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时间:2024-06-21 12:52:28 初中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经典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数学优秀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经典15篇)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1

  一、 教材内容及设置依据

  【教材内容】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有理数加法、减法的运算的回顾,学习包括分数和小数的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理解其方法;应用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设置依据】教材内容的确定主要根据知识的社会作用性、教育性原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能力,以及形成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作用)、后继教育原则(为进一步深造、参加实际工作和适应日常生活准备条件)、可接受性原则(即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接受能力、生理心理特征,又要着眼于学生的不断发展);还要与现实生活、科技发展相适应,逐步深透现代教学思想。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有理数的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加强,同时又是后面所要学习的有理数的乘法、除法及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基础,

  特别是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为后面的除法可以转化为乘法的学习提供了

  类比依据。也为后面学习代数式的合并同类项及有关的恒等变形奠定了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三、对重点、难点的处理

  【对重点的处理】本节的重点是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了突出重点,教师应尽量从实际问题引入、应尽可能的在课堂上创设具体教学情境,注重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运算的方法。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和每节课的具体情况,尽可能的把每节课的“课堂练习”和“习题”的内容划分成不同的板块,如:1、知识巩固型 2、实际应用型 3、方法多变型 4、知识拓展型等。

  【对难点的处理】对于难点的处理,因为新教材“强调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因此教学时我们应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或用“已知”去解决“未知”的思想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测、交流,充分的探索。同时淡化形式,突出实质(不出现代数和的定义,只是让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加减运算可以统一成加法以及加法运算可以写成省略括号及前面加号的形式,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具体情境对“代数和”加以体会)

  四、关于教学方法的选用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可采用的方法:

  1、情境体验:通过教师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融会到课堂中去,产生共鸣,激发兴趣,鼓励学生观察、分析、探索,加深其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引导发现法:它符合辩证唯物主义中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符合教学论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巩固性、可接受性、教学与发展相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等原则。引导发现法的关键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小组合作、探究讨论:通过合作讨论,使学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内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形成合作的意识,产生合作的愿望。

  五、关于学法的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給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会学习”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在提出问题后,要鼓励学生分析、探索、讨论,确定出问题解决的办法。通过小组探究交流,得到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开拓了思路,培养了思维能力。同时意识到:数学是生活实际中的数学、大自然中的数学,萌生了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愿望。

  六、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程序:

  一、复习铺垫:

  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一组有关有理数的`加法、减法的题目,让学生进行速算比赛,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1、45+(-23) 2、9-(-5)

  3、-28-(-37)4、(-13 )+0

  5、(-29)+(-31) 6、(-16)-(-12)-24-(-18) 7、1.6-(-1.2)-2.5 8、(-42)+57+(-84)+(-23)

  从四排学生中个推选一名学生代表板演6、7、8、题。

  通过比赛的方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迎合了学生好胜的心理,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对题目进行评判,对优胜的学生进行表扬,对其他学生加以鼓励,使他们意识到“胜败乃兵家常事”,关键要有信心,要有高昂的斗志。通过练习,学生已在不知不觉中复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减法法则,特别是减法法则,加深了印象,这符合教学论中的巩固性原则,为后面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奠定了基础。

  二、新知探索:

  1、 出示引例1: 一架飞机作特技表演,起飞后的高度变化如下表: 高度变化 记作

  上升4.5千米 +4.5千米

  下降3.2千米 -3.2千米

  上升1.1千米 +1.1千米

  下降1.4千米 -1.4千米

  此时飞机比起飞点高了多少米?

  让学生分组探究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不难得出两种算法:

  ① 4.5+(-3.2)+1.1+(-1.4) ②4.5-3.2+1.1-1.4

  =1.3+1.1+(-1.4) =1.3+1.1-1.4

  =2.4+(-1.4) =2.4-1.4

  =1千米 =1千米

  教师随之提出问题:比较以上两种算法,你发现了什么?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教师的引导、规纳、总结可得出:加减法混合运算可以统一成加法;加法运算可以写成省略括号及前面加号的形式。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代数和“的含义。这里不要求出现“代数和”的名称。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让每一个学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2

  一、教材、学情分析

  “扇形统计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浙江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四节的学习内容,是从生活中实际问题出发,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创造使用教材设计的一节课。生活中经常需要收集数据,而统计图是展示数据的重要方法,经常出现在报刊杂志媒体中,为此教科书安排了扇形统计图的认识和制作。

  学生在小学里曾经学习过扇形统计图,对扇形统计图的意义、特点和制作有初步的了解。本节课数据的收集是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简单问题入手,让学生体会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并能从中获得有用的信息,进而养成数据说话的习惯,初一学生积极要求上进喜欢表现自己,课堂上应该给学生广阔的舞台,让学生充分思考、合作交流和探究,品尝学习带来的快乐。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认识扇形统计图的含义和特点;

  2、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正确的信息,并能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收集数据的过程当中,学会合作学习,并了解收集数据的方法步骤;

  2、在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的过程当中,学会相互交流、相互评价;

  3、在决策和形成猜想中的过程当中,感受收集和利用数据是非常重要的。

  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通过从身边的一些简单问题,体验数据在解决不少现实问题中是有用的;

  2、在问题解决的过程当中,品尝发现带来的欢乐,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合作讨论的过程当中体会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学会制作扇形统计图。

  难点:从扇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并且正确地获取信息、利用数据进行分析、作出判断。

  四、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利用PowerPoint制作一个简单课件(没有多媒体教室可采用小黑板展示);

  2、布置学生准备,圆规、铅笔、彩色笔、计算器、剪刀等工具。

  (二)教学流程

  1、引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今天我们将学习另外一种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大家小学里已经学过,有印象吗?能回忆起来是怎样的一个图吗?学生回答(是一个圆分成几部分),下面先让大家欣赏一个扇形统计图。(展示)同学们暑假肯定看了奥运会,能知道中国得了多少枚金牌吗?(32)

  射击 4 12。5%

  球类 8 25%

  水上项目 8 25%

  力量型项目 9 28。125%

  田径 2 6。25%

  体操 1 3。125%

  从这个统计图中同学们能知道中国在什么项目上有优势,什么项目上薄弱呢?大家知道吗?美国在什么项目上有优势?(田径)

  引入设计说明:

  1、从学生感兴趣的奥运会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节课堂气氛。2、突出扇形统计图的优点——能直观反映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区别于折线型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更深入一步认识一下扇形统计图,并教大家如何来画扇形统计图。

  2、出示课本学生快餐营养成份统计图,学生观察、思考,老师介绍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用圆和扇形分别表示关于总体和各个组成部分数据的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或称饼形图),特点是能直观地、生动地反映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

  第一问、第二问学生回答;

  第三问先说明什么是圆心角,顶点在圆心的角,课本上有摩天轮图(学生观察)。我们可以更直观向学生介绍,用事先准备好圆纸片对折,再对折,把圆分成相等四部分,这个直角就是圆心角。

