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4-08-31 18:00:14 秀凤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9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精华]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9篇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

  教学目的:

  1、初步学会除数是一位数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明白算理。

  2、让学生经历探究和交流的过程,提高分析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算理,学会笔算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学习了口算除法,你能说说40÷2可以怎样算吗?

  二、探究新知:

  1、屏幕呈现文字:有42根小棒,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人可以分得几根?

  师:可以怎样列式呢?学生回答

  师:那么21是怎么得来的?(让学生充分的说一下)

  充分让学生回答如:a、十位上4除以2得2,个位上得2除以2得1,合起来是21;b、十位上得4是4个十,除以2得2个十,就是20,个位上的2除以2得1,20加1等于21。

  同学们用小棒分一下,说一说你们一共分了几次,先分的什么,又分的什么。找一个同学用实物投影演示一遍,老师再用大屏幕演示一遍。

  2、那么63÷3可以怎样想呢?再让学生说一说。

  3、如果这42根小棒要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人分几根?

  1)怎样列式呢?学生回答

  2)得数是多少?(让学生感悟口算的难度,可以找举手的同学说说,但大多数同学口算还是有难度)不像前面的题那样快的说答案,为什么呢?(因为,十位上不能一次分完,也就是出现了余数。)我们可以先借助小棒来分一分。想想,应该分几次?试一试!

  3)用小棒来分一分,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再找一个同学来演示一下,再找个同学复述一下。

  4)尝试笔算:口算比较困难的题我们可以摆小棒,可是如果每道题都用小棒摆出来,那就太麻烦了。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用到我们的另一个好朋友来帮忙了,它是谁呢?——竖式!竖式就是把你分小棒的过程展示出来。你能用竖式把刚才分小棒的过程清晰地表示出来吗?

  板书除除法竖式的除号、被除数、除数,开始询问:

  回忆:分小棒的过程,第一次分得是4捆,相当于十位上的4,用4除以3,商是1,就是每份中的1捆,因为它实际上表示的是10,所以要写在十位上,和被除数上的`4对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分去了多少根呢?指着竖式,10×3=30,从总数中减去30,还剩下几?10,这个是10要写在被除数的下边,写在十位的下面,再把个位上的2移下来,和十位上的1合在一起,一共是12根,用12除以3,每人又分到了4根,也就是商4,要写在个位上。这一次分走了几根呢?12根,12减去12得0,说明分完了。

  你能用这个竖式写一下,并边写边说!

  4、尝试练习

  1)91÷7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校对。

  2)还记得我们刚开始进行的那个题吗?42÷2,这个的竖式也写一下。

  对比以上三个题,观察这道题与前面两题有什么不同?(第一个数除完没有余数。)

  3)这三道题做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都是分两步计算,从高位算起,数位要对齐。

  三、巩固练习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2

  一、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上课来了好多客人老师,还来了一个小客人呢!猜猜他是谁?(放旺仔广告语)从它身上你看到了什么?(说到日期特写)旺仔牛奶上怎么会有年月日啊?

  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用到年月日的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揭示课题)

  二、 观察年历,探求新知

  1、 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年、月、日的知识呢?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2、 (1)请大家拿出你带来的年历卡,你会看吗?那在年历卡上找一找你的生日,把它圈一圈。

  谁来说给大家听听?你是怎么找到的?

  3、 请大家再仔细地观察年历卡,你有什么发现和同桌一起填一填、想一想、说一说。

  (1) 你是怎么填表格的?

  (2) 通过刚才的观察和统计,你还发现了什么?

  4、 游戏

  随便报一个月,要是大月男生起立,小月女生起立。李老师报了月份后,喊了开始才能起立,不然你就犯规喽!

  7月 你怎么判断的?

  8月 怎么8月还是男生站起来

  4月 10月 2月

  5、 计算全年天数

  (1) 2月非常特殊。你知道今年2月有多少天吗?今年一年有多少天呢?你会算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 交流总结方法

  三、 巩固练习

  1、 猜节日

  年月日不但可以用来记时,有时候人们还给它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在我们历史上有很多有纪念意义的日子。猜一猜,下面这些是什么节日?

  国庆节 植树节 儿童节 教师节

  2、 修改日记

  (1) 三(4)班的王心是个很认真的小朋友。他有个写日子的习惯。在学习年、月、日之前写了这样一篇日记,一起来读读好吗?

  (2) 读了王心的.日记你想说些什么?

  3、 整理食品

  (1) 年月日在我们生活中的用处真大。日记中要用到它,还有哪里也要用到呢?听听旺仔他又要说什么?

  (2) 这里还有些食品,大家来看看它们能不能顺利通过检查

  光明酸奶 牛肉干 巧克力蛋糕 喜之郎果冻

  20xx.3.10 2004.3.25 20xx.3.1 2004.9.1

  30天 1年 一个星期 半年

  四、 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在我们学校网站上有一些有关年月日的一些小故事和小知识,课后大家可以去看一看。

  五、 制作

  回去后做一张20xx年1月的月历卡。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3

  教案内容: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继续教学三年级数学,通过两年半的学习,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个别学生思维比较灵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较浓,但也有个别学生懒散,接受力不强,成绩不太理想,本学期将重点抓好后进生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

  除法年、月、日平移和旋转乘法观察物体千米和吨轴对称图形认识分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统计认识小数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数与代数:

  ·会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百数或整十数)、比较容易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比较容易的两位数乘整十数。

  ·能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包括商中间、末尾有0的情况)、两位数乘两位数(包括列比较简便的竖式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能笔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能估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百多或几十多,估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能说出估计的过程与方法。

  ·能初步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初步理解几分米是十分之几米、几角是十分之几元。

  ·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能读写一位小数和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

  ·认识年、月、日,能区分大月、小月,能判断平年、闰年,能计算一个季度、半年、全年的天数。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吨。知道1千米二1000米,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空间与图形:

  ·能指出由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拼搭成的物体的三视图,能根据比较简单的视图要求拼搭物体。

  ·结合实例感知生活中常见的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平移,能动手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能选用适宜的面积单位估计、测量、表达图形的面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计算或估计有关的面积。知道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统计与概率:

  ·结合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平均数(限结果是整数)。

  ·会用平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的状况

  会用平均数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2.数学思考方面。

  ·经历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分数、小数的过程.学习用数描述、表达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发展数感。

  ·经历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与估算方法,以及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与推理的能力。

  ·在应用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发展抽象思维。

  ·在简单的物体及其三视图的相互转化活动中,在研究平移、旋转、对称现象的数学活动中,进一步感知物体的形状特征及平面图形的变换,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进行观察、实验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在研究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以及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统计观念。.

