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8-29 11:34:47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10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10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直线、射线、线段、角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对这些概念进行辨析,使学生进一步明晰直线、射线、线段、角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的网络结构。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活动能够区分线段、射线与直线,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体会线段、涉嫌与直线的区别与联系,会用字母准确读出线段、射线和直线,会数简单图形的线段。

  2.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掌握三种线的读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手电筒,直尺,毛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一根毛线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如果说我把这根弯曲的线拉直,你可以看成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

  生:线段

  师:哎,线段,好了,老师把整个它记下来。线段是我们以前碰到过的,对吧?那谁来说说看线段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说出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是直直的、可以度量、不可以无限延伸)

  师:谁来画一条线段。抽生黑板上画线段其他同学认真观察看他在黑板上是怎样画的。

  一生学生画线段,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师:谁看清楚他是怎样画的线段?

  生1:他是先画的一条线,再画的两个端点。

  生2:他是先画了一个端点,然后画的`一条线,最后在另一个地方画的端点。

  师:哎,他是先画了一个端点,然后画的一条线,最后在这个地方画另一个端点。但是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先画两个端点,然后画线连接两个端点。因为,我们一般让点来确定我们需要画线的位置,两点确定一条线段。

  师:哎,到现在我们就只知道这些有关线的知识了吧。那现在请大家看大屏幕。

  二、探究新知

  1、直线的教学

  课件出示

  师:这是两条直直的线,给它们表上号,上面是1号,下面是2号,哎,仔细看这两条线,几号线是线段?为什么你叫1号线为线段?

  生:因为1号线有两个端点, 有一条直的线,不能无限延伸。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四则运算的意义及顺序的理解.

  2、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文字题,并能正确使用小括号.

  3、掌握文字题的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教学难点

  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出示复习题:

  45加上39的和除以6,商是多少?

  2、口答:

  35与43的和是多少?

  67与35的差是多少?

  25乘以4的积是多少?

  80除以20的商是多少?

  3、根据条件补问题,并且列出综合算式.

  (1)36与44的和乘5,( )?

  【积是多少?(36+44)5】

  (2)25减去64除以8的商( )?

  【差是多少?25-648】

  二、学习新课.

  (首先揭示课题,板书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1、出示例2.45与39的和,除以45与39的差,商是多少?

  集体讨论:

  (1)这道题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关系式怎样表示?

  (求商.用除法计算,被除数除数)

  (2)能直接算出来吗?必须先算什么?

  (不能直接算出来,必须先算出被除数、除数.)

  (3)题中被除数、除数是怎样表示的?

  (题中被除数是45与39的和,除数是45与39的差.)

  (4)那么必须先算出什么?后算什么?

  (必须先算被除数是45+39=84,除数是45-39=6,后算商,846=14.)

  (5)怎样列成综合算式?把谁写在前面、后面?为什么?

  (因为要求的是商,所以被除数45+39写在前面,除数45-39写在后面.)

  45十3945-39

  (6)怎样表示要先算出45+39和45-39?(必须要加上小括号.)

  (45+39)+(4539)

  =846

  =14

  2、引申、变化.

  把例2改成:45与39的和乘以45与39的差,积是多少?

  教师提问:这道题求什么?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怎样列综合算式?

  (45+39)(45-39)

  =846

  =504

  三、巩固反馈.

  1、口答列出综合算式.

  (1)35与25的和,除以它们的差,商是多少?

  (2)25与4的积,减去75除以5的商,差是多少?

  2、连线.

  3、列综合算式.

  4、根据四则算式的意义,把算式读出来.

  (1)274+545(27乘4的积,加上54乘5的积,和是多少?)

  (2)(72+28)(72-28)(72与28的和,乘它们的差,积是多少?)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的.思路是什么?应该注意什么?

  五、作业.

  列综合算式解下面各题.

  (1)82与15的差,乘32与18的和,积是多少?

  (2)1650除以5的商,加上16与8的积,和是多少?

  (3)25与16的积,减去756除以4的商,差是多少?

