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9-09 09:01:02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合集10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合集10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并能说出这些大数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多位数。

  3、能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教学重点:

  多位数的读写法,读数中有“零”的写法。

  教学准备:

  计数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练习读写,复习旧知

  1、快速读出下面各数。

  20xx,4500,4523,6005

  2、写出下面各数:教师口述学生写数。

  3、40059000是()位数,含有()级和()级,由()个万和()个一组成。在计数器上拨出下面各数,并像前面一样说出每个数的组成。320080,479853000,2007000010。

  二、多位数的读法

  1、亿以内数的读法

  20xx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出示地图。

  北京市约有13820000人,天津市约有10010000人。你能读出北京和天津市的人口数吗?

  学生尝试后汇报。

  为什么只读出万以上的'数?为什么要加万字?中间有两个零怎么读?

  2、亿以上数的读法

  我国总人口约为1295330000人,全世界人口约6302309700人;学生试读,小结读法。

  3、练习读法

  试一试第一题;练一练第一题。

  三、多位数的写法

  1、亿以内数的写法

  (1)澳门约有四十四万人;香港六百七十八万人;教师引导写澳门人数,学生独立尝试其他城市人数。交流评价,并验证(将写出的数分级读出来)

  (2)三百五十万零六百,写作。

  过程要求:学生独立写数。小组交流,互相检查,让每一个同学都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怎么写的?反馈交流结果。

  2、亿以上的数的写法。

  (1)呈现题目:五十二亿五千六百万。

  过程要求

  ①先请学生读一读这个数,看看含有几级的数。

  ②对照数位顺序表,尝试写一写。

  ③反馈写数结果。

  ④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板书呈现结果

  “五十二亿五千六百万”写作:5256000000

  (2)呈现题目:“二十亿零四百三十五万”写作。

  过程要求;

  ①学生独立写数,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放弃数位顺序表,直接写数。

  ②同组交流各自的写法,着重说明“零”的处理。

  ③反馈交流结果。

  板书呈现:“二十亿零四百三十五万”写作:20¦0435¦0000

  这时板书不出现数位顺序表,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可以用分级线段来代替数位顺序表。

  (3)小结亿以上的数的写法。

  让学生交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写数的规则。

  ①弄清有几级的数。

  ②从位写起,写出每一级上的数。

  ③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写法练习:试一试第2题,写数并估计数的大小。练一练第2题。补充练习题:先分级再读出下面各数

  4391000,7060020,1300000800,43910000,

  70600020,13000000800,600600,6000600

  四、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3题,先读数,再连线。最后写右边的数验证。2、阅读你知道吗,了解国际上分节方法。

  3、同桌读写数游戏:一位同学用计数器拨数,一位同学读

  数;一位同学写数,另一位同学读出来。

  4、拨一拨,写一写,再读一读

  用四个“5”和四个“0”组成一个八位数

  (1)一个零都不读出来

  (2)只读出一个零

  (3)读出两个零

  (4)读出三个零

  五、课堂小结并布置实践活动

  生活中大数应用非常广泛,请同学们在报纸、杂志或电视等媒体中收集一些有关大数的信息,并在全班进行交流。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一位数除整百、几百几十的数,能比较熟练地笔算一位数除三位数。培养学生估算能力和估算意识,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

  复习过程:

  一、基本训练

  1、P15.1

  出示口算题,学生先独立口算,再指名口算,并选择几题要求说出口算依据。

  2、P15.2

  分组练习,组织比较。进一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评讲,归纳计算的注意点。

  3、P15.3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组织评讲。

  总结归纳:你在计算中发现了什么?

  4、P15.4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意思。

  学生独立完成。

  组织讨论:本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二、课堂练习

  1、720是6的( )倍,它里面有( )个4。

  2、根据4606=784填写算式:76( )+( )=( )

  3、从300里连续减去6,减( )次正好是0。

  4、如果没有余数的除法中,商除数+余数=128,被除数=( )。

  5、最大的一位数除三位数,余数最大是( )。

  6、408是4的( )倍。

  7、831是3的多少倍?9除927是多少?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P15.1~3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教材第29~31页内容。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乘除混合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通过交流,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重点:

  根据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

  正确选择相应的简算方法使计算简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为了加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我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你们喜欢这个活动吗?(喜欢)老师了解到,为了丰富“大课间”的活动内容,学校最近又新买了一些体育用品,大家想知道都有什么吗?(想)

  师:请看情境图,学校都买了哪些体育用品?

