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4-28 13:36:34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二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选】二年级数学教案

二年级数学教案1

  按照教导处的安排,我对二年级数学教师进行了常规检查,现将大概情况总结如下:

  一、整体检查情况

  1、总体检查情况良好,绝大多数老师能根据所任学科教材及所在班级实际,认真制定教学进度。老师们都能按照实际教学进度,提前一周备课。

  2、大部分老师的教案具有内容详细规范、项目填写齐全、突出重难点等优点。都进行了二次备课,内容详实,有针对性,有个性特点。

  3、每位教师都有教学反思,反思质量较高,真实准确的记录、分析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今后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4、每位教师的教案都有切合实际、针对性强的补充内容,这些补充内容既强调了概念、公式、法则等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的形成及过程,还有针对拓展思维、发散思维等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应用。

  二、存在的`问题

  1、有的教案二次备课过于简单,教学活动无体现,文字性表述偏少,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

  2、个别教学反思有一定的量,但教学的反思存在形式化,针对性不强,不能很好地起到反思调整改进的作用。提倡教师课后如发现有更好的上课思路、方法,应及时写在备课本上,补上去或修改好。

  二、作业检查

  检查教师对学生课堂作业的批改情况,通过检查一方面了解学生平常学习的情况,另一方面检查教师日常教学的情况。

  1.优点

  (1)大多数学生书写规范,作业本干净整洁。作业格式比较统一。

  (2)多数教师布置的作业量适度,批改及时,有复批;批改认真、细致次数充足。部分老师对学生的错误做出了简短的批注,指出了错误原因。

  (3)能用较为恰当方式肯定学生作业,用红旗、笑脸和五角星等方式激励学生更好地完成作业。

  2.不足

  (1)个别教师对学生作业有误判现象,这说明改作业时还不够足够的细致。有些学生书写潦草,涂改厉害,对待这部分学生的作业,应多些耐心,多花点时间辨别,千万不能一带而过。

二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P63-P64例1、例2,P65课堂活动1、2题,练习十第1、2、3题。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说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3、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具准备: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产生探究欲望

  1、小朋友,你帮爸爸妈妈买过东西吗?(学生自由发言)

  2、请你将你最感兴趣的一次买东西的经历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3、请各组推荐一名代表,说说买东西的经历。

  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探索过程

  1、收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2、合作探索,解决数学问题

  三、内化加深,学会应用

  师:彭远小朋友得到了大家的帮助,非常高兴。同时他也非常感谢和敬佩小朋友。

  师:刚才小朋友们开动脑筋,帮助彭远解决了问题。那么,这两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㈠、学习例2

  1、生独立看例2表格,再算出结余。(指导理解“结余”的意思)

  2、学生做在作业本上,再和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3、指名学生上台板算。再集体订正。

  ㈡观察小结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题都是两步计算的问题,小朋友要弄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选择合理的算法进行计算。

  四、课堂活动:P65第1、2题。(生做在作业本上)

  五、课堂作业:练习十第1、2、3题。

  六、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七、课后记:

二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熟记3的乘法口诀。

  2、会用3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3、能用3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熟记3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会用3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具、学具:实物展示台、挂图、小棒、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摆一摆、说算式、说口诀。

  每次摆3根,摆5次。

  每次摆3根,摆7次。......

  2、对口令。

  ①三七---二十一

  ②3×4---三四十二

  ③三五十五---3×55×3

  二、巩固练习

  1、看图填表。

  练习三第1题①学生独立填表

  ②反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算一算。

  练习三第2题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反馈。说说你用的哪句口诀?

  3、解决问题。

  练习三第3题。①学生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②列出算式,填在书上。

  三、课堂作业

  2×3=3×5=5×4=7×2=

  3×7=9×3=8×2=3×3=

二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过程:

  一、引探准备

  小熊过生日,请来了许多小动物一起庆祝。并准备了很多好吃的招待大家。

  二、引探过程

  1、小猴分桃

  (1)、观察画面,猜一猜2只小猴会怎么分8个桃子?可以用小圆片代替桃子分成2堆,看看你能想到几种分法。

  (2)、集体交流方法,课件显示。

  (3)、总结4种分法,提问:在这些分法中,你认为哪一种分法最公平?

