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优秀教案大全(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
设计说明
1.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切实可行的,对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本设计通过让学生找玩具汽车数量与小人书数量之间存在的比例关系和列举比例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得到激发,思维得到拓展。
2.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本设计以扶代讲,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能理解和掌握解比例的方法,而且能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合作能力及归纳能力得到提高。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介绍“物物交换”的背景知识。
人类使用货币的历史产生于最早出现物质交换的时代。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物物交换”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如用一只羊换一把斧头。我们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就从“物物交换”开始。
2.呈现问题。
同学们算一算,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
设计意图:通过“物物交换”,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呈现“玩具汽车换小人书”这一情境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为探究新知奠定基础。
⊙尝试解决,体会联系
1.想一想。
师:同学们算一算,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把你的.想法记录在本上。
2.说一说。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体会在“物物交换”的过程中,玩具汽车的数量与小人书的数量之间存在的关系。
预设
方法一 14÷4=3.5,3.5×10=35(本)。
方法二 10÷2=5,14÷2=7,5×7=35(本)。
方法三 4个玩具汽车=10本小人书,14÷4=3……2,2个玩具汽车=5本小人书,10×3+5=35(本)。
方法四 4个玩具汽车=10本小人书,8个玩具汽车=20本小人书,12个玩具汽车=30本小人书,2个玩具汽车=5本小人书,12+2=14(个),30+5=35(本)。
⊙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提出新的要求。
师:假设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x本小人书,你能尝试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吗?
2.学生尝试列式。
预设
方法一 4∶10=14∶x。
方法二 10∶4=x∶14。
方法三 14∶4=x∶10。
方法四 4∶14=10∶x。
3.交流汇报写出比例的主要依据。
4.学生独立解比例。
5.汇报结果。
预设
生1:根据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可以把这个比例转化成4x=10×14。
生2:我是这样计算的:
4∶10=14∶x
解:4x=140
x=35
6.出示课堂活动卡,组织学生先和同伴交流,再独立解决。
(师巡视,适时指导)
7.验算:把求出的结果代入比例验算一下,看等式是否成立。
(学生自主验算)
8.教师小结。
解比例的关键是根据“内项的积等于外项的积”写成等式,再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设计意图:将解比例的学习融入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独立解决,然后组织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这样学生对新知识就会更加理解。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2
“倍”的认识是后面继续学习乘法和除法计算的基础,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好。本节复习课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价值。
在教学教材112页9题时,通过分析题意、独立解决、集体反馈几个步骤,让学生经历知识运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世界的意识,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通过对“倍”的认识及相关问题的解决,促进学生乘法认知结构的优化。
2.关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解决有关倍的问题时,经常会将“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相混淆,主要是因为对题意理解得不够透彻,所以在本节复习课中,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让学生分析、理解,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意义,从而提高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
教师准备 PPT课件
1.课件出示教材110页1题(5):飞机从北京飞往西安大约需要2小时,飞往乌鲁木齐的时间是飞往西安的2倍。北京飞往乌鲁木齐大约需要几小时?
(1)引导学生回顾有关倍的知识。
①“倍”的意义: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就说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意义: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
③“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意义:一个数中有几个相同的另一个数,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复习有关倍的问题的解题方法。
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3)学生先独立解决问题,然后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对倍的知识的回顾和问题解决,使学生对“倍”有进一步的认识,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意义及解题方法,为后面的练习作铺垫。
2.结合教材习题,复习倍的认识的解题方法及二者之间的区别。
(1)课件出示教材112页9题。
4元16元 ()元 ()元
①笔袋的价钱是三角尺的几倍?
②一盒彩笔的价钱是三角尺的9倍。一盒彩笔多少钱?
③笔袋的价钱是钢笔的2倍。一支钢笔多少钱?
(2)引导学生认真读题,分析三个问题各求的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解答?
(第一个问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第二个问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第三个问题是已知一个数和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3)学生先独立解决问题,然后集体交流。
[第一个问题:16÷4=4;第二个问题:4×9=36(元);第三个问题:16÷2=8(元)]
(4)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解决这些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要注意的问题:①倍不是单位名称,它是指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所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样的问题不用写单位名称;②两个数相比较时,把标准数看作1份,另一个数里面有这样的几份,另一个数就是它的几倍)
(5)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并在小组内解答。
(6)引导学生讨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有什么不同?
(①意义不同;②计算方法不同;③“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有单位名称,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没有单位名称)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几道题的训练,旨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巩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题方法和二者的区别,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奠定基础。
⊙拓展练习
课件出示教材114页17题:兴华村前年只有16户使用天然气,去年使用天然气的户数是前年的4倍,今年使用天然气的又比去年增加了20户。今年使用天然气的一共有多少户?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2)寻找解题方法。
(3)列式解答。
16×4=64(户) 64+20=84(户)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倍的认识”,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114页思考题。
板书设计
倍的认识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区别:
(1)意义不同;
(2)计算方法不同;
(3)“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有单位名称,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没有单位名称。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3
教学内容:
人教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第六册第三单元。
设计思路:
本节课要通过一道道练习题的精心设计,来体现以下特点:
一、营造人文的课堂环境。
课堂教学只要以人为本,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本人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增强成功的体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平均数问题的理解进行阐释,使教学活动真正面向全体,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另外,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感受,不以教师权威压制学生的思维,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使学生敢想、敢说、敢质疑,做到课堂教学体现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发展学生、激励学生,从而提高人的教育原则。
二、深刻的思维引领。
本人在练习课教学中呈现的练习题,只要针对学生在学习求平均数问题过程中极易出错的典型问题为着眼点,把学生学习中的“模糊点”,常犯错误有意识引进课堂。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在探究交流中碰撞,使之明确错因,并主动纠错。然后,有针对性地让学生通过合理的习题进行深度挖掘,举一反三,对学生思维进行深刻、逆向性、批判性的指导和渗透。这样的课堂设计会因习题的多元化而倍显生动精彩,使学生感到一股浓浓的数学味,体验到思维的快感,抵制错源,享受课堂师生的平等交流的快乐,从而更加乐于学习数学。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通过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节约资源和环保教育。
重点、难点:
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利用有关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平均数的定义
2、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课堂练习:
(一)基本训练
师:我们已经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看一道习题。
1、判断:
⑴小华所在班级平均身高131厘米,小明所在班级平均身高135厘米,所以小华比小明矮。( )
⑵全体同学为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12元,李洁同学可能捐了15元( )
⑶小明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成绩是93分,小明的语文成绩是93分。( )
2、小丽家这一星期用塑料袋情况如下图:
看图填空:
⑴图中每格代表( );
⑵用塑料袋最少的是( );
⑶平均每天用塑料袋( );
⑷你的建议是( )。
3、以小组为单位(6人一组)统计你家上个月用水情况,制成统计图:
姓名合计
用水量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汇报后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教育。
(二)拓展训练:(课件出示)
1、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求这个小组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2、商店买来5筐苹果,第一筐重38千克,第一筐重39千克,第一筐重43千克,第一筐重34千克,第一筐重36千克,求平均每筐重多少千克?
