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4-06-29 16:19:45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必备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必备15篇】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

  抽取游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抽取问题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并能解决有关简单的问题。

  2.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抽取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抽取问题的.基本原理。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

  盒子里有同样大小的红球和蓝球各4个。要想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同色的,最少要摸出几个球?

  1.猜一猜。

  让学生想一想,猜一猜至少要摸出几个球。

  2.实验活动。

  (1) 一次摸出2个球,有几种情况?

  结果:有可能摸出2个同色的球。

  (2) 一次摸3个球,有几种情况?

  结果:一定能摸出2个同色的球。

  3.发现规律。

  启发:摸出球的个数与颜色种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不难发现:只要摸出的球比它们的颜色种数多1,就能保证有两个球同色。

  二、做一做

  第1题。

  (1) 独立思考,判断正误。

  (2) 同学交流,说明理由。

  第2题。

  (1) 说一说至少取几个,你怎么知道呢?

  (2) 如果取4个,能保证取到两个颜色相同的球吗?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二第1、3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重点:

  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

  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

  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教室有多大,它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米。(长大约8米,宽大约6米。)如果我们要绘制教室的平面图,若是按实际尺寸来绘制,需要多大的图纸?可能吗?如果要画中国地图呢?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时也把一些尺寸比例小的物体(如机器零件等)的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再画在图纸上。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这就是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应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比例尺的意义。

  1.什么是比例尺(自学书上内容,学生交流汇报)

  出示图例1

  在绘制地图和其它平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扩大),再画在图纸上。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2.介绍数值比例尺

  让学生看图。

  “我们经常在地图上看到的比例尺有这两种:1:100000000是数值比例尺,有时也可以写成:1/100000000,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100000000厘米。

  3.介绍线段比例尺

  还有一种是线段比例尺(看北京地图),表示地图上1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50km的实际距离。”

  4.介绍放大比例尺

  出示图例2

  “在生产中,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需要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以后,再画在图纸上。下面就是一个弹簧零件的制作图纸。“

  学生看图,“你知道比例‘2:1’表示什么意思吗?这也是一个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是2:1

  比较这个比例尺与上面的比例尺有什么相同点,什么不同点。

  相同点:都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不同点:一种是图上距离小于实际距离,另一种是图上距离大于实际距离。

  5、总结

  比例尺书写特征。

  (1)观察:比例尺1:100000000

  比例尺1/5000000

  比例尺2:1

  (2)看一看,比例尺书写形式有什么特征。

  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6、比例尺的化简和转化

  “我们再看一下北京地图上的这个线段比例尺,这里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厘米:50千米,你会把这个线段比例尺转化成数值比例尺吗?”

  说明:这两个数量的单位不同,所以先要把它们化成相同单位,再化简。

  “是把厘米化作米,还是把米化作厘米?为什么?”(因为把米化作

  “50千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把50千米改写成5000000厘米。

  “现在单位统一了,是多少比多少,怎样化简?”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5000000

  教师出示比例尺不同的地图给学生看,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比例尺各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最后教师指出

  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

  ②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如10厘米:10米,要把后项的米化成

  ③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项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过程要求

  (1)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写出数值比例尺)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3)汇报交流结果。

  2、完成课文练习八第1~3题。让学生完成第48页的“做一做”。教师可提醒学生注意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化成同级单位。集体订正时,要注意检查学生求出的比例尺的前项是不是“1”。

  四、课堂小结

  (本课要点:1、比例尺的意义;2、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的互化;3、注意单位名称的改写,如把千米和厘米的换算就是扩大或缩小100000倍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会根据比例的意义组成比例。

  2、经历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过程和运用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3、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目标展示。

  1、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有关比的知识,你能说说什么是比吗?举例说明比各部分的名称。

  2、今天,我们要在比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新知识(板书:比例)。

  3、看到这个数学新名词——比例,你的脑子里产生出哪些问题?

  【老师有选择地板书如:什么是比例(或比例的意义),比例的组成及名称,比和比例的区别等。】

  4、同学们提的这些问题都很有价值。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教学比例的意义。

  1、我们从学习数学开始,几乎天天都用到等号,你能说出几个含有等号的式子吗?说说等号在式子中的作用是什么?(连接左右两边相等的两部分)

  2、自主探究,初步形成印象。

  (1)两个比相等可以用等号连接吗?

  (2)你能在练习本上写出两个可以有用等号连接的比吗?

  (3)和你小组内同学交流你写出的式子,并说明理由。

  (4)学生汇报。

  3、形成概念。

  (1)像黑板上我们所列出的这些式子叫做比例。

  (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比例吗?

  (3)老师小结: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4、深化概念,巩固练习。

  (1)你认为组成比例的关键是什么吗?(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2)你能抓住这个关键写几个比例式吗?(2分钟的时间看谁写得多,并且和别人的不一样。)

  〈二〉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比例各部分有自己的名称?你知道吗?

