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1-03-16 09:42:19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六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六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进一步认识的两数相差关系的结构,理解、掌握两数相差关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进一步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列式计算。

  1、 出示例图。

  (1) 学生口述图意,列式解答。

  (2) 分别说说每题的解题思路。

  2、 揭示课题。

  二、完成复习第13题。

  1、 完成复习第13题。

  (1) 学生独立完成。

  (2) 比较3题的异同之处。

  (3) 小结解题方法。

  3、 完成复习第14题。

  三、提问题和补条件的练习。

  完成复习第17题。

  1、 学生口头提出问题和条件,并说明理由。

  2、 学生解答。

  四、课堂作业:复习第15、16题。

  教后随笔。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课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的口算.

  2.使学生能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迁移类推,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片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演示课件“”】

  2+9= 3+8= 4+7= 5+6=

  3+9= 4+8= 5+7= 6+6=

  4+9= 5+8= 6+7= 7+6=

  5+9= 6+8= 7+7= 8+6=

  2.( )里应填几?【继续演示课件“”】

  5+( )=11 4+( )=12 5+( )=14

  4+( )=11 2+( )=11 3+( )=12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继续演示课件“”】

  (1)出示例1:11-5=□.

  ①启发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②汇报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思维,开发学生思维.

  想加算减;

  数的组成;

  因为11-6=5,所以11-5=6;

  ……

  ③启发学生想:十几减5还有哪些题?怎样计算?

  使学生明确:

  11-5=6

  12-5=7

  13-5=8

  14-5=9

  15-5=10

  (2)出示例1:12-4=□.

  ①启发学生分级讨论、交流.

  ②联系本题,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③启发学生想:十几减4还有哪些题?怎样计算?

  使学生明确:

  11-4=7

  12-4=8

  13-4=9

  14-4=10

  2.教学例2.【继续演示课件“”】

  (1)分级讨论、交流,十几减3、十几减2有哪些题,怎样计算?

  (2)汇报时,使学生明确:

  11-3=8 11-2=9

  12-3=9 12-2=10

  13-3=10

  3.引导学生对比.

  启发想的计算可以怎样想?使学生明确.

  想加算减;

  想十几的组成;

  想:11-5=6→11-6=5 ……

  11-4=7→11-7=4 ……

  11-3=8→11-8=3 ……

  11-2=9→11-9=2 ……

  三、全课小结.

  略.

  随堂练习

  1.“做一做”第1题【继续演示课件“”】,投影出示,启发学生说明图意,独立填写.

  2.“做一做”第2题【继续演示课件“”】,口算,竞赛.

  3.练习五第3题【继续演示课件“”】,分级讨论交流,独立填写.

  (此题渗透统计思想,必要时教师做一下说明.)

  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4、5题(图片“练习四”、“练习五”).

  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1、用联系的、发展的思想指导教学,借助多媒体课件突出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发展。让学生在多媒体的动态演示中,充分感知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发展中,从而形成知识的建构,知识链就非常清晰。

  2、细化操作,把发现、归纳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看一看、议一议、画一画等手段,让学生充分感受概念的形成,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顺理成章的由他们自己得出定义。

  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射线,能正确区分直线、线段和射线;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理解角的概念,认识表示角的符号;理解角的大小跟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长无关。会直接比较角的大小。

  2、正确画射线,会用角的符号记角。

  3、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猜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空间观念;通过小组讨论等学习形式,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评价。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建立射线的概念;理解角的概念;会直接比较角的大小。 难点:使学生理解角的边是两条射线,角的大小跟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关键: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建立正确表象。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直线和线段,你还记得它们的特点吗?

  1、电脑动态显示直线,电脑显示在直线上选两点,并呈现

  2、生回答。

  3、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直线它是直的,没有端点,可以向两边无限延长线段也是直的,有两个端点,不能无限延长,有限长

  4、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出色,请你们继续努力。

  二、认识射线

  1、在我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又得到这样的一条线,它叫什么?(有的同学可能知道是射线,因此没有直接给出。)(板书射线)(电脑动态演示)

  2、师:把线段的另一端也无限延长,就又得到一条什么?

  生:射线

  3、师: 那么,射线是怎么得到的呢?

  生: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电脑出示: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

  4、 师:射线又有什么特点呢?

  生:也是直的生: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

  生:它的长度也是无限长的。

  5、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射线,直的,一个端点,无限长

  6、 画一画

  师:先画一个点,在从这个点出发,你能画射线吗?能画几条?

