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

时间:2023-01-30 15:04:20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推荐】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1

  教学要求:

  1、在观察人民币以及换币、取币等活动中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知道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

  2、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学会简单的购物,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3、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勤俭节约的教育。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各种面值人民币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

  1、出示例题第一幅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2、提问:你们从图中看到些什么?你们买过东西吗?买东西要用什么?各个国家的钱都有不同的名称,谁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

  3、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你们认识人民币吗?请你从盒子里找出认识的人民币,介绍给本组的小朋友听。分组活动。

  组汇报: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逐一介绍面值不同的人民币,教师随机补充,并把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分别展示出来。

  認识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让学生辨认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的思想教育。

  提问:小朋友,你们能把这些人民币分分类吗?请学生拿出盒子里的人民币,小组合作分类。

  学生汇报分类情况,并说说分类的依据。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人民币的种类有:硬币、纸币;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2、例题第二幅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

  提问:图中的小朋友想买什么?(手表)

  买手表该付多少钱?(1元)

  请学生从盒子里拿出1元钱,比一比谁的拿法多。

  学生汇报拿1元钱的不同方法。当出现拿一个1元的和10个1角的时候,引导学生建立“元”与“角”之间的进率关系:1元=10角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1元=10角”,那么1角等于几分呢?(1角=10分)

  完成填空:

  1元=()角

  1角=()分

  3、试一试:一张1元的人民币可以换几张5角的?几张2角的可以换1张1元的?同桌互换。

  请学生说说互换的结果,以及为什么要这样换。

  三、应用拓展

  1、连一连。(“想想做做”第1题)观察并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每种物品的价钱是多少?有几种面值的人民币?分别是多少?

  请学生把要买的物品和对应的人民币连起来。

  2、填一填。(“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说说每个题目的意思,再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拿一拿。

  (1)“想想做做”第3题。

  (2)“想想做做”第4题

  思考:用一种人民币怎么拿?两种呢?三种呢?

  游戏:购物。(“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货架:橡皮(每块4角),美工刀(每把9角5分),铅笔(每枝4角),自动铅笔(每枝7角),尺(每把3角)。

  请小朋友用1元钱购物,想一想,说一说,可以买哪几样东西?应找回多少钱?

  四、总结延伸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认识元角分)知道了什么?(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1元=10角、1角=10分)关于人民币,小朋友们还知道什么呢?这些面值更大的人民币,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2

  教学目标:

  1. 通过十个十个数,认识百的组成,初步感知十进制计数方法。

  2. 通过百数图,掌握百以内整十数的加减法。

  3. 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方法认识与掌握百的分拆,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现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认识百的组成,掌握百以内整十数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软件,百数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媒体演示装面包,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叔叔阿姨是如何装面包的。

  2. 出示10袋面包,问学生:一共有几个面包?你是怎么数的?

  3. 引导学生概括:10个十是1个百。

  板书:10个十是1个百。

  4. 追问:谁知道100里面有几个十?

  5. 讨论:如何把100这个数放到数位表中呢?

  二、展开

  出示百数图:你知道这里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点吗?

  让学生观察百数图,讨论自己的数法,并交流。

  完成右边的练习,并一起朗读。

  三、深入

  1. 在百数图上我们还可以做加减法呢。

  2. 用教学软件“百数图” 依次演示。

  3. 小组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做这些题目?

  (学生可能会说1个十加1个十等于2个十,2个十是20。或者因为1+1=2,所以10+10=20)

  4. 在小组内交流:50+10=?50+20=?50+30=?50+40=?

  5. 出示:40-10=?50-20=?70-40=?30-20=?90-50=?

  让学生自己讨论出解决这些题目的方法,然后全班进行交流。

  6. 小结:这些数都是整十数,我们通过自己动脑筋学会了整十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做题目的时候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做。

  7. 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第4题,比一比谁计算的'正确率最高。

  做完后,和你的小伙伴互相检查,并说说计算时你是怎么想的?

  8. 完成第5题前面3栏,要求在计算正确的基础上,比一比谁的速度最快。每一小组全对并且最快的小朋友可以做小老师检查自己小组其他小朋友的完成情况。

  9. 第5题的后面2栏,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题目中各部分的变化,然后自己再试试看怎么继续编下去。

  四、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积极思考,并与小伙伴们进行讨论,学到了很多知识,你都有哪些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3

  云鹰友好小学余志明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一年级学生人,这些学生大部分是上过幼儿班,还有些学生是从外地转入的。他们天真可爱,活泼调皮。据幼儿班老师介绍,这些学生各方面的差异较大。有的活泼开朗,还有个别学生智力低下,接受能力差。开学初,经过和学生初步接触了解,这些学生由于常规训练少,一些起码的常规知识都不懂,他们还像在幼儿班一样没有任何约束,想来就来,要走就走,上课时乱走乱动。本学期施行的实验教材,主要是开拓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因此,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三、教学重、难点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四、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会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教学措施

  1、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1)注意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

  (2)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

  (3)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4)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5)联系儿童实际、根据学生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重视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建立数感。

  3、计算教学应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4、根据儿童生活特点,从感必经验出发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5、通过“用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6、设计安排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实践活动,注意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7、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教学方法应体现开放性和创造性。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尽量注意使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

  8、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学具。

  六、教学进度安排(见附表)

  第一单元:准备课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第1——4页)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第2——5页的内容,第2、3页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图中有教师、学生、鲜花、树木、楼房,人和物的数目注意用到10以内的各数。新教材丰富的教学资源,不仅将数扩展到20,而且画面中,每个数量出现了多种角度数的话,还会数出很多,这就给予学生创设了充分观察、探究的空间。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数画中的.事物,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的能力,并不要求都数到,只要教师心中有数,在学生数出以后能给及时正确的评价即可`。

  单元教学目标:

  1、在和谐愉悦的探讨氛围中,了解学生的数数和认数情况。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

  3、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充分利用材料资源,渗透思品教育。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学生数数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的数感。

  2、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3、引导组织好学生小组学习,使学生初步感知合作学习的快乐及要求。单元课时安排:约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第2——5页(数一数)

  教学目标:

  1、在非常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初步了解儿童认数、数数情况。

  2、通过观察等探求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合学生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物快乐,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对人对物的爱的情感,初步培养学生会听、会说、会补充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及合作与参与的意识。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一台。

  教学过程:

  a)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拿出一封一份礼物————金龟子的信,让学生随着美丽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听信:

  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好,从今天开始,你们将成为一名真正的小学生了,在学校里,你们将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到许许多多有用的知识,学会许多的本领,会面为一个对社会有着巨大贡献的人,你们高兴吗?数学书里都是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活动,充满了神奇,学好数学非常有用,它可以帮助你解决一些你生活中的困难,你们想学习数学吗?那么,从现在开始,你们的数学陈老师将会把你们带进数学的王国里,让你们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到那时,你们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学生的,你们有信心吗?

  b)认真观察,小组讨论,了解数数情况

  用实物投影仪出示书中第2——3页的画面。

  1、这是什么地方?你认为它美丽吗?