  ·初步具有清晰地表达自己思考过程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4

  教学目标:

  1、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培养实际生活中的创造性,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2、通过参与创作,合作交流,启迪灵感,感受生活。

  3、通过欣赏剪纸作品,感受古今劳动人民的高超技艺,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创作美丽的

  教学过程:

  一、作品欣赏。

  1、谈话:同学们,我手中有一把剪刀和一张普通的纸。我国劳动人民就是运用他们创造出了民间艺术——剪纸,又叫做窗花。这古老的传统有1000多年的历史,风格独特,深受内外人士的喜爱。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古代与现代艺人之手的部分代表做品。(板书:奇妙的剪纸)

  2、利用课件与实物投影仪教师和学生共同准备的剪纸作品。

  3、提问:你最喜欢哪一幅剪纸?(学生对喜爱的作品进行谈话交流)

  4、教师对部分作品进行解说(主要针对古老的吉祥图案)。剪纸艺术是生活化的艺术,尤其体现在古代。剪纸都应用于生活的哪些方面?(服装、瓷器、皮影居家装饰等)

  二、作品分类。

  1、观察分析。

  (1)谈话:今天,我们一起看到了这么多的剪纸作品,在民间艺人的.创作中,这些剪纸是分不同种类的。那么你们能进行分类吗?

  (2)小组讨论。

  学生的分类只要合理就予以肯定。比如:分为人物、动物、花草、文字等或以颜色分类。

  (3)。

  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从创作内容上看可以分为这几类,我们还可以从创作的方法进行分类。比如有的剪纸图案是由一组或几组完全相同的图案组合而成的,大家来看看有哪些。

  (4)学生从作品中找出部分符合要求的剪纸图案。

  2、研究方法。

  (1)引导观察:你们再来看现在这些作品,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教师出示以对折形式剪成的枫叶图案。

  提问:这张剪纸是什么图形?

  这样漂亮的图案,你们知道是怎样剪成的吗?

  (3)谈话:大家想不想做一名巧手小艺人,用剪刀来创作漂亮的图案?

  三、作品创作。

  1、尝试创作。

  学生观察书上两种正方形剪纸的步骤,并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具体做法。

  指名说说并演示两种方法如何折纸、剪纸。

  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剪法试着剪一剪。

  学生独立完成后互相交流,教师了解学生活动情况,并展示学生的作品,师生共同点评。

  2、独立创作。

  谈话:想想正方形纸还可以怎样折?你们还可以折成几折来剪?

  学生独立进行设计创作,后交流各自的做法。教师对学生新颖的设计给予肯定和夸奖。

  3、提高阶段。

  让学生自学课本上63页用长方形纸剪纸的做法,并模仿剪一剪。

  提问:用长方形纸你还能剪出什么漂亮的图案?

  学生思考,独立动手剪一剪,教师巡视学生活动情况,并参与讨论交流。

  四、全课。

  谈话:同学们,你们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聪明才智。瞧,你们创作出了这么多的精美图案,真令人佩服!请选择一件你最为满意的作品,将它贴在白纸上,并写上你的名字,然后放到讲台上展示,让我们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与创作的乐趣吧!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

  重100千克的大米、 投影片若干张(或用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

  1、同学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具体描述一下1克与1千克有多重。(可以举例说明)

  2、填空。

  1千克=( )克

  3千克=( )克

  1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 )里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一筐苹果约重20( )

  小兰体重约25( )

  一个鸡蛋约重50( )

  一辆大卡车能装货约8( )

  最后一题填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有的学生说出用“吨”做单位,问问他是如何知道的,说不出也不用详问,教师导入新课。

  师说:卡车的载重量很大,上面一题用千克做单位不合适.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教学吨的认识。

  (1)各小组汇报课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情况,如:称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跟父母一起去商店买5千克的粮食、油或蔬菜……自己拎回家,体会其重量.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板书有关数量。

  (2)提问:那么1吨到底有多重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引导:假设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重25千克,10个同学体重共多少千克?

  40个同学的体重多少千克?(可找几个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让每个同学都背一背,实际感受一下.) 像这样40个同学的体重约是1000千克,也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4)提问:每袋水泥重50千克,那么多少袋水泥重1吨?一桶油重100千克,几桶油重1吨?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

  教师小结:40个同学的体重、20袋水泥的重量以及10桶油的重量大约都是1吨。

  (5)根据自己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进行推算,然后汇报“1吨就是……的重量”。

  (6)举例:让学生举出重量大约是1吨的物品.

  (7)出示书上例题的图片,让学生填上合适的单位.

  2、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 3吨=( )千克

  8000千克=( )吨

  (2)师强调: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所以3吨=3000千克.因为1000千克是1吨,8000千克里有8个1000千克,所以8000千克是8吨。

  (3)练习质疑

  ① 3吨=()千克 5000千克=()吨

  ② 一只大象体重6吨,是()千克

  四、看书质疑,全课总结。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2、讨论:“每两个重量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0”这句话对吗?

  明确:“每相邻两个重量单位”与“每两个重量单位”的不同.使学生清楚的掌握重量单位间的基本进率关系式有两个,即: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扩展出的关系式有一个,即:1吨=1000000克。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通过观察、比较和猜想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测意识和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2、难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创设情境

  教师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同学们看,今天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相约要去森林公园玩。路上有座桥,上面写着:限重1吨。(出示课件)。看到这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从而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吨”是什么?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小动物们能过桥吗?……

  2、了解学习起点

  师:关于“吨”的知识,同学们已经有哪些了解?指生回答。

  (根据几个班的教学实践,每班都有少数学生知道:吨是一个很大的质量单位;有大货车、有的电梯上看到“吨”;还知道1吨等于1000千克……)(出示货车图)

  3、谈话揭题

  师:同学们对“吨”的知识有不少的了解,那么“1吨”到底有多重?吨与千克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吨的认识”

  [抓住孩子的“童心”,由孩子们喜爱的小动物去森林公园玩的生活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确定教学的侧重点,做到有的放矢。]

  二、新授

  (一)亲身体验,建立“1吨”的概念

  师:“1吨”到底有多重呢?

  1、搬一搬

  (1)师提出1袋10千克的大米,向学生介绍。

  (2)每组发给1袋10千克的大米,从前往后传一轮,并说说感受。

  (有的.学生说轻,有的说重)

  (3)让学生选出一名“大力士”来搬大米。看他一次能搬几袋这样的大米。

  (学生站着,教师一袋一袋的递加,直到搬不动。要求其他学生喊“加油”,并认真观察“大力士”的表现。搬后请“大力士”说说感受。)

  (4)想象推算。

  让学生想象如搬2袋、3袋……感觉如何?

  引导推算100袋共重10千克乘以100等于1000千克。

  1000千克也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2、抱一抱。

  (1)同桌互相抱一抱,抱后相互交流各自的体重和感受。

  (2)想象:如一起抱2个人、3个人有什么感觉?

  (3)推算:如果按每人25千克计算,小组4个人共重多少千克?

  “老师,老师,那我们全班同学加在一起有没有1吨重啊?”一位高个的男生喊道。这时我抓住时机,先引导推算出40位同学约1吨重,再请全班同学起立(全班只36人),还请一位听课的老师加上我自己(共约1吨),一起“跳一跳”。(感受一下1吨物体落地的感觉)

  3、小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约1吨呢?介绍用字母“t”来表示。

  4、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重量要用“吨”作单位?为什么?

