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热]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第2课时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三步计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71、72页。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三步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根据一些常见的基本数量关系式进行分析、列式。
教学重难点:
体会小括号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复习:
1、学生练习:300-120+25×4
强调混合运算顺序。
二、添上括号,新课引入
计算300-(120+25×4)
提问:这道算式有什么特点?算式里有小括号,应该怎样计算?
明确:这题含有小括号,那第一步就应该算小括号里的;其他的步骤还轮不到算,只能把它们移下来。如果小括号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也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
指名说说,你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强调混合运算的三个等级:(1)小括号;(2)乘或除;(3)加或减。
小结:混合运算一定要先观察算式的特点,考虑它的运算顺序,然后再开始计算。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
先让学生说说每一道题的运算顺序,再独立完成计算。组织反馈与交流。
2、做练习十一第5题。
(1)先出示左边的一组题,比较第一、二小题,说一说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再比较第二、三小题,说一说小括号的位置有什么变化,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评价。
(2)出示右边的一组题,让学生在小组里进行比较和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反馈评价。
3、做练习十一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再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以及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4、做练习十一第7题。
学生自由读题,说说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整理条件和问题,在小组里讨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列综合算式解答。
反馈不同的解题方法。
说说分析数量关系的思考过程和列式的依据。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四则运算
教学内容: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P2P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在经历探索发现加与减的互逆关系及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归纳、判断推理能力。
3、运用加、减法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与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加法和减法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之间有什么秘密呢?今天就来研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探索发现
1、探究加、减法的意义。
(1)教学加法的意义
出示教材P2例1主题图
思考:怎样求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怎样计算?你能用线段图表示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独立列式:814+1142=1956(千米)并展示线段图。
结合加法算式,说一说加法算式的意义。
教师总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你知道加法各部分名称吗?
教师总结: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2)教学减法的意义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从中年级迈向高年级,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小学第一学段的学习方法,大部分学生学习常规好,喜欢学习数学,对所学知识掌握较好,并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是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本校和转入的同学)也就不一致,这就需要我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二、教材分析: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小数除法”本单元包括小数除法,积商近似值,循环小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等内容。结合具体情景,经历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了解在生活中有时只需要求积商的近似值,掌握求近似值的方法,培养估算意识。初步了解循环小数,运用小数四则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第三单元“倍数与因数”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学习的主要内容有:认识自然数,倍数与找倍数,2、5、3倍数的特征,因数与找因数;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等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是以后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计算等知识的重要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经历探索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认识自然数,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在100以内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以及知道质数、合数;将经历2、3、5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知道奇数和偶数;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合情推理的能力;在探索数的特征的过程中,体会观察、分析归纳或猜想验证等探索方法,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3、第五单元“分数”在学习本单元内容前,学生已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学习分数的再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假分数、分
数大小变化规律、公约数、约分、公倍数、通分、分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四则计算、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是分数教学的重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认识真分数、假分数与带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运用分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轴对称和平移”结合实例,感知平移轴对称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第四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方法、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以及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等。
3、第六单元“组合图形的面积”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与生活中各种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与计算。在第二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在此基础上学习组合图形,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则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这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平台。
(三)统计与概率
第七单元“可能性”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与运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知识设计日常生活中的方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1、体会“数”中,体会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猜测、验证等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数感,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2、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体会用多种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渗透“化整为零”的策略。通过操作、旋转、平移等探索活动,体会“转化”思想,并能用符号和语言进行表达,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各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操作活动中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信息收集、处理、建立模型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
5、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图形与数的关系,发展归纳与概括能力。6、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并能获得解决问题方法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主要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充分把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等现代化教育资源引进课堂为教学服务,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3.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自己梳理所学内容;对错题或活动过程的进一步反思,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提出更有挑战性的问题;进一步分享算法多样化;进一步追问算理的解释;
4.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注重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5.加强导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对后进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做到课堂上多提问,课下多关心,对他们的作业争取做到面批面改。使他们进一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全班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页例6及“做一做”,练习三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求小数乘法的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2.使学生经历求小数乘法的积的近似数的过程。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实践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掌握求小数乘法的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要求与实际需要取积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将例题和练习制成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复习引新
1.出示问题。
求下列小数的近似数:
75.805保留整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分别是多少?
1.9736精确到个位、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分别是多少?
(1)一般用什么方法来取近似数呢?
(2)怎样用“四舍五入”法将这些小数保留整数、一位小数或两位小数?
2.引入新知。
谈话:我们已经掌握了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所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也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数(板书:积的近似数)。
(设计意图:回顾用“四舍五入”法将小数按要求取近似数,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为新知的学习作知识和方法上的铺垫。)
(二)情境
1.谈话引出例6。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什么动物的嗅觉非常灵敏吗?人们常用狗来帮助侦探、看家。狗的嗅觉到底有多灵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数据(出示教材第11页的例6)。
人的嗅觉细胞约有0.049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45倍。狗约有多少亿个嗅觉细胞?
