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教案1
设计说明
1.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世界通过游戏展现在孩子面前,人的创造才能也常常在游戏中表现出来,没有游戏也就没有充分的智力发展。”用游戏导入新课,可使数学知识在游戏中愉快地、自然地被学生所接受和理解。上课伊始,设计了老师说时间,学生用动作表示时间的游戏,这样不仅唤起了学生对时间的回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2.直观演示与动手操作相结合。
重视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本设计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以及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时间与时刻的意义及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联系。通过例题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确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间比较简明、方便,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渗透比较的数学思想。
3.注重从日常生活的各个场景入手,加深对24时计时法的理解和掌握。
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整节课以“一天”为主线,贯穿始终。出示主题图展示生活中的一天;通过春节晚会倒计时,了解一天的开始;探究一天有多少个小时。从生活中梳理出数学知识,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帮助他们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时钟模型
学生准备 时钟模型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做游戏,认时间。
师:老师和大家做个游戏,老师说一个时间,大家不用口述,用动作告诉老师这时你在做什么,看谁表演的好。
(1)老师先说一个时刻:中午12时,用动作示范一下。
(2)老师报出下列时刻:凌晨3时、早上6时、上午11时30分、下午4时、晚上9时。(教师边板书边提问)
2.导入。
师:刚才我们说的是生活中常用的表示时刻的方法,叫做12时计时法。如果同学们用12时计时法表示时刻,那么应加“上午、中午、下午、晚上或凌晨”等限制词。有没有一种不用加文字说明的计时方法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种新的计时法——24时计时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分析、归纳出12时计时法的特点,并理解12时计时法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了解12时计时法在实际运用时要有限制词,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寻找表示时间的更为简便的计时方法——24时计时法,引入新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经历过程,体验感知
1.体验生活中的“一天”。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教材82页主题图),引导学生说出在主题图中获得的信息。
(学生汇报小女孩在一天中的作息时间)
2.认识一天的开始——0时。
师:大家知道一天是从什么时刻开始的.吗?(学生发表意见,教师不作答复)
师:一天的开始到底是什么时刻呢?还是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吧!这是春节联欢晚会上大家在一起迎接新年第一天开始的情境。(课件播放倒计时的录像)
师:新年的第一天开始了,钟面上是几时?(12时)是什么时候的12时?(夜里12时)
师:到了夜里12时,就表示这一天结束了,同时又表示新的一天开始了。作为新的一天的开始,我们一般又把夜里12时说成0时。
师:0时我们通常在做什么呢?(睡觉)现在知道一天的开始是什么时刻了吗?一起说说看。(0时)
3.运用课件创设情境,感受一天的经过。
师:一天的时间有多长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吧!大家可以一边看,一边随着画面和音乐表演。(课件演示)现在是0时,在睡梦中我们开始了新的一天。
师:(钟面显示早晨6时45分)天亮了,太阳升起来了,现在是什么时候?小女孩在做什么?
师:(钟面显示上午10时15分)现在是什么时候?小女孩在做什么?
师:(钟面显示中午12时)时间真快,现在是什么时候?到吃午饭的时间了。
师:(钟面显示下午3时30分)小女孩和同学们在跳绳。
师:(钟面显示下午6时)现在是什么时候?到吃晚饭的时间了。
师:(钟面显示晚上7时25分)现在是什么时候?小女孩在做什么?
