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06-07 15:37:57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15篇(优)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教案15篇(优)

小学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读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情感目标: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教学难点】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设疑引入

  引入:

  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人们为了某些事情或某个问题常常需要做各种调查,在调查中还需要收集数据、分析与整理数据,因此就常常要用到统计图,那么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你都见到什么样的统计图?

  你们说得非常对。其实在日常生活应用中的统计图是多种多样的,只不过我们目前所接触最多的就是这三种统计图,但是你们在学习和观察中是否发现这样的一个问题:有些信息要用扇形统计图来呈现、有些要用条形统计图来呈现、还有要用折线统计图来呈现的,那么,我们在选择统计图时,以什么为标准,作为依据呢?也就是说这三种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用途呢?这就是我本节课要跟同学们共同研究的内容——统计图的选择。

  二、探究新知

  A、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

  1、出示教科书第121页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先引导学生读懂图表,再回答三个问题:

  (1)从哪幅图能明显地看出我国在第25 — 29届奥运会获金牌的变化情况?

  (2)从哪幅图能更明显地看出第29届奥运会我国获得的金牌数?

  (3)从哪幅图能看出第29届奥运会我国奖牌的分布情况?

  2、师生共同小结三种统计图的特点,清楚选择的依据。

  三、合理选择适当的统计图

  1、教科书第122页“练一练”。

  让学生说一说选择某种统计图的理由,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每一种统计图的特点。

  第(1)题反映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所以选择扇形统计图比较合适。

  第(2)题反映的'是喜欢各种课外活动的人数情况,选择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

  第(3)题反映的是小学生身高的变化情况,所以选择折线统计图比较合适。

  2、问答竞赛

  学生分小组进行,让每个学生都提一个统计图的问题,其他学生回答应用何种统计图,再一次让学生在学习和交流中体会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学会如何选择统计图。

  3、火眼金眼:让学生看统计图读信息

  (1)某班学生膳食喜好人数情况统计图(少挑食,要注重膳食营养的均衡)

  (2)中秋节小明一家月饼分享情况统计图(学会分享、学会感恩)

  (3)我校学生05~09年上黑网吧人数变化情况统计图(网吧尤如一把双刃剑,随时伤及自己和他人)

  (4)假如你是下一届英国伦敦奥运会的运动员,你猜我国会夺得多少枚金牌?简单说说你的理由。

  四、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奥运会

  ——统计图的选择

  条形统计图清楚反映各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清楚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扇形统计图清楚反映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收集、整理数据,选择统计图,来解决“奥运会”的问题。这课的设计突出了“统计图”实践性比较强的特点,用学生身边的事例,促使学生在自主的探索中经历选统计图的过程。

  1、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

  《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字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实践证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内容,能更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教师不仅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而且紧密结合学生实际,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如课的开始,播放04年奥运会刘翔夺冠情景及部分冠军的照片引入问题,在练习环节解决有关NBA、垃圾处理、跑步、我国人口等数据问题,在展示部分投影学习成绩、海口空气质量、家电销售情况等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活动。

  2、明确分工的合作学习。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合作交流是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认同的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之一,人们也在进行着有关方面的深层次研究。“统计”知识的学习,比较适合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本课教学中,我组织了一些“合作学习”。在归纳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后,让学生同桌合作做图,小组讨论选统计图来巩固知识点。在整个过程中,先出现范例,内容贴近生活,又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印象,后又让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探讨,在小组讨论中发扬合作交流精神,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课设计中安排了不同层次的互动环节,而且采取了灵活多变的呈现方式,从而使教学过程呈现出紧张活泼的特点。

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教材第65页例6、“想想算算”,练习十三第5~8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初步学会连续退位减的笔算,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进一步巩固用差加减数验算减法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笔算:312-2612312-905

  做完后让学生说说笔算万以内的减法,要注意的.地方。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6:612-261=

  2、提问:怎样列竖式?

  3、让学生试着在书上完成。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一步一步地计算的。讲解完后学生集体说说计算过程。

  4、提问:这道题和前面学习的题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5、指出:像这样从个位起,每一位上的数都不够减,都要从前一位退1后再减的计算,叫做连续退位减。计算连续退位减,要按照笔算减法的法则,细心计算。还要特别注意,某一位上退了1,到这一位计算时不能忘记已经退了的1。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算算”第1题第2题,板演,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和验算过程。

  2、做练习十三第7题,让学生说说错误的原因,然后改正。

  指出:笔算减法,有时要连续退位,有时不要连续退位。计算时要注意退位一般要在前一位上记退位点,防止忘记已经退去的1,哪一位上计算不够减,就该从前一位退1。还要注意,够减时就不需要从前一位退1。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三第5、8题。

小学数学教案3

  认识直角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画直角。

  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实践能力。

  3、使学生知道直角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教育学生学会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二、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手帕、练习本、黑板上的角,说明这些角是直角。再借助三角板来说明什么角是直角。然后让学生通过折纸作直角,加深对直角的认识。最后让学生学会用三角板画角。

  三、教学方法:

  练习法、实践法、引导法

  四、教学过程

  (一)预习:看书21-22页。

  (二)引入:

  1、投影出示画有角的图片,这些图形叫什么?请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边。

  2、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有哪些角的形状和复习题中第一个图的'形状相同?(去掉投影图中的锐角和钝角,保留直角 )

  象这样的角叫直角。(板书课题)

  (三)讲授:

  (1) 观察物体表面的直角。

  请同学们拿出教科书、练习本,他们的封面各有几个角?看看这些角的形状是不是相同?观察桌面上的四个角,他们的形状是不是也相同?