3、哪一组的成绩好?
4、选择题:想一想:下面哪个列式才对?
5、小丽期末考试中三门的平均成绩是96分,其中语文是89分,英语是100分,她的`数学成绩是多少?
6、小华期末考试中四门的平均成绩是92分,其中语文是96分,科学和英语都是87分,他的数学考了多少分?
7、小芳有36本书,小丽有22本书。小芳送几本书给小丽,他们两人的书就同样多?
三、练习小结。
四、作业
1、复习课本第42、43页的内容。
2、做课本第45页的第5题。
3、收集资料: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及作用。
附板书设计:
求平均数的练习课
(一)平均数的定义: 几个不相等数-----→相等的数
(求平均数)
1、移多补少
2、计算方法:
(1)先求出总数----→ 把各个部分数加起来。
(2)再求平均数----→ 总数÷份数=平均数
(二)平均数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总数÷份数=平均数
平均数×份数=总数
总数÷平均数=份数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4
第一单元 看魔术----乘法的初步认识
(二)小鸡种禾苗。
3、
表示( )个( )相加
答案:1、花图:4+4+4=12或3+3+3+3=12心形图:3+3+3=9
买6个这样的苹果共( )元。加法算式为:
教学准备
7+7+7= × 6+6+6+6+6= ×
(1)交流几个几相加
(2)改写乘法算式
答案:3×4或4×3;7×2或2×7;3×7或7×3;5×6或6×5。
设计意图: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再一次回到情境图,体验乘法的意义,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达标反馈
1. ☆☆ ☆☆ ☆☆ ☆☆
( )个( )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 ( )×( )=( )读作:
( )×( )=( )读作:
2.解决问题。
(1)每辆三轮车有3个车轮,5辆三轮车一共有几个车轮?
(2)爸爸买了2个蛋筒,每个4元,一共用了多少元?
【答案】1、4个2,2+2+2+2=8,4×2=8读作:4乘2等于8;2×4=8读作2乘4等于8。
2、3×5=15(个)或5×3=15(个)答:5辆三轮车一共有15个车轮。2×4=8(元)或4×2=8(元)答:一共用了8元。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哪些方面你对自己很满意?
生:我知道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生:我知道几个几等于几乘几。
生:在刚才发言时我受到了你的表扬。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的过程,使学生学会总结知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自己对自己的及时评价,使得孩子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六)布置作业
1、填一填
3+3+3+3=( )×( ) 5+5+5+5=( )×( )
8×5=40读作_________________.
2、看图列式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5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进一步体会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2、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3、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事情呢?
生:有的去书城看书、有的看电视、有的去公园玩
师:大家的答案有很多,老师调查了同学们星期日的活动,你们想知道大家主要都在干什么事情吗?
生:非常想知道。
二、创设探索环境,探究学习过程
1、读题审题,感知需要解决的问题。
老师出示题目(星期日的安排的'情景图)
师:请大家观察图片,找一找条件问题。
生:3/8的同学外出游玩,1/6的同学参加少年宫活动,其余的同学留在家中。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
2、引导思考,探究怎么样列出计算算式。
师:同学们,我们要计算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的几分之几,怎么列出算式呢?现在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吧。
学生独立思考,自我探究。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合作。
师:谁能说说你们的探索结果呢?
生:1-3/8-1/6 1-(3/8+1/6) 1-1/6-3/8 1-(1/6+3/8)等。
全班探讨,围绕着总数 1 的问题老师归纳,明确算式的算理。
师:我们把全班学生人数看作整体1, 减去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就能求出剩下几分之几。xKb 1 . Com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探索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3、 自主探究运算的过程
师:我们以前已经学习了整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大家看看这些题目和以前我们学习的内容有什么是一样的?有什么不一样?
生:算式一样,有加法也有减法,里面的数不一样,以前是整数或者小数,现在是分数。
师:那么你们能不能运用以前学习的计算方法,自己选择一道算一算怎么样?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自我探索。
在独立思考得基础上,小组交流合作探讨。
师:请哪位同学来说说你自己的计算过程?
生
1-3/8-1/6 = 5/8-1/6 = 11/24
1-3/8-1/6 = 24/24-9/24-4/24 = 15/24-4/24 = 11/24
1-3/8-1/6 =1-(9/24+4/24)= 24/24 13/24 =11/24
1-(3/8+1/6) = 1-13/24 = 11/24
师:刚才很多同学都说出了自己的计算过程,我们通过计算可以知道,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有小括号的必须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运算,没有小括号的必须从左往右依次运算。
学生小组进一步探讨,全班交流。进一步明确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和算理。
三、实践运用,练习巩固。
1、看图列式计算。
请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全班交流,在计算过程中要强调运算顺序。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独立完成6页第2题,可引导学生画图分析解答,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灵活解决其他的题目。(具体看自己学生状态而定)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通过学习掌握了那些知识呢?
