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

时间:2024-06-19 14:20:47 维泽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精选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精选10篇)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 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5~16页的例4和第16页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了解圆柱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的进程,掌握圆柱体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渗透、体验知识间相互转化的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

  掌握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资源:

  PPT课件 圆柱等分模型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呈现例4中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直观图。

  2.提问:这几种立体的体积你都会求吗?你会求其中哪些立体的体积?

  启发:大家想不想知道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猜想一下:圆柱体积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怎么算?

  3.引入: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教学例4

  1.观察比较

  引导学生观察例4的三个立体,提问

  ⑴这三个立体的底面积和高都相等,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⑵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定相等吗?为什么?

  ⑶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可能相等吗?为什么?

  2.实验操作

  ⑴谈话:大家都认为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能是相等的,而且都等于底面积乘高。那用什么办法验证呢?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想法。

  提醒:圆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我们能不能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呢?

  ⑵提出要求:你能想办法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吗?各小组说出自己的想法,有条件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柱,操作一下。

  ⑶讨论交流: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开后能否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操作教具,让学生观察。

  引导想像:如果把底面平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结果会怎么样?

  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等份、128等份)课件演示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拼成的立体会越来越接近长方体。

  3.推出公式

  ⑴提问: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

  指出: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相等;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

  ⑵想一想:怎样求圆柱的体积?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并板书圆柱的体积公式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⑶引导用字母公式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V=sh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 sh

  三、分层练习,发散思维,教学试一试

  ⑴让学生列式解答后交流算法。

  ⑵讨论:知道什么条件就一定能算出圆柱的体积了?分别怎么算?

  (s和h,r和h,d和h,c和h)

  四、巩固拓展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⑴说一说:这两个圆柱中都是已知什么?能算出圆柱的体积吗?

  ⑵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

  ⑶对照板演,说说计算过程。

  2.做练一练第2题。

  已知底面周长和高,该怎么求它的体积呢?引导学生根据底面周长求出底面积。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六、作业

  练习三第1~3题。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类比、分析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圆柱的体积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预设: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两者共有的体积公式:长方体

  (正方体)体积=底面积×高。今天我们再来研究另一个熟悉的几何图形,圆柱的体积公式。从而引出本节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探索新知

  1.圆柱体积公式的猜想

  在大屏幕出示底面积和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

  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

  预设:根据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底面积×高,所以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相等。

  追问:类比之前学过的体积公式,圆柱的体积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圆柱的体积公式可能是什么?

  预设:圆柱的体积和底面积、高有关,圆柱的体积公式=底面积×高。

  2.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

  回忆圆的面积是通过转化为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提问:圆柱可以转化成已知体积公式的哪个图形呢?

  预设:可以把圆柱转换成长方体。

  让学生根据提前下发的能自动等份分割的圆柱体学具,同桌之间相互交流:如何把圆柱转化为长方体呢?

  预设:学生分一分,拼一拼,组合成近似长方体的图形。此时教师应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把圆柱等份分成32份,64份甚至更多份的情境,随着等份分割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观察拼成的长方体和原来的圆柱具有怎样的关系?5分钟后请小组代表进行回答。

  预设:长方体的底面积、高和体积分别等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高和体积。

  3.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出

  提问: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预设: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大写字母V表示圆柱的体积,S表示底面积,h表示圆柱的高,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

  预设:V=Sh

  教师强调字母V、S是大写,h是小写。

  追问:回顾探究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有哪些心得体会?

  预设1:可以用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体积公式;

  预设2: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与探索圆面积的方法类似;

  预设3:计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

  (三)课堂练习

  试一试

  一个圆柱形零件,底面半径是5厘米,高是8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小结作业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找找生活当中的圆柱物体,量一量底面积和高,算一算物体体积。

  四、板书设计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 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学六年级《圆柱的体积》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实践活动,理解圆柱体体积的含义。

  2、经历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求圆柱的体积。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圆柱体积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谈话引入

  最近我们认识了圆柱和圆锥,还学会了计算圆柱的表面积。现在请看老师的这个圆柱形杯子和这个圆柱比较,谁大?这里所说的大小实际是指它们的什么?(生答)

  2、提出问题:什么叫体积?我们学过那些图形的体积?怎么算的?(生答师随之板书)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柱的体积。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认识圆柱体积的意义。

  圆柱的`体积到底是指什么?谁能举例说呢?

