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07-14 09:43:04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荐】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荐】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情境活动,让学生建立一分钟和一秒钟的概念,掌握分与秒的关系,知道1分=60秒。

  2、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生体验1分钟的长短,并感受时间的意义,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同时,教育学生从小要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分与秒的关系,体验1分时间的长短,建立一分钟的概念,知道分与秒的关系。

  一、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有关钟表的歌曲,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听了刚才的歌曲有什么感受?老师也有同样的感受,那你知道这段音乐有多长吗?一分钟!一分钟有多长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时间王国一起去体验吧!教师板书:一分有多长。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秒

  1、在钟表上除了有时针和分针外,还有一位成员你们知道是谁吗?

  2、出示课件。提问:哪个是秒针呢?

  3、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秒针是怎样走的?

  (出示课件钟表--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的全过程)

  生1:是一格一格走的,走一小格是一秒。并且有滴嗒滴嗒响。 (板书:秒针走1小格是1秒)

  师:是啊,秒针嘀嗒一声走过一小格就是一秒。下面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来一次。“嘀嗒!”

  4、那我们还可以用别的什么方式来记住一秒钟吗?(小组讨论)

  生:我们还可以用拍一次手、跺一下脚、甩一下头等等记住一秒。

  5、秒针走一小格是几秒,走5小格呢?15小格呢?30小格呢?走一圈呢?

  6、刚才我们认识了钟面上的一个重要成员秒针。秒针走一小格就是1秒。可别小看了秒这个时间单位。请看大屏幕:陆地短跑冠军猎豹。它奔跑时1秒就可跑出30米。世界上飞得最快的鸟尖尾雨燕。它5秒就可飞行230米。5秒是多长,我们来看计时器,大家一起感受一下。请大家随着秒针的转动拍手,5秒停。时间过了5秒,雨燕已经飞行了230米。真是令人惊叹啊!还有更让我们兴奋不已的,请同学读:高铁列车10秒可运行1300米。咱们这次用敲桌子的方式,随着秒针的转动来敲,感受10秒有多长。你们能想象到高铁列车在我们身边过去时是什么样子?(一阵风一样)你们知道吗?火箭的速度更为惊人:指名读:火箭把卫星或航天器从地面成功射向太空进入轨道,30秒运行237000米。知道30秒多长吗?这次咱们跟着计时器边跺脚边来感受30秒有多长。(数30秒)人类多么伟大,能把许多不可能变为奇迹发生。同学们,希望你们将来也能为我们祖国创造新的奇迹。

  (二)发现1分=60秒

  1、孩子们,你们认为1秒钟过得快吗?那60秒呢?让我们一起随着秒针运动的节奏去体验吧!在这里老师有一个要求:请大家仔细观察,秒针走一圈60秒的时间,分针走了几小格?

  2、分针走1小格是几分呢?那么,秒针走一圈60秒的时间就是?(板书:1分=60秒)

  3、所以我们说1分=60秒

  (三)体验一分钟

  1、组织1分钟的集体体验活动:数心跳。

  一分钟我们能干些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来体验一下。

  教师指导学生数心跳的方法:请同学们举起你的左手,用右手的三根手指按住这个地方,你感觉到它在动吗?(师走到学生中间边说边示范)

  生:感觉到了。

  师;跳动的地方就是脉搏,都找到了吗?没找到的同学可以请老师帮忙。(师帮助个别没找到的学生)

  师:现在老师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请你数一数脉搏一分钟跳动多少次,准备好了吗?好,开始!(师用秒表计时。)

  师:谁来告诉大家一分钟他的脉膊跳动多少次?(生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这个年龄脉膊一分钟跳动一般在70--90左右,如果心情紧张或者是剧烈运动之后脉搏跳动会加快。请同学们回家后让爸爸妈妈帮你看时间,自己再算一算。

  2、一分钟还可以做些什么,接下来,我们来进行一次一分钟游戏活动,谁来读读?老师帮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活动,快来读一读,选出你最喜欢的一种活动。

  3、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选择,一项活动只允许两个小组选择,谁先来选?

  4、准备好了吗?1分钟计时开始!

  5、同学们都非常认真地体验了1分钟能做的事情,先在小组内说一说你刚才的完成情况。下面谁来说一说?

  师:一项活动,为什么你们完成的'情况不一样呢?

  6、听了大家的汇报,你们有什么感受呢?一分钟能产生的价值可真大呀!所以我们要珍惜生活中的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四)估计1分有多长

  1、同学们刚刚用自己的方法感受到了1分到底有多长。而且有了自己的参照依据。你的参照依据是什么?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参照依据来估一估一分钟的长短,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同学们转过身去用自己的方法估测一分钟,觉得时间到了,你就转过身来,看看谁估测的准。

  2、请问你是怎么感觉这1分的?(找估计比较准的学生)。

  3、他们的经验很好,你想不想试一试他们的方法?

  三、拓展、巩固练习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身边,一分钟也会有许多事情可以发生。一个忘记关闭的水龙头1分钟可以流失20000毫升水,就是相当于100瓶矿泉水。

  一个城市熄灯1分钟大约节电20xx度,大概相当于2个家庭一年的用电量。

  听了这段介绍,你有什么感受?虽然短短的一分钟,也能造成很大的浪费。

  2、1分钟能干这么多事,那你能不能根据1分钟的长短来估计一下完成下面的事情需要几分钟?

  四、总结

  说说本节课你的收获吧!

  总结:同学们,在这节课上,我们充分认识了一分有多长,感受到时间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可贵的,最后,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名名言,齐读: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下册三、生活中的大数《有多少个字》教材30页到31页

  2、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结构特点:教材首先呈现主题情境--关于祖冲之的故事,将我国数学的历史文化自然融入到学习过程之中。鼓励学生凭直觉估计字数,出现估计结果的巨大差距,引导学生寻找帮助估计的“单位”,小组合作,估一估,说一说,找到估计单位,再根据“部分”估“整体”的策略,进行估计的练习。

  (2)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大数之后,运用大数进行估计,让学生初步体会估计策略,发展数感,并为四年级的估计做铺垫。

  3、学情分析

  (1)学生的认知基础:初步会用参照标准圈一圈,认识万以内的数,感受数的大小。

  (2)学生的活动经验基础: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一些简单的数目较小的事物进行过估计:如抓一把小棒估计有多少根,估计物体的长度等。会利用数一数,圈一圈,比一比等体会估计方法的多样化。

  (3)学生学习新知遇到的困难:二年级学生生活经验比较少,对这种数量较多的事物缺乏感性认识,估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包括核心素养):经历估计活动的过程,初步体会估计策略,积累估计经验,并在估计过程中发展数感。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开展估计活动,利用数一数,圈一圈,比一比等体会估计方法的多样化,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从故事中感受我国数学的历史文化。

  5、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初步体会估计的策略,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能力。

  (2)教学难点: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6、教学方法(体现出个性化的教学):

  1、合作探究法

  2、讨论法

  3、直观演示法

  7、媒体资源(网络白板ipad手机移动终端镜像投屏PPT课件flash课件):白板投影课件

  8、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行为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1、白板出示由浅入深的两道数数题,并追问数数的方法。

  2、呈现主题情境图--图文结合的数学家祖冲之的小故事

  要求:阅读小故事,说说祖冲之是个怎样的人?

  1、利用数一数及乘法口诀等方法计算有多少个字?

  2、学生带着问题小声朗读

  1、白板出示简单的数数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基础解决问题,并为接下来的寻找估计“单位”打下基础。

  2、祖冲之的故事将我国数学的历史文化融合到学习过程之中。

  新小结(我由简单的数数活动,一步一步由浅入深,既巩固了旧知又为获取新知铺下知识基础,引领学生探讨今天的主题)

  探究新知

  一、思考一:估一估这个故事大约有多少个字?(要求学生不要一个一个地数,凭直觉进行给出答案。)

  问: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引导学生理解“大约”

  怎样来大约数学上叫做估计板书--估计

  过渡语:快速估计的结果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到底哪个结果更合适呢?