五、作业
教材第6页第3题。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乐于探究.
2.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探索相关的退位减法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意识.
3.通过整理算式,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及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准备
彩笔、白纸、小棒、图片等.
教学过程
激发学习热情
活动
一:同学们喜欢看特技表演吗?请同学们欣赏空中特技表演.
1.出示图片:飞行表演
2.边观察边思考: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飞行员在表演,有红色队和黄色队;
我想到了红色队比黄色队多多少人?
黄色队比红色队少多少人?
红色队和黄色队共有多少人?
我还想到了长大后要像他们一样学习飞行表演.
……
二、探究解题策略.
(一)活动二:寻找生活中数学问题.
1.根据同学们提出的数学问题,列出相关算式,写在本上.
2.学生汇报,说明算式的含义,并对算式进行分类、整理.
(二)活动三:重点研究11减几的算式.
1.学生汇报,体现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方法1:出示图片:圆片
从11个当中去掉7个,从图中看出结果是4.
方法2:出示图片:小棒
用小棒一根一根地减,从11根当中减去7根,还剩4根.
方法3:把11拆成10和1
10一7=3 3+1=4
方法4:把7拆成1和6之后再连续减.
11-1-6=10-6=4
方法5:把减数7凑成10,多减后再加.
11-10+3=1+3=4
方法6: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得出结果.
因为:4+7=11
所以:11-7=4
课间游戏:小朋友们,累了吧?咱们一起说个歌谣吧.
歌谣: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
二只青蛙,二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
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
四只青蛙,四张嘴,八只眼睛十六条腿;
(三)活动四:培养思维有序性
思考: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11-2=9 11-9=2
11-3=8 11-8=3
11-4=7 11-7=4
11-5=6 11-6=5
11-6=5 11-5=6
11-7=4 11-4=7
11-8=3 11-3=8
11-9=2 11-2=9
三、培养数学技能.
(一)看图列式(出示图片:小鸟和小鸭子)
(二)看图列式(出示图片:松鼠和小兔子)
(三)出示图片:小猫钓鱼
教师谈话:周末了,小猫欢欢和笑笑到池塘去钓鱼,它们俩在为谁钓的鱼多,谁钓的鱼少争吵呢?小朋友们,快来帮帮它们呀!
(四)出示图片:小熊射门
教师谈话:森林运动会上,其中一项比赛是足球射门.看图回答问题,看谁填的数最多,时间3分钟.
教案点评: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获取学习资源。
入课时,通过观察空中飞行表演,让中国学习联盟胆猜想、想象。提出一些现实问题,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列出相关算式。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同时用事实印证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体现了数学的实用价值。
二、探索解答策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及推理能力。
小学数学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本节课在解决11减几的问题上,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平台,准备了图片、小棒等等。为学生提供了宽泛的学习材料和充裕的学习时间。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通过画一画、摆一摆以及逻辑推理,从不同角度通过多种方法解决了问题。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注重整理归纳,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通过让学生整理11减几的算式,并讨论从中发现了什么。既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思考的好习惯,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四、变“书本”中的作业 为“情境”中的作业 ,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喜欢数学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作为一名一年级的数学老师。在设计一节课时,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实践证明:情境教学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遵循了儿童的认知规律。图文并茂、富有趣味性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注重情境设计在教学过程 中的'作用。课伊始,以精彩的飞行表演入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结尾,变“书本中”的作业 为“情境中”的作业 ,使学生兴趣浓厚,乐于探究。
探究活动
接力赛
游戏目的
1.使学生能熟练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
2.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游戏过程
1.以班级为单位活动.
2.教师任意说一个20以内的数,第一个学生任意说一个运算符号(加号或减号)第二个学生再说一个数,第三个学生根据前面所说计算出结果.
3.以第三个学生所说的结果作为加数或者被减数,第四个学生再任意说一个运算符号,第五个学生任意说一个数,第六个学生根据前面所说的计算出结果.
4.后面的学生照此继续进行游戏.
游戏说明
1.学生计算错误或者出的题目超出目前所学范围(例如出现19+9或者6-7这个错误)都要为同学表演节目.
2.要灵活使用这个游戏,变化着练习.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7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第一课时公开课
教学设计
时间:20xx.5.5 执教人:方万胜 轴对称图形(第一课)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56~61页的内容,内容分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数学课程标准》关于“空间与图形”部分特别强调了内容的现实背景,强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轴对称图形,这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对称,使学生体验“对称美”。通过学生动手创作轴对称图形,在创作中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情分析】
本节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中年级学生,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有很多,也为学生奠定了感性基础。他们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同时具有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对于具体、直观的的内容有较大的依赖性。所以,本课尽量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学,在观察、操作中探索研究,让学生自主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学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
步体会到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并初步知道对称轴。
2.使学生能根据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在一组实物图案或简单平面图形中正确识别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使学生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剪刀、彩色笔两支、彩色纸。
学生预习:
1.预习书本56-61页,在看书的过程中,把你认为主要的画出来,并反复读一读,想一想是什么意思?
2.在看书的过程中,如有不认识的图形,请上网查一查或向他人询问,知道它的名称,并写在图下
3.生活中哪些物体也具有对称的性质,请你写在横线上。
4.剪下书本第115页的天安门城楼图、飞机图和奖杯图,并对折,把你的发现写下来。
5.搜集一些轴对称的图形,打印出来,并能作简单的说明。
6.搜集一些著名建筑的图片,打印出来。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个物体,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天安门、飞机、奖杯)
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物体的外形都有什么特点? (对折后两边相同、对称、都是轴对称图形)
预设1:左右两边相同。像这样两边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物体,我们可以说是对称的。那怎么来验证呢?(对折)
这些物体都是立体图形,我们不方便直接对折。不过我们可以把它们画下来,得到一些平面图形。现在可以对折了吗?
预设2:轴对称图形(对称)。那你说说你对轴对称图形(对称)的了解?
