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1
设计说明
1.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课前从学生买喜欢吃的水果入手,创设了帮助阿姨算账的数学情境,引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望,从而更好地进行新知的学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被重视。在教学中,注意安排学生独立思考与小组交流相结合,让学生自主观察情境图,了解画面信息,找出等量关系,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小组内讲解自己的思考过程,再向全班汇报。这样既能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又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 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看,水果店里真热闹啊!顾客们忙着挑选自己喜欢吃的水果,收银台忙得不可开交。一位阿姨也买了一些水果,谁来说说她都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77页例3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还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这位阿姨想让你们帮她算算苹果每千克多少钱,你们愿意吗?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列稍复杂的方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建立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的桥梁。
⊙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小组交流,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师: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各是什么?
预设 生1:已知条件是买苹果和梨各2kg,共10.4元,梨每千克2.8元。
生2:问题是苹果每千克多少钱。
师:这些数学信息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等量关系?你能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说明你的想法吗?
预设 生1:用未知数x表示每千克苹果的价钱。可以根据“苹果的总价+梨的总价=总价钱”这一等量关系列出方程2x+2.8×2=10.4。“2x”表示苹果的`总价,“2.8×2”表示梨的总价,两者相加就是总价钱。
生2:还可以根据“两种水果的单价总和×2=总价钱”这一等量关系列出方程(2.8+x)×2=10.4,“(2.8+x)”表示两种水果的单价总和。
(2)解方程,总结列形如ax+ab=c的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课件出示学生列的两个方程)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方程,它们和我们上节课学习的方程有什么不同?
师:上节课学习的是列形如ax±b=c的方程,是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几(或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是根据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列形如ax+ab=c的方程来解决问题。那么形如ax+ab=c的方程怎么解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这一类型方程的解法。
(学生先小组讨论,探究解法,再交流,最后汇报)
预设 生1:在2x+2.8×2=10.4这个方程中,把2x看成一个整体,先算2.8×2,原方程转化为2x+5.6=10.4,根据等式的性质1,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去5.6,就转化成了我们学过的方程。
生2:在(2.8+x)×2=10.4这个方程中,把小括号里的式子看成一个整体,也就是这个整体×2=10.4。根据等式的性质2,方程左右两边同时除以2就转化成了我们学过的方程。(师同步板书)
师:同学们真聪明!我们可以运用转化的方法把形如ax+ab=c的稍复杂的方程转化为简单的方程,进而求出方程的解。注意求出解后别忘了检验。
(3)比较。
师:这两个方程之间有什么联系?小组内讨论。
生小组内讨论后汇报: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主构建、理解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思想的价值,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会笔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小数的加、减、乘以及小数除以整数的除法,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小数的计算。
(出示场景图)在动物乐园里有两只蜗牛欢欢、乐乐正在树林里游戏呢,我们一起去瞧瞧!(呈现:欢欢每小时爬行3米,一共爬行6.12米;乐乐每小时爬行4.2米,一共爬行7.98米。)
提问:要知道谁爬行的时间少一些?要先求什么?怎样列式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6.12÷3,7.98÷4.2。
再问:你能估计一下,他们各自的时间大约是多少吗?
谈话:它们爬行的时间到底是多少呢,还需要进行精确的计算。先请大家算出欢欢爬行的时间。
学生练习后,提问:怎样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谈话:那么,怎样求出乐乐的爬行时间呢?
引导:7.98÷4.2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小数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二、合作交流,探索方法
1.探索计算7.98÷4.2的思路。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我们遇到的新问题,能不能把它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呢?先请同学们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里活动,教师巡视。
学生中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1)分别把7.98米和4.2米转化成用“分米”作单位的数量,再进行计算;
(2)分别把7.98米和4.2米转化成用“厘米”作单位的`数量,再进行计算。
交流第一种思路时,提问:把“米”作单位的数转化成把“分米”作单位的数,就是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10。这样就把除数是小数转化成了怎样的除法?(相机板书:7.98÷4.2→79.8÷42)
<<<123>>>
交流第二种思路时,提问:把“米”作单位的数转化成“厘米”作单位的数,就是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100。这样就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了怎样的除法?(板书:7.98÷4.2→798÷420)
讨论:上面的两种思路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板书:除数是小数——除数是整数)
追问:这两种转化都是可以的,这样转化的依据是什么?
小结:在数学学习中当面对一个新问题时,我们往往把新问题转化成会解答的旧问题,从而解决新问题。由此看来,转化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
2.探索竖式计算的过程。
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已经把要研究的新问题转化成了自己熟悉的旧问题。那么,怎样用竖式算出结果呢?
提问:如果把7.98÷4.2转化成除数小数的除法,就要把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都向右移动几位?为什么这时的被除数是79.8?(板书)
再问:如果把7.98÷4.2转化成整数除法,就要把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都向右移动几位?为什么这时的除数是420?(板书)
要求: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一个竖式,算出结果,并和同学交流。
指两名学生板演,评讲并反馈选择每种解法的人数。
提问:转化成798÷420也是可以算的,为什么选择这种转化方法的人很少呢?
