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

时间:2023-02-04 13:13:04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范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范文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范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算法的比较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运用迁移类推进行计算,自己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理解“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以及有顺序地、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情感态度:在自主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养成独立思考与善于倾听的习惯。

  教学准备:

  制作相关教学课件

  教学重点:

  能正确笔算连续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难点:

  正确掌握连续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眼急脑快(口算)

  利用羊村为了迎接亚运盛会,举行了圣火接力赛,让学生通过口算来帮助小羊胜利的完成任务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逐一出示口算题,指名学生说出结果

  8+7= 9+5= 8+42= 46+9=

  34+53= 28+12= 520+300=

  【设计意图:利用羊村为了迎接亚运盛会,举行了圣火接力赛,让学生通过口算来帮助小羊胜利的完成任务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心明手巧(笔算)

  师:同学们很顺利就迎接到了圣火,但如果想把火炬保留下来,必须打开密码箱才行,你们有信心把火炬保管好吗?现在请拿出练习本,用竖式算一算,密码是多少,看谁算得好。

  笔算下列各题:25+38= 45+29=

  学生独立用竖式进行计算后汇报结果并引导学生观察。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竖式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要提醒同学的?

  【设计意图:卡通人物是孩子们永远的话题,在课中我创设了学生熟悉的卡通世界:羊村迎接亚运会圣火这一情境进行复习,找到了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孩子们在好奇、紧张、愉快中走进数学,通过复习20以内、100以内等的加法,让学生燃起学习新课的火苗。】

  3、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真聪明,很快就帮羊村完成了这意义重大的任务,村长为了表扬我们对他们工作的支持,决定请我们去参观野生动物园,高兴吗?准备好,看看你认识那些野生动物。

  伴随悠扬的音乐,课件分别演示熊猫、东北虎、丹顶鹤、蜥蜴、青蛙、金丝猴、藏羚羊等受保护野生动物。

  【设计意图:参观游玩是孩子的天性,特别是通过努力得来的奖励更能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积极状态。】

  二、交流探索,解决问题

  1、分析统计表,提出问题

  (1)引导学生观察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注意思考从“已知种数”到“濒危和受威胁种数”的数量有什么变化?并结合数据教育学生爱护野生动物。

  【设计意图:通过对图片和数据的分析,使学生从中知道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喻教于学,进行思想教育。】

  (2)让学生仔细观察中国特有的种数的统计图表,说出表中的信息,并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3)出示第一个问题: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让学生思考。

  2、尝试解答

  (1)师:这个问题你会列式吗?请用竖式算一算结果是多少。

  ( 98+25=)

  (2)指名一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计算。

  (3)师生齐分析学生完成的情况,并让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4)结合课件的演示引导学生把这题的计算过程再说一遍,突出“那一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知识迁移的效力,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又培养了学生有顺序地、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3、比较总结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打开密码箱的两题和例题,同桌互相交流讨论,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汇报交流结果,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通过比较总结出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的计算方法、特点并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总结,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连续进位加的算理以及计算过程,同时也提醒学生在计算时要注意那一位相加满十都要向前一位进1,一定要加上这个进上去的.1。】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神机妙算(直接写出结果)

  6 5 3 9 6 7 4 3

  + 7 8 + 8 6 + 9 5 + 8 8

  学生独立计算出结果,教师巡视。

  指名说出结果及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学生在相互交流补充中总结计算方法,自主构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方法。】

  2、拔萝卜(用竖式计算)

  58+94 68+52 86+77

  (1)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出结果,同时指3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计算过程,教师巡视学生的完成情况。

  (2)让3名学生当小老师,批改同学的计算。(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把算式的数抄错)

  (3)集体评讲学生的完成的情况。

  【设计意图:竖式计算是最基本的方法,应是学生扎实掌握。这一环节让学生独立思考竖式计算方法,自主讨论发现竖式计算中的错误,相互交流计算的方法,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述能力,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3、配钥匙(连一连)

  师:班长暖羊羊它负责小羊们的日常生活,但它不小心把小羊房间的钥匙给调乱了,你们能帮帮暖羊羊,把钥匙给配好吗?同桌互相讨论一下,看谁找得又快又准确!