1.你是怎么理解对称的?怎么验证?(对折)这些对称的物体都是立体图形,我们可以把它画下来,得到一些平面图形。看,现在这些图形还对称吗?(对称)板书:图形
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又是怎么对称的?我们又怎么来证明?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
2.你怎么理解轴对称图形?(学生的'回答可能很零碎)
好,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
二、教学例题
1.课前让大家剪下了这三个图形并对折了,现在能把你的发现和大
家说一说吗?
生交流。(两边是一样的、左右两边大小一样、对称、有一条线、折横、对称线等)
(1)两边的大小一样、对称、完全重合。
问:你是怎么折的?比如说这个天安门图(左右对折)飞机图?(上下对折)
有没有不同的折法?那我可不可以这么折?为什么?(不能完全重合、两边不一样大小)也就是说,轴对称图形对折后两边要——完全重合。
(2)对折后是以前的一半。问:为什么只能看到一半?(两边都重合了)
(3)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那你是怎么判断的?都是这么折的吗?有没有不同的折
法?我这样折可以吗?为什么?
(4)折横、有一条线。若学生说不到,师可这样引导:我们再来看这几个图形,对折后都留下了什么?(一条线——这条线我们叫折痕)那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我们叫——对称轴。对称轴用点划线来表示。画时,先画线,再画点,点和线间隔画。我们可以竖着画,也可以横着画。(黑板上演示)
那你能尝试找出其中一个图形的对称轴并用彩色水笔画一画吗?开始。
生在对折的纸上找一找并画一画。
反馈。画得正确吗?下面画对的同学请举手!真棒!
下面,老师要看看我们同学有没有掌握了。出示图——汽车图形、钥匙图形、桃子图形、蝴蝶图形、青蛙图形、竖琴图形、香港区徽章图。(想2)
你能判断出下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吗?
交流反馈:这个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
这个呢?
重点讲解:香港区徽章图。外面完全重合了,里面的图案没有完全重合,所以——不是轴对称图形。
2.教学试一试
轴对称图形其实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中也有一些。
出示:你能判断哪几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交流反馈: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对折后能完全重合)怎么对折的?(上下、左右)有几种折法?(2种)
正方形、长方形:怎么对折的?还有别的折法吗?(还能怎么折?) 师:不管怎么折,只要对折一次后图形能完全重合的,都是轴对称图形。
正五边形是吗?为什么?
着重提出:平行四边形为什么不是?
生拿出平行四边形折一折,小组讨论后,指名说理由。
问:你的想法是怎样的?谁愿意来折一折?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8
教学内容:
阿福的新衣---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技能目标:发展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估测能力以及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重点难点: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
直尺、米尺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出示课件。同学们,上次师傅和徒弟在为阿福做上衣的过程中闹了个大笑话,这次阿福又来做长袍了,请看.(出示阿福做长袍的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这幅图,谁能说说看他们之间又发生什么事?
生:师傅吸取了教训,买了一把尺子,师傅用尺子给阿福量完说:长1米。可徒弟连忙说:不对,不对,长100厘米。阿福纳闷了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呢?
师:这位同学观察的挺仔细,你们还想说些什么?
生:尺子没变,为什么师傅和徒弟说的不一样呢?
师:是啊,怎么说的不一样呢?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米的认识。(板书课题: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厘米,那一厘米有多长?在你的印象中1米有多长?比划一下。
师:那到底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请看,这就是一把直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师画线段)
师:看,象这样把米尺坚着放,1米正好到老师的腰部(师站在米尺前量)。你觉得1米能到你身体的哪个地方吗?试试看。好,你来,你。(师找几个同学站在尺子前量。)
师:这么多小朋友都想试试!这样吧,(打开你桌子上的神秘袋子,看看里面有什么)用这把米尺和同桌互相量一量。(生操作,师巡视)
师:谁来指一指1米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地方?刚才你们同桌俩是怎样量的,能给大家演示一下吗?
生:我按住0刻度对准地面,让我的同位拉尺子,让他自己看1米到他身体的哪个地方。
师:有不同意见,说说看。听明白了,0刻度要对准地面。尺子要拉得直直的,一点也不能歪。
师:同学们都是这样量的吗?按照正确的方法,快速的再量一遍。
三、巩固米的认识。
互相合作,在米尺上用手比划1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80厘米100厘米分别有多长。再比划1米有多长。 同桌合作完成。
(1)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米尺,拉直,现在同学们两手之间的距离就是1米。 师:好,手别动,松开绳子,看好了1米有多长?放手,1米有多长,比划一下,手放下。
(2)师:好了,我们来做个游戏吧。 老师站在这里,谁能站在离我1米远的地方? 抽4位学生。
师:同学来看一看谁离老师的距离最接近1米。
怎样能确定你和我之间的距离就是1米?
生:米尺的一端送到老师手里,另一端握在手里,拉直,非常聪明。
生:直尺的一端贴近老师,另一端贴近我 想一想如果离我一米远的距离都站满小朋友,那么他们排出的是一个什么图形? (圆形)
师:刚才两个同学分别用了直尺和米尺测出了离我一米远的距离。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发现米尺上的一米和直尺上的`一米是一样的。
生:我发现在1米的下面写着100厘米。所以我认为1米就等于100厘米,100厘米就等于1米。
师将两种尺子重合验证:1米=100厘米
师:我们在生活中如果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就会有很多的发现。板书:1米=100厘米
师: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这个式子还可以怎样写? 1m=100cm(生齐读)
师:阿福的这件长袍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现在能解决了吗?
生:1米和100厘米相等的,一样长。
我们认清了1米,你能找到教室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大约是1米吗?
(讲桌的高度、饮水机的高度)
师:想出了这么多,真善于动脑。
四、米和厘米的关系。
师:同学们刚才在用米尺的时候,有没有新的发现?
师:仔细观察米尺,上面都有什么?
生:有数字0-100,有刻度。
师:确实是这样的。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的发现。 领生观察,认读刻度。
(1)0、10、20100cm 100cm(1米)
我们通过观察软尺知道了米和厘米的关系,那么软尺上的刻度会读吗?
