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标教案

时间:2024-05-29 08:37:35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新课标教案(实用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新课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新课标教案(实用15篇)

小学数学新课标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了解统计的意义。

  2、巩固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认知,明确用1格表示2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在复习中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

  2、能根据条形统计图的条件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统计

  1、观察讨论

  (1)教师出示条形统计图:这张图叫什么名字?它有什么作用?

  仔细观察统计图你有哪些发现?

  (2)学生观察讨论,思考,依据自己的体验回答。

  仔细观察统计图,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3)组织全班汇报交流,梳理统计图信息。

  2、回答问题

  根据条形统计图上的信息,你能回答下列问题吗?

  1)最受二年级同学欢迎的饮料是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喜欢哪两种饮料的人数同样多?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3、提问与解答

  (1)根据统计图上提供的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提问与解答。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有价值的问题板书。

  (3)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全班解答,订正。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充分讨论,在互动中分享、互补。

  二、拓展练习

  1、完成108页第14、15、16题。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统计。采用全班合作的方式进行。

  2、随堂练习。

  3、补充练习。

  三、课堂总结。

小学数学新课标教案2

  第一课时

  负数

  教学内容:

  教材2-4页例题及做一做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具准备:

  温度计、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 我反 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

  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

  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④零上10摄氏度(零下10摄氏度)。

  3、谈话: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看教材: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

  这里有个温度计。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氏度吗? (是0℃。)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氏度)。

  上海的气温: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氏度呢?(在温度计上拨一拨)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小学数学新课标教案3

  教学内容:教科书P55、56

  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了解到什么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板书:有32人跳绳,6人一组,可以分几组?

  二、新课

  师:这个活动有没有进行平均分?

  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小组讨论)

  汇报,师板书:32÷6

  学生独立算出结果。

  汇报:可以是横式,也可以是竖式。

  师问:得到的5是什么意思?2又是什么意思?所以单位是什么?

  师:在解决这样的题目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来选择用什么算式解决。注意结果的.单位。

  三、做一做

  出示食品饮料柜,问:你了解到什么信息?

  (1)师:现在小丽有20元,全部买矿泉水,最多可以买几瓶?剩几元?

  思考:买同样的东西是不是把钱进行平均分?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注意对横式单位的检查。

  (2)如果你有15元,你能提出一个减法、一个有余数除法、没有余数的除法问题吗?(小组讨论、汇报)

  四、练习

  练习的第3题

  出示四月份的日历。从日历上你发

  现了什么?师提出问题:四月份有几个星期?

  要求有几个星期,必须知道什么信息?

  四月份有几天?一星期有几天?

  学生得出解决的办法。30÷7

  既然有4个星期,那么一定会有几个星期六和几个星期天?如果要使四月份有5个星期六和5个星期天,那么剩下的两天就分别是六、日。所以4月1日可能上星期六。

  五、作业:练习十三的第1、2题。

小学数学新课标教案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表示物体的位置的方法。

  2、能较熟练地在方格纸上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教学重点:

  能较熟练地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及描述路线图。

  教学难点:

  画平面图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自学预习

  1、自学课本第20、21页例2。

  2、汇报自学收获。

  二、合作探究

  1、探讨新知。

  小组合作学习课本第22页例3。

  2、如何 理解 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及描述路线图。

  3、汇报交流。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台风的经过路线图。

  (2)同坐互相说一说台风的经过路线图。

  三、展示提升

  画平面图的方法:先确定方向,再确定距离 , 确定距离的`时候可以用一条标有数量的线段表示地面上的距离。

  四、检测拓展

  完成教材22页的 做一做。集体订正。

小学数学新课标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这个方法进行相关计算;使学生能分辨清楚先乘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地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 回顾、整理、练习、订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找准单位1,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让学生正确、独立地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具运用: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出示:我们学校的图书室里有故事书400本,连环画是故事书的 ,作文书是连环画的 。学校图书室里有有多少本作文书?

  1、学生独立解决。

  2、汇报交流做法。

  3、提示课题:分数乘法的整理和复习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让学生说一说这个单元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小组内说一说,适当的时机师生进行点评)

  2、展示自己整理好的分数乘法的知识。

  3、小组合作,优化整理。(课件演示)

  分数乘整数

  求几个相同分数和的简便运算

  计算方法: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

  一个数乘分数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分数乘加、乘减及乘法运算定律的灵活运用

  灵活运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 b.c;

  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a.c+b.c=(a+b)。c

  解决问题

  1、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是多少。

  2、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关系式:单位1的量(一个数)问题所对应的几分之几=所求问题

  三、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1、计算下面各题,说一说分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

  2、下面各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3、(1)骆驼驼峰中贮藏的脂肪,相当于体重的 ,一头体重225千克的骆驼,驼峰里含有多少脂肪?