  2、游戏:分铅笔

  (1)、出示10支铅笔,要分给两个同学,而且要求他们分到的一样多,应该怎么分?

  (2)、学生展示后小结:像刚才分铅笔这样,每个人分到的都同样多,我们就把这种分的方法叫做“平均分”。

  (3)、出示13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结果会怎样?(隐含余数的思想。)

  3、巩固练习:判断几组图形哪些是平均分,哪些不是?说说你的想法。

  4、小兔分胡萝卜

  (1)、4只小兔分萝卜,分得不公平,吵起来了。那怎样才能使4只小兔平均分24个胡萝卜呢?

  (2)、小组同学讨论讨论,用小棒代替萝卜分一分、摆一摆。

  (3)、指名上台边说边摆,展示分的过程。

  (4)、小组讨论交流: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需要平均分的情况?

  (5)、刚才我们讨论的平均分都是有具体数量,可以一个一个分的。在生活中还有一些没法数,却也要平均分的情况。比如:3个小朋友平均分一瓶可乐,那又要怎么分呢?(试一试)。

  三、引探实践

  1、分松果

  (1)、出示26个松果图,如果每只松鼠分3个,猜一猜,来了几只松鼠?

  (2)、拿出学具纸,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分一分,找出正确答案。

  (3)、汇报交流、展示学生作业。

  (4)、大家用各自不同的方法表示,但都是将它们5个分一份,一共可以分成5份,也就说明来了5只小松鼠。不过最后还有1个剩下的,也就是多余的。

  2、小动物分组

  (1)、回忆一下,小熊都邀请了哪些伙伴来过生日?

  (2)、12只小动物分组做游戏,每组的数量要一样多,也就是要平均分,可以怎么分?独立思考。

  (3)、小组内交流。可以用12个三角形代替小动物摆一摆、分一分。

  (4)、集体交流,课件出示。

  四、引探小结。

  五、教学反思

  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世纪小学数学第三册,平均分的第一种分法,这一内容是学生体会除法意义的重要基础。本课的素质教育目标包括三个方面:

  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初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体验平均分的过程,同时使学生初步体会“余数”的思想,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二、能力训练点:能正确用语言表述“分”的过程和结果,并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为学生提供现实而有趣的学习内容,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进行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的学习。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改革的思想和新的教育理念,我精心设计了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在教学中,以引探教学法为主,结合多种教学手段,针对不同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用童话故事的形式趣味导入,而且一直以小熊过生日、请客这一条线作为贯穿整堂课的主轴,使教学活动具有整体性和节奏感,同时,学生的积极性高,又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创设了有利条件。

  在探究新知部分,首先安排的是小猴分桃。在这里,我激励学生先猜一猜两只小猴可能会怎么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表现意识,再让学生动手分一分,互相交流各自的想法。我在倾听孩子们想法的同时,又抓住了恰当的机会进行情感教育。然后再通过说一说“你认为哪种分法最公平?”,引导学生逐步体会“同样多”、“一样多”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我又组织学生开展了分铅笔的游戏,将10支铅笔分给2个人,要求每个人分到的同样多,以此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同样多”的思想,从而引出平均分的含义。当然,“平均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得比较多,所以我并没有用固定的语言进行表述,而是用同样多、一样多等词语来代替。然后我又引导学生将13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人,使学生初步体会余数的思想,将数学知识纵向延伸。

  为了进一步巩固平均分的含义,我设计了一道判断题,让学生判断哪组图形的分法是平均分,哪组不是,并说说自己判断的理由。虽然题目比较简单,但能让大部分学生的想法得到肯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起他们更强烈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特别是对数学知识的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爱学,有兴趣的学习才会事半功倍,才会更有主动性。

  之后,我设计的是小兔分萝卜,用小兔的争吵声来吸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这个部分比前面稍加难度,分的份数增加到了4份。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边交流边摆学具,并指名上台演示自己的方法,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过程,有利于形象直观地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值得说明的是在组织学生“平均分”时,我并没有规定统一的方法,而是学生自主思考,实践,这样,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能力得到了培养,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为了让学生体会平均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我进一步将活动延伸,引导学生回想在生活中遇到的平均分的现象,将数学与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同时,学生的兴趣更浓了。在这个时候,我抓住机会,引导学生认识没有具体数量的平均分的方法,比如几个人分1瓶饮料、分豆子、分米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总之,整个引探过程是学生的思维在童话故事里“动中学、学中乐”的过程,既发挥了引与探的作用,又体现了学生在愉快中学习。