  把教科书封面上的一个角和课桌面上的角比一比,大小相等吗?

  这些角都叫什么角?

  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有直角?

  (2)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找一找三角板中的哪一个角是直角。

  用三角板中的直角,可以检验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做“做一做”的第一题。

  (3) 学画直角

  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从一点起用三角板画一条边,将三角板中直角的顶点和这条边的端点合在一起,使三角板的一条边和这条边合在一起,再从顶点起沿三角板的另一边画出角的另一边,就画出了一个直角。要画上直角符号。

  学生边画边说。同桌相互评一下。

  学生按操作画,教师巡视。

  (4)分组进行比赛,每组拿一个正方形盒子,数一数所有的面一共有多少个直角,评选出数的最快的小组。

  (四)课堂练习:

  1、做练习的第二题,数出图中的直角,想一想怎样数才能数的又对又快。

  2、练习第三题,在右边的四边形里加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

  (五)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堂课你认识了什么图形?学会了什么本领?

  (六)板书设计: 直角

  (七)课后作业: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用三角板画)

  (八)后记及反馈:

  本节课由于找三角板中的直角出现困难,所以课堂节奏有些慢,没有完成预期的任务。直角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人们周围许多的物体表面都有直角,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直角,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效果不错。

小学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辨认方向,体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方向感发展空间观念。

  2、在指出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的条件下,会辩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3、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的方向。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辩认方向的`方法,能在实际生活环境中辩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难点:

  理解地图上规定方向的方法,分辨地图上物体所处的相对位置。

  教学准备:

  课件、教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1、在操场上我们都弄清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位置,在教室里又是怎样的?

  2、指导学生在教室里辨认“东南西北”并在书上填一填。

  二、问题探究

  找一个发令员,其他学生用手指出相应的方向(我说你做游戏)

  如:我说东

  你指东

  三、体验感悟

  出示动画课件(大型板图,随意粘贴的算式,,有一份某市的交通图)引导:仔细观察十字路口,请你当一次小小交通警察,指挥交通。

  师:1、说说你家的门从哪个方向开?

  2、对门或左右门。

  四、实践应用

  1、观察夜空的星空,找到北极星的位置,明确具体方向。

  2、观察家里的植物是往那一边长。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第32页

  板书设计

  东南西北

  1、当你面向北时,后面是南,左面是西,右面是东。

  2、地图上的方向:上北 下南 北

  左西 右东

小学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能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学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活动增强

  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能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小棋子若干、转盘、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复习“一定、不可能、可能”

  (师出示两盒棋子,1号盒有6个蓝棋子,2号盒有1个蓝棋子,5个红棋子。)

  师:哪个盒子里一定能摸出蓝棋子?

  生:1号盒一定能摸出蓝棋子。

  师:哪个盒子不可能摸出红棋子?

  生:1号盒不可能摸出红棋子。

  师:哪个盒子可能摸出红棋子也可能摸出蓝棋子?

  生:2号盒子可能摸出红棋子也可能摸出蓝棋子。

  2、导入

  师:现在老师如果从2号盒内摸一个棋子,同学们猜一下会是什么颜色?(生大部分猜红棋子)

  师:为什么猜红棋子的多,猜蓝棋子的少呢?真是这样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可能性(二)(板书课题:可能性二)

  (设计意图:这样导入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复习了旧知,而且还生成了新的数学问题,从而自然的过渡到新知的学习中来。)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教学例3

  (课件出示例3第一幅图)

  师:下面请各小组拿出已准备好的学具,让我们通过摸棋子游戏来验证同学们的猜测吧。(盒里装着5红1蓝6个棋子)

  (生跃跃欲试)

  1、小组合作验证猜测结果

  师:请同学们先认真看一下活动要求

  (1)出示活动要求:

  A:组长分好工有摸棋子的,有记录的,组员按顺序轮流摸棋子。

  B:每次摸棋子前先将棋子摇匀,摸棋子时不能偷看。

  C:摸出一个棋子记录好颜色,再放回去,重复20次。

  D:在摸棋子的过程中想一想:你们组摸到棋子的情况有哪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设计意图:将活动要求展示出来加以强调,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小组活动

  A:学生摸棋子并记录结果。(师巡视,随机指导)

  B:组内交流

  师:现在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吧。(组内交流,师巡视,随机参与讨论)

  (讨论中让学生明确:每次摸棋子的时候,每个棋子都有被摸出的可能;每次摸到棋子的颜色是不确定的,可能摸出红棋子也可能摸出蓝棋子。)

  (3)集体汇报交流

  A:小组汇报

  师:你愿意把你们组交流的情况展示给大家吗?(生:愿意)

  师:你是第一个上来的,真勇敢!

  生1:我们摸到的棋子,有红色的也有蓝色的,因为盒内既有红棋子也有蓝棋子。

  师:其他小组有补充吗?

  生2:我发现我们组有时摸出红棋子有时摸出蓝棋子,但是摸出红棋子的次数多,因为盒内的红棋子比蓝棋子多。

  师:说得不错!谁还想说?

