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范文七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观察、操作活动,能够用自然的语言描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2、了解折、画、比、量等多种认识图形的方法,体会研究图形方法的多样性。
3、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获得空间和图形知识的经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明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画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长方形纸、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大家喜欢玩捉迷藏吗?老师把我们学过的两个平面图形藏在了这两张图片里,一张是数学书的封面,另一张是邮票,你能找出来吗?
生:数学书封面后面是长方形,邮票的后面是正方形。
(教师板书:长方形、正方形)
师: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你都知道哪些?
生: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
生:长方形有两条长长的边,两条短短的边。
生:长方形长边叫做长,短边叫做宽。
师:大家知道的可真多,那到底是不是像我们说的那样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进一步去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师板书:长方形与正方形)看看它们的.边和角都有哪些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唤起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了解,再通过对“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你都知道哪些?”问题的回答,更好的了解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知程度,并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究体验、加深理解
1、长方形特点。
师: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请大家找出一张长方形纸。
(课件出示要求)要求:你可以借助直尺和三角板,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看看长方形的边和角都有什么特点。(教师指出边和角)
生:动手操作实践。
师:同学们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对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发现?(学生将折和量的过程进行演示)
生:我用三角板的直角量了量,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教师板书:四个角都是直角)
生:我用直尺量了量,发现长方形两条短边的长度一样,两条长边的长度一样。
生:我用折一折的方法,将长方形上下两条边重叠,发现两条边一样长;再将长方形左右两条边重叠,发现这两条边也一样长。
师:大家通过量一量和折一折的方法,都发现了上下两条边相等,左右两条边相等,上下边是相对的边,在数学中我们把它叫做对边,除了上下这组对边外,还有左右也是一组对边,所以在长方形中,也可以说是,对边相等。(教师板书:对边相等)
教师评价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
2、正方形特点。
认识了长方形的特点,你能用刚才研究长方形的方法来研究一下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吗?
要求:请你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来研究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
生:动手操作实践。
师:同学们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对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发现?(学生将折和量的过程进行演示)
生:我用三角板的直角量了量,发现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教师板书:四个角都是直角)
生:我用直尺量了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
生:我用了折一折的方法,先将上下两条边重叠,发现上下两条边一样长,再将左右两条边重叠,发现左右两条边一样长,再将对角重叠,发现相邻的两条边一样长,所以说,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教师板书:四条边相等)
教师评价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相等。
师:同学们太棒了,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都找了出来,请再仔细看一下黑板上它们的特点,有哪些相同点,哪些不同点。
生:相同点是它们四个角都是直角,不同点是长方形对边相等,而正方形是四条边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同时加强了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点的体验,降低了对特点认识的难度。
3、认一认
师:其实,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每条边都有它们自己的名字,请你自己看答题卡的认一认,说说它们都叫什么名字。
生:长方形长长的边叫做长,短短的边叫做宽;正方形的四条边都叫做边。(教师板书:长、宽、边)
师:长方形中有几条长?几条宽?
正方形的四条边中,只有这一条叫边吗?
生:长方形中有两条长,两条宽。(边指边说)
生:正方形四条边相等,所以四条边都叫做边。
【设计意图】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后,让学生通过自学的方法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边的名称,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边的认识。
三、实践应用、巩固概念
1、你能画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吗?(在格子图中)
学生动手画一画,交流汇报。
2、、用一张长12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纸折正方形,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学生拿一张长方形纸动手操作折一折,集体交流、讨论,教师最后用课件演示操作过程,得出结果。
【设计意图】在练习部分设计了三道题目,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第三道题目是巩固对长方形特点的理解,可能稍微有些难度,但通过动手折一折,对学生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四、总结提升
通过本节课,我们对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进一步研究,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学习内容:
教科书28-29页例5、6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图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计算方法。
2、通过观察、比较,弄清商中间与末尾的不同意义。
3、理解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4、能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学习重点、难点:
让学生理解0作为被除数时的意义及除数为0时的意思。从“以学生为主体”这个观点出发,让学生讨论得出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不断沟通乘除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得出规律
将书中四幅图逐一显示,并配上解说,在故事中嵌入数学问题:
1、4个西瓜,师徒4人,平均每人吃几个?
