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汇编(8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新课标北师大版第四册铅笔有多长;教材P40、P41。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实际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分米、1毫米的认识,“估一估”实物的长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具:课件,米尺、1分硬币、10厘米铅笔若干(按小组分)。
学具:
学生直尺、长约1分米、1毫米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入
身穿花衣裳,个子细又长。写出漂亮字,需要它帮忙。请同学们快快猜一猜,它是谁呢?
铅笔不仅仅可以写出漂亮字,还可以帮我们学习数学知识呢?这节数学课我们一起测量铅笔有多长。我们已经学过哪些有关长度单位,用手势比一比,1m、1cm大约有多长?
二、探索分米
1、估:老师给同学们发了1支铅笔,请你估测这枝铅笔有多长?说说你是怎样估测的?(听取汇报)
2、量:同学们估测的结果不一样?怎样才能得出准确的结果呢?请你们用直尺量一量这支铅笔的长度,边量边说一说你是怎样量的?(抽生一边汇报,一边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
3、知:你们知道吗?10厘米的长度还可以用1分米表示,即1分米=10厘米,分米是比厘米大一些的长度单位,用字母dm表示,即1dm=10cm。
4、比: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用手势表示出来?我们的身体是一把尺,从中指尖开始量手掌,到哪儿长1dm,再用手比一比。
5、找:找一找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
6、小组活动:(1)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2)用长1分米的铅笔去量1米的长度,能量几次?你知道了什么?
揭示:1米=10分米 1m=10dm
7、老师给你们准备的'铅笔是你们丢掉的,为自己算一算,每人丢一分米长的铅笔,10人丢了多长的铅笔?全班50人,共丢了多长的铅笔?大约有几个小朋友那么高?多浪费呀!希望同学们爱惜学习用具,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三、自学毫米
1、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铅笔,用认识分米的方法:估、量、知、比、找去认识新的长度单位,遇到困难时,请书这位好朋友来帮忙,自学书40页(2)部分内容。比一比,谁学得最认真,自己学到的知识最多?
2、听取汇报,质疑。
3、课件演示,得出1厘米=10毫米,即1cm=10mm。
四、尝试练习
1、游戏:用手势比一比下列长度:1米、1毫米、10厘米、1厘米、1分米、10毫米、10分米。
2、课件出示:(1)填出适当的单位。(2)解决问题:小猴一家比身高。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61—63页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一组数的比较,观察各数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发现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并应用这一规律计算有关的乘、除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知识迁移和推理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应探索及掌握。
难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理解及灵活应用。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挂图(小数点移动)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1)把5米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米?(2)把5000厘米分别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厘米?
2、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0.004 0.4 0.04
(二)导入新课
1.师:[出示小黑板]下面是四年级三位同学的身高纪录。请大家看一看,这些数据对不对?
(小明14.5米,小红1.38米,小李0.14米)
2.师:你们笑什么呀?
生:小明的身高不对。14.5米太高了。
生:[用手比]小李0.14米也不对,0.14米只有这么高
师:两个错的数据错在哪里?小数点写错了位置。
师:是啊,在小数点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不改变小数的大小,但是小数点的位置移动直接引起小数的大小发生变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数点移动的知识。[板书课题:小数点移动]
(三)探究规律
1、出示情景
出示(例5教学挂图):教师便叙述边板书0.009米---0.9米—0.9米---9米{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吧,齐天大圣孙悟空的“金箍棒”平时放在耳朵里,长只有0.009米,遇到妖怪的时候,才亮出来,由小变大,0.009米、0.09米、0.9米、9米、90 米……
师:观察这组数和金箍棒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从上往下观察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吗?从下往上观察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小结:看来小数点向后移动,原来的数就扩大;小数点向左移动,原来的数就缩小。
板书:右移扩 左移缩
2、合作探究
(1)提问:从上往下观察它们都是把小数点向右移动,却得到了三个不同的数,对吗?看来小数点移动的位数不一样,原数大小的变化也就不一样。数的大小的变化既与小数点移动的方向有关,还与小数点移动位数的多少有关。
(2)合作探究:
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来继续深入研究。各组有这样一张表格和一张小数数位表,请你们小组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进行研究。先吧空白处填写完整,再观察小数点移动的位数与原来小数的大小变化。小数点可以向左移动,也可以向右移动。
方法1:表格
小数点移动的位数
( )米=( )毫米
小数的大小变化
从( )往( )观察
小数点向( )移动
移动( )位
( )米=( )毫米
移动( )位
( )米=( )毫米
移动( )位
( )米=( )毫米
方法2:(学具中的数位表)
(3)交流汇报
谁来说一说,你们是选择哪种方法研究的? 你们发现了什么?