  2、请你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图上的物体分别有多少?(先小组讨论,互相说,教师深入到小组里了解情况,并且在个别组里探讨数数规律,然后再请小朋友说)

  3、评价:你认为你们组有什么优点,别的组呢?

  三、继续观察,小组交流,了解认数情况

  用实物投影仪出示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材第2——3页的图画

  活动形式同第二个环节一样:观察——交流——汇报——评价,不苛求学生按怎样的模式说,让学生在相互启迪中自我感知怎样说好就怎样说,怎样说适合自己就怎样说。

  四、操作感知,及时强化

  1、数周围的实物(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数一数学校里的事物各有多少)

  2、数字卡片

  3、按方位数数

  4、开放性练习

  猜一猜,想一想、说一说,验一验

  手里最多能拿几根粉笔?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初步的操作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以及创新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懂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课件呈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卡通形象:小朋友,你们认识我们吗?你们想想在哪儿见过我们呢?

  2。小朋友,你带来了哪些朋友啊?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带来的物体,能说出名称的就说出来)

  3。小朋友带的物体真多呀,看了这些物体,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4。看来,小朋友想知道的知识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物体。(揭示课题:认识物体)

  [说明: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生动的画面和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唤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并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动手探究,体验领悟。

  活动一:看一看、摸一摸。

  导语:小朋友,请你们看一看、摸一摸桌面上的物体,你有什么发现?

  1、学生认真观察桌面上的物体,初步感知物体的外形。

  2、学生用手触摸物体,初步感知物体的特性。

  3、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说说物体的形状分别是怎样的。

  [说明:理解数学知识首先要观察数学现象。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等活动,初步感知物体的形状,为进一步探究物体的特征建立感性基础。]

  活动二:分一分、比一比。

  导语:刚才小朋友观察了几种不同形状的物体,接下来,小朋友能不能按形状把它们分分类呢?

  1、以小组为单位将物体进行分类。

  2、各小组说说自己小组分了几类,是怎样分的。

  3、全班交流,达成共识。教师相机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名称。

  4、各小组分别拿出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桌面上滚一滚、堆一堆,并交流自己的感受。

  [说明:在学生初步感知了各种物体的形状后,再通过实际的分一分、比一比等活动,能进一步感知几种几何形体的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活动三:认一认、找一找。

  导语:现在请小朋友看大屏幕,电脑把这四类物体的形状画出来了,你还能认出它们吗?(课件呈现几种立体图形)

  1、学生看大屏幕上的图形,说图形的名称。

  2、请四名学生头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头饰,其余学生在桌面上找出各自的好朋友,并举起来,以示响应。

  3、教师指出,像这样的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小朋友仔细看看我们的教室,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快找找看。

  4、要求学生想一想:在哪些地方也见过这几种形状的物体?

  [说明: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四种形状的物体后及时进行必要的抽象,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在找一找的活动中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又注意把学生引入更为广阔的现实情境中进行充分的体验活动,使学生的已有认识更为丰富、生动。]

  活动四:搭一搭、数一数。

  导语:小朋友,你们玩过搭积木吗?现在我们就用刚刚认识的这些物体作积木,搭一件你最喜欢的东西。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搭得最好!

  1、明确要求后,学生动手搭积木。

  搭好后,学生可以离开座位互相参观学习,并进行评价。展示部分优秀作品,并指名说说这件作品是用哪些形状的物体搭成的。

  2、数数自己的作品中,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各用了几个,把数的`结果填在表格里。

  [说明: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设计开放的教学,让学生自己进行设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活动,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创造欲望得到满足。这样做,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创新的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总结延伸。

  1、今天,我们和谁成了好朋友?学到了哪些知识?

  2、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朋友,课后,大家再去找找吧!

  [说明:让学生自己总结学习的方法和学到的知识,体会互相合作、主动探究是学习的好方法。]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5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4~25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会正确计算5以内数字的加法。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及看图表达,使学生经历加法的计算过程。

  3.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的含义,正确读写加法算式。

  【教学难点】理解加法的意义,并能将加法的知识运用于生活。

  【课型】新授课。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纸片。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利用PPT呈现图片和小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师:小朋友们,上一节我们学习了《2—5的`分与合》,先一起来回顾一下。(PPT呈现图片,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对《2—5的分与合》进行复习回顾,为学习《1~5的加法》奠定基础。)

  二、观察图片,展开新课

  创设情境,用PPT展示图片。

  师:在公园门口,我们经常看到卖彩色气球的,非常漂亮。我们看图片上就有一个小丑在公园里卖气球(学生初步感知图中有3个红气球和1个绿气球)。 下一页PPT,提出问题(图片中小蜜蜂提出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图中一共有多少气球?

  生:四个,小丑右手有3个红色的气球,左手有1个绿色的气球。

  师:非常好。下面请同学用课前准备好的圆纸片代替气球,表示一下图中我们看到的气球。(之后电脑演示用圆纸片代表气球的过程。)

  师:大家刚才表现都很好。我们看到,算气球的总个数就是把左手的气球和右手的气球放到一块儿,也就是合起来的意思。(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

  的动作,初步渗透加法的含义。)

  师: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表示合起来的过程(教师板书“+”,并带领学生读一读)。把3和1合起来,我们就能用加法来表示(板书:3+1=4)。 读作:3加上1等于4(强调:“+”为加号)。

  [设计意图]:由直观图抽象到数字的加法计算,使学生感知加法的含义,并知道加法算式的写法及读法。

  刚才我们认识了新朋友“+”,下面我们听一听这个式子中“+”和“=”的介绍,希望小朋友能理解并记住它们。(PPT播放小视频)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使学生对“+”和“=”更深入的理解。

  师:对“+”有了更深的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问题(PPT动态呈现小丑交换左右手气球的过程,引导学生用式子重新表示气球个数)。

  师:小朋友刚才说的都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副图,看松鼠一共有几只?

