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时间:2023-02-11 08:21:19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P63例7。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会区别并解决求“两数之积”与“两数之和”的实际问题。

  2.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题目的意思并分析数量关系。会解释所画的图,能把图转化成正确的算式,选择正确的算法。

  3.在经历画一画、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中,感受画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和细心检查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能体会利用画图的方法作为策略的价值,能主动利用这样的策略 解决问题。学具准备:学案和彩笔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看谁来了。(课件展示熊出没里的小动物。)

  这些小动物们想邀请我们去森林里帮他们解决数学问题,你们愿意去吗? 师:那我们就出发吧,我们首先要经过美丽的草原,你有一双数学的眼睛吗?图上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问题吗? 左边有2只小鹿,右边有5只小鹿,一共有多小只小鹿? 5+2=7(只)

  每组有4只小鸟,3组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1、3x4=12(只)

  2、4x3=12(只)3、3+3+3+3=12(只)

  小结:两道题都是求总数,第一道用加法解决,第二题可以用加法也可以用乘法,那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乘法解决呢?(加数相同的时候可有用乘法)而且我们发现乘法更简便。

  二、森林里正在进行植树比赛,熊大熊二正在为谁植树多而争论不休,同学们快来帮它们评判。

  师:咦!熊大熊二这是在干什么?原来他们正在进行植树比赛,熊大说:“俺种得多。”熊二不服气了说:“俺多,俺多。”究竟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熊大说:我种了4排树,每排有5棵,一共多少棵?

  熊二说:我种了2排树,一排种5棵,另一排种4棵,一共多少棵? 1.明确条件和问题,理解题意。

  (1)请同学们大声读题,边读边想,你找了什么哪些数学信息和问题?(师板书“找”)(2)全班交流数学信息和问题。

  生答:①数学信息是植了4排树,每排5棵,问题是一共有多少棵?

  ② 数学信息是植了2排树,一排4棵

  一排5棵,问题是一共有多少棵?(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2、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你觉得谁植树多,为什么?(老师适时板书出学生口头说的算式:4X5=20 4+5=20 2+4+5=11等)师:到底这些同学的想法对不对?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不有些没有找到解决问题办法的孩子们,我们又可以怎样帮助他们。(画图)

  3、画图验证。(1)画图

  师:请同学们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的方法把题目的意思画图表示出来。(课件展示导学卡,并提出明确的要求)师板书“画”

  (2)展示学生画的图,说说你为什么这样画。(6)辩一辩:

  熊二提出了质疑:我们的`数学信息里都有 “4”和“5”,为什么画的不一样?

  小结:虽然数字一样,但所表示的意思不一样。强调:图一表示4个5相加, 图二表示4和5相加。(3)哪个算式是正确的。

  4、列式解答。

  看来根据画图这个好帮手,我们已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请同学们在导学案上列式解答,算出得数。(师板书列)

  5、检查。

  师:可是熊二还是有点不服气,请同学们再检查检查。小组讨论怎样检查,检查什么?(师板书 “查”字

  a、检查图画得对不对?同学们评一评,和题目的意思一样吗? b、看看算式能不能正确地表示图的意思。c、检查算式的结果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解答完之后要有意识地进行验证。)d、把这道题的答填完整。

  4.回顾反思,强化解决问题的步骤与策略。

  借助板书,引导学生梳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我们在解决问题时,①首先 “找”找什么?(数学信息和问题); ②接着 “画”画什么 ?画图能帮助我们理解题目的意思,还能帮助我们思考; ③然后”“列”列什么?利用所画的图,列出算式解答; ④最后像熊二那样”“查”查什么?要检查画图、列式、答案是否正确!板书:①找;②画;③列;④查。师小结:我们不仅帮熊大熊二解决了问题,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特别是能把文字题目转化成图形表征帮助理解题目的意思,再把图形表征转化成正确的算式并选择正确的算法。)

  三、运用与巩固

  师:我们二(5)班的孩子们真是太棒了,熊二说:“我服了,谢谢大家!”