  (4)720与160的和,除以84与40的差,商是多少?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比较抽象的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的数量关系。

  2、掌握一般工程问题的结构特征。

  3、学会解题方法,会正确解答一般的工程问题。

  教学重点:学会解题方法,会正确解答一般的`工程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比较抽象的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答,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1)甲乙合做60件产品,甲每天做3件,乙每天做2件。他们要几天完成?

  60÷(3+2)=12天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2)加工80个零件,甲用4小时完成。平均每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

  80÷4=20(个)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从不同方向观察由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并能描述看到的形状。

  2、能辨认从同一方向观察不同的物体得到的形状。

  教学重点:

  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拼摆的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能辨认从前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准备:

  正方体木块、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迁移,预习新课。(课件出示)

  1、由两个小正方体组成以下图形,画出从前面、上面、左面所看到的图形。

  第二单元第1课时观察物体(一)导学案

  问,从这三面看到的图形的形状一样吗?也就是说从不同的方面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有的是相同的,有的是不同的。

  引入课题,这节课学习“观察物体”。

  2、课堂预习。

  请同学们仔细看课本13页,请你拿出自带的4个小正方体木块,进行拼组,然后带着以下问题进行观察学习。

  1、我们要从多角度观察物体,通常我们从几个方向观察物体?

  2、在观察物体的时候,最多可以看到几个面?每个面的形状一样吗?

  3、请你把能观察到的面的形状画在格子图上,并注明看的位置。

  4、我们分别不同的位置观察了拼成的立体图形,对于你画出的观察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吗?

  二、自我检测。(课件出示)

  1、填一填。

  从前面、左面和上面观察由小正方体组成的不同的图形,结果可能( ),也可能( )。

  2、连一连。

  第二单元第1课时观察物体(一)导学案

  三、预估问题。

  1、观察我们摆放的组合立体图形,从不同的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一样吗?分别是什么图形?

  2、同样都是用相同的4块小正方体拼成的立体图形,为什么你们从前面、上面、侧面画出的形状不同呢?

  3、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怎么样?

  四、预设解惑。

  请同学们拿出在预习的过程中,通过摆立体图形画出的格子图,我们共同交流。

  1、同学们在实物图影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出示从前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图形,

  2、师把同学们的作品进行总结:(课件演示)

  第二单元第1课时观察物体(一)导学案

  3、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作品,我们是如何画出不同的位置看到的图形呢?有什么方法吗?同桌讨论一下。

  (1)集体交流

  (3)方法提炼

  先确定集合体的长、宽、高,

  从正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长和高这两个要素;

  从上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长和宽这两个要素;

  从左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宽和高这两个要素。

  五、引导小结。

  1、同学们,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吗?

  2、师:宋代大诗人苏轼有一首《题西林壁》你会背吗?

  3、师:这首诗是什么意思你能解释一下吗?

  4、问:请你结合这首诗,再想一想今天学习的内容,有什么想法?

  六、针对性作业。

  1、课本13页做一做,练习四1至3题。

  2、《配练》上的1至3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求稍微复杂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应用题(课本第90页的例2及“做一做”)。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问题的发展,是在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基础上教学的。这种问题实际上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只是有一个条件题目中没有直接给出,需要根据条件先算出来。解答求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提高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稍复杂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答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的基础知识,来探索解决新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学生迁移类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

  导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

  1、把下面各数化成百分数。

  0.63 1.08 7 0.044

  2、说说下面每个百分数的具体含义,是怎么求出来的?(哪两个数相比,把谁看作单位“1”)

  (1)某种菜籽的出油率是36%。

  (2)实际用电量占计划用电量的80%。

  (3)李家今年荔枝产量是去年的120%。

  二、授新课

  1、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出示例2的情境图,让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条件提出用百分数解决的问题。

  (1)计划造林是实际造林的百分之几?

  (2)实际造林是计划造林的百分之几?

  (3)实际造林比计划造林增加百分之几?