  58+94 58+67 59+75 79+89

  125 168 152 158 134

  指名学生说说如何算得又快又准。

  【设计意图:这题不但训练了学生的笔算能力还训练了学生的口算能力,通过老师的点拨,让学生掌握更多简便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灵活性,对学生进行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4、活学活用(解决问题)

  师:暖羊羊为了感谢大家那么快就帮他配好了钥匙,就请我们去参观他们的农场。你们看,饲养园里养了什么?

  师:你会解答吗?请把你的算式写在书上。

  巡视学生的解答情况,并指名说出解答的算式。

  师:除了上面这个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进行练习,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想一想(扩展延伸)

  的两位数加上的两位数加和是多少?

  【设计意图:这题不但能检查学生掌握本节学习内容的作用,还为下一节估算打下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回顾总结,反思提升

  同学们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在总结中提升,通过总结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节的学习内容,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有更深刻的认识。】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

  98+25=123(种)

  9 8

  + 2 5

  1 2 3

  答: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123种。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范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9页~10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同分母分数加减。

  2、整数1减几分之几的分数减法。

  教具、学具准备:

  西瓜图片,圆片,方格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练习

  1、填空

  3/4里有( )个1/4 2/5里有( )个1/5 4/8里有( )个1/8 5/9里有( )个1/9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题

  展示情境图内容,让学生观察,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课题

  三、探索新知

  1、教学分数的加法

  1)让学生借助学具计算:2/8+1/8

  2)学生交流

  请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3)教师用教具演示2/8+1/8的.过程。

  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算理。

  2、教学分数的减法

  1)用教具演示从5/6里减去2/6的过程

  2)让学生说出教师演示的过程

  3)让学生根据教师演示的过程列出算式

  4)提问:5/6表示几个1/6?

  2/6表示几个1/6?

  5)引导学生说出算理并计算

  3、教学例3

  1)出示1个圆片

  整个圆可以用几表示?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

  2)用教具演示减的过程

  3)让学生说一说演示的意思。

  4)学生根据演示列出算式1-1/4=

  5)让学生计算

  6)全班交流

  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4、学生先探讨,然后师生共同小结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5、练习

  教科书第100页的1、2题

  四、作业

  教科书第101页的1、2题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时大家要理清思路,注意检查,特别是遇上1减几分之几是更应仔细。

  分数的简单计算人教版新课标教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范文3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页练习四第2~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竖式的写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爱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怎样笔算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

  2、笔算除法要注意什么?

  二、指导练习:

  1、第21页练习四第1题

  (1)看作业比较上下两行的'异同。

  (2)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2、练习四第2题

  (1)读题。

  (2)小组合作练习。说说错在哪里?分头进行改正。

  (3)全班订正。

  (4)作补充练习。

  3、练习四第3题

  (1)看图说清题目意思。

  (2)说一说还能想到的问题。

  (3)画出要摆的形状,再说说解答这类问题要用什么方法。

  (4)解答后集体订正。

  4、练习四第4题

  (1)读题,审题。

  (2)找问题、条件、解答问题,评讲。

  三、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学会了什么?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范文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学习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举起收集的树叶,说说它们的名称。

  生:桑树叶、梧桐树叶、银杏树叶

  师:看到这些树叶大家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树叶真是千姿百态。是五颜六色的。我想知道怎样计算树叶的面积。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计算树叶的面积,好吗?

  [评:让学生了解课前所收集的树叶的名称,激发学习的兴趣,体现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紧密联系。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在有趣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二、探究发现

  1.计算长方形面积。

  师:出示一个没有数据的长方形,能说出它的面积吗?能想办法吗?生:量出长、宽。用数方格的方法可以知道它的面积。

  师:(屏幕显示),把长方形放在方格纸上,数一数长方形中有多少个这样的面积单位。

  [评:求长方形的面积是学生已有的经验,这一环节的设计能有效激活学生用数方格方法求图形面积的经验,促使学生把这一方法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

  2.计算三角形面积。

  师:屏幕显示一个三角形,你能说出它的面积吗?学生互相讨论,汇报。

  生:像长方形一样把三角形放在方格纸上数一数。把三角形分开拼成一个正方形。

  师:你想得真好!把图形分开来,再移动变成正方形。数一数有多少个这样的面积单位!

