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

时间:2023-01-12 19:23:08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通用15篇)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1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p90、91例1、例2及练习二十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谜引入。“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的不停的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这是什么?钟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时间)你能说出你自已的一些作息时间吗?(教师板书)

  看来同学们都能用我们学过的整时或用几时半表示时间,还有些同学能用8:10的形式来表示时间。

  同学们,你们又知道现在是几时吗?(出示现在的时间钟面),师: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时间。(板书课题)

  2、认识钟面。观察钟面,通过上学期的学习,我们知道钟面上有些什么?大家交流交流,说一说。

  二、新知。

  学习指导:

  1、认识时间:分

  (1)引导学生观察分针。(演示分针走1小格)

  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

  (2)一边演示,一边提问:

  A、分针指着1是几分?为什么?(一个大格有5小格,所以是5分。)

  B、分针指着4是几分?为什么?

  C、分针指着7是几分?为什么?

  D、分针指着12,正好走了一圈,走了几分呢?为什么?这里刚好是经过了几个时呢?

  2、认识时。

  钟面演示:移动时针,让学生说出走到几时了,要注意引导。得出结论:时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经过的时间是1时。认识:1时=60分。

  3、认识时间。

  (1)教学例1第一个钟面。(两种表示方法在上学期已学过,写9时25分时,9:25)

  (2)看钟面写时间。(在此让学生注意在写9时25分时,要在两点后面加一个“0”写作:“3:05”)。

  三、动的手实践、巩固新知。

  1、教师拔钟,学生说时间。

  2、两个同学为一小组,一个同学拔钟,另一个同学说时间。

  3、教师说时间,学生拔钟。

  四、教学效果测评

  1、写出钟面上的时间

  2、连一连

  3、完成练习二十三1、2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p92例3及练习二十三4—6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体会和判断两个时刻之间经过了哪些时刻。

  2、巩固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3、合理安排时间。

  教学重点:

  判断两个时刻之间经过了哪些时刻。

  教学难点:

  判断时间的合理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钟面上一共有()个大格,每个大格分成()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个小格。

  2、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分。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1小时。时针走1小时,分针正好走(),是()小时。()分=()时。

  3、填一填

  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是()分,再加上()分就是1小时。

  4、根据“小公鸡和小猪的故事”写时间

  学生认真的看钟面上的时间,写一写;

  二、引出新知

  1、谈话揭示课题:让我们运用这些时间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时间问题。

  2、学习指导:

  出示例3,主题图:

  (1)7:15——明明和小伙伴在锻炼身体;

  明明说:我做完作业才去踢球。小伙伴说:10:30,我们还要一起去看木偶剧。

  9:00————明明说:做完作业啦!

  提问:明明可能在下面的哪个时间去踢球?(7:459:1510:50)

  (2)小组讨论后,集体分析。

  (3)验证答案。

  (4)小结:解决这类问题要先看知道了什么,再思考怎样解答,最后验证解答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三4、5、6,逐题分析,集体订正。

  四、课堂检测:

  小红周六的作息表:

  1:40—2:10看书2:10—2:50做数学作业2:50—3:30做语文作业

  3:30—5:00锻炼5:00—6:10看电视

  (1)2:30的时候小红在做什么?

  (2)4:00的时候小红在做什么?

  (3)5:20的时候小红在做什么?

  (4)小红做什么的时间最长?做什么的时间最短?

  五、总结与拓展

  1、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2、请你回家统计你和爸爸、妈妈一天的时间安排。

  第3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练习二十三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认识时间的方法,正确地读写钟面时间,进一步明确“1时=60分”;

  2、进一步理解和感受生活中的作息时间。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正确迅速的读时间;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地在钟面上拨时间,理解和感受生活中的作息时间。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通过两天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今天老师要考考大家,给大家设了5个关卡,有信心过关吗?

  二、闯关游戏

  1、第一关:认一认钟面上的时间,说一说,写一写。

  2、第二关:画出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

  3、第三关:根据时针判断时刻。

  4、第四关:简单的时间计算,写出相应的时间。

  5、第五关:把时间与相应的活动连起来。练习生活说说自己的作息时间。

  三、课堂小结

  关于时间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四、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三7、8、9、10、11,逐题完成,集体订正。爸爸、妈妈一天的时间安排!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2

  教学目标:

  1、在游戏中体会事件的可能性,并进一步体会到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求知欲,帮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游戏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发生不确定的。

  教学难点:

  理解“可能”“不可能”“一定”,并会用这些词语表达生活的事件。

  活动准备:

  课件、球、盒子、硬币、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促学。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想听吗?(点击课件)请看屏幕:迪尼斯乐园举行比赛,米奇和唐老鸭都决定回去看看,可是只有一张门票,让谁去呢?最后它们决定用抛硬币的方法来做决定。(板书:抛硬币)

  师:你们认为谁会去呢?

  生1:米奇。

  生2:唐老鸭。

  师:到底是谁去呀,意见不统一,正好老师这里有一个1元硬币,我们先来认一认硬币的正反面。谁能识别硬币的正面和反面?

  师:印有1元字样的这一面是正面,有花的这一面是反面。现在老师想来抛下这枚硬币,正面就由米奇去,反面就由唐老鸭去。怎么样?我请一位同学上来帮忙,谁来?

  师:你的任务是老师抛完后要大声告诉同学们你看到的是哪一面,好吗?准备好了吗?(师抛硬币遮住,问学生)

  师:同学们猜猜是哪一面朝上?

  师:大声告诉大家,哪面朝上?

  生:正面。

  师:正面朝上,这下米奇可高兴了,因为它可以去观看比赛。(猜对的学生很高兴)

  师:如果再抛一次,一定是米奇去吗?

  生1:是,一定是米奇去。

  生2:不是,也有可能是唐老鸭去。

  师:你确定吗?你也上来抛一抛。(再指名生抛硬币)

  生:反面朝上。(猜对的学生欢呼)

  师:反面朝上,唐老鸭高兴得又蹦又跳。(生回座位)

  师:同学们,在刚才的抛硬币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小秘密?

  生1:硬币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

  生2:米奇和唐老鸭都有可能去观看比赛。

  师:同学们可真了不起呀!你们想来试试抛硬币吗?(想)

  师:请听游戏规则:(略)

  师:(拍手示意学生坐好)同学们刚才通过玩抛硬币的游戏,你们看到硬币落下后是什么情况?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通过游戏我们发现硬币落下后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也就是说正面或反面,这两种可能都有。(板书:可能也可能)。

  组织课堂:请组长收好硬币,放回抽屉。

  (设计意图:由抛硬币游戏开始感受事物的不确定性,学生在观察、抛掷、猜测等活动中,初次体会硬币落地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尝试用“可能”、“也可能”等词汇进行数学表达,在知识、情感上为后面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展开活动、自主探究。

  1、师:同学们,刚才大家都玩得很开心,接下来我们再来玩个摸球游戏,好吗?师生摸球。

  师:(出示盒子)看,这是什么?

  师:(指盒上标签)对,里面有三个白球和三个黄球,谁愿意上台和老师一起玩?

  (生踊跃举手,一位学生上台)

  师:咱们两人这样分工:我摸,你猜我摸出来的是什么颜色的球。

  (台下同学聚精会神,饶有兴趣地看。师动作夸张地做出不看盒子的样子,摸出一个球捏在手上)

  生:。(白色)

  (师展开手掌正好是。台下同学鼓起掌来,猜中了!第二次、第三次过程同上,猜中的学生鼓掌,没猜中的有点失望)

  师:你们也想这样摸一摸、猜一猜吗?(想)

  2、学生小组合作摸球。(体验不可能)

  师: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一个小袋子,每个袋子里装的都是3个白球和3个黄球。摸球之前,请听好游戏规则:

  1、小组其他成员猜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

  2、每人每次只摸一个球,摸球时眼睛不能看,也别让猜的同学看见,每人连续摸两次。

  3、把摸到的球给大家看,不能争不能抢,更不能让球掉地上,要有团结协作、互相谦让的精神。

  4、组长负责把每个同学摸球的情况打钩记录下来。

  5、把球放回袋子里,等组长记录好,换个同学再摸。最后想一想,每次你都猜对了吗?为什么?

  (1)请组长拿出袋子和表格

  (2)师指导摸球填表格

  3、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摸了这么多次球,也猜了这么多次,我请小组长来告诉老师,你们小组摸球的情况如何?

  (1)各小组汇报情况

  (2)老师幻灯出示汇总表,根据组长汇报情况填表

  师:同学们你们每次都猜对了吗?(生:没有)

  师:怎么这么多同学没有全猜对呢?从这张表格中可以看出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袋子里有白球和黄球,可能摸到白球,也可能摸到黄球。)

  师:淘气和笑笑也做了摸球游戏请看(点击课件)笑笑可能从盒子里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白球)齐读一遍

  (设计意图:小组内摸球猜球活动,意在使学生体验从袋中摸一个球可能摸到黄球,也可能摸到白球,再次感受这种不确定性现象。学生摸得积极,猜得高兴,较好地体会到了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4、体验不可能

  智慧老人给小朋友们带来了小问题

  可能从这个袋子中摸到黑球吗?(不可能)齐读

  可能从这个袋子中摸到红球吗?(不可能)

  可能从这个袋子中摸到除白球和黄球以外其它颜色的球吗?(不可能)

  为什么?

