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认识三角形》教案10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认识三角形》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认识三角形》教案1
预习要求:看教科书第2—3页,做一做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把长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等活动,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这两个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初步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在折图形、剪图形、拼图形等活动中,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它们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让学生动手在钉子板上围、用小棒拼平行四边形。
教学用具:
长方形模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出示长方形问“小朋友们,谁愿意来介绍一下这位老朋友?他介绍得对吗?”接着出示第二个图形(正方形),问:“这个老朋友又是谁呢?”再出示圆:“它叫什么名字?这是我们已经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三位老朋友。我发现你们很喜欢折纸,是吗?今天我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个折纸的游戏,高兴吗?
二、启发思维、引出新知
1.认识三角形
(1)教师出示一张正方形纸,提问:这是什么图形?
学生回答:这是正方形。
师:你能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吗?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折纸的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你是怎样折的,折出了什么图形?
师:我们现在折出来的是一个什么图形呢?
生答:三角形。
师:小朋友们一下就认识了我们的新朋友。对了,这就是三角形。出示并贴上三角形。
板书:三角形
(2)提问:这样的.图形好像在哪儿也看到过?想一想?
先在小组里交流。学生回答。
老师也带来了几个三角形。
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面是三角形面,只要小朋友多观察,就会有更多的发现。
2.认识平行四边形
(1)这是一张什么形状的纸?(演示长方形纸)怎样折一下,把它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2)学生先想一想,然后同桌商量着试折。教师巡视
(3)交流。你们会像他一样折吗?
(4)折好后把两个三角形剪下来。要想知道这两个三角形是不是完全一样,你能有什么办法?(把它们叠在一起)这就是完全一样。
(5)现在我们手里都有这样两个一样的三角形,用它们拼一拼,看看能拼出什么图形?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交流探讨。同学们可能拼出以下几种图形:三角形、长方形、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每出现一种拼法,请一位同学在投影仪上向大家展示。
师:这个图形真漂亮,它叫什么名字呀!这个图形就是我们要认识的另一个新朋友——平行四边形。(出示图形,并板书:平行四边形)(板书)
出示一个长方形的模型,提问:“这个图形的面是一个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老师将这个长方形轻轻拉动,这时出现的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提问:“现在这个图形的面变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小结: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其实只要把它稍微变一变,就是一个平行四边形了,你看:(演示长方形变平行四边形)。对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就利用了平行四边形可以变的特点制作了很多东西,如:篱笆、楼梯、伸缩门、可拉伸的衣架等。
三、体验深化
(P3做一做2)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四、练习巩固
(1)练习一第1题。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练习一第1题图,学生分组找学过的平面图形并涂一涂,最后全班交流;
(2)练习一第2、3题。学生独立完成。
小学数学《认识三角形》教案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有形P59、60、61。
教材简析:
《三角形的认识》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是六年制数学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中的学习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对三角形有了直观地认识,已经能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它的特征,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自学书本、观看视频讲解,逐步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并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学会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2、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会画三角形的高。
3、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实验操作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应用,感受到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固定,形状大小就确定的稳定性的本质。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
教学重点:
三角形的概念,感知稳定性。
教学难点:
高的画法和意义。
教学预设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孩子们,三角形,你认识了吗?(认识了)
相信大家已经进行了自学,认真看过学习视频了,那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做些什么呢?
二、汇报自主学习导学单
1、画三角形、揭示概念
(1)请小老师上台画三角形。
(2)什么叫三角形呢?师板书: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3)哪位小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对“围成”二字的理解呢?
强调出:三角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4)还知道三角形有()个顶点、()条边、()个角?
师板书:3个顶点、3条边、3个角
2、学会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为了表达的方便,现在可以给这个三角形取个名字了吧!
引导说出:三角形ABC,师标出字母ABC
说一说角A角B角C,各条线段的名称。
3、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会画三角形的高
(1)汇报导学单上高和底的概念
(2)“三角形高的认识”学习视频回顾
(3)找出黑板上三角形的3组顶点与对边。
揭示板书:3条高
(4)同桌交流导学单上画高的过程
(5)指名板演:作高
4、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应用
(1)交流导学单上第5小题。
师板书:稳定性
(2)拿出学具,拼摆三角形及四边形
(3)同桌互相交换,拉一拉,谈发现;前后排的同学转过来比一比,谈发现。
(4)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应用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呢?