  这样学生更直观、清楚地理解了圆心角的概念。

  还有奔驰汽车的标志,把圆分成相等的三部分,圆心角为120。

  总结:圆心角的度数为所占的比例乘以360。

  请一个学生回答第三问。

  3、做一做,P152,第(2)小题后面部分,老师分析。

  4、合作活动,师生互动(主要让学生学会画扇形统计图)

  提出问题—→调查情况—→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画图

  问题:同学们从家里到学校交通情况。

  学生举手,一个学生点数,另一个学生记录,得出有关数据。

  ①步行 20人 40% 144 不妨设有50名学生,统计数据若如下(根据现场统计情况有不同的数据)。

  ②骑自行车 15人 30% 108

  ③坐公交 10人 20% 72

  ④其他 5人 10% 36

  画图步骤:1、画一个圆;

  2、按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例算出各个扇形的圆心角度数;

  3、根据算出的各圆心角的度数画出各个扇形,并注明相应的百分比,各比例的名称可以注在图上,也可用图例表明。

  注意:不用彩色,也可用白色、涂黑、斜线、网状等表示,学会动手画出扇形统计图。

  学生再看例题:气象资料统计图,计算圆心角度数需用计算器。

  5、课内练习,学生板演,一个学生计算数据,一个学生画出扇形统计图。

  6、作业 1)P153 ①②③④,思考题⑤

  2)收集扇形统计图,渠道来自报纸、杂志、上网查询。

  3)自己设计一个调查方案,用调查的数据制作一个扇形统计图。

  五、教学设计说明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设计应全面贯彻六大基本理念,更加侧重理念③和理念④,本节课突出生动有趣的特点,学习方式多样化,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引入的情景设计是学生身边的问题,例题采用学生自己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最后画图,让学生感到一种自己研究成果的成就感,相比之下,比课本的气象资料更具有感染力。作业中有一题是自己设计一个调查方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这就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3

  学习目标

  1、了解分式的概念,会判断一个代数式是否是分式。

  2、能用分式表示简单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能解释简单分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

  3、能分析出一个简单分式有、无意义的条件。

  4、会根据已知条件求分式的值。

  学习重点

  分式的概念,掌握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学习难点

  分式有、无意义的条件

  教学流程

  预习导航

  一、创设情境:

  京沪铁路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纵贯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全长1462km,是我国最繁忙的铁路干线之一。如果货运列车的速度为akm/h,快速列车的速度为货运列车2倍,那么:

  (1)货运列车从北京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

  (2)快速列车从北京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

  (3)已知从北京到上海快速列车比货运列车少用多少时间?

  观察刚才你们所列的式子,它们有什么特点?

  这些式子与分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合作探究

  一、概念探究:

  1、列出下列式子:

  (1)一块长方形玻璃板的面积为2㎡,如果宽为am,那么长是

  (2)小丽用n元人民币买了m袋瓜子,那么每袋瓜子的价格是 元。

  (3)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为 度。

  (4)两块面积分别为a公顷、b公顷的棉田,产棉花分别为m㎏、n㎏。这两块棉田平均每公顷产棉花 ______㎏。

  2、两个数相除可以把它们的商表示成分数的形式。如果用字母 分别表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那么 可以表示成什么形式呢?

  3、思考:

  上面所列各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通过对以上几个实际问题的研讨,学会用 的形式表示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感受把分数推广到分式的优越性和必要性)

  分式的概念:

  4、小结分式的概念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 分式是两个整式相除的商式,其中分子为被除式,分母为除式,分数线起除号的作用;

  ② 分式的分母中必须含有字母,而分子中可以含有字母,也可以不含字母,这是区别整式的重要依据;

  ③ 如同分数一样,在任何情况下,分式的分母的值都不可以为0,否则分式无意义。分式分母不为零是隐含在此分式中而无须注明的条件。

  二、例题分析:

  例1 : 试解释分式 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例2:求分式 的值 ①a=3 ②a=—

  例3:当取什么值时,分式 (1)没有意义?(2)有意义?(3)值为零。

  三、展示交流:

  1、在 ____________中,是整式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分式的有________________;

  2、 写成分式为____________,且当m≠_____时分式有意义;

  3、当x_______时,分式 无意义,当x______时,分式的值为1。

  4、 若分式 的值为正数,则x的取值应是 ( )

  A. , B. C. D. 为任意实数

  四、提炼总结:

  1、什么叫分式?

  2、分式什么时候有意义?怎样求分式的值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 1.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了解圆心角的概念.

  2.掌握在同圆或等圆中,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就可以推出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也相等,以及它们在解题中的应用.

  过程

  方法 通过复习旋转的知识,产生圆心角的概念,然后用圆心角和旋转的知识探索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最后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进一步理解和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各种方法.

  情感

  态度 激发学生观察、探究、发现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重点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弦也相等及其两个推论和它们的应用.

  教学难点

  探索定理和推导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程序及教学内容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导语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圆的性质,请同学们完成下题.

  1.已知△OAB,如图所示,作出绕O点旋转30、45、60的图形.

  2.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吗?将圆旋转任意角度后会出现什么情况?我们学过的几何图形中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二、探究新知

  (一)、圆心角定义

  在纸上任意画一个圆,任意画出两条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半径,构成一个角,这样的角就是圆心角.如图所示,AOB的顶点在圆心,像这样,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二)、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定理

  1.按下列要求作图并回答问题:

  如图所示的⊙O中,分别作相等的圆心角AOB和AOB将圆心角AOB绕圆心O旋转到A‵OB‵的位置,你能发现哪些等量关系?为什么?

  得到: 在同一个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

  2.在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是否也有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呢?

  综合1、2,我们可以得到关于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也相等.

  3.分析定理:去掉“在同圆或等圆中”这个条件,行吗?

  4.定理拓展:

  ○1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条弧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圆心角,所对的.弦也分别相等吗?

  ○2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条弦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圆心角,所对的弧也分别相等吗?综上得到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弧所对的圆心角相等,所对的弦也相等.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弦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圆心角也相等.

  综上所述,同圆或等圆中,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就可以推出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也相等.

  (三)、定理应用

  1.课本例1

  2.如图,在⊙O中,AB、CD是两条弦,OEAB,OFCD,垂足分别为EF.

  (1)如果AOB=COD,那么OE与OF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2)如果OE=OF,那么 与 的大小有什么关系?AB与CD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AOB与COD呢?

  三、课堂训练

  完成课本83页练习

  补充:如图3和图4,MN是⊙O的直径,弦AB、CD相交于MN上的一点P,APM=CPM.

  (1)由以上条件,你认为AB和CD大小关系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2)若交点P在⊙O的外部,上述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加以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四、小结归纳

  1.圆心角概念.

  2.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则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及它们的应用.

