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集合8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学习内容:
教材43页例2,练习十一第4、5题
学习目标:
1、能熟练地求平均数
2、会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
3、知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学习重点:
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
学习难点:
比较平均数,得出新的信息
学习准备:
统计图、记录卡、小黑板
学习流程:
一、导入
什么是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
二、学习交流
1、课件出示例2图片
(1)从图片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哪个队要高一些?
(3)怎样才能知道哪个队高一些?
点拨:观察事物不能光靠眼睛看,还要科学地算一算
2、出示欢乐队和开心队身高记录表
说一说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小组内算一算两个队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自己的.算法
(148+142+139+141+140)5
=_____5
=_____(厘米)
(144+146+142+145+143)5
=_____5
=_____(厘米)
3、比一比
通过计算的结果看出( )了要高一些
点拨: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4、出示练习十一第4题
(1)从统计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2)哪种饼干第一季度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
(3)计算平均数,比一比
5、猜测
(1)哪种饼干销量越来越大?
(2)分析原因。
6、从统计图中你还得到什么信息?
三、展现提升
1、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
2、交流算法。
3、提问、补充。
四、达标测评
练习十一第5题
五、总结归纳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通过求平均数,我们还可以得到很多新的信息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下册第26页
【教材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经历从两位数乘一位数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过程是形成乘法计算技能的重要环节,也是后续学习两位数乘三位数的基础。为此教材以“住新房”的情境为载体,通过解决一栋楼的总住户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算理。在具体解决“总住户”的计算问题时,教材呈现了三种算法,前两种是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一位数,再将这两部分的积相加,这是乘法竖式计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应注重口算方法与竖式方法的沟通。第三种是竖式计算,这是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方法。
【学生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探索、小组交流,全班汇报交流等学习活动,利用已有知识的迁移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学生很有成就感。
由于学生只有一位数乘法的基础,让学生独立思考怎样算14×12时,大多数学生只能想出口算方法,只有个别学生能在预习或家长提前指导的情况下,正确书写竖式,这节课正需要这些孩子来激发全班思维,让同学们在看竖式的过程中,分析竖式计算算理、算法,通过观察,分析,学生能把竖式计算与口算算法进行沟通。
【学习目标】
1.结合“住新房”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估算与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竖式计算,理解竖式乘法每一步计算的含义,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依据新教材特点,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写出算式并交流,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算法。
3、通过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影响,共同寻找、自主探究、体验,掌握数学的知识、思想与方法,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乐趣。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3分钟)
师:淘气今天可高兴了,因为他要搬新家了,他邀请了很多小朋友参加,也邀请了我们,想去吗?
生:想
师:那去看看吧!(课件出示)
师:真漂亮,这栋电梯公寓真大,大家都想进去了(智慧老人:请你根据你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每层14户,有12层,这栋楼能住多少户?(板书并问)你能出算式吗?想想算式的意思?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
生:14×12=(板书) 或 12×14=
师:很能干,一下就说到了乘法的意义。
师:今天的算式和我们过去学过的乘法有什么不同?
生:今天的两个乘数都是两位数,以前我们只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昨天我们学的两位数乘整十数。(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
师:你的记忆真好,很会学习,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任意两位数乘两位数。
[设计意图]能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创设一个生动的情境,既为后面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的算理做了铺垫,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探索新知
1、估算14×12(5分钟)
师: 这栋楼房大约能住多少人呢?我们用过去学过的方法估一估淘气他们住的楼房大约能住多少户人家?
生:140
师:你是怎样估计的?
生:140户左右,把12想成10 ,14×10=140(户)。
师:知道把12想成整十数,估得真快,了不起。还有不同的估算结果吗?
生:120户左右,把14想成10 ,12×10=120(户)。
生:100户左右,把10想成10 ,10×10=100(户)
师: 把它们都想成了整十数,很快地估出了结果,同学们想一想,这三种估算方法里面,哪种更接近正确结果呢?为什么?