  [设计意图]:数气球个数的例题,是学生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借助于上一节学习过的4的分与合,引导列出加法算式。数松鼠个数的例题,使学生借助于5的分与合,列出算式。

  三、知识应用

  1.看图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2.在方框中填入正确的数字。

  3.先用

  摆一摆,再填得数。

  4.思考题。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

  1.P28-29练习五:

  第1,2题和第6,7,8加法部分习题;

  2. 《同步练习册》 第三单元《加法》练习。

  【板书设计】

  加法

  3 +1=4 1 +3=4

  读作:3加1等于4 读作:1加3等于4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有关利息的初步知识,理解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会运用利息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利息。

  2、使学生明白储蓄的意义,进行教育,培育其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学生分组、幻灯机、存款凭证。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小品导入新课

  师:在上新课前,我们来看一个小品。大家可要仔细看,等一下,老师有问题要考你们,看谁最聪明,好,现在请看:

  师:银行职员,同学甲:储户小丽,同学乙:孜大爷。

  (甲背着背包,兴冲冲地赶路,碰上乙)

  乙:喂,小丽,这么些早去哪里呢?

  甲:张大爷呀,我还要去银行取钱呢!

  乙:取钱!真不懂你们这些人,钱好好地家里不放,偏偏要藏到银行里,又要存,又要取,多麻烦。

  甲:大爷,这您就不懂了,这钱放在家里不安全,存到银行里,不但能合理、有计划地用钱币还能支援国家建设呢!

  乙:真的吗?钱存入银行有这么好处,那我赶紧去把家里的几百块钱存了,省了我天天提心吊胆了。

  甲:大爷,再见

  乙:再见

  (甲继续走,到了银行)

  甲:您好,我不想取回去年存的100元钱,请您办下手续。

  师:好的请填一下取款单。(生填)

  师(把钱递给甲)这是你的钱,数数看。

  甲:(数钱)惊讶地叫道:哎,怎么钱多起来了?

  (甲扬起手中的钱)您多给了一块八毛。

  师:(抚摸着甲的头):真是个诚实的好孩子,钱没错,这1.8元是你应得的。

  二、新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谁会知道,说说看!

  1、 学习利息的计算公式,及相应的几个概念。生:(利息)

  师:同意这种说法吗?是的,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利息(板书课题)

  师:那你对利息了解多少?生说。(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利息)

  师:说得真好,大家表扬他。

  师:再请几位同学说说什么是利息,并引导学生说出小品中的1.8元是利息。

  师:你知道这1.8元利息是怎么算出来了吗?请学生看书讨论,后引导学生得出: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板书)生齐读利息的计算公式。

  师:从这几年来公式可以看出,要求利息,首先得知道什么?(本金、利息率、时间)

  师: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利息,对于本金和利率你知道多少,结合课本,请同学们说一说。生说。

  (存入银行的钱叫本金,小丽的100元是本金)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利率,利率是由银行的规定的。有按年规定的',叫年利率,有按月规定的,叫月利率,利率可根据存款的长短,和存款的方式不同而不同)生没说到的,教师可进行补充,并出示:

  小丽整存整取的年利率是2.25%

  让学生说说这整存整取是什么?

  (是存款方式,存款有活期、整存整取,零存整取等方式)

  2、 计算利息。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这个公式。

  出示:小品中的小丽把100元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一年。年利率是2.25%。到期,利息是多少?

  ① 学生独立完成,请一学生上台板演。

  100×2.25%×1=2.25(元)

  ② 让学生说说列子中的每个量代表什么?根据什么进行列式。(100是本金,2.25%是利率,1是时间,2.25元是利息)

  3、 税后利息的学习及计算。

  师:2.25元是利息,这可就奇怪了,可小丽只拿到1.8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钱真的算错了吗?

  让学生自由说,不清楚,可以翻书找找原因,小组进行讨论,得出:

  (国家规定,存款的利息要按20%的利率纳税)小丽得到的实际上是纳税后的利息叫税后的利息。教师板书:税后利息。

  师:那税后利息该怎么算呢?想想看,看谁的脑子最聪明,转得最快。

  学生讨论思考后,师引导得出:

  税后利息=利息-利息×20%=利息×(1-20%)

  师:看来,同学们真了不起,利息已经算出来了,现在,算税后利息有困难吗?好动笔。学生计算,请一同学板演:

  2.25×(1-20%)=1.8元

  或2.25-2.25×20%=1.8元

  师: 现在,大家知道,小丽,多得的1.8元是怎么回事了吗?生:知道。

  出示第三个问题:小丽一共可取回多少元?

  师:这“一共”包括什么?(本金和税后利息)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反馈。

  100+1.8=101.8(元)

  答一共可取回101.8元。

  4、 反馈练习,让学生看教科书P124—P125内容。

  师:还有什么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师:同学们表现真好,现在让老师来考考你们,看谁知识掌握的最牢。

  出示:①把钱存入银行,只对国家有好处( )

  ②所有的利息都要纳税( )

  ③存款的利息按20%的税率纳税( )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7

  详细介绍:

  教学内容:教科书2—4页新学年开学第一天,分类,练习一第1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学习按由小到大的顺序观察并数出图中的人和物的个数,或按方位数出周围物体。

  2.学习物体分类,并把同一类物体圈起来。

  3.学习指物数数,认相应的数字。

  (二)能力训练点

  1.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图画或周围物体,学习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做到指物数数,培养数数能力。

  3.引导学生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述,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为学生介绍数学知识的用途,渗透学习目的教育。

  2.结合观察图画,初步培养学生爱学校、爱老师、爱同学的思想感情以及爱学习、爱劳动、守纪律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进行入学教育。

  2.引导观察图画,数图画中人和物的个数。

  3.学习分类,初步知道什么是同类物体,把同一类物体圈在一起。

  教学难点

  1.按一定顺序指物数数。

  2.理解物体分类。

  3.学习用完整、规范的语言表述。

  教具、学具准备

  1.放大的挂图或幻灯片,内容是教科书2—3页的开学图。

  2.教学“分类”用的实物图,幻灯片或电脑软件和认识1—10数字及相应的整体图画。

  教学步骤

  一、教师谈话,引起兴趣

  小朋友们,从你们迈进学校大门那时起,你就是一名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了。学生在学校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我们要学习很多知识,其中数学是我们学习的主要课程之一。数学知识用途很广,从数物体个数的1、2、3……;买东西要花钱,汽车行驶的快慢,工厂生产的`机器零件及产值,农业上的施肥及收成,到科学家研制发射人造卫星、原子弹、导弹及航天飞机等都离不开数学知识。这说明,世界虽大,但到处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数学书的封面,下方中间最大的两个字就是“数学”,上面的图画中三只小鸭子与小朋友抱着的一只小鸭子之间就含有不少数学知识,图画背景是七巧板,七巧板有很多拼摆方法,里面藏着很多数学秘密。这说明学习数学很重要,也很有趣,我们现在就从这本书学习开始。

  二、引导观察,指物数数

  出示图画,引导数数。(指图)这幅图画是一所小学新学年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都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学校环境很美,你们看,这幅图里都画了些什么?