2.收集信息,理解题意。
让学生认真观察例题,可以发现这里的0.049亿也是近似数。生活中有许多事物,并不一定都要知道数的准确值,都会用到近似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题意、图意。
3.独立列式。
师:怎样计算狗约有多少亿个嗅觉细胞呢?(实际是要求0.049的45倍是多少。)
学生思考后,在练习本上独立列式解答,教师指名学生板演。
4.尝试迁移,自主探索。
师:如果保留一位小数,如何求积的近似数呢?(在课件上补充这个要求。)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了解试做情况,收集不同的做法,进行展示。可能有以下做法:
0. 049×45=2.2(亿个) 0.049×45≈2.3(亿个) 0.049×45≈2.2(亿个)
5.对比交流不同的方法。
展示的学生充分表达取近似数的过程和理由,组织学生讨论、评价。
第一种方法针对“横式中的.结果应该怎样写?”明确得数是写积的近似数,横式中应当用约等号,而不能用等号。
第二种方法针对“保留一位小数,看哪一位?根据什么保留?”明确方法。
第三种方法则引导学生想为什么这么求。
根据交流的结果形成板书:
6.拓展。
师:如果题目要求保留两位小数,怎样取它的近似数?
学生独立完成,相互说说保留两位小数取近似数的方法:看千分位上是几,千分位上是5,所以舍去后要向前一位进1,结果是约等于2. 21亿个。
7.明晰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讨论:怎样求积的近似数?
小结:求积的近似数,要先算出相乘的积,然后看要保留的小数的后一位,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在写横式得数时,注意要用约等号。
(设计意图:关注“求积的近似数”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引领学生经历了独立思考、尝试探究、互相交流的过程,在最熟悉的地方顺应方法,体验到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
(三)练习--应用拓展
1.基础练习:例6“做一做”第1题。
组织学生讨论:求积的近似数需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小结:
(1)看清题目要求,按要求取积的近似数,保留小数位数;
(2)计算要仔细,要检查积中小数点的位置是否正确。
2.应用练习:例6“做一做”第2题。
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3.85×2.5=9.625(元) 3.85×2.5≈9. 63(元)
针对不同答案交流:为什么要保留两位小数?
小结:虽然此题没要求保留两位小数,但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比分更小的钱币,所以应自觉保留两位小数。以后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要认真观察,遇到这类问题就需要按实际需要求出积的近似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求积的近似数在生活实践中的用途,认识到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并不一定都要知道它们的准确值。因此,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当求出积以后,要主动根据需要求出积的近似数,进一步凸显求积的近似数是生活、生产的需要。)
3.延伸练习:练习三第1~3题。
(四)反思--总结提升
生活中有许多的数学问题需要我们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去思考。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沟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提高计算能力,发展数学思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沟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
三、难点:
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四、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二)练习与应用。
(三)全课小结。
1、说说本单元我们共同研究了哪些内容。
通过学习有哪些收获与感受?
2、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
(1)用竖式计算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
(2)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哪些相同点?
(3)比整数加减法有哪些注意的地方?
3、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减法也同样适用吗?
(1)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1题:
口算时也要让学生说一说部分题的注意点和计算方法,特别是进位加与退位减,以及被减数的数位不够的情况与结果末尾是0的情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形象的复习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2题:
由于题目较多,可让学生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些,然后集体订正,学生也要说出列竖式的注意点,并列举计算中一些典型的错误,让学生在改错中更深刻的体会计算的方法。
(3)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3题:
提醒学生认真分析每道题目的`数据特征,并合理地选择相应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把整数的运算定律通过合理的迁移,最终能熟练地应用在小数加减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4题:
结合示意图理解题意:
①竹竿的高度分成几个部分的和?
②现在已知几个部分?
③第三部分的高度就是什么的高度?
④怎样求池水的深度?
⑤用什么方法?列出算式并解答。
⑥集体订正。
(5)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5题:
①先简要介绍钙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再让学生看着统计表说说各种食品每1000克中的钙含量,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②分别解答相关的问题,并提出问题。
(6)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6题:
①教师首先讲解,让学生弄清当日水位、警戒水位的含义以及水位上升下降的表示方法;其中“水位变化”栏中的数字是与前一天比较的差值。
②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有关正负数和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这里,比前一天多就是正数,比前一天少则是负数。
(7)完成练习与应用的思考题:
①先介绍自由落体运动的有关知识和基本规律。
②引导学生利用列表的策略进行解答。
③集体订正。
④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⑤增长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就是小数加减法的运用啊,小数加减法的运用还远远不止这些呢,你还能在我们的身边找到小数加减法的运用吗?课后去找,比一比谁找得最多。
⑥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在全班进行交流。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内容:教材P93~94练习二十第3~10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灵活应用学过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逐步加深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理解,提高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逐步加深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理解,提高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教学难点:利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学练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案
选择
(1)在一个长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长方形面积的一半。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2)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扩大2倍,面积扩大( )倍。
A.3 B.6 C.4
(3)三角形面积是2.4平方米,底是0.8米,高是( )米。
A.6 B.1.5 C.3
一、课前反思:
通过昨天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还有那些不懂的`地方呢?
二、交流解惑
(一)自主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反思
2、以小组为单位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知识,说一说都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在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班内汇报。
(二)汇报、解疑,进行组内交流、组际解疑,老师进行点拨。
(三)指导练习
1.你能想办法求出下面三角形的面积吗?(练习二十第3题)
动手操作:画出已知底的高。 指名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请其余学生作点评。
教师在以上图形中填入底和高的数据,学生口答三角形面积。
2.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第4题。
(1)引导分析:要求种这片草坪需要多少钱,必须先求什么?