生:我觉得得数是140更接近准确结果,因为这样估计的误差最小。……
2、思考怎样计算14×12,探索方法(10分钟):
师:这栋楼到底能住多少户人呢?可是,像这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怎样算呢?你能想办法算出14×12的准确结果吗?试一试,把你计算的方法写在作业本上。(教师巡视,请学生将自己的算法写在黑板上,只展示与竖式有关的算法,看学 生竖式的书写情况,请学生上台板书有代表性的三种竖式方法。)
[设计意图]让孩子在估算的基础上,通过一些挑战性的问题——像“这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怎样算呢?”,“你能想办法算出14×12的准确结果吗?”,激起学生主动探索欲望,也凸显了本节课的重点。
师:你能看懂这种方法吗?(口算)谁来说一说他是怎么算的?(提示:乘法意义,也就是算几个几)
生:14×10=140(先算14×10,也就是10个14,等于140)
14×2=28 (再算14×2,也就是2个14,等于28)
140+28=168(最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得168)
师:你理解得太好了,非常能干。那这种方法呢?你能看懂吗?谁又来说一说?
生:12×10=120(先算每层楼有10户人,12层就有12个10,共120户)
12×4=48(但它每层还有4户人,12层就有12个4,共48户)
120+48=168(最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得168)
师:还有其它方法吗?
生:我把12拆成了3×4,也就变成14×3×4=168(人)
师:它转化成了二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想得真好。大家都能灵活地运用我们学过地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这不仅是我们聪明和能干,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在以后的学习数学过程中会经常用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生生互动,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口算每一步的意思及方法,为学习竖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探索竖式计算14×12的方法(10分钟)
师:大家请看,两位数乘两位数还能用竖式计算?从结果来看,对了吗?
生:对的,都是168。今天我们就重点讨论,如何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看一看,想想同学是怎样算的?(板书:怎样算)先独立思考,再将你的想法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
师:谁来代表你们小组说一说这些竖式是怎么算的?
生:我们小组发现第1,2个竖式都是先算2×14等于28,再算10×14等于140,最后将结果加起来,等于168。只是一个写了0,一个没有写0,但都不影响计算结果,都是对的。
师:听懂了吗?谁再来说一说?
生:第一步还是先算2×14=28,第二步因为1在十位上,代表一个十,相当于10×14=140,所以应该在结果上写成140。再用28+140=168,第三种方法相当于把140后的0省略了,但1对齐百位,4对齐十位,还是表示的140,对最后的结果没有影响。
师:说得太精彩了,一下就看出了每一步是怎样算出来的,真有数学头脑。
大家明白了吗?还有补充吗?
生:先算2×14就是算的2层楼共住28户,就是2个14;再算的是10层楼住140户,也就是10个14。
师:你不仅知道它是怎样算的,还知道用乘法的意义来解释这样算的道理,太会思考了,值得大家学习。大家都听懂了吗?那你能看懂第三个算式吗?
生:它是先拿第一个乘数的个位上的数4分别乘2和 1,得到48,再用十位上的数1乘2和1,得到120,最后将48和120相加,得168。
师:这种算法和前两种不一样,但它也是正确的,只是我们通常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以此类推。所以我们今天重点研究前2个竖式,对于它们,你还有什么疑惑?
生:为什么有0和没0都是对的呢?
师:问得好,谁能解释?
生:因为这题写0和不写0都不影响最后的结果,所以可以省略不写。
师:说得很好,就是这样的。
生:为什么4要写在十位上,1要写在百位上呢?
师:你真是问到点子上了,有谁能回答?
生:十位上的1代表1个十,所以得到的是14个十,也就是140,把末尾的0省略了,而不是14。
师:同意吗?(生:同意)这一点很重要,是我们竖式中很重要的一步,你明白了吗?
[设计意图]把 “用竖式怎样算”确定为本节课的探究点,很多学生并不会列竖式,通过观察同学列出的竖式,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研究它们每一步是怎么算的。不仅准确地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也为学生理解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算理,掌握其算法提供了广阔的自主探究空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4、强化理解竖式(5分钟)
师:还有疑惑吗?那好,智慧老人他可有问题了,看你是不是真的懂了? 请注意!(课件演示每一步,并展示竖式计算的步骤)
师:28怎么得来的?()×(),也就是()个()
具体怎样算呢2×14呢?请你认真看屏幕。你明白了吗?谁来说一说?
生: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2,乘第一个乘数的每一位上的数。[设计意图]看得很仔细,你真会学习。)
师:第二步出现(14),它是怎么得来的?
师:有什么疑问?
生:4为什么可以写在个位?
师:问得真好谁来帮助他?
生:十位上的1代表1个十,所以得到的是14个十,也就是140,把末尾的0省略不写,所以4在十位上,1在百位上。
师:最后一步呢?指着( )+( )
生:28+140
师:同意吗?你们的脑筋转得真快,真聪明!现在你明白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的运算顺序了吗?请再看老师演示,谁来讲一讲?