  五、作业设计

  作业:复习巩固作业和综合运用为全体学生必做;拓广探索为成绩中上等学生必做. 教师布置学生画图,复习旋转知识,为探究本节课定理作铺垫

  学生通过画图复习旋转知识,明白绕O点旋转,O点就是旋转中心,旋转30,就是旋转角是30

  学生画一个圆,按教师要求操作,观察,思考,交流,教师给出圆心角定义,

  学生按照要求作图,并观察图形,结合圆的旋转不变性和相关知识进行思考,尝试得出关系定理,再进行严格的几何证明.

  学生思考,类比同圆中得到的结论进行探究,猜想,并验证

  学生思考,明白该前提条件的不可缺性,师生分析,进一步理解定理.

  教师引导学生类比定理独立用类似的方法进行探究,得到推论

  学生审题,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由本节课知识思考解决方法.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检查,集体交流评价,教师指导学生写出解答过程,体会方法,总结规律.

  让学生尝试归纳,总结,发言,体会,反思,教师点评汇总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发现圆的旋转不变性,为后续探究打下基础

  通过该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进行探究,发现关系定理,初步感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解题能力.

  为继续探究其推论奠定基础.

  感受类比思想,类比中全面透彻地理解和掌握关系定理和它的推论,并进行推广,得到其他几个定理,完整的把握所学知识.

  给出一般叙述,以其更好的应用.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会转化思想,化未知为已知,从而解决本题.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巩固知识,形成做题技巧

  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归纳提升,加强学习反思,帮助学生养成系统整理知识的习惯

  巩固深化提高

  板 书 设 计

  课题

  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定理 关系定理应用

  1. 2. 归纳

  教 学 反 思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5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掌握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概念.

  2.明白极差、方差、标准差是反映一组数据稳定性大小的.

  3.用计算器(或计算机)计算一 组数据的标准差与方差.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对数据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2.根据极差、方差、标准差的大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通过解决现实情境中问题,增强数学素养,用数 学的眼光看世界.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极差、方差或标准差的概念,明白极差、方差、标准差是刻画数量离散程度的几个统计量.

  2.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标准差,并会判断这组数据的稳定性 .

  ●教学难点

  理解方差、标准差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方差、标准差.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法

  ●教学过程

  Ⅰ.创设现实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师]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社会里,人们需要对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

  当我们为加入“WTO”而欣喜若狂的时刻,为了提高农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一些行业协会对农副产品的规格进行了划分.某外贸公司要出口 一批规格为75 g的鸡腿.现有2个厂家提供货源.

  [生](1)根据20只鸡腿在图中的分布情况,可知甲、乙两厂被抽取鸡腿的平均质量分别为75 g.

  (2)设甲、乙两厂被抽取的.鸡腿的平均质量 甲, 乙,根据给出的数据,得

  甲=75+ [ 0-1-1+ 1-2+1+0+2+2-1-1+0+0+1-2+1-2+3+2-3]=75+ ×0=75(g)

  乙=75+ [0+3-3+2-1+0-2+4-3+ 0+5-4+1+2-2+3-4+1-2+0]=75+ ×0=75(g)

  (3) 从甲厂抽取的这20只鸡腿质量的最大值是78 g,最小值是72 g,它们相差78-72=6 g;从乙厂抽取的这20只鸡腿质量的最大值是80 g,最小值是71 g,它们相差80-71=9(g).

  (4)如果只考虑鸡腿的规格,我认为外贸公司应购买甲厂的鸡腿,因为甲厂鸡腿规格比较稳定,在75 g左右摆动幅度较小.

  [师]很好.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会出现上面的情况,平均值一样,这里我们也关心数据与平均值的离散程度 .也就是说,这种情况下,人们除了关心数据的“平均值”即“平均水平”外,人们往往还关注数据的离散程度,即相对于“平均水平”的偏离情况.

  从上图也能很直观地观察出:甲厂相对于“平均水平”的偏离程度比乙厂相对于“平均水平” 的偏离程度小.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关于数据的离散程度的几个量.

  Ⅱ.讲授新课

  [师]在上面几个问题中,你认为哪一个数值是反映数据的离散程度的一个量呢?

  [生]我认为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是反映数据离 散程度的一个量.

  [师]很正确.我们把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 最小数据的差叫极差.而极差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生](1)丙厂这20只鸡腿质量的平均数:

  丙= [75×2+74×4+73×2+72×3+76×3+77×3+78×2+79]=75.1(g)

  极差为:79-72=7(g)

  [生]在第(2)问中,我认为可以用丙厂这20只鸡腿的质量与其平均数的差的和来刻画这20只鸡腿的质量与其平均数的差距.

  甲厂20只鸡 腿的质量与相应的平均数的差距为:

  (75-75)+(74-75)+(74-75)+(76-75)+(73-75)+(76-75)+(75-75)+(77-75)+(77-75)+(74-75)+(74-75)+(75-75)+(75-75)+(76-75)+ (73-75)+(76-75)+(73-75)+(78-75)+(77-75)+(72-75)

  =0-1-1+1-2+1+0+2+2-1-1+0 +0+1-2+1-2+3+2-3=0;

  丙厂20只鸡腿的质量与相应的平均数的差距为:

  (75-75.1)+(75-75.1)+(74- 75.1)+(74-75.1)+(74-75.1)+(74-75.1)+(73-75.1)+(73-75.1)+(72-75.1)+(72-75.1)+(72-75.1)+(76-75.1)+(76-75.1)+(76-75.1)+(77-75.1) +(77-75.1)+(77-75.1)+(78-75.1)+(78-75.1)+(79-75.1)=0

  由此可知不能用各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和来衡量这组数据 的波动大小.

  数学上,数据的离散程度还可以用方差或标准差来刻画.

  其中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即

  s2= [(x1- )2+(x2- )2+…+(xn- )2]

  其中 是x1,x2,…,xn的平均数,s2是 方差,而标准差就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生]为什么方差概念中要除以数据个数呢?

  [师]是为了消除数据个数的印象.

  由此我们知道:一般而言,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

  [生]极差还比较容易算出.而方差、标准差算起来就麻烦多了.

  [师]我们可以使用计算器,它可以很方便地计算出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方差,其大体步骤是 ;进入统计计算状态,输入数据,按键就可得出标准差.

  同学们可在自己的计算器上探 索计算标准差的具体操作

  计算器一般不具有求方差的功能,可以先求出标准差,再平方即可求出方差.

  [生]s甲2= [02+1+1+1+4+1+0+4+4+1+1+1+4+1+4+9+4+9]= ×50= =2.5;

  s丙2= [0.12+0.12+1.12×4+2.12×2+3.12×3+0.92×3+1.92×3+2.92×2+3.9]= ×76 .49=3.82.

  因为s甲2<s丙2.

  所以根据计算的结果,我认为甲厂的产品更符合要求.

  Ⅲ.随堂练习

  Ⅳ.课时小结

  这节课 ,我们着重学习:对于一组数据,有时只知道它的平均数还不够,还需要知道它的波动大小;描述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量不止一种,最常用的极差、方差、标准差;方差 和标准差既有联系 ,也有区别.

