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通用23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
教学内容:
人教版第十册27~29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实物观察和电脑演示,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能力目标:小组合作,经历探究长方体特征的全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各种有效活动,提高学生动手操作、有序的观察的能力,初步了解一些研究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在活动中自主构建数学知识,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难点:建立空间观念,形成表象。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2个(其中一个两面是一正方形的长方体)、尺子、报告单、制作好的灯笼一个。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图形王国里开演唱会,下面该谁出场了呢,让我们大声说出它们的名字欢迎它。
生:长方体。
师:那长方体是不是平面图形,(不是)那是什么图形?(立体图形)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学生列举)
看来生活中的物体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研究长方体。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探究、发现
1、初步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看一看,摸一摸,并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然后汇报摸的感受。)
生:有平平的面,还有边的角。
师:把你手中的长方体举起来,说一说什么地方是平平的?还有你说的边和角都在哪?
师小结:长方体上这种平平的面叫做长方体的面,把两个面相交的叫做长方体的棱,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师边摸边说)
电脑演示。
师:现在教师要考察一下你们这段知识掌握的怎么样,注意观察,我摸到长方体的哪个部分,你们就快速说出它人名称,好吗?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说明:这个活动环节是让学生摸长方体,使他们对长方体的表象有所了解,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长方体的点滴认识充分激活。面对长方体的物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进入新的学习状态。
2、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现在我们将要研究长方体有哪些特征。大家可以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研究时可以利用桌上的材料,加上你的巧手,做出一个或两个长方体,在做的过程上,各小组要齐心协力,然后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看看你有什么精彩的发现?并将你们的发现填在报告单上。
附表
面棱顶点个数形状大小关系条数长度关系个数长方体
(设计意图说明:这个环节我提供了大量的制作材料,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愿望制作长方体,让学生调用直观感知、生活经验、做中观察,做中模仿、做中探索、做中发现,做的过程将实物、表象、模型建立联系,对特征有浅表的认识。)
师:现在哪个小组愿意派代表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是怎样发现的?
师:你想先说说面、棱、顶点,哪个部分的特征?
生:长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师:你能说说是怎么数的吗?举起来数一数。(上、下、前、后、左、右)
大家对他的方法进行一下评价。数得好不好?
师:同学们在数图形的时候要做到有规律,这样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我们大家也一起来摸一摸,数一数。
师:你还发现有的长方体的面是正方形的。你能把这样的长方体举起来让大家看看吗?用手指出来哪个面是正方形?那这个长方体上有几个面是长方形、有几个面是正方形?
师:你有没有找到这样的长方体?举起来看看。(板书: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师:继续汇报。
生:相对的面大小相等。
师:你能指一指哪两个面是相对的?
那你是怎样知道这两个相对的面面积是相等的?
生:我是用尺子量出来的,量出这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发现相等,说明它们的面积相等
师:长方体有几组这样相对的面(3组)哪三组你能上台指出来吗?
学生回答,电脑演示。(板书: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师及时表扬鼓励)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一个长方体放在桌面上仔细观察,在同一个角度最多能看到它的几个面呢?
它的前面是个什么形状?它的上面呢?也是一个长方形,由于观察角度的原因,使它看上去象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右面也是这样的。其实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呢?为了让同学们看得更清楚,我们一般添加3条虚线,画出它的透视图。这样就可以更清楚的看到长方体有六个面了。
师:我们刚才研究的是面的特征,谁来继续汇报。
生:长方体有12条棱,它们的.长度不相等。
师:都不相等吗?
生:是4条4条相等。
师:哪4条相等?(指名学生上台摸一摸)
师:这4条棱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
生:互相平行。
师:他们组发现了这样一组互相平行的4条棱长度相等,还有这样的和这样一组平行的4条棱相等。(师边说边摸)
(电脑演示)
师:你们认为他们小组的发现怎么样?还有哪些也有这样的发现,你们的发现真是太精彩,来,我们给自己一点掌声鼓励一下。那你们是怎么发现的呢?
生1:用眼睛看出来的。
生2:用尺子量出来的。
师:有的小组是用眼睛观察出来的,而这个小组同学还对它进行测量,说明他们有很严谨的研究态度,值得我们大家去学习。再一次给他们鼓鼓掌。我们一起来看看电脑的演示。
师:另外,顶点有什么特点呢?
