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4-07-14 11:01:15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合集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合集15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问题情境,掌握和理解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

  2、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

  课件、星星。

  二、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过:学习知识的途径,无非是自己去发现。学习知识既是接受过程,也是发现和探索的过程。教师应该以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索为主,让学生自主探索。本节课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其决策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总结所学知识点,实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回顾知识

  1.教师:今天我们来到数学游乐园,只要我们能够回答问题,就可以进入游乐园。各位同学,你们准备好了吗?

  2.课件出示情境:

  0.24  0.1     0.82-0.32  1.54  2.3   9.88-4.32

  售票员阿姨:“只要小朋友能准确地计算出得数,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可以。”

  3.教师引导:可以口算,可以列竖式计算、还可以请教别人,等等。

  4.学生计算,然后汇报结果。

  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先生曾说过:“好奇心和热爱比其他任何东西都重要。”为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本环节通过游乐园的情境,贯穿教学各环节,以增加学生的兴趣。本环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复习所学知识,选择适当的算法,并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给予弱势生适当的复习机会。

  (二)提出问题

  1、问题情境

  教师:大家都答对了,那我们现在可以进入数学游乐园了。你们看,数学游乐园里有大象伯伯在称体重。我们来看看三位同学称的体重:(情境图)

  笑笑  38千克

  淘气  45.2千克

  丁丁  33.4千克

  2. 大象伯伯想要测试一下你们的数学能力:你能否根据下图的信息,提出一个问题?

  3. 学生提出问题,老师从中选择出本节课将解决的问题:(退位减法)

  (1) 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2) 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寻找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无处不在,数学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促进学生从数学角度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探索算法

  (1) 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1. 学生列出算式:45.2-33.4=。

  2. 老师:请大家去思考如何求出答案。

  3. 学生独立探究算法。

  4. 整个班级分享:学生1:我得到的答案是11.8。

  (老师问:你是如何得出答案的?)学生1:我首先算出452-334得到118,因此45.2-33.4就等于11.8。

  5. 老师:很好,不过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小数点位数相同。

  学生2:我会把这个问题看成货币问题来解决。我会先从45.2元中扣除33元……

  老师:你将生活经验应用到算术问题中,真是太棒了。

  学生3:我可以用列竖式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老师:你的方法很特别,能否上台与同学们分享一下你的算法?

  学生3:(一面写在黑板上,一面讲解)我先写45.2在上面,33.4在下面,要注意小数位要对齐。然后2减4不够,就向前一位借1,变成12-4=8……最终得到的答案是11.8。

  老师:谢谢你。

  老师: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更容易算呢?

  (学生回答列竖式更容易。)

  老师:好的,那么我们就用列竖式的方法来解决第二个问题。

  (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方式来学习新知识,让学生变成知识的主人,并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此环节旨在让学生从具体问题入手,主动探究小数退位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算法的不同,并学会优化选择。)

  (2) 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在课件展示问题及智慧爷爷的话“在小数末尾加上‘0’或去掉‘0’,小数仍然相等”后)

  1、学生自主计算,教师指导观察。

  2、请选出两名学生来演示计算。

  3、指导学生自我评价。

  (用PPT展示具体情境)

  4、教师:在数学游乐园里,还有一个小朋友叫晶晶,他不太明白计算的方法,现在我们一起来帮助他。

  5、学生分组讨论:在进行列竖式计算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当然没法减时应该如何处理?如果有整数怎么办?

  6、小组讨论并记录结果。

  7、学生向其他组展示结果并交流探讨。(着重强调智慧爷爷的建议)

  8、教师做总结:在计算小数的减法时,需要根据小数点的位置进行对齐,不足时需要向前借一位。小数的末尾需要添加或删除零以保持位数不变。

  (教师通过PPT进行板书)

  (通过小组讨论,促进生生互动,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总结概括数学知识的能力。)

  四、巩固和应用

  “有奖解答”

  1、教师:现在我们来参加游乐园的“有奖解答”活动,看看哪个小组能获得最多的奖品。

  2、出示P16的第一题。

  (PPT上显示)

  (1)看谁计算得最准确。

  教师重点引导小组讨论小数的进位加法方法。

  小结:计算小数进位加法时,小数点需要对齐,当进位到十位时,需要向前进位一位。

  3、展示P16的第二个问题。

  新学期开始了,笑笑到商店买了1个书包和1个文具盒,她一共花了多少钱?

  名称    单价/元

  书包    32.50

  文具盒  7.60

  4、分发奖品。(将星星贴到荣誉榜上)

  (通过“有奖解答”活动的情境,学生可以巩固新知,并引出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问题。同时,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五、总结回顾

  1、教师:我们今天的游乐园之旅结束了,你们能与大象伯伯分享今天的收获吗?

