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集锦8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找出100以内的所有质数,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3、经历质数和合数的认识和辨别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4、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
2、初步学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难点:
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你能正确求出1——20各数的因数吗?
小组比一比,看谁列得快。教师指名汇报。
二、动手操作,制质数表。
(1)找因数。
观察这些数的因数,如果按因数的`个数,你认为可以怎样分类?
动手给20以内的数按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填书P23。
观察黑板上的三类数各有什么特点?
师: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的数叫做合数。
结合1——20各数,解释一下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板书概念]
齐读20以内的质数、合数。
问:最小的质数是几?最小的合数是几?
1是质数,还是合数呢?[板书: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如果把整数按自然数的个数来分类,可以分为几类?哪几类?再次强调: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要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关键是看什么?
你的学号是质数,还是合数?与同桌说一说,并互相判断对错。
P23做一做。独立练习,全班交流检查。
(2)找质数。
刚才我们已经找出了20以内的质数,那“73”它是不是质数。
要想马上知道73是什么数还真不容易。如果有质数表可查就方便了。这表从哪来呢?
(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这上面是1到100这100个数,它不是质数表,你们能不能想办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制成质数表?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
师:对,逐个判断比较麻烦,是否有什么方法可以很快地找出来?用排除法可以吗?
因为质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那么质数的倍数就都是合数,只要在数字表上依次划出质数的倍数,剩下的就是质数了。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在教材第24页用排除法动手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然后再在全班交流。
一起把100以内的质数读一读。
附:100以内质数顺口溜
二、三、五、七、一十一
十三、十七、一十九
二三九、三一七
五三九、六一七
四一三七、七一三九
八三、八九、九十七
三、练习巩固:
完成练习四第1、2题。
四、课题小结:
这节课你在激烈的讨论中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探索长度单位间的换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换算;
2、培养目测与估计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探索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长度单位的换算的算理。
教学准备:直尺、米尺、课后延伸的表格、7厘米或20厘米长的纸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并让学生比画单位的长度。
米 m
分米 dm
厘米 cm
毫米 mm
2、你知道这些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填空:
1米=( )分米
10厘米=( )分米
1厘米=( )毫米
二、探索方法
1、教学例题
(每个学生准备一根纸条:长7厘米或2分米)
学生用直尺量一量纸条的长度并汇报,教师板书:
7厘米 70毫米
20厘米 2分米
7厘米 2分米
(1)7厘米与70毫米的纸条,哪个长,为什么?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重点讲解方法之一:因为1厘米=10毫米,7厘米有7个10毫米,也就是70毫米,所以7厘米=70毫米。(将两个纸条比较,验证。)
(2)20厘米和2分米,哪个长,为什么?
学生讨论,并小结:因为10厘米=1分米,20厘米有2个1分米,也就是2分米,所以20厘米=2分米。(将两个纸条比较,验证。)
(3)7厘米和2分米,哪个长?
能不能直接比,怎么办?
引导学生讨论,2分米=20厘米,7厘米小于20厘米,所以7厘米小于2分米。(将两个纸条比较,验证。)
并小结:两个数量的单位不同,不能直接比时,通常把他们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再进行比较。
2、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单位间的换算。(出示课题)
3、巩固练习,完成P30两个例题。
问题出示后,学生直接汇报答案,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课堂练习
1、想想做做1
学生按要求先用厘米作单位测量图形中各条边的长度,并用毫米作单位,说出图形中各边的长度。汇报时,引导学生说说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点。
2、填空:
50毫米=( )厘米
9分米=( )厘米
( )分米=3米
40分米=( )米
3、完成想想做做3
学生汇报时,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并小结:当单位不同时,我们通常怎样比较两个数量的大小?(单位不同时,通常可以把它们化成一致的单位,再进行比较。)
4、完成想想做做2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再让学生合作测量自己的手掌宽度以及步长,汇报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单位进行描述。
教师小结:手掌的宽度、步长都是我们的身体尺,了解了自己的身体尺,有利于我们进行估计和测量。
5、想想做做4
按要求完成练习。
6、综合运用
(每个合作小组课前准备了一只盒子、一份表格)
能装得下吗? 第 小组
能装下
装不下
目测
通过测量
进行判断
实际装一装
教师出示一只乒乓球: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你估计你们这组的盒子能装得下老师手中的乒乓球吗?小组讨论,将目测的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教师给出数据:这只乒乓球的直径是37毫米。让学生合作通过测量进行判断。
每组发一个乒乓球,实际装一装,对前两次的判断进行验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后延伸
出示一个发了芽的蒜瓣:将一瓣蒜头放在盛有少量水的`盘子里,不久,它就会发芽,就像老师手中的这个蒜瓣一样。听说,植物也像人一样,需要得到别人的关心和爱,如果你每天都去和它问好,说一些祝福的话给它听,它就会长得更快,更好。老师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你想做一个这样的实验吗?
