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教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数学教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个位和十位的计数单位,知道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2)能力目标:正确读、写100以内的数,能正确说出每个数的数位和数位上的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能正确地读、写出100以内的各数。
(2)教学难点:能正确说出每个数的数位和数位上的数。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学会了100以内数的组成,现在我想考考大家,听仔细呦
1、(1)()个一是一十,十里面有()个一。
(2)()个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个十。
(3)4个十和2个一组成()
(4)3十和5个一组成()
(5)75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2、从51数到100
3、这节课,老师还请来了一位好朋友和我们一起学习,它是谁呀?(出示计数器)
复习数位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个、十)对!有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有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那么怎么样用计数器表示17?”(指名回答,并上来拨珠子)
“对!因为17由1个十和7个一组成,所以在十位沙上拨7,在个位上拨1。”(并指名回答这样写和读17这个数,可指名上来板书)
4、导入:
“刚才表示的.数都是20以内的数,如果是20以上的数又应该怎样表示呢?谁知道21这样用计数器表示?”(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21由2个十和1个一组成,所以在十位上拨2,在个位上拨一,写作:21读作:二十一)
“其实20以上数的读写和20以内数的读写是一样的。”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100以内数的读数和写数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新课起航
老师买了一些铅笔作为奖品,要奖会动脑筋的爱举手的小朋友,大家能帮老师一起来数数吗?
1、教学例4。
出示2捆铅笔(每捆10支)和4支铅笔。
问:
①我手上拿了几支铅笔?为什么?《有几个十枝和几个一枝。(2个十枝和4个一枝)》
②怎样在计数器上表示?说说你拨珠的理由。《启发学生说出2捆铅笔表示2个十,在十位上拨2颗珠子,4枝铅笔表示4个一,在个位上拨4个珠子表示》
③读一读计数器上的数(指导读)
④写一写这个数(指导写)
2、教学例5。
(1)第一行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读给同桌同学听,教师巡视指导。
(2)第二行第1题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十位上有4个珠子,个位上一个也没有,试问:这个数该怎么写?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这个数十位上是4,就写4,个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写0”。因此写作:“40”读作“四十”。
(3)第二行第2、3题让学生尝试,说给同桌的同学听。教师提问个别同学,集体订正。
教师强调,写数的时候,有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个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写“0”占位,如30、40、50……个位都写“0”。若这些数个位上不写“0”行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及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例6。
(1)让学生在计数器上一个一个地拨,在个位上拨9颗后提问:“再拨一颗是几颗?10个一是多少?在计数器上怎样表示?”学生边拨边回答。(10个一是十,在计数器的十位上拨一颗。)
(2)在十位上一个一个的拨,拨9颗后提问:“这9颗算珠表示多少?再拨一颗表示几个十?10个十在计数器上怎样表示?”
同桌讨论、交流后回答。(10个十是一百,在计数器的百位上拨一颗。)
(3)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在练习本上试着写出这个数,并读一读。
写作:100读作:一百
比一比谁写得整洁、美观。
(4)对着计数器上的数位表,同桌互相说一说,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第三位是()位。每个数位上的数分别表示什么。
回答后打开书35页,填在书上。全班齐读两遍。
教师小结并板书: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进一步理解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的十进制计数法的基本原理及数位顺序表。)
课堂练习
1、(1)接拨珠子,分别用指名答、开火车答、全班齐答等方式。
(2)教师读数,学生听数并动手写数,再全班对答案。
(3)同桌2人合作,一人说数,另一个人在听写本上写数,要写数和读数都要写出来。每人说3个数。
2、练习:第35页做一做第3题。
作业安排
课本第36页第4题。
数学教学教案2
教学内容:
课本第66页至67页教学内容及第67页“课堂活动”中的第1、2、3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角的周角,初步建立平角和周角的概念。
2、进一步认识锐角、直角和钝角,并建立锐角、直角和钝角的概念。
3、认识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4、通过拼一拼、量一量、剪一剪、转一转等活动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平角和周角。
教学难点:
认识周角。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的角有哪些?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回忆认识过的角:直角、锐角和钝角。 师:你们以前是怎样辨别直角、锐角和钝角的? 教师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回忆。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一些特殊角,深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建立直角的的概念。
让学生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尺直角的度数,学生量完后,请几个同学汇报得数,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一个直角是由90°。
2、认识平角,建立平角的概念。
(1)认识平角。
课件演示把两个三角尺的直角拼起来的过程。 课件演示后,让学生也按课件演示的过程把两个三角尺的直角拼起来,并看一看,议一议。 教师指出:把这两个直角拼起来可以组成一个新的角。(课件闪现新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师:这个角有什么特征? 指名回答。 教师指出:像这样,两条边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两个角是平角。(课件闪现下图)
(2)认识平角和直角的关系。
师:一个平角是多少度你知道吗?你是是怎么得到的? 指名口答。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1平角=2直角,1个平角是180°
3、建立锐角、钝角的概念。
(1)测量。
让学生用量角器量出课本第66页下半部分的'三个角的度数,并记录下来。 指名汇报时,先让学生说一说这三个角分别是什么类型的角,再让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2)议一议。
让学生在小组内议一议:图中左右两边的角与中间的直角有什么不同。
(3)交流归纳。
小于90°的角是锐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是钝角. 教师说明:大于180°的角不是钝角.(如181°、200°、220°就不是钝角)
(4)练习。
(课件出示) 把下面各度数所表示的角进行分类。
93° 45 ° 87 ° 99 ° 145 ° 170 ° 181 ° 90 °
4、认识周角,建立周角的的概念。
(1)认识周角。
课件演示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一周组成角的过程。 教师指出: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角是周角。 让学生观察后,指名说一说周角有什么特征?
(2)认识周角、平角、直角三者之间的关系。
师:你知道一个周角是多少度吗? 引导学生推算。
1周角=( )平角=( )直角 。
1周角=( )度
三、操作活动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中的第1、2、3题。(课件依次出示3道题)
四、全课小结
让让学生谈自己学习的收获。
五、作业
练习十三第1、2、3题。
数学教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和不超过100的),会正确口算两位数中两位数。
2、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根据情况选择恰当方法的意识。
重点难点:
1、正确口算。
2、根据情况选择恰当方法。
教学过程:
一、前置性作业。
1、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23+30= 32+28=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教学主题图。
老师:学校组织二年级学生去鸟岛。看,他们多高兴啊!(边说边展示主题图)
老师:仔细观察,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小组交流,并展示。
老师听学生回答,并把主要信息板书出来。
2、教学例1。
继续展示例1图。
小组讨论:二年级有四个班,怎样坐船合适?请你帮忙设计出乘船方案。
两个班坐一条船,有几种方案?
