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集锦6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教材第94页复习第1~5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好家、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更加熟练地进行加、减法计算的验算和求加、减法算式里的未知数x。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在这一单元里,学习了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复习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复习关系式
1.让学生说一说加法算式中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老师板书。
2.做复习第1题的第(1)题。提问:为什么可以写成这两道算式?
3.做复习第1题的第(2)题。提问:写这两道算式的根据是什么?
三、复习加、减法的验算和求未知数x。
4.做复习第2题。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5.做复习第3题。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找出错误,在书上改正。提问:第(1)题错在哪里?怎样改正?为什么要改成x=40-0?第(2)题错在哪里?怎样改正?为什么要用加法?
小结:求未知数x,一定要先看x是算式里的什么数,再想用什么方法求x,列出式子来计算。
6.做复习第4题第二组题。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7.列含有x的`等式解答文字题。
(1)小黑板出示文字题
25加上多少是45?
什么数减去30是52?
68减去一个数是8,这个数是多少?
(2)指名学生说出哪个数用x表示,口答出求x的等式,教师板书。
(3)提问:用x列出的这些相等的式子后,你能算出要求的数吗?按照什么来算?
四、全课小结
五、课堂作业
复习第4题第一组题和第5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利用已学知识引导学生发现、总结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解决简单的小数加减法问题,
3、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掌握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谈话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出示PPT(超市图片)
师问:同学们看看这是哪里呀?(超市)
对,这是超市,大家都知道我们街上也刚刚开了一家超市,你们去过吗?(去过)老师前两天也去过呢,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前两天从超市里买来的东西。大家想知道是什么吗?(想~)看来同学们不是很想知道,能不能大声地告诉老师,你想知道吗? (生大声回答)
2、出示教具尺子和毽子等,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师在黑板上标好价格。(尺子1.2元,毽子2.5元)
3、师:老师这里还有很多东西呢,大家喜欢这些东西吗?(喜欢)师:好,如果待会儿哪位同学表现很棒的话,老师就将这些东西作为奖品奖励给他们,不过,要想表现好的.话首先得和老师一起解决几个问题。
二、新授
1、出示PPT,生观察尺子和毽子的价格,并让生用前面学过的知识独立说出它们分别表示几元几角。师:看到它们的价格,有同学有疑问了,老师买这两样东西一共给了售货员阿姨多少钱呢?
2、这就是我们今天即将解决的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把这个问题朗读一遍。
3、指名列算式,师板书:1.2+2.5= ,师:为什么要这样列算式呢?(合理即给予鼓励表扬)
4、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有什么不同呢?那同学们能不能用我们前边学习的元角分的知识来计算出它的结果呢?生独立在练习本上计算。
5、反馈。生可能:
(1)2元加1元等于3元,2角加5角等于7角,合起来就是3元7角。
(2)1元2角加2元等于3元2角,3元2角再加5角也是3元7角。。........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7页~38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认识和理解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运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规则意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养成善于思考、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过程
(一)设问,质疑法则
师出示式题:90010+204,让学生独立计算后再汇报。
师:计算时为什么不先算加?
生:在这道算式中,我们要按照先乘除,后加减的法则进行计算。
师:遵守法则无可厚非,可是法则就一定合理吗?比如在这里,如果按照法则计算,加法就永远不可以先算了!
生:加小括号就可以先算加。
师:看来法则的成立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算式中有了小括号,该怎样计算呢?
生:要先做小括号里面的运算,再做小括号外面的运算。
师:小括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
生:改变了运算顺序。
(二)探究,掌握法则
1.初步练习,掌握方法
师:怎样加小括号才能先算加?(师生讨论,形成算式:900(10+20)4)。
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你能试着算一算吗?
学生试练,汇报交流。
师:是不是小括号随便加在哪儿,都可以改变运算顺序?
生:不是的,比如小括号加在90010上,运算顺序就没有改变。
师:这时的小括号常常被我们称为无效括号。那么小括号加在哪里,才能改变运算顺序?
生讨论交流,汇报,形成两道算式:(90010+20)4,900(10+204)。
师:这两道算式括号里都有两步运算,该怎样计算呢?
生:括号里也要按照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师:能试着做一做吗?
生独立练习后反馈,师及时评价矫正。
2.对比辨析,加深理解
师:观察我们做过的这三道算式,其中的数、运算符号以及它们的排列顺序都一样,而且都只加了一个小括号,为什么计算的结果都不一样呢?
生:小括号的位置不同,运算的顺序也就不同,结果也就可能不一样。
师:那我们在做计算时,应当注意些什么?
生1:计算的时候不仅要看清数和运算符号,还要看清小括号的位置。
生2:先确定运算/顷序,再进行计算。计算时还要细心,不要算错了。
师:你们觉得在做混合运算时,什么是关键?