从同一个蒜头中,选两个差不多大的蒜瓣,分别放在两个盘子里,放同样多的水,放在不同个两个地方,你认定一盘,每天都去关心它,而另一盘则不去管它。每天记录它们发芽的情况:
蒜叶生长情况对比记录
天数
A蒜叶长度
B蒜叶长度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98页。
教学案例
师:说一个你最喜欢的100以内的数,并说说为什么?
生1:我喜欢60,因为我们班有60位小朋友。
生2:我喜欢7,因为我今年7岁了。
(老师把学生说的数字一一写在黑板上。)
师:大家说了这么多喜欢的数字。那么,你们能不能选择+其中的两个数字组成一道加法或减法算式?能的话将它写在卡片上。
(把学生编好的算式卡片贴到黑板上。)师:看着一黑板乱七八糟的卡片,你现在最想对它们做什么?谁愿意帮这个忙?
生1:给它们分类。
生2:按顺序排一排。
师:小组内讨论一下,按什么顺序排?理由是什么?
组1:我们组认为按得数大小排比较好。
组2:我们组认为按计算方法排比较合理。
组3:我们组同意2号组的意见。我们还把加法计算题分成两类:一类是进位加法,一类是不进位加法;还把减法计算题也分成两类:一类是退位减法,一类是不退位减法。
师:说得真好!就请你上来帮老师来归归类。
师: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道题说说你怎么算出来的?
生1:我来说进位加法36+8。我是这样想的,先把8分成4和4,先算36+4得40,再算40+4等于44。
生2:30+58,先算30加50得80,再算80加8等于88。
生3:95—40,先算90减40得50,再算50加5等于55。
师:每个同学都有自己最好的方法,真了不起。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
教学反思:
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条件。这个课例就本着这一理念为指导,创设了一个个“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说一个自己喜欢的数字,并用卡片写下自己所编的算式题;小组讨论分类的标准、依据,各自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开放思维空间,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还可以改善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做学问”的素养。本节课,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P9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用“凑十法”计算8加几进位加法。
2、初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计算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理解和掌握8加几的计算方法。难点是进一步掌握“凑十法”,理解8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
教学思路:
本节课,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出发,设计教路为:基本训练搭桥铺路——创设情境造成悬念——动像启发探究规律——乐中提高形成技能。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搭桥铺路
1、口算:3可以分成2和(),5可以分成2和(),7可以分成2和(),8可以分成2和(),9可以分成2和()
2、听算:(开火车)
8+()=108+2+1=8+2+3=8+2+5=9+2=9+8=(最后两道题要求说出思考过程)
二、创设情境,造成悬念
教师:今天,老师讲一个“猴子摘桃子”的故事。从前,在花果山上住着一只聪明的猴子。有一次,白天它摘了8个桃子,晚上又摘了7个桃子。这个猴子很快就算出了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同学们,你们比猴子还要聪明,谁知道猴子是用我们学的什么方法来计算的吗?(凑十法)复习“凑十法”的步骤:一想,二分,三加。
三、动像启发,探究规律
新课的教学按分层渐进的方法进行。
第一层次:教学例一“8+3”
(1)分步出示牙刷盒及牙刷
这一例的教学,教师主要进行动像演示,辅以启发式的提问,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教学时,先出示牙刷盒里放着8只牙刷,再出示牙刷盒外面的3支。问: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牙刷,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教师板书:8+3=,再问:8加3应该怎样算?