  师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因为袋子里只有黄球和白球,所以,我们不可能从中摸到除黄球和白球以外其它颜色的球。(板书:不可能)小结

  5、再次摸球。(袋子里都是黄球)(体验一定)

  师:老师最近学了一样新本领,无论谁从这个盒子里摸球,我都可能猜到是什么颜色。大家信吗?不信,我们试试。这个盒子里面装的也是6个球。这回我们换一个玩法,我请每个大组里最乖的小朋友来摸球,老师来猜。谁愿意和老师玩?(多次猜黄球)

  (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反映:是不是有不满。)

  师:怎么了,你们想说什么?(里面都是黄球)

  师:很多同学都说对了,老师的确知道里面装的都是黄球。所以,摸出一个一定是黄球。

  如果盒子里装的是6个白球呢?(摸出一个,一定是白球)如果盒子里装的是6个红球呢?(一定是红球)

  (板书:一定)

  师小结:刚才通过抛硬币和摸球的游戏,我们知道了有的事件可能发生,有的事件不可能发生,有的事件一定发生。

  (设计意图:本小节让学生在动脑思考中体验到事件的确定性,在师生的趣味互动中既学新知又交流感情,调节课堂气氛)

  三、促成体悟,拓展延伸。

  1、数学书第93页:连一连。

  小朋友们喜欢这样的摸球游戏吗?我们的好朋友淘气、机灵狗和笑笑也来参加了。你们看!数学书第93页的连一连。读题,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本93页

  (1)先读题目要求和内容,独立完成。

  (2)汇报交流

  师:现在来看看哪个小朋友最聪明不通过实验也能判断正确吗?淘气的盒子中摸出的`是什么呢?

  生:10个黄球,摸出来的一定是黄球。

  师:那会摸到黑球吗?

  生:不可能摸到黑球。师:机灵狗的盒子呢?

  生:10个白球,摸到的不可能是黄球。

  师:那会是什么球?

  生:一定是白球。师:那么笑笑的盒子摸出来的球会是什么?

  生:5个黄球,5个白球,摸出来的可能是黄球。

  师:也可能是什么球?

  生:也可能是白球。

  师:能完整的说一说吗?

  生:5个黄球,5个白球,摸出来的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白球。

  2.听要求起立。看看谁最机灵。

  师:接下来,我们来课间休息,再玩个游戏,全体同学请注意,听清老师的要求好吗?我们玩的游戏是听要求起立,看看谁最机灵。准备好了没?有没有信心?(有)

  (1)站起来的同学中老师任意摸到一个同学一定是女同学。

  (2)站起来的同学中老师任意摸到一个同学不可能是男同学。

  (3)站起来的同学中老师任意摸到一个同学可能是女同学,也可能是男同学。

  师:同学们可真厉害,请给自己一些掌声鼓励吧!

  (设计意图:本环节及时对新课知识进行补充和巩固,使学生形成表象。并设计活动应用反馈,既调节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知识理解,形成一种教学互动)

  四、联系生活,内化提高

  聪明屋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每天都会有很多事情在发生。现在,老师又要考考聪明的小朋友,你觉得什么事情一定会发生,什么事情可能发生,什么事情不可能发生呢?请看屏幕,这里的题目你会吗?谁来告诉老师。

  学生说,老师注意评价。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有关可能性的问题,大家开心吗?小朋友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倡学习生活数学,要求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通过练习对事情发生的情况进行牢固地加深,学生对生活中的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描述,能进一步掌握用数学语言进行准确的描述事件的可能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0页~第2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教具准备:

  多媒体,挂图

  学具准备:

  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上学期我们一起认识了四个描述方向的词语,哪位同学能来说一说是哪四个词语?

  生:东、南、西、北。

  2、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怎样来辨认方向呢?

  生1:可以看太阳升起的地方就是东方。

  生2:可以看北斗星所在的方向就是北方。

  生3:可以利用指南针,指针指向的方向就是南方。

  3、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那你们知道怎样在图纸上标识方向吗?

  生:可以在旁边画一个箭头,如果指向上而且写上北字,就表示的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现在我面朝北方,我的后面是什么方向?(南方)我的左边是什么方向?(西方)右边是什么方向?(东方)

  谁能来象我这样说一说你们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生描述)

  5、那么你知道位于你的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有谁吗?请你们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生活动)

  谁来说给大家听一听。(生描述)

  活动二:

  1、你们已经会用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词来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了,那么你们在生活中除了这四个方向词外,还听说过哪些方向词呢?

  生: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辨认这几个方向。(板书:辨认方向)

  2、(出示书P20挂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在图中你都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1:我看到有图书馆、体育馆、动物园、医院、学校、邮局、少年宫、商店、电影院这几个建筑物。

  生2:我看到了一个指向北方的图标,表示这幅图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绘制的。

  3、你能用已经学过的方向知识,来说一说体育馆、商店、医院、邮局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吗?

  学生口答后在书上填写认一认(1),并同桌互换,批改。

  4、图中还有4个建筑物,它们对于学校所在的位置与以前所认识的方向有什么不同的`地

  方?

  生1:在学校的斜方向的位置上。

  生2:在两个方向的中间的位置上。

  生3:分别在学校的左上角、左下角、右上角、右下角的位置上。

  生4:图书馆在学校的西北角,动物园在学校的东北角,少年宫在学校的西南角,电影院在学校的东南角。

  5、你们认为哪种描述的比较准确?

  生1:第三种和第四种。

  生2:第三种说法有点模糊,还是第四种说法比较准确。

  6、现在谁再来描述一下这4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先指名生说,再同桌互说,同时师板书: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活动三:

  1、我们已经认识了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8个方向词,下面我们就

  一起来制作一个方向板。

  请拿出这张正方形纸,象我这样折一折,并在折痕上标出8个箭头(师在多媒体上演示操作方法,生仿效)。

  根据我们作图的习惯,上方一般确定为什么方向?(生:北方)请你标出北方。

  剩下还有7个方向,你们能自己完成吗?

  (学生尝试制作方向板,师巡视并给予有困难的学生相应的指导。)

  2、谁来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汇报展示)

  你认为他制作的方向板怎么样?(学生评价,完善)

  3、你们已经会自己制作方向板了,那么你们会根据我们教室的实际方向,把你的方向板按

  照正确的方向摆放在你的课桌上吗?(生尝试摆)

  同桌互相看一看,你们摆的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可以小声地讨论一下应该怎样摆。(生互评摆放的方位对不对)

  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生汇报)

  4、老师这里有8张分别写有8个方向的卡片,谁能利用你所学的知识,为我们的教室制作一个大的方向板?

  听清老师的要求:以我们中间的这位同学为参照物,想一想教室的四面墙分别在他的什么方向,四个墙角的位置分别在他的什么方向,再把你所拿的那张方向卡片贴在相应的地方。

  (组织学生活动,并把卡片贴在相应的墙壁上,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

  5、同学们已经在我们的教室里制作了一个大的方向板,谁能来说一说在教室里的这8个方向上分别有些什么物体。

  (生依次描述)

  6、你们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说一说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方向上分别有哪位同学吗?(能)

  下面就请同桌两人先相互说一说。(生同桌互动后,再指名说一说。)

  7、刚才我发现,有的同学在观察的过程中聪明的利用了自己制作的方向板,那么你们知道在使用方向板来辨认方向时需要注意些什么吗?

  生:方向板摆放的位置应和生活中的方向相同。

  活动四:

  1、(出示书P21的挂图)这是哪个国家的行政区域图?(生:中国)地图的形状象什么?

  (生:象一只雄鸡)

  你在这幅图上都看到了什么?

  生1:首都北京。

  生2:我们新疆。

  生3:还有指向北方的图标。

  2、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到了我国的首都北京和我们所在的新

  疆维吾尔自治区,我们的家乡的位置大约就在这里(师指出大致位置),请跟我一样在这里作一个标记,谁能说一说我们的家乡和北京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建立1秒及几秒的时间观念、

  3、通过多媒体演示及学生的动手操作等学习活动,激发学习学习兴趣,明确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教具

  钟面、多媒体计算机软硬件一套、

  学具

  口算练习纸每人一张、自备水彩笔、剪刀、白纸、蜡光纸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音频“滴答”)请小朋友仔细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

  2、(演示动画“时钟”)再请小朋友仔细地看一看,看到什么?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有关秒的知识、(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新课

  (一)钟面上的秒

  1、你知道秒针是怎样计时的吗?请你仔细观察,把看到的告诉大家、(秒针走5小格)

  揭示: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秒、

  2、(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

  (从数字6走到数字8)这一次表示经过了几秒?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看的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上来指一指、

  3、(播放动画“60秒”)这次表示经过多长时间呢?

  (1分=60秒)

  从钟面上看一看是不是这样呢?你是怎么看出来1分=60秒的?

  4、1分就是60秒,那我们平常说的"半分钟"呢?(30秒)

  (二)体会1秒

  1、1秒到底有多长呢?

  让我们再来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

  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2、请小朋友来做一个拍手练习,每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先自已试一试、

  3、谁来试一试?谁还能不看钟,来拍一拍,其他小朋友可以提醒他、

  4、每秒数一数,看看数到10的时候,是不是正好10秒?又相差了多少?