  引导学生探讨估计的方法:要求学生拿出资料一(祖冲之的小故事)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办法。

  教师倾听学生的汇报展示并给予评价,并用课件演示给予验证。教师随学生的汇报板书:

  1、一行多少字(几行)

  2、一段多少字(几段)

  3、部分相加

  教师让学生总结板书。

  比较凭直觉估计的结果和依靠估计策略得出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二)思考二:估一估,填一填,有多少粒黄豆?(课件出示图文)

  学生直觉判断的结果:

  1、估得太少,2、估得太多。

  学生探讨大约的相关问题

  1、什么是大约?

  2、怎样来大约?

  学生齐读“估计”

  学生拿出资料一,小组讨论汇报

  学生利用展台或白板汇报小组的估计办法。

  生发言:估计的方法。

  生总结不同:依靠估计策略得出的结果快而准确,凭直觉的估计结果不可靠。

  (二)、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找到估计的“单位”根据3个杯子中黄豆高度的倍数关系得出答案。

  有助于引导学生探讨估计的方法,寻找可以用于特定情境下帮助估计的“单位”。

  此处齐读意在使学生明确探索的方向

  通过“估一估,说一说”的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估计,在自主探究,动手画一画,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白板的使用使学生的想法得到科学准确地验证,有效地解决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反思,一方面帮助学生体会估计策略的价值,另一方面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

  (二)、在新的情境下,运用部分估整体的策略进行估计的`练习,对发展学生的数感非常有益。

  课件的运用使学生的猜测得意验证。

  小结(我为学生创造充分探索交流的空间和时间,通过让学生小组内交流及汇报,让学生经历估算方法的形成过程,进而掌握估计的基本策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信息技术使学生的思考过程得以有效清晰地验证。)

  巩固应用

  要求学生选择恰当估计策略完成课后练习题

  1、(课件出示练习题)以资料二的形式由学生独立完成。习题4以资料三的形式要求学生完成。

  课外延伸题:

  1、教师课件出示学生广播操队列图,提问:全校大约有多少名学生做广播操?有什么好办法来估计?

  2、提问学生:生活中你经历过估计这样的事情吗?教师追问学生举的事例是对哪方面的估计?

  3、教师请学生依据本节课所学,估计“一根大头针”的重量的办法。

  4、教师总结:

  (1)以多估少(2)以少估多

  完成数学书31页2、3、4(资料三)题。

  学生思考回答:

  1、圈一圈。

  2、一行大约多少人看看大约有几行。

  3、一个年级大约有多少人乘以6个年级。

  4、一个班级大约多少人乘以班级数。

  2、学生思考后举例并总结:高度的估计、数量的估计……

  3、学生思考后发言让学生经历观察,推理,画一画,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巩固估计的经验,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信息技术使学生的思考过程得以有效清晰地验证。

  通过身边的素材练习,体会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借助直观图片(课件)的展示,进一步熟悉关于估一估的各种类型的题目。

  将估计归类使学生思路明确

  通过逆向思维的估计(以多估少),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估计的方法。

  小结(二年级学生对这种数量较多的事物估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结合现实生活安排了一些生活中需要估计的素材,按由易到难的坡度进行设计,引导学生逐步体会估计的方法,也使学生体会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课堂总结今天的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

  (1)学会了什么

  (2)怎么学会的加深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与能力。

  板书设计有多少个字

  估计

  一行多少字几行

  一段多少字几段

  部分多少字相加

  以少估多

  以多估少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课程特点:

  1、本节课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闯关游戏,营造愉快欢乐的课堂气氛,从趣味的游戏中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点燃学习数学的兴趣。

  2、本节课借助闯关游戏串联知识点,让学生在一个比较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里充分调动出数学学习的主观意识,活跃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和意识,激发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促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和思考中,进行数学知识的深度学习。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9页例3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第三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乘除混合运算、积商之和(差)的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教材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从而真正理解并学会正确使用小括号。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学习兴趣浓厚,尤其对有趣的、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富有兴趣,因此本节课,设计了有趣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闯关游戏激励学生的学习,并设计了符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学习活动。同时,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含有小括号的加减运算,只要做好引导,利用知识迁移,学生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并不难。这一部分内容是进一步学习四则运算的基础,要培养好学生良好的做题习惯和思路。

  教学目标:

  1、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会计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2、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合理地使用括号,加深对括号的作用的理解。

  3、对含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进行脱式计算,通过对比观察让学生感受括号的作用。

  4、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培养认真仔细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计算含有小括号的脱式计算题。

  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合理地使用括号,加深对括号作用的理解。

  突破重难点的策略: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含有小括号的加减运算,但接触并不多,教学中应尽可能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和操作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操作、探究、体验、经历,感悟、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应用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预设用时:5分钟

  师:(情境)数学森林里的小动物们无忧无虑地生活着。一天,小猫汤姆突然生病了,猴子医生用超级放大镜仔细检查了她的身体,发现这是病毒搞的鬼!猴子医生说:“这病毒太厉害了,如果我们想要打败它,得去找卫生超人帮忙!”

  卫生超人知道情况后,气愤地说:“这病毒太可恶了,我一定要消灭它!不过,我需要找一些小助手来帮忙。”

  同学们,你们愿意跟卫生超人一起出发,消灭病毒吗?(愿意!)只有完成下面的考验,才能一起去哦!我们一起来看看,卫生超人的考验是什么?

  我会分类。

  ①10-(5+3)

  ②7+15÷5

  ③3×6÷2

  ④13-5×2

  ⑤5×(1+8)

  ⑥12+5-9

  师:这些算式可以分成几类?你是怎样分的?

  预设:从算式的外形特点来分,②、③、④、⑥没有括号分为一类,①、⑤有括号分为一类。

  师:真聪明!没有括号的这些算式还可以怎样分?

  预设:把它们再分成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一类,先乘除后加减一类。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把四道算式再细化分成两类,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一类,先乘除后加减一类。

  师:你们真会思考!快把掌声送给自己吧!

  师:我们再来看含有小括号的两道算式,序号①这题是我们一年级学过的,谁还记得它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

  预设:这道算式要先算小括号里的“5+3”。

  师:(小结)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我们在一年级已经学过了,知道了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师:我们再来看5×(1+8),这道算式里有乘法、加法,还有小括号,它的运算顺序又是怎样的?

  预设:也是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师:这道题到底是不是先算括号里面的?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板书课题:神奇的小括号——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卫生超人:同学们太棒了,我们一起出发去消灭病毒吧!

  师:卫生超人带着装有特效药的药箱出发了!病毒听说卫生超人即将过来城堡医治汤姆,让伙伴们在城堡中设下重重关卡刁难卫生超人。

  【设计意图:课始把算式进行分类,把学生已经学过的运算顺序进行复习,从分类中找算式的特征,确定算式的运算顺序。由此提出疑问,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同时还含有小括号的算式,是不是也先求括号里面的?从学生已掌握的运算顺序引入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下一环节探究新知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探索运算顺序

  预设用时:15分钟

  1、创境激疑,引出新知

  教学例3第一个算式:把教材中例3的'第一道计算题改编成解决问题,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师:(情境)病毒:啊!卫生超人来了!快跑快跑!

  卫生超人:病毒哪里跑!

  卫生超人立马追了上去,发现,狡猾的病毒居然用了两把锁把门锁上了。

  同学们,我们怎样才能把锁打开呢?

  咦!上面有小纸条。纸条上写着:(课件出示题目)

  一瓶洗手液7元,一个口罩比一瓶洗手液便宜5元,买7个口罩需要多少钱?

  师:从题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洗手液一瓶7元,口罩比洗手液便宜5元。要求的问题是:买7个口罩需要多少钱?

  师: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先求什么,怎样列式?

  预设:先求一个口罩多少钱。因为一个口罩比一瓶洗手液便宜5元,所以用减法计算,列式为:7-5=2(元)。

  师:知道一个口罩2元,再求什么,怎样列式?

  预设:再求7个口罩多少钱。因为一个口罩2元,买7个口罩要花多少钱,就是求7个2相加,用乘法计算,列式为:7×2=14(元)。

  师:刚才我们列的是分步算式,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同桌讨论,尝试在课堂本写出综合算式。教师巡视。

  预设1:7×7-5;

  预设2:7×(7-5)。

  2、互动解疑,学习新知

  (1)引导学生讨论:7×(7-5)和7×7-5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预设:这两个算式的数字、运算符号是相同的,但左边算式有小括号,右边算式没有小括号。

  (2)加了括号的算式,运算顺序上有什么改变?