师:大家在睡梦中,时间又不知不觉到了什么时候?(夜里12时)到了夜里12时,这一天就结束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教案2
教材简析:
这局部内容结合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外表和平面图形的大小。教材中的例题第一道是让同学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先比较黑板的外表和课本封面的大小,并说说生活中其他物体外表的面积大小,从而使同学获得初步的面积概念。第二道例题是让同学用不同方法比较一个正方形和长方形图形的面积。通过比较,既使同学进一步丰富了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又使同学体会到计量面积最基本的方法,即用相同的单位直接计量。
目标预设:
1、使同学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2、使同学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同学的'学习与探索的兴趣。
重点、难点:
认识面积,理解面积的含义,能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设计理念:
本节课要充沛利用同学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协助同学认识面积的含义。对物体外表大小的认识,同学在生活中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体会,在教学中要注意选择同学身边熟悉的物体,让同学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在这个基础上,适时地揭示面积的初步含义,并利用“面积”这个词语去观察、比较和描述。本课还要重视对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在比较中完善和强化对面积含义的认识。由于同学对物体外表大小的认识是有较多生活经验的,但是对平面图形大小的认识却不太熟悉,因此在建立面积概念要更多的涉和平面图形的的大小,并启发同学运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比较,协助同学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掌握面积的含义。
设计思路:
根据由直观到笼统的原则,首先认识物体外表的面积,通过摸手掌,数学书封面,课桌面,到观察黑板面,认识到什么是物体外表的面积;再由涂树叶引入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接着比较平面图形的面积的大小,比较分几个层次来,第一层次用视觉直接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第二层次用重叠法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第三层次用工具来比较图形面积大小,最后是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在最后总结全课时,根据刚才的数方格的方法为下面学习面积单位做铺垫。
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利用直观教具正确地用分数表示相关的数。
2、能利用分数知识将低级单位的长度、钱币换算成高级单位,并用十分之几的.分数表示,为下面认识小数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600÷3320÷4690÷3720÷9
60×40×7889+2572-56
80×6080+6015×616×5
二、在下图中涂上分数所表示地部分。
3/4
2/3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6题
2、做“想想做做”第7题
提问:为什么第一个括号填写1/10,第二个括号填7/10?
教师在线段上再任意表上几个括号。
3、做“想想做做”的第8题
出示放大图。
这把尺总长是几厘米?也是几分米?看着直尺说一说1厘米是1分米的几分之几?为什么?也就是几分之几分米?3厘米和7厘米呢?
4、做“想想做做”第9题。
5、做“想想做做”第10题
6、做“想想做做”第11题
四、全课。
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教案4
教学目标
1、复习有关简单的路线图,进一步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和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有关简单的路线图,会辨认运动方式,并能根据要求画出相关图形。
教学难点
画出轴对称图形和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方位图。
1、复习。
(1)简单地让学生回顾一下有关方位的知识。(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在教室里同学间的相互之间的位置情况。
2、书本上第87页的练习。
(1)教材示范:邮局在(华光路)和(柳泉路)的交叉路口的(西南)角。
让学生理解是填路名和方位。
(2)问题1:育英小学在电影院的()方向。
引导学生找到育英小学和电影院,然后根据它们的位置来判断。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3)问题2:公园在()和()的交叉路口的()角。
同样引导学生先找到公园,再找到与公园相邻的两条路,再判断其方位。
(4)问题3:张丽去上学,她可能沿着()向()走,到华光路再向()走,在马路的()侧就是育英小学。
让学生找到张丽家和小学,然后根据张丽所走的路线来完成此题。
(5)问题4:张丽上学还可以走哪条路线?
同学之间说一说后集体交流。
二、运动。
1、回顾。让学生回忆一下,像哪些物体的运动我们认为是平移,哪些物体的运动是旋转,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2、书本上第87页的`练习。
逐一出示四幅图,让学生说一说分别是哪种运动方式?
思考后举手发表。
三、在方格纸上画图。
1、出示几幅图,让学生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你们画出对称轴。
2、在方格纸上出示几幅比较简单的图形,让学生根据对称轴画出另一半图形,并说一说是什么图形。
3、出示书本上第88页第13题的第1小题。
让学生独立画出轴对称图形。
这幅图形相对来说难度比较大,如果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也可以借用镜子来完成。
4、平移图形。出示三幅图形,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平移,在平移前让学生说一说在平移的过程要注意的问题。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5、完成书本上第2小题。
将小船向下平移5格。
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教案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结果都等于0。
2、经历探索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从不同角度的思考,让学生体会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资源: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小猴最喜欢吃什么?(桃子)那小白兔喜欢吃什么呢?(萝卜)今天,小白兔和小猴们结伴到野外采摘自己喜欢吃的食物,你们瞧。(投影出示例题情境图)
2、提问:你从图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3、只小白兔采了6个蘑菇;3只小猴发现树上一个桃也没有。
3、(1)求“平均每只兔能采到几个蘑菇?”可以怎样列式解答?
指名学生口答,师板:6÷3=2
(2)求“平均每只猴能采到几个桃?” 可以怎样列式?
指名学生口答,师板:0÷3=?
二、师生探究。
1、教学“0除以任何不是0 的数都得0。”
(1)0÷3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知道的?
(2)试一试:0÷4= 0÷9=
(3)从刚才几题中,你发现了什么?