  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三部分,引探实践。在这里,我安排了两类练习题,一类是孕伏题,也就是为今后学习做准备的题,通过“分松果”的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另一种等分的现象:“已知有26果,每只小松鼠分到的都是5个,猜一猜,来了几只小松鼠?”学生将图画纸上的26果,借助于“圈一圈”、“划一划”等方法,将外部程序内化为智力活动,初步建立了平均分第二种分法的表象。同时又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了余数的思想。二是开放题,也就是具有一定思考性、方法答案有开放的题。“将整堂课出现的12只小动物分组做游戏,要求每组数量同样多,可以怎么分?”小组合作交流,通过分、摆学具来寻找答案。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局限在一点上,而是放开了去,形成了本堂课的又一个讨论表现的高潮。

  最后,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做了一个自我评价,师生一起融入到小动物的游戏场景中,愉快地结束了课堂教学。

二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课本P69例2、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究立体图形的形状、位置关系和交换的过程,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学生会辨认立体图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和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会辨认立体图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难点:学生会辨认立体图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来观察物体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2

  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一个圆柱和一个球(学具的大小应达到正对一个面看过去看不到其他面)。

  请学生自己确定观察的顺序,轮流在不同的位置观察上述立体图形。

  全班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正方体和球从不同的位置看上去都是一样的;长方体和圆柱从不同的面看过去是不一样的。

  2、学习例3

  教师出示图片:正方形

  有一个立体图形,它的一个面是正方形,这个立体图形是我们学过的,它有可能是什么呢?

  学生猜测、交流

  一个面是正方形,有可能是正方体;还有可能是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70练习十六第2题。

  2、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

  3、完成练习十六第5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随堂练习。

二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做出角。

  2、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会用多种方法来比较角的大小,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3、在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

  教学难点: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探索多种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具准备:三角尺、活动角、学具盒:小棒、活动角、圆形的手工纸、吸管、剪刀、钉子板

  学具准备:三角尺、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出示五角星,引出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认识角

  1、画角,反映最初心中的角

  (1)同学画角

  (2)老师画角

  2、摸角,体会数学世界的角

  (1)摸三角尺上的一个角,感受角的特点。

  (2)寻找小朋友画的角、老师画的角和三角尺上的.角的共同点。

  (3)揭示:顶点、边的名称。知道“角有( )个顶点,( )条边。”

  (4)练习:想想做做1

  3、找角,发现身边的角

  (1)寻找生活中的角。

  (2)寻找平面图形中的角。

  (3)想想做做2。

  (4)想想做做3。

  4、做角,用身边材料创造角

  (1)小组活动

  (2)小组汇报。

  三、比较角的大小

  1、出示四个钟面。四个钟面上,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

  2、比较2、4的两个钟面上角的大小。

  3、汇报方法。

  4、小结比较方法。

  5、练习:想想做做第5题。

  四、感受角的作用。

二年级数学教案7

  全册教材分析

  一、班级情况分析

  从上学期的期末学习检测来看,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较差,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经过前三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课堂学习方式,有小部分学生养成了课前预习、课后认真练习巩固的良好学习习惯,大部分学生养成了上课认真听讲,注意倾听他人发言,遇到不懂得地方及时向老师和其他同学请教,会通过独立思考、同桌讨论、小组交流解决学习中的难题。大多数学生学习习惯较好,能独立思考问题,按时完成作业,书写工整,读书、写字姿势正确。

  数与代数这部分知识:90%学生都掌握了100以内的数的加减法,以及表内乘除计算,初步理解乘除法的意义,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整体上的估算意识较薄弱,同时个别学困生计算速度较慢,出错率也比较高。对于空间与图形的这一大部分知识掌握的比较好,而统计方面的知识,学生已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会收集数据、简单处理数据,会看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对统计活动具有较浓的兴趣。