老师:同学们正高兴地上船呢!现在上船的是二(1)班和二(2)班的'学生,
大家想一想,二(1)班和二(2)班能坐下吗?请小组讨论一下。 老师:要想知道二(1)班、二(2)班能不能坐下,应该怎么想?怎样算?请各小组讨论并交流展示。。汇报
3、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并计算,这四个班怎样搭配两条船就够了?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4+21= 15+75= 37+24= 81+11=
2、买一个玩具汽车29元,买一个玩具熊35元,各买一个共需多少钱?
四、思维训练。
一辆玩具汽车29元,小华有60元钱,买两辆够吗?
数学教学教案4
活动目标:
1、运用已有经验进行10以内的数数,初步感知数的守恒。
2、以游戏的情景,感受圣诞节的快乐氛围。
活动准备:
圣诞树、圣诞礼物、任务卡、小动物等等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圣诞节到了,你们有没有收到圣诞礼物啊。
2、今天我给你们没人都准备了一个圣诞礼物,你们想要吗?
二、基本部分:
1、不过,老师准备的礼物是要你们动脑筋找的哦!
2、张老师在你们的椅子下面都放好了任务卡片(点数),你要根据任务卡片去找礼物。
3、我们来看看你找到的是你不是你的礼物呢?(验证)
4、节日里收到礼物真的很开心,快打开看看里面是什么礼物。
5、你们找到礼物开心吗?不过还有一些小朋友他们没有收到礼物,他们一定很伤心的,我们也给他们去准备一份礼物,好吗?
6、我有一张爱心卡片(数字),根据爱心卡片请你把礼物放在袋子里,等一下我们去送给他们。给幼儿再次操作的机会。
7、我们来看看你们装的'对不对,如果不正确他们一定不开心的。(验证)
三、结束部分:
1、你们圣诞节都有礼物了,也给好朋友们准备了礼物。小动物们也很羡慕,看看是那些小动物呢?
2、它们喜欢什么礼物呢?那是不是呢?有多少呢?
3、我们一起来数一数?用了什么办法?看看我的方法和你们是不是一样呢?,(眼睛看,心里数;两个两个数;封闭式数)
4、原来,小动物们的礼物虽然看上去排列方式不一样,大小也不一样,但是我们还可以用好多的方法都是可以数出来的。
四、活动总结:
教学反思:
能通过图片等方式,让幼儿区分中外节日的不同,从而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让每一位幼儿在娱乐中学习,从学习中娱乐。不足之处是没有让幼儿亲手制作小礼物,而是自备小礼物互送。
数学教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知道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用途.
2.了解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
教学重点
掌握制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
制条形统计图的第(2)、(3)步,即分配条形的位置和决定表示降水量多少的单位长度.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我们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统计数据除了可以分类整理制成统计表外,还可以制成统
计图,用统计图表示有关数量之间的关系,比统计表更加形象、具体,使人一目了然,印象深刻.常用的统计图有条形、拆线和扇形统计图(用投影器逐一显示)五年级的时候,我们已初步认识了条形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条形统计图)
二、探求新知.
(一)介绍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及特点.
意义:条形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出长短不同的
直条,然后把这些直条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特点:从图中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教师提问:
l、图中统计的内容是什么?
2、图中画有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请你看看水平射线和垂直射线分别表示什么?
3、每个车间多少人?哪个车间人数最多?哪个车间人数最少?
(二)教学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1、出示例1某地1996~20xx年的年降水量如下表.
年份19xx年19xx年19xx年19xx年20xx年
降水量
(毫米)9208601005670704
根据上表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
2、教学制作方法,师边示范边讲解.
①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教师讲述:要制的统计图有年份和降水量两方面的内容,需要用两条射线来表示.
先画一条水平的射线(向右)表示年份,再画一条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表示降水量.
教师说明:水平射线下面及垂直射线左面都要留有一条空白,因为水平射线下面要注明每个直条所表示的内容,垂直射线旁要注明各直条的数据,两条射线不能画在图纸的中间部位,因为那样会因高度不够画不下,或排不下五个直条.
②在水平射线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教师提问:例1的统计表中有几个年份?那么图中要画几个直条?
③在垂直射线上根据数的大小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教师讲述:年降水量最高的数据是1005毫米,垂直射线的高度要略高于最大的数量.在垂直射线上方要注明单位.
④按照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
教师讲述:为了准确地表示各个数据,还应在每个直条的顶上注明数量.
(三)引导学生看图分析.
1、哪一年的降水量最多?是多少毫米?(19xx年降水量最多,1005毫米)
2、哪一年的降水量最少?是多少毫米?(19xx年降水量最少,670毫米)
3、最多年降水量是最少年降水量的几倍?(1005÷670,是1。5倍)
教师提问:对照统计图和统计表说一说,用哪种方式表示的数抗叵蹈直观?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四、随堂练习
1.某地区20xx年下半年每月降水量如下表.
XXXXXX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条形统计图.
2.下面是某班学生1分钟跳绳成绩的统计图.
3、我国五座名山主峰的海拔高度如下表.
XXXXXXX
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条形统计图.
五、布置作业
1.熟悉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2.19xx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119元,19xx年为275元,19xx年为460元,
19xx年为16xx年,19xx年为6404元.根据上面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用1厘米长的直条表示1000元)
六、板书设计
数学教学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几条对子(对联、对句),能熟读成诵
2、阅读短文《四季的美》,了解一年四季景色的变化及短文的叙述顺序。
3、参加集体讨论,意思能表达清楚,能与别人合作讨论交流,适时适当提出自己的看法,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4、能具体、有条理地写下想对别人说的一件事。
二、教学时数:
(5课时)
三、教学准备:
一年四季的景色图。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完成读读背背。
1、复习学习过的对子,背一背。
2、出示练习的对子,明确要求:
1)、读出韵脚,读出节奏
2)、比一比,谁用最少的时间把它们记下来。
3、学生自由读对子,试着理解对子的意思,背诵。
4、比赛背诵对子
5、交流其他对子,指名学生写到黑板上。
〈二〉、阅读短文,理解内容。
1、独立阅读短文,借助工具书查词查字,理解短文内容。
2、分小组学习,先读短文再说说每个季节的不同景色,教师巡视辅导。
3、小组派代表说说每个季节什么景物最美。
4、讨论说说你认为哪个季节最美?(先说后写)
5、说说短文的叙述顺序。
〈三〉、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谈话兴趣
1、请同学说说校园的环境。
4、导入话题:怎样保护周围的`环境?
〈二〉、联系实际生活,拓展话题。
1、说说自己在日常生活如何做好环境卫生,有何感受?
2、说说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
3、同桌交流、增强环保意识。
〈三〉、小组内讨论:
1、我们应该选择什么环境生活。
2、当清水变浑浊,空气被污染,草坪被践踏,墙壁被涂抹……你有什么想法?
3、对于这种种不文明行为,你准备采取什么行动?
