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06-29 17:23:33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15篇[热门]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15篇[热门]

小学数学教案1

  教材分析

  1、课标分析:《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从教育的角度看,是一种亲历亲为的活动,是一种积极参与活动的学习方式。本节课的设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这一学习内容设计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了解平行四边形与其他几种图形间的关系,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材分析: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该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会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已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会画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对应的高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为学生推导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提供方法迁移,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做了准备。 由于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所以当学生掌握了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之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本节课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创新的能力,是学习多边形面积计算,掌握转化思想的起始内容。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过渡时期。他们有了一定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理解图形面积计算的公式推导和描述推导的过程还是有难度的'。这就需要教师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学媒介让学生去参与、去操作、去实践,才能让学生通过体验,掌握规律,形成技能。这节课中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有助于学生将这些抽象的事物转化为易于理解、易于接受的事物,多媒体的使用在教学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积极参与、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用割补的方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找出两个图形间的联系,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过程

  一、情感交流

  二、探究新知

  1、旧知铺垫

  (1)、说出平面图形名称并对它们进行分类。

  (2)、计算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强调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设计目的:从学生熟悉的知识点入手,能够降低门槛顺理成章的引入新知识。

  2、 导入新课

  3、 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

  (1)、在方子格中数出长方形的面积。

  (2)、在方子格中数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满一格的按半格计算)。要求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对应的底和高。

  (3)、通过观察表格,试着猜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4)、共同探讨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①出示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明确其底和高。

  ②学生在学具上标明其底并画出对应的高。

  ③讨论:能否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再计算(保证面积不会发生变化)

  ④小组交流如何操作的。(割补法)

  ⑤学生代表汇报各组的操作方法以及得到的结论。

  ⑥幻灯片演示割补的过程。

  ⑦引导学生归纳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明确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必须条件)

  4、 课堂小练笔。

  设计目的:达到让学生动手操作,从实践中掌握知识,并能够从实践中总结知识。让学生明白知识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三、课堂练习

  四、小结本课

  五、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 面积 = 底 × 高

  长方形 面积 = 长 × 宽

  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a表示底 h表示高

  S=a×h s=a.h S=ah

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循环小数的概念.

  2.掌握循环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循环小数等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循环小数等概念.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一)口算

  0.8times;0.5= 4times;0.25= 1.6+0.38=

  0.15divide;0.5= 1-0.75= 0.48+0.03=

  (二)计算

  21divide;3= 15divide;3= 12divide;3= 10divide;3=

  教师提问: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7

  例7 10divide;3

  1.列竖式计算

  教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教师用两种颜色的笔分别将商3和余数1描一遍)

  使学生明确:因为余数重复出现1,所以商就重复出现3,总也除不尽.

  所以10divide;3=3.33……

  (二)教学例 8

  例8 计算58.6divide;11

  1.学生独立计算

  2.因为余数重复出现数字3和8,所以商就重复出现数字2和7,

  所以58.6divide;11=5.32727……

  3.观察比较 10divide;3=3.33…… 58.6divide;11=5.32727……

  教师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小数部分有的数字重复出现;有一个数字、有两个数字重复出现;)

  4.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教师板书:循环小数.像3.33……和5.32727……是循环小数.

  5.简便写法

  3.33……可以写作 ;

  5.32727……可以写作

  6.练习

  把下面各数中的循环小数用括起来

  1.5353…… 0.19292…… 8.4666……

  (三)教学例9

  例9 一辆汽车的油箱里原来有130千克汽油,行驶一段路程以后用去了 .大约用去了多少千克汽油?(保留两位小数)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130divide;6=21.666……

  asymp;21.67(十克)

  答:小汽车大约装21.67千克汽油.

  2.集体订正

  重点强调:保留两位小数,只要除到小数点后第三位即可.

  3.练习

  计算下面各题,除不尽的先用循环小数表示所得的商,再保留两位小数写出它的近似值.

  28divide;18 2.29divide;1.1 153divide;7.2

  (四)讨论: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会有几种情况出现?

  1.除到小数部分的某一位时,不再有余数,商里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也就是被除数能够被除数除尽.如3divide;2=1.5.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

  2.除到小数部分后,余数重复出现,商也不断重复出现,商里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如10divide;3=3.33……,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

  三、课堂练习

  (一)计算下面各题,哪些商是循环小数?

  5.7divide;9 14.2divide;11 5divide;8 10divide;7

  (二)下面的循环小数,各保留三位小数写出它们的近似值.

  1.29090…… 0.0183838……

  0.4444…… 7.275275……

  四、布置作业

  (一)计算下面各题,除不尽的用循环小数表示商,再保留两位小数写出它们的近似值.

  9.4divide;6 38.2divide;2.7 204divide;6.6 6.64divide;3.3

  (二)一列火车从南京到上海运行305千米,用了3.5小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保留两位小数)

小学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2.能正确地用“四舍五人法”求近似数.

  3.使学生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取近似值对结果的精确程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

  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教学方法:

  探究交流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课型:

  1课时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情境图,电子秤上显示的数据和售货员的话,提出疑问怎么会不一样?引出“四舍五入法”

  2.引出近似数,复习整数求近似数。

  (二)探究交流

  1.出示情境图,在实际应用小数时,往往也没有必要说出它的.准确数,只要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提出0.984的近似数是多少?小组讨论后指名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现场操作展示在多媒体PPT中,插入函数能在播放时在方框里输入学生汇报结果,能及时将学生的想法展现在课件上)

  2根据汇报结果,分别具体探讨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整数后的近似数。并说一说操作的过程。

  3、强调取近似数的要求不同表示方法

  4、小组探讨1与1.0的精确度

  5、引导通过线段图理解保留一位小数是1.0,小数末尾的0,应当保留,不能去掉。

  6、总结:刚才是利用什么方法求0.984的近似数?独立完成想一想后在小组中交流,找不同说原因。

  (三)巩固练习

  1、选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1)保留( )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

  ①一位 ②两位 ③三位

  (2)如果要求保留三位小数,表示精确到( )位。

  ①分 ②百分 ③千分

  2、求下面小数的近似数

  (1)保留两位小数

  0.256 12.006 1.0987

  (2)精确到十分位

  3.72 0.58 9.0548

  (选两组,整组4人一起在电脑前讨论后,将本组答案用电脑操作展现在课件上放映呈现给大家)

  3、按要求填出表中的近似数

  4、拓展题

  四、全课总结

  1、数学课将结束了,你有哪些收获?在哪方面还需努力?