能概括地说一说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吗?
[指名学生对照板书说明小数向右移动引起小数扩大的规律]
悟空打完妖怪,金箍棒要放回去了,谁来说一说这个时候金箍棒怎么变的?(从下到上观察)
(四)实际应用
1.明确数的变化的方法
我们大家研究得出这个规律有什么作用呢?
1.如果要吧一个小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可以怎么办?
如果要缩小为1/10、1/100、1/1000……呢?
2.集体交流
根据小数点移动的变化规律,如果要吧一个数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就行了。要把一个数缩小到它的1/10、1/100、1/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3.强化去0、添0的问题
出示例6、7 把0.01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把1缩小到它的1/10、1/100、1/1000,各是多少?
遇到位数不够怎么解决?
小数点向左移动时,如果整数数位不够则要在数的左边用“0”补足。
整百、整千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后,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
4.填空: 把2.3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 )到原数( )倍。
把0.375扩大到原数100倍,小数点向( )移动( )位。
把0.73的小数点向( )移动( )位,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0。
把30的小数点向( )移动( )位,原数变成0.003。
5. 把1.8改写成下面各数,它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0.018 180 0.0018 1.80
(五)总结本节知识,畅谈收获。
附:板书设计
小数点移动
0.009米→0.09米→0.9米→9米
0.009米=9毫米
0.09米=90毫米
0.9米=900毫米
9米=9000毫米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 知道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符号是“°”。
2. 掌握3个特殊角“直角、平角、周角”。
3. 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的主动探索过程。
情感目标
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理解“周角、平角、直角”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旋转成角”。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1. 情景导入角的计量单位。(课件演示)
2. “度”是角的计量单位,读作“度”,用符号“°”标示。
3. 1度可以简写成“1°”
4. 出示37°,“37”表示数值,是“量数”,“°”是“计量单位”。
5. 作为计量单位“度”,生活中的应用范围很广:水沸腾时为100度,结冰时为0度;正常体温是摄氏37度,高于它就是发烧了;一盏100瓦的灯,连续开10小时,用电1千瓦小时,我们常称作1度电;近视眼患者佩戴300度的眼镜;某种白酒38度;上海位于北纬32度、东经122度,等等。
说明:通过课件的演示和生活中实例的介绍,生动的引导角的度量单位“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直角、平角、周角的.定义。
1. 请你仔细地读读上面3句话,你觉得有什么问题。
2. 出示P68、P69出现的定义
i. 一点(O)和从这一点(O)出发的两条射线(OA和OB)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ii. 直角: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四分之一周,所成的角叫做直角;
iii. 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半周(二分之一周),所成的角叫做平角;
iv. 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角叫做周角;
3. 理解“旋转、端点、射线”。
v. 端点——一点(O)、曾经叫做“一个点、顶点”
vi. 旋转——利用圆规画圆,体会旋转,绕圆心旋转;
vii. 射线——没有尽头,也就无法表示长度,所以角度与射线的长度无关;
viii. 重新定义锐角和钝角
ix. 锐角:小于直角的角叫做锐角。(与以前说法一致)
x. 钝角:大于直角而小于平角的角叫做钝角。(重点理解“小于平角”)
说明:通过对概念中关键词的理解,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让学生认识了直角、平角和周角。学生学习的过程变得具体化和形象化。
三、学习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1.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2. 1直角=90°、1平角=180°、1周角=360°;
3. 2直角=1平角、2平角=1周角、4直角=1周角;
说明:通过对角之间关系的整理,让学生能够熟知不同类型的角。
四、小练习
1. 下列这些是角是锐角、直角、钝角、平角还是周角?
∠=78° ∠=180° ∠=123° ∠=360° ∠=20° ∠=90°
2. 填空
一个周角=_____个平角=______个直角
3. 填“<”、“>”或者“=”。
锐角〇90° 90° 〇钝角〇180°
说明: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对角的分类有更明确的认识。
五、总结
师:说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发现了什么,对我们有何帮助?你对你今天的学习评价如何?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完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后进行的,主要引导学生应用比的意义解答有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本节内容是平均分的延伸,跟分数乘法有密切联系,也是学习第十二册教材比例的基础。
2、本节内容设计比较灵活,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的方法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学情分析
1、经课前了解学生对于比的意义理解得比较透彻,也非常理解、喜欢比的多种表现方法,而分东西时他们都喜欢用平均分,认为平均分最合理,也非常喜欢帮助别人分东西。
2、小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比较强,凡事都喜欢刨根问底,喜欢挑战各种难题,所以本人设计了由平均分向按一定比分配的策略,让他们的认知由平衡向不平衡发展。并一步步引导他们运用旧知识解决新知识,最终真正学到知识。
3、学生可能会认为为什么平均分分东西会不公平,为什么要按一定的比分才合理。
教学目标
1、在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使学生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分配的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正确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使学生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中能够应用一些简便算法;培养学生认真计算,检查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2.用简便方法计算。
指名说一说应用了什么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新授。
1.导语。
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有时也可以应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板书课题:简便计算与巩固练习)
2.教学例3。
出示例3:计算
(1)问: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
(2)指名学生说出计算方法,教师板书:
(3)问:下一步应该怎样算?有没有简便算法?
