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3-18 09:37:26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集合6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集合6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过河”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运算。

  教学准备

  挂图,课件。

  切入举偶

  出示挂图,谈话引入。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数学问题。看看图,说一说你看懂了什么?

  对话平台

  1.说一说。

  通过看图,理解题意。

  (1)从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指名汇报。

  (2)试着做一做。

  2.想一想。

  由情境入手,领会理解运算顺序。

  (1)议一议。

  29+25÷9这样列式对吗?

  (2)教师小结。

  小括号可以帮助我们改变运算顺序,如果在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就要先算小括号中的。

  3.试一试。

  试着做一做(29+25)÷9。

  学中做

  1.做一做。

  完成做一做的习题。

  (1)先说一说计算顺序。

  (2)再独力计算。

  2.比一比,算一算。

  16+24÷818-9×230-6÷3

  (16+24)÷8(18-9)×2(30-6)÷3

  做中得

  1.综合练习。

  (1)在〇里填“<”、“>”或“=”。

  7+7+7+8〇7×4+17×9-〇7×7+7

  30÷5+1〇30÷(5+1)9-2×4〇(9-2)×4

  8+32÷8〇(8+32)÷818+36÷9〇(18+36)÷9

  (2)判断。

  ①(8+6)×7与8+6×7都要先算乘法。()

  ②81减去6乘以6的积,列式为:(81-6)×6。()

  ③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2.实践应用。

  完成练习三的第2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教学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相关内容,例1教学认识图形的平移、在方格纸上将图形平移;例2认识图形的旋转;例3在方格纸上将图形旋转90°;例4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例5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通过学习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及旋转以及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为第三学段进一步学习有关内容打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已经这是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以及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学生已经知道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以及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还知道长方形、正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在三年级(上册)学生初步感知了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现象。

  三、教学要求: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会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及其对称轴,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使学生经历从平移、旋转、轴对称的角度欣赏和设计图案的过程,积累一些图形变换的经验,初步感受图形运动的结构美,体验平移、旋转、轴对称的应用价值,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认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过程中,感受与他人合作的乐趣,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体验,增强对图形变化的兴趣。

  四、教学关键:

  1.教学图形的平移时,要将着力点放在确定平移的.距离上。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充分感知图形旋转的基本特征,初步建立图形旋转的概念,为进一步探索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旋转90°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教学重点:

  1.经历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对称轴条数的过程,画平面图形的对称轴。

  2.将图形按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到指定位置,正确判断平移的距离。

  六、教学难点:

  认识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的含义,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七、教学方法与措施:

  1.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合理设置认知起点。

  2.紧扣图形运动的最本质特征,引导学生探索画运动后图形的方法。

  3.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美。

  八、课时安排:

  1.平移 1课时

  2.旋转 1课时

  3.轴对称 1课时

  4.练习 1课时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近似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中的第五课。这部分内容既丰富了对大数的认识,又是对后续学习除法“试商”的基础。另外,近似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当很难得到或不需要得到精确数,或是用大数描述事物时,人们经常会选择近似数。因此,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知识的衔接上近似数都显得至关重要。

  学生收到前面计算教学中估算的影响,以及学生自身的经验积累,很多学生在课前已经可以凭借数感找出万以内数的近似数,也有一部分学生了解甚至可以用“四舍五入”法来求大数的近似数。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四舍五入”法只是一个模糊的认识,对于“四舍五入”法具体是什么,它的道理是什么,什么情况下运用“四舍五入”法都不是十分清楚。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进入了小学中年级段,具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与分析,了解近似数和精确数的意义,感受近似数和精确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借助数线,较直观地感知“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知道近似数的书写格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情境创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分类感受精确数和近似数。

  1、观看一段国庆60周年阅兵视频,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师:这么大的场面中一定蕴涵着许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些数学问题。

  2、课件出示整理的一段文字,让学生默读其中的数字两遍,初步感知数据。

  3、仔细观察这些数,有没有什么共同特点,能不能把它们分一分类?

  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可能会按数据的大小来分,一些按单位分,如60,169,56,66都是以个为单位的,20万、2万是以万为单位的。或者学生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

  师:为什么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可能会说是准确的数,估出来的数。

  师:是的,在数学上,像60、169、56这样准确的数、不多不少正好的数,是精确数;而66、20万、2万是大概的,大约的,差不多的,与实际数接近的数,是近似数。

  4、读一读以下的数据,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吗?

  小明身高130,2cm,就说约130cm;小红从家里到学校走了395米,就说大约走了400米。

  5、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精确数来表示,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近似数来表示?了解近似数的作用。

  师:有些情况下,我们没有必要用准确的数据来描述,只要知道一定的范围就足够了,这时用近似数来表示就比较方便。看来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相当广泛的。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国庆60周年情境引入,出示一些感性材料,通过分类,帮助学生在比较和辨别中体会哪些是实际的、精确的,哪些数是模糊、大约的,从而认识精确数和近似数;又通过列举活动,深化理解,了解近似数在实际中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一)借助数线,直观感受“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

  1、师: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实际面积是18000平方米,但报道中称“近2万平方米”,这里的“2万”是如何得到的?