  2、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课本73页的知识,打开课本,认真看一看课本,找出书中你认为需要掌握的知识用笔做个记号,然后大声地朗读出来。

  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板书设计: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0.984≈0.98 0.984≈1.0 0.984≈1

  小于5,舍去 大于5,向前一位进1 大于5,向前一位进1

  表示近似数的时,0不能去掉

  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4

  一、情境引入

  1、今天是我们的一位好朋友的生日,想知道他是谁吗?

  2、(电脑出示:淘气)让我们一起来唱首生日歌吧!听听淘气有什么话要对我们说吧。

  3、板书课题:生日。

  二、探究新知

  1、统计前的准备活动

  (1)今天是几月几日?(10月16日)原来淘气是10月出生的,我们班有谁也是10月份出生的?

  (2)你是10月份出生的,那你知道你出生的月份属于什么季节的呢?

  指名学生说:你是几月出生的,属于什么季节?

  (3)我们来看一看,你们出生的季节刚才你们说对了吗?

  出示课件:四个季节的图片(并说明哪几个月是什么季节)

  (4)现在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日属于什么季节了吗?给你的同桌说一说,说完后坐直。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

  (5)老师要看看谁是亮眼睛,看好了。我们请春季过生的同学举手;请夏季过生的同学举手;请秋季过生的同学举手;请冬季过生的同学举手。猜一猜哪个季节过生日的最多。

  (6)大家的说法各不相同,怎样才能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有什么好办法知道?

  学生汇报。鼓励学生想出不同的方法(如举手数一数、举不同颜色的卡片、分排站立、画正字等)

  2、经历统计活动

  (1)6人小组合作统计

  师:同学们的办法真多!接下来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做一次调查。那调查应注意什么?来看看小组合作的要求吧!

  (幻灯)

  (2)小组活动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调查一下,并完成统计图。

  (3)全班汇总

  师:刚才老师看了同学们在小组的表现,真积极!下面我们一起完成大的统计图好吗?请各小组长汇报你们组的统计结果,说说你们是用什么方法统计的。

  (4)验证数据

  师:这是刚才大家每个大组调查的'结果,老师根据你们的统计绘制出这张班级统计图。请小朋友们先来数一数在春季过生日的有几人?夏季、秋季、冬季过生日的有几人呢?

  师:那你们算一算,我们一共统计了多少名同学?再看一看,今天来这里上课的同学有多少人?说明在统计时有没有多余的?有没有遗漏的?看来,同学们在统计时非常认真。

  3、观察统计图,拓展思维

  (1)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统计图,现在你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了吗?从图中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呢?

  (2)师:谁愿意和老师做朋友?谁能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小组讨论,说出自己的理由。

  (3)师:老师也有生日,你们猜猜老师的生日可能在哪个季节呢?生猜。钟老师12月份过生日,是什么季节呀?(冬季)对了,老师是冬季过生日的,根据统计图我们可以猜测出最有可能的结果,但是这个结果不一定是准确的,就像猜老师的生日一样。

  三、拓展应用

  1、这个统计图是怎么得来的呀?说一说。

  2、在生活当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统计呢

小学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教材第20页练习四第14~18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单元学过的口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口算本单元学习的加、减法的口算内容,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用口算卡片指名学生口算,练习本单元学习的口算内容。卡片反复使用,学生不熟练的.重点指导,最后集体口算一遍。

  二、笔算加、减法和列式计算

  1、做练习四第15题。

  (1)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两道题,做在练习本上。

  (2)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一说笔算加、减法是怎样算的。

  (3)老师强调指出格式和算法。

  2、做练习四第17题。

  (1)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解答。

  (2)口答算式和结果,老师板书,集体订正。

  3、做练习四第18题。

  让学生每人看图,在课本上填充。

  提问:红蝴蝶比花蝴蝶多3只和花蝴蝶比红蝴蝶少3只可以怎样算出来?

  红蝴蝶比花蝴蝶多3只,就是花蝴蝶比红蝴蝶少几只?

  三、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16题。

小学数学教案6

  学习时间20x()年()月()日星期()

  学习目标

1、了解因式公解、公因式的概念

  2、会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3、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

  4、在探索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过程中学会逆向思维,渗透化归的思想方法.

  学习重点会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学习难点如何确定公因式以及提出公因式后的另外一个因式

  学具使用多媒体课件、小黑板、彩粉笔、三角板等

  学习内容

  学习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独立思考(课前20分钟)

  1、阅读课本P114~115页,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因式公解?什么是公因式?

  (2)课本P115页例1、例2你能独立解答吗?

  2、独立思考后我还有以下疑惑:

  二、答疑解惑我最棒(约8分钟)

  甲:

  乙:

  丙:

  丁:同伴互助答疑解惑

  $14.3.1提公因式法导学案

  学习活动设计意图

  三、合作学习探索新知(约15分钟)

  1、小组合作分析问题

  2、小组合作答疑解惑

  3、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1】乘法分配律的内容是什么?

  【2】请同学们完成下列计算,看谁算得又准又快.

  (1)20×(—3)2+60×(—3)

  (2)1012—992

  (3)572+2×57×43+432

  (学生在运算与交流中积累解题经验,复习乘法公式)

  解:(1)20×(—3)2+60×(—3)

  =20×9+60×(—3)

  =180—180=0

  或20×(—3)2+60×(—3)

  =20×(—3)2+20×3×(—3)

  =20×(—3)(—3+3)=—60×0=0.

  (2)1012—992=(101+99)(101—99)

  =200×2=400

  (3)572+2×57×43+432=(57+43)2=1002

  =10000.

  [师]在上述运算中,大家或将数字分解成两个数的乘积,$14。3。1提公因式法导学案

  学习活动设计意图

  或者逆用乘法公式使运算变得简单易行,类似地,在式的.变形中,有时也需要将一个多项式写成几个整式的乘积形式,这就是我们从今天开始要探究的内容──因式分解.