  生3:我发现我们组摸出的棋子既有红色的也有蓝色的,红棋子多所以摸到红棋子的机会大。

  生……

  师:说得真不错!其他小组也是这种结果吗?(生:是)

  B:共同优化,形成结论

  师:通过交流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生思考)

  生1:虽然各小组摸到红棋子与白棋子的.次数不一定相同,但都是摸出红棋子的次数多,摸出蓝棋子的次数少。

  师:说得好!

  生2:每个小组都是摸出红棋子的次数比摸出蓝棋子的次数多,摸出蓝棋子的次数比摸出红棋子的次数少。

  师:说的很详细!还有要说的吗?

  生3:各小组摸棋子的情况都说明,红棋子多所以摸出红棋子的次数多。

  师:嗯,简单明了。

  生……

  师强调:同学们说的“摸出红棋子次数多摸出蓝棋子次数少”,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可能性大小”(板书:可能性大小)

  师小结:每一个棋子被摸到的可能性是相等的,红棋子和蓝棋子的数量不一样,所以摸出红棋子的可能性与摸出蓝棋子的可能性大小就不一样。多次试验证明红棋子的数量多摸到红棋子的可能性大;相反,蓝棋子的数量少摸到蓝棋子的可能性就小。(随机板书)

  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了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老师真为你们高兴!

  (设计意图: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通过“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体验。)

  2、根据结论推测

  师:如果现在让你再摸一次,你一定能摸出红棋子吗?

  生:不一定。

  师:下面请同学们实际摸摸看(生每人摸一次)

  (可能既有摸到红棋子的,也有摸到蓝棋子的)

  师:虽然我们知道了摸出红棋子的可能性大,但在单次试验中我们并不能确定会摸出红棋子。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摸一次,引起认知冲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不确定现象的特点,体会概率虽然能帮我们了解不确定现象的规律,但并不能提供准确无误的结论。)

  3、应用

  师:下面看看同学们掌握的怎么样了?

  A:(课件出示p106做一做左题)

  师:你知道每种颜色占整个圆的几分之几吗?生答

  师:那么指针停在哪个区域的可能性大呢?生答

  B:独立解决右题,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既让学生明确数量多少与可能性大小的联系,也为以后学习可能性的精确值作铺垫。)

  (二)教学例4

  (课件出示例4插图)

  师:请同学们看例4,刚才我们解决了两种颜色的问题,现在是三种颜色的了,你敢挑战吗?(生:敢)

  师:很好!如果让你只摸一个棋子可能是什么颜色的呢?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生交流)

  指名汇报:如果只摸一个棋子可能是红色的,可能是蓝色的,也可能是绿色的。

小学数学教案6

  课题:比例尺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

  2.在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等学习活动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正确计算比例尺,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用途。

  3 .能读懂不同形式的比例尺。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通过实例了解放大、缩小、比例。

  1、(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两组图。(出示幻灯片1和2)

  (1)通过观察,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大小变了,形状没有发生变化)

  (2)为什么图片的大小不同,图片的形状却没改变?(图片放大时是按比例放大的。)

  (3)在日常生活中通常要把实物绘制成图,总要按一定的比例缩小或放大,否则,图象就会变形,就象这样(幻灯片3)。

  (4)那么,什么时候需要把物体按比例放大画成图形?(如种表零件图、细胞构造图、分子结构图等)什么时候需要把物体按比例缩小画成图形?(地图、风景照片)特殊地,也可在图上反映实物的实际大小。

  (5)我们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整个形状象一只报晓的雄鸡,把它画下来就是这个样子(出示幻灯片4)。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再画下来。

  (6)那么画好之后的图象与实际图象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例尺"。(出示课题,幻灯片5)

  二、通过制图,认识比例尺。

  1、绘制教室平面图:

  (1)我们的教室地面大约长9米,宽6米。你们能不能将教室占地的平面图画在白纸上呢?(出示幻灯片6)

  (2)请同学们按屏幕上的要求制作教室的平面图。(出示幻灯片7)

  A、确定图上的长和宽;

  B、四人小组合作作出平面图;(用彩色水彩笔绘制)

  C、写出图上的长、宽与实际的长、宽的比,并化简。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长

  宽

  D完成后4人小组交流(重点交流你是怎么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并将平面图贴在黑板上。

  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

  (1)学生汇报设计思路:同学们的杰作都完成了,我们看一看,有没有相同的?这几幅相同,我们选择其中一幅。黑板上贴出的图为什么有大有小呢?我们还是先听听各组是怎么设计的吧。A、请这幅图的设计师说一说你是怎样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

  B、图上的长和实际长的比是多少?

  C、图上的宽和实际宽的比是多少?(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1) 9厘米 :9米 =9:900=1:100

  6厘米 :6米 =6:600=1:100

  (2) 6厘米 :9米 =6:900=1:150

  4厘米 :6米 =4:600=1:150

  (3) 3厘米 :9米 =3:900=1:300

  2厘米 :6米 =2:600=1:300

  (4)18厘米 :9米 =18:900=1:50

  12厘米 :6米 =12:600=1:50

  (2)研究变形的原因:有没有化简之后两个比不一样的?那么他们画出来的平面图和我们的教室的实际形状会不会一样?