三、巩固练习、应用新知
1、快速找出对应的顶点和对边
2、请画出下面三角形中指定底边上的高。
三角形的认识——姜微微
(1)实物投影校对。
(2)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互为高和底。
(3)利用第3个三角形找一找外高,指一指。
3、实践操作
小学数学《认识三角形》教案3
1、知道三角形高、中线、角平分线的定义
2、会做任意三角形高、中线、角平分线
重点
会做任意三角形高、中线、角平分线
难点
会做任意三角形高、中线、角平分线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探索交流课型新授课教具投影仪
一、三角形的高
1、复习:过点A做BC的垂线,垂足为D
2、在黑板上做△ABC,过点A做对边BC
的垂线,垂足为D,我们
就将线段AD称为△ABC的高
3高的定义:在三角形中,从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做垂线,顶点与垂
足之间的线段称为三角形的高
例如在上图中,我们从△ABC的一个顶点出发,向它对边BC所在
的直线作垂线,垂足为D,线段AD就是三角形的高
注:1)三角形的.高必为线段
2)三角形的高必过顶点垂直于对边
3)三角形有三条高
为了将这三条高加以区别,我们把AD称为BC边上的高
例:做出下列三角形的三条高
1锐角三角形:
可由教师先做示范,然后再让学生自行画出
其余两个
2直角三角形
由于∠C等于900,说明AC⊥BC,那么BC
边上的高即为AC,AC边上的高即为BC,
3钝角三角形
二,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1引入:一知△ABC,做∠A的平分线AD交BC与点E,线段AE就称为△ABC的角平分线
2定义: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间的线段称为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3注: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必为线段,而一个角的角平分线为一条射线
2)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必过顶点平分三角形的一内角如上所示,△ABC的角平分线AE平分∠A,即∠BAE=∠CAE=∠BAC
3)三角形有三条角平分线
为了将这三条角平分线加以区别,我们把AE称为∠BACD的角平分线
例:做出下列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
教师先做示范,然后再让学生自行画出其余两个
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三,中线
1引入:如右所示,取BC的中点F,连结AF,那么线段AF就称为△ABC的中线
2定义:在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如上所示,线段AF就是△ABC的中线
31)三角形的中线必为线段
2)三角形的中线必平分对边如上所示,线段AF是△ABC的中线
必有:BF=CF=BC
3)三角形有三条中线
例:做出下列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
教师先做示范,然后再让学生自行画出其余两个
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素材A:
1在△ABC中,AD是角平分线,
BE是中线,∠BAD=400,则
∠CAD=,
若AC=6cm,则AE=
素材B: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都在三角形的内部
B直角三角形只有一条高
C三角形的三条至少有一条在三角形内
D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均在三角形外
答案:1400、6㎝2C
小学数学《认识三角形》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培养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材相关主题图。
学生准备:白纸、作图工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出示教材第80页主题图。
2、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发现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
3、既然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那么它究竟有什么特点和性质呢?这就是这一单元我们将要学习的知识。今天我们先来认识三角形。
(1)让学生试着画一个三角形。
(2)同学们看看自己画的三角形,谁来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3)下面在你所画的`图中标出你所指的边、角、顶点。
(4)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标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5)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6)三角形最明显的特征是什么?
(7)好。现在大家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8)对学生的各种定义不置可否,让学生看教材对三角形是怎么定义的。
(9)板书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三、教学三角形的高、底。
1、下面请大家拿出刚才画的三角形,找一个顶点向对边作垂线。(教师巡视)
2、示范从三角形一顶点向它的对边作垂线。
3、我们来给这条垂线取个名字。板书: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道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线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4、在刚才的三角形中,你还能画出其他的高和底吗?
四、教学三角形的表示。
1、如果我们表示一个三角形需要画一个三角形,那样会很麻烦。大家想一想呢?
2、为了表达方便,通常我们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教师将三个字母板书到黑板上的三角形上)。这个三角形我们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
3、指出:当然,一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还可以用其他字母来表示。
课前热身:
说出图形的名称。出示图形。
提问一个三角形有几条高?