生:理清运算顺序是关键。
(三)变式,熟练法则
师:现在我们就来抓住关键练习,敢不敢接受挑战?
出示题1.根据算式选择合适的运算顺序。
(1)(60010+120)5
a.除乘加
b.除加乘
c.加除乘
(2)136+253010
a.乘除加
b.除乘加
c.乘加除
师:友情提醒,先思考,再慎重选择。
出示题2:根据算式写出合适的运算顺序。
(1)(75+49)(75-44)
(2)658-(174+89)
师:运算顺序掌握了,计算就成功了一半。下面的式题,你能正确合理地计算吗?
出示题3:26+(1460-30) 26+14(60-30) (26+14)(60-30)
出示题4:你能根据提示选择正确的算式吗?
a.(300-120+25)4
b.300-(120+25)4
c.300-(120+254)
师依次出示如下的(1)、(2)、(3)题,让学生选择合适的算式。
(1)按照先乘,再加,最后减的运算顺序运算的算式是( )。
(2)根据框图中的提示选择合适的算式是( )。
(3)求300减120,再加上25,和是多少的算式是( )。
(学生在做到第(3)题时,由于思维定式,大多数人都选择了a。)
师故意问几个没选a的同学:就剩(3)了,你们为什么不选?
生1:a式最后求的是积,不是和。
其他学生大呼:上当了!这题没有合适的算式可选!
师:同学们,学习可来不得半点马虎啊!
(四)冲突,再思法则
出示:学校举行运动会,三年级有54人参赛,四年级参赛的比三年级多7人,三、四年级共有多少人?(直接列出综合算式,不解答)
生练后呈现几种算式:①54+7+54 ②542+7 ③54+(54+7)
继续出示:五年级的参赛人数是三、四年级参赛人数的2倍,五年级有多少人参赛?
师:五年级的参赛人数与什么条件有关?
生:三、四年级参赛的总人数。
师:我们刚才已经列出了求三、四年级总人数的算式,你能在这个算式上改一改,把它变成求五年级参赛人数的.算式吗?
生练习并汇报,在修改③式时教师故意将算式变成(54+(54+7))2
生1:这样不行,都有两个小括号了!
生2:里面有括号,外面又有括号,看不清,容易出错!
师:那该怎么办呢?
生1:可以加中括号。
生2:还有大括号。
师:看来光有小括号还不能解决所有的运算问题,那么其他的括号是什么样的,又有什么作用呢?有了这些括号又该怎样计算呢?我们今后还会再讨论。
(五)反思,超越法则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带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交流。
师:同学们学得很轻松,收获也不少。不过小括号的产生和使用过程可不那么轻松,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出示书后关于小括号使用和变迁的数学文化史知识。)
师:同学们,小括号的使用在运算史上可谓是一个突破,因为它改变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使运算法则更加完善和人性化。但是,如果没有像上课伊始时我们对运算顺序的质疑,小括号还有可能出现吗?敢于质疑、勇于思考才能让我们的知识不断完善,能力不断提升!
[反思]
含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知识难度不大,加之学生已有经验丰富,完全能够实现自我迁移和类推。然而,数学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数学情趣的激发,数学思维的培养,数学文化的熏陶都应融入知识的教学中去。带着思考,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全新的设计,确立了以法则探寻为主线的教学思路,使原本平淡的一节课变得丰满,富有情趣和哲理。
一、用质疑来引入,激发学生对法则探寻的激情
现代社会中的人要生存,必须具有规则意识,然而一味地循规蹈矩,又会被规则约束,缺少创新精神,这就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规则,理性地认识规则。先乘除、后加减是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合理性,也有局限,正是小括号的使用突破了这种局限,使法则更加完善。在这里,老师巧妙设疑:遵守法则无可厚非,可是法则就一定合理吗?比如在这里,如果按照法则计算,加法就永远不可以先算了!疑问激发了学生对法则的反思,引发了进一步探寻法则的欲望。学生在寻求问题解决的同时,不但加深了对小括号作用的理解,也对如何对待规则这样一个较为抽象的话题有了自己的感悟。在引导学生学习小括号里有两步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时,教者也没有直接出示式题,而是再次设疑:是不是小括号随便加在哪儿,都可以改变运算顺序?小括号加在哪里,才能改变运算顺序?,让学生自己先尝试给算式加上小括号,然后再研究加上小括号后的算式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在设疑释疑再疑再释疑的过程中,学生探究欲望被充分调动,新知的学习也更加主动有效。
二、用对比来深化,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
数学思考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没有思考,学习就变成了简单的模仿和练习。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括号的作用,理解运算顺序在计算中的重要性,我设计了一个对比环节,让学生观察、思考、领悟。即这三道算式中的数、运算符号以及它们的排列顺序都一样,而且都只加了一个括号,怎么计算的结果都不一样呢?学生在对比辨析的过程中,清晰地认识到要想正确、合理地计算这些混合运算题,首先得看清题意,理清运算顺序,然后再去计算的重要性。抓住核心对比,使得思考更加深入,思维也更加有序。
三、用错误来诱导,培养学生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
毋庸置疑,学生的科学态度需要培养,然而如何培养才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有意犯错,故意诱错的策略,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善于质疑、勇于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回想起学生认真地叫道:上当了!这题没有合适的算式可选!大声地喊道:这样不行,都有两个小括号了厂我的心情就万分激动,我感受到了他们对待科学的态度,感受到了他们追求真理的决心。
四、用文化来引导,激发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