  Ⅴ.课后作业

  Ⅵ.活动与探究

  甲、乙两名学生进行射击练习,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10次,将射击结果作统计分析如下:

  (1)请你填上表中乙学生的相关数据;

  (2)根据你所学的统计数知识,利用上述某些数据评价甲、乙两人的射击水平.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6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义及两个判定方法;会用这些判定方法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2.在菱形的判定方法的探索与综合应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菱形的两个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判定方法的证明方法及运用。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本节课安排了两个例题,其中例1是教材P109的例3,例2是一道补充的题目,这两个题目都是菱形判定方法的直接的运用,主要目的是能让学生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并会用这些判定方法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这些题目的推理都比较简单,学生掌握起来不会有什么困难,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完成.程度好一些的班级,可以选讲例3.

  四、课堂引入

  1.复习

  (1)菱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2)菱形的性质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性质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并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3)运用菱形的定义进行菱形的判定,应具备几个条件?(判定:2个条件)

  2.问题

  要判定一个四边形是菱形,除根据定义判定外,还有其它的判定方法吗?

  3.探究

  (教材P109的探究)用一长一短两根木条,在它们的中点处固定一个小钉,做成一个可转动的十字,四周围上一根橡皮筋,做成一个四边形.转动木条,这个四边形什么时候变成菱形?

  通过演示,容易得到:

  菱形判定方法1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注意此方法包括两个条件:

  (1)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2)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7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提高他们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的运用.

  难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的运用.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 什么叫不等式?说出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

  2. 当x取下列数值时,不等式1-5x<16是否成立?

  3,-4,-3,4,2.5,0,-1.

  3. 用不等式表示下列数量关系:

  (1) x的3倍大于x的2倍与5的差; (3)y的与x的的差小于2;

  (2) y的一半与4的和是负数; (4)5与a的4倍的差不是正数.

  4. 按照下列条件写出仍然成立的不等式,并说明根据不等式的哪一条基本性质:

  (1)m>n,两边都减去3; (2)m>n,两边同乘以3;

  (3)m>n,两边同乘以-3; (4)m>n,两边同乘以-3;

  (5)m>n,两边同乘以 .

  (以上各题中,从第2题开始,用投影仪打在屏幕上.学生在回答上述问题时,如遇到困难,教师应做适当点拨)在学生回答完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本节课我们将通过学习例题和练习,进一步巩固并熟练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尤其是不等式基本性质。

  二、讲授新课

  例1 在下列各题横线上填入不等号,使不等式成立.并说明是根据哪一条不等式基本性质.

  (1)若a–3<9,则a_____12; (2)若-a<10,则a_____–10;

  (3)若a>–1,则a_____–4; (4)若-a>,则a_____0.

  答:(1)a<12,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 (2)a>-10,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3.

  (3)a>-4,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2. (4)a<0,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3.

  (在讲授本课时,应启发学和在添加不等号“>”或“<”时,要和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进行对比,观察它是根据不等式的哪条基本性质,是怎样由已知条件变形得到的.同时还应强调在运用不等式基本性质3时,不等号要改变方向=

  例2 已知,用a<0,“<”或“>”号填空:

  (1)a+2_____2; (2)a-1_____–1; (3)3a_____0; (4)a-1______0; (5)a2 _______0; (6)a3______0; (7)a-1______0; (8)|a|______0。

  答:(1)a+2<2,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 (2)a-1<-1,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

  (3)因为3a,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2. (4)->0,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3.

  (5)因为a<0,两边同乘以a<0,由不等式基本性质3,得a2>0.

  (6)因为a<0,两边同乘以a2>0,由不等式基本性质2,得a3<0。

  (7)因为a<0,两边同加上-1,由不等式基本性质1,得a-1<-1.

  又已知,-1<0,所以a-1<0.

  (8)因为。a<0,所以a≠0,所以|a|>0.

  (本例题除了进一步运用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外,还涉及了一些旧的基础知识,如a<0表示a是负数;a>0表示a是正数;|a|是非负数.后面几个小题较灵活,条件由具体数字改为抽象的字母,这里字母代表正数还是代表负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例外 判断下列各题的推导是否正确?为什么?(投影)(请学生回答)

  (1)因为7.5>5.7,所以-7.5<-5.7; (2)因为a+8>4,,所以a>-4; (3)因为4a>4b,所以a>b; (4)因为a<b,所以<>'

  (5)因为>-1,所以a>4; (6)因为-1>-2,所以-a-1>-a-2;

  (7)因为3>2,所以3a>2a.

  答:(1)正确,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3. (2)正确,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

  (3)正确,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2. (4)不对,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3,应改为>; (5)因为>-1,所以a>4

  答:(1)正确,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3。 (2)正确,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

  (3)正确,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2。 (4)不对,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3,应改为。

  (5)不对,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5,应改为a<4。

  (6)正确,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 (7)不对,应分情况逐一讨论。

  当a>0时,3a>2a。(不等式基本性质2)

  当a=0时,3a<2a。

  当a<0时,3a<2a。(不等式基本性质3)

  (当学生在回答本题的过程当中,当遇到困难或问题时,教师应做适当引导、启发、帮助)

  三、课堂练习(投影)

  1。按照下列条件,写出仍能成立的不等式:

  (1)由-2<-1,两边都加-a; (2)由-4x<0,两边都乘以-;

  (3)由7>5,两边都乘以不为零的`-a。

  2?用“>”或“<”号填空:

  (1)当a-b<0时,a______b: (2)当a<0,b<0时,ab_____0;

  (3)当a<0,b<0时,ab____0; (4)当a>0,b<0时,ab____0;

  (5)若a____0,b<0,则ab>0; (6)若<0,且b<0,则a_____0。

  四、师生共同小结

  在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指出:①在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形时,当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字母,字母代表什么数是问题的关键,这决定了是用不等式基本性质2还是基本性质3,也就是不等号是否要改变方向的问题;②运用不等式基本性质3时,要变两个号,一个性质符号,另一个是不等号。

  五、作业

  1。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把下列不等式化成“x>a”或“x<a”的形式:

  (1)x-1<0; (2)x>-x+6;

  (3)3x>7; (4)-x<-3。

  2。设a<b,用“>”或“>”号连接下列各题中的两个代数式:

  (1)a-1,b-1; (2)a+2,b+2; (3)2a,2b;

  (4); (5); (6)-b,-a。

  3。用“>”号或“<”号填空:

  (1)若a-b<0,则a_____b; (2)若b<0,则a+b_____a;

  (3)若a=0,则a+b_____b; (4)若<0,则ab_____;

  (5)b<a<2,则(a-2)(b-2)____0;(2-a)(2-b)____;(2-a)(a-b)。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不等式基本性质,尤其是基本性质3。故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注意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让学生以练为主,从而使学生在初步掌握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的基础上,通过口答,笔做,讨论等不同的方式的练习,提高学生将不等式正确、灵活进行变形的能力。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8

