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时间:2024-05-29 07:39:59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乘法对于加法的分配律以及这五条运算定律的一些比较简单的运用。

  二、教材分析:

  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将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集中于一个单元,加以系统编排,便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本单元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不再仅仅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这样便于学生依托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运算定律。同时,教材在练习中还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和认识运算定律。

  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单元的第三小节,改变了以往简便计算以介绍算法技巧为主的'倾向,着力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乘法运算定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乘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重点突破乘法的分配律。

  2、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对于乘法分配律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做到熟能生巧。

  五、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已经接触到了反映这五大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和乘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这全部是学生学习本单元的认知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加法和乘法运算的理解,提高学生选择计算方法的灵活性,同时也是后续计算知识不可或缺的基础。

  六、教学策略: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促进学习的迁移。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第一学段中积累起来的知识与活动经验。

  2、强调形式归纳与意义理解的结合。实际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采用不完全归纳法抽象概括运算定律时,不妨引导学生从运算意义的角度理解定律模型的正确性,引导学生从更加深入的角度理解与掌握相应的运算定律。

  3、把握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的联系与区别。教学中,因为运算定律本身固有的性质,也是后续代数知识学习的必备基础,因此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简便计算教学。但运算定律的学习过程也是为后续灵活处理计算问题累积起来相应的活动经验,因此,教学时尽可能将过程拉长,注意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2

  设计理念:

  本教学活动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从情境中出发经历猜测、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进行探究活动是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特点之一,并在这一系列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转化”数学思想,为后续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85页例5及相应练习。

  学情与教材分析:

  该内容是本册教材第五单元关于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它安排在三角形的分类之后,组织学生对不同形状和不同大小三角形度量内角的度数。通过度量,各种三角形内角和之和都接近180°,引发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探究的欲望,应用折叠、拼凑等方法验证。教材重视知识的探索与发现,安排了一系列的实验操作活动。教材呈现教学内容时,不但重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推理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学目标:

  1、通过量、剪、拼等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2、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3、使学生有科学实验态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教学难点:

用不同方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学用具:

三种不同类型三角形,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与学生交流。(同学们,星期天你们喜欢玩什么? )

  小明打破一块三角形玻璃的情景。(课件出示)

  (学生猜一猜,他会带哪一块到玻璃店配玻璃)

  ③介绍三角形内角及三角形内角和的含义。

  ④设疑揭题。

  从刚才的情境中,我们知道,破掉的三角形玻璃,只要知道其中的两内角,就能配出和原来一样的玻璃。究竟有什么奥妙?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

  【设计意图:以小明打破玻璃为载体,引入本课的学习,增强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拉近了数学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验证猜想。

  1、猜一猜。

  猜一猜,它们的内角和到底是谁的大呢?(板贴三种不同类型三角形)

  2、量一量。

  用量角器来量一量,算一算。

  合作要求:

  三种三角形和一张表格,四人小组合作,你们觉得怎样分工度量的速度会最快?

  温馨提示:

  测量的同学:量出每个角的度数,把它写在三角形里面。三个角的度数都量好后,再汇报给记录的同学登记。

  记录的同学:监督小组其他同学量得是不是很准确、真实。不能改掉小组成员度量出来的数据。(开始)

  量一量、算一算不同类型三角形内角和各是多少度?

  ⑵小组合作探究

  ⑶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中可能会出现答案不是唯一的情况,如:180°、179°、181°等。】

  (4)说一说。

  师:观察这些测量结果你能发现什么(三角形内角和大约是180°左右)?

  3、验证。

  (1)剪拼、撕拼

  用度量的方法验证,得到的结果不统一。有没有比度量更精确的验证方法?也就是不用度量你能用别的方法验证吗?

  【学情预设:生: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再拼成一个角。】

  (2)折拼

  用剪拼的方法是比较精确,美中不足就是把三角形给剪了或是撕了。有没有更好验证方法?(用折的方法—课件演示)

  (3)观察小结。

  现在大家知道这几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

  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4、揭疑解惑。

  小明为什么带只剩两个角的三角形玻璃到玻璃店配玻璃?

  【设计意图: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本环节以学生探索活动为主,让学生在“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中充分的探索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举例验证、建立模型,让学生在“做数学”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新知识,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空间。】

  四、巩固深化。

  师:学会了知识,我们就要懂得去运用。下面,我们就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相关数学问题。

  1、选一选。哪三个角能组成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课件出示)

  2、算一算。求出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课件出示)

  猜一猜。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60°,猜一猜它是什么三角形。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力求形式多样,循序渐进,既巩固新知,又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五、回顾实践、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堂课的活动学习,说说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让老师和同学们分享你的收获!

  六、课后思考、拓展延伸。

  一个三角形,剪掉一个角,剩下图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图略,等腰三角形,剪掉一个底角)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3

  教学内容:补充及p.38第8、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步混合运算(包括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根据一些常见的基本数量关系式进行分析、列式。

  教学过程:

  一、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复习:

  1、学生练习:(841-41)÷25×4

  讲评学生容易有的错误:=800÷100

  =8

  强调混合运算的三个等级:(1)小括号;(2)乘或除;(3)加或减。

  指出:这题含有小括号,那第一步就应该算小括号里的;其他的步骤还轮不到算,只能把它们移下来。第二步算式中有除有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级的,应该按顺序来计算。

  2、添上括号,使下面的等式成立:

  240÷40+20×2=52 240÷40+20×2=8

  90-30÷3×5=400 90-30÷3×5=100

  建议学生:(1)按现在的运算顺序算一算结果;(2)自己尝试添加括号;(3)交流。在交流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有一定的推理过程,最好不是盲目地试。

  小结:混合运算一定要先观察算式的特点,考虑它的运算顺序,然后再开始计算。

  二、解决实际问题:

  1、编题组练习:

  (1)周六的数学兴趣小组男生有25人,女生有15人,可以提一个什么问题?(一共有多少人?)

  指出:这是我们一年级学习的解决实际问题,它只要一步就能解决。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你想到了哪个基本的数量关系式?

  板书:男生+女生=总人数

  (2)现在我们要改遍这题,“周六的数学兴趣小组男生有25人,一共有多少人?”

  这两句不变,把“女生有15人”这句信息不直接告诉,可以怎么说?(比如:女生比男生少10人)这样题目就边成了两步计算的问题了。

  比较两题:什么没变?(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没变)

  在列式的时候还是要“对号入座”:男生“25”,女生“25-10”,加起来的的时候,可以把表示女生人数的“25-10”加个小括号,这样看上去就更清楚了。

  (3)现在继续改编,要把这题改成三步计算的问题,信息“男生有25人”可以怎么改?(比如:男生的人数比女生的2倍少5人)

  这句信息是变了,基本的数量关系变了吗?