生: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得到一个结果,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得到第二个结果,最后将两个结果相加。
师:你很会学习,并且很会表达你的想法,是大家的好榜样!
师:现在赵老师可有问题了,对比口算和竖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竖式中每一步口算中也有,它们的算法是一样的,只是表现的形式不一样。比如说:竖式中第一步2×14=28,口算中有;第二步10×14=140,口算中还是有,最后28+140=168,口算中还是有。
师:你太会发现数学最本质的现象了,说得很经典,谁听明白了?
师:今天真有成就感,用口算和竖式这种新的方法都算出了准确结果,和哪个估算结果比较接近(生:140)对,请你将书上26页的方法,再算式和答语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巧妙地通过“智慧老人提问”的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竖式计算每一步的意义,梳理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和运算顺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会竖式.
【习题设计】
1、竖式计算(5分钟)
师:同学们今天学习很投入,我们来小试一下伸手,看看你能用竖式准确地解答这题吗?
24×12 44×21
师:你想提醒同学做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吗?哪容易错?
生:注意第二步一定要错位,别算错了。
2、密码门(3分钟)
师:淘气要邀请我们去他家了,可是他怎么了?遇到了什么问题?喔这是一个密码门,密码就是23×13的结果,等于92怎么不对呢?赶紧帮他算算密码是多少?
生:密码是第二步算错了,23应该错位写,因为它表示230,3写在十位上,2写在百位上得299。
……
师:你们眼力真好,一下帮淘气解决了问题,谢谢你们!赶紧进他家吧!
[设计意图]设计的练习,既让学生在巩固的基础上获得了提高,又克服了学生在新课后的疲倦感,课尽趣依浓。
3、总结(2分钟)
师:淘气的家真漂亮啊,今天真高兴,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知道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竖式方法。
生2:我知道了用最简洁、方便的方法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师:什么方法?)用竖式计算。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很高兴大家今天有这么多收获,下课!
(总结,让学生在交流收获的过程中,了解竖式计算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 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6~77页。
教学目标
1. 使同学通过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活动,认识3的倍数的特征,能够正确地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 使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动手实践和观察、分析、笼统、比较、归纳等能力。
3. 使同学在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中,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悟数学思维的严谨。
教学过程
一、 悬念激趣,启迪猜测
课件出示:南京市上元小学师生为支援西藏墨竹工卡县的贫困学校,首次捐款5844元。
让同学分别判断5844是不是2、5的倍数,并说明理由。
结合同学的回答,板书:2、5的倍数看个位。
师:假如将这些钱平均分给3所贫困学校,不计算能判断每所学校得到的钱数是不是整元数吗?
生:我认为每所学校得到的钱数不是整元数,因为5844的个位是4,不是3的倍数。
师:你猜测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
生:我猜测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
师:同意他的猜测吗?(同意)
师:他的猜测对不对呢?我们来继续研究。
出示1~99的数表,让同学找出3的倍数。
师:考虑一下这位同学的猜测是否正确?
同学从不同角度举例否定上面的`猜测。
师:那请同学们继续观察,3的倍数的个位可以是哪些数字?
生:3的倍数的个位上可以是0~9中任何一个数字。
师: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能不能只看个位?(不能)
师:究竟什么样的数才是3的倍数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研讨:“3的倍数的特征”属于数论的范畴,离同学的生活较远,而2、5的倍数的特征是同学学习这一课的基础。教师从同学的已有基础动身,设计了捐款献爱心的情境,把复习和导入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同学进行猜测,设置了“陷阱”;通过让同学观察100以内3的倍数,引导同学从正反两个方面否定了猜测,引发认知抵触,创设了探究的问题情境,激发同学的求知欲望,感受新知的发生过程,明确新课要解决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的:通过混合练习,加深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的理解,提高判断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上节课我们又把它们进行了比较,你们会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比较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吗?
二、课堂练习
1.分析、研究第3题。
让学生先说出长方形的长、宽、面积三个量中.其中一个量与另外两个量的关系,教师板书出来:长宽=面积
= 长 =宽
提问:
当面积一定时,长和宽成什么比例关系?
当长一定时,面积和宽成什么比例关系?
当宽一定时,面积和长成什么比例关系?