出示:030cm042cm20xxcm
五、课间休息。(小故事)
师:刻度读熟了,我们也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1米=100厘米
其实米与厘米本是一对好兄弟,他们一起帮助尺子测量长度。可米觉得自己的个大,功劳大,瞧不起厘米。一天,小铅笔跑来找米大哥,说道:米大哥,听说你的本领特别大。你能帮我量一量,现在我有多高?米大哥可犯了愁,因为小铅笔太矮了。这时厘米小弟跑来说道:大哥,别着急,我来试试。长12厘米。厘米很快就量出了长度。
师:同学们听完了这个小故事,你想说些什么?
生:在量较短的物体时,厘米小弟是最棒的。在量、较长的物体时,米大哥就比较合适了。
师:那同学们说说看,量文具盒的长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好?
生:厘米。量操场的长呢?生:米。
六、巩固新知
1、自主练习第1题:连一连。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一说为什么?
2、3米=()厘米
5米+6米=()米
800厘米=()米
50厘米+50厘米=()厘米=()米
七、课后实践活动
量一量自己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八、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呢?
课后反思:
学生利用手中的尺子自己动手操作,对厘米和米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但是我的时间把握还不够准确,导致一些环节处理上还很不到位。还需努力!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与同伴交流5以内减法的算法过程,会用适合于自己的算法正确计算5以内减法。
2.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可用减法计算,进一步理解减法的含义,感受与同伴交流想法的乐趣。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和兴趣。
4.结合课堂教学渗透环保教育和遵守公共秩序的思想教育。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复习导入
复习5以内数的组成,可采取以下形式。
1.对口令。
师:我说1。
生:我说2,1和2组成3。
[课一开始,就采用三种对口令的形式,让学生动手动脑复习了5以内数的组成,形式灵活有效,学生复习效果好。]
2.拍手对口令。
3.举牌对口令。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老师投影显示美丽的小湖,并用语言描述创设情境:在波光粼粼,美丽的小湖里有3只美丽的鹤在快乐地歌唱,过了一会儿,1只鹤展开翅膀飞走了,(教师出示3只纸鹤,再慢慢移走1只纸鹤)。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交流体会。
2.学生跟随教师拿出自己折好的3只纸鹤,动手操作演示,3只鹤飞走1只鹤,就是从3只里面去掉1只,要用减法计算,用-号表示去掉,去掉后剩下是几就用数字几表示,也就是得数是几。教师边说明边板书等式:3-1=2。(学生体验减法的含义,也可用摆图片操作,并表述含义。)
3.学生试读算式。教师启发学生说出其他能用3-1=2表示的事例。学生举例说说其他能用减法表示的事例。
[在投影与教师语言描述的优美情境中,用纸鹤实物演示,学生感觉更直观亲切,并能亲自参与演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加深了学生对减法的认识。]
例题
1.课件演示,创设问题情景:草地上雨后长出5只蘑菇,小白兔采走了2只。让学生叙述情景,并试着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提出草地上还有几只蘑菇?的问题。学生提问题时教师应多给与鼓励。接着问: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电脑显示:5-2=?
2.教师提问:5减2得几?你是怎样算的?学生分组交流想法,教师巡视指导。然后让不同想法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算的过程。不论是点数法还是用数的组成计算,教师都给与鼓励。接着提问:如果不看图,不数指头,你会算吗?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可以分成2和3,所以5-2=3。
[例题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喜欢的小白兔采蘑菇的形象,学生很高兴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师启发引导下,主动探究故事中的数学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多种算法都给与鼓励,保护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然后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发现用数的组成计算减法较简单。]
巩固练习
1.出示课件1,动态显示:荷叶上原来有4只青蛙,扑通跳到水里1只。学生说说题意,再列式,交流算法。
2.出示课件2,学生说图意:架上原来有4只丝瓜,摘下2只,架上还有几只?然后学生列式完成,小组交流订正。
3.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5只纸鹤,你能用这5只纸鹤,摆出几种不同的减法算式吗?摆摆试试,看谁摆的多。
4.乘车游戏:5个同学做检票员,拿着车号,其他同学每人一张票,车票上数目的得数就是的要乘的车号。游戏开始,请同学们赶快上车,检票员检票后,上错车的同学给大家表演节目。
[巩固练习中的第1、2题,采用课件演示,提高
学生的练习兴趣:练习第3题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让学生尝试用5只纸鹤摆不同的算式,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对减法的认识。乘车游戏,学生最感兴趣,参与积极性也最高,学生感兴趣的事情活动效果好。]
总结评价
1.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回忆、小结,说说自己本课学习的主要收获和存在的问题。
2.教师结合学生表现对本课作小结。
布置作业
1.学生准备纸鹤,学具,数字卡片;
2.回家想一想,看一看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减法?
教学设计说明
一年级的小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就是要调动起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整节课我都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创设的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中受到感染,产生兴趣,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进而体验到参与学习、获得成功的快乐。
在本次课中,我首先设计了三个让学生动口、动手的对口令活动,学生很有兴趣,积极参与,复习了5以内数的组成,为本次课运用数的组成计算5以内减法做好准备。然后我用语言描述,并用纸鹤演示:湖里的3只鹤飞走了1只,还有几只?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接着用课件演示第二个问题情境例题:5只蘑菇,小白兔采走了2只,引导学生尝试提出问题:草地上还有几只蘑菇?列出算式后,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怎样算,多让不同算法的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再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计算,并让学生自己尝试写一些这样的减法算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巩固练习第1、2题用课件演示,分步进行,让学生先说题意,再列式计算,小组交流订正;还有一个练习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5只纸鹤能摆出几种不同的减法算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练习的最的是乘车游戏,这个游戏时在学生学习兴奋低点进行的,起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0
教学目标:
1、创设自主探索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合作交流、尝试练习、归纳领悟等过程中,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2、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3、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 × ×
2、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3、引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二、新知探究
1、课件出示教学目标
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2、教学例3
(1)出示条件和问题: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根据公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学生列式:×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一张纸张看作一面墙,第一步先涂出1小时粉刷的面积,即这面墙的,第二步再涂出小时粉刷这面墙的面积,即的,由此得出×这个乘法算式表示“的是多少?”