  生:9个这样的面积单位。先数整格的,再数半格的,两个半格可以合成一个整格。

  师:同样是在方格纸上数长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数的过程有什么不同?

  生:长方形都是整格的,三角形有半格的。三角形中两个半格可以合成一个整格。

  [评:求三角形的面积,学生不仅提出了数方格的办法,而且在方格的启发下,大胆想像,指出了先分割,再拼合的方法。这样做便于学生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3.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

  师:(屏幕出示地图、树叶、钥匙等实物图,再抽象出平面图形。)与三角形和长方形比,你有什么发现?

  生:都是由弯弯曲曲的线围成的。它们都是不规则图形。

  师:你们认为像这样的不规则图形应该怎样计算它们的面积呢?请同学们以树叶为例,小组讨论。

  汇报:生:把它看作一个长方形来计算面积。

  师:怎么看?生:把弯弯曲曲的线看成是直的,和长方形很像。

  生: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它的面积。

  师:如果把树叶放在方格纸中,这个不规则图形和刚才看到的三角形比,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生:三角形中的半格正好是整格的一半,而树叶有的占半格多,有的比半格少。

  师:那么怎样用数方格的办法来算出它的面积呢?

  生:半格多的算一格,不够半格的算半格。

  生:我不同意,应该把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师:这时,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的面积是准确的吗?到底哪种方法更接近呢?为什么?

  生:半格多的算一格,不够半格算半格,计算出的面积就会比实际面积大得多,还是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比较好。

  [评:从全是整格一有的正好半格一有的比毒半格多,有的比半格少,教师抓住不同图形的特征,精心为学生创设了矛盾不断激化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讨论中猜想、争论,自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现了非常可贵的估算意识。]

  请学生上台汇报计算方法,用自己发现的方法计算树叶的面积。

  生:先把整格的框出来,然后把半格的编号并标出来。(见图)

  生:不满半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把弯曲的部分都画成半格,再数。(见图2)

  生:整格的分别标上数据,在两个半格中间标上一个数据。(见图3)

  [评: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想法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获取成功的快乐。学生在计算时创造了分类计数等有效的方法,展示的过程给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启发提供了条件。]

  三、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物体的表面是不规则图形?

  生:手的表面。还有很多树叶的表面是不规则图形。身体的正面。

  师:先估一估,再计算你手中的树叶的面积。说说是怎样估的?

  生:用刚才的树叶比较。

  生:让树叶跟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比。

  师:把估出的面积记在心里,再算一算树叶的面积,看谁估的面积和计算的面积最接近。

  学生汇报计算的方法。

  生:我的树叶两半是一样的,我只要算出一半的面积再乘2就可以了。

  [评:教师随时注意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大胆估算,采用多种估算方法。在计算时学生提出了利用树叶的对称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难能可贵!应该给予更多鼓励!]

  四、拓展延伸

  1.学生相互合作,选择手、地图和钥匙中的一种计算出面积。

  2.小结。这节数学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请把这节课你最感兴趣的地方写下来。

  3.回家再找一些不规则图形算出它的面积,好吗?

  [评: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估计并计算手掌、钥匙、地图的面积,及时巩固新学习的方法,学生的体验是丰富而深刻的。鼓励学生把最感兴趣的地方写出来,是很好的总结和反思,值得提倡。]

  [总评]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本节课很好地实践了这一理念。除此之外,还有必要提出三点:

  1.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为本课安排的内容容量很少:先介绍用数方格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然后估计两片树叶的面积,最后尝试计算自己手掌的面积。教师充分利用教材留下的空间和余地,在尊重教材、理解教材主要意图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对教材内容做了补充。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了符合学生认知特点、适合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活动,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策略。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只要得到一个近似值即可,因而更多的时候估算就能解决问题了。据此,教师注意适时提出估算的要求,引导学生在计算时主动地估算,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估算的意识。更可贵的是,学生交流估算的方法时创造性地提出了找参照物类比、利用面积单位去估计等有效的方法,估算的策略得到了发展。

