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教案《乘法》

时间:2024-04-08 07:56:29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数学教案《乘法》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数学教案《乘法》,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数学教案《乘法》

四年级数学教案《乘法》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的例1和第25、26页的乘法交换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五的第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加深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各部分名称的认识,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能够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授课类型:新授课 练习课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复习题。

  1、同学们乘8辆汽车去参观,平均每辆汽车坐45人。去参观的一共有多少人?

  2、同学们做纸花。第一组做了45朵,第二组做的和第一组同样多,第三组做了50朵。三个组一共做了多少朵?

  3、小荣家养鸭45只,养的鸡比鸭多90只。小荣家养鸡多少只?

  上面这些题哪些可以用乘法计算?为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1。出示例1的插图,再提问:要求盘里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可以怎样求?还可以怎样求?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

  用乘法计算:5×6=30(个)

  解答这道题用乘法计算简便还是用加法计算简便?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在乘法里,乘号前面的数叫做被乘数,乘号后面的数叫做乘数,乘得的数叫做积。被乘数和乘数又叫做积的因数。

  注意:一个数和1相乘,仍得原数。例如:1×3=3 3×1=3 1×1=1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例如:0×3=0 3×0=0 0×0=0

  2、教学乘法交换律。

  让学生再看例1的插图,然后教师提问:要求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同乘法计算还可以这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6×5=30(个)

  比较一下这两个乘法算式,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

  学生发言后,教师边说边板书: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的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a×b=b×a

  三、巩固练习:

  1、做第26页“做一做”的.题目。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再集体核对。

  2、做练习五的第3、4题。学生独立做完后,再集体核对。

  四、作业:练习五的第1、2、5题。

  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什么叫乘法的交换律?

  附板书: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

  用乘法计算:5×6=30(个)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在乘法里,乘号前面的数叫做被乘数,乘号后面的数叫做乘数,乘得的数叫做积。被乘数和乘数又叫做积的因数。

  注意:一个数和1相乘,仍得原数。例如:1×3=3 3×1=3 1×1=1

  一个数 和0相乘,仍得0。例如:0×3=0 3×0=0 0×0=0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的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a×b=b×a

四年级数学教案《乘法》2

  教学内容:教材95—96页例1、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二十二,数学教案-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掌握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应用这些关系,对乘法进行验算和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概括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做出判断推理,概括出关系式。

  教学难点: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熟练进行乘法验算和求未知数X。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下面各题:

  65÷5 17×3 45÷5 17×0×4

  15×5 12×8 480÷16 0÷25×9

  25×( )=100 ( )×14=280

  2.说出下面各题中X的值,并指出计算根据。

  X+15=45 X-6=24 90-X=30 36+X=40

  3.引入新课:

  同学们对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已经很清楚了,那么乘法各部分间又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板书:“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图:

  教师口述题意:每盘30个鸡蛋,3盘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引导学生口述算式:30×3=90(个)(板书)

  学生口述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及各部分间的关系。板书:因数×因数=积

  (2)出示例1的`(2)(3)两题

  学生先口述题意,然后引导学生在书上直接计算,启发学生汇报,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师板书:90÷3=30(个) 90÷30=3(盘)

  2.观察比较,总结关系。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2)式和(3)式与(1)式比较,发现了什么?

  (2)学生思考后,小组讨论,互相讲自己的想法。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讨论结果。

  启发学生明确(2)式(3)式与(1)式比较,都是知道了两因数的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

  同时板书: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3.教师提示:应用此关系,可以对乘法进行验算。

  (1)引导学生说出怎样验算

  (2)完成“做一做”验算

  24×36=1008 112×43=4736

  4.应用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求未知数X。

  (1)教学例2启发学生思考X在什么位置上,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口述:X是乘法算式中的一个因数,根据已知两个数的积与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2)教师板书:X×6=96

  X=96÷6

  X=16

  (3)引导学生进行检验:16×6=96

  (4)教学例3:出示例3后,先启发学生议论,然后独立试算,汇报时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5.看书质疑。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一个因数=( )○另一个因数

  (2)因数×因数=( )

  2.练习二十二第1题(分两个小组练习)

  3.填表,说说你是怎样想的,97页2题

  4.练习二十二第3题(分组练习,每组选一个题说方法)5.共同完成第5题,并说说你的根据。

  四、全课小结。引导学生共同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五、布置作业:练习二十二第4题。

  六、板书设计

  数学教案-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四年级数学教案《乘法》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巩固乘法分配律

  (2)理解在具体情况下,运用乘法分配律达到简便计算的算理

  技能目标:学会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利用乘法分配律达到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在具体题目中的应用。

  教学关键: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什么叫乘法分配律,公式是怎样的?