  二、本学期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除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除法(商是一位数)。结合分物的实操活动,是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把一些物体 2

  平均分后有时会有余数,进一步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正确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和正确求商,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第二单元《混合运算》(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加减混合以及两步有括号式题)。结合实际情境,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要遵循“先乘除,后加减”及“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顺序,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并掌握相应的运算。

  3、第四单元《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大数的实际意义,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会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能结合实际,对万以内的数进行估计,能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认识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会读、会写万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4、第六单元《加与减(一)》、第八单元《加与减(二)》。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加减的口算,探索计算万以内数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培养估算意识,并能运用估算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确定,形成习惯。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三单元《方向与路线》,借助实践活动,认识八个方向;能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认识简单的线路图,能根据线路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距离和经过的地方,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第五单元《测量》,通过动手测量操作和实际活动,感受1分米、1毫米、1千米有多长,以及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具体情景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3、第七单元《认识图形》,通过生活情境认识角,会借助三角尺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三种角;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能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会用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设计图案

  (三)统计

  第九单元《统计》,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做出简单的预测。

  另外本学期的学习,还安排了一系列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三、教学具体措施

  1、加强学生的口算能力。采取课前速算、听算、对手互考等形式.

二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数学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和转化的学习方法。

  问题解决:使学生学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2、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目的要求:

  1、使学生明确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

  2、初步会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3、能算出除法算式的得数。

  教学重点: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主题图)谈话引入:“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同学们为了庆祝自己的节日,他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精心地布置着教室。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正在做什么准备吧!

  提问:

  1、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与准备工作有关的数学信息?谁能说一说?

  2、我们一起来看这个信息,你们能用手中的学具把结果摆一摆吗?

  二、学习新知,自主探究

  1、根据主题图,引导学生布置教室,提出问题。

  2、

  (1)有56面小旗,挂呈行,平均每行几面?可以怎样列式?

  板书:56÷8=()

  讨论:怎样计算?

  板书:七八五十六,商是7。

  (2)如果挂成7行呢?平均每行几面?

  板书:56÷7=()应该想哪句口诀呢?

  小结:刚才我们在计算这两道除法算式的时候,先看的是除数,除数是几,就想几的口诀。“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可以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看来乘法口诀真的很重要啊!

  3、根据主题图上小朋友的活动,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你能列式计算吗?四人小组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4、教师出示课件题目,学生自主探究。

  问题:

  (1)。谁能用乘法口诀很快算出它们的得数?

  (2)。第一组算式你用的是哪一句口诀?第二组呢?第三组呢?

  小结:看来同一句口诀可以帮助我们口算出一道乘法和两道除法算式,口诀的作用可真大啊!

  三、运用口诀,巩固练习

  1、做一做。

  7÷7= 32÷8= 48÷8= 56÷7= 64÷8= 21÷7= 49÷7= 40÷8=

  2、算一算。

  5×()=35 6×()=42 49÷7=()

  32÷8=()24÷8=()6×()=42

  3、拔河比赛(出示图)。

  (1)。获胜队员平均每人可得几本书?

  (2)。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4、猜一猜。

  20xx年2月有28天,合()个星期。

  四、布置作业。

  1、第38页“做一做”,第3题。

  2、第40页练习八,第3题。

  五、板书设计: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六、教学反思:

  为了达到此教学目标,我在教学时没有按部就搬完全照教案去教学,而是根据本班情况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亲身体验,使他们感到自主、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二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第二册教科书第6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会比较熟练地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乘法算式题。

  2.使学生有与同伴合作整理知识的体验,感受探索的乐趣。

  教学重点:熟记6的乘法口诀及口诀的含义。

  难点:熟练地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教具准备:

  准备图、苹果图、数字卡片、火车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老师请同学们一起去看漂亮的鱼。

  开火车

  3×5=2×3=4×2=5×2=

  5×5=1×3=2×5=5×1=

  1×2=2×5=1×4=5×4=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观察漂亮的鱼)

  2、点题:打开书P6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六的乘法口诀。

  3、板书:六的乘法口诀

  4、提出要求:你会利用主题图,把六的口诀编出来吗?