文化是一种引领,文化是一种传承,文化更是一种对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让学生了解文化,感受历史,从而产生崇敬、立志追求,树立信心、立志创新,不正是我们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的目标吗?所以,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了解是谁最先使用小括号的环节,让学生们通过对数学文化史的了解,知道小括号的由来和发展,感受数学知识的发展变化和每一步坚实的前行过程。同时我还用一句话:如果没有像上课伊始时我们对运算顺序的质疑,小括号还有可能出现吗?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口算有关除法。
(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学会并用类比迁移的方法探索新知,通过观察、分析、交流、合作总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发生变化,商不变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猜想、概括以及发现规律、探索新知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探索性,体验发现乐趣,增强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掌握规律;
(2) 通用简单的语言表述规律;
(3) 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1) 引探讨发现规律的过程;
(2) 用语言正确表述变化的规律。
学生情况:
兴趣是的老师。而且课标明确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四年级的小学生具有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喜欢探究新的知识内容。学生之前已分别掌握了被除数不变,商随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和除数不变,商随被除数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情况。有了这些认识基础,再利用知识的迁移,他们一定能经过探索,发现并总结规律。
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引导发现法为主,辅以谈话法、小组合作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作用与老师的`点拨作用,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利用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去发现规律、分析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四年级的学生一般都喜欢听故事,用故事导入新课,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中来。
(1) 找两名学生学生,一个扮演孙悟空,一个扮演猪八戒:14块饼平均分,2天分完;140块饼平均分,20天分完。
(2) 教师提问:真的像猪八戒想的那样,每天我可以多吃些了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就知道啦。
板书课题:商不变的规律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 提出问题:大屏幕出示如下的算式。要同学们先计算出商,再从上到下观察这些式子,注意分别用第2、3、4、5式与第1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5分钟时间,小组交流讨论。讨论出结果后,用行动告诉老师。
(2) 小组讨论。小组成员激烈讨论,老师鼓励学生各抒已见,学生之间相互补充,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发现规律。
(3) 汇报交流。等班里大部分同学都安静坐好后,教师先找两位同学说出他们分别计算出的上面式子的商,然后找位于班级不同小组、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表述他们组发现的规律。
把几个算式放在一起进行对比。
经过对比,学生们会很容易地发现规律。先找班里左边的小组表述规律,他们会说“被除数乘一个数,除数也乘一个数,商不变”。这时,老师要教师适时加以评论表扬,说“你们组发现了被除数和除数乘一个数,商不变。有了这么棒的发现,真不错。”再找其他组进行补充,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全班有21个讨论小组,教师找10个组不断地进行加工补充。10个组占了全班将近50%的学生,经过这么多同学的补充和教师的引导,同学们最终会完整地说出这样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商不变。
(4) 教师质疑:还有其他问题吗?引出条件:0 除外。为什么是 0 除外呢?生:因为 0 乘任何数都得 0 。老师引导学生:你们觉得在这个规律中,哪几个词比较关键?学生会发现:同时、相同、0 除外。为什么说是“同时”、“相同”?可以举例子来证明,从而得出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0 除外),商不变。引导学生用数学式子的方式把这个规律表达出来。
教师板书
(5) 引导学生利用刚刚发现并总结规律和过程,再从下到上观察这些式子,注意分别用第2、3、4、5式与第1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有了刚刚总结规律的方法,相信同学们能很快发现并说出结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 除外),商不变。
教师在刚刚板书的位置下面一行板书
(6) 教师总结:这就是商不变的规律。全班学生齐读并背诵这两条规律。
(7) 学生们发现了这两条规律,再回看课堂导入过程中分饼的故事,让学生们明白在刚才的故事中,孙悟空正是利用商不变的规律教育了贪婪的猪八戒。
三、巩固练习,扩展应用
题目的设计都是商不变的规律的灵活运用,使学生能进一步加深理解并学以致用。
1.我来问,我来答
(1)被除数乘 2,除数怎样变化,商不变?
(2)除数除以 10,被除数怎样变化,商不变?