  同桌的两个小朋友,互相比一比、

  5、刚才哪些小朋友数得比较准,你愿意上来表演一下吗?

  6、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就是1秒,拍下手是1秒,数一个数也是1秒、你能做一动作来表示1秒吗?(小组讨论)

  7、1秒钟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1秒钟却能做很多事情呢、现代化工厂的流水线上一秒钟可以生产出成千上万个零件、有的电脑一秒钟可以完成3万亿次运算等等、

  所以,你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呀,几个1秒钟连起来就能做更多的事情啦、

  (三)体会几秒

  1、现在就给你30秒钟,请你测一测你的脉搏跳了多少下、

  2、我们平时每天都要来做口算,口算的要求是又对又快,现在我们就来进行一次"半分钟口算比赛"、比一比谁作对的题最多,我们将评出今天的"口算之星"、

  3、其实呀,做每一件事都要花一定的时间,就连我们在不经意间作一次深呼吸,也要花好几秒钟呢,你知道怎样是一次深呼吸吗?

  做一次深呼吸,看看用了几分钟、

  4、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用秒来计算时间吗?

  请小朋友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一件有意义的、你最拿手的事,看看你用了多少秒钟,比比谁做得又快又好、

  5、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播放视频“王丽萍”)悉尼奥运会上,中国选手王丽萍荣获女子20公里竞走的冠军,你知道她夺冠的成绩吗?(1小时29分05秒)

  三、总结

  到现在为止,你已经认识了哪些时间单位?

  四、练习

  1、在()里填上小时、分或秒

  (1)我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2)夏天我们午睡的时间是40()

  (3)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在一些国际比赛中,竞争就更加激烈了、(播放视频“男子100米跑”)这是悉尼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的精彩画面、冠亚军之间相差的时间1秒钟都不到,只有0、12秒、

  3、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文具整理好,放在文具袋中,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5

  教学目标

  1. 通过购物活动,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结合具体情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有乘法和加法的两步计算。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在学习了加、减、乘、除的基础上进行的混合运算教学。

  本节课可以分成五部分:一是创设了购买文具的情境,与学生实际联系紧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从情境图中获取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三是探索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掌握有乘法和加法的两步式题的计算方法,并尝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在这里要注意让每个学生都真正参与进来,结合问题情境理解和掌握运算顺序及计算方法;四是自我参与解决实际问题,拓展练习,巩固应用;五是课外购物,将数学活动延伸到课外,让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养成留意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的习惯。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校地处大庆市中心区,学生生活在城市,经常接触购物活动。本校是第一批国家级课改实验校,在计算教学方面重视与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方式学习,学生养成了记数学日记的好习惯,这些都有利于学生解决本节课的问题。由于部分家长提前让学生接受了两步题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但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鼓励学生探索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寒假生活结束了,你的寒假是怎么过的?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师:你准备好学习用品了吗?有一个文具超市刚刚开业,想去看看吗?

  (反思学生在现实、有趣的情境中,会产生学习的愿望,提高学习兴趣,更主动地进行探索。书中原来的情境是小熊购物(食品),也联系学生的实际,但购买文具的情境与学生实际联系更紧密些,那么学生的主动性也就会更好地发挥出来。)

  (二)获取信息,提出问题

  师:观察图片,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这个超市有日记本、橡皮、橡皮泥、笔、格尺。

  生:我还知识了这些文具的价格分别是

  师:你想买什么?你能算出一共要付多少钱吗?是怎么算的?

  (学生相互说一说,再指名说一说。)

  师:小明也来买文具,可是他遇到问题了,你们愿意帮助他解决吗?

  出示问题:买3本 和1枝 ,该付多少钱?

  (反思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因此,我努力让学生学会看图,从中获取需要的数学信息,引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探索。)

  (三)探索交流,构建新知

  1. 根据问题列出算式

  师: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板书学生的不同算式,并让学生分别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生1:35=15(元),15+4=19(元);

  生2:35=15(元),4+15=19(元);

  生3:35+4=19(元);

  生4:4+35=19(元);

  生5:5+5+5+4=19(元);

  )

  师:这些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学生思考,并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算式的意思,是怎么想的。其他学生分别对每种列式进行讨论,体会35+4是把35=15(元)与15+4=19(元)两个算式合在一起,用来计算总钱数的。)

  (反思将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对于学生不是很陌生,有很多学生能直接列出综合算式。这样,将学生的不同算式列出来,结合情境大家一起讨论算式的合理性,对于学生理解综合算式与分步算式的关系以及如何将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是很有帮助的。)

  (评析把所有的算法都板书出来,使每个人都知道;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算式的思想,以重复、确认、澄清他们的想法,比较算式的相同和不同,引起思维的碰撞,使学生从更深的角度重新认识这些算式,这些都是促进讨论深入开展的有效做法。)

  2.脱式计算及运算顺序的提出

  师:算式35+4,你们是怎么算的?

  生:我是先算出日记本的价钱,35是15元,再加上一枝笔的价钱4元,所以得数是19元。

  师:你们都能很快地算出结果,真好!老师也来算一算,35得15,然后加4,可我忘了用谁加4了,怎么办呢?

  生:最好是先把15记下来,这样就不会忘记了。

  师:记在哪里更好?

  生:就记在35的下面吧。

  教师板书脱式计算过程:

  35+4

  =15+4

  =19(元)

  师:这就是脱式计算。

  (反思以前,在教学脱式计算时,是教师边示范、边讲解脱式计算的步骤与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练习计算。学生是被动地用老师给的方法去做,并没有产生对这种方式的需要,所以应用起来只是按部就班、机械地记忆。怎样让学生产生学习新知识的需要,更好地探索、接受新知呢?出于这样的考虑,我进行了新的教学实践:老师遇到了计算的困难,记不住前一步的结果,怎么办呢?激发学生对新的计算方式的需要。有的学生提出把前一步的结果先记下来,有的提出记在算式的下面更好一些。学生又一次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以及帮助老师的.成功感。)

  3.独立进行脱式计算4+35

  (学生先独立在本子上计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然后相互交流一下,有什么不同;接着,全班交流。)

  板书各种不同的算法,有:

  4+35

  =4+15

  =19(元)4+35

  =15+4

  =19(元)4+35

  =75

  =35(元)师:以上这些算法,你们有不同意见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说一说。)

  生1:第三种是正确的,因为4加3等于7,7再乘5就等于35。

  生2:第三种不对,因为刚才我们已经算过了,得数应是19,而不能再是别的数了。

  师:这样,我们举手表决一下。

  (通过表决,只有生1还坚持认为第三种是正确的。)

  师:只有生1与你们的意见不一样,并不能说明他是错的。如果你认为你们大家的对,谁愿意站出来说服他?

  生3:我认为生1就是不对,不能先算加法,因为我爸爸告诉过我,有加有乘应先算乘法。

  生4:我还知道,想先算加法要在有小括号时,要不然,就得先算乘法。

  (这时,生1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不改变。)

  师:你能坚持自己的意见,很好。你和其他同学再分别想一想,你们先算出的分别是什么呢?

  (学生小组内讨论,商量说服生1的办法。)

  生5:我们用35先算出的是3本日记本的价钱,再加上一枝笔的价钱4元,正好就是19元了。那生1,你是先算什么的?

  (这时,学生都异口同声地问生1,你先算的4+3是什么呀?生1想了想,笑了说:我的算法错了,应该先算35,先算出日记本的钱数,才能算出总钱数。)

  师:那你们再想想,第二种写法对不对?

  生:是正确的,因为这也是先算的35,也就是日记本的钱数,只不过15与4换了位置,得数也是不变的。

  师:同学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在你们的合作下,这个问题终于解决了,老师为你们高兴!

  (反思以前,先乘后加这个新知识,都是老师告诉学生的。从学生的回答能看出,有的家长已经提前告诉学生,这样的算式就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加法。这样很简单,也很省时。学生接受了这个新知识,再遇到这样的算式时,就按这个顺序来计算了。在我听过的同样内容的一堂课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临下课前,一名学生还提出这样的疑问:老师,可不可以先加后乘呢?能看出,学生并不是很明白为什么要先乘后加,而不是先加后乘。我认为,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观察、比较,去发现,去揭示,对不同的算法进行评判、反思,学生才能真正地理解法则规定的合理性。想说服对立同学,让他改变自己的观点,就需要寻找有力的证据,其实就是先乘后加的依据。在争执中,思维进行碰撞,不但得出了正确结果,而且学生对新知理解得比较透彻、记忆牢固。更重要的是,通过自主探究,学生比较、理解、思考、表达等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精神都将得到发展。)

  (评析教学要做有心人。教师真实、具体、深入地反思,为改进教学、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这也为进一步开展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素材。)

  (四)自我参与,拓展练习

  师:同学们帮助小明解决了问题,你们真棒!现在也给你一个机会,可以任选超市中的两种文具,每种可以是一件,也可多件,但总钱数不能超过20元。将你的解决方法列成一个算式,并在本子上进行计算。

  (学生自由选择购物,列式计算,并交流。教师深入学生中间,进行个别指导。展示几名学生的算式,并请学生说一说自己购买了哪些文具以及是怎样列式计算的。)

  (反思学生在自主的参与中,加深对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的理解,并灵活运用,解决购物中的问题。)