(2)学生讨论后交流。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相互订正。
2.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第6题。
(1)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独自计算,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3.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第8题。
(l)学生用尺量一量这两条虚线间的距离,理清这两条虚线是什么关系。
(2)看看图中哪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3)分组讨论如何在图中画出一个与它们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并试着画出来。
三、巩固拓展
1.一个直角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分别是5厘米、12厘米和l3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读题,弄清题意。要求三角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底和对应的高。
(2)观察直角三角形的特征,猜测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底和对应的高分别是多少。
(3)学生讨论、交流,共同解答问题,然后组织汇报。
2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第9*题。
(1)教师出示题目。引导观察,要求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相邻两边的长度。
(2)学生独立解题。
(3)教师组织汇报交流。
3.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第10*题。
(1)引导学生观察:A点是中点,把平行四边形的底边平均分成两部分,即把大三角形平均分成了两部分。
(2)学生在小组内议一议:阴影部分面积和大三角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大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组内交流解题方法,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4.通过抓不变量解决图形面积问题
下图中三角形ABD的面积是20cm2,BD的长为5 cm,DC的长为3 cm。求三角形ABD的面积。
学生看图读题,理解题目意思,尝试解答。
思路导引: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求三角形ABD的高,也就是三角形ADC的高。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三角形面积的练习
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复习内容:
教材练习十相关题目。
复习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2.经历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3.使学生了解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小数除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明白解决思路和算理。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知识梳理
师提问1:你是怎么进行小数除法计算的?
提问2:我们学习了哪些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提问3:举一个例子,表示循环小数。
学生思考,指名回答,适时指名补充。
小结: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和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相似,只需要将除数中的小数转化成整数再除。“四舍五入”“进一法”“去尾法”都是我们学习过的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10÷3=3.3333…,商就是循环小数,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就是循环节。
二、针对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汇报计算结果。
2.完成教材练习十第3题。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学生投影展示计算结果,集体交流订正。
3.完成教材练习十第4题。
先由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汇报,教师结出规范解答:
9.7+2=11.7(分)
11.7÷1.5=7.8(分)
综合:(9.7+2)÷1.5=7.8(分)
三、巩固练习
1.下面的说法对吗?
(1)16.666是循环小数。()
(2)无限小数比有限小数大。()
(3)循环小数一定是无限小数,所以无限小数也一定是循环小数。()
(4)0.789789…用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是0.789。()
独立完成,指名回答并说说判断理由。
2.比一比,哪种小食品最便宜:
巧克力蛋卷:
2千克12.5元
奶油小饼干:
3千克16.9元
五香蚕豆:
0.5千克2.51元
草莓布丁:
4千克20.45元
先独立思考并解答,再指名汇报,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3.完成教材练习十第7题。
(1)学生独立思考,根据题中信息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2)投影展示典型案例,并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
(3)师生共同订正。
四、拓展延伸
1.食堂买来7桶同样的油,如果从每桶油中各取出30.4kg,则剩下的油刚好相当于原来3桶油的质量。原来每桶油重多少千克?
30.4×7÷(7-3)=53.2(kg)
2.近似值是3.30的三位小数中,最大的是几?最小的是几?
最大:3.304
最小:3.295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又有哪些新的收获?你还有哪些问题?和大家说一说吧。
六、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十第1、5、6题。
学生回忆,在头脑中迅速整理本单元所学的知识,通过思考和表达,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和理解。
练习中,要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独立完成和自主交流相结合,不必担心出现问题,出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是最好的学习过程。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学生的练习情况良好,掌握了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计算正确率较高,并能比较灵活地应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不足之处:有个别学生对于概念性的问题理解不深刻。
教学建议:注重个别辅导,争取个别学生在计算方面有所提高。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能力目标: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学习小数乘整数,并理解算理。
三、教学难点
处理好积中小数点的位置。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课前准备
PPT课件课堂活动卡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课件出示放风筝图片)师:瞧!文化广场真热闹,有好多小朋友在放风筝,你们想玩吗?(课件出示卖风筝画面)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并为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提供了条件。
⊙自主探索
1、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尝试计算。
(1)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师:有3个小朋友也想去放风筝,他们都想买蝴蝶风筝,请你帮他们算一算,买3个蝴蝶风筝需要多少钱?你能列出算式吗?
(学生思考并汇报:3。5×3)
师:为什么这样列式?说一说你的想法。
预设生1:根据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列式为3。5×3。
生2:求买3个蝴蝶风筝需要多少钱,就是求3个3。5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为3。5×3。
师:仔细观察这个算式,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预设生:两个因数一个是小数,一个是整数。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2)尝试计算。
师:请同学们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3。5×3的得数。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
(3)展示方法。
方法一3.5+3.5+3.5=10.5(元)
方法二3.5元=3元5角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元5角=10.5元
方法三3.5元=35角35×3=105(角)
105角=10.5元
师小结:我们在求买3个蝴蝶风筝需要多少钱时,可以用小数连加来解决,也可以把3。5元化成几元几角来解决,还可以把元转化成角用乘法竖式计算来解决。
设计意图:奥苏贝尔认为:假如让我把教育心理学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因此,要鼓励、启发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进行尝试计算,初步感知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的联系。
2、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算法。
(1)出示例2,尝试计算。
课件出示教材3页例2:0.72×5。
师:0。72不是钱数,没有元、角这样的单位,同学们能不能计算出结果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并汇报演示)
(2)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算法。
(用课件动态呈现小数乘整数的计算过程)
①先将因数0.72转化为整数,转化的方法是将0.72扩大到它的100倍。
②再按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计算。
③由于因数0。72扩大到它的100倍,要想求原来的积,扩大后所得的积360应缩小到它的1/100。
④将积化成最简小数。
让学生观察积3.60,提问:积中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吗?