  【3】把下列多项式写成整式的乘积的形式

  (1)x2+x=_________

  (2)x2—1=_________

  (3)am+bm+cm=__________

  根据整式乘法和逆向思维原理,可以做如下计算:

  (1)x2+x=x(x+1)

  (2)x2—1=(x+1)(x—1)

  (3)am+bm+cm=m(a+b+c)

  【4】可以看出因式分解是整式乘法的相反方向的变形,所以需要逆向思维.

  【5】再观察上面的第(1)题和第(3)题,你能发现什么特点

  ◆发现(1)中各项都有一个公共的因式x,(2)中各项都

  有一个公共因式m,是不是可以叫这些公共因式为各自多项式的公因式呢?

  因为ma+mb+mc=m(a+b+c).

  于是就把ma+mb+mc分解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其中一个因式是各项的公因式m,另一个因式a+b+c是ma+mb+mc除以m所得的商,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14。3。1提公因式法导学案

  学习活动设计意图

  四、归纳总结巩固新知(约15分钟)

  1、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1)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的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2)把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提出完成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2、运用新知解决问题:(重点例习题的强化训练)

  [例1]把8a3b2—12ab3c分解因式.

  解:8a3b2+12ab2c=4ab22a2+4ab23bc=4ab2(2a2+3bc).

  [例2]把2a(b+c)—3(b+c)分解因式.

  解:2a(b+c)—3(b+c)=(b+c)(2a—3).

  [例3]把3x3—6xy+x分解因式.

  解:3x2—6xy+x=x3x—x6y+x1=x(3x—6y+1).

  [例4]把—4a3+16a2—18a分解因式.

  解:—4a3+16a2—18a=—(4a3—16a2+18a)=—2a(2a2—8a+9)

  [例5]把6(x—2)+x(2—x)分解因式.

  解:6(x—2)+x(2—x)=6(x—2)—x(x—2)=(x—2)(6—x).

  【练习1】课本P115页练习(写在书上)

  【练习2】课本P119页习题14。3第1题(写在书上)

  五、课堂小测(约5分钟)

  六、独立作业我能行

  $14。3。1提公因式法导学案

  学习活动设计意图

  1、独立思考$14。3。2公式法(一)工具单

  2、练习篇(独立作业)

  七、课后反思:

  1、学习目标完成情况反思:

  2、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情况反思:

  3、错题记录及原因分析:

  自我评价

  课上1、本节课我对自己最满意的一件事是:

  2、本节课我对自己最不满意的一件事是:

  作业独立完成()求助后独立完成()

  未及时完成()未完成()

  五、课堂小测(约5分钟)

  (1)=

  (2)=

  (3)=

  (4)=

  (5)=

  (6)=

  五、独立作业(约5分钟)

  1、下列代数式变形中,哪些是因式分解?哪些不是?为什么?

  (1)x2—3x+1=x(x—3)+1;()

  (2)(m+n)(a+b)+(m+n)(x+y)=(m+n)(a+b+x+y);()

  (3)2m(m—n)=2m2—2mn;()(4)4x2—4x+1=(2x—1)2;()

  (5)3a2+6a=3a(a+2);()(6)()

  (7);()(8)18a3bc=3a2b6ac()

  2、分解因式

  (4)3mx—6my

  (5)x2y+xy2

  (6)12a2b3-8a3b2-16ab4

  (7)3x2—6xy+x

  (8)—24x3–12x2+28x

  (9)8m2n+2mn

  (10)12xyz—9x2y2

  (11)2a(y—z)—3b(z—y)

  (12)计算5×34+24×32+63×32

  3、先分解因式,再求值:4a2(x+7)—3(x+7),其中a=—5,x=3

小学数学教案7

  一、教材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44页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空间想象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喜欢自己通过动手、动脑去大胆探索问题,可以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所以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后,安排“探索图形”这个综合与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小组合作探究大正方体中各种涂色问题,并总结出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概括推理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借助正方体涂色问题,通过实际操作、演示、想象等活动发现小正方体涂色情况的位置特征和规律。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获得一些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及分类、 归纳、推理、模型等数学思想和经验。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有趣,激发主动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借助正方体涂色问题,通过实际操作、演示、想象等活动发现小正方体涂色情况的位置特征和规律。

  教学难点: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获得一些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及分类、 归纳、推理、模型等数学思想和经验。

  四、 教学准备

  魔方、正方体教具(教师)、正方体教具(学生)、学生小组探究卡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同学们玩过魔方吗?它是一个什么几何形体?(正方体),正方体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有8个顶点、12条长度相等的棱、6个大小相等的面。

  教师随机板书正方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魔方引入正方体,不仅复习了正方体的特征,为新课的学习做好良好铺垫,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出示①②③组图,它们分别是由多少块小正方体组成的吗?

  生:图①2×2×2=8(块)

  图②3×3×3=27(块)

  图③4×4×4=64(块)

  师:在它们的表面涂上颜色,那么这些小正方体都会被涂上颜色吗?

  生:不是,有的会被涂上颜色,有的不会被涂上颜色。

  师:涂色的面数有几种情况?

  学生观察分类:3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没有涂色。

  教师随机板书:3面 两面 一面 没有涂色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正方体表面涂色的问题——探究图形

  教师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三面涂色的问题

  师: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分别有多少块呢?

  生观察回答:图①有8块、图②有8块、图③有8块。

  师:怎么都是8块?分别在哪里?

  生:都在大正方体的8个顶点上。

  师:那么棱长上有5个、6个或7个小正方体的图形呢?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

  生:也是8块。

  师:这跟什么有关系?

  生:跟正方体的顶点有关系,因为有8个顶点,顶点上的小正方体是三面涂色的。

  教师随机板书:顶点

  (二)探究两面涂色的问题

  师: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分别又有多少块呢?是否也存在一定的规律呢?请同学们利用学具四人小组进行探究。

  小组合作提示:

  1、四人合作,利用学具探究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

  2、试着将发现的结果用列式的方法表示在小组探究卡的表格中

  小组探究

  小组汇报

  生:一面有4块,6面一共有12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为什么除以2呢?如果是正方体块数非常多的话,用这种方法还方便吗?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一条棱上去掉三面涂色的2块剩下的一块就是两面涂色的,而正方体有12条棱,一共就有1×12=12块.