(3)根据直观的操作结果,得出×=,根据刚才操作的过程和结果推导出计算方法:×==。
(4)提出问题:小时粉刷多少呢?让学生用前面的方法涂色、推导、计算,自主解决问题。
3、小结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意义:一个数乘分数,表示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计算法则:分数乘分数,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4、教学例4
(1)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自主探究,尝试迁移、合作交流的探究情境,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在观察、迁移、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3、创设开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培养他们勇于实践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运算定律,灵活、准确、合理地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么样?(先算二级运算,后算一级运算)
2、哪些运算属于二级运算,哪些运算属于一级运算?(乘、除法属于二级运算,加、减法属于一级运算)遇到有括号的题目该怎么来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3、观察下面各题,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1)36×2+15(2)5×6+7×3(3)15×(34-27)
二、新知探究
1、向学生说明: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按照此规则,学生仔细确定运算顺序后计算下面各题。(课件出示)
(1)+×(2)×-
(3)-×(4)×+
2、复习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
(1)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用处?你能举例说明吗?
(3)用简便方法计算:25×7×40.36×101
3、推导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分数。
(1)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并勇于发表自己的`个人意见。
(2)验证:有些同学认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适用于分数乘法,而有些同学认为不能,你们能找到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吗?
(利用例5的三组算式,小组讨论、计算,得出两边式子的关系)
(3)各四人小组汇报讨论和计算结果。
4、教学例6
(1)课件出示:××,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说一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应用乘法交换律)
(2)课件出示:+×,学生先观察题目,然后指名说说这道题适用哪个运算定律,为什么?(适用乘法分配率,因为×4和×4都能先约分,这样能使数据变小,方便计算)
(3)小结: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在计算时,要认真观察已知数有什么特点,想想应用什么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课堂检测
练习三的第一题,第三题。
(1)先让学生观察题目中的已知数的特点,想想怎样做简便?应用
了什么运算定律。再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点,发现存有问题。
(2)小组内评比,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讲解疑难。
四、课堂自我评价
每个学生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并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
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这堂课我设计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放手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再利用四人学习小组相互探讨,利用实例进行验证,最后在班级这个大氛围内最后验证。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练习课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1
设计说明
多一些和多得多,少一些和少得多,到底该怎样界定,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理解的事。基于上述情况,本节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色:
1.在操作中体验。
为了让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哪个量多,哪个量少,两个量之间的差距是大还是小,在教学中,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一起摆方块,一边摆一边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感受“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在表达中内化。
当学生认识了“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之后,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恰当选择其中的一个词对比较的结果进行描述,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杯子 小方块
学生准备 小方块 圆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玩跷跷板吗?有一天,小熊看见兔子兄弟俩在玩跷跷板,玩得开心极了,小熊也想玩,正好小猴子路过这里,小熊就请小猴子跟它一起玩。可是他们俩怎么也玩不起来,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因为小熊太重,小猴子太轻,它们俩的体重差得太多了)
差得多还可以怎样描述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学习新课
1.在操作中认识“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
(1)出示小方块和三个杯子,指两名学生一起参与活动:教师拿出几个小方块放进一个杯子里,一名学生拿出比教师拿的多一些的小方块放进另一个杯子里,另一名学生拿出比教师拿的多得多的小方块放进第三个杯子里。
(2)请同学们观察这三个杯子,将两名学生拿的小方块与老师拿的小方块的个数比一比,将比较的结果说出来。
(学生进行观察、比较,然后说出比较的结果)
(3)提问:这两名学生拿的小方块都比老师拿的多,多的程度一样吗?
(学生讨论、汇报)
师小结:多的程度不同,我们在描述的时候,用的词也不同,一名学生比老师拿的多一些,另一名学生比老师拿的多得多。(板书:多一些、多得多)
(4)指导学生用小方块进行操作。
先拿出60个小方块放在一起,再拿出比60个小方块少一些的,最后拿出比60个小方块少得多的,分别放在一起。
(学生明确要求后动手操作)
提问:你们摆的另外两堆小方块的数量都比60个少,少的程度一样吗?