  要求学生“对号入座”列式:男生“15×2-5”,女生“15”,再把两部分合起来。

  比较小结:解决实际问题从一步发展到三步,其实很多题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是不变的,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想清楚这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再做到“对号入座”。

  2、书上的第8题,学生读题,说说这题所涉及的数量关系式:

  边长×边长=面积小面积×块数=大面积

  介绍:铺砖时,这间房子的面积是不变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铺的方砖面积比较小的时候,需要的块数就会比较多;反之,方砖的面积比较大,需要的块数就比较少。“小面积×块数=大面积”,这里的小面积指的是方砖的面积,大面积指的是房间的面积。这个关系式还可以反过来说“大面积÷小面积=块数”、“大面积÷块数=小面积”。

  学生列式解答该题。

  3、书上第9题,学生读题,说说该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书上的'两个问题。

  交流: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老师要注意学生提的问题是否都合适。)

  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p.39、40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中括号,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辉正确地计算。例题安排了三个层次的学习活动。第一层次,从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要求学生独立解答,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过程。第二层次,告诉学生要先悬出美术组的人数,列综合算式时,就要用到中括号,引导学生列出正确的综合算式,并按顺序完成计算。第三层次,引导概括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上升为数学结论。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中括号,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2、让学生经历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过程,进一步积累学习数学的经验,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检查回家做的计算作业:

  (感觉学生的计算不是很好,昨天我布置的回家作业是让学生自己出题,出了三道三位数乘两位数,三道四位数除两位数。)要求同桌互相交换,用计算器检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出的题难易是否合适等。

  一、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让学生看图后说说图的意思,老师整理成:

  合唱组:84人

  航模组:男生8人,女生6人

  美术组:是航模组的2倍

  看信息,分别让学生说说“航模组”、“美术组”的人数应怎么列式。

  板书问题: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

  问:解决这个问题用到哪个基本关系式?

  板书:合÷美=几倍

  2、“对号入座”,对照关系式分别写上“84”、“(8+6)×2”。问:在它们中间添上“÷”行吗?为什么?

  (结合黑板上的算式,让学生说说它的运算顺序,发现最后算的算式没有意义,不是我们想要的。)

  那我们想要的运算顺序是怎么样的呢?要实现这个想法,得请中括号来帮忙。

  老师添上中括号,说清楚它的写法。

  指导读:84÷[(8+6)×2]

  3、说一说:昨天我们讲到混合运算的三个等级,一是括号、二是乘除、三是加减,今天我们学的算式中含有了中括号,运算顺序又该是怎样的呢?

  先指名结合每一步算式的意义说,再指出:同样是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其他不变。

  4、学生练习,完成书上的例题

  二、巩固练习:

  1、在自备本上完成:540÷3+6×2,540÷(3+6×2),540÷[(3+6)×2]

  指名板演,结合讲评发现问题,强调正确的运算顺序。

  2、第3题。

  看图后,请学生说清楚该题的信息,并说说列式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三、学生自己阅读,了解“你知道吗?”

  四、学生作业:完成p.40剩下的练习。

  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内容:p.43~45

  教学重点:1、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2、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知道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会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提高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让学生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三角板、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

  1、学生从学具盒里拿出可拼搭的小棒。(共5根,从中选4根)拼成一个长方形。

  交流:你从5根中选4根的时候是怎么想的?为什么?

  说说长方形边有什么特点?角呢?

  板书:边:对边相等

  角:4个都是直角

  2、老师操作:把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

  问:现在这个图形还是长方形吗?为什么?

  (4个角不是直角了,就不是长方形了。)

  你知道它是什么图形吗?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

  通过刚才的变化过程,你能说说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特点吗?

  板书:对边相等,对角相等(2个锐角、2个钝角)

  3、继续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更多的平行四边形。

  问:与三角形的稳定性相比,平行四边形怎么样?

  利用它容易变形的特点,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举例:校门口的拉门。你还能说一些吗?

  4、做平行四边形:

  (1)用橡皮筋围平行四边形。

  (2)在点子图上画平行四边形。

  老师注意巡视,并请学生交流思考的方法,强调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

  5、老师在黑板上,结合特点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二、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1、板书:高

  问:你联想到什么?(高要和底对应、垂直、直角标记)

  在下面的边上写:底

  以这条边为底,你知道它的高怎么找?(指名拿三角板比画)

  可能:直角边和底重合,另一直角边和顶点重合。

  问:有没有别的方法?

  通过移动三角板,画出若干条高,问:这样的高有多少条?(无数条)

  学生画出点子图上平行四边形的高。

  2、试一试,你能量出下面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各是多少厘米吗?

  指出:可以任意地找一边为底,底和高是相对的。

  三、练习:

  1、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如果不是的,说说理由。

  2、你会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用四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呢?

  学生拼,老师注意请生展示。

  3、右边是用七巧板中的三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你能移动其饿一块将它改拼成长方形吗?

  4、取一张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纸,你能剪一刀,把它拼成一个长方形吗?

  有几种剪法?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5、画出下面每个平行四边形底边上的高。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认识梯形,包括认识梯形的基本特征,梯形的底和高以及等腰梯形等。教材的编排与认识平行四边形相似,也是从生活实际出发,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地安排认识梯形的活动。

  认识梯形

  教学内容:p.46~49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认识梯形,包括认识梯形的基本特征,梯形的底和高以及等腰梯形等。教材的编排与认识平行四边形相似,也是从生活实际出发,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地安排认识梯形的活动。

  教学重点:认识梯形的基本特点,会画梯形的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梯形,发现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高及梯形个边的名称,认识等腰梯形。

  2、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长方形纸,三角板、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平行四边形:

  1、用手笔画一个平行四边形,说说平行四边形的边和角分别有什么特点?

  板书:对边:平行且相等

  对角:相等

  2、取一长方形纸:昨天作业中有一题是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现在我请大家把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你会吗?说说怎么变?

  撕下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把它拼好,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二、认识梯形:

  1、把刚才拼的那个三角形旋转后拼上去,问:这个图形你认识吗?

  取下该三角形,问:这个图形你认识吗?

  板书课题:梯形

  指出:这节课我们来认识梯形

  与刚才复习的平行四边形相比,梯形的边和角有哪些特点?