  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吨做单位呢?1吨大约等于()头牛(500千克一头牛)一桶油100千克()桶水泥50千克()袋?

  (1)很多物体重量的总和;(如100袋大米;50桶水等)

  [“吨”对孩子们来说是抽象的,通过让学生搬10千克的大米,抱一抱同桌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推算、估计、想象。并通过“大力士搬大米”、“全班同学加老师跳一跳”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借助“100袋10千克的大米”、“40位同学的体重”等具体实物帮助学生建立起“吨”的概念表象。在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推理和想象帮助学生建立“吨”的概念,同时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2)很重的物体的重量;

  小熊400千克

  小马300千克

  小牛500千克

  小鹿100千克

  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他们能一起过桥吗?谁来回答,限重1吨,他们不能一起桥。

  (如鲸的体重,大象的体重;厚街标志的雕塑,海月岩公园的石头等)

  (3)交通工具的载重量;

  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的重量大约是1吨?

  师:猜一猜,什么叫载重量?(最多能承受的重量)如:电梯的载重量大约是1吨;(大约20个大人)一辆卡车的载重量大约是10吨。如果超过这个重量,就是超载,极有可能出危险。汽车超载不仅毁坏地面,还威胁到人身安全,被大家叫做“公路杀手”。因此我们平时坐车是要千万小心,不要挤车或电梯,万一超载很危险。

  生活中用吨作重量单位的东西有很多,如钢铁、水泥、煤等等。

  5、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1)货车载重4()

  (2)明明体重35()

  (3)一个鸡蛋的重量是50()

  (4)我国广东籍的举重运动员陈燮霞,在奥运会上以212()的总成绩打破奥运会记录并获得08年奥运会首面金牌。

  (5)虎门港码头停泊的一艘货轮能载重30()

  (二)吨的单位换算

  吨和千克的关系:师:我们已经知道了1吨=1000千克,你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吗?(课件出示)

  (1)一只河马约重那3吨,想一想:3吨=()千克?5吨呢?你是怎么想的?

  (2)一只大象重约6000千克=()吨你怎么想?

  四、应用

  1、把合适的体重与对应的动物连起来。

  [利用“吨”知识,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2、解决导入时主题画的问题

  (出示画面并出示每只动物的体重)

  小熊400千克

  小马300千克

  小牛500千克

  小鹿100千克

  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他们能一起过桥吗?谁来回答,限重1吨,他们不能一起桥。

  它们能同时过桥吗?为什么?你有什么方法让他们过桥吗?

  3、课后延伸(数学日记)

  回家,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跟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取哪些节水的方法?请写一篇数学日记。

  五、总结

  师:学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新的收获?

  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日记”能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渗透节约用水的思想教育。

  六、教学板书。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7

  教学目的:

  通过进一步的练习,让学生熟悉的掌握整十数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在练习中,进一步巩固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口算

  1.小黑板出示

  14+5954-2316×5230×4

  168÷830×20xx×1050×80

  2.完成复习的第1题

  提问:13×30,你是怎么口算的?

  80×30,你又是怎么口算的?

  二、估算

  在黑板上写上算式。

  23×58

  师:如果要估算这个算式,你可以怎么进行口算?

  完成复习的第3题

  要让学生说明是怎么估算的,把多少看作几十,然后口算出积即可。

  三、笔算

  小黑板出示:

  43×2125×2356×7863×80

  并要求第一二小题进行验算。

  集体反馈时,要注意让学生口述计算过程,特别是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书写格式。

  要注意强调,乘法的验算方法,可以调换两个乘法的位置即可。

  四、填表找规律

  完成复习的第3题

  集体讨论,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通过引导与板书,让学生初步发展,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几倍,积也跟着扩大几倍。

  五、解决问题。

  通过条件与问题的分析,让学生感觉到图中的3个书架是个多余的条件,并没有用的。

  六、课堂作业。

  复习第2、4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8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含义,并能正确口算有关0的除法。

  2、初步理解并掌握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二)过程方法:

  1、经历探索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笔算除法的计算过程。

  2、在对比中发现竖式的简便写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2、渗透学会关心他人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含义。

  2、掌握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笔算除法的简便写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课题

  1、口算:

  48+00﹢2532-00×93×0

  2、出示:0÷5=?设置悬念

  3、引入课题板书:有0的除法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含义

  1、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兴趣,引入主题图

  小朋友们,还记得上次李老师给你们讲过猪八戒分西瓜的那个故事吗?今天李老师再给你们讲一个猪八戒分西瓜的故事,想听吗?

  唐僧师徒4人去西天取经,途中酷暑难耐。走着走着,孙悟空看到了一片西瓜地,他买来了4个西瓜,准备分给大家吃,你们看(课件出示主题图)。孙悟空说:“4个西瓜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吃1个。”猪八戒抢着说:“师兄,这样分不好,你们去休息吧,我来分。”猪八戒把西瓜分成了很多小块,他一边分一边尝,嘴里还不停地说:“真好吃!真好吃!”吃着吃着他就忘了分西瓜的事,一口气把西瓜全吃光了,然后躺在地上睡着了。孙悟空和沙僧非常生气,孙悟空气愤地说:“啊?你全吃光了,我们3人怎么分呀!”

  小朋友们,你想对猪八戒说什么吗?(猪八戒你太贪吃了,你应该分给大家吃。我们要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有什么好吃的或好玩的要学会与别人共同分享,不要只顾自己舒服而不管别人的感受。)

  2、引导学生根据图意,列出除法算式

  小朋友们,孙悟空说把4个西瓜平均分给4个人,你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吗?平均每人分到几个西瓜?而实际上,这4个西瓜都被贪吃的猪八戒吃光了,这时还剩几个西瓜?一个也不剩了我们用什么来表示?把这0个西瓜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到多少?谁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把0个西瓜平均分给3个人?那0除以3等于多少呢?如果把0个西瓜平均分给48个人呢?谁会列式?等于几呀?

  3、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请你认真观察上边的两个除法算式(0÷3=0和0÷48=0),你发现了什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为什么要强调“不是0”呢?也就是说被除数可以是0,但除数不能是0,为什么要规定除数不能是0?等明年你们读到四年级就知道了,这个知识点在四年级下学期的数学书里。

  还记得课前的那道关于0的除法吗?现在你知道0÷5等于多少了吗?那0÷27呢?

  (二)探索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1、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小朋友们,北京光明小学今年六一儿童节要举行跳绳比赛,三(2)班的很多同学都想参加,他们正在举行预赛呢,我们一起去看看(课件出示情境图)。从这幅图里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怎样才能知道他们谁跳得快?