  预设1:本来是先计算乘法7×7的,加了括号,就变为先算减法7-5。

  预设2:小括号改变了运算的顺序。

  师生共同总结:小括号有神奇的作用,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

  (3)哪一个算式与分步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

  同桌间讨论,说一说,教师补充。

  师:列综合算式时,要先求一个口罩多少钱,也就是要先计算7减5的差,需要神奇的小括号帮忙。正确的列式为:7×(7-5)。

  (4)学生独立计算,表述运算顺序。

  师:同学们,前两个课时我们学习了不含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脱式,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脱式大家会吗?拿出课堂本,试试吧!

  含有小括号和不含小括号表示的意义不相同。

  小括号表示要先计算

  不含小括号,要先计算乘法,再计算减法

  7×(7-5)

  7×7-5

  =

  7×2

  =

  49-5

  =

  14

  =

  44

  师:脱式计算时,注意在算式下面第一行抄下没有参加计算的数和运算符号,在第二行写出上一行计算的结果。等号要对齐。

  师生共同总结: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3、启思导疑,内化新知

  师:(情境)哇!左边的锁打开了,赶紧看看右边小纸条写什么。

  出示例3第二个算式:

  (77-42)÷7

  (1)指名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你会算吗?请在课堂本独立计算,同时指名学生板演。

  (3)评比交流,教师针对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分析、纠正。

  小结: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第49页,例3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用你喜欢的符号把结论画出来,读一遍。

  师:我们回到刚才的5×(1+8),先算1+8的和确实是对的。

  【设计意图:大胆改编教材,设计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情境,使原本生硬的一道算式活了起来,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感受使用小括号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设计中,由浅入深,层层深入,逐步提高,让学生感受含有小括号和不含小括号的不同,主动探索出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时,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预设用时:15分钟

  师:(情境)看!门打开了!卫生超人火速前进。咦!又有一扇门!

  1、基础练习:任选其中一组进行独立计算。

  (1)画一画:上下两题分别先算什么?在下面划线。

  (2)算一算:学生独立计算。

  (3)比一比: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小括号起到什么作用?

  同桌间讨论,说一说,教师补充。

  强调:①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②小括号有神奇的作用,可以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

  师:(情境)第二扇门打开了,卫生超人继续前进。啊!这病毒太狡猾了,居然还设置了第三个关卡。同学们,你们有信心通过第三个关卡吗?

  2、拓展练习: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教材49页做一做第3题)

  算式1:

  算式2:

  教师指名板演。

  算式1:65-5×6=35

  算式2:21÷(43-36)=3

  预设质疑:为什么算式1不用加小括号,而算式2却要加上小括号呢?

  全班交流:什么时候需要加小括号?

  通过追问,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算理,弄清楚为什么算式2要加小括号,如果不加小括号结果会怎么样?让学生从列式的意义和计算的结果的不同去分析,从而得出加小括号的必要性。

  师:(情境)恭喜同学们!成功通过第三个关卡。我们继续往前追!

  啊!狡猾的病毒在这段时间居然召集了许许多多的同伴。

  卫生超人:“同学们,我们需要一些洗手液来消灭病毒。你们赶紧去森林里的卫生超市买5瓶洗手液回来吧!”

  3、应用练习:解决问题。

  (1)

  找出题目中有用的数学信息。

  (2)题目中隐含了什么信息?(中间问题是什么?)

  (3)列综合算式解决这道题。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教师指名板演。最后集体汇报。

  师:同学们真是优秀的小助手!在大家的帮助下,卫生超人终于来到汤姆面前,让汤姆把特效药吃下。汤姆渐渐好了起来!掌声送给你们自己!

  卫生超人进行卫生教育:想要病毒远离你,一定要做到戴口罩、勤洗手,不去外面到处跑!

  【设计意图:①在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在练习中不仅凸显小括号的神奇作用,而且训练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这样既巩固了新知,也为后面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②通过小助手帮助卫生超人买洗手液,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③课堂学习也渗透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四、分享收获,总结升华

  预设用时:5分钟

  师:今天在帮助卫生超人消灭病毒的同时,你收获了哪些知识?

  学生举手发言。

  预设1:我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是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

  预设2:我学会了含有小括号的混合算式的脱式。

  预设3:我知道了含有括号的算式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师:我们回想一下学过的混合运算,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课件出示树形图总结所学过的运算顺序。

  师:这节课我们收获满满!收获了知识,就增长了见识,并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去。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再见!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把新知识纳入已经整理过的知识系统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从整体上系统地帮助学生理解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以“树形图”为结尾,前后呼应,融为一体,注意知识结构的系统性。】

  板书设计:

  神奇的小括号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小括号的作用: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

  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7×(7-5)

  (77-42)÷7

  =7×2

  =

  35

  ÷7

  =14(元)

  =

  5

  答:买7个口罩需要14元。

  【设计意图:板书简单清晰,一目了然所学知识。】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材分析:

  教材编排了一道例题,首先引导学生通过从正方形纸片、纸工袋、三角尺上抽象出直角,观察直角的图形,认识直角标注符号,从而逐步认识直角。并将抽象出的三个直角按不同位置摆放,让学生正确感知直角。接着指导学生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折出直角,并通过比较折出的角和直尺上直角的大小来地出结论: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接着学会利用已有的直角判断其他角是不是直角。同时能够找出身边的直角,并学会画出不同位置的直角。最后在认识直角的基础上认识“锐角”和“钝角”。

  学情分析:

  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是在学生对角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后的继续学习,学生主要是利用前一节课学习的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来识别直角、锐角和钝角,所以在设计教学时,我打算从注意新旧知识的结合,注意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两方面入手,让学生从已有经验得到新的发展。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脑中形成直角、锐角和钝角的概念。但当角的大小相差不大时学生可能还很难区分,有待进一步加强。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直角,通过折折、拼拼、比比等活动加深学生对直角的认识。

  2、使学生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能够在比较直角大小的过程中体验到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感知直角的特征;会画直角,判断直角、锐角、钝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

  老师这里有这样一些图形,你们认识吗?叫什么?

  2、角有什么特点?

  3、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角。

  二、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一)初步认识直角。

  1、出示一张正方形纸

  这是一张正方形的纸,它有几个角?请你也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像图上这样摆好,然后找到左下方的这个角,用手指一指,并用眼睛仔细看看它的样子,有谁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角?

  这是一个特殊的角叫做直角。(板:直角)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直角。

  通常我们会在直角上标上一个这样的符号“ ”,这就是直角符号。

  请大家在找到的这个直角上标上直角符号。

  2、出示纸工袋。

  纸工袋是什么形状的?上面有几个角?

  请你找到这个角?将这个角与正方形纸上的这个直角重叠,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角一样大,说明纸工袋上的这个角是什么角?请你也标上直角符号。

  3、请你拿出这样的三角尺。

  看看三角尺上的角,你能找到直角吗?

  谁能上台指一指。

  这三个角都是直角。

  4、猜猜看,这三个直角的大小会怎样?可以怎样来验证呢?学生动手试一试。

  5、请你拿出另一把三角尺,你能找到直角吗?谁上来指一指。两把不同的三角尺都有直角,这两个直角的大小会怎样?

  6、我这儿有一个大的.三角尺,你们尺上的直角和它一样大吗?点名上台比一比。

  7、刚才我们比较了那么多的直角,你有何发现?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说说。

  指出: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二)折一折

  出示一张不规则的纸。

  师:在这张纸上你能找到直角吗?我们可以用它折出一个直角,请仔细看。你能这样折一折吗?

  每人按要求折纸,并在折出的直角上标上直角符号。

  小组4人比一比折出直角的大小怎样?

  指出: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三)找一找,比一比。

  1、判断是否是直角。

  请各组组长将自己的数学书放在小组中间。

  用什么方法能找出数学书封面上的直角?你准备借助怎样的工具呢?

  (1)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先说方法,再动手试试。)

  比一比哪组想的方法多?汇报,展示。

  2、刚上课时,我们在正方形纸上找到一个直角,那其他三个角是怎样的呢?

