百位进了1,百位上就是应该是1+3+1=5

  竖式计算时进的1要写上,算的时候不要漏掉了。

  口算180+340,算了18+34后要记得在末尾再写上0。

  ……

  同学们很棒,那么你能提醒一下小伙伴们,我们在计算中哪些地方要特别小心吗?

  四、教学效果测评

  1、完成教材第97页“做一做”第1、2题中有关加法的练习。

  2、完成练习二十第2题。

  (1)说说图意。

  (2)根据图上问题列式计算。

  (3)根据变化的数据进行计算。

  五、拓展性学习

  想一想:最小三位数加上最小四位数和是多少?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0

  教材分析:

  《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教学内容,它是认识除法的基础,而且本节课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它是比较难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因此本节课的内容是学习除法的关键。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建立平均分的概念,通过对比了解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的结果同样多。

  2.通过认真观察、个体思考、小组讨论等活动,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含义。

  3.初步建立公正、公平、团结、合作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观察对比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讲述发生在森林里招聘会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新知识。

  二、引入新知

  ㈠ 问题1:把6颗糖分成3粉,你会怎么分?

  设计3个回答:

  第一种分法:1 2 3

  第二种分法:1 1 4

  第三种分法:2 2 2

  思考:哪种分法最公平?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观察,得出只有每一份都是同样多,才是公平的。引出平均分的含义,每份都是同样的,叫做平均分。

  ㈡ 问题2:谁没有说谎?

  斑马:“我把3个气球平均分给了小牛和小马。”

  狮子:“我把4颗糖平均分给了3个小动物。”

  小猴:“我把6个洋娃娃平均分给了小羊和松鼠。”

  小组讨论,谁没有说谎,并说说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判断,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怎么样才叫“平均分”。

  三、巩固练习

  ㈠ 判断下面哪一组是平均分。

  ⑴ ★★ ★★ ★★ ★★★

  ⑵ ●●● ●●● ●●

  ⑶ ▲▲▲▲ ▲▲▲▲

  ⑷ ◆ ◆ ◆ ◆

  ㈡ 把6个苹果平均分,有几种分法?

  四、课堂总结

  说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课本第52、53页练习十一8~12题 授课日期:_ 年_ 月_ 日 星期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熟练地利用7、8、9的乘法口诀进行求商。

  2、 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2、会用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文插图、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背诵乘法口诀表

  2、 找几句口诀说出它的乘法和除法算式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运用口诀的能力。

  二、展开学习

  1、 完成第52页第8题

  (1) 出示表格

  (2) 说说商是怎么求的(被除数÷除数=商)

  (3) 计算并填表

  (4) 说说每一题所使用到的口诀

  2、 完成第53页第8题

  (1) 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对答案

  (3) 体会被除数变了要使商不变,则除数也应相应地变化。

  3、 完成第12题

  (1) 让学生人人参与,将得数直接写在书上。

  (2) 在同一时间内看谁对的多。

  (3) 树立加、减、乘、除我都会我能学好口算的信心。

  【设计意图】:利用各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拓展应用

  1、 完成第9、11题

  (1) 出示插图仔细观察掌握信息。

  (2) 认真分析数量关系

  (3) 学生讨论并解决书上的问题。

  (4)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同时积极开发学生的思路。有助于促成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二年级数学下册,课本第37~39页。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中的现实场景认识锐角和钝角,了解锐角和钝角的特点。

  会区分并在实物中找到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相关工具画直角、锐角和钝角。

  学生体验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锐角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

  2、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动手折叠或正确的画出锐角和钝角。

  【教具准备】

  三角尺、纸张、光盘。

  【学具准备】

  学生三角尺,纸张、小棒、剪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位新老师,大家想见见她吗?