  (2)一头体重225kg的.骆驼,驮着比它体重还多 的货物。它驮着的货物重多少千克?

  4、(1)食堂运来24吨的煤,第一次用去 ,第二次用去的是第一次的 ,第二次用去多少吨?

  (2)食堂运来24吨的煤,第一次用去 ,第二次用去的这批煤的 ,第二次用去多少吨?

  (3)食堂运来24吨的煤,第一次用去 ,第二次用去的是第一次的2倍少3吨,第二次用去多少吨?

  四、课堂小结。

小学数学新课标教案6

  一、教材说明:

  《认识钟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91-92页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本节课中,学生对时针、分针的整体认识有些不习惯。所以教学难点应放在通过观察时针和分针来准确判断所表示的时刻。同时重视动手操作,在主动探究中获取新知识。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并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认识整时的方法;能够正确地运用两种形式写出整时。

  2、情感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从被动从属的学习转化为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学习。

  4、思维拓展目标:

  (1)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2)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教学准备:

  教 具:电脑课件,一个实物钟,画于纸上的钟面、时刻卡片。

  学 具:实物钟。

  四、教学重点:

  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

  六、教学方法:

  演示、观察、操作、讲解、合作。

  七、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要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写一写、拨一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导入到实践活动整个环节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而且根据一年级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观察、动手、比较等一系列的活动,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尽情的跳跃,个性得到尽情的张扬,逐渐感受到数学学科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战性,达到教学的目的。

  八、教学过程:

  (1、联系生活,感知钟表面。

  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小闹钟仔细观察,看看钟面上都有些什么?小组成员交流交流。

  生:自由观察活动。(师:课件出示4时)

  师: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钟面上都有些什么?

  学生汇报:有12个数字,有两个指针:分针与时针。数字中间还有很多的大格。

  师:钟面上的东西可真多,下面让我们一一来认识它们。

  师:仔细观察钟表,讨论谁是分针、时针,发现什么?(出示课件。)

  生:时针又短又粗,分针又细又长。(如果学生说出秒针,应给予鼓励,今天我们得委屈一下秒针弟弟,先来和时针和分针交朋友,好吗?)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我们来听听时针与分针的自我介绍,好吗?(课件出示一个动画钟自述。)

  (点击闪烁),配有画外音:我的身子长,我叫分针,我的身子短,我叫时针。接着观看课件。

  师:认识分针与时针了吗?请小朋友把你手中的钟表的时针与分针指给你的同桌看。

  师:接下来让我们的来认识钟面上的数安宝宝,说一说一共有多少个数字呀?

  生:在钟面上有12个数字。

  师引导,有12个大格,并按顺序念出数字。

  师:指着正在走动的时钟,引导学生你们还发现什么?观察时针与分针运动的方向是怎样的,它们是怎么走的(演示时针与分针赛跑的动画课件)?看钟面,全班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用右手做顺时针转动。

  生:我知道了,钟面上的时针、分针是顺着1、2、3、4、5、6、7、8、9、10、11、12的方向走的。

  师:小朋友们观察地真仔细!

  师:你能照这样的顺序拨一拨小闹钟吗?体验时针、分针是怎么走的。

  生:动手拨小闹钟。

  [评析:这里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小闹钟,抓住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设计意图:这一层次安排了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钟表面的直观模型,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使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借鉴、互相补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师小结:一般来说,钟面上有12个数字,有对应的刻度线,还有又细又长的分针弟弟、又短又粗的时针哥哥,表针都是按顺时针转的。(教师板书略。)

  2、认识整时,找出规律。

  请同学看这个钟面(出示P91页3个钟面图),请学生认真观察这些时刻的分针、时针,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在同伴的合作中学会看整时。 师:应该怎样看整时呢?谁愿意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生: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这时的时刻就是几时。

  ……

  师小结:小朋友们说的都很对,是的,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这时的时刻就是几时。

  师生共同小结表示整时规律:分针长长指12,时针指几就几时。(板书)

  认一认:课件出示几张钟面图,让学生认认整时,要完整的说出:分针指到12,时针指到几就是几点。

  活动一:比比谁的眼睛最厉害。出示三个钟面

  师:现在应该是10时,但是有个两钟表烂了,说说那两个钟烂了?