  (预设:学生如果不清楚的话,教师说明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找出黑板上这几个比例的内、外项。

  3、比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比例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1)把黑板上的这几个比例式写成分数形式。(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2)找出它们的内、外项。

  (3)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三〉比和比例的区别。

  1、小组讨论、交流。

  2、全班交流。

  3、小结: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式子。比例有4项,比有2项。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1)、表示()的式子叫做比例。

  (2)、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要看它们的()是不是相等。

  (3)、写出比值是的两个比():()和():(),写成比例是()。

  (4)、选取48的4个因数组成一个比例是()。

  2、课本32页国旗尺寸成比例吗?

  3、课本33页“做一做”第2题。(用右图中的4个数据可以组成多少个比例?)

  (1)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3)教师引导:比例的变化有规律可循吗?若有能用已学的知识解释吗?如不能解释,课后请预习课本34页。下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学情分析: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的知识后的一个实际运用,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与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征,并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研究图形的放缩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图形的相似。感受学习比例尺的必要性。欣赏图形的美感。

  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用于学生画图的水彩笔、尺子、方格纸。贺卡图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温固互查

  二人小组互述:

  刚才还看不清,现在为什么看清楚了?(投影出示:一张台历纸)

  二、自学质疑

  1、仔细阅读教材28页,独立完成以下内容。

  2、如果下图中的.长方形表示我们教室的大小,你能按4:1的比将图形放大,画出“巨人”教室的大小码?试一试,与同伴交流。

  3、如果有图的三角形表示“巨人”用的三角尺,你能将这个三角形按1:4缩小,画出我们用的三角尺吗?

  3、通过上面的研究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三、合作解疑

  1、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

  2、讨论交流:怎样画图才能画的与原图像?

  四、巩固拓展

  1、下面哪个图形是图A按2:1的比放大后的图形?哪个图形是图A按1:2的比缩小后的图形。

  2、下面的每个方格表示1cm2。先按要求将图形放大或缩小,在回答问题。

  3、把下面的图放大,比一比谁画得像。

  4、你知道日常生活中的哪些地方也应用到图形放缩的知识呢?

  五、总结反馈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自己学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同伴学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后我会在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更加努力的。我可以得到( )颗星。☆☆☆☆☆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难点:

  1、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在学生观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昨天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希望这些知识能对你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有帮助。

  二、教学比例的意义

  1、认识比例

  (1)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

  (2)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求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

  (3)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6.4:4=9.6:6。或6.4/4=9.6/6

  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4)你能说说什么叫比例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比例的意义)

  (5)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一)复习导入

  1、昨天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希望这些知识能对你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有帮助。

  (二)教学比例的意义

  1、认识比例

  (1)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

  (2)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求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

  (3)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6.4:4=9.6:6。或6.4/4=9.6/6

  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4)你能说说什么叫比例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比例的意义)

  (5)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内容

  教材第17页及第18~19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圆柱,了解圆柱的特征。

  2.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3.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体验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的学习方法。

  2.经历圆柱侧面展开的操作过程,体验比较、发现、归纳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从生活中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概括、抽象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圆柱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

  突破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圆柱形的实物,认识圆柱的各部分。

  难点认识圆柱侧面展开图,理解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突破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发现方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结合实物,质疑引导。

  学法观察比较,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粉笔盒、圆柱的教具模型、长方形硬纸、木棒。

  谈话引入

  教师出示粉笔盒,提问:这是什么图形?

  (长方体)

  是的,我们以前学习过长方体和正方体,并且知道它们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板书:圆柱的认识)

  探究新知

  1.观察实物,认识圆柱。

  教师用课件出示茶叶罐、药瓶、纸筒等物体,引导学生观察。

  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小组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并给出图形的名称。

  你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

  (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的主题图)

  2.教学教材第18页例1。

  (1)如果把刚才看到的这些圆柱形物体的形状画下来会是什么样子?

  引导学生对照圆柱模型和图形认真观察,并适时讲解: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底面;周围的面(上、下底面除外)叫侧面;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高。(板书)

  圆柱的底面是什么形状?两个底面有什么关系?组织学生拿出圆柱形实物观察。

  (圆柱的底面都是圆,并且大小一样)

  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圆柱周围的面,你发现了什么?

  (圆柱的侧面是曲面)

  (2)教师出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

  请同学们把长方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和我一起快速转动木棒,看一看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

  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后,汇报结果:转动起来像一个圆柱。

  (3)巩固应用,完成教材第18页“做一做”。

  组织学生先独立做一做,再在小组中相互说一说。教师最后集中讲解。

  3.教学教材第19页例2。

  (1)组织学生摸一摸圆柱模型,看一看圆柱侧面在哪里,猜想一下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

  组织学生分小组操作:剪开一个圆柱模型的侧面,再展开观察。

  (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底面和高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经过分析、比较,概括得出: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板书)

  (3)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

  (圆柱的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

  巩固练习

  1.教材第19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指名回答并进行点评与讲解。

  2.教材第19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读题,教师提问:该长方形的长展开前是什么?(圆柱的底面周长)

  追问:那宽呢?(圆柱的高)

  组织学生完成计算得出答案,集体订正。

  3.教材第20页练习三第1题。

  教师指名回答,点评并总结: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是两个相等的圆。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这一类图形有几个共同的特点:比如它们的上、下底面都是圆,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并且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板书设计

  圆柱的认识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底面;

  周围的面(上、下底面除外)叫侧面;

  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高。

  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7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

  过程与方法:

  1.能用正负数表示生活 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初步学会用负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和欣赏自然景色的美。

  教 学重点 :正负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能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课件呈现教材图(第2页)例1,提出问题:“观察上图,你能发现什么?”