  2、学生谈论他们的新收获。

  3、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的进退位加减法。我相信,在以后的学习中,小数的加减法不会再困扰你们。

  让学生分享他们的成果,展示了“反思”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学习总结,加深理解,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内在的知识。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

  二、学习新知

  (一)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1、乘法的意义

  用加法算:3+3+3+3=12

  用乘法算:3× 4=12

  师:为什么用乘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乘法。)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出示乘法的意义)说明乘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除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

  (1)问: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列式计算:12÷3=4 12÷4=3

  (2)问:怎样的运算是除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3)小结: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

  (4)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师概括: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板书)引导学生观察第②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总结

  四、板书设计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五、教学反思

  在课堂上,我们先一起做了几个简单的两步计算的题目,孩子们先尝试,然后让学生起来讲解怎么做,确定“顺序”是最重要的。虽然没有给他们分类,但是第一层的练习题是同级运算的,在做题时让学生慢慢体会这种类型的题目该怎么去做,先学会方法再去追求正确率。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一、谈话导入。

  1、上周我们学习了小数乘法的计算,学得怎么样,老师出几道题考考你,敢不敢接受挑战!

  2、复习确定积的小数位数和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法

  卡片出示:

  0.12×50   2.6×0.5   1.2×60   2.13×4

  0.02×7   4.8×0.33   1.3×2.2   9.6×0.8

  3、快速说出下面小数乘法的积是几位小数,并列竖式计算2.13×4和 9.6×0.8

  4、看来同学们学得不错,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小数乘法计算。(板书课题:小数乘法)

  二、创设情境

  1、收集信息,生成问题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收集有关地球上动物爬行速度的资料,下面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的收集情况。

  学们汇报,教师向学生介绍动物的相关知识。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世界上爬行最慢的哺乳动物是什么吗?

  老师课前收集的资料,同学们看一看。

  出示信息:南美赤道地带的三趾蛞蝓是世界上爬行最慢的哺乳动物,它在地面上每分大约爬行2.2米,在树上的爬行速度是地面的2.15倍。

  师:资料中有哪些数学信息?生答,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教师板书三趾蛞蝓在树上的.爬行速度大约是每分多少米?和三蛞蝓在地面上每小时大约爬行多少米?两个数学问题。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师:根据板书的问题,你会列式吗?自己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

  (1)三趾蛞蝓在树上的爬行速度大约是每分多少米?

  ①列出算式:2.2×2.15=

  ②学生独立估计每分钟大约爬行多少米?并说出估计的方法。

  然后再全班交流

  ③探索计算方法

  独立列竖式计算,小组交流,重点交流以下内容:

  (1)独立计算时遇到的问题

  (2)如何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3)竖式的书写格式

  一人板演并介绍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师:积为什么有三位的小数?与估算的结果进行比较。

  得出:三趾蛞蝓在树上的爬行速度大约是每分米4.73米。答:

  2. 三趾蛞蝓在地面上每小时大约爬行多少米?

  (1)列式:2 .2×60=

  (2)估计得数的大致范围并进行交流。

  (3)独立列竖式计算,同时一人板演。

  (4)由学生评价,并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5)检查得数是否在估计的范围内。

  得出:三趾蛞蝓在地面上每小时大约爬行132米。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做课本47页第四题。

  学生读题,独立列式解答,班内回报交流,集体订正。

  2、做课本47页第五题

  学生读题,独立列式解答,班内回报交流,集体订正。

  3、做课本47页第三题

  请你给下列得数点上小数点,使计算正确。

  4.8×1.3=624   9.32×1.4=13048   1.87×2.3=4301

  4.8×0.9=432   9.32×0.7=6524   0.15×0.63=945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说一说做题方法,同时观察前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4、在Ο里填上“?”“?”“=”

  0.3×1.2〇0.3   0.5×1.8〇1.8

  0.3×0.2〇0.3   1.5×1.8〇1.8

  0.3×1〇0.3   1×1.8〇1.8

  (通过计算这两组题,你发现了什么)

  四、内化提高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掌握含有中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能根据数量关系和运算顺序,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收获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含有中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2.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答案,老师讲评。)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 ),再算( )。

  2.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 ),再算( )。

  3.在计算(65-33)×4时,要先算( )法,再算( )法。

  4.在计算34÷(2+13×3)时,先算( )的( )法和( )法,最后再算( )法。

  5.在计算2×(180-78÷3)时,先算( )法,再算( )法,最后算( )法。

  【设计意图】

  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课前练习,唤起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记忆,为学习新知做好心理和知识方面的准备。

  二、探究新知

  1.根据算式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96÷(12+4)×2

  2.如果要先算加法,再算乘法,最后算除法,应该怎么办?

  (1)尝试:96÷((12+4)×2)

  (2)介绍:这种算式里有两个小括号,容易混淆,其实数学家还发明了另一种表示符号,就是把外面的小括号改成中括号“[ ]”,算式变成96÷[(12+4)×2]

  (3)你知道小括号和中括号的由来吗?

  小括号“( )”是公元17世纪由荷兰人古拉特首先使用的。

  中括号“[ ]” 是公元17世纪由英国数学家瓦里士最先使用的。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用到大括号“{ }”,又称为花括号。大括号是法国数学家韦达在1593年首先使用的。

  师:本节课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含有中括号的四则运算)

  3.说说该算式的运算顺序?并计算出来?