  2.应用乘法分配律填空:(多媒体)

  (8+10)×125=

  17×42+17×58=

  从上面题目的计算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可以得到简便计算)

  三.新课教学

  1.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是学习怎样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教学例6

  (1)出示例66×29+6×71

  指名生列式计算。6×29+6×71

  =6×(29+71)

  =600

  说一说:简便在哪里?你是怎样想到的?(题目要有怎样的特征才可以这样做?)

  (2)试一试1:

  用简便方法计算:

  5×116+5×84125×(8+40)38×99+38

  重点讲评:38×99+38

  把它看作99个38加上1个38,所以是=38×(99+1)

  试一试2:75×99+7549×80+49

  3.教学例7

  (1)出示例7101×26

  独立思考:怎样简便计算?你是怎样想的?

  指名一生回答:我把101看作100+1,所以是

  101×26

  =(100+1)×26

  =100×26+1×26

  =2626

  (2)试一试3:(P99第1题第2小题的前4题)用简便方法计算:

  46×10138×10214×9925×98

  说一说这些题目有什么特征?想一想:后两题怎样做?

  独立计算,指名生回答,重点讲解后两题。

  三.巩固与提高:

  8×23+8×2725×36+14×25

  99×20+20101×32-32

  104×2594×25

  准备题:应用乘法分配律填空:

  (8+10)×12517×42+17×58

  试一试1:用简便方法计算:

  5×116+5×84125×(8+40)38×99+38

  试一试2:75×99+7549×80+49

  试一试3:(P99第1题第2小题的前4题)用简便方法计算:

  46×10138×10214×9925×98

  三.巩固与提高:

  8×23+8×2725×36+14×25

  99×20+20101×32-32

  104×2594×25

四年级数学教案《乘法》4

  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率是进行简便计算的一个难点,由于学生没有足够相关的生活经验和类似的认识,因此比较难于把握。故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探索问题,通过学生互动,发现规律,提出设想,验证结论,最后灵活运用结论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

  由于平时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比较高,一部分学生还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借以带动全班的学习,所以我决定创设情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操作、交流突破难点。

  学习目标:

  1.动手“做”数学;

  2.充分发挥“兵”帮“兵”的作用;

  3.组织学生解决问题。

  设计理念:

  根据课程改革的目标,实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观,切实改进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牵着学生走的教学行为。

  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的,因此要组织好学生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探索,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能根据学生的情况善导,体现学生会学,并使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强化学习兴趣,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

  教学媒体设计:

  1.自制多媒体课件,主要是与课题相关的练习(以“小灵通”、摘取“智慧果”的形式激发兴趣,并配备音乐调节情绪,同时利用Powerpoint制作板书设计加大课堂密度)。

  2. 实物投影仪;学生准备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各2捆。

  教学过程,设计及分析:

  一、创设故事情景

  教授将手指蘸入煤油和蜜糖的杯子里,用嘴尝得津津有味,但学生跟着做却无一不上当,因为教授伸进的是食指,吸的是中指,以此说明观察的重要性,告诫学生注意下面的操作要认真观察,这其实也是一种思维品质。

  二、导入

  1.用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各两根,围成一些图形,说一说你用哪些简便的方法算出小棒的总长度,从中发现什么。

  学生:(3+2)×2=3×2+2×2

  师:你们是怎样发现的?

  学生:①通过计算,知道结果是一样的;②无论怎样摆,都是4根小棒,所以总长度是不变的。

  (通过学生的摆和说,引导他们向乘法分配率的表达形式逼近)

  2.用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各3根,进行类似上面的操作。

  学生:这样摆比较有规律,很容易看出小棒的总长度,并且可以知道(3+2)×3=3×3+2×3)。

  (让学生把有规律的摆法投影出来)

  3.用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各4根,仿照上面再操作。

  要求:在学生摆拢以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参观和评价。让学生把有规律的做法进行实物投影,并介绍想法和发现。

  学生:

  3×4+2×4=(3+2)×4 (8+2)×2=8×2+2×2

  7×2+3×2=(7+3)×2 (3+2)×4=3×4+2×4

  (6+4)×2=6×2+4×2

  分析:通过参观,知道有各种各样的摆法;通过评价,知道我们能创造数学,

  发现规律,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进一步向乘法分配率逼近。

  4.猜想:你能说出类似的例子吗?