  师:③号图形两面涂色的有多少块呢?你发现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哪里?

  生:在棱上。一条棱上去掉三面涂色的2块剩下的两块就是两面涂色的,而正方体有12条棱,一共就有2×12=24块.

  师:那棱长是5块、6块的呢?怎样列式计算?

  生:(5-2)×12=36块 (6-2)×12=48块

  师:用字母n表示棱长上的小正方体的块数,怎样表示出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

  生:(n-2)×12

  师板书:在棱上 (n-2)×12

  (三)探究一面涂色的问题

  师: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呢?试着借助刚才的经验进行探究并填表。

  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汇报(使用希沃软件同屏互传,让孩子边展示列式边解释方法)

  生:②号图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每个面上,一面有1个一面涂色的,6个面一共就有6块。③号一面有4个一面涂色的,6个面一共就有24块。

  师:你是怎么知道一面有1块、4块一面涂色的呢?

  生:数的

  师:如果正方体的块数非常多的时候呢?你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有局限性

  师:是的,不具有一般化,并且还需要一定的计算前提。那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生:②号图形一条棱上去掉三面涂色的剩下的一块是一面涂色的这个正方形的棱长数,而这个小正方形的棱长数是(3-2)得到的,6个面就有(3-2)×(3-2)×6=6块。

  生:③号图形一条棱上去掉三面涂色的.剩下的两块是一面涂色的这个正方形的棱长数,而这个小正方形的棱长数是(4-2)得到的,6个面就有(4-2)×(4-2)×6=24块。

  师:看来你们发现了一定的规律,棱长是5块、6块的图形呢怎么计算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

  生:(5-2)×(5-2)×6=54块

  (6-2)×(6-2)×6=96块

  师:用字母怎么表示?

  生:(n-2)×(n-2)×6=(n-2)2×6

  (四)探究没有涂色的问题

  师: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呢?怎么计算?

  生:可以用小正方体的总块数减去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以及一面涂色的。

  师:这也确实是个办法。如果我只想知道没有涂色的块数是不是还需要算出其他的情况呢?是不是有些麻烦?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哪里呢?

  生:在里面

  师:有什么办法知道呢?

  生:拆开看一看

  师用教具给学生演示拆开的过程,观察里面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

  师:现在你知道有多少块没有涂色了吗?

  生:②号图形有一块没有涂色

  ③号图形有8块没有涂色的

  师:可以用算式计算出来吗?结合刚才拆的过程我们再看一看动画演示过程看看你能不能用列式的方法计算出没有涂色的块数。

  组织学生观看动画过程。

  生:②号图形每条棱上有3块,去掉两块三面涂色的剩下的一块就是中间正方体的棱长数,因此中间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3-2)×(3-2)×(3-2)=1块。

  生:③号图形每条棱上有4块,去掉两块三面涂色的剩下的两块就是中间正方体的棱长数,因此中间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4-2)×(4-2)×(4-2)=8块。

  师:真棒!你能试试棱长是5、6块的吗?

  生:(5-2)×(5-2)×(5-2)=27块

  (6-2)×(6-2)×(6-2)=64块

  师:用字母怎么表示?

  生:(n-2)×(n-2)×(n-2)=(n-2)3

  三、知识应用

  出示棱长由1000块小正方体拼成的大正方体,请问三面、两面、一面、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分别有多少块?

  学生计算汇报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探究,你能说说你用什么方法学会了本节课的知识?

  五、版书设计

  探索图形

  顶点上 棱上 面上 中心

  正方体的特征:8个顶点 12条棱 6个面

  三面 两面 一面 没有涂色

  8 (n-2)×12 (n-2)2×6 (n-2)3

小学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结合具体实物说出体积的含义。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并且能用体积单位合理估计物体的体积的大小。

  2.学生通过具体的观察比较、思考交流、感悟体验等学习活动,经历物体体积概念的形成过程,逐步建立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交流倾听,善于比较的学习习惯。

  学情分析

  在原来知识结构里:学生学习了线段的长度、面积的大小及相关的计量单位,学生初步建立了一维二维的空间观念。这些为学习新知奠定了基础。

  体积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我对北师大版、苏教版、人教版的本课内容做了比较。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通过实验演示或操作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体积的含义,构建体积单位的表象。因此,我由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回顾、感知、操作、想象,让学生在体验中感知,在对比中学习,逐步达到对概念的认识与理解。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在观察思考、感知体验、操作想象等活动中建立体积概念及体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

  在具体的体验活动中理解体积的含义,经历体积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大小的表象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体积和体积单位

  一、对比引入新知。

  学生汇报:分别是线段,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体或正方体。

  教师引导:

  线段有长短之分,长(正)方形和长(正)方体有大小之别。

  为了表示物体的长短,我们认识了长度。

  为了表示物体平面部分的大小,我们学习了面积。

  如果要表示整个物体的大小,那又将产生什么呢?

  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块来学习。

  【设计意图】对比引入,既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同时又引发学生的思考:这三者相互之间有联系吗?

  活动2【活动】体积和体积单位

  二、活动揭示概念。

  活动一:体验书包里的空间。

  提出问题:观察一下自己的书包,是不是还可以再放些东西?

  学生汇报:有的已经装满,有的还可以再放些东西。

  教师引导:书包没塞满说明它还有一定的空间。书包已经塞满,说明它没有了空间。它的空间被占据了。(板书:空间)

  追问:书包的空间被谁占据了?

  学生汇报:书占据了书包的空间,学习用具也占据了一定的空间,还有一些喜欢吃的食品,同样也可以把书包的空间占据了。

  追问:这说明什么?

  学生汇报:任何物体都会占据一定的空间的'。(板书:物体占空间)

  教师进一步引导:大家可以举例说一说生活中物体占有空间的现象。

  学生交流:我们占据教室的空间教室占据学校的空间学校占据小区的空间……

  【设计意图】学生身边引入,通过引导观察和思考,让学生体验书包里有“空间”。并随之拓展,将空间这一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丰富学生的空间表象。

  活动二:观察演示实验。

  1.盛水的杯子装入石头,水面升高。

  2.装满沙的杯子倒出沙子,放入石块,结果沙子不能全部被装入。

  3.与第一个实验相比,盛水的杯子装入一块较大石头,水面升高的幅度较大。

  提出问题:你能解释实验现象吗?