(4)揭示:0除以任何不是0 的数都得0。
[卡片出示后让学生齐读一遍。]
2、教学“商中间有0的除法”。
(1)实物投影出示情境图。
师:同学们,养鸡场这个星期的前3天共产鸡蛋306个,你能计算平均每天产鸡蛋多少千克吗?
(2)学生自己列式计算。
(3)反馈交流:①300÷3=100,6÷3=2,100+2=102
②用竖式计算:
③上面的竖式一般这样写:
3、试一试。
(1)投影出示:480÷4 350÷5
(2)让学生先说说各题的商是几位数,并说明是怎样想的。
(3)学生列竖式计算。
(4)反馈交流:你发现这两题的商有什么特点?
三、巩固反思。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指名直接口答,得出结论:0乘任何数都得0。
0除以任何不是0 的数都得0。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指名4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书上。
(2)交流评析。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1)学生独立在书上改错。
(2)反馈交流,说说错的原因。
四、应用质疑。
1、这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2、作业:做“想想做做”第4、5题。
板书: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0÷3=0(个) 306÷3=102(个)
0÷4=0
0÷9=0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就商0这种除法笔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2、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经历探索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就商0这种除法笔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资源: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例题图,提问:从图上知道些什么?
2、要求“后4天平均每天生产鸡蛋多少千克”该怎样列式?
3、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432÷4=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谈话:432÷4商是几位数,大约等于多少,请同学们先试着估计一下。
2、指名回答。
3、你能用竖式算一算吗?
4、学生尝试演算,指名板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做的情况。
5、反馈评议。
让板演的同学说说计算过程,教师适时提问:十位上3除以4不够商1,怎么办?商十位上的0能不能丢,为什么?
6、根据刚才的估算看看我们笔算的结果怎么样?做题之前或之后的估算对笔算会有什么好处?
7、小结:做笔算除法时,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哪一位的上面写0。为了防止漏写0,最好在笔算之前或之后再估算一下商的位数或大致结果。
三、巩固反思。
1、试一试。
(1)出示题目,先说说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2)学生完成后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3)提问:“试一试”的两道题和例题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2、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让板演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3)统计正确率,指导有错的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再订正。
3、做“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改错。
(2)交流反馈。
四、应用质疑。
1、谈话:
对于这节课所学的内容,你觉得在做笔算除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2、作业:
做“想想做做”第3、4题。
板书: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432÷4=108(千克)
答:后4天平均每天生产鸡蛋108千克。
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教案6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长度单位、面积单位。
2、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并能正确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
通过图形和直观演示加深对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由直观到抽象地区别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10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根1分米长的毛线和1个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请同学们说一说你都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
2、你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3、引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有什么不同。
二、探究新知
学习教材第63页例3.
1、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
(1)请同学们动笔画一条1厘米的线段和一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2)提问:①什么样的图形为1平方厘米?
②小组讨论说一说你看到的1厘米和1平方厘米有什么不同。
③你能与用手势比画1厘米和1平方厘米吗?
2、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1)请同学们用手势演示1分米和1平方分米。
(2)教师手里有一根毛线,它的长大约是1什么?(展示1分米长的.毛线)
(3)出示正方形请同学们估测这是1什么?
引导:你们看出1分米和1平方分米的区别了吗?
(4)请你们在练习本上画出1分米和1平方分米。
(5)展示学生画的图。
3、比较1米和1平方米。
(1)教师的讲桌的长是1米多,你能到前面指认一下是从哪里到哪吗?