  1.看图无序观察。

  学生看什么说什么。(有学生、老师、有的浇花,有的踢球,有树、有小鸟……)

  2.引导有序观察学说完整话。

  (1)边指边数出数量是1的人或物。(一位教师,一面五星五旗,一个足球)

  (2)边指边数出数量是2的人或物。(两个同学向老师敬礼,两个同学在浇花,两把喷壶)

  (3)边指边数出数量是3、4、5……10的人或物。(3个同学在踢足球,4棵葵花,5个大字“欢迎新同学”,6朵花,天上飞着7只小鸟,楼旁边有8棵树,一共有9个学生,一位老师,一共有10名师生。)

  (4)按顺序数一数画面上1—10的人或物。

  教师谈话:通过看这幅图我们知道,学校到处都有数学,而且这里的老师、同学互敬互爱,整个校园充满着团结、欢乐的气氛。

  3.观察周围物体指物数数。

  (1)数一数教室有几个门?几个窗?每个窗上有几块玻璃?有几盏灯?教室墙上挂着几张画?……

  (2)横着数,一排有几张桌子?竖着数,一行有几张桌子?

  (3)数一数,你左边的一行有几个同学?右边的一行有几个同学?前边一排有几个同学?后边一排有几个同学?

  三、认识同类物体,学习分类

  1.出示或显示4页左方上铅笔和皮球图。(没有集合圈)

  (1)图中的物品都是什么?它们各有什么用途?

  (2)引导同学自己说一说:大球小球都是球,是同类物品,(出示或显示集合圈)引导学生用右手食指也在两个球外面画一个圈。

  (3)讲述:不管大球、小球都是同学们玩的球,是同类物品边说边把两个球圈起来,这样表示它们是同一类物品。而铅笔是写字用的和球不是同类物品。

  2.观察4页右上方的图。

  (1)引导同学认真观察,看看图画上的都是什么?哪些属于同一类,用铅笔圈起来。

  (2)启发学生指着示范图说一说,哪些属于同类,应该怎么圈?为什么?(因为大鸡、小鸡、公鸡、母鸡都是鸡,属于同类,应圈在一起,而书包和气球它们不是同类物品)

  (3)学会看书,指导练习。

  打开书第6页,看练习一,第1题,而后教师读题。

  (1)完成左图。提问:图中的四种物品各是什么?那些物品是同类的?

  学生回答,帮助整理。西瓜、香蕉、桃子都是水果,是同类的,而布娃娃和水果不是同类。

  请同学动手把同类物品圈起来。

  (2)完成右图。图中的哪些物品属于同类?把同类物品圈起来。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圈。

  (3)即兴练习

  ①请同学看看自己的书包里都有些什么?可以分成哪几类?(各种书属于同类,各种本子属于同类,还有文具盒……)

  ②打开文具盒,仔细看看,有哪些物品属于同类?(铅笔、钢笔、圆珠笔等属于同类)

  四、指图数数,认识数字

  1.出示4页下图。

  2.请同学们指着图,数一数每个圈里各有几个物体?认识圈旁边的数字。

  3.指名到前面,指着数出任意一个圈内的物体个数,读出旁边的数字。

  (如这个圈里有1、2、3、4、5,5条鱼,这个数字是5)

  4.同学们自由互相数圈里的物体个数,读出旁边的数字。

  五、组织室外活动,认识学校,巩固分类

  1.课上教学内容结束之后,可组织学生从学校门口开始,参观认识学校,边看边引导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什么?(校牌、花坛、教学楼、办公楼、树木、操场上有老师、同学……)数一数有多少棵树?……。

  2.然后问,看到的这些人和物,哪些属于同类?

  六、全课小结

  今天你们都学习了什么?(看图数数,分类,数数,认数字。)

  七、布置作业

  1.回家和家长说一说今天学了什么?

  2.观察周围物体数一数个数,说说哪些属于同类。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脱离直观,直接用想加算减的方法计算十几减6.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十几减6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十几减6的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用加法算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片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演示课件十几减6】

  1.口算(出示口算卡片)

  6+4= 6+5= 6+6= 6+7=

  6+8= 6+9= 6+10=

  2.( )里应填几(出示投影)?

  6+( )=10 6+( )=11 6+( )=12

  6+( )=13 6+( )=14 6+( )=15

  6+( )=16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教师出示例1.【继续演示课件十几减6】

  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减9、减8和减7的题,都是想加算减,那么11-6怎么想?得多少?

  学生说出得数后再指名一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教师出示13-6=□.【继续演示课件十几减6】

  提问:计算13-6怎样想?

  让学生翻开书,在例1中的`括号和□中填上适当的数,再指名中下生说一遍想的过程.

  2.教学例2.

  教师出示例2.【继续演示课件十几减6】

  提问:请同学们看这三道题(手指三道例题),想一想,每道题得数是多少?

  教师逐个订正完以后,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十几减6的题怎样算.算十几减6的题目,先想6加几得到这个被减数(可手指例题示范),那么想出来的这个数(用例题示范)就是要求的得数.

  三、全课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十几减6的口算.

  随堂练习【继续演示课件十几减6】

  1.做一做第1题,出示投影.

  (1)引导学生看图说意,列式计算.

  (2)学生填书.

  2.做一做第2题,加减法对比练习.分组进行.

  6+5= 6+8= 6+6=

  11-6= 14-6= 12-6=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独立填写,订正时说一说怎样的.

  6+□=13 6+□=15 6+□=16

  13-6=□ 15-6=□ 16-6=□

  布置作业

  练习四第3~5题.