  请组长将你的正方形纸放在中间,每个人比比你最近的角,然后把结果告诉组长。

  谁来说说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怎样的?

  那长方形呢?纸工袋放中间,再进行比较,组员把结果告诉组长。

  3、那你能在教室里用”比一比“的方法找找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直角吗?学生活动,汇报。

  (四)做直角。

  1、你能用两个同样的三角尺拼出一个直角吗?

  学生拼,看看哪组想的方法多?要求用”比一比“的方法验证拼出的是否是直角。

  2、再请各组拿出闹钟,在钟面上拨一拨,看看钟面上几时整时,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是直角?

  3、同桌拨完,互相验证,汇报。

  (五)画直角。

  1、我们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来画。

  要求:在点子图上任选一点作为直角的顶点,把三角尺上的直角顶点对准这一点,然后沿着三角尺直角的两边画去,这就是一个直角。

  教学反思:

  《认识直角》本课教学旨在让学生在经历认识直角的过程中,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或者折纸折出的直角分辨直角、锐角和钝角,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和简单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之后,觉得有几个难点之处应该引起重视,予以重点突破。

  1、学会标注直角标记学生对于物体表面的直角很快能找到,比如正方形、长方形这些图形上的直角。当这些图形位置发生变化,如发生倾斜以后,有些学生就要花费较多时间来比量,找出这个直角。

  2 、学会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引导学生明白,我们可以利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是否是直角。在没有三角尺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手头的纸张对折后再对折,折出一个直角来比一比。学生难免会忘记带三角尺,让学生掌握用灵活的方法来折直角这个方法很有用。

  3、学会合作三角尺拼图三角尺拼图,画出拼成的锐角、直角和钝角。这儿要让学生合作,各自拿出所需拼图的三角尺,然后合作进行拼图。这道题目其实很难的,因为例图上画的三角尺不是简图。二年级的学生擅长依样画葫芦,图例就很难让学生模拟着去画了。这里留足够的时间,让同桌按要求合作拼图。学生在动手拼图中思考,争论,直至明晰。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一、教材分析

  《辨认方向》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17-18页”的内容。这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教材设计的活动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为学生提供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因此,在教学中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现实的活动情境,增加学生探索、体验的机会,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让学生制作方向板,用方向板在教室校园内认出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方向。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会辨认东、南、西、北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东南、 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不仅要求学生能在平面图上人方向,还要求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通过学生指一指,认一认的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数学经验。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情感目标:创设师生互动情境,在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以及乐于合作的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

  3、能力目标: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五、教学难点

  在现实生活中准确辨认方向。

  六、教学准备

  课件、方向板、东、南、西、北贴片。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疑引思。

  1、电脑出示机灵狗,并配上声音:“嗨,同学们好,我们又见面了。”接着,师:机灵狗正在某地旅游,它买了张地图,可还是不 知 道怎么走, 想请大家帮帮忙,你们愿意吗?

  2、演示课件(没有图书馆、动物园、少年宫和电影院 四个建筑物),同时设问:机灵狗想知道体育馆、医院、邮局、商店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通过课件和问题情境的创设,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并且把主题图进行分解,让学生先回顾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是如何辨认的,为正确辨认新的方向做好铺垫。

  (二)解决问题,掌握方法。

  1、师:你说的真棒!这是我们上节课学过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除了这四个方向外,你们还听过哪些新的方向?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生1:我还听过东南方,在电视上天气预报里听过有东南风。

  生2:我知道西北方,听过西北风。

  生3:我知道有东北方,我姑家在东北。

  师:你姑家在什么地方?

  生3:黑龙江

  师:你们了解的真不少,对,黑龙江位于我国的东北方。

  2、用方向词说一说物体所在的.位置。

  师:机灵狗现在想知道以学校为中心西南方是指什么地方?

  生 :在学校的西南方。

  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不,学校的西方。

  生:不同意,学校的南方。

  生:同意,因为既在学校的西方,又在学校的南方,所以在学校的西南方。

  用新方向词说一说物体所在的位置。

  师:机灵狗知道了这几个地方,它还想去其他地方,请同学们帮它找找这几个地方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小组讨论、交流、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新方向词为机灵狗指 方向,使学生对新方向更熟悉起来。

  走进生活,体验方向

  (一)制作方向板

  师:同学们不仅认识了东南西北,还通过自己的努力认识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新的方向。我们来比赛,给你一个方向,你能不能认出其他七个方向,把它们写在方向班上,看谁的动作最快?

  (教师组织开展抢答游戏,课件显示:标有北方的空白方向板,大家抢答填写其他空位)

  【设计意图】将学生脑海中模糊的方向,通过制作方向板抽象到纸上,能看、能记能用,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数学模

  (二)辨认方向

  利用方向板辨认教室的八个方向。

  (1)讨论:靠什么辨认方向?

  师:我们到一个新的地方,大家靠什么辨认方向?

  生:靠指南针

  生:请教别人。

  生:看早上太阳,早上的太阳从东方升起。

  生:傍晚的太阳西落。

  师:同学们真棒,遇到问题能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而且办法真不少。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长学生的见识。

  (2)根据指定的一个方向,辨认教室的其他七个方向。

  师:大家试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能辨认出教室的八个方向吗?

  学生尝试着辨认。

  师:谁来告诉老师我们教室的垃圾箱在教室中心的什么方向?

  生:南方。

  师:知道了一个方向,其它方向你知道吗?同桌交流

  师:谁能介绍我们教室的八个方向?

  生:教室中心的南方是垃圾箱,教室中心的北方是黑板……

  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从慢到快)

  师:同学们这么能干,老师和你们做一个关于方向的游戏,好吗?

  生:好!

  面向南-- 点点头 转向西--拍拍肩 面向北--拍拍手 转向东--扭扭腰。

  向着东北--点点头 向着西北--伸伸手 向着西南--招招手 转到东南--扭扭腰。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充分体验教室的八个方向,通过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给学生休息调整时刻。

  找出自己身边八个方向的学生

  (1)体会方向的相对性。

  师:我们再来做一个游戏,以王永涛同学为中心,每个同学都想想自己在他的什么方向?

  师:请王永涛同学西边的同学起立。

  师:在他北边的同学起立、在他东边的同学起立、在他南边的同学起立。

  师:在他东南边的同学请你冲他招招手,在他东北边的同学请你冲他拍拍手,在他西南面的同学请你冲他神神手,在他西北边的同学情你冲他拍拍肩。

  (学生反应慢跟不上,有些乱,经调整后都好了。)

  师:再来一次,请马雪青同学东边的同学起立……

  (学生再经过思考、判断、调整、校正的过程)

  师:我们玩了两次,你发现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沉默)

  师:为什么同样是路静,一会在王永涛的东方,一会在马雪青的西方?

  生:我知道,她在王永涛的右边,马雪青的左边。

  生:每次的中心不同,第一次以王永涛为中心,第二次以马雪青为中心,所以我们得出的结果不同。

  师:同学们真棒!在观察和判断方向时要确定是以什么为中心。

  【设计意图】开展有趣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行动、调整自己的行动、观察判断性动过程中,从而 体验、感悟数学知识。通过提问,引发知识矛盾点,让学生充分地探讨,最终得到的结论。

  同桌活动:向同桌介绍自己八个方向的学生。

  师:向同桌介绍自己八个方向学生时,老师提个小小要求:一个同学介绍,另一个同学当裁判,然后交换,遇到困难时帮帮他。

  (再给学生实践,体验的机会。)

  练一练(课件出示练一练)

  师:看机灵狗还给你们带来了什么?

  师:谁知道我国的首都在哪?你能在地图中快速找到它吗?

  生:我国的首都是北京,有红星的地方是北京。

  师:你的眼睛真尖,你能快速 的找一找四川、吉林、台湾分别在北京的什么方向?

  生:四川在北京的……

  师:我们的家乡在什么省?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学生在图中找。

  师:老师想去打谷场转一转,谁愿意和老师一起去?谁愿意读一读进打谷场之前有什么要求?

  说一说图中的建筑物分别在打谷场的什么方向?

  师:你们用什么方法能顺利过关?