(2)讲桌的面积有多大是指什么?(表象地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同学们有了1厘米和1平方厘米,1分米和1平方分米的表象,你能说一说1米和1平方米的区别吗?(小组合作到前面演示,双臂张开大约是1米,四个同学把伸开的双臂手搭手围成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4、通过估算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1)先小组合作估计同学们所用课桌的长度和宽度,教师用皮尺帮助学生验证。
(2)估计自己课桌面的面积大小,再用同学们准备好的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
(3)说一说,你周围哪些物体的一个面分别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64页练习十四第5题。
2、画一个正方形并标出这个人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
3、用9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摆图形,算出它们的面积和周长、
4、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一条线段长1平方分米。
(2)一居室的面积大约是10米。
(3)一根铅笔长15厘米。
(4)一座高楼高约100平方米。
(5)小明从学校要走50米的路才能到家。
四、思维训练
动脑筋,想一想。
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直观图形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巩固了面积单位的概念,能够正确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加深了对年级单位和长度单位概念的理解。
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教案7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难点是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色:
1.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教学中,借助教材创设的平均分桃子的情境,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理解:树上一个桃子也没有,每只猴子一个桃子都分不到,即0÷3=0。然后进一步举例,归纳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这样的安排生动自然,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了新知。
2.重视学生的操作体验。
实践出真知。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直观地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将学生的操作贯穿在笔算学习的过程中,将每一步操作与竖式计算过程对应起来,避免了空洞的说教,使学生透彻而又轻松地理解了竖式计算的过程,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印有桃子图案的卡片(两种:一种是每张有100个桃子的卡片,一种是每张有1个桃子的卡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教材8页情境图。
师:3只猴子来到桃树下,准备美美地吃上一顿,但是它们却遇到了难题,我们一起来帮它们解决吧。
⊙探究新知
1.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1)观察情境图,提出并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①3只猴子平均分6个桃子,每只猴子分到几个?
②3只猴子平均分3个桃子,每只猴子分到几个?
学生根据除法的意义可以很快地列出算式并写出答案:6÷3=2,3÷3=1。
(2)观察第三幅情境图,解决问题。
师:一个桃子也没有了,用什么数表示?这时3只猴子能分到桃子吗?用算式怎样表示呢?
引导学生明确:一个桃子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把0平均分成三份,每份都是0,用算式表示为0÷3=0。
(3)问题拓展。
师:如果一个桃子也没有,10只猴子来分,结果怎样?用算式怎样表示?50只、100只呢?你们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学生能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顺理成章地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结论,促进了学生对新知的理解。
2.探究被除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1)出示教材8页第二个例题,理解题意并列出算式。
师:这3只猴子找到了多少个桃子?我们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该怎样列式呢?
学生看图完整地叙述问题,然后列出算式:306÷3。
(2)估一估,分一分。
①请学生估计一下这个算式的商是几位数并说明原因。
②请学生用手里的学具卡片分一分,并用简单的算式表示分的过程。
(3)引导学生独立计算。
(4)集体交流。
①小组交流,每组推荐几种不同的算法写到黑板上,准备全班交流。
②全班交流。
师:请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学生口述,教师利用课件配合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先分“百”,再分“十”,最后分“个”。
师:你是怎么算的?
学生小组交流后总结如下:
方法一 口算。
300÷3=100,0÷3=0,6÷3=2,100+0+2=102。
方法二 用竖式计算。
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教案8
教学内容:
教材第49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教学难点: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例2主题图 彩色笔
教学过程:
学前准备
1、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
3810
20xx
9140
8160
7230
5031
6230
7021
2、笔算。
357= 2321=
让学生集体完成并指名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做完后请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全班集体订正。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49页例2.
出示例2.
教师:读一读题,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要求一共需要多少盒酸奶,也就是求37个48是多少,怎样列式呢?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3748
老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计算方法。
笔算方法: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7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方法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7乘8得56,在个位上写6,向十位进5;7再乘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4,得28个十,加上个位进上来的5个十,得33个十,所以在十位上写3,百位上也写3;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3去乘48,所得的积的末位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列式解答:4837=1776(盒)
答: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怎样计算。学生讨论后总结。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进位乘法和不进位乘法的计算过程相同,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分别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与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相加时不要忘记加进位的数。
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教案9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48页练习十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不进位),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
2、运用所学知识正确、熟练地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和会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和会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计算题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复习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3420=答案
1710=答案
1330=答案
2130=答案
4320=答案
3240=答案
5170=答案
6330=答案
7210=答案
巩固复习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为复习笔算打好基础。
2、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1244=答案
3213=答案
4211=答案
2123=答案
指名四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其他同学在 练习本上完成,完成后每个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指名学生任选一题说出计算过程。
3、教师小结: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时,用第二个因数的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第一个因数,再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二、巩固练习
1、笔算。
1244=答案
3213=答案
4211=答案
2123=答案
2332=答案
4121=答案
2223=答案
3412=答案
全体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集体订正结果。
2、3911=答案
3131=答案
2333=答案
2224=答案
1241=答案
让同学们任选两题在练习本上完成(竖式计算),老师巡视,把完成既正确书写又好的同学的练习本进行展示,让其他同学向他学习,并把这道题的卡片送给这位同学,以示鼓励和表扬。
3、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47页的第4、第5题,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列式计算,写出计算过程和结果。
这两道题是图文结合题,所以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题和图,正确找出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列竖式计算。
3421=答案
3113=答案
1212=答案
2211=答案
1125=答案
2、每个胶卷售价21元,买14个交卷要用多少元?