  4、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1)看来同学很聪明。在画图时,这些都是在图上的长度,我们把它叫做图上距离。我们进行实地测量知道教室的长是9米,宽是6米,这些都是实际的长度,我们把它叫实际距离。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存在着一种倍数的关系,这个倍数就是比例尺。(出示幻灯片8,即比例尺的定义)请大家把比例尺的定义读一读。

  (2)现在你知道什么叫做比例尺吗?比例尺是谁与谁的比?怎么求呢?谁能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出示幻灯片9)现在你会求比例尺了吗?那我们来试一试。

  5、试求比例尺(出出示幻灯片10)

  (1)北京到天津的实际距离是120千米,在一幅地图上量得两地的图上距离是2厘米,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

  2厘米:120千米=2厘米:12000000厘米=1:6000000

  答: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6000000。

  (2)教师强调:我们在求比例尺的过程中应该注意,

  (1)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应带有计量单位。

  (2)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

  (3)比例尺的前项,一般应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的'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

  6、比例尺的运用

  (1)知道了一幅地图的比例尺之后,我们可以求出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

  (2)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这一计算公式,你能不能说说图上距离等于什么?(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3)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离是15厘米.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A、学生独立完成。

  B、反馈,交流方法。并寻求其他的解法。

  15÷ =15×6000000=90000000(厘米)=900(米)

  答: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900米。

  三、巩固练习

  (一)判断下列这段话中,哪些是比例尺,哪些不是?为什么?

  把一块长20米,宽10米的长方形地画在图纸上,长画了5厘米,宽画了2.5厘米.

  1.图上长与实际长的比是 ( )。

  2.图上宽与实际宽的比是1∶400( )。

  3.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是1∶160000( )。

  4.实际长与图上长的比是400∶1( )。

  (二)在比例尺是1∶5000000的中国地图上,量得上海到杭州的距离是3.4厘米,计算一下,上海到杭州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尺,知道了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并能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应注意的是,在计算中,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必须是相同的.

小学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第75页两道题的挂图。

  2、学生准备小棒、圆片等学具。

  教学过程 :

  一、 复习准备

  先计算下面各题,然后说一说计算的顺序。

  3+2+1= 8-2-3= 5+3+2= 10-5-3=

  计算后先让学生说一说计算5+3+2和10-5-3两题时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他们着重说一说在5+3+2的计算中第二步是哪两个数相加,在10-5-3的计算中是哪两个数相减。

  二、 提出学习目标

  1、创设情境,铺垫导入

  现在老师把5+3+2和10-5-3改成5+3-2、10-5+3你会算吗?相信同学们学了今天的知识一定就能自己解决这两个小问题的。

  2、出示挂图,提出目标

  (1)图上画的是什么意思吗?请你用完整的话说一说。

  (2)怎样列式?

  (3)怎样进行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展示学习成果

  1、自主学习,同桌互相交流

  (1)独立学习课本75页的例题,同时思考以上三个问题。

  (2)同桌交流,小组内展示

  2、全班展示,激发冲突

  (1)学习例1

  谁愿意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我发现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天鹅,可以提出“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的问题。

  师:要算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怎样列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4+3

  生2:从7只天鹅里飞走了2只,还剩下多少只?

  师:为什么要在4加3的后面减去2?

  学生:因为湖里原来有4只天鹅,飞来3只后又飞走2只,只有从原来的4只和又飞来的3只这两部分合起来的总数里减去飞走的2只,才是剩下的只数。

  生3:4+3-2读作4加3再减2

  生4:“4”表示湖里原有4只天鹅,“3”表示先飞来了3只“2”然后飞走了2只,现在剩下多少只?

  生5:我是先算4+3=7,再算7-2=5

  (2)学习例2

  生5:湖里有4只天鹅,飞走2只后,又飞来3只。现在一共有多少只?

  生6:我写的算式是:4-2+3,读作4减2再加3

  生7:先算4-2=2,再算2+3=5

  问:为什么?

  生8:因为只有用减法先算出4只天鹅飞走2只湖里还剩下几只天鹅后,才能算出又飞来3只后湖里现在一共有多少只天鹅。(多让学生说一说)

  (3)引导学生总结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

  加的在前面就先算加的,减的在前面先算减的。……(学生的语言表述不一)。

  (4)计算复习中所出现的`“5+3-2”和“10-5+3”

  (5)对比总结算法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计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题目时我们都是按什么顺序算的?

  学生:我们都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算的。

  四、检测成效,拓展延伸

  1、完成第75页“做一做”

  (l)引导学生摆小棒,先在桌面上摆7根小棒,再拿去3根,然后又增加4根。

  (2)让学生根据摆小棒的过程把算式,7-□+□=□填写完整,并在最后的方框里填上得数。

  (3)让学生结合摆小棒的过程说一说算式7-3+4=8所表示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09-9-12 17:50:31

  2、完成76页练习十二第1题。

  (1)学生观察插图,并说一说画面上反映的内容(重点说出小鸭数量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过程)。

  (2)让学生根据画面内容独立填写算式并计算出得数。

  (3)学生交流计算过程(重点说一说计算的顺序)。

  3、完成练习十二第2题。

  先让学生观察插图,明确要求,然后用线把算式和得数连起来。

  4、完成练习十二第3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检查、指导学生写算式的格式。

  六、课堂总结

  1、老师引导学生小结本课时所学习的内容和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

  2、学生交流本课时学习的收获和体会(先分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3、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小结,并提出所要注意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计算的规律。

  2、能熟练进行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第三单元“乘法”的第一节课,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计算的规律。

