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几何教案

时间:2024-07-01 12:25:04 初中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通用)初中数学几何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数学几何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通用)初中数学几何教案

初中数学几何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

  2、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

  3、通过对切割线定理及推论的证明,培养学生从几何图形归纳出几何性质的能力;

  4、通过对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的初步运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在上节我们曾经学到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它反映了圆中两弦的数量关系;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研究圆的一条切线和一条割线的数量关系.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它是以后学习中经常用到的重要定理.

  教学难点:

  学生不能准确叙述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针对具体图形学生很容易得到数量关系,但把它用语言表达,学生感到困难.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们已经学过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现在我们用同样的数学思想方法来研究圆的另外的比例线段.

  二、新课讲解:

  现在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O,在O外一点P引O的切线PT,切点为T,割线PBA,以点P、B、A、T为顶点作三角形,可以作几个三角形呢?它们中是否存在着相似三角形?如果存在,你得到了怎样的比例线段?可转化成怎样的积式?现在请同学们打开练习本,按要求作O的切线PT和割线PBA,后研究讨论一下.

  学生动手画图,完成证明,教师巡视,当所有学生都得到数量关系式时,教师打开计算机或幻灯机用动画演示.

  最终教师指导学生把数量关系转成语言叙述,完成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

  1.切割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2关系式:PT=PA·PB

  2.切割线定理推论: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数量关系式:PA·PB=PC·PB.

  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也是圆中的比例线段,在今后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务必使学生清楚,真正弄懂切割线定理的数量关系后,再把握定理叙述中的“从”、“引”、“切线长”、“两条线段长”等关键字样,定理叙述并不困难.

  练习一,P.128中

  1、选择题:如图7-86,O的两条弦AB、CD相交于点E,AC和DB的延长线交于点P,下列结论成立的是[]

  A.PC·CA=PB·BDB.CE·AE=BE·EDC.CE·CD=BE·BAD.PB·PD=PC·PA答案:(D),直接运用和圆有关的比例线段进行选择.

  练习二,P.128中

  2、如图7-87,已知:Rt△ABC的两条直角边AC、BC的长分别为3cm、4cm,以AC为直径作圆与斜边AB交于点D,求BD的长.

  此题已知Rt△ABC中的边AC、BC,则AB可知.容易证出BC切O于C,于是产生切割线定理,BD可求.

  练习三,P.128中3.如图7-88,线段AB和O交于C、D,AC=BD,AE、BF分别切O于E、F.

  求证:AE=BF.

  本题可直接运用切割线定理.

  例3P.127,如图7-89,已知:O的割线PAB交O于点A和B,PA=6cm,AB=8cm,PO=.

  求O的半径.

  此题要通过计算得到O的半径,必须使半径进入一个数量关系式,观察图形,可知只要延长PO与圆交于另一点,则可产生切割线定理的推论,而其中一条割线恰好经过圆心,在线段中自然可以参与进半径,从而由等式中求出半径.必须使学生清楚这种数学思想方法,结合图形,正确使用和圆有关的比例线段,则关系式中必有两条线段是半径的'代数式构成,只要解关于半径的一元二次方程即可.

  解:设O的半径为r,PO和它的长延长线交O于C、D.

  (+r)=6×14r=(取正数解)答:O的半径为.

  三、课堂小结:

  为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习惯,让学生看教材P.127—P.128.总结出本课主要内容:

  1.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它是圆的重要比例线段,它反映的是圆的切线和割线所产生的数量关系.需要指出的是,只有从圆外一点,才可能产生切割线定理或推论.切割线定理是指一条切线和一条割线;推论是指两条割线,只有使学生弄清前提,才能正确运用定理.

  2.通过对例3的分析,我们应该掌握这类问题的思想方法,掌握规律、运用规律.

  四、布置作业:

  1.教材P.132中10;2.P.132中11.

初中数学几何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体会出从不同方向看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结果;能识别从不同方向看几何体得到相应的平面图形。

  过程与方 法:通过观察能画出不同角度看到的平面图形(三视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视图是描述几何体的重要工具,使学生明白看待事物时,要从多个方面进行。

  教学重点:学会从不同方向看实物的方法,画出三视图。

  教学难点:画出三视图,由三 视图判断几何体。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研究立体图形的又一重要手 段,是一种独立的研究方法,与前后知识联系不大,学好本课的关键是尊重视觉效果,把立体图形映射成平面图形,其间要进行三维到二维这一实质性的变化。在由三视图还原立体图形时,更需要一个较长过程,所以本节用学生比较熟悉的几何体来降低难度。

  教学方法:情境引入 合作 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多组简单实物、模型。

  课时安排:1课时

  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设 计 意 图

  创

  设

  情

  境 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演示庐山景观,请学生背诵苏东坡《题西林壁》, 并说说诗中意境。

  并出现: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观赏美景

  思考“岭”与“峰”的区别。 跨越学科界限,营造一个崭新的教学学习氛围,并从中挖掘蕴含的数学道理。

  新

  课

  探

  究

  一

  1、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实物组合体,请三名学生分别站在讲台的'左侧、右侧和正前方观察,并让他们画出草图,其他学生分成三组,分别对应三个同学,也分别画出 所见图形的草图。

  2、看课本13页“观察与思考”。

  图:

  你能说出情景的先后顺序吗?你是通过哪些特征得出这个结论的?