(学生汇报)
师小结:少的程度不同,我们在描述的时候,用的词也不同。(板书:少一些、少得多)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体会“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形象具体,印象深刻,为下面表达比较的结果打好了基础。
2.在具体情境中,运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比较的结果。
(1)课件出示教材43页例6情境图(不出现瓶子下面的'文字)。
提问:黄球有10个,你能估计一下红球和蓝球各有多少个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呈现瓶子下面的文字)
(2)运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红球与蓝球比较的结果。
(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加以适当地指导,帮助学生准确描述)
(3)任意选择两个瓶子中的球比一比,并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比较的结果。
(学生自由选择比较,先跟同桌说一说,再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学生先选择两个瓶子中的球进行比较,并描述比较的结果,起到一个示范作用,为后面其他学生描述其他瓶子的比较结果提供了标准,使接下来的表达更规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2
二年级(上册)教学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学生已经能够在生活空间里辨认这些方向,初步知道了这四个方向在平面图上的习惯表示。本单元继续教学确定位置,有两个内容:一是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作为已有方向知识的延伸补充,便于学生在生活中更具体、细致地了解物体所在的位置。二是会看简单平面图中的路线,作为方向知识的实际应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方向感。全单元分三部分编排。
第45~47页教学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
第47~49页简单的路线图。
第50~51页在校园里开展测定方向的实践活动。
1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构建对方向的认识。
教学方向知识如果不和现实情境联系起来将是无意义的,如果不和学生的自觉体验和主体活动结合起来将是低效的。因此,教材十分注重学生主动构建数学知识。
(1) 第45页例题呈现了一幅有九个场所(建筑)的平面图,教学活动分四个层次进行。首先通过学校的东、南、西、北面各是什么地方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方向知识。然后告诉学生超市在学校的东北面、公园在学校的西南面引出新教学的四个方向中的两个。接着通过体育场和人民桥各在学校的哪一面这个问题,让学生认识另两个新教学的方向。最后是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让学生应用学到的八个方向描述平面图中任意两个场所间的位置关系。这四个层次的教学活动中,第一个层次确定了新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如果说东、南、西、北是四个相对独立的方向,那么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是有规律的,是与东、南、西、北密不可分的,不能辨认东、南、西、北是不可能学习其他方向的。第二个层次是学生体会东北面介于东面和北面之间、西南面介于西面和南面之间。只有体会了东北西南的含义,才是真正接受了新的方向知识。第三个层次是认知迁移,也是学生创造知识。这里讲迁移,意思是让学生类推出西面和北面之间是西北面、东面和南面之间是东南面,他们进行类推的认识基础是上一层次中对东北、西南含义的体验。这里讲创造知识,意思是东北和西南不是教材也不是他人告诉的,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尽管创造的空间不大,创造成果的新颖性不明显,但能使学生对自己认出来的方向体会深切,记忆牢固。第四个层次是开放的,可以在平面图上提出并回答许多问题,包括原有方向的问题和新学方向的问题。学生可以从中消化、巩固方向知识,锻炼看平面图的能力。
(2) 第45页试一试在指南针的周围把八个方向填写完整,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整理学到的八个方向,进一步弄清这些方向间的位置关系和排列顺序。填写要让学生独立进行,不要给予太多的`提示。填写以后要组织学生交流,说说在填写时是怎样想的。有些学生可能按顺时针方向逐个填写,也会有人先填出东、南、西、北,再填另外四个方向。两种填写都是可以的,要鼓励后一种填法,并让更多学生体会这样填写的好处。
教学方向知识绝不能纸上谈兵,不能单纯地在教室里讲方向,在黑板上画方向,要到现实生活的空间里去,在学生喜欢的、常去的地方认方向。第47页想想做做第3题自制方向板,为学生辨认方向提供简易的工具。这道题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照书上的样子折正方形纸,并在纸上填出八个方向,再一次整理方向之间的位置关系。第二步用方向板在教室里测定方向。教室的北面应该是已知的,可以是教师告诉学生,也可以是学生在课前就知道的。把方向板上的北正对着教室的北面,教室的其他七个方向就清晰可见。这一步的活动落实了《标准》的要求:在东、南、西、北中任意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的方向。要鼓励学生到校门口、家里、公园、田野和其他空旷的地方照这样测定方向。
第46页想想做做第1题是巩固新教学的方向知识。第2题综合应用原有的和新教学的知识,用方向词描述果园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2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情境中学习简单的路线图。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是《标准》里明确提出的教学要求,也是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行走路线经常变换方向是描述路线时的困难所在。
(1) 第47页例题和试一试选择的情境是游览公园,这是学生喜欢的题材。想想做做第1题说上学路线,是学生熟悉的题材。第2题小兔到小狗家的路线是有趣的题材,也是开放的题材。教材希望这些题材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主动投入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2) 第47页例题的编排是有层次的。在呈现南山公园平面图后,首先讲述了小明从南大门进公园,依次游览四个景点,以及最后从西门出公园。接着提出要求,看图说出小明游览的路线,并就游览的前两个景点示意了描述路线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试着描述小明游览的整个路线。
根据例题的编写线索,教学活动可以分四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熟悉公园平面图。看着图辨辨八个方向,找找公园的门,有哪些景点,指一指各在哪里。学生熟悉平面图里景点的位置,能减少描述路线时的困难。第二步让学生根据小明游览的景点和先后次序,从南大门起到西门结束,在平面图上用铅笔轻轻画出行走的路线,为语言叙述行走路线多做些准备。第三步让学生看看萝卜卡通是怎样说的,明确要说清楚从哪里向哪面走到哪里,再向哪面走到哪里第四步才是学生自己叙述。在学生叙述发生困难时,不要急于帮助或纠正,要留给他们自己修正错误、克服困难的时间。可以先让少数学生对全班同学说,然后同桌两人相互说和听,再让学生在全班说,争取越说越好。
(3) 初步认识公共汽车的行驶路线图。城市(包括许多县城)里都有公共交通,学生都有乘公交车的机会,学会看公共汽车的路线图也是生活需要。第49页想想做做第3题里的三个问题是认识公交路线的基本要求,其中第(1)个问题是基础,是回答后两个问题的前提。在让学生回答第(1)个问题前,要先带领学生在图中找到火车站,弄明白从火车站开出两路公共汽车,其中紫色路线是1路公交车的行驶路线,绿色路线是2路公交车的行驶路线。这样,他们回答三个问题的困难会小得多。
3安排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在校园里测定方向,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先在校园里选定一个测量地点,然后在这个点上用指南针辨认八个方向,看看这些方向各有什么景物,并填入表格。
教材的主题图是这次实践活动的示意图,它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看着图中的指南针说说其中的八个方向和景物,但不要填到表格里去。
学生自己在校园里测定方向,如果没有指南针,可以用方向板代替。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页的例题,第10~11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
本课教学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教材提供学生熟悉的教室场景,让学生通过观察,领会上下、前后的含义,认识上下、前后的方位,再组织学生领会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想想做做通过看一看、摆一摆、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上下、前后位置关系的习惯和应用意识,同时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物体之间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场景里体会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前后的方位
2 能按上下、前后的方位要求,解决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初步学会用上下、前后等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
3 在分组学习中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 观察:小朋友观察自己宽敞、漂亮的教室,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黑板、讲台、课桌椅、小朋友)
2 设疑: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呢
3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一认它们之间的位置。(板书:认位置)
二、讨论交流,感悟新知
1 出示主题图教室
提问:观察主题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 (教室)教室里有些什么 (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说一说) 告诉学生图中四个小朋友的姓名
2 讨论交流
(1)组内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什么位置 小明在小军的什么位置
(2)小组汇报。板书:国旗在黑板的上面,小明在小军前面
