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

时间:2024-01-29 09:45:40 王娟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精选15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 1

  教学内容:

  教材第88---9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情境,了解方程的意义;

  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3、在列方程的过程中,体会方程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方程的意义;

  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准备:

  情境图、课件、卡片(等式、不等式、方程….)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设疑导入

  1、为什么学习方程?

  2、方程是什么?

  二、带着问题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建立方程概念

  问题一:为什么学方程?

  (一)出示天平,建立等量概念:

  左边=右边

  (二)出示情境图分组学习(如书88页称药丸、称月饼、倒水)

  1、小组合作,看图找出等量关系,用式子表示出来

  2、小组汇报,并将式子板书在黑板上

  小结:刚刚我们每一小组用式子表达情境问题中的等量关系,说说我们用的式子和以前用的'式子有什么相同、不同之处?

  问题二:什么是方程?

  根据小结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1、读一读:

  师: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些词语比较重要,试着用声音传达给大家。

  2、圈一圈:

  师:根据这句话找一找,黑板上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呢?把它们圈出来吧。

  3、写一写:

  师:在数学世界里只有这几个方程了吗?你还能写几个呢?(无数个)(学生独立完成板书在黑板上)

  4、试一试:

  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就是方程吗?举个例子。

  等式一定是方程吗?举例。

  5、游戏巩固:听口令做动作

  游戏目的: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方程的两个要素:未知数和等式

  游戏规则:请几位学生手拿卡片听口令,如:发令者说:“等式”跳一跳,拿着等式卡片的人就要跳一跳,其他的人不能动。

  三、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第89页练一练第1、2题。

  四、布置作业

  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 2

  教学内容:

  课本第45页中的例3,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的情境,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z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购物情境,掌握混合运算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

  例3的.教学情境挂图。

  教学过程:

  一、前题诊测

  1、提问:不含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2、计算

  24+4806=答案

  20558=答案

  432-23+55=答案

  2518-400=答案

  先指名口答运算顺序,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例3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意。

  问:从图上你能知道了什么?

  (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用分步式独立解决儿童衣服多少元一件这个问题,组织全班交流,说说分步式中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问题,组织讨论213-783这个算式是否符合解决此题的顺序,进而探讨出用小括号()来帮忙。

  ③引导归纳出: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式题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2、练习。

  让学生完成课本第4页中的议一议。

  先指名学生口答运算顺序,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最后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三、巩固深化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提问: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请举例说明。

  五、作业布置

  第6页第5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 3

  教学目标:

  1、将十进制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2、会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和质量等。

  教学重点:

  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

  教学难点:

  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法学法:

  主动探究法、实验操作法,讲练结合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尺子。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你能说一说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吗?

  2、把下面的数改写成对应的小数或分数。

  二、展示交流。

  1、提出自己的疑问供小组成员讨论。

  2、每组根据任务大小派出若干名同学展示学案的活动一至活动六的内容,同学认真听,认真评,并提出置疑。

  3、教师精讲。

  三、探究新知

  1、说一说课本第6页上得每一个2分别表示什么?

  2、小数点后面的每一位都表示什么?

  3、自学提示。学生自学后独立完成括号内的题目。

  4、精讲例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当堂训练。

  1、填空。

  4分米=()米

  52厘米=()米

  450克=()千克

  69克=()千克

  5元6角7分=()元

  1米5分米=()米

  2、(1)0.4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单位。

  (2)0.36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单位。

  (3)0.1米表示把1米平均分成()份,有这样的()份。0.4米里有()个0.1米。

  (4)0.5元表示把1元平均分成()份,有这样的()份。

  六、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四)

  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 4

  教学内容: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P43P45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能运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进行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总结规律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发现并掌握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为什么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复习旧知。

  出示题目:比较大小:0.26和0.2601.500和1.51.42和14.250.2和5.02。

  学生完成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在一个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O,不改变数的大小,其原因在于没有移动小数点的位置。而后两题,因为小数点的位置发生了移动,所以数的大小也发生了改变。

  2、导入新课。

  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小数的大小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小数点移动带来的小数的大小变化。

  板书课题: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二、探索发现

  第一环节探究规律

  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43页情境图,让学生根据连环画的内容,讲一讲这个故事。

  指名回答,老师板书:0.009m、0.09m、0.9m、9m。

  引导学生思考:小数点移动与金箍棒的.长短有什么关系?