  总结:通过以前经验,我们可知,从不同的方向看物体,可能看到不同图形。

  3、从实际生活中举例。

  观察,动手画图。

  学生观察图片,把图片按时间先后排序。

  利用身边的事物,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激发学生潜能,感受新知。

  让学生感知文本提高自学能力。

  利于拓宽学生思维。

  新

  课

  探

  究

  二 1、感知文本。学生阅读13页“观察与思考2”,

  图:

  2、上升到理性知识:

  (1)从上面看到的图形叫俯视图;

  (2)从左面看到的图形叫左视图;

  (3)右正面看到的图形叫主视图;

  3、练一练:分别画出14页三种立体图形的三视图,并回答课本上 三个问题。(强调上下左右的方位不要出错) 学生阅读,想象。

  学生分组练习,合作交流。 把已有经验重新建构。

  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 。

  体会学习成果,使学生产生成功的喜 悦。

  新课探究三 1、连线,把左面的三视图与右边的立体图形连接起来。

  主视图 俯视图 左视图 立体图形

  2、归纳:多媒体课件演示

  先由其中的两个图为依据,进行组合,用第三个图进行检验。

  学生自己先独立思考,得出答案后,小组之间合作交流,互相评价。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思考问题的方法。

  把由空间到平面的转化过程逆转回去,充分利用本课前阶段的感知,可以降低难度。

  课堂反馈

  1、考查学生的基础题。

  2、用小立方体搭成一个几何体,使它的主视图和俯视图如图所示, 搭建这样的几何体,最多需要几个小立方体?至少需要几个小立方体?

  主视图 俯视图 学生独立自检

  学生总结出以俯视图为基础 ,在方格上标出数字。

  简单知识,基本方法的综合

  课堂总结

  1、学习到什么知识?

  2、学习到什么方法?

  3、哪些知识是自己发现的?

  4、哪些知识是讨论得出的?

  学生反思

  归纳 让学生有成功喜悦,重视与他人合作。

  附:板书设计

  1.4 从不同方向看几何体

  教学反思:

  从 苏东坡的诗词《题西林壁》引,配以多彩的画面,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生动的教学环境。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动手操作,师生、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并辅以多媒体课件的合理应用,让学生完全处于一种高参与状态。最终实现 了素材与实际相结合,经验与挑战相作用,立体与平面相转换。本课中引入了课本中没有而学生也能接受的三个概念: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教者很难把握学生的

初中数学几何教案3

  函数图象的性质

  活动目标:

  1、利用几何画板的形象性,通过量的变化,验证并进一步研究

  函数图象的性质。

  2、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性,从变化的几何图形中,寻找不变的几

  何规律。

  3、学会作简单函数的图象,并对图象作初步了解。

  4、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把几何画板作为学生认知的工具,从而激

  发学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兴趣。

  活动重点:图形的性质和规律的探索

  活动难点:几何画板的操作(作函数的图象)

  活动设施:微机室(有液晶投影仪和大屏幕或大彩电);软件:windows操作平台、几何画板、office20xx等、教师准备好的五个画板文件:hstx1.gsp、hstx2.gsp、hstx3.gsp 、ymdl1.gsp、ymdl2.gsp。

  活动过程:

  一、展示活动主题和目标:

  二、活动过程:

  操作练习一:

  按下列步骤进行操作,并回答相应的问题。

  1、打开c:sketchhstx1.gsp画板文件;

  2、拖动点E和点F沿坐标轴运动(或双击按钮“动画1”),同时观看解析式中的k和b的变化。

  ①当k>0时,图象经过哪几个象限?

  ②当k<0时,图象经过哪几个象限?

  3、双击显示按钮后,在k>0和k<0两种情况下,拖动点P沿直线移动,观察y随x怎样变化?(或双击动画2按钮,单击鼠标左键动画停止,要继续动画,再双击动画2按钮)

  4、先在坐标系内作出直线(或直接打开文件:c:sketchhstx2.gsp)

  附:作图步骤

  ①点击“文件”菜单中的“新绘图”命令;

  ②用“直尺工具”中的直线工具,在绘图板内画一直线,并用文本工具给直线上的两个空心点加上标签A和B;

  ③用“选择工具”选中直线后,点击“度量”菜单中的“方程”命令,得坐标系和直线的方程;然后,再进行以下操作,并回答问题:

  (1)用鼠标拖动直线进行平移,k和b中哪个变,哪个不变?

  (2)当直线通过原点时,b为多少?此时函数又叫什么函数?

  (3)拖动点A,使直线绕点B旋转,观察直线的倾斜程度与k之间的关系?

  操作练习二:

  1、打开文件:c:sketchhstx3.gsp

  2、保持a不变,分别上下移动b、c改变b、c的大小时,抛物线的形状是否变化?上下移动a改变a的大小,注意观看抛物线的开口方向与什么有关?张口程度与什么有关?

  3、上下移动c改变c的大小,看抛物线怎样变化?

  4、分别改变a、b的大小,看抛物线的对称轴是否发生变化?由3和4可知,抛物线的对称轴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5、c保持不变,改变a、b时,抛抛线总是经过哪一点?

  6、抛物线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b2-4ac的符号有什么关系?

  7、双击显示按钮,再双击动画按钮,观察y随x怎样变化?

  8、当a=0时,函数的图象是什么?

  操作练习三:

  打开文件:c:sketchymdl1.gsp

  圆的两弦AB、CD相交于圆内一点P,我们得到 ,如果把点P拖到圆外,上述结论是否成立?如果点在圆上呢?

  操作练习四:作函数y=x2-2的图象

  作图步骤:

  1、击“文件”菜单中“新绘图”命令,建立新的绘图板;

  2、点击“图表”菜单中的“建立坐标轴”;

  3、在横坐标轴上任找一点,用“文本工具”,加上标签“C”,选中C点,单击“度量”菜单中的“坐标”命令,得度量值,C:(-2.80,0.00),再用“选择工具”选择它。(度量值变黑)

  4、点击“度量”菜单中的“计算”命令,出现计算器;

  5、点击“数值”下拉式菜单中的“点C”的“x”值,按“确定”按纽,得Xc=-2.80 再用“选择工具”选择它。(度量值变黑)

  6、点击“度量”菜单中的“计算”命令,出现计算器,再点击“数值”下拉式菜单中的“x[c]”,分别按计算器上的“∧”、“2”、“-”、“2”、 “确定”按纽。得到代数式的值:xc2-2=14.45.