小结: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一起再来把7.98÷4.2竖式的转化、计算过程在眼前展示一遍。你觉得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说明:用竖式计算环节,虽然出现了不同的方法,但结果相同。在尊重学生选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进行算法优化,让学生体会把除数转化成整数的除法算式比较方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再次体会计算策略,而且经历了由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过渡和演变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算法的切实把握。
三、练习巩固,深化拓展
1.专项练习。
出示:把下列除法式子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并想一想商的小数点的位置。
<<<123>>>
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道题可以转化成怎样的除法算式,商的小数点在哪里。
2.先估再算。
下面各题,请同学们先估一估、再计算,看谁能把每一道题都算对。
出示:
5.76÷1.8= 7.05÷0.94= 0.672÷4.2=
学生练习后,组织反馈。
说明:估算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有效方法之一。上面的环节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在判断、改错、计算的同时,将估算、验算等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反思能力,获得良好的数感,又有利于学生逐步养成把估算、计算、检验相结合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计算水平与能力。
4.总结计算方法。
提问:“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怎样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5.拓展练习。
(1)比一比,看谁算的既快又正确。
0.12÷0.25 0.12÷2.5 0.012÷0.25
提问:你能很快算出上面各题的得数吗?自己先试一试,再把你的算法和同学交流。
学生中可以出现两种算法:① 先用竖式算出第一题的商,再直接写出第二、三题的商;② 把第一题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4,使除数等于1,并直接用0.12×4算出得数,再直接写后面两题的得数。
着重引导学生理解第二种算法的思考过程,并鼓励学生在计算一些比较特殊的除法算式时,可以根据算式的特点,用比较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小结:计算有时要根据具体问题、题目之间的关系,灵活地进行计算。
说明:在学生理解除数是小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之后,安排拓展性练习,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确定计算方法,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和灵活计算的学习品质,又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使计算课充满思维的张力和不断探索的活力。
四、全课小结,回顾反思
提问: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怎样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为什么要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计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算理。
2.过程与方法:掌握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转化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教学难点:
当被除数、除数的小数位数不同时,以除数作为标准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教学用具:
ppt、标签一个数除以小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并板书课题
复习商不变的性质
师小结并板书课题:一个数除以小数
二、探究新知
(一)自主探究理解算理
课件出示信息:奶奶编 “中国结”编一个中国结需要0.85米,现在有一根拉直的丝绳长7.65米。
师:从这个图上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交流
师:同学们这个问题你能自己解决吗?该怎样列式呢?试着用自己的方法解出来。
生:1
生:2
归纳总结: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我们一起来观察这些方法,来回顾一下解决方法的过程,你有哪些发现?(这些方法有没有共同之处?)利用已有经验和知识探索方法可能有两种方法,一是一是转化单位,二是利用商不变的性质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生:1
生:2
师小结转化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些方法哪种最方便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往下探究
(二)尝试用迁移法,来掌握算法
师:这个题如果用竖式小数点又该怎么移动呢?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计算,试着做出来
集体交流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明白了可以用多种方法把7.65÷0.85转化成765÷85来计算,,大家都认为用商不变的性质来进行转化是最方便的,那么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来转化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生:1被除数和除数一定都要扩大相同的.倍数,否则结果就错了
(2)学生自主用竖式计算,师巡视
反馈交流,统一竖式方法
课件展示老师的方法并回顾竖式的书写过程
师小结并屏显例5
集体核对
出示做一做 1、2、3
师:一个数除以小数的知识我们已经讲完了,大家来回顾一下它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生:1
生:2
师屏显课件学生讨论情况
师屏显老师总结的“一看”“二移”“三算“
三、课堂达标基础过关
(1)算一算 强化巩固技能,深入理解方法
(2)运用所学知识 解决问题
四、课堂总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师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用转化和迁移的方法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整数,然后再用除数是整数的方法进行计算 。 在计算中一定我们还要注意在把被除数和除数扩大和缩小相同倍数时,一定要看除数小数的位数。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4
教学内容:教材P54例3及练习十二第4、5、6、10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用字母 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理解一个数的平方的 含义。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能够用语言表达运算定律和字母公式, 能够将数字代入字母公式中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抽 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向学生渗透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公式的简单美。
教学重点: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公式,并能根据字母公式求值。
教学难点:理解一个数的平方的含义。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尝试学习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回忆学过哪些运算定律,怎样用字母表示,阅读理解例3(1)完成下面的空。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
2、阅读理解例3(2),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的意义和方法。
用S表示______,C表示______,a表示边长,试写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__________________周长公式__________________。
用S表示______,C表示______,a表示长方形的长,b表示长方形的宽,试写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__________________周长公式__________________。
3、师引导思考:在叙述时有什么感受?
(比较麻烦,有时表达不清楚。)
结合学过的知识想一想怎样能变简单些?
学生会想到用字母表示数。
5.揭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用字母表示数的相关知识。
二、互动新授
(一)教学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乘号的简写。
先让学生自己看教材学习,再进行交流汇报。
明确: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 “,也可以省略不写。如a×b=b×a,可以写成a·b=b·a或ab=ba。
2.引导观察比较:用文字叙述和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有什么不同?
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再启发学生小结: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一目了然,简明易记,也便于应用。
质疑: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明白:这三个字母可以分别表示我们学过的任何数。
(二)教学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1.出示正方形的形状,问:这是什么?(正方形)
让学生先说一说正方形的面积及周长的计算公式:面积=长×边长;周长=长×4。
引导: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也可以用字母表示,一般情况下,用S表示面积,用c表示周长,a表示边长。试着写一写用字母表示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
让学生自己尝试写出用字母表示的公式,然后再翻书看课本是怎样表示的。
S= a2 C=4a
2.提问:你有什么疑问?(学生可能对平方的表示不理解)
明确:S=a·a可以写成a2,表示2个a相乘,读作”a的平方“,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一般写成S= a2。
出示:32,b2,52,指名让学生读一读,并说出各表示什么意思。
(32读作3的平方,表示2个3相乘,等于9;b2读作b平方,表示2个b乘;52读作5的平方,表示2个5相乘,等于25。)
出示: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你能计算出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吗?
引导学生先说出用字母表示的计算公式,再计算:正方形面积的公式是S=a2,当a=6时,S=62=6×6=36(平方厘米)。
正方形周长的公式是C=4a,当a=6时,C=4×6=24(厘米)。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4题。
先让学生分析信息,说一说”今天卖出多少个足球“怎么表示?(48+m)
再让学生独立计算第(2)、(3)小题,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6题。
此题有两个容易迷惑学生的地方:a2、62及6×2、a×2。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正确区分”平方“与”2倍“:a2表示2个a相乘,即a×a;2a表示2个a相加,即a+a。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
引导归纳:
1.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简明易记、便于应用。
2.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 “,也可以省略不写。
3.a2读作:a的平方,表示2个n相乘。
4.教材第56~57页练习十二第5题、第10题,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a×b=b×a,可以写成a·b=b·n或ab=ba。
a2读作:a的平方,表示2个a相乘。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5
第6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第7课时 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教材P99例4及练习二十二第1~6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组合图形,并掌握用分解法或添补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自身条件,选择有效的计算方法进行面积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运用组合图形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理解组合图形的多种面积计算方法,会找出计算每个简单图形所需的
条件。
难 点:根据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
【教学方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各种平面图形。
生:七巧板、简单图形学具、少先队中队旗实物。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创设情境导入:同学们都玩过七巧板吧,在七巧板里都有哪些图形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2.你能用七巧板拼出什么图形来?指几名学生用七巧板拼出图形,并展示。
通过学生拼出的图形引出组合图形的定义: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图形组成的大的不规则图形叫组合图形。
3.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板题:组合图形的面积)
二、互动新授
l.谈话: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图形都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出示教材第99页的各种图形。
这些组合图形里有哪些是学过的图形?同学们试着找一找。
小组合作,尝试找出情境图中的组合图形是哪些图形组成的,并交流汇报。
汇报时学生可能对相同的图形有不同的组合方法,特别是对队旗的组成,在此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
学生可能会想到:队旗是由两个梯形组成,或是由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组成,还可以看成由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组成。小房子的表面是由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组成的。风筝的面是由四个小三角形组成的,2.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组合图形?请同学们说一说。
学生可能会想到:厨房里的三角架、房子的分布图、桌子等。
3.引导思考:关于组合图形,你还想研究它的什么知识?