生:有8个顶点。(电脑演示)
(设计意图说明:这个环节是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观察作品,交流中发现特征,沟通联系和区别,说的过程是数学名词,数学概念结合操作体验,通过汇报语言实现转化的过程,把感知经验上升为数学认识,由感悟上升为理性认识。)
3、认识长、宽、高。
师:每个顶点上都有几条棱相交?
生:每个顶点有3条棱相交。
师:我们把相交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这是长方体的现下面也叫底面,我们通常把底面上较长的棱中做长方体的长,较短的一条棱叫做长方体的宽,把垂直于底面上的棱叫做长方体的高。
(电脑演示)
师:下面长们来进行一个快速抢答,注意看老师摸到的是长方体的长、宽、还是高。
(注意纠正不对的同学)(学生纠正)
师:它也是长,因为它和长是相对的,互相平行的,属于同一组,所以长方体有几条长?几条宽?几条高呢?
(交换位置再说一说)
师:长方体的长、宽、高会随关它摆放的位置不同发生改变。
(三)巩固应用:
1、判断。(题略)
2、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说一说每个面长和宽是多少。
3、做灯笼,把所需要的木条和纸的数记录下来。
(四)教学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长方体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知道了长方体的基本特征。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长方体,注意留心生活,我们就会学到很多的数学知识。
板书设计:
面棱顶点个数形状大小关系条数长度关系个数长方体6所有的面都是长方开,特殊情况下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平均数的基本思想(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
3、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课件出示;一个老猴子在森林中摘了12个桃子,回到家后叫来了三只小猴分桃子给他们,猴一7个、猴二4个、猴三1个。
师:对老猴分桃这件事,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三只猴分的桃子不一样多。
生:应该三只猴分的一样多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一样多 一样多
(二)探究新知:
1、用磁性小圆片代替桃子(老师将磁性小圆片按照7、4、1、分别排列在黑板上)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四人小组讨论一下,你们能用哪些方法可以使每组的个数一样多。
2、交流反馈
(1)引出移多补少、(2)(7+4+1)÷3
师:观察移动后的小圆片,思考:移动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板书: 总数不变
一样多 不一样多
3、小结,并揭示课题
师:刚才我们通过移一移,算一算的方法,得出了一个同样的数4,这个数就叫平均数
(板书课题)
4、刚才有同学用(7+4+1)÷3=4的方法算出了他们的平均数,现在老师再摆一组为8个,这时平均数又是多少呢?会吗?
生:会。(生自己完成)
反馈 (7+4+1+8)÷4=5
比较归纳得出 : 总数÷份数= 平均数
(三)应用数学
教师课件出示列举生活中的平均数问题,学生自己阅读这些信息
1、 国家旅游局关于20xx年“十一”黄金旅游周旅游信息的公告
(1) 上海东方明珠平均每天的门票收入为130万元,北京故宫平均每天门票收入为200万元
(2) 南京中山陵平均每天接待游客70000人,北京故宫平均每天接待游客50000人。
2、春暖花开北京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超过10℃。
3、三年级1班平均身高为136厘米。
(四)、研究平均身高
1、刚才谈到了平均身高,要求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该怎么办呢?
出示三年级某班的`身高统计表(单位:厘米)
①140 141 139 143142 145
②135 134 136 131 132 134
③130 131 132 130 128 127
④128 129 128 127 127 125
⑤124 127 124 125 124 123
⑥123 122 120 123 124 122
2、师:估计,全班的平均身高会在什么之间或是多少厘米?该怎么办?现有三种方案,你选择哪一种呢?
A、 选择第一排最矮的
B、 选择第六排的
C、 选择第一组有高,有矮的
师: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
3、学生试算
4、师:看到这个平均身高,你有什么想法?对于这个平均身高还有没有更大胆的想法,它还能代表哪些范围内的大概平均身高?