3、每箱苹果重13千克,32箱苹果共重多少千克?
4、每个工人每天挖树坑11个,15个工人一天挖树坑多少个?
四、思维训练
1、连一连。
1810 860
3112 605
20xx 180
5511 372
2、小华每天坚持写13个毛笔字,他在7月和9月共写了多少个毛笔字?
3、李老师买了2个足球,张老师买了4个篮球,王老师买了1个足球、1个篮球、3个网球,他们每人所用的钱正好相等,1个足球的`价钱相当于几个网球的价钱?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复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不进位),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在实际练习中,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和会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列竖式计算的能力。
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教案10
教学内容: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70至7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的方式,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3.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能力、自学能力和估测能力。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
1.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
2.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教学课件和 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长25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另一个长3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
学具:每四人一组,长25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长3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各一个,每组一袋学具,内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学具若干;每个学生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充分感知面积的意义
1、感受物体的表面
同学们,今天钟老师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大家有信心来上好这节课吗?有信心的话咱们同桌之间击个掌,(孩子们击掌)我也来(老师加入学生的击掌中,从第一排开始从左向右依次与学生击掌,停留在与一个学生击掌的过程中)。老师的手掌面大还是他的大?(学生进行比较)同学们,请把你的手掌轻轻地放在数学书的封面上,比比看,数学书的封面大还是手掌面大。(学生进行比较)摸一摸桌面,比一比,桌面大还是数学书的封面大。比比看,桌面大还是黑板面大(师比黑板),比一比,教室地面大还是黑板面大。
师:刚才我们说手掌、数学书、黑板、教室地面都是物体,他们有的大,有的小,像这样物体的表面的大小,这是他们的面积(板书:物体的表面的大小 就是他们的面积)。今天我们来研究面积(板书课题:面积)
师:谁能举例说说什么叫面积?(师拿出数学书摸数学书的封面)如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如:我们刚才摸的课桌表面的大小就是课桌的面积;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
2、感受封闭图形的面积。
物体的表面有大小,平面图形有大小吗?
课件出示:
选一组你喜欢的图形涂上颜色,比较这组图形的大小,说说在比较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情预设:大部分学生都选择(1)或(3),不选择(2),适时提问,为什么不选择(2),学生会认为(2)的图形无法比较,因为这个图形是不封闭的。这时老师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可以让课件上的其余四个封闭图形进行铺展变色。)
师:可见封闭图形也有大小。(板书:封闭图形)我们说物体的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二、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一)观察法
师:孩子们,咱们来玩一个比大小的游戏
直接出示两个非常明显的有大小之分的图形。
哪个面积比较大?你怎么比的?(板书:观察法)
师:两个面积相差比较大的图形,我们只要观察一下就能直接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
(二)重叠法
师:这两个看上去相似的图形,你有什么好办法比较出它们的办法?
预设:重叠法,移多补少法
师:就听你的,我们用重叠法来比一比。
可以采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板书:重叠法、移多补少法)
(三)测量法
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
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个长方形的面积小一些?为什么?
学生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用尺子量,比周长。学生猜测周长相等,面积也就相当)
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教案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使学生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教学建议: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2、把握好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学习要求。
3、放手让学生探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法。
课时安排:
5课时。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通过有小数的'大小比较,加深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加强整数和小数的联系,分数和小数的联系。
教学重点:
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并导入新课。
提问: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是怎样的?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是怎样?
老师小结:突出整数比较大小时,要从高位比起,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加以比较,同分母的大小比较,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把相同分数单位分数的分子进行比较。
口算比赛:(用手势表示“大于号”、“小于号”)
16 ○ 1228 ○ 3886 ○ 844/5 ○ 3/57/12 ○ 5/1216/20 ○ 9/20
导入新课:前一阶段,我已经学会了比较整数大小和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今天我们先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
二、新课。
1、小组探究学习:P90 例2
2、补充例题(图略)请看图,说出左图和右图中有几个几分之一,用小数怎样表示?这两个小数哪个大?为什么?