  96÷[(12+4)×2]

  =96÷[16×2]

  =96÷32

  =3

  4.小结。

  师:如果算式中既有中括号,又有小括号?运算顺序又是怎样的呢?(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设计意图】

  通过情景串联把枯燥的计算融入到有趣的实际问题中,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究新知。

  三、练习巩固

  1.完成第9页做一做。

  先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2.完成教材练习三第1题。

  先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3.完成教材练习三第2题。

  先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4.拓展练习。

  根据运算顺序添上小括号或中括号。

  (1)32 × 800 - 400 ÷ 25 先减再乘最后除。

  (2)32 × 800 - 400 ÷ 25 先除再减最后乘。

  (3)32 × 800 - 400 ÷ 25 先减再除最后乘。

  师:本题实际就是按照要求的顺序进行先添小括号,再添加中括号,添加完后检查运算顺序。

  【设计意图】

  本节课设置了层次多样的练习,而且设置了几道独立练习锻炼了学生独立完成的能力,也再次巩固和反馈学生学习新知的情况。

  四、练习作业

  完成教材练习三第4、5题。

  五、评价总结

  总结:做四则混合运算时应按照运算顺序一步一步的计算。

  教后思考: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索接近整百或整十数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能正确进行估算。

  2、学生充分体会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他们的估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估算的正确率

  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学具卡片

  教学活动

  一、基本训练

  1、口算练习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挂图,提问:从图上知道些什么,要求“一幢楼一年的保洁费用”算式怎么列?

  学生回答,板书:48×112=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提问:48×112大约等于多少呢,你能估算出它的.结果吗?

  学生思考后,讲述:现在请同学们把你估算的方法和结果跟同组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这里的估算,可以把接近整十或整百的数分别看作整十数和整百数,估算出积大约是多少。

  提问:估计的结果怎样呢,请同学们用计算器算出它的结果,看看自己估计的怎样?

  师:估算时,我们一般把接近整十或整百的数分别看作整十和整百数,估算出积大约是多少?

  三、巩固提高

  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

  第1题

  要求学生一组一组完成后指名学生回答。

  比较:比比每组题,你有什么发现?

  第2题

  指名学生回答,并让学生说说估算的方法。

  第3题

  先让学生连线,再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

  第4—6题

  这3题都要引导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解决,并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第7题

  先让学生估计哪一个的面积大一些,再通过笔算得出正确的结果。

  四、课堂练习

  第4—7题。

  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48×112=5376(元)

  48×100=4800,费用比4800元多一些

  50×110=5500,估计费用在5500元左右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8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奥运信息,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通过解决体育赛场上的有关问题,体会数学与体育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奥运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2016年第31届奥运会在里约举行,同学们知道我国运动员一共获得了多少枚金牌?其中有些项目还打破了世界记录,尤其是中国女排,顶着巨大的.压力,通过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终于获得冠军。那么同学们对奥运会有哪些了解呢?

  师出示课件教材第79页情景图。

  引导学生观查表格,从表格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奥运中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问题

  1.师出示课件教材第79页问题一。

  (1)学生观察表格,交流汇报:可以知道三名运动员各自的成绩分别是多少秒。

  (2)出示问题: 前三名运动员的成绩分别相差多少?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说说是怎么做的,互相交流订正。

  (3)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两幅冲刺情况图,并提问:根据刚才的数据,你能判断哪幅图能描述当时决赛的冲刺情况吗?

  学生观察图片,交流汇报。师根据学生回答整理归纳:根据刚才计算出来的结果,可以知道,第二名和第三名相差很少,他们之间的距离应该很近,而他们和刘翔的时间相差很多,所以距离应该相对远一些。

  因此第二幅图能更好的描述当时的冲刺情况。

  (4)当时男子110米栏的奥运会记录是12.95 秒,刘翔用的时间少了多少秒?

  学生先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再全班汇报。

  2.师出示教材第80页问题二

  (1)引导学生阅读短文,你能获取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阅读后,指名汇报交流:在最后一跳之前,何冲比第二名多32.45分,秦凯比第二名少7.65 分,是第三名……

  (2)课件出示问题1。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说说是怎么想的。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3)课件出示问题2。

  ①让学生观察“最后一跳的得分情况表”。

  ②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师归纳:何冲最后一跳得分最高,是第一名;最后一跳前,秦凯落后德斯帕蒂耶斯7.65分,而最后一跳,秦凯得分比德斯帕蒂耶斯多98.00-96.90=1.1(分),所以第二名是德斯帕蒂耶斯,第三名是秦凯。

  3.师出示教材第80页问题三。

  (1)引导学生阅读短文,并从中获取数学信息。

  学生先独立思考计算,小组讨论交流。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2)出示课件射击比赛场景图。

  同学们先观察图片,再独立通过想象判断,并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理由,小组内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讨论验证。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和同学们说一说。

  四、课后练习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内容:

  小数加减法

  课时

  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1、能结合具体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能运用小数加见方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基本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CCTV业余歌手大奖赛正在紧张激烈地进行,比赛分唱歌(满分9分)、综合素质(满分1分)两项,5号选手的专业得分是:8。50分、综合素质得分是0。88分;9号选手专业得分8。85分,综合素质得分0。45分。我们来看一看谁的表现更好一些?

  二、自主探究,构建数学模型

  2、怎么样才能看出谁的表现更出色一些?可以看一看两名选手,谁的总分高。列算式。怎样计算?

  3、讨论: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

  4、10号选手的.专业得分是8。75分,他的综合素质得多少分就能赶上或超过5好选手?