  3.11-6= 17-8= 18-9=

  14-7= 15-6= 16-7=

  4.9+4= 12-6= 7+5=

  11-7= 6+8= 16-9=

  5.学校的胡琴和提琴一共有13把,胡琴有8把,提琴有多少把?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9

  教学目标:

  1.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掌握6、7的组成,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2.发展初步的动手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体会分与合的思想,受到辨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的实践探索、合作交流得出6、7的组成。

  教具准备:

  圆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设疑:茄子博士有18个气球,想送给3个孩子,每人6个气球。6个气球,分在两只手里拿,可以有几种分法呢?

  三个学生的分法没有按次序出现,可以让其他学生调整他们排列的次序。

  讨论:看着一个同学的分法,可以有几种说法呢?

  说完后,指导学生有条理地填写教材第32页例题中的空格。

  二、动手操作,尝试练习

  讨论:茄子博士看到你们爱动脑筋、爱思考,每人奖7个圆片,你能把圆片分成2堆吗?有几种方法?能按顺序有条理地分一分吗?请你一边分,一边把结果记录在教材第32页试一试的'空格里。

  填完后小组相互交流检查,指定一名学生板书。

  三、活动游戏,应用巩固1.连一连(想想做做第1题)

  描述:茄子博士看到大家那么聪明,高兴的不得了,他奖给大家6张数字卡片,哪两张卡片上的点子合起来是6,请你连一连。 2.说一说(想想做做第2题)

  茄子博士一口气又给我们送来了6朵白云,哪两朵白云上的数合起来是7?请你说一说。

  同桌互相说一说。

  3.对口令(想想做做第3题)

  师生玩6的对口令:教师出手势2,说:我说2,学生出手势4说:我说4,6能分成2和4。

  学生之间玩7的对口令。 4.吃螃蟹(想想做做第4题)

  讨论:同学们口令对得那么好,茄子博士为你们准备了许多螃蟹,看谁吃的螃蟹多,怎么吃呢?谁能把螃蟹身上的数分成钳子上的两个数,把钳子上的两个数合成身上的数,那么那只螃蟹就归你吃了。

  教师指导学生。

  四、揭示课题,巩固应用

  讨论:黑板上是你们动手动脑学会的知识,谁能用一句话说说学会了什么?

  师生齐板:

  6、7的分与合。

  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98页。

  教学案例

  师:说一个你最喜欢的100以内的数,并说说为什么?

  生1:我喜欢60,因为我们班有60位小朋友。

  生2:我喜欢7,因为我今年7岁了。

  (老师把学生说的数字一一写在黑板上。)

  师:大家说了这么多喜欢的数字。那么,你们能不能选择+其中的两个数字组成一道加法或减法算式?能的话将它写在卡片上。

  (把学生编好的算式卡片贴到黑板上。)师:看着一黑板乱七八糟的卡片,你现在最想对它们做什么?谁愿意帮这个忙?

  生1:给它们分类。

  生2:按顺序排一排。

  师:小组内讨论一下,按什么顺序排?理由是什么?

  组1:我们组认为按得数大小排比较好。

  组2:我们组认为按计算方法排比较合理。

  组3:我们组同意2号组的意见。我们还把加法计算题分成两类:一类是进位加法,一类是不进位加法;还把减法计算题也分成两类:一类是退位减法,一类是不退位减法。

  师:说得真好!就请你上来帮老师来归归类。

  师: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道题说说你怎么算出来的?

  生1:我来说进位加法36+8。我是这样想的,先把8分成4和4,先算36+4得40,再算40+4等于44。

  生2:30+58,先算30加50得80,再算80加8等于88。

  生3:95—40,先算90减40得50,再算50加5等于55。

  师:每个同学都有自己最好的方法,真了不起。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

  教学反思:

  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条件。这个课例就本着这一理念为指导,创设了一个个“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说一个自己喜欢的数字,并用卡片写下自己所编的`算式题;小组讨论分类的标准、依据,各自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开放思维空间,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还可以改善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做学问”的素养。本节课,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1~6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1~5各数,建立初步的数感。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验与同伴互相交流学习的乐趣。

  4.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4~16页

  教、学具准备

  教 师准备1~5的数字卡片、点子图;学生准备1~5的数字卡片、5个小圆片、5根小棒。

  教学设计

  从现实中抽象出数

  1.师:小朋友们,你去过动物园吗?你们瞧,(课件演示)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早晨,老师和同学们来到了野生动物园。(课件出示14~15页主题图),这里有这么多可爱的小动物!跟你的小伙伴讲一讲,你看到了什么?分别有几个?

  [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情境野生动物园激发儿童主动探究的欲望。]

  学生小组内交流,并且教师参与到个别组的交流中,引导学生按不同事物类型分类数数,并且进行有序观察。

  [通过教师参与,渗透分类观察的方法。]

  2.学生汇报。

  3.老师根据汇报情况适时把卡片1~5贴在黑板上进行认读。

  同时让学生找出自己的数字卡片,并摆在桌子上。

  [通过小组交流、认读数字卡片以及找出自己的数字卡片等活动,逐步抽象出数。]

  反馈实践

  1.谈话:老师说一个数字,你能用小棒表示出来吗?你还能用其他方式表示吗?

  [从抽象的数中再回到实践中去,让学生通过摆学具进一步体会数的基本含义,使学生在丰富的操作和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数的概念,发展数感。]

  2.谈话:老师拿出3个苹果,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和老师同样多的苹果数吗?

  请告诉你的小伙伴你是用哪种方式来表示这个数的。

  3.同桌之间考一考,教师参与到个别组的活动中。

  感知数的顺序

  1.逐次感知1~5的顺序。

  课件演示,学生跟着摆。

  学生先摆1个圆片,再摆1个是几?这个2是怎么得来的?再摆1个得到几个?

  依次感知3、4、5的来源。

  [通过亲自摆一摆,让学生感知每一个数都是在前一个数的基础上添1得来的。]

  2.整体感知。

  a.出示点子图,你来给它们5个排排队。

  请两名学生上台摆,其他学生在下面自己动手摆。

  [点子图则让学生整体感知数与数之间的横向联系。]

  b.摆好后提问:5的前面一个数是几?3的前面一个数和后面一个数各是几?

  然后同桌间互问互答。

  c.让学生从1数到5,再倒着数一遍。

  开放性活动

  1.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谈话: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物能用1~5表示?用你自己的话来告诉你周围的小伙伴。

  [通过学生进行有关数的表述,加深学生对数的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

  a.小组交流,教师参与到活动中,并适时指导,注意表述的广泛性。

  b.请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

  学生汇报。

  c.教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数量为1、2、3、4、5的物体,看来只要小朋友们认真观察,你会发现在我们的周围有好多的数学问题。

  2.猜数游戏。

  提问:

  a.这个数在2的后面,可能是几?还可能是几?

  b.这个数在4的前面,有可能是几?

  c.这个数在3的后面,而且在5的前面,可能是几?还有可能是其它数字吗?为什么?