学生可能想到研究它的周长,也可能想到研究它的面积。
适时点拨:它们的周长就是围成图形的所有线段的长度。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组合图形的面积。
4.出示教材第99页例4:一间房子侧面墙的形状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并思考:怎样计算出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说一说是怎样分的`,然后再算一算。
集体汇报,学生可能会想到两种方法:
(1)把组合图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先分别算出三角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再相加。
教师可将学生的分法用多媒体展示:
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5×5+5×2÷2
=25+5
=30( m2)
(2)把这个组合图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先算出一个梯形的面积,再乘2就可以了。
教师可将学生的分法用多媒体展示:
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5+5+2)×(5÷2)÷2×2
=12×2.5÷2×2
=30(m2)
教师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化,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二”第1题。
先让学生对组合图形分一分,说一说是如何分割的,再计算。
学生可能会把组合图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也有的可能分成两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这时要让学生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从而选择较简便的方法解决问题。
2.完成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二”第2题。
本题图形是队旗,在例题里已经对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这里可以让学生思考“能用几种方法计算”,拓展学生的思维。
学生可能会想到:把队旗分成两个梯形,求两个梯形面积的和;或者把队旗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求它们的面积之和;或者用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减去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求队旗的面积。
3.完成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二”第3题。
先独立思考如何计算,再自主算一算。通过这两道题的练习,让学生知道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不只是能用加法计算,有时也可以用一个图形面积减去另一个图形的面积。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
1.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图形组成的大的不规则图形叫组合图形。
2.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时,可以把它分割成我们学过的简单图形,计算出简单图形的面积后再相加。
3.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不只是能用加法计算,有时也可以用一个图形面积减去另一个图形的面积。
五、作业: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二第4、5、6题。
【板书设计】:
组合图形的面积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图形组成的大的不规则图形叫组合图形。
5×5+5×2÷2 (5+5+2)×(5÷2)÷2×2
=25+5 =12×2.5÷2×2
=30(m2) =30 (m2)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6
教材分析:
1.“找最小公倍数”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册教材对找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知识与约分、通分的知识进行了整合。
2.根据课标要求,本册教材对“找最小公倍数”的要求适当地限制,求最小公倍数把两个数限制在100以等。
3.“找最小公倍数”是学习通分的基础,同时也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四则计算,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是分数教学的重点。
学情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在学习“找最小公倍数”之前,学生已掌握“找公因数”的方法和“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为学习“找最小公倍数”作好了铺垫。
学生认知发展分析:注意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迁移类推,培养学生迁移、分析、推理的数学能力。
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对认知“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还停留在肤浅、模糊的状态,本节课的学习将为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会利用列举等方法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2.过程和方法: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和应用,在原有的基础上比较类推,探索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和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情感,同时培养学生推理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几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求最小公倍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复习铺垫
(1)找出18和24的公因数。
(2)归纳整理找公因数的方法。
2.情境引入,进行找倍数活动。
出示题目:暑假其间,-每隔2天上网,苏老师每隔4天上网,7月31号 她们都同时上了网,8月份两个老师哪几天上网的?分别用不同的颜色圈出来。
2.让学生观察日历之后回答:-上网和苏老师同时上网的日子是( )。它们都是()和()共同的倍数,也就是它们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公倍数是(),这也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板书:最小公倍数
二、探讨新知
1.出示教材中的表格,让学生用符号标出4的倍数、6的倍数
问: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有哪些?
根据我们刚学过的知识它们是4和6的( ),它们的最小公数是( ) 。
2.明确给出定义。
3.自主探索:找6和8的最小公倍数,总结找两个数的公倍数的方法
4.总结常用的求最小公倍数方法是:短除法
三、巩固提高
1.教材做一做
2.用短除法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四、思维训练
16和24 5和8 18和36
有一袋果,3个3个分余1个,5个5个分还余1个,这袋果至少有多少个?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设计:
找最小公倍数
定义: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其中最小的公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方法:1.列举法;2.短除法;3.分解质因数法
评价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 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给予表扬肯定。
2. 学生有比较类推的能力及时鼓励和加以培养。
3. 课堂中学生的闪光点要及时表扬,对典型的合作学习给予肯定性评价。
4. 学困生要适宜鼓励。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7
课题:负数的初步认识
(1) 第 1 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现实的问题情景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负数。会用正、负产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读、写负数。
2.能正确区分正数、负数和0。
3.感受正、负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一些成功的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负数的意义,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的意义,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 。(3分钟)
我们先来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与我相反”。游戏规则是:老师说一句话,你们要快速地说出与这句话意思相反的话。
1、服装店今年八月份赚了20xx元。
2、我在银行存入了300元。
3、我向南走了100米。
4、零上10摄氏度。
引入谈话:在生活中,像这样意思相反的情况还真多,今天,我们将研究如何用数学的方法表达这些内容。
二、自学例1。(10分钟)
1.自学。
出示:教材例1情境图。
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导学单:
1.3个城市的最低气温分别是多少摄氏度?你是怎么看的?
2.试着把这三个温度写下来,并读一读。
3.思考:+20℃和习20℃表示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说说你是怎么看温度计上的气温的?
2.南京、三亚、哈尔冰的最低气温分别是多少摄氏度?哪里的气温是零上,哪里的气温是零下?
3.你是怎么理解+20℃和习20℃的?
导学要点:
三亚的温度用正数表示,哈尔滨的温度用负数表示。
3.全班交流。
导学要点:
在读出刚才三个温度时,要注意看清什么?(出示温度计课件:闪烁0℃) 0℃,它正好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零上温度可以用正数表示,零下温度可用负数表示。
+20℃表示零上20℃,温度比0℃高,习20℃表示零下20℃,温度比0℃低。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是一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自学例2.(6分钟)
1.自学。
导学单:
1.用例1的办法表示出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的高度。
2.读一读这两个数,他们分别表示比海平面高多少米或低多少米? 指导学生看懂例题中的示意图。
2.全班交流:
+8844.4米和习155米的实际含义。
海平面以上高度用正数,海平面以下用负数。海平面以上高度和以下高度是一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学生交流把数进行分类。
如果把这5个数分分类,可以怎样分?