2.判断对错。
(1)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 5 ,商就应乘 25 。 ( )
(2)两数相除的商是 6,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 3,商还是 6。( )
(3)已知14 ÷ 2 = 7,则(14×5)÷(2×3)= 7。 ( )
3.从上到下,根据第一行的商,写出下面两题的商。
4.在○中填上运算符号,在□中填上数。
直接由第 1 个式子到第 4 个式子,学生接受起来会比较困难,所以用第 2 个式子和第 3 个式子作为过渡,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并得知第 4 个式子该如何填写了。
4. 自主评价,促进反思
和大家分享一下,本节课你的收获吧!只要学生说出和本节课有关的学习内
容,教师都适时加以表扬鼓励。让同学们自己反思学到的知识,既注重了学法、情感等方面的总结,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五、说练习的内容
课堂作业:课本 P95 5
板书设计:
商不变的规律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激趣引入
1、游戏引入:拍一下手,拍两下肩,拍三下腿,重复两次。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课题:探索规律)
2、寻找生活中的数学规律。(全班交流,反馈订正)
师:找一找我们现在上课的教室里什么是有规律的。
生:座位排列有规律,电扇、电灯悬挂有规律……
师:老师今天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生:老师戴的项链上的珠子排列有规律。
师:你真棒,你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我相信你的这双眼睛一定会看到更精彩的世界。
师:生活中有规律的'现象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探索规律”。
⊙探索规律
(一)完成乘法表,并找一找其中的规律。
1、填表。
师:请同学们把教材翻到87页,这张乘法表中有好多空白,你们能快速地把它补充完整吗?
2、交流。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的结果?
(抽查两行,课件显示)
3、根据填的结果,你能发现哪些数学规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并归纳)
(1)横着看,每一行上的数都是第一个数的倍数。
(2)竖着看,每一列上的数都是下面第一个数的倍数。
(3)沿对角线斜着的一组数1,4,9,16,25,36,49,64,81分别是1,2,3,4,5,6,7,8,9的平方。
(二)填一填。(课件出示)
1、8,11,14,17,(),23,()。
2、4,9,16,25,(),49,64。
3、1,8,27,(),125,()。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得出如下规律:
1、相邻数之间相差3。
2、每个数都是平方数。
3、每个数都是立方数。
4、每个分数都相等。
(三)猜气球。
师:刚才我们找到的是数与数之间的规律,那么图形与图形之间会有什么规律呢?(课件出示教材87页2题)
师:你能说出第20个气球是什么颜色的吗?(学生找到图形之间的排列规律,小组交流得出第20个气球的颜色)
师:那第27个呢?(27÷5=5……2)
(四)摆桌椅。
1、标准问题。
(1)1张桌子可坐6人,2张桌子可坐()人,3张呢?4张呢?
(2)猜想一下,10张桌子可坐多少人?
(3)n张桌子呢?小组交流。
(4)小结:不管摆多少张桌子,我们都可以用4n+2表示可以坐的人数。
2、变式问题。
按照上图的摆法摆放桌子和椅子,完成下表。
桌子张数
1
2
3
…
n
可坐人数
小结:不管摆多少张桌子,我们都可以用2n+4表示可以坐的人数。
师:在桌子数相同时,哪种摆法可以坐的人数多?(小组交流)
3、探索问题。
如果由你负责这次的六一联欢会桌椅布置工作,你会选择哪种桌椅的摆法呢?
⊙典型例题解析
课件出示例题。
一些小球按下面的方式堆放。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退位、不进位)的计算。
3.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退位、不进位)的'计算。
教学难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退位、不进位)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主题图,引出课题。
问:图中是什么动物?在干什么?(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在采松果)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松鼠采松果,板书课题:采松果
2.观察主题图,提问题。
你能看图提出数学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松鼠妈妈采了25个,小松鼠采了4个。一共采了多少个?
松鼠妈妈采了25个,小松鼠采了4个。松鼠妈妈比松鼠多采了多少个?
二、解答问题。
1.你能根据“一共采了多少个”“松鼠妈妈比松鼠多采了多少个?”列出算式吗?
学生说,板书:25+4= 25-4=
得多少?怎样想?小组讨论,汇报。
2.操作验证。
(1)摆小棒:左边摆25根,右边摆4根,5根和4根合在一起是9根,20加9等于29,板书:5+4=9 20+9=29
(2)摆小棒:左边摆25根,右边摆4根。5-4=1 20+1=21
3.看算式拨计数器练习。
32 + 4 = 26 + 3 = 54 + 4 =
48 – 5 = 87 – 7 = 66 – 5 =
三、作业。
1.图意提问题。原来有19个草莓,吃了9个,还剩多少个?
列式:19 – 9 = 10(个)
2.第2题:观察算式,有什么规律?
(两位数加一位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计算并照样子写一组算式。
3.根据“大恐龙比小恐龙长多少米?”这个问题列式。
25-2 = 23(米)
4.独立完成第3、5题。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