  (五)课外购物,实践延伸

  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生1:学习了新知识――脱式计算。

  生2:知道了有乘法、也有加法时,先算乘法、后算加法。

  生3:我已经能在购物时自己付款了。

  师:以后去文具超市购买文具时,你们可要自己计算、自己付款了。

  (反思将数学活动延伸到课外,让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养成留意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的习惯,提高做数学的能力。从学生交上来的数学日记中能看出,他们对实践活动特别感兴趣,而且在解决问题中体会着做数学的乐趣和成功感。)

  案例点评

  本节课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生活中引入数学问题,再应用到生活中,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性、价值性、有效性。教学设计注重动静结合,在开放的同时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并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课程资源,教学效果很理想。

  编者点评

  不少教师有着这样的疑问,在看似平淡的计算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其实,参与并不仅仅是操作、活动等外在表现,更是思维的投入。从这节课中,我们确实看到了学生们的积极思考,特别是他们之间想法的碰撞。而这正是教师为学生营造了充分探索、表达、讨论、反思机会的缘故。

  也许,我们总要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一个能用数学方式思考和表达的人。这节课已经做了很好的尝试。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各种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能更正解地区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

  2.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复习收集、分类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会把整理出的数据填在简单的统计表里,能对分类统计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

  3.通过复习,让学生经历总结归纳知识与分类统计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积累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的经验,发展初步的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复习,让学生对平面图形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体会收集、分类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图形的拼组与对分类统计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与判断。

  教学准备:课件、七巧板、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点明课题

  (一)情境创设:课件呈现七巧板拼成的美丽图案。

  师:同学们,这些图案漂亮吗?这里面有我们学过的哪些平面图形?

  1.学生汇报交流;

  2.教师补充:除了这些图形,我们还学过哪些图形?

  (二)点明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复习这学期已经学过的知识:平面图形和分类统计。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呈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师生合作,复习整理

  (一)平面图形

  1.平面图形的特征

  (1)课件呈现多个杂乱排列的平面图形,让学生根据认识,将这些图形分分类。

  (2)组内交流:你是怎么分辨长方形的?我们学习了长方形的哪些知识?再整理汇报。

  (3)指名回答:正方形有什么特征?

  (4)讨论: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不同?

  (5)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

  (6)说一说:圆与以上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2.图形的拼组

  (1)拼一拼:

  ①用2个同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学生拼好后,注意让学生说一说:你拼出来的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拼成的?

  ②用4个正方形可以拼出什么图形?学生拼好后,注意让学生说一说:你拼出来的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拼成的?

  (2)设计图案:

  ①请用七巧板设计一幅的'图案。

  ②汇报展示:让学生上台展示,并说一说自己的设计思路。

  3.分一分:课件呈现P94第3题的20个图形。

  (1)让学生分别回答是什么图形?

  (2)学生回答后,教师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特别是在学生说出第11、15、17个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后,教师要特别强调让学生说出:你是如何想的?

  (3)教师提问:刚才我们都弄清了每个图形分别是什么图形了,那每一类图形到底有多少个呢?我们下面就来统计一下,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活动,巩固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进一步感受平面图形的特征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积累数学教学活动经验,增强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同时注意在相互研讨中培养学生倾听和交流的能力。】

  (二)复习分类与整理

  1.按形状分一分

  课件呈现第3题的第二个统计表:

  (1)提问:我们想把这些图形按照形状来分分类,你有什么好方法?可能有学生提出:

  ①可以一类一类的找出来。

  ②可以按1~20号的顺序将每个图形在类型分别确定下来,再在相应的形状下面画一个符号表示个数。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完成统计表。

  (3)汇报展示,核对数据。

  (4)解决问题:哪种图形最多?哪种图形最少?一共有多少个图形?

  2.按颜色分一分

  (1)你认为:这些图形除了按形状分类,还可以按颜色来分类。谁来说一说:按颜色分,可以分成几类呢?

  (2)学生回答后,课件呈现第3题的第一个统计表:你会统计吗?

  (3)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统计表;

  (4)汇报展示,集体评价。

  (5)解决问题:哪种颜色的图形最多?哪种颜色的图形最少?一共有多少个图形?

  3.自己定标准分一分

  (1)除了上面的两种分类标准,你能不能定一个标准,将这些图形卡片分成两类呢?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标准:

  (3)每人按自己定的标准再来分一分。

  4.观察发现:学生完成后,选择一种与前面的两种统计表一起展示,让学生观察:

  (1)他们都是将这些图形分成几类?

  (2)这些分类的标准虽然不同,但每一种统计表中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你知道是哪里吗?

  (3)引导学生发现:不管是什么分类标准,他们统计的内容都是一样的。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复习活动,让学生对分类与整理进行系统的复习,让学生更加熟练地运用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并能自行制定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看待事情的意识。】

  三、应用所学,解决问题

  (一)解决练习二十一第14题

  1.情境创设:同学们看,这是隔壁班的小朋友拼出来的三幅图,漂亮吗?课件分别呈现第14题的三幅图。

  2.拼这些图案,都用到了哪些平面图形?学生回答时,教师利用课件呈现空白的统计表。

  3.你能独立完成这个统计表吗?让学生独立完成。

  4.解决问题:

  (1)哪种图形的数量最多?哪种最少?

  (2)一共有多少个图形?

  ①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说出不同方法:一是数出题中所给图形的总数;二是直接把统计表中分类计数的结果加起来。

  ②你又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发现:分类统计时,统计结果的和与所给出的统计对象中总数是相等的。

  (3)小明摆了4个火车,一共用了多少个○?你是怎么想的?

  (4)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经历统计与制作统计表的整个过程;引导学生感悟习题背后隐含的内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解决练习二十一第15题

  1.情境创设:课件呈现第15题的餐桌图,师:同学们看这幅图,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说出:摆放很杂乱,有必要将这些东西整理一下。

  2.独立完成象形统计图,完成后交流汇报,集体核对,并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引导学生养成认真作图的习惯。

  3.独立完成统计表:完成后集体展示,师生共同评价。师:你是怎么得到每一项数据的?让学生明白:可以直接利用已经完成的统计图来完成统计表,不需要再逐项去计数。

  4.解决问题:

  (1)碗比盘多几个?

  ①你是怎么得到这个答案的?

  ②还有不同的方法也可以得到这个答案吗?

  ③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更方便?

  (2)哪种餐具最多?哪种最少?

  ①你是怎么得到这个答案的?

  ②谁还有不同的方法呢?

  ③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更方便?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三)查漏补缺:每班教师根据学生所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与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经历整个统计过程,巩固学生对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的理解,同时结合分析数据、回答问题的内容,使学生直观感受统计图、统计表在整理、分析数据方面各自的优势,感受统计图、统计表的价值,感受分类整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应用。】

  四、全课总结,畅谈感受

  (一)全课总结:本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

  (二)畅谈感受:通过本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感受或体会?或者你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通过自主梳理,概括、归纳所学知识,学会总结学习感受与体会,并将这些与同学交流。】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7

  教学内容:教材第113~119页总复习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巩固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区分、应用克和千克,形成正确的质量概念。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并学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目标解析:

  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比较抽象,在复习克和千克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估测的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在复习简单推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巩固克和千克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引入新知

  (一)回顾复习过程 请学生回忆已经复习过本学期的哪些内容,对这些知识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继续复习克和千克、推理这两部分内容。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反思的'平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复习克和千克

  1.梳理。

  (1)说一说,你在水果店买东西时都见过什么?

  (2)计量物体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质量单位有哪些?

  2.直观感受。

  (1)看到1克和1千克,你会想到什么?

  (2)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约是1克或者1千克?

  (3)实物展示:1片口香糖约重1克,2袋500克的盐重1千克。

  3.进率关系。

  (1)已经明确了克和千克是质量单位,那么克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呢?

  (2)说一说多少块口香糖加在一起和2袋500克的盐同样重?

  4.测量。

  (1)测量物体的轻重要用到什么?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说一说自己所认识的秤。

  5.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二第7题。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时重点说一说第3小题,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7题。

  要求学生课前调查,填写调查结果,课上根据调查结果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质量的关注,通过操作、提问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在练习时要让学生说说自己容易出错的地方和原因,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

  (二)复习推理

  1.复习推理(一)。

  (1)创设情境:李冰、王明、张强、夏雨一起排队上车。张强在李冰和王明的中间,夏雨是最后一个,李冰不是第一个。请把他们的名字从前往后写下来。

  (2)思考:你先确定谁的位置?为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推理的过程,提供充分表达的机会。

  (4)指名说一说推理的方法及过程,其他同学补充,引导学生注意表达的有序性。

  2.复习推理(二)。

  (1)出示题目:在上面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出现一次。B应该是几?

  (2)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教师注意适时点拨。

  设计意图:推理重在过程,复习中让学生经历想推理过程、说推理过程、演示推理过程、观察推理过程等环节,有意识地对推理的方法进行提炼和改善。让学生明确推理时一般要找到一个关键句,作为推理的突破口。完善表格填数的方法,将“确认”与“排除”交替进行,这样提升了效果,学生也能轻松接受。

  三、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一)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你能用我们今天的复习内容解决身边的哪些问题?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8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铅笔有多长》(分米、毫米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教科书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借助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引入对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并关注了对长度单位之间关系的学习。

  【教学目标】

  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

  3、通过寻找生活中“1分米”“1毫米”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际测量,知道1分米、1毫米有多长,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难点:通过实际测量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估一估”、

  “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

  学具:米尺,卡片,吸管,铅笔,剪刀,测量单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温故引新。

  1、观看数学故事《偷吃红土的小象》。

  师:请看数学故事《偷吃红土的小象》,看看在这个数学故事中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数学思考?你有什么好办法?