导学要点:
像+20、+8844.4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习20、习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板书课题上的负字)。为了方便,“+”我们可以省略,但“习”一定要写。
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因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讨论:你在生活中见过负数吗?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
四、练习。(15分钟)
【基本练习】
1.第2页练一练。
点拨:
表示正数的圈里有0吗?表示负数的圈里呢?进一步明确正数、负数和0的关系。
2.练习一的.第1、2题。
第1题:以0℃为标准,正数表示零上温度,负数表示零下温度。
第2题:继续强调,高于海平面的高度用正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温度用负数表示。
3. 练习一的第3题。
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
正、负数可以是些怎样的数?可以写小数和分数吗?
写正数和负数时要注意什么?
4. 练习一的第4题。
学生读一读表中的数。
在教材给出的图中涂一涂。
教师收集学生的不同画法,评讲时展示,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
图中的几个温度,哪些比0℃高,哪些比0℃低?习5℃与习10℃相比,哪个温度高一些?
5.创编练习。
电梯现在停在6楼,如果升到9楼记作+3,那么习2表示()。 ① 电梯下降到了2楼
②电梯下降了2楼
③电梯下降了4楼
④电梯上升到8楼
电梯是以几楼作为正负分界的?
五、课作。(6分钟)
完成《补充习题》第1页。
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使用。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订正错误。全对的做“提高题”。 提高题。
甲地海拔高度是30米,乙地海拔高度是20米,丙地海拔高度是习10米,哪个地方最高,那个地方最低?最高的地方比最低的地方高多少米?
六、家作。
1.《课课练》第页。
2.上网查阅:了解负数的产生。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数,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学会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简便写法。
2.使学生经历把实际问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表达的抽象过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概括与简洁,发展符号感。同时,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
2、教学难点: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体会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揭示课题
1、用生活
中熟悉的标志引出“字母”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中到处可以看点各种各样形形色色漂亮的标志,那么,你认识这个标志吗?
(1)、出示中央电视台台标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指名回答。
(2)、出示肯德基标志
师:那么,这个是什么标志呢?一起回答。
师:刚才的两个标志都是用什么表示的呢?(板书:字母)
生活中用字母来表示一些事物是不是很简洁呀、很能概括一些东西的呀,你再能举一些例子么?指名回答。
2、用字母表示数特定的数
(1)、出示纸牌图
师:大家的知识面真广,那么字母除了这些事物标志之外,还能在那些地方用到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出示纸牌)
师:大家玩过算24点吗?你能快速算一算吗?
师:大家算的很好很快。可是,在算24点的时候没有1呀?(A表示1)
(2)、出示连续的偶数
师:我们继续来看(出示一组连续的偶数),这是一组连续的偶数,这里面的m又表示什么呢?一起说吧。
师:像刚才纸牌中的A以及连续偶数中的m都是用来表示什么的呢?(板书:数)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来研究的:用字母表示数(完成板书)。这里A表示1、m表示8(板书:A=1,m=8),我们就说A和m这两个说表示的特定的数。(板书:特定的数)那么字母除了表示一个特定的数之外它还能表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
(二)互动探索,教学新课
1、探索用字母表示数(出示一个三角形)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摆好的三角形(出示1个三角形),如果要摆这样的`1个三角形要用几根小棒呢?你能用式子怎么表示吗?(板书:1×3)在这个式子里1表示什么?(三角形的个数)3表示什么呢?(每个三角形需要小棒的根数)
师:如果摆2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几根这样的小棒呢?(出示2个三角形)你能用算式表示吗?(板书:2×3)
师:如果摆3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几根这样的小棒呢?(出示3个三角形)你能用算式表示吗?(板书:3×3)
师:如果摆4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几根这样的小棒呢?(课件出示)你能用算式表示吗?(板书:4×3)
师:像这样的三角形我们还可以继续摆下去,可以摆5个、摆6个等等。你能用不同的式子表示出摆不同个三角形时所用的小棒的根数吗?(在自备本上写下去)
提问:谁能告诉老师你有什么发现?(一个不变的数3,一个变化的数)那么,像这样的式子我们永远都写不完,你能想一个办法用一个式子来概括我们所要写的所有式子吗?(板书学生写的式子,比如a×3)说说你的想法?(引导学生说出a表示许多变化的数)你和这位同学一样吗?请你再来说说。
师:很好,这里字母a表示的是许多变化的数(板书:变化的数)
说明字母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特定的数还可以表示许多变化的数。同时可以用不同的字母来表示变化的数。
提问:在这里a能表示哪些数呢?(自然数)想想这里面的a能不能表示小数呢?指名回答为什么?那能不能表示分数呢?看来字母表示的数是有一定的范围的。
2、探索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学校参加兴趣小组,有美术组24人,现在已知了书法组比美术组多6人,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生:书法组又多少人)书法组哟多少人呢?怎么列式?(生:24+6 =30人)24+6表示什么呢?(生:书法组又多少人?)
师:已知了舞蹈组比美术组多9人,你又能提出什么问题呢?(生:舞蹈组又多少人)舞蹈组又多少人呢?怎么列式?(生:33人 24+9)24+9表示什么呢?(生:舞蹈组有多少人?)
师:看这个你会吗?已知了合唱组比美术组多x人,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生:合唱组有多少人?)有多少人?怎么列式?(生:有24+x人 24+x)24+x表是什么呢?(生:合唱组有多少人?)
师:当我们知道“x”表示的是多少时,我们就能确定“24+x”表示的是多少人,那么现在已知了x=10,可以求出24+x的值,学生举手回答(生:---)
师小结:听听,这位同学说的多清晰呀。通过刚才的学习,老师发现我们班有一群善于思考的同学。从刚才的研究中我们知道了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数也可以表示数量间的关系。有时人们喜欢用某个固定的字母来表示一个量。(出示正方形)
3、探索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时的简便写法
(1)、指名读题。
师:大家来复习一下,正方形的周长怎么求?(正方形周长=边长×4)面积计算公式呢?(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那么该怎样用字母来表示这两个公式呢?指名回答(板书在下面:a×4 a×a)
提问:周长会用字母表示吗?(固定用大写的C)
师:面积的计算公式用字母怎么表示呢?