  师:现在还有15棵小树苗没有种,这时光头强来了,他说平时自己光砍树,今天也想改过自新,植树为保护森林作点贡献。可是熊大熊二确提出了要求,想植树可以,你得向我们那样,要么像熊大那样把树排列整齐,种成整排整列,要么像熊二那把树种在道路两边。拿出让我们满意的方案就让你种。这时光头强可傻眼了,同学们你们能帮帮他吗?

  学生在导学案上画出自己的方案,每种至少设计一个方案。先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方案,之后进行汇报。

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2

  【教学内容】

  教材第48页例2,以及练习十一第4~6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两级两部混合运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投影仪;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脱式计算。

  35-4+27 6×3÷2

  学生计算,说说计算的过程。

  2.谈话: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在混合运算里加、减是同一级,乘、除是同一级,我们再计算一道算式里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那么,如果一道算式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怎么办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混合运算。

  二、互动新授——乘加问题。

  1.出示例2。

  谈话:看,这是跷跷板乐园,同学们玩的多开心呀!仔细观察,每个翘翘板上有多少人?有几个跷跷板?草坪上有多少人?(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有4人,草坪上有7人。)

  提问: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学生自由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适时引导。

  方法一:分步计算,先算翘翘板上有多少人,再算一共有多少人。

  4×3=12(人)12+7=19(人)

  方法二:列综合算式。

  4×3+7、7+4×3或7+(4×3)

  教师提问:观察这几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这几道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法。)

  教师说明:像4×3+7、7+4×3这样,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而不管乘法在前还是在后。

  2.谈话:如果把乘法换成除法,应该怎么办呢?

  出示:20-8÷2 81÷9-2

  师:乘、除法是同一级的,把乘法换成除法,计算时,也是先算除法运算,再算加减运算。

  学生计算,指名两位学生写在投影片上。集体订正时,要提醒学生注意书写格式。

  20 –8 ÷ 2 81 ÷ 9 + 2

  =20 – 4 =9 + 2

  =16 =11

  3.小结计算方法。

  谈话:观察黑板上的这四题,你能总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吗?(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4反馈练习。

  完成教材第48页“做一做”的剩下两小题。

  圈出第一步先算什么,并说说理由。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4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有除法和加减法,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2.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5题。

  学生先计算出左边的得数,再和右边的数进行比较。

  学生独立比较,集体交流,说说计算的方法。

  3.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6题。

  先填空,再列出综合算式。

  让学生先看懂树叶上的数有哪些,再列式计算。

  学生计算,写出计算的结果。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师生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的,要先算乘法;有除法和加减法的,要先算除法。

  【板书设计】

  第2课时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

  20 –8 ÷ 2 81 ÷ 9 + 2

  =20 – 4 =9 + 2

  =16 =11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的,要先算乘法;有除法和加减法的,要先算除法。

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3

  一、基本练习

  1、背口诀

  2、看算式写得数

  3×4= 4×2= 2×3= 3×1=

  4×3= 3×3= 5×5= 0×2=

  3、看口诀写算式

  二四得八 三五十五 四五二十

  ———— ———— ——————

  ———— ———— ——————

  4、做21页第3题

  二、利用口诀解决问题

  1、21页第5题

  5张写字台,有几个抽屉?几扇门?几条腿?

  生列算式,说意义。

  2、算一算,涂一涂。

  黄色1×4=4(个)

  红色2×3=6(个)

  蓝色3×3=9(个)

  3、第7 题,去旅游。

  生自主解决,并说出自己的思路。

  三、拓展延伸

  第8题要把木料锯成四段,需要锯几次?

  生思考:利用纸条操作,体验明确锯(4—1)次。

  四、自我检测

  我会了吗?

  自己观察信息网,提出问题,自主解决。

  说出乘法算式的意义。

  五、生谈收获,自我评价。

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例4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概念,感知1毫米有多长,知道1厘米=10毫米。

  2.让学生通过整理,对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有系统、完整的认识。

  3.结合实践活动,渗透长度单位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空间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硬币、学生直尺、身份证、彩条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媒体展示:美丽的七色彩虹。

  教师:多美的七色彩虹呀!在各小组的桌上有和彩虹一样漂亮的七彩纸条,请各小组分工合作量出它的长度有多少厘米,并作记录。

  学生汇报后,发现紫色彩条的长度有争议。

  教师:用厘米作为长度单位测量,有时得不到准确的结果,需要一个比厘米还小的单位——毫米。(板书:毫米)

  二、探索新知识

  1.观察直尺,看1厘米中间有些什么

  (1)看一看,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些什么?