  出示两张整时差一点和过一点点的钟面图让同学们去研究,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突破只有当分钟指向12时,表示的才是整时。

  拨一拨:想不想亲自动手拨一拨小闹钟?

  生:想。

小学数学新课标教案7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投影出示复习题.

  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还剩多少张?

  2.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3.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学生思考、回答:这道题要求的“还剩多少张”是干什么用去后剩下的张数?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前面学习的应用题,都是把复习题的第一个条件改变成两个条件,把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变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现在,这道应用题前两个条件不变,我们在第二个条件后加上一个条件,看看变成什么样的应用题,该怎样解答.

  2.教学例3.

  (1)出示例3: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做小旗用去9张,还剩多少张?

  (2)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3)初步理解题意:

  教师引导学生从条件、问题入手对复习题和例3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使学生知道:虽然两道题都是求“还剩多少张?”,但复习题给出了两个条件: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所以求出做完纸花后剩下的张数,也就回答了最后问题,只需一步计算;例3给出了三个条件: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做小旗用去9张.由此可知,从30张彩色纸中用了两次,求最后剩下的张数,显然不能一步完成,而需计算两步.

  (4)画线段图,进一步理解题意.

  学生叙述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教师画出线段图:

  指名看线段图说明题意.

  (5)利用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解答应用题.

  学生看图、思考、讨论:从30张彩色纸中,做纸花用去11张,由这两个条件可以算出什么?

  通过思考、讨论,使学生知道:由题中的前两个条件,可以求出做完纸花后还有多少张彩色纸.

  指名在线段图上指出哪部分表示“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教师随即在线段图的对应部分标出:

  板书: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

  学生看图思考:根据条件怎样求出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

  指名在线段图上指出第一步是从哪一段里去掉哪一段,剩下的是哪一段.

  学生叙述算式及得数,教师板书:30-11=19(张)

  引导学生思考:这19张回答的是不是题中的问题?为什么?

  通过分析,使学生知道:例3要求的是从总数30张中做纸花、做小旗用去两次后剩下的.部分.19张是从30张中用去一次即做纸花后剩下的,它回答的是应用题的中间问题,而不是最后的问题.

  学生看图思考:做小旗用的9张彩色纸是从哪部分中用去的?由这两个条件可以求什么?

  指名在线段图上指出是从哪一段里去掉哪一段,剩下的是哪一段.

  板书:(2)还剩多少张?

  学生叙述算式及得数,教师板书:19-9=10(张)

  答:还剩10张.

  (6)回顾分析、解答例3的过程.

  教师以叙述及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例3的分析、解答过程.

  ①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问题.

  指名叙述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②分析题中的条件和问题,看由题中的已知条件能不能一步解答所求问题.

  指名回答由例3的已知条件能否一步解答“还剩多少张”,为什么?

  ③画出线段图,看图分析由前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什么问题,确定第一步该算什么.

  指名叙述例3的前两个条件,回答用前两个条件可以求什么,第一步该算什么.

  再分析由第一步的计算结果和第三个条件能木能解答所提问题,确定第二步算什么.

  指名叙述例3第二步算什么.

  ④经过分析,知道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就可以列式解答了.

  指名叙述例3第一步、第二步的解答方法.

  ⑤写出答案,检查解答有没有错误.

  教师:解答应用题关键是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在今后的练习中,同学们可以根据题中的条件、问题自己画出线段图,根据直观图示进行分析,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再解答.

  3.完成“做一做”.

  幼儿园买来30个梨,给小班12个,给中班9个,还有多少个?

  (1)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随学生叙述,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不完整的线段图.

  (2)引导学生画出:

  ①给小班12个后剩下的部分.

  ②给中班9个后剩下的部分.

  一名学生画在黑板上,其余学生画在书上.

  (3)学生分析、解答.

  (4)指名叙述解题思路.

  三、全课.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步计算应用题中,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

  这种应用题有两种解答方法,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中的一种,即从总数中减去第一部分,再减去第二部分,下节课我们将学习这种应用题的第二种解法.

  随堂练习

  1.(1)河边有24只鸭,游走了7只,还剩多少只?

  (2)河边有24只鸭,先游走7只,又游走9只,还剩多少只?