  4.2.(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紧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节,其探究的主要内容是“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以及“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这两种判别方法。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全等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等基础性知识上学习的。在教学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在探索方式上运用了学习机“图形计算器”的度量、旋转、平移等方法、其次、在探究判别条件的合理性上和运用判别条件时除用到了全等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还可以通过直观体验的方法来获取信息。其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是研究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基础;再有,平行四边形判别条件的探究模式从方法上为)(研究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奠定了基础。并且,本节内容还是学生运用化归思想的良好素材。教材从学生年龄特征、文化知识的实际水平出发,先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思考,然后与同伴交流、利用学习机“图形计算器”探索、总结归纳,升华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再用这些方法去对四边形是否是平行四边形进行判别。这样的安排使抽象的推理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并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真正享受到探索的乐趣。

  教学目标:

  1.经历并了解平行四边形判别方法的探索过程,使学生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两种判别条件,能根据判别方法进行相关的应用。

  2.在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理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

  体验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操作学习机的“图形计算器”活动过程中,加深师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来体会平行四边形的图形美和内在美。同时使“图形计算器”真正成为学生的学具。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教学难点:经历平行四边形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索的习惯,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教学媒体设计: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突破教学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吸引注意力,课堂上主要采用诺亚舟学习机的“图形计算器”进行辅助教学,通过大屏幕媒体展示教学和学生对“图形计算器”充分利用,使教学过程与知识发展过程和思维过程三者同步,分别在创设情境;观察、探索;理顺、归纳;运用、提高;回顾、反思;布置作业环节都将发挥“图形计算器”的实战功能、让学生真正做到课上听懂、理解透彻。将学生的课堂练习成果进行快速展示,从而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过程设计:(t—教师,s—学生)

  问题与情境师生行为设计意图

  活动板块1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概念和性质,我们来复习:

  (1)平行四边形概念。

  (2)平行四边形性质。

  (3)如果我们自己作平行四边形,你是如何说明理由的?

  进而得出需进行平行四边形判别条件的探究。

  先由学生根据自主做图的基础上,进行猜想,具备什么条件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将猜想记录到练习本上。利用学习机的“图形计算器”将你的猜想进行验证。

  活动板块2

  在学生合作探究基础上,对小组活动及时评价、引导。

  同时观察是否有小组已经经过猜想、通过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了平行四边形判别条件。

  适时地将学生的探究方向指引到通过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来反向探究平行四边形判别条件,进而得出平行四边形判别方法。

  适时地选出一小组成员在台前利用教师学习机的“图形计算器”通过大屏幕演示小组成果…

  得出平行四边形判别方法: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或(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活动板块3

  学生继续活动,探究平行四边形判别的其他方法。

  适时地将学生的探究方向指引到通过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来反向探究平行四边形判别条件,进而得出平行四边形判别方法。

  适时地选出一小组成员在台前利用教师学习机的“图形计算器”通过大屏幕演示小组成果…

  得出平行四边形判别方法: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或(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活动板块4

  通过小结后,借助大屏幕展示学习机的“图形计算器”中预先保存的练习题。

  活动板块5

  小结及学生谈感受、体会、特别是对学习机的使用情况谈体会和认识。

  活动板块6

  课后思考题:(将问题的探究记录在学习机的“图形计算器”中保存)

  1.平行四边形abcd中,在对角线所在直线上取ae、cf,使ae=cf,连接be、df,试说明:be=df。

  2.利用学习机的“图形计算器”制作一组以平行四边形为基本图案的美丽图形。

  t:提出复习概念和性质。

  s:思考,回答结合一起

  复习。

  s:思考、作图、自主参与交流。

  t:引导、合作,对小组活动及时评价。

  t:注意s猜想、验证过程中出现哪些问题,他们想如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t:引导发展s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中团结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t:引导和补充。关注学生是否交流方法,互动学习。能否发现问题,研究并解决问题

  s:互动学习,提出论证方法。

  t:引导、合作,对回答问题及时评价。

  s:通过对学具学习机的“图形计算器”的自主探求,获得平行四边形判别方法。

  s:小组成员合作,其他学生观察、思考得出探究的正确方向。

  s:互动学习,提出论证方法。

  t:引导、合作,对回答问题及时评价。

  t:关注学生是否交流方法,互动学习。能否发现问题,研究并解决问题

  s:小组成员合作,其他学生观察、思考得出探究的正确方向。

  t:根据授课情况,板演解题过程,或学生口述解题过程。s:板演或口述。

  t:演示引例,解决具体问题中感受应用的价值。

  s:畅所欲言

  t:进行补充,总结。

  s:小组一名同学记录问题题干,另一名同学在学习机的“图形计算器”上记录下图形。课后将问题的探究记录在学习机的“图形计算器”中保存

  立足于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的注意力。

  在情境引入中充分使用学习机“图形计算器”来促进学生学习过程。

  为全体学生提供借助“图形计算器”为基础平台,使全体学生都有信心学习数学知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地参与到课程过程中来,树立学习的信心。为教学目标1服务。

  通过全体学生借助“图形计算器”,获得直观的平行四边形判别方法的印象,通过小组间的合作探究,更容易将所获得的信息结论加以认识、记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机的“图形计算器”的自主发现时,大胆创新,想解决问题。教师起引导者作用,引入符号语言,使学生轻松愉悦地接受并获取经验为今后学习特殊四边形打基础。达成目标1。

  直觉思维能力是数学注意培养发展的能力之一,它有利于人的探究能力的成长和创新精神培养。

  提引问题时教师起组织者作用,使学生感受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愉快,不断的对学具学习机的“图形计算器”的自主探求,获得数学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共同发展,达成目标1.2。

  在学生最近的知识发展区建立新的生长点,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学习主题,在本活动中得以体现。达成教学目标2。

  创设一个平等和谐的畅谈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总结习惯,善于从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关注学生对课堂整体感受,发现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提供一发展平台,给学生留有学习探索的空间。

  展示提出问题,为下节课的学习提出预想。并利用“图形计算器”探求问题,带来直观体验,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9

  一、课题引入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作为教师有必要了解数系的发展.从数系的发展历程来看,微积分的基础是实数理论,实数的基础是有理数,而有理数的基础则是自然数.自然数为数学结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数的发展”(也即“数的扩充”),有着两种不同的认知体系.一是数的自然扩充过程,如图1所示,即数系发展的自然的、历史的体系,它反映了人类对数的认识的历史发展进程;另一是数的逻辑扩充过程,如图2所示,即数系发展所经历的理论的、逻辑的体系,它是策墨罗、冯诺伊曼、皮亚诺、高斯等数学家构造的一种逻辑体系,其中综合反映了现代数学中许多思想方法.

  二、课题研究

  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着诸如上升5m,下降5m;收入5000元,支出5000元等各种具体的数量.这些数量不仅与5、5000等数量有关,而且还含有上升与下降、收入与支出等实际的意义.显然上升5m与下降5m,收入5000元与支出5000元的实际意义是不同的.