  2、小数点移动后引起小数怎样的变化?

  把0.009m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1)0.009m等于多少毫米?(板书:0.009m=9mm)

  (2)移动0.009m的小数点。

  向右移动一位,变为多少毫米?大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板书:0.09m=90mm,扩大到原来的10倍)

  向右移动两位,原来变为多少?是多少毫米?大小有什么变化?

  (板书:0.9m=900mm,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 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结合具体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能运用小数加见方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基本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CCTV业余歌手大奖赛正在紧张激烈地进行,比赛分唱歌(满分9分)、综合素质(满分1分)两项,5号选手的专业得分是:8.50分、综合素质得分是0.88分;9号选手专业得分8.85分,综合素质得分0.45分。我们来看一看谁的表现更好一些?

  二、自主探究,构建数学模型

  2、怎么样才能看出谁的表现更出色一些?可以看一看两名选手,谁的总分高。列算式。怎样计算?

  3、讨论: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

  4、10号选手的.专业得分是8。75分,他的综合素质得多少分就能赶上或超过5好选手?

  5、第12页第3题。怎么样才能写得准确呢?看一看,和什么有关系?

  6、第12页第4题。觉得要比较他们的身高最大的麻烦是什么?单位问题,不同的单位很难比较。自己想办法比较,把他们从矮到高的顺序排列起来。

  三、游戏

  1、第13页第6题。

  2、第13页数学游戏。

  四、总结。

  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 6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画图整理信息的方法,能借助所画的线段图和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

  2.进一步体会用画图的策略整理信息的价值,懂得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培养运用这一策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强化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学会用画图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会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价值,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提出问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又掌握了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它是什么呢?

  (2)我们通过画什么样的图来分析问题?

  (3)运用画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呢?

  2.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完成一些练习,通过这些练习同学们将再次感受画图这一策略的价值。(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画线段图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52页“练习八”第4题。

  让学生独立画出线段图。

  观察线段图、分析解题思路,发现:2本笔记本的价钱刚好就是12元。

  2.完成教材第53页“练习八”第10题。

  让学生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将教材上的线段图补充完整。

  这里比较困难的是弄清楚线段图中,王晓星比张宁多出的那一段表示的是不是8张。

  教师可以进行启发:如果多出的'这一段是8张,那王晓星就要把这一段都给张宁;这一段都给张宁后,两条线段会一样长吗?

  引导学生发现:只能把王晓星比张宁多出的那一段的一半给张宁,这样两条线段才会一样长。因此多出的那一段要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才是8张。

  让学生独立解答,组织汇报。

  3.完成教材第54页“练习八”第11题。

  组织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交流补充线段图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独立解答。

  三、综合练习

  用画示意图的策略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53页“练习八”第8题。

  这道题画示意图时,引导学生可以用一个小圆点表示一个人,画出下面这样的示意图: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计算出每个方阵需要两种颜色的运动服各多少套,再算出一共要准备多少套。

  2.完成教材第54页“练习八”第13题。

  3.完成教材第52~54页“练习八”其余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 7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体会小数所表示的意思,理解小数的意义。

  2.通过练习理解和掌握小数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练习,体会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所表示的含义。

  教学难点:

  通过练习,体会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所表示的含义。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计数器、小黑板

  教法学法:

  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小黑板出示)

  2角5分=()元

  9分米=()米

  7分=()元

  135克=()千克

  3元4角=()元

  3分米2厘米=()分米

  二、自学后完成下面问题

  1.一个小数整数部分的最低位是()位,计数单位是(),小数部分最高位是(),计数单位是(),这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

  2.0.78的计数单位是(),它含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3.由2个十、7个0.1和5个0.001组成的数写作:(),读作:()

  4.连线题:0.0080.80.08

  零点八零点零八零点零零八

  5.判断

  (1)8.76读作:八点七十六。()

  (2)4.32是三位小数。()

  (3)5.961中的6在百分位上,表示6个0.01。()

  6.一个小数,它的百位和百分位上都是2,其余各位都是零,这个小数写作()

  7.0.0302用分数表示是()

  8.下面几个数字中的9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9.26()

  0.926()

  0.296()

  0.269()

  三、作业布置。

  1、作业本做练一练2、3题

  2、完成相应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二)

  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 8

  教学内容:

  P39例1(减法性质)P43/例3(除法性质)

  教学目标:

  1、知道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难点:

  学生自己探索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购物:

  一个电脑桌497元,一种电脑椅203元,另一种电脑椅235元。带1035元买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还剩多少钱?