(学生思考并汇报:积中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师:算出积以后,可根据小数的性质将积中小数末尾的0去掉。
(3)互动交流,总结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师再进行总结)
师总结:计算小数乘整数,先按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再看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积的小数部分末尾的0要去掉。
3、感受小数乘整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师:我们已经学会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小数乘整数的知识呢?
生1:我们去超市买菜,菜的单价通常都是小数。
生2:买水果也是。
生3:我爸爸去交取暖费,每平方米收费27.5元,我家的房子是78平方米,想知道交多少钱,就需要用27.5×78。
……
设计意图: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理解其算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让学生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深化练习
1、实践应用。
同学们,图中还有其他美丽的风筝呢!你们想买哪一种?买几个呢?需要多少钱?自己选一选,算一算吧。如果给你40元,买6个雨燕风筝够吗?
(学生独立计算,并汇报)
2、课件出示教材3页“做一做”1题。(让学生比较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明确两者之间的联系,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提高计算能力)
3、改正下面各题中的错误。
4、用竖式计算。
7、08×6 9.35×8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既巩固了小数乘整数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好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在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全课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呢?
⊙布置作业
教材3页“做一做”2、3题。
板书设计
小数乘整数
例1 3.5×3=10.5(元)例2 0.72×5=3.6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多角度思考问题,灵活地取商的近似数。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为什么要求商的近似数,会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能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多角度思考问题,灵活地取商的近似数。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一位小数。
6.03、7.98
2、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两位小数。
8.785、7.602、4.003、2.897、3.996
3、计算0.38×1.14。(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二、新课
1、教学例6:
教师出示例6,口述图意,再列式计算。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时,还除不尽。教师问:“实际计算钱数时,通常只算到分,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要除到哪一位?为什么?(应该保留两位小数,只要算出三位小数,然后按“四舍五入法”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
教师问:表示计算到“角”需要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要除到哪一位?应该约等于多少?
教师要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求商的近似值?”(首先要看题目的要求,应该保留几位小数;其次,求商时,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除出一位,然后再“四舍五入”。)
我们学习班了求积的近似值和求商的近似值,比一比这两者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P32做一做:
教师让学生按要求进行计算,巡视时,注意学生计算时取商的近似值的做法对不对。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按照不同的要求,取不同的商的近似值是怎样求出来的?(计算出商的小数的位数要比要求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
三、巩固练习
1、求下面各题商的近似数:3.81÷7、32÷42、246.4÷13
2、P36第1题。
四、作业
P36第4题。
课后小结
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都有什么样的收获?
课后习题
1、计算下面各题(商保留一位小数)。
14.36÷2.7 8.33÷6.2 7÷0.03 3)
2、计算下面各题(商精确到百分位)。
32÷42 1.25÷1.2 2.41÷0.7 4)
3、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得数保留到百分位)。
5.63÷6.1 2.84×0.03 4.2÷4.5 0.382×0.13 6.64÷3.3 38.2÷2.7
板书
1、看——需要保留几位小数或整数。
2、除——除到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
3、取——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了解同一直线上植树问题的三种基本情况,能阐述不同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2、能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正确方法解决问题。
3、通过摆一摆、画一画、比一比等方法体会在一条直线上植树三种基本情况的联系。
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能阐述不同情况下点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正确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图片、小棒、习题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点与间隔数
同学们已经四年级了,在学校里上操,上体育课都少不了要排队,老师要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按照老师的要求排队。(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来)
师:面向老师排成一路纵队。相邻两位同学之间间隔1米。
师:排得不错。这路纵队长几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回答)
师讲解:这个同学到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叫做队伍的全长(总长);相邻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叫做间隔(板书:间隔、强调间的读音是四声);现在3名同学站队有几个间隔;(2个)这三名同学也可以当成三个点(板书:点)。
老师把这几个同学排队的情况抽象成平面图(师板书平面图),你能看懂吗?这几个点表示什么?点与点之间的是间隔。
师:间隔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可以是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距离……
师:请同学们再数一数在平面图上有几个点?几个间隔呢?想象一下,四个同学排成一队会有几个点,几个间隔?试着像老师这样用线段图来表示。(生试画、展示)
师:如果是5名同学、6名同学以至于更多的同学站队会有几个点,几个间隔?请同学们用桌上的小棒来演示验证一下,摆的越多越好。(老师叫停)
师:数一数,5个同学是几个点,几个间隔?6个呢……
师:在刚才同学的站队及你的整个摆小棒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排队人数比间隔多1,间隔比人数少1)
师:请同学们把学具整理一下。
师:在我们教室里也有这样点与间隔的现象存在,请同学们用你智慧的眼睛找一找。
生1:四个桌子间有4个点,3个间隔。
生2:三个窗户间有3个点,2个间隔。
生3:棚上有两盏灯,所以就有2个点,1个间隔。
师:大家都抬头来仔细观察、并且认真数一下,两盏灯之间到底有几个点,几个间隔?(2个点、1个间隔)
师:你认为什么是间隔?(灯与灯之间的.距离就是间隔)
师:间隔就是距离,它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可以是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距离……灯与灯之间有距离吗?(有)这就是间隔。灯与墙之间有距离吗?(有)那也是间隔。现在请同学们再数一数现在你看到的是几个点,几个间隔?(2个点、3个间隔)
二、引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像同学们站队这样与点和间隔有关的问题,数学家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和解决一些简单的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
三、植树问题与同学站队建立联系,找出两端都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1)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20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栽多少棵树苗?