  [利用这个游戏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良好的数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3.张开想象的翅膀,创造学生心中的美丽世界。

  师:用你们桌子上的圆片、小棒、卡片等摆出你喜欢的图形,并跟你的`小伙伴说说你摆的是什么?用什么摆的?用了几个?

  [此活动是为了初步建立数与图之间的联系,并且让学生体验与同伴交流的乐趣。]

  小组活动,老师到学生中间参与活动。

  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先互相说说,再告诉老师和大家。

  [汇报学习成果式的总结,是创造性教学的最终基本环节。]

  教学设计说明

  1.创设情境,把学生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研究的对象。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我们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学生就会感到亲切,产生对数学的情感,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2.优化数学活动,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学生可以体验的数学事实。

  对于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深入地理解1~5各数的基数含义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需要把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的数学事实,采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地教学,就能卓有成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起这些抽象的概念。同时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创新意识、探索能力和情感得到了和谐发展。

  总之,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再用学的数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学生的学习就能得到情感体验。

  专家评析

  本教案设计最大的特点在于让学生进行充分地合作学习。从出示主题图开始,就采用小组交流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观察。在接下来的反馈实践与感知数的顺序两个环节中又通过同桌互考的形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在后面的开放性活动中,小给合作方式使学生在用数进行交流和创新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注意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并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很好地体现了教师作为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作用。从全篇教案来看,设计者在教学手段方面形式多样:创设情境、实物演示、动手操作、数学游戏,这些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达到主动探究,积极建构。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12

  设计思路

  对于幼儿“>”和“<”看起来很抽象,实际上只要让他们记住开口的方向,学习起来就容易多了,并且能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本课意在为幼儿创造一个 良好的学习氛围。第一,根据“>”和“<”比较形象的特点,通过儿歌和身体感知,让幼儿记住开口的方向;第二,以游戏贯穿活动内容。

  活动目标:

  1、认识“>”和“<”,理解不等式的含义,理解大小的相对性。。

  2、学习把不等式转变为等式。

  3、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可逆性,锻炼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分析: 重点认识“>”和“<”,理解不等式的含义,掌握相等与不相等的转化;难点是掌握“>”和“<”的方向。

  活动准备:

  1、7只蜜蜂,5只蝴蝶的图片。

  2、4朵红花、六朵黄花的图片。

  3、数字卡片“7”、“5”、“4”、“6”以及“>”、“<”、“=”卡片若干。

  4、数字头饰两套,小猴子头饰若干。

  5、数字小兔图一张,有关数字卡若干。

  6、数字卡10张(装入猫头包内),铃鼓一个,磁带、录音机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课题:认识“>”和“<”

  1、问:“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季)“春天来了,蜜蜂蝴蝶飞呀飞呀,飞到我们幼儿园里来了,大家看一下,飞来了几只蜜蜂?几只蝴蝶?”教师展示蜜蜂和蝴蝶的图片,幼儿说出数量,教师贴上相应的数字卡。

  问:“蜜蜂和蝴蝶比,谁多?谁少?”“那么,7和5相比,哪个数字大?哪个数字小?”

  师:“我们可以在7和5之间放一个符号,让人一看就知道哪边的数字大,哪边的数字小。我们以前学过‘=’号,能放‘=’号吗?”启发引导幼儿,引出“>”,重点引导幼儿观察大于号像张着嘴巴对着大数笑,大于号表示前边的数比后边的数大,初步理解大于号的含义,说出“7”大于“5”。

  2、问:“蜜蜂和蝴蝶的家在哪里?”(花园里),展示红花和黄花的图片,让幼儿感知其数量的不同,引出“<”,重点观察小于号像是在向左弯腰,撅着屁股的样子,屁股撅给小数瞧,小于号表示前边的数比后边的数小,说出“4小于6。”

  3、师:“大于号和小于号一个开口向左,一个开口向右,很不好玩,我们得找规律记住它们。”启发幼儿找出内在规律:“小朋友可以看一下,无论是大于号还是小于号,它们开口得方向都对着哪一个数(大数),尖尖的小屁股对着哪一个数(小数)。”

  学习儿歌:大于号,开口朝着大数笑,小于号屁股撅给小数瞧。

  二、表演游戏:学做“>”“<”

  找出4名幼儿做数字娃娃,戴上数字头饰,找两名幼儿分别站在两个数字中间,用身体姿势表演>”“<”,幼儿读出“9大于7”“7小于9。”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13

  一、预期效果

  1.应掌握的知识

  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学会一些比较的方法,体会轻重的相对性;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光靠看一看、掂一掂不能准确地比出物体的轻重,从而认识到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和精确性。

  2.发展的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初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

  3.应培养的情感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二、设计要旨

  1.课标解读

  初步让学生感知“轻”、“重”的含义;会用符号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其中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通过观察、操作、尝试体验“轻”、“重”、“最轻”、“最重”的含义,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知识,在探索中辩析易错概念;第二个层面是练习,在练习中充分注意到问题的开放和答案的不惟一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是学会比较的方法;教学难点是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

  3.学情认识

  学生对比较轻重、高矮、长短虽然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对比较活动中的相对性认识不足,本单元就要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使学生获得比较多少、高矮、长短、大小、轻重的相对性的认识。

  直接比较两个事物的大小、多少、高矮、轻重等学生并不困难,但对间接比较两个事物的大小、多少等等需要通过一定的推理才能获得,因而是教学中的'难点。

  4. 经验介绍

  “轻重”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较大小、高矮、长短、厚薄等基础上开展的又一次体验活动。教科书在安排上体现了三个层次: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 “说一说”这一环节通过两个小动物玩跷跷板,使学生一眼看出谁轻谁重,认识到重量差别大的两个物体可以通过看得出比较的结果;“掂一掂”这一环节通过淘气和笑笑动手掂一掂,获得对轻重的感性体验,认识到用眼不能看出轻重的情况下可以用手掂一掂;“称一称”这一环节,通过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明确当看、掂都难以分辩物体轻重时,可以借助工具来比较,从而体会到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和精确性。最后通过一组练习来使学生获得得间接比较轻重的方法,知道轻重和大小、高矮一样是相对的,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

  三、实施要领

  1、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2、教学流程

  序号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辅导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轻重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轻重

  1.师:星期天到了,小动物们都在公园里玩耍,它们玩得可高兴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都有什么动物?它们在干什么?(出示主题图)

  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观察:小熊和小猴在玩跷跷板,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小熊重、小猴轻)你是怎么知道小熊重,小猴轻的?