  学生自己选择条件,独立解答。

  汇报:

  (1)1035-235-497

  1035-497-235

  (2)1035-(497+235)

  (1)1035-497-203

  1035-203-497

  (2)1035-(497+203)

  二、新授

  板书:

  1035-235-497

  1035-(497+235)

  1035-497-203

  1035-(497+203)

  观察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教师板书。

  学生发现规律,并相应进行语言描述,初步总结减法性质。

  观察这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谁能试着用字母表示?板书:

  a-b-c=a-(b+c)

  小练:

  (1)一本书一共有234页,我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汇报时对比不同的解法,找出最优解法。

  在其他的'运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a+b+c=a+(b-c)

  a×b×c=a×(b÷c)

  a÷b÷c=a÷(b×c)

  究竟哪个是对的呢?请小组合作验证。

  小组合作验证;可以采用代入数字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举实例的方法等等。

  小组选择自己认为可能的规律进行验证。

  最后验证出第三个是正确的。

  小练:

  (1)填空:

  436-236-150=436-(□+□)

  480-(268+132)=480

  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 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沏茶”“烙饼”等简单的事例,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形成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

  2、初步感受统筹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尝试用统筹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逐渐养成科学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合理安排时间的过程,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

  难点:掌握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增强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最应该要珍惜的是时间,要珍惜时间,就要学会合理的'安排时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运用优化的思想去学习怎样合理的安排时间。(板书课题:优化)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情境一:沏茶问题

  1、问题导入:你平时沏茶的时候都需要做哪些事?

  你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估一估,做这些事情你需要多长时间?

  2、课件出示情境图,从画面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怎样安排可以节省时间?

  3、先让学生同桌交流,再引导,合理安排时间,要考虑好各项事情的先后顺序。想一想什么事情可以同时做?

  4、同桌合作,设计方案。

  5、互相交流,展示方案。

  课件出示流程图:

  方案A:一件一件的做:

  方案B:几件事同时做:

  6、对这些方案,你认为哪种方案最合理,又省时间?

  小结:看来,合理安排时间,不仅要考虑先后顺序,而且还要考虑能同时做的事情要安排同时进行,这样就能节省时间。像这种使用最短时间沏好茶的方案,我们把它称为“最优方案”,这种思想就是“优化”思想。

  情境二:烙饼问题

  1、出示情境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关键的数学信息:每次只能烙2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要3分钟。

  2、组织活动:接下来进行一次烙饼比赛,看看谁是最聪明的烙饼师?

  引导学生用硬币或纸片摆一摆,再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过程,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上台展示烙饼的过程,说一说用了多少时间。

  课件出示烙饼示意图:

  3、小结:这样的安排,用时最少,也就是最优化的方法。

  三、巩固运用,拓展提升

  探索烙4张饼,5张饼……所用时间的规律。

  知道了烙3张饼最优化的方法,那么烙4张饼、5张饼的最优化方案又是怎样的呢?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主,讨论操作寻找最优化方法,并记录过程。

  全班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四、联系生活,当堂训练

  这样安排时间合理吗?为什么?

  A、小东边吃饭边看电视。

  B、边打电话边骑车。

  C、一边走路一边看书。

  D、在马路上踢球。

  五、畅谈收获,全课总结

  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来提高效率?

  总结全课: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 10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2

  教学重点:

  将图形按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到指定位置。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平移的距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平移的学习经验,更充分地感受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等活动本身的独特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

  3、让学生在认识平移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与变换的兴趣。

  教学准备:

  挂图,尺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题

  复习有关平移的知识。

  (出示例题图)问:下面的小船图和金鱼图分别是怎样运动的?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思考

  同桌交流

  交流:“小船向右平移9格”你在操作时是怎么想的?(注意对应点之间的数格子。)

  小结:我们三年级时学习过平移,知道了可以把一个图形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平移。具体平移的格数要通过数对应点或线之间的格子数。

  再说一说金鱼图向右移动了几格?