  (学生自由说,教师把有代表性的写在黑板上。)

  如:(12+72)×8=12×8+72×8 25×84+75×84=(25+75)×84

  …… …… …… …… …… …… …… …… ……

  5.小组讨论。

  (1) 根据以上算式的特征进行讨论,讨论后以小组的形式发表见解;

  (2) 师生共同归纳各种见解: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等于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加起来,结果不变。

  教师:这就是乘法分配率。

  板书课题:乘法分配率。

  分析:综观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还是牵着学生走,所以乘法分配率是强加给学生的,故学生就容易出错,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教学应该从直观思维入手,而以抽象思维结束,因此,我就采用了“操作──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了。

  三、新授

  1.自学书本;

  2.质疑,提出新见解;

  3.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互助作用,以点带动全班的学习。)

  4.教师:用公式怎样表示乘法分配率?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学生正确读出公式,引出乘法分配率可以进行简便计算。)

  5.形成性练习: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35×37+65×37 102×45 38×99+38

  要求:学生想办法,学生说思路,学生评,学生互助并加以改正。

  四、小结

  (学生以谈体会的形式进行,包括方法、感觉、情感和态度方面)

  五、拓展性练习

  计算下面各题:12×25 63×25-59×25 38×101-38

  说明:这些题目学生是可以用多种方法计算的,目的是训练发散性思维,提高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法上充分发挥“兵”帮“兵”的指导作用。

  六、反馈生活中的数学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运用乘法分配率解决一些问题,你能举出例子吗?

  (同位互说,或者小组商量,再发言。)

  七、布置作业

  1.基础题:第66页第4、7题。

  2.思考题:第66页插图。

四年级数学教案《乘法》5

  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根据课程标准具体内容目标的要求,对乘法的数数计算只要求是“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此教材编排中删除了以往的机械、复杂的操练题目,增添了能使学生体验一些数学的思维方法的韪,多让学生尝试一些探索,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运算的意义,并能用运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内容结构安排如下:

  卫星运行时间(三位数乘两位数)

  体育场(估算)

  神奇的'计算器

  探索与发现(一)有趣的算式

  数学阅读计算工具的演变

  探索与发现(二)乘法结合律

  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

  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

  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版式意义及简便条件》

  关键:引导观察算式特征,理解算式含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划方法,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运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3、通过对乘法以及有趣算式规律的探索,经历数学问题探索的过程,并会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课时划分

  (9课时)

  卫星运行时间.........................................................

  体育场..................................................................

  练习三..................................................................

  神奇的计算器.........................................................

  探索与发现(一)有趣的算式....................................

  数学阅读计算工具的演变.......................................

  探索与发现(二)乘法结合律....................................

  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

  练习四...............................................................

四年级数学教案《乘法》6

  教学内容:教科书练习六的第6-13题。

  教学目的:通过综合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学过的运算定律,能够运用学过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具准备:将下面复习中的题目写在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把下面相等的式子用线连起来,并说明符合什么运算定律。

  a+ba×(b×c)

  (a+b+c)b+a

  (a×b)×ca+(b+c)

  a×ba×cc+b×c

  (a+b)×cb×a

  让学生一个一个地在黑板上连线,并说明符合哪个运算定律。

  教师:应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二、做练习六的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做完后集体核对。

  1、核对第6题时,学生说出一种算法后,再提问:还有别的算法吗?教师把学生所说的算式都写在黑板上。

  提问:哪一种算法比较简便?请几个学生发言。

  3、提前做完的学生可以做练习六的第11题和第13题。

  (1)第11题,做题时要让学生特别明确口里填的是同一个数后,提问:

  “等号左面的式子还能等于什么?根据是什么?”教师板书:3×口十2×口=(3+2)×口。

  想一想,5乘以什么数的积仍是这个数呢?“

  (2)第13题,是两个数的差同乘以一个数的`规律。开始先让学生自己依照乘法分配律类推,再提问:

  “等号左面的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一个数与两个数的差相乘。)

  “等号右面的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被减数和减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乘积相减。)

  教师:两个算式中间用等号连起来,就表示一个数与两个数的差相乘等于被减数和减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乘积相减,结果不变。

  “你能不能再用两个其它的例子说明一下这个规律?”

  四、作业

  练习六的第9、10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乘法》7

  教学目标:

  1、从实例中归纳乘除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乘法与出发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乘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求解乘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乘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出示:游戏,比一比谁算得快

  师:老师发现刚才不少同学都计算 的.特别快,你们是怎么计算出结果的?如果用加法计算出结果,要怎么列式?说明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那是不是所有的加法题都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呢?必须要有几个相同的加数,我们才能够用乘法来计算。

  出示:7+7+7+7+7=?

  10+10+10+11+11=?

  78+78+78+……+78=7878

  观察这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生:每一题都是由几个相同的加数相加得到的。

  每一题都能改编成一道乘法算式,用乘法算式计算更加简便。

  学生改写算式:3×4 =12

  6 ×6=36

  78×101=7878

  小结:所以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乘号的左右两边我们称为因数,结果我们称为积。

  二、探究阶段

  1、理解除法的定义

  出示:除法也是我们今天复习的一个内容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知道了长方形的长和面积,如何来计算它的宽?