  (4)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

  2、让学生先解决前两个问提。

  解决这类问题要先弄清楚哪两个数相比,哪个数是单位“1”,哪一个数与单位“1”相比。

  3、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造林比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的问题。

  (1)分析数量关系,让学生自己尝试着用线段图表示出来。

  (2)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理解“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百分之几”的?(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百分之几,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的公顷数与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相比的百分率,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是单位“1”。)

  (3)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根据分析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列式计算出结果。

  方法一:(14-12)÷12=2÷12≈0.167=16.7%

  提问:14-12表示什么?再除以12表示什么?

  方法二:14÷12≈1.167=116.7%

  116.7%-100%=16.7%

  提问:14÷12表示什么?再减去100%表示什么?

  (4)小结解题方法:

  像这样的百分数问题有什么特点?解决它时要注意什么?(这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百分之几的问题,它的解题思路和直接求一个数是另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的分析思路基本相同,都要分清哪两个量在比较,谁是单位“1”,但是这里比较的两个量中有一个条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必须先求出。)

  (5)改变问题:问题如果是“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该怎么解决呢?

  学生列出算式:(14-12)÷14

  (再次强调两个问题中谁和谁比,谁是单位“1”。使学生体会到,用百分数解决问题和用分数解决问题一样要注意找准单位“1”。)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课本第90页“做一做”的题目。

  2、练习二十二第1、2题。

  四、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3、4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稍微复杂的“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课本第93页例3和“做一做”)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教学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这类问题实际上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问题类似,只是给出的条件以百分之几来表示。由于有相关的分数乘法问题的基础,所以这里只通过例3教学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其他的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比一个数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等问题则安排在习题中让学生尝试解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并能正确地解答这类应用题。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正确、灵活地解答这类百分数应用题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

  1、出示复习题: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

  2、学生找出这道题目的分率句,确定单位“1”,并根据数量关系列式:1400×(1+)

  二、授新课

  1、教学例3

  (1)出示例题: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

  (2)学生读题,找条件和问题,明确这道题是把谁看成单位“1”。

  (3)引导思考:从“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这句话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① 今年图书增加的部分是原有的12%。

  ② 今年图书的册数是原有的120%。

  (4)学生讨论后分小组交流,并独立列式计算:

  方法一:1400×12%=168(册)

  1400+168=1568(册)

  提问:1400×12%表示什么?再加1400表示什么?

  方法二:1400×(1+12%)

  =1400×112%

  =168(册)

  提问:1+12%表示什么?再乘1400表示什么?

  2、通过这道题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都要用乘法计算)

  3、巩固练习:完成P93“做一做”第1题。

  三、巩固练习

  1、补充练习。

  (1)出示练习:

  ①油菜籽的出油率是42%。2100千克油菜籽可榨油多少千克?

  ②油菜籽的出油率是42%。一个榨油厂榨出油2100千克,用油菜籽多少千克?

  (2)分析理解:

  A、出油率是什么意思?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B、第(1)题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应用什么方法计算?第(2)题是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求这个数,可以怎样解?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2、学生做教科书练习二十二的第1、3、4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在本单元主要教学用画图等方法解决较复杂的问题,教学内容编排成两段:

  第89~90页教学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图形面积增加或减少的情况,帮助理解题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91~93页教学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整理相遇问题和其他稍复杂的三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条件,发现内在联系,理解数量关系,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步骤。

  1.让学生学会画图和列表。

  画图和列表是解决问题时经常使用的方法,这些方法能直观地显示题意,有条理地表示数量,便于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解题的思路。因此,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喜欢使用这些方法。怎样让学生学会画图和列表?不是告诉他们怎样画、怎样列,也不是把画成的图、列好的表展现给他们看,而是让学生在画图、列表的活动中体会方法、学会方法。

  (1) 第89页例题中白菜卡通说的一句话可以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示意图告诉学生两层意思: 一层是如果解决实际问题遇到困难,暂时想不到解法的时候,可以先画示意图帮助思考;另一层是要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图,这样的图能正确、清楚地表达题意,直观显示数量关系。