  二、新知讲授

  (一)学习例1

  1.明确气温的表示方法;观察各地的气温数据。

  “~”左面的温度表示当地的最低气温,右边表示当地的最高气温。

  有的数据前面加了“-”号,如哈尔滨-27°C~-19°C。长沙的最低温度是0°C。

  2.明确0°C表示的意义。

  (1)温度的计量单位。

  (2)标 准大气压下,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是0摄氏度,记作:0°C。

  (3)比0°C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比0°C低的温 度叫零下温度;0°C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

  3.明确-3°C和3°C表示的意义 。

  (1)表示零上温度时,在数字前加“+”,一般情况下省略不写,这里的“+”不是加号,而是正号写作3°C,读作三摄氏度。

  反之,-3°C表示零下3摄氏度,读作负三摄氏度;

  4.根据情境图中的信息完善表格,并让学生明确个数据表示的意义。

  (二)学习例2

  1.出示例2教材情境图,问题:“存折中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学生一一回答存折中各数表示的意义,最后教师总结。

  2.明确正负数的意义。

  教师引领学生进行总结。

  3.正负数的读写方法及0的特殊性。

  读法:“+”读作正,“-”读作负;

  从左往右的顺序读数,先读“正”或“负”再读符号后面的`数字;例如:+6.3读作:正六点三;- 4读作:负四(若数字前面的正号省略不写,则读数时也可不读)

  写法:在数的左侧写上“+”或“-”,例如:正八十写作:+8 0;负八十写作:-80。

  0既不是整数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点。

  4.正、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5.完成第四页的做一做的第二题。

  (三)学习例3

  1.课件呈现教材图(第5页)例3,提出问题:“如何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行走的距离 和方向呢?”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画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 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 生把直线上 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分别找到 1 .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1.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7.完成第5页的做一做。

  三、巩固应用

  1.完成练习七的第2题。

  2.完成练习七的第3题。

  3.完成练习七的第4题。

  4.完成练习七的第5题。

  5.完成练习七的第7题。

  四、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百分数的认识”

  教学目的:

  1、认知目标:创设生活情景,学生体验百分数的价值;在体验大量生活实例的基础上,概括出百分数的意义,并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及区别。会读写百分数,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意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实例,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百分数意义的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喜欢运动吗?喜欢怎样的球类运动呀?(乒乓球等)。我们学校运动会上举行了小学生投球入盆比赛,从赛场得到部分信息是:(出示课件)一号选手投中9个;二号选手投中19个;三号选手投中23个。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引出百分数。

  师:通过上述信息,三位选手中,你会选谁当冠军呢?生1:我选择投中23个的,因为他投中的最多。

  师:有不同意见吗?生2:我觉得没有办法选择,因为我们不知道他们投了多少次?

  师:看来只知道投中的个数这一个数量还不行,必须知道投的次数。请看:(出示表格)

  一号:投了10次二号:投了20次三号:投了25次

  师:你能用分数表示出他们投中的个数占总次数的.几分之几吗?

  生1:一号选手投中的个数占投球次数的9/10;(板书:9/10)

  生2:二号选手投中的个数占投球次数的19/20;(板书:19/20)

  生3:三号选手投中的个数占投球次数的23/25;(板书:23/25)

  师:现在,能看出谁是冠军吗?生:比较难。

  师:谁来想个办法?

  生:通分,把它们变成分母相同的分数。

  师:好,谁来汇报?你把这三个分数转化成分母是多少的分数?

  生1:9/10=90/100

  生2:19/20=95/100

  生3:23/25=92/100

  师:现在看,哪位选手投得最准?因此我们应该选几号选手当冠军?

  生齐声:我们应该选择二号选手当冠军。

  师:像这样分母是100的分数,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看教师是怎样书写的。

  师板书:90%

  师:你能把这个数读出来吗?

  生:读作一百分之九十。

  师:读作百分之九十。大家齐读一遍。

  师:像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百分数,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百分数的意义。(板书:百分数的认识)

  师:%叫做百分号。你能把其它两个分数改写成百分数吗?(指名板演)

  2、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师:结合刚才投球入盆的游戏,你能说出90%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1:一号选手投中的个数占投的次数的90%

  师:用自己的话说说95%和92%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2:二号选手投中的个数占投球次数的92%,……

  师:好,我们对百分数有了初步的了解,请大家参考课本82页,思考并合作讨论下面三个小题:(出示)

  (1)例题是比较什么?

  (2)学习百分数有什么好处?

  (3)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先思考后同桌讨论)

  生汇报:(板书: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师补充:百分数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种倍比的关系。

  3、指导写法、读法

  师: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的形式,怎么写,让书本告诉你,书本是最好的老师,自学83页并口答:

  (1)如何书写百分数?

  (2)怎样写百分号,写百分号时应注意什么?

  (3)把上面的三个分数改写成百分数,读作什么?

