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8-11 07:31:20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精品9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精品9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北师大版)第四册第三单元第二节:认识路线。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在辨认方向的基础上,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距离和经过的地方。

  2.借助认识路线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感受到合作交流的重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重点: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会运用方位词语描述行走路线。

  难点:能根据路线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经过的地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笑笑一家特别喜欢旅游,他们听说抚顺的山美、水美、人更美,就决定开车到抚顺来旅行,可是他们没来过,不知道车往哪开,谁能帮着想想办法?

  有了路线图,还要认识路线图才能不迷路,所以认识路线很重要,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认识路线”。

  到了抚顺,笑笑住在十道街的叔叔家里,她想到去劳动公园去玩,应该做几路公交车?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一)从十道街到新华大街的行驶路线

  (1)从十道街出发向 行驶 站到三道街,再向 行驶 站到西一路, 再向 行驶 站到百货大楼,再向 行驶 站到友谊宾馆,再向 行驶 站到劳动公园。

  1、瞧,这里是一张1路车从十道街到新华大街一段的公交路线图。仔细看图,你能按照1路公交车的路线说一说,我们乘车从十道街按照什么方向,怎么走到劳动公园?请你当小司机,手握方向盘自己说一说。

  2、小组讨论,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

  3、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二)从劳动公园到十道街的行驶路线

  1、笑笑游完劳动公园要回到十道街又该怎么走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2)从劳动公园出发向 行驶 站到友谊宾馆, 再向 行驶 站到百货大楼,再向 行驶 站到西一路,再向 行驶 站到三道街,再向 行驶 站到十道街。

  2、把结果记录在练习卡上。

  3、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4、对照答案订正错误。

  (三)看路线图回答问题

  (1)小明从三道街出发坐了4站,他是在哪站下车的?说说他的行车路线。

  (2)小红坐了3站在百货大楼下车,她可能是在哪站上车的.?她又是怎样走的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课件演示。

  (3)你想从哪儿到哪儿去?在小组内交流你的行车路线。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在小组内交流。

  小结:我们在乘车的时候,首先要了解车的行驶方向,然后根据需要,正确的选择乘几路公交车和下车地点。

  三、自主参与、拓展练习。

  1、这是笑笑的小表妹小红上学和放学的回家的路线图。

  说出小红上学和放学的回家的路线,同桌互相说一说,再填在书上。

  学生汇报,课件演示。订正错误。

  2、笑笑为了感谢同学们为他指路,请你们到“海上乐园“去游玩,但是我们要先弄清它的内部路线图,防止迷路。我想这一定难不倒大家的。(出示”海上乐园“彩图)

  提问:a海底世界,海上乐园,居民区,果树林分别在中心公园的什么方向?

  b居民区的居民怎么走可以到山洞?

  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笑笑游完抚顺要回北京,途中她想到龙潭大峡谷游玩,这是龙潭大峡谷的路线图,她应该怎样走?

  五、总结评价。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一张从家到学校的导游路线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整理书包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2、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分类的思想及其在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按照确定好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学习用具,几何图形。

  教学方法:情境活动参与教学。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

  组织讨论:说一说是怎样整理的,

  2、让学生看一看教科书的图。

  说一说这两个小朋友怎样整理的。

  3、小结:

  分类结果在同一标准下是一样的,在不同标准下呈现多样性。

  二、练一练。

  1、分一分,说一说。

  (1)怎么分?说标准。

  可以按年龄分类,按性别分类。

  (2)图上有什么,怎么分?

  可以按颜色分类,按样式分类,按样式和颜色分类。

  (3)图上有什么,怎么分?

  可以分成机动车和非动车两类:大车、小车、自行车三类,按分配个数分成三类。

  2、看一看,可以怎样分。

  (1)图上画着什么,可以怎么分。

  (2)汇报,交流:可以按大小分类,按形状分类。

  3、想一想有哪几种分法。

  看图,可以怎样分。

  按大小分类,按颜色分类,按用途分类。

  三、小结,实践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2、实践活动。

  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

  四 位置与顺序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P15-17例1以及练习四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探索并掌握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结合具体的情境,提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爱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的算理。

  教学难点:

  结合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口算练习

  2、两位数加两位数竖式计算,并说出算法

  二、情境创设

  1、出示教材图片

  2、介绍一些野生动物,随即进行爱护野生动物教育

  3、活动设计

  活动1——探索算法

  出示第15页统计图提问:你能从中发现什么?