  为了准确表达诸如此类的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仅用小学学过的正整数、正分数、零,是不够的.如果把收入5000元记作5000元,那么支出5000元显然是不可以也同样记作5000元的.收入与支出是“意义相反”的两回事,是不能用同一个数来表达的.因此,为了准确表达支出5000元,就有必要引入了一种新数—负数.

  我们把所学过的大于零的数,都称为正数;而且还可以在正数的前面添加一个“+”号,比如在5的`前面添加一个“+”号就成了“+5”,把“+5”称为一个正数,读作“正5”.

  在正数的前面添加一个“-”号,比如在5的前面添加一个“-”号,就成了“-5”,所有按这种形式构成的数统称为负数.“-5”读作“负5”,“-5000”读作“负5000”.

  于是“收入5000元”可以记作“5000元”,也可以记作“+5000元”,同时“支出5000元”就可以记作“-5000元”了.这样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数量就有了不同的表达方式.

  利用正数与负数可以准确地表达或记录诸如上升与下降、收入与支出、海平面以上与海平面以下、零上与零下等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再如,某个机器零件的实际尺寸比设计尺寸大0.5mm就可以表示成“0.5mm”,或“+0.5mm”;如果“另一个机器零件的实际尺寸比设计尺寸小0.5mm”,那么就可以表示成“-0.5mm”了.在一次足球比赛中,如果甲队赢了乙队2个球,那么可以把甲队的净胜球数记作“+2”,把乙队的净胜球数记作“-2”.

  借助实际例子能够让学生较好地理解为什么要引入负数,认识到负数是为了有效表达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一些数量而引入的一种新数,而不是人为地“硬造”出来的一种“新数”.

  三、巩固练习

  例1博然的父母6月共收入4800元,可以将这笔收入记作+4800元;由于天气炎热,博然家用其中的1600元钱买了一台空调,又该怎样记录这笔支出呢?

  思路分析:“收入”与“支出”是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用正数或负数来表示.一般来说,把“收入4800元”记作+4800元,而把与之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支出1600元”记作-1600元.

  特别提醒:通常具有“增加、上升、零上、海平面以上、盈余、上涨、超出”等意义的数量,都用正数来表示;而与之相对的、具有“减少、下降、零下、海平面以下、亏损、下跌、不足”等意义的数量则用负数来表示.

  再如,若游泳池的水位比正常水位高5cm,则可以将这时游泳池的水位记作+5cm;若游泳池的水位比正常的水位低3cm,则可以将这时游泳池的水位记作-3cm;若游泳池的水位正好处于正常水位的位置,则将其水位记作0cm.

  例2周一证券交易市场开盘时,某支股票的开盘价为18.18元,收盘时下跌了2.11元;周二到周五开盘时的价格与前一天收盘价相比的涨跌情况及当天的收盘价与开盘价的涨跌情况如下表:单位:元

  日期周二周三周四周五

  开盘+0.16+0.25+0.78+2.12

  收盘-0.23-1.32-0.67-0.65

  当日收盘价

  试在表中填写周二到周五该股票的收盘价.

  思路分析:以周二为例,表中数据“+0.16”所表示的实际意义是“周二该股票的开盘价比周一的收盘价高出了0.16元”;而表中数据“-0.23”则表示“周二该股票收盘时的收盘价比当天的开盘价降低了0.23元”.

  因此,这五天该股票的开盘价与收盘价分别应该按如下的方式进行计算:

  周一该股票的收盘价是18.18-2.11=16.07元;周二该股票的收盘价为16.07+0.16-0.23=16.00元;周三该股票的收盘价为16.00+0.25-1.32=14.93元;周四的该股票的收盘价为14.93+0.78-0.67=15.04元;周五该股票的收盘价为15.04+2.12-0.65=16.51元.

  例3甲、乙、丙三支球队以主客场的形式进行双循环比赛,每两队之间都比赛两场,下表是这三支球队的比赛成绩,其中左栏表示主队,上行表示客队,比分中前后两数分别是主客队的进球数,例如3∶2表示主队进3球客队进2球.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10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

  2、会计算加权平均数,理解“权”的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

  3、会计算极差和方差,理解它们的统计意义,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波动情况。

  4、会用样本平均数、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方差,进一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一、知识点回顾

  1、数学期末总评成绩由作业分数,课堂参与分数,期考分数三部分组成,并按3:3:4的比例确定。已知小明的期考80分,作业90分,课堂参与85分,则他的总评成绩为________。

  2、样本1、2、3、0、1的平均数与中位数之和等于___.

  3、一组数据5,-2,3,x,3,-2,若每个数据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4、数据1,6,3,9,8的极差是

  5、已知一个样本:1,3,5,x,2,它的平均数为3,则这个样本的.方差是。

  二、专题练习

  1、方程思想:

  例:某次考试A、B、C、D、E这5名学生的平均分为62分,若学生A除外,其余学生的平均得分为60分,那么学生A的得分是_____________.

  点拨:本题可以用统计学知识和方程组相结合来解决。

  同类题连接:一班级组织一批学生去春游,预计共需费用120元,后来又有2人参加进来,总费用不变,于是每人可以少分摊3元,设原来参加春游的学生x人。可列方程:

  2、分类讨论法:

  例:汶川大地震牵动每个人的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5位衢州籍在外打工人员也捐款献爱心。已知5人平均捐款560元(每人捐款数额均为百元的整数倍),捐款数额最少的也捐了200元,最多的(只有1人)捐了800元,其中一人捐600元,600元恰好是5人捐款数额的中位数,那么其余两人的捐款数额分别是___________;

  点拨:做题过程中要注意满足的条件。

  同类题连接:数据-1 , 3 , 0 , x的极差是5 ,则x =_____.

  3、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例:某班50人右眼视力检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视力0.1 0.2 0.3 0.4 0.5 0.6 0.7 0.8 1.0 1.2 1.5

  人数2 2 2 3 3 4 5 6 7 11 5

  求该班学生右眼视力的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4、方差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例:甲、乙两名射击运动员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5次,各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5 8 8 9 10

  乙:9 6 10 5 10

  (1)分别计算每人的平均成绩;

  (2)求出每组数据的方差;

  (3)谁的射击成绩比较稳定?

  三、知识点回顾

  1、平均数:

  练习:在一次英语口试中,已知50分1人、60分2人、70分5人、90分5人、100分1人,其余为84分。已知该班平均成绩为80分,问该班有多少人?

  2、中位数和众数

  练习:1.一组数据23、27、20、18、X、12,它的中位数是21,则X的值是.

  2.如果在一组数据中,23、25、28、22出现的次数依次为2、5、3、4次,并且没有其他的数据,则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

  A.24、25 B.23、24 C.25、25 D.23、25

  3.在一次环保知识竞赛中,某班50名学生成绩如下表所示:

  得分5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人数2 3 6 14 15 5 4 1

  分别求出这些学生成绩的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

  3.极差和方差

  练习:1.一组数据X 、X …X的极差是8,则另一组数据2X +1、2X +1…,2X +1的极差是( )

  A. 8 B.16 C.9 D.17

  2.如果样本方差,

  那么这个样本的平均数为.样本容量为.