  例题用三句话表达,可以把画图分成三步进行,每步画的图分别表达一句话的意思,画成的示意图就完整地表达了题意。学生看图想到要先算原来花圃的宽,就达到了画图的目的。

  为了帮助学生逐渐学会画示意图,运用画图的策略,想想做做的每一道题都要求学生先画图,再解答。教材根据实际问题的前半段意思,画出了一部分图,引导学生接着往下画。这样适当降低了画图的坡度与难度。

  (2) 第91页例题是相遇问题中的求路程和,配合文字叙述画出了小明、小芳两人从家里出发走向学校的情景,在对话中有两人行走的速度。学生画图整理的时候,会主动借鉴情景图的结构和形式,简化其中的非数学成分,把人物、道路、房屋的图画改成圆点、线段、小旗等简单的符号。把小明和小芳各按自己的速度步行4分后相遇这些数学信息细致地表达在图上。这道例题图文呈现的时候,把数学信息都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上,清楚地显示了小明和小芳两家之间的距离包括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和小芳家到学校的距离,这两段距离分别是两人按自己的速度步行4分钟的路程。学生很容易依据这样的线索进行列表整理。

  这道题有两种解法,辣椒卡通的解法往往出自画图整理,因为图中清楚地显示了小明家、小芳家分别到学校的距离之和就是他们两家间的距离。萝卜卡通的解法往往出自列表整理,因为表格里能看到两个乘积有相同的因数,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曾经见过这样特点的表格。对多数学生而言,前一种解法容易理解和接受,后一种解法稍难些。因此,教学时要侧重对后一种解法的交流和评价。

  让学生用两种不同方法解答的目的是体会它们的联系。首先应搞清楚这两种解法不同的思路和数量关系,不同的解题步骤与过程。在此基础上,体会两种解法的联系,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种解法,沟通两种解法,从而更好地选择解法。

  2.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策略的多样性,要在学会方法的基础上初步具有应用方法的意识。教学的关键是学生充分地体验画图、列表对解决问题的作用,从而形成自觉地、灵活地、有效地选用这些方法的态度和能力。

  (1) 让学生体验方法。第89页例题是计算原来花圃的面积,虽然题目的叙述很清楚,也很有条理,但毕竟是以前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有些学生读题以后处于似懂非懂、无从下手的状态。教材及时提示学生画出示意图,并在图中用不同的颜色表达了画图的步骤。在这样的教学过程里,学生不仅解决了问题,应用了画图方法,而且对这种方法能产生新的体会确实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这种体会使画图从具体的行为上升成意识,策略在此形成。教学的时候,要把握住两个时机: 第一个时机是在学生理解题意有困难、想不到解题方法的时候,不要为学生解释题意和提示算法,而要引导他们通过画图整理信息、理解题意、形成思路、寻找解法。第二个时机是学生解答问题后,要引导他们体会画图整理信息对解决问题起了什么作用,对这些整理方法产生好感,从而在以后的解题时自觉地使用。

  (2) 让学生学会画图整理的方法。

  主动而有效地运用画图的方法,内化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必须有相应的画图技能。如果学生不会画图,那么绝不可能在解决问题时自觉运用这一方法,也就不可能成为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教材把初步学会画图落实到想想做做的练习里,提出先画图整理或列表整理,再解答的要求。

  (3) 让学生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给学生解答的数学题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已经学过并且记住了的题,学生一看就知道怎样解答;另一种是以前未见过的陌生题,学生暂时不知道可以怎样解答。在解答前一种情况的题时,主要活动是识别提取模型重复已有的解决方法,通过再现与重复巩固知识,形成比较熟练的技能。在解答后一种题的时候,则需要探索研究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经验重组新的认识,从而在解题的活动中发展策略和创新能力。数学教学中这两种情况的题都需要,显然本单元应该安排后一种情况的题。