  学生交流:水面升高,是因为石头把水的空间占据了。

  沙子不能被装入,是因为石头占据了沙子的空间。

  石头较大,占据的空间就较大,水就升的高。

  教师归纳:物体要占据空间,并且所占的空间大小是不一样的。(补充板书: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教师引导:粉笔盒与电脑桌比,粉笔盒占据的空间小,电脑桌占据的空间大……为了更加简洁地表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我们引入了“体积”(板书)

  引导学生叙述:书包的体积是书包所占空间的大小,电脑的体积是指……教室的体积是指……

  引导概念:物体的体积是表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设计意图】为了进步加深学生对“空间”的理解,以及对概念的完善,继续通过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直观感受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步步相扣,层层推理,逐步引出物体的体积概念,较好地处理好了体积概念的抽象。

  三、多角度认识单位

  1.认识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所占空间大就是体积大,所占空间小,就是体积小。

  下面的电冰箱、小水杯和篮球,哪个体积大?哪个体积小?

  学生交流:电冰箱体积最大小水杯的体积最小。

  问题引导:上面的物体,体积大小非常直观,若是像这样的两个物体,你能一子比较出它们体积的大小吗?

  学生建议将它们分成若干个大小相同的小立方体。教师课件演示。

  结论:要想比较它们的大小,必须要有统一的体积单位。

  2.对比加深记忆。

  同学们打开课本第39面,自学书上内容,看看常见的体积单位有哪些?书上是怎样描述的。

  学生汇报: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

  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填写表格:通过比较,使学生能够感受单位的共同结构与特征。从而加深记忆。

  意义

  常用单位

  简写符号

  长度

  面积

  体积

  3.建立单位表象。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模型和其它实物。

  辨认:让学生找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并说说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

  举例:一个手指尖的大小、一个筛子的大小、一个键盘字母按键的大小等。动手摸一摸,亲自学生感受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

  操作:用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有几种摆法?

  想象: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2个这样正方体,体积是2立方厘米,10个呢?100个呢?1000个呢?那么1000立方厘米又有多大呢?

  ②找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说说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

  感受1立方分米实际大小或几立方分米。

  认识1立方米

  先让学生比划。看看教室里面那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米。

  学生体验:三把米尺借助教室的一个墙角共同来做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1立方米的空间到底有多大,老师想让几个同学站到我们做的这个1立方米的空间里去,看一看可以站多少同学?”

  教师可进一步举例:一个橱柜的大小,一个电脑柜的大小约是1立方米。

  1立方米的水可以装满500个暖瓶。

  【设计意图】学生对一个新的概念的接受和形成需要不断地体验和强化,本环节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感知、操作、想象等活动逐步建立单位的表象,较好地渗透了单位化的思想。

  活动3【练习】体积和体积单位

  四、巩固运用提升。

  1.结合具体实物说一说体积的含义。

  电脑的体积是指电脑所占空间的大小。

  2.在下面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小学数学教案9

  《圆的周长》

  一、设计说明

  圆的周长是在学生学习了“圆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此基础上学习圆的周长,对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有关圆的知识体系有着积极的作用。基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及《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学设计突出以下特点:

  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并用,在猜想、操作、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圆的周长的含义及特点,为学生运用转化思想、化曲为直的思想测算圆的周长做好准备。

  2、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条件和时间,让学生在不同的操作实践中感悟“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了解圆的周长与它直径的关系,认识圆周率,理解、推导并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认识圆的周长,能运用滚动、绕绳等方法测量圆的周长。

  2、通过观察、猜想、操作、推理等活动探索直径和周长的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3、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

  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掌握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习难点:

  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的理解与运用。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在前不久结束的第33届北京冬奥会,我国运动健儿经过顽强拼搏获得了9块金牌,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令无数国人感到骄傲自豪。

  小狗知道了,也开展了体育比赛。出示图片。

  小黄狗和小灰狗赛跑,小灰狗沿着正方形路线跑,小黄狗沿圆形路线跑,谁先回到起点谁就获胜。结果小黄狗获胜。小灰狗看见小黄狗得了第一名,心理很不服气,它说这样的比赛不公平。

  提问:你认为比赛公平吗?说说你的想法?(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二、探索新知。

  1、操作感受圆的周长。

  (1)小灰狗跑的路程是什么?正方形的周长

  (2)小黄狗跑的路程是什么?圆的周长

  这节课我们就研究圆的周长。板书课题。

  通过这节课的研究,我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2、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圆周长的概念。

  (2)理解并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操作、探究、猜想等学习活动,体验转化、归纳的数学思想。

  有了目标就有了前进的方向,我们一起出发吧!

  3、说一说什么是圆的周长。

  同学说:围成圆的曲线的长是圆的周长。

  用手摸一下自己学具圆片的周长。

  4、圆的周长的测量方法。

  (1)怎样测量圆的周长?和以前学过的正方形周长一样吗?能直接测量出来吗?谁来说一说?

  (正方形的周长是由线段围成的,我们直接测量出线段的长,再加起来就行。圆的周长是一条曲线的长不能直接测量出来,该怎么办呢?我们就要用到数学上常用的转化思想,就是把新知识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在这里我们可以可以把曲线转化成直线,也就是化曲为直。)

  该怎么化曲为直呢?

  一、滚动法

  把圆在尺子上滚动测量出圆的周长。需要注意什么呢?

  圆上做标记,对准0刻度,滚动一周标记所对的刻度就是圆的周长。

  看老师演示一下。

  二、绕绳法。

  拿线在圆形物体绕一圈,量出线的长度。看视频。

  提问:所有圆的周长都可以测量吗?

  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圆的周长不能用滚动法和绕绳法测量,比如风力发电的扇叶转动形成的圆的周长,摩天轮的周长等等。

  那么我们就要想办法来研究圆的周长。

  5、引导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首先通过观察,想一想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系?和直径的长有关。

  圆的直径越(),那么它的周长就越()。

  猜想一下,圆的周长和直径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6、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我们通过操作进行验证一下

  小组合作测量出手里圆的周长和直径,可以用绕绳法、也可以用滚动法,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用计算器计算出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得数保留两位小数)看看有什么发现?

