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4-05-24 15:43:50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选15篇

  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选15篇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和笔算;会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能运用运算律和一些运算规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2.应用相关知识熟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情境合理求出积、商的近似值,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估算能力。

  3.结合教学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小数四则计算、混合运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整理。(3分钟左右)

  知识整理单(3分钟)

  1.理一理: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有关小数的计算?打开书本,看看目录,再找到相关内容,仔细浏览一下。

  2.想一想:小数加减法、乘除法分别是怎样计算的?

  3.本单元哪些地方我掌握得不够好?

  4.本单元哪些练习我经常出错或不太会做,做个标记。

  导学要点:在学生自主整理时,教师巡视指导,收集学生第3和第4条的知识点,以便调整后面的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二、集体梳理重难点(5分钟左右)

  几位同学围绕第1、2条展示自己整理的知识点。

  交流3、4条掌握不够好的知识点。

  其余同学作适当的补充及答疑解惑。

  导学要点:根据学生整理的知识点,在黑板上系统梳理。

  三、巩固练习。(22分钟左右)

  1.自主完成练习单,完成后可在小组中先交流自己的想法。

  练习单

  在探索本上完成如下练习:

  一、基本练习

  完成书本第111页8—14题

  (说明:根据班上学生实际掌握情况,适当从中选择些题目。)

  第9题追问:比较一下这几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点拨:计算小数加减乘除法时,分别有哪些注意点呢?

  第13、14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其中13题要引导用不

  同的方法思考。

  二、创编题

  圣诞树圣诞帽圣诞风铃圣诞蜡烛

  32元2.2元10.6元1.8元

  (1)猜一猜:

  老师买了两件物品,其中一件物品的单价大约是另一件的3倍。你知道老师买了()和()。

  (2)选一选:

  如果用10元钱买圣诞帽,最多能买()顶。

  (3)做一做:

  如果买3顶圣诞帽和3个圣诞蜡烛一共需要多少元?

  (时间15分钟)

  四、课堂总结。(9分钟左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内容:

  教科书58页例1。

  教学目标:

  1、结合图例,根据等式不变的性质,学会解简易方程。

  2、掌握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并能用代入法进行检验。

  3、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同时渗透函数的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和书写格式。

  教学重点:

  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具准备:

  可见、平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什么是方程?

  2、判断下面各式哪些是方程?

  a+24=734 X =36+1723÷a>43X +843 X +4y=848÷a=9

  3、后面括号中哪个x的值是方程的解?

  (1)X +42=98 (X =57,X =135)

  (2)5.2- X =0.7 (X =4.5,X =8.8)

  4、等式的性质是什么?(方程两边同时加减或乘除同一个数(0除外),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5、导入:今天,我们就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

  板书课题:解方程

  二、新课学习。

  1、出示例1的图

  (1)问:你们猜盒子里装的是什么?(皮球)问:从图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盒子里有X个皮球和外面3个皮球等于9个皮球)

  (2)请学生根据关系列出式子。

  板书:X +3=9

  (3)问:怎样解这个方程呢?(出示课件)

  (4)师:我们可以用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来帮助解方程。

  (5)看课件演示

  问:要使天平左边只剩下“X”而还能保持平衡,该怎么办呢?

  (6)学生思考后回答。

  (7)演示课件

  教师一边演示一边在黑板写出:X +3-3=9-3

  (8)师生小结:方程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3)

  (9)问:为什么要减3,减2可以吗?学生回答

  (10)天平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天平两边还平衡吗?

  出示课件,学生回答:平衡

  师板书: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11)那么天平左边剩下X右边剩下6个球,X =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呢?我们来验算一下(师在黑板板演验算过程)

  2、小结:今天,我们利用了什么知识来解方程?(等式的性质)在解方程

  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些什么呢?(我们要注意书写格式,等号要对齐,注意:x=6表示一个数值,后面不能带单位,解方程要用代入法检验一下方程的解是否正确。)

  3、质疑:看书58页,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通过练习测试学生的`掌握程度)

  三、练习。

  1、出示课件:第59页做一做的第一题中的第一个图:列方程解答并验算

  (1)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2)指名学生板演,并说说如何解答的?

  2、加法会解了,那么减法又怎样做呢?我们来挑战一下。

  (1)课件出示:x-2=15 小组讨论完成

  (2)投影学生的计算结果,让学生说出解题思路。

  3、我最棒

  (1)我是小法官

  A:x+1.2=5.7 B:x-1.8=4 x+1.2-1.2=5.7-1.2 解:x-1.8+1.8=4+4 x=4.5 x=8

  4、找朋友

  8+ X =16 X =3

  X -6=17 X =9.6

  X +2.1=5.1 X =8

  X -3.2=6.4 X =23

  5、拓展

  X -0.5=3+1.9

  四、作业

  数学课本63页练习十一的第5题中的前四题。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设计说明

  本复习课的设计就是让学生经历回顾、梳理、应用、拓展知识的过程。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能整合知识,总结学习方法,而且能在由易到难的练习中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应用。本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1、回顾所学知识,散落的知识经过小组的梳理与全班的交流基本上连成了线,学生基本上清楚了知识的前后联系;经过应用与拓展,这些连成线的“知识珍珠”被穿了起来,这些闪亮的小珍珠足以显示学生的思维魅力。

  2、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网络。复习不是简单地把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练习的过程,而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整理、学会归纳。通过把知识用情境的形式或者习题的形式呈现出来,才能系统化的整理归纳。

  3、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也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形成知识网络,在综合运用中体会数学知识是联系在一起的。学生的学习能力会得到提高。

  4、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有新的收获,这个新的收获就是在解决问题中提出或者发现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设计本课应特别注意的就是要把知识连成线、形成串,便于学生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方格纸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复习轴对称和平移。

  引导学生按下面几个问题进行梳理:

  (1)轴对称图形的意义。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2)在方格纸上画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3)如何利用平移和轴对称设计图案?