要求:从小数的含义上理解得出。
0.4 < 0.7
紧接着要求学生再观察下图并要求边看图边思考
这图和上图有什么不同?比较时应先比较哪一位,再比较哪一位?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时突出下图中有整数,而上图没有;有整数的情况下,小数大小的比较,要先比较整数部分,再比较小数部分,就如同比较整数大小一样,先要比较千位,再比较百位,……比较大小都从高位比起,把相同数位上的数进行比较。
进而说明左图的数大于2,右图的数不到2,所以圆圈中应该填“>”。
2.5 ○1.8
3、学生试练。
2.5○2.38.6○8.90.23 ○ 0.533.22 ○ 1.28
使学生明确两数的整数部分,个位上都相同,就要再看小数部分哪个大。
4、教师简单小结比较小数的方法。
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和过去学过的整数的比较方法相同,比较大小都从高位比起,把相同数位上的数进行比较。有整数部分的小数,要先比整数部分,再比较小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再看小数部分哪个大。
三、练习
P90下边的“做一做”
补充练习,在○里填上合适的小数。
○ > ○ > ○ > ○ > ○ > ○
四、全课总结(略)。
五、教学反思
由于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点,难度并不是很大,所以在在探究小数的大小比较时,我充分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尝试、自主研究、自主总结。
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教案12
1.电脑出示:三个花坛(图略),三个小朋友先后绕各自的花坛(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的花坛)走一圈。之后——
师:假如三个小朋友以同样的速度,同时动身绕各自的花坛走一圈。你猜,谁最先走完一圈?请用1个手指表示选择绕三角形花坛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2个手指示选择绕四边形花坛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用3个手指表示选择绕五边形花坛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
在经过观察和考虑后,大家用打手势的.方法表示出自身的选择。大多数同学选择了1,也有选择2或3的。
师:看来,大家的选择不尽相同。面,请前后6人为一个小组,说说各自选择的理由。
生1:三角形花坛虽然只有三条边,但是,它的每条边都是很长的,而五边形花坛虽然有五条边,但是每条边都是很短的,所以,我认为绕五边形花坛走的朋友最先回到起点。
生2:我也觉得绕五边形花坛走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因为五边形花坛的一条边是三形花坛一条边的一半,三角形花坛还多出半条边,所以,绕五边形花坛走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师:假如五边形花坛的边长真的是三角形花坛边长的一半,那么,绕五边形花坛走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可是,我看上去好像是超越一半的。
生3:我认为绕四边形花坛走的小朋友会最先回到起点,因为四边形花坛的四条边都比较短的。
大家互相争执着,谁也不让谁。这时,教师让电脑演示,同学们的眼睛注视着屏幕上的三个小朋友。随着绕四边形花坛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的瞬间,同学中发出“耶——,我猜对啦!”的欢呼。
生2:老师,我刚量错了。
师:你刚才是怎样量的呢?
该同学重新进行演示。原来,他是举着一把直尺,手指指着尺上的刻度,按着同一角度,眯着小眼睛在进行着远距离的丈量。
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教案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使学生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教学建议: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2、把握好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学习要求。
3、放手让学生探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法。
课时安排:
5课时。
第4课时
笔算小数的`减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对比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相同点以加深学生对小数减法的理解。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的减法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复习小数加法
0.37 + 0.58 10.9 + 7.8
2、重点复习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二、新课
1、组织学生自学P96页例4。从例4中你学到了什么?从1.2-0.6=0.6的竖式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它与小数加法比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能说一说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吗?(留时间让学生议论。)
2、结小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略)
3、设计情景,提出问题,巩固小数减法的计算。
出数据信息
尺子 铅笔 作文本 图画本 笔盒 彩色笔
0.80元 0.50元 1.20元 0.60元 9.67元 12.40元
师:根据以上的商品价格,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决它。
4、回顾对比
小数减法计算与整数减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小数减法计算与小数加法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什么不同点?