  (2)找一找,直尺上有哪些长度单位,你是怎样发现的?教师小结: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还有更小的小格,1厘米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教师媒体展示——毫米。强调: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3)指一指:用笔头指一指1毫米,看一看1毫米有多长。(要求学生多指几处)

  (4)数一数: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1毫米。

  (学生汇报时,要求学生说出数的是从几厘米到几厘米,中间有多少小格)

  根据学生汇报,引导分析、概括出1厘米=10毫米。

  练习:2厘米=( )毫米8厘米=( )毫米( )厘米=50毫米60毫米=( )厘米

  (5)介绍字母表示毫米。

  提问:千米用什么字母表示?米呢?厘米呢?猜一猜,毫米用什么字母表示?

  教师指出:国际上规定用“mm”表示毫米,1毫米可以写成1 mm,那么1厘米=10毫米可以写成1 cm=10 mm。(板书写出)

  尝试:你能用字母表示2毫米、3毫米、7毫米、10毫米、43毫米吗?

  学生独立尝试,全班展示。

  2.实践活动,感受1毫米的.长度

  (1)猜一猜,桌上什么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量一量,身份证的厚度究竟是不是1毫米?

  (3)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教师示范:用拇指和食指拿身份证,然后抽出身份证,指出两指间的缝隙就是1毫米。要求学生反复练习,体验1毫米的长度。

  (4)说一说:桌上还有什么东西的厚度是1毫米?

  (5)想一想: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厚度是1毫米?

  3.实际操作,用毫米作单位测量

  (1)认一认,媒体出示练习十三中第2题的两幅图,引导学生认一认是多少毫米。

  (2)尝试量一量。

  ①媒体显示两种量曲别针的测量方法,哪种正确?并要求学生说明理由。

  ②尝试量紫色彩带的实际长度和量数学课本的厚度。

  ③开放测量,找合作伙伴一起,对周围物体作随意测量,看是多少毫米。

  4.探究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议一议: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组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整理。

  1km=1000m 1m=10dm=100cm=1000mm

  通过整理,引导学生探究:除km和m间的进率是1000以外,其他相邻两个长度单位的进率是10。

  二、用新知,解决问题

  1.做教科书第26页课堂活动第1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然后选择合适的单位填入括号中。

  2.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教师提醒学生用mm为长度单位,引导学生认识其测量误差。

  3.指导学生做课堂活动第3题先估计100张纸的厚度,再实际量一量,并做好记录。

  4.铅笔的长可能是几厘米?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应用了哪些方法探究毫米的有关问题?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5

  教学内容:

  课本P35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复习和总结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1、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能灵活运用笔算加减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口算。P37练习七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校对答案并说说计算方法。

  2、完成P36练习七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算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个别回答。

  二、合作交流,归纳整理

  1、整理。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归纳:笔算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笔算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一。学生独自思考笔算加减法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教师引导学生整理汇报。

  2、完成P36练习七第3题学生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3、完成练习七第5题,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后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想好以后在小组内交流。并选择两个问题解答说说解题思路。学生汇报。

  4、完成P37练习七第6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说说解题思路。

  三、巩固练习,巩固旧知

  1、完成P36练习七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明计算方法。

  2、完成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判结果及方法。

  3、完成P37第9题读题理解题意。要知道大约需要多少钱?你是怎读想的?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指名回答。

  4、完成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解题思路。

  四、课堂总结:

  根据板书,学生自己进行回顾总结。

  五、布置作业

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掌握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明确算理,能正确计算。

  2.在练习过程中,经历比较进位加法与不进位加法的异同的过程,加深对笔算加法计算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掌握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笔算。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第一层次练习

  (课件出示) 口算:30+20 50+26 92+4 61+25

  35+32 3+45 13+72 44+53

  (二)第二层次练习

  1.请每位小朋友写两道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算式。

  2.写完后每位小朋友用竖式算一算。

  3.把小组内同学的题分分类,有什么相同点或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加法、算理都一样。