教学反思:
本课是让学生在画三角形的操作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概念用自己的话叙述出三角形的定义,效果可以。
小学数学《认识三角形》教案5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2~23页,第24页“想想做做”第1~3题。
【教材简析】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习可以加深和拓展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积累一些认识图形的经验与方法。例题1首先提供现实背景让学生从中找三角形,并说说生活中看到过的三角形,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接着让学生动手做出一个三角形,从而体会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并抽象出图形,进而介绍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形成三角型概念。例题2则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发现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教材还安排来“想想做做”,让学生通过画图、观察、操作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认识三角形;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自主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能利用关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创造、交流等有趣的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判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其产生对生活的理性思维的数学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探究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设计思路】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对于一个知识点更多的是关注它是什么,而忽视它为什么是这样。因此在教学中添加了从以前学过的旧知识“角”中引出三角形,找到新旧知识间的生长点。在教学三角形的特征后,回过来让学生给三角形取名,让学生明白“三角形”名称存在的理由。既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又加深了学生的知识理解。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1、图形王国里有许多图形,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认识一个新的图形(板书:认识)
2、你想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了解这个新图形的哪些方面呢?
【设计意图:认识图形正如认识人一样,一般要知道它的名称、形状、特征。三角形的名称和形状,学生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初步认识,本课教学的重点在认识三角形的特征。课前活动通过把“人”“物”进行关联,有助于学生明白需要认识三角形的哪些方面。】
二、联系实际,引入课题
1、同学们,赵老师要来看看谁的眼睛最亮,谁的记性最好,准备好了吗?
2、多媒体出示长方形、直角三角形、正方形、锐角三角形、圆。(2秒后隐去)提问:刚才出现的图形中哪种图形最多?再看一遍
3、继续看下去,多媒体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2秒后隐去)
提问:和第一次比少了什么图形?再看一遍
4、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补充板书:三角形)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的名称和形状,通过这样一个“比眼力”和“比记性”的游戏活动,既让学生一下子集中了注意力,又巧妙地在“多”与“少”的比较中一下子推出了“主人公”——三角形。】
5、(出示例题1的图片)你能在这张图片中找到三角形吗?
在我们身边你能找到三角形吗?(指名说)在教室里你能找到三角形吗?
6、谈话:生活中的许多物体上都有三角形,一起来看看。
【设计意图:从在游戏中找平面图形中的三角形,到找实际照片中的三角形,到找身边生活中的三角形,强化了学生对三角形的视觉印象。】
三、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感受三角形的边角特征。
(1)谈话:刚才同学们在生活中找到了许多三角形,,那你能用老师提供的材料想办法做出一个三角形吗?(小组活动)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2)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①用小棒摆的。(你用了几根小棒围成的?)(板书:3根小棒)
②在钉子板上围的。(把橡皮筋分成了几段?)(板书:3段)
③沿三角尺的边画的。(你画了几条首尾相接的线段?)(板书:3条线段)
④用直尺在方格纸上画的。(你画了几条首尾相接的'线段?)(板书:3条线段)
(3)同学们真棒,都能用自己的方法做出了三角形。请看黑板,这个图形认识吗?请说出角各部分的名称。你能把它变成一个三角形吗?(指名到黑板上画)
(4)你会把角变成一个三角形吗?由角的各部分名称,你能说说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吗?(板书:3条边、3个角、3个顶点)
(5)通过刚才的做一做和现在的变一变,你知道三角形有哪些特征?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这个图形的名字是三角形了吧?
(6)你认为还可以给它取个什么名字?(板书:三边形)
不过啊,我们生活中还是习惯叫它三角形。
【设计意图:在学生做三角形活动中,更多的是让学生在汇报怎样做三角形中能够关注到三角形的构造。通过让学生把以前学过的角变成三角形的环节,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明白三角形不仅可以来自生活的抽象,还可以来自知识的演变。更重要的是,从角过渡到三角形,学生很容易得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另外,让学生自己思考三角形名称的由来,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借此进一步强化了三角形的边角特征。】
2、巩固与过渡
(1)同学们会做三角形了,下面我们要在点子图上画出两个不同的三角形。(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师拿学生作业交流:你是怎么画的?(画三角形时我们可以先确定它的三个顶点。)
(2)这三个点能画在同一条直线上吗?看来啊,只要三个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两两相连就能够画出三角形,那么是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呢?
3、研究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1)谈话:老师给大家准备了长度分别为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的四根小棒,任意选三根围一围,看看能否围成三角形。可以把每一次所用小棒的数据记录在作业纸的表格中。
(2)交流:谁来说说你选了哪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
(3)同学们每次都是选三根小棒,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不能围成三角形呢,这里面又有怎样的奥秘呢?我们先来观察这个三角形(6cm5cm10cm)。
(4)仔细观察,比较三根小棒的长度,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可以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引导学生发现:6+5>106+10>55+10>6
(板书: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5)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看这个三角形(4cm5cm6cm)的三条边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关系?