师:请同学们默读两遍,通过阅读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生说信息)
师:这里说的种树和刚才的排队活动有什么联系?(同学按自己的理解讲解)
教师讲解:这条小路的长100米相当于排队的队伍的总长;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20米相当于相邻两名同学之间的距离;种树的棵数相当于排队的人数。想一想,在这一题中,什么相当于点?什么相当于间隔?
师:请同学们用你桌上的小棒摆一摆,看100米的小路上到底可以栽多少棵树苗?然后将你摆的抽象成平面图在练习本上画出来。(生试摆、试画)(找一生上黑板画线段图,生说是如何想的,可能出现的答案:我是这样表示的。先画一条长的线段表示这条小路,再画出第一个间隔,标出这个间隔的长是20米。)
师:我们可以直接算出什么?列式100÷20=5
师:这个5表示什么呢?(有5个间隔,这条小路可以分成20米长的5段)所以5的单位是什么?(个)完成这道题了吗?(没有)为什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
师:谁来说一说这一题的解题过程。
师:通过摆一摆和画线段图,你发现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规律吗?(生答:棵数总比间隔数多1)能用一个公式的形式表示它们的关系吗?(板书:棵数=间隔数+1)
师:什么情况下棵数比间隔数多1呢?(师在黑板上画一个两端都不植树的平面图)引导学生得出在两端都植树的情况下。(板书:两端都植树)
过渡小结:刚才,同学们把植树和排队活动联系起来,发现了当两端植树时棵数=间隔数+1。是不是说只有植树才是植树问题呢?(不是的)对,在我们熟悉的生活中也有植树问题,回忆一下生活中哪些现象属于植树问题。(生说现象)
四、如果两端都不植树(一端植树、一端不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动物园里也存在植树问题,请看:
例2:大象馆与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一侧植树,间隔的距离是12米。请问准备多少棵树苗合适?
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准备多少棵树苗合适,汇报。(60÷12+1=6)
有不同看法吗?
师:公园里的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师贴图(先贴大象馆和猩猩馆,再从大象馆开始每隔12米贴一棵树)
师:是不是有上当的感觉?有什么办法让大家不再上这样的当呢?怎样把题目改严谨呢?讨论改题。
生重新做题。讨论一下此时棵数与间隔有什么关系。(板书:棵数=间隔数-1)什么情况下?(两端都不植树)
师:植树问题除了以上两种类型外,还有另外一种,就像这样。看老师把它们抽象出来,(老师板书画线段图),同桌讨论一下,在这种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
汇报。(在一端植树,一端不植树的情况下,棵数=间隔数。)
五、解决实际问题
你能运用刚才的发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吗?试一试吧。
1、口答
(1)如果一排树两头都种,有5个间隔,能种()棵树。
(2)从头至尾栽了10棵树,那么间隔数是()。
2、在一条30米的小路一侧摆花盆(两端都不摆),间隔长度是3米,需要多少盆花?
3、彩旗队插旗,每隔6米插一面,共插36面,从第一面到最后一面的距离有多远?
六、小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植树问题,植树问题有哪几种不同的情况呢?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继续研究。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内容】小数乘小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探究,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培养初步的迁移、推理、抽象、概括能力。
2.使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养成认真检查、勤于验算的好习惯,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难点;确定积的小数点的计算法则。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整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小数乘法。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知识。
用卡片出示口答题:
2.3×45 67×2.09 9.06×32
提问:下面各题的积中有几位小数?你是怎么知道的?
出示:小明房间和阳台的平面图。
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求出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两个问题:
(1)小明房间的面积有多大?
(2)阳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问题列竖式解答,并各由一个学生进行板演。
要求:对照黑板上的竖式,说一说小数和整数相乘应该怎样计算?
二、自主探索
改变问题:如果把小明房间的宽度3米缩短为2.8米(在平面图上即时修改),你还能求出小明房间和阳台的面积各是多少吗?先估一估,再列式解答。
学生尝试练习,如果有困难的可以看书自学。
小组分享自学成果,组内达成共识。
全班交流:谁来说说3.6×2.8是怎样估算的?又是怎样用竖式计算的?
展示学生尝试的竖式并追问:把这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相乘后怎样才能得到原来的积?
预设一:只要在积中点上两位小数就能得到原来的积。
预设二:只要把积除以100就可以了。
继续追问:为什么积是两位小数(积要除以100),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继续交流:计算2.8×1.15时,在积里是怎样点小数点的?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说理进行板书。(如学生有困难可适当进行引导性提问:两个因数看成整数后,等于把原来的两个因数分别乘多少?)
提问:在用竖式计算2.8×1.15时,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的?(列竖式时把数位多的小数写在上面;点上小数点后,可以根据小数的性质划去小数末尾的0。)
提问:比较上面两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相同点:都是把小数看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算出积的。不同点:第1题是一位小数和一位小数相乘,第2题是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相乘;第1题的积是两位小数,第2题的积是三位小数。)
提问:通过刚才的尝试、交流,你现在能说说小数乘小数应该怎样进行计算?
小组交流汇报后,教师小结:小数乘小数,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是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
2.完成“做一做”第2题。
请三个学生进行板演,其余学生自主练习。反馈时重点说说后面两题要先点小数点,再划去小数末尾的0。
3.完成下题。
一种西服面料,每米售价58.5元。买这样的面料5.2米,应付多少元?(先估计得数,再计算)
集体校对后,追问:因数中一共有两位小数,为什么积中只有一位小数?