  自己独立思考

  学习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

  注意引导学生说己的思路,着重突破“十位满十”的`问题,让学生理解“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的算理。

  活动2——巩固算法

  出示练习四第3题的主题图

  问: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你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小组交流,说出算法

  三、教学效果测评

  1、做一做1、2题

  2、练习四1、2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系统地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通过复习培养概括能力与计算能力。

  3、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有关数学问题。

  学习过程:

  一、四则运算的`意义。

  1、阅读以下信息: A、我们折了36颗红星,还折了28颗蓝星。

  B、我们买了40瓶矿泉水,每瓶0.9元。

  C、我们有24m彩带,用 做蝴蝶结,用做中国结。

  (1)你能提出哪些用计算解决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算式说明每一种运算的含义。

  2、口答

  ①什么叫做加法?小数加法、分数加法的意义相同吗?

  ②什么叫做减法?小数减法,分数减法意义相同吗?

  ③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小数、分数乘法的意义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

  ④什么叫做除法?小数除法、分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吗?

  ☆友情小提示:整数、小数、分数的加法意义、减法意义与除法意义都分别相同。只有小数、分数乘法(第二个因数小于1时)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二、四则运算的方法

  1、整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各是什么?

  2、分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是什么?

  3、有什么相同点?

  ☆友情小提示:

  ①整数加减时,数位对齐;

  ②小数加减时,小数点对齐;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

  ③分数加减时,分数单位相同。(也就是通分。)

  4、分数、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友情小提示: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算出积,再看乘数中有几位小数,然后在积中点上小数点。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分与和

  (一)2—5的分与和

  一、 教学目标:

  1、 在活动中经历2、3、4、5各数分与合的学习过程,体会分与合的思想。

  2、 培养初步的合作学习意识和动手的能力。

  二、 教学过程:

  (一) 激趣铺垫:1、设疑——提问——讲述(教师拿3朵花拿在一只手上,如果用两只手来拿,每只手都不能空,你打算怎么办?

  提问: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讲述:通过自己动手,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数学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在自己动手拿一拿、摆一摆中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分与合

  (二) 实践操作:1、教学4的分与合:

  依次出示4只桃、2只盘子

  操作:这里有4只桃,如果要把他们放在2只盘子里,请你想一想,可以怎样放?

  引导思考:根据你的摆法,说一说4可以分成几和几吗?4有不同的分法。

  提问讨论。你知道几和几合成4?

  2、 教学5的分与合,让学生自己发现。

  提问:5可以分成几和几?一共又几种分法?你打算用什么方法]可以一个不漏的找出5的所有分法。

  (1) 通过摆圆形,探究5得分合。

  (2) 让学生四人一组交流得出的结论。

  (3) 小组内推荐一名组长说出探索结果。

  (4) 自己选择喜欢的方法记住5的分合。

  (三)想想做做:1—5题。

  三、 总结评价。

  教后记:1学生能够掌握数字的分合,但是对于按顺序的分合有些学生比较难掌握。

  2 小组之间的讨论效果不太好,学生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显得有点乱。

  (二)6、7的分与合

  一、 教学目标:

  1、 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掌握6、7的组成,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2、 发展动手能力。

  二、 教学过程:

  1、 指导学生有条理地填写教材32页例题中的空格。

  2、 动手操作尝试练习:一边分,一边把结果记录在教材32页试一试的空格里。

  3、 活动游戏:想想做做1—5题。①连一连。②说一说。③对口令。④吃螃蟹。

  4、 小结:黑板上是你们动手动脑学会的知识,谁能用一句话说说学会了什么?

  5、 独立完成6—8题。

  (三)10的分与合

  一、 教学目标:

  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己得出并掌握10的组成。

  二、 教学过程:

  1、 学具操作:10个玻璃球分一分,有几种分法?怎样分?

  2、 教学例题:

  ①观察上面画了几串珠子,数一数每串有几颗?

  ②检查涂色情况。

  ③小结。

  3、 巩固深化:

  ①做一做第1题,接受鲜花,谁对把花送给谁?

  ②做游戏,火车钻山洞。

  ③找朋友。(同桌之间开展活动)

  4、 练习一独立完成。

  教后记:

  1 10是在5、6的分合继续深入,因为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学生能很快掌握这个内容。

  2 但是对于10的分合有些学生不能很快反应过来。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教材设计了一些让学生感受质量单位、比较物体轻重的活动,并结合活动渗透了一些统计的初步知识。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在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体验常见的物体的重量,逐步建起质量单位的正确观念,并且明确要比较物体的重量,不能光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切实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另一方面通过记录同学们的休重,学习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通过使用不同的秤,认识测量质量的工具,初步学习用数学解决问题,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学情分析: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准备测量工具,对质量单位的感受,不只限于对千克的感受也可以是克。在活动形式上,除了参考教材上提供的内容外,还可以从本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素材。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设计理念:

  1、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

  2、充分利用学生的原有经验,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

  3、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自感知,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多次实践又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同时也让学生再次感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体重计、台秤或弹簧秤、天平、两袋盐等物品。

  学具准备:

  各种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请两位跑得快的同学到台前做“背人跑步比赛”的游戏(被背的两人轻重对比明显)。让大家估计谁最有可能赢?为什么?