〈四〉、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综合意见。
〈五〉、各小组派代表就本小组的综合意见进行汇报,全班同学评议,说说哪个小组说得最好。
〈六〉、课堂小结
1、如何更好地做好环境保护。
2、作业: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做好环保。
第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作文兴趣
〈二〉、交流启发,拓宽思路
1、全班交流回忆最近自己做过的、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事。
2、向小组成员说说自己最想告诉别人的事,要讲得有条理
3、小组派代表在班上说说自己最想说的事。
〈三〉、读习作要求,明确作文要求
1、选择的事必须是自己做过的、听到的、看到的或想到的。
2、选择的事应该是自己最想对别人说的。
3、事情要写清楚,语句要通顺。
〈四〉、学生尝试作文,教师巡视辅导。
〈五〉、评议学生的范文,提高作文水平。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续完成作文。
2、完成练习册。
数学教学教案7
设计意图:
鲜艳的颜色对幼小儿童的视线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早期掌握多种颜色会促进幼儿认识能力的发展,可以培养幼儿美的情操,陶冶幼儿幼小的心灵。为此,我选择了《颜色的秘密》主题中的教学内容。因为偶尔听到班内孩子哼唱了《粉刷匠》的歌曲,同时结合幼儿心理活动的特点,给我灵机一动,想到以“小小粉刷匠”为主线展开情景教学。其中我创设了三个不同形式的情境展开活动:首先是表演情境,在第一环节“认识颜色”的过程中,我借用《小手拍拍》的歌曲,在一问、一答、一指的的表演中完成第一条目标中的“感知认识红、黄、蓝三种颜色”;其次是实践情境,通过实践,可以帮助幼儿提高认识,而他们也对实践过程、实践结果充满强烈的新鲜感和好奇心。第二环节就采用此策略让幼儿通过操作活动巩固认识颜色。第三环节主要运用了游戏情境,让幼儿在进行“颜色宝宝回家”的游戏中达成了按颜色标记分类的目标。总之,在本次活动过程中,以情境和游戏为主,结合课堂教学活动和认识事物的指导活动,把学习和运用揉合在一起,使孩子在兴高采烈的活动中认识并掌握抽象的颜色,体现了活动的教学情趣性。
活动目标:
1、感知认识红、黄、蓝三种颜色,学习按照颜色标记进行分类。
2、乐意参加数学活动,并能自己动脑完成操作活动。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屋顶分别是红、黄、蓝颜色屋顶的房子;
2、红黄蓝三种颜色纸片若干;
3、颜色片片挂牌人手一个。
活动过程:
一、认识颜色。
1、初步认识红、黄、蓝三种颜色
教师扮粉刷匠边唱边出示红、黄、蓝三座房子:
师: 我是一个粉刷匠,粉刷本领强,我要把那新房子,刷得很漂亮。瞧,粉刷匠在刷新房子,看看房顶是什么颜色的?个别讲述,请两三个幼儿说说;游戏:“那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我来问,你来指出来,唱:小手拍拍,小手拍拍,红色在哪里?请你指出来”幼儿一起指;集体讲述:一起告诉我,这是红房子------)
2、通过操作活动巩固认识颜色。
引导幼儿将颜色片片贴到相应颜色的屋顶下面。
师:“这几座房子还没有粉刷好,要请小朋友帮忙呢!,请你们拿起颜色片片贴到一样颜色的房顶下面,把房子变得更漂亮。”
要求:先看一看,说一说自己拿的是什么颜色的片片,然后边贴边说:红片片刷成红房子(幼儿操作)
3、简单小结,纠正幼儿的错误。
师:小朋友把房子刷好了,你们看看刷对了吗?
二、认识颜色标记
出示颜色标记,引导幼儿观察、认识。
师:哇,红房子、黄房子、蓝房子真漂亮!老师这里有三个颜色标记,红色的叫红标记,黄色的叫——蓝色的叫——
三、按颜色标记回家。
1、分辨自己是什么颜色宝宝
师:“今天我们身上都挂了漂亮的颜色片片,看看高老师身上挂的是什么颜色片片?(幼儿回答)。那我今天就是红色宝宝了。小朋友看看自己身上挂的是什么颜色的片片呢?你就是什么颜色的宝宝(幼儿回答)
2、游戏:颜色宝宝回家
师:“房子刷好了,颜色宝宝要住新房子了。想一想红色宝宝应该要回什么颜色的'家呢?”幼儿回答
游戏:颜色宝宝回家。
我们一边唱一边回到自己的家。教师带领幼儿游戏:“小手拍拍,小手拍拍,房子刷好了,宝宝快回家。宝宝听到快回家就赶紧回自己的家。”
(游戏一到二遍,检查并纠正回错家的宝宝)
3、结束
师:我们幼儿园还有好多地方等着小朋友们去刷,小小粉刷匠们,我们去刷房子咯!唱着《粉刷匠》离开活动室。
活动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我选择了“认识颜色”为题材的内容,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主要通过情境游戏的形式展开活动,从中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在看一看、说一说、玩一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辨别红、黄、蓝三种颜色,并进行分类。从而提高他们的兴趣,并在活动中断粮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由于刚入学的小班幼儿年龄小易学易动好表现,他们在初步认识了红、黄、蓝三种颜色后,对颜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活动中我让幼儿以亲历亲为的方式学习,体验在游戏中学习的乐趣,初步学习将红、黄、蓝三种颜色分类并把相同的颜色放在一起。
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发现,让“粉刷匠”找相应的颜色片片和 “颜色宝宝回家”这两个环节中,我发现幼儿之间的差距还是有的,有的能力强的幼儿会很快找到并贴到相对应的房子上,而有的幼儿却对颜色有点混淆,可以说 “举棋未定”。所以,从活动中我感觉到:根据不同幼儿的能力水平,提供给幼儿的操作材料、对幼儿的活动要求,也应该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尤其对于能力弱的幼儿,操作难度也应相应地降低一点。另外,在活动中孩子们都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我就按着自己的思路来展开活动,没有对孩子的行为积极回应,这是这堂课中老师所缺乏的教学艺术性。今后要在回应幼儿方面更加注意,孩子想说的,尽量让他说出来,孩子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就要给她们充分的学习主动权。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活动,幼儿在轻松活动的环境中基本掌握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此次教学活动过程中幼儿的表现和掌握的程度,也使我受到了启发:数学活动也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创造快乐的学习气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是幼儿在轻松、愉快、活泼的状态下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
数学教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 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数一数、算一算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就在我身边。”
2. 了解学生的数学水平,在活动中使学生对1-20各数有初步的`认识。
3.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观察的能力。
教学重点:
调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有序地观察,体会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就是一名小学生了,我们先一起到校园中去发现数学问题吧。 二、观察图,说一说
在我们的学校里藏着许多数学问题,我们来找一找吧。
1. 观察校门口,你看到了什么?说一说,数一数他们的数量。
2. 请你自己观察学校操场上的同学们在干什么?数一数,你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怎么观察的?学生说一说。
3. 你还想观察什么地方?请你自己观察,说一说。 学生观察说一说,数一数。
4. 请你观察图,你还发现了什么? 校园一共有19名同学,2位老师,3棵苹果树,苹果树上一共挂了14个苹果。
5. 你是怎样指导的?