2、你说孙悟空会怎么分?
3、这时猪八戒说我来分,却偷偷的把西瓜全吃光了,
4、沙僧急了,忙问:我们3人怎么分呀?每人能吃到几个西瓜?你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吗?
5、0÷3=0说明其它3人分不到了,
6、做一做:0÷2=0÷4=0÷5=
7、讨论:0÷0=由于这个内容不是小学时学到的,但为了让学生有个认识,所以可以略带一些,当0作为除数时,是没有意义的。
8、小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是0
9、做一做
0÷2=0÷4=0÷5=0÷102=0÷0=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6。
(1)出示例6,要求李思平均每月用电数,你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吗?得:309÷3=
(2)你认为这道题的商是几位数?
(3)尝试用竖式计算,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得到的.?
(4)反馈,比较得出简便写法,指板演题,问为什么十位上要写0?
(5)独立解决“万青平均每月用电数”,及时纠正。
三、练习巩固
(1)竖式计算:604÷2=840÷7=296÷4=835÷5=
比较今天学习的与以前所学的笔算除法的联系
揭题: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
(2)判断题:书第30页,让学生在改错中巩固方法。
(3)解决实际问题:第30页第4题
四、课堂小结(略)
五、随堂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梯形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沟通梯形与其它平面图形的联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的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梯形的概念,认识梯形的底和高并会画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
整理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其异同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说一说学过的四边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演示课件“梯形”】
教师导入:图3有几条边?几个角?这个四边形像什么?(梯子)这就是梯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什么叫做梯形?(板书课题:梯形)
二、探究新知.
认识梯形.
(1)出示图形.【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教师提问:①生活中你见到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外面的形状都像什么?(梯子、木箱、槽子)引导学生看出它们的外形.
②这样的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出示下图
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测量,全班同学测量书上144页此图.
(2)交流测量结果.
通过检查测量使学生明确:有一组对边是平行的,但长度不相等,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3)概括梯形的定义.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板书)
2.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结合图形说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根据图形的位置,一般在上面的'叫上底,在下面的叫下底.习惯上上底画得短些,下底画得长些.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腰.从上底的一个顶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线段叫做梯形的高.高的画法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中高的画法相同.
想一想:能不能在梯形的腰上画高?
引导学生明确:梯形的高只能从相互平行的两条边中任一边上的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
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
3.教学等腰梯形.
(1)教师演示.
拿一等腰梯形,对折一下,你发现两腰有什么特点?(两腰相等)
(2)学生测量.
量一量等腰梯形两腰的长度,结果怎样?(两腰相等)
(3)概括定义.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板书)它是梯形的一种特殊情况.【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4.四边形的关系.
分组讨论: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你可以把四边形分成几类?每类各有什么图形?
引导学生明确: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可分成两类:一类是两组对边平行,其中包括有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另一类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其中有梯形和等腰梯形.
三、巩固练习.
1.用钉子板围成不同的梯形.
①任意梯形②倒立梯形③上底为3高为3的梯形
2.用七巧板拼梯形.
(1)用两块拼一个梯形(2)用三块拼一个梯形
3.继续演示课件“梯形”,出示练习
小组讨论:我们学过的四边形有着密切的关系,你能看图说出它们的关系吗?
4.找出下图中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每种图形有几个?
四、质疑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梯形的定义及各部分名称和认识特殊的梯形)
2.对于今天所学的知识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质疑、解疑
五、布置作业.
指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画出下面梯形的高.
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小学数学教案欣赏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试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8页数学欣赏。
【教学目标】
1、通过选择生活中有趣而美丽的图案,供学生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认识数学的美、体会图形世界的神奇。
2、引导学生尝试绘制美丽的图案等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研究图形的经验。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培养审美意识;
2、绘制美丽图案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1、三角尺、直尺、彩笔、圆规、硬纸板、剪刀、图钉、胶带。
2、课件1:生活中美丽图案的视频(课前拍摄我们身边的美丽图案)。
课件2:课本上美丽图案制作的动画演示。 【个性化修改】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说 明
一、创设情境
1、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播放视频或(图案图片)(包装盒上的图案、门上的图案、建筑物上的造型图案、商标图案、等)
2、你看到的这些生活中的美丽图案,你想说什么?