(2)通过加法算式讲解“凑十”的过程。
教师:8加3的算法也和9加几一样,用“凑十法”计算,谁知道第一步想什么?(8加几凑成10),第二步想什么?(把3分成2和几)第三步想什么?(8加2得10,10再加1得11)。
第二层次:教学“8+7”
这一例让学生再通过动像图感知“凑十”的过程,并在感知后训练学生的口述技能。
(1)出示桃子图,提问:左边有几个桃子?右边有几个桃子?求一共有多少个桃子,怎样列式?板书:8+7=
(2)学生独立想想怎么算?
(3)请学生小组派代表口述“8+7”的计算方法:用凑十法,看8想2,因为8+2=10,所以把7分成2和5,8+2=10,10+5=15,同时教师移动7个桃子中的2个桃子和8个凑成十,再进一步点拨:刚才我们把这些桃子分成三部分,8个、2个、5个,如果把7分成3和4,行吗?(不行,因为8和3,8和4不能凑成十)
第三层次:教学“8+8”
这一例由学生四人一组合作边操作学具边讨论算法,发挥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间的协作。
(1)指定8个男生和8个女生分左右排成两排演唱儿歌,其余同学打拍。唱毕,教师提问:老师的左边有几个男生?右边有几个女生?求一共多少个学生怎样列式?学生列出算式:8+8=(2)学生前后四人合作边摆小棒边说说算算教师半扶半放,巡视指导。
(3)紧接着鼓励学生观察前三例的计算方法,把分散的知识综合起来,自己探索出8加几的计算规律。即:把8凑成10,要把另一个数分成2和几,先算8加2得10,算10加几得十几。学生由以前的一个一个的数着加,到发现新的算法,这正体现出学生思维的创新。
第四层次:让学生通过摆小圆片算出得数,再到脱离图和学具操作计算得数。
(1)动手摆小圆片算出"8+4”的结果。
(2)想一想:8+5=8+6=8+9=怎样想很快说出得数?
四、乐中提高形成技能
练习的.目的在于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和拓展新知。为此,从两方面设计练习:
1、为了巩固新知,进行了基本练习,完成P91页“做一做”第1、2题。
2、为了强化新知,形成技能,进行了游戏练习:
(1)在数学医院里,数学医生给数学病人治病。
8+8=8+3+5=168+5=8+1+4=14
(2)找朋友:(放《找朋友》录音歌曲)
(3)接力赛。
(4)放鞭炮:
今天我们用“凑十法”学会了“8加几”的加法,为了表示庆祝,老师为小朋友特制了“一串鞭炮”,请几位小朋友到前面来一个个地放,看谁放得响,算对了大家齐说一声“叭!”,算错了大家齐说一声“扑!”,并再换一位放,直到放响为止。
[课后小记]
本节课,通过基本训练,使学生动脑、动口,活跃学生的思维,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通过创设故事情境,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分层渐进法在动像启发中让学生自主探索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后通过音乐渲染、游戏活动等形式把课本上的练习综合处理,当堂解决,让学生享受到计算的乐趣。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设计: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这样就需要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把学生带回生活中,学习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介绍同学,通过不同方向的介绍,明确前后的确定与面对的方向有关,为分清左右突破难点,学习左右时采用介绍同学、作游戏解决生活问题等,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在感受生活的同时学习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和游戏中,体验前与后、左与右的'位置与顺序。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2、初步培养学生首先确立参照物,再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反应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体会前后,左右的相对性,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准确的区分左和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想和大家做一个游戏,猜一猜同学的位置。
教师说位置,学生做一做,找一找
二、新授:
(一)学习左右。
1、你能不能不转身,把你周围的同学介绍一下?
(1)出现两种情况:
说出左右,(他这样介绍同学的,你还能介绍吗?)
说不出左右,(他这样介绍同学的,你还能怎么介绍?)
(2)比较,两种说法哪种更好?
(3)原来我们可以用左右来介绍两边的同学,这样说真清楚,你也能这样介绍你两边的同学吗?
(4)我们刚才用了哪两个词介绍我们两边的同学的?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朋友。板书:左右。
你的哪边是左边?右边呢?
指指你左边是谁?右边呢?