  师:从这幅图中你还能看出谁轻谁重?

  师小结:小朋友真能干,通过观察可以看出谁轻谁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轻和重。

  (板书课题 轻 重)

  2.你还能说出你身边的物体谁轻谁重吗?

  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发现相关数学信息。

  生1:大象重、小狗轻;

  生2:大象重、小熊轻;

  生3:小猴重,小狗轻。

  根据低年纸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特征,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并且由动物世界回到现实生活,体会“轻重”无处不在,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二)、实践操作,发展认知

  实践操作,发展认知

  1.掂一掂

  (1)让学生观察讲桌上的一本数学书和一个文具盒,说说数学书和文具盒谁轻谁重?

  (2)为什么同样的书和文具盒,大家判断的不一样呢?有什么办法可以证实一下谁说的对呢?请学生上来用手掂一掂,再把你发现的结果告诉大家。

  (3)请2~3名同学上台掂一掂。

  (1) 教师把文具盒里的文具取出来,再请2~3名同学掂一掂,说出谁轻谁重?为什么?

  (5)你们想不想掂一掂,看看自己的文具盒和数学书谁轻谁重?与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再交换东西掂一掂。

  (6)教师小结:文具盒和数学用眼睛看不能准确地判断谁轻谁重,我们用掂一掂的方法能够比出谁轻谁重。

  (7)小实践:再选择桌上的其他东西掂一掂,比一比,与同学交流一下。

  2.称一称

  (1)出示重量接近的一个苹果和一个梨。

  (2)猜一猜:谁轻谁重?

  掂一掂:谁轻谁重?

  师:不管是猜一猜,还是掂一掂,小朋友的答案都不同,怎么办呢?谁又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呢?

  (3)小结讨论:你们能想出哪些办法?

  (4)出示天平秤。介绍在天平上比较轻重的方法,教师把苹果和梨分别放在天平的两边,让学生观察,现在你知道苹果和梨谁轻谁重吗?

  (5)分小组活动。

  拿出你们身边的学习用品,选择其中的两样,先猜一猜,再掂一掂,再后称一称,说说谁轻谁重。

  (2) 教师小结:从刚才的比较苹果和梨谁轻谁重,我们发现要想准确地知道谁轻谁重,称一称是最好的办法。

  (7)出示一大块塑料泡沫和一小块铁。

  先说一说:谁轻谁重?为什么?

  再掂一掂、称一称。

  明确:比较轻重,不能只看大小、大的不一定重、小的不一定轻,一定要实际掂一掂、称一称才能确定谁轻谁重。

  生1:文具盒轻、数学书重;

  生2:数学书轻、文具盒重;

  生3:文具盒和数学书一样重。

  得出:讲桌上的文具盒比数学书重。

  得出:现在文具盒比数学轻。

  如一本书和一个本子比,一本书和多个本子比,等等。

  学生猜测结果。

  小组讨论方法,交流意见。

  汇报交流,充分听取同学想出的不同方法,给予适当的评价。

  分小组进行猜一猜,再掂一掂,再后称一称,说说谁轻谁重。

  在“掂一掂”这个环节中,通过猜想、推测、实践等探究活动,把教师的“教”变为学生的“探”,通过学生掂自己的物品,别人的物品,积累轻重的感性认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解决实际问题。)

  在“称一称”这个环节中,通过设疑——讨论——操作——深化,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领悟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想出办法解决面临的新问题,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可贵的成功体验。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出示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怎样判断的。

  2.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引导学生说出一个西瓜和两个菠萝一样重,说明一个西瓜就比一个菠萝重,如果学生不能理解,可用实物演示一下。

  3.第3题

  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谁最轻?谁最重?为什么?

  4.第4题

  这道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可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思考的过程,再引导学生分析。

  独立判断,并说一说判断过程。

  练习设计分为三个层次:独立完成的、合作讨论的、指导完成的。通过三种练习形式,练习不同层次的题,难易结合,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对于较难的题目,通过讨论交流,也能顺利完成,达到数学目的。在练习中不限制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尽情表达,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学业诊断

  1.常见错误分析:

  常见错误分析

  1.比较轻重时,判断天平称翘起的那边重。

  缺少实际生活经验,不懂得天平称的原理。

  2.()比()重,()比()轻矮,各个量填反。

  缺少观察比较的技能和表达的方法。

  3.三种物体比较轻重,错误把数量多的判断为最重的。

  缺少实际生活经验,等量代换的思想理解有困难。

  2.诊断问题

  诊断1:()比()重?

  诊断目的:比较大小的方法以及表达方法。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14

  教材内容:新课程第二册教科书P9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描述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借助生动形象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4)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纸、彩笔、水果图片

  教学预设:

  一、创设情境,原始数据

  大家喜欢看动画片吗?老师这儿有一段非常有趣的动画片,你们想不想看?

  电脑出示配乐动画:

  (画外音)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住着一直叫聪聪的猴子。明天就是它的生日,有许多的好朋友来为它祝贺生日,你们想认识它们吗?

  二、探索收集、数据的.方法

  1、提问:聪聪的好朋友都是谁?它们各有几只?

  2、(没看清)电脑再放动画片

  3、提问

  A、五种动物各有几只?谁同时数出来了?

  B、没有数出来(大家数的只数不一样),看来光靠数还不行,还要用笔记一记,我再放一遍,但你们要想出一个又简便又好记的记录方法把小动物的只数记下来,行不行?小组讨论一下,比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最好。

  4、报告数据的方法。

  谁来说说你们组想用什么方法记录?

  A、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记录的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好记就用哪种方法,好吗?

  B、下面就用你最喜欢的方法记下小动物的只数,开始!

  5、电脑再放动画片。

  6、展示数据的方法。

  A、请你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录的?你能把自己记录的结果说听听吗?

  B、大家同意吗?

  C、还有不同的记录方法吗?

  7、。

  同学们真棒!想出了用各种符号记录每一种动物的只数。大家知道吗?这些方法,就是数学中的“统计”!(出示课题)

  8、比较。同样是用符号来统计,哪种统计方法更简便?为什么?