  不同点:有的需要进位,有的不需要进位。

  小结:笔算加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三)第三层次练习

  闯关游戏

  1.第一关:计算 (课件出示)

  4 3 2 9 4 0 6 2

  + 3 4 +4 4 +3 8 +2 9

  (先各自练,再指名板演,然后校对)

  2.第二关:分蘑菇

  课件出示第8题: 兔妈妈采了很多蘑菇,准备分给兔宝宝们。于是兔妈妈先分给每个兔宝宝一只篮子,咦?蘑菇上怎么有道数学题呀?原来兔宝宝们要找到蘑菇上算式的结果与篮子里的数相同才能吃到它。这下兔宝宝们可着急了,你们能帮帮小兔吗?

  3.第三关: 在○里填上“>”、“<”、或“=”

  4+38○40+38 76+21○99-5 67+9○69+7

  83-3○83-8 57-5○38+17 25+47○35+35

  提示:让学生比较两个算式结果的大小,有的题可以依据算理不计算直接比较,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简单推理能力。

  4.第四关:实际应用

  书柜里上层有38本书,中层有26本书,下层有34本书?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

  提示:学生能够选择需要的相关信息进行正确计算。

  (四)小结并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对两位数加两位数进行了练习,也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其实用两位数加两位数可以帮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实际问题呢。(板书课题)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页的例3。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新课

  1、提出问题

  (多媒体出示例3的情景图)

  教师: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可能回答:

  学生1:我知道了三峡大坝全长2300米。

  学生2:我知道了隧道长3千米。

  教师:你想提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我想知道“三峡大坝”与“隧道”谁长?

  教师:怎样比“三峡大坝”与“隧道”的长短呢?

  2、合作交流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抽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学生1:因为3千米=3000米,3000米?2300米,所以隧道比三峡大坝长。

  学生2:因为2300米比3000米少,而3000米=3千米,所以隧道比三峡大坝长。……

  教师:为什么想到这样比较?

  学生1:因为3千米与2300米单位不同,3千米=3000米,而3000米?2300米,所以我就想到了把千米换算成米再进行比较。

  学生2:我想到2300米比2千米多,比3千米少,所以2300米?3千米。

  教师:这两种比较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都是先把不同的单位化成相同的单位再进行比较,那么这两种方法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呢?

  学生1:一种是把千米数换算成米数。

  学生2:另一种是把米数换算成千米数。教师总结比较方法。

  教学反思:

  略

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8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信息窗二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的数位顺序。

  使学生通过联系实际等活动,初步理解万以内数的实际含义,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

  使学生学会用数描述身边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用数的观念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初步体验量化的思想,促进数感的发展。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增强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意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感受身边的数据。

  师:我们以前认识过哪些数?你还记得哪些有关数的知识?能大声的说给同学们听吗?

  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更多,更大这样的数,你瞧:(多媒体出示信息窗2的情境图。)

  这是老师收集到的数据,你呢?(请学生汇报收集到的'数据并展示。)

  二、认识计数单位“万”

  1、故事竞猜:课件出示故事画面

  森林里小猪、小熊、小猴比赛数数,大象当裁判。它们从989开始数,比比谁先数到5000。

  小熊是这样数的:989、990、991、992、993……

  小猪是这样数的:989、990、1000、1010、1020、1030、1040……

  小猴是这样数的:989、990、1000、2000、3000……

  (1)小朋友你猜猜谁先数到5000?为什么?数数都可以怎样数?

  (2)你能像小猴这样继续数下去吗?试试看。

  (3)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师生一起边数边拨,当拨到9000时,问:再拨1000是多少?怎样拨珠?

  小结:10个1000是10000,这就用到一个新的计数单位“万”(板书:万),他所在的位置是什么?你能联系前面的知识说说吗?

  (4)今天学了“万”你觉得应该怎样补充数位顺序表?