  3.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展示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中有效地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学生提出分割、拼合的方法把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树叶的面积,学生提出化曲为直、分类计数的方法;估计树叶的面积学生运用了类比的方法;有的学生发现了树叶的对称性,利用了对称特点简化计算过程。正因为融入了数学思想方法,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浓厚的数学情趣,学生在活动中思维得到磨砺,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优化,学习的经验得到充实,成功、自信的体验得到强化。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范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列出是否算式,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尝试并学习估算;在具体的情境中,能运用乘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并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在具体的情境和实践活动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知乘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教学重点:

  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能运用乘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能运用乘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第3 课时

  乘火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计算时要耐心仔细,养成检查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坐过火车吗?火车上也有许多数学问题,你们发现了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研究火车上的数学问题。

  二、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火车车厢:卧铺车厢和硬卧车厢,最后出示主题图。

  (1)请学生独立看图,

  (2)谁能提出数学问题,

  (3)谁愿意把自己的问题说给大家听?

  (4)谁愿意解决她刚才提出的问题?

  2、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

  (1)指名列式: 72 5 = (元)

  (2)引导学生讨论算法,汇报算法。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范文6

  教学目标:

  1.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操作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2.经历尝试、失败、成功等过程,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比较面积大小的策略和方法。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教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准备例2的三幅图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并给学生提供剪刀、长方形纸条、透明方格纸和硬币等一些工具物品供学生选用。

  学生每人准备一支蓝彩笔,一支红彩笔。

  课件。

  教学过程:

  一、主动参与,探索新知,在概念对比中建构面积的意义

  1.规范摸的动作,初步明了大小的意义。

  2.再次摸,体会大小。

  3.总结板书,揭示面积的意义(板书课题:面积的意义)。

  4.拓展面的意义,巩固面积概念。

  5.自由列举,比比物体表面的.面积。

  6.闭眼摸物体,辨析周长和面积。

  7.说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让学生判断是周长还是面积

  二、比较面积大小的策略研究

  1.由体到面,明确平面图形的面积。

  2.画平面图形,体会平面图形的面积。

  3.说一说校园平面图的建筑和各自面积的大小。

  4.比较几个省的面积。

  5.小组研究面积大小的比较方法

  6.制造矛盾,让学生解决,促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7.练习数方格的方法

  三、及时总结,升华认识,形成经验

  通过今天的学习,当你碰到一些物体时,会注意观察它的什么?

  四、联想对比,拓展思维,形成空间观念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范文7

  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倒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

  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3、六一节,老师带了许多糖果想送给大家吃,老师给奋飞组6人共分36块,给前进组8人共分了40块,给蓝天组5人共35块,你们认为哪一组的同学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决?

  (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1、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

  2、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身高,然后比较哪一队高?

  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

  7、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实践应用

  1、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2、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5题。

  四、全课总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

  2、师总结。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范文8

  教学内容:

  教材第64页练习十五第2~4题。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方法正确地计算。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口算下面各题

  15×3 19×4 53×8 61×7

  14×10 20×42 50×60 80×30

  700×20 71×20 56×40 47×30

  二、指导练习

  1.计算:21×32,要求学生列竖式计算

  提问: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第一步先算什么?第二步再算什么?第三步再算什么?

  提问:42表示什么?竖式中,63表示什么?

  2.用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

  3.看谁算的快

  完成教科书第64页练习十五的第2题。

  学生完成后,教师讲评,重点要让学生说出计算的过程。

  4.教科书第64页的`第3题

  根据画面内容,把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找出来,并想一想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羽毛球,该怎样列式? 12×14

  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

  5.完成教科书第64页的第4题。

  自己分析画面内容,根据题目的问题,列式解答。

  并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

  三、课堂总结

  通过练习,你进一步学会了什么?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范文9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体会面积单位的大小,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

  2、能正确地应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通过练习,进一步体会面积的含义,巩固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授

  1、选适当的单位填空。

  (1)一根跳绳长约2()。

  (2)一间卧室的面积约为22()。

  (3)一张报纸的面积约为44()。

  (4)教室的门高约为2()。

  2、填空:

  7平方米=()平方分米6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500公顷=()平方千米

  3公顷=()平方米4米=()厘米15平方米2平方分米=()平方分米

  3、边长为12厘米的正方形纸,可以剪成面积是4厘米的小正方形多少个?