  生画后师:说一说是你是怎么画的?

  生:先画一个点,再从这个点开始往随便哪个方向画

  师:从一点出发能画几条射线?

  生::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

  7、课件演示:从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

  8、师:日常生活中,哪些东西可以看作射线呢?

  生:太阳射出的光

  生:电筒射出的光

  生:X光

  ……

  9、师:观察比较直线、线段、射线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借助多媒体演示,从直线到线段再到射线,由已知到未知,形象鲜明,感受充分,从动态的角度认识射线并归纳三者的联系与区别,学生水到渠成,印象深刻。)

  三、认识角。

  1、继续看“从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课件”

  2、问:在这里你发现了什么新的图形?

  3、小组讨论交流

  4、学生到课件前边指边回答。(学生能够指出来角)先画一个点,再从这个点出发画两条射线,看一看你们画出来的是什么图形?(角)

  5、师在黑板上画上一个角

  观察老师画的角:怎样的图形是角?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是角(课件展示角的概念)

  6、 师介绍角各部分的名称(课件展示记法)(板书:顶点、边)

  生指出黑板上角的顶点与边

  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7、介绍角的符号,给角标号 1 、2

  8、举例,日常生活中,你能找到角吗?

  9、你自己能画吗?

  10、判断那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在画一画、议一议的基础上,自己归纳出角的定义,并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寻找角,更深刻的认识角的特征,再根据特征进行辨析判断,操作细腻、到位。)

  11、角的大小

  (1)、师出示活动角,通过演示让学生感受角的大小。

  (2)、 角1、角 2 角3哪个角大,哪个角小?你是怎么知道的?(用眼睛看)

  (3)、屏幕出示两个大小差不多的角,哪个大哪个小呢?

  议:在眼睛不能直接看出大小时,有没有更好的比较办法呢?

  生说后电脑演示叠得比较的过程

  指明生说一说如何比较

  生说后电脑演示比较

  12、 议一议:角的大小究竟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小结:角的大小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板书)

  (围绕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设计了直观感知角的大小,用眼睛判断角的大小,用重叠法比较角的大小几个层次,层层深入。并借助多媒体技术清楚地显示比较的过程,让学生较好地掌握重叠法比较的方法)

  四、综合实践练习(见课件)

  数角时:从联系的观点从点到射线到一个角再到更多的角,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几个概念间的联系,巩固角的概念。

  五、课堂总结

  1、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 还有什么疑惑吗?

  3、 学生如果有,解疑。本节课采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让学生充分感受各个概念间联系与区别,效果颇好,主要有以下特点:

  1、 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揭示各概念之间的联系。直线、线段、射线三个概念是互相联系与发展的,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通过动态的演示,生动、直观,学生理解。

  2、 巧妙运用对比法进行教学,揭示各概念之间的区别。在揭示直线、线段、射线三个概念的联系时,引导学生进行比教;在教学角的大小时,不光揭示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而且揭示了角的大小与什么没关,形成对比,使学生对角的大小更加清晰、明了。

  3、 为学生自主得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画一画、比一比、议一议等手段,充分感受概念的形成,从而自己概括出概念的规范定义。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课时目的:

  1、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感受倍的含义,使学生逐步体会倍与等分之间的联系。

  2、在理解倍含义的基础上,会用除法算式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倍与等分之间的联系。

  教具准备:学生每人10个彩色小圆片,白纸一组8张;挂图1幅;动物数只;幻灯片若干;奖品若干。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创设情境:

  (过渡语言):(放音乐)春天,气候温暖,动物王国欢聚!森林中的许多小动物都来到河边玩耍!它们是谁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提示:展示挂图。

  (过渡语言):谁来介绍一下?在什么地方?都有谁?它们有多少只各在做什么事情?A同学你来。(能说完整话吗?)

  (评析语言:)(你成功了!回答得棒极了!)我们现在来填填已知条件的数量是多少!

  谁来试一试!H同学你胆子大一些!试试看!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把每种动物的只数填在方格里。

  鸭□只 小松鼠□只孔雀□只

  猴子□只小鸟□只 小鸡□只

  (用惊喜的语气肯定,我们大家向他学习!)