  2.新老师带我们到一个好玩的地方去看看。00:33播放光盘(游乐场),00:50暂停。让学生先看:你发现了什么数学秘密。

  然后点名让学生说说。

  3.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下面我们把这些角请出来02:00播放光盘,02:20暂停,

  你认识哪些角?学生回答。

  他说得对吗?你有什么办法验证?请学生用三角板验证。

  4.生活中还有很多角。我们再到桥上去找找。05:25播放光盘,06:10暂停,你从中找出了些什么角?指名回答。

  电视机里的小朋友还找到哪些角?08:27播放光盘。

  5.这些角在生活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你能给这些角分类吗?09:35播放光盘,10:25暂停。小组合作,先分清每个人干什么。分类时可以请三角板来帮忙。

  学生小组讨论分类。

  6.小组汇报分类情况。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电视机里的同学是怎么分的?播放光盘10:53,展示机内学生分类情况。

  7.小结分类情况。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二、探究新知,动手操作

  1.我们刚才把这些角分成三类,直角已经有了名称,你能给这些角取个名字吗?你是怎么想的?指名回答。

  我们来听听电视机里的同学取了什么样的名字。14:08播放光盘。

  小朋友说得真形象!数学上我们就把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锐角和钝角。

  板书课题。

  2.谁能再说说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的'角是钝角?指名说。

  3.闭上眼睛想一想直角、锐角和钝角。

  4.生活中还有很多锐角和钝角,你能找出来吗?

  16:03播放光盘

  课前游乐场中的角是什么角?18:58播放光盘,19:15暂停。让学生说一说。

  你在生活中见过锐角和钝角吗?让学生指一指。

  5.你会做一个角吗?请你动手做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可选择纸张、小棒、剪刀等材料)。

  说说你做的是什么角。

  学生汇报展示。

  还有不同的吗?

  6.你能画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吗?

  学生动手画一个自己喜欢的角。

  学生汇报。

  同桌互相欣赏一下画的是什么角。

  7.接下来新老师请大家做一个游戏,好吗?24:05播放光盘,猜角,比比谁猜得又快又准。机内外互动。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位新朋友,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后作业:

  这节课同学们和电视机里的同学都收获不少,下课以后找一找生活中的直角、锐角和钝角,并说给家长听。

  机动活动:用三角板拼一拼,能拼出哪些角?分别是什么角?

  小组合作。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测量、比较、归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能够按要求在之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3回用正方形、长方形设图案,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和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尝试归纳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

  教具:长方形、正方形。

  学具:

  ①附页2上的长方形、正方形;

  ②放一张长方形彩纸的`信封;

  ③三角尺、直尺、剪刀。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你们的桌面上放一些几何图形,请你认一认,它们都是谁?

  告诉大家,你是怎样认得这么准确的?

  玩中学1.活动一。

  学生分组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教师出示若干图形,请同学们说出几号图是正方形,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

  (2)利用学具在小组内探索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先研究用什么方法,再进行操作。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本小组的研究结果。

  (4)完成“填一填”。拿着手中的长方形、正方形,同桌之间用自己的话互相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活动二。通过小游戏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1)猜一猜。

  信封里装一张长方行纸,露出一部分。请同学们猜一猜:信封里装的彩纸是什么形状的?

  (2)拉一拉。

  请两个同学到前面拉一拉,(拉动要慢)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彩纸露出部分的变化。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4

  学目的:

  1、通过直观的数数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百、千、,并掌握数数方法,掌握10个一百是一千。

  2、初步理解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教学重点:能熟练地数千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拐弯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数一数: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 )。

  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 )。

  二、新授:

  1、(1)利用直观图一百一百地数:

  五百里面有几个一百?

  一百一百地数,九百后是多少?

  一千里面有多少个百?(板书: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师:这些数可以一、十、百、千来数数,一、十、百、千叫计数单位。(板书:一、十、百、千)

  (2)反馈练习:十个一是多少?一百里面有几个十?一千里面有几个百?

  (3)通过刚才的`数数你知道了什么?

  2、教学例3:

  (1)用计数器帮助数数:

  从一百起,一个一个地数,数到一百一十五。数到一百零九。问:再添一个是多少,该怎么数?

  练:从三百九十六起,一个一个地数,数到四百零五。

  (2)从一百起,一十一十地数,数到一百八十;再接着一十一十地数,数到二百三十。(指名上台数,数到一百九十问:再怎么数?)

  练:从六百七十起,一十一十地数,数到七百一十。

  (3)从五百起,一百一百地数,数到一千。

  (4)从数数中,你发现了什么?