  (4)完成教材111页3题。(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使学生再次经历轴对称和平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先想一想比较图形面积的方法,再借助方格纸,在下面图形中找出与图①面积相等的图形。

  结合上面的练习题,复习了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有多种方法:根据图形面积的大小,可以直接进行比较;可以借助参照物进行比较;可以运用重叠的方法进行比较;可以借助方格,利用数方格的方法进行比较;可以直接计算面积后再进行比较等。

  3、复习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1)求下面图形的面积。

  (2)结合上面的练习题,复习求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

  ①直接通过数方格的方法得出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②将图形进行“化整为零”式的计算,即根据图形的特点,将整个图形分割为若干规则的小图形,通过求小图形的面积,得出整个图形的面积。

  ③采用“大面积减小面积”的方法,即通过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得到所求图形的面积。

  4、复习底和高。

  先让学生在纸上分别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然后边画高边总结方法。

  (1)复习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从平行四边形一边的某一点到对边画垂直线段,这条垂直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

  (2)复习用三角尺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的方法。

  ①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重合,让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过对边的某一点。

  ②从这一点沿着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这条垂线(从点到垂足)就是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高。

  注意:从一条边上的任意一点可以向它的对边画高,也可以从另一条边上的任意一点向它的对边画高,但把高画在底边延长线上在小学阶段暂不要求。

  (3)复习三角形的底和高。

  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

  (4)复习用三角尺画出三角形的高的方法。

  ①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对准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另一条直角边与这个顶点的对边重合。

  ②从这个顶点沿着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这条垂线(从顶点到垂足)就是三角形一条边上的高。

  (5)复习梯形的底和高。

  从梯形的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上的某一点到对边画垂直线段,这条垂直线段就是梯形的高,这条对边就是梯形的底。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内容:教材P62~63及练习十四第1、2、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等式与方程的意义,明确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方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其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感。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弄清方程和等式的异同。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分类、抽象、概括和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天平。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认识天平。谈谈你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天平可以称量物体的质量,还可以判断两个物体的质量是否相等;使用天平一般是左盘放物体,右盘放砝码;指针在中间说明天平平衡。)

  二、自主探究

  1.探究活动一:利用天平探索认识等式和不等式

  (1)天平左边放一个空杯子,右边放一个100克的砝码,此时天平 ,说明天平左右两边的重量 ,这个杯子的重量是 。

  (2)如果天平的左边加上一个50克的砝码,要想使天平平衡,天平右边的杯子里需加上 克的水,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质量关系为: 。

  (3)如果天平左边的杯子里加满了水,此时天平会 ,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的重量 ,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质量关系为: 。

  温馨提示:

  (4)如果继续向天平的右边加上100克的砝码,此时天平 ,说明 边重,天平左右两边的质量关系表示为: 。

  (5)如果继续向天平的右边加上100克的砝码,此时天平  ,说明 边重,天平左右两边的质量关系表示为: 。

  (6)如果把天平右边一个100克的砝码换成50克的,此时天平 ,说明左右两边的质量 ,它们的关系用式子表示为: 。

  2. 探究活动二:认识方程

  (1)把上面的算式进行分类,并说说分类的想法和依据。

  (2)小结: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我们称其为 ,表示左右两边不相等的式子,我们称其为 。像100+x=250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 。

  3.讨论:等式和方程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让学生比较50+50=100与100+x =250两个等式,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主思考,并交流得出:第一个等式没有未知数x ,第二个等式含有未知数x 。

  教师小结:像100+x =250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板书:方程)

  4.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所有的等式都是方程?(不是。)

  那么,方程有哪些特点?

  归纳小结:方程的特点:是一个等式,且含有未知数。

  三、课堂达标

  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在方程后面的括号里打√)

  X+3.6=12( ) a×12.8<24( ) 10-2.5=7.5( ) χ+8=9×2( )

  X÷2.4=16( ) 3÷b ( ) 5y=15 ( ) χ-2.9=0( )

  32÷4>7( ) 3χ-2=4.4( ) 1.2+3.5-4=0.7( ) 4.5χ-2.6( )

  2. 判断

  (1)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方程。( )

  (2)等式都是方程,但方程不一定是等式。( )

  3.用方程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

  【学习评价】

  四、巩固拓展

  1.让学生仿照课本情境图,自己试着写一些方程。注意指导学生:方程一定是等式,并含有未知数。

  2.完成教材第63页“做一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样的式子是方程,再自主判断,最后集体交流。