  (4)练习:百分之九十百分之六十四百分之一百零八点五

  (5)百分号前面可以是什么数?

  师:这样百分数的读写也解决了。板书:(读写)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写百分数(小游戏)

  师:按要求写出十个百分数,当老师说“停”的时候,同学们立即停笔,好吗?学生写,教师计时开始

  师:你写了几个?占总数的百分之几?

  生1:我写了7个,占总数的70%。

  生2:我写了9个,占总数的90%。

  生3:我写了10个,占总数的100%。

  师:100%说明什么?

  生:说明他完成了全部任务。

  师:某同学完成了总数的80%,他写了几个?

  生:他写了8个。

  2、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师:下面我们进行填空练习。(出示课件)

  (1)鸡的只数是鸭的75/100还可能写成()。

  (2)六年级的三好学生占本年级学生的17/100,还可以写面()。

  (3)一堆煤重29/100吨,还可以写成()。

  生1:第(1)题还可以写成75%。

  生2:第(2)题还可以写成17%。

  生3:第(3)题还可以写成29%吨。

  师:大家同意吗?

  生:第(3)题不可以写成29%吨,应该是0。29吨。通过学习,我们知道,百分数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比,所以不能带单位的。

  师:你说的真棒!大家为他鼓掌。

  师:通过刚才练习,你发现今天所学的百分数和以前学的分数在意义上有什么不同呢?(同桌互说)

  师小结: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数,也可以表示两个数的比,今天所学的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比,所以它的后面不能写计量单位。我们要认真区别分数和分率各表示的意义。

  3、收集信息,进一步体会百分数的意义(生活中的百分数)

  (1)、一个儿童体内所含的水分占体重的80%。

  (2)、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统计结果显示:中国新生儿中,男孩是女孩的112% 。

  (3)、在感染非典的人群中,医务人员约占20% 。

  (4)、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5。5万亿立方米的淡水被污染,这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

  (5)、我国耕地面积是世界耕地面积的7%,我国人口占全世界的22%。

  师:你能结合例子中的百分数来谈谈你的体会或感受吗?

  4、综合练习:进一步巩固分数与百分数的不同(示课件)

  5、拓展应用:百分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成语里也有百分数。

  师:百分数不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有许多成语还能用百分数表示呢?

  师:先说说成语的含义,再用百分数表示。

  四、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百分数无处不在,它就在我们身边,请同学们带着对百分数的认识和理解,到生活中去寻找更多的百分数、让百分数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服务。最后教师送你们一句名人名言,与大家共勉。示大屏幕成功=99%的汗水+1%的灵感

  五、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认识

  9/10=90/100

  19/20=95/100

  23/25=92/100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表,折线统计图表及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及制作步骤,进一步明确各种统计图表的适用范围。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渗透“实践第一”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讲述练习

  上几节课,我们一同学习了统计图表,通过这节课的练习,要求大家掌握各种统计图表的特点和制作步骤,进一步明确各种统计图表的适用范围,并能正确制作它们。

  二、复习提问

  1、统计图表有几种?绘制统计图表前必须先做哪些工作?(搜集资料、整理数据)

  2、统计图表的纵栏目和横栏目怎样确定?怎样画才能做到美观大方?

  3、制作统计图表一般分哪几个步骤?应注意些什么?

  4、统计图有哪几种?积肥什么特点和作用?

  5、统计图纵轴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如何确定单位长度?绘制轴时应注意些什么?

  6、制作统计图一般分几个步骤?

  三、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经过整理,总结归纳如下:

  1、意义:把搜集的资料经过整理,填在一定格式表格内,用来反映情况、说明问题。

  2、统计图 意义:把统计资料中的数量关系用图形表达出来

  3、条形统计图 容易看出图中数量的多少

  4、折线统计图 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5、扇形统计图 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练习:

  完成教材71页练习十四的第6题。

  让学生自己动手先绘制统计表,再绘制成折线统计图。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指出纠正。强调栏目的分项及统计图的纵轴比例尺的画法。

  总结各种统计图应用的不同范围。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内容:

  第15页“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第1~9题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与练习理解和掌握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2.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及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问: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有关百分数的数学知识?还有什么疑问?

  小组讨论:

  1.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本单元学习的稍复杂的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二、练习与应用

  1.完成第2题。

  (1)理解出油率的意思。

  (2)明确出油的原料、油、出油率的关系:出油千克数÷原料千克数=出油率(板书)。

  (3)学生填表计算,然后指名交流解题方法。

  (4)完成第3、4题。

  给学生一些时间独立完成,然后交流,重点分析第4题,并将这两题进行比较。教师及时小结:当单位“1”的量已知时,就是求单位“1”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当单位“1”的量未知时,通常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方程解答。

  2.完成第1题。

  (1)学生先独立完成。

  (2)交流点评。

  (3)学生总结有关百分数实际问题的特点及思考方法: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时,可以先求出多(少)几的数是多少,再求多(少)几的数是单位“1”的百分之几;也可以先求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然后再求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

  (4)教师指出:在解决这一类实际问题时还要根据具体题目分析解题方法,因为有时题中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已知数量;有时单位“1”的量未知,要先求。所以我们解决问题时还是要认真读题和仔细审题。

  补充以下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学校合唱队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女生比男生少百分之几?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

  学校合唱队有男生25人,比女生多5人,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

  学校合唱队有女生25人,比男生多5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百分之几?女生比男生多百分之几?