  (1)先分工:两人测量,一人记录,一人计算。

  (2)认真测量尽量保证数据真实、准确。

  比比哪组做的又快又准确!

  (1)提问:观看填写的实验单,从中你们有什么发现?

  汇报结果: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

  老师这里也进行了测量,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求出来的一样吗?

  (2)发现规律,认识圆周率

  一个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它是一个固定的数,用字母π(读作pài)表示Π=3.14159265……

  强调:(1)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实际应用时只取它的近似值。

  (2)任何圆的圆周率都是固定不变的值,它不随圆的大小而改变,所以大圆的圆周率和小圆的圆周率相等。

  7、组织阅读资料“你知道吗?”。

  8、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1)组织学生进行自由推导。

  我们知道了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那么圆的周长=圆周率X直径,当知道半径时,圆的周长=圆周率X半径X2

  如果用C表示圆的周长,d表示直径,r表示半径,就有:

  C=πd或C=2πr

  (2)组织学生讨论计算圆的周长所需要的条件?

  要想求一个圆的周长,必须要知道圆的直径或半径。然后利用圆的两个周长公式来求圆的周长。

  我们可以说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倍,是半径的()倍。

  9、再次回到小黄狗和小灰狗的比赛。

  现在知道它们比赛公平吗?

  10、学以致用。

  一个溜冰场,这个场地的半径是10米,我沿溜冰场边缘滑一圈,我滑了多少米?

  知道半径求周长用哪个公式?C=2πr

  2x3.14x10=62.8(米)

  答:我滑了62.8米。

  三、巩固练习。

  下面我们进行闯关比赛。求下列图形的周长。

  1、圆周率是()和()的比值,用字母()表示。它是一个()小数,计算周长时通常取近似值()。

  2、圆的周长的字母公式是()或()。公式说明: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倍,是半径的()倍。

  3、我们恭喜胜利闯关的同学,你们是最棒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五、课后拓展

  跑道分两条,小灰狗是绕着小圆跑8字,小黄狗是绕外面的大圆跑,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能猜到谁先回到起点吗?你们说,选哪一条跑道会更近一些呢?为什么?

  六、教师寄语

  人的学习就像一个圆,学的东西越多,则圆的周长越长,周长越长则接触外面世界的机会就越多。——爱因斯坦

小学数学教案10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每次都能除尽的时候,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的规律。使学生掌握除法中两种简便算法:(1)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如果这两个一位数的乘积是整十数时,就可以把两个一位数先乘起来,再用它们的积去除被除数:(2)一个数除以一个两位数,如果能把除数分解成两个一位数,而且用其中的一个位数去数被除数比较简便时,就可以用这两个一位数依次去除被除数。

  2、能力目标:进一步掌握总结规律的方法。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概括能力和积极探索规律的精神。通过对规律性知识的运用,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育学生做事要符合实际不要生搬硬套。

  4、创新目标:通过计算,引导学生观察,从而感受美源于生活,美来自生产和时代的进步。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乘这里讲的简便算法是: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改成除以这两个一位数的积;或者把一个数除以两位数,改成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这种简便算法,是利用了“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每次都能除尽的时候,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这一规律。此外,还要看两个一位数相乘的'积是否得整十数,以及怎样把用两位数除改写成用两个合适的一位数连除,使计算简便。因此,教材一开始,先复习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把一个两位数改写成两个一位数相乘,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再复习连除应用题,进而通过连除应用题的两种解法的结果一样,从而说明: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每次都能除尽的时候,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

  确定重点:

  1、教学重点:了解一个数连续用两个一位数去除,每次都能除尽的时候,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这一规律。掌握由此规律得出的两种简便方法

  2、教学难点:在除法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简便计算

  3、创新点:对于除法计算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采取多种方法解决

  4、德育点:学生谈收获的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谈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的信息;

  学具的选择:口算卡片教学课件

  主要技术:留空白联想激励创新

  一、教师行为:导引目标

  1、口算(投影出示)

  240÷20 360÷40 450÷30 350÷70

  450÷50 630÷70 800÷100 240÷80

  2、填空,把下面各数,分解成两个一位数相乘。

  35=()×()54=()×()

  32=()×()

  40=()×()25=()×()

  28=()×()

  3、应用题(小黑板出示)三年级同学参加春季植树,把9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3组,每组多少人?(两种方法解答)

  教师巡视点拨学生,订正。

  教师:刚才我们用两种解法解同一应用题,观察两种算式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明确:已知数相同,计算结果也一样,只是运算顺序不同。教师说明:也就是说两个算式相等。

  教师板书:90÷2÷3=90÷(2×3)

  教师:抛开具体的事理,单看两个算式,90÷2÷3还可以用90除以2和3的乘积计算

  填空练习:

  180÷4÷5=180÷()140÷5÷4=140÷()240÷5÷6=240÷()190÷5÷2=190÷()

  教师提问:由以上练习,你能得到什么规律?教师引导明确: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每次都能除尽的时候,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投影出示)

  教师:学习了这一规律,可以帮助我们进行除法中的简便计算,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内容“除法中的简便算法”教师板书课题。

  二、创造条件:

  教学例3

  (1)出示例3 390÷5÷6

  引导学生汇报,先算出5和6的积,再用积30去除390。提问为什么?因为两个一位数的乘积是整十数利用上面的规律计算简便。

  反馈练习1360÷8÷5引导学生口述思路。

  (2)练习810÷9÷2怎样计算简便?

  教师巡视把学生的不同作法板书并比较:

  810÷9÷2 810÷9÷2

  =90÷2=810÷(9×2)

  =45=810÷18

  =45

  教师提问:(启发学生)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在计算连除法时,如果两个除数的积是整十数时,就可以先把两个除数先乘起来,用它们的积去除被除数,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教师提示:计算时方框的步骤不必写出来。

  (3)反馈练习:111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并补充:190÷19÷2(加强对比灵活运用)

  教师巡视,指点差生,集体订正。

  组织研究

  教学例4

  教师:在例3中,我们利用这一规律把连续除以两个数,改成除以这两个数的积来简算。

  (1)出示例4:420÷35

  教师:你能进行简便计算吗?