三、数一数
我们的教室里也藏着数学问题,谁能找到?(你真会观察)
四、课外延伸
数一数你家的物品的数量。
五、课堂小结
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表扬。
数学教学教案9
活动目标
1、根据不同的画面进行讲述,并列出相应的算式,从而感知加减法算式表达的数量关系。
2、培养幼儿积极的思维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积极探索数学活动,乐于讲述探索过程。
活动准备
1、教具:七座房子、三幅画、数字1-6、符号、-、=。
2、人手三幅图片。
活动过程
一、复习巩固:开火车
1、教师:以前我们玩过数字4、5的开火车游戏,今天老师带大家要玩数字6的开火车游戏。
2、嘿嘿!我的火车一点开,你的火车几点开?嘿嘿!我的火车5点开。(集体、个别)
二、情境感知
1、看图学习6的第一组加减法
教师:你们看,火车已经把我们开到新建的小区里,一共有7个小区,有1号、2号、3号、4号、5号、6号小区,
听说小区里有许多美丽的花,这么漂亮的小区你们想不想进去参观参观啊?
2、这7个小区里分别有三副图片,请我们小朋友分别用三句话来讲述图上的'事情,
要是谁能正确的说出这事情的话就能顺利的进入小区。你们愿不愿意来说一说?
3、幼儿第一次探索操作---看图讲述
(1)提问:请你来说一说,你选择到几号小区的?里面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花盆里有5朵红花,1朵白花、花盆里一共有6朵虎)
集体验证,并集体把这件事讲述。
(2)分别请到其他小区的小朋友来讲述
(得到大家验证后,再集体讲述)。
(3)小结:呀,我们小朋友真能干,一下子就能把7个小区里的事情讲的很清楚了,赶快表扬表扬自己。
4、幼儿第二次探索操作---边讲述边列出算式
教师:刚才是让小朋友分别讲了7个小区里的事情,现在让小朋友根据刚才讲的事情
分别用一道算式题把它记录下来。
(1)交代幼儿操作要求
(2)提问:这件事你用一道什么方法的算式记录下来?为什么用加法算式?
(3)请一位小朋友上来边讲边记这道加法算式。
(1+6=7)大家一起把算式读两遍。
(4)除了用这3数字列出一道加法题,还可以用这3个数字列出其它题目吗?
幼儿依次类推,分别得出其他三个算式。6+1=7、7-1=6、7-6=1。
再次把算式认读两遍。
三、体验理解---互换规律
1、请幼儿观察这些算式题,他们有个小秘密?看谁先能找出秘密来。
2、小结:1+6=7、6+1=7数字相同,位置不同。但总数不变,
所以看到1+6=7,马上就想到6+1=7。我们把它称做为朋友题。
同样看到7-1=6,马上就想到7-6=1。我们也把他们称做为朋友题。
3、练习互换,老师拿出题卡。
请我们小朋友马上说出他的朋友题是谁?
1+6=7(6+1=7)、7-1=6(7-6=1)
四、活动结束
数学教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和操作,使学生理解求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知道乘法算式的含义.
2.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会正确地读出和写出乘法算式.会正确地叙述乘法算式的意义;还要会用学具摆出乘法算式的含义.
3.培养和训练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的能力;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
知道乘法的含义,了解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教学难点
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算式:4+6+9和2+2+2.
(1)要求学生找出这两个算式不同的地方在哪里?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2+2+2这道算式的加数是相同的',那么2就是这个算式中的“相同加数”(板书).
(2)数数看是几个2相加?(3个)
2.出示算式:5+5+5+5.
提问:这个算式中的加数相同吗?这个算式中的相同加数是几?几个5相加?
3.要求学生说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
教师小结:这些算式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板书)
4.设疑:2+2+2是3个2相加,那么4个2相加,怎样列式?5个2呢?50个2、100个2、1000个2相加呢?
揭示:用加法列式,算式很长.
5.引入:今天我们学习一种简便的方法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能使这些很长的算式缩短.这个方法叫乘法(板书).
教师出示教具加号“+”,然后向右旋转成乘号“×”,贴在黑板上.
6.介绍乘号“×”及其写法.
二、进行新课
(一)教学2×3=6.
1.出示小花图.
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
例5 桃子图 例6 4×3-2=
一共有多少个桃?
3+3+3+2=11 3×3+2=11
(1)先出示2朵.提问:你们看,这是几朵小红花?(2朵)我们把2朵小红花看成一组.然后再出示2朵,又出示2朵.
(2)提问:一共摆了几组小红花?(生:3组.)求一共有多少朵小红花,用什么方法算?怎样列式?(板书:2+2+2=6)
2.教学用乘法计算.
(1)这道算式中的相同加数是几?(生:相同加数是2.)写乘法算式时先写相同加数“2”,再写乘号“×”.
(2)数数看这是几个2相加?(板书:3个2)乘号后面写“3”,这个3叫做“相同加数的个数”.(板书算式:2×3=6)
3.教学读法.
这个算式怎么读呢?(板书:读作2乘以3)教师带读,再要求齐读.
4.巩固意义.
提问:
(1)2×3里的2在加法算式中叫什么数?相同加数写在乘号的哪一边?
(2)这个3怎么得来的?它在加法算式中叫什么数?写在乘号的哪一边?
(3)2×3表示几个几相加?
(二)教学3×4=12.
1.指导学生摆小正方形:竖着摆,每3个为一组,摆4组.
2.提问:
(1)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形?用加法算怎样列式?
板书:3+3+3+3=12.
(2)这个算式能写成乘法算式吗?写成乘法算式,乘号前面应先写几?乘号后面应写几?板书:3× 4 = 12
(3)这个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板书:4个3)
(三)教学4×5=20.
1.投影出示:
提问:求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用加法算,怎样列式?
2.尝试:请小朋友试一试把这道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
板书:□×□=□
指名填写并讨论:乘号前面为什么写4?乘号后面为什么写5,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四)比较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
1.请同学们观察比较刚才我们写的三道加法算式和三道乘法算式,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每组里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哪种方法计算比较简便?简便在什么地方?
2.小结:通过比较我们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以后我们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要用乘法计算.(板书:求几个相同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五).改写练习
1.将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3+3+3
4+4+4
5+5+5+5+5
2.讨论:8+8+8=3×8,对不对?应改怎样改正?