  2、引导学生探索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1)我们先算张明每分钟跳多少下。怎样列算式?你会算吗?赶快拿出草稿纸试试看。谁愿意到黑板上来算一算?怎样才能知道你算的结果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课件动画演示笔算过程)。

  小朋友们,我们来看红色框内的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都是0?这一步能不能省略掉不写呢?在笔算除法时,如果遇到被除数哪一位的数是0(而且前一位没有余数),就直接在这一位上商0。这种算法既简便又节省时间。小朋友们,请你想一想:商十位上的0可以不写吗?为什么?

  (2)刚才我们算出了张明每分钟跳203下,接下来我们算李红每分钟跳多少下。怎样列算式呢?你还会算吗?赶快动手试试看。谁愿意到黑板上来算一算?怎样才能知道你算的结果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课件动画演示笔算过程)。

  小朋友们,请你想一想,红色框内的数能省略不写吗?为什么呀?你们真聪明,一学就会了。在笔算除法时,如果遇到被除数哪一位的数是0(而且前一位没有余数),就直接在这一位上商0。这种方法真的是太好了,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在要经常用它好吗?小朋友们,请你想一想:商个位上的0可以不写吗?为什么?

  3、引导学生观察商的特点,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请你们仔细观察,看看它们的.商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们观察得真仔细,他们的商都有0,一个是商的中间有0,一个是商的末尾有0,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板书: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小朋友们,在笔算这种除法时要注意什么呢?(课件出示温馨提示:在笔算除法时,如果遇到被除数哪一位的数是0(而且前一位没有余数),就直接在这一位上商0。)

  小朋友们,刚才我们分别算出了张明和李红每分钟跳绳的次数,下面我们来比一比,看看他们谁跳得快。

  三、课堂回顾,总结提高

  小朋友们,今天的新知识我们就学完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听?

  四、课堂练习,内化新知

  小朋友们,你能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吗?李老师这儿有两道练习题,敢不敢接受挑战?

  五、课后延伸,拓展应用

  p30练习七第1、2、4题。

  板书设计:

  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

  609÷3=203

  720÷4=180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9

  教学目标:

  1.能运用生活经验和分数的知识,借助对图形的观察或实物操作,初步学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合理性。

  2.在探索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实际含义,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3.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探索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实际含义;学会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谈话:大家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就讲一个猴妈妈分桃的故事。

  投影出示:(分桃的画面)有一天猴妈妈从树上摘了几个新鲜的桃子装在盘子里,你们看,一共摘了多少个?(学生观察得出,一盘有4个桃子。)猴宝宝看见了都连忙跑过来,嚷着要吃桃。老大说:“我可以分得这盘桃的1/4。”老二问:“这盘桃的1/4是几个呀?”

  二、主动探究,感悟新知

  1、合作探究。

  谈话:你们能帮助小猴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大家先自己思索一下,这盘桃的1/4是什么意思再想想怎么解决问题,可以借助学具帮帮忙,也可以想其他的方法。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看哪个小组讨论得最好。

  学生先独立思索操作,然后四人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1)分组展示交流

  每组选一名代表上台讲解。学生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想法:

  想法一:用学具分一分。把4个桃平均分成4份,其

  中的1份是1个。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分的过程。

  想法二:画图看一看。

  这盘桃的1/4是1个桃

  想法三:联系分数的含义想到:4个桃的1/4,就是包4个桃平均分成4份,每份1个。

  想法四:列出除法算式:4÷4=1(个)。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请每一位学生讲清楚自己的想法。如果出现最后一种方法,要让学生为什么要用4除以4,这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比较方法

  提问:这几种方法,你觉得那种方法最简便?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3)(实物投影)老二说:“现在我知道了,原来要知道这盘桃的1/4是几个,是要把4个桃平均分成4份,看一份是多少,可以用4÷4=1(个)的除法算式来算出结果。谢谢同学们帮我解决了难题!”

  3、尝试练习。

  (实物投影)猴老大说:“桃真好吃,要是我能吃这盘桃的1/2就好了。”教师引出谈话问题:这盘桃的1/2是几个呀?请同学门用刚才得出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好吗?

  学生尝试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重点让学生说说4÷2=2(个)表示的意义。

  三、组织练习,深化理解

  1、操作游戏。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①指名读题后,要求学生在书上画竖线分一分,然后独立填写算式。

  ②集体订正后提问:12个草莓的1/3和12个草莓的1/4哪个多?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教师说要求,学生先操作,再列出算式。

  摆8个圆片,拿出它的1/2。

  摆12个圆片,拿出它的1/2。

  提问:都拿出圆片的1/2,为什么个数不一样呢?

  2、列式解决问题。

  (1)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说说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尝试直接列式解答,在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全班订正。

  (2)做“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全班交流。

  3、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5题。

  1、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尝试做思考题。

  四、全课,拓展延伸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0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用简便的方法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转化策略的认识,增强策略意识,培养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掌握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增强策略意识。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问题,确定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和转化的具体方法。

  教学过程:

  一、看谁的联想最多?

  出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 看到含有分率的句子,你能想到些什么?

  学生可能说:

  (1)把女生人数看作“1” ——找单位“1”

  (2)男生人数有这样的2份,女生人数有这样的3份。

  (3)一共有这样的5份

  (4)女生比男生多1份 ——份数

  (5)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3/5

  (6)女生是男生的3/2 ——分数

  小结:看到含有分率的信息,我们可以找单位“1”的量,也可从分数、份数等方面来考虑。

  二、新授

  1、完整例题2:在这个信息前加上条件“六3班一共有50人”和问题“六3班女生有多少人?”

  2、说明:这是一道分数问题,解决分数问题的常规思路是怎样的?请你用常规思路来解决这个问题。

  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4、指名交流解题思路。

  5、提问:除了常规思路,这题还可以怎样解决?你是怎样想的?

  6、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指名交流。

  学生可能想到:

  (一)将关键句转化成份数来理解“女生有3份,男生有2份,一共是5份”

  50÷(3+2)=10(人) 10×3=30(人)

  (二)将关键句转化成分数来理解“女生占全班人数的3/5”

  50×3/5=30(人)

  7、结合学生回答追问:为什么要将关键句转化成“一共有5份”、“女生是总人数的3、5”?而不转化成别的?体会不管转化成份数理解还是分数来理解,都要转化成和已知条件有关的信息。

  8、小结:我们原来解题时,是把女生人数看做单位“1”,所以只能用方程(或除法)解答。今天我们学习了转化策略,就可以把单位“1”转化成题目中的已知量,这样就变成了一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可以用乘法计算。(美术组人数是已知的,要求的是女生人数,找到女生人数和总人数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了)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学校美术组有35人,是合唱组人数的 5/8 。学校合唱组有多少人?

  (1)你打算怎样转化?(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分之几?可以怎样列式解答?)

  (2)反思:为什么把美术组人数是合唱组的 5/8转化为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8/5。

  (3)小结:在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时,只要把题目中的问题转化成已知条件的几分之几,就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使解题的方法变得简单。

  板书:问题转化成已知条件的几分之几。

  2、练习十四5:

  (1)看图填空。

  绿彩带

  红彩带

  绿彩带比红彩带短 2/7 ,红彩带比绿彩带长 ()/() 。

  (2)一杯果汁,已经喝了 2/5 ,喝掉的是剩下的 ()/() ,剩下的是喝掉的 ()/() 。

  3、练习十四6

  (1)白兔和黑兔共有40只,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 3/5 。黑兔有多少只?