  4、一根铁丝正好能围成边厂为4分米的正方形,如果用这根铁丝围成长方形,它的面积有多大?

  5、调查我国的陆地土地面积约多少平方千米。你能从地图上知道我国哪个省或自治区的面积最大吗?

  6、右图是铺了正方形地砖的客厅地面。

  (1)这个客厅共铺了多少块地砖?

  (2)如果每块地砖的边长5分米,这个客厅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7、(1)绿化面积是多少?

  (2)每块水泥砖是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铺路共需多少块水泥砖?

  8、某足球场的长约是100米,宽约是50米,足球场的面积约是多少?

  9、小调查

  调查自己家房屋、院子或学校操场的.面积,并在全班交流。

  长㎝

  宽㎝

  面积㎝

  10、数学游戏

  在下面的方格纸上画出面积是16cm的图形,你能画出几

  种?它们的周长相等吗?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复习了面积与周长的含义;能够画出多种形状不同的图形,充分发挥想象力;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的周长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等的数学事实。)

  三、小结

  教学后记:学生基本能正确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正)方形的面积,但对一些稍微有变化的题目,就感觉措手不及,说明空间观念比较差。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范文10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P8及练习二第3、5、6题

  教学目标:

  1、掌握千米与米的单位换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进行换算。

  2、发现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小组合作技巧。

  3、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掌握千米与米的单位换算,并正确进行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填一填

  1分米=()厘米10分米=()厘米=()米

  1厘米=()毫米1分米=()毫米1千米=()米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千米与米之间的单位换算。(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5,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初步感知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2、汇报交流:3千米=3000千米5000米=5千米

  3、想一想,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让你联系到了什么?(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

  4、出示P8做一做,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练习二第3题

  8千米=()米

  7000米+8000米=()千米

  6000米=()千米

  3千米-1000米=()

  (1)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特别是第2小题,是将单位的换算隐藏在计算的过程当中,可以先换算再计算或者先计算再换算。第4小题必须先换算再计算。

  2、出示练习二第5题

  这道题准确的相距1千米的路线只有1条,那就是从邮局到体育场,途经学校、医院,250米+300米+450米=1000米=1千米。但是我们可以让学生试着去找出大约是1千米的路线。

  3、出示练习二第6题

  这是一个星号题,主要是体现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可以这样算:12-8=4(小时)4个80千米就是320千米。说明4小时走的路程比308千米要多,所以能到达。

  也可以这样算:308里面有4个不到的80千米,那么4小时也能到达。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范文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三位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能正确地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2.训练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不用计算能准确地判断出每道题的商是几位数.

  3.使学生养成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口算卡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学生说得数.

  24040 36090 28090

  40080 20050 54060

  2.教师出示下面的两道除法题,指名两学生到前面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3.指名学生参照上面做的两道题,说一说上一节课总结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

  二、新课

  (一)教学例11.

  1.出示例11:计算973078,并用乘法验算.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中,计算的数都比较小.如果计算的数大了,同学们还会不会算?

  (1)教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这道除法的竖式,先想一想这道题应该怎样算,要用除数先试除被除数的前几位?第一次除得的商要写在哪里?(请一名学生到前面写出竖式,先说一说从哪里算起,再和大家一起计算.)

  (2)教师引导学生看题,问:这道除法题的商是几位数,为什么?(因为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要用除数先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这道题被除数的前两位是97,比除数78大,可以商1.所以第一次除得的商要写在百位上,这样最后得到的商就是三位数了.)

  (3)教师:这道除法最后除尽了吗?(没有,余58.)那么我们算得对不对呢?这道题计算的数比较大,要知道自己算得对不对,可以怎么办?(验算.)好!现在大家就一起来用乘法验算.(指名一学生口述验算过程,教师板书,并说明有余数的除法在验算时与没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有什么不同.)

  2.巩固练习.

  让学生打开课本第61页,做例11下面做一做.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着重检查学生写商的位置对不对.最后集体订正,如果有共同的错误,要一起说一说.

  (二)教学例12.

  1.让学生看课本第59页例12.指名学生读题,教师把例12中的三道除法题写在黑板上.