  列式:

  b =S÷a a =S÷b

  =18÷6 =18÷3

  =3 =6

  关系式:

  被除数÷除数=商

  板书一组乘除法算式:

  板:

  6×3=18

  18÷3=6

  18÷6=3

  根据前面乘法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并 板书:

  9×7=63 63÷9=7

  63÷7=9

  5×3=15 15÷5=3

  15÷3=5

  8×2=16 16÷8=2

  16÷2=8

  什么是除法:

  板: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2、乘除法关系:

  师:到底乘除法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小组探究后汇报积就是除法中的被除数,乘法中的2个因数分别是除法中的除数和商。

  师:所以我们说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或乘法是除法的逆运算。

  三、求解乘除法中的未知数

  1、因数的求法:

  出示:

  12×11=132

  12=132÷11

  11=132÷12

  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板: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练:未知数怎么求,说出计算过程:(不要求计算)

  25×T=200 R×392=392

  完成课本P5练习题(课堂练习本)

  求未知数x

  x ×23=276 72×x=360

  25×x=5025 x×17=3519

  2、被除数、除数的求法:

  出示:

  273÷13=21

  273=21×13

  13=273÷21

  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板: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练:未知数怎么求,说出计算过程:(不要求计算)

  x÷42=42 144÷S=12

  完成课本练习P5

  求未知数x

  x÷9=18 735÷x=7

  1632÷x=8 x÷73=37

  3、再次复习本课知识点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数学教案《乘法》8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P56—5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能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式题的特点。

  2.让学生学习应用估算的方法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3.让学生联系实际问题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感受数学规律的普遍适用性,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掌握能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进一步体验简便计算的实际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教学情境挂图

  设计理念:在比较中体验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的'简便,体验运算律的应用是广泛而经常的,培养自觉进行简便运算的意识。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1.出示复习题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

  里填上运算符号。

  64×7+64×3=64(+)

  25×(3+4)=

  提问:你是根据什么规律来填的?

  2.谈话:这节课我们学习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学生独立填表。

  学生口答。

  二、探究新知应用规律

  1.教学例题

  (1)出示挂图

  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怎样列式?

  板书:32×102=

  (2)你能先估计一下计算的结果吗?

  你能口算出买102件要付多少钱吗?

  (3)口算得对不对呢?我们再用笔算来验算一下。

  指名板演。

  (4)谈话:口算和笔算相比,哪一种算法简便呢?你能把口算的过程详细地写下来吗?

  教师板书:

  32×102

  =32×(100+2)

  =32×100+32×2

  =3200+64

  =3264

  提问:谁来说一说先怎么办?再怎么办?这样计算的根据是什么?

  (5)用简便方法计算。

  28×30176×101402×25

  2.教学“试一试”

  用简便方法计算。

  46×12+54×12

  展示学生的答案,集体评议。

  3.小结

  什么样的式题能够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呢?

  学生观察,讨论,回答。

  指名回答。

  小组讨论,集体评讲:

  把102件看作100件,32×100=3200(元),所以32×102的积比3200大。

  学生口算,指名回答。

  买100件要3200元,买2件要64元,一共用3264元。

  独自列式计算

  学生回答,说算式。

  指名口答。

  独立练习,集体评讲。

  学生独立尝试练习。

  小组讨论,全班总结。

  三、组织练习应用巩固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的第一排

  展示答案,共同评议。

  3.想想做做第3题

  4.想做做第5题

  5.想想做做第6题

  独立填空,再交流想法。

  各自做题。

  指名说说口算过程。

  独立练习,集体评讲。

  独立练习,集体评讲。

  四、全课总结自我评价

  提问: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的表现怎样呢?

  指名回答,自我评价。

  作业设计: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二题的第二排,第四题

  家庭作业:完成思考题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教案《乘法》9

  1课时

  有趣的小数点(一)(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1课时

  有趣的小数点(二)(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

  1课时

  世界人口

  2课时

  人口与环保 练习三

  3课时

  三 小数乘法

  小数乘法

  内容:P40~41

  课时:1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同学们都有过购物的经历吗?今天,我们来个网上模拟购物。学生看图进行购物。要求说出买什么,买多少,付多少钱?

  2、对于学生提出的乘法问题,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列式的,怎样算的。

  二、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建立数学模型。

  1、刚才同学们都购过物了,老师想买3根棒棒糖,请你们帮老师算算。我该付多少钱?