  (5)读数位顺序表。从右往左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

  2、感知“一万”。

  问:你们在平时的生活当中用过“万”这个计数单位吗?你们觉得万这个计数单位大不大呢?你知道“一万”究竟有多少吗?我们来看看吧。

  A、 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十八届雅典奥运会上,我国女子长跑运动员邢慧娜获得了女子10000米跑的冠军。你知道她围着体育场的跑道跑了多少圈吗?(25圈)(课件二)

  B、 我们学校有多少人?(1036)想象一下,一万人大约有多少?(10个我们学校这么多人。)(课件三)

  C、 一张纸非常薄,10张纸叠起来大约厚1毫米。一万张纸叠起来有多厚呢?(1米)(课件四)

  D、 如果每秒数一个数,连续不停的数,数到一万,大约需要多长时间?(3小时,就是同学们从上早自习起到第三节课下课那么长的时间。)(课件五)

  3、认、读、写万以内的数。

  刚才听你们读起这些数时都那么流利,真不错。那你们是怎么读的呢?

  (1)认、读、写几千几百几十几

  教师一次在计数器上拨出3个百、6个十和5个一。问:这个数是多少?试着读一读。再问:你是怎样读的?再在千位上拨上2个千。问:这个数是多少?试着读一读。再问:你是怎样读的?(千位上的“2”读作“二千”,百上的“3读作“三百”,十位上的“6”读作“六十”,个位上的“5”读作“五”。)学生齐读一遍。

  学生尝试写数。(一生板演,并讲解:千位上写2,百位上写3,十位上写6,个位上写5。)

  练习:师在每个数位上再添一个珠。问:有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3个千、4个百、7个十和6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学生试读写,一生汇报,一生板演。

  (2)认、读、写万以内中间有0的数。

  A、去掉百位上所有的珠(3个千、7个十、6个一)。

  问:这个数是怎样组成的?你能读出它是多少吗?(强调:百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要读作“零”。)你能写出来吗?(一生板演)

  B、去掉十位上所有的珠(3个千、6个一)。

  问:这个数是由什么组成的?应该怎样读?

  学生试读,指名汇报,强调: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两个0,只读一个零。

  学生尝试写数,一生板演。

  练习:师写出6003,让学生说一说它的组成和读法。

  独立练习P17第2题(强调:末尾的0不读)

  问:像这样的万以内的数,你们在生活中遇见过吗?把你们收集到的数据跟你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读一读。

  请几生汇报:1202,6078,2002,6008,2260,2200,2000。读一读

  小结万以内数的读法与写法。

  三、练一练。

  1、P18D3

  2、发散练习:按要求写数。

  (1)4个千和9个百组成的数是( )。

  (2)4个千和9个十组成的数是( )。

  (3)4个千和9个一组成的数是( )。

  (4)1个万、6个千、4个百和8个一组成的数是( )。

  (5)写一个比 3205 小的四位数。

  (6)写一个比 9080 大的四位数。

  (7)写一个最接近 10000 的四位数。

  (8)写一个比 7839 小 2000 的数。

  (9)写一个比 6045 大 5 的数。

  (10)组数游戏:请你用0、6、0、1组成四位数并读一读,写一写。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书写格式和计算法则。

  2.通过提供的实物,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突破进位加的难点,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途径和方法。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掌握算法。

  2.体会从个位加起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8+4=9+9=26+4=14+5=

  7+8=50+13=9+6+1=5+7+1=

  2.笔算。42+56=

  说一说: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

  二、探究新知

  (一)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情境图,指导学生观察。小精灵问: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5+37=。

  (二)合作交流,探索算法。

  1.小棒摆一摆。

  (1)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桌合作摆小棒。

  (2)小组讨论交流,后集体汇报。

  指名汇报:先把5根和7根合起来是12根。满了10根小棒要捆成一捆,剩下2根。再把3捆和3捆合起来是6捆,再加上刚才新捆的1捆就是7捆。7捆多2根就是72根。(多指几名同学边说边摆)

  2.竖式算一算。

  师:把刚才的'摆小棒的过程用竖式写出来,你会吗?