指名交流:4+5>64+6>55+6>4
(6)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三根小棒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出示6cm4cm10cm)
(7)出示(4cm5cm10cm):指出:再次说明两条边的长度和要大于第三边,但现在有两条边的长度和等小于第三边,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
请同学们思考:在判断任意的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时,是不是要把所有的两边之和都算出来和第三边作比较?
【设计意图:探究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探索发现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既理解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学生也能对这部分知识有深刻的印象。可谓一举数得。】
三、综合练习,巩固深化
1、老师这里还有几组线段要请同学们来判断一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下面我们要采取抢答的形式,老师说开始,你就可以站起来回答,看看哪位同学的反应最快。好吗?
①6cm、9cm、3cm
②7m、6m、5m
③4dm、10dm、8dm
【设计意图:此题采用抢答形式,强化了学生自觉运用三角形围成的快捷判断方法的意识。其中,变化了数据后的单位名称,用意是扩大知识的应用范围。】
2、放学后老师还要去趟少年宫,请看(出示地图),从学校到少年宫有几条路线?走哪一条路最近呢?你是怎么想的,能用今天的知识来解释吗?
3、拓展
(1)有一个活动角,已知这条边是2cm,这条边是5cm,请问第三条边可以是几厘米(填整数)?
(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最短边是5cm,另外两条边可以是几厘米?
(3)如果三条边的和是5cm,三条边分别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这一题是开放题,有效地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另外,第(1)小题的设计与新授过程中“由角演变成三角形”这一教学环节相呼应,又使他们进一步体会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四、全课总结
刚才同学们都想了解新图形的名字、样子、特征,现在都了解了吗?谁愿意把你了解的知识介绍给同学听一听。
小学数学《认识三角形》教案6
认识三角形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2、能证明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能发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3、按角将三角形分成三类.
教学重点:
1、角平分线的概念;
2、三角形的中线.
教学难点:
会角平分线的概念.即判别哪两个角相等.
教学过程:
一、探索练习:
1.任意画一个三角形,设法画出它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
2.你能通过折纸的方法得到它吗?
学生可以用量角器来量出这个角的大小的方法画出这个角的平分线.也可以用折纸的方法得到角平分线.
在学生得到这条角平分线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这三条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并且在交流的基础上得到结论:
三角形一个角的.角平分线和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对边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中这个角的角平分线.简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教师应该规范学生的书面表达,给出下面的示范书写:
如图:∵AD是三角形ABC的角平分线,
∴∠BAD=∠CAD=∠BAC,
或:∠BAC=2∠BAD=2∠CAD.
请你画出△ABC(锐角三角形)的所有角平分线,并且观察这些角平分线有什么规律?对于钝角三角形呢?直角三角形呢?它们的角平分线也有这样的规律吗?
一个三角形共有三条角平分线,它们都在三角形内部,而且相交于一点.
例题:△ABC中,∠B=80∠C=40,BO、CO平分∠B、∠C,则∠BOC=______.
活动二:1、任意画一个三角形,设法画出它的三条中线,它们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小组交流.
2、你能通过折纸的方法得到它吗?
画中线时,学生可以用刻度尺通过测量的方法来得一边的中点.也可以用折纸的方法得到一边的中点.
在学生得到这条中线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这当中的线段之间的大小关系,并且在交流的基础上得到结论:
连结三角形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这个边上的中线.简称三角形的中线.
教师应该规范学生的书面表达,给出下面的示范书写:
如图:∵AD是三角形ABC的中线,
∴BD=DC=BC,
或:BC=2BD=2DC.
请你画出△ABC(锐角三角形)的所有中线,并且观察这些中线有什么规律?对于钝角三角形呢?直角三角形呢?它们的中线也有这样的规律吗?
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观察.应该比较快得到下面的结论:
一个三角形共有三条中线,它们都在三角形内部,而且相交于一点.
已知,AD是BC边上的中线,AB=5cm,AD=4cm,▲ABD的周长是12cm,求BC的长.
巩固练习:
1、AD是△ABC的角平分线(D在BC所在直线上),那么∠BAD=_______=______.
△ABC的中线(E在BC所在直线上),那么BE=___________=_______BC.
