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7-07 08:48:54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一年级数学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年级数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年级数学教案(精选15篇)

一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景里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十几减9。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发展探究、思考的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

  教学重点:

  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十几减9。

  教学难点:

  理解十几减9的退位计算方法。

  教学资源:

  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讲到小猴子水果店里的桃子可香甜了,你看(挂图出示)小白兔蹦蹦跳跳跑来了,它对小猴子说:我买9个。你们能看图提出哪些要解决的`问题呢?

  学生互相说图意。

  全班交流,提出:还剩多少个的问题。

  应怎样计算呢?

  根据回答板书:13-9=□

  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实物操作。

  讲述:假如用小棒来表示,你应该怎样摆、怎样算?(学生摆学具)

  2、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再四人一组互相讨论:13个怎样减去9个?

  3、小组汇报:你是怎样算的?

  4、结合学生的回答演示不同的算法。

  方法一:10-9=1 1+3=4

  方法二:13-3=10 10-6=4

  方法三:9+( )=13 9+(4)=13

一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实践并与同学合作的学习态度。

  教具准备:小棒、卡片和多媒体课件

  学程预设:

  课前谈话:

  今天福娃来到了我们的课堂,想考考同学们,大家有信心接受他们的挑战吗?

  一、旧知再现

  贝贝出示口算练习: 30+25 26+3 14+40 7+52

  让学生说一说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二、情境引入

  1.晶晶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能知道那些与数学有关的内容?提出一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并列出算式。

  2.比较算式,揭示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

  三、探究算理

  1.教学24+6

  (1)让学生尝试说一说24+6的计算方法,媒体直观演示。

  (2)口算练习37+3= 62+8= 5+45= 9+21=

  2.教学24+9

  (1)估算24+9,在学生估算的基础上同桌交流24+9的计算方法(可以借助小棒操作)

  (2)学生操作,汇报展示

  (3)媒体演示计算24+9的不同方法。

  (4)圈一圈,再计算。(想想做做的第一题26+7=)

  (5)口算练习29+7= 58+6= 7+38 = 5+59=

  四、巩固运用

  1.题组练习,优化算法(想想做做第二题)

  (1)口算比较,说出计算过程(4+8= 34+8= 54+8= 84+8=)

  (2).独立计算剩余两组练习。

  2.游戏:小组口算比赛

  48+6= 53+9= 73+7= 9+26=

  54+5= 34+7= 8+19=

  3.拓展练习:计算24+6+9=

  4.解决问题:用所学知识帮助福娃购买乒乓球拍。

一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元角分单位间的换算,掌握最简单的元角的计算。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简单的元角单位间的计算。

  教学难点:元角单位间复名数的计算。

  教具准备:主题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前两节课已经学习了元、角、分及其相互间的简单换算,而且也认识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为此,本节课创设一种购物的实际情境,使学生体验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今天这节数学课呀,我们的好朋友小淘气也来了,请看。(课件出示:我是小淘气,我要和大家一起到小精灵购物广场去买东西,你们愿意吗?出示第72页的图。)

  1.活动一:

  (1)小朋友,这里的东西可真多,老师都看得有点眼花缭乱了,这里有你需要的东西吗?你需要什么东西?买这些东西一共要用多少钱呢?

  (学生说,教师板书价钱,并且注意指导他们对计算过程的思考,提示大家,相同的单位相加,即元和元加,角和角加。)

  (2)该怎样付钱呢?请小朋友拿出你们准备好的钱来试一试。

  还有不同的付钱方法吗?

  (3)小组内讨论,互相说说自己要什么东西,一共要用多少钱?并且付钱。

  (4)刚才在购物广场买东西的时候,大家表现得非常好,小淘气心里非常高兴,他现在给大家出了6道题想考考大家,看谁写得又对又快。请打开课本第72页填一填。(放一段音乐。)

  填空后大家对题,并且注意纠正错误。

  2.活动二:

  就要到了,小淘气要到游乐场去玩,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一段录像,内容是小朋友们在游乐场玩的欢快场面。)

  碰碰车13元,跳跳房9元5角,空中飞人15元5角,抬花轿7元,小朋友,如果你有20元钱,你想做哪些游戏呢?你的钱够花吗?

  (学生先讨论,然后再汇报。教师注意提醒学生20元钱的限度。)

  3.活动三:

  (1)小朋友们,小淘气有一个新的想法想要告诉大家,你们想知道吗?

  请大家讨论一下,给自己的店起个什么名字?再选出一个售货员。

  咱们的货物就在课桌斗里,请你们拿出来吧。

  店名有了,售货员有了,货物也有了,万事俱备,咱们开张吧!请大家轮流当顾客,用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售货员和其他小朋友注意看看他付的钱对不对。

  (2)小朋友,我们到兰猫专卖店去看看吧,你买了什么东西?一共花了多少钱?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元、角单位的计算,在计算上要注意相同单位的数才能加在一起,如果整角数已满十,要把10角换算成1元。

  板书设计:去商店

  买牙膏和奶糖:2元6角+6元5角=9元1角

  买书包和铅笔盒:38元+12元=50元

  买铅笔和钢笔:3元7角+1元2角=8元9角

一年级数学教案4

  单元教学内容

  1.10以内物体的个数,读、写10以内各数。

  2.了解10以内数的顺序,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3.认识“=”、“>”、“<”,并比较大小。

  l单元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具体物品正确地数出10以内物体的个数。

  2.通过操作活动,能理解10以内数的'具体含义,会读、写0~10各数;在具体情境中了解10以内数的顺序,能够区分几个和第几个;结合具体实例,认识“=”、“>”、“<”的含义并会比较10以内的大小。

  3.初步经历用1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在教师引导下学会与同伴交流,初步形成合作意识,感受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l单元教学重点

  理解1~10各数的含义和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

  l单元教学难点

  写1~10各数。

  l突破措施

  根据刚入学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的机会,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一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掌握比较100以内数大小的方法。

  2、培养学生懂得在遇到问题时学会分析、判断的能够,感受到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能够自主探究比较100以内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具:计数器、0---9的数字卡片、。

  学具:多张带有100以内数的卡片。

  教学流程:

  一、问题导入,探究新知

  1、复习旧知引入:&ldqu;同学们,在你们每个人的桌面上都有一张卡片,请你大声读读卡片上的数,谁愿意说说你卡片上的数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看来,同学们都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rdqu;

  2、比鸡蛋个数。

  (1)师:&ldqu; 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片,养殖场每天都能产很多鸡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盘鸡蛋,哪一盘数量多?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rdqu;(鼓励不同想法)

  学生汇报:

  A:我数出来了,哪盘鸡蛋多。(评价:数出来的,这么快,说说有什么好方法能很快的数出鸡蛋的数量……5个5个的数,你上前给大家数一数,要一边指着,一边数,我们也跟他一起数,好吗?……5个5个数真简单。谢谢你推荐给大家这种好方法。)

  B:老师,我就看最后一排也能知道第一盘多。你看,前面都一样,第一盘地最后一排多,所以总数就多。(评价:观察得真仔细,就根据最后一排来判断,真快!)