  引导学生对上述两题进行分析比较:两题的第一个条件相同,即河边有24只鸭,问题相同,都是求还剩多少只.但第1小题的已知条件告诉我们,从24只鸭中游走了一次即7只,求剩下的,可一步解答.第2小题是从24只中游走两次,第一次游走7只,第二次游走9只,求剩下的不能一步解答,必须先求出游走7只后还有多少只.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缝纫组买来35米花布,30米蓝布.做衣服用去59米,还剩多少米?

  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P115、116页练习二十四第8-14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进一步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能正确地判断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指出多边形的周长。

  2、学生进一步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学会解答比较复杂的求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具准备:

  直尺、三角尺、长方形纸片2张、铁丝1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练习本单元学习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板书课题)通过练习,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更加明确什么是周长,会更加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二、概念练习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

  (1)做练习二十四第8题

  提问:这是什么图形?(板书:长方形、正方形)每个图形都有几条边?(板书:4条边、4个角)

  量一量各个图形中每边的长度。用三角尺的直角比一比每个角。

  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每个角都是什么角?

  你能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点吗?

  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判断(出示图形)

  哪几个是正方形,哪几个是长方形?

  2、周长的概念

  (1)什么是周长?(指名回答)

  (2)练习二十四第9题。

  你能看出第9题里三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吗?

  学生口答,说出是怎么得到的?

  三、周长计算练习

  1、练习二十四第10题。

  (1)量课本封面的长和宽,取整厘米数。

  周长是怎么算的?

  (2)先让学生量一量。

  正方形的周长应该怎么算?

  2、做练习二十四第13题。

  (1)做第1题。

  (读题)边长是多少?周长怎么算?

  (2)做第2题。

  (读题)长和宽各是多少?周长怎么算?

  3、练习二十四第14题

  (1)读题

  (2)提问:20厘米其实是围成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什么?

  (3)小组讨论围法。

小学数学新课标教案8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本册教材分为“生活中的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实践活动”四大内容。

  (二)教学要求:

  1、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情境,通过“数铅笔”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生活情境,学生将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100以内加减法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根据具体问题,估计运算的结果;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通过购物活动,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元、角、分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结合购物情境进行简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能估测和使用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

  5、经历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过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采,并能设计有趣的图案。

  6、通过简单的调查活动,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和同伴交流。

  7、在一些实践活动中,学生将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总体思路

  1、在丰富多采的活动中,保证基本的运算技能。

  2、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探索运算方法,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

  3、结合生活情境发展学生的数感,发展估算意识和技能。

  4、重视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解决生活问题。

  5、重视调查活动,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6、陪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并与同伴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生活中的数

  1.1数铅笔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一样东西(出示装有15枝铅笔的盒子),知道里面是什么吗?生:粉笔、糖、……

  师:其实里面装的是铅笔。上课之前老师想跟你们玩猜铅笔有多少的游戏,愿意和我玩吗?生:(兴趣极浓,大声回答)愿意!

  (评析“猜猜老师盒里装的是什么?”“愿意和我玩猜铅笔有多少的游戏吗?”这一话题的提出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学习过程

  1、操作、数数

  师:(老师把盒子里的铅笔全抓在手中)同学们,猜猜看,老师手里的铅笔有几枝?生:(自由猜测)6,9,15,…

  师:同学们猜了这么多,那到底谁猜的对呢?怎么办呢?生:数一数就知道了。

  师:好,我们数数看,(把铅笔拿在手上边数边摆在桌上)1,2,…,15,有15枝,你猜对了吗?(台下猜对的学生发出一阵欢呼声。)

  师:好,我们再来猜,(教师在桌上再添铅笔)现在有几枝?生1:20枝。生2:5枝。

  师:原来有15枝,再添上去,应该怎么样?生:肯定比15枝要多。(自由猜测,在猜测的基础上数数发现有20枝。)

  (评析估计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本环节中,教师通过创设“猜一猜铅笔的数量是多少”,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当学生把估算当成胡乱猜测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使学生体会到检测估算正确与否的策略与方法,加强对学生数感与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

  师:我们再来猜。

小学数学新课标教案9

  教学总目标:

  1. 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2. 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 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

  4. 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5.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6.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地计算一般的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7. 使学生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

  8. 结合有关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唯物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的主要知识及结构: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量的计量,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学法及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向:

  1.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5. 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6.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7. 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学习习