  5、第12页第3题。怎么样才能写得准确呢?看一看,和什么有关系?

  6、第12页第4题。觉得要比较他们的身高最大的麻烦是什么?单位问题,不同的单位很难比较。自己想办法比较,把他们从矮到高的顺序排列起来。

  三、游戏

  1、第13页第6题。

  2、第13页数学游戏。

  四、总结。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内容]小数的意义(第2-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小数。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

  称及意义,会正确读写小数。

  [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

  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的小数

  (事先布置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除了某些商品的价格用到小数外,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小数。

  结合树上的例子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在每个情境中消失表示的是什么,由此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小数意义的兴趣。

  二、小数的意义

  1、自学小数的意义(看书第3页)

  2、小组交流

  3、汇报:出示正方形,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

  用小数表示是0.1;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01。

  4、以1米为例结合具体的.数量理解小数

  把一米长的线段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把这条线段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01米。

  5、归纳小数的意义

  通过学生的讨论归纳出小数的意义。

  三、小数部分的数位及读写:

  1、小数部分的数位及数位间的进率

  先复习整数部分的数位,再介绍小数部分的数位,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

  第一位是十分位;两位小数是百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二位是百分位;三位小数是千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三位是千分位。

  在计数器的各位上拨3个珠子,说一说各表示多少,体会数位间的进率。

  2、小数的读写

  让学生试读,注意提醒学生小数部分的读法与整数部分不同。

  3、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

  对照计数器写出小数,并读一读,说出各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

  四、数学游戏:通过数和形的对应,加深对各数位间关系的理解。

  五、作业:

  第5页1-4

  [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

  千百十个十百千

  位位位位·分分分数位

  位位位

  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内容

  小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小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模型和实际操作,体会十进制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并能进行互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十进制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难点:能够正确进行十进制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教具准备

  课件、正方形纸2张。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老师昨天去逛了下超市,买了些东西,但是在付款的时候遇到了问题,我今天把遇到的问题带来了,希望你们能够帮我解决,好吗?

  生:好。

  2.我们先来看看老师都买了什么?(课件播放常见物品的价格。)

  铅笔:0.1元一支圆珠笔:1.11元一支

  猪肉:9.5元一斤黄瓜:5.96元一千克

  教师:上面这些物品的价格有什么特点?

  学生:都不是整元数。(都是小数。)

  教师:还记得小数的读法吗?谁能读出上面的小数?读小数时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依次读出:零点一、一点一一、九点五、五点九六。

  师:大家知道这些小数是几位小数吗?

  生:......

  2.一些商品的标价用元做单位时可以用小数表示,那除了商品的标价可以用小数表示外,你们还在哪些地方见过小数?

  生:身高体重跳高跳远

  小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三年级我们已经学过小数的认识,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究小数的意义。

  板书:小数的意义

  二、自主探究。

  1.一位小数的意义

  a.那么多的小数,我们今天就从0.1开始入手研究。

  b.拿出学习单,在学习单中人选一幅图独立研究,在小组里说一说0.1表示什么意思?

  学习单元角米分米网格图

  c.生反馈0.1表示什么意思。

  d.思考:我们选用的图都不一样,为什么都可以表示0.1?

  你还能在图中找到其他小数吗?他们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交流反馈。

  学生:1元=10角,0.1元就是把1元平均分成10份,它表示其中的一份,所以1元的也可以写成0.1元。

  生2:1米=10分米,0.1米就是把1元平均分成10份,它表示其中的一份,所以1米的也可以写成0.1米。

  生:......

  2.两位小数的意义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都善于思考问题,勇于探究,你们0.01又是什么意思呢?

  a.拿出学习单,在学习单中人选一幅图独立研究,在小组里说一说0.01表示什么意思?

  学习单元分米厘米网格图

  b.生反馈0.01表示什么意思。

  c.思考:你还能在图中找到其他小数吗?他们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交流反馈。

  学生:1元=10分,0.01元就是把1元平均分成100份,它表示其中的一份,所以1元的也可以写成0.01元。

  生2:1米=100米,0.01米就是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它表示其中的`一份,所以1米的也可以写成0.01元。

  生:......

  3.三位小数的意义

  我们还可以把“1”平均分成1000份,其中的一份是(),也可以表示为();其中的59份是();也可以表示为()

  小数我们写的完吗?其实呀,小数的位数越多就分的越细。

  大家刚刚还记得老师去超市买了什么吗?你能说说他们表示什么意思吗?

  三、巩固练习

  教师:0.8可以表示成分数吗?可以表示成小数吗?