  学生解答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交流,及时统计学生正确率,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3.综合练习

  完成第5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解题思路,重点分析每一题的数量关系式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比较。

  (3)总结:当单位“1”的 量已知时,可以直接用乘法求出相关的未知量;当单位“1”的量未知时,通常用方程解答。

  完成第6题。

  (1)学生读题后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与同桌进行交流。

  (2)学生独立解答,稍后指名学生板演。

  (3)讲评时重点将两小题进行比较,强调单位“1”的量已知和未知时的.不同处理方法,了解其他学生解答情况。

  鼓励学生列方程解决,然后及时交流。

  完成第8题。

  (1)理解题意,适当解释“合金”的意思。

  明确:一块黄铜的千克数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铜的千克数,二是锌的千克数。

  (2)学生独立解答后交流解题思路,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法。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与练习,你觉得自己哪些地方学得较好?哪些地方还要继续学习?

  四、布置作业

  课内作业:教材第15-16页的第5-9题。

  补充以下题目,供大家选用:

  1.为纪念“嫦娥一号”卫星飞月成功,六(1)班同学开展了自制纸火箭创意大赛,一共制作了纸火箭72个。其中女生制作的数量是男生的60%,男、女生各制作了多少个?

  2.春节期间,一台彩电的促销价为20xx元,比原价降低了110元。这台电视机是打几折出售的?

  3.一桶油,用去的比剩下的多20%,用去的比剩下的多16千克。这桶油还剩下多少千克油?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成数”的含义,能熟练的把成数写成分数、百分数。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2)在理解“成数”含义的基础上,能自主解决与此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利用生活情境重现结合所学数学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通过引导对比和学生的自主探索,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成数”的含义,能熟练的把成数写成分数、百分数。正确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理解的基础上,与百分数应用题建立联系,正确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有关成数的信息。

  2、要求学生复习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3、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上节课当中,我们应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折扣的问题,今天继续应用百分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当中成数的问题,那么什么是成数呢?成数与百分数又有什么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成数的知识。(板书课题)

  师:农业收成,经常用“成数”来表示。例如,报纸上写道:“今年我省油菜籽比去年增产二成”……

  师:同学们有留意到类似的新闻报道吗?

  生:学生汇报收集相关报道。

  [设计意图:师通过谈话直接引出课题,让学生知道本节课要学习的课题和带着问题去学习求学,再从生活中知道的有关成数的信息进行汇报,让学生明白成数与有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互动新授。

  1、认识成数的含义。(打开课本第9页自主学习)

  (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通称“几成”)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学习认识成数的含义]

  2、会把成数改写成分数,百分数。

  (1)成数与分数、百分数又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理解?比如说,增产“二成”,你怎么理解?(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板书:

  成数 分数 百分数

  二成 十分之二 20%

  (2)、理解三成五的改写:二成就是十分之二,也就是20%;那么三成五又怎样改写呢?(学生汇报并板书)

  (3)试说说以下成数表示什么?

  ①出口汽车总量比去年增加三成。这里的“三成”表示什么?

  ②北京出游人数比去年增加两成。这里的“两成”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

  (3)应用练习

  填空: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知识,让学生经历知识生成过程,学生掌握好百分数、分数与成数互相改写后再进行练习巩固]

  3、运用成数的含义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教材第9页例2:某工厂去年用电350万千瓦时,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

  ①学生读题,理解获取信息。引导学生把成数转化为百分数。

  ②分4人小组讨论学习。(利用学习单中的线段图帮助理解,自主学习。)

  ③指名学生汇报说说解题思路,师生共同学习,列式解答并板书。

  思路一: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也就是今年比去年少25%,今年用电是去年的(1-25%),即350×(1-25%)。

  思路二:去年用电数减去今年节约的度数,即350-350×25%。

  (2)师小结:结合例2的板书进行小结,引导学生抓住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关键去解题 ,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计算能力,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设计意图:学生读题获取信息后,再分小组进行合作交流的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学习地位,把学习的自主权返还给学生]

  (3)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做一做”:(打开课本第9页)

  某市20xx年出境旅游人数为15000人次,比上一年增长两成。该市20xx年出境旅游人数为多少人次?

  ①同桌交流学习的方式完成“做一做”,师进行巡视指导。

  ②指名学生汇报解题方法。(让学生说出解题思路)

  ③展示列式解答共同纠正。

  (4)师对“做一做”小结:引导学生理解此题的解法。关键句中找单位“1”,理解等量关系后再列式解答。

  [设计意图:第9页的做一做是例2的补充,此题是百分数的除法应用题。此题同样取用同桌交流学习方式完成,百分数的除法应用题学生已有了解题的知识,因此继续放手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5)新授小结:结合例2说说我们是怎么解决有关“成数”的问题的?