  1.仔细观察,说一说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

  生1:学校买了5副羽毛球拍,花了330元。

  生2:学校买了25筒羽毛球,每筒32元。

  生3:我还看见一筒羽毛球上写着“一打装”。

  师:“一打”是多少个?(12个)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问题: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将学生置身于“大课间”活动的现实情境中,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解决问题,探究学习

  1.教学教材29页例8(1)。

  (1)解决“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这个问题都需要题中的.哪些条件?(让学生找出解决此问题所需的条件)

  (2)指名列出算式,并说明解题思路。

  (3)引导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出结果。

  预设

  生1:运用乘法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12×25

  =(3×4)×25

  =3×(4×25)

  =3×100

  =300(个)

  生2: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12×25

  =(10+2)×25

  =10×25+2×25

  =250+50

  =300(个)

  生3:先扩大再缩小可以使计算简便。

  12×25

  =12×(100÷4)

  =12×100÷4

  =1200÷4

  =300(个)

  师: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对于最后一种方法可能说不太清楚,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100÷4=25,把25筒看成100筒,扩大到原来的4倍,要使计算结果不变,应缩小到原来的)

  (4)引导学生比较几种简便算法。

  ①这几种算法有哪些相同点?(结果一样;算法都比较简便)

  ②你喜欢哪种算法?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你能应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解决问题吗?

  (5)总结: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不同,但结果都是相同的。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乘、除法的简便计算。(板书课题)

  2.教学教材29页例8(2)。

  (1)找到解决这个问题都需要题中的哪些条件。

  (2)引导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3)让学生汇报解题方法。

  预设

  生1:我先求出1副羽毛球拍多少钱,然后除以2求出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

  330÷5÷2

  =66÷2

  =33(元)

  生2:我先求出5副羽毛球拍一共有多少支球拍,然后用总价除以支数求出单价。

  330÷(5×2)

  =330÷10

  =33(元)

  (4)唤起回忆,理解意义。

  ①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在小组内讨论。

  ②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把两个算式用等号连起来。

  330÷5÷2=330÷(5×2)

  质疑:在这个算式中,为什么“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与“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的结果相等呢?

  学生借助题意理解:先求出1副羽毛球拍多少钱,然后除以2求出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和先求出5副羽毛球拍一共有多少支球拍,然后用总价除以球拍的支数求出单价,都能求出最终的结果,只是采用的方法不一样,所以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5)方法选优:相比之下,这两种计算方法哪种比较简便?(出示课堂活动卡)

  (6)引导总结,归纳规律。

  学生讨论、汇报后教师板书: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用字母表示为a÷b÷c=a÷(b×c)(b、c均不为0)。

  设计意图: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学习,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发现,从而培养学生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使计算变得简便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简便计算。

  32×125=(________×________)×125

  32×125=32×(________÷________)

  32×125=(________+________)×125

  32×125=(________-________)×125

  2.同桌合作完成教材29页“做一做”,鼓励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材30页1、4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教材第61页练习十二第8~12题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笔算加、减法的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差关系三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各类应用题的分析、解题的思路,能正确地解答三类不同的应用题,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做练习十二第8题后两题(加和减)

  1、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做在作业本上。

  2、 集体订正,让学生重点说一说计算过程。

  3、 提问:笔算加法和笔算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加法计算个位满十要怎么办?减法计算个位不够减怎么办?

  二、应用题练习

  1、 看图列式

  (1) 示线段图。(用线段图分别表示蓝墨水28瓶,红墨水20瓶,求蓝墨水比红墨水多几瓶)

  请小朋友说说图上是什么意思?

  哪种墨水的瓶数多?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减法算?28-20表示什么意思?这道题的问题还可以怎样提?为什么?

  (2) 在图上改变已知数和问题,成为求蓝墨水瓶数的题。

  让学生说说现在图里的意思? 怎样列式?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3) 谁能改变和问题,成为求红墨水瓶数的题?(根据改变两个条件和问题) 怎样列式?

  2、 针对性练习

  现在,说说第一句中是哪种数量多,它可以分成哪两部分。

  (1) 小猴子比大猴子多几只?

  (2) 公鸡比母鸡少几只?

  (3) 松树比杨树少10棵。

  (4) 红金鱼比黄金鱼多5条。

  师:我们分清了谁多、谁少,就可以根据题目的意思来分析数量关系,解答应用题。

  3、 完成练习十二第9题

  先做第一题,做完后提问: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提?