  同桌交流,指名说说想法,学生可能会说18000接近2万,所以用2万来表示。

  2、结合直观的数线图,分析“18000平方米”称为“近2万平方米”的原因。

  师:18000介于整万数1万和2万之间,由于18000千位上是“8”,所以可以把千位上8直接去掉变成0后向万位进1,就得到了近似数“2万”。

  介绍18000约等于2万,用“≈”表示,写作:18000≈2万全班读一读。

  3、在数线上标出11000,120xx,13000,14000,15000,16000,17000,19000这几个数,请学生尝试分别说出它们的近似数及想法。

  师:15000这个数约等于多少呢?

  学生可能觉得1万可以,2万也可以,因外它刚好在中间。

  师:15000离1万和离2万的距离是一样的,但为了方便记录,我们认为规定15000≈2万。

  课件上将约等于1万和约等于2万的数进行对比,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

  师:请同学们对比两组数据,仔细观察,说说你有什么发现,能得到什么结论?请同桌互相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了解情况。

  学生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发现以15000为分界线,11000,120xx,13000,14000接近1万,16000,17000,18000,19000接近2万。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千万上的数,当千位上的数是1、2、3、4时,近似数是1万,当千位上的数是5、6、7、8、9时,近似数是2万。

  教师借机在黑板上板书:0、1、2、3、4舍;5、6、7、8、9入,介绍“四舍五入”法。

  【设计意图:结合数线图,分析“18000平方米”称为“近2万平方米”的原因。数与形结合,将四舍五入的本质清晰地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合作学习,探究“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参加国庆阅兵的'精确人数是233482人,在下图中找到这个数的大致位置,说一说“约20万人”,这个数是怎样得到的?

  合作要求:1、同桌2人一起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2、学习时,每人都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将讨论的结果填在学习卡上。3、组织简单、清晰的语言准备全班汇报。

  教师巡视,了解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

  2、全班交流。生可能想法:在数线图上标出,发现233482接近20万,;或者233482比25000小,所以近似于20万;直接用四舍五入法,看万位上的数是3,小于5,所以直接把十万后面的尾数“33482”舍去变成5个0,得到近似数20万。

  请多组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要说得有道理,给予鼓励。

  3、教师小结:四舍五入到十万位,关键看万位。

  4、如果将233482四舍五人到万位、千位、百位、十位,近似数分别是多少,怎样得到的?小组内讨论,再全班交流,帮助直观感知求近似数的方法。

  5、引导学生初步概括方法,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怎样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经历探索的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巩固练习

  1、读一读下面的数据,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一题)

  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分析,找出精确数和近似数,加深认识,并感受到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华山是我国的五岳之一,海拔约2155米,在下图上标一标,四舍五入到百位大约是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有些学生在数线上找点时会遇到困难,教师适时指导,帮助学生通过数线进一步感受四舍五入到百位,要看十位上的数。

  3、按要求填表。

  提醒学生认真看要求,仔细数数位。特别对29957四舍五入到百位、千位、万位重点指导。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三道练习题,加深对近似数的认识,感受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能用所学的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请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经历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同时知道近似数的书写格式。希望同学们能留意生活,去感受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板书设计:

  近似数

  0、1、2、3、4舍18000≈20000

  四舍五入法

  5、6、7、8、9入233482≈200000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 P58~5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和判断的能力。

  3、通过质数与合数两个概念的教学,向学生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准备复习,创设情境。

  1、求7和10的约数。

  2、25有几个约数?

  二、探究发现,理解新知。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写出下面每个数所有的约数(1~12)。

  (1)先小组合作完成例一,分别填出每个数的所有的约数,并指出各有几个约数。

  (2)例1反馈。

  (3)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数约数的特点:思考:在自然数范围内,按照每个数的约数个数的特点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哪几类?先独立分类,再小组交流。

  (4)学生汇报分类情况。

  2、比较每类数约数的特点,教学质数与合数的定义。

  (1)先观察有2个约数的数。谁能发现,它们的约数有什么特点呢?归纳特点,给出质数的定义。

  (2)第三种类型的数与质数的约数比较,又有什么不同?概括合数的定义。

  (3)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4)举出质数的'例子?

  (5)举出合数的例子。

  3、自然数按照每个数的约数的多少,又可以怎样分类?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22、29、35、37、87。

  (1)同桌先交流一下,再汇报。

  (2)37为什么是质数?87为什么是合数?

  (3)小结。

  (三)看书质疑

  (四)游戏。

  (五)出示100以内质数表。学生练习记质数。

  三、巩固练习,发展提高。

  1、在自然数1~20中:

  (1)奇数有————,偶数有————;

  (2)质数有————,合数有————。

  2、下面的判断对吗?