  C:只看空格就行。(评价:数空格,这的确也是好方法:来,说说看,你怎么想的……我们看,两个盒子里的格子一样多,一个格子放一个鸡蛋,第一盘缺2个,第二盘缺4个,很明显第一盘多。看,你真了不起,从另外一个角度观察也能知道哪盘多,哪盘少。)

  4、用小于号表示,28&ldqu;﹥&rdqu;26

  &ldqu;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或者数的方法,知道了第一盘鸡蛋多。&rdqu;

  你们能用一个我们学过的数学符号表示这两个数的大小关系吗?(板书&ldqu;>&rdqu;)(读两遍)

  5、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板书:比大小)

  二、自主探究:

  (一)比较:28﹥26

  1、你们仔细观察这两个数,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释为什么28大于26呢?

  2、学生汇报:

  (1)28在26的后面,所以28﹥26,(评价:利用数的顺序得出结论,;越往后的数越大,可以。)

  (2)28里面有2个十8个一,26里面除了2个十外只有6个一,所以28﹥26。(板书:2个十,8个一,2个十,6个一)

  3、小结:你们利用数的组成,比较出两个数的大小,大家一起来看一看,28由2个十,8个一组成,26由2个十,6个一组成的,这两个数的共同特点是:这两个数十位上都是2,都表示是2个十,所以我们直接比较个位就可以了,8个一大于6个一,所以28大于26。

  看来,在比较的都是两位数的大小时,如果十位相同,我们可以直接比较个位上数,就能很快判断出这两个数的大小。(板书:十位相同)

  4、小练习:&ldqu;这种方法掌握得怎么样?来,比较一下这两个数。&rdqu;

  43﹤46 32﹥30

  (二)比较:39﹤45

  1、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利用比较个位的大小来判断两个数的`大小,你们再来看看这两个数。 (板书:39 45)

  2、在比较这两个数时,谁有好方法?

  3、学生汇报:只比十位就行……(师:不比个位,只比十位,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说一说你的道理。)

  4、总结归纳:遇到十位不同时,十位上大的数越大,这个数就越大。(板书:十位不同)

  5、小练习:57﹤66 71﹥34

  6、指着板书小结:

  比较两位数的大小时,就要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越大,这个数就越大;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同,再来比较个位上的数。这两种比较方法你会了吗?

  三、巩固提高,发展思维

  1、同桌比数卡:&ldqu;现在再来拿起你手中的卡片,这回同桌两人比一比,卡片上的数大小?谁愿意向大家一下你们是怎么比的?&rdqu;&ldqu;我们一起来判断,他们说得对不对?&rdqu;

  2、随意同其他同学比。(如:29小于47,47大于29)

  3、同老师比(老师卡片是50)大于50举左手,小于50举右手,共同判断。(其中50=50)

  4、四人小组比数卡。(两组同学)

  (1)随意抽取四张卡片贴在黑板上。

  (2)谁能给这四个数按一定顺序排排队?你有什么快方法?

  四、总结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比较100以内数大小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将这种方法应用今后的数学学习当中。

一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教材练习四5~9.

  教学目标:

  通过加减口算,使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口算方法.

  进一步巩固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指导学生正确选用条件计算所求问题.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1. 练习四5。

  先估计一下下面每题的得数各是几十多,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口算出结果并与估计的结果进行比较,集体订正

  2 练习四4。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补充六道题,先说出每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再计算.

  6+(6+4) 89—(26—20)

  87—10—5 9+(48—7)

  二.应用题练习。

  1.练习四7。

  1)出示第7题的统计表,说说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2)如果要求“小明比小红多跳几下”应选择什么条件?(学生解答。集体交流)

  3)如果要求“小红比小华少跳几下’’应选择什么条件?(学生解答,集体交流)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独立提问题解答,集体交流.)

  2.练习四8。

  1)出示第8题,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有50名同学加入少先队,有54条红领巾够不够?)

  2)“有50位同学加入少先队,54条红领巾够不够”为什么?

  3)“你知道红领巾多多少条吗?”怎样算?为什么这样算?

  3.练习四9。

  1)出示第9题,指名说图题。

  2)一共拿来40个鼠标,有46台电脑,这些鼠标够不够?为什么?(40<46,所以不够)

  3)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提问解答,集体交流。)

  三. 作业布置。

  四.教学后记:通过赛一赛的练习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巩固提高学生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

  2、能够正确地对统计图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问题。

  3、渗透排列思想,发展学生的能力。

  教具准备:

  投影仪、活页作业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修记

  一、复习

  1、下面是我们班同学画的统计图。

  星期日同学做家务的事

  ⑴、()最受同学欢迎。

  ⑵、()的人数最少。

  ⑶、扫地的比洗衣服的少()人。

  ⑷、你还能提什么问题。

  2、下表是本班第八单元测试成绩统计表。

  成绩

  优秀

  良好

  合格

  不合格

  人数

  18

  10

  6

  2

  学生根据上表的数据提出问题,进行分析。

  二、巩固提高。

  1、大屏幕出示97页4题。

  调查本班每一位同学最喜欢什么交通工具。怎么办呢?小组讨论一下,帮帮老师好吗?

  2、想出办法了吗?真聪明!快快告诉老师吧。那就这样,每位同学把最喜欢的交通工具在卡片上打上“√”号。

  3、进行统计。

  三、拓展练习。

  师:用□、△、○三张卡片,可摆出6种排法,例如:

  □△○

  请同学们试着摆出其他几种排法。

  、、、

  、

  预计学生回答:

  生1:洗衣服最受同学欢迎。

  生2:洗碗的人数最少。

  生3:扫地的比洗衣服的少2人。

  生4:叠被的有几人。

  生5:洗衣服的有几人。

  ......

  学生实际回答:

  前3问学生都能正确答出。

  生:洗碗的比叠被的少2人。

  生:洗衣服的比洗碗的多3人。

  生:扫地的和洗衣服的一共有12人。

  ......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生1:优秀的有几人?

  生2:良好的有几人?

  生3:优秀比良好多几人?

  生4:不合格的比合格的`少几人?

  ......

  学生实际回答:

  生1:优秀的人数最多,有18人。

  生2:良好的有10人。

  生3:不格的人数最少。

  生4:良好和合格的一共16人。

  ......

  预计学生大部分用画“正”的方法统计。

  生实际:用画“正”的方法统计。

  预计聪明的学生能够做出来。

  生实际:

  □○△,△○□,△□○,○□△,○△□。

  教后感想:

  学生数学课堂活页作业

  统计第三课时

  可爱的班级响亮的名字

  老师寄语:

  一、疑问空间:

  二、下面的题同学们可要好好做哟!