  想一想,这道题里有哪三个数量?(张芳养17只,徐军养26只,徐军比张芳多养9只)

  根据三个数量,还可以编成另外两道应用题。

  做第(2)(3)题

  做完后指出:虽然每道题里的三个数量都一样,但由于条件和问题不同,所以解答的方法和算式也不一样。因此,解答应用题先要分清条件和问题,然后根据条件和问题的联系,确定用什么方法算。

  4、 做练习十二第10题

  让学生说明题意,明确和绿旗面数都是与哪种旗比的。为什么解题的方法一样?

  三、课堂作业

  练习十二第8题前4道计算题,第11题、12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容量单位毫升,知道毫升是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

  2、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知道1升=1000毫升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准备量杯、滴管、量桶、水等。

  教学过程:

  一、了解预习情况:

  通过预习,你知道我们这节课要学习什么?你知道了相关的哪些知识?

  随学生回答板书:毫升

  学生可能会知道:毫升可以用字母ml表示;1升=1000毫升;……

  二、认识1毫升

  1、取量筒,介绍:这个量筒最少的刻度是5毫升,现在我们要用它和这个滴管来找1毫升有多少滴,

  2、用滴管向量筒里滴水,大家数一数,几滴大约是1毫升。

  3、通过这个实验,你对毫升有了什么认识?

  4、介绍生活中量毫升的容器:有时我们生病了,要喝一些药水,(取一药水瓶)读:成人每次喝15~20毫升。问:我没有量杯,那怎么才能找到这15~20毫升药水呢?

  取生活中最常见的勺子,舀满1勺水,倒入量筒,测得大约是10毫升

  指出:这勺子是我们每天都要用的东西,现在你会利用它找适量的药水了么?

  三、完成想想做做1、2:

  1、下面的容器里各有多少毫升药水?

  指出:饮料我们可以多喝点少喝点,但在医学上却不能有一点点的马虎,所以在用药的时候都要严格按照规定。下面这些是常见的一些规格,分别说说是多少毫升?

  2、老师用量筒量出一个50毫升,然后倒入一个常见的一次性透明的杯子里,让学生感受一下其高度,然后再让学生想象如果倒入题中的这几个容器中,水面高度各可能是什么情况?

  回家练习:用刚才认识的勺子(10毫升),舀50毫升水,分别倒入这几个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

  四、升和毫升的进率

  1.出示500毫升的量杯,请同学们观察量杯上的刻度,指一指,100毫升,150毫升,250毫升,400毫升和500毫升各在什么地方。

  2.把1升水倒入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两杯)

  3.问:1升等于多少毫升。

  4.指名学生回答,板书(1升=1000毫升)说明升与毫升的进率是1000。

  5.练习:20xx毫升=( )升4000毫升=( )升

  9升=()毫升10升=()毫升

  五、完成想想做做3、4、5:

  1、说说下面每种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

  请学生完整的列出解答算式。在交流第一个的时候指名说说列式理由。

  2、倒出100ml 饮料,数一数你要多少口才能把它喝完。再算一算,喝一口大约有多少毫升?

  先交流:做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喝?然后多请几个学生自然地喝这100ml水。算一算。

  3.完成想想做做4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

  六.你知道吗?

  学生自由阅读后交流感想。

  课后小记:“1毫升概念的'确立”,让学生观察1毫升在量器、瓶盖中的情况、用滴管装,使每个学生都清楚地看到了1毫升的多少,学生感兴趣。认识一把普通勺子容量约10毫升,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地在生活中寻找、认识毫升,是一个非常好的学具。

  授后小记:

  前两课时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教学容量单位应该以动手操作及实物演示为主要的教学及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前我利用学生群体收集了大量练习中出现的容器实物,在课上展示给所有学生看,学生通过观察,切实地感受到了“1毫升”是一个很小的容量单位及各种小容量容器的实际大小。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掌握“转化”的思想和方法,进一步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可以转化的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各小组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并导入:

  (1)出示一个三角形,提问:这是一个三角形,怎样求它的面积?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得到的?学生回答后,指名学生操作演示转化的方法。

  (2)出示梯形,让学生说出它的上底、下底和各是多少厘米。

  (3)教师导语:我们已学会了用转化的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那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梯形面积的计算。

  二、新课进行

  (一),推导公式

  ①启发学生思考:你能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办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②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③指名学生操作演示。

  ④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操作:梯形(重叠) 旋转 平移 平形四边形。

  (2)观察思考

  ①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

  a.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梯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b. 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形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反馈交流,推导公式。

  ①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②师生共同总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③字母表示公式。 教师叙述:如果有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怎样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S=(a+b)h÷2”。

  (二)深化认识。

  (1)启发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①提问:想一想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得到的?