(3)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上面,还可以怎么说 小明在小军的前面,又可以怎样说
3 分组讨论
提问:你还能找出图中哪些物体有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讨论后汇报:
地球仪在讲台的上面,讲台在地球仪的下面
小红在小平的前面,小平在小红的后面
4 联系教室真实场景,感悟位置关系
小组学生相互说一说、指一指,教室里的人或物的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指出:两物体之间有一定的位置关系,
如果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面,那么另一个物体就在这个物体的下面。
如果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前面,那么另一个物体就在这个物体的后面
5 游戏
(1)指一指你的'前面、后面、上面、下面
(2)拍手:
上拍拍,下拍拍,
前拍拍,后拍拍,
你拍拍,我拍拍,
上、下、前、后认得准
三、拓展应用,深化提高
1 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指一指、说一说,坐在你前面的小朋友是,坐在后面的小朋友是
再让学生转换位置后说一说,坐在你前面的小朋友是,坐在你后面的小朋友是。
2 想想做做第2题
(1)按照指定的要求,学生独立摆一摆
(2)小组内相互检查摆得对不对
(3)小组采取互帮活动,把小朋友摆得不对的地方纠正过来
3 想想做做第3、4、5题
情境1:有几只小动物,看到小朋友能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也高兴地赶来了。(投影演示动物图)
小朋友,你能说说这些动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吗
小组讨论后汇报
情境2:小动物们为了答谢小朋友说出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想邀请一些小朋友到它们家做客,想去的小朋友上来排排队
上来排队的小朋友分别说一说,我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
情境3:(投影演示冰箱)
小朋友,你能根据冰箱里物品摆放的位置,用上和下说一句话吗
情境4:最后,小动物们还邀请小朋友去看电视呢!(投影演示组合家庭影院)
你能用今天所学知识说一说它们的位置关系吗
小组交流后汇报
四、总结评价
1 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哪些本领
先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再告诉大家
2 回家以后,把家里各种物品间的位置关系说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总评]
认位置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场景里体会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能按上下、前后的方位要求,解决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具体地讲,这节课的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感悟上下、前后的位置 关系
2 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描述物体所在位置,不但培 养了学生用上下、前后等词描述物体所在位置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
3 选用了观察、讨论、游戏等生动活泼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喜闻乐见中主动探索位置关系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4 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自我评价能力培养。如小组同学相互检查摆得对不对;小组成员间开展互帮活动,把摆得不对的地方纠正过来等等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7页练习十九第2-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体验圆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教学难点: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一、基本练习:
1.计算下面各圆的面积。r=4分米d=10厘米r=6米d=14米
2、引入谈话。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圆的面积计算。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十九第2题。要求:“铁饼投掷圈的面积比铅球投掷圈的面积大多少平方米?”首先要知道什么?根据直径怎样求出圆的面积?
2.完成练习十九第3题。根据圆的周长怎样求出圆的半径呢?
3、完成练习十九第4题。要求圆桌面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根据哪个求圆桌面的半径?
4、完成练习十九的第5题。师追问:圆的面积和周长是怎样算的?分别指的是什么:
意义上有什么不同?
三、课堂总结
师:生活中有很多东西的形状是圆形的,有时需要计算它的面积或周长,谁能说说在实际运用中需要注意什么?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5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同学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同学的生活实际, 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
2、通过动手操作,使同学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同学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具准备:投影仪、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小朋友们,上个周末我和聪聪、明明一起去了一个地方。想跟我一起去看看吗?
(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越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不同)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同学说分类方法)在游乐园里,像(点击出现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定格画面)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而(点击出摩天轮、穿越机、旋转木马现定格画面)摩天轮、穿越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移和旋转”。(齐读课题)
二、 新课:
1、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明明想问问你们:(课件出现明明和声音。“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同学回答。
说得真棒,瞧,我们学校的观光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只要是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想)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真棒!!请坐。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你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做平移运动吗?(生说怎么做的)
假如要把平移的现象表示在纸上,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听!聪聪在邀请我们呢!(聪聪:“小朋友,快来移移看!”)
2、移移看
(1)图上有一所小房子,现在我们要把它向上平移5格,你知道该怎么移吗?(生说)好,让我们一起来移移看!(课件中小房子整体移动。)再问,小房子是向哪个方向移动的?(向上平移)移动了多远?(5格)(2格)
你是怎么知道的?
图形的每一条边都向上平移了5格。
(2)现在小房子要向右平移7格,小房子又该怎么平移呢?(自身说说看)
(生:小房子向右平移7格,也就是它的每一条边都要向下平移7格。)
说得真棒,瞧!(课件出示移动)小房子向右平移7格,也就是它的每一条边都要向下平移7格。小房子向( )平移了( )格。
平移时,我们先确定物体平移的方向,再通过某一条边确定平移的距离。
(3)小房子又平移了两次(课件出示定格画面),你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吗?翻开书41页,填在书上。
两生汇报,问怎么想的。(展示台)
我们再来看看,(课件出示)小房子……一样的举手!
3、生活中的旋转
你们真是聪明的小朋友,不只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明明还想问问你们:“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小朋友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师在生中看说。)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
(课件欣赏)
三、 小结:
你能用你自身的话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又是旋转吗?
四、练习、活动
1、 区别平移、旋转。
你能区分平移和旋转了吗P43、3
2、老师想送给你们一条小船。请你把向右平移四格后得到的小船涂上颜色。P43、1
3、活动
今天我们学习了──平移和旋转,下面就用我们的学具来拉一拉,转一转,去感受平移和旋转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吧!
(同学活动,然后请上台展示。)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04-23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01-09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优秀)03-05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优秀)03-19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07-04
(优秀)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07-04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07-05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07-05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模板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