4、 在你的周围你还见到了哪些有趣的图案?
5、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欣赏和制作美丽的.图案。
二、 欣赏美丽的图案:
1、课件展示教材中的图案(也可以选择一些其他的图案)。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案是如何得到的,是由哪个基本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方式得到的?
7、 小组内进行交流。
8、 小组代表汇报研究结果。(汇报你发现的这些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基本图形变换过来的?通过怎样的操作得来的?)
9、 多媒体动画演示图案形成的过程。
10、 教师小结。其实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基本的图形通过变换而来的,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可以找到其规律。
三、绘制美丽的图案。
1、 小组内讨论下面美丽图案是由哪个基本的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而来的?绘制的步骤应该是什么?
要绘制的图案:
2、组长汇报交流的结果。
3、多媒体再次演示绘制的步骤,并阅读课本上绘制的方法;
绘制的步骤:
6、 讨论绘制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7、 操作活动:开始绘制图案活动,播放轻松音乐,教师巡回参与指导。
四、作品展示和评价
1、 作品展示:把学生画的图案全部张贴在教室的四周,全体学生下座位参观作品。
2、 学生评价:
①、选对你印象最深的作品进行评价(可以是画得好的,也可以是画得不好的)。比一比看谁评价得好。
②、教师系统评价:
A、 学生表现
B、 作品优点、缺点
C、 需要改进的地方
D、 提出希望
五、课堂小结:
3、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又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给大家说一说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
4、 教师激励学生,提出希望。
通过观看影片中的美丽图案,激起学生对美丽图案的探究欲望,唤起学生审美意识。
通过再次欣赏课本上的美丽图案,观察图案的构成,使学生认识数学的美、体会图形世界的神奇,再次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由讨论,以及各种操作活动,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智力。体验合作、探究学习的乐趣,真实感受图形特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研究空间图形的能力、初步的空间观念,体验活动成功的喜悦。
通过每位学生的作品展示,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让学生对别人作品多种形式的进行评价,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在交流和教师的总结性的评价中,提高了自己的审美的能力,使全体学生不同程度的提高和进步。
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愉悦,知道自己本节课学习了那些知识,还有什么不足,今后应该注意的问题。
六、课外拓展:
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美丽的图案?请从中选出一个你感兴趣的画下来。
让学生走入生活,在生活中寻找数学。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根据已有的除法知识经验,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学生理解并掌握该方法。
2、把2种方法加以比较,从而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个比较清晰的整体把握,提高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百位不够除,要把前两位合起来再除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光盘或者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我们来估计一下这几题的商应该是几百多,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
如:984÷2984÷3984÷4984÷5
问:是不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都会是几百多呢?说一说理由。
结合学生回答指出: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百位够除的,那商就是三位数;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另一种情况,也就是百位不够除该怎么办?
板书课题: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百位不够除)
二、出示例题:
1、光盘演示例题。问:把你看到的信息读一读,说一说。
要求“卖了多少千克鸡蛋?”要怎么列式?为什么?
板书:312÷4(学生说,教师写)
2、估算:
它的得数大约是多少?和同桌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老师注意及时肯定一些好的估算法。特别是要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百位上的3不够除,要看前两位即要用31个十去除以4,得到的是几个十。
3、竖式计算:
写完后问:这第一步计算就有挑战,你说应该怎么办?为什么?
老师随学生的回答适当板书。强调:7要写在十位上
多问几个学生:为什么这个7要写在十位上?
接下去的你会算了吗?请大家继续算,写在书上。
4、验算。
学生自己验算,完成一开始的.横式。
指出:这才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解题过程。
小结:这也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但它的得数就是一个两位数。请大家和同桌简单交流一下,同样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什么时候商还是三位数?什么时候商就是两位数了?
三、练习:
1、学生自己完成书上第3页的第1题。
完成后请同桌互相交流:算对了吗?写得规范吗?