  ②学生回答,教师在展示台再现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2)引导操作。

  ①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我们用割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能否仿照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把一个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②学生动手操作、探究、讨论,教师作适当指导。

  (3)信息反馈,扩展思路。

  说一说你是怎样割补的?教师展示各种割补方法。

  (三)公式应用。

  课件出示练习题请学生完成。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后相应练习题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能详细的说说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吗?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一、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的。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计算,探索发现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材出示了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一个棱长标注为1分米,另一个棱长标注为10厘米,让学生依据图中给出的数据判断他们的体积是否相等,再让学生分别算一算他们的体积。根据体积单位的定义: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通过计算,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

  二、课标要求

  1、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2、会应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理解并掌握高级体积单位与低级体积单位间的化和聚。

  3、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体积单位间的化聚法进行计算。

  三、知识体系

  1、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体积单位、容积单位间的进率与长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区别。

  3、高级体积单位语低级体积单位间的化和聚。

  四、核心内容与价值

  这部分内容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的`。这部分内容的核心内容是不同体积单位间的互化于应用,学习这部分内容后,学生可以更好地完成不同单位的题作,能更好的运用不同的体积单位去表示不同大小的物品的体积,能很好的区别于以前的面积和长度单位,能很好的运用进率计算不同体积单位间的互化。

  学情分析

  1、从学生平时接触过得单位间的进率入手,给学生一种亲切与熟悉的感觉,能更好地使学生从心理上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回忆和整理已有知识,有利于他们主动地梳理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体系,加强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在孩子们的脑中形成网络。在一个教学环节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给学生一个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机会,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埋下伏笔。

  2、在学生能很好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基础上学习这一内容,能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的方法独立探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并进行验证,,学生最终自己发现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获得成功的喜悦。

  3、本节内容学生对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认知的障碍点是:不能区分开以前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在互化过程中容易产生混淆。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理解并掌握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间的互化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单位间的转化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体积单位间的互化

  3、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转化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三角形的面积第84-85页

  教学目标:

  1、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知道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时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在转化中发现内在联系及推导说理。

  学具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三种类型三角形(每种类型准备2个完全一样的)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红领巾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复习: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这个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指名说一说,师可再现推导过程。

  2、导入:出示红领巾,它是什么图形?它的面积该怎么计算?揭示课题。

  二、探究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1.启发提问:你能否依照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呢?

  2.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

  (1)教师参与学生拼摆,个别加以指导

  (2)演示课件:拼摆图形

  (3)讨论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能帮助我们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吗?为什么?

  ②观察拼成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 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

  (1)组织学生利用手里的学具试拼.(指名演示)

  (2)演示课件:拼摆图形(突出旋转、平移)

  教师提问: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4.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来拼.

  (1)由学生独立完成.

  (2)演示课件:拼摆图形

  5.讨论:

  (1)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

  (2)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6、引导学生明确: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②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同时板书)

  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同时板书)

  ④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同时板书)

  (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为什么要加上“除以2”?(强化理解推导过程)

  板书:三角形面积=底×高÷2

  (4)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面积,用a和h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什么?

  7.教学例1

  红领巾的底是100cm,高33c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由学生独立解答.

  2.订正答案(教师板书)

  三、总结: (一)总结这一节课的收获,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二)教师提问:要求三角形面积需要知道哪两个已知条件?求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四、反馈练习 计算下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

  1.底是4.2米,高是2米;

  2.底是3分米,高是1.3分米;

  (三) 判断

  一个三角形的底和高是4厘米,它的面积就是16平方厘米。( )

  2、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 ( )

  3、两个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

  4、三角形的底是3分米,高是20厘米,它的面积是30平方厘米。( )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三角形面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一半, 100×33÷2=1650(cm)

  三角形面积=底×高÷2

  S=ah÷2

  上一篇:上一条:小学数学教案: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应用题的对比

  下一篇:下一条:小学数学教案:《梯形的面积计算》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倒数的意义.

  2.能正确的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倒数并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小数与整数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一)口算

  上面各式有什么特点?

  还有哪两个数的乘积是1?请你任意举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

  (板书:乘积是1,两个数)

  二、引入新课

  刚才我们所举出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之间有一种特殊的关系.

  (板书:倒数)

  三、新课教学

  (一)乘积是1的两个数存在着怎样的'倒数关系呢?

  请看:,那么我们就说是的倒数,反过来(引导学生说)是的倒数,也就是说和互为倒数.

  和存在怎样的倒数关系呢?2和呢?

  (二)深化理解

  教师提问

  1.什么是互为倒数?