2、在△ABC中,∠BAC=60,∠B=45,AD是△ABC的一条角平分线,求∠ADB的度数.
小结:(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定义;
(2)三角形的中线定义.
(3)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是线段.
作业:
课本P125习题5.3:1、2.
教学后记:
学生基本上能明白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的定义,但是在较复杂一点的题目中也会出现以下错误:
(1)已知AD是三角形ABC的角平分线,则∠B=∠C;
(2)有部分生会把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三角形的中线混淆.
如:AD是三角形ABC的角平分线,则BD=CD.
对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中线的运用有待真正的提高.
小学数学《认识三角形》教案7
【教学片断】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下面请同学们把准备的吸管剪成三段,试一试,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
(学生操作,有的学生如愿以偿,有的学生束手无策。)
师:为什么有的学生能围成三角形,有的学生则围不成呢?这里面究竟有什么秘密?
(引导没有围成三角形的同学观察自己剪出的三段吸管。)
生1:我围不成三角形是因为我剪出的三段吸管长度相差太大。
生2:我剪出的三段吸管,其中有两段合起来都没有第三段长,所以围不成三角形。
师:你们认为怎样的三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1猜测: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等于第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生2猜测: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师:同学们的猜测对不对呢?这需要通过实验来证明。
(学生拿出信封,内有4厘米、5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小棒各一根。)
学生小组合作:任取三根小棒围三角形,并记录每次选用的小棒的长度以及能否围成三角形。
学生汇报:
生1:长度为4厘米、5厘米和6厘米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生2:长度为5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小棒也能围成三角形。
生3:长度为4厘米、5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长度为4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小棒也不能。
师:其他小组同意他们的说法吗?
生(齐):同意。
师:比较这四种情况,你们发现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沉默了一会儿)
生:三角形中两条边长度的和必须大于第三条边。
师:结合刚才用小棒围三角形的情况,你们能举例说明吗?
生1:因为4+56,所以长度为4厘米、5厘米和6厘米的三根生2:因为5+610,所以长度为5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小棒也能围成三角形。
生3:因为4+510,所以长度为4厘米、5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生4:因为4+6=10,所以长度为4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小棒也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同意他们的说法吗?
生:同意。
教师出示: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生齐读)
师: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明白(声音很低)
师:真明白吗?(学生沉默没有反应)
过了一会
生1:老师,4+105,为什么长度为4厘米、5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围不成三角形呢?
生2:是呀,5+10也大于4啊!
生3:老师,我觉得三角形两条边长度大于第三边中的两条边应该是任意的两条边,只有任意两条边长度和都大于第三边,才能呢个围成一个三角形。
师:你们赞成这位同学的说法吗?
生4:我同意,像刚才那位同学举的4+1051的例子只是其中一种情况,而长度为4厘米和5厘米的两条边加起来却小于10厘米这条边,所以围不成三角形。
生5:老师,我有个问题,是不是以后判断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要把所有的情况都列举出来呢?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呢?
生6(神情很得意):当然了,这样才能做到准确判断嘛。
生7:老师我有一种方法,不用列举所有情况就能准确判断了。
(课堂一下子安静下来)
师(目光中包含鼓励):请说说你的想法。
生7:我们只要用较短的两条边相加,如果较短的两边长度的和大于最长的那条边,那么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师: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7:因为我觉得较短的两条边长度之和都大于最长的那条边了,那么其他的两边之和一定也大于第三条边。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这位同学的说法有道理吗?
生(齐):有!(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
师:那我们以后判断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还需要;一一列举联的情况吗?
生(齐):不需要。
正当我要让学生做练习的时候,又有一位同学举起了手
生:老师,我觉得你黑板上的那句: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要改一下才好。
师:怎么改呢?
生:最好说成三角形较短的两条边长度之和大于最长边。
(大部分同学表示赞同)
师:同学们很聪明,也很爱东脑筋,你们说的三角形较短的两条边之和必须大于第三条边这句话可以用来判断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但三角形中不仅仅只有较短的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最长的那条边,任意的两条边长的和都大于第三边。你们明白吗?
生(如有所思):明白了
生齐读:三角形两条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
小学数学《认识三角形》教案8
1、知识与技能目标: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联想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感悟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及底和高的活动中,体会认识多边形特征的基本方法,发展观察能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到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图形,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难点:懂得底和高的对应关系,会画三角形指定边上的高。
教学准备:小棒、三角板、导学案、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联想揭题
师:刚才,看到有一个家,你会想到什么?