  5、四人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新知。由四人小组的组长合理安排。

  6、小组汇报结果。

  7、检查学习效果。

  (1)、检查编的口诀。

  (2)、口诀含义。

  8、记口诀

  (1)、齐记、

  (2)、自己记、

  (3)、同桌对口令、

  (4)、师生对口令。

  9、你觉得哪一句最难记?最喜欢哪一句呢?

  三、轻轻松松一分钟。

  四、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口答。P61、做一做

  2.P62(1)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用什么办法算的又对又快。

  3.摘果的.游戏:P62(2)把算式制成各种不同的水果,让学生通过“劳动”才能得到。

  4.游戏:看票上火车。

  (1)、讲要求:看清楚卡片上的数,要对上号才可以上火车,不要上错了火车。

  (2)、发卡片,玩游戏.

  五、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6的乘法口诀

  1×6=6一六(得六)6×1=6

  2×6=12二六(十二)6×2=12

  3×6=18三六(十八)6×3=18

  4×6=24四六(二十四)6×4=24

  5×6=30五六(三十)6×5=30

二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认识“除号”。

  2.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建议:

  1.例4用熊猫平均分竹笋的具体情境引出除法,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2.教学“做一做”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让学生通过同桌互相的摆学具,把18个圆片平均分成几分,每分是几?再列出除法的算式,并说说算式的意义。这样可以让学生自由的摆,而得出不同的除法算式,并不局限于书上的限制,要一道道的'练习,这样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的自由,让学生有充分。

  教学片段

  第五课时[P19、20、21]

  内容:除法[例5、做一做、练习四第4、5题]

  (相当于老教材的“包含除”,已知总数和每份数,求几份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能力。

  教学建议:

  1.先呈现熊猫分竹笋的情境图,熊猫的盘子里放着4个竹笋,小精灵明明提出“能放几盘”的问题。让学生观察画面收集信息,弄明白要分多少竹笋,分的要求是什么。

  2.再由“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5盘。”引出除法算式20÷5=4。

  3.给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4.做一做的第2题:可以适当充实除法算式,如6÷2=3、12÷3=4、9÷3=3、20÷2=4、14÷7=2......丰富练习内容,给学生有更多说的机会,帮助学生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二年级数学教案11

  一、教学内容:

  长度单位

  二、教学目标:

  1、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的方法的多样化,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初步测量和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时间:

  20xx年11月15日

  四、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亲自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使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化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

  五、辅教工具:

  小刀、粉笔、铅笔、三角尺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探索新知:

  1、情景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长长短短的物体,这些物体是长还是短都需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比较。下面我们就共同探究如何统一测量标准。

  2、;用不同的物品做标准去量数学课本的宽。

  (1)、讨论怎样用实物测量数学课本的宽。

  (2)、小组合作,量粉笔、铅笔和三角尺的宽。

  3、用不同的物品做标准量不同的物体的长度。

  4、用同一物品做标准去量不同的物体的长度。

  (三)、课堂练习

  完成教材p2的`做一做第一、二题。

  七、教学小结:

  同学们亲自量过不同的物体做标准去测量同一物体,用不同的物品做标准去测量不同的物体,用同一物品做标准测量不同的物体等不同测量方法得知,要知道物体的长与短必须用同一物品做标准去量。

  八、课外作业:

  测量自己身边的物体的长与宽。

  九、板书设计:

  长度单位

  长宽长与短

  十、课后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了长度单位,且初步会用不同的测量工具量各种物体的长度。在课堂上,学生积极配合老师,气氛比较活跃。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

二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的数位顺序。

  2、使学生通过联系实际等活动,初步理解万以内数的实际含义,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

  3、使学生学会用数描述身边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用数的观念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初步体验量化的思想,促进数感的发展。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增强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的数位顺序,初步理解万以内数的实际含义,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初步理解万以内数的实际含义。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我们以前认识过哪些数?你还记得那些有关数的知识?能大声的说给同学们听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二、自主探究。

  1、认识计数单位“万”。

  (1)在计数器上拨出1000,问:这是多少?你怎么知道的?继续拨,学生数2000、3000......9000,再拨一颗,问:现在是几个千?你知道这是多少吗?我们知道在一个数位上满了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把千位上的十颗珠换成万位上的一颗珠),这就要用到一个新的计数单位“万”,它所在的位置也就是“万位”。

  (2)问: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那几个数位?你能完成这个数位顺序表吗?(课件一)学生开书P17,独立填表,完成后汇报。问:从右边起,第几位是万位?