  (反思):这一个环节,遵循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的特点,通过动物王国欢聚、许多小动物都来到河边玩耍为题,这时学生都乐于玩耍。在探究性学习里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让学生感觉非常有趣,在一种兴奋、积极的心态下学习数学,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二、探究性学习

  1、体会除法与等分活动的联系

  (过渡语言:)玩耍既轻松又愉快是很好玩,现在我们边看他们玩耍边学习数学好吗?你能用学过的知识来提数学问题吗?(请其他同学口答)回答妙极了!

  (教学语言:)现在我们来学习新的知识---用除法解决的问题!请同学们分别用圆片代表猴 子、小鸭,摆出它们的数量。

  猴子:○○○

  小鸭:○○○ ○○○

  (讲解语言:)现在我们按3只一组,在小鸭右边的圆片图上圈一圈。注意观察:6只小鸭里面有(多少)份3只小猴那么多。(订正:2个)

  (教学语言:)请再好好想想!想一想上面分的过程和结果用算式怎么表示,A同学你来一说:板书:63=2

  (评析语言:)猴子有3只,小鸭有6只,按每3只为一组,通过在小鸭的数量上圈一圈,我们发现6只小鸭里面有(2)份3只小猴那么多。因此,我们可以说小鸭的只数是小猴只数的2倍,

  用算式表示就是63=2。

  板书:小鸭只数是小猴只数的(2)倍。

  (讲解语言:)现在要注意的是倍不是单位名称,得数2后面不要写倍字。

  (反思):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收者,被动学习,而是能与教师一样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带着自己的兴趣、需要与客观世界对话,从而使学习与探究统一。

  2、做一做,生生互动

  每个小组发一张表。(小组活动)(评出这节课听得最认真、发言最积极的同学以及合作最好的小组。分别奖励小红花、小红旗。)

  教学语言:请同学们注意,现在要求前后桌合作,用手中○代表,摆出松鼠、小鸡的数量;过渡语言:然后圈一圈,观察8只小鸡里面有( )份2只小松鼠那么多;最后,填空列式。

  小鸡的只数是小松鼠的( )倍。

  □○□=□

  教学语言:B同学你来回答。

  (小结性语言:每2只一组,8只小鸡里面有4份2只小松鼠那么多,所以小鸡的只数是小松鼠的4倍。)

  (反思):可惜这里没有留多一点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比如你问我答、我问你答。

  3、说一说,师生、生生互动

  实物投影出示问题。

  小结性语言:我们通过前面的应用题的练习知道了这样的应用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份另一个数那么多?用除法来计算!下面我们再来看下面的几道应用题;教师读题一遍。

  (1)鸭子数是松鼠的( )倍。 □○□=□

  (2)猴子数是孔雀的( )倍。 □○□=□

  (3)你还能提出什么除法问题?

  教学语言:以小组为单位自己活动,争取每位同学都来说说是怎么想的?有困难的同学别泄气,先用学具摆一摆,再说一说;

  (讲解语言)然后推荐一名同学说一说!(你回答得棒极了,哪组还有更好的?)

  (反思):这个活动是为了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以小组为单位自己活动,争取每位同学都来说说是怎么想的?;如果采用以小组为单位活动、汇报的形式,让学生考教师、考学生;教师考学生等多样活动,学生的积极性会很高,活动面会更广,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

  4、过渡语言:质疑:你还能提出什么用除法解决的问题?

  学生口头提问,教师板书:

  小鸭的只数是小松鼠的( )倍。

  小鸟的只数是小鸭的( )倍。

  小鸟的只数是小猴的( )倍。

  教学语言:现在我们来看问题口答,D同学你说一说用算式怎么表示。

  三、课时练习。

  1、教学语言:翻开教科书p47找到练一练第1题。

  老鼠数是小猫的□倍。 蜻蜓数是蝴蝶的□倍。

  □○□=□ □○□=□

  教学语言:⑴先自己仔细看第一图和第二图,通过看图你知道了这道题告诉了我们什么条件,要求的是什么?

  ⑵独立完成。有困难的同学呢就用学具画一画,圈一圈。

  ⑶评析语言:

  2、 教学语言:现在找到练一练的第2题。

  淘气的身高是机灵狗的□倍。

  □○□=□

  教学语言:⑴先自己仔细观察图,通过看图你知道了这道题说了什么条件,要求的是什么?