  3.完成教材第63页“做一做”第2题。先说一说图意,再写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如:第一幅图天平的左边有两个重量是x g的球,右边是一个重50g的砝码,也就是两个x g的球的重量是50g,列方法表示为2x =50。第二幅图是一条线段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x ,一部分是73,这两部分总数是166,即x +73=166。

  4教材第66页练习十四第1、2、3题。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1.像100+x =25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2.方程有两个重要条件:一个是等式,一个是含有未知数。

  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全都是方程。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

  不平衡 平衡

  100+x >200 100+x =250

  100+x<300

  像100+x =250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习活动,并在探索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分数的基本性质作出简要的、合理的说明。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总结概括能力。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发展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新,

1、师: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阿凡提的故事吗?今天老师这里有一个 老爷爷分地的数学故事,你们想听吗?(课件出示画面)谁愿意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指名读故事(尽可能有感情地)

  故事:有位老爷爷要把一块地分给他的三个儿子。老大分到了这块地的,老二分到了这块地的 ,老三分到了这块的。老大、老二觉得自己很吃亏,于是三人就大吵起来。刚好阿凡提路过,问清争吵的原因后,哈哈大笑了起来,给他们讲了几句话,三兄弟就停止了争吵。

  2、师:你知道,阿凡提为什么会笑吗?他对三兄弟讲了哪些话?

  3、学生猜想后畅所欲言。

  4、同学们的想法真多啊!聪明的阿凡提是怎么让三兄弟停止争吵的?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 动手操作、形象感知

  (1)、三兄弟分的地真得一样多吗?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证明吗?

  (2)学生独立操作验证。

  方法1、涂、折、画的方法

  方法2、计算的方法。

  方法3:商不变的性质。

  (3)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出示做一做(1)

  (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同桌之间说一说这三个图形的涂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意义,并用分数表示出来。

  (3)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 = (课件揭示)

  (4)交流:你还有什么发现?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变化了,分数的大小不变。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板书:都乘以相同的数)(课件演示)

  3、出示做一做图片(2),学生独立填写分数。

  (1)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交流,你发现了什么?(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板书:都除以相同的数)

  4、想一想:引导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

  (1)从刚才的演示中,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2)补充分数的基本性质:课件出示两个式子,问学生对不对?讲解关键词都、

  相同的数、0除外。 都可以换成哪个词?同时。

  板书: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3)揭题:分数的基本性质。先让学生在课本中找出分数基本性质中的关键字词并做上记号(画起来或圈出来),要求关键的字词要重读。(课件揭示)

  5、梳理知识,沟通联系:分数基本性质与学过的什么知识有联系?你能举例说说吗?

师:我们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知道分数可以写成除法的形式。现在我们把商不变性质,分数基本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三者联系起来,你发现了什么?(生举例验证,如:3/4=34=(33)(43)=912=9 /12)(课件揭示)

  师:其实,数学知识中有许多地方是像商不变性质和分数基本性质一样相互沟通的,同学们要学会灵活运用,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你们想挑战吗?

  6、趣味比拼,挑战智慧

  给你们一分钟时间,写出几个相等的分数,看谁写得既对又多。

  交流汇报后,提问:如果给你时间,你还能不能写,到底能写几个?

  三、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考考你(第43页试一试和练一练第2题)。

  2/3=( )/18 6/21=2/( )

  3/5 =21/( ) 27/39=( )/13

  5/8=20/( ) 24/42=( )/7

  4/( )=48/60 8/12=( )/( )

  2、涂一涂,填一填。(练一练第1题)

  3、请你当法官,要求说出理由.(手势表示。)

  (1)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

  (2)把 15/20的分子缩小5倍,分母也同时缩小5倍,分数的大 小不变。( )

  (3)3/4的分子乘3,分母除以3,分数的大小不变。( )

  (4) 10/24=102/242=103/243 ( )

  (5)把3/5的分子加上4,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也要加上4。( )

  (6)3/4=30/4 0=30/4 0 ()

  4、找一找:课件出示信息:请帮小熊和小山羊找回大小相等的分数。

  5、(1)把5/6和1/4都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把2/3和3/4都化成分子是6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6、2/5分子增加2,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该增加几?你是怎样想的?

  四、拾捡硕果,拓展延伸。

  1、看到同学们这么自信的回答,老师就知道今天大家的收获不少,谁来说说这节课你都收获了哪些东西?

  (或用分数表示这节课的评价,快乐和遗憾各占多少?)

  2、学了这节课,现在你知道阿凡提为什么会笑,如果你是阿凡提,你会对三兄弟说些什么?从这个故事中,你还知道了什么?师总结:看来学好数学还是很重要的!祝贺同学们都跟阿凡提一样聪明!(献上有节奏的掌声)

  3、拓展延伸

  师:最后,阿凡提为了考考同学们,他特意挑选了一道题,要同学们选择来完成,有信心去完成吗?

  比一比:三杯同样多的牛奶,小明喝了其中一杯牛奶的2/3,小红喝了另一杯牛奶的5/6,小芳喝了最后一杯的9/12,三人谁喝得最多?谁喝得最少?