  黑兔只数占白兔、黑兔总只数的 ()/() 。

  (2) 小明看一本故事书,已经看了全书的 3/7 ,还有48页没有看。 小明已经看了多少页?

  已经看的页数是没有看的页数的 ()/() 。

  4、只列式,不计算。(说说你是怎样转化的)

  (1)修一条长30千米的路,已经修的占剩下的 2/3 ,已经修了多少千米?

  (2)山羊有120只,比绵羊少 1/6 ,绵羊有多少只?

  (3)甲数是乙数的2/3,乙数是丙数的3/4,甲、乙、丙三数的和是180,甲、乙、丙三个数各是多少?

  5、有3堆围棋子,每堆60枚。第一堆的黑子和第二堆的白子同样多,第三堆有 1/3是白子。这三堆棋子一共有白子多少枚?

  6、思考题:

  有两枝蜡烛。当第一枝燃去4/5 ,第二枝燃去 2/3 时,他们剩下的部分一样长。这两枝蜡烛原来的长度比是( ):( )。

  全课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用转化思路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

  繁

  用方程解答: 用乘法解答:

  解:设女生有x人。

  x+2/3 x=35

  5/3x=35 35×3/5=21(人)

  x=21

  答:女生有21人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和加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迅速地进行相关计算。

  2.结合具体情景,灵活运用小数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了解小数产生及发展的过程,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小数的含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和加减计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要求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对小数的有关知识进行一次综合练习。(板书课题)通过练习,希望同学们能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和加减计算的方法,能结合具体情景,灵活运用小数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正确迅速地进行相关计算。

  二、分层练习内化提升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第107页第6题。

  (1)出示例图,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口答,全班校对。

  (3)师生共同归纳。

  2.完成第107页第7题。

  (1)自由读题,独立思考完成。

  (2)集体校对。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指名提出问题,集体解答。

  (5)。

  3.完成第107页第8题。

  (1)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2)仔细观察,说说每组的规律。

  (3)独立试着往下写。

  (4)集体反馈并。

  4.完成第107页第9题。

  (1)引导看图,理解题意。

  (2)独立完成,比一比,看谁填的`正确。

  (3)全班交流反馈。

  5.完成第107页思考题。

  (1)尝试独立解答,如有困难可请教你的同位或小组成员。

  (2)集体交流思考方法。友情提醒:可以把第二个条件中的“2倍”在图上表示出来。

  6.自由阅读“你知道吗?”

  (1)自由阅读文字介绍。

  (2)交流获得的信息。

  (3)补充介绍课前搜集的信息。

  (4)谈谈了解这些知识后的体会。

  7.作业(小黑板出示)

  (1)一桶色拉油,连桶共重5.1千克,桶重0.2千克。油重多少千克?

  (2)一只茶杯4.5元,一支牙膏2.8元,一把牙刷3.6元。

  ①买一支牙膏和一把牙刷一共多少元?

  ②一只茶杯比一把牙刷贵多少元?

  独立完成后全班校对。

  三、反馈升华

  你觉得自己这节课表现得如何?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2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培养用吨这个单位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

  2.知道并掌握1吨=1000千克,学会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学会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形成印象。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质量单位?(克、千克)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师板书:1千克=1000克

  2.谈话:同学们,课前老师请大家去观察和了解货车的载重量,谁愿意把你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

  课件出示教材第22页图片,提问: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这样的图片,码头上这些集装箱,火车皮所运送的都是很重的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什么作单位呢?(吨)明确:吨可以用字母t表示。

  指出:计量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不用千克作单位。今天我们就一块学习另一个比千克还大的质量单位吨。

  二、交流共享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课件出示一袋100千克的大米。

  谈话:一袋大米重100千克。你平常见过这样的一袋大米吗?提过它吗?提过的说说感受。

  学生回答,交流感受。

  课件演示,一袋袋地出示,学生跟着100千克、200千克地数,贴满10张。提问:每袋100千克,10袋多少千克?(板书:1000千克)

  指出:1000千克就是1吨,即:1吨=1000千克。(板书:1吨=1000千克)

  2.结合实际,进一步认识吨。

  (1)师:课前我们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你的体重是多少?(指名回答)

  教师请体重大约是25千克的同学站起来。

  谈话:三年级的小学生大约重25千克,4个学生的体重约是100千克。

  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把这4个学生都压在你身上,感觉怎么样?100千克重不重?想象一下,如果把40个学生全都叠在你身上,会怎样?1000千克重不重?

  提问:估算一下,小组里所有同学的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全班同学的体重呢?全班同学的`体重相加,有1吨吗?

  学生进行估算,并汇报。

  (2)实物出示装有10千克水的水桶,指名上来掂一掂。

  提问:觉得重吗?这是10千克的水,10桶这样的水是100千克,多少桶这样的水是1吨?

  (3)小结:称比较重的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吨作单位。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1题。

  指导学生看图,让学生说说图中每种物体重1吨,各有多少?

  总结汇报:一头牛重500千克,有2头牛刚好是1吨;一袋水泥重50千克,20袋水泥重1吨;一头猪重100千克,10头猪重1吨;一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1吨。

  2.完成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交流时,说说自己思考的过程。

  3.完成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6题。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并说说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提问:能用什么方法来计算?

  学生完成后,展示学生的不同解法。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3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建立面积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在讨论归纳整理的过程中,树立自主探索的意识,养成学数学、用数学的好习惯。

  2.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对面积含义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能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知道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能进行有关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并能利用所学的面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共同整理学过的`面积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结构,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整理中构建面积知识之间的联系,正确地利用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马小虎日记——从错误出发引入“面积的复习”。

  二、回顾整理、构建知识

  1、独立思考: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2、全班交流、构建知识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相应板书:

  面积 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

  面积单位 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进率)100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等有多大。

  抢答方式完成面积单位填空,口答完成单位换算。)

  面积计算 长方形面积=长times;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times;边长

  (小练习:计算图形面积)

  三、应用知识

  1、油画长15分米,宽10分米,要给它配上玻璃,再装个画框。画框长多少分米?玻璃的大小是多少平方分米?

  一生板演,其余学生完成在练习本上。交流反馈。

  2、教室有一面墙壁,墙壁中间有一扇正方形的窗户。现在要粉刷这面墙,要粉刷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练习,交流。

  四、课堂总结

  结合板书简单向学生渗透复习整理的方法。

  五、介绍小游戏“抢地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4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42—43页综合实践“算24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和基本掌握用扑克牌算“24点”的方法,选择计算的方法和过程,算出“24点”的结果。

  2。使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口算能力,培养思维灵活性,发展学生数感。

  3。激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算“24点”的规则和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会用4张牌算“24点”。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激趣引新

  1、课前谈话:

  师:今天数学课,我们带来了什么?关于扑克牌你有哪些了解?