  生:首先标好方向。

  生:最好像老师一样以谁为中心用标尺画十字,标清方向。

  师:你们是个能干,爱观察的好孩子,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不会迷路。

  【设计意图】学生再次体验、实践,并会把数学知识用于实践使数学变得更有活力。

  设计学校地图。

  四、感悟生活,体验成功

  师: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你们的收获真不少。这节课大家表现真棒,机灵狗非常满意。学了今天的内容,你们不会像机灵狗那样迷失方向了吧?今后,请同学们多观察,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数学知识,希望你们能把我们学习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当中。现在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到操场绘制学校地图,比比谁画的最准确,最好。好了!让我们行动吧!

  八、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注重加强学生的体验,强调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课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方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这个内容我们不能 把它作为知识点去讲授,而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的加深体验。

  首先,通过生动有趣的电脑画 面让学生帮助机灵狗解决问题,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明确辨认方向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知识;接着通过主题图的分解,让他们说出已学的四个方向的物体,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在学生帮机灵狗找方向的过程中,让学生有了切身的体验。在课上通过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以认一认、想一想、辩一辩的活动形式,帮助学生初步感授新方向。

  其次,学生通过第一个活动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存在这些新的方向,那抽象到平面又是怎样呢?为此,让学生制作方向板为载体,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这八个方向和了解他们在平面中的位置,而且还可以帮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后边的学习中选择这个工具准确辨认出方向。这一过程是建立学生的数学模型的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总之,本课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中自主探索获得知识,教师为学生只提供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亲自进行观察、猜测、讨论、交流,并且能结合具体情境给定的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以及用这些词描述物体所在位置,让学生在活动中既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又积累了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体验数学化的过程。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养成计划和决策的能力,逐步发展创新思维。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学习中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1、师:学校组织小朋友去郊游,游玩前我们应考虑到哪些问题呢?(出示:时间安排、车辆安排、春游收费、游乐项目)

  2、出示课题:小练习

  3、——郊游

  二、计划决策、解决问题1、时间安排。

  (媒体出示时间图)

  (1)看图说一说时间。

  (2)这天我们将在外面度过多长时间?你是怎样想的.?

  (3)多媒体演示。

  2、安排车辆。

  (媒体出示:1班31人,2班28人,3班30人,每辆客车能乘坐50人)

  (1)收集数学信息,思考解题思路,可以考虑班级总人数、车辆载重人数。

  (2)渗透估算:从最邻近的整十数进行估算。

  (3)学生独立计算:可以列竖式。

  (4)渗透巧算:观察数的特点,可以先凑整。

  (5)请你安排,3个班级如何坐这2辆车?可以把一个班级进行分拆。

  3、春游收费。

  在学校收的费用1、往返车费:4元1角2、入场费:5元8角3。

  师:学校发下一份通知,你们能看懂吗?

  (1)计算:往返车费与入场费是多少?(4元1角+5元8角=9元9角)

  (2)学校准备一份食品,价钱一共是多少?

  4元+3元5角+5角+8角+1元3角=10元1角

  (3)在学校,一共要收费多少呢?(9元9角+10元1角=20元)

  (4)20元,你打算付给老师()张()元?

  4、游乐项目。

  (媒体出示游乐园图)

  (1)找一找,有哪些游乐项目?(介绍项目及单价)

  (2)如果每一项都能玩,那需要多少钱?(50元)

  (3)根据要求设计方案:给你25元(全部用光,可以重复玩),你可能怎样玩?①最多可以玩几次?(5次)②最少可以玩几次?(2次)③如果想玩3次,你可以怎么玩?④如果想玩4次,你又可以怎么玩?

  三、课堂总结:今天你学到什么新本领?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的思想。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在授课的过程中,适时的演示课件“角的初步认识”】

  1.师问: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一年级学习过哪些图形,还可以说说除此之外,你知道的几何图形?

  2.等同学做出回答后,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图形

  3.教师质疑: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三种图形与圆有什么不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圆没有角)

  4.指角。教师出示数学书,请学生指出这本书封面上的角。(学生一般会指四个顶点为角)

  5.教师指出:这个同学指出的并不是一个角,究竟哪儿是角呢,该怎样来指出一个角才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新授。

  1.初步感知角。

  (1)教师演示指角的全过程:

  师一边指角一边口述:从数学书封面的一个点出发,从这个点向直直的两边摸,这两边所夹的部分,就是角。

  (2)一边看电脑演示,一边随着电脑的演示在自己的数学书上摸角【演示课件“指角的方法”】

  (3)指名一学生到前面来指一指哪儿是角。

  (4)全员操作。边说边摸,指出一个角。

  (5)同桌的同学共同操作,指出自己三角板上任意的一个角。

  (6)小结摸角后的体会。(我们摸到的点是尖尖的,我们摸到的两条线是直直的。)

  2.折角。

  (1)教师取一张不规则的纸,经过两次对折,折出一个小于180度的角。问:老师折出的这个图形是角吗?为什么?

  (2)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形状不限),也经过两次对折(任意的去折),教师从中挑出几个有代表性的角贴在黑板上(尽可能的包含直角、锐角、钝角、平角)。

  (3)问:观察,黑板上贴出的这些图形,大家说都叫角,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每个图形中都有尖的点和直的线)

  (4)教师讲解角各部分的名称【演示课件“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从众多的角中,任选一个角,把角的两条边延长,指名一名学生板书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5)教师指黑板上任意一个角的部分,要求学生们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6)讨论。说一说身边的角。

  3.演示活动角。

  (1)问:再观察黑板上贴的这些角,有什么不同呢?(有大有小)

  (2)问:通过观察,谁能说说,哪个角大些,哪个角小些?再说说你是怎么比较出来的?

  (3)问:角确实是有大有小的,究竟该怎样比较角的大小呢?

  (4)教师让每个同学拿出自己的学具——活动角,把它张开制成一个角,并边指边说哪是角的顶点,哪是角的两条边。相邻的同学比一比,谁的角大,谁的角小。

  (5)师:以自己刚才做的角为标准,再做一个比它大的角。再以新角为标准,做一个比它小的角。

  (6)提问:通过你们自己操作活动角,你能体会到角的大小和谁有关系吗?(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得大小有关)【演示课件“角的大小”】

  (7)教学画角的方法。

  ①【演示课件“画角的方法”】全体观察画角的过程,然后请同学总结画角的方法。

  ②教师再次与学生一起回忆画角的方法:先画顶点,从这一个点起,用直尺画一条直直的线,再从这一个点起,向不同方向画一条直直的线。(板贴:先画顶点,再从顶点出发,画出角的两条边)

  ③让学生按照上面的`步骤画一个角。教师巡视画角的过程是否正确。

  三、归纳提高。

  1.问:通过刚才的研究,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图形——角;一个角有1个尖尖的顶点,还有两条直直的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我们还学会了画角的方法。)

  2.练习。

  四。质疑交流。

  1.问:除去老师向大家介绍的这些内容,谁来说说,你还知道些什么老师没有讲到的内容?或者还想知道些什么内容?(根据学生说和问的情况,酌情补充下面的内容)

  (1)角的种类(详见扩展资料):锐角、直角、钝角、平角、优角、周角……

  (2)趣味知识:放大镜能够放大字的大小,但是却不能放大角的度数。(详见扩展资料“放大镜不能放大角”)

  (3)角在生活中的用途:装修时,巧妙的利用角,可以拼摆出很多美丽多变的图案,有效的利用角,还可以节约装修修的材料,降低装修的成本。 2.自由交流。

  五、布置作业(略)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教案是关于“角的认识”这部分内容的一个教学设计。

  教学新课前,通过演示动画达到提高学生兴趣、导入新课的双重功效。

  教学过程中,大量使用动画,动态地模拟了指角、画角等数学活动,将数学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能够用一种欣赏动画的、轻松的心情进行学习。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下教材第48页中的例2及相关内容,参考苏教版和北师大版相关教材。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掌握“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对比、总结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体会数学语言表达的简洁美。

  教学重点:

  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正确的运算顺序进行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理解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课件、课堂练习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混合运算吗?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口算。

  像这样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我们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从左往右)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周末,小军和小红来到了书店,瞧,它们正在买学习用品。

  (一)提取信息、揭示问题

  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问题:小军买1个文件夹和3本作业本,一共用去多少钱?