  ⑵独立填空列式。

  ⑶评析语言:用8个小圆片代表淘气有8个南瓜那么高,用3个小圆片代表机灵狗有3个南瓜那么高。

  3、教学语言:找出练一练第3题。

  讲解语言:气象组调查了近日来的天气情况,见下表。

  ⑴下雨□天,晴天□天,多云□天。

  ⑵晴天的天数是下鱼的□倍。

  ⑶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①独立完成。

  ②组内口头提出问题,并口头解答。

  四、课堂评价。

  评出这节课听得最认真、发言最积极的同学以及合作最好的小组。分别奖励小红花。

  反思):在评价中采用,教师评、学生评,评个人、评集体等多种评价方式,也是想达到对学

  生的一个促进,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由于课前就强调了最后要奖励小红花,所以,整节课学生的秩序井然有序,即使在活动中也没有出现混乱状态。

  五、课堂小结。

  小结性语言:今天,我们学习了新的一种除法应用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想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那么多?所以用除法来计算!好了以后我们又多了一个本领,就是提出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并学会了解决。

  五、(附)板书设计:

  快乐的动物

  1、小鸭只数是小猴只数的( )倍?

  ( 想:6只小鸭里面有(多少)个3只小猴那么多?)

  □○□=□

  2、小鸡的只数是小松鼠的( )倍?

  (想:8只小鸡里面有(多少)个2只小松鼠那么多?)

  □○□=□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

  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1、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2、物体质量的估量。

  教具:多媒体课件、一枚2分硬币、2袋500克的砂糖、1千克盐若干袋、弹簧秤、盘秤、电子秤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导入

  师:昨天李老师带关女儿去新玛特购物,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她们都买了什么?请看大屏幕。

  师:从画面上,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生:她们买了6个苹果,重1千克。

  生:1盒饼干110克。

  生:一桶豆油5千克。

  师:你们都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国际标准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克”

  师:1千克大约有多重呢?下面请同学们从你的学具袋里取出老师给你准备好的1角硬币。一枚1角硬币的质量大约就是1克,请你们亲自掂一掂,感觉一下1克有多重。

  (学生活动)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

  生:一颗钮扣。 一个橡皮头。 ……

  师:可见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师:下面请同学们从你的学具袋里取出火腿肠,看看它的质量标注是多少克?

  生:34克。

  师:好!请同学们掂一掂,感觉一下34克是多重。

  (学生活动)

  师:同学们看一下,你的学具袋里还有什么?

  生:牛奶!

  师:快来找一找牛奶是多少克?

  生:220克。

  (在此过程中,提醒学生g即克的英文缩写)

  师:那请你赶快掂一掂,感觉一下吧! (学生活动)

  师:请同学们从你的桌子里取出砂糖,猜一猜,一袋砂糖是多少克?

  (学生猜)

  师:好!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质量标注,是?

  生:500克。

  师:那两袋呢?

  生:1000克。

  (板书)

  三、实践操作,初步感知“千克”及“克”与“千克”的关系

  师:知道了1克有多重,想不想知道1千克有多重?

  生:想!

  师:今天,老师还给同学们准备了一袋盐,(出示盐)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它的质量标注,是多少?

  生:1千克。

  (板书)

  师:想不想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

  生:想!

  师:现在请小组长到老师这里来领1千克的盐。

  (组长来领)

  师:请小组成员轮流掂一掂,感觉一下1千克是多重。

  (学生活动)

  师:同学们都掂过了吗?

  生:掂过了。

  师:那1千克盐和我们刚才的2袋砂糖比较,哪个重?

  生:盐重。

  生:砂糖。

  生:一样重。

  师:怎样知道物品的轻重?

  生:用秤称!

  师:说得好极了,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

  师: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哪儿见到的?

  生:(回答)

  师:(出示课件)向同学们演示磅秤、盘秤、台秤、弹簧秤、天平、电子秤台。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一个盘秤,现在可以验证1千克盐和2袋砂糖哪个重了吧?

  生:可以了! (教师称重,学生观察)

  师:都指在1千克处,说明什么?

  生:同样重。

  师:所以…… (板书)1000克=1千克。

  四、小组合作,称量物品

  师:我们家里常用的是哪一种秤?

  生:弹簧秤。

  师:今天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弹簧秤,谁会使用弹簧秤?

  生:(演示) (师辅助)

  师:想不想亲自动手称一称?

  生:想!

  师:好!下面请小组长到台前来领物品。

  (组长来领)

  师:请小组成员先掂一掂,估量一下大约有多重,再用弹簧秤称一称,看到底是多重? (学生活动)

  师:称完了吗?

  师:请小组代表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称的什么?质量大约是多少?