  (1)学生根据摆小棒的过程,独立尝试列出竖式。

  (2)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个位上7加5得几?该怎样写?十位上又是几加几?(演示从“小棒图”过渡到下面的竖式图。)

  达成统一认识:先算个位5加7得12,向十位进1,个位写2;

  再算十位3加3得6,再加进1得7。

  【设计意图】

  此环节重点突出单根相加满10根,把10根捆成1捆的过程,理解进位的道理,图形结合,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笔算的对位和算理。要求不仅能“做”,并且能说出“想”的过程,是一种能力的提升,更有利于孩子的理解应用。

  3.加深对算法的理解。

  同桌复述计算过程。

  4.讨论算法。

  师:你发现今天我们学习的竖式计算与上节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小结:笔算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应注意什么?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5.设疑:要是从十位加起,你觉得计算有没有更方便?

  三、巩固深化

  1.完成教材第14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学生汇报并说明算法。

  2.完成练习二第5题。

  提问:下面的计算对吗?错在哪里?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这三道题的计算过程,对照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法则。注重让学生指出错误在哪里,并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3.完成练习二第6题。

  本题主要是让学生先判断个位相加有没有“满十”,再判断十位需要不需要进1。

  4.脑筋加油站。

  2()4 7 ( )2 3 6

  +6 9 +( ) 9 + 2 8 +()9

  9 4 8 6 6 0 5()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和算法。让学生经历纠错的过程,使学生明白笔算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避免出错。

  四、全课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计算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时,有什么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吗?

  教后思考:

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10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页例2,例3,(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笔算方法,能正确地用竖式计算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退位减法笔算方法的过程,体会两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退位减法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退位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顺序。

  教法

  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法

  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理解退位减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我最棒

  16—8= 10—4= 15—7= 12—5= 17—8= 12—8= 10—5= 18—9=

  2、算一算

  43=21= 64—32= 56—41= 77—43=

  学生上黑板笔算,教师检查,表扬做的又对又快的。

  3、(出示第17页奥运金牌榜的表格)同学们,今天我们还是要研究各国奥运金牌的问题,上节课同学们针对这张表格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谁还记得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的?

  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学生回答: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2。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哪些条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寻找条件,列式。

  学生列式:51—36=?

  该怎样计算呢?从哪一位减起?个位上1减6不够减,怎么办?拿出小棒摆一摆。

  有一下几种分法:

  1、在5捆和1根中,先拿出1捆拆开,从中拿走6根,再拿走3捆。

  2、在5捆和1根中,先拿走3捆,再拿出1捆拆开,拿走6根。

  3、在5捆和1根中,先拿走4捆,再从4捆中拿回4根。

  4、在5捆和1根中,先拿1捆拆开与1根合在一起,再从中拿走6根,再拿走3捆。

  你发现了什么?要拆开1捆,从几里拿走了6。

  2、你能试着列竖式吗?

  你认为个位不够减时怎么办?十位还剩几?

  教师教写竖式的方法,说明退位点的用途,不要忘了减去退位的1。

  3、比较56-22与51-36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4、你认为笔算两位数减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

  问:从十位减起方便吗?

  5、试练:67-39 35-8 81-56 50-24

  6、教学例3。

  出示50-24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算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

  问:50-24十位退1后个位上要算几减几?十位再算几减几?

  7、小结。

  先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分小组交流想法,并汇报。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

  三、拓展运用。

  1、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

  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三第5题,第6题。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并说明错误的原因及怎样改正。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练习三的第7题和第10题。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退位减

  例:51—36=15例3:50—24=26

  5 1 5 0— 3 6 — 2 4_______ _______1 5 2 6

  七、课后反思:

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11

  单元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会数的产生和发展;会正确的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会一个一个,十个十个,五个五个地数数;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

  2、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理解百以内各个数的含义,初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会读、写100以内的数,会用学具表示这些数,会比较它们的大小;会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以及相应的减法;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让学生初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据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重点、难点

  1、重点

  (1)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2)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

  2、难点

  数100以内的数。

  课时划分:(10课时)

  认识整十数1课时;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1课时;

  认识几十几1课时;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1课时;

  数的顺序、单双数1课时;

  比较数的大小1课时;

  多些、少些、多的多、少得多1课时;

  一、认数

  一年级 第一单元

  单元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会数的产生和发展;会正确的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会一个一个,十个十个,五个五个地数数;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