  板书: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口述:这组对边只要平行,不要求相等,另一组对边则不平行;四个角对角都不相等。

  指出:梯形和平行四边形因为都是四边形,所以它们的内角和都是360度。

  2、学生在点子图上画一个梯形。老师巡视指导。

  三、认识梯形的高:

  1、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梯形,学生自己读p.47上的一段话。

  交流板书这四条边的名称:上底、下底、腰、腰

  旋转手中的梯形,再让学生分别指一指这4条边的名称,并说明理由。

  2、请学生上黑板用三角板比画高的位置。

  结合画高指出:从上底到下底的垂直线段是梯形的高。

  这样的高可以画多少条?(无数条)

  3、交流几种较特殊的梯形:

  从学生中收集几种较特殊的梯形展示:

  (1)直角梯形:这个梯形中有2个直角,这样的梯形叫直角梯形。找一找,它的高在那里?(就是其中的一条腰)

  (2)等腰梯形:举刚才做的等腰梯形,其中这个梯形的腰有什么特点?(相等)

  指出:这样的梯形叫等腰梯形

  4、学生继续在点子图上画梯形,要求画出三种梯形:一般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并分别标出它们的高。

  四、完成练习:

  试一试:量出下面每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完成想想做做:

  1、先说出下面哪些图形是梯形,再分别指出这些梯形的上底、下底和腰。

  是梯形的标出其中平行的一对边,不是梯形的也说明一下理由。

  2、在下面的梯形里画一条高,可以把梯形分成两个图形。你能有不同的画法吗?

  方法一:从交点处画高,分成了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梯形

  方法二:不从交点处画高,分成了两个直角梯形

  3、下面是一张长方形纸对折两次后的展开图。理解:以展开图上的10个交点为顶点,画出不同的梯形,并和同桌分别说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交流后总结:只添一条线得到的是直角梯形;添两条线的是一般梯形或是等腰梯形。大家画出的梯形各不相同,但高长度是相等的。

  4、折纸作业布置:

  (1)用两个完全一样大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说说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底、下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呢?

  (2)一个平行四边形剪开并拼成一个长方形。

  (3)用一个梯形剪开拼成一个长方形。

  (4)用一个三角形剪开拼成一个长方形。

  5、用七巧板拼一拼,拼成大小不同的梯形,边拼边分别指出它的上底、下底和高。

  找规律

  教学内容:p.50、51

  教学重点:探索用乘法解决这类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对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简单的搭配的过程,学习有顺序有条理、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思考,探索出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的数量关系。

  2、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思维能力,培养符号感。

  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许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去解决,从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找规律,想想以前学过的找规律都说了些什么呢?

  (间隔问题,举例:锯木头、上楼梯、种数等

  周期问题,举例:算星期几、第几个的颜色等)

  这节课我们学习找规律中的“搭配问题”

  二、认识并解决“搭配问题”

  1、穿衣服的搭配问题:

  有的女孩子特别爱漂亮,每天总想穿出新花样,总觉得自己的衣服不够多。

  找一个学生问一问:你这个季节的上衣有几件?裤子呢?

  大家一起帮她算一算,每天的一件上衣一条裤子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交流:(1)画图(图略),用连线的方法来表达。

  (2)根据图帮助理解:比如5件上衣,6条裤子

  每件上衣有6种搭配的可能性,5件上衣就是5个6。

  或先考虑裤子,每条裤子有5种搭配方法,6条裤子就有6个5种

  小结:不管是从上衣开始考虑还是从裤子开始考虑,其结果都是一样的:5×6=30(种)

  “5件上衣和6条裤子”裤子竟然会有30种不同的搭配,看来衣服是不少了,只要我们合理搭配就行。

  2、语文、数学老师的搭配问题:

  每年新学期开始,校长都会考虑语文数学老师的搭配问题,每个年级安排6个语文老师,3个数学老师,那具体的一个班级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

  你是怎么想的?和同桌说一说。

  交流:每个语文老师都会有3种不同的搭配,那6个语文老师就有6×3=18(种)

  (或从数学老师开始考虑)

  3、男、女同桌的搭配:

  如果不考虑身高、视力等因素,就单纯的考虑这张桌子上安排一个男生一个女生,你说有多少种不同的人选呢?

  (本班25个男生,25个女生)

  估计学生会选择算的方法:25×25=625(简单介绍这道题的简便算法)

  问:这题有没有学生也会选择用画图的方法呢?为什么?

  (数据多了,还是用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

  4、生活中的搭配问题还有很多,大家来交流,并把它编成数学问题再解决。

  (略)

  5、刚才大家列举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有关系的两个物品的搭配,其实像这样的走路问题也用到了今天学的知识。

  画图:(图略)(1)分两段,每段都有2条路;让学生或者可以从图上数一数,或者可以列式算一算

  (2)再添上一段,其中也有2条路;让学生继续解决。还可以在某一段再添上一条路或几条路,让学生体会到计算方法的优越性。

  三、学生阅读书:

  学生阅读书上的第50、51页,把例题中的问题和同桌议一议。

  讨论:画图方法和计算方法各有什么利弊?

  四、完成书上的想想做做

  1、(第1题)学生读题后自己完成

  2、(第2题)提醒学生注意一共有三个问题,要一个一个地表达清楚,包括算式和“答”

  3、布置课后思考:生活中的搭配问题还有很多,除了课上讲的这些,每位学生最好再能找一两样准备下节课交流。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4

  单元备课

  单元计算器课时2

  单元分析(从教材和学生两方面分析)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有三方面:

  1、计算器的认识。

  2、利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四则计算。

  3、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运用计算器的基础。

  单元

  可检测性目标

  (重点★难点▲)

  1★▲、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2、★会使用计算器的数字键,运算符号键和开关机键

  单元检测

  题找一找有什么规律。

  142857×1= 142857×4=

  142857×2= 142857×5=

  142857×3= 142857×6=

  目标检测达成及改进措施

  课时备课

  课题计算器课型新授课时2

  教材简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三方面:

  1、计算器的认识。

  2、利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四则计算。

  3、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可检测性教学

  目标

  (重点★难点△)

  1、★△结合生活中大数目的计算,初步认识计算器,学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必要的计算。

  2、△能借助计算器探索规律。

  3、★在实际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快捷、方便,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探索意识,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愿望以及与同伴合作的品质。

  课前

  准备预习设计

  教具与学具投影仪

  环节目标教学过程课前调整

  体会有时用口算更便捷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出示课件:口算竞技场

  3 × 5 25×4 625÷25

  50—18 2×26+20 426×13

  190+71 125—25×4 1438+2576

  2、谈话:你能迅速口算出结果吗?第二组稍动脑筋就可以算出来,第三组呢?能不能迅速口算出来?

  遇到这种情况,如果不能迅速口算怎么办?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学生回答:笔算、用计算器等。)

  3、导入新课:在进行较复杂的计算时,我们可以借助计算器。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计算器”,并请计算器帮我们解决数学问题。

  二、联系生活,掌握新知。

  谈话:你用过计算器吗?在哪里?你在生活的哪些地方见过别人使用计算器?(学生自由答生活中很多地方用到计算器,作为消费者可以用,作为经销者也可以用。)

  1、仔细观察你的计算器,可以分成几部分?指名回答(对照实物)(显示器、键盘)

  2、计算器怎样开机、关机?动手试一试。

  3、你知道计算器各种键有什么作用吗?把你知道的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学生汇报、交流,及时补充)

  4、现在我们了解了计算器的基本构造,你想不想使用计算器计算一下刚才的题目?