  五、动脑筋退场

  让学生拿出课前发的分数纸。要求学生看清手中的分数。与1/2相等的,报出自己的分数后站在教室的前面,与2/3相等的站在教室的后面,与3/4相等的站在教室的左边, 与4/5相等的站在教室的左边。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在观察、讨论、操作的活动中,经历认识简单图形旋转的过程。

  2、了解顺时针、逆时针的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

  3、在探索图形旋转并用语言描述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了解顺时针、逆时针的.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

  课前修改:

  教学过程:

  一、旋转方向

  1、观察喷洒的情境图,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旋转现象,是怎样旋转的。教师结合钟表上表针的转动介绍顺时针、逆时针转动。

  2、拿一把转椅,按不同方向实际转一转,让学生描述旋转方向。

  二、旋转90°

  1、教师简笔画分步演示喷头顺时针旋转90°的画面,让学生认识并描述旋转了多少度。

  2、再次旋转转椅,分别从顺时针、逆时针方向旋转90°,让学生用语言描述转椅是沿怎样的方向旋转的,旋转了多少度。

  说一说

  1、观察书中的两组图形,了解书中有什么。教师提出“说一说”的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的、判断的时间。

  2、交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

  三、图形旋转

  1、提出画图的要求,并提示画图时要先确定旋转方向,再考虑旋转90°后的位置。

  2、展示画出的图形,交流画的方法。教师介绍先确定两条直角边旋转后的位置,最后连另一条边的方法。

  3、让学生看书中画的三角形旋转90°后的图形。

  练一练

  1、弄清题目要求后,再判断。

  2、学生在书中独立完成,教师辅导后进。

  3、先引导学生了解图的特点,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图案。

  教后反思: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1、通过“打电话”的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需要用除数是小数除法去解决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2、利用已有知识,经历探索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正确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案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正确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案的计算方法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环节

  问提问生活中有哪个同学一、创设情创设“打电话”的情境,有打长途电话的经验。

  1、出示文主题图,让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并讨论如何解决“谁打电话的时间长”的问题。

  2、组织学生探索如何计算4.83÷0.7和45÷7.2的究,创建数得数时,在探索之前,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个算式和前面学习的小数除法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体会到学模型

  如果除数变成整数就好了,引导学生把新的知识转化为已有的知识。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但都是要把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再按照小数除以整书的'方法进行计算。

  1、试一试:其中37.1÷0.53和8.4÷0.56被除三、巩固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0倍后,被除数末尾需要补0,与应用2.7÷7.5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后,被除数比除数小,商的整数部分需要补0,在练习后反馈时要引起学生的注意。

  2、练一练/1,2,3——补充练习:

  1、把下面各题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4.68÷1.2=□÷122.38÷0.34=

  □÷□5.2÷0.325=□÷325161÷0.46=□÷□2.笔算。6.84÷0.91225.84÷1.799.6÷41.5

  220.5÷147

  3

  4

  一、创设情境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三、巩固与应用

  呈现中国银行20xx年3月公布的关于外币和人民币之间的比率。

  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解答。由于货币的最小单位一般是“分”,以“元”为单位时第三位小数没有意义,所以一般需要保留两位小数,因此学生将体会到求积,商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

  1、试一试,可以让学生用计算器算出得数,然后根据得数按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值。

  2、练一练:p71/1,2,3,4

  第1题:这是人民币和港币的兑换,12.5÷1.07,四、总结。超过了11元港币;也可以用兵1×1.07,不到本世纪末2元,因此11元港币不够。

  第2题:这是人民币和日元的兑换,要注意的是:5000×7.09所得到的近似值还需要去乘100.第3题:这是欧元换人民币,5000×9.15=45750元不需要近似值.

  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小结。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设计理念】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本节课中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活动,自主探究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进一步感悟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44—46页例1至例2,“做一做”,练习十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与作用。

  2、能正确掌握乘号的简写、略写。

  3、会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4、知道一个数的平方的含义及读、写方法。

  过程与方法:

  经历了用字母表示数的理解过程,体验迁移推理的学习方法,渗透求未知数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获得热爱数学知识的积极情感,沟通算术知识与代数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学会用字母表示数。

  突破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并通过应用验证发现。

  2、难点:运用知识迁移,感悟理解。

  突破方法: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和缩写。

  【教学准备】

  有关课件、课堂练习本等。

  【教学设计】

  一、激趣引入课题

  1、课件呈现四张扑克牌:3、8、5、4。

  师:我们来玩一个算“24点”的游戏。

  游戏规则:利用扑克牌里的数字信息,在1分钟内,写一道四则运算式子,结果必须是24,看谁最快,请迅速举手,时间到了必须停下来。

  2、学生独立写算式,教师巡视。

  3、汇报交流,板书第一名同学的算式。(3×8×(5-4)=24)

  4、同学们算得真快,那老师再给4张牌,请你们也算一算。

  课件出示:6、7、A、10。

  学生列出算式(6+7+10+A)

  师:老师可有个问题,扑克牌里根本没有“1”,怎么来的?

  4、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A=1。揭示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师:扑克牌里还有没有其他字母表示数的?

  师:这里的一个字母表示什么?(板书:一个数)

  5、同学们想想看,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别的地方用到过字母吗?