  仔细研究本单元的例题和习题,我们不难发现变化多于重现。有的是题材和情境变了,有的是条件与问题变了,有的是数量关系变了。许多题对学生都是新颖的、富有挑战性的。但是,有一点始终保持不变,这就是都可以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整理数学信息,都要经过整理才能形成思路、找到解法,都是为了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本单元的例题和习题必须以不变应多变,坚持让学生通过画图或列表理解题意,理清数量关系,理出解题思路。让学生学会方法、体验方法、形成策略始终是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千万不能见一题教一题,过多地补充范例,把教学变成学生的被动接受和机械模仿。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第四册认数复习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25页8题——26页14题

  教学目的:1、进一步掌握三、四位数大小的比较、估算等,使学生逐步形成万

  以内数的概念,掌握有关数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发展数感。

  2、初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喜欢数学的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巩固三位数大小的比较、估算。

  教学难点:感悟数与数之间的联系

  教具准备: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0——9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教 学 过 程

  修改意见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通过寻找规律,发展学生数感

  采取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及独立思考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通过师生互动,结合游戏情景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充分感觉生活离不开数学。联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身体能力和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 激趣导入

  明明发现0——9这些数字有很多的乐趣和知识,他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他的乐趣,你有兴趣吗?

  明明乘坐火车,他发现列车车厢的编号很奇特,和平时的车厢编号不一样。媒体演示25页8题。

  919

  828

  737

  646

  你能填上其他车厢的编号吗?

  1) 小组讨论 找到规律

  2) 全班交流汇报 (百位、个位分别为9 、8、7、6,十位1、2、3、4, 所以其它车厢的编号应该为:555、464,373)

  3) 独立解答 第二列火车的编号问题

  4) 小组交流汇报 判断正误

  二、应用拓展 25页9题

  1,试一试: 明明用0、1、2、3、4、5、6、7、8、9、中随意取出三张卡片为一组,可以组成三位数,如:4、8、5 可以组成845、854 、548、584等等。 你试试看,看谁组的多。

  什么情况不能组成三位数?为什么?

  1) 可以组成那些三位数?读出来

  2) 同桌俩人的比一比,谁的大?为什么?说出理由

  3) 百位不同,怎么比?百位相同怎么比?

  2,看谁最接近 26页10题

  老师报数,请你用卡片摆出来 每组2个数

  398、497、306、402、482、395、404、313、400

  1)读数。

  2)你认为那些数和400最接近?

  4) 请拿400卡片的同学来到讲台。谁接近400青走到前面来,说出理由。互相交流

  。

  3,请你当裁判 26页11题

  明明发现运动场上也有数字。请同学们看田径场上的运动健儿们的编号

  1) 你认为他们的比赛结果是怎样的?

  2) 按照编号排出名次。

  3) 你能把他们的编号从大到小写下来吗?试试看

  4) 汇报交流

  4,请你来当家 26页12题 生活中更离不开数学。明明家的电饭煲295元。妈妈说微波炉比电饭煲贵得多

  1) 贵得多是什么意思?

  2) 你认为微波炉可能是多少钱?

  3) 300元够吗?为什么?说出理由

  三、巩固深化

  1,请你做评委 媒体演示13题

  讨论:1)谁家的书多?谁家第二?谁家的书最少?

  2)明明家的书与其他三家比,可以怎么说?

  2,看谁最聪明 26页14题

  老师知道有一位同学家的书是212本,你知道是谁家吗?

  1)如果我要在计数器上表示212,该怎样表示?

  2)要用几颗珠?为什么?

  3)你能用计数器表示其他的三位数吗?

  同桌交流

  四 、总结评价

  同学们今天和小明一起探索了数字的奥妙,你有收获吗?你学到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板

  书

  设

  计

  数字乐园

  多些 少一些 多的多 少的多

  教

  学

  反

  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的关系。

  2、 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并且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并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3、 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熟悉所学过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长度单位。

  教学、具准备:课件 直尺 硬币 米尺 正方体盒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以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引出新课。

  二、教学新课

  (一)、认识毫米

  1、1毫米到底有多长呢?你们的尺子上有表示1毫米的长度,你能找出来吗?请大家试着找一找。

  教师小结:直尺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2、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厘米=10毫米)