  2、回忆在测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师:你觉得在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周老师带来了现场留下的脚印,谁来测量?

  生:测量并汇报,这个脚印的长度是10厘米。

  3、揭示“分米”。

  师:10厘米还可以用另一个长度来表示,它就是——1分米,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米的认识。

  师:你知道分米用字母怎么表示吗?

  二、认识分米。(11:00之前必须结束)

  1、在直尺上找出“分米”,揭示分米和厘米的关系。

  师:现在请你拿出直尺找一找1分米,并用手指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PPT 活动一:

  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并用手指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生汇报

  师小结:借助直尺,同学们充分的感受了1分米的长度,如果要把1分米和10厘米用一个符号来连接,你会选择哪个符号呢?

  师:很好!1分米=10厘米。

  2、自主学习,进一步认识分米。

  师:现在,我们对1分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请你拿出桌上的吸管,估一估这根吸管的长度比1分米长,还是短?

  师:现在我们就利用这根吸管来继续研究1分米。请看活动要求!

  PPT 活动二:

  估 估一估1分米的长度。

  量 用直尺量一量,进行调整后剪下1分米长的吸管。

  找 用1分米长的吸管比一比,量一量长约1分米或几分米的物品。

  生汇报

  师小结:在今后的估计中,这些1分米、2分米、7分米(分别拿出吸管、文具袋,指出课桌的高)的长度都可以作为我们估计的标准和依据。

  3、发现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上学期我们还认识了米,那米和分米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试着在米尺上找一找,也可以借助吸管来研究。

  PPT 活动三:

  小探究

  1米 ? 分米

  生汇报

  师小结:真棒!我们通过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用手指来比划1分米,还找到了生活中的1分米,相信同学们对分米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和感受!

  三、认识毫米。

  1、通过“量一量”,揭示毫米。

  师:请用直尺在测量单上“量一量”铅笔有多长?

  生汇报

  师:不是6厘米吗?铅笔的长度比6厘米长,但是又不到7厘米,这时候就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它就是刚刚——毫米,用字母来表示。

  2、通过自学,发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一起对分米进行了研究,接下来请同桌之间用研究分米的方法,展开对毫米的独立学习吧!

  PPT 活动四:

  找一找 在直尺上找出1毫米。

  比一比 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

  看一看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或几毫米。

  想一想 1厘米=?毫米。

  生汇报。

  师小结:看来同学的收获可真多,通过自学,我们知道了1厘米=10毫米。

  3、通过摞卡片,感受毫米、厘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师:刚刚我们说一张卡片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现在请你将3张卡片放在一起,这时的厚度大约是——3毫米,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3毫米,现在把5张卡片放在一起,这时的厚度大约是——5毫米,再用手摸一摸!如果同桌两个人把所有的卡片合在一起,这时候大约是——10毫米,也就是1厘米,用手指感受一下10毫米的长度吧。

  师:现在请看,周老师吧20张卡片摞在一起,这就是?30张卡片呢?90张卡片呢?再添10张卡片就是?

  师:10厘米也就是——1分米!那看来1分米就是10厘米,也是100毫米!看来1毫米实在是太短了!不细心都注意不到,所以,在测量时一定要认真仔细!

  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并且在老朋友米和厘米的帮助下,发现了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接下来就请你带着这些满满的收获,赶快帮黑猫警长找到偷吃红土的小象吧!

  四、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1、测量脚印

  师:你觉得案发现场的这个脚印是哪只小象留下的?

  生独自测量

  师:看来确实是小象嘟嘟偷吃了红土,可是,你知道小象为什么要偷吃红土吗?

  师:红土中有小象所需要补充的矿物质铜和盐,但是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想要的东西,不劳而获是不对的。

  2、修改日记。

  师:小马虎最近也学习了长度单位,他已经迫不及待的写了一篇数学日记,一起读一读吧!

  今天早晨,我从2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拿起1毫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洗了洗脸,

  用70米长的毛巾把脸擦干,吃过早饭去上学。来到学校,我坐在5分米高的凳子上,

  拿出7厘米厚的语文书准备开始语文课。

  3、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

  师:这两个算式请同学们今天回家后想一想,并把自己的想法说给爸爸妈妈听!

  1( )-9( )=1( ) 1( )-99( )=1( )

  4、全课小结。

  师: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小结:看来同学们收获了很多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其实长度单位不只是我们现在认识的这四个,还有比米更长的单位,也有比毫米更短的单位,这些长度单位都等着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去探索、去发现!

  五、板书。

  分米、毫米的认识

  米

  1米=10分米 分米 d

  1分米=10厘米 厘米 cm

  1厘米=10毫米 毫米 mm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9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科书P74—7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推理的活动中,经历7的乘法口诀的整理过程。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经历7的乘法口诀的整理过程,并运用口诀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独立整理7的乘法口诀。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对7的乘法口诀的整理。一星期正好是7天,本设计通过创设情境,在体育用品商店中的几个同学的对话进行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借机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调动起学生主动的参与意识,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二环节是师生互动、探索新知。先是让学生独立填写表格,并说出为什么填得这么快,特别是7个星期、8个星期、9个星期各有多少天的算法,让学生充分的交流。然后根据所填表格的数据小组合作整理7的乘法口诀,学生很容易就能完成了。接下来是引导学生对口诀进行整理和记忆。为了帮助学生记忆,设计了对口令的游戏,使枯燥的记忆变成了有趣的数学活动。

  最后是7的乘法口诀的应用。通过看口诀写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和看算式编故事等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那就是我们学校再过四个星期就要广播操比赛了,你们想参加吗?有谁知道2个星期有多少天?

  同学们,再过4个星期就是元旦了,你们高兴吗?有谁知道4个星期有多少天?

  2、知道了2(4)个星期是14(28)天,那3(5)个星期、4(6)个星期呢?算才最简便呢?如果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我们就能很快的算出来了。

  揭示课题:7的乘法口诀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填一填

  出示表格,师:仔细观察你发现这张表格向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你能独立把这张表格填完吗?

  学生同桌交流后,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师:同学们这么快就填写完了,而且完成得很好,说说你的窍门好吗?

  生:我按每次都加7算的。

  生:从1个星期到6个星期的填写,可以运用前面学过的'乘法口诀来算,从7个星期到9个星期的填写,是按每次都加7算的。

  师:真棒!你们都有自己不同的解决方法,而且问题都解决得很好。那你们能根据自己填写的表格的数据,四人小组合作,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

  2、理一理

  (1)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进行7的乘法口诀的整理,写到小组记录单上。

  (2)全班交流编写的7的乘法口诀。

  (3)(师在黑板上出示从学生编的口诀中整理出来的一张大的7,8并排的乘法口诀表。)

  师:你们仔细观察,发现7的乘法口诀中有哪些秘密?

  3、记一记

  (1)口诀意义的理解

  师:(指口诀:六七四十二)谁知道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

  生:六七四十二表示6个7相加是42,也表示7个6相加是42。

  师再指两个口诀让学生进行练习。

  (2)引导学生记住口诀,让学生交流如何记得又快又准的?

  (4)对口令

  同桌进行如:四七二十八的对口令游戏。

  三、联系生活,巩固应用

  师:口诀记熟了吗?老师来考考你们行吗?

  1、抢答比赛

  如:7()=()

  2、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的第3题,全班交流。

  3、编有趣的数学故事

  师:同学们,这是一道普通的乘法算式,但它蕴藏着好多有趣的数学故事,你能看算式编出一个有趣的数学故事吗?比一比,谁编的故事最动听。

  四、情境交流、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10

  〖教学目标〗

  1. 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 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自己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百以内加减法以及整十、整百的加减法口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回收废电池”这节课是有关三位数的加法,这部分教学内容多,又是本单元的难点,如果一课时完成学生不易理解和消化,可以把“三位数的加法”部分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本课时教学“不进位加法”和“不连续进位加法”。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市、区重点小学,教学条件相对较好,教师能自己制作教学课件来辅助教学。学生大多家庭条件较好,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对新知识理解掌握较快。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实践感悟

  1. 师:今天上课之前,老师想让同学们看一段录像。(播放课件:沈阳市大东区有一位年过六旬的王大爷,从退休后开始在社区内义务回收废电池,一直坚持了十年,他的行为令人敬佩。)

  2. 师:王爷爷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回收废电池,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谁来说一说?

  3. 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小博士,让他告诉你们其中的奥秘。(放课件:废电池中含有金属和废弃的液体,这些物质会对土壤、对水、对人产生直接的影响。一颗纽扣大小的电池可以污染60万升水,这些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 出示王爷爷三个月回收废电池情况统计表。

  观察统计表,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估算。

  (1)师:根据统计表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2)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出两个问题解决。

  ①一月份和二月份一共回收多少节废电池?

  ②一月份和三月份一共回收多少节废电池?