  2、学生列式,尝试计算。

  3、汇报交流自己是怎样算0.2×3的。

  4、引导学生讨论各种计算方法:可能用连加的方法做;可能直接用乘法算,最后看是几位小数;也有可能利用单位换算成整数计算;也有可能直观地用几何模型涂一涂的方法。

  5、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解决“1.5千克苹果需要多少元?”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1、完成P41的涂一涂。做完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涂,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独立完成练一练的第1和第3题。

  3、谈谈你还有哪些问题要和大家交流。

  教学反思:

  在学生一定的认知起点上如何切入教学起点?这节课的一项教学目标是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大部分学生都知道。那么重点是控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我在两个班做了不同的教学过程:先是一个班,按照教案的.顺序进行。模拟购物,列算式付账。重点讨论5包方便面的钱数。如何计算0.8×5?学生主要有下列的想法:1、从进位的思想来计算;2、从元、角、分的单位换算转化整数乘法;3、猜测:先看作整数乘法计算,然后确定小数点的位置。很少有学生利用乘法的意义来算。觉得那样太笨了。由于想法各种各样,没有最后优化,学生的思维水平最后能不能得到提高,无法确定。

  另一个班调整教学程序:直接切入主题:小数乘法你都知道了多少?让学生举例列算式汇报自己对小数乘法都知道了哪些?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举手汇报。对于一位整数乘小数有知道怎样算,也仅限于会算,并不是能很好地说明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对于两位小数乘两位小数基本上不会。从学生的计算结果来看,正确率比较高。他们主要是运用上面的方法3。

  书上第2题涂一涂略显低于学生的思维。本想直观上让孩子涂一涂,根据涂的结果来体会小数乘法的意义,但多数孩子先算好,再来涂,没有很好的思维价值。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这节课还要坚持一种数学思想:让学生学会学习。会算,怎样算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你们这种确定小数点的位置方法是不是正确呢?举例验证。在这里学生可能会应用已知的知识来解释,从而证明这种方法是正确的。形成猜测、验证的数学思维方法。

四年级数学教案《乘法》10

  教学内容:

  练习五的第6-9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会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重点:

  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培养能力。

  教具准备:

  把下面复习运算定律用的复习题写在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所学过的运算定律

  教师出示复习题: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出适当的数。

  1.26×305=305×()

  2.(246×8)×125=246×(8×)

  3.214+678=678+()

  4.225+(75+437)=(225+75)十()

  先让学生看清题目,再提问:

  “第一小题,横线上应该填什么数?根据什么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说,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什么不变?”

  “第二小题呢?”“乘法结合律说,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还可以怎样乘,它们的积不变?”

  “第三小题,横线上应该填什么数?根据什么运算定律?”

  “第四小题呢?”

  “乘法和加法都有交换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学生讨论以后,教师指出:乘法交换律和加法交换律都是交换了要计算的两个数的位置,交换前和交换后计算的结果都不变,只是加法交换律交换的是两个加数,交换前与交换后两个数的和相等;乘法交换律交换的是两个因数,交换前与交换后两个数的积相等。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和加法都有结合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学生讨论后,让学生独立说出:乘法结合律和加法结合律都是说的三个数的运算规律,乘法结合律是先把第一个数、第二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第二个数、第三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加法结合律是先把第一个数、第二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第二个数、第三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结合律:(a×b)×c=a×(b×c)

  二、做练习五的.第6一8题

  1.第6题、先让学生自己看题,独立思考,再集体讨论...

  2.第7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集体核对。核对时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比较一下怎样做更简便。

  3.第8题,先让一名学生读题,再提问:

  “这道题有什么要求?”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明确指出:这道题在填表时,都要把每组的数和第一组的数比较一下,再看一看因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然后让学生做在自己的书上。

  三、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做选作题和思考题

  第10题,学生有困难时,可以让学生想:小丽所在的一行有多少人?因为从前面数小丽是第9,从后面数小丽是第11,所以小丽所在的一行有9+11-1=19(人),因为4行的人数同样多,所以一共有19×4=76(人)。

  第11题,这道题可以有不同的解法,当学生用一种方法做出后,还可以让学生再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算法。这道题可以这样做:

  (24+24+8)×8×5

  .24×8×5+(24+8)×8×5

  第3l页上的思考题.

  四、作业

  练习五的第9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乘法》1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6页的例3、例4,第86页下面的“做一做”,练习二十的第10-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在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用0补足。

  2.使学生初步掌握“当乘数比l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练习二十的第10题。

  全班学生一起做,教师记一下时间,看有多少学生3分能做完。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

  2.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先让两个中等水平的学生说一说。说得不完全的,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二、学习新知

  1.自学例3。

  教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比较简单的小数乘法,今天继续学习比较复杂的小数乘法。”

  出示例3,指名说一说应该怎样写竖式、每一步怎样计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竖式。在点小数点时,可以让学生讨论该怎样点。独立完成。

  2.自学乘法验算。

  教师:“我们在整数乘法中已经学过用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同学们能用这种方法对例3进行验算吗?”