  小结:人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相互说一说。

  3、学生汇报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出课题。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一)称学生的体重

  1、师:要想知道某个人到底有多重,可以怎么办呢?

  2、让学生观察带来的体重计,观察一下,上面有什么?怎么称物体的质量呢?想好了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

  指名汇报,随机介绍kg是千克的表示符号。

  3、让一组学生轮流站在体重计上,秤出每一位同学的体重,并指名两位同学在黑板上记录下每位同学的体重。

  4、让每一个学生统计出不同的重量的同学分别有几种,统计时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统计,如用“正”字来表示,或用其他方法来表示。

  5、让每一位同学背一背、抱一抱不同质量的同学,感受一下不24千克、32千克分别有多重。

  6、全班交流,把每组统计的情况合在一起,成为全班同学体重的统计表,再让学生提出一些加、减法的数学问题,进行加、减法口算练习。

  (二)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

  1、称一称。把自己小组带来的两袋盐放在台秤或弹簧秤上称一称。

  学生生观察秤的指针指向几,老师指出1千克就是两袋盐的质量。

  2、掂一掂。再把刚才称的盐放在手中掂一掂,边掂边用眼睛体会1千克有多重,并说说掂1千克的感觉。

  3、估一估,你们再掂一掂身边的其它物体,能找出哪些东西重1千克吗?估计后再把这些物体放在秤上称一称,并互相说说1千克物体大约有多少。

  4、猜一猜。师拿出1袋棉花和1袋铁钉,让学生猜一猜哪个重?说明理由,大家的意见不统一,怎么办?以实践来证实,请2名学生分别称一称。

  5、质疑:这2袋物体的质量都是1千克,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感受到物体体积大并不一定重。

  6、小结:刚才我们大家通过各种学习手段,感受了1千克物体的质量有多重,可我们看像这些(举起一枚硬币,指着衣服上的钮扣和学生带来的鸡蛋,以及文具盒中的笔、橡皮等),比较轻的物品怎么知道它们的质量呢?

  (三)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1、天平称一称带来的硬币以及文具盒中的文具吧,先看老师称几根粉笔的做法。教师边称边介绍克的表示符号“g”。

  2、学生小组进行操作,称硬币、鸡蛋和铅笔、橡皮等物品。

  3、交流汇报。

  4、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猜一猜、议一议等实践活动,感受并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三、全课总结

  看来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除了用称的方法,还可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

  四、课后实践,不断延伸

  1、到商店看1千克的物体或买1千克的东西有多少?

  2、回家用秤称一称或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方法,感受一下家中几种物品的质量。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倒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

  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3、六一节,老师带了许多糖果想送给大家吃,老师给奋飞组6人共分36块,给前进组8人共分了40块,给蓝天组5人共35块,你们认为哪一组的同学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决?

  (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1、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

  2、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身高,然后比较哪一队高?

  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

  7、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实践应用

  1、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2、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5题。

  四、全课总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

  2、师总结。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教材第18~19页练习四第5一11题和思考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选择灵活、合理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混合运算的三步式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主要练习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板书课题)通过练习,要进一步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按运算顺序计算已经学习的`三步计算式题,使计算能力得到提高。

  二、组织练习

  1.口算练习四第5题。

  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学生口算

  2.做练习四第6题。

  然后集体口算一遍。

  小黑板出示,让学生观察,每一道题对不对,错在哪里。让学生改在练习本上。

  提问:第1小题为什么不能从左往右先算165减657第2小题的小括号为什么不能去掉?

  指出: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当小括号里又含有加(减)和乘(除)时,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小括号在题中能够改变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所以不能随意添加或去掉小括号。

  3.做练习四第7题对比练习。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旋转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中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

  感知旋转

  教学过程:

  一、体会感受

  1、观察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

  2、请同学们用手比划一下它们是怎么动的。

  3、举生活中有没有象这样子的一些运动呢,请呢举例子说明。

  象这样的一类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什么什么呢?

  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旋转。

  二、感受旋转的方向。

  1、展示两类按照不同方向旋转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

  2、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3、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秒针是怎么样旋转的。

  4、给旋转按不同的旋转方向起个名字。

  小结:象这样一类跟秒针一样从左往右转动的叫作顺时针转动,而跟它相反的转动叫逆时针旋转。

  三、动手做一做

  1、完成43页第三题。

  2、自己表演一个旋转。让你手里的东西旋转起来。

  3、按照指示按照不同方向转动。

  4、动手完成课本42页做做一做。

  四、展示旋转美,创造旋转美

  1、出示紫荆花图,让学生想想它是怎么样被创造出来的?

  2、用旋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全课总结

  同样注重口语的表达,有的学生说电扇是旋转现象,还有的学生说水龙头是旋转现象,必须纠正:电扇扇叶转动是平移现象,打开或关闭水龙头时是旋转现象。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2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