启发学生说出:根据加法结合律,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加起来。
问:为什么这样算简便?
学生把题目做完: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简便运算。
2.练习十七的.第7题。
让学生比一比,谁算得快,谁的计算方法灵活。
3.练习十七第8题。
第2题让学生列出综合算式,也可以列方程解答。
四、全课小结。
1.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
2.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如果能简便运算的应该怎么办?
五、作业。
练习十七第6、9、10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⑴使同学认识圆环,掌握圆环的特征,掌握计算圆环的面积的方法。
⑵通过操作、探索、发现、交流等活动,初步培养同学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进一步发展同学的空间观念和交流能力。
⑶通过学习,提高同学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会从数学角度认识世界、解释生活,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流程:
一、说圆环。
⑴剪圆环活动。
出示一个同心圆环;
让同学用一张白纸剪出同样的一个圆环。
⑵说剪圆环的过程。
让同学介绍剪出圆环的过程,体验大圆中剪掉一个小圆的过程,感受圆环的大小就是大圆面积减小圆面积。
二、算圆环。
1、教学例10
出示例10和图。
师问:从题中你获得哪些信息?要计算它的面积,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在小组中说说你的想法。
同学汇报和交流方法。
同学自主尝试练习。
交流解答过程。
同学交流(同学作品放在视频投影仪上向全班介绍):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大圆面积-小圆面积;圆环面积的计算步骤,可先算大圆面积,再算小圆面积,最后用减法算圆环面积;全班介绍,教师板书解答的全过程。
2、教学“试一试”
出示题目和图形,理解题意。
同学独立计算。
交流解题方法,注意提醒同学半圆的面积必需把整圆的面积除以2。
3、教学“练一练”
考虑:
(1)求涂色局部的面积,需要计算哪些基本图形的面积?
(2)计算这些基本图形的.面积分别需要哪些条件?
(3)第一个图形,两个基本图形有什么练习?第二个图形呢?
(4)同学独立完成,并全班交流。 反馈时,注意加法求组合图形面积和减法求组合图形的不同。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九第6题。
先说说每个组合需要丈量途中哪些线段的长度?再让同学独立完成。
完成后展示同学作业 ,并交流方法。
2、完成练习十九第7题。
同学根据图形作出直观的判断,并说说直观判断的方法。
师追问:你是怎样想到的?
同学通过计算检验所作出的判读。
3、完成练习十九第8题。
(1)观察图,理解题意。
(2)指导分析。
4、完成练习十九第9题。
师问:你能估计出每种花卉分别所占图形面积的几分之几吗?指导用画出辅导线的方法,来估计每种花卉所占圆形面积的几分之几。
同学独立计算每种花卉的种植面积。
完成后交方法。
四、阅读“你知道吗?,并算一算。
五、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说说缓刑的面积可以怎样求?在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需要注意什么?
六、作业
练习十九第6题、第8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6页例5。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理解乘加乘减的意义,能正确进行计算。
2.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用多种方法计算乘加、乘减,实现算法多样性。
4.培养学生的友好合作意识、探究精神。
5.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就紧紧围绕这一理念,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的自我发现和与众不同的`方法,鼓励创新思维,用恰当的评价为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和谐地发展。
一、激趣引入,巩固旧知
教师出示小熊图片并贴到黑板上,亲切地说:瞧,多可爱的小熊啊,今天就和小熊一起走进数学乐园吧!来,先和小熊做个对口令的游戏。
1.对口令:2、3、4、5的乘法口诀。(有节奏地进行对口令:师生对、生生对)
小熊还想用几道题来了解一下咱们班谁是聪明孩子呢。
2.口算:33=42=(计算前两题时,要说说用的是哪句口诀。)
23=54=14=34=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我们和小熊到它的农庄科技园去参观。
1.图1(在板书上画简笔画):(4棵玉米,每棵结3个)请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列式:34=43=3333=
2.图2:小熊掰走了一个。
请学生结合图意提出问题:还剩几个玉米?