2、做游戏。
跟着老师的口令做动作。
举左手、指右眼、左手摸右耳、左手摸左腿、(起立)伸右腿、左脚向前一步……
3、练习
提出问题:他们为什么都在左边走呀?
组织学生讨论,像前后那样得到结果:面对方向不同,左右不同。
(二)、学习前后
向你的朋友介绍你的前后都是谁?
(三)、观察课件,请你向大家介绍你看到景物
学生认识上、下
三、巩固练习
46页试一试。
1、看参照物。2、说出相对应的前后左右的车。
47页练一练
1、左右的练习。2、相对性的靠右行走(公共道德)
3、思考题:上下左右的相对位置综合练习。
四、课堂小结:
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
前上
左右
后下
教学反思:学生对于平面内前、后掌握较快,对于左右掌握会很慢,在介绍自己的前后左右的同学时,先让他找到自己的右手(写字的手一直举着),学生很快分清左和右。上下是立体的通过楼上与楼下就分清。练习中让学生学会看图理解题目要求,学生就会了。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抽取游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理解抽取问题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并能解决有关简单的问题。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抽取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抽取问题的基本原理。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3
盒子里有同样大小的红球和蓝球各4个。要想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同色的,最少要摸出几个球?
1、猜一猜。
让学生想一想,猜一猜至少要摸出几个球。
2、实验活动。
一次摸出2个球,有几种情况?
结果:有可能摸出2个同色的球。
一次摸3个球,有几种情况?
结果:一定能摸出2个同色的球。
3、发现规律。
启发:摸出球的个数与颜色种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不难发现:只要摸出的球比它们的颜色种数多1,就能保证有两个球同色。
二、做一做
1、第1题。
独立思考,判断正误。
同学交流,说明理由。
2、第2题。
说一说至少取几个,你怎么知道呢?
如果取4个,能保证取到两个颜色相同的球吗?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二第1、3题。
四、布置作业
完成《家庭作业》第21练习。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第一单元
方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感。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经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寻找等量关系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课时安排:
等式与方程,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课本P1~6)
3课时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2),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本P7~11)3课时
整理与复习(课本P12~14)
2课时
第二单元
确定位置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定;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用数对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到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的抽象过程,逐步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经验,感受数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
2.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3.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三单元
公倍数和公因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2、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感受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主动与他人合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p86,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的:1、理解加法,减法的意义。
2、使学生明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进而使学生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3、学习了加地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利用这一关系验算加法。
4、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减法的意义。
明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学过程:
准备训练。
说出算式各部分名称。
40 + 30 = 70
( ) ( ) ( )
- 40 = 30
( ) ( ) ( )
新授。
出示课题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出示例1
(1)
先让学生说出每幅线段图的表示的意思,列出算式
40+30=70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和与加数=关系。
在算式下面写出加数+加数=和。
从而引出加法的意义;
说清图意,列式。
引导学生把(2),(3)与(1)比较。
谁是已知的,谁是未知的,已知,未知有什么变化。明确第(2)题是求第二加数,
第(3)题是求第一加数。
从中引导减法的意义。
引导学生看书,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着重引导学生想,为什么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将加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称与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加以比较。
得出:一个加数=和一另一个加数
师:学习了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利用这一关系验算加法。
试做:验算 743+257=1000,对不对?
出示例2
求□中的未知数
□+6=13 根据一个加数等于和减另一个加数由生填,讲清怎样想的?就可以求出□中的数。
再完成
478+522=1000
1000-478=522
生完成后,回答怎样想的。
三、小结:
什么叫加法?什么叫减法?
加法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运用这一关系可以验算加法。
四、巩固练习
根据加,减法的关系,在下面算式的□里填数。
(1) 237+69=306 (2)5002-3875=1127
306-□ =237 3875+□=1127
□-237=69 □-1127=3875
求□中的未知数
□+378=1082 4657+□=7102
□+265=930 1896+□=3024
□+489=814 2743+□=5000
坚式计算,并验算。
3748+627 9134-514
课后作业:
1.根据560+430=990,写出两道减法算式。
□-□=□
□-□=□
2.根据500-240=260,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
□+□=□
□-□=□
3.求□中的未知数
589+□=1062 □+495=702
298+□=594 □+324=500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0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9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7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