  惯。 教学的重点: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是本册书的一个重点。

  第一单元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整体感知

  第一单元内容分为三节,第一节:混合运算;第二节:应用题;第三节: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

  混合运算中的三步试题是在第五、六册已学过三步试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三步试题,是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式题,通过学习,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三步式题与两步计算式题间的联系,强化运算顺序,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独立计算,并逐步提高运算的正确率与运算速度。三步计算文字题是在两步计算文字题的.基础的扩展,以提高学生理解数学语言并用算式表达的能力和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进一步强化运算顺序。计算三步文字题时,要着重从分析文字叙述人手,先确定最后一步是什么运算,再根据数量关系向前推导,确定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哪一部分在前,哪一部分在后,以及括号怎样使用等,直到列出综合算式。 应用题是本单元的重点,其中两步计算的连乘和连除应用题与第六册学习

  过的连乘和连除应用题有所不同,特点是未知量可以随两个量的变化而变化。教学时,要从求未知量与两个已知量的联系人手,分析数量关系,得出两种解题思路,进而列式解答。连乘应用题与连除应用题从解题思路上是互逆的,教学时,应加强两种类型题的联系,通过对比练习强化数量关系,并要求会用两种方法解答,能列综合算式解答。

  应用题部分还安排了比较容易解答的三步计算应用题,这是原来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发展。这部分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近,数量关系简单,学生利用两步应用题的基础,通过类推,可以比较容易掌握三步应用题的分析解答方法。教学时,可以从两步应用题引入教学,让学生利用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来分析主要数量关系,从与两步应用题的对比中确定运算步骤。应用题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同时,教材还介绍了检验的方法,应注意培养学生养成检验的良好习惯,但检验方法只要求学生初 步掌握,不要求写检验过程。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是统计的初步知识。教材在以前渗透统计思想的基础上,从本册开始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数据整理包括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通过教学,要使学生对数据整理有初步认识,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能把不完整的简单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填写完整。求平均数是一种统计方法,要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注意与平均分的区别,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据的方法。本单元的统计知识都是最基本的,要求学生理解即可。

  在本单元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知识间的迁移、类推、比较、拓展,将新知识点与学生原有知识体系联系起来进行教与学。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放手让学生去探究,要多动手、多讨论、多交流,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要调动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特别是学习应用题的乐趣。此外,在知识学习的同时,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计算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综合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等。

  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掌握括号内含有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能够计算较复杂的三步式题。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及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计算和做事要仔细认真。 ’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美,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

  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教学难点:准确计算三步运算式题。

  四、教具学具准备

  卡片、 课件

  五、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练习:(卡片)

  30+30÷3 42×3 80÷16+2

  12×5—60÷2 8×5×10 120÷4×5

  2.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同桌各选一题,互相说一说:题中含有哪些运算,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说出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订正并强调: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含有括号的算式,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

  3,计算:

  32+540÷18 100—(32+30)

  同桌互说运算顺序,并口算出结果。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观察刚才的两道题,能不能把这两道题合并成一道式题呢?(教师边提问边用色笔在30和540÷18下面画上线。)

  学生组题,老师板书:100—(32+540÷18)

  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混合运算的例题1。

  板书课题: 混合运算 例1

  (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知识迁移类推,学会知识。)

  2.对照例1与复习题,讨论:例1与以前我们学习过的混合运算题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出结论:例1的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 教师引导:这道题中的小括号内含有除法和加法两级运算,应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呢?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3,学生自己直接试做例题,做完后同桌对照,并互相订正。

  4.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过程,形成板书:

  例1 100—(32+540÷18)

小学数学新课标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并能用字母表示。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重点难点:

  1、 指导探索乘法分配律。

  2、 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方法指导:

  通过讲学练相结合,设计相应的练习题,逐步理解抽象的乘法分配律。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约3分钟)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老师想请大家帮一个忙,我有一个朋友开了一家小公司,有4名员工,她想给公司的员工每人买一套工作服,她去商店看中了几件衣服和几条裤子,想选一套衣服做工作服。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搭配?

  2、学生思考:(1)有几种搭配方案

  (2)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方案,并算出总价。

  (学生自己选择方案并在练习本上完成。师强调:是买4套衣服)

  二、自主学习

  (约7分钟)

  (一)组内研讨,确定方案

  1、组内研讨

  (1)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案?