  7、用“选择工具”,分别选中 Xc=-2.80 xc2-2=14.45. (选取第二个对象要按键盘上的“shift”键的同时再选);

  8、点击“图表”菜单中的“绘出(x,y)”,得到点“E”。(如果看不到点E,说明它不在当前的视窗内,此时可调整C点,使该点出现在窗口内);

  9、分别选中点E和点C,点击“作图”菜单中的“轨迹”,得二次函数的图象。

  操作练习五:

  运用练习四的原理,绘制其它函数的图象(包括学过的和没有学过的),谈谈你对所绘函数图象的认识。

  初中数学活动课教案一

  函数图象的性质

  活动目标:

  1、利用几何画板的形象性,通过量的变化,验证并进一步研究

  函数图象的性质。

  2、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性,从变化的几何图形中,寻找不变的几

  何规律。

  3、学会作简单函数的图象,并对图象作初步了解。

  4、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把几何画板作为学生认知的工具,从而激

  发学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兴趣。

  活动重点:图形的性质和规律的'探索

  活动难点:几何画板的操作(作函数的图象)

  活动设施:微机室(有液晶投影仪和大屏幕或大彩电);软件:windows操作平台、几何画板、office20xx等、教师准备好的五个画板文件:hstx1.gsp、hstx2.gsp、hstx3.gsp 、ymdl1.gsp、ymdl2.gsp。

  活动过程:

  一、展示活动主题和目标:

  二、活动过程:

  操作练习一:

  按下列步骤进行操作,并回答相应的问题。

  1、打开c:sketchhstx1.gsp画板文件;

  2、拖动点E和点F沿坐标轴运动(或双击按钮“动画1”),同时观看解析式中的k和b的变化。

  ①当k>0时,图象经过哪几个象限?

  ②当k<0时,图象经过哪几个象限?

  3、双击显示按钮后,在k>0和k<0两种情况下,拖动点P沿直线移动,观察y随x怎样变化?(或双击动画2按钮,单击鼠标左键动画停止,要继续动画,再双击动画2按钮)

  4、先在坐标系内作出直线(或直接打开文件:c:sketchhstx2.gsp)

  附:作图步骤

  ①点击“文件”菜单中的“新绘图”命令;

  ②用“直尺工具”中的直线工具,在绘图板内画一直线,并用文本工具给直线上的两个空心点加上标签A和B;

  ③用“选择工具”选中直线后,点击“度量”菜单中的“方程”命令,得坐标系和直线的方程;然后,再进行以下操作,并回答问题:

  (1)用鼠标拖动直线进行平移,k和b中哪个变,哪个不变?

  (2)当直线通过原点时,b为多少?此时函数又叫什么函数?

  (3)拖动点A,使直线绕点B旋转,观察直线的倾斜程度与k之间的关系?

  操作练习二:

  1、打开文件:c:sketchhstx3.gsp

  2、保持a不变,分别上下移动b、c改变b、c的大小时,抛物线的形状是否变化?上下移动a改变a的大小,注意观看抛物线的开口方向与什么有关?张口程度与什么有关?

  3、上下移动c改变c的大小,看抛物线怎样变化?

  4、分别改变a、b的大小,看抛物线的对称轴是否发生变化?由3和4可知,抛物线的对称轴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5、c保持不变,改变a、b时,抛抛线总是经过哪一点?

  6、抛物线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b2-4ac的符号有什么关系?

  7、双击显示按钮,再双击动画按钮,观察y随x怎样变化?

  8、当a=0时,函数的图象是什么?

  操作练习三:

  打开文件:c:sketchymdl1.gsp

  圆的两弦AB、CD相交于圆内一点P,我们得到 ,如果把点P拖到圆外,上述结论是否成立?如果点在圆上呢?

  操作练习四:作函数y=x2-2的图象

  作图步骤:

  1、击“文件”菜单中“新绘图”命令,建立新的绘图板;

  2、点击“图表”菜单中的“建立坐标轴”;

  3、在横坐标轴上任找一点,用“文本工具”,加上标签“C”,选中C点,单击“度量”菜单中的“坐标”命令,得度量值,C:(-2.80,0.00),再用“选择工具”选择它。(度量值变黑)

  4、点击“度量”菜单中的“计算”命令,出现计算器;

  5、点击“数值”下拉式菜单中的“点C”的“x”值,按“确定”按纽,得Xc=-2.80 再用“选择工具”选择它。(度量值变黑)

  6、点击“度量”菜单中的“计算”命令,出现计算器,再点击“数值”下拉式菜单中的“x[c]”,分别按计算器上的“∧”、“2”、“-”、“2”、 “确定”按纽。得到代数式的值:xc2-2=14.45.

  7、用“选择工具”,分别选中 Xc=-2.80 xc2-2=14.45. (选取第二个对象要按键盘上的“shift”键的同时再选);

  8、点击“图表”菜单中的“绘出(x,y)”,得到点“E”。(如果看不到点E,说明它不在当前的视窗内,此时可调整C点,使该点出现在窗口内);

  9、分别选中点E和点C,点击“作图”菜单中的“轨迹”,得二次函数的图象。

  操作练习五:

  运用

初中数学几何教案4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是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去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如果忽略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而冷冷而谈,很容易让学生觉得几何很难,而对几何有厌学的状态。因此,在这节课中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将预先准备好的柱体和锥体进行展开和拼合,让学生在动手中体验立体图形是由平面图形所围成的,进而让学生通过展开的平面图进行探讨,总结出柱体和锥体的表面展开图的特点。同时通过动画演示,加深了学生的空间想像的印象,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一道思考题和互问互检自编题,让学生各显神通,发表自己的看法,创设情景,根据本堂课所学的知识编一些生动有趣的题,这是本节课中让我感受最深的一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知道一个立体图形展开的方式不同,得到的平面图形也不相同,以及计算相关几何体的侧面积与表面积。

  2.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中要多动手进行实物操作,多观察分析,体验由立体图形到展开图和由展开图到立体图形的变化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加强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分析能力。

  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常见几何体的展开与折叠及其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常见几何体的展开与折叠及其有关计算。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媒体:电脑、投影仪、纸片、圆规、量角器。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Ⅰ.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观察、设想、导入新课

  1.演示圆柱体与圆锥体的侧面展开图。(参看课件圆柱、圆锥)

  [教学说明]:复习立体图形的侧面展开图为平面图形。

  2.刚才演示的只是立体图形的侧面展开情况,但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需要了解整个立体图形展开的形状,例如要制作一个常见的粉笔盒(手举粉笔盒),只知道它的侧面展开图是不够的,因为它还有上下两个底,那么,将粉笔盒展开后是什么图形呢?