  2.教师:谁能不经过计算就说出它们的商各是几位数?(指名学生回答.)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判断最快?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多种.教师继续引导:如果让我们计算,当算到哪一步时,你就可以知道商是几位数了?(只要用除数去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或前三位,看第一次得到的商应写在哪一位上,就知道商有几位数了.)

  3.教师小结.我们只要把除数与被除数的前两位比一比就可以知道商是几位数了.如果除数比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小(指着例12的第1题说),商的位数就比被除数少一位;如果除数比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大(指着例12的第2题说),说明在被除数的前两位上得不到商,商的位数就比被除数少两位.我们看对不对?用这种方法判断一下例12的第3题,商是几位数.

  4.巩固练习.

  让学生看例12下面的做一做.先指名学生说出每道题的商是几位数,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再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算出来.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仍然是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只是被除数稍大一些,有的`商三位数(板书课题).除的时候,要按照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去计算,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商,特别要注意商的位置不要写错.我们还学会了不用计算就很快地判断出商是几位数,这也可以帮助我们检查计算的有没有错.

  三、课堂练习

  1.很快说出下面各题商是几?

  2.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112222 436975 901929 901649

  (当堂判完,及时讲评.对于差生进行具体的辅导.)

  3.先说出每道题的商 是几位数,再在□里填上商.

  教师问:两位数除三位数,商可能是几位数?为什么?两位数除四位数,商可能是几位数?为什么?

  4.同学们大扫除,打扫操场的有36人,是打扫教室的人数的3倍,打扫院子的27人.参加大扫除的一共有多少人?

  5.在下面的方格里填上适当的数.

  628□=277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范文12

  教学目标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会进行计算,学会检查,并提高准确率。

  教学重点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解决问题。

  1、哪种要便宜。

  出示书本上的两幅图,让学生看懂图意。

  第一幅图:如果把2千克的大瓶作为标准,那么小瓶的要达到大瓶的数量,需要乘4,所以价钱也乘4。如果把小瓶的作标准,那么大瓶装的买500克,只需要除以4,价钱也除以4。

  第二幅:判断哪种油便宜。先让学生思考,再讨论。

  二、计算。

  让学生把这些题做在2号本上,教师批改后,再针对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出一些题让学生练习。

  三、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和图片:有96位客人用餐,可以怎么样安排桌子?

  合理地安排桌子,要让客人都有座位,桌子上又没有空位。

  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安排方法,如8张圆桌,2张方桌;4张圆桌,7张方桌。

  四、递等式计算。

  也要求学生做在2号本上,独立完成。

  五、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小明星期天想帮妈妈做事情,下面是小明做每件事所需要时间:

  用洗衣机洗衣服30分,扫地5分

  擦家具20分,晾衣服5分

  怎么样做得快?至少要花多少分?

  教师引导学生用洗衣机洗衣服的同时,先后做扫地、擦家具两件事,共用25分,最后晾衣服5分,最后晾衣服5分,所以至少要花35分。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范文13

  一、教材和教学目标

  1、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而编排的。“面积”的编排,突出的变化是加强了探索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首先让学生理解引进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设计了一系列“矛盾冲突”:两个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靠观察很难看出哪个大一些,用重叠的方法也很难比较出它们的大小。从而使学生产生认识冲突,促使学生尝试用间接比较方法,即用其他图形作标准来比较。通过亲身体验与讨论交流,学生发现“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接着教材进一步启发学生探索“用什么样的图形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选用正方形测量比较方便”,进而自然地引出面积单位的教学。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难点是: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使学生认识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学目标有以下三点: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3)学习选用观察,重叠,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3、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具体形象思维也正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我以学生自己已有的空间知觉为基础,在教学中安排大量的观察,比较,测量,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真正落实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目标。

  4、时间安排

  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按照大纲要求,本节课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用时5分钟。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用时10分钟。

  (3)认识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表象。用时15分钟。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用时10分钟。

  5、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各1个。两个大小不一的'长方形。

  学具:两张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纸片和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实物。