  在解答这类应用题时,关键是理解“成数”的含义,把“成数”化成百分数,再按解百分数应用题的方法解答。

  (三)应用巩固。

  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现在请你来算一算,做一做。

  1.课件出示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4题。

  某县前年秋粮产量为2.8万吨,去年比前年增产三成。去年秋粮产量是多少万吨?

  (1)自已读题,找出关键句,想想题目中增长的3成,是谁的3成?也就是把谁看作单位“1”?应该怎样进行计算?三成改写百分数是30%。

  (2)完成练习,可同桌交流。

  (3)指名汇报,共同纠正。

  2.课件出示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5题。

  某汽车出口公司二月份出口汽车1.3万辆,比上月增长3成。一月份出口汽车多少万辆?

  (1)自已读题,理解题意。

  (2)完成题目。

  (3)汇报纠正。

  [设计意图:通过应用练习进一步对新课巩固,及时反馈信息。]

  (四)畅谈收获。让学生说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

  (五)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六)板书设计:

  例2:

  方法一: 350×(1-25%) 方法二:350-350×25%

  =350×75% =350-87.5

  =262.5(万千瓦时) =262.5(万千瓦时)

  答:今年用电262.5万千瓦时。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围绕教学目标从如下几个环节开展了教学。

  (谈话导入-互动新授-应用巩固-畅谈收获-作业布置)先从谈话导入课题,让学生知道本课的学习内容,带着问题去学习;再进行互动新授,互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把学习的自主权返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自主探究中发现知识,这样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学习效果会更好。再后根据例题设计了相关的练习进行应用巩固。从这节课反馈情况看,学生对成数与分数、百分数之间的互相改写已掌握得很好;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引导学生把成数改写成百分数后就是我们上学期所学的百分数应用题,运用百分数应用题的解法就能解决今天所学的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也达到了预期目标。这节课存在的问题是:1、农村小学的学生表述能力不够,有待进一步培养。2、有少部分学生对单位“1”的量理解不够造成错误,今后继续加强练习。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运用迁移规律,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方法

  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圆柱体积公式推导演示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图形世界十分丰富,回忆一下,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

  的体积和正方体的体积的通用公式是什么呢?用字母怎样表示?

  二、图柱转化,自主探究,验证猜想。

  (一)猜想。

  1、大家看圆柱的底面是一个圆形,在学习圆面积计算时,我们是把圆转化成哪种图形来计算的?(演示课件:圆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圆面积公式的过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由复习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入手,实现知识的迁移。]

  2、引发思考:我们能否把圆柱体也转化成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呢?如果能,猜一猜能转化成哪种立体图形?揭示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操作验证。

  1、请学生拿出圆柱体的演示学具,以小组为单位,联想圆形面积的转化方式,合作探究将圆柱转化为长方体的方法。

  在操作时,学生分组边操作边讨论以下问题:

  ①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的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

  ②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

  ?.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的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

  2、小组代表汇报

  (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转化,会有多种转化方法,教师适时加以鼓励)

  3、电脑演示操作

  (1)电脑演示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

  仔细观察:圆柱体转化成一个长方体后,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的什么?长方体的宽和高又相当于圆柱的什么?

  动画演示: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64份,切开后拼成的物体会有什么变化?

  (分的分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

  (2)根据学生的观察、分析、推想,老师完成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3)你的猜想正确吗?学生齐读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三、练习巩固,灵活应用

  闯关1.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75平方厘米,长是9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让学生试做,集体反馈。

  闯关2.想一想:如果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r)和高(h),圆柱的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如果已知圆柱底面的直径(d)和高(h)呢?如果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C)和高(h)呢?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小结: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是先求出什么?(生:底面积)

  闯关3.下面这个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奶?(杯子的数据是从里面测量得到的。)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四、课堂小结

  学习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生汇报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21页练习三第1-4题。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 Sh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设计说明

  本课时教学的是图形的旋转,它是继轴对称、平移之后的又一种图形的基本变换,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变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鉴于本节课教学内容灵活、丰富的特点,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及学情实际,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关注了以下几方面:

  1.创设游戏,激趣引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伊始,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将旋转知识融入到游戏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关注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从而顺利进入对旋转知识的探索。

  2.形象演示,加深理解。

  教学中,充分利用实物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加强直观教学,加深学生对旋转的理解,突出旋转的三要素,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优化,知识体系得到完善。

  3.动手操作,体验成功。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创设机会让学生做数学,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实现由直观向抽象的转化。学生讨论后独立完成画图操作,既使学生对旋转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又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同时通过作品展示,为学生创造了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时钟 方格纸

  学生准备 方格纸 三角尺

  教学过程

  ⊙创设游戏,引入新课

  1.做游戏。

  听口令,做动作:向右转,向左转,向后转,向后转,向右看,向前看。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做了这些简单的动作,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就躲在这里面呢!你能猜出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课题:图形的旋转。

  2.联系生活,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生汇报:风扇扇叶、陀螺、旋转木马、钟表指针的转动等)

  小结:生活中像这样的旋转现象有很多,我们就从大家熟知的钟表开始研究吧!