  四、自主探究

  1、已知:1、2、3、4、5、这五个数的平均数是3,方差是2.

  则:101、102、103、104、105、的平均数是,方差是。

  2、4、6、8、10、的平均数是,方差是。

  你会发现什么规律?

  2、应用上面的规律填空:

  若n个数据x1x2……xn的平均数为m,方差为w。

  (1)n个新数据x1+100,x2+100, …… xn+100的平均数是,方差为。

  (2)n个新数据5x1,5x2, ……5xn的平均数,方差为。

  五、学后反思:

  xxx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11

  一、教材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4页例1、例2。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负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

  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

  (二)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课件出示)。

  ① 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 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③ 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 1.8千克。

  ④ 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

  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

  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

  (3)展示交流

  ……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 -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

  “-”,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2)试一试

  请你用正、负数来表示出其它几组相反意义的量。

  写完后,交流、检查。

  3.联系实际,加深认识

  (1)说一说存折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教学例2。)

  (2)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来表示。

  ① 同桌交流。

  ② 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这样的正、负数能写完吗?(板书:… …)

  强调指出:像过去我们熟悉的这些整数、小数、分数等都是正数,也叫正整数、正小数、正分数;在它们的前面添上负号,就成了负整数、负小数、负分数,统称负数。

  4.进一步认识“0”

  (1)看一看、读一读

  谈话: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屏幕:这是去年12月份某天,部分城市的气温情况(课件出示)。

  哈尔滨: -18 ℃~-5 ℃

  北京: -6 ℃~6 ℃

  深圳: 15 ℃~25 ℃

  温度中有正数也有负数,请把负数读出来。

  (2)找一找、说一说

  我们来看首都北京当天的温度,“-5 ℃”读作:“负五摄氏度”或“负五度”,表示零下5度;5 ℃又表示什么?

  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出这两个温度所在的刻度吗?(课件出示温度计,没有刻度数)为什么?

  现在你能很快找出来吗?(给出温度计的刻度数,生到前面指。)

  说一说,你怎么这么快就找到了?

  (课件配合演示:先找0℃,在它的下面找-5℃,在它的上面找5℃。)

  你能很快找到12 ℃、-3 ℃吗?

  (3)提升认识

  请学生观察温度计,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以0℃为分界点,零上温度都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都用负数来表示。(或负数都表示零下温度,正数都表示零上温度。)

  “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0”作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总结归纳

  如果过去我们所认识的数只分为正数和0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可以对“数”进行重新分类:

  5.练一练

  读一读,填一填。

  6.出示课题

  同学们,想一想,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认识了哪位新朋友?你能为今天的数学课定一个课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选择板书课题:认识负数。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正数与负数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并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初步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情感与态度:在负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负数的引入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生活实例引入,观察猜想,合作探究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大家知道,数学与数是分不开的,它是一门研究数的学问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小学里已经学过哪些类型的数?

  学生答后,教师指出:小学里学过的数可以分为三类:自然数(正整数)、分数和零(小数包括在分数之中),它们都是由于实际需要而产生的。

  为了表示一个人、两只手、……,我们用到整数1,2,……

  为了表示半小时、四元八角七分、……,我们需用到分数1/2和小数4。87、……

  为了表示“没有人”、“没有羊”、……我们要用到0。

  但在实际生活中,还有许多量不能用上述所说的自然数,零或分数、小数表示。

  (二)、师生共同研究形成正负数概念

  某市某一天的最高温度是零上5℃,最低温度是零下5℃。要表示这两个温度,如果只用小学学过的'数,都记作5℃,就不能把它们区别清楚。

  它们是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

  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相反意义的量还有很多。

  例如,珠穆朗玛峰高于海平面8848米,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5 米,“高于”和“低于”其意义是相反的。

  又如,某仓库昨天运进货物 吨,今天运出货物 吨,“运进”和“运出”,其意义是相反的。

  同学们能举例子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出:怎样区别相反意义的量才好呢?

  现在,数学中采用符号来区分,规定零上5℃记作+5℃(读作正5℃)或5℃,把零下5℃记作—5℃(读作负5℃)。这样,只要在小学里学过的数前面加上“+”或“—”号,就把两个相反意义的量筒明地表示出来了。

  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表示出前面例子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高于海平面8848米,记作+8848米;低于海平面155米,记作—155米;

  运进纲物 吨,记作+ ;运出货物 吨,记作— 。

  教师讲解:什么叫做正数?什么叫做负数。

  强调,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界限,表示“基准”的数,零不是表示“没有”,它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并指出,正数,负数的“+”“—”的符号是表示性质相反的量,符号写在数字前面,这种符号叫做性质符号

  (三)、运用举例 变式练习

  例1 所有的正数组成正数集合,所有的负数组成负数集合把下列各数中的正数和负数分别填在表示正数集合和负数集合的圈里:

  —11,4,8,+73,—2,7, , ,—8,12, — ;

  正数集合 负数集合

  此例由学生口答,教师板书,注意加上省略号,说明这是因为正(负)数集合中包含所有正(负)数,而我们这里只填了其中一部分。然后,指出不仅可以用圈表示集合,也可以用大括号表示集合

  课堂练习

  任意写出6个正数与6个负数,并分别把它们填入相应的大括号里:

  正数集合:{ …},

  负数集合:{ …}

  四、课堂小结

  由于实际生活中存着许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因此产生了正数与负数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就是在正数前面加上“—”号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如0℃

  五、作业布置

  1。北京一月份的日平均气温大约是零下3℃,用负数表示这个温度

  2。在小学地理图册的世界地形图上,可以看到亚洲西部地中海旁有一个死海湖,图中标着—392,这表明死海的湖面与海平面相比的高度是怎样的?

  3。在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16,0,004,+ ,— , ,25,8,—3,6,—4,9651,—0,1。

  4。如果—50元表示支出50元,那么+200元表示什么?

  5。河道中的水位比正常水位低0。2米记作—0。2米,那么比正常水位温0。1米记作什?

  6。如果自行车车条的长度比标准长度长2毫米记作+2毫米,那么比标准长度短3毫米记作么?

  7。一物体可以左右移动,设向右为正,问:

  (1)向左移动12米应记作什么?(2)“记作8米”表明什么?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13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2.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3.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

  重点、难点

  1.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2.难点:弄清题意,找出“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一本笔记本1.2元。小红有6元钱,那么她最多能买到几本这样的笔记本呢?

  解:设小红能买到工本笔记本,那么根据题意,得

  1.2x=6

  因为1.2×5=6,所以小红能买到5本笔记本。

  二、新授:

  问题1:某校初中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 (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再作讲评)

  算术法:(328-64)÷44=264÷44=6(辆)

  列方程:设需要租用x辆客车,可得。

  44x+64=328 (1)

  解这个方程,就能得到所求的结果。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试试看?