  学生独立验算,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3.自学例4。

  出示例4。指名读一遍题目。

  教师:“这道题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自学后,独立完成。

  4自学小数乘法的积和被乘数比较大小。

  5.基本练习。

  做教科书第86页下面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判断一下,乘得的积要比被乘数大还是小。

  然后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让两名中等水平的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二十的第11题的'前两道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2.做练习二十的第12题。

  让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时,对每一道小题都指名让学生说一说道理。特别对判断有误的学生,要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并让他们知道自己为什么错了。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做练习二十的第20·题。

  四、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以及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五、作业

  练习二十的第11题的后四道题,第13题。

  板书设计:一个数乘小数

  例3:0.056×0.15=0.0084

  0.056×0.15

  教学设计:

  本课是前一课知识的延伸,有了前一课的基础,这部分知识很容易理解,所以在教法选择上采用自学法。

四年级数学教案《乘法》12

  课题一: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页的例1和第59、60页的乘法交换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十三的第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加深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各部分名称的认识,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能够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

  教具准备:把下面复习中的.题目写在小黑板上,把例1的插图放大成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我们在前面复习总结了加法和减法,今天要复习总结乘法。

  教师出示复习题。

  1.同学们乘8辆汽车去参观,平均每辆汽车坐45人。去参观的一共有多人?

  2.同学们做纸花。第一组做了45朵,第二组做的和第一组同样多,第三组做了50朵。三个组一共做了多少朵?

  3.小荣家养鸭45只,养的鸡是鸭的3倍,小荣家养鸡多少只?

  4.小荣家养鸭45只,养的鸡比鸭多90只。小荣家养鸡多少只?

  先让学生默读题目,然后教师提问:

  “上面这些题目哪些题可以用乘法计算?为什么?”请三、四个学生逐题回答能不能用乘法计算。

  教师:第1题和第3题可以用乘法计算,因为这两道题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二、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1的插图,再提问:

  “要求盘里的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可以怎样求?”

  “还可以怎样求?”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

  用乘法计算:5×6=30(个)

  “乘法算式 5乘以6表示什么?”(6个5相加)

  “乘法算式中的被乘数5是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相同的加数。)

  “乘法算式中的乘数6是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相同的加数的个数)

  “解答这道题用加法计算简便,还是用乘法计算简便?”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哪些方法比较简便?”

  “你能说出乘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吗?”

  教题肯定学生的回答,再强调说明并板书: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接着让学生看教科书第61页,齐读两遍书上的结语。

  “乘法算式中乘号前面的数叫什么数?表示什么?”

  “乘法算式中乘号后面的数叫什么数?表示什么?”

  “被乘数和乘数又叫什么数?”

  教师:学过因数以后,在一个算式中被乘数和乘数就可以不必严格区分了。

  2.教学乘数是1和0的乘法。

  (1)教学一个数和1相乘。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算式:1×3、3×1、1×1。

  “1乘以3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3=3,表示3个1相加的和是3。

  “3乘以1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最后教师说明:1个3不能相加,3乘以1就表示1个3还是3,再板书3×1=3。

  “1乘以1等于什么?能不能说这个算式表示1个1相加?”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教师再说明:1个1 不能相加,1乘以1就表示1个1还是1,算式是1×1=1。

  “这三个乘法算式都和哪个数有关系?”(都和1有关系)

  下面我们一齐看一看一个数和1相乘它们的乘积怎样,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下面一些算式:

  6×1= 1×8= 1×10= 123×1=

  “谁能说一说一个数和1相乘的积有什么特点?”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边说边板书:一个数和1相乘,仍得原数。

  (2)教学一个数和0相乘。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算式0×3 = 3×0 = 0×0=

  “0乘以3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0×3 = 0表示3个0相加的和是0。

  “3乘以0等于什么?能不能说这个算式表示0个3相加?”先让学生回答,教师再说明:0个3不能表示0个3相加,3乘以0就表示0个3还是0。板书:3×0=0

  “0乘以0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0个0不能相加,0乘以0就表示0个0还是0,算式是:0×0=0。

  “这三个算式都和哪个数有关系?”(都和0有关系)

  “一个数和0相乘它们的积有什么特点?”

  教师边说边板书,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3.教学乘法交换律。

  让学生再看例2的插图,然后教师提问:

  “要求一共有多少鸡蛋,用乘法计算还可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6×5=30(个)

  “比较一下这两个乘法算式,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多让几个学生发言,互相补充。

  教师:这两个算式都是两个数相乘,只是两个因数交换了位置,算出的结果相同。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结论是不是有普遍性。

  “12乘以5等于多少?5乘以12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算式。

  “400乘以20等于多少?20乘以400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算式。

  “100乘以1000等于多少?1000乘以100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算式。

  “通过上面这些乘法计算,可以看出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计算结果怎样?”