3.将乘法算式改写成连加算式.
3×8 8×3
4.课前我们讲的50个2、100个2、1000个2,怎样改写成乘法算式.
5.算式4+6+9,能否改成乘法算式?为什么?
小结:只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才能用乘法计算.
(六)质疑.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1)3×4读作( )乘以( ),表示( )个( )相加.
(2)4×3读作( )乘以( ),表示( )个( )相加.
2.看演示图,叙述图意,再说出乘法算式.(用投影演示)
(1)苹果图:有5个盘子,每个盘子放3个苹果.
(2)苹果图:有3个盘子,每个盘子放5个苹果.
(3)青蛙跳格图:第一回,每次跳5个格,跳3次.第二回,每次跳4个格,跳4次.(学生回答后,再问一问4×4前面的4表示什么,后面的4表示什么.)
3.“送信”游戏.(详见探究活动)
四、课堂作业
1.看图先写加法算式,再写乘法算式.
2.把乘法算式与加法算式用线连起来.
3+3+3+3 8×2
9+9+9+9+9 3×4
7+7+7 9×5
8+8 7×3
3.写出乘法算式,再用圆形纸片摆一摆.
2个4连加; 4个2连加; 3个5连加; 5个3连加.
五、质疑归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1.凡是在加法算式中,每个加数都相同,就可以把这个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数学教学教案11
设计意图:
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形式,幼儿游戏中蕴藏着发展的需要和教育契机,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基于这一理念,我把猜想游戏定为该教案的主要游戏形式。同时,中班幼儿注意集中时间短,如果注意对象单调无变化,不符合幼儿兴趣,注意的稳定性就小,为了让幼儿“复习10以内的数”这一抽象的数学概念,我设置除了以猜想游戏的形式,我还设置了情境化,采用水果娃娃这些幼儿生活常见的事物来引起幼儿的注意。从猜水果娃娃的数字、给水果娃娃的数字排序、点数结合拼水果、运水果等环节,让幼儿在猜猜、想想、看看、数数的轻松的游戏中自我探索复习10以内的数。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提高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在猜猜、想想、看看、数数的游戏中复习10以内的数,体验相邻两数的数差关系。
2、在观察水果和数字的同时,培养对事物的专注、记忆能力。
3.愿意倾听老师与同伴的讲述,能按要求进行操作活动。
活动准备:
教具:课件;学具:水果的背面有圆点和数字,塑封条。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水果,引起兴趣。“这是谁呀?小熊在果园里摘了许多的果子,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些什么水果?”(苹果、梨子、草莓、香蕉、樱桃、菠萝)我们来数数,一共有几种水果娃娃呢?6种。
二、水果游戏
(一)猜猜水果身上的数字
1、这些水果要和小朋友玩个猜数的游戏,每个水果的身上都藏有一个不同数字,而且这些数字是在5—10之间的,你们知道5—10之间有哪几个数字呢?
A、苹果说“我是5—10之间最小的一个数字?我的数字就是5”。
提问:“苹果的数字是几?为什么?刚才苹果怎么说的?
B、梨子说“我比5多1”,谁知道这个数字是几呢?6
C、香蕉娃娃说“我比7多1”,那是几呢?8
D、草莓娃娃说“我比8少1”那是几呢?7
E、“你们看看5————10数字中还剩下哪两个数呢?9和10,那樱桃和菠萝谁是9谁是10呢?”
樱桃说:“我的数字比菠萝小,谁能告诉大家是几?9那菠萝娃娃是数字几?10
2、现在老师看看你们记住了没有,师指认每个水果娃娃,让幼儿说出背后的数字。
提问:你是怎么记住的?
3、猜猜少了哪个数?
现在老师任意拿走一样水果,问少了几,是什么水果,重复指认水果和数字。
(二)给水果排排队
1、水果娃娃后面的数字都出来了,那现在水果娃娃想考考大家,想请你们按照水果娃娃身上的数字来排队?谁愿意来排队。
2、幼儿上来为数字排队,说说你是按照什么顺序排队的?
3、这个小朋友是按照从小大的顺序来排队的,那么你们想不想看看后面的水果会按照什么来排队呢?
4、小结:水果是按红黄红黄的规律来排的。
5、还有没有不同的排法?那水果会是按照什么规律排队的'呢?
三、拼贴水果
1、教师讲解作业。
小熊在果园里还摘了许多的果子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这儿有一张带有圆点的卡片,看看上面的数字是几?数数看上面有几个圆点,那够吗?除了看数字外,还要看看卡片的颜色相不相同,这下对了,猜猜老师手里的会是什么水果呢?
2、幼儿动手拼水果。
现在请小朋友也取一张有圆点的卡片,数数有几个圆点,再找它的另一半,看看颜色对吗?反过来就是一个水果,你别说出来,呆会让我来猜猜好吗?