  学生:分别是和0.7。

  教师: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分数小数互化游戏。(出示课件)

  同学们在小组内进行游戏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四、探究结果报告。

  教师:通过刚才游戏,你们发现了什么?(出示课件)

  师生共同归纳: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都可以用小数表示,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

  1.像0.1、9.5这些小数叫一位小数。(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像1.11、5.96这些小数叫两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3.像0.001、0.125这些小数叫三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四、教师小结。

  小数中,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五、课外拓展。

  分享最美数字0.618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体会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能根据已知条件求平均数,根据相关数据绘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绘图能力。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想像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

  2、绘制条形统计图。

  3、根据统计图进行分析。

  教学指导:

  1、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地去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平均数、复式统计表、横向单式条形统计图、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等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教师要很好地在复习已有知识,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把握好教学的起点。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理解平均数和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利用平均数知识和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这样就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同时,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主绘制统计图,与同伴交流发现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与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以及创新意识。教师除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外,还可以根据本地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

  2、注意培养学生进一步认识平均数和统计图,认识统计的作用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会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合理的判断、预测和决策,能初步理解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要运用复式条形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性质;能运用小数的性质正确地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

  2、能力目标: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学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道理。并正确运用这一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在小数部分什么位置添“0”去“0”,小数大小不变。

  教具准备:

  学习纸“小魔术”纸卡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小魔术)

  1、师:同学们,第一次给你们上课,作为礼节,我给大家表演个魔术——数字的变化。看这是数字1?等会你们一起小声喊:1,2,3,大,老师就可以把这个数变大了。信不信?

  生:1,2,3,大。

  师:把1变成10,10和1比扩大了10倍,……

  2、老师还有一个数0.1,我们再来试一试。

  引起学生的冲突:到底变大了吗?

  (设汁意图:是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在小学生喜闻乐道的游戏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小数末尾“0”对小数的大小的影响。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内容——小数的性质。

  二、探求新知

  (一)教学例1

  1、师:0.1米、0.10米、0.100米,他们到底会不会相等呢?

  师:请拿出你的学习纸把第一题完成。

  汇报:请学生上台展示。填空、比较发现一样,从而得出0.1米=0.10米=0.100米。

  教学中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找出0.1米、0.10米、0.100米。

  (0.1米是一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1/10,有1个1/10,也就是说0.1米=1/10米,把1米平均分成10分,1份就是1分米。所以0.1米=1分米。

  0.10米是两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1/100,有10个1/100,也就是说0.10米=10/100米,把1米平均分成100分,1份就是1厘米,10份是10厘米。所以0.10米=10厘米。

  0.100米是三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1/1000,有100个1/1000,也就是说0.100米=100/1000米,把1米平均分成1000分,1份是1毫米,100份就是100毫米。所以0.100米=100毫米。)

  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师:0.1米=0.10米=0.100米(板书)这三个长度是一样的,都是以“米”为单位,我们就可以把数抽象出来0.1=0.10=0.100。

  (设计意图:这样,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主动从“0.l米、0.10米、0.100米”出发研究问题。在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运用已有知识解答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仔细观察这组小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同学们的眼光真锐利。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我现在有个疑问,其它的小数也有这样的特点吗?

  师:现在请同学们翻开学习纸,根据方格图,自己想一组小数把它表示出来。

  学生操作,交流汇报。

  课件展示。

  (教师在学习研究中要加强指导)

  2、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题目中的小数,你能说出几组和它们类似的小数吗?

  学生说说。

  师:能说出这么多组,你们一定发现了什么规律吧?(交流,汇报)

  总结: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设计意图:这样教学,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动态的求知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所学的内容理解深刻,记忆牢固。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事物本质属性的能力。)

  3、联系生活,再现新知:还有同学们在商场看到货物的标价如:这样写,不但没有改变小数的大小,而且让顾客很清楚地知道是几元几角几分。

  (二)小数性质的应用

  1、教学例2

  师:现在我们认识了小数的性质,那么应用小数的性质,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对小数进行改写。

  电脑演示:化简下面的小数。0.70=105.0900=

  教学0.70=0.7

  问:①你是怎样化简的?(根据小数的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就可以把小数化简)

  ②0.70与0.7它们的大小不变,但意义相同吗?

  (不同,0.70表示70个1/100,0.7表示7个1/10)

  教学105、0900=105.09

  问:小数里的其他“0”可以去掉吗?为什么?(不可以,大小改变。师要强调末尾)

  2、教学例3

  电脑演示: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

  0.2=4.08=3=

  师:你是如何把它改写成三位小数的?(根据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3如何改写成三位小数?这个小数点不点的话可以吗?

  注意:

  A、在小数的末尾添“0”。

  B、当这个数是整数时,在整数个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0”。

  师:应用小数性质时,应注意什么?(小数、末尾)

  三、巩固练习

  课本59页的做一做。

  2、开火车的形式回答59页的做一做。

  问:你是怎样化简和改写这些数的?

  四、全课小节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我们是怎样探索小数的性质的?

  在整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整数的大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却不变,但是通过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我们就给一个小数找到了许多大小不变的朋友,0就是这样一个奇妙的数字。其实,数学王国里有许多奇妙的现象,等着我们不断去探索、发现。

  板书:小数的性质

  小数末尾“0”对小数的大小的影响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0.1米=0.10米=0.100米

  0.1=0.10=0.100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归纳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

  2.知道扩大几倍、缩小几倍的意义,理解积的变化规律,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3.在探索、归纳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课前准备:口算卡片、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咱们来做几道口算题,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教师用卡片出示口算题,学生抢答。

  56+34= 68+25= 73-42=

  100-57= 3×4= 6×7=

  42÷6= 81÷9=

  二、扩大、缩小

  1、教学扩大

  师:再看下面几道口算题。不但要口算出结果,还要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课件出示课本第一组乘法算式:

  37×10=

  生:37×10=370,37乘1等于37,然后在末尾添上一个0,就是370。

  教师显示结果:37×10=370

  师:很好!下面看这道题:

  出示37×100=

  生:37×100=3700,37乘1等于37,然后在末尾添上两个0,就是3700。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挺好的。在数学上,37×10还可以说成把37扩大10倍,37×100可以说把37扩大100倍。

  教师显示:扩大几倍

  师:37×10=370可以说37扩大10倍等于370,37×100=3700可以说37扩大100倍等于3700。同桌像老师这样互相说一说。

  学生互相说一说。

  师:谁能举出一个乘法算式,并用扩大几倍描述一下?