  学生发言后,教师边说边板书:两个数相乘,并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谁能够用字母把乘法交换律表示出来?”教师板书:a×b=b×a

  “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过去学习哪些知识时用了乘法交换律?”学生发言后,教师肯定学生回答,并明确指出:我们曾经用交换乘数和被乘数位置的方法进行乘法验算,这实际上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三、巩固练习

  1.做第60页“做一做”中题目。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再集体核对。

  2.做练习十三的第3、4题。学生独立做完以后,再集体核对。核对第4题的第4小题时,可以引导学生计算一下等号左面等于什么,等号右面等于什么。教师再说明:三个数连乘,相乘的因数交换了位置,乘积也不变,所以乘法交换律也适合三个数连乘的计算。

  四、作业

  练习十三的第1、2、5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乘法》13

  教学内容:例1、例2、做一做、练习六1、2[P33、P34、P35、P37]

  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教材以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的情境为载体设置主题图,由图引出例1、例2和例3,为概括和分配律提供具体的事例。这样编排,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发现、感悟、描述规律。

  本课时是教学例1乘法交换律和例2乘法结合律。教材首先出示以植树为背景,展示了植树过程中同学们挖坑、种树、抬水、浇树等活动的情境图。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看主题图,说说图中给了我们哪些信息,学生可以按自己看到的说,也可以把图中的两段说明文字复述一遍。再根据这些信息引导学生发现可解决的一些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多个问题,其中有些问题,如“每组有几人?”可直接解决。学生们提出的问题都可展示,为后面的例题教学做准备。

  例1是在主题图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解答,学生一般都能说出4×25和25×4两个算式。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对乘法交换律已有初步的认识,这里通过具体例子,采用不完全归纳的方法,使学生发现任意两个数相乘都有同样的性质。而且相信学生能很快得出“乘法交换律”的定律名称。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然后,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看看谁的'表示方法既简单又清楚?得出a×b=b×a之后,应让学生说一说:这里的a、b可以是哪些数?从而促使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数,能把运算规律非常简单明了地表示出来。

  例2仍然是利用主题图提出问题“一共要浇多少桶水?”从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算法中,可以得到乘法结合律的一个实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得出乘法结合律,得出a×b×C=a×(b×C)。其教学的安排与例1大致相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自我探究推导得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

  2、通过学生独立尝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体会生活与数学的相通;

  3、通过学生的自我总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并推导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并会应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探究推导得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定义。

  教学建议:

  1、学生的独立探究在于教师的引导

  本节课对于学生来说,他的起步不是一穷二白。因为在本单元第一章节“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中有了一定的模版教学,也有了一定的思维经验。所以,这里只需要教师适当地引导点拨。主题图明确表示“乘法运算定律”。

  所以教师只需轻轻启问:“加法有加法的运算定律,今天我们的乘法运算定律又会是什么呢?”然后出示例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很快就会得出两个算式,因为这是对以前旧知的复习。只是今天赋予:4×25=25×4一个理性化的名称而已。乘法结合律虽说是新知,但有了加法结合律的引路它的教学也如此。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根据问题试着从主题图中找到所需的条件,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并计算。通常,根据不同的解题思路会有学生列出(25×5)×2与25×(5×2)两种算式,可以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的异同:计算顺序不同,但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计算结果也相同,所以能用等号把这两个算式连起来。

  这里,还可让学生通过比较,初步体会到两个算式虽然结果相同,但后一个算式计算起来更简便。接着,可以让学生再自己编出几个类似例2这样的算式,以积累更丰富的感性认识。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先把前两个数相乘,与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结果相等,再让学生用字母表示。这一教学过程,也可以通过让学生完成第35页上填空的方式进行。而后的教学与例1基本相似,但可以比教学例1时更放手些。

  2、知识的融合在于学生的思考与比较

  当本节课的乘法交换律与乘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与结论基本敲定之时,教师要注重对所学知识的融合比较。小结时,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小精灵提出的问题:“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交换律是两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交换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在这一活动中,应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自己的发现。这样一来,对于我们今天所学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有了一个相通的磨合,知识的提升与得出就显得顺理成章。

  3、练习的展开需要惯性的思维与操作

  这一节,虽然没有专设例题讲解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但在得出乘法运算定律的例题中已有所孕伏,在练习中也有所体现,使学生初步体验乘法运算定律的运用。到下一节,再集中学习运算定律在解决实际问题和计算中的应用。例题后的“做一做”和练习六的习题基本上是针对乘法运算定律的理解、巩固和应用设计的。练习中,我们可以把练习六的第1与第2题先引领其思维。

  有了第1与第2题思维的引领,书上例1、2后的“做一做”相信学生应该能按照自己的惯性思维进行操作。

四年级数学教案《乘法》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发现乘法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②、能熟练地运用乘法的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②、运用乘法结合律巧算乘法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发现能力和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探索和发现乘法的结合律。

  【教学难点】

  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经过同学们的探索,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数学规律。这节课我们继续去探索,看一看还能发现什么规律?