  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建立在二年级表内乘法基础上的。鉴于此,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和本班学生特点,我对本课做出如下设计。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本环节旨在给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进入学习状态,初步感受规律的存在。

  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本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探索出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在合作探究中,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计算过程,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巩固反馈

  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练习设计具有层次性,分为基础性练习、提高性练习和发展性练习,旨在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在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4、畅谈收获,关注情感

  本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对本课知识进行梳理,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成功体验中,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进一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探索欲、表现欲。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兴福镇中心小学属于镇级小学,与本镇其他小学相比较,教学设施较先进,做到了微机终端进教室,学生自一年级开设微机课。学校阅览室全天开放,学生可随时借阅、查询资料。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一部分为来我镇打工者的孩子,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大多数为初中文化水平,家庭教育状况不是很理想。学生知识获取的主要渠道来源于学校(包括课堂教学和学生自己查询等),至今学生已经熟练掌握表内乘法,并且已经初步具备在具体情境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有较强的小组合作学习意识,在交流中有良好的表达意愿,但倾听意识不强,小组学习效率有待提高。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二年级学过的那首儿歌吗?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你还能接着说下去吗?

  生: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四只青蛙四张嘴八只眼睛十六条腿;……

  师:如果我们继续说下去,数会越来越大,我们可以用一个字母“N”来表示数量,说成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评析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兴趣高涨,初步感受到规律的存在。)

  (二)自主探索

  1、第一组算式:5×1,5×10,50×10

  (1)课件出示

  师:现在请同学们来计算这些算式的得数。

  (学生动手计算。)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算式,看一看会有什么发现,然后与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教师参与到小组交流中,与学生共同探讨。)

  (2)汇报交流

  生1:我们组发现了算式的变化,从5×1到5×10,乘数1扩大了10倍,再到50×10,乘数5和1都扩大了10倍。

  生2:我们组发现计算结果,由5到50到500都是扩大10倍。

  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些,谁能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来计算50×10的吗?

  生3:我这样想的,50×10表示50个10相加,从数位表上知道它就是500。

  生4:我是这样想的,50×10=50×2×5=500。

  生5:我用5×1=5,然后再把省略的0写上就等于500。

  生6:老师,我发现了很重要的问题:5×1=5,5×10=50,乘数1扩大10倍,5没有变,它们的积也扩大了10倍;50×10,乘数10没有变化,5扩大10倍,它们的积也扩大10倍。

  生7:我补充一点,用5×1和50×10比较,乘数5和1都扩大10倍,它们的积就扩大100倍。

  师:你们真棒,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2、第二组算式:3×2,3×20,30×20

  (1)课件出示

  师:你能直接说出这些算式的结果吗?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算式,看一看会有什么发现,然后与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教师参与到小组交流中,与学生共同探讨。)

  (2)汇报交流

  生1:我们组发现了算式的变化,从3×2到3×20,乘数2扩大了10倍,再到30×20,乘数3和2都扩大了10倍。

  生2:我们组发现计算结果,由6到60到600都是扩大10倍。

  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些,谁能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来计算30×20的吗?

  生3:我这样想的,30×20表示30个20相加,从数位表上知道它就是600。

  生4:我用3×2=6,然后再把省略的0写上就等于600。

  生5:老师,我发现了很重要的问题,3×2=6,3×20=60,乘数2扩大10倍,3没有变,它们的积也扩大了10倍;30×20,乘数20没有变化,3扩大10倍,它们的积也扩大10倍。

  生6:我补充一点,用3×2和30×20比较,乘数3和2都扩大10倍,它们的积就扩大100倍。

  师:你们真棒,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每个人都表现得非常出色,让我们继续努力吧!

  3、第三组算式:12×4,12×40,120×40

  (1)课件出示

  师:你能直接说出这些算式的结果吗?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算式,看一看会有什么发现,然后与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教师参与到小组交流中,与学生共同探讨。)

  (2)汇报交流

  生1:我们组发现了算式的变化,从12×4到12×40,乘数4扩大了10倍,再到120×40,乘数12和4都扩大了10倍。

  生2:我们组发现计算结果,由48到480到4800都是扩大10倍。

  生3:我们组发现了,12×4=48,12×40=480,乘数4扩大10倍,12没有变,它们的积也扩大了10倍;120×40,乘数40没有变化,12扩大10倍,它们的积也扩大10倍。用12×4和120×40比较,乘数12和4都扩大10倍,它们的积就扩大100倍。

  师:你们真棒,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们在计算这三个算式的时候,都是这样想的吗?真了不起!

  4、探索规律

  师:现在我们把三组算式都计算完成,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这三组算式,找一找在计算时有什么好的方法,然后和你的同伴交流一下。

  (学生活动:观察算式,交流规律,然后汇报。)

  生1:我们组找到的是,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倍。如12×4和12×40,12没变,4扩大10倍,积由48变成480扩大10倍。

  生2:我们组找到的是:两个乘数同时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0倍。如5×1和50×10,5和1同时扩大10倍,积由5变成500扩大100倍。

  师:你同意他们的发现吗?有了这么好的发现,我们在计算的时候就可以运用规律进行计算了。你们真了不起,为我们的发现鼓掌庆贺一下吧。

  (三)巩固反馈

  1、基础性练习

  (1)试一试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然后全班交流,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试一试第2题。

  (采用抢答的形式进行。教师出示算式,学生抢答说出得数,以此巩固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的熟练程度。)