  (二)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1、我们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圆柱体的体积跟什么有关呢?你会有怎样的猜想?(小组内说说)

  2、回忆圆面积的推导过程。

  3、教具演示。

  (1)取圆柱体模型。

  (2)将圆柱体切成两半。

  (3)分别将两半均分成若干小块。

  (4)动手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三)归纳公式。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板书:V=Sh)

  三、巩固新知

  1、这个杯子的底面半径为6厘米,高为1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审题。提问:你能独立完成这题吗?指名一同学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现在这个杯子装了2/3的水,装了多少水呢?

  2、完成试一试

  3、跳一跳:统一直柱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这个公式是怎样得到的?这个公式适合哪些图形?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五、布置作业

  练一练1-5题。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 4

  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包括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利用公式直接计算圆柱的体积,利用公式求:圆柱形物体的容积。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作铺垫,采用迁移法,引导学生将圆柱体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再通过观察、比较找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可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例4是圆柱的体计算公式的直接运用,是圆柱体积计算的基本,但这题又给学生设置了单位不统一的障碍,让学生在直接应用公式计算的同时注意计量单位的统一。例5是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扩展练习,意在让学生加深理解容积的概念,使之明确求水桶的容积就是求水桶内部的体积。例5除了在意义上扩展外,公式的运用中也有加深,水桶的底面积没有直接给出,因此要先求出水桶的底面积,再求出水桶的体积。

  教学目的:

  1、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因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理解这个过程。

  2.会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和容积。

  3.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借助实物演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 具

  圆柱体、长方体彩图各一张,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具。

  学 具:

  小刀,用土豆做成的一个圆柱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说说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把这两个体积公式统一成一个又是怎样的?这个公式计算体积的物体有什么特征?

  2.指出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说一说圆柱有多少条高?有几个底面?每个1自由的面积如何计算?这个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二、设疑揭题

  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切割拼合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评析:复习抓住教学重点,瞄准学习新知识所必须的旧知识,、旧方法进行铺垫,沟通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衔接自然。新课引入教师引出了学习新知识的思路,导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三、新课教学

  1.探究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l)自学第43页第二自然段,然后按照书中要求,两人一组将于中的圆柱切开拼一拼,再说一说你拼成三个近似什么形状的立方体?

  (2)请学生演示教具,学生边演示边讲解切割拼合过程。

  (3)根据学生讲解,出示圆柱和长方体的彩图。

  (4)学生观察两个立体图,找出两图之间有哪些部分是相等的?

  (5)依据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板书:V=sh

  (6)要用这个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评析: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观察中理解,在比较中归纳。教师的导、放、扶层次分明,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而且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领悟了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教学例4

  (1)出示例4。

  (2)默读题目,看题目告诉了什么条件?要求什么?想一想你将如何计算?谁愿意试一试?

  (3)请一名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作业本上做。

  (4)板演的同学讲解自己的解题方法,说一说在做这道题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5)教师归纳学生所用的'解题方法。强调在解题的过程中要注意单位统一。

  3.教学例5

  (1)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r t和高h,怎样求圆柱的体积?请学生自学并填写第44页第一自然段的空白部分。

  (2)出示例5,指名读题。请同学们思考解题方法。

  (3)请学生讲解题思路讨论、归纳统一的解题方法。

  (4)让学生按讨论的方法做例5。

  (5)教师评讲、总结方法。

  (6)学生讨论。比较例4、例5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

  [评析: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由观察、分析、比较,再进行计算,达到运用新知、巩固新知的目的。]

  四、新知应用

  1.做第44页下面做一做的题目。两人板演,其余在自己作业本主做,做完后及时反馈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并加以评讲。

  2.刚才同学们在做例4时,还有下面几种解法,请大家仔细思考,这些解法是对还是错?试说明理由。

  (1)V=sh=5O2.1=105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厘米

  (2)2.l米=210厘米

  V=sh=50210=10500

  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

  (3)50立方厘米=0.5立方米

  V=sh=0.52.1=1.05(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l.05立方米。

  (4)50平方厘米=0.005平方米。

  V=0.00521=0.01051

  答:它的体积是0.01051(立方米)。

  五、全课总结

  问:这节课里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六、学生作业

  练习十一的第l 、2题。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三个主要特点:

  一、利用迁移规律引入新课,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思考、说理,调动多种感观参与学习;

  三、正确处理两主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学生学习的参与过程及知识的获取过程,学生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

  总之,本节课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学得灵活,体现了重在思,贵在导,导思结合的原则,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学会是为了会学的素质教育思想]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 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能应用分式解答一些实际问题。

  2.在充分展示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推理归纳能力和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正确理解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体,学会了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今天研究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的体积)

  (一)复习准备

  1.什么叫体积?(指名回答)

  生: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

  师:你学过哪些体积的计算公式?(指名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2.圆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生:把一个圆,平均分成数个扇形,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根据学生的叙述,边用幻灯片演示。)得到圆面积公式S=r2。

  (二)学习新课

  1.动脑筋想一想,圆柱的体积,能不能转化成你学过的形体,推导出计算圆柱体积的公式?

  2.看书自学。

  (1)圆柱体是怎样变成近似长方体的?

  (2)切拼成的长方体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

  (3)怎样计算切拼成的长方体体积?

  3.推导圆柱体积公式。

  (1)讨论自学题(1)。圆柱体是怎样变成长方体的?(指名叙述)再看看书和你叙述的一样吗?

  把圆柱体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例如分成16份),然后把圆柱切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教师加以说明,底面扇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越接近长方体。)

  (2)动手操作切拼,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

  出示两个等底等高圆柱体,让学生比一比,底面积大小一样,高相等,使学生确信,两个圆柱体的体积相等。

  请两名同学按照你们的叙述,把圆柱体切拼成长方体。(如有条件,每四人一个学具,人人动手切拼,充分展示切拼过程和公式推导过程。)

  现在讨论自学题(2)。

  师:这个长方体与圆柱体比较一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形状变了,体积大小没变。

  (3)推导圆柱体积公式。

  讨论:切拼成的长方体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进行叙述,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言。)

  小结:切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相当于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底面积相当于圆柱体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相当于圆柱体的高。

  师: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用字母公式,怎样表示?

  板书: V=Sh

  (4)利用公式进行计算。

  例1 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引导学生审题,说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做这道题还要注意什么?

  生:已知圆柱体底面积和高,求圆柱的体积,注意统一单位名称。

  2.1米=210厘米 (①用字母表示已知条件)

  S=50 h=210 (②写出字母公式)

  V=Sh (③列式计算)

  =50210 (④写出答题)

  =10500

  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

  引导学生总结出做题步骤。

  小结:要求圆柱体积,必须知道圆柱的底面积(如果给半径、直径、底面周长,会求出底面积)和高。注意统一单位名称。

  (三)巩固反馈

  1.圆柱体的底面积3.14平方分米,高4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求下面圆柱体的体积。(单位:厘米)

  3.填表:

  4.一个圆柱形容器,底面半径是25厘米,高8分米。它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5.一个圆柱形粮囤,从里面量,底面周长是6.28米,高20分米。它的容积是多少立方米?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生:学会了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会用公式解答实际问题。

  思考题:

  一张长方形的纸长6.28分米,宽4分米。用它分别围成两个圆柱体,它们的体积大小一样吗?请你计算一下。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教案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复习。

  第二层次,推导圆柱体的计算公式。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亲自动手切拼,把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找出近似长方体与原圆柱体各部分相对应部分,从而推出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用知识迁移法,把旧知识发展重新构建转化为新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形变质没变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第二层次,针对本节所学知识内容,安排适度练习,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当堂掌握所学的新知识,并通过练习达到一定技能。

  本节教案特点: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教学全过程,较好地处理教与学,练与学的关系。寓教于玩中学会新知识,使学生爱学、会学,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 6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P25-26。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和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的过程。

  2.知道并能记住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在自主探究圆柱的体积公式的过程中,体验、感悟数学规律的来龙去脉,知道长方体与圆柱体底面和高各部分间的对应关系。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归纳推理能力。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5.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渗透辩证法和极限的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课件、圆柱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和正方体的体积的通用公式是什么呢?用字母怎样表示?