  2、教学缩小

  师:下面,我们再来口算两道除法题,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幻灯片出示:400 ÷10=

  生1:400 ÷10=40。因为400里面有40个十。

  生2:400 ÷10=40。因为40乘10等于400。

  教师显示答案:400 ÷10=40。

  师:在数学上,两个数相除也有另一种说法——缩小。400 ÷10可以说把400缩小10倍。

  教师显示:缩小几倍

  师:400 ÷10=40,可以说400缩小10倍等于40。

  师:再看这道题,计算结果是多少。

  出示:400 ÷100=

  生:400 ÷100=4。因为400里有4个100。

  教师显示:400 ÷100=4

  师:谁能用“缩小几倍”这个词描述一下400 ÷100=4?

  生:400 ÷100可以说把400缩小100倍等于4。

  师:谁能举出一个除法算式,并试着用“缩小几倍”描述一下?

  三、探索规律:

  师:同学们已经会用扩大几倍描述两个数相乘,用缩小几倍来描述除法。下面,我们就用扩大和缩小来描述乘法计算中的一些规律。请看下面这组题。

  出示幻灯片:4×2=8

  40×2=80

  400×2=800

  师:同学们,看这几个算式,请你用刚学的名词描述一下。

  生1:4扩大2倍等于8。

  生2:40扩大2倍等于80。

  生3:400扩大2倍等于800。

  师:说的很好!大家再来看这几个算式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点?

  生1:每个算式中有一个2。

  师:就是说,三个算式中,因数2没变。观察算式中另一个因数和积,你发现了什么?

  生2:第一个和第二个算式比,因数4扩大了10倍,积也扩大10倍。

  师:就是说,因数2不变,因数4扩大10倍,积8也扩大10倍。

  生3:第三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较,因数4扩大100倍,积也扩大100倍。

  师:观察的很认真,就是说,因数2不变,因数4扩大多少倍,积也就扩大多少倍。

  生4:第三个算式和第二个算式比较,因数40扩大10倍,积也扩大10倍。

  师:很好!因数2不变,另一个因数4扩大多少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同学们,分别找出了这几个乘法算式中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这个规律呢?

  生:因数2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多少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教师总结归纳出规律,幻灯片显示:

  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师:通过刚才的三个算式,我们发现了,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再来看这组算式。

  出示:25×40=1000

  25×20=500

  25×10=250

  师:观察这组算式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点?

  生1:三个算式中第一个因数都是25。

  生2:有一个因数不变,都是25。

  师:对!这组算式中,也有一个因数不变。再看另一个因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1:另一个因数一个比一个小。

  生2:另一个因数越来越小。

  师:对!另一个因数一个比一个小。再认真看一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40除以2等于20,还可以说40缩小2倍等于20。

  师:也就是说,第二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40缩小了2倍,对吗?

  取得全班共识。

  师:那请同学们比较一下,第二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的积,你发现了什么?

  生1:500比1000也缩小了2倍。

  生2:第二个算式的积也缩小了2倍。

  师: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说第二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的变化。

  生1:第二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较,一个因数25不变,另一个因数40缩小2倍,积也缩小2倍。

  生2:第二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2倍,积也缩小2倍。

  教师肯定学生的不同说法。

  师:把其他算式进行比较,并说一说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

  学生可能会说:

  生1:第三个算式和第二个算式比较,一个因数25不变,另一个因数20缩小2倍,积也缩小2倍。

  生2:第三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较,一个因数25不变,另一个因数40缩小4倍,积也缩小4倍。

  ……

  师:通过这组算式同学们发现了“在乘法算式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积也缩小”的`变化规律。谁能总结一下这个缩小的变化规律?

  生: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几倍,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

  师:(指着上面两组算式)刚才通过这两组算式我们发现了因数扩大、积也扩大,因数缩小、积也缩小的规律,这两条规律可以概括在一起。

  教师边说边整理规律.

  幻灯片显示: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请同学自己读一读。

  师:刚才我们发现的规律是乘法计算中一条特别重要的性质叫做积的变化规律。

  板书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四、尝试练习

  师:应用积的变化规律,可以使许多乘法计算变得简便。下面我们看,(出示幻灯片)仔细读题目的要求,并自己完成。

  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生1:第(1)组算式中,因数15不变,第二个算式中的另一个因数24比6扩大4倍,所以积也应扩大4倍。90×4=360

  生2:第(1)组算式中,第三个算式的另一个因数30比6扩大5倍,积也要扩大5倍。90×5=450

  生3:第(1)组算式中,第四个算式的另一个因数60比6扩大了10倍,积也要扩大10倍。90×10=900

  生4:第(2)组算式中,第二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较,因数4不变,因数23比230缩小10倍,积也缩小10倍,920÷10=92