  Ⅱ.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等实践活动,加强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和感知

  活动1:

  某外包装盒的形状是棱柱,它的两底面都是水平的,侧棱都是竖直的(这样的棱柱叫做直棱柱)。沿它的棱剪开、铺平,就得到了它的平面展开图。

  教师课前可以准备一个六棱柱的模型,现在给学生演示由几何体展开得到他的平面图形。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

  问题1:这个棱柱有几个侧面?每个侧面是什么形状?

  问题2:这个棱柱的.上、下底面的形状一样吗?它们各有几条边?

  问题3:侧面的个数与底面图形的边数有什么关系?

  问题4:这个棱柱有几条侧棱?它们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问题5: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分别与棱柱地面的周长和侧棱长有什么关系?

  教师通过实例展示,学生很容易回答上述问题(教师可以挑选中下等的学生回答)。

  [教法]:上面所给的五个问题的结论,实际上是直棱柱的性质与特点,建议让学生通过观察模型进行直观感受。

  活动2:

  1.制作圆锥并计算其相关的量。

  (1)在纸上画一个半径为6cm,圆心角为216的扇形。

  (2)将这个扇形剪下来,按下图所示围成一个圆锥。

  (3)指出这个圆锥的母线的长,并求圆锥的高和底面的半径(粘合部分忽略不计)。

  第一问与第二问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发现问题时引导学生。

  第三问再让学生思考,得出结论:圆锥的母线长恰是扇形的半径长,圆锥的底面周长是扇形的弧长。

  设圆锥的底面半径为r,

  在Rt△SOD中,

  2.下图是四个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请用纸分别复制下来,按虚线折叠,围成几何体,并指出围成的几何体的形状。

  学生动手,通过实际动手操作,观察通过折叠,都能围成什么样的几何体。

  学生回答:分别是四棱柱、四棱锥、三棱锥、三棱锥。

  [教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Ⅲ.练习

  1.下列各图是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请按图中虚线进行折叠,并说出折叠后形成的几何体的形状。

  2.下列图形分别是两个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请分别将它们围成几何体,并说出这个几何体的形状。

  答案:1.(1)正方体;(2)正方体;(3)三棱柱;(4)五棱柱。

  2.圆锥和圆柱。

  Ⅳ.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了解棱柱的主要特点,了解棱锥、棱柱的侧面展开图,掌握各个量的关系。

  板书设计:

  课题:

  一、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三、练习

  二、新授 四、总结

  活动1:

  活动2:

  第二课时:

  Ⅰ.师:上节课我们一起通过实践的方法了解了常见几何体的展开图,现在我们就在此基础上来进一步学习如何应用几何体的展开图。

  活动1:

  参看下面这个例题:

  1.图37-38和图37-39分别是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单位:mm)

  (1)请分别说出它们所对应的几何体的名称。

  (2)分别计算这两个几何体的表面积。

  (3)小明认为,图37-39所示三视图所对应的几何体的表面积,就是图37-39中的两个主视图、两个左视图和一个俯视图的面积的和。你认为小明的想法正确吗?为什么?

  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究:

  (1)分别为圆柱和底面是等腰三角形的三棱柱。

  (2)圆柱的表面积是 。

  首先,计算柱体三个侧面的面积。其中一个侧面面积为 20xx=800(mm2)。

  另两个侧面面积是相同的,每个侧面的长为44mm,宽为 。

  这个侧面的面积为 。

  其次,计算两个底面的面积和:

  所以,三棱柱的表面积是

  (3)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三视图是一种正投影,受摆放位置的影响,各视图的形状与其所对应的几何体的表面形状可能不一致,因此,不能简单地用视图的面积去计算几何体的表面积。

  [教法]:目的是体会几何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一个外形为长方形的纸箱的大小如下图所示(单位:cm),一只昆虫要从纸箱的顶点A沿表面爬到另一个顶点B,它沿哪条路线爬行的距离最短?请说明理由,并求出这个最短距离。

  观察下面小亮解答问题的过程,想一想他的解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小亮是这样回答的:

  将纸箱看成长方体,它的平面展开图如图37-41所示。连结AB,根据两点间线段最短,可知线段AB就是昆虫爬行距离最短的路线。

  在Rt△ACB中,根据勾股定理,有AB=

  教师分析:从最后结论看,小明的解答是正确的,但他分析问题的过程还不全面。

  因为从A处沿纸箱表明到B处有无数条路线可走。而供选择的最短路线只有3条。即

  (1)昆虫沿面EDCA和面EDBG从A处到B处,展开图如图37-41所示。最短距离是小亮所求的值。

  (2)昆虫沿左侧面和上面EDBG从点A到点B,展开图1所示。最短距离为

  (3)昆虫沿面EDCA和面DBFC从点A到点B,展开图2所示。最短距离为

  比较上面(1)(2)(3)的距离知,最短路线是沿面EDCA和面EDBG从A到B的折线。

  教师给同学们演示蚂蚁在几何体上爬行路线(参看视频:蚂蚁)

  活动2:

  师:通过上面例题的分析,我们思考这道题如何解答:

  一个直六棱柱的上、下底面分别是边长为1cm的正六边形,侧棱长为10cm,请计算它的表面积。

  让学生自己思考,通过画图来观察各个量之间的关系,然后计算。

  Ⅱ.练习

  1.用胶滚子沿从左到右的方向将图案涂到墙上,在下面给出的四个图案中,用图示的胶滚子涂出的图案是哪个?