  (二)解决问题(1),学习含有加、乘法综合算式的脱式计算。

  1.想一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和同桌交流想法。

  3.请生板演,可能出现以下方法:

  ①分步计算???4×3=12(元)

  12+5=22(元)

  ②不含括号的综合算式

  4×3+5

  5+4×3

  =12+5

  =5+12

  =17(元)

  =17(元)

  4.汇报交流:

  ①请分步计算的学生说说想法。

  ②重点突出:为什么要先算3本作业本的钱?买3本作业本用多少元?为什么用4×3计算?

  ③请列4×3+5?的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第一次对比:两位同学都认为要先算4×3,他们列式方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④请列5+4×3的学生说想法。

  这个算式如果先算5+4,算的什么和什么的钱?再乘3呢?(结合课件演示)

  所以在这道题中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第二次对比:看看这两个综合算式,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在计算时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3+5

  5+4×3

  =12+5

  =5+12

  =17(元)

  =17(元)

  5.

  学习4×3+5和5+4×3的脱式计算。

  哇,你们学会了用脱式计算帮小军算出买学习用品的钱,真了不起!我们来看看小红想买什么?

  (三)解决问题(2),学习含有减、除法综合算式的脱式计算。

  哦,小红可能想买钢笔,出示问题,你能帮她解决吗?

  1.明确问题:1个订书机比1支钢笔贵多少元?

  2.初步梳理:你觉得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1支钢笔的钱有直接告诉我们吗?得动动脑筋了。

  3.区分对比,明确运算顺序。

  小精灵为我们送来了3个同学列的.算式,哪个算式能正确解决这个问题?

  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对错都要能说出理由哦。

  8÷2-10

  10-8÷2

  10-8÷2

  =4-10

  =10-4

  =2÷2

  =6(元)

  =6(元)

  =1(元)

  第一个算式错在哪里呀?哦,那就是要改成10-4,10是谁的钱,解决这个问题就是用1个订书机的钱减去1支钢笔的钱等于多出来的钱。

  小结:像这样问谁比谁贵多少就要用较多的钱减较少的钱等于多出来的钱。

  第二、三个算式对比:你们都认为第2个算式是对的,可老师看第3个算式列的不是和第2个一样吗?

  所以减法和除法在一起要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第2个算式是怎么算的,你们看懂了吗?我们一起把这个算式请到黑板上。

  三、观察对比,总结运算顺序

  1.初步梳理

  一起来看一下今天认识的3位新朋友,当有乘法和加法时,我们先算?(乘法),有减法和除法时,我们先算?(除法)

  2.和同级运算对比

  我们把这3个新朋友请到课件上来,和前面认识的这两位老朋友对比一下,它们在计算时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3.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什么加、减法。

  4.提炼

  综合算式在进行脱式计算的时候,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要做到一看,看什么?对,看清楚运算顺序。二算,然后再进行脱式计算。

  四、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下面我们就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来挑战几道题。

  ★

  圈一圈:下面各题第一步要先算什么,把它圈出来。

  15-2×5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9÷3

  2+9÷3

  两题中都有除法,为什么这题要先算除法,而这题要先算乘法呢?

  真不错!能把新旧知识进行区别,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辨一辨:下面的计算对吗?对的在(

  )里打√,错的打×。

  6×4-2

  6+4÷2

  =24

  =10÷2

  =22

  =5

  (

  )

  (

  )

  ★★★算一算:用脱式计算完成下面各题。

  10+8×2

  18-8÷2

  =

  =

  =

  =

  ★★★★连一连:把算式和正确答案连起来。

  4+4+4

  20

  4×4+4

  5

  4+4÷4

  12

  观察这三个算式,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哇!这些运算符号可真神奇呀!

  再给你两组算式,你能在○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使等式成立吗?

  想一想:在○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

  ①

  4○4○4

  =4

  ②

  4○4○4

  =3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想知道老师的收获吗?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

  误。)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1)要完成这张表格,你准备怎么办?

  (要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报名,汇报填写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2)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少。

  最喜欢去植物园的右()人。

  你最喜欢去(),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人。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1)课件出示第1题的表格图。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共同填表格。

  (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少。

  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人。

  我喜欢()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人。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统计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校服的颜色,最喜欢去哪里春游,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活动,这个方法简便,易操作,下次我们班级调查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板书设计:

  数据收集整理(一)

  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

  红黄蓝白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

  2、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法: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发现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将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水平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引导中探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一、教材分析:

  《买电器》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五单元加 与减中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的口算,并能正确地计算。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探索并掌握整百、整十数的加减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体会算法多样化,提高口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

  掌握整百、整十数加减的口算方法。

  四、教学方法:

  引导分析法、谈话法

  五、学习方法:

  自主探 究、合作交流

  六、教具:

  图片、计数器

  设计意图 :

  数学源于生活,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 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七、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金老师最近买了新房,想要去买一些电器,谁愿意做小参谋陪老师去?那好,我们就到苏宁电器去看看吧.

  板书课题:买电器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出示《买电器》主题图,学生认真观察

  1.猜价钱

  “这里的电器可真不少呢,我们边看边做猜数游戏吧,老师周末已经向售货员打听过这几种电器的价格,请你们来猜猜。”

  师:电扇的价钱是由二个百组成,你能猜出它的价钱吗?

  (学生回答:200元)“就是200元.”出示200元。

  师:你真了不起,再来一个,听好了,冰箱的价钱是一个三位数,(赶快猜)快接近了,有九个百,六个十组成。

  (学生纷纷举 手,指名回答:960元)

  师:你们可真聪明,(出示960元)来一个难点的,电视机的价格在500元--1000元之间(学生热情很高)

  生:我猜是600元。

  师摇摇头说 :“你这个价钱有点低了。”

  生:我猜是900元。

  师:高了一个百。

  生:我知道800 元。

  师:恭喜你答对了。出示800元

  师:洗 衣机的价钱是一个整百数(700元)比700元少2个百(500元)你们可真能干。

  2.提问:看着这些家用电器,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生回答:买一台冰箱和一台电视机,一共需要多少钱?

  (教师出示学生的问题。)

  师:我们来看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一起读两遍,这个问题 该如何解决?学生回答列式:500+800= (老师板书)

  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呢?请大家想一想,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小组合作,探究算法(给三分钟时间学生交流讨论)

  “谁愿意把你的想法向全班同学介绍 一下?”

  指名汇报,老师板书出各种算法。

  (1)5个百加8个百是13个百,13个百就是1300,所以500+800=1300,(好,我们用计数器来演示一下看是不是这样)出示计数器

  师:看来,你 认真思考了.好,谁还愿意来说

  (2)5+8=13,所以500+800=1300(你也很会动脑筋)

  (3)800+200=1000,1000+300=1300(你结合了我们一年级学的凑十法)

  ……

  3.体会算法最优化

  我们研究出了这么多的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呢?同桌交流一下。

  4.小结:刚才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计算出了整百数的加法,你还能提出什 么数学问题呢?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课本第5页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算线,并会在算线上做加、减法。

  2、在算线的帮助下,通过补充和减去求差。

  3、 利用算线解决实际相差问题。

  4、学会在1个情境中用不同形式表述相差多少。

  5、培养学生的算法多样性。

  教学重点:

  1、通过图示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2、理解有关“相差多少”、“比多”、“比少”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相差多少”、“比多”、“比少”的问题,并能正确列式求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师:寒假中小丁丁发明了一条算线。

  出示:

  师:它其实就是从数射线演变而来的,变得更简化,只需标出数的大致位置,但数与数之间的位置不能出错,观察一下,这些数怎样排列?(小的数在左,大的数在右)

  2、师:下面我们也来尝试画画算线,并在上面标出数的位置。

  ⑴29 36生独立画后展示评讲。(如没有下列几种情况不必再讲)

  ①没有标出数所在位置的记号

  ②小数在左,大数在右

  ⑵34 57 19

  (3)师:我们可以将解题的'思路借助算线更清晰地表示出来。

  (箭头向右表示加)

  师:加法中借助算线表示计算方法时常用的方法是

  (1)第一步加第二加数十位上的数,第二步加第二加数个位上的数。

  (2)第一步加第二加数个位上的数,第二步加第二加数十位上的数。

  (3)先将第一加数加几凑成下一个整十数,再加上第二加数中去掉已加的数后剩余的数。

  2、减法:

  (1)要求:借助算线表示计算过程: 71-28=

  尝试将计算方法用算线表示出来(箭头向左表示减),独立练习后汇报,纠正错误。

  3、求相差问题

  (一) 观察图意,理解“相差”

  1、观察主题图:说说你看懂了什么?