生:房子
师:(课前在黑板上画好一幅房子示意图)
下面请同学看黑板,板上有一幅房子图,从图中你可以想到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
生1-2-3:三角形、长方形--
师:根据我们已学的知识,你能在推理的基础上,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
生:三角形
师:真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三角形的世界!(板书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三角形
1、想一想(联想)
师:看到“三角形”,你想到了什么?
生:
2、说一说(举例)
师:从房子图上,我们找到了三角形,想想生活中的场景、结合平时观察,你能从什么地方的图上找出三角形?
生:自行车上、电线杆上----
师:(出示图片)我也在课前找了一些图片,请大家一起来看一看
3、做一做(操作)
师:数学来源于生活。平时观察中,我们能发现三角形,你能创造出三角形吗?
生:能
师:(课前准备:3根小棒、方格纸、一副三角尺)
学生活动:
请你们拿出课前自己准备好的小棒,每人做一个三角形。
(请一个学生上前面摆)
师:你们是这样摆的吗?
生:是的
4、画一画
师:好,请同学们在纸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同时思考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学生画三角形,请一生上黑板画一个三角形)
师:表扬,画好的同学有
师:请同学生们观察我们摆出和画出的三角形,联系生活的图形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叫三角形?
生1-2-3-4-
师:这就是三角形的定义:板书
师:我们知道有三条线段首尾连接的叫三角形。让你给它各部分起个名称分别叫什么呢?
生:
师:(显示PPT三角形名称)(板书3个顶点、3条边、三个角)
教师:板书)如果在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分别写上三个不同的大写字母,如:A、B、C,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三角形ABC”,也可以称为“三角形ACB”或“三角形BAC”等。
教师:再说说,三角形ABC的3条边、3个角、3个顶点分别是什么?3条边:AB、AC、BC;3个顶点:A、B、C;3个角:∠A、∠B、∠C。
五、判断三角形
师:同学们对三角形认识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图形哪个是三角形?
(PPT)
六、画图
师:大家对三角形的基础知识掌握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在导学案方格上任连三个点画出三角形。
学生操作
师:(讲解)你是如何画的?
生1-2-3--
提问:观察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都能画出一个三角形。
师:有没有同学连在一条线上的三个点?你们为什么不连?
过渡:请大家用笔将这四个点都连起来,想象一下,现在这连好的图形像我们屋顶的~生:梁
(二)、三角形的高
1、引出高的定义
师:(PPT)出示人字梁这些线段中,哪一根最特殊?
生:中间的一根
师:为什么?
生:
师:(揭示高的定义)在数学上,人们把: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直线段,这条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板书:画出三角形的高,标上直角标记,并在所画线段的旁边标出“高”字)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板书:底)
(黑板)随之板书)强调:高要用虚线表示,并标上垂直符号。
PPT视频画高
2、教学确定底画高
师:通过观看,闭上眼睛联想一下,画高就和我们以前学的画什么差不多?
生:画垂线
师:现在,你们一定能画出三角形指定的高,请你画一画(完成导学案中的第4题)
叫学生上黑板画一画学生作高,师指导。
展示学生作业
让学生说说如何作高的。
3、摆三角形的高
师:在摆的三角形上摆出它的高。你有什么发现
4、画出下面三角形各边对应的高。
学生动手
三、巩固练习
完成书第76页练一练
讲解
四、总结拓展
1、欣赏三角形元素的图片、设计理念、三角形文化运用等
2、画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高
小学数学《认识三角形》教案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经历认识三角形的过程。
2、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会画三角形的高,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特征。
3、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几何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学具、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出课题感知三角形
1、谈话导入。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三角形信息。
3、教师展示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
谈话引出课题:“你想学习有关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动手制作三角形,概括三角形定义。
(1)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动手操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个三角形。(制作材料: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2)学生展示交流制作的三角形,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3)观察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相同地方?
(4)认识三角形组成,初步概括三角形定义。
(5)教师出示有关图形,引起学生质疑,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正确概括出三角形定义。
(6)判断练习。
2、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
(1)情境创设。
“美丽的南宁邕江上有一座白沙大桥,从侧面看大桥的框架就是一个三角形,工程师想测量大桥从桥顶到桥面的距离,你认为怎样去测量?”