  (课件出示生活中用到字母的例子。)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自主探索、领悟新知:

  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说明平时观察得非常仔细,字母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那在数学里,我们看看字母是怎么用的呢?请看大屏幕。

  (一)教学例1

  1、屏幕出示例1(1)

  学生填空后,问:为什么这样填?

  2、屏幕出示例1(2)

  学生填空后,问:你发现了什么?

  3、屏幕出示例1(3)

  有什么规律? 4.课件呈现数列:1、3、5、f、9???

  2、4、6、m、10???

  师:数列中的f、m分别表示多少呢?

  归纳:在数学里我们经常用图形或字母来表示一个数。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表示数,由符号表示数到用字母表示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二)教学例2

  用字母表示数,我们以前用到过吗?

  其实呀,我们在学习运算的定律时早就用过了。我们学习了哪些运算定律?

  (2)学生练习填写表格:(要求:根据你的喜欢,在文字叙述与字母表示中任选一种填写)

  (3)大家比较一下,你们喜欢用字母表示,还是用文字叙述?为什么?

  (4)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简明易记,便于运用。但是这样表示,还有些不便,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先来听听这个发生在数学王国中的故事。(播放课件)

  一大早,数学王国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国王正在听乘号汇报工作:陛下,我跟X长得有点相似,许多人总把我们混淆。请陛下一定想出一个对策才行啊!于是,国王请+、-、÷号先退朝,乘号留下商议对策。

  第二天,国王就宣布了3条制度:

  一、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乘号可以记作小圆点,也可以省略不写。

  二、字母和字母相乘,中间的乘号也可以记作小圆点,或省略不写。 三、1与任何字母相乘时,1可以省略不写。

  (师逐条举例说明)

  从此,数学界就有了这样的规则。

  [设计意图:在故事里让学生学习知识,符合该年级段儿童的心理特点,使他们在愉悦中学习,轻松地达到教学的要求]

  (7)听完了故事,学习了制度, 和同桌交流一下你学会了什么?拿起笔来再次修改运算定律。

  (8)说说用字母表示定律有什么好处?(板书:简洁、方便)

  (9)根据刚才的规则,请同学们化简下面的式子。

  8×b b×8 1×m n×9

  a×b a×t a×s a×a

  三、拓展提高:

  1、a×a怎么简化?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

  2、a 怎么读?表示什么?在哪里见过?

  3、a×a×a×a写成简便形式是怎么样的?

  a 4 怎么读?又表示什么意思?

  4、100个a相乘怎么写?怎么读?

  5、这里有一些数的平方,我请同学们读出它们,并说说它们表示什么? 32=( )×( )

  102=( )×( )

  n 2 = ( )×( )

  e×e×e×e×e=( )

  6=()

  36=()

  ab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促进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

  四、巩固练习(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与规则了,接下来我们做几个练习,看同学们掌握了没有)

  1、公正的小判官

  (1) a2和2a意义一样。()

  (2) a+3可以写成3a。( )

  (3) a×4可以写成4a。( )

  (4) 5×8的.乘号可以省略不写。( )

  2、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式子

  (1) 小敏原有a本故事书,捐献给灾区小朋友5本后,还剩()本。

  (2)一辆公共汽车每小时行b千米,3小时共行()千米。

  (3)一种糖果的单价是每千克a元,买14千克需( )元,买b千克需( )元。

  (4) 一种电视机40台的总价是c元,那么一台电视机的单价是()元。

  五、全课总结 :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好处?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形成本课知识的系统认识。] 32

  五、游戏:同学们接下来我们一起做一个非常熟悉的游戏:

  1只青蛙, 1张嘴, 2只眼睛, 4条腿 ??

  ()只青蛙,()张嘴,()只眼睛,( )条腿。

  很多只青蛙呢?

  用一句话表示出这首儿歌。

  [设计意图:情景创设新奇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思考,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

  一个数 定 律

  (3×8×(5-4)=24)简洁、方便

  (6+7+10+A)

  【设计思路】

  本节课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的优点,比如通过字母表示运算定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符号语言比文字语言更为简洁明了。通过乘法算式的简略写法,引出了一个数的多次方的读写法与表示的意义,使学生能对代数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

  本课大致分四个大的环节,层层递进,先是让学生通过扑克的游戏用字母表示数,接着在教学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同时,介绍含字母式子中省略乘号的书写方法,在介绍“平方”的书写方法及数与字母相乘的书写习惯,进而了解了一个数的多次方的意义与读写方法。最后通过应用练习,深化认识,加深体验。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内容:

  课本第64-65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正确率达到75%。

  2.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推理和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3.培养学生的友好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自主探索小数乘小数的基本笔算方法,初步掌握计算技能。

  教学难点:

  积的小数位数的确定。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揭示课题。(4分钟左右)

  1.用竖式计算:

  0.57×23 = 2.5×44=

  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根据13 × 12=156,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3 × 12=

  13 × 1.2=

  1.3 × 1.2=

  说说你的想法?(要求学生回答问题要完整.如:因为13 × 12=156,而1.3× 12中13缩小了十倍,所以积就要缩小十倍是15.6)

  3.明确课题。

  提问:我们以前学习了小数乘整数,那么1.3 × 1.2是小数乘小数,它的结果你们说的对吗?学完这节课你就知道了(导入课题:小数乘小数)

  二、自学例7。(15分钟左右)

  1.明确例7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例题的情境图,引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问题。

  导入: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2.自学。

  导学单(1)(时间:5分钟)

  (1)根据所求的问题列出算式,估算结果。

  (2)尝试用竖式解答。(你遇到什么问题?)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说说你怎么估算的'?