  3、用手势表示出一毫米的'长度。

  4、估测数学书的厚度。

  5、练习

  (二)、认识分米

  1、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分米=10厘米)。

  2、找出1分米的长度

  3、米和分米的关系。(1米=10分米)。

  4、同桌交流,用分米说一句话。

  5、剪一分米长的吸管。

  6、比划一分米的长度。

  7、估测课桌的高度,并交流方法。

  三、练习

  1、游戏:给物体选择合适的单位

  2、辨一辨数学日记。

  四、小结

  五、课外活动。

  (查一查):米、分米、厘米、毫米国际上采用什么样的符号表示?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行,感知平行线的特征,初步学会画平行线,了解平行线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与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

  3、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行

  1、初步感知,尝试判断

  师;上课一开始,让我们先来看一小段录像(播放录像)

  师:录像里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啊? 生:开窗户。

  师:开窗户过程中,这扇窗户在做什么运动呢?

  生:平移

  师:是的,平移是我们上个学期学过的知识,你们学得很好。我们看,窗户的一条边一开始在这个位置;平移之后,到了这个位置。你知道这条边与这条边的位置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生:平行

  师:你的知识面真广,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平行线。

  师:你知道平行线吗?

  高老师这里有几幅图,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些图画出了你心目中的平行线?

  生1:第1幅、第5幅、第7幅。

  生2:就第1幅

  生3:1 和5

  师:看来,同学们对平行线都有自己的认识。到底你的想法对不对呢?,学完这节课后,相信你一定能得到一个肯定的答案。

  2、充分体验,探讨本质

  师:那么数学上,究竟什么是平行线呢?

  我们来看:

  窗户这两条直直的边我们可以看成是两条线段,这条线段如果向两端无限延伸、延伸。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看到的两条直线会怎样?会相交吗?

  生:不会

  师:都说眼见为实,这两条直线我看到的部分的确是不相交的,可是无限延伸之后我看不到,你凭什么说他们永远不会相交呢?

  生1:因为延长是不会弯过来的。

  生2:他们不会越来越近,最后靠在一起。

  生3:它们之间的宽度始终不会变的。

  师:宽度一样,其实就是说他们的距离处处相等。(课件验证)

  因为他们的距离处处相等,无限延伸之后始终保持着这样的距离,所以,他们永远不会相交。

  3、提升概念,再次判断

  (板书并口述: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

  师:两条直线相互平行,我们也可以说其中一条就是另一条的平行线。

  如果我们把两条直线分别标上名字,AB和CD,我们就说直线AB平行于直线CD,记作AB∥CD

  师:我现在如果把这两条直线都斜过来,现在他们相互平行吗?

  生:平行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永不相交。

  师:我们回头再来看刚才的8幅图。

  ⑴你能利用刚才学习的概念,找出这里的平行线吗?要说出充分的理由。

  (重点讨论学生初次判断错误的、有争议的或不敢肯定的。是平行线,为什么是;不是,又为什么。使学生对平行的认识更加深刻)

  ⑵指图⑦只有一条直线,你能帮他找一天和他平行的直线吗?

  生:图1

  师:上面一条还是下面一条

  生:两条都和图7的直线平行

  4、生活中的平行线

  师:这些直线是相互平行的,生活中你还能找到这样的平行线吗?

  生1:黑板的上面和下面

  师:是的,黑板的对边是相互平行的

  生2:桌子的这两条边是相互平行的

  师:你指桌子的对边是相互平行的吧,我希望同学们能表达得清楚些。

  师:高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片,你能从中找到平行线吗?

  生1:那幅画的对边是相互平行的

  生2:楼梯扶手的两条边是相互平行的

  生3:护栏竖的和竖的是相互平行的

  师:是的,现在再来看看这里

  生1:爬干都是平行的

  生2:瓷砖的对边是平行的

  生3:花坛的对边是平行的

  师:看来生活中的平行线还真不少。有个小朋友叫淘气,他发现所有的窗户都太像了,没有一点儿创意。于是,他设计了这样的新型窗户。

  师:你能接受淘气的'设计吗?为什么?