三、小组活动,巩固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说明:1、两人一组。每人说出一个小数。两人同时写竖式计算,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在规定的时间内,计算题目多者为胜。
四、练习作业。
1、完成课本P97页第1、2题
2、课后实践作业:P97页第3题。
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教案14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点线图整理数据和表示数据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并继续学习用画点线图的方法整理数据。基于以上安排,本节课作了如下设计: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用点线图整理和表示数据的意识,也形成了基本的统计数据的能力,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在与小组成员的合作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2.提高学生阅读图表、获取信息的能力。
在教学设计上,通过演示将统计表中的数据用画点线图的方法整理的过程,引导学生感悟在统计表中直接观察不容易找出“还能够买半价票的人数”,所以应该整理这些数据,使其更便于观察。最后分析点线图中的数据,获得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将获得的信息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20xx年12月1日,铁道部将能买半价票的儿童身高标准调整为120~150厘米。
师:同学们,看了这则信息,你有什么想法?
生个别回答。
师:你的身高属于这个范围吗?看看,如果今年暑假去旅游你需要买票吗?
生自由回答。
师:淘气班的同学暑假也想去游玩,我们看一看他们班同学的身高情况,你知道他们班有多少名同学还能够买半价票吗?这就需要我们继续进行数据整理。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学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感兴趣的情境开始。在学习新课之前,针对学习内容创设暑假旅游买票这一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82页淘气班同学的身高情况统计表。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统计表,谁能快速地说出他们班有多少名同学还能够买半价票?
预设
生:数据太多,不能快速地找出,应该先把数据进行整理。
师:那请同学们小组内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整理这些数据?
预设
生1: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
生2:可以用画图的方法。
师:笑笑想出一个办法,在图中画出了第一小组同学的身高,你能接着画出全班同学的身高吗?
2.出示教材82页笑笑画的点线图。
学生在小组内继续用笑笑的方法画出全班同学的身高。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画的点线图,先数一数他们班有多少名同学还能够买半价票,然后把结果记录到练习本上。
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统计的结果。
个体汇报统计结果。
3.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蕴涵在数据中的信息。
师:谁能说一说从图中你还能看出哪些信息?
预设
生1:我能快速地看出这个班里最高和最矮的身高分别是156厘米和120厘米。
生2:我知道了这个班同学的身高在140厘米左右的比较多。
生3:我可以快速地看出淘气班的36名同学中,只有2名同学的身高超过150厘米,所以有34名同学还能够买半价票。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明确需要通过整理淘气班同学的身高数据,才能更快地知道他们班有多少名同学还能够买半价票,引导学生在对数据的观察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教案15
教学目标:
1、使同学经历实际生活中运用估算的过程,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并且养成估算的习惯。
2、重视培养同学应用数学的意识,了解估算在生活中应用的必要性,发展同学估算能力,让同学拥有良好的数感。
3、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形成具体问题采用具体的方法分析的辩证观点。
教、学具准备:课件、同学收集生活中要求估算的素材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随同着金黄的落叶,秋天来到了我们的身边。红星小学准备组织同学们去公园秋游,但是遇到了一些问题想请你们来解决,一起来看看吧。(出示图片第60页例5的主题图)
(这里由秋游中遇到的买门票与车票的问题直接引入本课。是因为“秋游”是同学所熟知和喜爱的活动,能为同学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同学解决问题的愿望。)
“四年级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
师: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用自身的方法算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板书:49×104
二、探究新知
1探究把因数估计得大些的情况。
(1)同学独立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请解决好的同学上黑板写出过程,并介绍一下自身所用的方法,适当地加以解释。
(前面同学已经学过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而且同学也有一定的实际购物经验,在此基础上让同学根据实际情况独立解决这个问题,最后在全班汇总,研讨各种解决方法的可行性。在这里老师放手让同学尝试,培养同学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介绍:用笔算算出的,这样的结果很准确。)
应该准备5000元。(介绍:先利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到各个因数的近似数,再计算出结果)
应该准备5500元。(介绍:把两个因数都估计成是大一点的整十数,再将它们相乘,得到估算结果)…………
(2)同学在小组内交流,选择合适的算法,并说明理由。
师:假如你是带队的老师,你会选择哪种估算方法呢?请在小组内讨论,并说明理由。…………
(教师充沛地尊重同学学习的主体地位,引导同学通过在小组中的讨论,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了解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同学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3)小组派代表在全班汇报交流。
(4)小结
师:这些方法都是正确的。但生活中我们在做准备时,一般都采用估算的方法。同时为了使准备显得更充沛,在估算时不一定要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而是将数字估计的`大些。对于这个问题而言,当然是选择把钱准备多些的方法更符合实际。
把板书补充完整:49×104≈5500 (元)
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是要用乘法的估算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板书:乘法的估算
2研讨可以用四舍五入方法的情况。
(1)出现解决的问题
师:现在同学们来到“海洋世界”的水上扮演馆,这时他们又发现了一个问题。你们还能选择正确的方法来解决吗?试一试!