教师: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要判断三种相关联的量在什么条件下组成哪种比例关系,我们可以先写出它们中的一种量与另外两种量的关系,再进行分析,。
2.第4题,让学生仿照第3题的方法做。订正后,教师板书如下:
每次运货吨数运货次数=运货的总吨数(一定) 每次运货吨数 与运货次数 =运货次数(一定) 成反比例关 系。
运货的总吨 =每次运货吨数(一定) 数与运货次 数成正比例 关系
3.第5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注意个别辅导。
4.第6题,先让学生自己判断,然后指名回答,第(1)小题成反比例,第(2)、(4)、(6)小题成正比例,第(3)、(5)小题不成比例。
5.第7题,学生独立解答后,选一题说说是怎样解的。
6.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第8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把低级单位的名数聚成高级单位的名数的练习。
2、能比较熟练的比较分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低级单位的名数聚成高级单位的`名数的练习。
2、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重量单位,和时间单位。
二、用分数表示各题的得数
7分泌=()米31厘米=()米
309米=()千米119千克=()吨
13分=()小时63克=()千克
51平方厘米=()平方分米97平方分米=()米
三、巩固练习
2、比较分数的大小
14/25和13/255/12和5/167/11和5/11
7/30和7/249/28和15/284/27和4/31
3、比较下面每组数的大小,并用小于号连接
5/14、3/14和9/1411/13、11/12和11/146/17、6/23和6/19
12/35、16/35和9/353/5、3/4和2/54/15、11/15和11/12
第4、5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四、总结归纳
1、学生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算理和方法,再进行比较。
2、几个分数排列是,是要求从大到小,还是从小到大,根据意思进行解答。
五、布置作业
2、真分数和假分数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详细介绍: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读、写数、大小比较和10的分与合,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4.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4~65页及练习九的第1~3题。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
老师请大家猜一猜。
a.有一个数,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还表示起点,它是谁?
b.能与0做邻居的又是谁?
c.在我们所学过的数字中谁最大?
d.故事:9知道它最大可骄傲了,它对1~8各数字说:“你们谁都没我大,特别是你──0,表示一个物体都没有,你真是太小了,不能和我比。”0听了可伤心啦。1走到0的身边,和0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对付9。这时,9没话可说了。大家猜一猜,1和0想了一个什么办法?
学生可能猜出许多不同的办法,教师引出1和0的想法:
1和0联合起来,站在一起组成“10”,10比9大。
[在这里,教师创设了一个令人着迷的、非常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既复习了9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又引起了新的数学思考:1和0用什么办法使9没话可说?很自然引出今天要学习的新数“10”。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悟到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一个新的数,数和数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组合的。在这样的问题情境里,学生的数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探究学习
关于数“10”,你知道它可以表示什么吗?它排在数字的什么位置?它可以怎么分又怎么合?它与我们生活有什么联系?如果你一旦掌握了它的数学知识,就可以做许多奇妙的事情。这节课大家一起去研究它,好吗?
[在这里,教师把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转换成问题,向同学们提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去学习、去领会。体现教师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
1.学习10的含义及10以内数的.顺序。
a.做与10有关的一个动作,或说一句话。
我们的身边或我们生活中与10有关的奇妙的事很多,你能用动作或一句话表示出来吗?
师:同学们举了很多例子,像这样:人的手指、脚趾、一组的人数、气球个数、花的盆数等等,都可以用10来表示。
[这个活动的设计给每一个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活动平台,学生在充分的活动空间中可以举出许许多多与10有关的例子,如:人有10个手指头,左边5个脚趾加右边5个脚趾就是10个脚趾,10个同学可以组成一组,一桌酒席坐满刚好是10人等。通过让学生举例,动一动、说一说、数一数,知道10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学生经历了由物抽象到数的过程,感悟到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
b.做排队游戏。
请小朋友们数数第一排有几个人?(8人)
(老师站进去)现在有几个人?(9人)
如果想让第一排有10个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数一数现在有几个人?谁是第10个人?你是从哪边数的?还有谁也可以是第10个人?怎样数?
2.10的位置与大小。
a.尺子上的数字。
同学们经常用到尺子,请小朋友观察(实物投影)9在8的后面,10在哪里,为什么?
让学生感悟,9再添上1就是10,10在9的后面,10比0~9的数都大。
师:数的顺序不仅可以在尺子上表示,还可以在直线上表示(把尺子抽象成直线)。
请同学把空格中的数字补上。
b.10为什么排在9的后面?说一说下面有多少种填法。
10>()
反过来
()<10
c.完成课本第65页比大小的填空。
3.10的写法。
看屏幕回答问题。
10根小棒里有几个1根?