  2.一个棱柱的展开图如图所示,AB=3cm,AC=5cm,

  (1)请指出它是几棱柱。

  (2)请计算它的侧面积。

  Ⅲ.课堂小结

  本节课是在上节课所学的基础上,即通过几何体的展开图确定和制作立体模型,再在此基础上计算相关几何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板书设计:

  课题(2)

  一、活动1: 活动2:

  1.

  二、练习

  2. 三、小结:

初中数学几何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

  2、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

  3、通过对切割线定理及推论的证明,培养学生从几何图形归纳出几何性质的能力;

  4、通过对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的初步运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在上节我们曾经学到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它反映了圆中两弦的数量关系;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研究圆的一条切线和一条割线的数量关系。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它是以后学习中经常用到的重要定理。

  教学难点:

  学生不能准确叙述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针对具体图形学生很容易得到数量关系,但把它用语言表达,学生感到困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们已经学过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现在我们用同样的数学思想方法来研究圆的另外的比例线段。

  二、新课讲解:

  现在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O,在⊙O外一点P引⊙O的切线PT,切点为T,割线PBA,以点P、B、A、T为顶点作三角形,可以作几个三角形呢?它们中是否存在着相似三角形?如果存在,你得到了怎样的比例线段?可转化成怎样的积式?现在请同学们打开练习本,按要求作⊙O的切线PT和割线PBA,后研究讨论一下。

  学生动手画图,完成证明,教师巡视,当所有学生都得到数量关系式时,教师打开计算机或幻灯机用动画演示。

  最终教师指导学生把数量关系转成语言叙述,完成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

  1、切割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关系式:PT=PA·PB

  2、切割线定理推论: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数量关系式:PA·PB=PC·PB。

  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也是圆中的比例线段,在今后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务必使学生清楚,真正弄懂切割线定理的数量关系后,再把握定理叙述中的“从”、“引”、“切线长”、“两条线段长”等关键字样,定理叙述并不困难。

  练习一,P128中

  1、选择题:如图7-86,⊙O的两条弦AB、CD相交于点E,AC和DB的延长线交于点P,下列结论成立的是[]

  A、PC·CA=PB·BD

  B、CE·AE=BE·ED

  C、CE·CD=BE·BA

  D、PB·PD=PC·PA

  答案:(D),直接运用和圆有关的比例线段进行选择。

  练习二,P128中

  2、如图7-87,已知:Rt△ABC的两条直角边AC、BC的长分别为3cm、4cm,以AC为直径作圆与斜边AB交于点D,求BD的长。

  此题已知Rt△ABC中的边AC、BC,则AB可知。容易证出BC切⊙O于C,于是产生切割线定理,BD可求。

  练习三,P128中3。如图7-88,线段AB和⊙O交于C、D,AC=BD,AE、BF分别切⊙O于E、F。

  求证:AE=BF。

  本题可直接运用切割线定理。

  例3P127,如图7-89,已知:⊙O的割线PAB交⊙O于点A和B,PA=6cm,AB=8cm,PO=10.9cm。

  求⊙O的半径。

  此题要通过计算得到⊙O的`半径,必须使半径进入一个数量关系式,观察图形,可知只要延长PO与圆交于另一点,则可产生切割线定理的推论,而其中一条割线恰好经过圆心,在线段中自然可以参与进半径,从而由等式中求出半径。必须使学生清楚这种数学思想方法,结合图形,正确使用和圆有关的比例线段,则关系式中必有两条线段是半径的代数式构成,只要解关于半径的一元二次方程即可。

  解:设⊙O的半径为r,PO和它的长延长线交⊙O于C、D。

  (10.9-r)(10.9+r)=6×14r=5.9(取正数解)

  答:⊙O的半径为5.9。

  三、课堂小结:

  为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习惯,让学生看教材P127—P128。总结出本课主要内容:

  1、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它是圆的重要比例线段,它反映的是圆的切线和割线所产生的数量关系。需要指出的是,只有从圆外一点,才可能产生切割线定理或推论。切割线定理是指一条切线和一条割线;推论是指两条割线,只有使学生弄清前提,才能正确运用定理。

  2、通过对例3的分析,我们应该掌握这类问题的思想方法,掌握规律、运用规律。

  四、布置作业:

  1、教材P132中10;

  2、P132中11。

初中数学几何教案6

  初中数学几何证明教案模板范文

  一、彻底搞清定义、定理、公理的真正含义

  要想让学生写出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的几何证明题的书写过程。首先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要让学生彻底分清定义、定理、公理的题设和结论,真正理解其真实含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以后的证明过程中,正确地利用它来证明相关结论。反之,如果你对定理的内容都没有真正理解,而是含糊其词,是是而非,或者本身就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定理,那么你在以后的证明过程中,就不能正确地应用这个定理或者就不知道应用这个定理,整个证明过程就会陷入僵局。同时,我们还要让学生把握清楚定理的内涵,不能对定理的理解有模棱两可、含糊其词之感。例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这一定理时,有些同学就理解不清,没有真正掌握其含义,甚至自己都感到有些困惑,致使在应用时出现一些小错误。我们都知道这个定理的正确用法是,在知道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大前提下,其中“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三者知道一个,就可以得到另外两个结论。而有些没有真正理解其含义的同学就这样写道:(如图)

  在△ABC中

  ∵AB=AC,AD⊥BC,BD=CD

  ∴AD平分∠BAC

  显然,这是不恰当的。原因就在于没有真正理解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这一定理的内涵,应该去掉“AD⊥BC”和“BD=CD”中的任一个。