  三、用统计图表表示数据

  1、出示统计表。

  2、提问。

  A、这个同学统计出的每种动物各几只?学生说教师在表中填出数:6、3、7、2、3

  B、聪聪的朋友各有几只?这个同学统计得对吗?你能来说一说吗?

  3、这样一张用来统计各种数据的表格我们就叫统计表。

  四、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

  1、根据这五种小动物的只数,请你在这幅图上涂上颜色表示出来。比一比,看谁涂得又对又快。

  2、学生根据数据用水彩笔在条形统计图上涂色。

  3、展示条形统计图,集体订正。

  A、你涂了几个格子?为什么这样涂?

  B、他涂得对吗?

  C、我这儿还有几个同学的作品,请看!

  D、他们涂得又对又漂亮!你们涂对了吗?

  4、刚才这样的表格叫统计表,那么这张图叫什么呢?观察这幅统计图,你能发现些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五、练习应用

  1、明天就是聪聪的生日了,老师也调查了我们班小朋友的生日是在哪个月份,并制成了一张统计图。从统计图上,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3、大家帮了聪聪这么多忙,聪聪非常高兴,它想请小朋友们也去为它祝贺生日,你们愿意吗?

  电脑播放聪聪的话:小朋友,很高兴你们也能来我家做客。我想去买一些大家喜欢的水果来招待你们,可是我又不知道你们喜欢吃哪些水果,你们能帮帮我的忙吗?

  4、学生填调查表,在自己喜欢的水果下面做上记号。

  5、老师读数据,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填出统计表中的数量。再根据各类水果的数量,在统计图中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来。

  6、展示、

  (1)谁愿意跟聪聪说说我们班小朋友喜欢吃哪些水果?

  (2)看着图,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六、

  1、电脑继续放动画片

  小猴聪聪:谢谢小朋友的帮助,我今天有好多的收获。小朋友,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2、生活中,我们有很多地方需要用到统计的知识,你发现了吗?

  3、别急,小猴聪聪还有话要说呢!(小朋友,你们可真厉害啊,今天就学会了这么多,还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谢谢大家帮了我的忙,同时也欢迎你们明天到我家来过生日。再见,再见。)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15

  教学目标:

  1、在游公园的情境中,探究出8加几、7加几、6加几的计算方法,并能灵活口算。

  2、经历操作、讨论、交流,养成自主探究的能力和迁移推理的能力,优化算法。

  3、激发学习兴趣,感到想学、乐学、会学。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8加几、7加几、6加几,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养成迁移推理的能力。

  教学准备:

  每人一个十只装的针剂药盒、小棒学具、答题卡、练习纸,8加几、7加几、6加几的转盘各3个。

  教学设计说明:

  本小节的教学分两部分,一部分是8、7、6加几的口算,这部分教学的'关键是掌握口算方法,能灵活口算。在设计时,通过教学环节逐层深入,让学生感受到“多中求异,同中求优”。如,玩“转转盘”游戏中体会到“凑十法”的便捷,紧接着“动动脑”中感受到依据题目的不同选择灵活的方法优化口算方法。口算教学比较枯燥,在设计时通过生动活泼的练习形式,激发口算的兴趣,同时熟练口算。

  第二部分是“用数学”,这部分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①充分运用情境图让学生学数学用数学;②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意,体验相同的问题,观察的角度不同,列式也会不同;③在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搜集信息资料的手段。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小红出了一题考考你们:9+5=

  重点突出“凑十法”想的过程。为什么把5分成1和4?

  今天的天气真好,小红和朋友一起去儿童公园玩,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课件动态出示课本第103页买票的情境图,)。

  你能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估计学生能提出一共有多少人买票?由此引出式子8+5=?)

  二、探究新知

  (一)、例讲8、7、6加几(初步感知计算方法)

  1、教学8+5。

  (1)小组内讨论:怎样能够最快地知道得数。互相说一说,再把思路写在答题卡上。有困难的可借助针剂药盒。(教师参加小组讨论。)

  (2)学生汇报,口算方法可以多样,重点突出“凑十法”,指名回答。

  8+5=13为什么把5分成2和3?

  10 2 3

  (3)小结:

  刚才同学们想出了又快又好的方法算出了8+5=13,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同学们真了不起!

  2、小比赛:转转盘(教学例2——突出凑十法的优越性)

  1、教学7加几和6加几,初感凑十法的好处

  (1)你们看一片绿油油的大草地,花儿在向我们点头,鸟儿在向我们微笑,坐下来休息一下吧!你能从这幅图里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怎样解决?

  天空上有7只小鸟,又飞来了5只,天空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草地上一边有6朵花,另一边有5朵,草地上一共有多少朵花?

  板书列式:7+5 6+5

  (2)现在请你用最快的方法计算出7+5和6+5。

  (3)请同学介绍口算方法。

  7+5=12为什么把5分成3和2?

  10 3 2

  6+5=11为什么把5分成4和1?

  10 4 1

  (4)小结:看来凑十法不仅能算9加几,还能算8、7、6加几。

  (二)、教学8、7、6加几

  1、小组合作玩转转盘。(8分钟)

  (2)写得又多又快的小组进行汇报得数(只要求说8+4和8+8、7+6和7+8、6+6和6+8的计算方法),

  (3)说说用什么方法口算又快又准。

  3、动动脑(教学例3)

  (1)计算8+9可以用凑十法,你还能想出更快的方法吗?由学生们自由回答。

  ① 8+2=10 10+7=17

  ② 9+1=10 10+7=17

  ③ 9+8=17 8+9=17

  重点介绍计算方法③,当两个加数一样时,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7+9、6+9你能用最快的方法算吗?

  三、巩固练习

  1、圈一圈,算一算

  课本第104页,第1题

  2、说一说,算一算

  课本第104页,第2题

  3、坐火车

  每人手中有一张车票(口算卡片),要先算对了车票上的三个算式才能上车。然后根据你车票上的得数对号上车(分别有15、14、13和12四列火车)。教师在8、7、6加几中各抽一题说说怎样想。

  四、拓展延伸

  小白兔可以吃哪两根胡萝卜,小灰兔呢?

  学生游戏,设“智慧星”,教师巡视指导。

  五、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8加几、7加几和6加几”,计算时用了什么办法?

  (凑十法;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小学一年级教案01-12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10-28

数学小学一年级上册教案01-06

小学一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01-27

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案01-07

小学数学一年级数学教案03-20

小学数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2-06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09-21

小学一年级数学优秀教案02-06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荐】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