  (1)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

  (2)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

  (3)在自然数中,除了质数都是合数。( )

  (4)一个合数,至少有3个约数。( )

  3、猜一猜,老师的电话号码是多少。

  四、总结。

  (略)

  五、作业:

  62页1~2。1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材简析:

  圆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里最后教学的一个平面图形,也是教学的惟一一个曲线图形。学生对平面上常见的直线图形的认识经验将有助于学生对曲线图形的认识,这也是学生对平面图形认知结构的一次重要拓展。通过圆的教学,本单元在教学圆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还通过化曲为直、等积变形这些方法与手段,进一步发展转化的策略和推理能力。全单元的教学内容分成四部分编排,本节课教学第9397页圆的形状特点以及圆心、半径和直径的认识。教学中采用由表及里、逐步深入,来体验圆的特征。例1通过说圆、画圆、感

  受圆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教材里没有直接指出圆是曲线图形,把机会留给学生体验和交流。这样,学生在直观认识圆的基础上深入了一步。例2通过用圆规画、用尺量来教学圆心、半径、直径,使学生能更准确地把握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例3安排学生通过画、量、折等活动,深入体验圆的特征。练习十七在安排练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圆,开展数学思考,发展空间观念。

  特别说明:由于本届五年级学生还没有使用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有关轴对称及平移,旋转的内容无法涉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和半径的相互关系。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组学习,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圆及其特征,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难点:画圆,用圆的知识来解释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纸圆、剪刀、线绳、尺、圆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圆

  1.课前交流:略

  2.导入新课:

  (1)(指着物体上的圆)这种形状叫

  (2)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圆?

  二、自主合作,初步认识圆

  1.画圆。

  (1)学生借助物体画圆。

  (2)用圆规试着画一个圆,然后组织学生交流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定长、定点、旋转一周。

  (3)用圆规规范地画圆、剪圆,让学生再次感受圆是由曲线围成的。

  (4)比较得出: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2.认识圆的特征

  (1)认识圆心、半径、直径

  ①观察剪下来的纸圆,组织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圆心,并知道常用字母0表示。

  ②通过让学生折圆,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圆心的特征。

  ③通过让学生画一画、比一比纸圆上的折痕,交流有什么发现,从而认识圆的半径和直径的概念。

  (2)认识圆的特征

  ①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索圆的有关特征。

  ②完成填表题和判断画圆,让学生知道圆的大小和半径或直径有关。

  ③教师小结有关内容。

  三、联系实际,初步应用圆。

  1.广场花坛喷水装置的设计,如果你是设计人员,喷头放在哪里?喷水距离应满足什么条件?为什么?巩固圆心的作用。

  2.车轮为什么要设计成圆的?车轴为什么要装在圆心?

  3.这是一个球场,要在中间画这样一个圆要用哪些工具?怎么画?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练习二十三的第2、9、11、12、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运用乘加(或减),除减(或加)两步计算解问题。

  2、借助习题中的事例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保护益鸟益虫、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解答问题方法,为学生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320×3 6×7 4×61 5×4 60×4

  20÷4 36÷6 84÷4 600÷3 306÷3

  2、计算

  20×3+6 88-15×3 72×2-100 20-45÷3

  60÷3+50 99÷3-25 4×8+3X6 2×9+5×4

  要求:①观察算式,说一说运算顺序。 ②计算结果,鼓励学生用口算。

  二、探究新知

  1、导人谈话。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需要我们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今天,老师这里又有一个数学问题,你们可以帮助老师来解决吗?想想看吗?

  2、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本第101页的.第2题)

  (1)出示题目:看图观察,把学生带人生活情境。

  (2)提示问题。 可同时接待多少位客人?

  (3)收集信息:①圆桌有7张,方桌有6张;②每张方桌可以坐4人,每张圆桌可以坐4人。

  (4)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放手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再进行汇报。学生的方法可能有:

  ① 4×7+4×6==52(人)

  ② 4×(7+6)或(7+6)×4=52(人)

  每种方法,要求学生说明理由。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方法,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为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

  (5)及时训练:课本第103页的第9题。

  ①说一说,题目描述的情景。②整理题目的信息,所求问题。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④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果,教师要进行简要总结。

  3、除法和精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本第104页的第11题)

  (l)出示题目:学生观察,结合题目情境对学生避行环保敏育,说明益鸟益虫的好处。

  (2)提出问题:小鸟比青量导天多吃多少只害虫?

  (3)收集信息数据,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让学生独立思考确定解诀问题脚步骤方法,切实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

  后,让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巩固训练

  课本练习二十三第12题(这是一道解决购物时常遇到的实际问题)。

  ①先让学生收集题目的信息数据:两种规格的牙刷一种是8枝买32元。另一种是1枝买4元。

  ②提出问题:“买哪一种便宜”,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比较?

  让学生独立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生可能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第一种:32÷8=4元 4元5角一4元=5角

  第二种:4元5角×8=34元 34元一32元=2元

  第三种:32÷8=4元 4元<4元5角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课本练习二十三的第13题。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12-17

小学数学教案07-13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0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9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2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