  二、加强三种几何语言的教学,特别是符号语言

  几何语言包括三种不同形式的语言,即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对定理、公理的教学,我们老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定理对应的三种语言,还要培养学生对三种语言的转换能力。由于三种语言的不同特点,在教学中各自发挥的作用也不相同。在三种语言中,符号语言是几何初学者最难掌握的一种,也是逻辑推理必备的能力基础,因为考试中的证明题要用符号语言来体现。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掌握好符号语言呢?在教学某一定理时,首先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图形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即文字语言),然后再引导学生如何用符号语言进行“翻译”。例如在教学“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这一定理时。首先,我们老师要引导学生用什么样的方法证明这一定理,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述这一性质,最后训练学生如何用符号来描述这一定理。这一定理的题设中,关键的两点即“角平分线”和“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如何用符号表示呢?结论中的“相等”,又如何用符号表示呢?(如图),

  题设中的“两点”可以这样用符号表示:

  ∠1=∠2,CD⊥AO, CE⊥BO,

  结论中的“相等”可表示为:CD=CE

  如果我们以后用到这一性质时,就可以这样写了:

  ∵∠1=∠2,CD⊥AO, CE⊥BO

  ∴CD=CE

  三、理清思路,做到层次分明

  我们老师在批改学生的证明题时,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为了证明某一结论,假设需要通过两步“同等身份”的推理,才能得出最后的结论,个别学生在证明时,往往两步的推理互相穿插,第一步证明的推理在第二步中有出现,第二步的推理在第一步中也有体现。也就是说,思路不清,条理不清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还是在书写过程之前,思路不清、层次不分明。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老师要帮助学生细细分析清楚后,再让学生书写过程。例如有这样一道证明题:(如图)

  已知:如图,矩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BE‖AC,CE‖BD。

  求证:四边形OBEC是菱形。

  针对这一题目,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后,发现这个题目只要证明“两大块”就行了,即证“OB=OC”和“四边形OBEC为平行四边形”,然后再引导学生这“两大块”又分别怎样用符号语言表述就可以了。当然,这“两大块”的证明不分先后。通过这样的分析后,学生在书写时就不会出现证明“OB=OC”时出现“BE‖AC”这样的“不速之客”了。

  四、掌握几何证明题常用的分析方法

  几何证明题常用的分析方法有综合法和分析法,另外还有一种就是分析法和综合法的结合使用。那么我们在证明某一结论时,到底用上述三种方法的哪一种呢?这要根据具体的问题,具体的情况进行决定。有时一个待证的结论分析法也可以,综合法也可以,都比较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但有时一个待证的结论,这两种方法都不奏效,都不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我们不妨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或许能找到“突破点”。因此,我们老师要让学生在解决证明题的过程中,自己要注意总结和反思,灵活掌握上述的三种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寻求解决问题方案的过程中游刃有余。

  五、多鼓励学生

  刚刚学习几何证明题书写的学生,在书写的过程中肯定要或多或少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我们老师在对待这一问题时,不要急躁,要耐心地对学生进行讲解和引导,多鼓励、多表扬他们。不理想的推理步骤要不断改进,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多领悟多反思一下。这样,学生就不会失去这方面的信心,他们会做得越来越好。

  总之,对学生几何证明题书写的教学,我们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采取不同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引导和鼓励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正确书写的方法和技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书写出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的几何证明题书写过程。

初中数学几何教案7

  课 题:几何画板简介

  教学目标:1)通过几何画板课件演示展示其魅力激起兴趣

  2)了解几何画板初步操作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几何画板的工作界面

  教学难点:能用几何画板将三角形分成四等份,并用几何画板验证。 教学过程:

  一、概述几何画板

  几何画板是专门为数学学习与教学需要而设计的软件。有人说它是电子圆规,有人说它是绘图仪,有人说它是数学实验室。它号称二十一世纪的动态几何。它可帮助我们理解数学,动态地表达数量关系,并可设计出许多有用或有趣的作品。

  二、几何画板作品展示

  三、几何画板简介

  1)启动

  开始|程序|几何画板|几何画板。启动几何画板后将出现 菜单、工具、 画板。工具(从上到下) 选择 、画点、画圆 、画线、 文本 、对象信息、 脚本工具目录。

  2)操作初步

  1、文件

  新画板 打开一个新的空白画板。

  新脚本 打开一个新的空白脚本窗口。用于录制画板的画图过程。 打开 打开一个已存在的画板文件(.gsp)或脚本文件(.gss)。

  保存 [保存当前画板窗口画板文件或脚本窗口脚本文件],路径+文件名,确认。

  打印预览

  打印

  退出

  2、 选择 几何画板的操作都是先选定,后操作。

  选工具(选择 画点 画圆 画线 文本 对象信息 脚本工具目录) 单击:工具选项。

  选选择方式 移到选择按左键不放→平移/旋转/缩放;拖曳到平移/旋转/缩放;放→选定。

  功能:移动选定的目标按 平移/旋转/缩放 方式移动。

  选一个目标 鼠标对准画板中的目标(点、线、圆等),指针变为横向箭头,单击。

  选两个以上目标 法一 第二个及以后,Shift+单击。

  选两个以上目标 法二 空白处拖曳→虚框;虚框中的目标被选。 选角 选三点:第一、第三点:角两边上的点;第二点:顶点。 不选 单击:空白处。

  从多个选中的目标中不选一个 Shift+单击。

  选目标的'父母和子女 选定,编辑|选择父母/或选择子女。

  选所有 编辑|选择所有。

  选画点/画圆...,编辑|选择所有点/圆...。

  3、删除

  删除目标 选目标;Del键(注:同时删除子女目标)。

  复原一步 Ctrl+Z = 编辑|复原。

  画板变成空白画板 Shift+Ctrl+Z = Shift+编辑|复原。

  4、显示

  线类型 设置选定的线/轨迹 为 粗线/细线/虚线。应用 使对象更突出。 颜色 设置选定的图形的颜色。应用 使对象更突出。

  字号/字型 设置选定的标注、符号、测算等文字的字号和字型。

  字体 设置选定的标注、符号、测算等文字的字体。

  显示/隐藏 显示/隐藏 选定的目标(Ctrl+H)。

  显示所有隐藏 显示所有的隐藏目标。

  显示符号 显示/隐藏 选定目标的符号。

  符号选项 更改 符号/符号序列。

  轨迹跟踪 设置/消除 选定目标为轨迹跟踪状态。

  动画 根据选定的目标条件进行动画运动。

  参数设置 角度、弧度、精确度等的设置。

  5、对象信息 单击对象信息→?;单击对象→简单信息;双击对象→目标信息对话框。

  6、快捷键 隐藏Ctrl+H显示符号Ctrl+K轨迹跟踪Ctrl+T当前目标可操作的内容右键。

  (以上简略选讲1、2、3)