学生反馈
(五)、巩固发展。
选一选(用手势表示)
1、少先队第三中队发动队员种树,第一天种了180棵、第二天、第三天共种了315棵,平均每天种多少棵?( )
2、(180+315)÷2 2、(180+315)÷3
3、气象站在一天的1点、7点、13点、19点,测得的温度分别是摄氏8度、15度、24度、17度。请算出这天的平均气温。( )
4、(8+15+24+17)÷4 2、(8+15+24+17)÷(1+7+13+19)
(六)、拓展练习
1、猜老师平均每个月的开支
2、教师板书:平均每月开支1000元 提问,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
老师把今年前三个月的开支情况做了大概的统计,
出示:20xx年陈老师1——3月每月开支情况统计表
月份1月2月3月4月
金额108010201050
你能不能帮老师算一算,今年前三个月的平均每月开支多少元?
3、学生反馈
4、你们能不能预测一下老师4月份的开支大概是多少?
5、如果要使前4个月每月平均开支不超过1000元,四月份老师最多能花多少钱?
五、总结:
“求平均数”是新教材“ 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现代社会的公共媒体大量使用统计图表表示信息,所以看懂统计图表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数学素养。基于此本课教学把重点放在运用平均数的理念分析数据、理解数据的意义上,放在根据数据做出必要推断上。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比较合发现的过程,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并会根据需要进行简单计算。
3、在观察、比较、测量等学习活动中,培养操作能力,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二、学情分析
根据本班学生情况,学生都很熟悉类似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物体,面对这一节知识点,学生们更倾向于从实际物体中,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索找出书本上的答案,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也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难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问同学们所在的教室是什么形状,装书包用的抽屉是什么形状,出示自己制作的课件上的图画,问学生是什么形状。学生回答:长方体。这节课就让我们学习长方体有哪些特征。
二)、初步认识长方体
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体,自己先观察,摸一摸长方体感受它的面、棱、顶点是什么感觉,从而给出其概念。
棱:面和面的线段。
顶点:棱和棱的交点。
三)、小组活动
将学生相交分为6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1、长方体有6个面。
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长方形或正方形
3、那些面完全相同的?
前和后、左和右、上和下
4、长方体有12条棱。
5、哪些棱长度相等?
相对的4条棱
6、长方体有8个顶点。
四)、小组制作并讨论
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框架。让学生先思考并拿出橡皮泥和细木条。制作好以后回答以下问题
(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3组。
(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不相等。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五)课堂练习
剪下本书附页中的.图样做一个长方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复习之前的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及其长、宽、高。引入正方体。
二)、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的正方体观察并填下表。
1、正方体的6个面都相同。
2、正方体的12条棱都相等。
三)、动手操作题
1、照书上后面附页的图样做一个正方体,
2、讨论长方体于正方体的联系于区别。
3、讨论长方体于正方体的关系。
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我们可以用下图来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做一做
用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搭一搭。
(1)用12个小正方体搭一个长方体,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搭法?记录搭的长、宽、高。
(2)搭一个四个面都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你发现了什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体积的概念和体积单位,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单位的大小。
能力目标动手操作,正确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并能熟练计算它们的体积。
情感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归纳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体验探索的乐趣。
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
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趣引入
同学们,最近你们发现的城市有哪些变化呢?在城市里为什么要建这么多高楼大厦呢?如果建平房,会怎么样?
老师带来一件衣服,谁想试一试?(点名让一胖一瘦上来)问:同样一件衣服,为什么有的宽松,有的紧?(因为他们体型不一样,也就是占的空间不一样)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跟空间有关的内容。板书课题:体积
二、学习“体积”、“体积单位”的概念
1、出示大、小苹果,问:哪只苹果占的空间大?你能从自己的身边选两件物体,比比它们的大小吗?
2、出示差不多大的土豆和一个长方体石块,你知道它们哪个大吗?那你有什么办法?
演示书上的'实验,得出:土豆占的空间小,石块占的空间大。
3、师揭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土豆和石块相比,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4、计量体积的大小,要用到什么呢?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请同学们自学14页中间部分。
5、学生汇报:
(1)常用的体积单位
(2)拿出课前做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说说哪边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
(3)立方米是怎么规定的?老师用3根1米长的木条搭成一个互相垂直的架子,放在墙角感知1立方米的大小,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跟1立方米差不多大。
6、摆一摆:用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摆成下图中不同形状的模型,你知道它们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见教材)
得出: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三、自主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
1、猜一猜: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跟什么可能有关?