课件出示:
在“海洋世界”的水上扮演馆中,观众的看台分成了12个区,每个区有58个座位,大约可以同时容纳多少人观看扮演?”
(2)解决问题,并找出合适的方法。
师:请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
同学独立完成,再请做好的同学上黑板写出来,并请他们介绍自身的方法,说明自身的理由。(请几位方法不同的同学,注意要会说出自身的理由。)…………
再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找到认为合理的方法。
小组派代表说明自身的选择,全班讨论出合适的方法。…………
(3)小结
师:我把同学们的意见整理了一下,意思就是在这里它只要求大家了解大概能容纳多少人,就要使结果尽量地接近准确值,所以同学们可以用把两个因数四舍五入的方法来估算。说得真有道理,我也同意你们的意见。
3研讨乘法估算的方法。
师:我们找到的估算方法有这么多,那你认为,乘法到底该怎样估算呢?
同学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再在全班汇报。
(让同学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了解到解决问题时应当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并培养了同学分析问题、归纳方法的能力。)
小结:把同学们的意见归纳起来就是,估算时,一是要使计算简便,(把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或整百的数);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在作准备的时候可以把因数估计大些,有的时候也可以用四舍五入的方法使结果更接近准确值。一句话,就是估算方法有很多种,却没有固定的方法,要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师:来到了游乐场。(出示图片)这些是游乐场局部的游玩项目,有摩天轮、极速风车、旋转木马······。
1、解决游玩中数学问题。
师:他们在游乐场中又碰到问题了,继续吗?
(1)必答题:摩天轮最大载重量4000千克,四年级同学平均体重是28千克,四年级104名同学可以同时乘坐摩天轮吗?
师:摩天轮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选择你喜欢的游乐项目,并从中选择一道数学问题,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解决。
(2)自选题。
A:旋转秋千一次可以乘坐48名游客(满坐),上午运行15次,上午玩旋转秋千的游客大约有多少人?
B:玩超速风车每人每次需要18元,四年级104名同学,需要准备多少钱买票?
18×104≈2200(元)
20 100 20 110
2、解决返程的数学问题。
师:秋游活动即将结束,他们准备乘车返回学校,请同学们帮算一算:从游乐场到学校的路程是125千米,同学们乘车返回时,客车每小时行63千米,3小时能否返回学校。
(使同学能灵活地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四、反馈小结
自我评价和小结。评价一下自身在这节课中的表示以和收获。
师:估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掌握的数学知识也是多种多样的。当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时候,也是要注意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希望大家都能在生活实际中用好我们的数学!
教学反思:本课从设计上体现“从同学动身,为同学的发展而预设”原则,课堂上充沛调动同学的自主参与和交流合作,在合作交流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整节课朴实、自然,时刻体现对同学发自于内心的关心和引导,突出的表示在以下方面:
1、找准同学的认知起点,放手让同学自主探究。我从同学的已有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动身,让同学“试一试”,独立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结果发现所找到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这里,我并没有将本节课的观念强加给同学,而是尊重每一位同学的观念,让他们在互相的交流讨论中找到合适的方法,知道要根据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2、引导同学主动建构知识,培养同学的学习能力。在课堂上,我注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同学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感受他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改变自身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性,协助同学发展和深化对数学的认识。
3、整节课中,以问题为纽带,引导同学通过解决问题、讲解问题、分析问题等方法,特别是协助同学自身形成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探索估算战略,培养同学的问题意识和估算意识。
本节课也存在一些遗憾之处:
1、是在同学对玩超速风车游戏时,四年级104名同学需要准备多少钱有争议时,有的同学说将18×104看作18×100来估算,得出的结论是钱不够;有的同学说将18×104看作20×100来估算,得出的结论却是能买到票。对此,我只是引导同学去找到正确的答案,却错过了一次进一步挖掘错误的原因,从而将知识引向深入的机会。
2、课前,我设想:在导言后告诉同学,我们秋游时,无论坐车还是玩游戏都要注意平安,对同学进行平安教育。但是课堂上忘记了。
【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猴子的烦恼》优秀教案09-17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2-18
三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06-08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1-15
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01-14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02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1-18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02-02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