3、教师评价作业。
你们都拼好了吗?谁愿意让我来猜猜你的水果是什么?当老师猜出幼儿的水果后,让幼儿把水果送到第几辆卡车上去,游戏重复几次。
四、品尝水果
小朋友今天真能干,和水果一起完了猜数的游戏,那老师想请大家一起品尝美味可口的水果。
活动反思:
这节课上下来,感觉选材还是比较好的,比较贴近生活,而且课堂上内容大部分孩子都会。只是我自己觉得又要白板,又要兼顾小朋友课堂上的呼应,所以感觉离孩子有些远。另外,由于我选择全班小朋友上,所以纪律不是很好,到操作部分,有的孩子第一次看见投影仪,很新鲜,一直跑到投影仪处张望。同时,听课的老师也向我提出了几点建议:水果的对话可以录在课件里,不需要老师一直说。
数学教学教案12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周长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测量和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建立周长的概念,理解周长的含义。会测量计算以长方形和正方形为主的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并拓展研究不规则平面图形的周长的测量计算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建立周长的概念,能指出各种平面图形的周长并会测量计算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是教学重点;正确、深刻地理解周长的含义是教学难点。注意设计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小组讨论等学习形式来强化对周长的理解,让难点在不经意中获得突破。
三、教学意图和教学思路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体现做数学、玩数学的活动性和趣味性,感知先行,凸现探究过程。具体做到两个拓宽:拓宽周长概念的外延,拓宽周长的测量计算方法。教学过程中尽力把绣球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争、去辩,在悟中得法。教学思路:从生活情境中引出周长概念+通过指和描理解周长概念十通过测量计算三角形和一般四边形的周长巩固周长概念并铺垫测量计算周长的一般方法+探究测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一般方法+探究测量计算不规则平面图形周长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师生沿着操场的边线绕操场跑步一圈。
1.体验中引出周长。沿着操场的.边线绕操场跑步一圈(板书一圈、边线)、让学生比划路线,描述多少是一圈、什么是边线、贴平面图,让学生用粉笔画跑步的路线,强调起点、终点、操场一圈边线的总长度、操场的周长。(板书周长)
[评析: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赋予《周长这一知识点以现实意义。这样学生的学习得到了感性材料的支撑,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中学生也很容易进入角色。此外,本节课把《周长》描述为一圈边线的总长度,简明易懂,充分体现了周长这一数学问题的现实性。》
2.操作中理解周长。
(1)指导学生找出身边物体的周长、指出课本封面的周长。(电脑显示给予确认)
(2)让学生指出下面图形的周长。(多媒体随后显示)
〔评析:采用学生身边的、熟悉的或感兴趣的材料作为研究素材,增强学习的亲切感。通过指、描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操作中理解周长,而多媒体的效果使周长是什么更加清晰明朗。〕
3.测量计算中深化对周长的认识。
(1)(多媒体显示老鼠和兔子分别绕三角形、四边形的草坪跑步一圈)
提问:谁跑得多?比什么?怎么能知道它们各自的周长呢?(板书:测量计算)
[评析:多媒体的动态显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上的数学问题很快变成学生自觉探索的问题。]
(2)在作业纸上测量计算三角形、四边形的周长,再组织小组汇报。(强调:所有边长的总和)
[评析:通过练习获得测量计算平面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为探索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方法奠定基础。]
(3)测量更多边形的周长,总结强调周长即一周边线的总长度。
4.引导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1)出示方格纸上的正方形、长方形,要求测量计算并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
(2)巩固练习。正方形的边长为2分米,计算一个正方形的周长和由这两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强调:计算的应是有关图形一周的总长度。
[评析:通过这一变式练习,使周长即一周的总长度得以巩固,进一步强化了对周长含义的理解。]
(3)测量并计算周长。(出示下面的图形)
5.合作解决问题。测量计算出硬币和树叶的周长。
[评析:对周长的理解不局限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等规则平面图形中,避免了学生生搬硬套,产生思维定势。把周长拓展到不规则平面图形中,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更加深刻,并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数学教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用乘法、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本第115页的第11、12题,练习二十五的第14~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乘法、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运算。
2、了解用乘法、除法可以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出示口算卡)。
50×10 8×200 400×310 5×6
800÷ 8 25÷5 204÷2 55÷5
2、计算。
(1)20×30×7 (2)50×6×12 (3)400÷8÷5
(4)450÷6÷3
要求:
(1)学生独立计算。
(2)汇报结果,并说一说计算的步骤、方法。
(3)全班交流评价。
二、要点复习
1、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图书馆里有16个书架,每个书架有5层,每层放8本,书架一共可以放几本书?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出示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2)根据题中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计算。
(3)在学生解答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有目标地启发,引导有困难的学生达到基本要求。
(4)鼓励学生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和问题,选择正确的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一般情况下学生解答方法有:
8×5×16 8×(16×5)
=40×16 =8×80
=640 =640
(5)组织交流。
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
②各小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2、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某送奶站共有3个送奶小组,每个小组有4人。每天要送牛奶816份,每个送奶员要送多少份?
(1)学生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
(2)启发、引导有困难的学生达到基本要求。
(3)组织交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
②各小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说明每-步解决了什么问题
(4)教师小结。
三、课堂活动
课本第115页的第11、12题。
让学生了解题意,根据题目中绘出的条件和问题,选择正确的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
四、课堂作业
课本第120页的第14、15、16题。
数学教学教案14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38—39页
教学目的:1、在活动中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厘米、米的认识;
2、学生掌握正确的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初步形成对周围一些事物的量化概念;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渗透简单的统计思想。
教学重点:学生掌握正确的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
教学难点:在活动中渗透简单的统计思想。
教学准备:身高测量器一台,身高尺5个,卷尺若干,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比划出1厘米大约有多长?1米大约有多长呢?
猜一猜讲桌大约有多长?窗户的宽大约是多少?
二、活动
1、验证猜想,总结方法。
①分组测量讲桌长,窗户宽。
②汇报测量结果。
③师:为什么结果会不一样?学生分析原因。
④小结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尺要拉直放平,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我们测量出的结果。
2、测量身高,渗透统计思想。
① 猜猜同桌的身高。
② 他的身高到底是多少呢?
③ 介绍测量工具。
④ 生介绍测量方法并示范。
⑤ 分组测量每个同学的身高,记录数据。
⑥ 完成统计表并观察,从中能了解到什么内容?
⑦ 讨论:我发现自己长高了。(课题)知道某位同学的身高是多少;哪个高度的人数最多。
3、自由测量
① 启发:你还想测量什么?
② 生自由发言。
③ 讨论:怎样测量步长和手臂伸开的长度?
④ 分组自由测量,记录数据。
⑤ 汇报测量结果。
三、小结
今天这节课开展了哪些活动?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随着新数学课程的推行,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学习数学时的感受和体验,重视合作交流。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课堂上的活动会增多,学生也会更多地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交往来进行学习。而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怎样进行合作式学习。我们的学生不缺乏聪明的头脑和灵巧的双手,但是独生子女的特殊生长环境,使他们自幼就不善于与同龄人合作。让学生从小就学会合作,是帮助他们适应新的学习方式,乃至适应未来高度合作化社会的重要一步。
在此,笔者以数学实践活动课“我学会测量了”中的两次小组活动为例,谈谈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的认识和实践。本课改编自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三册(人教版试用修订本)的实践活动课“我长高了”。
一、第一次小组活动
【课堂实录】第一次小组活动是测量课桌宽度、门窗宽度和黑板长度。学生按每组6~7人,分成8组。3个组测量门的宽度、3个组测量窗户的宽度,2个组测量黑板的长度,并且记录测量结果,布置完任务后,学生都十分兴奋,个个跃跃欲试,希望马上开始动手。
教师提出:请每组同学先讨论一下每个人做什么,然后再测量。
学生叽叽喳喳地讨论一番后,汇报了计划。有的组让每个人都量,于是他们讨论了顺序,即谁先量,谁后量;有的组指定了两三个学生,由他们专门负责测量和记录。
在随后的测量活动中,有的组行动有序,速度较快;有的组,几个学生争抢着做记录、做测量,出现了混乱;有的组,个别学生显得离群;有的组为测量结果不同发生了争执。
测量结束后,教师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立刻说了起来,情绪很激动。
学生首先反映出来的是组织问题,这可从学生的发言中看出。
【课堂实录】第一个发言的学生说:“有的同学老是抢,搞得很乱。”学生们纷纷附和。
教师问:那应该怎么办呢?