  设计意图:新课开始从游戏出发,将生活中的问题与数学学习有机地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联系生活,探究新知

  1.观察钟面,明确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的意义。

  小组活动:观察钟面,引导学生说说时针、分针和秒针是怎样旋转的。

  (时针、分针、秒针都在绕着中心点旋转;秒针1分旋转1周,分针1时旋转1周,时针1时旋转1大格)

  汇报总结:时针、分针、秒针旋转的方向就是顺时针方向,相反的就是逆时针方向。

  2.从实物到线段,认识旋转的特征。

  (1)课件出示教材28页汽车进公路收费站的情境图。

  出示问题1:汽车进入公路收费站时,横杆打开时是怎样运动的?尝试用手比画横杆旋转的过程。

  课件演示横杆逆时针旋转90°的过程。

  出示问题2:汽车通过后,横杆关闭时又是怎样运动的?尝试用手比画横杆旋转的过程。

  课件演示横杆顺时针旋转90°的过程。

  教师相应板书: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图示来表示横杆的打开和关闭。

  (2)再仔细观察并想象横杆打开和关闭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

  ①想一想,横杆在旋转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旋转中心相同、旋转方向不同、旋转角度相同)

  ②物体旋转前后,什么没变?什么变了?(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没变,位置和方向变了)

  ③要想把一个旋转过程描述清楚,应该说哪些方面?

  (旋转物体、起止位置、绕哪一点、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

  (3)尝试练习。

  课件出示线段旋转图,提问:请同学们观察图中线段的运动过程,你能说说图中的线段是怎样旋转的吗?

  (这条线段绕点O逆时针旋转90°)

  提问:旋转前后,线段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线段的位置和方向变了,线段的长短没变)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观察时钟以及横杆的运动过程,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观察这些实物是怎样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明确旋转的含义。接着让学生用语言描述横杆的旋转过程,为学生提供了想象和表达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观察、比较、想象和交流,获得对物体旋转的基本特征的认识,进而找到准确表达物体旋转过程的方法,完成对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的建构。

  3.动手操作,加深认识。

  (1)课件出示教材28页“画一画”。

  画出线段AB绕点B顺时针旋转90°后的线段。

  画出线段AB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后的线段。

  (2)组织学生讨论画法。

  (3)独立完成操作,同桌交流。

  (4)展示作品,交流画法。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点、线的位置变化,确定旋转结果的正误。

  (5)小结:在画线段的旋转时,首先要确定旋转中心、旋转方向以及旋转角度,然后借助三角尺画图。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 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验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借助方格纸上的操作和分析,有条理地表达图 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3.利用七巧板在方格纸上变换各种图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说出图形的 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师: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初步认识了 平移和旋转,下面请同学们用一个三角形在方格纸上边摆边说,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

  师:今天我们利用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探索 图形的运动(板书课题:图形的运动)

 二、自主探索

  1.情境探索:

  课件呈现情境图(教材第32页)

  如下图,七巧板中有两个图形移动了位置。

  请同学们观察 上图,你能通过平移将图①移入七巧板相应的位置吗?想一 想,再在方格纸上摆一摆。

  师:哪位同学上来展示一下自己的做法 。

  生1:先向上平移4格,再向左平移10格。

  生1:先向左平移10格,再向上平移4格。

  2.师:你能通过平移和旋转将图②移入七巧板相应的位置吗?与同伴交流你的做法。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摆一摆, 最后在小组内说一说,可以边摆边说,教师巡视参与交流,再组织全班反馈。

  生1:先左平移9格,再绕直角顶点逆时针旋转900。

  生2:先绕直角顶点 逆时针旋转900 ,再左平移9格。

  三、课堂练习

  1.请将图形A绕点O顺时针旋转 900,得到图形B,再将图形B向右平移5格,得到图形C。画一画,说说要注意什么。

  2.如下图,图1是一幅由四张卡片组成的图,图2中有两张卡片移动了位置。你能通过卡片的平移和旋转将图2“还原”为图1吗?

  3.观察方格纸中图形的变换,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1)四个三角形A、B、C、D如何变换得到“风车”图形?

  (2)“风车”图形中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长方形?

  (3)长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正方形?

  (4)正方形中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回最初的图形?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图形的运动的问题,在学 习中你认为哪些是有困难的?哪些 是学得比较好的?你有什么经验可以介绍吗?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的例2和“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纳税和税率,理解和掌握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纳税意识,继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2.培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进一步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运用百分数的知识进行纳税的计算。

  预习题:弄清什么是纳税?怎样纳税?纳税的意义是什么?(课前布置学生上网查询相关信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纳税的一些资料;教学光盘及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认识、了解纳税

  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用于发展经济、国防、科学、文化、卫生、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以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保卫国家安全。因此,任何集体和个人,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税收的种类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所得税等几种。我国的税收逐年增长,到20xx年,全年税收收入已达到30866亿元。(进行纳税意识教育)

  提问:你知道生活中到税务部门纳税的事吗?那么究竟什么是纳税,纳税额应该怎样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纳税的有关知识。板书:纳税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出示例2:星光书店去年十二月份的营业额约为5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 6%缴纳营业税,这个书店去年十二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学生读题。

  提问:想一想,题里的营业额的6%缴纳营业税,实际上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计算?你们会做吗?试试看!