  二、探索交流,发现规律

  (教师)出示课件---探索与发现(二)。

  (学生)计算(9×25)×4和9×(25×4)、(12×8)×125和12×(8×125)两组算式。

  (教师)两组算式的`结果都相等吗?

  (师生活动)比较算式特点,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白:

  (9×25)×4=9×(25×4)、(12×8)×125=12×(8×125)

  即: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

  (教师)这就叫做乘法结合律。

  (学生反思)

  (教师)如果用a、b、c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表示乘法结合律的式子吗?

  (学生)尝试书写关系式,并反馈尝试的结果。

  (师生归纳)(a×b)×c=a×(b×c)。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师)出示课件---乘法结合律的运用。

  (教师激疑)你能运用乘法结合律巧算下列各题吗?

  1、37×5×2;2、17×25×4

  (学生活动)

  (教师)上面两题为什么要把5×2和25×4结合起来计算?

  (学生)观察、讨论,然后反馈结果。

  (师生归纳)因为分别把这两个数结合起来相乘,所得的乘积是整十、整百数,可以使计算更为简便;在今后的乘法计算中,我们要尽可能地运用。

  (学生反思)

  四、运用所学,巩固练习

  学生齐练,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其乐融融。

  五、拓展运用

  (教师)比较:25×24的两种算法哪种更简便?

  (师生活动)

  (教师)根据上例,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25×32×125吗?

  (师生活动)

  六、课堂小结

  (学生反思)

  七、课后作业

  完成课本P46练一练第1、2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乘法》1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的算理;

  能力目标:掌握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的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认真计算和算后检查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方法,培养检查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计算过程中用0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从而得到简便运算的算理。

  教学想法:教师通过设计平等的语言,营造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以一名参与者讨论者的角色进入课堂,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从而获得成功。

  通过这些训练学生的思维,让其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学会了一个数乘三位数的乘法,我们再来做一些练习。

  2.提供材料(板书)

  358

  ×206

  全班练做

  指名一生板演,其它学生观察它在计算方法和计算得数上有没有错误?

  请一生检查

  358

  ×206

  2148

  000

  716

  73748

  (通过其它生观察计算得数,并且一生检查,一方面渗透认真计算的思想,另一方面又教与学生检查计算的方法)

  3.提供第二个材料(全体生做一做演算,检查)

  239

  ×107

  1673

  000

  239

  25573

  (在两个材料的基础上和做一做的过程中,让部分学生感知问题的存在)

  4.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提)

  生有发现:我有个想法。

  师:你有什么想法,说来听听。

  生:过和中的000是不是可以去掉?

  (二)引导探索,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1.师(赞同发现):这倒是个发现,那么这000可不可以像他说的去掉?去掉了格式应该怎么写?大家一起研究一下。

  2.学生讨论(分析问题)

  3.师生讨论,得出方法。(解决问题)

  生:可以去掉,直接写第三步,把第三步的末位和百位对齐。

  师根据生说的板演验证,强调书写格式。

  4.学生练做第二题,验证规律。

  5.比较,肯定规律。

  师:刚才××同学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而我们大家又共同努力,验证了这种方法是可行的,你们比较一下两种方法更好。

  生:第二种方法更方便。

  师:我们表扬××同学,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让我们全班同学突破书本知识,又学到了一种更好的方法。

  (四)应用规律,练习巩固

  书上P84页第一题。(你可以用老的方法做,但是能够把今天学的更加方便的方法做更好)

  492375287

  ×104×208×3

  全班练做----做好检查计算----确信正确的请到黑板上做----校对

  (五)想像创新,大胆质疑

  1.提出质疑师:这节课我们找到了一种新的方法,这种方法和乘数中的0有关系,我这里还有一个疑问:那么和被乘数中的0有没有关系呢?大家再一起来研究一下?

  比如:308

  ×405

  2.学生思考,试做,讨论,得出:和被乘数中的0没有关系。

  3.完成P83判断题,(五)练习P83第三题

  (六)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怎样可以得到简便计算?

  (七)作业本

【四年级数学教案《乘法》】相关文章:

数学教案:分数乘法02-17

数学教案:小数乘法02-20

数学教案:乘法的初步认识02-04

数学教案:8的乘法口诀03-30

小学乘法数学教案01-19

数学教案:小数乘法10篇02-20

乘法运算定律数学教案01-21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01-02

《乘法的初步认识》数学教案优秀12-24

小学数学教案7的乘法口诀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