有的学生说:每个组应该量之前就商量好谁先谁后。
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大家应该按我们说好的做,不能抢。这样才能量得快。
有的学生说:对,越抢越慢,应该排队,按顺序来做。
还有的学生说:不能插队(加塞),组长应该管管那些插队的人。
通过这些话可以看出,学生们都已经感觉到秩序的重要性和人人遵守秩序的必要性,并且开始自发地寻求管理。这正是开展活动的目的之一。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不是单靠教师苦口婆心的说教就能完成的,而是更多地需要在实际活动中自然地进行,使学生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甚至是碰撞中得到锻炼。
学生反映出来的第二个问题是分工问题。
【课堂实录】教师主动问一个在活动中显得离群的学生有什么感受,为什么老站在旁边不动。
他说:我想量,可是组长不让我量。总是让××和×××量,别人都量不到。
他的组长解释道:他量得很慢,所以我就让量得快的同学量。不然我们组就会很慢。
教师问其他学生:你们觉得这样好吗?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的分歧很大。
有的学生说:“应该让每个人都量,一人量一次。这样才公平。”这句话在很多学生中激起了共鸣,他们大多是没有被指定做测量记录的学生。
也有的学生支持组长的意见:“要是每个人都量,时间就不够了。”这个观点也得到了部分学生的认同,不过人数相对较少。
还有的学生想了折中的办法:“没量到的人可以下课量。”
学生虽然年幼,但是他们已经开始思考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但即使是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公平和效率往往也是一对矛盾。在此时,一个理智的教师不应该绝对地支持某一方,而反对另一方。
【课堂实录】经过短暂的思考,我对学生说:“我们搞测量不是为了争速度第一,而是为了让大家都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本领。所以,只要时间足够,就应该让每个人都量。量得慢的同学,大家可以帮助他,使他能快一点。当然,如果实在是没时间了,那就只好下课再量了。”
学生反映出来的第三个问题是协调问题。
【课堂实录】在这次活动中,对同一个对象的测量,一些学生结果不同。于是教师请学生们说说是怎么协调解决的。学生说他们一开始争论得很厉害,后来看哪种结果同意的人多,就写哪种。
教师认同这种协调方法,同时指出:“由于每个同学的尺子不是完全一样的,有的尺子每小格长一点,有的尺子每小格短一点;而且有的人拉得紧一些,有的人拉得松一些,所以量出来的结果可能有点不一样。如果不知道哪种结果更准确,可以在结果前面写上‘大约’两个字。”
综合学生的发言可看出,测量方面出现的问题较少,学生的感受主要是围绕着活动的组织和安排说的。这说明刚步入二年级的他们,由于对合作中的组织、分工、协调等问题都很陌生,缺少合作经验,所以虽然事前有计划,但是考虑得不全面,在活动中暴露了很多问题。待到回顾时,这些问题自然成了他们讨论的中心,引发了他们对其产生原因和解决方法的思考。此时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学习怎样发挥小组集体的力量,怎样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二、第二次小组活动
【课堂实录】第二次小组活动是测量身高、两手伸开的长度及腰围。在此之前,学生从来没有动手做过这三项测量,因此教学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知道身高、两手伸开的长度和腰围的意思,测量的方法以及测量时需要的人数;第二步,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并填表记录。活动时仍然是按6~7人一组,分成8组,2组学生测量身高,另3组学生测量腰围,另3组学生测量两手伸开的长度。布置任务后,学生分组讨论测量时的分工、顺序等等。
这次测量前,学生讨论得很认真。虽然这次测量,对他们的吸引力更大,但是他们并没有像上次那样急于开始。可以看出,他们吸取了教训,开始重视分工、排序等组织工作了。
【课堂实录】讨论后各组汇报了自己的计划。这次的计划比上次周密完整。有一个量身高的组,让学生按座位顺序排队,第一个学生给第二个学生量并记录,第二个学生给第三个学生量并记录……最后一个学生给第一个学生量并记录;另一个量身高的组,由一个人拉动身高测量仪上的横杆,一个人读数,一个人记录,其他人按顺序排队受测,受测完了在旁边观看、帮忙或者回座位休息。量腰围的组和量两手伸开长度的组,分工情况比较多样。有的组分成了更小的组,每2人一组,互相测量,各自记录;有的组,由一个人专门量,一个人专门记,其他人受测完了,可以互相自由结合再量一次;有的组让每个同学轮流做测量和记录。
汇报后学生开始活动。
教师观察发现,基本上各组都按计划进行活动,效率有所提高,组织比较周密,分工比较合理,几乎没有无所事事的离群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心平气和地协商解决。有的组甚至称得上是井井有条,忙而不乱。和第一次测量活动相比,进步很明显。
【课堂实录】在回顾时,学生们大多认为这次活动比上次好,没有人插队,争吵少了,也没有人抱怨分工不公。此外,还有一些学生,谈论了他们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一个学生说:量两手伸开的长度时,皮尺零刻度那边容易掉下来,我就请那边的人捏紧一点,这样就行了。
一个学生说:一个人量腰围不好量,我就叫被量的同学自己把皮尺头按住,这样就好量了。
还有个学生说:×××同学辫子太高了,横杆压不到头顶。应该把辫子弄低一点,不然量不准。
我们将前后两次活动进行比较,不难看出,当学生的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增强了,活动就会变得有效起来。学生不再被混乱、冲突的人际关系所干扰,注意力集中到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这个主题上,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能在合作中被有效解决。正因为如此,所以在第一次小组活动后学生们埋怨秩序,抱怨分工,而在第二次小组活动后,不但没有了这些不满,反而能够提出“辫子太高影响身高测量”的发现。
其中的道理不言而喻。协调、活泼的合作关系总是能提高工作效率,激发学习热情,刺激灵感的火花,使每个人发挥出更多的聪明才智。正如人们常说的1+1>2,一个和谐、生动的集体,它的力量远远大于所有单个成员的力量之和。
因此,我们的学生应该从小学会在集体中工作、学习,在交流合作中国共产党同成长,防止自我封闭。要知道,未来的社会是一个高度合作化的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分工的高度精细,使得不论是个人、地区,还是国家,都只有与外界进行合作,才能得到发展。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有合作,才能进步,这是世界发展的主流趋势。教师应该把合作式学习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考虑,为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避免教育中的短视行为,减少闭门造车式的盲目操作。
数学教学教案15
闽侯实验小学 执教老师: 陈春华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88-89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数,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学会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的学习,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的知识打下初步基础。同时,小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较广泛,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教学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过程。”从学生生活实际来看,学生对小数并非一无所知。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较多的购物经历,学生最熟悉的小数就是商品价格。但是,学生在此积累的关于小数的认识还属于“街头数学”,我们的数学课堂,需要建立在“街头数学”的基础上,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关注学生从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的理性认识,即让学生获得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生学习特点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北京奥运会及福建人何雯娜的一些信息,唤起学生对已有小数表象的回忆,从而形成原始的感性认识,进而引出小数。同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爱乡的情怀。
2、联系经验,学习读写
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试读小数,自己进行分析、判断。由于在四年级还要具体认识小数,所以在这里只是对小数的读法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初步感知该如何读小数。
3、理解生活中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1)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意义。由于学生平时逛超市的购物经验,所以孩子们对小数尤其是表示价格的小数并不陌生。所以通过课件展示商品价格,放手让学生试着填写价格表,再说说自己收集的商品价格表示多少,最后引导学生知道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元”,右边第一位表示“角”,右边第二位表示“分”。让学生产生对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意义的感受。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也是放手通过“做一做”形式让学生自己去感知。