  问题2: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以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

  通过分析,列出方程:13+x=(45+x)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你能否从小敏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

  把x=3代人方程(2),左边=13+3=16,右边=(45+3)=×48=16,

  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3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这种通过试验的方法得出方程的解,这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可以据此检验一下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

  问:若把例2中的“三分之一”改为“二分之一”,那么答案是多少?动手试一试,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

  同样,用检验的方法也很难得到方程的解,因为这里x的值很大。另外,有的方程的解不一定是整数,该从何试起?如何试验根本无法人手,又该怎么办?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3页练习1、2。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怎样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五、作业 。

  教科书第3页,习题6.1第1、3题。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14

  【教学目标】:

  通过实例,使学生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能够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 和推测,能与 同学进行交流,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根据有关问题查找资料或调查,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样本,能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从而对总体有个体有个合理的估计和推测。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问题:20xx年北京的空气质量情况如何?请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该年的30天,记录并统计这30天北京的空气污染指数,求出这30天的平均空气污染指数,据此估计北京20xx年全年的平均空气 污染指数和空气质量状况。请同学们查询中国环境保护网。

  二、新课

  师生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定如下表中的30天,通过上网得知北京在这30天的空气污染指数及质量级别,如下表所示:

  这30个空气污染指数的平均数为107,据此估计该城市20xx年的平均空气污染指数为107, 空气质量状况属于轻微污染。

  讨论:同学们之 间互相交流,算一算自己选取的样本的污染指数为多少?根据样本的空气污染指数的平均数,估计这个城市的空气质量 。

  2、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合理性

  下面是老师抽取的样本的空气 质量级别、所占天数及比例的统计图和该城市20xx年全年的相应数据的.统计图,同学们可以通过比较两张统计图,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合理性。

  经比较可以发现,虽然从样本获得的数据与总体的不完全一致,但这样的误差 还是可以接受的,是一个较好的估计。

  练习:同学们根据自己所抽取的样本绘制统计图,并 和20xx年全年的相应数据的统计图进行比较,想一想用你所抽取的样本估计总体是否合理?

  显然,由于各位同学所抽取的样本的不同,样本的污染指数不同。但是,正如我们前面已经看到的,随着样本容量(样本中包含的个体的个数)的增加,由样本得出的平均数往往会更接近总体的平均数,数学家已经证明随机抽样方法是科学而可靠的 . 对于估计总体特性这类问 题,数学上的一般做法是给出具有一定可靠程度的一个估计值的范围,将来同学们会学习到有关的数学知识。

  3、加权平均数的求法

  问题1:在计算20个男同学平均身高时,小华先将所有数据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如下表所示:

  然后,他这样计算这20个学生的平均身高:

  小华这样计算平均数可以吗?为什么?

  问题2:假设你们年级共有四个班级,各班的男同学人数和平均身高如下表所示.

  小强这样计算全年级男同学的平均身高:

  小强这样计算平均数可以吗?为什么?

  练习:在一个班的40学生中,14岁的有5人,15岁的有30人,16岁的有4人,17岁的有1人,求这个班级学生的平均年 龄。

  三、小结

  用样本估计总体 时,样本容量越大,样本对总体的估计也就越精确。相应地,搜集、整理、计算数据的工作量也就越大,随机抽样是经过数学证明了的可靠的方法,它对于 估计总体特征是很有帮助的。

  四、作业

  习题4.2 1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15

  教学目的: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形如ax+b=c、ax-b=c的方程的解法,同时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提高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对策:

  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解方程(练习一第6题的第1、3小题)

  4x+12=50 2.3x-1.02=0.36

  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学生板演并讲评,集体订正。

  二、尝试练习

  师:刚才的两道题同学们完成得很好,这道题你们还能自己解决吗?试试看。

  出示:30x÷2=360

  学生独立尝试完成,全班交流。

  指名学生说一说,解这个方程是第一步需要做什么?这样做依据了等式的什么性质?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练习一第7题。

  (1)分析数量关系

  提问:谁来说说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S=ah÷2。联系这个公式你能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指名口答。你觉得在这些数量关系中,哪一个等量关系适合列方程?根据这个数量关系我们可以列出怎样的方程?板书:1.3x÷2=0.39。

  第⑵题生独立思考并列出方程,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后全班交流。板书:3x+18=19.8。

  (2)学生独立计算,并检验答案是否正确,全班核对。

  小结:在一个实际问题中,可能会有几个不同的等量关系,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等量关系来列方程。

  2、练习一第8题。

  学生读题后可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将与杨树和松树有关的信息分别列表整理(如列表,作标记等)

  学生独立解决后再说说数量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是根据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列出的方程,最后核对解方程的过程。(提示学生可从得数的合理性来初步检验)

  3、练习一第9题。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分析数量关系,教师结合学生回答画出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解方程再集体订正。

  4、练习一第10题。

  教师简单介绍相关天文知识后,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及时交流,教师及时讲评。

  5、练习一第11题。

  学生读题后教师提问:在本题中出现了两个问题,那么我们在写设句时要注意什么?(提示学生用不同的字母分别表示小亮出生时的身高和体重)

  学生独立解决,集体核对。结合学生板演情况进行讲评,进一步规范学生的书写格式。

  6、练习一第12题。

  提问:你能看懂这张发票上所提供的信息吗?数量间有怎样的'等量关系呢

  学生独立列方程解答,同桌同学互相检查,再集体订正。

  7、练习一第13题。

  学生阅读第13题,理解后独立解决问题,再交流。

  教师再补充几题,如:98.6、212华氏度相当于多少摄氏度等。

  四、全课小结

  说一说你这一节课的学习收获及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配套习题。

  教后反思:

  本课时是一节练习课,练习目标有两个,一是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形如ax+b=c和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二是借助一些对比练习,让学生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和价值。课前,我学习了高教导的“课前思考”,在今天的练习课中补充了两组题目,让学生进行对比练习。题目是这样的:(1)果园里有桃树60棵,比梨树的3倍少6棵,梨树有多少棵?(2)果园里有梨树60棵,比桃树的3倍少6棵,桃树有多少棵?课堂上,我先请学生分析每一题的数量关系,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答。学生们经过分析、比较,发现类似第1小题这样的题目适合用方程解,类似第2小题这样的题目适合用算术方法解。另一组补充的题目是:(1)王老师买了3个足球,付了200元,找回8元。每个足球多少元?(2)水果店运进5箱苹果,卖出56千克,还剩34千克。每箱苹果多少千克?对于这两题,我请学生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答,而且如果是列方程的话,试着列出不同的方程;如果是用算术方法解的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在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后列出了不同的方程或算式。

  通过本节练习课,我想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多地指导学生关注怎样从一个个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分析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关注怎样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从而在经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中,获得对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策略的体验,进一步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加深学生对方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10-26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09-29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精选]06-18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精】12-30

【精】初中数学优秀教案02-24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通用04-06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荐】12-28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精华]06-12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精品)06-10

(精华)初中数学优秀教案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