(2)、简便写法
大家有没有感觉,用字母来表示比原来(简单了)。如果这里的a×4和a×a有更加简明的写法,想知道吗?请大家自学书106页下面的内容,找出其中的规则,并且将方框中的内容补充完整。
汇报交流:①、a×4或4×a中间的乘号可以改成小圆点,读作a乘4。乘也可以省略不写,不管a×4或4×a都必须数字再前,字母再后。
②、a与1相乘得1a,就是a。
③、a×a可以怎样写?怎样读?表示什么?
指名说说,完成板书,然后观看一段视频。
师:有趣吗?这些规则呀还真不容易记,同学们看着黑板来想想规则中哪些地方要特别注意。请同学们结合这两个公式在小组里说一说。
师:现在我们就用这些规则来试一试,好不好?
(三)巩固练习,深化知识
1、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1)、指名读题,并告诉老师省略乘号是什么意思?(乘号不写了)
(2)、先让学生填表,追问“4a”表示几本笔记本的价钱?他们都表示了什么数量关系?问:“a”表示什么数?
2、出示判断题、接用手式来判断。
师:2a等于a×2它表示2个a相加。两者表示的意义不一样。
师:这节课同学们学的很好,我们到快乐广场去轻松一下。
3、出示快乐广场。
师:能看懂图中的a、b、c表示什么?同学来说一说。
为什么用不同的字母来表示呀?(在同一题中一般用不同的字母表示不同的数)说说你想去哪?(出示问题)指名回答。
师:好的,咱们就到生活馆去瞧一瞧。
4、(课件演示)
师:现在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做个小游戏,数青蛙的眼睛,嘴和腿。
师: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那么两只青蛙呢?(生: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嘴怎么算的?眼睛怎么算的?腿怎么算的?(生:两只青蛙的眼睛就是2×2,腿是4×2)那么3只青蛙呢?怎么算青蛙的嘴、眼睛、腿?(生: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八条腿,眼睛3×2腿4×3)听游戏规则,老师说青蛙的只数,你来说青蛙的嘴、眼睛、腿,会说的直接站起来说,看谁的反映最快,5只青蛙(生:---)10只青蛙(生:---)100只青蛙(生:---)那么n只青蛙呢?(生:---)n在这里表示什么呢?(生:青蛙的只数)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这些在我们今天看来再寻常不过的例子在它的诞生之初却是一个伟大的创造。课件出示书上你知道吗的数学史方面的相关内容。
(五)布置作业
102页习题5.1 1.2.3题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9
第8单元总复习
第1课时小数乘、除法复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P113第1题及练习二十五第2、3、13、14、2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建构小数乘法的知识网络,并能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能熟练、正确地进行笔算小数乘法,按照要求截取积的近似值,并能解答有关的小数乘法应用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题组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概括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数学交流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正确率及速度,更深刻了解积与因数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合作题组练习,使学生自我意识中建立小数乘法的知识网络,并能准确地用数学语言表达各个知识点,在思维中理清各知识之间的联系。
难点:深刻理清积与因数的联系及培养合作意识和数学交流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复习归纳,质疑引导;练习体验,小组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学生独立做一做
师生交流小数点的移动的规律。
即时练习:完成教材第113页第1题(1)。
二、整理和复习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师:元旦节,老师家搞了一次小活动,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的购物清单吧!
出示购物清单:苹果每千克2。5元,买了4。8千克;
买了3件同样的玩具,共用73。5元;糖果每千克1。2元,共用22。32元;
师:从清单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根据信息你可以解决哪些数学问题?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算一算苹果的总价和玩具的单价吧!教师巡视,算完后
师:谁来说说苹果的总价你是怎么解决的?
(先让一个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下展示,并让他说说2。5×4。8是怎样算的,
师:那也就是说,计算小数乘法的'方法是先,再,最后。板书:计算方法
师:玩具的单价你又怎么解决的?(再让一个学生说73。5÷3是怎么算的,一起回忆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师:算算糖果的单价吧。教师巡视,算完后汇报方法。22。32÷1。2
师:也就是说在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必须先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就像这里的22。32÷1。2就要转化为223。2÷12,再按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
出示:5。98÷0。23 19。76÷5。2 8。84÷1。7 21÷1。4
师:这几道题在计算时该怎么转化呢?
除法法则:一看:看看除数是几位小数。二移:把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数位(把除数转换成整数)。三对齐: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师:同学们刚才算的三道题到底对不对呢?你有什么好办法?(说验算的方法)
师:小数乘除法的验算与整数乘除法的验算方法是相通的。
即时练习:指名板演教材第115页练习二十五第2题。
三、整理和复习小数乘除法的简算
师:刚才我们用竖式算出了苹果的总价,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数的特征,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试试吧!
(巡视,选有代表性的作业展示,指名说简算依据。)
师:看来整数乘法运算定律也适用于小数。(板书:运算定律)
即时练习: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五第3、13题。
四、复习取近似数
师:既然是元旦节就要有节日的气氛,老师准备用彩带布置家。我们一起看看吧!
用40米彩带做花环,彩带每卷长7。5米。
(1)需要买几卷彩带?40÷7。5=5。333…(卷)≈6(卷)
师:5。333…是循环小数,而且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板:循环小数—无限小数)
师:这里要用进一法取商的近似数。(板书:取近似数:进一法)
(2)一卷彩带3。18元,一共需要多少钱?(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3。18×6=19。08(元)≈19。1(元)(板书:四舍五入法)
(3)每1。5米做一个花环,40米彩带可以做多少个花环?
40÷1。5=26。666…(个)≈26(个)(板书:去尾法)
师:取近似数就有三种方法,同学们可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哟!
即时练习:完成教材第117页练习二十五第14题。
五、混合运算
师:同学们的表现可真棒!这么快就把清单中的一些问题解决了。老师这也有两道题目想请你们帮忙算一下,好吗?比比看谁算的快。
4。6+5。4÷0。27 3。2×25 ÷8
(学生汇报时要说运算顺序。)
师:你是怎么想到要先算再算
师:看来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
(板书:运算顺序与整数的相同)
六、拓展提高:教材第118页练习二十五第21*题。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分析:领先的运动员与最后的运动员相遇时,两人跑完了2个3km即6km,所以两人的相遇时间可以用两人跑的总路程6km除以两人的速度和求得。相遇时离返回点的距离可以3km减去最后的运动员跑的路程,也可以用领运动员跑的路程减去3km求得。(10分钟,100m)
七、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对小数乘除法进行了整理与复习。谁来说说我们主要复习了哪些知识?这节课你收获最大的是什么?