2、实践:拼摆长方体,四人一组,用不少于16块小正方体拼摆长方体,并分别记下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体积。
3、小组合作:学生四人一小组操作并做好实验记录。
四、知识迁移推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1、师: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体。
师:根据这种关系,你能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2、师生共同归纳: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表示为:V= a×a×a= a3
师强调: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3 a表示3个a相加。
拓展应用学校要在操场修建一个长方体的沙坑,如果长6米,宽4米,里面要铺垫0.9米厚的沙子,需要多少立方米沙子?按每立方米沙子重1.7吨计算,这些沙子重多少吨?
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最高兴的是什么?你还有什么疑惑?
作业布置33页8、9题
板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小正方体的个数=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
‖ ‖ ‖ ‖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 = a×a×a= a3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5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填空。
(1)3/4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 )个1/8是5/8,7/12里有( )个1/12。
(3)3个1/5是( ),4/7是4个( )。
2.谈话:我们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个知识。
二、新课讲授
1.出示教材第89页例1。
(1)提问:观察图,从图中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把一张饼平均分成8份,爸爸吃了3/8张饼,妈妈吃了1/8张饼,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
提问: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怎样列式?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1/8+3/8,表示把这两个数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
提问:你能算出结果吗?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这样思考:1/8是1个1/8,3/8是3个1/8,合起来也就是4/8,提问:1/8+3/8的'和是4/8,为什么分母没变?分子是怎样得到的?
(因为1/8和3/8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可以直接用两个分子相加,分母不变)。
板书:1/8+3/8=1+3/8=4/8=1/2
说明: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2)提问: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法。
小结:分数加法的含义与整数加法相同,都是表示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在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时,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
(3)即时练习
1/5+1/5
2/7+3/7
7/10+1/10
2.同分母分数减法。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6
【学习内容】
方格纸上的图形旋转变换(教材第84页例2、3,第85~86页练习二十一第4~6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2、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3、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感受图案带来的美感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在方格纸上旋转90°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复习导入】
1、要想把旋转现象描述清楚,应该怎么说?
2、钟表上分针从12转到6,转了多少度?这时时针转了多少度?
【新课讲授】
1、探索旋转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1)教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例2三角形绕点O顺时针旋转90°的图形。
教师:刚才观察三角形的旋转过程你发现了什么?你怎样判断三角形是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
组织学生观察,并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2)三角形旋转后,三角形有什么变化?
教师再次演示风车旋转的过程,让学生观察。然后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并汇报。(教师注意引导)
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风车旋转后,不仅是每个三角形都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而且,每条线段,每个顶点,都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
(3)揭示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师:从画面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三角形旋转后,位置都发生了变化,那什么是没有变化的呢?
(①三角形的形状没有变;②点O的位置没有变;③对应线段的长度没有变;④对应线段的夹角没有变。)
如果我们将三角形在旋转后的基础上,继续绕点O顺时针旋转180°,那么三角形应该转到什么位置?
2、学习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1)教师出示教材第84页例3。
教师:怎样画出三角形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呢?
组织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交流:是怎样旋转的?应该怎样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学生汇报时可能会说出:
①先画出点A′,OA′垂直于OA,点A′与O的.距离是6格;
②再用同样的方法画出点B′;③然后把点OA′,OB′,A′B′连接起来。
(2)组织学生在课本上画一画,然后相互交流检查。
3、完成第83页“做一做”。
4、完成课本第84页下面的“做一做”。
先放手让学生独立画。再全班汇报交流,最后教师小结。结合生活中的数学介绍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堂作业】
1、完成课本第84页“做一做”。
2、完成第85~86页练习二十一第4~6题。
(1)第3题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有关对称、平移和旋转变换的知识进行判断,注意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体会图形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第4题练习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设计,再进行交流,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进一步理解旋转的特点和性质,体会旋转所创造的美。
3、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3题。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第2课时欣赏与设计
变换旋转90°时,中心点的位置不变,其他部分都以相同的方向旋转90°旋转后的图形与旋转前的图形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大小不变,对应线段长度不变。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7
一、说课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10册第3单元第1课时《倒数》
教材学情分析:
倒数的认识属于新课标教材中数与代数部分数的认识范畴,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整数、小数、分数,会计算分数乘法,具有一定观察、分析和思考能力,本课的教学为进一步学习分数除法作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倒数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主动通过参与观察、猜测、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索求倒数的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向学生渗透现象与本质的辨证思想,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团结合作、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
快速找到一个数的倒数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
二、教法学法
1、指导思想:本着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指导思想,以内容定学法,以学法定教法,以教法导学法。
2、学法:指导学生会观察、会思考、会交流。
3、教法:发现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相结合。
三、教学流程
1、情境引入,激趣揭题
(1)“学生做倒立”引入:“谁来说一说,这位同学的倒立的姿势和刚才正立时有什么不同?”