  (出示课件:426×13 625÷25 1438+2576)

  以小组为单位,两人计算,另外两人试着用不同的方法验证。

  5、谁想当小老师讲一下应该怎样使用计算器?你们是用什么方法验证的?

  演示(只详讲第1题及验算的方法)(投影展示过程)

  6、你觉得使用计算器有什么好处?(快、准确、方便等)

  三、计算练习,熟悉方法。

  1、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教科书第99页“试一试”第1题)

  765+469 3028—2965 426×83 41600÷128

  1438+2576 625÷25 380×426 457—269

  (每两组做一行,一人读题,其他人迅速计算、检验。)

  2、两步计算的你会吗?试一试。(教科书第99页“试一试”第2题)

  380+192+43 816÷68×27(学生独立完成)

  谈话:以上题目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谈话:计算器还有很多用处,也有很多计算技巧,不单纯进行简单的+、—、×、÷计算,你想不想试一试?

  探索:(课件出示)

  380+192+192+192 816—43—43

  3、探求规律:

  谈话:计算器的用处很大,计算得也很快,但计算器是人设计发明的,对于一些特殊的题目,只要我们善于动脑,找到规律,计算的速度会比计算器还快。

  (1)计算器算出下面各题的结果。

  (2)找一找有什么规律。

  142857×1= 142857×4=

  142857×2= 142857×5=

  142857×3= 142857×6=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什么情况下使用计算器最合适?

  第2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入新课

  谈话:上节课给同学们布置了调查研究的作业,了解计算器上功能键的作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

  【附】计算器各键功能:

  C:清除键AC:全部清除CE:清除错误:向右移

  M+:记忆加法键(加上屏幕上数值并独立记忆)

  M—:记忆减法键MR:叫出记忆式总值

  MC:记忆式清除GT:总和计算

  学生自由谈,互相补充。

  二、创设情境,巩固练习

  谈话:今天我们进行一次计算比赛,看看哪个小队在三关中表现地最出色。

  1、第一关算得准,算得快。

  (教科书第26页第1、2题)

  (1)让学生独立用计算器算出得数。

  (2)说说计算操作的过程。

  (3)同位互相检查第2题的结果。

  2、第二关算一算,想一想。

  (教科书第26页第4、5题,28页第1题)

  (1)先组织学生独立完成计算,通过观察发现各组题的规律。

  (2)按规律接着编题,并直接写出答案。

  (3)组织学生交流,说一说编题时的思考过程。

  3、第三关你问我答

  (教科书第26页第3题、第27页第7题)第3题

  (1)阅读题目,弄清题意及反映的数量关系,学生独立完成第一个练习题,集体订正。

  (2)学生自由提问题,其他同学用计算器算出所提的问题的答案,比一比谁算的快。

  4、知识窗:回文数

  38+83~121

  93+39~132+231~363

  78+87~165+561~726+627~1353+3531~4884

  (1)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谈)

  (2)像121,363,4884……这样的数叫回文数。

  (3)按照上面的办法试一试,你能得到回文数吗?

  29 85 68 164 369 758

  (学生借助于计算器快速的计算,寻找规律,小组交流集体订正)

  5、计时比赛

  (教科书第28页第2题)

  (1)比赛,规定时间谁算得又对又快。

  (2)根据调查统计数据,你想说些什么?

  三、总结评价

  评选优胜小组、个人;学生谈收获。

  这里可

  以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进行介绍

  通过具体计算,合理的操作方法,使学生学会用计算器;在大数目的计算、探索规律中使学生体会到计算器的快捷、方便。

  让学生介绍

  让学生通过练习,感受计算器运用的必要性,和适合性

  作业设置:

  同步相应的题目

  板书设计

  计算器功能

  目标达成检测题:

  142857×1= 142857×4=

  142857×2= 142857×5=

  142857×3= 142857×6=

  基于目标达成度的反思: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3页的例3及例3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练习二十六的第3—7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教具准备:小数加减法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出示卡片,指名口答。

  4.5十2.60.49—0.27 3.6一1.8 0.9十1.5

  2—1.6 4.5十0.70.34—0.07 4.6十0.3

  2.笔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1.8十3.207=6.80—4.179=18.327十27.573=

  做完之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根据什么进行检验;让计算有错误的学生说一说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最后指名说一说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二、新课

  1.教学例3。

  教师出示例3,并提问:“谁能说一说整数三个数连加怎样列竖式?”

  使学生明确整数连加列竖式时,要把相同数值上的数对齐。

  然后让学生讨论例3怎样列连加竖式。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板书。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出前两个加数怎样写,教师先板书:

  6.08

  12.3

  这时提问:“第三个加数9.72怎么写?”让学生说一说。引导学生结合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和整数连加列竖式的经验,说出小数连加列竖式也要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才能进行计算。教师把板书写完整,并告诉学生运算符号与整数连加竖式的写法一样,也要写在最下面一个加数的左边。

  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订正时,再把计算过程完整地说一遍.

  验算之前,教师可以提问:“整数连加怎样验算?”再向学生说明,小数连加与整数连加的验算方法一样,用交换加数位置的方法进行验算。然后让学生验算。教师巡视,检查学生验算时,列的竖式对不对,最后集体订正。

  2.做例3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学生先做第1小题,检查学生列的竖式是否正确。算完之后,指名说一说是怎佯算的。重点纠正出错的地方。

  做第2小题时,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要分步列式计算。可以让学生先试着列式,教师巡视对学生进行指导。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二十六的第3—7题。

  1.做第3题,做题之前,教师要了解学生是否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可以提问:“怎样理解‘装订图书比修理桌椅少节约了3.7元’这句话?”然后再让学生分步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2.做第4题,向学生说明除了第l小题,其它小题都要分步列式计算。教师对个别问题可直接纠正,对比较普遍的问题要在集体订正时重点说一说。

  3.做第5题,让学生在草稿纸上列竖式计算,把每步计算的得数填在方框内:

  4.做第6题,让学生把得数直接填在书上,先不要求速度。订正时,指名说一说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提醒学生以后在口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还可以再出下面一些题目,要求在3分内完成。

  4.6十2.7=6.9—2.5= 0.38十0.45=

  2—1.4=3.5十0.6=0.6—0.7=

  0.48—0.29=7.4十2=0.05十0.39=

  5.做第7题,做题之前,教师要说明题意,把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单名数,再计算。找两名学生到前面板演,教师行间巡视,检查学生复名数改写成小数是否正确。订正时,让计算有错的学生说一说自己错在哪里,提醒学生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四、小结

  教师:“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小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对两种事物进行搭配的过程,初步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抽象、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初步的符号感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学具卡片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买衣服与如何搭配裤或鞋……现在请同学生看书上第50页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小明要买一个木偶娃娃,并给所买的木偶娃娃配上一顶帽子,要从3个木偶娃娃和2顶帽子中选择……)

  2、提示课题:小明买一个木偶娃娃,再配上一樱唇帽子,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法呢?这其中存在什么规律呢?(板书:找规律)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自主活动。

  谈话:你有办法知道小明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法吗?请同学们先自己想办法试一试。可以用自己小组准备的木偶娃娃和帽子动手配一配;也可以用其他的方法。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并注意了解学生所采用的方法。

  交流:你是怎样选配的?你认为一共有几咱不同的选配方法?