  同桌互相说一说,数一数

  小结:判断一个图移动几格,我们要首先确定一个点为0点,然后向相对应的点去数。

  二、完成试一试

  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3格后的图形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强调注意点:把一个图形平移,有的同学可能出现平移后,图形变形的现象,为防止这外现象,我们在平移时,要尽可能多确定几个点,用字母做上标识。

  三、完成练一练:

  1、看图数一数,哪个三角形向右平移10格得到红色三角形?。

  在书上画一画,再说一说。

  2、看图填空

  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数的?

  四、完成部分练习P7练习一1-2。

  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 1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75页例3和议一议,第76页上的课堂活动及练习十四第5~10题。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估算。

  2.借助已有知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3.感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引导观察例3情境图,让学生说图意:“桃园里有桃树64棵,平均每棵收桃48kg。”教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丰收的果园。你能估算一下总共有多少个桃吗?

  教师:怎样估算?

  学生:把64看作60,把48看作50,因为60×50=3000,所以桃园大约能收桃3000kg。老师:“桃园里有桃树64棵”变为“桃园里有桃树647棵”。教师:估算一下桃园大约能收桃多少千克,又该怎样列式?学生:647×48。

  教师:现在又该怎样估算?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3。

  教师:请大家讨论一下,你准备如何对647×48进行估算?学生讨论,教师作必要的指导,然后抽学生问答准备怎样估算。

  学生1:可以把647看作600,48看作50来估计。

  学生2:也可以把647看作650,48看作50来估计。

  教师:这种估算方法和前面学习的估算方法有相同的地方吗?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估算都是把不是整十、整百数看作接近这个数的整十、整百数来算。教师:同学们估算出这个桃园大约能收桃多少千克了吗?

  学生1:647×48≈30000(kg)

  学生2:647×48≈32500(kg)。

  教师板书学生的方法,引导学生说出写结果时要用“≈”,表示这是一个近似值。教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来估算,在这些估算方法中,你更喜欢哪种估算方法呢?为什么?

  小组交流,展开讨论,反馈交流情况。

  学生1:我喜欢第一种估算方法,因为把647看作600,48看作50,600×50等于30000,计算很方便。

  学生2:我也喜欢第一种估算方法,因为把647看作600,就把第一个数看小了一点,48看作50,把第二个数看大了一点,这样估算出来的结果与准确值很接近。

  学生3:第二种方法是把两个数都看大了一点点,一定会比准确值大,虽然与准确值还是比较接近,但计算不够简便,所以我还是喜欢第一种估算方法。

  2.教学“议一议”。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探讨一个问题,怎样估算45×496?

  引导学生提出多种估算方法,如把45看作50,496看作500来估算,或者把45看作40,496看作500来估算。

  教师:估算出结果,看相差多少?

  学生估算出结果分别是25000和201*0,相差5000。教师:怎么会差异这么大呢?

  引导学生得出:由于45看成40和50都相差5。把45看成40来算少算了5个500,就是2500;把45看成50来算多算了5个500,就是2500,所以两种结果相差5000。

  教师:我们在进行估算时,有时要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比如下面这个题目,你认为采用哪种估算方法更适合呢?为什么?

  出示:动物园每张门票45元,496个小朋友去参观,大约需要准备多少钱?引导学生讨论出用第一种估算方法较好,因为第一种方法把两个因数都看大了一点,这样估算出来的结果肯定大于45×496的结果,还有多余的一点钱,在参观旅游中可以防止意外发生。

  教师:我们在进行估算时,可以灵活地选择估算方法。但在具体实际生活中,要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第76页课堂活动1、2题。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 12

  一、教学目的:

  1、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运用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测量实际生活中的物体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具:自制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若干个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电子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呢?面积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

  3、出示课件,师读题: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说出阴影部分两个图形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学生说出是怎么知道的)

  师:小的物体或图形我们可以用数的方法知道它的面积,如果是大的长方形,比如黑板、教室地面、学校操场的面积,也用这种方法就会很麻烦,有什么好办法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新授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小组同学合作测量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想怎么测量就怎么测量

  2、测量的面积是多少呢?你是怎么测量的?