  (2)哪种答案正确,说说理由。

  (3)说说怎样用竖式计算小数乘小数?

  导学要点:

  把两个小数看作整数后,再联系积的变化规律确定得数的多少。

  三、练习(13分钟左右)

  (一)适应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

  2.思考:

  (1)让学生说说两个乘数的小数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2)小数乘乘法应该怎么计算?

  小结方法:第一,先要把小数乘小数当作整数乘法进行计算,再看乘法中几位小数,就从乘得的积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第二,当乘得的积的末尾有0时,要先点上小数点,再根据小数的性质化简。

  3.(1)解决1.3×1.2=1.56

  让学生说说为什么?

  (2)练一练1、2。

  学生独立完成。

  怎么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

  提示:在积里点上小数点之后,要去小数末尾的0.

  (二)专项练习。

  1.练习十二第1题。

  交流突出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的过程。

  2.练习十二第2题。

  找出错误所在,分析错误原因,订正。

  (三)整合练习。

  练习十二第3题。

  提示:估算方法可以不同。

  可以把58.5元看成60元,5.2米看成5米,估算到大约300元;或者58.5看成60元,60× 5.2=312,估算到最多312元。还可以要求学生进一步比较计算和估算结果,以更好的感受估算的价值。

  (四)创编练习。

  根据48×67=3216,你能填一填吗?

  ( )×( )=0.3216

  ( )×( )=0.3216

  ( )×( )=0.3216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内容】:

教材P54例3及练习十二第4、5、6、10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理解一个数的平方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能够用语言表达运算定律和字母公式,能够将数字代入字母公式中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向学生渗透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公式的简单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公式,并能根据字母公式求值。

  难点:理解一个数的平方的含义。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尝试学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引导学生回忆: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运算定律?并让学生分别用语言叙述一下对应运算定律的具体内容。

  2.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整理。学过的运算定律有: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3.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如下表格: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4.师引导思考:在叙述时有什么感受?

  (比较麻烦,有时表达不清楚。)

  结合学过的知识想一想怎样能变简单些?

  学生会想到用字母表示数。

  5.揭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用字母表示数的相关知识。

  二、互动新授

  (一)教学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1.你能像上节课那样,用字母把这些运算定律表示出来吗?(出示运算定律表格)

  为了教学统一,可以规定学生用字母a、b、c来表示数字。

  先自主思考,再尝试表示。将答案写在教材第54页的表上。集体订正。

  出示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的表格: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乘号的简写。

  先让学生自己看教材学习,再进行交流汇报。

  明确: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 “,也可以省略不写。如a×b=b×a,可以写成a·b=b·a或ab=ba。

  3.引导观察比较:用文字叙述和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有什么不同?

  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再启发学生小结: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一目了然,简明易记,也便于应用。

  质疑: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明白:这三个字母可以分别表示我们学过的任何数。

  (二)教学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1.出示正方形的形状,问:这是什么?(正方形)

  让学生先说一说正方形的面积及周长的计算公式:面积=边长×边长,周长=边长×4。

  引导: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也可以用字母表示,一般情况下,用S表示面积,用C表示周长,a表示边长。试着写一写用字母表示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

  让学生自己尝试写出用字母表示的`公式,然后再翻书看课本是怎样表示的。

  S= a2 C=4a

  2.提问:你有什么疑问?(学生可能对平方的表示不理解)

  明确:S=a·a可以写成a2,表示2个a相乘,读作”a的平方“,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一般写成S= a2。

  出示:32,b2,52,指名让学生读一读,并说出各表示什么意思。

  (32读作3的平方,表示2个3相乘,等于9;b2读作b平方,表示2个b乘;52读作5的平方,表示2个5相乘,等于25。)

  出示: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你能计算出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吗?

  引导学生先说出用字母表示的计算公式,再计算:

  正方形面积的公式是S=a2,当a=6时,S=62=6×6=36(平方厘米)。

  正方形周长的公式是C=4a,当a=6时,C=4×6=24(厘米)。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4题。

  先让学生分析信息,说一说”今天卖出多少个足球“怎么表示?(48+m)

  再让学生独立计算第(2)、(3)小题,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6题。

  此题有两个容易迷惑学生的地方:a2、62及6×2、a×2。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正确区分”平方“与”2倍“:a2表示2个a相乘,即a×a;2a表示2个a相加,即a+a。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

  引导归纳:

  1.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简明易记、便于应用。

  2.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 “,也可以省略不写。

  3.a2读作:a的平方,表示2个n相乘。

  五、作业:教材第56~57页练习十二第5第10题。

  【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a×b=b×a,可以写成a·b=b·n或ab=ba。

  a2读作:a的平方,表示2个a相乘。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约分的方法。

  2、掌握最简分数的概念。

  教学重点

  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训练学生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公约数,并能够准确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互质数。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填空

  2、求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

  1、最简分数

  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像这样,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分子和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做一做

  1、下面的分数哪些是最简分数?