  :小明一共有6种不同的选配方法。可以先选木偶娃娃,国为每个木偶娃娃可以配两种不同的'帽子,所以一共有6种不同的选配方法,也可以先选帽子,因为每顶帽子都可以配3个木偶娃娃,所以一共有6种不同的选配方法。帽子,因为每顶帽子都可以配3个木偶娃娃,所以一共有6种不同的选配方法。

  2、有序探究。

  谈话:如果用三角形表示帽子,用梯形表示木偶娃娃,你能用连线的方法很快找到答案吗?

  学生动手操作,并组织交流。

  提问:你认为用画图的方法找答案有什么好处?(便于操作;便于有条理地思考;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所有符合要求的选配方法)

  3、引导发现规律。

  (1)提出问题:如果有2个木偶娃娃和3顶帽子,你能用画图连线的方法很快找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配方法吗动物操作,并交流过程和结果。

  (2)出示教材中的讨论题(2),提问:联系解决上面两个问题的过程,你能发现木偶个数和帽子顶数与搭配方法种数的关系?

  (3)。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依次说出每条不同的路线;再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明确有序思考的方法;最后引导学生一共的路线条数与每段路线条数的关系。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要求观察插图,启发思考:这里有一些衬衣、裤子和裙子,你认为可以怎样搭配?

  (2)出示前面两问题,提问:你能解决这里的两个问题吗?自己先想一想可以怎样选配,再把思考的过程、结果与小组的同学交流。

  (3)出示最后一个问题,启发思考:这个问题与前面已经解决的两个问题有什么关系?你会列一道加法算式求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吗?

  启发进一步思考:有位同学用3×5这道算式求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你认为这个方法对不对?你知道他是怎样想的吗?

  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懂的地方?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7

  一、谈话导入。

  1、上周我们学习了小数乘法的计算,学得怎么样,老师出几道题考考你,敢不敢接受挑战!

  2、复习确定积的小数位数和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法

  卡片出示:

  0.12×50   2.6×0.5   1.2×60   2.13×4

  0.02×7   4.8×0.33   1.3×2.2   9.6×0.8

  3、快速说出下面小数乘法的积是几位小数,并列竖式计算2.13×4和 9.6×0.8

  4、看来同学们学得不错,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小数乘法计算。(板书课题:小数乘法)

  二、创设情境

  1、收集信息,生成问题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收集有关地球上动物爬行速度的资料,下面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的收集情况。

  学们汇报,教师向学生介绍动物的相关知识。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世界上爬行最慢的哺乳动物是什么吗?

  老师课前收集的资料,同学们看一看。

  出示信息:南美赤道地带的三趾蛞蝓是世界上爬行最慢的哺乳动物,它在地面上每分大约爬行2.2米,在树上的爬行速度是地面的2.15倍。

  师:资料中有哪些数学信息?生答,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教师板书三趾蛞蝓在树上的爬行速度大约是每分多少米?和三蛞蝓在地面上每小时大约爬行多少米?两个数学问题。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师:根据板书的问题,你会列式吗?自己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

  (1)三趾蛞蝓在树上的`爬行速度大约是每分多少米?

  ①列出算式:2.2×2.15=

  ②学生独立估计每分钟大约爬行多少米?并说出估计的方法。

  然后再全班交流

  ③探索计算方法

  独立列竖式计算,小组交流,重点交流以下内容:

  (1)独立计算时遇到的问题

  (2)如何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3)竖式的书写格式

  一人板演并介绍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师:积为什么有三位的小数?与估算的结果进行比较。

  得出:三趾蛞蝓在树上的爬行速度大约是每分米4.73米。答:

  2. 三趾蛞蝓在地面上每小时大约爬行多少米?

  (1)列式:2 .2×60=

  (2)估计得数的大致范围并进行交流。

  (3)独立列竖式计算,同时一人板演。

  (4)由学生评价,并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5)检查得数是否在估计的范围内。

  得出:三趾蛞蝓在地面上每小时大约爬行132米。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做课本47页第四题。

  学生读题,独立列式解答,班内回报交流,集体订正。

  2、做课本47页第五题

  学生读题,独立列式解答,班内回报交流,集体订正。

  3、做课本47页第三题

  请你给下列得数点上小数点,使计算正确。

  4.8×1.3=624   9.32×1.4=13048   1.87×2.3=4301

  4.8×0.9=432   9.32×0.7=6524   0.15×0.63=945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说一说做题方法,同时观察前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4、在Ο里填上“?”“?”“=”

  0.3×1.2〇0.3   0.5×1.8〇1.8

  0.3×0.2〇0.3   1.5×1.8〇1.8

  0.3×1〇0.3   1×1.8〇1.8

  (通过计算这两组题,你发现了什么)

  四、内化提高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

  2.探索并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教学重、难点】理解最简分数及约分的意义和方法,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引入课题

  1.例题3

  教师出示场景图,师:学校举行游泳比赛,五(2)班学生都到现场为小明加油,看一下他们的谈话,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同学甲:一共要游100m,小明游了75m。

  同学乙:他已经游了全程的 。

  同学丙: 与 是一回事吗?

  通过学生看图说出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解答的问题是什么。

  师:那我们猜一猜, 与 是否相等?想一想,怎样证明它们相等?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算一算。

  指出:像这样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还可以让学生自己举出几个这样的.分数。

  2.完成"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

  3.例题4:把 化成最简分数

  师:要想化成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得到方法并把自己想到的方法填写在课本上,然后交流。

  总结:像这样,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师:我们可以采用"逐次约分"的方法把 化成最简分数 。那还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

  学生讨论"一次约分"的简便方法。使全体学生明确,如果一下能看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约数,直接用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去除比较简便。

  总结:

  二、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16的部分习题:

  三、小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9

  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三年级上册初步认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具体的活动,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体会图形运动的基本方式,积累一些图形变换的经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为第三学段进一步学习有关内容打好基础。

  教学过程(分课时)二度备课

  第四课时 练习一

  教学内容:

  课本练习一第7~13题,并开展“动手做”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处学生知道图形中的对称,体会平移、旋转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

  2.鼓励学生富有个性地完成设计图案的任务,感受数学美和数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准备:

  把教材中的有关图片整理加工,做好一个资料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你认为要哪些方面需要向同学们提醒一下?