  2、编一个数学问题:

  东东身高100厘米,丽丽身高78厘米,东东比丽丽高几厘米?

  4、小结:通过比较,丽丽比冬冬矮,可以说冬冬比丽丽高或丽丽和冬冬相差多少。

  (二) 在算线上计算

  1、思考:如何计算100和78相差多少呢?

  生1:100-78

  生2:78+( )=100 板书

  2、学习计算过程用算线来表示。

  3、请你在算线上尝试着自己算一算。

  试一试:小丁丁有68个玩具小人,小胖有84个玩具小人,他们之间相差多少个小人呢?

  三、总结:

  算线是一种计算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计算。

  四、检测目标达成练习:P5/练一练

  它们相差多少?用你喜欢的方法画一画、算一算:

  28和57 24和63 36和54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计数单位“千”,发现每两个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都十进的关系。能够正确地数出1000以内的数,初步感受大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数田字格、正方体、在计数器上拨珠子等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数数的过程,感受更大的计数单位和数位产生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加强思考和探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悟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数数,感知1000以内数的概念。认识计数单位“千”,发现每两个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都是十进的关系。

  难点:

  1、接近整百或者一千的数如何数。

  2、体会千以内数的数位的意义,理解相邻数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1、让学生数小正方体、复习数数方法个、十、百之间的进率。

  首先让学生快速的数出10个小正方体,说说你是怎么数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得出10个一是十。

  其次让学生在田字格纸上快速地数出100个小正方体,让学生汇报怎么数?根据学生的回答得出10个十是一百。

  2、引出“千”,初步感知1000让10个数出100个田字格的同学到前面展示,再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先让学生一百一百地数,再让全体同学一百一百地数。老师点出10个一百是一千,让学生感受一千里面有10个一百,从而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数小正方体的活动,复习100以内数数的.方法,同时引出计数单位“千”,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二)、自主探究,感知进率

  1、感“百”和“千”的进率,让学生跟着课件数小正方体。回答一个一个的数,

10个一是(十),一十一十的数,10个十是(一百),一百一百的数,10个一百是(一千)

  接着教师说通过数田字格,数小正方体等活动。关于数数你们有什么发现?先让学生议一议,再交流汇报,得出当物体的个数少时,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一十一十的数,当物体的个数多时,可以一百一百地数。如果物体的个数再多些,可以一千一千地数。

  (设计意图:“关于数数你们有什么新发现”旨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多样的意识,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发现数数的方法和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认识计数单位

  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由1000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大正方体,数一数有多少个小正方体,说一说是用什么方法数的。

  学生动手操作,自己数一数。

  小组交流。小组汇报。

  生:

  1、我是一个一个数的,1000个一是1000,一共有1000个小正方体。

  生:

  2、我是一十一十地数,100个十是1000,所以有1000个小正方体。

  生:

  3、我是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一共有1000个小正方体。

  师追问:你为什么用此方法?

  如果小正方体的数量非常多,要继续往下数,怎样数比较快?

  关于数数,你们有什么新发现?

  学生独立思考。

  小组交流汇报。

  完成教材75页做一做。

  2.读、写1000以内的数。

  出示计数器,师拨出126.

  怎样读写这个数呢?

  学生自己试着读、写这个数。

  小组交流汇报。

  师追问:你这么写是怎样想的?

  你能说说这样读的想法吗?

  这个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师拨出304

  让学生用刚才的方法读、写这个数。

  小组交流、汇报,并说出304的组成。

  师追问:“你为什么在十位写0?”“为什么读作三百零四?”

  师拨出580.

  学生独立读、写这个数。

  全班交流说说读、写的方法及数的组成。

  (三)联系生活,感受大数

  1、先请学生估一估北山小学做广播操时有多少人?然后老师告诉大家有600人,再加上400人才够1000人,让学生想象一下,1000人有多少人?

  2、感受1000张纸的厚度,让学生把12本数课本摞起来,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它的厚度。

  3、让学生看课件,估一估有多少个椭圆。

  最后小结

  (四)直观操作,实破难点

  (1)让学生利用计数器数接近整百或者一千的数

  ①一个一个的数,从188数到204,先让学生尝试数,然后让学生展示。最后教师在课件上展示数数的方法。

  ②一个一个的数,从999数到1000,同样先让尝试数,然后让学生展示,最后老师借助计数器展示数数的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珠子数数,让学生直观理解接近整百、一千的数的数数的方法。)

  (五)巩固练习,升化提高

  1、我会数数

  ①一个一个的数从803数到812

  ②一个一个的数从987数到一千

  2、我会填空

  ①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一百的数10个一百是()

  (六)全课总结

  让学生谈今天有什么收获,通过学生谈收获将对今天学习的知识做一个总结。

  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书

  1000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后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四册《千克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在低年级己经认识了克的纂础上进一步认识和学习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学要从学生己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的能力。培养他们的估测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对“千克”这个重量单位并不陌生,对这方面的知识也容易掌握。只是由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接触的重录单位一般用斤”表示。因此课上如果出现这个问题。应首先向学生说明。

  在活动过程中,要让学生分组活动。小组内的成员要分工合作。

  密切配合。最终达到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会知识。掌握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为帮助学生建立“千克”的概念,可采用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多种方式来理解掌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经历由实际问题变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在认识质录单位千克的基础上。建立起1千克的质录概念。

  2.在实际运用中掌握称物体的各种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物体重量的过程。掌握称物体的方法。并能估计物体的重量。

  2.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提高应用意识。

  3.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

  发展合情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1.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并激发起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活动过程中能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起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3.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养成善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4.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分享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电脑课件。

  2.学生准备:

  (1)课前布置同学们到商店里看一看有哪些重录单位。到菜市场亲自体验一下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2)小组准备各种秤、物品若干(苹果、梨、熟鸡蛋等等)。

  (3)小组准备1克、10克、100克、1000克的大豆四袋。

  (4)每人都称一下自己的体重。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引入新知识

  让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知识,知道比较轻的物品重录用“克”作单位来计量,然后检查老师布置的任务。并让几个学生说说自己的体重。

  有的同学在报体重时可能会说自己多少斤。这时。教师就告诉学生,“斤”是我们国家常用的重量单位。“千克”才是国际上通用的重量单位,为了便于和国际交流。我们国家也把千克作为法定的计最单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千克”这个重录单位。

  【设计意图】: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掌握知识

  (一)感知1千克有多重1.“掂一掂”。初步感知1千克食盐的质量。

  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同学先掂一掂1千克的食盐。彼此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称一称”,通过称录具体感知1千克表示的质录。

  如何知道某种物品是1千克。需要用秤称一称。秤有很多种。教师首先在电脑上出示各种秤。让学生说出名称。其次。让学生观察。认识台秤的使用方法。教师用课件演示称出1千克苹果,2千克苹果的方法。第三步是分组实验操作。让学生把自己带来的物品随便称出 1千克,然后每个同学都掂一掂。看看有多少(苹果、梨、鸡蛋、大豆……)。

  3.“看一肴,比一比”,同样1千克的物品个数有什么不同。

  4.“试一试,拿一拿”,让学生试着拿出接近1千克的物品。

  要求:每个小组试着拿出1千克物品,最后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拿的物品最接近1千克。并评选出感觉最好的小组。

  5.自由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任意称录不同质录的物品。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充分感知一亲历亲为~自主发展~探索发现~交流合作的过程。体验建立重量单位“千克”的观念。】

  (二)探索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每个桌上放有4袋不同的大豆。分别重1克、10克、100克、1000克。让同学分别掂一掂。感觉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

  然后。让每个小组报告1千克重的人豆是由多少个1克重的大豆合起来的。或者说多少个I克大豆合在一起就是1千克大豆。

  板书:1千克二1000克【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推断等数学活动,得出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三、巩固练习。拓宽视野

  (一)基本练习教科书第44页第5题、第6题。

  (二)游戏1.比一比。谁是我班的‘。铁杆秤”?