  2.回忆一下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结合课件演示)这是一个圆,我们把它平均分割,再拼合就变成了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我们还可以往下继续分割,无限分割就变成了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可以用πR表示,长方形的宽就当于圆的半径,用R表示。所以用周长的一半×半径就可以求出圆的面积,所以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是S=πR。

  3.课件出示一个圆柱体

  我们把圆转化成了近似的长方形,同学们猜想一下圆柱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呢?

  二、探索体验

  1.学生猜想可以把圆柱转化成什么图形?

  2.课件演示: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

  ①是怎样拼成的?

  ②观察是不是标准的长方体?

  ③演示32等份、64等份拼成的长方体,比较一下发现了什么?引出课题并板书。

  3.借鉴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试着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课件出示要求:

  ①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体比较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②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学生结合老师提出的问题自己试着推导。

  4.交流展示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生汇报师结合讲解板书。

  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 ‖ ‖

  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公式怎样表示呢? v、s、h各表示什么?

  5.知道哪些条件可以求出圆柱的体积?

  6.计算下面圆柱的体积。

  ①底面积24平方厘米,高12厘米

  ②底面半径2厘米,高5厘米

  ③直径10厘米,高4厘米

  ④周长18.84厘米,高12厘米

  三、课堂检测

  1.判断

  ①圆柱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的方法来计算。( )

  ②圆柱的底面积扩大3倍,体积也扩大3倍。( )

  ③一个长方体与一个圆柱体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那么它们的体积也相等。( )

  ④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可以相等。( )

  ⑤两个圆柱体的底面积相等,体积也一定相等。( )

  ⑥一个圆柱形的水桶能装水15升,我们就说水桶的体积是15立方分米。( )

  2.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下面的这个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奶?

  (杯子的数据从里面量得到直径8cm,高10cm;牛奶498ml)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后自己做在练习本上。

  3.一个压路机的前轮是圆柱形,轮宽2米,半径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4.生活中的数学

  一个用塑料薄膜盖的蔬菜大棚,长15米,横截面是一个半径2米的半圆。

  ①覆盖在这个大棚上的塑料薄膜约有多少平方米?

  ②大棚内的空间大约有多大?

  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两生板演。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延伸

  如果要测量圆柱形柱子的体积,测量哪些数据比较方便?试一试吧?

  六、板书设计

  圆柱体积= 底面积×高

  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 7

  目标: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使学生理解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

  重点:能够正确计算圆柱体体积

  教学难点: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具(把圆柱底面平均分成16个扇形,然后把它分成两部分,两部分分别用不同颜色区别开)。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柱的侧面积怎么求?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长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学生可能会答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想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3.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圆柱有几个底面?有多少条高?

  二、导入新课

  教师:请大家想一想,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把圆变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的?

  先让学生回忆,同桌的相互说说。

  然后指名学生说一说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的面积和所拼成的长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师: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大家仔细想想看,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

  让学生相互讨论,思考应怎样进行转化。

  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想到的方法,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出将圆柱的底面分成扇形切开教师应该给予表扬。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如何将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

  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三、新课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圆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又会怎样呢?(看模型,联想长方体)

  推导其体积计算公式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教师:如果用V表示圆柱的体积,S表示圆柱的底面积,h表示圆柱的高,可以得到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V=Sh

  2.教学例1

  出示例1

  (1)教师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

  通过提问,使学生明确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要先统一计量单位。

  (2)用投影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正确的?

  V=Sh=50×2.l=105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厘米。

  2.1米=110厘米。

  V=Sh=50×210=10500

  答:它的体积是1050O立方厘米。

  50平方厘米=0.5立方米

  V=Sh=0.5×2.1=1.05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米。

  50平方厘米=0.005平方米

  V=Sh=0.005×2.1=0.0105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0.0105立方米。

  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哪个是正确的解答,并比较一下哪一种解答更简单i对不正确的第、种解答要说说错在什么地方。

  五、作业:

  数学书: 9页 第2、3、4、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 8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5——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根据圆柱表面积和侧面积的关系,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活动一:复习旧知,巩固学过的公式。

  1、一个直径是100毫米的圆,求周长。

  2、一个半径3厘米的圆,求周长和面积。

  3、一个长为3米,宽为2米的长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

  4、出示圆柱体的模型,说说它有什么特征?