  2、提高性练习:练一练第2题

  (巩固所找的规律,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时,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四)课堂总结

  想一想,我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教学反思〗

  本节课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本课教学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上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大胆的尝试,非常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在参与中探索出计算规律。

  2、“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当前教育的共同理念。学生亲历计算、观察、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方法等数学能力。

  3、课堂上教师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鼓励积极发言,重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给学生搭建自主的活动空间和交流的平台。交流,让学生获取新知,掌握方法;交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当然,本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如:三组算式的处理上,形式单一,创造性不够。如何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

  〖案例点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特点。

  1、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算,用自己的语言交流;既有独立思考,又有互相借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2、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学习环境宽松、学习兴趣浓厚,在课堂上乐学、敢学,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教师为各层次学生创设充分展示自己、发表自己见解的平台,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培养学习数学的信心。

  3、营造合作、交流、探究的氛围。教师自始至终给学生创设这样一种氛围:独立计算――自由观察――小组合作交流――集体探究规律,让学生在一个自由的平台上尽情地发挥,给学生以空间和时间,让思维得到充分地锻炼。

小学数学教案9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长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2.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3.培养学生观察和探何能力,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4.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建立长正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学生准备长、正方体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导入新课。

  1、引导谈话。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保健箱、牙膏箱、建筑用的砖块等,它们的形状都是长方体。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带的长方体实物。并说明:“像这种形状的物体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

  2、谁还能说出生活中的长方体实物?

  3、出示反例

  教师拿出一个不是长方体的实物(四棱台),问学生是不是一个长方体?学生如果答不出来,教师趁势说明:要判断一个个物体是不是长方体,要用长方体的特征来进行分析、判断。长方体有哪些特征呢?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教师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启发引导,探索新知。

  (一)认识长方体

  1、巧切萝卡妙引思路。

  引导学生切第一刀得到一个面,切第二刀得到两个面,一条棱,切第三刀得到三个面、三条棱、一个顶点。

  引导谈话:下面我们就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2活动一:

  拿几个长方体的物品来观察,你能发现什么?将小组同学的发现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通过以上的观察和讨论可以知道:

  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也可以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未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活动二:

  用细木条核橡皮泥,小组同学共同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说一说在制作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

  (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

  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指出下面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

  多少厘米?

  4活动三:

  剪下附页1的`图样。

  (1)把图样中完全相同的长方形涂上同样的颜色。

  (2)用这个图样做一个长方体。

  (3)量一量所作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

  (二)认识正方体

  1、拿一个正方体的物品来观察,想一想它有什么特点?

  2、剪下附页2的图样做一个正方体,再量出它的棱长是多少厘米?

  3、揭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小组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正方体

  长方体

  正方体具备长方体所有的特征,

  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我

  们可以用图来表示它们的关系。

  三、巩固深化,培养能力。

  1、填空。

  (1)长方体有——个面,6个面都是——(也可能2个相对的面是——),相对的面的面积——,长方体有——条棱,每组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都——,长方体有——个顶点。

  (2)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也叫——),正方体是——的长方体,6个面都是——,6个面的面积都——,12条棱的长度都——

  2.判断。

  (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2)到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物体不是长方体就是正方体。()

  (3)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

  (4)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5)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都相等的物体一定是长方体。()

  3.如图,这是一个纸巾盒

  4、这个粉笔盒是什么形状的?它的棱长时多少?有几个面完全相同?

  (1)这个纸巾盒的前面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

  (2)它的右面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

  (3)哪几个面的长是24厘米,宽是12厘米?

  作业:

  1、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从生活中找一个长方听或正方体包装箱,量一量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课后小结:

小学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的`两步应用题。

  2、发展学生思维,侧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根据多几分之几或少几分之几找出所求量是多少。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口答:把什么看作单位“1”的量,谁是几分之几相对应的量?

  (1)一块布做衣服用去。

  (2)用去一部分钱后,还剩下。

  (3)一条路,已修了。

  (4)水结成冰,体积膨胀。

  (5)甲数比乙数少。

  2、口头列式:

  (1)32的是多少?

  (2)120页的是多少?

  (3)绿化造林对可降低噪音,原来80分贝的汽笛噪音,经绿化隔离带后,降低了,降低了多少分贝?

  (4)绿化造林对可降低噪音,原来80分贝的汽笛噪音,经绿化隔离带后只剩下原来的,人现在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

  3、你能把口头列式计算中的第(3)(4)题合并成一道题吗?

  4、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例4,并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小学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知道0的含义,会读、会写数字0。

  教具、学具准备:茶杯图,直尺图,学生准备0~5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 口算。

  2+3 5-1 4+1 4-2 5-3

  2+2 3-2 3+1 1+2 3+2

  5-4 1+4 4-3 5-2 1+3

  2.从1数到5。

  3.看图写数。在黑板上出示下一图。

  二、探索新知:

  1.认识0

  接着复习中的看图写数。

  提问:如果我把每个圈里的茶杯都拿走3个,想一想,每个圈里还剩几个茶杯?

  教师从左边的集合圈中拿走3个茶杯。

  提问:现在这个圈里有几个茶杯?用数字几表示?学生回答后,教师在集合留下面板书:2。

  教师从中间的集合圈中拿走一3个茶杯。提问:还剩几个茶杯?学生回答后,教师在集合圈下面板书:1。

  教师从右边的集合一圈中拿走3个茶杯。

  提问:现在这个圈里有几个茶杯?(没有了)用什么数表示呢?