  小结:平移 找对应点比较方便

  旋转 要找对应的边旋转

  练习第8题 判断哪些是平移得到?哪些是旋转得到的?

  通过演示,帮助学生弄清每个图案的形成过程,加深对图形平移和旋转的认识,感受平移和旋转的价值。

  二、练习指导:

  1.两次平移

  第9题

  填空,再同桌说一说,你是根据哪个点来数的?

  每人发一张方格纸,同桌互画一个梯形,先向下平移3格,再向右平移6格

  2.先旋转再平移

  师生共同完成第10题

  提问:你认为先确定哪条边比较合适?

  把能够旋转的边确定后,再根据图形的特点确定另两条边,确保图形旋转后,图形没有变形。

  每人发一张方格纸,同桌互画一个梯形,先向顺时针旋转90度,再向右平移6格。

  3.完成10~13题

  ①多媒体演示

  ②让学生在书上练习

  ③学生设计后,全班交流欣赏

  三、动手做

  1.学生读题

  2.讨论方法,明确移动的顺序

  3.学生动手操作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练习一

  平移 找对应点比较方便

  旋转 要找对应的边旋转

  作业设计

  1、练习簿;2、《补充习题》相应练习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会运用这些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知道偶数和奇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偶数还是奇数。

  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概括能力、合情推理能力,加深对自然数特征的认识,感受教学的奇妙,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会运用这些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知道偶数和奇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偶数还是奇数。

  课前准备

  小黑板、学具卡片

  教学活动

  一、复习导入

  1.提问: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指名回答)

  2.练习:从小到大写10个2的倍数,写6个5的倍数。(学生各自书写,指名汇报结果)

  3.提问:65是5的倍数吗?78是5的倍数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名回答)

  4.谈话:这节课我们学习2和5的倍数的特征,学过之后像65是不是5的倍数,78是不是5的倍数等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

  二、教学新课

  1.探索2和5的倍数的特征。

  (1)谈话:请拿出老师发给你们的百数表,在这张百数表中,你能从小到大找出5的所有的倍数并像老师这样画上“△”吗?

  (教师示范在5、10上画“△”)

  学生各自操作,同桌互相检查。

  (2)提问:观察5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先说给同桌听。

  指名回答,板书:5的倍数,个位上的数是5或0。

  (3)谈话:在百数表上找出2的所有的倍数,像老师这样画“o”。(教师示范在2、4上画“o”)

  学生各自操作,同桌互相检查。

  (4)提问:观察2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先说给同桌听。

  指名回答,板书:2的倍数,个位上的数是2、4、6、8或O。

  (5)谈话:我们发现了5的倍数、2的倍数的特征,反过来就可以用来判断一个数是不是5的倍数,是不是2的倍数(指着板书内容)个位是5或O的数就是一(5的倍数)个位不是5或O的数呢?(就不是5的倍数)现在你能很陕地判断65和78是不是5的倍数了吗?怎样判断?谁来说一下怎样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指名回答)

  (6)谈话:我说几个数你们看看是不是5的倍数,是不是2的倍数?

  94857360

  2.教学偶数和奇数。

  (1)谈话:我们在一年级曾经认识过双数和单数,还记得吗?谁能从小到大说出几个双数,再说出几个单数?(指名回答)你们看看这些双数和单数与2有什么关系?(双数都是2的倍数,单数都不是2的倍数)

  (2)谈话:双数、单数是日常生活用语,数学上有特殊的名称。出示以下内容,让学生齐读: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这样看来,偶数、奇数与我们过去学过的双数、单数有什么关系?

  (3)谈话:下面我来试一试你们能不能分清偶数和奇数,请学号是奇数的同学站起来,坐下。请学号是偶数的.同学站起来,坐下。有没有同学两次都站起来的?有没有两次都没站的?这样说来,我们研究的数,也就是非零的自然数可以分成哪两类?这样分类是以什么为标准的?(以是不是2的倍数为标准)

  三、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指名读题。

  (2)先说给同桌听,再指名回答,共同评议。

  (3)提问: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有什么特征?(指名回答)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让学生各自在书上填写。

  (2)指名报结果,共同校对。

  (3)提问:有没有哪个自然数既不是奇数,又不是偶数?谈话:这说明了自然数要么是奇数.要么是偶数,不可能不奇不偶,也不可能既奇又偶。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1)默读题目。谈话:每项要求至少要写出一个数,能多写些可以多写。

  (2)学生独立写数。

  (3)在小组里交流。谈话:每个人都要说己写的数,组长记录下来,一会儿看哪个组写出的数多。

  (4)指名小组长汇报本组写出的数,其他组补充。

  (5)谈话:每道题应该写出的数是否写全了呢?按怎样的顺序写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地写出来呢,课后可以继续研究。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1)默读题目。

  谈话:运用我们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再结合我们这学期学过的找规律的知识,应该把符合要求的数都写出来,看谁能有条理地思考,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2)学生独立写数。

  (3)指名报写出的数并说出是怎样想的,全班共同评议。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1)学生自己读题,并把4的倍数涂上颜色。

  (2)提问:4的倍数都是2的倍数吗?

  四、全课

  提问: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你对自然数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你有什么感想?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1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9页(例4)内容。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 在解决问题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习的进行运算。

  2、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加强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灵活运用所学计算方法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

  教学难点:掌握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

  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设计:

  一、 复习导入。

  1、师:我们目前学过哪几种运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

  师:我们学过的.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板书:四则运算)

  2、这节课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学过的四则运算的相关知识。

  (课件出示) 口算:

  40+40÷8 = 45 32×4 =128 180÷9+7 =27

  11×5?60÷2 =25 5×6×7 =210 125÷25×4 =20

  (课件出示) 计算:

  72 ? 28+32 810÷3×5 37+42×5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计算后汇报,师板书计算过程)

  问:通过上面的计算我们发现: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3、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下面我们来总结并继续学习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板书:括号)

  二、新知探究。

  1、(课件出示)96÷12+4×2

  (1)谁来说一说这道题的计算顺序。(学生汇报:先算除法和乘法,再算加法)

  师:按照你们的想法,自己算一算。(生在练习本上计算)

  (2)你是怎样计算的?(生汇报,师板书计算过程)

  2、上面的算式用到了混合运算的顺序,那么如果将这个题目加上一个小括号,你们想怎样加?(生汇报想法)

  (课件出示)96÷(12+4)×2

  (1)师: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呢?(生汇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加法,再算除法,最后算乘法。)

  师:动笔算一算。(生在练习本上计算)

  (2)你是怎样计算的?(生汇报,师板书计算过程)

  (3)师生共同小结:如果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应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呢?(生汇报师板书:在一道算式里,如果有小括号,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算式,再 小括号外面的算式。)

  3、(师板书:【 】)问:同学们认识这个括号吗?(认识,是中括号)