  (2)介绍自己的方案,并说一说,你推荐的理由。

  (3)说说你推荐的方案,需要花多少钱?你是怎么算的?

  三、合作交流

  (约10分钟)

  1、汇报交流

  师:哪一个同学想先来给老师推荐他的方案?

  师:要想求4套这样的衣服需要多少元?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分别列式解答

  师:因为总价相等,这两个算式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学生回答后,师在两个算式中间用等号连接)

  师:这个等式怎么读呢?

  生尝试读等式。

  (预设学生读法:A.225加上75的和乘4等于乘225乘4加75乘4

  B.225加上75的`和乘4等于225和75分别与4相乘的积再相加。 )

  2、研究其它方案

  由学生依次汇报出其余3种不同的搭配方案,并引导说出是怎么想的。计算后分别加上等号。

  教师板书

  一套 4 = 4件上衣 + 4条裤子

  (225+75)4 = 2254 + 754

  (225+125) 4 = 2254 + 1254

小学数学新课标教案1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第八册《三角形的分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发现三角形角与边的特征,学 会按一定标准给三角形分类,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能力目标:经历动手操作、分析思考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形象灵活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自我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分类思想,学会从不同角度给三角形分类。

  难点:区别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方法】

  1、阅读数学书83、84页;

  2、动手操作量一量、分一分;

  3、小组内说一说,议一议。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各种不同的三角形纸片

  学具:7个不同的三角形纸片、量角器、直尺、表格纸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拼图游戏吗?

  2、师:谁能说说这些三角形都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些三角形形状相同吗?如果让你把这些三角形分类的话,你会从哪些方面进行分类?

  优秀教案 欢迎下载

  3、板题:三角形的分类

  4、自学课本,完成导学案中“自主学习”部分。

  5、学生汇报,自评导学案。

  二、互动合作、展示交流

  (一)、探究按角的'大小进行分类

  1、师:我们先来研究按角来分,可以把这些三角形分为哪几类?请同桌合作完成表一。

  2、学生汇报探究成果。

  3、练习:猜一猜,我最棒!

  4、师:如果把三角形看作是一个大家庭的话,按角来分那么可以分为哪几个小家庭呢?

  (二)、探究按边的长短进行分类

  1、师:如果我们把这些三角形按边的长短来分,又可以把这些三角形分为哪几类?请同桌合作完成表二。

  2、学生汇报探究成果。

  3、探讨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4、认识等腰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并列举生活中的这两种特殊的三角形?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完成导学案中“达标测评”部分,小组评导学案。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师总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2、作业:完成导学案中“快乐运用”部分。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分类

  按角来分 按边来分

小学数学新课标教案12

  [教学目标]

  1、掌握用竖式书写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方法和要求。

  2、结合具体操作,理解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能对除法竖式作出合理的解释。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除法竖式的正确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竖式中各个部分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用小棒摆正方形,今天我们继续摆一摆,请同学们拿出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看看结果怎样?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1)能分几组,有剩余吗?(能分3组,剩1根)

  (2)怎样列式表示?13÷4=3(组)……1(根)

  (3)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加法、减法和乘法的时候,除了列横式之外,还可以怎么列式?(竖式)

  没错,除法和它们一样,也可以写成竖式的,那么,怎么写除法的竖式呢?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出示除法竖式。

  1、这道除法算式可以写成这样的竖式。(结合教材图片)像汉字“厂”的.符号表示除号,除号里面的是被除数,一撇的左边写除数,商放在最上面,被除数下面写除数和商的积,横线表示相减,最后是余数。

  也就是:4……商

  除数……413……被除数

  12……43的积

  1……余数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竖式,你知道竖式中的每个数的含义吗?

  预设:

  (1)13表示一共有13根小棒,4表示每份分成几根,3表示13根小棒,每份分4根最终分成的份数。

  (2)12表示分掉的12根小棒,就是4和3的乘积,1表示余下的一根小棒。

  师生总结:除法竖式的一般写法分为三步:一除二乘三减。

  2、指导学生练习书写竖式,师巡视订正。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学的除法竖式,大家会写了吗,我们是怎样写除法竖式的?我们回顾一下。(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说一说写竖式的步骤以及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3、师:如果有16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竖式怎么写?