  (“二月份和三月份一共回收多少节废电池”是连续进位加法,这部分内容放入下一课时,“三个月共回收多少节废电池”将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解决。)

  3. 师:在计算之前请同学们估算出每个问题的结果,并说一说估算的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估算了这两个问题的结果,那么你们估算得对不对呢?下面我们就来算一算吧!

  4.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学生独立计算。

  (2)四人小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计算方法:

  a?痹诩剖?器上拨珠计算。

  b?庇么照?十、整百的方法口算。

  c?庇昧惺?式方法计算。(板书)

  102+97199102+129231

  5. 与估算结果比较,使学生了解正确地估算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

  6. 师:比较这两个竖式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生:相同点:(1)都是加法运算;(2)列竖式时都是相同数位对齐;(3)计算时都从个位加起。不同点:第一道题是不进位加法,第二道题的个位相加满十了,要向十位进一,是进位加法。

  师: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一,如果十位相加满十呢?

  生:十位相加满十,要向百位进一。

  师:你还能想到什么?

  生:百位相加满十要向千位进一……

  师:那如果用一句话说明怎样进位,你会说吗?

  生:哪一位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

  7. 师: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生:(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加起;(3)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8.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9. 试一试:98+320,456+307,162+234。

  (三)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1. 师: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今天蓝猫就想请大家帮个忙,它想买几件家用电器,我们陪它到家电城看看好吗?(课件出示商品及标价。)

  2. 师:谁来为蓝猫介绍一下这些商品的价格?

  3. 出示问题:

  (1)买一台电风扇和一台录音机用多少元?

  (2)买一台录音机和一台微波炉用多少元?

  (3)蓝猫只有1000元,请你帮它选两种商品,用竖式算算一共用多少元?

  (4)如果它用900元买一台录音机和一台洗衣机,它的钱够吗?如果不够,还差多少元?

  (5)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教学反思〗

  相对其他学习内容来说,计算教学容易显得枯燥无味,那么,如何使计算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探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这些问题,这节课教师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将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1. 创设情境,实践感悟。开课伊始,教师设计用一段录像的情境导入,使学生感到既现实、又有趣,同时还受到了环保教育。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中改变学生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汇报自己或小组的成果,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3. 联系实际,巩固应用。这一环节设计了帮助蓝猫“买家电”这一情境,将学到的知识同实际问题相结合,使学生感到数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本节课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几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能紧扣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生活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当学生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时,教师及时给予积极评价,并引导他们对这些方法进行比较。

  〖案例点评〗

  《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基于这一理念,教师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发展的`教学过程。一开始,教师即播放王爷爷回收废电池的录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并非凭空捏造、遥不可及,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切感,这种亲切感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出示统计表,让学生通过观察统计表自由提出问题。这一环节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的良好数学品质。

  放手让学生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独立解答两个问题,让学生通过一系列活动探索、获取知识,这样的设计原因在于我们承认学生思维方式、思维水平的个性差异,目的在于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本节课的联系实际,巩固应用这一环节,教师设计了帮助蓝猫买家电的实践问题,特别是问题(4):“如果它用900元钱买一台录音机和一台洗衣机它的钱够吗?如果不够,还差多少元钱?”这个问题的设计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可以用先加再减的方法,也可以用连减的方法,给学生的计算提供较大的空间,而且学生如果先把两种电器的价钱相加就能凑成整百整十数,很快能计算出结果,这样不仅巩固了本节所学知识,同时还应用了前几节课的口算知识。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加法;

  2、使学生能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教具准备:

  主题图、投影片

  学具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一、解决情景中的问题

  1、教师出示主题图

  师:上节课有的同学提出二(3)班和二(4)班也可以合乘一辆车,这节课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师:怎样能知道这两个班是否能合乘一辆车呢?

  (要知道两个班共有多少人?)

  师:怎样列算式?

  学生说,教师板书:35+34=

  2、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怎样计算“35+34”,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还是用竖式计算还是口算,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教案》。

  3、请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

  (1)先请摆小棒的学生讲

  提问:为什么把5根小棒和4根小棒和起来,3捆和3捆和起来?

  (2)再请列竖式的学生讲

  提问:写竖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3)请口算的学生讲

  提问: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口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做一做:

  教师用投影片出示题目

  指名将题做在投影片上,其他学生做在书上

  集体订正投影片上的题目,进行评价。

  同位相互检查,相互评价,

  三、练习:

  练习二第1题:

  先请学生看图,说图意,

  再列竖式计算。

  第2题:笔算下面各题。

  学生将题目写在练习本上,同位相互检查。

  《买洗衣机》教案

  教学目标:

  1.发展从情境图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能力,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能力,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让你们回家做了一个家庭理财调查,你们都调查好了吗?

  (前一天发给学生如下的调查表。)

  (评析本环节旨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做这个调查要干什么”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极大关注,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生:调查好了。

  师:谁把自己调查的情况说给大家听听。

  生1:xx的收入是860元,爸爸的'收入是1500元,每月生活费是10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4000元的电脑。

  生2:xx的收入是1100元,爸爸的收入是2560元,每月生活费是12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5000元的健身器。

  生3:xx的收入是790元,爸爸的收入是1280元,每月生活费是9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3500元的空调。

  师:这几个同学们做的调查非常好!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交流一下你的调查,好吗?

  (小组交流。)

  师:有一个叫小刚的同学也回家做了一个调查,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屏幕显示:小刚的妈妈说:“我的收入是632元。”小刚的爸爸说:“我的收入是786元。”小刚的妈妈说:“我们家每月的生活费是980元。”)

  师:看到这里,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小刚的爸爸比妈妈多收入多少钱?

  生2:他们共收入多少钱?

  生3:小刚家每月还剩多少钱?

  师:你能估算出小刚家每月大约节余多少钱吗?小组讨论后,自己解答。

  师:哪位同学说一说你的估算结果?

  生1:600+700-1000=300(元)。

  生2:不对,786元接近800元,应该是600+800-1000=400(元)。

  师:哪位同学的结果更接近精确结果?

  生:第2位同学。

  师:同学们这么快就估算出来了,那么你们能实际算出小刚家每月可以节余多少元吗?请同学们做在练习本上。

  (找一生说答案,全班订正。师板书:632+786-980=1418-980=438(元)。)

  师:小刚家也有一个计划。你们想知道吗?

  (看屏幕:小刚的妈妈说:“我想用节余的钱买一台价格是960元的洗衣机,帮妈妈算一算,需要攒几个月?”小刚做思考状。)

  师:同学们,你们能帮助小刚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能。

  (评析课件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好胜心很强,对帮助小刚解决问题个个信心十足,立即投入了积极思考的状态中。)

  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生1:用洗衣机的价钱减去一个月的节余,还缺522元,再减去一个月的节余,还缺84元,因此需要攒3个月。

  (列式:960-438=522(元),522-438=84(元),需要攒3个月。)

  生2:我们组是这样想的,两个月的节余是876元,要买一台洗衣机是960元,还少84元,因此要攒3个月。

  (列式:438+438=876(元),960-876=84(元),需要攒3个月。)

  生3:我们组的想法和第二个同学说得差不多,先求出两个月的节余是876元,而876比960少了不到100元,所以要攒3个月。

  (列式:438+438=876(元),876比960少了不到100元,所以要攒3个月。)

  生4:我们组的想法是先求出两个月的节余,是876元,买洗衣机还不够,再加一个月的节余是1314元,这就足够了,因此要攒3个月。

  (列式:438+438=876(元),876+438=1314(元),需要攒3个月。)

  师:通过讨论,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帮助小刚解决了问题,看看小刚说什么?

  (屏幕显示:小刚高兴地说:“谢谢同学们帮我解决了问题,你们的好方法我已经学会了。再见。”)

  (评析本环节的设计初衷是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于是生活中的素材,因此,人人参与,课堂气氛热烈。由于每个人的思维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体现。)

  (三)理解应用

  师:老师也为同学们的聪明才智感到高兴,现在你就是你们家的小管家,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购买计划中的商品,用每月节余的钱,需要攒几个月。数据多的同学可用计算器帮忙,有困难的同学可以请小组成员或老师帮忙。

  (评析此环节旨在巩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如果单纯地出一道题,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但让他们计算自己家的理财计划,学生的情绪又高涨起来了。另外,可以让学生使用计算器,他们感到很高兴,继续保持高涨的学习激情。)

  (四)回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同学们用很多的方法帮助小刚解答了问题,同时也做好了自己家的理财计划,并掌握了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同学们的课上得非常好。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12

  教学内容:

  P36我长高了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巩固统计的知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能准确测量,收集数据。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厘米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小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复习常用的长度单位。)

  2、学习了怎样用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复习刻度尺使用方法)

  3、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用我们手中的'尺子来测量我们身边的`物体。你想测量什么东西的长度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二、小组活动要求。

  1、小组合作选择你们感兴趣的四样东西进行测量。

  2、组长做好记录工作。

  (教师巡视指导)

  三、小组开始活动。

  四、汇报、记录数据。

  1、把测量的数据汇报记录在黑板上。

  2、完成学生身高统计表。

  3、讨论、交流:看统计表了解到一些什么内容?

  五、课堂总结。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初步比较角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角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情感与态度:在富有挑战的交流活动中,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使学生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老朋友,认识它吗?

  生:认识,是红领巾。

  师:红领巾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生:三角形

  师:这个图形为什么叫三角形呢?