  2、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理解百以内各个数的含义,初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会读、写100以内的数,会用学具表示这些数,会比较它们的大小;会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以及相应的减法;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让学生初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据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重点、难点

  1、重点

  (1)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2)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

  2、难点

  数100以内的数。

  课时划分:(10课时)

  认识整十数1课时;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1课时;

  认识几十几1课时;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1课时;

  数的顺序、单双数1课时;

  比较数的大小1课时;

  多些、少些、多的多、少得多1课时;

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12

  练习目标

  1、通过画图等操作活动,进一步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通过“摆一摆”“找一找”等练习,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

  教学重点

  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教具准备

  点子图,方格纸等。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课文第15页“练一练”的第1题。

  出示题中文字。

  (1)先让学生找一找,这里的哪些字是对称的。是对称的字,在它的下面打个“√”。

  (2)在小组中交流。说一说是怎么找的,并互相检查找得对不对,完整不完整。

  (3)汇报结果。

  通过观察,思考,让学生说一说他们在对称方面有什么区别。看看学生能不能发现其区别,即对称轴的位置不同或对称轴的数目不同。明白有的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不只一条。

  2、请学生说一说对称图形的特征。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体会,主要是抓住两点。

  (1)沿着对称轴对折。

  (2)对称轴左右两边图形完全重合。

  二、专项练习

  1、课文第15页“练一练”的第2、3题。

  第2题:

  第1个图。先让学生说一说画出的图形是不是对称图形,然后找出对称轴的位置。

  第2个图形,要求学生画出对称轴是纵向的对称图形(左右对称)。

  第3个图形。要求学生画出对称轴是横向的对称图形(上下对称)。

  第3题:

  让学生照课文摆一摆,也可以参照课文图形,自己设计新颖的,简单的图形。

  2、课文第16页的第4、5题。

  第4题:

  第一个图形像一座桥或椅子。

  第二个图形像飞机。

  第三个图形像火箭。

  第5题:

  (1)让学生独立尝试练习。

  (2)同伴之间,相互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与画法。

  (3)教师指导,并说明要点。

  (4)针对错误图形,进行分析。

  3、课文第16页“你知道吗?”。

  (1)让学生根据课文图形,判断哪些树木是对称图形。

  (2)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什么?

  三、巩固练习

  1、课内外作业。(课文第18页“练一练”的'第1、2、3题。)

  第1题:

  (1)先让学生猜一猜,并打上“√”;

  (2)用镜子来试一试,进行验证。

  第2题:

  (1)让学生按题目要求试一试。

  (2)把镜子所放的位置画出来。

  (3)说一说,这条线是什么。

  2、实践活动。

  (1)让学生收集一些对称的图形、图案和照片,在班里展览。

  (2)会剪纸的学生,自己动手剪一些简单的作品。

  四、作业设计

  1、把镜子放在虚线上,看看整个图形是什么,再画出另一半。

  2、从镜子中看到的左边图形的样子是什么?画“√”。

  ( ) ( ) ( )

  五、板书设计

  镜子中的数学

  ?猴子捞月》

  把镜子放在虚线上,看一看镜子里的图形和正个图形。

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13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情境中感受乘加乘减算式的具体意义,知道乘加乘减算式都要先算乘法,会计算乘加乘减算式.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进一步积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

  教学重点:会计算乘加乘减算式.

  教学难点:积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

  今天生物小组的同学把他们养的金鱼带到教室里来了(课件显示) 这些金鱼是生物小组的`同学精心培养的,你们喜欢吗?

  问题:他们一共养了多少条金鱼?

  二、 探究

  讨论:要知道鱼缸里一共有多少条金鱼?你是怎么知道的?

  交流:

  (1) 把每个鱼缸里金鱼的条数加起来就可以了(4+4+4+2)

  (2) 先把3个4条相加再加2条。(43+2)

  三、拓展

  你还有其他方法列式吗?

  引导学生发现:如果把第4个鱼缸也看成有4条金鱼可以列出乘法算式44-2。

  问:44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减2?