  四、熟悉几何画板的界面,了解常用工具的用法,

  五、把一个三角形分成四等份:

  1)用画线工具画一个三形,2)标注:选文本工具,单击画好的点,用文本工具双击显示的标签,可进行修改。

  3)选择“构造”,---“画中点”

  六、验证面积相等:

  1)按住shift键,选取点。

  2)“构造”---“多边形内部”。

  3)“测算”---“面积”

  七、等分线段:

  1)画射线作辅助线。

  2)选取一段做标记向量。

  3)“变换”---“平移”。

  4)“作图”---“平行线”。

  用平行线的性质等分线段。

  八、画基本图形

  1、画点 选画点,单击画板上一点。(并显示标签)

  2、画圆 画圆的两种方法及区别。 (设置不同显示方式)

  3、选线段/射线/直线 选画线;按左键不放→线段/射线/直线

  九、课后反思

  在图中标注文本文字,用辅助线把一线段如何分为四等份

初中数学几何教案8

  【学生分析】

  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肯钻、肯想、敢说、敢问,对立体图形认识有一定知识积累,有探究、合作等学习方法积累,促进学生知识深化和延伸尤为重要。

  【设计思路】

  将电视娱乐节目的形式植入数学课堂,体现用活教材激活课堂的理念思想,方法教学成为主导,指导学习方向,复习活动贯穿课前、课中,采用分组竞赛、分组合作的形式,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理解本课重点,疏通并构建知识网络,掌握复习方法。

  【课前准备】

  每组据分工专门研究一个立体图形的特征,整理出3个有关的涵盖面宽,较富挑战性的,主要针对基础知识的问题。同时,据猜测准备好别组涉及问题的答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识记各图形特征,掌握不同图

  形之间的异同,学会观察体会几何图形间的联系和区别。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竞赛合作整理知识框架,提高学习的系统性,培养学生回忆、质疑、梳理、归纳、总结等自主复习整理的意识和方法以及能力,同时也加强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利用几何图形的美,增进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复习方法自主构建的尝试,激发学生自信心,渗透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难点】

  教学重点

  沟通各图形内在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整理知识的意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复习整理方法。

  教学难点

  描述几何图形特征的语言的准确性训练,以及知识延伸,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构建几何图形的简单知识网络,感知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密切联系。

  1、完善几何图形知识图:

  师:除了平面图形,你觉得还有哪类图形?(立体图形)

  2、感知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密切联系。

  师:这是一个平面图形还是立体图形?

  师:从它的表面上,你观察到哪些平面图形?

  3、强调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区别。

  (1)试一试:把下列几何图形分类?

  (2)你感觉二者的区别主要是什么?师举例说明。

  强调:各部分是否在同一平面

  二、展开复习活动,自主系统整理,感知立体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联系。

  (1)梳理五种立体图形的基本构成,加强和生活联系。

  1、出示五种立体图形。

  (1)忆一忆:你认识这些几何体吗?说名称

  (2)畅所欲言:举出日常生活中和它们类似的物体。

  (小组比赛,看谁说得多,让学生感觉正是这些基本图形构成我们生活的空间)

  (3)议一议,认真观察,识记图形。

  出示情景图:图中你熟悉的物体类似于哪些图形?

  2、说出各立体图形各部分名称,各字母表示什么?

  3、立体图形分类

  师:分两类,怎么分?为什么?

  (二)主动回忆,梳理知识。

  1、谈话引入:关于我们要复习的知识你想留下深刻清晰的印象吗?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个复习的好方法。

  2、出示复习方法:

  关于要复习的知识

  (1)我已知道什么?

  (2)你想怎样去整理它?

  (3)怎样得到更多、更好的整理方法?

  (4)动手检测自己

  (5)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3、据复习方法依次展开活动

  (1)关于立体图形,我已知道了什么?

  以电视节目“开心辞典”和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

  每组提出关于本组研究内容的三个问题,其他组回答,教师宣布好比赛规则,充当裁判和记分员。

  (2)你想怎样去整理?

  ①师引导给出学生整理的方法。

  a:正方体、长方体在一块儿整理......

  b:找相同点、不同点

  c:据构成名称分层分类对比整理。

  ②小组合作:尝试整理正、长方体的特点

  ③实物展台展示学生成果

  ④师课件演示整理结果:正、长方体的特征

  ⑤按上述复习整理方法自主整理圆柱、圆锥、球的特征,先独立整理,再小组交流,展台展示学生不同方法的'成果,教师课件演示。

  三、知识检测,形成反馈

  1、一组判断题

  (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六个面,而且六个面都相等。

  (2)长方体的三条棱就是它的长,宽,高。

  (3)上下两个底面是圆形且相等的形体一定是圆柱。

  (4)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正方形,那么它的底面周长和高一定相等。

  (5)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只有一条垂线段。

  (6)从圆柱体的上底面到下底面的任何一条连线都是这个圆柱的高。

  (7)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48厘米,它的每条棱长是8厘米。

  2、一组填空题

  (1)把一个边长31.4厘米的正方形铁皮卷成一个圆筒,这个圆筒的底面周长是( )厘米,高是( )厘米。

  (2)把一个长94.2米,宽31.4米的长方形铁皮卷成一个圆筒,这个圆筒的底面周长是( )米,高是( )米。

  3、抢答游戏:师说出一些特征,学生随时猜几何图形的名称

  四、巩固延伸,再次加强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联系。

  1、点、线、面、体的形成联系。

  师:观察三幅运动的图片,可看成什么几何图形在运动?