  活动二;探究新知。

  1、做一个圆柱形纸盒,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纸板?(接口处不计)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求什么?

  2、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哪几部分?

  3、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关键在哪一部分?

  4、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怎样的图形呢?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可以卷成圆柱形。

  2)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这个圆柱有什么关系?怎样求圆柱的侧面积呢?

  3)师;圆柱的侧面积就是求长方形的面积。用长乘宽。

  4)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圆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5)请你来总结一下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6)圆柱的侧面积用2∏rh,求圆柱的'表面积要用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积。

  活动三:新知识的运用。

  1、求底面半径是10厘米,高30厘米的圆柱的表面积。

  2、教师板书:

  侧面积:2╳3.14╳10╳30=1884(平方厘米)

  底面积:3.14╳10╳10=314(平方厘米)

  表面积:1884+314╳2=2512(平方厘米)

  要求按步骤进行书写。

  2、试一试。

  做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底面直径围分米,高为5分米,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铁皮?

  求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就是求水桶的表面积。

  这道题要注意什么?无盖就只算一个底面。这种题如果求整数,一般用进一法。

  3、练一练。书第6页第1题。

  3个小题:已知底面直径或底面周长和高,求圆柱的表面积。重点讨论:已知底面周长,求表面积。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 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

  2.方法与过程:经历猜测、验证、合作、动手操作等过程,体验和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正确理解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

  教 具:

  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具,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回顾

  1、交代任务: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圆柱的.体积》。

  2、回忆导入

  (1)、请大家想一想,我们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是怎样把圆变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的?

  (2)、我们都学过那些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

  二、积极参与 探究感受

  1、猜测圆柱的体积和那些条件有关。(电脑演示)

  2、探究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小组合作讨论:

  (1)将圆柱体切割拼成我们学过的什么立体图形?

  (2)切拼前后的两个物体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3)切拼前后的两个物体有什么联系?

  课件演示拼、组的过程,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份??),让学生明确: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①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

  ②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配合回答,演示课件,闪烁相应的部位,并板书相应的内容。)

  ③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是V=Sh(板书公式)

  2、练一练: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积为75平方厘米,长9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3、要用这个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三、练习

  1、填空

  (1)、圆柱体通过切拼转化成近似的 ( ) 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体的( ),这个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体()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 ),所以,圆柱体的体积等于( )用字母表示() 。

  (2)、底面积是 10平方米,高是2米,体积是( )。

  (3)、底面半径是2分米,高是5分米,体积是( )。 2讨论:

  (1)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V= 兀r2× h

  (2)已知圆柱底面的直径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V=兀(d÷2)2×h

  (3)已知圆柱底面的周长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V=兀(C÷兀÷2) ×h

  3、练习:已知半径和高求体积,已知直径和高求体积。

  四、小结或质疑

  五、作业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x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x高

  V=Sh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 10

  教学内容:

  P19-20页例5、例6及补充例题,完成“做一做”及练习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及过程。

  2、什么叫物体的体积?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的体积=棱长3,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

  二、新课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把它们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课件演示)

  (2)由于我们分的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课件演示将圆柱细分,拼成一个长方体)

  (3)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确: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2、教学补充例题

  (1)出示补充例题: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 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③ 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要先统一计量单位)

  (3)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正确的.

  ①V=Sh

  50×2.1=105(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厘米。

  ②2.1米=210厘米

  V=Sh

  50×210=10500(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

  ③50平方厘米=0.5平方米

  V=Sh

  0.5×2.1=1.05(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米。

  ④50平方厘米=0.005平方米

  V=Sh

  0.005×2.1=0.0105(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0.0105立方米。

  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哪个是正确的解答,并比较一下哪一种解答更简单.对不正确的第①、③种解答要说说错在什么地方.