  师: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是十进关系。

  3、小结:你今天知道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1、(1)从七百七十起,一十一十地数,数到八百四十。

  (2)从九百九十起,一个一个地数,数到一千。

  (指名数)

  (3)从六百起,一百一百地数,数到一千。(同位互数)

  2、书上第36页 第2、3题。(独立思考,同位交流,指名回答。)

  3、抢答赛:

  (1)3个百是多少? 7个百呢?

  (2)在一百九十八后面连续数出五个数;在二百零七后面连续数出四个数。

  (3)四百七十七后面的第三个数是什么数?

  四、作业:

  十个一是( );十个十是( );十个百是( )。

  一十里面有( )个一;一百里面有( )个十;一千里面有( )百。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

  2、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是教学的重点,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能正确地指出物体表面的角是教学的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剪刀、三角板,三角形纸片、实物钟。

  学具准备:硬纸条、图钉、小棒、蜡光纸、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这个周末,小明和小红可忙了,他们在忙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他们在干什么?(做手工)手中和桌面上有哪些物体?

  师:这些物体上有没有我们认识过的图形?(生说,师课件闪现)

  师:这些物体上不但有我们认识过的图形,还藏着我们的新朋友——角呢,想知道角的样子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板书课题:认识角)

  评析:教师创设了学生熟悉的:做手工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从画面的物体中抽象出平面图形,再从平面图形中引出新知一——“角”,这样的导入,不仅符合几何平面图形的一般规律,而且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沟通了数学与实际的联系。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引导观察、初步感知。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物体的角藏在哪里?(课件出示剪刀、三角形纸片、闹钟)[说明:为防止学生对角形成片面的认识,这里有意将三角形纸片上的角设计成开口朝下,闹钟上的角开口朝左]

  师(出示实物剪刀):打开剪刀,剪刀的开口就形成了一个角。(师指出,并用课件闪烁角)这就是剪刀上的角。

  师(拿出一张三角形纸片,指着其中的直角):三角形纸片的这里也是一个角。(课件闪烁)

  师:剪刀、三角形纸片上都能找到角,那么钟面上哪儿能找到角呢?(拿出实物钟,转动指针)钟面上时针和分针也能形成一个角(课件闪角)。

  评析:教师以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为例,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并初步感知角的特征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适时抽象、建立表象。

  师:这些都是藏在物体上的角,那么数学上的角是什么样的呢?

  师(用课件隐去物体,剩下三个角):如果我们给这些角脱去外衣,再标上角的标记,就变成了数学上的角,这三个图形都是角。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三个角,看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有的开口朝左,有的朝右,有的朝下。

  生2:有的大有的小。

  生3:都有两条直直的线。

  生4:都有尖尖的地方。

  师:数学家们给角的各部分都起了好听的名字,像刚才同学们说的尖尖的部分叫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边。

  师板书:

  通常我们还在两条边之间用一条小弧线作为角的标记。(板画)

  师:你能说出上面每个角各部分的名称吗?(师指出,生说)

  师生共同小结: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师!板书:角

  评析:在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基础上,教师提出“这些都是藏在物体上的角,那么数学上的角是什么样的呢?”这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辅以现代化教学手段,很自然地把学生在生活中认识的具体的角,过渡到抽象的数学上的角,为学生形成角的表象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多层练评、内化新知。

  1、找角。

  师:看来同学们都已经认识角了,那么该怎样找角呢?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找到其中的一个角,像老师一样摸一摸,顶点在哪里?有什么感觉?

  生:尖尖的,会刺人。

  师:他的边在哪里?有什么感觉?

  生2:平平的、滑滑的、直直的。

  师:通常我们在找角时,都要先找到角的顶点,再沿着角的的两边分别指一指,你们能用这种方法,找出身边物体上的角吗?找出来指给同桌看。

  (生找,指名说,学生找出屏幕、桌子上、讲台桌面上的角,还有很多学生举手)

  师:凭着我们二(4)班同学的聪明.如果你们能继续找下去,肯定能找出非常多的角出来,由于时间关系,你们课后可以继续找……

  2、搭角。

  师:刚才我们能正确地找出物体的角。你能用两根小棒搭出一个角吗?(生搭)

  师:你能指出这个角的顶点和边吗?