  420÷35 420÷35

  =420÷7÷5=420÷5÷7

  =60÷5=84÷7

  =12=12

  请同学们比较两种作法哪种要简便?为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第一种简便,因为第一步用7去除,能迅速地用口诀求商,所以比较简便。

  (2)教师小结:在计算时,要注意,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怎样使计算比较简便,就怎样计算。

  三、引导创新

  111页做一做(幻灯出示)

  350÷25 480÷32

  四、反思小结

  今天你又学得了哪些新知识?

  教师提示:今后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使计算简便。

  五、研究性作业

  简便算法

  例3 390÷5÷6例4:420÷35

  390÷5÷6 420÷35 420÷35

  =390÷(5 ×6)=420÷7÷5=420÷5÷7

  =390÷ 30=60÷5=84÷7

  = 13=12=12

  810÷9÷2

  =810÷(9×2)

  =810÷18

小学数学教案11

  教材分析:

  学习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其教学的生长点是整数乘法。然而,“按整数乘法相乘后怎样得到原来的积”,则需要经历一个严密的推理过程,教材安排两次探究活动:第一次在例1,思考虚线框里三个箭头以及上面的“×10”“÷100”的意思,扶着学生经历推理过程;第二次在“试一试”,让学生在三个箭头上面的括号里填数,并写出左边竖式的积,独立进行推理。在两次探究以后,比较各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发现“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这一规律,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得出在积里点小数点的操作方法。同时通过归纳推理的方式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学情分析:

  进行小数乘整数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进行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乘、除法的计算在日常的生活中以及进一步学习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小数乘整数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既是小数乘、除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一步学习和探索小数乘小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基础;学生有了整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积、商的变化规律,以及小数乘整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等基础,就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和相关运算规律的理解,提高应用四则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乘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

  2.初步培养学生类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会熟练的进行笔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小数末尾的0的处理方法。

小学数学教案12

  一、教学内容

  1、连一连

  汇报交流,说一说是怎么想的,集体订正。

  你们真了不起,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青蛙妈妈带着小蝌蚪在岸边向我们招手,表示谢意呢!

  2、比一比(渗透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德育教育)

  (1)谈话:请观察教材中的图,两只青蛙要过河,他们要比一比谁先到达对岸。同桌之间各代表一只青蛙比一比。

  (同桌之间互相比赛,优胜者得到一个学习小五星,汇报结果,说出用的是哪一句口诀。)

  (2)学生做,教师巡视

  (3)汇报订正

  3、算一算

  (1)读题:每只青蛙吃9只害虫,3只青蛙吃几只害虫?

  (2)请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允许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

  (3)汇报订正进行环保教育: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它。

  二、提高练习

  1、完成第1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把口诀补充完整。

  二三()三九()五八()  ()八二十四

  ()五一十()七三十五()七二十一二()十六

  3、想一想,填一填,能填几个就填几个。

  □×□=12  □×□=18  □×□=12  □×□=18  □×□=12  □×□=18

  □×□=12  □×□=18  □×□=12  □×□=18  □×□=12  □×□=18

  4、完成第3、4题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进行了关于2、3、5的乘法口诀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会用2—6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这一课时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经历从“任意分”到“平均分”的过程,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把一些具体物品平均分,并知道每份是多少。通过本课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1、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

  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比如通过学生分小棒来理解“平均分”,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概念,这样将兴趣激发,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使知识充满内在活力,充分为学生提供体验经历探索的`过程,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现给大家。

  2、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这节课的教学,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展示给大家10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分给两个小朋友,问有几种分法,然后又提出:要使两个小朋友分得同样多,应怎样分?用小棒来代替苹果分一分吧!学生们很愿意动手来分,这样做,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问题的能力,从学数学的角度,注意了数学知识的特点。

  总之,这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们在操作的基础上,充分理解了平均分。但整节课显得过于平淡,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的这方面的能力培养,多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教材1—2页例一,做一做,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3、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识并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教具准备:

  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长、宽、高都是1厘米的正方体)等物品。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统一认识。

  1、找原因:小猪能能可能干啦!有一天,他帮妈妈锄地。他干了一整天,饿极了。晚上回家吃了2碗饭。第二天,他又干了一整天的活,到了晚上,他吃了8碗饭。这可能吗?(碗有大有小)

  2、矛盾冲突:

  (1)、我们先做一个量铅笔的游戏吧!游戏分两个小组,一组男生,一组女生,女生先来1人,男生捂上眼睛不许偷看,你们量的铅笔的长度有几根小棒那么长,记住了吗?先别说。女生捂上眼睛男生来1人,你们量的铅笔的长度有几根小棒那么长,记住了吗?别说。

  (2)、女生说你们的铅笔有几根小棒那么长?男生呢?

  (3)、你们说哪支铅笔长?

  (4)、出示两支铅笔,你们看怎么样?这是怎么回事?

  二、小组合作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探究

  1、量数学课本的宽,(1)4人一组,每人从四件物品(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中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2)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量的方法的指导:开始测量时,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3)量完后,让学生汇报量的'结果,当然量的结果不同。

  (4)思考:为什么都是量的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5)然后再让全班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如每组中都有用曲别针量的同学,他们测量的结果都是:数学课本的宽有5个曲别针那么长。这说明什么呢?

  (由此启发学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2、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身边不同物体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小刀、铅笔、曲别针,等去量桌子、铅笔盒、椅子等物体的长度。

  (2)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够怎么办?(可以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用一个物品进行测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量的时候可以作上记号。

  (3)然后针对测量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曲别针长,铅笔盒是5把小刀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5把小刀长?

  (4)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怎样才会避免这种情况呢?

  3、用同一物品(如方木块学具)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1)用同一物品量,既可以量书上提供的,也可以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2)做一做第3题,用长、宽、高都是1厘米的正方体作标准(为过渡到用厘米作长度单位

  做准备)。先看图估计所测物体大约有几个正方体长。再用正方体进行实际测量。

  三、做一做。

  四、课后延伸

  :要想准确的进行测量要用什么测量工具?什么单位?怎样测量呢?