四、全课总结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你觉得小数乘小数与前面学习的小数乘整数有什么联系?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知识迁移,使学生能根据要求正确地运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2.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个小时的近似数时表示的精确程度,理解求得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3.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旧知迁移新知和类比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求小数的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情境导入。
1.师:同学们好!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学习。我一看见同学们就感觉很聪明,是不是这样?既然如此,老师就来考考你们,看看同学们表现如何!
2.板书出示:老师这有个数,请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先写黑板:12953≈1万
3.师:你是怎么想的?(省略万以后的位数,就是看尾数的最高位千位。千位是2,比5小,舍去。)
师:得数约等于1万,千位还可以是哪些数?(0、1、3、4)尾数的最高位比5小,直接舍去尾数。
师:如果得数约等于2万,千位上又可以是哪些数呢?(5、6、7、8、9尾数的最高位等于或大于5,向前一位进1,再舍去尾数。)
4.师:刚才我们求的是整数的近似数,你能说出求整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吗?
学生说方法。(板书:求整数的近似数,先看所省略的最高位上的数是不是满5,再用四舍五入法保留。)学生齐读。同学们读得真好,和你们一起学习真快乐!
二、整合情景,探究交流。
1.师:今天我们来研究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在实际应用小数时,往往没必要说出它的准确数,只要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如:昨天豆豆体检,量得身高是(板书):0.984米。平常不需要说得那么准确,我们一般怎么说豆豆的身高呢?(学生讲,红红姐姐说豆豆身高0.98米。或1米。看回答情况板书。)
这就是0.984的近似数,你是怎么得到豆豆的身高的近似数?你们能利用已学的知识来说一说吗?
保留两位小数,就要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看千分位。千分位是4,小于5,把尾数舍去。所以0.984≈0.98。
谁再来说一遍?(2-3名同学。表扬。)
2.(如果说的是1米,0.984的近似数还可以是多少?)小白弟弟的说法和小红姐姐不一样,他认为“豆豆身高约1米。”你能说说他的想法吗?
(保留整数,就要省略整数后面的尾数,看十分位。十分位是9,大于5,向前一位进1。所以0.984≈1。)谁再来说一遍?。请同桌把这两题的思考过程互相说一说。
3.同学们真能干,其实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求小数的近似数。(板书课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求近似数的过程,你发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是怎样做的?(学生回答。)求小数的近似数和求整数的近似数的方法相同。板书:小数。全班读--求小数的近似数,先看所省略的最高位上的数是不是满5,再用四舍五入法保留。
4.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0.984可以保留整数、保留两位小数,如果0.984保留一位小数,应该是多少?(保留一位小数,就要省略十分位后面的尾数,看百分位。百分位是8,大于5,向前一位进1。十分位上9加1得10,再向个位进1,所以0.984≈1.0。)
5.学习了求小数的近似值,老师有一些疑惑不能解开,(幻灯出示)0.984保留一位小数得1.0,小数末尾的'0能去掉吗,为什么?(指名回答。)
不能,题目要求保留一位小数,必须要0占位。求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零不能去掉。
求得的近似数1.0和1比较,哪一个更精确一些,为什么?
幻灯演示:保留整数为1,原来的准确长度在1.4与0.5之间,保留一位小数是1.0,原来的长度在0.95与1.04之间。尽管两个数的大小相等,但表示的精确程度不同,小数保留的位数越多,精确的程度越高。
三、练习。(智力闯关。)
同学们利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来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1.第一关。保留一位小数。
0.58≈0.63.788≈3.8
精确到百分位。精确到百分位就是保留几位小数?
12.004≈12.001.987≈1.99
保留整数。
9.956≈109.0448≈9
2.第二关。在□里填数。
2.9□≈2.98.5□7≈8.56
3.第三关。
姚明的身高约为2.2米,姚明的身高可能是多少米?
2.15(6、7、8、9)2.155……
2.20(1、2、3、4)2.……
四、全课。
你今天有哪些收获?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十分位,……
板书设计
求小数的近似数
12953≈1万0.984≈0.98保留两位小数,看千分位。
小于5,舍去。小于5,舍去
0.984≈1.0保留一位小数,看百分位。
0.984≈1保留整数,看十分位。
大于5,向前一位进1。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内容:教材P39例10及教材练习九第1、2、5、7、8、9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实际应用中,会灵活的选用“去尾法”和“进一法”取商的近似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对生活实际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对不同生活情境的分析与思考,体会近似值的生活意义。
教学重点:根据实际需要取商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分析并理解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互动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导入:数学来源于生活,也要应用于生活。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要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小数除法,这节课我们就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39页例10的第(1)题:
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
先让学生读题并思考:这道题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怎样列式?
引导学生自主列出算式并计算:2.5÷0.4=6.25(个)
师引导学生思考,瓶子的个数都是整数,怎样取近似值?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取商的近似值:
即2.5÷0.4≈6(个)
这时,教师启发学生思考:6个瓶子能装下2.5千克香油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装不下,因为6×0.4=2.4(千克),还剩下0.1千克装不下。所以需要7个瓶子。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小结:虽然6. 25的十分位的“2”比5小,但在这里仍然要向前一位进一。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称为“进一法”。(板:进一法)
引导学生想一想,生活中的哪些实际问题需要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如装东西需要多少容器,做东西需要多少材料等)
2.出示教材第39页例10第(2)题:
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引导学生读题,并分析题意,独立尝试列式解答:
25÷1.5=16.666……(个)
让学生想一想:怎样取近似值?包装17个礼盒,丝带够吗?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汇报:
包装17个礼盒,即1.5×17=25.5 (m),丝带不够。
师引导并小结:那只能取商的整数部分,小数点后的尾数应去掉。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去尾法”。(板书:去尾法)
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问题需要用到去尾法?并比较一下这两个例题,有什么不同?