  二、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采取教学方法是观察、实验探究法,将情景引入、直观演示等方法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比如:上课开始通过情景引入创设涂色比赛情境,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产生探索新知的需求。理解面积的意义,我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运用学具、动手操作与合作探究中真实地感受什么是面积,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为了让学生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正确表象,我采用活动教学法,目的是直观体验活动为主线,结合生活实例,创设数学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建立正确的表象,并运用这些表象解决相关的问题。学生认识了面积和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后,我把探究的主权让给学生,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通过自学,学生能迅速理解面积单位含义,学习选用观察,重叠,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三、教学程序和教学策略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

  1、 激趣导入新课

  根据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易从情景中引发学习兴趣,因此我首先由在两张大小不同的白纸上进行涂色比赛引入,当学生完成后,我提出问题:谁输?谁赢?原因是什么?让学生真切感悟平面是一个面,有大小之分的,为学生学习面积概念做好铺垫。

  这一环节设计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在游戏的参与中体验,感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自然引出新知,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充分感知,概括面积的含义。这一环节分三步完成。

  第一步:教学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通过让学生指一指身边物体(如:黑板,课桌,书本等)的表面在哪;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谁大谁小,让学生通过实物感知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小结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第二步:教学封闭图形的大小。

  通过质疑:假设我们把练习本的封面画到黑板上是什么形状?引出封闭图形,并出示一组封闭图形,让学生认一认有哪些是封闭图形,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面积大一些,让学生感知到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它们的面积。

  第三步:概括出面积的含义。

  由学生概括说出面积的含义,教师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这一环节设计,通过学生亲身经历,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面积有大有小,那么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呢?

  (1)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请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学生通过观察、重叠,无法直接比较,这就造成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促使学生尝试用间接比较方法,即用其他图形作标准来比较。

  (2)提供学具,让学生自己选择测量标准进行比较。

  (3)汇报展示。学生在选择过程中选择不同的标准:有的选择形状不同,大小不同的图形,既长方形和正方形混合来摆;有的选择大小相同的图形(如同一种正方形或同一种长方形),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发现:要得到一致的测量结果,作为比较标准的图形,形状、大小不同不行,从而得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进一步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样的图形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因为前面学生已经拼摆、测量,所以学生自然而然的选择正方形。

  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采用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激发认知冲突后,提供学具,引导操作、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体现了活动化的数学学习过程,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4、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这个环节分三步来完成。

  第一步:让学生自学课本并出示相应的自学提示。

  第二步:分层次来学习三个常用面积单位。学习“1平方厘米”的教学以“教“为主,具体环节如下:拿,让学生从学具中拿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想,看着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图形并把它印到脑子里;比,比一比你手上的哪个指甲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画,画一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量一量你的橡皮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学习“1平方分米”的教学以“扶”为主;学习“1平方米”的教学以“放”为主。以上利用多种方法的教学,促使学生巩固面积单位,发展其空间观念。

  第三步:用面积单位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为此,在教学中都进行了操作练习让学生量一量橡皮、书本封面、课桌,并让学生学会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积。

  这一环节,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画、找、量等环节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5、练习内化,巩固新知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练习。第一题目的是强化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第二题使学生学会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并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创造思维的空间;第三题进一步在学生脑海中加深面积单位的表象。

  ① 填一填

  (1)( )或( )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2)边长是( )的正方形,面积是( )。

  ②填上适当的单位。

  一枚邮票的面积约是4( )

  教室的地面约是45( )

  小明的身高是125( )

  数学课本长大约是20( )

  ③拼一拼: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一拼

  (1)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和长方形。

  (2)面积是8平方厘米的图形。

  6、全课总结

  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来谈谈收获,不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学生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四、教学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我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以学为本”的教学理念,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

  1、立足面向全体,重视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把学生的体验、探索放在首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说、看、摸、比、想等一系列的活动,来实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无论是时间的安排还是教学策略上都结合学生提供大量的主动探索、体验、领悟与创造学习的时间与空间,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2、注重学生的情感和态度,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到引导学生观察实物,鼓励学生拿、想、比、画、量等策略让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整节课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有效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研究面积是什么,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范文14

  设计说明

  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比较两个一位小数和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关注了以下两个方面:

  1.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教学时,结合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回顾万以内数的意义,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更好地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并掌握比较两个一位小数大小的方法。