  如果让你们在上面的算式里再加上一个中括号,你们打算怎样加?(生汇报想法)

  (课件出示)96÷[(12+4)×2]

  (1)师:这道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你们知道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吗?请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小组交流)

  (2)谁来说一说这道题按什么顺序计算?(生汇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加法,再算中括号里面的乘法,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除法。)

  师:动笔试一试。(生在练习本上计算)

  (2)你是怎样计算的?(生汇报,师板书计算过程)

  (3)师生共同小结: 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板书)

  4、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在第9页,请同学们翻开书认真读一读例4的内容,把你认为重要的内容画下来。

  师:你画了什么内容,给大家读一读。(指名读)

  师:对于今天学习的内容,你还有什么疑问吗?(没有)好,下面我们就运用所学的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来解决数学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先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360÷(70-4×16) 158-[(27+54)÷9]

  2、填一填

  (1)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 )括号里面的,再算( )括号里面的。

  (2)计算(168-144)÷12×8时,要先算( )法,再算( )法,最后算( )法。

  (3)计算32×[(6+24)÷3]时,要先算( )法,再算( )法,最后算( )法。

  3、辨一辨

  (1)30+60÷60-30 与(30+60)÷( 60 -30 ),的运算顺序和结果都是一样的。 ( )

  (2)645-189×2 的计算结果是912。 ( )

  (3)4000与20的商减去15与24的和正确列式是4000÷20-( 15+274 )。 ( )

  4、按照顺序计算,并填写下面的,然后列出综合算式。

  5、你知道吗?

  四、课堂总结

  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发现素数和合数的过程,理解素数和合数的意义,掌握判断一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的方法,记住20以内的素数。

  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数的一些特征的方法,培养分析、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素数和合数的意义,掌握判断一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的方法,记住20以内的素数。

  课前准备

  小黑板、学具卡片

  教学活动

  一、导入新课

  谈话:在刚开始这个单元内容的学习时,我们就知道,我们研究的数是非零的自然数。谁还记得这些自然数如果以是不是2的涪数为标准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哪两类?(指名口答)什么是偶数?什么是奇数?你能各举5个例子吗?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对非零的自然数进行研究,也要将它们分类,不过这次的分类标准是一个数因数个数的多少,那么分成几类呢?每一类叫什么名字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

  (1)投影呈现例题,指名在投影片上做题,其他学生做在书上。

  (2)指名说一说这几个数各有多少个因数。提问:如果把这6个数按因数个数的多少分成两类,你打算怎样分类?先说给同桌听。

  (3)指名说出分类方法,让不同意见的学生发表意见,并让学生讨论:哪一种分类法更能突出每一类数在因数方面的共同特点?

  谈话:为了突出每一类数在因数方面的特点,我们就把这六个数分为两类,一类是只有两个因数的,另一类是超过两个因数的。

  (4)谈话:请仔细观察只有两个因数的数,这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一个是1,一个是它本身)

  像这样的数,我们给它们起个名字叫做素数,也叫做质数。那么什么样的数是素数呢?

  我们再观察超过两个因数的数,这些数的因数与素数的因数有什么不同?(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别的因数)

  像这样的.数,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合数。那么什么样的数是合数?

  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出了什么是素数、什么是合数,书上是怎样说的?请阅读课本第78页“茄子”卡通下面的四行文字,把你认为重要的词句画下来。

  (5)谈话:非零的自然数中最小的是1,我们还没研究1的因数呢。有几个因数?它是素数吗?它是合数吗?

  这样看来非零的自然数如果按因数的个数分类,你认为应该分成几类?哪几类?

  2.教学“试一试”。

  谈话:我们了解了素数和合数的意义,那么怎样判断一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呢?(找出一个数所有的因数.再根据素数和合数的意义作出判断)

  请把书打开,自己在书上做第78页“试一一试”的题目。学生独立做题,指名汇报答案,共同评议。

  提问:你为什么认为7是素数,4和10是合数?(指名回答)

  把这一道题和例1结合一看,你能记住10以内的数中有哪几个素数了吗?说给同桌听。

  三、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自己阅读题目,在书上独立填写。

  (2)展示一两位学生的答案,共同评议,各自校对。

  (3)提问:你是根据什么来区分11~20的数哪些是素数,哪些是合数的?(与“试一试”一样仍根据因数的个数)11~20中的素数有哪几个,你能记住吗?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让学生按题目要求在书上操作。

  (2)指名读剩下的数,全班共同校对。提问:剩下的数都是什么数?

  (3)谈话:你们做了一件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找到了2~50的数中所有的素数,这种方法是一种既简单又有趣的找素数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古希腊数学家埃拉托塞尼发明的,传说当时人们用这种方法每划去一个数,就把这个数从纸上挖掉,工作做完后,纸上就留下许多小洞,就像筛子一样,所以人们把这种方法叫做“筛法”。同学们如果感兴趣,课后可以再接着写一些数,用筛法筛去合数,不过要注意,如果你写到的话,要把11、13的倍数也划去,但要保留11、13。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1)学生自己读题,明确题意。

  (2)谈话:你打算用什么方法判断这些数哪些是素数,哪些是合数?(指名回答)

  学生的想法可能有:

  ①与第2题筛出的数对照,也就是查素数表。谈话:这是一种很省事的办法,是可以使用的,但做题时旁边没有素数表,这种方法就用不上了。

  ②写出每个数的所有因数,根据因数的_个数判断。

  谈话:这种方法就是我们在做“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题时使用过的方法,当然是可以的。不过,请想一想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

  ③除了1和本身之外,只要能再找到一个因数,这个数就是合数,连一个因数也找不到,这个数就是素数。

  这种方法如果学生想到了,要予以强调。如果想不到可这样启发:想一想素数和合数的不同点在哪里?(除了1和本身外还有没有因数)除了1和本身外只要能找到一个因数,就可作出什么结论?连一个因数也找不到呢?

  四、全课

  谈话: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掌握了哪些数学方法?你对非零的自然数有了什么新的认识?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3

  教学内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目标:

  1、教学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有牛顿因为看见苹果落地,进行思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伟大的成果。引导学生得出:要注意观察、思考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问题,并从中探索出一些规律。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随着气候渐渐转凉,从下个月开始,同学们都将投入到冬季锻炼中去了。电脑出示第54页的例题,这是某个班级进行冬锻的情况,提问:从这张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出示: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2、你们能马上口头列式并口算出结果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追问:还有其他的方法来解决吗?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完成板书:17+28 =45(人)

  为什么这两个算式的结果一样?

  3、你们能用一个符号把它们连接以来吗?教师继续板书:28+17=17+28

  仔细地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在等号的两边,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

  4、你们能够自己模仿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算式,并追问:这样的算式能写几个?