  2、把上下两行相等的两个分数用线连起来。

  (二)教学2、

  分组讨论:结合分数的基本性质,怎样24/30化简?

  (1)分母30、分子24有公约数2,先用公约数2去除分子、分母

  (板书:)

  (2)15和12还有公约数3

  (板书:)

  教师明确:分子和分母是互质数就不能再化简了,这种过程叫约分。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约分的意义。

  板书: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反馈练习。

  (1)、把下面各分数化为最简分数。

  (2)、下面哪些分数没有化成最简分数?请把它们化成最简分数。

  (3)把桃子放入相应的篮子里

  三、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谈谈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四、随堂练习。

  1、回答。

  (1)判断下面哪些分数是最简分数,并说出为什么?

  (2)观察下面每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哪些有公约数2?哪些有公约数5?哪些有公

  约数3?

  2、下面哪些分数没有约成最简分数?

  五、布置作业。

  把下面各分数约分。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解答形如ax±b=c的方程。

  2、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用方程解答一个量比另一个量的几倍多(少)几的问题,提高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

  3、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巩固用方程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解答下列方程。

  6X+24=30 4X-10=2 3.5×2+5X=37

  2、列方程解答下列各题。

  一个数的3倍加12等于27。

  21比X的6倍少3。

  3、实践运用。

  (1)2004年亚洲人口约39亿,比欧洲人口总数的5倍还多4亿,欧洲人口大约有多少?

  (2)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队共获得32枚金牌,比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7倍少3枚,1988年中国队共获得多少枚金牌?

  二、指导练习

  1、练习十二第7题。

  出示第7题的主题图,问:“98.6度,没发烧”这么高的温度怎么还没发烧,你们知道吗?

  学生试着回答后师述:中国用的是摄氏温度,还有一些国家用华氏温度。华氏温度=摄氏温度×1.8+32。

  根据书上的提示,独立列方程解答,集体核对。

  2、练习十二第8、10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集体核对。

  3、小结。

  问:上面这几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如何解答类似的问题。

  学生回答后老师简要小结。

  三、延伸拓展

  1、出示练习十二第11题。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再在班上进行交流。

  学生讲完后老师简要概括:(36—4a)÷8是一个除法算式,当它的结果是0时,说明被除数是0,即36—4a=0,当它的结果是1时,说明被除数与除数相等,即36—4a=8。解答这两个方程,可以利用加减法的关系,即减数=被减数—差,把4a先看作一个整体,先求出4a等于多少,再求a等于多少。

  2、课堂作业:练习十二第5、6、9题。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页例2、练一练,练习十五第4~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明白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才能正确计算。

  2、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注意积里小数点的位置。使学生掌握确定积的小数位数时,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

  教学准备:挂图、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一张长4.2米,宽3.1米的长方形房间平面图。

  要给这个房间铺上地板,需要多少平方米地板呢?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汇报计算结果。

  这是一道小数乘小数的计算,说说小数乘小数计算的方法是什么?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二、教学新课

  1、创设情境。

  房间里显得空荡荡的,需要给它摆上一些家具,要有睡觉的地方吧!出示床的位置及尺寸。

  人总是爱美的,在阳台上给摆上一个花架,种些花花草草的多美呀!出示花架的位置及尺寸。

  2、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床1.95×1.1”表示什么意思?

  花架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呢?

  3、出示问题:花架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怎样列式呢?学生口答,板书:0.28×0.28。

  4、探究方法。

  (1)这是一道小数乘小数的计算,说说看小数乘小数在计算时按什么的计算来进行?我们来试试看。

  学生尝试完成计算,巡视指导。

  (2)学生口答计算过程,板书按整数计算的过程:

  (3)0.28×0.28的积应该是几位小数?出现了什么问题?

  (4)你是怎样点上小数点的?

  (5)怎么解决呢?谁到黑板上来在积里把小数点给点上去?

  (6)归纳:计算小数乘小数,在积里点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在小组里互相说说方法。

  5、完成练一练第1题。

  独立完成,汇报结果。

  积应该是几位小数?要注意什么问题?

  6、这里放了一张床,再加上一个床头柜就像样了吧!出示床头柜的位置及尺寸。

  帮他设计一下,房间里可以再放些什么家具呢?

  出示写字台、书橱的位置及尺寸。

  这下房间里就很舒适了,其他几样家具的占地面积各是多少平方米呢?

  各个小组把要计算的'任务分工来完成计算。比比看哪一组最快最准确。

  汇报计算结果,说说每题的积各是几位小数?点小数点之前是否要补0?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

  独立完成填写,说说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十五第5题。

  独立完成,展示学生作业,集体评讲。

  3、完成练习十五第6题。

  要求哪一块铝板面积大,先要求什么?

  独立完成,汇报结果。

  4、完成练习十五第7题。

  怎样列式?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列式?