(2)课件出示白沙大桥实物图和平面图。
(3)学生在平面图上试画出测量方法。
(4)学生展示并汇报自己的测量方法。
(5)学生阅读课本自学三角形底和高的有关内容。
(6)师生共同学习三角形高的画法。
(7)学生练习画高。
3、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
(1)联系实际生活,为学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做准备。
(2)动手操作学具,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3)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4)学生联系实际,找出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5)欣赏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总结本课内容
1、学生说说本节课收获。
2、教师总结。
教学反思:
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学生对三角形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为在生活中他们经常会接触到。本节三角形的认识是学生在角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又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有关知识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包括三角形的意义、特征、特性,三角形的分类和三角形之间的关系等内容。
我在教学中贯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原则,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力求做到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操作,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
在课的开始我先让学生辨认出锐角、直角、钝角,并通过学生动手摆角,进一步体验角的特征,引出顶点与边,为学生对三角形的意义和三角形的分类等做好知识和思路方面的准备。
通过学生动手摆拼,体现三角形的形成,并通过演示,初步理解三角形意义的`内涵,即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使学生认识到三角形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否具有三条线段。
二、是否围成封闭的图形。接着安排练习,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
在教学三角形的特征时放手给学生探索,有了角的经验,学生不难归纳出三角形的特征,有意识地与角进行对比,深化认识。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我分为三层进行教学,先通过对电线杆、自行车图的观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通过拉四边形、五边形和三角形木框的实验,总结出三角形的特性,即稳定性。再让学生利用三角形特性来解释上图实例中用到三角形的道理,加上课后练习实地操作,更深层次地体会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数学源于生活。
小学数学《认识三角形》教案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什么叫做三角形,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能按角的不同给三角形分类.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意义及其分类. 教学难点:掌握三角形的分类.
教具:
三根木条、三根钉子、四边形和五边形木框各一个,三角形图片、小棒、皮筋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
2.出示下图,指出哪些是三角形:
3.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
看来生活中的三角形无处不在.关于三角形你还想了解它什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
二、师生互动,引导探索.
1.教学三角形的意义.
(1)每个小组利用教师事先为其准备的三根小棒,把小棒看成一条线段,利用这三条线段摆一个三角形。比一比,看哪一个小组做得最快!
(提供的小棒有一组摆不成的。) 教师:它们是三角形吗? (2)思考讨论:
①三角形是几条线段围成的?
②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教师板书)
(通过操作,进一步感知,建立空间观念。)
(3)练一练:图片中哪些是三角形?为什么?. 2.教学三角形的特征:
(1)自学:①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叫什么?②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2)继续演示课件“三角形”出示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教师提问:
什么叫三角形的边?三角形有几条边?
同桌讨论:这些三角形都有哪此共同的特征?
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概括三角形的特征.
(3)让学生用准备好的木条、钉子每人做一个三角形,教师巡视指导。
3.三角形的特性
(1)出示自行车、屋檐、吊车等图片,为什么这些部位要用三角形? (2)用三角形木框实验.
教师拿出手中的教具示范给孩子们看:拉动一下三角形与四边形,让学生看明白:三角形怎么拉也拉不动,四边形一拉就变形。这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广泛运用,引导学生把有关的数学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4.三角形的分类
(1)让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或剪一个三角形)
(2)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出示图形,组织学生观察并分组讨论:这些角有什么特点,可以分成几类?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3)三角形按边进行分类.
全班同学共同测量课本137页上部的三角形.
教师提问:通过测量你发现这些三角形边、角各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得出:每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都相等,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
教师指出并板书: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又叫做正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
引导学生比较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使学生明确: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等腰三角形.
三、游戏: 把磁力板上的三角形拿下全部放在一个盒子里,分别只露出三角形的一个角或两个角让学生猜各是什么三角形?
四、巩固练习
1.判断.
①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②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③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④直角三角形只有一个直角.()
2.实践题.
小红家的椅子用了很多年了,有点摇摇晃晃了.请同学们帮她想想办法,该如何修理?
五、教师小结
通过学习,你掌握或学会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小学数学《认识三角形》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认识三角形》教案01-15
小学数学《认识三角形》教案(10篇)01-15
“三角形的认识”数学教案02-02
《认识三角形》数学教案01-31
小学数学《认识三角形》教案(集合10篇)01-15
小班优秀数学认识三角形教案02-22
小班数学《认识三角形》教案03-30
小学数学《认识三角形》教案集锦10篇01-15
小学数学认识时间教案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