  生: 因为它有三个角

  师:你可真聪明,红领巾是国旗的一角,我们要爱护国旗,爱护红领巾。

  师:,那你能指出它的角都在哪里吗?

  生:指角

  (多媒体演示红领巾的三个角分别闪烁几下)

  师:不错,这就是它的角,其实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角,这节课我们就来找一找角,认一认角好吗?

  生:好

  (板书角的初步认识)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新内容——角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 : 对于三角形,学生们在一年级就有了初步的认识,这里设计意在唤起对已有知识的回顾,为认识新的几何图形做迁移铺垫。同时,由学生自己动手上台演示,激发了兴趣,调动了情绪,活跃了学习气氛。)

  二、探究新知。

  (一)建立角的表象

  1、找角

  师:学校是我们的家,我们天天在这里学习、游戏、锻炼。看!我们的校园多么整洁、优美。(电脑课件出示主题图)请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了哪儿有角吗?

  生:(老师三角板上的角,老爷爷剪刀上的角,球门上的角,小旗上的角,做操的学生伸出双臂形成的角……)

  生:到前面指角(一定要让学生指出角的具体位置。如果学生指不出角的正确位置,师说:“其实在我们数学里,规范的角是这样的。师演示”)

  师:看来大家个个都是火眼金睛,这么快就找出了这里面的角,现在老师把图形中的一些角标出来,我们一起看一下吧!(课件演示闪烁的角)

  师生:欣赏角

  2 、触摸感知角的特点

  这角可真多呀!可见,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瞧,就连我们学习用的三角板里也藏着不少角呢(课件演示)!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你的三角板,观察上面的角,找出其中的一个角,像这样(教师示范摸角的顶点)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生交流:尖尖的,很扎手。

  再摸摸这两条线(教师示范摸角的两条边),感觉怎么样?

  生交流:滑滑的,直直的。

  师:我们给(三角板)脱去美丽的外衣,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个角,想一想这三个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同桌说说。

  生汇报:都有一个尖,两条直直的边。

  3、认识角各部分名称

  师:刚才同学们看到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

  看到两条直直的,滑滑的地方叫做角的边。

  (教师边指边说,示范正确的指角方法。)

  学生模仿老师边指边说正确的指角方法。

  4、找一找角的顶点和边

  A.师指,全班说

  B.一生指,其余生说

  C.师说,一生指,其余生判断

  师:观察这些角,一个角有( )个顶点和( )条边。

  5、想像角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把角的样子画在我们的脑海里。

  6、判断角

  师:我从数学王国里带来几个图形,请同学们判断一下,图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7、折角、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果然名不虚传,想难住大家还真不容易。老师这有一张圆形的纸片,圆形纸片有角吗?

  生摇头:没有

  那现在就请你们给老师折出一个角,好吗?

  生:好

  如果不会可以和同桌讨论讨论。(生折角,教师巡视。)

  折好后先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哪里是顶点,哪里是角的边,一会儿小组内派一名代表到前面进行汇报,把折好的角展示给全班的小朋友,好现在开始吧!

  生:折完后到前面展示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学生通过找角、折角、等操作实践,及观察电脑的动态演示,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在观察中动脑过程中,得到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让他们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画角

  师:如果让你画一个角,你觉得应该怎样画呢?谁来说一说,可以用手表示。

  生:交流自己画的方法。

  师:看来大家的想法各不相同,我们一同去看一下如何画角才是正确的方法吧!

  (课件出示画角的方法)

  师:现在就请大家在自己的本上用正确的方法画一个角吧!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

  生:在本上画角

  师:现在请大家把自己画的角各部分标上名称吧!

  生:标名称

  师:为了方便大家记住画角的方法,老师还为画角编了一首儿歌呢,我们一起看一看吧!(课件出示儿歌)大家读一读吧!记住这首儿歌就记住了画角的'方法,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采取先让学生自己跟着多媒体学习画角,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初步掌握了画角的步骤和方法,学生感觉很轻松民主,注意力强。)

  (三)感悟角的大小

  1、做一做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画了角,那你们想不想动手做一个角呢?

  请同学们拿出学具,用你灵巧的手做一个角,做好后说出它的顶 点和边。做角时一定要注意尖尖的图钉不要扎到手。

  2、变一变

  师:现在我们要变角了,变角的时候我们要用心噢。

  好,我们先把角慢慢变大,用心观察,角变大了吗?

  再把角慢慢变小,再来一次,慢慢变大,慢慢变小。

  (所有学生操作)

  通过刚才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我们是怎样把角变大的,怎样变小的?

  小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张开的距离越大,角越大,张开的距离越小,角越小。

  3、比一比

  师:老师请同学甲上来,你能做一个比我的角大的角吗?做好后就不许变了,想想有什么办法能知道我们的角谁大,谁小呢?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找到比较角的方法:重叠法——把顶点和一条边对齐,看另外一条边的位置来比较大小。)

  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老师的角两条边张开大小不变,只拉长边的长短,你们说,老师的角有没变大?

  生:没有变大。

  师:我们去看看红角和蓝角是怎么做的?(播放红角和蓝角的故事)

  师生观看。

  师小结:看来角的大小只跟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跟边的长短无关。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做活动角,使学生从认识静态中的角过渡到了认识动态中的角,同时引出对角的大小的比较的认识,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变化活动角,动态体会角的大小变化与两条边张开的角度有关系,为了突破“与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难点,教师通过一小节动画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既使学生感受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又增添了学习数学的趣味性。)

  小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只和张口的大小有关。

  (设计意图: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此,我将根据问题的不同难度,教学时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角,谁来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结合板书回顾全课)

  四、欣赏角

  看来大家的收获真不少,再让我们去欣赏一下角吧!这些建筑漂亮吗?(漂亮)其实,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角无处不在,希望以后大家能够了解角的更多知识,把我们的祖国和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好吗?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14

  〖教学目标

  1. 在分苹果的过程中体会除法竖式的实际含义,掌握除法的竖式书写格式和试商方法,能正确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掌握表内除法计算(包括竖式计算和试商)的基础上,安排有余数的除法。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可以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知道什么是余数及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同时又可以巩固表内除法计算,还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教材从学生已知的表内除法引入,通过分苹果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并主动探索试商的方法,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抽象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要引导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在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时,要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平均分后还有余数的情况,认识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市级重点实验校,师资力量强,学生的素质也比较高。部分学生以前就接触过除法竖式,但是对于竖式的含义、书写格式及应用还并不明确。教学时可以根据班级学生情况分成一课时或两课时完成。我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除法竖式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安排在一课时内进行教学。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妈妈昨天买了20个苹果,要把这些苹果放在一些盘子里面,你愿意帮妈妈分一分吗?

  (揭示课题:“分苹果”并板书)

  师:如果把这些苹果平均放在这些盘子里,你准备怎样分?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的分法主要有:平均每盘放4个、5个、6个、7个。个别学生说每盘放2个、10个,其他同学都说出了这样分的不合理性。学生还提出如果是每4,5个放一盘就正好分完,如果是每6,7个放一盘就会出现剩余。)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 活动一:每盘放5个苹果,20个可以放几盘

  (1)解决问题,抽象出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①学生独立思考

  ②小组内交流

  ③集中交流(说出结果并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生1:通过乘法口诀“四五二十”得出结论,可以放4盘。

  生2:5+5+5+5=20,可以放4盘。

  生3:20-5-5-5-5=0,可以放4盘。

  生4:20÷5=4,可以放4盘。

  生5:除法还可以用另一种形式――竖式来计算。

  (2)体会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正确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

  ①理解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A学生介绍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B尝试理解竖式的每一步含义。

  C教师提示

  D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及有疑问的地方。

  (学生小结:20是被除数,表示有20个苹果;5是除数,表示每盘分5个苹果;4是商,表示分4盘。)

  ②教学写法,学生试写

  A学生介绍,师在黑板上边板书写法边讲解。

  B学生观察,并说一说需要注意什么。

  (注意:先写被除数20,然后写除式;4要与0对齐,然后写积20;最后写0,0也要与20的0对齐。)

  C剩何?什么4和0都要与20后面的0对齐?