(2)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意义。1分米、1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米是在第五册已经学过的知识,不是本课的重点,而把分数写成小数是一种规定,不需要孩子们去探究。因此,在教学用“米”作单位的一位小数时采取接受性的学习方式,而在教学用“米”作单位的两位小数时采取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通过一步一步引导,让学生明白小数点左边表示“米”,右边第一位表示“分米”,右边第二位表示“厘米”。学生就会很快明白小数在长度单位中的实际含义,以及初步感知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4、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通过课件展示奥运会开幕式上姚明与抗震小英雄林浩一起出场的画面,吸引学生的眼球,再通过猜一猜、写一写、说一说,以及紧接着的介绍自己的身高、猜老师的身高,既是巩固小数读法与意义,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数感,形式活泼,吸引学生。
同时,注重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通过课件适时地展示小数的发展历史,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对后续学习能起到激励的作用。
5、总结评价,促进发展
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用小数的形式评价自己的学习行为,既关注了学生情感的需求,让学生体会到学会知识的快乐,又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求知欲。
预设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
2、在合作与探究过程中认识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小数,会读写小数。
2、会用小数表示简单的米数和元数。
教学难点: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教学预案: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介绍有关奥运会中的数据
北京奥运会我国荣获51枚金牌。福建小将何雯娜,以总分37.80 为中国夺得奥运历史上首枚蹦床金牌,实现了历史突破。 何雯娜,20岁,身高1.61米, 体重49.5千克。在比赛中她空翻高度惊人,最高蹦达8.65米。她的成功,使全体福建人为之欢呼雀跃。
2、引出课题
二、联系经验 学习读写
(一)读一读
尝试读——分析比较——总结提升
(二)写一写
介绍书写——收集典型作业——展示——评讲
(三)说一说
1、出示商品与价格,说说这些商品的价格是表示几元几角几分。
2、介绍课前收集的商品价格。
3、小结
小数点的左边是表示多少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表示几角,第二位是表示几分。
(四)忆一忆
超市中的商品价格都是用小数表示,请你们回忆一下在日常生活中,还在哪里见过小数?
三、突出重点 理解意义
(一)、教学用“米”作单位的一位小数
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几分米?1分米是几分之几米?这十分之一米还可以用小数表示写成0.1米。
1分米、十分之一米、0.1米表示的长度相等吗?所以这句话可以用一个式子来表示:(板:1分米=1/10米=0.1米)
0.1米有1米那样长吗?所以小数点左边写0,小数点右边的1是表示1米还是1分米?
(二)、教学用“米”作单位的两位小数
(三)、自主理解以“元”作单位的一位、二位小数的含义。
(四)、观察比较 发现规律
像0.1 、0.2、 0.5 、0.8 、0.9这样的小数,因为小数部分只有一位,我们把他们叫做一位小数。其实一位小数表示的都是什么样的分数呢?
像0.01 0.06 0.10这样的小数,小数部分有两位,我们把他们叫做两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的都是百分之几。
四、实践应用 巩固提高
1、理解“何雯娜身高1.61米”、“空翻最高达到8.65米”中两个小数表示的意思。
2、改写姚明身高和抗震小英雄林浩的身高。
3、介绍自己的身高。
4、用小数猜老师的身高。
5、介绍小数发展的历史。
五、总结评价 促进发展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如果把这节课的最佳表现定为1分,你能得到多少分呢?请用一个小数来表示。
教后反思:
数学新课程的实施,积极倡导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参与。要达成这一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努力走进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想学生所想。
首先,我个人认为本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把握的比较好:
1、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本节课在教学中,本人充分地展示生活中的数学。从新课引入到新课的展开,再到练习巩固,无不结合生活实际,从学生自己“看到过”、“用到过”、“听到过”、“查到过”的经历中,唤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使学生初步感悟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比如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奥运会及超市中的商品,介绍自己收集的商品价格,介绍自己的身高等,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承载着小数,现实中孕育着小数,体现了新课程重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理念。
2、借知识经验促正迁移。
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与他们所学的知识是密切相关的,本节课通过鼓励学生读小数和启发探究式教学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和相关基础知识,使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本次课堂中发挥了积极的正迁移作用,不仅使学生学会了知识,同时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
比如,小数的读法,学生似曾相识,通过分析比较学生中产生的两种正误读法,唤醒生活经验,并借整数读法形成知识经验的正迁移,明确小数的'正确读法。再比如,运用1米的直尺这一学生熟悉的实物,根据米和分米,厘米间的进率,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通过板书和课件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经过“观察-猜想-尝试-初步认识-运用-总结-深化理解”这一系统过程,顺利完成了由整数、分数到小数的自然过渡。并通过拓展练习,提高了学生将理论认识升华为实践的能力。
3、还学生课堂的主动权。
本课在教学中,充分的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自主地建构起小数与分数的联系,进而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认识了小数,明白了小数的含义。通过读、想、议、说等活动,使学生在动口、动脑中参与了学习过程,为学生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对于难点知识,本人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去完成,真正起到了“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不仅把学习的时间、空间留给了学生,而且教学内容得到了多次的反馈强化,拓展了知识的宽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
同时,整节课没有教师的说教,只有师生间的探讨和学生间的交流、讨论;没有教师的尖刻批评,只有教师激励性的评价。语言生动简练,及时捕捉学生学习的错误,机智地加以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新知,在愉悦的氛围中提升了数学素养。
其次,整个教学中本人感到在“巧用生成资源”方面,本人做得还不够,比如,在巩固练习环节,当出示何雯娜蹦床最高过到8.65米,让学生说说“8.65米是表示多少时,一个学生说成865米,此时本人只是简单地纠正学生的错误,如果课堂中巧妙地说:“看,对面的那座山才八百多米高,何雯娜能蹦那样高吗?那她岂不是成了孙悟空?其实8.65米只比我们的两层楼高一些,那8.65米应该表示多少呢?”通过如此引导,想必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仍会努力建构和谐氛围,创设合理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获得新知,真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数学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设计教案02-15
数学教学具体教案08-25
数学教学评优教案《统计》12-17
小学数学教学备课教案01-13
数学教学设计教案15篇02-15
大班数学教学活动教案02-14
中学数学微格教学教案12-17
小班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06-27
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