(取近似值一个用的是“进一法”,一个用的是“去尾法”。)
引导学生发现去尾法的结果比整数部分少1,进一法的结果比整数部分多1。
让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用“去尾法”,什么情况下用“进一法”?
引导学生小结:如果求平均数或者计算题的近似值,就用“四舍五入”法。如果买东西或做成一个东西,只能舍去小数部分,买或做整个的物品,用“去尾法”。如果要装东西,比如用油桶装油,因为多的油都要用桶来装,所以即使余下的不多,也要多算一个用“进一法”。(板书:根据实际情况)
三、巩固拓展
1.出示教材第40页练习九第1题。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理解题目的内容和要求。
(2)指名学生发言,找出已知条件。
(3)小组合作交流,整理解题思路。
学生可能汇报:
①2台1小时 2÷3=0.4(公顷) 1台1小时 0.4÷2=0.2(公顷)
②1台3小时 2÷2=0.6(公顷) 1台1小时 0.6÷3=0.2(公顷)
2.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7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说一说是怎么取得的结果。教师强调:做东西时,只能舍去小数部分,用“去尾法”。
3.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8题。
学生先分析题意,然后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教师强调:装东西时,即使余下不多,也要多算一个,用“进一法”。
4.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9题。引导读题,并让学生分析题意,说一说如何解答,再列式计算。思路:要算能买几支同样的笔,先算出买完相册后还剩多少钱,再用这些钱除以笔的单价。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引导总结:在现实生活当中,有时需要使用“去尾法”和“进一法”来求商的近似值才合理。因此,在取近似值时需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进一法
根据实际情况
去尾法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2、掌握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二)能力目标:能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观察比较的过程中感受小数除法的异同,能够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三)情感目标: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学方法:
探究、交流、引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1、淘气打算去买牛奶,你从图上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2、根据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1。5÷5 12。6÷6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与以往我们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被除数都是小数,除数都是整数。)
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看看淘气到底应该买哪个商店的牛奶。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师:两个商店牛奶的单价分别是多少呢?我们先算一算甲商店的牛奶单价。
2、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汇总的各种方法,认为哪个方法比较简便实用?
引导出“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4、理解算理。
5、引导归纳总结,明确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按照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6、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集体订正。
2、我是小小神算手。
20。4÷4 96。6÷42 55。8÷31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小数除以两位数与除以一位数的,都要注意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4题。
教师巡视指导。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甲商店牛奶每袋多少钱?乙甲商店牛奶每袋多少钱?
11。5÷5=2。3(元)12。6÷6=2。1(元)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第一课时
一 教学内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材第110 一112 页的内容及第113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 一4 题。
二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认识将旧知识转换成新知识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2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计算和验算。
3 .通过学习回收有用垃圾的计算,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 重点难点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
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两周前,老师布置了一项调查、收集资料的作业:调查自己生活的社区主要有哪些生活垃圾?每种垃圾大约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哪些垃圾可以作为有用资源回收?同学们可以以生活的社区为单位分组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在下表中:
(二) 教学实施
1 .交流调查情况,并提出问题。
请学生将课前调查的情况进行交流,触发联想,让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融人环境教育中。然后老师把某个小组调查好的一份统计表用投影仪显示出来。如下表:
老师:我们知道纸张和废金属是垃圾回收的主要对象,它们在生活垃圾中共占几分之几呢?
请学生列出算式: + =
2 . 探讨" + "的算法。
(1) 尝试计算" + "。
老师巡视,然后将学生中的几种不同算法列举在黑板上。
① + = + = =
② + = + =
③ + = = =
( 2 )集体。
让学生分别对上述三种计算方法进行。达成共识:第一种算法正确,但不简便。将 和 通分时,没有找10 和4 的最小公倍数,而是找它们的公倍数,所以计算时数据较大,结果还要约分。第二种算法既正确又简便,先找10 和4 的最小公倍数,通分后再相加;第三种算法不对,算理错了。两个分数的单位不同,一个是 ,一个是 ,单位不
同的两个分数是不能直接相加的。老师用图加以说明:
( 3 )归纳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在集体的基础上,老师用课件动态显示 + 的计算的过程,边演示边说明:由于10 和4 的最小公倍数是20 ,所以把圆平均分成20 份,这样 变成 , 变成 ,所以 + = + 。
老师:通过计算 + ,谁来说一说分母不同的两个分数怎样相加?