  四、 归纳

  像43+2这样的算式有乘法又有加法,我们叫它乘加算式;44-2有乘又有减,我们叫它乘减算式,你能看着这两个算式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

  师:在一个算式里,有乘法又有加法,或有乘法又有减法,应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五、 应用

  做教材第12页第1、3、4题

  第1题,你是怎样列式的?(43+1=13)

  第3题,左边有题一共有几人?怎样列式?

  六、 课堂作业

  教材12页第2题。

  七、作业设计

  算一算

  32+4 22+8 14+3

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具学具:

  教科书第8页情境放大图或课件;按例1内容,让学生准备实物卡片,准备6张正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建立平均分概念

  1.情境导入,实际操作

  把6块糖分成3份,可以怎么分?请小朋友们用手中的卡片分一分。

  2.对比分的'结果,特殊中认识平均分 想一想,哪种分法才公平呢? 为什么这种分法才是公平的呢? 每份都是2块糖,同样多。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3.提供素材,通过辨析巩固概念

  二(1)班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同学们正在准备食物,你找到平均分了么?

  4.联系生活,感悟概念

  请你开动脑筋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遇到过平均分吗?

  二、动手操作,探讨平均分方法

  1.读懂题意,理解平均分

  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分一分。 你知道了什么?(分什么?平均分成几份?)

  2.实际操作,应用平均分 (1)自己试着分一分。

  (2)交流分的结果,边分边跟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3.交流分法,提升认识平均分

  三、练习深化平均分的理解

  (一)辨析练习

  1.课本第8页的做一做

  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

  2.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 )盒。

  (二)基本练习

  (1)一共有( )片枫叶,每( )片一份,平均分成了 ( )份。

  (2)如果将这16片枫叶,平均分成2份,每份( )片枫叶。 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11页练习二,第1~4题。

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15

  【教学内容】

  教材第14页例5,及练习三第4~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掌握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具准备】

  教材第14页的例题5的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

  2.分小圆片:教师拿出8个小圆片

  要把这些小圆片分给一些同学,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接着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使学生知道,教师把小圆片先拿2个分给一个同学(教师分的时候要同时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另一位同学),再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三位同学,最后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四位同学。也就是每2个小圆片分给一位同学,分完后问学生:分给了几个同学?学生观察后答:8个小圆片,每个同学2个小圆片,可以分给4个同学。

  师:想一想,刚才老师是怎样分的?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二、新课探究

  1.出示教材第14页的例题5。

  (1)师引导学生理解“每4个放一盘”,说明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4个竹笋)

  (2)用自己的学具动手摆一摆,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有误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

  学生分完后,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四个四个地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

  (3)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是怎样?

  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4)指导算式的写法。

  ①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是表示要分的总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每4个放一盘,就是每份是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的结果是,可以放5盘,5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后面。

  板书,20÷4=5

  ②让学生说一说除法20÷4=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分成了5份)

  ③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0÷4=5

  被除数除数商

  (5)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来计算。并认识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练习;教材第14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

  提问: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每堆几个小圆片?可以分成几堆?(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

  怎样列除法算式?(要摆的小圆片是12个,除号前面写12;每堆6个,除号后面写6;可以分成2堆,等号后面写2。)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2除以6等于3。)再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12按照每6个一份地分,可以分成2份。)

  3.练习。教材第14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说一说每个算式怎么读,以及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你能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出发吗?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再同桌的互相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5页练习三的第4题。

  灯泡一共有12个,每个灯座装2个灯泡,可以装()个灯座,让学生把没2个灯泡用铅笔圈一圈。

  灯泡一共有12个,那被除数应该写几?(12)每个灯座装2个灯泡,表示每几个一份?除数应该写几?(每2个一份,除数写2)可以装()个灯座,商应该写几?(12÷2=6)

  完成后要学生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

  2.完成教材第15页练习三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3.完成教材第15页练习三的第6题。

  要求学生认真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然后再列式,并说明每个算式中,哪一个是被除数,哪一个是除数,哪一个是商,以及算式中每一个部分所表示的意思,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除法来表示平均分。

【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教案03-31

小学数学第二单元小数除法教案10-03

数学 - 小学数学第二册全册教案-第二单元09-29

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09-27

第二单元教案12-17

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精选15篇)02-14

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15篇02-11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二单元教案(1)12-17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二单元教案(4)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