  调查一下,我们班的同学家里一共有多少台电视机,多少辆摩托车,多少台冰箱。

  评价专栏:

  评评你自己做的怎么样?

  老师评评你吧。

  爸爸妈妈的看法:

一年级数学教案8

  一、素材解读

  1、素材的选取: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自古以来就是一片遥远而神奇的土地,多少年以来人类就想试图踏上这片土地,在征服南极大陆的过程中不知发生过多少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与探究步伐的加快,人类正在不断地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人类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会像去近郊旅游一样,很方便地登上这片土地,欣赏它那“万里雪飘、冰雪莽莽”的美景。教材以在八十年代两个中国小学生登上南极大陆的真实事件为背景,呈现了以小朋友的视角观察欣赏南极大陆的情景,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符合儿童探究的心理需求。

  2、本单元的情景串。本单元有2个信息窗。依次是:

  来到南极--观察贼鸥

  二、单元知识分析

  1、知识基础(一年级上册):

  10以内数的认识--10以内数的加减法--11至20各数的认识--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10以内数的认识:序数、基数、<、>、=。

  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11--20各数的认识:数位(个位、十位)、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10个一是1个十、十几里面有1个十和几个一、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进位、退位。

  2、教材的地位。有三点:

  百以内数的认识的开始阶段与结束阶段;

  是数的认识领域的扩展;

  是今后学习百以内数的加减法的重要基础。

  3、知识构成。共设有2个信息窗,每个信息窗的学习内容如下:

  信息窗1:数数,认识计数单位“百”,认识数位顺序,理解数的组成,估计。

  信息窗2:读数,写数,比较百以内数的大小,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三、单元教材解读

  (一)信息窗1的解读

  1、情景图的解读。对于我们人类来讲,需要探究南极的东西实在太多,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探究南极的哪些方面?既然是小客人来到了南极,就要以小客人的视角来审视南极。另外,本单元只有短短的两个信息窗,教材不可能对南极的方方面面都作介绍,只能选取典型的素材作为学习内容。教材以冰雪、冰山为背景,选取南极大陆特有的动物--企鹅、海豹与海鸥作为探究材料,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

  2、情景图中的信息。

  隐性地呈现了企鹅、海豹与海鸥的数量信息。

  企鹅--有10堆,每堆10只;海豹--24只;海鸥--23只。

  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本信息窗设计了1个红点,1个绿点,共2个例题。

  红点:有多少只企鹅呢?学习数数,认识计数单位“百”

  绿点:有多少只海豹?学习数位顺序,理解数的组成

  4、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

  (1)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新的数位“百位”,知道百与十之间的关系以及100以内数的组成(数的组成是指能用计数单位来描述抽象这个数--知识与技能)。

  ※经历用小棒、计数器表示100以内数的过程,初步形成100以内数的表象,发展学生的数感(数学思考)。

  (2)知识与经验

  知识:20以内数的组成以及对个位、十位的认识是学生的知识基础。

  经验:生活中积累的“数”数的经验,数学思想方法:集合的思想(10个一是1个十、10个十是一百)的迁移,等量代换思想(用小棒代替企鹅)的迁移。

  (3)教具、学具准备

  学具:每位同学准备十几根小棒、皮筋(用于捆小棒)。

  教具:教师为各小组准备一个计数器。

  5、例题教学的具体阐释

  红点:有多少只企鹅呢?

  活动一:数一数:猜想--验证--反思--升华。

  猜想:请同学们猜一猜有多少只企鹅?(80只、100只、100多只等)

  验证:怎么样才能知道我们估计得对不对?引导学生想到“数一数就知道了”,并指导学生打开课本,用铅笔尖指着数。

  反思--升华:在引导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对数数的过程及方法进行梳理:

  虽然小朋友们数的方法不一样,但都能数出是100只企鹅。你们觉得哪种方法好?用哪种方法数又对又块?

  我们在数的时候,可以一只一只地数,也可以2只2只地数,数出10只以后用笔圈起来,用同样的方法接着往下数,数出10只以后再用笔圈起来,最后我们就可以10只10只地来数--10、20、30......90、100。

  为什么要这样进行总结与梳理?

  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对学生来说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情,但要数得又对又快,必须要经历多次数数活动体验,并在此之上对数数活动作总结,感悟数数活动的一些基本规律,既数数的方法,也正因如此,当学生数完以后,教师总要引导学生对数数方法进行总结,以便使学生从最原始的数数中摆脱出来,也既数数方法的升华。这是数的认识的基本规律,也是数学教学的一般要求。从课堂上来看,两位教师都能引导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而且还能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但在进行数数方法的总结时,意见出现了分歧。表面上看起来,10只10只地数要比一只一只、2只2只地数要快,所以教师甲引导学生“可以10只10只地数”。但是,“10只10只地数”不仅儿童做不到,就是成人也难以完成。事实上,数数是按照一定的次序将物体的数量逐步累加的心智活动,为了达到不重复不遗漏且又对又快的目的,在逐步累加的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而这个规律必须以眼睛能看到的精确数量为标志。“心随眼动”,“心”既思维,“眼”既观察,思维伴随着观察到的数数规律而流动。人们之所以一只一只或2只2只地数,是因为一只或2只是眼睛能看到的并且能够使思维不间断流动的精确数量,是数数活动的基本模型,符合人们的一般数数习惯(单数、双数),是观察与思维的最佳结合点。“10只10只地数”也是数数活动的一个基本模型,但在这个模型建立之前,既在得到10只这个集合的过程中,常常还要经历“一只一只或2只2只数”的过程。因而对学生数数活动过程的总结梳理应该是:先经历一只一只或2只2只数出每一个10只的过程,再经历10只10只数出100只企鹅的过程,在这些过程中,不仅体会数数方法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感悟渗透其中的数学思想--十进制计数思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数数过程是建立在数学方法之上的数学思想的升华过程。正像《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所指出的--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较而言,教师乙的引导更为科学合理。

  活动二:摆一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合作完成摆出100根小棒的活动。

  如果我们要把100根小棒摆出来,能不能想个好办法,让别人一看就知道是100根小棒?引导学生想到“十根十根地摆”既:数出10根小棒,捆在一起;然后再数出10根小棒,捆在一起......

  下面就请小朋友每人数出10根,捆在一起,咱看谁做得好!