怎样解决?小组商量讨论。可以借助学具。
学生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聆听学生的不同想法。列式:
12-1=3332=332=43-1=233=
如果学生列出最后一个算式,告诉学生要先算乘法。
教师把学生的方法写在板书上,板书方法:先画一个伸着大拇指的大手,谁思考出来的方法,就把谁的名字写在手上,然后在大拇指的一旁写出他的算式,有几种方法,就画几只这样的大手。
3.图3:小熊掰走两个。
在小组内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把式子独立写下来再互相交流。
三、趣味练习,拓展延伸
1.第56页的做一做。
第1题,看图列式,用不同方法列式。
第2题摘桃子:把式子写在桃子上,指名计算并集体订正。
2.开放题:小熊要和同学们做朋友,想知道咱们班有多少同学。我们有多少种告诉它的办法?
如:数;直接说;乘加、乘减(每个小组有几人,有几个这样的小组,还剩下几人)。
3.数田格本中同学们所写出来的字数。(打开准备好的一页,都是几行零几个,每个人写的行数不同,零几个的个数也不相同)能解决的可以当堂解决,暂时有困难可以等学完6、7、8的口诀后再解决。通过这个练习,让学生知道运用乘加、乘减的方法比数数快得多。
四、课堂总结,引导实践
教师总结:我们和小熊一起探究数学问题,可真有趣,把你的收获和大家说说吧?同学们要做个有心人,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试试去吧。
北京市延庆县第三小学郭丽萍
3.4.4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一般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的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一般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教学难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的解题能力。
教学关键: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解题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在一个混合算式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如果混合算式里含有小括号,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呢?
2、把下面的每一组算式合并为一个综合算式。
(1)17+18=35 35×7=245
(2)45×4=180 280+180=460
(3)270÷6=45 990÷45=22
教师引导学生后,引入新课。
二、新授。
1、教学例4。三年级学生要浇300棵树,已经烧了180棵。剩下的分三次浇完,平均每次要浇多少棵?
(1)读题,弄清已知条件和问题。
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训练;三年级浇300棵树,分两次完成:先浇180棵;再把剩下的分三次浇完。求平均每次要浇多少棵?
(2)让学生独立分步列式解答。
①还剩下多少棵树没浇? 300-180=120(棵)
②平均每次要烧多少棵? 120÷3=40(棵)
答:平均每次要烧40棵树。
(3)引导列综合算式。
先由学生把分步解答的顺序说一说。然后提问:第一步算式的计算结果到第二步算式中做了什么?(被除数)那么,列综合算式时可以用“以式代数”的方法。如300-180=120,120÷3=40。第一式的结果是第二式的被除数,把第二式中的“120”换作算式“300-180”,即把300-180的差平均分成3份。
(4)议论并指导列综合算式。
议论“300-180÷4”:
①在这个混合算式中,按照混合运算的顺序,有除有减应该先算什么?(先算除法)
②按照题目的意思要先算什么?(先算减法,也就是要先算剩下的棵数)
③题目要求先、后算的顺序和混合运算的'顺序不一致,怎么办?(加小括号)
2、。
前一段我们已经学过用分步列式解答应用题,今天教学例4,先分步列式解答,再把两步计算的算式组合起来,这就叫列综合算式解答。列完综合算式后,要注意什么?(检查要不要用上小括号)以后解答应用题,可以用分步列式,也可以列综合算式解答。
3、练习。做练习二十的第6题。
4、讨论。分析例4怎样不通过分步解答,列出综合算式?
(1)理解题意,找寻已知条件和问题。
(2)强调从问题出发思考:要求“平均每次要浇多少棵?”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数量关系是:剩下的棵数÷次数=平均每次浇多少棵?
(未知) (已知)
(3)把未知数用一个算式代替。 300-180÷3
(4)检查运算顺序:要不要用上小括号。 (300-180)÷3
三、。在议论的基础上归纳出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四个解题步骤:
(一)弄清题意,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二)从问题出发思考:抓住问题,想数量关系式。
(三)列出综合算式。
(四)检查要不要用小话号。
四、巩固。选择下面各题的综合算式:
1、第二生产组原计划生产80台机器,已经生产了6天,每天生产7台,还剩多少台?
①80+7×6 ②(80-7)×6 ③80-7×6
2、王老师要批改48,已经批改了12,余下的如果每小时批改4,还要几个小时批改完?
①(48+12)÷4 ②(48-12)÷4 ③48-12÷4
五、作业。做练习二十一的第7、8、12题。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2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