  玩过吗?

  交流:好的孩子们,扑克牌中还隐藏着这样的知识。(知识链接)

  学生阅读,师随机出示大王、小王、四种花色。

  过渡:有趣吧!四种花色正好对应着我们的四个小组。你们小组选那种花色作为队标?(相机分组:红桃、方块、梅花、黑桃)

  提示:整理一下桌面,准备上课。(上课,师生问好。)

  2、激趣引入:

  揭题:小扑克,大学问!这两张牌还认识吗?(大王、小王)

  大王爱算计,小王点子多(翻牌、揭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算24点】

  二、感知体验层层推进

  (一)介绍规则体会算法

  1、师:老师这里有10张扑克牌。(课件:A—10各一张)

  明确:分别是?这里的A表示1。

  交流:若从这10张牌中选两张算出24,你会选?

  2、考考你,看谁反应快:(适时拿出3、8、4、6)

  我出3,你出();我出8,你出();三八()。

  我出4,你出();我出6,你出();四六()。

  3、过渡:借助口诀,我们可以很快的算出24。

  如果老师出两张牌(出示3、9),请你出一张(A反面朝上)算24,你想出什么牌?(同桌交流)

  师:怎么想的?用加、减、乘、除分别算出12、6、27、3。

  生1:我选2,因为12×2;

  生2:我选4,因为6×4;

  生3:我选3,因为27—3;

  生4:我选8,因为3×8。

  师:真爱动脑筋,给每个队加一颗星。

  师:想不想看看这张是几?(除了刚才的四种选法,还有其他的吗?)

  出示:【3、9、A】,如果这张牌是A,怎么算出24?

  过渡:展示一下我们学到的新本领。

  (二)新手上路引导算法

  1。要求:任意拿出3张扑克牌,根据3张扑克牌上的数,用加、减、乘、除法进行计算,每个数只能计算一次,算出得数是24。

  7、6、3 7、8、9

  2。对话交流。

  师:对了,借助口诀,看6想4;连加也行。

  (三)能手展示尝试算法

  师:我们继续。

  1、你能用下面各组牌上的3个数算出24吗?

  2、完成学习单《能手展示》,在横线上写算式。

  3、汇报交流,(各小队加一颗星)

  (四)高手对决提升算法

  1、过渡:这三组都能算出24,老师这有三张牌能算吗?

  (1、2、5依次贴在黑板上)

  生:思考、疑惑。

  师:有的可能真的算不出来,但也有些是知识水平的限制。

  2、如果再添一张(反面),几张牌?现在算得出来吗?

  出示:1、2、5、8

  (观察一下,看8,想3,其余3张牌能凑出3吗?(同桌讨论方法)把计算过程写在学习单上。

  3、交流:谁来分享你的方法?有其他方法吗?

  评价:真是“人多智慧广”,让我们的争星活动继续。

  4、合作探究。

  活动一:必答题

  规则:每个小队一道题,答对得一颗星,答错不得星。(适时掌声)

  师:现在为止,每个队得分一样,平分秋色,激烈的竞争还在后面。

  活动二:抢答题

  规则:第一个举手的`回答,答对得一颗星,答错倒扣一颗星。

  一号:1。7。8。4;二号:6。5。4。4;三号:2。5。3。1;四号:5。6。9。1。

  师:果然眼疾脑快,抢答题过后,暂时领先的是()队,胜不骄,败不馁的,还有机会。

  活动三:选答题

  规则:根据题目难易,有一颗星、两颗星、三颗星。先选几星,答对就加几颗星,答错了倒扣相应的星数。

  激趣:哪个组先来?——先商量一下选几星?

  一星:

  两星:

  三星:

  让我们一见分晓,得星最多的是()队,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

  (五)大显身手交流算法

  1、师:刚才是我们分队比赛,我们还可以4人小组比赛。

  【点击:视频】

  活动要求:四人一组,每人从自己的牌中任意拿出一张,谁先算得24,牌就归谁。如果计算的结果得不到24,就换牌再算。

  2、课外延伸:

  课后,我们可以和同桌或父母来一次“算24点”争霸赛,比比谁厉害。

  三、建构生成拓展延伸

  1、回顾反思

  回顾算“24点”的活动过程,你有哪些收获?

  生:我们用扑克牌算24点;

  生:口诀算24点;+、—、x、/混合运算的;

  生:不同的牌都可以算24点;

  生:相同的牌有不同的算法。

  2、游戏拓展

  其实,不仅“算24点”游戏中隐藏着数学知识,其他游戏中也有。想不想看看?

  俄罗斯方块——隐藏着平移、旋转的知识;

  愤怒的小鸟——要想打中目标,注意方向、距离;

  石头剪刀布——告诉我们:胜负平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4、结语:

  好的,孩子们:让我们带着数学的眼光,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相信你会有更大的收获。谢谢孩子们!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5

  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复习

  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到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

  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二、创设问题情景,引导探究。

  1.六一节,老师带了许多糖果想送给大家吃,老师给奋飞组6人共分36块,给前进组8人共分了40块,给蓝天组5人共35块,你们认为哪一组的同学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决?

  (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

  2.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身高,后比较哪一队高?

  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并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拓展与应用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一些问题。

  四、小结:

  五、作业练习

  教学设计:

  1.通过解决问题,复习了上节课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也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意义。

  2.创设生活中分糖果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并在解决问题中感受到每组数据的总合不能反映总体的情况,而是用平均数才能反映每组数据体现的情况。

  3.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并验证,感受,某个数据不能反映真实的情况,而平均数才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4.在最后的环节,安排了交流生活中有哪些事需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6

  一、复习目标

  1.在复习中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千米和吨的认识,并能熟练地进行换算。

  2.进一步掌握年、月、日的相关知识,能正确判断平年和闰年。

  3.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复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系统地整理知识点。

  教学难点:加深理解年、月、日与千米和吨,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提问:这学期我们学习了有关年、月、日与千米和吨的哪些知识?揭题:本节课我们就来复习这几方面的内容。

  1、认识千米和吨

  2、千米和米的互换

  3、千克和吨的.互换

  4、认识年、月、日

  5、认识平年和闰年

  6、认识24时记时法

  7、求简单的经过时间

  (二)题型、方法归纳

  1、千米和吨

  2、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一头大象重约2()。

  (2)一头骆驼重约420()。

  (3)一个鸡蛋重约55()。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学生交流选择单位的思考过程时,先要引导他们利用对几种常见事物大小、轻重的感性经验,体会以克、千克、吨作单位的数量的差异体会用它们表示轻重时各自所适用的对象。

  3、填空。

  2吨=()千克6000千克=()吨

  5000米=()千米3千米=()米

  学生首先说说单位间的进率,明确高级和低级单位换算的方法,然后独立完成。

  4、年、月、日

  5、填空题。

  (1)一年有()个季度,每个季度有()个月;儿童节在第()季度,元旦在第()季度。

  (2)在一个月里最多有()个星期日。

  本题复习了有关月、季度的知识。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6、选择题。

  小亮的爷爷的生日是2月29日,他可能是()年出生的。

  ①1948 ②1949 ②1950

  完成本题要提醒学生先判断出示的三个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7、算一算,框一框。

  (1)用长方形在上面的月历卡上框出三个数,使这三个数的和等于48。

  (2)用正方形框出九个数,使这九个数的和等于99。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自己是怎样思考的?