  下面老师请几个小朋友站起来,举起你们手中的小棒,放在一起,一共是多少根?教师随后数:1个十,2个十,3个十,4个十,5个十,噢,5个十,共有多少根?共有50根。

  再请一个同学站起来,举起小棒,现在有多少根?6个十就是60根。

  再请2个同学站起来,举起小棒,现在有多少根?8个十就是80根。

  还不够100根,怎么办?再请两位小朋友站起来,举起小棒。

  噢,现在就是100根了,咱们一块来数一数好不好?1个十,2个十,3个十......9个十,10个十,共有100根。

  在数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数过的合在一起。同时板书:10个十是一百。

  活动三:拨一拨--用计数器表示100。

  小组探究--汇报交流--指导探究--抽象概括。

  小组探究--下面我们在计数器上把100这个数表示出来。

  汇报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估计学生可能想到下面的几种方法:①一个珠子在个位上就是1,在十位上就是十,在百位上就是100。②我们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来表示。在个位上放了10个,都去掉,这10个用十位上的一个珠子表示就是10;1个珠子是10个,2个珠子是20个......10个珠子就是100个。③把10个珠子去掉后,用前面(或百位)的一个珠子代替。

  指导探究--教师演示:个位上摆1、2、3......10个珠子,把这10个一珠子去掉,用十位上的一个珠子来表示;十位上从一个十接着摆,2个十、3个十......十个十,把这10个珠子去掉,用百位上的一个珠子来表示。

  师生合作:教师拨珠,领学生一起完成在个位上摆10个珠子去掉后用十位上的一个珠子来代替,然后在十位上摆10个珠子去掉后用百位上的一个珠子来代替的拨珠表示100这个数的过程。

  抽象概括--在个位上摆1个珠子就是1,在十位上摆一个珠子就是10,在百位上摆一个珠子就是100.100里面有10个十。

  大家看,一个珠子放在这一档上就表示100,那这个珠子所在的这个位置应该叫什么?(百位)为什么?

  需说明的是,为学生提供的计数器,“百位”亦可先不写,以实现数位的动态产生过程。至此,100个数就认识完毕。

  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倒着数:一个一个去掉,2个2个地去掉,5个5个地去掉,10个10个地去掉。

  绿点:有多少只海豹呢?

  活动一:数一数: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引导交流,注意从结果和数的过程两个方面进行引导。如过程探究:数出10个圈起来,圈两次,还有4只,就是24只。

  活动二:摆一摆:你能不能用小棒把24这个数摆出来?请2人合作。然后汇报,随后概括:10根一捆,2捆是20根,与4根合起来就是24根。

  活动三:用计数器表示:请小朋友在计数器上把24这个数拨出来。

  在引导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一起完成在计数器上拨出24这个数的过程。

  梳理:充分利用板书。

  10010个十

  242个十和4个一

  232个十和3个一

  454个十和5个一

  323个十和2个一

  请大家猜想以下,45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1?32里面呢?教师随后板书出来,这是一个演绎探究的过程。

  利用补充后的板书,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

  一是数的组成:这些数都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十位上是几就是几个十,个位上是几就是几个一。

  二是数位顺序: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数,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6、自主练习

  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是第1、3、4、5四个题均应设计挂图。如果没有挂图,就难以操作。二是指导练习,不光要说,还要活动,还要动笔去做,教师应先示范,学生再去模仿。

  第1题:出示挂图,可不要文字要求。估一估要求学生要能马上说出估出的数是多少。

  估计的结果对不对呢?就要来数一数。先让学生在课本上数,然后汇报数量,随后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数,教师可随学生回答的过程,在图上画一画,分成一定的区域,以便不漏数,不重复数。

  第2题:此题目的是“培养学生按数的顺序、数的规律数数的能力”。先采取师生共同活动方式,可按照课本的例子进行,如:①老师写出一个数35,请你从这个数开始往后数。②往前数。③5个5个地往后数。④往前数等。可结合计数器拨数进行。要求学生按照这个样子,任意说一个数来数。

  第3题:目的是从物(情境)抽象到数。

  可结合实物来进行。或当学生读图理解困难时,用物来帮助。让学生弄懂图的意义后,教师先填空,学生模仿填。

  第4题:目的是数的组成练习。形式:可用连线方式来解答。注意的是:可结合计数器进行练习。

  第5题: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背景:以青岛海滨真实的场景为背景,青岛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唯一的伙伴城市,将承担帆船的比赛任务。与第一题的区别:在于只“估”不“数”,因为太多,数不过来。教学时可先“估一估”:估一估有多少只?能数得清吗?有这么多帆船,它们在干什么?(训练、游玩)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随后教师作介绍。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有什么想法?(这就是题目要求进行的“说一说”)

  第6题:此题渗透了“区间套”思想。

  教学时,可让一个同学协助进行:老师抓一把,小朋友数一数记在心里作为小秘密,请大家估计有多少个。接下来同桌互做游戏。

  此类游戏要求学生课下与同学、与家长做几次,作为一个实践性作业布置。

  如果有时间的话,补充练习可以计数器为工具,进行数数的练习,为建立数的表象来操作、熟练。

  (二)信息窗2的解读

  1、情景图的解读。在上一个信息窗中,小朋友对南极大陆特有的动物--企鹅、海豹与海鸥进行了近距离的观察,本信息窗不仅有对企鹅、海豹与贼鸥近距离的观察,也有对它们远距离的观察,所以在呈现方式上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方式,以此来表现南极大陆这种特有生物种群数量的众多。

  2、情景图中的信息。

  隐性信息--一是望远镜镜头里面呈现的天上的贼鸥和冰上的贼鸥,二是冰面上的企鹅和海豚。

  显性信息--小朋友数出来的“天上有四十七只贼鸥,冰上有三十二只贼鸥”。

  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本信息窗设计了2个红点,共2个例题。

  第一个红点:怎样写呢?学习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

  第二个红点:天上的贼鸥多还是冰上的贼鸥多?学习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4、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

  (1)教学目标

  ※在认识数位顺序、理解100以内数的组成的基础上对数的读写规则进行概括。

  ※在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天上的鸟多还是冰上的鸟多,实际上是求47大还是32大)、并经历用数学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数学思考、数感)的过程中,正确进行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知识)。

  (2)知识与经验

  2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是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经验、方法基础。

  100以内数的组成、数位顺序是抽象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知识基础。

  100以内数的读写是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

  (3)教具学具准备:每个小组准备一个计数器。

  (4)学生基础、学习难点与数学抽象的关系:尊重学生已有的基础和经验,以难点的突破为切入点,抽象与梳理读数、写数的规则。

  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学生的基础,不难发现,学生在生活中已经会读、写100以内的数,这是本节课重要的基础。本节课如果把教学仅仅定位在会读、写的层面上,学生就不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也就是说,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对读、写数的规则进行抽象与升华,学生才能在数学上得到进一步发展。数学抽象的难点是对读写规则中“高位”的理解,这个难点的突破,可以借助于计数器的帮助来进行,因为仅从字面上来分析,学生是很难抽象出“高位”这个规则的,只有把每一个数与这个数在计数器上的样子进行比较,才能较为容易地进行抽象。