  3、同学们的测量方法不相同,可是测量的结果却是一样的,这是这么回事呢?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4、学生回答,课件演示

  看到这里你们觉得长方形面积与边长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5、师小结:这个长方形所含的.厘米数正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

  那么你们可以总结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吗?

  6、学生说,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三)、巩固练习

  P98做一做同桌同学合作完成

  P99第一题

  (四)、拓展

  1、你们真能干,知道了怎么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在你们身边有长方形的物体吗?想知道它们的面积吗?(学生分小组合作)

  2、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3、最近有人请王老师卖装修材料,她告诉我她的房间地面长12米,宽4米,你知道王老师需要买多少木地板吗?

  4、还有一张床面积是300平方分米,我只知道宽是15分米,你们知道它的长是多少吗?

  5、小结:今天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六)、课堂作业

  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 1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七册第二单元《画角》。

  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在学习了量角器使用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使学生认识到量角器不光能量角,而且还能帮助我们画角。

  本班情况及学生特点分析:

  本班有学生19名,其中男生有12名,女生有7名,班上学习风气比较正,大多数学生能自觉学习,只有两名学生因年龄小有些吃力,学生合作意识比较强。

  教学目标: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教学重点:

  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难点:

  在使用量角器画角时,内外圈不分。

  设计思路:

  通过回忆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激励学生,量角器不光能量角,还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画角,你们愿意试试吗?自然地过渡到今天的知识点。之后给学生宽松的环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取有用的技能和方法。同时边画边说基本步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学生任意画角,并量出自己所画角的度数。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2、展示量角中读错的度数,巩固量角方法,引起学生注意

  二、新课学习

  1、师:刚才画的角度数不一,小组能不能想办法让组内每个同学所画角的度数都相等?

  师巡视,发现:有的小组同学没有按要讲求去做,仍“各自为政”,自画自角。

  2、教师再次强调要求:

  个别小组:在组长建议下,画相同度数的角:35度、50度。但画的方法不一,且部分同学方法错误

  大多组:由小组同学发现直接用三角板画比较快,统一采用此方法

  3、画角方法

  (1)以50度为例:

  生1:错误画法

  生2:展示正确画法!

  纠正画角中的问题:

  A。点顶点。

  B。画其中一条边。

  C。确定另一条边另一条边如何确定?自学书本:P58页

  (2)展示借助三角板画角的方法

  4、小组再次画同样的角

  要求:不画直角、平角、周角这类特殊角

  5、巩固练习:

  (1)画出下列度数的角:

  40度140度

  (2)在点和射线上分别画出70度、120度角:

  三、在教师要求下画角:

  1、画60度角(你想怎么画?)

  (一般会出现有的用三角板画,有的同学用量角器画。)

  说一说,哪种更方便。

  2、画75度角

  (你想怎么画?)

  (一般会出现有的用三角板画,有的同学用量角器画。)

  说一说,哪种更方便。

  画150度角

  3、画15度角

  在发现用两个三角板拼不出来后,学生们都用量角器画角,只有一个学生采用展示量角器画15度角的方法。

  展示用三角板“减角”的方法画。

  4、画100度角

  看到100度角很多学生采用三角板拼的方法,短暂时间后放弃三角板用量角器画。

  师:三角板只能拼(减)特殊角,很多角需要用量角器画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 1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总结、归纳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数量关系的过程。

  2、了解路程、速度、时间的意义,知道三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能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在综合运用只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了解速度、行驶时间、路程的实际含义,掌握行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

  教学难点:

  自己举例子并总结出另外两个数量关系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认真观察铁路示意图,说一说从图中能了解到哪些信息,给学生充分交流不同信息的机会。

  提出蓝灵鼠的问题:估计一下,郑州和青岛那个城市到北京的铁路短?