  (三)典例精讲

  1、

  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要适当帮助学生理解图意,知道图中两个人从7:30到9:30骑车一共行了26千米,而从7:30到9:30经过了2小时,因此他们平均每小时行26÷2=13(千米)。

  2、如果每人每天节约2千克水,一个3口人的家庭,一年(按365天计算)可以节约多少千克水?大约是多少吨?

  (1)学生先独立完成。

  (2)交流:一个3口之家一年可以节约用水2×3×365=2190(千克)。因为2190千克比2000千克多一些,所以节约的水大约是2吨。

  (四)归纳小结

  (五)随堂检测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汽车每小时行60()

  电线杆高6()

  小亮高135()

  飞机每小时飞行1800()

  教室宽6()

  一只铅笔长2()

  2、(1)2年是()个月,3日是()时。

  (2)17时是下午()时,23时是晚上()时。

  (3)从上午8时到下午6时,经过()小时。

  (4)2017年第一季度有()天。

  3、在○里填“>”“<”或“=”。

  4、

  5、5吨=()千克

  9000千克=()吨

  1600千克— 600千克=()吨

  1吨— 400千克=()千克

  6、把合适的体重与对应的动物连起来。

  五、板书设计

  期末复习(二)

  1、认识千米和吨

  2、千米和米的互换

  3、千克和吨的互换

  4、认识年、月、日

  5、认识平年和闰年

  6、认识24时记时法

  7、求简单的经过时间

  六、作业布置

  用两辆载重2吨的货车运这些机器,怎样装车能一次运走

  七、教学反思

  资源文件列表: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7

  一、学情分析

  这些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学好本单元,利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图形的特点,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观察、测量、估算、概括、推理等技能来学习本单元的知识,收集、分析、处理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一些与面积单位有关的常识,如:我家的面积是100平方米,每平方米的房价是3500元等,但学生头脑中并没有形成面积单位的概念,在学生看来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更抽象、更不易理解。因此,在认识面积单位时要让学生在自己的身体上或者生活中找到与面积单位大小相近的面,这样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和记忆面积单位,会让学生较快地在头脑中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学生建立面积单位表象后,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面积单位估计生活中物体表面的大小,在应用的过程中使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认识更加深刻。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学案例: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三、教学重点

  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2.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

  面积计算公式。

  3. 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及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

  四、教学难点

  1.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2.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3.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4.面积概念及常用的面积单位形成的过程。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5.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

  五、单元课时安排

  第1课时P71-74页、练习十八第1、2题

  第2课时P74-75页例1、练习十八第3、4题

  第3课时P77-78页例2、3;练习十九第1-4题

  第4课时练习课P80-81页;练习十九第5-11题

  第5课时P82-83页

  第6课时P84-85页

  第7课时P86-87页(整理与复习)

  六、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1.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及其地位作用。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这部分内容的结构如下:

  这些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2.教材编写特点。

  (1)展现概念的形成过程。

  本单元的概念较多,也较重要。为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教材较充分地展现了概念的形成过程。如,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起始概念,教材从比较封面的大小和比较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入手,由直接比较到间接比较,以利于学生通过多种比较活动,在获得多种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抽象出面积的概念。

  (2)重视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

  形成常用面积单位的表象,也就是形成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这对学生巩固面积的概念,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以及进一步形成关于面积的估测能力,都有重要意义。教材除了介绍每个面积单位时,说明它的含义之外,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用手比划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实际大小,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进一步,再让学生经历各种估计面积的实践活动,来巩固表象。

  (3)强化概念的比较辨析。

  这是防止概念混淆,促成概念精确分化,加强记忆的有效措施。以面积单位为例,教材所采取的措施,一是加强不同大小面积单位之间的比较,二是加强面积单位与相应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辨析。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学生建立清晰的面积单位概念。

  (4)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

  教材在讨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注意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亲身经历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此外,在讨论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时,以及在部分习题中,都注意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探究空间,使他们能在完成练习的同时,获得探究的体验。

  教学建议

  1.变概念的机械学习为有意义学习。

  在数学概念学习中,机械学习是指学生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更不理解与有关概念的联系。有意义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所学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了解与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通俗地说,也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仍就面积单位的学习来说,可以从三方面促进学生理解概念。一是初步感知为什么选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形状;二是知道每个面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三是了解面积单位与相应长度单位的内在联系。

  2.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往往是认识的起点,学习的开端。用好直观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对于掌握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加强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实验,在做中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要注意发挥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扬长避短。有些内容,如有条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当然好。但也有些内容,如认识面积单位,与其使用多媒体,不如使用常规教具和学具,让学生真实感受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3.让学生探究,主动获取结论。

  为了改变以往教学中,过于强调单纯的接受学习,而且是以被动接受为主的倾向,有必要选择适当的内容,提供一定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在本单元中,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等内容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的操作实验,因此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的课题,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学内容的这些特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

  4.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

  估测尽管是一种粗略的测量方法,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人们平时对面积进行估测的机会常常比精确测量更多。因此本单元的教材对面积的估测给予较多的关注,不仅在“做一做”中有所体现,如“估计本班教室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估计课本封面的面积,在小组中交流估计的方法。”在练习中也有较多反映,如很多计算面积的练习,都要求学生先估计,再测量长、宽(或边长)计算出面积。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本单元的内容可用7课时进行教学。

  四、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面积和面积单位

  面积和面积单位(第70~76页)

  这部分内容从整体上看,其顺序是:认识面积→引入面积单位→长度单位与相应面积单位的比较。分开来看:(1)面积概念,包括物体表面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方面;(2)面积单位,包括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以及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 (3)1厘米与1平方厘米、1分米与1平方分米、1米与1平方米的比较。

  1.主题图。

  这是一幅教室场景图,图中提供了许多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学习信息。如:墙上的黑板和电视机屏幕,它们的大小可以通过观察加以区别。教室内,同学们都在进行操作活动,有的采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课本与练习本封面的大小,有的在长方形上摆圆片或三角形,有的把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放在大拇指的指甲上比大小,有的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课桌面的面积。另有两个同学正在布置墙报。这样,在实际生活背景下呈现有关的学习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并加以理解。

  2.面积的概念。

  面积的概念可以从比较物体表面积的大小和比较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方面引入。前者可以从主题图中找到观察比较的对象,如比较黑板和电视机屏幕哪个大,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本的提示,比较数学课本和练习本封面的大小。从中还能比较自然地引出两种直接比较物体表面或平面封闭图形大小的方法,一是观察比较,二是重叠比较。一般来说,当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大小差异明显时,可以观察比较;当大小相差不大难以观察得出结论,而物体又便于叠合时,则可以采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大小。

  此外,还有间接比较的方法,即用某种统一的图形作为标准,在被比较的平面部分内进行拼摆,数一数,各有几个这样的图形。课本第71页上的两个长方形就可以借助间接比较的方法,来比较其大小。这一安排,为引入面积单位作了铺垫。

  教学时,可以按以下步骤引入面积的概念。

  看一看,黑板和屏幕,哪个大?