  (5)从情景到问题:要让学生经历再数出四十七只贼鸥、三十二只贼鸥的过程。虽然情景中已经表述出了天上有四十七只贼鸥、冰上有三十二只贼鸥,但对这个数目学生信不信呢?只有带领学生再数出来,学生才会确信无疑。在确信无疑的前提下,学生才会集中精力投入到下面的学习活动中来。试想一下,如果学生对这个数目有怀疑,在下面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可能还会去数,就可能不能集中精力随着教师的思路去学习。

  5、例题教学的具体阐释

  第一红点:“天上有四十七只贼鸥,冰上有三十二只贼鸥”,四十七、三十二怎样写呢:数一数--写一写--摆一摆--议一议。

  数一数--指在教师的引领下共同完成数一数望远镜镜头里面的贼鸥数量是不是四十七只与三十二只。

  写一写--写出四十七与三十二这两个数。

  摆一摆--把四十七与三十二这两个数在计数器上摆出来。为了下面梳理的需要,可以接着让学生再写几个100以内的数,并把这几个数摆出来。

  议一议--充分利用板书内容,既在对每一个数探究过程中形成的由计数器、写作、读作三部分组成的板书。以下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谁能发现我们在读数时有什么规律?写数时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得到:从左边读、写;从十位读、写;从前往后读、写等。

  最后教师引导抽象: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同时解释“高位”的意义:左边这一位是十位,一个珠子表示“十”;右边这一位是个位,1个珠子表示“1(个)”,左边这一位就叫“高位”。

  第二个红点:天上的贼鸥多还是冰上的贼鸥多?猜想--验证--反思--升华。

  猜想--把“天上的贼鸥多还是冰上的贼鸥多”这一问题的答案猜想出来。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相信他们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验证--指导让学生探究为什么“天上的贼鸥比冰上的贼鸥多”。

  反思与升华--在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梳理:

  一是问题解决的实质--求“天上的贼鸥多还是冰上的贼鸥多”,实际上就是比一比47和32的大小,只要比一比47和32谁大就可以了。这就从数学的角度对问题的解答给予了解释

  二是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梳理--一是从数的组成上进行解释,既4个十比3个十大,所以47比32大;二是可以借助于一个数进行比较,既47比40大,32比40小,所以47比32大。三是从“继续数”的角度进行比较,既32接着再数才能到47。

  在对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进行梳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建立数的大小的方法。

  三是用数学符号进行抽象--既47>32,32<47。

  通过以上说明不难发现,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为:第一,计数器作为教学用具贯穿学习始终,为建立表象,培养数感而操作。第二,遵循“表象--概念”的教学模式,既“先探究--再概括”,与传统教学截然相反。吸收西方教学优点,发展我们的传统优势。第三,尊重学生的经验,把能解决的问题先来解决,以此为基础,进行抽象、概括与升华。

  为什么强调计数器在学习中的作用?--建立数的意义表象的需要。

  儿童对数的认识水平,必须以理解数的意义为目标,而数的意义的理解,必须以能用计数单位来表述数的组成为标志,如24里面有2个十和4个一,100里面有10个十。这个目标的实现,是以建立起数的意义表象为基础的,如听到或看到24这个数,马上就会想起它在计数器上的样子,因而,借助计数器反复操作,进行数与计数器算珠的不断转换,是建立数的表象进而抽象数的意义的有效途径。有了反复操作的基础作保证,当儿童脱离计数器思考时,就会有思维的原型作借鉴与参考。没有在计数器上的反复操作,只去进行反复地讲解、训练与表述,那是脱离形象思维的逻辑推理,不符合儿童认知的特点与规律。其训练途径有:一是看(听)数拨珠,既在计数器上拨出看到(听到)的数。二是看珠说(写)数,既说出(写出)计数器上表示的数。训练方式有;一是在教师统一引导、调控上完成;二是当学生有了一定基础后进行同桌之间、小组之间的学习活动;三是发现典型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为优秀学生提供表演的机会,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

  6、自主练习

  1、2、3、4、5、7、均应制成挂图,以方便教学。

  第1题:目的:由数的表象抽象到数的练习,为建立数的表象服务。计数器作为现实情境到数的中介,是一个桥梁的作用。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试填、汇报、反馈辨析与纠错,改正,然后再读。还可以教师挂出插图,引导口述、填写,然后让学生填写、齐读。

  第2题:目的:数的顺序、数的规律。题中写出的这些数是为寻找规律、填数服务的,也既利用这些数去发现规律、填数,然后填写所缺的数。接下来再横看、竖看、斜看时,整体寻找规律。

  教学时挂出插图,看能发现什么?通过说出不明白的同学能明白,利用下面的填写。然后试填,教师巡视、指导。接下业寻找规律:能发现什么?然后去读,采用对比读的方式:即读个位是6的数,十位是6的数。

  第3题:目的:同第1题一样,通过由数的模型到数的写法及大小比较,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第4题:是数的大小比较的另一种形式练习。涂上颜色,即把大数再描一描,不是把大数的方格涂上颜色。教师可作一个样子,让学生模仿。

  第5题、第6题:整十数加减法。建议围绕此内容安排一节课(或半节课)。创设一个利用整十数加减计算的情境,从情境中抽象算式,猜想得数,利用小棒、计数器作解释。然后做第5、6题。第5题的左右2个题应作对比,让学生明白:左边合起来,右边是去掉。解答后应使学生明白:2个十加3个十等于5个十,是50;7个十去掉4个十是3个十,是30。可领学生读几遍。右边的题的虚线框要动态出现为好。

  第7题:目的:培养数感,即把握数的大小的能力。教学时可先让一位同学拍球,如拍40下停下来,然后口述:课前张老师与李老师比赛,张老师比这位同学多得分,李老师不大会拍球,比这位同学少一些。并出示图片(与课本形式一样),让学生猜想。有了这个基础,学生再去做书上的题就容易得分。

  聪明小屋:如果以课本这种文字题来处理的话,属于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对大部分同学来说难以理解,因为要找到符合条件的数确实要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教学时可采用归纳推理的方法,先写出70-90的所有数(师生同时写上,学生能写多少就写多少),寻找符合条件的数,如:一个数在70和90之间,个位和十位上的数相差5(72、83)(注意这句要求应写下来),然后让学生总结方法。

  (三)“我学会了吗”的解读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基数、序数、数的顺序,大小、多少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感。(数学思考)

  (2)通过动手实践,由100以内的数作引导,经历点、线、面、图形之间的转化(转换)过程,体会它们之间的关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情感与态度)

  基数:如“一共有50个数”,50是基数。

  序数:第1个数是2,第50个数是100,“1”“50”即是序数。

  顺序:连线时可从大小到,亦可从小到大,这就是顺序。

  大小:圈出数,就能知道大的数是谁,小的数是谁。

  多少:第一次圈5个数,第二次圈8个数,圈出的数个数不同。

  2、教学设计

  (1)连线--动手实践

  看到这幅图,你发现什么?想做些什么?(连起来)