  学生先看示意图直观估计一下,在用加法实际计算。

  郑州到北京:412+283=695(千米)

  青岛到北京:393+360+137=890(千米)

  二、自主探究行程的数量关系式

  1、提出教材上两个问题,给学生时间,把算式列在本子上,完成计算,并交流计算结果。

  此时,教师板书两个算式:

  115×5=590(千米)

  98×7=686(千米)

  介绍速度和路程的含义,并让学生找一找哪个是速度、时间、路程,标在相应的数据下面。

  115×5=590(千米)

  98×7=686(千米)

  (速度)(时间)(路程)

  (速度)(时间)(路程)

  2、同学交流讨论,总结出数量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

  提出议一议,给学生充分时间交流,举例说明,总结另外两个数量关系式:

  时间=路程÷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3、介绍速度的特殊表示方式,并举例让学生练习。

  师:速度还有一种特殊的表示方式,你们想知道吗?

  平均每小时行118千米,还可以记作:118千米/时,读作:118千米每时。

  生读一读,写一写。

  普通客车平均每小时行98千米,可以记作什么?怎么读?

  亮亮每分钟走72米,怎样表示呢?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1~3题:学生先认真读题、审题,再独立解答,最后全班交流。

  2、完成练一练第2题:课前布置,课上交流。

  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 1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8-59页例1—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会运用小数的基本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运用猜测、检验、观察、对比等方法,探索并发现小数的性质。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

  2.教学难点:让学生抽象概括小数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大胆猜测。

  1.通过商品标价2.50元和3.00元这两个小数尾末有零来引起思考,自然地引出两个问题:0.1米、0.10米、0.100米,它们大小相等吗?0.30和0.3呢?

  2.猜一猜。

  二、利用工具,检验猜测。

  师:老师给每个学习小组准备了一些工具(一把米尺,一张数位顺序表,两张方格纸),请你们利用这些工具来检验刚才的猜测是对还是不对。先请你们四人一组,选一选、议一议:你们选择哪种工具,准备怎样来验证?

  学生动手操作、检验:

  ⑴学生利用直尺验证:0.1米是1分米,0.10米是10厘米,0.100米是100毫米,他们在尺子上所表示的长度都是相等的,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⑵学生利用数位顺序表验证:把0.30和0.3写在数位顺序表中,从数位顺序表中看出,它们的位数虽然不同,“3”所处的位置相同,所以0.30=0.3。

  ⑶学生利用正方形图验证:0.30是百分之三十,0.3是十分之三。从平均分成100份的正方形图中取其中的30份,就表示0.30。从平均分成10份的正方形图中其中3份,就表示0.3。从图中很明显的看出0.30=0.3。启发学生想一想:十个百分之一是一个十分之一,三十个百分之一是三个十分之一,所以0.30=0.3。

  三、观察比较,探究规律。

  从刚才的操作中,我们已经知道:0.1米=0.10米=0.100米,0.30=0.3。下面请大家观察这两个等式,什么不变,什么变了?为什么数变了后数的大小不变?

  四、概括总结,揭示性质。

  ⑴谁能用一句话归纳出这个规律?这个规律就叫做“小数的性质”。

  ⑵请大家一起读“小数的性质”

  五、学生质疑。

  六、运用性质,化简改写。

  ⑴学了小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呢?请大家自学课本例3。想一想:什么叫化简?什么叫改写?它们的根据分别是小数性质中的哪一句?并举例说明。

  ⑵教学例4

  出示例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①问:0.2和4.08各是几位小数,要把它们改成三位小数应在小数的哪部分添上“0”?各应添上几个“0”?为什么?

  ②问:整数3改写三位小数,在3的后面添上三个“0”写作3000,对吗?为什么?那么应该怎样写?

  ③学生汇报结果,师板书:0.2=0.200,4.08=4.080,3=3.000。

  七、巩固提高,升华知识。

  ⑴完成课本“做一做”的题目。

  ⑵摆数游戏:每个小组利用老师发给的五张数字卡片,按要求摆数:

  ①用五张卡片摆一个数,这个数中的'两个“0”都能去掉。

  ②用五张卡片摆一个数,这个数中的两个“0”一个能去掉,一个不能去掉。

  想一想:怎样摆才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八、交流收获,反思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对今后的学习有什么帮助?

  九、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一的第1—6题。

  十、板书设计:

  小数的性质

  例1:比较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0.1米=0.10米=0.100米

  例2:0.70=0.7105.0900=105.09

  例3:0.2=0.2004.08=4.0803=3.000

【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01-10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10-17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01-02

四年级下册教案数学03-17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1-15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2-27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8篇01-10

数学下册用位数除位数教案优秀模板01-15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