小学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具体物体正确地数出5以内物体的个数,理解5以内数的具体含义,知道5以内数的组成,会读写5以内各数。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抽象概括能力。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要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1—5各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写1—5各数。

  教学关键:由于学生刚刚入学,所以教师的组织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准备:

  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学校的活动课,坦克等图片,点子图,田字格。

  学生:5根小棒或小正方体块。

  过程设计:

  活动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昨天参观活动课时,我们看到了大哥哥、大姐姐们在科技小组活动的情况,想不想知道朝阳小学一年级的小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小组的情况呢?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刚刚入学,对科技小组的活动还不够了解。通过课前的参观活动,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而且能够提高学习本节内容的积极性,可谓一举两得。]

  活动二:教学1—5各数的意义。

  1、同学们在做什么?(指导学生有序进行观察)

  小女孩提出了一个数学问题“坦克有几辆?”谁来告诉她?

  谁能试着提出类似的问题?

  谁能帮他解决?你是怎么知道的?注意对数数方法的指导。

  按顺序板贴:火箭、坦克、汽车、机器人和飞机图。

  2、小结:一辆坦克我们可以画一个点子,用数字1表示;两支火箭画几个点子,用数字几表示?等等。(板书)

  3、拓展:我们身边或生活中数量是1—5的物体有许多,谁能用上1—5中任意一个数字说一句话?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刚刚入学,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的能力较差,教师通过让学生提类似的问题,有效地进行引领。另外,注意组织学生交流数数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通过小结,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渗透对应思想。]

  活动三:1—5各数的书写

  1、刚才老师写的数字漂亮吗?你想不想写写看?

  教师在田字格中边示范边讲解1—5各数的写法,重点说明从哪里起笔,在哪里拐弯,在哪里停笔及在方格中的布局。(有条件的可以利用课件动态演示讲解,提高学生书写的积极性)

  2、学生练习。

  3、师生评价同学书写的情况,以便更好地进行书写。

  [设计意图: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在学生练习写数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评,不但可以让学生对于数字的书写有更加清晰的认识,而且从中学会欣赏别人、尊重别人。]

  活动四:1—5各数的组成

  1、同学们愿意做分小棒的游戏吗?把4根小棒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自己分分看,看谁能想出不同的分法?

  2、学生汇报,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师条理地进行板书。

  3、教学2、3、5的'组成时,师提出问题后,先让学生想,有困难的可以摆小棒。

  4、对口令游戏:

  (老师演示:某某同学我问你,5可以分成1和几?

  或:5可以分成几和3?或:2和3组成几?)

  同桌游戏。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操作得出1—5各数的组成后,熟练识记也很重要。这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通过玩对口令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活动五:自主练习

  第1题:图上画了哪些文具?橡皮有3块,连数字3;小刀、铅笔、文具盒各有多少,用哪个数字表示呢,连一连。

  指导学生用直尺连线。

  第2题:把各种水果的数量在田字格中记下来,比一比,谁写的漂亮。

  第3题:根据计数器珠子的变化,感受数的顺序,并根据珠子的数量画点子,再用数字表示出来。

  活动六:总结延伸

  这节课学得高兴吗?课下寻找数量是1—5的物体,比一比谁发现得多。

  [设计意图: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课下让学生找数量是1—5的物体,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小学数学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它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和动手操作能力。

  3,结合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

  掌握并理解圆的周长,公式推导过程。

  三,教学难点

  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出示圆形桌布,提出在桌布的边缘镶上一圈花边。要想知道至少准备多长的花边,怎么办 请你帮忙想想办法。

  2,你们知道这圈花边的边长是什么 (生:圆的周长。)

  3,用直尺测量圆的周长,你感到方便吗 能不能找到比较简便的方法

  二,师生共同提出假设

  1,请学生回忆正方形周长和边长的关系。(边长×4)

  2,师:能不能求圆周长的同时也找到这样的倍数关系呢 测量圆的什么比较方便呢

  生:半径,直径……

  3,请生先画几条长短不一样的直线作直径画圆。师:观察自己画的圆,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仔细观察:分组讨论研究圆的周长和直径是否存在倍数关系。

  4,师:你估计圆的周长是其直径的几倍

  生猜想:3倍左右。

  5,师:你有办法验证吗 生讨论

  教学意图:正方形的周长只与边长这个数有关系,这点与圆的周长计算方法相似,本环节选择这一教案内容,用于复习旧知和引入新知,渗透的作用是非常有效的。

  三,合作交流,发现规律

  1,学生思考后可能出现的以下办法:

  ⑴ 用一根线(或纸条)绕圆一周,剪去多余的部分,再拉直量出它的长度,得到圆的周长。

  ⑵ 把圆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直接量出圆的周长。

  师启发学生:用滚动,绳测的方法可以测出圆的周长,但有局限性,那么:我们能不能探讨出一种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

  ⑶ 学生在小组内动手操作,测量进行验证。

  直径(cm) 周长(cm) 周长是直径的几倍

  2 6。2 3倍多一点

  3 9。1 3倍多一点

  4 12。9 3倍多一点

  2,

  a,”圆的周长÷直径”等于3倍多一点,经过科学家精密的论证,计算发现这个”3倍多一点”是一个固定数叫圆周率3。14159……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我们在计算时通常取3。14,用字母π表示(请学生写一写)

  b,结合圆周率进行爱国注意教育。

  c,师生共同推导计算圆的周长公式。

  教学意图:在圆的周长测量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使学生手脑都动起来,通过各种形式的个人实践及小组合作实践使学生亲而义举的发现规律,掌握知识,学生不是在学习知识,而是在探究,实验,发现新知,这样的'课堂,可以使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嘴,合作的能力都能得到锻炼提高。

  四,实践应用,拓展新知

  1,学生尝试求圆的周长

  d=2cm r=3。5cm d=10cm

  2,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cm,它的周长是多少m

  3,请同学们画一个周长是15cm的圆。

  教学意图:设计有坡度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反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巩固已经学过的公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探索的能力。

  五,,体验成功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2,课后思考:从边长是4cm的正方形中画出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周长是多少cm

  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c=πd c=2πr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1-24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2

小学数学教案07-13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8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