  猜一猜:连线以后是什么图形?你想怎样连起来?在图下的3个问题中,学生最想做的是连线,不妨先从第2个问题开始。

  (2)数的个数

  问题:刚才在连线的时侯,你注意到了一共有多少个数?你是怎么知道的?(怎样才能知道有多少个数)

  学生可能说:数一数有几个点。数一数有几个数。还有的同学可能看到都是“双数”,会猜想到有50个数。错误的想法是“有100个数。

  “数”一数:学生年龄小,要使他们确信有50个数,不妨一齐来数。

  反思:为什么数到第5个的时侯是10?第10个的时侯是20?第50个的时侯是100?--使学生回答:因为它们是2个2个表示的。

  小结:第一个点用2表示,第2个点跳过了“3”,用4表示,下一个点还要再跳过一个数,中间隔了一个数。所以写到100的时侯不是100个数,是50个数。(这里是把100÷2=50进行渗透)

  (3)数的大小

  问题:老师圈出几个数,你能发现什么?

  再圈出几个数,又能发现什么?

  解释数:你是怎么知道××最大?学生可能会说:这几个数是30、32、34、36、38、40,越来越大,所以40最大。但这是从小到大的顺序来叙述,仍没有说明为何最大。

  小结:要引导学生从数的组成说明数的大小。可借助计数器进行。

  (4)扩展

  结合上面学习,补充一些内容,扩展强化认识。

  (5)单元反思--丰收园

  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习了好多数学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可从数的大小、多少、组成、数位等方面进行。必要时教师引导说出。

一年级数学教案9

  一、教学设计说明

  《认识时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的学习内容。这一内容是学生在上学期学习了“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钟表及时间的一些知识,知道如何看整时和半时。而本节课则是教学用“ 5 分 5 分数”的方法来认读时间,并通过实际的操作知道 1 时 =60 分。学生通过观察和自己的动手过程来感受时间,使他们在观察与操作过程中,经历和感受时针与分针的运动情况,从而构建学生的时间观念,这就构成本堂课的主要任务,学生在熟悉喜爱的生活情境中和操作活动中认时间、表示时间,切实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会正确读、写钟面上的几时几分,知道 1 时 =60 分。

  2、 在认、读、写的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蕴含的时间观念。

  3、 通过时间与生活联系的事例,让学生体验时间的宝贵,进行良好生活习惯的教育。

  教学重点:时、分的认识。

  教学难点:几时几分的认读。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时钟模型;学具――小钟。

  教学预设: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位小朋友,想认识她吗? (课件出示婷婷的录像)

  师:看一看婷婷在干什么?

  生:起床、吃早餐、上学、上课。

  师:她什么时间起床?你是怎么认的?

  她什么时间吃早餐呢?怎么认的呢? (学生一一口答)

  师:婷婷上学和上课的时间你们都会认吗?跟你同位的小朋友说一说。(学生互相说一说)

  归纳:分针指着 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分针指着6,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半。

  二、指导探究

  1 、 用 5 分 5 分数的方法认识时间

  ( 1 ) (课件出示图片)婷婷现在在干什么呢? (做操) 这是婷婷做操的时间 (出示钟面 9:15),你们还会认吗?

  ( 2 )是几时几分呢?谁会认?(学生尝试认读,并指导写出 9:15)

  ( 3 )分针指着 3 ,为什么不是 3 分,而是 9 时 15 分呢? (学生尝试说) 我们来看看钟面上是怎么走的。 (课件演示)

  师归纳:分针走了几小格就是几分。

  ( 4 )分针指着数字 3 是 15 分 (出示钟面模型) ,分针指着其他的数字是多少分,你们知道吗?同位互相说说,并在书上填出来。(学生先讨论,再独立填,然后集体反馈,教师板书在黑板上)

  2 、认识时、分的关系

  ( 1 ) (指着模型)分针走了一圈是多少分?分针走了一圈的时候时针走了多少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演示) 。

  ( 2 )时针走了多少?它们所用的时间是相等的,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

  板书: 1 时 =60 分

  ( 3 )你们的小钟面上也是这样的吗?自己拨一拨,看一看吧。边拨边观察,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多少?

  3 .新课小结

  除了能认几时整、几时半,我们还会认几时几分了。为我们的进步鼓掌!

  三、实践运用

  1 .小游戏

  小游戏――“我来拨钟你们说”

  看分针指的数字,你能很快地说出是几分吗? (师生互动)

  你们自己想玩这个游戏吗?自己拨一个,请同位的同学说一说。 (生生互动)

  2 .婷婷特别喜欢参加学校里的活动。老师给她拍了几张照片,想看看吗? (课件出示:跳舞―― 2:40,捏橡皮泥――3:05)

  师:她在什么时刻参加什么活动? (学生说)

  这两个时刻你们还会写吗? (学生独立写,重点指导 3:05的写法,集体反馈。)

  3 .拨一拨,说一说

  ( 1 )这是少儿台的电视节目单(课件出示) ,婷婷最喜欢看这个时间的节目,是什么呢? (课件出示有时刻 2:55的钟面) 同学们请你猜一猜。

  ( 2 )你们喜欢看什么节目呢?在小钟面上拨出来,让你的小伙伴猜一猜。

  4 .连线

  ( 1 )电视节目这么好看,有几只小动物也想来看呢。可是小动物还没找到自己的座位,请同学们帮助他们找一找,要求动物身上的时刻和座位上的时刻一样。(课件出示小动物身上的钟面和凳子上面的时刻)

  ( 2 )拿出作业纸,自己找一找、连一连。

  ( 3 )小狗怎么没有座位啊?这儿还有一个空位置,谁能说出它的时间?(学生说,课件出示并完成连线)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了婷婷的学习和生活。你们喜欢跟她交朋友吗?我们不仅跟她交上朋友,还要向婷婷学习珍惜时间,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附:板书设计

  认 识 时 间

  1时=60分 2时40分 3时5分

  2:40 3:05

  五、教学反思

  用“ 5 分 5 分数”的方法认识时刻

  师: (课件出示图片) 婷婷现在在干什么呢?

  生: 做操。

  师: 这是婷婷做操的时间 (出示钟面 9:15) ,你们还会认吗?是几时几分呢?

  生 1 : 9 时 15 分。

  师:你还会认这个时刻,真了不起!

  生 2 :还可以说 9 点一刻。

  师:你还知道 9 点一刻呀,你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妈妈跟我说的。

  师:你是怎么认的呢?