  师:像这样一个也没有,我们就用零表示。在集合因下面板书:0。(注意写得慢一些。)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数字。带着学生念几遍。说明0和1、2一样,也是一个数,什么也没有就用零表示。

  师:同学们看一看,想一想这个数字的形状像什么?学生回答可能会有许多种,教师肯定其中比较合适的,如:0像个鸡蛋。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看一看数字0和上面的集合圈的形状一的关系_。为了帮助学生记忆,并渗透空集思想,可以形象地说。0就相当于把上面的圈竖起来。因为把茶杯都拿走了,所以圈是空的'。

  2.认识直尺:

  师:同学们想一想,你们以前见过0吗?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直尺,教师出示直尺图。然后让学生先在直尺上找到0,再找到1,说明0到l是一段。用1表示;接着我2,说明0到2是两段,用2表示一段一段地数到5。说明0是开始,是起点。0在1的前面。带着学生从0到5数几遍。

  3.0的写法:

  教师先在放大的写字格里板书,来示范0的写法。边示范边讲清笔顺的要点;0是一笔写成的。起笔,在上线中间偏右一点,向左下写,在中线附近与左线接触,然后向下拐,与下线接触在中间偏左部位,再向右上拐,到中线附近与有线接触,再继续向上,收笔处与起笔处相连。要特别提醒学生,0写得要圆滑,尤其在拐弯处不能有棱角。

  带着学生书空2~3遍。

  打开教科书第24页,看写0的笔顺示意图。然后让学生按书上的虚线字描写数字0。

  三、拓展应用:

  (1)做练习五的第1题,教师说明要求后,让学生自己填( )。做完后指名订正。

  对要填0的,问一问学生是怎样想的。

  (2)做练习五的第2题。教师巡视,对书写不正确的要进行纠正。

  (3)做练习五的第3题,拿出0~5的数字卡片,把卡片的顺序弄乱,做游戏。

  师:把这些卡片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队,看谁排得又对又快。

  订正后,再问一问0的含义,以及为什么要把0排在第一个。

  (4)做练习五第9题。教师往意巡视,对笔顺写得不对的要及时纠正。

  课间活动。

  四、小结:

  我们这节课认识了数字0,知道了什么东西也没有就用0表示,0还可以表示起点。

  我们还学会了0的写法.要注意,写0的时候,要从上到下.从左向右,写得要圆滑,

  不能有棱角。最后我们学习了有关0的加、减法,知道了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一个数减去0

  也得原数。一个数减去与它同样多的数得0。

小学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第25~26页,例2、例3及练习四的第3~8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锥有什么特征?(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圆锥的特征:底面、侧面、高和顶点)

  2、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二、新课

  1、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回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确求圆柱的体积是通过切拼成长方体来求得的。

  (2)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3)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通过演示,使学生发现这个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看看它们之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4)先在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让学生注意观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教师让学生注意,记录几次,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倒3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5)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 )

  板书:圆锥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字母公式:V= Sh

  2、教学练习四第3题

  (1)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已知圆锥的底面积和高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对照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代入数据,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3、巩固练习:完成练习四第4题。

  4、教学例3.

  (1)出示例3

  已知近似于圆锥形的沙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这堆沙堆的的体积。

  (2)要求沙堆的体积需要已知哪些条件?(由于这堆沙堆近似圆锥形,所以可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来求,需先已知沙堆的底面积和高)

  (3)题目的条件中不知道圆锥的底面积,应该怎么办?(先算出沙堆的底面半径,再利用圆的面积公式算出麦堆的底面积,然后根据圆锥的体积公式求出沙堆的体积)

  (4)分析完后,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将计算步骤写在教科书第26页上。做完后集体订正。(注意学生最后得数的取舍方法是否正确)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习四的第7题。

  学生先独立判断这三句话是否正确,然后全般核对评讲。

  2、做练习四的第8题。

  (1)引导学生学生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①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 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

  ③ 求出这堆煤的体积后,应该怎样计算这堆煤的重量?

  (2)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四的第6题。

  (1)指名学生先后回答下面问题:

  ① 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多少?

  ② 圆柱的表面积的含义是什么?怎样计算?③ 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④ 圆锥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学生把计算结果填写在教科书第28页的表格中,做完后集体订正。

  五、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是如何准确地记住圆锥的体积公式的?

  板书: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锥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V= Sh

  教学目的:

  1、通过分小组倒水实验,使学生自主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圆锥体积计算的简单问题。

  2、借助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3、通过小组活动,实验操作,巧妙设置探索障碍,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正确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小学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P37-38及做一做、练习九。

  教学目标:

  1、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的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能辨认锐角和钝角,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的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主题图)

  1、师:小朋友,这是我们宁波的甬江大桥,看,桥面上无数根拉索与桥面形成了许许多

  多的角。你能找一找吗?

  2、学生交流汇报,并让学生用手指一指找出来的角。

  提问:有关角的知识,你知道的`有哪些呢?