  学生动手分小棒,然后集体讨论,反馈信息。

  预设:

  (1)16根小棒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2)可以写算式16÷4=4(组)

  (3)它的竖式可以仿照前面的方法来写,被除数换成16,除数不变,商是4,除数和商的积是16,这里没有余数,相当于余数是0,表示没有余数。

  4

  416

  16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2题。

  指导学生分别拿出11、12根小棒,每3根一组分一分,根据分得的结果,确定商和余数,然后书写除法横式和相应的除法竖式,先写在书本上,然后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十四”第3题。

  用小棒代替棒棒糖,分一分,写一写竖式,师根据学生反馈板书,然后指名说说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的收获是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除法竖式

  4……商

  除数……413……被除数

  12……43的积

  1……余数

小学数学新课标教案13

  一、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内容包括:位置,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三个单元。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位置、圆两个单元。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的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并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教材是安排扇形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方面: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5、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思想。

  7、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在前面几册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已经介绍了许多教具和学具,其中的一些仍可继续使用,如小棒、方木块、量角器、三角板、直尺、计算器等。结合本册的教学需要,介绍几种使用效果较好的教具和学具,以供参考。

  1.圆形纸板作为演示分数计算以及认识圆的教具。可以用硬纸板做成大小相同的圆若干个。拿其中的两个圆形纸板做成如五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第14页介绍的教具,用来演示不同的分数。作为教师演示用的教具要大一些,作为学生操作用的学具可小一些。

  2.圆规教学圆的认识时用。教师要准备可以在黑板上画圆的圆规。每个学生也要准备一套自己用的圆规。

  3.说明圆面积计算公式用的教具可以仿照教材第68页的图用纸板制作,供教师演示用。另外在本册教材的附录中印有同样的图,学生可以剪下来贴在纸板上,作为操作用的学具。

  4.方格作图纸学习位置时用。在本册教材的附录中印有几幅10×10的方格纸,可以让学生剪下来用。

  5.其他教具教师还可以根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需要自己准备或设计制作一些教具和学具。如教学位置时在本地区的简易路线图上画上方格子作为教具;教学百分数时,可搜集一些含有百分数表示含量或性能的商品标签作为教具或学具等。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自己制作其他适用的教具。

  四、教学措施: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小学数学新课标教案14

  教学内容:

  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具准备:

  图片、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你们想知道一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吗?(出示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

  2、你还知道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

  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

  1)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怎样列式?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问:30小时行多少千米?

  练一练: 184= 243= 252= 146=

  2)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怎么列式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比较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练习:1305= 2380= 1506= 713= 4602=

  口算乘法的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总结口算方法;一位数与几百几十相乘,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乘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

  板书课题:口算乘法

  三、巩固新知

  1、练习六第1题。将得数写在树叶旁边。

  2、练习六第1题和第2题。应用乘法口算解决实际问题。

  3、练习六第4题和第5题 口算练习(略)

  四、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 第48页6--9。

小学数学新课标教案15

  学习内容:

  教材43页例2,练习十一第4、5题

  学习目标:

  1、能熟练地求平均数

  2、会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

  3、知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学习重点:

  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

  学习难点:

  比较平均数,得出新的信息

  学习准备:

  统计图、记录卡、小黑板

  学习流程:

  一、导入

  什么是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

  二、学习交流

  1、课件出示例2图片

  (1)从图片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哪个队要高一些?

  (3)怎样才能知道哪个队高一些?

  点拨:观察事物不能光靠眼睛看,还要科学地算一算

  2、出示欢乐队和开心队身高记录表

  说一说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小组内算一算两个队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自己的算法

  (148+142+139+141+140)5

  =_____5

  =_____(厘米)

  (144+146+142+145+143)5

  =_____5

  =_____(厘米)

  3、比一比

  通过计算的`结果看出( )了要高一些

  点拨: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4、出示练习十一第4题

  (1)从统计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2)哪种饼干第一季度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

  (3)计算平均数,比一比

  5、猜测

  (1)哪种饼干销量越来越大?

  (2)分析原因。

  6、从统计图中你还得到什么信息?

  三、展现提升

  1、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

  2、交流算法。

  3、提问、补充。

  四、达标测评

  练习十一第5题

  五、总结归纳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通过求平均数,我们还可以得到很多新的信息

【小学数学新课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新课标教案05-28

小学数学新课标教案15篇(推荐)05-29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12-09

新课标小学数学的心得(精选12篇)09-01

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精选10篇)08-26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12-09

(优选)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12-06

小学新课标数学的心得体会03-09

2022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精选10篇)09-07

2022新课标小学数学心得(精选12篇)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