  生 1 :时针走过了 9 ,就是 9 时多了。

  生 2 :分针走 1 大格是 5 分,走 2 大格是 10 分,走 3 大格就是 15 分了。

  师:可我看到了分针指着 3 啊,为什么不是 3 分而是 9 时 15 分呢?我们来看看钟面上是怎么走的。 (课件演示)

  师:分针怎么走的啊?

  生 1 :分针走了 15 下。

  生 2 :分针走了 15 个小格。

  师:分针走一小格是 1 分,那么分针走了 15 个小格,就是 15 分。

  反思:

  在用“ 5分5分数”的方法认识时刻这个知识点的教学上,教材既安排了认读时刻的教学,又安排了写时刻的教学,尤其3时5分这个时刻的.电子表表示方法学生很容易写错。何不改变一下呈现方式,让学生学得更轻松一些呢?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结合婷婷做操的情境引出认时刻的教学。在认 9时15分这个时刻时,我给了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尝试着认时刻。孩子们各人说着各人认时刻的方法,当老师肯定他们认对了的时候,学生的喜悦之情真是无法言喻。

  活动一:认识时、分的关系

  师: (指着模型) 分针走了一圈是多少分?分针走了一圈的时候时针走了多少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演示) 。

  师:时针走了多少?它们所用的时间是相等的,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

  生:可以用等号表示。( 教师板书: 1时=60分 )

  师:你们的小钟面上也是这样的吗?自己拨一拨,看一看吧。边拨边观察,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多少。

  活动二:从钟面上认读时间

  师:看分针指的数字,你能很快地说出对应的是几分吗?( 教师拨钟学生认)认得真快!你们自己想玩这个游戏吗?自己拨一个,请同位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相互开展活动 )

  活动三:从实际生活中认读时间

  师:这是少儿台的电视节目单 (课件出示) ,婷婷最喜欢看这个时间的节目,是什么呢?(课件出示有时刻 2:55的钟面) 同学们请你猜一猜。( 生猜,并说说如何认的)

  师:你们喜欢看什么节目呢?在小钟面上拨出来,让你的小伙伴猜一猜吧。(学生活动 )

一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1~5的数字卡片、点子图;学生准备1~5的数字卡片、5个小圆片、5根小棒。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从现实中抽象出数。

  1.谈话:观察第14、15页主题图,你看到了什么?数一数有几个?

  2.跟周围的小伙伴交流,同时教师到各组共同交流并指导。

  3.学生汇报。

  4.教师根据汇报情况把卡片1~5贴在黑板上进行认读,同时让学生找出自己的数字卡片,并摆在桌子上。

  二、反馈实践?

  1.老师说一个数字,你能用小棒表示出来吗?你还能用其他方式表示吗?

  2.老师拿出3个苹果,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和老师同样多的苹果数吗?

  3.同桌之间考一考。

  三、感知数的顺序?

  1.逐次感知1~5的顺序。

  学生先摆1个圆片,再摆1个是几?这个2是怎么得来的??(依次感知3、4、5的来源。)

  2.整体感知。?出示点子图,请学生给它们5个排排队。

  四、开放性活动

  1.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物能用1~5表示?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

  (1)小组交流。?(2)汇报。

  2.猜数游戏。

  提问:这个数比2大,可能是几??这个数比4小,可能是几??这个数比3大而且比5小,可能是几?只有这一种可能吗?

  3.用你们桌子上的圆片、小棒、卡片等摆出你喜欢的图形,并跟你的同伴说说分别用了几个学具。小组活动。

  五、学习写数:

  1.这些数你会写吗,谁愿意上来写一写?

  2.你认为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3.师示范,生学写。

  六、小结:你学到了什么本领?

  板书设计:12345

一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 知道几个和第几个的不同含义,会区别几个

  和第几个。

  2、 掌握5以内的顺序,会按数的顺序从小到大,从大到小

  填数。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景图,揭示意义:

  1、师:昨天是星期天,红红要乘车到奶奶家去。

  2、师;红红来到了车站,你们看车站上共有几个人?

  (共有5人)

  板书:几个

  师:我们一起数一下,怎样数的`?(从左到右数)

  师:好!你们数得真好!现在再来看看老奶奶排在第几个?(第4个)我们一起来数数看。

  板书:第几个

  师:老奶奶年纪的了,走路也有困难,你们猜叔叔、阿姨会怎么做呢?(让老奶奶先上车)对!我们也应该像叔叔、阿姨那样讲文明、守秩序,还要尊敬长辈。

  师:现在看一看,老奶奶排在第几个?(第1个)

  师:红红排在第几个?(第5个)

  3、小结:从排队乘车的队伍中,我们知道几个就是指共有几个,第几个是只按顺序数到那个位置上的一个。

  (揭示课题:几个和第几个)

一年级数学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0”表示的几种含义,可以表示没有、水结冰时的温度、起点的含义等等;并且能正确地读、写“0”。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0”的含义,在生活中会运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以及探究、交流、合作的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认识到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结合进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点:

  理解“0”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出示小猫钓鱼图,讲故事导入,提出问题?

  第1只小猫钓了几条鱼,写几呢?

  第2只小猫钓了几条鱼,写几呢?

  第3只小猫钓了几条鱼,写几呢?

  再来看看,第四只小猫它钓了几条鱼呢?

  一条都没有怎么来表示呢?

  (二)自主探索,体验0的含义。

  (1)学生自主思考,怎么来表示“一条都没有”。

  (2)同桌交流。

  (3)集体反馈。

  得出:一个也没有时用“0”表示。

  ,0是一个数,比1、2、3、4……要小。

  (4)指导“0”的书写。

  (三)实践体验。

  (1)学生“分铅笔“。

  理解“0“的含义(表示一个物体都没有)。

  想一想“0还可以表示什么?

  同桌交流,全班反馈。

  (四)拓展巩固

  (1)数一数有几朵花,并写下来。

  (2)读一读,写一写。

  (3)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还用到“0”

  (五)小结:这节课你感到最有趣的是什么?

  四、教学反思:

  “借助小猫钓鱼”的有趣情境,呈现一组连环画,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变化过程.教师在这里注意联系学生的儿童心理特点,通过学生喜欢的'讲故事的形式,丰富学生的感性积累,发展学生的数感。学生之间的评价也很重要,在学生评价中,教师有意识的进行引导,让学生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优点,引导学生正确的进行互评。

  让学生观察图,找出“0”让学生说说“0”的含义,从而明确“0” 让学生不仅可以表示没有,还可以表示其他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直观体会“0”的实际含义。教师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性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和合作意识。教师让学生初步感知“0”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注意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认识。

一年级数学教案13

  一、巩固旧知进行铺垫

  1、口算练习 (出示口算题卡)

  10+2= 4+10= 13-3= 12-10= 6+10 = 10+5= 15-5= 17-10=

  [请一两个学生说一下你是怎样算的一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多少,一个十和几个一中去掉几个一剩多少]

  2、数的组成的练习。

  6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8个一和5个十合起来是多少?