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老师请学生打开教材第110 页,让学生将自己表述的语言和教材上的文字语言进行对照,学会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归纳异分母的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3 .教学教材第111 页例1 的第(2 )题。
( 1 )由验算引人异分母分数减法。
请学生完成教材第112 页"做一做"的第2 题。先做左边的两道小题。
- = ( ) - = ( )
学生利用已有经验验算,方法有两种:一种重算法(将原式再算一遍);一种逆算法,逆算关系有两种,学生多数会用此法验算。
① 利用关系式"减数+差=被减数"。
因为 + = = ,所以原式计算正确。
因为 + = ≠ ,所以原式计算错误。
② 利用关系式"被减数一差=减数"。
因为 - = - = ,所以原式计算正确;
因为 - = - (结果为负数),所以原式计算错误。
学生完成后,集体讲评。利用实物投影将上述两种不同的验算方法展示出来,然后请学生表达计算的过程。当学生说到利用关系式"被减数一差=减数"进行验算时,着重让他们说一说 - (先通分,将 化成 )。
在学生说算法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归纳:异分母分数相减,也是先通分再相减。
( 2 )归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再让学生完成教材第112 页"做一做"的第2 题中右边两道小题。
老师:"你会验算右边两道小题吗?请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指导。请两名学生上台板演验算过程。集体反馈时,先请板演的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验算,然后请用"和一个加数"的方法进行验算的同学说一说,如何计算是 - 和 - 。引导学生把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减法中去。
老师:通过计算 + 、 - 等算式,你能归纳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吗?让学生自己归纳,然后在全班交流,最后老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先通分,然后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 3 )说明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
老师指着学生验算的4 道题目,提问: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主要有哪些?它与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相同吗?
4 .完成教材第111 页例1 的第(2 )题。
学生独立完成,请学生板演,集体订正书写过程。
5 .完成教材第112 页"做一做"的第1 题。
学生独立完成,注意每道题中两个分母的特征,是特殊关系的直接找出最小公倍数。
6 .完成教材第112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 一4 题。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四)思维训练
1 .先计算下面各题,然后找出规律。
+ + = + + + = + + + + =
应用上面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式题的得数。
+ + + + + + =
2 .想一想,哪两个异分母分数相加的和是 ?
+ =
(五)课堂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一般情况下,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先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然后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注意在通分时,为了计算简便,应选择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第一课时
一 教学内容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材第117 、118 的内容及第120页练习二十三的第1 一4 题。
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及算法。
2 .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 .养成用简明、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 重点难点
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
四 教具准备
投影。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说一说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112+8-13 16-4+21 24-(18+3)
2 . 老师指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二)教学实施
1 .出示例1 的表格。
( l )让学生读懂表格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 2 )老师出示第一个问题:"森林部分比草地部分多几分之几?"
( 3 )提问:森林部分指什么?怎样列式?
( 4 )请学生试着算一算,集体交流计算方法。
老师巡视,请不同算法的同学板演。
方法一: + 一 方法二: + 一
= + 一 = + 一
= 一 =
= =
( 5 )计算方法: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可以分步通分也可以一次通分进行计算。计算时,可以根据题目的特点和自己的情况灵活选择方法。
2 .出示例1 的第二个问题:"裸露地面储存的地下水占降水量的几分之几?
( l )先让学生看懂表格内容,然后老师提问:在这个问题中,把什么看作单位"1 " ? 是什么意思?
( 2 )请学生列出算式:1 - - 或1 -( + )
( 3 )请学生试着计算,并指名板演这两种方法的计算过程。
1 - - 1 -( + )
= - - =1 -( + )
= =1 -
=
提问: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带有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该怎样计算?
3 .。
提问:你能说一说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吗?
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也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带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4 .完成教材第118页的"做一做。
学生试着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计算过程,重点看运算顺序及书写美观情况。
5 .完成教材第120 页练习二十三的第1 - 4 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第2 - 4 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四)思维训练
某市举办一次数学竞赛,设一、二、三等奖若干名。获一、二等奖的占获奖总人数的 ,获二、三等奖的占获奖总人数的 。获二等奖的占获奖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五)课堂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加减综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第二课时
一 教学内容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二)教材第119 页的内容及第121 页练习二十三第5 ? 8 题。
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并能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2 .培养学生计算的灵活性。
3 .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三 重点难点
正确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四 教具准备
投影。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并说出简算的依据。
53 + 36 + 64 + 97 1 . 5 + 3 . 8 + 6 . 2
2 .全班学生独立完成,并说出加法运算定律的字母表示形式。
3 .老师板书:
加法交换律:a + b = b 十a
加法结合律:a + b +c = a 十(b +c)
(二)教学实施
1 .老师设疑:当上面式中的字母表示分数时,这个定律还适用吗?
2.出示教材第119 页的例2 ,学生计算两边是否相等,集体交流结果。
板书: + ○= +
( + )+ ○= +( + )
提问:① 两组算式的特点各是什么?(两组算式中,左右两边的加数都相同,第一组中加数交换了位置,第二组中改变了加的`顺序。
② 这一特点与整数加法的什么运算性质相同?(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3 .结论:整数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4 .完成教材第119页"做一做"的第l 题及第121 页的第5 、7 题。学生在教材上填写,集体订正。
5 .完成教材第119 页"做一做"的第2 题。
学生根据数的特点,想想应用什么定律进行简算。集体订正计算过程,并说出简算的依据。
6 .完成教材第121 页练习二十三的第8 题。
学先计计算出3 个算式的结果: - = - = - = 。然后让学生观察,找规律,归纳出: - = (≠0)再应用规律计算 + + + 集体交流计算方法。
(四)思维训练
1 .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 + ) 5 - - - +
- + - + - - -( + )
2 .请将 、 、 、 、 和 填在圆圈中,使每条线上的三个数的和都相等。
3 . 计算。
(1) + + + +
(2) 1- + - + - + - +
(五)课堂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如何应用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简便计算分数加法。今后,在计算分数加法时,要注意认真审题,根据题目中数的特点,灵活应用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从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计算的速度。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12-29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模板02-16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04-09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02-08
数学上册教案01-15
五年级苏教版数学上册教案12-08
五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01-13
五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2-28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1-03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