  (指名上台演示,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3、辨角(“想想做做”第l题)。

  出示题目,学生明确题意,用手势作出判断,是角的,指出顶点和边,不是的,说说为什么不是,教师课件展示。

  4、数角(“想想做做”第2题)。

  (1)出示题目。

  (2)师: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第66页先找出图形中的角。做上标记,然后数一数,填在括号里。

  (学生在书上完成,教师巡视,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其中第三个图形,一男生填写零个,学生做完后,教师展示个别学生的作业,对第三个图形的正确答案,教师没有作任何的评价)

  师:这位同学说第三个图形有两个,有没有不同意见?

  (那位男生马上举手)

  师:你有不同意见?你认为这个图形有几个角?

  生1:我认为这个图形没有角,因为,他们说的这个角虽然下面是直的,可是到了上面就变弯了,所以这个图形根本没有角。(多么认真观察的孩子!)

  师(惊喜的):你真是个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孩子,而且你能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真了不起!(其余同学自发地鼓起掌来)

  师: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2(举手):我不同意,如果我们把图形上面的.半圆遮掉,下面的边就是直的,所以它是一个角。

  师:你们听明白这位同学说的意思吗?

  生3:。老师,我听明白了,他的意思是可以把这个图形分成一个半圆和一个长方形来看,那么下面的边就是直的了。

  师:你们不但善于听别人的发言而且还善于思考,谢谢你们的精彩发言让同学们懂得了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其他同学露出了佩服的神情)

  评析:教师没有过多的语言,留给学生的是广泛而又开放的思维空间,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些都得益于教师采用的延迟评价,当学生提出错误的想法时,教师没有轻易否定而是用赞赏的语言“你真是个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孩子,而且你能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真了不起!”来缓解这位同学的紧张心理,然后一句“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把问题抛给学生,在学生的辩论中,暴露思维过程,引出“如果我们把上面的半圆遮掉,下面的边就是直的。”这么精彩的发言。这一过程不但使学生巩固了对角的认识,而且还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相对封闭的平面图形的认识。

  (四)动手操作,感知角的大小。

  1、观察。

  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看看角还有什么特点?

  (师演示钟面上的指针,将时针和分针拨成一个小角)

  师:现在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怎样?(很小)

  (师慢慢转动钟面上的指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个角发生了什么变化?(越来越大)

  师:角有什么特点?

  生:角有大小。(师板书:角有大小)

  师:你们的这个发现非常重要!老师这里有三个钟面图,每个钟面上都有一个角,你能看出上面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生判断)

  2、操作。

  师:如果给你两根硬纸条和一枚图钉,你能做出一个角吗?(生做角,师巡视)

  师:你能把手中的角变大吗?怎么变?(指名一边演示一边说)

  师:你能把手中的角变小吗?怎么变?

  师小结:我们通过张开两条硬纸条,可以使角变——合拢硬纸条可以使角变——

  3、比较C想想做做第3题)。

  师: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比如说,夏天常用的纸扇,(出示纸扇图)打开时,纸扇上的角在哪里?顶点呢?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慢慢打开,扇面上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出示剪刀图):合拢剪刀时,剪刀上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小结:什么情况下,扇面(或剪刀)上的角越来越大,什么情况下,扇面(或剪刀)上的角越来越小?

  4、折角(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动手折出一个角,作上角的标记,找出顶点和边。

  (2)师:如果要折出更大的角该怎么做?要折出更小的角,又该怎么做?

  (3)学生思考——动手折——展示。

  评析:通过找角——搭角——做角——折角等一系列的递进学习活动,学生从认识静态中的角过度到认识动态中的角,并在这个动态变化中直观体会、理解认识了角有大小,初步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大小的关系,

 三、总结延伸

  1、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能不能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学会这些知识的?

  2、延伸:回家后向爸爸妈妈展示你今天所学到的本领,找出生活中物体上的角,并指给他们看,好吗?

  总评:本节课的教学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中,教师先引导观察生活中物体上的角,再利用课件演示将物体上的角抽象为数学上的角,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角的表象,最后通过找角——搭角——做角——折角等一系列具体化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通过活动体验自主建构对角的特征的理解。这样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对未知数学知识的探究欲望,同时也注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教案01-31

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教案08-28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04-28

小学二年级教案数学教案05-21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经典)06-28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1-08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1-24

[优]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09-05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02-07

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教案(15篇)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