  (4)做第20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3、引导思考: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高h,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V=πr2h)

  4、教学例6

  (1)出示例5,并让学生思考:要知道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得先知道什么?(应先知道杯子的容积)

  (2)学生尝试完成例6。

  ① 杯子的底面积:3.14×(8÷2)2=3.14×42=3.14×16=50.24(cm2)

  ② 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cm3)=502.4(ml)

  5、比较一下补充例题、例6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的是都要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不同的是补充例题已给出底面积,可直接应用公式计算;例6只知道底面直径,要先求底面积,再求体积.)

  三、巩固练习

  1、做第21页练习三的第1题.

  2、练习三的第2题.

  这两道题分别是已知底面半径(或直径)和高,求圆柱体积的习题.要求学生审题后,知道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圆柱的体积。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三第3、4题。

  通过批阅作业,发现圆柱体的表面积正确率极低,主要有几方面原因:

  1、计算错误;

  2、审题不认真,单位不统一;

  3、灵活解决问题时,没能正确判断所求面积到底包含哪几部分。

  为提升正确率,所以今天补充了一节是练习课,主要是指导学生完成教材中的习题。在此,想谈谈练习二的第11、19题。

  第11题教材只要求学生根据切面形状进行连线,其实这题应该充分利用挖掘,不仅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还可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我补充了如下练习:

  (1将一根高5分米的圆柱形木料沿底面直径垂直切成两部分,(如11题第2幅图),这时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40平方分米。这根圆柱形木料原来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12.56分米,求这个圆柱体的表积。

  第19题解决决起来很繁琐,虽然课堂上我给予了学生十分充足的独立尝试练习时间,但在未给予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全班仅4人全对,另有4人结果计算正确,但却未换算单位,正确率仅为7.4%。所以下次再教时,此题应加大指导力度。建议:先在小组内讨论“求涂油漆的面积也就是求什么?”然后强调单位换算,并复习平方米与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10000),最后再让学生分步列式解答。第2问要求“一共需要多少元”结合生活实际,学生应主动对计算结果取近似值。

  第四课时教学反思

  开放的设问结硕果

  因为临时换课,所以今天是本学期开学以来第一次在学生未预习的情况下教学新课。没有预习,给学生的.自主探索以更广阔的空间。当学生提出可以将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把圆柱切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后,我请学生们观察并思考“转化后的长方体与圆柱体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他们除了发现教材中所提到的体积不变、底面积不变、高不变外,还有不少新发现。如“长方体的长是圆柱体底面周长的一半”,“长方体的宽是圆柱体底面半径”, “圆柱体的侧面积是长方体前后两个面的面积总和”(魏勉)。当学生的发现由底面积涉及到侧面积时,我根据本班学情适时进行了拓展性提问,“将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表面积有变化吗?如果有,有怎样的变化?”由此将圆柱体与长方体转化的探究由体积的变化引向了新的层面——表面积。

  我将根据学情在练习课中补充相关练习:把一个高15厘米的圆柱体分割成若干份,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表面积增加了90平方厘米。那么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

  今天的作业正确率明显提升,但全班有4名学生将圆柱体侧面积与体积公式混淆,列式全错,因此要加强辨析指导。自从让学生“创造”圆柱体表面积的另类推导方法及公式以来,孩子们探索并“创造”新公式的热情不断高涨。虽然,今天由于种种原因没能给学生上课,但他们仍旧将自己的新发现用纸条记录了下来送到我的手中。

  创新(一)圆柱体侧面积:圆柱体的体积=(2πrh) :(πrrh)=2:r。(发现者:沈洪鑫)

  创新(二)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侧面积÷2×r(发现者:兰晟)

  根据这一发现,能够有效提高已知半径和侧面积求体积或已知体积求侧面积的习题。如:一根圆柱形木头的侧面积是37.68平方分米,底面半径是3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分米?如果按常规做法为:首先求圆柱体的高37.68÷(3.14×2×3)=2(分米);然后再求圆柱体的体积3.14×32×2=56.52平方分米),共需要6步。如果根据上述发现,解答此题就只需要将37.68÷2×3即可求了正确结果,大大提高速度。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03-13

小学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02-04

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教案11-03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圆柱的体积02-10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圆柱的体积02-08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02-07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教案01-20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圆柱的体积03-12

小学数学圆柱体积教案01-06

小学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13篇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