  D学生用竖式计算,进行练习。

  2.活动二:每盘放6个苹果,20个可以放几盘

  (1)解决问题,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竖式计算方法

  ①请学生用20个圆片摆一摆,并列出算式。列式:20÷6=3(盘)……2(个)

  (这是学生上学期学习过的内容,学生应该能很快完成。)

  ②学生先试着自己写竖式,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并说明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③班内交流。

  (展示不同学生的竖式并让学生说明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同时其他学生可以质疑。)

  (学生小结:20表示有20个苹果需要去分,6表示每盘放6个苹果,3表示可以放3盘,3盘6个个苹果是18个苹果,还有2个苹果不能继续再分了,还余2。)

  (2)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因为有前面的摆一摆的活动,大多数学生没有出现余数大于除数现象,但是,恰好有几名学生没带学具,在计算的时候,一个学生出现了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

  师:观察这位同学的计算过程及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如果学生有困难,提示学生观察每道题目的余数和除数。)

  生1:20÷6应该商3,而不是商2。

  生2:如果余数比除数大,那就能够继续再分。

  生3:余数8里还包括一个6,还可以再放一盘,还剩2个。

  师:比较每道题里余数和除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请同学们思考,在有余数的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生:余数一定比除数小,不然就没有除完。

  (3)试一试

  20÷7=?用竖式计算,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写。

  (三)巩固练习,拓展运用

  1. “试一试”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班内交流。)

  2.学生用竖式计算

  (“练一练”的第1题完成后同桌两人互相检查,并选一道喜欢的题目互相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组织数学活动,目的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体验除法竖式抽象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经过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现象,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每步的含义;通过自主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余数的含义。

  1. 引导学生体验抽象除法竖式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表内乘除法时,利用乘法口诀已经能够在算式上直接写出得数。教材安排了“20个苹果可以放几盘”的“分苹果”活动,列举了四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我创造性地改编了教材,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这些苹果,结果自然出现了整除和有余数除法这两种情况,进而再由对除法竖式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介绍竖式计算,并且把竖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和分苹果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2.在操作活动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

  在第一次“每盘放5个”的分苹果活动的基础上,我组织了第二次活动“每盘放6个”,通过学生自己的操作活动,感知、体会有余数除法,发现可以放3盘,还余下2个,而这2个不能再继续往下分,不然每盘就放得不一样多了;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认识有余数除法。

  3.在探究中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不断发现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对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有了明确的认识,这个“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的探索过程,其实也是培养质疑、批判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练习中,教材还安排了分数目比较大的物品,引导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

  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把能够整除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的内容都在一课时内教学稍显紧张,有一部分学生接受起来存在一定困难,特别是我校正在尝试小课时教学的研究活动,所以我认为这一课的教学分成两课时更为妥当。

  〖案例点评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在这节课中,教师能本着这样的理念进行教学,把一节传统的除法课上得生动、活泼。这节课中有几点设想很有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够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师能够注意把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无论是认识有余数除法还是学习有余数除法的计算都注意从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结合具体实例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能够引导学生在体验中获取知识

  (1)帮助学生在现实活动中建立“剩下”的表象,为形成“余数”的概念打下基础

  平均分东西,有时正好全部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不能够再平均分。“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苹果”是一个很开放的活动,对每盘分得的数量以及分的盘数都没有做规定,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因此操作的结果,既出现了刚好分完的情况,也出现了有剩余的情况,体现教学设计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研究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

  计算有余数除法关键的一步是求商。教材没有把求商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通过“每盘分6个,需要几个盘子”这样的实际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经验――用分实物(分学具)的方法求答案,把动手操作和抽象思考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机会。(3)引导学生比较除法算式中的除数和余数,发现并理解规律

  要求学生“比较每道题里余数和除数的大小”,一方面引导学生联想平均分东西,最后剩下的都不够再分的表象;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观察几道除法算式,发现相同的现象,从而理解所发现的规律,归纳出“余数比除数小”的结论。

  像“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这样的教学内容实际上是比较传统也比较死板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全新的教学方式,当然就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能用更准确的、更具体的数学化语言描述生活中的角。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的良好习惯。

  教学方法:以智慧爷爷送礼物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分一分、比一比的方法认识锐角和钝角以及他们的判断方法,然后通过做角、找角、分角、画角、拼角等多种形式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角的认识。

  教学具准备:每组一盒画有大小不同的角的卡片、三角板、尺子、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智慧爷爷托老师带给大家一件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现在就在你们桌上的盒子里,赶快打开来看一看。不过在看之前智慧爷爷还有个小小的要求,就是看过之后各组要把盒子里的东西按一定的标准分一分,行吗?好,开始行动。

  1.各小组倒出来后发现是相同的卡片上画着大小不同的角,然后以组试分。

  2.小组派代表汇报分的结果。(一般会分成两类:直角和其他的角)

  3.这些是直角,那么,那些是什么角,又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角的皇宫,来研究有关角的问题。

  二、认识锐角和钝角

  1.引导学生用刚才分出的第二类角与直角比较,看哪些大一些,哪些小一点?

  2.小组合作比较大小,然后交流比较方法和结果。

  3.根据比较结果再次对盒子中的角进行分类,并且展示分的结果。

  4.教师根据学生的分类结果给出各种角的名称(即锐角与钝角)以及判断标准。

  5.鼓励学生说说教室里或生活中哪里还有锐角或钝角。

  三、组织活动,巩固认角

  1.做角: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活动方式做出不同的角巩固对三种角的认识。(如:采用折角、拼角或做活动角的方式进行练习。)

  2.找角: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找出角并分类放入相应的房子里。

  师:直角、锐角、钝角都玩累想回家了,可找不到路,于是便找了一些地方藏起来休息,同学们,你愿意帮他们吗?

  (多媒体课件出示事物图P391题图以及标有三种角的三所房子。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找出角,然后利用动态效果从实物中抽取出学生说的角,分类把角送回家。)

  四、画角

  1.大家真是爱帮助人的好孩子,这些角为了感谢大家想为自己画一些像送给大家,你最希望得到什么样的画像呢?能试着把你希望得到的画像画出来吗?

  2.学生独立尝试画出自己喜欢的角,并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判断是哪一类角。

  3.展示自己画的角并交流画角的方法。(教师对学生想出的'多种合理方法要予以肯定和鼓励。)

  五、拓展活动

  同学们在研究角的过程中,三角板帮了我们的大忙,为了感谢三角板,我们来一起陪它做个游戏,轻松一下,好吗?

  1.引导学生用三角板做拼摆图形的游戏。

  2.各组交流拼出的是什么图形,在此图形中有几个角,分别是什么角,是由三角板上的哪些角组成?

  六、总结。

  第二课时平移和旋转(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现象。

  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在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具的准备:录像、P133的学具、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村正在为咱们学校修建一所新校园,你高兴吗?想不想去看看?播放录像:工地上工人们正在乘着升降机在上楼,楼房里有几位工人正在安装推拉窗,并不时的推一推、拉一拉。

  二、初步感知平移现象

  1.引导学生说说片中的工人在干什么?升降机和推拉窗分别是怎样运动的?

  2.告诉学生像这样的现象就是平移现象。

  3.鼓励学生小组讨论判断平移现象的标准,并在全班交流,教师要及时点拨。

  4.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平移现象?

  三、动手操作,进一步感知

  1.组织学生做游戏:小组合作利用P133的学具拉一拉开展游戏,体会平移现象,同时,数一数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案?

  2.引导交流,对找出多种搭配方案的小组要予以肯定和鼓励。

  四、利用方格纸巩固认识

  动态课件呈现:方格纸上的小船行使图。

  1.引导学生说说小船是在平移吗?为什么?

  2.引导学生感知平移的方向与距离所表示的含义:

  (1)小组讨论:小船正在向哪边平移?(右边)移了几格?(八格)

  (2)各组派代表交流讨论结果,然后教师利用动态课件慢速展示平移过程,学生一起跟着数小格,真切的体会平移的距离。

  3.设疑,对学生初步渗透两次平移的思想。

  如果小船向左平移三格将会在什么位置?(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交流,最后动态演示验证);再向下平移三格呢?(小组再次讨论交流。)

  五、扩展活动

  课件出示P444题图,配上淡色方格。

  1.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哪些小鱼平移后可以与红色小鱼重合?

  2.交流讨论结果,并说说白色小鱼怎样平移后,可以到达红色小鱼的位置?

  3.独立给可以经平移后重合的白色小鱼涂上红色。

  4.引导观察这些红色小鱼有什么共同特点?

  六、总结。

  第三课时平移和旋转(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旋转现象。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方法】

  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观察、操作,从而感知旋转现象,然后通过观察学生喜闻乐见的游乐场情景和做游戏的形式进一步巩固认识。

  【教学具准备】

  每人准备一个纸风车、每人一枚硬币、P131、P135的学具、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课前要求大家做的纸风车做好了吗?会玩吗?让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吧!不过有个小要求,就是要边玩边注意观察。

  二、感知旋转现象。

  1.认识旋转现象。

  (1)刚才大家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什么了吗?引导学生说说纸风车是怎样运动的?

  (2)你能给这种运动取个好听的名字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揭示数学上的名称──旋转。

  (3)鼓励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旋转现象?

  2.观察感知

  引导学生做(P44下面做一做)游戏:

  (1)引导学生观察圆片是什么颜色的?

  (2)小组合作旋转圆片,观察旋转时圆片的颜色变化,感受旋转带来的神奇效果。

  3.操作感知

  引导学生独立做转硬币的游戏,来进一步体会旋转的现象。

  三、体会区别,巩固认识。

  1.动态效果出示游乐场的主题图。

  (1)说说画面上都有哪些活动?

  (2)先在小组内说说哪些活动是平移现象,哪些活动是旋转现象?再在全班交流。

  2.游戏。

  鼓励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表示平移和旋转这两种现象(先在小组内自由尝试,再派代表在全班表演。)

  四、拓展练习。

  1.引导学生将P131的学具剪下来,小组合作拼一拼,看可以拼出什么?有多少种拼法?(要注意对学生求异思维的肯定和鼓励。)

  2.游戏:将P135的学具剪下来转一转,小组讨论有多少种搭配方法,其中哪些方法比较合适?

  五、总结。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小学二年级的教案01-12

小学数学二年级的教案09-28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二年级09-29

小学二年级数学《数学广角推理》教案02-12

小学数学二年级数学教案01-06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教案02-01

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教案01-31

小学二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02-02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01-07

数学小学教案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