八、作业:教材第113页第1题(2),练习二十五第3、5、6、16题。
【板书设计】
小数乘、除法复习课
因数→整数计算方法先,再,最后
除数→整数一看、二移、三对齐
运算定律
小数乘除法运算顺序与整数的相同
循环小数——无限小数
四舍五入法
近似数进一法
去尾法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10
教材分析:
该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公约数”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又是学生学习“通分”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因而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本册教材的核心内容。本课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借鉴前面的学习方法学习后面的内容是本课设计中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特色,这样设计不仅使教学变得轻松,而且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一些学习方法,这些学习策略和方法的掌握,对于今后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更为丰富,动手欲较强,学生认识数的概念时更愿意自主参与,自己发现。再者,学生个人的解题能力有限,而小组合作则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通过交流获得数学信息。
教学目标:
(体现多维目标;体现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1、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用列举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渗透集合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
教学难点:
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标准》中的要求,也为了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我将本节课设计成寓教于乐的形式,将教学内容融入一环环的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
教学过程:
媒体运用
任务导学
明确任务
师:课前我们来做个报数游戏,看谁的反应最快。请两大组的同学参加。
师:请报到3的倍数的同学起立,报到4的倍数的同学起立。你们发现了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起立两次?(因为他们报到的号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4的倍数)是吗?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师板书:12、24)
师:像这些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4的倍数,我们就把这些数叫做3和4的公倍数。(板书:公倍数)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公倍数。
一、课堂探究,自主学习
1、出示例1
师:同学们,仔细读要求,你们认为解决这个问题要注意什么?
生独立思考,领会题意和要求。
课件出示
合作
探究
2、合作交流,动手操作
我们每一对同桌都准备了一张方格纸和一些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下面就用这些长方形来代替瓷砖在方格纸上来摆一摆、画一画或直接算一算。
3、汇报交流
师板书:2的倍数:2、4、6、8、10、12、14……
3的倍数:3、6、9、12、15、18……
2和3的公倍数:6、12、24……
二、交流展示
1、明确意义
师提出问题:为什么不能铺成边长是4厘米或9厘米的正方形?除了能铺成边长是6厘米的正方形之外,还可以铺成边长是多少厘米的正方形?最小是多少厘米?你发现能铺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这几个问题连环递进,通过第一问使学生理解4只是2的倍数,9只是3的倍数,不论是边长4厘米还是9厘米均不符合题意,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公"字的含义;通过第二、三问使学生发现能铺成的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是2和3的公倍数,而只要符合这个条件的正方形是有无数个的,从而渗透了数形结合与极限思想。)
师:通过刚才的报数和铺正方形的过程,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韦恩图上怎么表示?
2、找最小公倍数
师:是不是只有2和3才有公倍数呢?其你也举个例子里找一找他们的公倍数,有一个要求:看谁能在规定的.时间里找到的公倍数最多,用的方法最巧。
汇报交流
师:请找到最多的同学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介绍给大家。
3、发现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特点
师让学生举例,然后将学生所举的例子分成了3类。启发学生:我是根据什么标准来分的?你所举的例子属于哪一类?咱们再来看一看,他们的最小公倍数有什么特点?(让举例的学生汇报最小公倍数)
得出规律:两个数是互质关系的,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他们的乘积;
两个数是倍数关系的,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较大的那个数。
如果以后让你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你会怎么做?
三、反馈拓展
1、拓展提升
13和2()1000和25()
18和6()8和9()
1和12()9和15()
2、师:运用公倍数的知识,可以解决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一天周老师和一位乐清的同学在温州参加完同学会之后,第二天要赶回来上班,从温州新南站我们了解到以下一些信息
师:为了能同时出发,你认为周老师该选择哪些时间出发?
3、求三个数的公倍数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评价检测
练习十七2、3、4题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明确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之间的关系;
会进行假分数和整数、假分数和带分数之间的互化.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自主探索假分数和整数互化、假分数和带分数互化的过程,掌握它们互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运用已有知识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会进行假分数和整数、假分数和带分数之间的互化.
教学难点:
会进行假分数和整数、假分数和带分数之间的互化.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教师出示几道口算题,让学生回答.
通过出示几道口算题,明确分数的意义,为下面整数化假分数作铺垫.
1.口算.
0.45÷15;1.53-0.7;0.4×0.8;
4.8×0.02;0.3÷1.5
2.口答.
(1)各表示什么意义?
(2)2个是几分之几?
5个是几分之几?
12个是几分之几?
二、整数化假分数
1.提出“把1、2化成分母是3的假分数”的要求,让学生自主尝试,然后交流结果.
教师提出问题,先鼓励学生自己动脑思考,然后师生一起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明确解答的过程.
师:把1、2化成分母是3的假分数.
学生思考,自主尝试,然后教师在标有1、2、3、4、5的`直线上表示出来.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1里面有3个,是,2里面有(2×3)个,是。
……
2.
教师提出问题.
鼓励学生自己结论.
师:整数怎样化成假分数?
学生相互交流、讨论.
师:以指定的分母作分母,分母与整数的乘积作分子.
3.练一练
熟练掌握转化方法。
(1)把2、4、7分别化成分母是3、2、3的假分数;
(2)把3、4、5化成分母是3的假分数.
师引导学生:整数(0除外)可以化成分母是任意自然数(0除外)的假分数。
三、假分数化整数或带分数
1.出示例题
教师出示例题,师生一起解决.
指导学生写出假分数和带分数,再让学生观察,讨论直线上同一个点假分数和带分数的关系,使学生了解对应的假分数分子除以分母,商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是分数部分的学习.
问题:把下面直线上的点用假分数和带分数表示出来.
(展示图片:例题二)
师生一起解决.
师:直线上同一个点假分数和带分数的关系是怎样的?
2.假分数化带分数
1.师:怎样把化成带分数?
(教师用课件“分数的再认识(二)”演示)
2.练习:把、、化成带分数。
方法:假分数分子除以分母,商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是分数部分.
3.带分数化假分数
师:怎样把、、化成假分数?