  比一比,数学课本和练习本的封面,哪个大?

  猜一猜,两个长方形,哪个大?

  在此基础上,引入关于面积概念的描述。然后让学生用“面积”,说一说上面前两项比较的结果。还可以再让学生看看周围的物体,举例比一比,某两个面面积的大小。如比较黑板面与课桌面、课桌面与椅子面的大小。

  3.面积单位。

  为了让学生理解引入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教材由第70页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创设问题情境,设计了一系列矛盾冲突。首先,这两个长方形靠观察很难看出哪个大。其次,由于形状不同,用重叠的方法也难以比较出大小。这就造成了认知冲突,促使学生尝试用间接比较的方法,即用其他图形作标准来比较。由此让学生自行选择测量标准进行比较,可能学生会选择不同的标准:不同的图形(如圆片、正方形);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图形(如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如同一种正方形)等。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发现:要得到一致的测量结果,作为比较标准的图形,形状不同不行,大小不同也不行。从而得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进一步再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样的图形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对此,学生一般会从便于拼摆、测量的角度,选择正方形。这当然是合理的,也符合现实规定。但教师应当明白,将面积单位定义为何种形状、尺寸的图形,纯属人为规定。根据需要,选用其他形状,比如正三角形,也是可以的。

  接下去,教材介绍了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规定,并通过多种活动:“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用手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试一试,1平方米的正方形能站下几个同学?”让学生感知这些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8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例1,例2。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教学竖式计算表内除法,掌握除法竖式中的各部分含义。

  2、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4、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将表内除法列成竖式来计算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学具:

  小方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老师说算式,学生抢答。

  54÷6= 42÷6=72÷9=

  2、最大能填几?

  ()×4<25 ()×7<60 ()×4<10

  二、情境探究,感受新知

  1、教学例题1

  (1)利用课件演示例1:提出问题,引出笔算。

  学校运动会开幕式即将就要举行了,需要布置会场。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

  (2)动手操作:请同学上讲台进行分一分

  (3)提问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15盆花有没有摆完?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加法和减法中,我们都能用竖式来计算,那么除法如何列竖式来计算呢?

  (6)(课件出示:竖式)仔细阅读课本P50页,看看这个竖式中的每一个数和符号表示什么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7)练习:竖式计算(并说出各部位的名称)

  27÷3=

  2、教学例题2

  (1)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打算将班级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2)23盆花平均每组摆5盆,用什么方法来计算?(除法);如何列算式?(23÷5)

  (3)动手操作:让学生小组合作,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4)尝试列式:23÷5=4(组)

  (5)认识余数: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我们就把这3盆叫做余数,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发现了当余数是0,也就是没有余数,刚好能被分完、而有余数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3、小结余数的含义

  余数就是不够再分而剩余下来的数,就像分5盆一组,3盆因为不够分成一组,而是剩余下来的,所以余数要比除数小(板书: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完成51页做一做。

  2、现在从小袋子中拿出50个小方块,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剩余几个?你会列算式和列竖式吗?(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四、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1、余数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2、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9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99页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探究出两步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应用两步乘法解决相关的生活问题。

  2.学生经历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中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促进发展。

  教学重点: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能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相关的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数量关系,准确找出解决问题时第一步的相关数学信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欣赏学校学生们做课间操的相片。

  教师:大家有没有仔细观察,在做操中也蕴藏着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评析:从学生熟悉的课间操导入新课,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也增加了亲切感。】

  二、探究学习。

  1、学习例题。

  (1)、出示主题图。

  教师:仔细观察,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教师:明确问题之后想一想,求3个方阵的人数,要先求什么?

  需要知道什么信息?

  学生寻找信息,尝试独立解决问题。

  (2)请学生汇报自己的方法,并自己上讲台板书:

  学生1:10×8=80(人)学生二:10×8×3

  80×3=240(人)=80×3

  =240(人)

  教师: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汇报,发现这两种方法都是先算一个方阵的人数,再算3个方阵的人数,只是书写格式不一样。

  【评析:考虑到学生间有差异,教师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发现并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方法。】

  (3)教师:可不可以换一个角度想一想,还有别的方法吗?

  (4)分小组汇报,教师板书。

  小组1:10×3×8小组2:8×3×10

  =30×8=24×10

  =240(人)=240(人)

  (5)说说自己的想法。

  在汇报、比较中发现,还可以先算3个方阵一行的人数,再算8行的总人数;或者先算3个方阵一列的人数,再算10列的总人数。

  【评析:在学生掌握了一种方法的前提下,提倡方法多样化。通过数形结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摆一摆、画一画,在互帮互助的

  愉快氛围中,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探究出新的解题方法。】

  2、比较三种方法的异同。

  异:第一步计算的意义不同。

  同:1、都是用连乘计算。

  2、都是先算出一份是多少,再算有几个这样的一份。

  【评析:通过比较几种方法的异同点,让学生体会到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会不一样;同时,发现两步连乘应用题的特征。】

  3、小结:

  我们通过明确问题——分析问题(寻找相关信息)——解决问题这样的策略,掌握了解决两步连乘应用题的`方法。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用到一些策略解决问题。

  【评析:引导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策略、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快快乐乐练一练。

  1、算一算,一个语文本有多少个格子?

  (1)教师出示一个语文本:这种作业本用过吗?有没有算过它一共有多少个格子呢?

  (2)教师出示作业纸:

  问题:一个作业本一共有多少个格子?

  信息:

  只列式,不计算:

  (3)分小组合作,寻找有用的信息,解决问题。(每个小组一个语文作业本,一张作业纸)

  (4)分小组汇报。

  【评析:通过小组合作,学会寻找有用的信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到信息的收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教科书P104第4题:游泳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小组成员的互相帮助,学会了收集解决问题必要的信息,接着,看看谁独立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强。

  学生独立练习教科书P104第4题。

  请学生汇报,说出自己的方法。

  【评析:通过独立寻找信息,培养学生应用两步乘法解决相关的生活问题的能力,同时,体会发现和使用隐藏信息的重要性。】

  3、比比谁的眼睛亮。

  (1)教师出示题目:商店一天卖出56套风光明信片,每套12张,售价14元,一周共卖多少钱?

  (2)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3)学生汇报。

  【评析:让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区别隐藏信息、多余信息和有用信息,进一步体会认真收集信息的重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信息的能力。】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说说自己的收获。用一句话说说今天的心情。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2-27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1-15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2-18

三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01-04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7-12

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01-14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02-02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02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19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