  (3)感知“一万”。问:你们在平时的生活当中用过“万”这个计数单位吗?你们觉得万这个计数单位大不大呢?你知道“一万”究竟有多少吗?然我们来看看吧。

  A、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十八届雅典奥运会上,我国女子长跑运动员邢慧娜获得了女子10000米跑的冠军。你知道她围着体育场的跑道跑了多少圈吗?(25圈)(课件二)

  B、我们学校有多少人?(1084)想象一下,一万人大约有多少?(10个我们学校这么多人。)(课件三)

  C、一张纸非常薄,10张纸叠起来大约厚1毫米。一万张纸叠起来有多厚呢?(1米)(课件四)

  D、如果每秒数一个数,连续不停的数,数到一万,大约需要多长时间?(3小时,就是同学们从上早自习起到第三节课下课那么长的时间。)(课件五)

  2、认、读、写万以内的数。

  (1)认、读、写几千几百几十几

  教师一次在计数器上拨出2个千、3个百、6个十和5个一。问:这个数是多少?试着读一读。再问:你是怎样读的?(千位上的“2”读作“二千”,百上的“3读作”三百“,十位上的”6“读作”六十“,个位上的”5“读作”五“。)学生齐读一遍。

  学生尝试写数。(一生板演,师讲解:千位上写2,百位上写3,十位上写6,个位上写5。)

  练习:师在每个数位上再添一个珠。问:有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3个千、4个百、7个十和6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学生试读写,一生汇报,一生板演。

  (2)认、读、写万以内中间有0的数。

  A、去掉百位上所有的珠(3个千、7个十、6个一)。

  问:这个数是怎样组成的?你能读出它是多少吗?(强调:百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要读作”零“。)你能写出来吗?(一生板演)

  B、去掉十位上所有的珠(3个千、6个一)。

  问:这个数是由什么组成的?应该怎样读?

  学生试读,指名汇报,强调: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两个0,只读一个零。

  学生尝试写数,一生板演。

  练习:师写出6003,让学生说一说它的组成和读法。

  (3)独立练习P19”试一试“(强调:末尾的0不读)

  (4)问:想这样的万以内的数,你们在生活中遇见过吗?把你们收集到的`数据跟你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读一读。(请几生汇报)

  (5)小结万以内数的读法。

  A、从高位读起。千位上是几就读作”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作”几百“,十位上是几就读作”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作”几“;

  B、如果每一个数中间出现了一个0或者连续两个0,只读一个零;

  C、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6)小结万以内数的写法。

  A、从高位写起。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几十就在十位上写几,几个就在个位上写起;

  B、如果哪一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要用0占位。

  三、巩固练习。

  1、P20~21”想想做做“第1—6题。

  2、P21~22”想想做做“第8—11题。

  3、发散练习:按要求写数。

  (1)4个千和9个百组成的数是()。

  (2)4个千和9个十组成的数是()。

  (3)4个千和9个一组成的数是()。

  (4)1个万、6个千、4个百和8个一组成的数是()。

  (5)写一个比3205小的四位数。

  (6)写一个比9080大的四位数。

  (7)写一个最接近10000的四位数。

  (8)写一个比7839小2000的数。

  (9)写一个比6045大5的数。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的] 创设情境,使学生体验人类在生活实践中统一度量衡的过程。

  [教学材料及准备] 软尺、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发现了吗,我们今天用的课桌和教室里的课桌不一样,教室里的是小桌子,我们这里用的是大桌子。桌面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长方形。 教师:对,长方形有几条边?

  学生:四条边。 教师:看屏幕。(通过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分清什么是桌子的长,什么是桌子的宽)。 教师:学校还想买一些这样的桌子,那我们就得知道这桌子有多长,有多宽,你们愿意帮老师量一量这桌面的大小吗?