(教师用课件“分数的再认识(二)”演示)
方法:用带分数的分母乘以带分数的整数部分,所得的积再加上分子即得假分数的分子,假分数的分母与带分数的分母相同。
4.试一试
列出式子,让学生解答.
通过“试一试”让学生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
问题:把下面的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生:=15÷7=2……1
=24÷8=3
……
四、练一练
让学生自行练习.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第2题,先让学生理解题目要求,然后自己完成,再全班交流.
第3题,是试一试的变式练习.指导学生弄懂题目要求,再自己涂色.
板书设计: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12
教学内容:教材第108页例3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探究封闭图形中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来探讨封闭曲线的植树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学习重点:探讨封闭图形中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
学习难点:运用规律解决封闭图形中的植树问题。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任务,讨论交流总结规律方法。
一、自主学习
1、动手画一画。
在一个假设周长是40m的圆上插小旗,每隔10m插一面。
2、一共插了多少面小旗?小旗的面数和间隔数有什么关系?
3、如果把圆拉成直线段,小旗的面数和间隔数有同样的关系吗?画图试一试!
小结:插小旗也是‘植树问题’,在封闭图形上植树相当于一端栽,一端不栽。植树的棵树和间隔数( )。
二、合作探究
1、自学课本108页的`例3,它是什么形状?有什么规律?
(1)分析:这个问题和前面学的有什么不一样?
(2)思考: 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
(3)出示表格
(4) 我可以把(圆拉成直线),我的发现是:(间隔数与棵树相同)
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小结:在封闭图形上植树,棵数=间隔数。
2、 学生根据规律,独立完成例3
3、拓展思维:如果一个五边形,怎么算?一个三角形呢?
三、自我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四、课堂检测。
1.填一填
(1)学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长400米,在内侧每隔10米插一面彩旗,一共可以插( )面彩旗。
(2)正六边形的花圃每边有3盆花,顶点都有花,共有( )盆花。
(3)同学们进行体操表演,48人围成正方形,4个顶点都有人,每边各有( )名同学。
2.判一判。
(1)一个方阵,最外层每边8人,最外层一共8×8=64(人) ( )
(2)在五边形水池边摆花盆,每边放4盆,最少需要15盆。 ( )
(3)时钟3时敲3下用2秒,4时敲4下用4秒。 ( )
3.教材第108的“做一做”,先让学生分析一下这个问题是不是“植树问题”,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再独立完成。
4、第9题,这是一道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题,胜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完成之后独立列式解答。此题现要求出跑道的的总长,再想要插26面小旗,有多傻拍个间隔,再用总长除以间隔数。
5、第10题,独立解答。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三)
一个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棵树=全长÷间隔数
全长=间隔数×棵树
例3 120÷10=12(棵)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明确竖为列,横为行,在描述位置时要先说列后说行,会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用语言描述数对表示的位置。
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准确找出指定的位置,能够用语言描述路线图。
3、使学生初步建立坐标系的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用数对表示指定的位置。
2、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指定图形或地点的位置。
教学准备:电影票、班级座位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位置
提问:假如你的家长要来班里开家长会,你怎样告诉他们哪个是你的座位呢?
(第几组第几排……)
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需要确定位置的例子呢?
(举例……)
师:以上这些,只要说明是第几排第几个就能确定座位。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投影出示班级座位图
(1)说一说
学生观察座位图,想说谁的位置就跟同伴说一说。
(2)想一想
师:吕全同学的位置在哪里?可以怎样说?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回答,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
(3)写一写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吕全同学的位置表示出来。
A: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课堂,记录不同的表达方式。
B:展示几个不同的表达方式
(4)讨论
师:同样都是吕全的位置,大家表示的方法却各有不同。看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组、排、行等多种方式来描述物体的位置。为了我们在确定位置的`时候语言达成一致,一般规定: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板书:列行
老师左手起竖排第一竖就是第一列…,横排第一排就是第一行…
(5)探索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结合已有的表示方法“第6列,第3行”,并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A:明确说明:吕全在第6列,第3行就可以写成(6,3)这样的一组数对来表示。
B:学生尝试用这样的方法表示自己数学组长的位置。
要求:
a、先说一说他们分别在第几列第几行,再用数对表示;
b、集体订正:吴丹的位置是(3,4),杜佳伦的位置是(4,3)。这2个数对有什么不同?
C、归纳:
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两个)
这两个数分别表示怎样的含义?(前一个表示列数,后一个表示行数)
(6)学生根据数对(6,4)找出是哪个同学的位置。
2、教学例2
(1)投影出示课本中的“动物园示意图”
师:找座位需要确定位置,那么你们看这个动物园示意图时又要怎样确定位置呢?【可以让学生自主完成(2)、(3)后老师再来明确说明和例1的区别】
观察示意图,说一说这张图分成了几列几行?
师讲解:横着数0~6表示从左往右数有6列,竖着数0~6表示从下往上数有6行,0表示原点。
(2)用数对表示位置
师:如果用(3,0)表示大门的位置,你能表示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吗?
A:学生独立操作,解决问题。
B:投影展示学生解决的结果。
熊猫馆(3,5)海洋馆(6,4)
猴山(2,2)大象馆(1,4)
(3)在图上表示场馆的位置
A:出示要求
在图上标出下面场馆的位置
飞禽馆(1,1)猩猩馆(0,3)狮虎山(4,3)
B:学生按要求在书上完成
C:反馈练习结束
学生回答,利用投影展示。
(4)练习
A:第21页第3题
(1)说一说(9,8)中的“9”表示什么?“8”表示什么?
(2)按照题目给出的数据,涂一涂
B:第22页第5题
(1)观察棋盘,与第3题方格图比较,说一说有什么不同。
(2)引导学生正确说出黑方的“车”所处的位置。
(3)引导学生说出其他棋子的位置,并与同学交流。
(4)完成题中第(2)小题,并和同学交流。
三、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刚才,我们是怎样探究出用两个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的?