  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研究角。

  二、教学新授

  1、(出示刚才学生从主题图中找出的角)

  你能把这些角分分类吗?怎么分呢?(可四人小组讨论)

  2、学生汇报各组讨论情况(学生一般会有两种分类结果

  1、根据是不是直角分

  2、根据角的大小分为三类:直角、比直角大、比直角小)

  3、根据学生回答,归纳

  师:根据角的大小,我们可以把角的分为直角,比直角大的角,比直角小的角,比直角大的角叫做钝角,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

  (把刚才找出的角分三类显示)

小学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的范围》课本第80、8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

  2、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教学难点:

  能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通过小游戏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脑的同时给学生抽象点、线、区域及确定观察的范围埋下伏笔。

  二、导入新课:

  小游戏中的数学知识,增强学生求知欲望,展示课题:观察的范围

  三、积极探究、发现规律

  1、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桃树下落了一地桃子,小猴在墙外的树上向里张望。猜一猜,小猴爬在A、B、C三点哪一点看见的桃子最多?学生回答后,师:是否如你们所说的一样,咱们具体来探究一下。

  2、引导画图,确定范围。

  (1)你知道小猴在A处时,看到哪些部分?学生随便指。

  (2)引导学生画出关键的一条线,确定离墙最近的点A/?从而确定观察范围。(教师演示)

  (3)学生动手确定B、C、的观察范围。

  通过比较,使学生充分理解“看到墙内离最近的点” 和看到的'“区域”的含义。

  3、自主操作、感知发现。

  比一比:小猴爬在A、B、C三点哪一点看见的桃子最多?

  小猴爬得越高,看到得桃子越_,说明小猴看到的范围就越 _ 。

  怎样确定观察的范围?

  1、找观察“点”。2、确定遮挡物的“关键点”。3、画出经过关键点的视线。

  板书:观察点影响观察范围。

  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设计意图:动手操作,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场景一:教师先演示路灯下其中一根杆子的影子,再让学生试着画一画。引导学生发现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越近,影子就越短。

  场景二:描述客车司机的观察范围,进一步理解观察点变影响观察范围变。

  场景三:警察和小偷的较量,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应给予指导。小组合作、讨论,教师适当指导,运用课件演示。

  五、全课小结: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边问边答并板书)

  六、布置作业:

  B楼的居民近期向刚刚建起的A楼的开发商表示抗议,你能试着说说为什么?

  通过画一画,看出A楼挡主了B楼部分用户的阳光所以发生了争执。

  板书:

  观察的范围

小学数学教案15

  教材分析:

  《什么是周长》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内容,本节课在学生观察、触摸的活动中突破难点,感悟、感知周长的意义。在认识周长的基础上解决有关周长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触摸,正确理解周长的意义。

  2、在理解周长意义的基础上,会用恰当的方法测量、计算物体或平面图形的周长。

  3、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体验、交流活动中使学生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学生分析:

  1、学生的年龄为8岁左右,对操作性较强的数学课兴趣很浓。

  2、学生喜欢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具有初步的探究意识。

  教学方法:

  1、让学生在摸一摸学具及观察画面中讨论、归纳周长的意义,主动获取新知。

  2、在感知周长意义的基础上,通过画面提示独立完成周长的相关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

  1、PPT课件、自制图片。

  2、学生准备树叶、梯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绳子、彩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是树叶飘落,收获果实的季节。老师从网上搜集到了各种各样的树叶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播放课件)这些树叶漂亮吗?想不想描一下它们的形状?

  二、探索什么是周长。

  1、感悟周长。(描一描、说一说)

  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选择一片最喜欢的树叶,用彩笔沿着树叶的边线一笔描出它的轮廓。开始吧!

  2、好!谁愿意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是怎么描的?(可以让学生在黑板上画一画)

  请用笔指着,说清楚是从哪里开始的,又到哪里结束。

  描得对吗?嗯,表达的非常清楚。

  3、再指名学生说从哪里开始,到那里结束的?

  4、小结:看来,不管从哪里开始,大家都是沿着树叶的边线描了一周,请看(课件演示),这一周的长度,我们把它叫做这片树叶的周长。(板书课题:周长)

  5、再来看,(课件出示图形),你能描出下面图形的边线吗?

  请同学们拿出纸,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用笔描出来。描完后同位的相互交流一下。(注意:检查时要注意学生描的是不是一周,课件显示错误和正确的描法,加深学生对一周的正确认识)

  刚才同学们沿着图形的边线描了一周,那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学生答)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真聪明!)

  三、联系实际,感知周长。(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1、找一找,摸一摸。

  你能从我们身边找个例子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吗?下面请你们同桌合作,找一找,并且摸一摸它的边线。(指导:地面的周长、课桌面的周长、课本封面的周长、黑板面的周长、鞋底的周长。)

  2、谁来说一说你们找的结果?你可以边说边指一指。

  3、量一量。

  (1)、大家找到了很多,是吗?看来周长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周长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比如,我们去做裤子时,裁缝都要量一下你的腰一周有多长,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腰围。

  (2)、现在请大家估计一下老师的腰围大约是多少厘米。

  估计的准不准呢?谁来量一量?(注意测量方法的指导:腰围怎么测量)告诉大家测量结果。

  (3)、根据这个结果,请你估计一下自己的腰围是多少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谁来说一说自己的腰围是多少厘米。

  四、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小结:通过前面的学习,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

  1、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45页,做第3题。

  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知道它们是否一样长呢?(课件演示课)

  2、量一量,算一算下面图形的周长。同位合作。(课本45页第2题,课件显示)

  3、描一描。独立完成。(课本45页第1题)

  五、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请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六、思维拓展。

  课件显示: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1-24

小学数学教案04-25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