  教师准备不同的水果放在一个箱子里。推选4个学生代表到前边来。让他们每人搭配一个2千克的兜。谁最接近2千克谁就获胜。

  2.猜体重(看谁估计的最准)。

  在班里找一个同学上来。再选几个人上来分别背一背这个同学。感觉一下他的重录。然后让学生把估计的`重录记录下来。最后验证。看谁估计的最准。

  (三)动脑筋1.电脑出示:想一想。一千克棉花和一千克铁比较。哪个重?

  2.电脑出示:

  1只鹅=2只鸭2只鸭=3只鸡1只鹅=6千克1只鸭=?千克一只鸡=?千克(四)实践活动1.学校里为了大家的身体健康。安装了饮水机。并每人发了一个折叠杯子,让学生思考如何称出一杯水的重录(方法越多越好)。

  教师告诉大家。水是我们身体不可缺少的东西。科学证明,我们每人每天大约需要喝8杯水。才能保证身体的正常运行。因此。建议大家每天多喝水(一杯水大约210克)。

  2.学生知道了1千克苹果大约有几个,又知道1千克鸡蛋大约有几个。让他们估计一下。1千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练习题的设计。满足学生不同学习要求。让不同的学生都获得不同的体验和发展。充分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使我体会到对于低年级比较抽象的内容的教学。必须依靠丰富的课堂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快乐中掌握知识。在亲身经历的实践中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主要内容:《东南西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方向与位置”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2.教材内容的核心数学思想: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皆数学。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方向感,发展空间观念。

  二、学生特征分析

  辨认东、南、西、北是在学生 会用上、下、左、右描述 物体相对位置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他们能正确辨认现实生活中的方向,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现实的活动情境,增加探索体验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活动。

  三、学习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方向感,发展空间观念。

  2、在指出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的条件下,会辨认其中的三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的方向。

  3、在互动、探究的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及能力,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数学能力。

  4、在实践操作及趣味游戏中,学生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亲身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辨认东、南、西、北;能运用东、南、西、北的知识解决日 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难点:能在现实中正确辨认东、南、西、北。

  五、教学策略选择:

  根据学生的心里特征和 教材实际,本节课选择了观察、操作、启发、和情境性等教学策略,改变以往的学习方式,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自主学习、重视体验等多种学习策略,力求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态度。整堂课体现了从生活入手,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一些有趣的活动来学数学、用数学,体现了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理念。在认识方向的实践活动中有效的实现了学科知识的整合,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合作精神和空间观念。

  六、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图片,实物投影、气球、相关课件若干。

  学具准备:图片、胶棒、

  全班若干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若干人。

  七、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引发需要

  师生介绍交流:

  师:刚才我把自己介绍给你们了,现在我特别想认识你们,和你们交朋友,看谁想第一个把自己介绍给你的新朋友呢?

  生举手回答。

  师:这样介绍是不是太慢了,那怎么介绍呢?在介绍自己时,也可把你前后左右分别是谁介绍一下。转个方向再介绍,你们发现了什么?其实不管你如何转,都还有更直接的方法能说出你身边的同学的方向 ,你想知道吗?

  { 设计意图:课始师生的谈话,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融洽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并为后面认识东南西北埋下了伏笔,同时顺利地导入了新课。}

  (二)活动体验、学习新知。

  活动一:生活中辨认方向。

  1、学生用生活中的知识辨别方向。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前后左右这些表示方向的词,那除此以外你还知道哪些方向呢?(板书:东南西北)

  生:早上太阳升起的一面是东,下午太阳落下去的一面是西……

  生:和东方对着的那一方是西方。

  师:咱们用小手指一指东方、西方。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好方法,现在就请同学们来辨认一下教室的东面和西面有什么?

  指生把“东”“西”两个字贴到墙上。

  2、课件演示继续辨方向。

  师:东方和西方可以根据太阳升起和落下的地方去找,怎样才能找到南方和北方呢?

  生:看北极星,指南针,树的年轮,积雪,儿歌……(教师课件演 示并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介绍)

  师:这里还有两个字宝宝“南、北 “迷路了,谁能帮助他们找到家?

  指生贴字

  师:用你的小手指一指南和北,然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教室的南面和北面分别有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汇报,交流生活 中辨别方向的方法,将已有的前、后、左、右的方向知识与东、南、西、北建立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经常要用方位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二、教室中辨方向。

  1、玩一玩,辨一辨,看谁反应快。

  A:面向东方跺跺脚--面向西方跺跺脚,你发现了什么?

  生:东西相对

  B:面向南方拍拍手,面向北方拍拍手,你发现了什么?

  生:南北相对

  C:老师说方向,同学面向相反的方向,也可生说方向学生做动作,也可小组间同桌间互动。

  D:面向东方,点点东南西北;面向南方,点点东南西北;面向西方,点点东南西北;面向北方,点点东南西北。

  2、说一说,解决问题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同学们肯定牢记了东南西北方向,课前我们用前后左右介绍了你周围同学,现在就请你用刚才学的方向词介绍一下你周围的同学。

  小结:我们知道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还知道了东西,南北两两相对,不管我们如何转,东南西北的方向是永远不变的。

  律动:说一说,动一动

  师:前面的表现很精彩,现在我们一起来做做运动,放松一下,你们准备好了吗?(课件演示)

  向着()方说一说,太阳公公,起床了!

  向着()方说一说,太阳公公,晚安!

  向着()方说一说,北极熊,你们那里冷吗?

  向着()方说一说,小燕子,春天来了,你们快回来吧。

  {设计意图:在具体的环境中,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调动多种感官,感知南与北相对,东与西相对。所有的活动既为学生获取有关方向的知识提供了可靠的源泉,又为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提供了有利的途径。}

  (三)回归生活,玩中强化。

  面图中辨认方向。

  1、填写教室平面图。

  师:我们在生活中已经有很多的方法可以找到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现在请大家认真观察教室然后在记录纸上标明物品所在的'方向。(题卡)

  指生板贴

  师:观察比较图上所标的方向有什么不同(他们都把什么方向贴在了上面),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在绘制地图时,这样行吗?那你能想个办法吗?

  师讲故事(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由来)--我国古代皇帝的宝座都是坐北朝南的,所以那时地图的上部表示南方。而当时美国致力于西部开发,早期的地图都是以西为上,后来各国加强了交往,发现同样世界的人民做出来的地图根本不一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麻烦。人们为了方便统一,以北极星来定方向,规定以北位上,故有了现代地图上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判定方法,从而解决了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记录、讨论等方法,让学生明确地图上的方向位置。让学生在统一平面图方向的过程中,感受方法的多样性,明确了统一方向的必要性。实现了从实际方向 向地图方向的迁移,注重了对学习过程及学习方法的探究。}

  明确地图上的方向。

  (课件演示)

  3、根据天安门广场平面图,说一句有关方向的话。(课件演示)

  4、我是小小设计师:学生自由设计校园平面图,举行新闻发布会并把设计推荐给校长。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空间观念。 }

  (四)体验收获、拓展延伸。

  1、学生谈收获。

  2、实践作业 :

  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把你家到学校的路线绘制成一幅平面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 谈收获,既注重了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又关注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通过多 种形式的实践运用、发展延伸。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现了数学从生活中来,同时又运用指导于生活,以期 使学生达到自我感悟、自我认识、自我升华的效果。}

  八、学习评价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

  册数:二年级下册

  教师姓名:

  任教班级:

  二年级数学教学进度

  教学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推理、总复习等。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2、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3、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5、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6、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7、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

  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四、情感态度

  1、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3、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4、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家的信心。5、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6、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学描述生活中的事物,经历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教学措施

  1、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看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有的内容,都不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不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思考过程。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6、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10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09-19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09-26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6-07

【热】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02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02-02

【热门】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21

二年级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02-23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热】02-20

【精】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