(2)教师简要介绍确定位置的方法的重要作用。比如第23页有关地球经纬度的知识等。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20页、第21页“做一做”。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14
【教学内容】:
教材P29例5及练习七第2、4、6第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注意被除数位数不够时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过程,体验迁移应用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体验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归纳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掌握被除数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再除。
【教学方法】
讲解法。迁移转化,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教师:我们上节课已经对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有了一定的了解,那老师现在就来考考大家。
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填空,并说明理由。
4.68÷1.2=( )÷12 2.38÷0.34=( )÷( )
5.2÷0.32=( )÷32 161÷0.46=( )÷( )
指定一个小组学生轮流回答。
教师:同学们都掌握得很好,那同学们可以总结一下这些题目所考查的知识点吗?这个知识点的内容是什么?(引导学生向商不变性质的知识点靠拢,并回忆商不变的性质的具体内容。)
教师:既然同学们都已经掌握了,那我们现在就更进一步地来学习一个数除以小数的知识。[板书课题:一个数除以小数(2)]
二、探索新知
1.教学第29页例5。
(1)教师出示第29页例5:12.6÷0.28=
(2)组织学生尝试计算,然后指名汇报。
学生计算时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结果:
(3)教师:你们认为哪一个计算是正确的?说说你的理由。
组织学生观察计算过程,并在小组中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计算时,被除数和除数应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当被除数位数不够时,要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再计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将错误的计算擦掉。
2.归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
教师:一个数除以小数应怎样计算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归纳后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归纳总结:计算一个数除以小数,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在末尾用“0”补足);然后按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计算。(一看,二移,三算)学生在教材第29页填空。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29页“做一做”第2题。
(1)教师出示第2题。组织学生观察计算过程,判断计算得对不对,错在哪里,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2)指名回答问题。
(3)教师:正确的计算是怎样的呢?请大家自己算一算吧!
学生在练习本上重新计算这些题。
2.教材第30页练习七第4题。
(1)教师:观察这些算式,你能很快算出来吗?
学生练习,然后汇报结果。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第2组算式,使学生明确:被除数不变,除数除以多少,商就乘以多少;除数乘以多少,商就除以多少(0除外)。
3.列竖式计算。
621÷0.003= 72 8÷0.56= 5.04÷0.012= 2.7÷0.75=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集体订正。
4.小明帮李奶奶买西红柿,每千克2.98元,付给售货员阿姨20元,找回5.1元。他买了多少千克西红柿?
指名读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能不能灵活地运用呢?
五、作业:教材第30页练习七第2、6题。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15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节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能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发现知识之间的规律,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在小组合作探索的活动中,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索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探索问题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给每个小组准备梯形若干个,剪刀一把;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在学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学到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还记得是什么方法吗?(转化)
师:谁来说说平行四边形式三角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根据学生所述,教师电脑演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师:推导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我们都用到了转化的方法,把我们要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进而推导出面积计算的公式。
师:在生活中,我们能看到各种形状的物体,(出示课件)这辆小汽车的车窗玻璃是什么图形?还记得梯形各部分的名称吗?(出示课件)这是一大一小两个梯形,你认为梯形面积的大小可能会与什么有关?它们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梯形的面积计算。(板书课题)
二、猜测验证,自主探究。
师:现在请大家想一想,你准备怎么出梯形的面积?看来“转化”这种方法确实很重要,我们在解决很多问题的时候都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那么你们认为梯形可以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呢?
1、生猜想。(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
2、公式探究。
师:你们的这些想法是否正确呢?下面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先给同学们30秒的时间独立思考,自己想办法。
(30秒过后)
师:好了,下面的时间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先交流一下,然后选出一种的方法,利用你们手中的学具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
3、学生进行探究,师相机指导。
4、生汇报。
师:刚才老师在下面走的'时候发现第x组的同学最先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下面请第x组的同学派代表到前面展示一下你们是怎么做的。
(生展台展示)
组1:我们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得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梯形面积的2倍,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与下底之和,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师随机贴图并板书)
师:其它组有没有不同的拼摆方法?(让生在座位上说)
请你说说你们组是怎么拼的,推导出的梯形面积公式是什么?
组2:我们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师:老师在下面走的时候发现有一个组采用了割补的方法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是哪个小组?请到前面展示一下。
组3:我们选择了一个梯形,沿着它的腰对折,然后剪开,再移到右边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梯形的面积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高的一半,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师随机贴图)
师:哪个小组还有不同的方法?
组4:我们组把梯形剪成了两个三角形,得出梯形的面积等于两个三角形面积之和,这个小三角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高等于梯形的高,所以小三角形的面积=上底×高÷2,这个大三角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下底,高等于梯形的高,所以大三角形的面积=下底×高÷2,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上底×高÷2+下底×高÷2(师随机贴图)
(注:师在生汇报的过程中要让生到黑板上画出小三角形也就是钝角三角形的高在哪里,并引导生说明钝角三角形的高为什么和梯形的高相等)
师: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这么多的方法,你们真了不起!老师也想出了一种方法,我们一起来看看。
(幻灯出示转化过程)
师:谁能根据老师展出的这种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生口头叙述。
师:你真聪明!其实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有兴趣的同学可利用课下时间进一步探究。
师:好了,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那么梯形的面积公式用字母可以怎样来表示?
生:s=(a+b)h÷2
(师板书)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个公式,想一想,要想求梯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由此看来梯形面积的大小与它的上、下底和高这三个因素有关,那么,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呢?
三、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生活,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师:课件出示例题:
(这是我国长江三峡水电站大坝,它的横截面的一部分是梯形,求它的面积。)
师:让生以最快的速度在练习本上只列式不解答。老师算了一下这道题的结果,等于10530平方米,同学们可利用课下时间验证一下老师算的到底对不对。
师:梯形的面积应用很广泛,在很多物体中经常会看到梯形。下面我们来解决另一个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幻灯出示)
一辆汽车侧面的两块玻璃是梯形(如下图),它们的面积分别是多少?
师:好,剩下的时间我们来解决其他问题。
1.算出下面每个梯形的面积。(单位:厘米)90页第3题
2.判断题。
(1)两个梯形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两个形状一样的梯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梯形面积的2倍。()
3选择题
(1)梯形的上底是4米,下底是6米,高是5米,它的面积是()。
A.45平方米B.25平方米C.25米
(2)一个梯形上底是80厘米,下底是12分米.高是5分米,它的面积是()平方分米。
A50B.25C.230
4.90页第3题
5、一条新挖的渠道,横截面是梯形,渠口宽2.8米,渠底宽1.4米,渠深1.2米.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四、小结。
师:这节课同学们在探索的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转化的思想创造出了多种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们真了不起!今后我们将会利用这种方法来探究更多的有关图形的知识。相信你们今后会有更加出色的表现。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12-29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04-25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10-19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模板02-16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04-09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02-08
数学上册教案01-15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02
五年级苏教版数学上册教案12-08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