  生1:不同意,因为这样的话,窗户就无法移动了。

  生2:如果窗户往右移就会掉下来。

  师:看来,平行不仅美观,还很有用。

  刚才同学们找到的都是静止的,现在让我们看看运动中的平行线。

  每周一我们都要举行升国旗仪式。国旗的上边从这里平移到了这里,他们是相互平行的。

  师:再看看这副图。箭头从这里平移到这里。同学们,线段 HG一开始在这里,平移后到了H1G1,线段HG和线段H1G1平行吗?那你能从平移前后的箭头中,找出类似的相互平行的线段吗?

  生:线段AD平行于线段A1D1

  二、动手画平行线

  1、师:现在同学们都认识了平行线,你能在白纸上画平行线吗?

  请同学们拿出白纸,看第一题,高老师已经给你们画好了一条直线,现在你能画出它的平行线吗?

  注意:你在画的时候想一想,按照你的画法能保证一定平行吗?

  生:动手操作

  展示:1、量距离。2、沿着一把尺的两边画。3、直尺平移

  师:画这条线的平行线,可以画几条啊?

  生:无数条

  师:现在,你对这三种方法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说说各种方法的局限性)

  师:看来每种方法各有各的有点和缺点,因此我们在画平行线的时候,要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2、师:现在请同学们选择合适的方法完成第二题。

  教师掩饰直尺平移法,

  注意点:1、对 2、靠 3、移 4、画

  2、师:现在先请同学们在纸上画任意一条直线。

  生:……

  师:现在请同桌交换白纸,给同桌画的直线画一条平行线。要求先一个人画另一个看,看同桌画得对不对,然后再交换,听明白我的意思了吗?好,开始。

  三、总结,交流

  学了这节课后,你对平行线有什么新的认识吗?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平行的认识也会越来越深刻。

  四、拓展

  师:请同学们看这两条线,它们相互平行吗?

  师:它们都在长方体的哪一个面上?

  师:请同学们注意(转动盒子,使两直线异面)

  师:这两条直线会相交吗?那它们平行吗?

  那你觉得我们在说两直线平行时,是不是还应该加一个前提条件啊?

  概括: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

  [板书设计]

  平移与平行

  平移 平行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探索2、5倍数的特征,初步理解奇数、偶数的概念。

  教学重点:

  发现2、5倍数的特征并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奥运带给我们的除了那种奋勇拼搏的体育精神,还有一点那就是要提高人们的健身意识。过一段时间我们学校要举行团体操表演,有哪些表演形式呢?我们来看一看吧

  (学生认真看表演情况。)

  二、探究新知

  1、活动一:师:从图中你们知道了哪些信息?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观察情境图,说出自己通过观察发现的信息,提出问题,全班交流。

  2、活动二:师:我们首先解决“各项表演分别可以选派几人参加”这个问题。请你们想一想,每个方队得人数有没有规律?到问题时要仔细分析、验证,不能轻易下结论。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交流。学生的思考可能停留在图中呈现的人数上,3个5、6个2、5个3。教师可适时引导:各队的.人数与2、3、5有没有关系?

  3、活动三;

  师:在1—100的自然数中,2的倍数有那些?5的倍数有哪些呢?3的倍数有哪些呢?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学生自主思考后,可能采用无序排列、有序列举、在百数表中 圈出或涂色等解决问题的方法。

  4、活动四

  师:同学们了不起,用这么多办法找出了100以内2、5的倍数,那你们有没有发现2的倍数、5的倍数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数?

  师:像2、4、6、8、10、12……都是偶数,1、3、5、7、9、11……都是奇数。

  师:你能再说出几个偶数、奇数的例子。

  学生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思考2、5的倍数的特征。

  学生认真听讲

  学生举例,相互交流。

  三、课堂练习

  自主练习第1、2题。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第3题数学游戏:应用今天学到的知识,看数字卡片说一句话。如:20是偶数,是2的倍数,同时也是5的倍数等。同位两人轮流出卡片,参与游戏。

  四、课后小结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些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你对自己有什么评价?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2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