  学生尝试练习,集体订正,教师板书算式。

  强调:求应纳税额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也就是把应该纳税部分的总收入乘以税率百分之几,就求出了应纳税额。

  2.我们怎样计算呢?

  方法1: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分数来计算。

  方法2: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

  3.做“试一试”

  提问:这道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生:先求5200元的10%是多少?再加上5200元就是买摩托车共付的钱。

  学生板演与齐练同时进行,集体订正。

  4.学生在课本上完成练一练。

  三、同步练习

  1.练习二的第1、2题。

  指名学生读题,让学生说明算式里的每个数据的意思。

  学生独立思考后练习,交流时请学生说说解题思路,教师及时了解学生解答情况。

  2.练习二第3题。

  学生读题后,教师简单介绍个人所得税的知识。

  学生独立思考并列算式计算,然后交流。

  四、拓展提高

  1.练习二的第4题。

  我国20xx年10月公布的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个人收入1600元以下不征税。月收入超过1600元,超过部分按下面的标准征税。

  不超过500元的 5%

  超过500元~20xx元的 10%

  超过20xx元~5000元的 15%

  ------

  李明的妈妈月收入1800元,爸爸月收入2500元,他们各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在这道题中,李明的妈妈应纳税的收入是1800元吗?为什么?全班展开讨论李明妈妈的纳税的收入应为多少元?税率是多少?那么爸爸的收入是2500元,应纳税额为多少?他的税率又是多少呢?

  介绍分段纳税,最后让学生分别求出李明的.爸爸妈妈各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将三段不同的收税看作三个档次,先用总收入减去1600,看超过的部分是属于哪个档次,如果超过的部分少于500,属第一档次,用超出的部分乘以5%;如果超过的部分大于500小于20xx就属第二档次,第一档次的税肯定要交,用500乘5%,再用(超出部分-500)乘10%,然后相加;如果超过的部分大于20xx小于5000就属第三档次,第一、二档次的税肯定要交,用500乘5%,1500乘10%,(超出部分-20xx)乘15%,再相加。

  关键是这里第一、二档次的,要全额交税。

  五、课堂回顾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内容?认识到什么?如果没有纳税,国家就筹集不到必要的资金为大家办事。因此,我国宪法规定每个集体和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希望同学们长大了争当纳税先锋,为祖国的繁荣贡献力量!

  六、布置作业

  课内作业: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纳税问题

  营业额×5%=营业税

  60×5%=3(万元)

  答:应缴纳营业税3万元。

  爸爸月收入2500元,应分两段来纳税:

  2500-1600=900元

  500×5%=25元

  (900-500)×10%=40元

  25+40=65元

  答:爸爸应缴纳个人所得税65元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百分数(二)《折扣》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学会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锻炼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明确折扣的含义,能熟练地把折扣写成分数、百分数。正确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会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计算器

  一、导入新课:

  圣诞节期间各商家搞了哪些促销活动?谁来说说他们是怎样进行促销?(学生汇报调查情况。)

  二、在生活情境中,讲授新知:

  1.教学折扣的含义,会把折扣改写成百分数。

  刚才大家调查到的打折是商家常用的手段,是一个商业用语,那么你所调查到的打折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打“七折”,你怎么理解?

  你们举的例子都很好,老师也搜集到某商场打七折的售价标签。(电脑显示)

  ①大衣,原价:1000元,现价:700元。

  ②围巾,原价:100元,现价:70元。

  ③铅笔盒,原价:10元,现价:?

  ④橡皮,原价:1元,现价:?

  动脑筋想一想:如果原价是10元的铅笔盒,打七折,猜一猜现价会是多少?如果原价是1元的橡皮,打七折,现价又是多少?

  仔细观察,商品在打七折时,原价与现价有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带着这样的问题,可以利用计算器,也可以借助课本,四人小组一起试着找到答案。

  讨论,找规律:

  A、学生动手操作、计算,并在计算或讨论中发现规律。

  B、学生汇报寻找的方法:利用计算器,原价乘以70%恰好是标签的售价;或现价除以原价大约都是70%;或查书,等等。

  归纳,得定义:

  A、通过小组讨论,谁能说说打七折是什么意思?打八折是什么意思?打八五折呢?

  B、概括地讲,打折是什么意思?如果用分母是十的分数,该怎样表示?( “几折”是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练习:

  ①四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②六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③七五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④九二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2.运用折扣含义解决实际问题。

  例1:爸爸给小雨买了一辆自行车,原价180元,现在商店打八五折出售。买这辆车用了多少钱?

  (1)指导学生分析题意:打八五折怎么理解?是以谁为单位“1”?

  (2)学生试做,讲评。

  3、巩固练习:

  (1)爸爸买了一个随身听,原价160元,现在只花了九折的钱,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

  A、打九折怎么理解?是以谁为单位“1”?

  B、学生试做,讲评。

  (2)判断:

  ① 商品打折扣都是以原商品价格为单位“1”,即标准量。( )

  ② 一件上衣现在打八折出售,就是说比原价降低10%。( )

  (3)完成课本中P8“做一做”练习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01-12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教案01-06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10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6-24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1-15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2-27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2-09

【推荐】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2-25

【热】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3-03

【荐】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