全班交流:你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想提醒大家?
四、作业:p.4第2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自主解决乘加、乘减问题,建构乘加、乘减问题的模型,形成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和算理,能正确地计算。
2、学生能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感受、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体会“乘加、乘减”这一问题模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联系生活经验解释连乘的模型,增强探索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建立乘加、乘减的模型,掌握乘加、乘减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乘加、乘减问题的建模过程及模型内化和解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复习:看图列乘法算式。
2、出示旋转木马图,提出问题:旋转木马上一共坐了多少人?
二、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1、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你们先自己动脑筋想一想,我们也可以借助学具摆一摆,再在小组里互相说说。(教师在黑板上摆上4排小棒,分别是3、3、3、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小棒的出现使数学由具体人到符号化的'一种过渡。)
2、小组交流解决过程。
说清楚
(1)你想出了几种方法?
(2)算式怎么列?
(3)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听仔细
(1)同学的方法和你的一样吗?
(2)怎么不一样?
(设计意图:自主关键,合作是内化,让学生在独立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交流,能进一步帮助学生们获得多种的解题策略。)
3、展示学生的解法,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交流意见,以达全员参与的目的;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探索过程中锻炼提高能力;同时学会倾听,在同学的经验上想出新的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结果
①3+3+3+2=11 ②3x3+2=11 ③4x3-1=11等
(以上几种方法中,方法①是连加,学生在以前已经学过。方法②、③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必须要引导学生得出这两种结论。对于其它的方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能讲出算理的都要及于肯定。以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
(1)师:看黑板上小朋友做的方法,你能看懂吗?有什么问题要考考这些小老师吗?
(2)生生、师生相互质疑。
4、结合小棒分析意义。
3×3+2就是求比3个3多2的数。
4×3-1就是求比4个3少1的数。
5、小结:选择自己喜欢的解法,对同桌说一说算理。
6、怎么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7、观察比较。
(1)你喜欢哪个算式,为什么?(优化方法。)
(设计意图:在复习连加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发现3+3+3+2,还可以用乘加算式来表示3×3+2。乘加算式的发现源自于学生的心理需要——追求简单美,同时加深了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2)方法①我们已经知道了,它叫连加。方法②、③。你给它们取个名字,叫什么好?
(3)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内容。(板书:乘加,乘减)
(设计意图:观察比较是一种提升)
(设计意图:在上述活动中,学生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通过情境理解了乘加、乘减的意义,自然得出了计算的顺序,同时为今后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学习建立了感性认识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在操作体验和算法多样化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要借助有效的“表象操作”促使学生从“实物”到“算式”的过渡。)
三、巩固运用,模型内化
1、P58 做一做1。
2、练习十二4。
3、练习十二5。
四、课堂总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设计意图:设计有梯度的习题,层层递进。在层层递进的问题情境中思维不断提升,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特别是在例题的教学中,让学生自由的说明方法,并展现算法的多样化,有效的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学生都是具有丰富潜力的个体。事实证明,正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灵活驾御教材,新教材才能展示它深沉的魅力。)
板书设计:
乘加 乘减
一共坐了多少人?
3+3+3+2=11
3×3+2=11 4×3-1=11
9 12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回忆,初步体验分类、归纳的方法。
2、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1)课时
一、梳理知识
1、加法
出示算式
25+836+759+243+5
50+1639+4047+5062+4
(1)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2)把他们分分类(板书)
(3)计算,抽几道说说是怎么算的`?
: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4)练习(重点是进位加法)学生出题
2、减法
(1)明确要求
师:刚才我们一起进行了加法的有关练习,这一单元我们还学习了减法,减法这一部分和加法有些相似,怎样?我要把这个任务交给小朋友们自己完成,有信心完成吗?
(2)小组合作
一个填表,一个写算式,一个算答案,一个检查对错
(3)展示交流
(4)练习P78T1
46-982-565-7
97-6062-4058-30
二、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79页第1、2题
2、想一想,各种图形表示什么?
△+○+□=40△=()
△+○+□+□=46○=()
△+○+○+□=70□=()
3、P78T2
三、
四、作业课堂作业本第48页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