  2.怎样理解这句话?(举例说明)

  (的倒数是,的倒数是,不能说是倒数,要说它是谁的倒数.)

  3.0有倒数吗?为什么?1有倒数吗?为什么?(0虽然可以看作几分之0,如,,但是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分母为0,不成立,所以0没有倒数,另外0和任何数相乘却为0.1可以写作,1与相乘还是1,符合倒数的意义,所以1的倒数是1).

  (三)求一个数的倒数

  1.例:写出、的倒数

  学生试做讨论后,教师将过程板书如下:

  所以的倒数是,的倒数是.

  (能不能写成,为什么?)

  总结: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2.深化

  你会求小数的倒数吗?(学生试做)

  三、训练、深化

  (一)下面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演示课件:倒数的认识1)

  (二)求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演示课件:倒数的认识2)

  (三)判断

  1.真分数的倒数都是假分数.()

  2.假分数的倒数都小于1.()

  3.0没有倒数.()

  (四)提高

  如果末尾加上=1怎么填?

  如果末尾加上=0怎么填?

  如果末尾加上=2怎么填?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倒数的哪些新知识?什么叫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五、课后作业

  (一)下面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二)写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百分数的认识,能理解发芽率、出粉率、合格率等这些百分率的含义。

  2.能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方法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数学的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1.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2.对一些百分率的理解。

  【教具准备】

  小黑板、口算卡片。

  【参考的有关数据】

  稻谷出米率约72% 小麦出粉率约85% 棉子出油率约14%花生仁出油率约40% 油菜子出油率约38% 芝麻出油率约45% 蓖麻子出油率约45%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活动(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口算比赛:(时间:1分钟)

  5/6―1/2 3/10×2/9 1―1/4 4/5÷1/5 4/5÷4/3

  5/8+3/4 7/12×4/7 7/8+1/4 1/5+1/3 3/4÷5

  想一想,根据自己的口算情况,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做错的`题数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

  2.学生根据自己的口算情况口答“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做错的题数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

  3.提出问题:能否将“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改成一道百分数应用题呢?

  (校对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口算情况,错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

  活动(二)相互合作,探究问题

  <一>初步感知

  1.学生尝试解答各自的“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和“做错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

  2.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解法相同,关键是找准单位“1”,所不同的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计算的结果要化成百分数。

  <二>共同探讨

  1.师:百分数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应用很广泛,如前面说到的你们在口算比赛中,各自“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这是你在这次口算比赛中的正确率,“做错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就是错误率。像这些正确率、错误率等我们通常称作“百分率”。你能举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百分率的例子吗?

  2.学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百分率的例子,举例的同时要让学生说说他所举百分率的意义。

  板书学生所举的百分率及其含义。如:

  合格的产品数 发芽的个数

  产品的合格率= ────────×100% 发芽率= ───────×100%

  产品总数 种子的总数

  3.尝试解答例题:

  (1)出示课本例1和例2的条件:

  例1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有120人, ?

  例2某县种子推广站,用300粒玉米种子作发芽实验,结果发芽的种子有288粒。 ?

  (2)完成第113页的“做一做”

  活动(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口答:

  (1)2是5的百分之几?5是2的百分之几?

  (2)用 1000千克花生仁榨出花生油380千克,说出求花生仁出油率的公式,并算出花生仁的出油率。

  2.判断:

  (1)学校上学期种的105棵树苗现在全部成活,这批树苗的成活率是105%。

  (2)六年级共98名学生,今天全部到校,六年级今天的学生出勤率是98%。

  (3)25克盐放入100克水中,盐水的含盐率是25%。

  3.课堂作业:

  1.我国鸟类种数繁多,约有1166种。全世界鸟类约有8590种。 ?

  2、根据我班同学的情况,先编一道百分数应用题,在小组内交流,然后解答。

  活动(四)全课总结

  1.学生谈谈学习本课后有什么收获,说说解答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方法是怎样的?这类应用题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有什么关系?

  2.学生谈谈今天所学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

  活动(五)补充练习

  1.判断题。

  ①五年级98个同学,全部达到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为98%。

  ②今天一车间102个工人全部上班,今天的出勤率是102%。

  ③甲工人加工103个零件,有100个合格,合格率是100%。

  2.应用题。

  ①六年级一班有学生50人,今天出席48人.求六年级一班今天的出勤率。

  ②在一次数学测验中,六年级一班同学一共做了400个题,结果有错误的题16个,求错误率。

  3.作业:结合练习二十九第6题进行课外调查。

  【教学反思】

  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使乏味的数学变得生动,鲜活,有意义。。注重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习效果很好。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