把10个1根捆成1捆,就是多少个10?
1个10在格上书写时左边写1,右边写0。左边的1和过去学过的单个的1表示的数相同吗?为什么?
在第65页的田字格练习写10。
[教师巧妙地利用多媒体把10个1与1个10的关系,以及同一个数字在组成的数目中,由于所在位置不同而表示不同的数值,这样抽象的数学含义生动而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的设计是很有创意的,学生对10的数感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4.10的分与合。
a.情境引入(课件演示)。
有一天,小聪约小伙伴去踢球,从家里带了10瓶饮料并把它装到袋子里,可是一个袋子装不完,就把10瓶饮料分别装到两个袋子里,小聪可能会怎样装这10瓶饮料呢?
b.想一想,有几种分法?也可以(用学具代替饮料)亲自动手摆一摆。
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教师注意创设有意义的活动情境,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在10的分与合活动中,学生可以用摆一摆的方法,也可以用1~9排列组合的办法,能力强的学生可以不摆,直接用类推的办法都可以。允许学生用自己不同的方法去学习,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过程。]
c.汇报不同的分法。
根据汇报把分的结果通过点击,在屏幕上出现。
d.上面每两个数合起来都是10。如果能快速记住10的分与合,将来对你们解决许多数学问题很有好处。
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
e.游戏:组成10。
师生互动。
教师说一个数,学生说一个数,两个数组成10。
生生互动。
同桌两人做游戏,说数并出手指,两个同学出的手指数合起来是10。
课堂作业
1.练习九的第1题。
2.练习九的第2题。
学生模仿指挥员发出命令,让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这样的情景。
3.独立完成第3题。
课堂
1.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反思。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你能说说吗?
2.质疑:谁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
3.教师对全课进行。
4.聪明题。
给能组成10的相连方框涂上相同的颜色。
评析
本节教学设计总的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教师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猜一猜、讲0和9的故事、做游戏、多媒体直观演示等,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10,建立数感。
2.为了便于学生观察、操作、推理、交流,教师在设计时注意为学生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无论是课题的引入还是教学内容的展开,都力求创设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体现知识形成过程,体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能根据学生心理发展和认识规律对本节教学采用渗透、深化、螺旋上升的方式编排,如“10的认识”安排从旧知引向新知,从具体直观到数学抽象,从生活到数学,再从数学回到生活逐步深入,使学生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的作用,建立数感。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正确运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迁移类推、归纳概括的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游戏导入
口算擂台比赛,教师出示口算题目,学生快速说出答案。
教师随机提问:你是用哪句口诀计算出来的?通过提问揭示课题《表内除法》。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 引导观察,建立表象
问题1:观察情境图,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问题2:你能用一道乘法算式计算出小旗的总数吗?你是用哪句口诀计算出来的?
生:7×8=56 口诀:七八五十六。
问题3:这56面小旗,每列挂8面,可以挂几列?每行挂7面,可以挂几行?
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展示两种方法,教师作出评价。
2. 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问题1:你能列出除法算式么?
生:56÷8=();56÷7=()。
问题2:要用哪句口诀求商?
生:口诀 七八五十六。
观察发现:仔细看黑板上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两道算式用同一句口诀。
师生共同总结算法:除数是几就想和几有关的口诀,利用乘法口诀求商。
多媒体出示儿歌: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请学生读一读。
(三)巩固练习
多媒体出示做一做中的题目,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如何计算的,集体讲解订正。
(四)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小结,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给予点评和提升。
(五)布置作业
学生搜集身边见到的能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的一些日常实际问题,以待下节课分享交流。
板书设计
表内除法
7×8=56 口诀:七八五十六
56÷8=(7) (七)八五十六
56÷7=(8) 七(八)五十六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列出是否算式,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尝试并学习估算;在具体的情境中,能运用乘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并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在具体的情境和实践活动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知乘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教学重点:
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能运用乘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能运用乘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第3 课时
乘火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计算时要耐心仔细,养成检查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坐过火车吗?火车上也有许多数学问题,你们发现了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研究火车上的数学问题。
二、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火车车厢:卧铺车厢和硬卧车厢,最后出示主题图。
(1)请学生独立看图,
(2)谁能提出数学问题,
(3)谁愿意把自己的问题说给大家听?
(4)谁愿意解决她刚才提出的问题?
2、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
(1)指名列式: 72 5 = (元)
(2)引导学生讨论算法,汇报算法。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