  5、我们再仔细的观察这几个算式,从中你们有什么发现?怎样可以把这个规律用简单的方法表示出来?教师巡视,并作相应的辅导,在学生交流后板书出各种表示方法,并追问:你这样表示,每个符号分别表示什么?

  教师说明:在数学上,我们一般用ab来表示两个加数。

  让学生写出用ab表示的规律。

  能否给这个规律起个名字?教师板书后,指名说说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6、教师小结知识点: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律。板书:运算律。教师指着板书指出:我们刚才研究的就是加法交换律。

  小结研究方法:刚才我们在研究加法法交换律的时候,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开展研究的?引导学生能得出:列式计算——观察思考——猜测验证——得出结论。7、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前面两小题。

  三、学习加法结合律。

  1、刚才通过解决第一题,我们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看看我们有没有新的发现?

  2、你们会自己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想想你为什么这样列式?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出各种综合算式。

  让回答的同学说说这么列式是怎么思考的?

  下面,我们就来针对这两个算式开展研究:(28+17)+23 28+(17+23)

  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呢?(参与运算的数相同,运算结果一样;运算顺序不同)你们能用什么符号连接?

  教师板书: (28+17)+23=28+(17+23)

  5、小黑板出示: (42+26)+74Ο42+(26+74)

  (32+29)+71Ο32+(29+71)

  (27+33)+28Ο27+(32+28)

  提问:这三组能否组成等式?有手势表示。你是怎么知道的?(口算结果验证)

  6、看着黑板上的板书,你们从中有了什么新的发现?学生同桌交流后再全班交流,最后教师说明: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7、这样的描述太长又难记,你们从第一个运算律中能得到启发,用简便的方法来表示你们的发现吗?自己尝试写一下。板书:(a+b)+c=a+(b+c)

  教师揭示: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8、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的后面两个小题。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第4小题引导学生发现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比一比:38+76+24 38+(76+24)

  (88+45)+12 45+(88+12)

  要用最快的速度知道四个算式的答案,你认为哪个算式简单?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第1行。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五、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4

  课题名称 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辨认从前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用几个正方体搭成的几何体的形状。

  2.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3.通过操作、观察、想象、判断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及措施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在实际观察活动中,从观察到的物体抽象出平面图形。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联系生活,生动有趣,学生们比较喜欢这样的内容,但是要从观察到的物体抽象出平面图形对于部分学生会稍难,通过多媒体动画等尽量帮助学生经历攻克难点。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境图及习题,让学生思考并作答。

  小狗看到的是图( );

  小猴看到的是图( );

  小猫看到的是图( );

  小鸟看到的是图( )。

  小结:观察物体从哪几个方向进行?

  二.1.出示P13页例题

  1.我们学习过从不同方向观察简单的物体或简单的几何形体。

  分别从物体的前面、上面、左面进行观察。你会观察到什么图形?

  提示:从某一方向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就是观察到的这个物体的面的平面图形。

  讨论交流:想一想,观察物体时一般要从几个方向进行观察?观察时要注意什么?

  强调:一般要从前面、上面、侧面三个方向进行观察。观察时注意姿势,眼睛要平视所观察的物体。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

  2.教师把若干个正方体拼搭在一起,放在讲桌上。

  小组合作:观察

  小组汇报观察结果

  请全班学生评议观察结果。

  4.出示例题P14,让学生观察

  “你能观察到什么?”

  大家都观察了这三组组合体。请同学们辨认每个组合体的前面、上面、左面看到的形状。

  你有什么发现?

  观察多个组合体,大家发现从同一个方向进行观察,看到的图形有时是不同的,有时是相同的。

  三.练习巩固

  教学反思

  这一课学生在“拼摆”和“观察”中探讨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是什么图形。要让学生能通过想象,从实物中抽象出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让学生在拼摆的过程中体会多种摆法。

  教学时通过小游戏因如要学的内容进行新授教学。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借助学具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去发现。小组成员在合作的过程中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去观察物体,并将观察到的形状互相交流,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教学思维模式与学习习惯。在此环节后,我用PPT动画直观的让学生看到不同方向的不同平面图形。有助于抽象能力差的同学建立实物表象。

  在观察了三个正方体组成的物体后接着又让学生观察“再加一个正方体,从不同的方向看会是什么形状呢?”本环节让学生与同伴充分说明自己的想法,并倾听他人的看法,从而进一步与亲身实践结合起来,跟上步伐,作验证。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教完这堂课,我觉得,虽然这节课的操作性很强,但是由于学具太小,观察的时候有很大局限性,最好小组中有一套大的正方体,这样便于操作和观察,使学生的观察具有实效性。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5

  设计说明

  小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通过创设给希望小学买文具和书的情境提出问题,通过让学生解决问题体会到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本节课开始,以观察希望小学的学习环境导入,出示一些反映贫困地区孩子们艰苦的学习环境的图片,使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激发学生的同情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贫困地区的孩子们需要关爱,培养学生富有爱心和同情心的美好品德。

  2.注重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在教学时,尽可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比较不同方法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整数的运算律在小数运算中也同样适用,并会运用整数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练习卡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反映希望小学学习环境的图片。

  谈话:看到以上图片,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观察图片,畅谈感想。

  2.引导:虽然希望小学学习环境艰苦,但是那里的学生对学习却有着强烈的渴望。通过对比,我们学校有多媒体等教学设施,我们好幸福啊!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我们又要做些什么呢?

  3.引入:同学们都很有爱心,这节课让我们和希望小学的'同学们手拉手,奉献我们的爱心吧!让我们伸出援助之手,给希望小学的同学们买一些学习用品和课外读物吧。(板书课题:手拉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反思自我,激励孩子们更加努力地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44页情境图。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仔细阅读上面的文字,说一说图上提供了哪些信息。

  (2)课件出示相关信息:①1本练习本2.8元,一个铅笔盒6.1元。淘气要给希望小学3名同学分别买1本练习本和1个铅笔盒,一共要花多少元?②1本练习本2.8元,1本《数学家的故事》7.2元。笑笑要给希望小学5名同学分别买1本练习本和1本《数学家的故事》,一共要花多少元?

  2.小组讨论,解决问题①。

  (1)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题意并列式解答。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检查,请用不同方法解题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和算法)

  (2)指名板演。

  方法一:2.8×3=8.4(元) 6.1×3=18.3(元)

  8.4+18.3=26.7(元)

  方法二: 2.8×3+6.1×3

  =8.4+18.3

  =26.7(元)

  方法三:2.8+6.1=8.9(元) 8.9×3=26.7(元)

  方法四: (2.8+6.1)×3

  =2.8×3+6.1×3

  =8.4+18.3

  =26.7(元)

  (3)观察这四种方法,其中两种是分步计算,两种是列综合算式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下册教案数学11-24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1-15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2-27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01-15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15

四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02-20

四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02-25

四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教案02-20

四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02-26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