  生5:第三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较,因数40比4扩大10倍,积也扩大10倍,920×10=9200

  生6:第四个算式和第三个算式比较,因数40不变,因数23比230缩小10倍,积也缩小10倍,9200÷10=920。

  生7:第四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较,因数230缩小10倍,因数40又扩大10倍,积不变,是920。

  五、课堂练习

  师:这道题同学们做得很好,现在我们来完成表格:(出示幻灯片)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交流计算的过程和结果,(出示课件)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师:我们再来当一次小法官,判断各题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

  学生根据积的变化规律判断,说对意思即可。

  师:下面还有一道生活中的题,(出示课件)我们来看一看。

  学生读题后,指名回答。重点说一说第(2)题是怎样想的。

  生1:210÷30=7(分),小明每分钟走210米,他走路的速度不变,要走420米,比210米扩大了2倍,需要的时间也要扩大2倍。

  7×2=14(分)

  生2:速度不变,路程扩大2倍,时间也要扩大2倍。

  六、拓展练习

  师:刚才大多数的同学都非常棒,在挑战一下自己吧

  课件:一种货物每包重40千克,一辆卡车最多可以运120包。如果把货物改为每包重20千克,一辆卡车最多可以运多少包?改为每包重10千克呢?(列出表格计算)

  师:谁来说一说这道题。

  指名读题。

  师:在这道题中,什么没变?什么变化了?

  生:货物总千克数没变,每包的质量变化了。

  师:货物的总质量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货物的总质量是4800千

  克,根据每包重40千克,一辆卡车最多可拉120包计算出来的。

  师:那么,如果改为每包20千克或每包10千克,这批货物有多少包呢?请同学们列出表格,并计算出结果。同学可以商量。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进行指导。

  师:谁愿意把你列的表格和计算的结果告诉大家?

  生1:生2:

  每包重包数总质量总质量每包重包数

  40 120 4800 4800 40 120

  20 240 4800 4800 20 240

  10 480 480 4800 10 480

  师:观察表(2)中的数据,说一说在货物总重量不变的情况下,每包的质量和包数是怎样变化的?

  生1:货物总质量不变,每包质量由40千克改为20千克,缩小了2倍,而包数由120包变为240包,扩大了2倍。

  生2:每包质量由40千克改为10千克,缩小了4倍,包数却由120变成了480,扩大了4倍。

  师: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发现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缩小相同的倍数,它们的积不变。

  师:做后看数学冲浪的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第一个因数没变,都是12345678。

  生:第一个算式的积是9个1。

  师:利用积不变的规律自己试着写出“数学冲浪”中算式的积。并用计算器验证一下。

  学生完成后,交流学生写出的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设计说明

  小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通过创设给希望小学买文具和书的情境提出问题,通过让学生解决问题体会到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本节课开始,以观察希望小学的学习环境导入,出示一些反映贫困地区孩子们艰苦的学习环境的图片,使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激发学生的同情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贫困地区的`孩子们需要关爱,培养学生富有爱心和同情心的美好品德。

  2.注重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在教学时,尽可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比较不同方法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整数的运算律在小数运算中也同样适用,并会运用整数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练习卡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反映希望小学学习环境的图片。

  谈话:看到以上图片,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观察图片,畅谈感想。

  2.引导:虽然希望小学学习环境艰苦,但是那里的学生对学习却有着强烈的渴望。通过对比,我们学校有多媒体等教学设施,我们好幸福啊!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我们又要做些什么呢?

  3.引入:同学们都很有爱心,这节课让我们和希望小学的同学们手拉手,奉献我们的爱心吧!让我们伸出援助之手,给希望小学的同学们买一些学习用品和课外读物吧。(板书课题:手拉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反思自我,激励孩子们更加努力地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44页情境图。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仔细阅读上面的文字,说一说图上提供了哪些信息。

  (2)课件出示相关信息:①1本练习本2.8元,一个铅笔盒6.1元。淘气要给希望小学3名同学分别买1本练习本和1个铅笔盒,一共要花多少元?②1本练习本2.8元,1本《数学家的故事》7.2元。笑笑要给希望小学5名同学分别买1本练习本和1本《数学家的故事》,一共要花多少元?

  2.小组讨论,解决问题①。

  (1)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题意并列式解答。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检查,请用不同方法解题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和算法)

  (2)指名板演。

  方法一:2.8×3=8.4(元) 6.1×3=18.3(元)

  8.4+18.3=26.7(元)

  方法二: 2.8×3+6.1×3

  =8.4+18.3

  =26.7(元)

  方法三:2.8+6.1=8.9(元) 8.9×3=26.7(元)

  方法四: (2.8+6.1)×3

  =2.8×3+6.1×3

  =8.4+18.3

  =26.7(元)

  (3)观察这四种方法,其中两种是分步计算,两种是列综合算式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1) 生轻轻读题,说说从这个题目中你了解了些什么信息?

  (2) 和刚才这题比较,你想说什么?

  (3) 学生独立列式并汇报。

  3、巩固新知

  师:恭喜大家,顺利通过检查!你们还想接受新一轮的挑战吗?

  课件出示: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1)生独立阅题,说说这个题目中又有哪些数学信息呢?