  二、研究制定解决方案

  教师:用什么来测量呢? 学生:用尺子。 教师:可是,我们的尺子留在教室里了,怎么办?不用尺子,你能不能想出巧妙的办法测量出桌子有多长,多宽? 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交流:

  1、用手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手长)

  2、用铅笔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铅笔长)

  3、用铅笔盒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铅笔盒长)

  4、用书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书长)

  三、实施方案学生分小组测量桌子的长和宽。

  要求:①开动脑筋,多想办法

  ②分工明确,注意合作

  ③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可以写字,写拼音,也可以用图表示。利用课件举例讲解记录方法。

  量一量桌子方法:长 宽 1 7 3 2 3 4

  看一看,谁用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巧妙? 学生测量。(10分钟)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测量。发现典型数据。

  四、交流汇报阶段研究成果,碰撞出现矛盾学生:

  56名学生汇报,用实物投影展示他们的记录表。(学生的记录表大部分以童趣十足的图画来表示)。

  教师:同学们想出的办法真多。看样子,没有尺子的情况下,你们用这么多巧妙的办法告诉老师这桌子有多大。真聪明。但是,你们看看,测量同一张桌子,这几个得数一样吗?学生:不一样。教师:为什么?学生:因为用来量的东西不一样。教师:(展示同样是用铅笔测量的数据对比)都是用铅笔量的,得数怎么还不一样呢?学生:(展示所用的铅笔)它们不一样长。教师:这么多不同的数据,我用哪一个呢?

  五、继续研究教师:

  我们用尺子测量一下桌子的长,看看有什么结果。(指令小组长领尺子和发尺子)学生用尺子测量桌子的长。(教师巡视,纠正学生测量时的小错误)

  教师:谁来汇报他们组测量的结果?学生1:长是90。学生2:长是27。教师:怎么用尺子量,得数还是不一样?哪个对呢?学生很快发现软尺有两面,两面的刻度不一样。

  教师指导学生辨认软尺两面的刻度的大小,并让学生估量1厘米和1寸两种长度单位和自己手指的粗细的对比。教师:要想得出一致的结果,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都用厘米(或寸)刻度的一面来量。教师:那我们现在就统一用厘米的一面来测量桌子的长和宽。学生测量。教师:哪一组说出你们的测量结果?学生:桌子长90厘米,宽42厘米。(56个学生都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六、总结:教师:现在我特别清楚我要买多大的桌子了,长90厘米,宽42厘米。用同一种刻度的尺子测量很方便。厘米是现在世界上尺子最常用的刻度。人类发明尺子、统一长度单位之前,就像我们开始测量桌子的长、宽时使用的方法一样,利用手拃、步伐或身边物体的长度做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至今,在人们没有带尺子的时候,仍然会这样估测物体的长度,例如妈妈给孩子买衣裤或鞋的时候。

  [教学建议] 学生的测量活动和交流汇报是这节课的重点环节,分析数据是这节的精华,一定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

  [课后评价及分析] 课程设计符合人类从实践到理论的认知过程,学生在亲身探究的过程中领悟了靠教师仅仅用语言不易表达的内容。他们不仅知道怎样测量长度,还知道了长度为什么有一个单位,这个单位又是怎么来的

二年级数学教案14

  课题名称

  平移和旋转

  教学目标

  感知、理解和学会分辨平移和旋转现象。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在学生的生活中并不陌生,但作为新课程新的教学内容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而且教材在几何方面的内容还较少,再加上二年级的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还较差,理解起来会有困难。

  难点分析

  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空间想像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在判断平移和旋转现象时会比较困难。

  教学方法

  1、通过生活实例入手,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和发现平移和旋转的运动规律。

  2、通过分一分、说一说、看一看、举一举、判一判、赏一赏等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体验当中进一步理解和学会分辨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提示课题。

  同学,你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新的内容--平移和旋转。

  二、活动探究,深入学习。

  1、分一分。

  请你用手势来模仿下面物体的运动方式,并想一想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哪些是旋转呢?请把它们分分类。

  2、说一说。

  物体在做平移和旋转运动时,有什么特点呢?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请再次仔细观察,把你的`发现说一说。

  (平移是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运动的一种现象。平移时物体的形状、大小、方向都不改变,只是物体的位置改变了。