  5、完成练习十五第8题。

  小组讨论完成,汇报结果。

  有什么发现吗?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对自己在课堂的表现自我评价一下。

  课后小记:本课的练习设计感觉和教材的难点不相匹配,很少有计算出现位数不够,要补0的。从练一练到练习十五的设计都是如此,如果在练习的设计上进行一些优化和改进,多一些针对性练习,效果会更好,学生的计算也不会出现比较多的错误。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

  2、探索并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习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约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教学准备:

  卡纸、彩笔。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美味蛋糕店”的师傅招收学员时考了这样一道题目:请你在最快的时间里切出一块蛋糕的8/24,要求切得比较均匀。今天老师也想拿这道题目考考你们,看看哪些同学们能被选上。

  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引导发现,明确概念。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张卡纸。表示出这张卡纸的8/24,想一想怎样做?

  (学生动手操作,展示成果并解说)

  师:从上面这些学生的发言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让生通过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找出一组相等的分数:

  8/24=4/12=2/6=1/3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有选择地板书。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三个式子,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出:

  (1)它们的分子和分母都同时除以了一个相同的数,所以这些分数的大小都不变。

  (2)是同时除以它们的公因数。

  师:说得非常准确,这里的除数都是什么数?

  生: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

  引导学生归纳出:像这样,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作约分。

  师:还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约分后这些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越来越小,但分数值都相等。最后一个式子的得数是1/3不能“再往下除了”。

  师肯定:准确地说1/3不能再约分了。谁知道,为什么不能“再约分了”?

  引生答出:因为1和3没有公因数。所以不能“再约分了”。

  总结并揭示:像1/3这样的分数,当分子和分母没有公因数的分数,我们把它叫做最简分数。约分的最后结果应该是:最简分数。

  师:谁能举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是最简分数?

  生:(举例说明)。

  2.探索约分的方法。

  请两个同学来介绍一下约分的过程。

  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约分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3.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要在最快的时间里切出一个蛋糕的8/24,其实也就是切出这块蛋糕的1/3,这样也就顺利地完成了题目要求!

  三、课堂练习,巩固应用。

  教材第48页“练一练”。

  (1)学生试做。(2)集体交流。

  四、畅谈收获,全课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1.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在学习约分之前,学生已经探索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习了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因此合理的知识迁移,较好地帮助了学生理解“约分”的含义,使知识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探究和发现的时间与空间,从约分含义的理解到约分方法的学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在学生的发现、探究、交流中解决,使课堂充满了活力。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内容

  认识自然数和整数,倍数和因数。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自然数和整数,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初步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数的所有倍数。

  2、学生经历探索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能对生活中有关的数字作出合理的解释。在教师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地归纳与类比,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探究倍数和因数

  教学难点

  倍数和因数的关系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结合“水果店”情境图,认识自然数和整数。

  1、谈话引入。

  2、出示水果店情境图。

  (1)学生活动:找一找。仔细观察图中有哪些数?我能找到几个?全班进行交流。

  (2)教师提示:还有要补充的吗?(目的是让学生找出图中隐含的数字,比如0,1/2等。

  (3)学生活动:分一分。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学生单独活动,教师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全班再进行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出分类的标准和分类的结果。教师要适当地进行引导,为下面教学自然数和整数做准备。

  (4)根据学生的分类情况,加上教师的适当引导,揭示什么样的数是自然数,什么样的数是整数?并让学生举出例子来进一步说明和巩固。

  二、利用整数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

  1、解决:买5千克梨需要多少钱?

  5×4=20(元)

  2、利用算式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

  (1)说明含义。20是4和5的倍数;4和5是20的因数(需进一步使学生明确,20是4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4是20的因数,5也是20的因数)关于倍数和因数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学生第一次接触,教师要让学生多说一说,并通过一定的例证进一步说明。

  (2)举例说明。举出一个乘法算式,说出其中的因数和倍数关系。

  (3)练习:说一说。第3页“说一说”先自己试说,同桌之间交流后,再进行全班交流。

  3、说明研究倍数和因数的范围。教师根据课堂生成,相机给出“只在自然数(零除外)的范围内研究倍数和因数”这个规定。

  三、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1、第3页:找一找。学生独立理解题意后,先自己找出7的倍数,小组内交流自己找的方法。全班交流时让学生在比较后得出用乘法算式的方法来找一个数的倍数比较方便快捷。同时使学生领悟到:这个数是7的倍数,那么7同时也是这个数的因数。通过试一试:你还能找出7的其它倍数吗?使学生体会到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

  2、同桌练习:你写我说。在学生弄懂题目意思后,再开展活动。活动后让中后生进行全班交流。

  3、比一比:看谁找的快。(1)自己找,比比谁找的快。要求作出各自的符号。(2)组织交流,比比谁的方法好,比比谁找的对。(3)归纳。说说哪几个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为学习公倍数作准备。

  4、独立练习。写出100以内全部6的倍数。交流时,体会怎样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进一步明确方法。

  5、讨论:根据除法算式如何说倍数和因数。例如:15÷3=5.

  四、全课小结。

  五、板书设计:

  倍数与因数

  像0,1,2,3,4,5,6,…这样的数是自然数。

  像-3,-2,-1,0,1,2,3,…这样的数是整数。

  买5千克梨需要多少元?

  5×4=20(元)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12-29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模板02-16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04-09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02-08

数学上册教案01-15

五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01-13

五年级苏教版数学上册教案12-08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1-03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02

五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