设计目的:学生很容易进入学习状态,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倒立在暗示本课的倒数的特征,为下一步教学埋下伏笔。
(2)口算练习。根据学生回答,引出课题:《倒数》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什么是倒数?a:分子分母倒过来的数是倒数。就像刚才做倒立一样。
b:只要乘起来得数是1,就叫倒数。
设计目的:根据学生产生不的同意见,让他们进行小组讨论,必要时适当引导,得出倒数的真实意义: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倒数关系:生:。引导学生说出:的倒数是,的倒数是,和互为倒数。(同桌互说)
设计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小组讨论交流的.学习方法,生生互动,调动所有学生参与热情,强化学生对倒数的理解,从而突破了理解倒数意义的难点。
(3)判断题:
设计目的:分别根据倒数意义中“乘积”“两个”“互为”三个关键词设计,深化理解倒数意义。
(4)求倒数方法:依次给出真分数、假分数、整数1,0及带分数,小数,必要时进行小组讨论,得出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求一个数的倒数(0除外),只要把它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设计目的:真分数、假分数、整数、1,0,及带分数、小数,层层深入,由易到难,一般到特殊,在学生碰到问题时进行小组讨论,做一定量练习后再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水到渠成,这是本节课处理教学重点的特色设计。
3、巩固与提高
“你说我写”活动方案:学生两人一小组,甲任意说一个数,乙写出它的倒数,然后调换过来,乙任意说一个数,甲写出它的倒数。
设计目的:再次把所有学生调动起来,课堂气氛达到——,巩固求一个数的倒数,突出重点。
四、板书:倒数
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求一个数的倒数(0除外),只要把它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设计目的:简单,明了,既帮助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又加深学生的印象。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8
教材分析:
例3是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教材通过创设用整块的正方形地砖铺满长方形地面的问题情境,应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求方砖的边长机器最大值。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及求法,本课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通过分析,使学生发现这样的地砖必须即使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课不难。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方法指导: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约5分钟)
课件展示教材62页例3,今天我们要给这个房子铺砖大家感兴趣吗?要求要用整数块。
二、自主学习
(约5分钟)
1.几个数( )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 )
2.16的因数有( ),24的因数有( ),16和24的公因数是( ),最小公因数是( ),最大公因数是( )。
3.A=225,B=235,那么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 )。
4.用短除法求出99和36的最大公因数。
三、合作交流
(约13分钟)
小组合作学习教材第62页例3。
1.学具操作。
用按一定比例缩小的方格纸表示地面,用不同边长的正方形纸表示地砖,我们发现边长是 厘米的正方形的`纸可以正好铺满,没有剩余,其它的都不行。
2.仔细观察,你们发现能铺满的地砖边长有什么特点?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
3.总结。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把铺砖问题转化成求公因数的问题来求。
四、精讲点拨
(约8分钟)
根据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情况明确展示任务,进行展示。教师引导讲解。
五、测评总结
(约9分钟)
1.达标练习
(1)要将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剪成正方形的纸,没有剩余,边长可以是几厘米?最长是几厘米?
(2)玫瑰花72朵,玉兰花48朵,用这两种花搭配成同样的花束(正好用完,没有剩余),最多能扎成多少束?每束有几朵玫瑰花和玉兰花?