  师:他们的运动又形成了什么几何图形?

  2、这些立体图形是由哪个平面图形旋转而成?

  五、总结:我们周围充满着数学,智慧的人塑造了各种几何美,数学几何美又经常装点我们的生活。

  师:你有哪些收获?(知识方面、方法方面)

  六、温馨提醒:作业

  感受几何构图之美,学会运用复习方法。

  1、①先欣赏平面图形组成的图案

  ②作业一:用平面图形设计一幅美丽的图案,配解说词。

  2、①先欣赏各国建筑物

  ②作业二:用立体图形设计一个美丽的建筑物,配上解说词。(给小动物设计家也行,渗透关爱思想教育)

  3、小猫小狗冬天为什么蜷着身子睡觉?......

  作业三:自己用这堂课的复习方法整理有关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体积的知识。

初中数学几何教案9

  一、彻底搞清定义、定理、公理的真正含义

  要想让学生写出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的几何证明题的书写过程。首先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要让学生彻底分清定义、定理、公理的题设和结论,真正理解其真实含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以后的证明过程中,正确地利用它来证明相关结论。反之,如果你对定理的内容都没有真正理解,而是含糊其词,是是而非,或者本身就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定理,那么你在以后的证明过程中,就不能正确地应用这个定理或者就不知道应用这个定理,整个证明过程就会陷入僵局。同时,我们还要让学生把握清楚定理的内涵,不能对定理的理解有模棱两可、含糊其词之感。例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这一定理时,有些同学就理解不清,没有真正掌握其含义,甚至自己都感到有些困惑,致使在应用时出现一些小错误。我们都知道这个定理的正确用法是,在知道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大前提下,

  其中“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三者知道一个,就可以得到另外两个结论。而有些没有真正理解其含义的同学就这样写道:(如图)

  在△ABC中

  ∵AB=AC,AD⊥BC,BD=CD∴AD平分∠BAC

  显然,这是不恰当的。原因就在于没有真正理解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这一定理的内涵,应该去掉“的任一个。

  二、加强三种几何语言的教学,特别是符号语言

  几何语言包括三种不同形式的语言,即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对定理、公理的教学,我们老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定理对应的三种语言,还要培养学生对三种语言的转换能力。

  由于三种语言

  AD⊥BC”和“BD=CD”中的不同特点,在教学中各自发挥的作用也不相同。在三种语言中,符号语言是几何初学者最难掌握的一种,也是逻辑推理必备的能力基础,因为考试中的证明题要用符号语言来体现。

  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掌握好符号语言呢?在教学某一定理时,首先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图形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再引导学生如何用符号语言进行“翻译”。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这一定理时。

  (即文字语言),然后

  例如在教学“角平分线上首先,我们老师要引导学生用什么样的方法证明这一定理,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述这一性质,最后训练学生如何用符号来描述这一定理。这一定理的题设中,关键的`两点即“角平分线”和“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如何用符号表示呢呢?(如图),

  ?结论中的“相等”,又如何用符号表示

  题设中的“两点”可以这样用符号表示:∠1=∠2,CD⊥AO,CE⊥BO,结论中的“相等”可表示为:CD=CE

  如果我们以后用到这一性质时,就可以这样写了:∵∠1=∠2,CD⊥AO,CE⊥BO∴CD=CE

  三、理清思路,做到层次分明

  我们老师在批改学生的证明题时,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为了证明某一结论,假设需要通过两步“同等身份”的推理,

  才能得出最后的结论,个别学生在证明时,往往两步的推理互相穿插,第一步证明的推理在第二步中有出现,第二步的推理在第一步中也有体现。也就是说,思路不清,条理不清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还是在书写过程之前,思路不清、层次不分明。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老师要帮助学生细细分析清楚后,再让学生书写过程。例如有这样一道证明题:(如图)

  已知:如图,矩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BE‖AC,CE‖BD。

  求证:四边形OBEC是菱形。

  针对这一题目,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后,发现这个题目只要证明“两大块”就行了,即证“OB=OC”和“四边形

  OBEC为平行四边形”,然后再引导学生这“两大块”又分别怎样用符号语言表述就可以了。当然,这“两大块”的证明不分先后。通过这样的分析后,学生在书写时就不会出现证明“OB=OC”时出现“BE‖AC”这样的“不速之客”了。

  四、掌握几何证明题常用的分析方法

  几何证明题常用的分析方法有综合法和分析法,

  另外还有一种就是分析法和综合法的结合使用。那么我们在证明某一结论时,到底用上述三种方法的哪一种呢?这要根据具体的问题,具体的情况进行决定。有时一个待证的结论分析法也可以,综合法也可以,都比较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但有时一个待证的结论,这两种方法都不奏效,都不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我们不妨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或许能找到“突破点”。因此,我们老师要让学生在解决证明题的过程中,自己要注意总结和反思,灵活掌握上述的三种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寻求解决问题方案的过程中游刃有余。

  五、多鼓励学生

  刚刚学习几何证明题书写的学生,在书写的过程中肯定要或多或少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我们老师在对待这一问题时,不要急躁,要耐心地对学生进行讲解和引导,多鼓励、多表扬他们。不理想的推理步骤要不断改进,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多领悟多反思一下。这样,学生就不会失去这方面的信心,他们会做得越来越好。

  总之,对学生几何证明题书写的教学,我们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采取不同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引导和鼓励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正确书写的方法和技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书写出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的几何证明题书写过

【初中数学几何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几何教案06-26

初中数学几何教案9篇【热】06-30

大班数学认识几何图形教案03-28

中班数学复习几何图形教案03-30

《王几何》教案02-27

中班数学教案《有趣的几何图形》01-06

小班数学教案《复习几何图形》03-21

幼儿数学几何图形教案(通用12篇)12-29

中班数学教案有趣的几何图形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