  2.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对分数的直观感受。

  通过画一画、填一填等活动,给学生创设亲身体验的空间,使学生获得对分数的感性认识,同时进行两个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相关训练,激发学生学习分数的兴趣和自信心。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说一说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数。

  师:请同学们先独立阅读教材84页第一个问题,然后请大家动手写出几个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整数、小数和分数,并在小组内说一说各自所写的数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示的意义。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2)个体汇报。

  (3)集体总结。

  数可以作为数量的数(基数);计数的数(序数);度量的数(量数);计算的数。

  2.复习数位顺序表。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数位顺序表吗?请大家把教材84页的数位顺序表补充完整。

  (1)学生独立完成。

  (2)个体汇报。

  (3)出示教材84页计数器,让学生独立写出各数。

  (4)指名汇报每个数中的“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师:如果在每个数中的“5”所在的数位上添上7颗珠子,那么在计数器上应该怎么表示这些数呢?先画一画,再写一写。

  (小组内交流后个体汇报,然后集体总结)

  (5)课件出示教材85页1、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3.复习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1)举例说一说怎样比较数的大小。(引导学生从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和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交流)

  (2)学生先与同桌交流,然后个体汇报。

  (3)集体总结。

  (4)课件出示教材85页3、4题,组织学生个体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

  4.复习分数的意义和简单计算。

  (1)请分别画图表示和,并画一画、说一说如何计算+和-。

  (2)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师小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先把1写成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再计算。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的情境,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同时引导学生把相应的知识内容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范文15

  教学目标:

  1、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用递等式正确地进行计算;

  2、走近学生,了解他们的内心,尊重他们的思维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

  3、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多媒体演示:商店里的食品和价钱。

  师:现在如果你到了一家超市,要买你自己最喜欢吃的食品,要花多少钱?

  生1:我想买3袋饼干,1袋3元,共花了9元。

  生2:我想买1瓶饮料和1个汉堡包,共花8元。

  生3:我想买4包花生和1袋糖果。

  师:他买的东西挺多的,同学们先猜猜他用了多少钱?

  生:我估计用了30元左右。

  二、探讨算法

  (一)师生共同探讨计算食品的总价

  师:那他到底用了多少钱?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同学们先自己做做,再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让学生在小组内说出想法后汇报计算过程和想法,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生1:我觉得应该先算出4包花生用了多少钱,所以我要先列出算式74=28(元),再和1袋糖果的钱合起来,列出算式5+28=33(元)。

  生2:我是这样想的:前面我学过有加有减的运算,它可以很方便地把两个算式合在一起,然后再一步一步计算。那现在也可以把刚刚那两个算式合在一起,变成5+74,这样计算起来会方便一些。

  师:你的.想法很棒,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的混合运算。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指综合算式)在这个算式里,有乘法有加法你要先算什么?

  生1:我要先算乘法,因为我要先知道4包花生用了多少钱,才能求出最后的价钱。

  生2:是呀!如果先算加法5+7,就不知道算出来的数是什么意思。

  (二)探讨如何计算20-43

  1、刚才你们学会了计算食品的总价,那现在如果你有20元,买4包饼干应找回多少钱呢?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同学们自己先想一想,再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想法。

  2、让学生在小组内说出想法后汇报计算过程和想法,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3、汇报算式20-43的计算过程和想法。

  (三)自学书本例3和例4

  (四)质疑问难

  (五)小结算法

  三、巩固练习

  课后反思:

  在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数与代数中,关于数的运算的具体目标明确提出: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能对结果进行合理的判断。正是在这种目标的指引下,现在的数学计算,不再是单纯的数与数之间的运算,而是变为了每一步计算都有其具体的生活情境,每一个数字,甚至每一个运算符号都有其独特的生命意义。如在学习计算应找回多少钱的过程中,学生意识到必须先算出食品的价钱,才能进一步算出找回的钱数。就在这种熟悉的生活情境下,学生慢慢地体会到先乘除,后加减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这些算式也变得有了生命的价值;数学和自己的生活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感觉到数学充满趣味。当问题自己提,规律自己发现,结论自己总结时,学生的思维就会得到充分的发展。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的教案08-31

数学小学教案09-25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01-22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10-26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除法》教案12-17

小学数学三年级-基础教案12-17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2-17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教案02-24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案02-05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