  46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 28里面有几个一,几个十?

  [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巩固达到对新知识进行铺垫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

  1.利用进行动画演示:小明要过生日,请了好多同学,妈妈带小明到商场去买酸奶。(显示妈妈领着小明到商场的情景。)售货员阿姨先拿给妈妈30瓶(显示30瓶酸奶在左边),又拿给小明2瓶(显示2瓶酸奶在右边),问: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请学生观察要买的酸奶,怎样放的,引导学生看到成排放置,每排10瓶,放了三排,还放了两瓶]

  2.解决30+2。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一共买了多少瓶酸奶? 师板演用小棒代替 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 板书:30+2=32 说说是怎样想的?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求30和2合起来用加法,依据百以内数的组成: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32]

  3.还可以怎样列式 解决2+30。

  教师板书:2+30=

  独立思考后写在练习本上,发表意见,进行全班交流。

  巩固练习 30+3= 6+20= 70+8= 9+40=

  4.解决32-2。

  教师问:现在我们知道妈妈给小明买了32瓶酸奶,仔细看图发生了什么事(小明拿走2瓶),还剩多少瓶?请列出算式,学生口答,教师板书:32-2=30。你能告诉大家是怎样计算的吗?

  指出:为什么要进行减法计算,再依据减法的含义,从32里去掉2,计算32-2的结果,可以依据数的组成知识,32里面有3个十和2个一,去掉2个一还剩3个十,就是30;还可以这样想: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3个十和2个一加在一起就是32,从32中减去2个一,就剩下3个十即30。

  巩固练习 63-3= 57-7= 48-8= 29-9=

  [请多个学生说说怎样算的,新知的强化。让学生明白整十数加一位数与相应的减法的算理]

  三、运用实践操作

  1.摆一摆,算一算,并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请一名学生在实物展示台上摆小棒,请其他同学一起按要求摆小棒学生仔细观察后,提出问题在练习本上写出相应的算式,并由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先摆5捆,再摆6根 (一共有多少根?)

  50+6=56 6+50=56

  先摆44根,再拿走4根。 (还剩下多少根?)

  44-4=40

  2.填一填 连一连

  课本做一做第一题填空,个别同学在展示台上展示,集体订正。

  第二题数学游戏:在课本上连线,在展示台展示正确者奖励玉米图片

  3.我当小法官

  4+60=46 4+60=64

  4个一和6个十合起来是64 4个一和6个十合起来是46

  65-5=60 65-5=6

  5个十和7个一合起来是57 5个十和7个一合起来是75

  74-4=? 90+6=?

  [出示小兔和小猫他们那分别对应同一道题,结果不同,学生用手势比划小兔对还是小猫对,面向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出的是学生容易出错的`题,学生在明白算理及仔细观察对比下选出正确的。最后一组题要求学生自己解答进一步巩固]

  四、解决问题(第43页的第6题。)

  在这里将首先出示一张春天的景色图进行情景创设,﹙春天到了,老师带同学们去春游,在出游时出现了一个小问题,需要你们来解决﹚运用多媒体出示课本上两人对话的场景(有老师3名,学生40名,45瓶矿泉水够吗?),看后先进行同桌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会用算式表达的同学,可以列出算式来。请个别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40+3=43 4345 所以够 ﹚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的什么知识?我们学的是整十数加一位数和几十几减几这样的减法,下课以后同学之间互相出题,互相说得数,回到家里,和家长互相出题,互相说得数,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一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能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2、用加减混合计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图意,正确列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第1题。

  课件演示:池塘边有几只小鸭子在游玩,其中6只在池塘里嬉戏,3只小鸭子赶过来跳进了池塘,玩了一会儿,其中有4只小鸭子上岸回家了,剩下的仍在嬉戏.

  你能把看到的'数学问题讲给大家听吗?

  学生根据画面内容独立填写算式并算出得数。

  交流:为什么要“6+3”呢?(因为3只小鸭子赶过来,和原来的6只合起来就9只了。)

  为什么又要(-4)呢?(因为4只小鸭子回家了。)

  2、第2题

  师:小狗、小猫、小羊和小猪手上都拿着妈妈给它们的一把钥匙,身后是它们的家。钥匙上都有算式,只要算出得数就能打开自己的家。你能帮它们找到家吗?

  (1)用线把算式和得数连起来

  (2)投影交流

  3、第5题

  出示图

  1、谁能看图说出几个数学问题/

  2根据画面内容独立填写算式并算出得数。

  学生交流计算过程。(重点说说计算顺序)

  同时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和做文明乘客的思想教育。

  二计算练习

  小朋友们计算得这么快,大家来比一比,看谁又快又对,好吗?

  1、比赛计算第4题

  2、出示第6题:横行、竖行上的三个数相加,各得多少?

  独立填在书上

  反馈、评价、订正

  3、出示第7题

  同桌比赛,边指格子边报得数看谁算得快。

  三、书写练习:第3题

  1、指导学生写算式的格式

  2、独立完成

  四、拓展练习:拿钱币活动

  每人拿出4张2角纸币,8个1角硬币,一个5角硬币。

  思考:要拿出8角钱,你能想出几种拿法?

  操作。

  交流汇报,投影显示所有拿法。

  五、课堂小结。

一年级数学教案15

  练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受要根据实际需要求取商的'近似值。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完成P35 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分析过程,并讨论结果的`处理?(为什么这样处理?)

  二、巩固练习,判断这几题如何处理结果?

  1、有 110米的布,做儿童套装,每套用布2.3米,能做多少套?

  2、有110吨的煤,用载重2.3吨的小车运,需运多少车?

  3、P34 5如何处理结果?组织学生讨论,鼓励他们说出理由,在交流中,自己发现不足校正。

  4、P35 9 (先说出解题思路,再解答)同上

  5、P35 10 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不同方法 6、小结,请学生说说感受。

  三、拓展练习 教师可请学生编题,交换练习本解答。

  课后反思: 1、第8题中“8个相册”是多余条件;第9题中“450克”是隐藏条件。

  2、第9题中 (1)450÷16=28.125(克) 28.125×9=253.125(克) 253.125克≈0.25(千克)

  (2)450÷16≈28(克) 28×9=252(克) 252克≈0.25(千克) 出现两种解法,其实第一种还好懂一些,但教参建议的是第二种。有一定难度。且我个人也担心,换成其它数字,是否可以?

  如: (1)455÷16=28.4375(克) 28.4375×9=255.9375(克) 255.9375克≈0.26(千克) (2)455÷16≈28(克) 28×9=252(克) 252克≈0.25(千克)

【一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一年级北师数学教案02-25

一年级数学教案10-13

一年级数学教案09-22

一年级下数学教案01-27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02-05

一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02-23

一年级数学教案04-25

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案01-07

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案07-02

一年级数学教案【热门】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