  生:我们组称的大米,大约是1千克。 我们组称的苹果,大约也是1千克。

  五、认识电子秤

  师:大家在市场买东西时,经常会看到什么秤?

  生:盘秤、电子秤。

  师:哪位同学认识电子秤,下面就请你当小老师,教大家认识电子秤,好吗?

  生教大家认识电子秤。

  六、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师:你这位老师很有耐心,讲解也很细致,谢谢你!

  师:昨天李奶奶从市场里买了苹果、鸡蛋和鱼,请看画面,善于思考的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苹果和鸡蛋一共多少千克?

  师:他的问题谁来答?

  生:他的问题我来答:苹果重1千克,鸡蛋重2千克,一共是3千克。

  生:鸡蛋比苹果多几千克?

  生:他的问题我来答:苹果重1千克,鸡蛋重2千克,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用减法,所以鸡蛋比苹果多1千克。

  七、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的表现可真好。想不想来做一个闯关的游戏。

  生:想!共6关。

  第一关:说一说(教科书上88页1题)。

  第二关:写一写(教科书上88页2题)。

  第三关:填一填(教科书上89页4题)。

  第四关:比一比(教科书上89页5题、6题,90页关于棉花、铁的思考题)。

  第五关:问一问、答一答(教科书上89页7题)。

  第六关:看一看,算一算(教科书上90页8题)

  师:你们可真棒!一连闯过了6关,谁能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八、师生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克”和“千克”,知道了1千克=1000克,学会了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可见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所以我们一定要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因为简单应用题是一切应用题的基础,所以今天我们从简单应用题入手,进入解决问题的复习。[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一)]

  ⊙回顾与整理

  1.简单应用题。

  (1)明确:只含有一种基本数量关系或用一步运算解答的应用题,通常叫做简单应用题。

  (2)简单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①审题,理解题意。(了解应用题的内容,找出应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②选择算法和列式计算。(根据所给的条件和问题,联系四则运算的意义,分析数量关系,确定算法,正确解答并标明单位名称)

  ③检验。(看所列算式和计算过程及结果是否正确,如果发现错误,马上改正)

  2.复合应用题。

  (1)引导明确: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本数量关系组成,用两步或两步以上运算解答的应用题,通常叫做复合应用题。

  (2)解决复合应用题常用的方法。

  ①分析法。从问题入手逆推,寻找解题条件,直至所需条件都已知。

  ②综合法。从题中已知条件入手,逐步推导,直到求出所求问题。

  ③图解法。把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用线段图或其他图形表示出来,使分析的问题具体、形象。

  (3)常见复合应用题的类型、特点及解法。

  ①“平均数”问题。已知几个不相等的同类量和与之相对应的份数,求平均每份是多少,或者已知若干份的平均数,求总平均数是多少。

  ②“归一”问题。文字中常带有“照这样计算”的字样或暗含着单一量不变。

  ③“归总”问题。题中暗含着总量不变,即乘积不变。

  ④“行程”问题。关于走路、行车等问题,一般都计算路程、时间或速度。

  ⑤“和差”问题。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和以及它们的差,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

  ⑥“和倍”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和及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

  ⑦“差倍”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差及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

  ……

  (4)明确每种类型应用题的解题关键和解法。

  ①“平均数”问题。

  解题关键:确定“总数量”和与“总数量”相对应的“总份数”。

  解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②“归一”问题。

  解题关键:从已知的一种对应量中求出单一量(即归一),再以它为标准,根据题目要求算出所求量。

  解法:总数÷份数=单一量

  单一量×份数=总量(正归一)

  总量÷单一量=份数(反归一)

  ③“归总”问题。

  解题关键:找到题中隐含的总数。

  解法:单一量×份数=总数

  总数÷另一个单一量=这个单一量对应的份数

  总数÷另一个单一量对应的份数=这个单一量

  ④“行程”问题。

  关键要先弄清速度、时间、路程、方向、速度和、速度差等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再根据这类问题的解题规律解答。

  [结合图示,引导学生弄清行程问题的一些规律:

  同时同地相背而行:总路程=速度和×时间

  同时相向而行:相遇时的总路程=速度和×时间

  同时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速度快的在后):追及时间=路程÷速度差

  同时同地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后,速度快的在前):路程差=速度差×时间]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六篇】相关文章: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5-28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五篇05-1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6篇11-2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8篇11-12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20篇)04-20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五篇06-10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7篇06-07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10篇06-01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八篇05-2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10篇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