  旋转是物体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运动的现象。旋转时物体的形状、大小都不改变,只是本身的方向和位置发生了变化。)

  3、看一看,举一举。

  课件出示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现象的例子,请同学们看一看,再举一举生活中还有哪些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三、知识运用,巩固新知。

  1、判一判。

  说一说下面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的,哪些是旋转的?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思考,反馈。

  风扇的转动是旋转。

  篮球的转动是旋转。

  水滴直直地向下落是平移。

  帆船向前行驶是平移。

  齿轮的转动是旋转。

  鹿拉雪橇向前移动是平移。

  火车向前行驶是平移。

  (2)说一说下面哪些小鱼可以通过平移与红色小鱼重合呢?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思考,反馈,课件演示。

  2、赏一赏。

  出示各种图案,让学生欣赏它们的美和神奇,并想一想,它们是人们怎么样利用平移或旋转变化而来的?

  四、总结归纳,拓展延伸。

  1、总结。

  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物体的两种运动现象,一种是平移,一种是旋转。我们知道了这两种运动的特点,并懂得了如何去区分它们。

  2、延伸。

  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你留心观察,一定能找到很多有趣、好玩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请你课后找一找并和家人、同学说一说。

二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并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通过观察、比较、辨认、想象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培养学生辩证、缜密的数学思维习惯。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倾听、大胆发言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 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 思维碰撞,导入主题。

  师:同学们,老师想给同学们讲一个盲人摸象的故事。

  从前,有五个盲人,从来没有见过大象。第一个人摸到鼻子,他说:“大象像一条弯弯的管子。”第二个人摸到了尾巴,他说:“大象像个细细的棍子。”第三个人摸到了身体,他说:“大象像一堵墙。”第四个人摸到了腿。他说:“大象像一根粗粗的柱子。”

  同学们,同样一头大象,为什么四个人的说法都不一样呢?

  (生交流)其实把四个人说的综合起来才是象的真正样子,看来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观察,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二、 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一)初步感知正面、侧面、背面。

  1、教师转动身体,让学生初步感知正面、侧面、背面。

  2、拿出玩具恐龙进行展示,让学生简单感知恐龙的正面、侧面、背面。

  (二)从不同的四个面观察玩具恐龙。

  课件出示观察要求:

  a、静静的观察,静静的思考。

  b、请4位同学观察汇报,“我在恐龙的( )面,我看到了恐龙的( )”。

  1、原位观察,交流,指名汇报。

  2、换位观察,四名学生每次沿顺时针方向移动一个座位,直至 回到原位。每换一次座位均要做交流及汇报。

  讨论:从四个不同的位置观察恐龙后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总结出: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不同。

  3、师:同学们,老师课前还给恐龙拍了照片。幻灯片依次出示三个面的恐龙照片,学生认真观察,想一想这是从哪个方向拍的。

  4、试一试练习巩固 指名汇报,全班评价。

  (三)观察数学课本的上下 认识上面、下面 感知物体

  师:除了前面,后面,左边,右边,还有什么方位呢?

  生:上面、下面。 师:猜一猜他们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 配一个练习上面、下面

  三、拓展提问,完善探究

  师:通过观察恐龙、数学课本,我们都能得出一个结论: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不同。一定是这样吗?

  师:老师拿出杯子,顺时针移动从不同位置观察。

  师:同学们从不同位置观察杯子后,有没有什么发现想和大家分享?

  生:从不同位置观察观察水杯,看到的是一样的。

  引导学生小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巩固练习

  1、 摄影展览,连一连:

  小猴子照出来的是:

  小兔子照出来的是:

  2、下面个图分别是在车的哪个方位看到的?

  3、下面的图形分别是在哪个位置看到的?

  连一连。

  4、连一连,并说一说分别是从电视机的哪个方位看到的?

  5、 说一说分别是从电视机的哪个方位看到的?

  四、 全课小结,课后延伸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想和大家分享的收获吗?

  师:孩子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可能不同。

  板书设计: 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可能不同

【二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下数学教案08-26

二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02-04

二年级数学教案12-30

二年级趣味数学教案01-11

二年级下学数学教案03-19

二年级数学教案01-09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01-06

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教案01-31

江苏二年级下数学教案02-26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