  (2)这个题目和前面做的两题有什么不同呢?(①前面那题告诉路的长度,而这题求路的长度。②前面那题求植树棵树,而这题已经告诉了植树棵树。)

  (3)在做前面那题时,我们是先求什么的?(间隔数)那在这个题目中,我们应该先算什么?

  (4)学生独立解答并汇报:

  (5)板书学生的`各种答案,你有什么看法?说说理由。生列式:36-1=35(个) 35×6=210(米)

  (6) 擦去错误答案,师追问:“36”表示什么意思?再“-1”表示什么?(板书:间隔数)这其实就是运用了“棵数-1=间隔数”这个规律。再“×6”又是什么意思?(板书:总距离)

  (7) 有谁听懂了这个算式的意思,说给大家听一听?

  四、深化提高

  1、基本练习

  师:看来大家真的是越战越勇了,这次的任务是让你来当一个小法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被困在这个数学法庭里。

  (1)判断:

  ①操场上插8跟标杆,间距10米,从第1根到第8根间距离是70米。( )

  ②在一条长40米的河畔一侧两头都种树,每两棵树间隔5米。一共需要种9棵树。 ( )

  生用手势表示,并说说这两题的不同,什么时候该加1,什么时候该减1呢?

  2、变式练习:

  师:虽然你们这些小法官年纪还很小,可是断起案来还真有模有样。那就勇往直前,去迎接最后的胜利吧!

  广场上的大钟4时敲响4下,12秒钟敲完。9时敲响9下,需要多长时间?

  ① 生读题,说说这题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② 敲钟大家见过吗?我们可以请4位同学来模仿一下。现在许老师也参与进来,当一回秒针,来给他们计时。当第一声钟声响起时,秒针就开始走了。当第四声钟声敲完,秒针也停止走动了。从刚才的模仿中,你又看到了哪些题目里没有的数学信息?

  ③ 四人小组讨论解答题目。

  ④ 汇报。

  五、回顾小结

  1、师:这么难的题目让你们解答出来了,看来今天收获一定不少?

  2、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两端要种的规律,植树中的学问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继续研究。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的例6,相应的“数学趣味题”和练习二中的习题P5-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把分散学习的有关0的运算这部分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整理概括知识的能力。

  2、能充分理解0不能作除数及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的道理,并能举例分辨。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懂得把知识系统化。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能把分散学习的有关0的运算这部分知识系统化,使学生有计算的正确率和整理概括知识的能力

  2.难点:理解0不能作除数及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限时5分钟脱式计算(课件上)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认识0这个数吧,别看它表示一个东西也没有,它的`作用可大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0有关的知识。

  1、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一下有关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1)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回忆、整理和概括有关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教学时,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完成,大家在组内畅所欲言,并派一人记录,然后在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内容,有针对性分加、减、乘、除法板书出实例,再引导学生分类概括出结语。学生总结出的话可能没有书上那样精练,但只要意思相似,教师都应鼓励,并让学生看看书上的小朋友是怎样说的。如果学生以结语的形式表达有关0的运算,可让他再举例说明。

  (2)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是个难点,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举例来说明,比如让学生举出除数是0的除法的例子,5÷0=□ 0÷0=□,问: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引导学生分两种情况分析:①5÷0=□表示一个非零的数除以0,从除法的意义上说是什么意思,商是多少,引导学生说出积是5,一个因数是0,求另一个因数,要想0和几相乘得5呢?因为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所以5÷0不可能得到商。②0÷0,从除法意义上说是什么意思,商是多少,引导学生说出积是0,一个因数是0,求另一个因数,要想0和几相乘得0,然后问:能找到这样的数吗?能,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时指出0÷0得不到一个确定的商,所以不研究,最后得出0不能作除数的结论。

  (3)全班一起完成例6后面一个数学游戏,明确题意后分小组活动,把和为340的算式记下来,便于交流和评价。

  三、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二的第5、6、7、8、9、11题的课堂练习。

  (1)、 第6、7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在课堂练习本上。教师及时全班批改,把集中的错误那出来集体订正解决。

  (2)、第5、8、9、11题,在课堂上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集体订正完成。

  (3)、 第12、13题,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从中感悟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第12题,有两问且不互相联系,避免一问结果是解决二问的条件的干扰,教育学生审题的重要性。第13题,是“倍”的含义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着重弄清有关“倍”的不同应用,加深对“倍”的含义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质疑问难。

  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者有疑惑的地方?提问质疑。

  五、课后反思:

  学生在一年级时就认识了0,并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本节课要让学生将有关0的运算知识系统化,了解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我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了解的一些有关0的运算,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举例,再结合学生的概括整理出要板书的内容,如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必须举出例子来进行验证。教材中特别强调0不能作除数,那么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呢?这个问题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使教学突破这个难点,我结合教材提出问题“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接着出示5÷0=□,0÷0=□两个算式,让学生通过分析说明观点,如有学生发现0÷0的商无论等于什么数,商和除数0的积都等于0,0÷0的结果有无数个。学生能自己从验证过程中得出0不能作除数的结论。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下册教案数学11-24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2-27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1-15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01-15

四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02-25

四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02-26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经典)05-30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4-25

教案(四年级数学下册)04-24

四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教案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