(3)有一个长方形纸,长60厘米,宽40厘米,如果要剪成若干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而没有剩余,剪出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最长是多少?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布置
练习十五5,6题。
板书设计:
最大公因数(2)
铺砖问题:求公因数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操作比较,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情感目标:在亲自动手操作过程中,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难点: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像力。
教学过程
一、数学来源生活,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
1、出示实物,根据形状给它们归类。(长方体、正方体、球、其它)
2、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文体和正方体。(顶点、棱、闪烁)
导入:为什么,我们能很快地挑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呢?因为,它们有着与众不同的特征。
二、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归纳事物特征。
1、学生用小圆木棒和橡皮泥制作多个不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三组面都不同的、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超高的、超扁的)
2、小组中每个人都要独立动手制作,组员中相互指导、评议。
3、思考:怎样选取木棒才能又快又好地做出长方体和正方体。(选取三种长度的木棒,每种4根)
4、选取合适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纸将框架围起来,制成一个立体的小盒子。
5、利用学生自己做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棱、面、顶点。
6、结合制作过程,师生共同总结:长方体的特征和正方体的特征。
7、请每小组把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变成正方体(事先用长白萝卜削好的`)。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正方体具备了长方体所有的特征,是特殊的长文体,并用韦恩图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8、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中较长的叫长,较短的叫宽,竖直方向的棱叫高。)
三、回归生活,用数学的眼光看事物。
1、量一量手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的长宽高和棱长。
并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指出哪些是等长的棱,哪些是相同的面。
2、知道了一个长方体的长为14cm,宽为10cm,高为7cm,想像这个长方体。
3、通过你的观察,从某个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看到几个面?一个非正方体的长方体中,最多有几个面是相同的?
4、长方体广告箱长5米,宽0.5米,高3米,要用铝条镶嵌框架,至少要用多少铝条?
5、有6米长的铁丝,要制成一个棱长为40厘米的灯笼框架,够瞧用吗?6、要将一个长30厘米,宽20厘米,高10厘米的礼品盒系上彩带,至少要买多少彩带才够用?
四、拓展应用
用数学创造生活。
欣赏水立方、长方体建筑物、美丽的盒子、装饰品,让学生感受数学创造的美,也感受数学的重要作用。
五、总结
在这40分钟的四步学习环节中,你最喜欢哪个部分?为什么?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你喜欢什么样的数学课吗?
六、作业布置
用12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能有多少种摆法?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请你亲自动手试一试。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0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
1.学生通过操作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运用:
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什么是正方体的棱长?
2.指出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的棱长,并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二、新课讲授
1.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在上面分另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
师生共同复习长方形的特征。请同学们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得到右面这幅展开图。
(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分别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然后师生共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得到右面正方体展开图。
(3)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的展开图,看看哪些面的面积相等,长方体中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观察后,小组议一议。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2)出示教材第24页例1。
理解分析,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这个长方体饭包装箱的表面积)
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把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3)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交流反馈。
老师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板书。
方法一:长方体的表面积=6个面的面积和
0.70.4+0.70.4+0.50.4+0.50.4+0.70.5+0.70.5=0.28+0.28+0.2+0.2+0.35+0.35=1.66(m2)
方法二:长方体的.表面积=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
0.70.42+0.50.42+0.70.52=0.7+0.56+0.4=1.66(m2)
方法三:(上面的面积+前面的面积+左面的面积)2
(0.70.4+0.50.4+0.70.5)2=0.832=1.66(m2)
(5)比较三种方法,你认为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是找什么?这三种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
(6)请同学们尝试自己解答教材第24页例2, 集体交流算法,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解答计算正方体表面积的。
三、课堂作业
1. 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3.完成教材第25~26页练习六第1、2、3、4、6、7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又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掌握了长方休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学习,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发展空间观念。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活动,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准备
正方体纸盒、长方体和正方体对比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忆长方体的特征,请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2.操作:同桌交流,分别说出长方体的棱有几条?可以分别分成几组?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叫做什么?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种特殊的立体图形。
二、新课讲授
1.探索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观察并思考。
师:这些都叫什么立体图形?
生:都是正方体。
师:要探究正方体具有什么特征,我们应该从哪方面去思考?
生: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
2.合作学习。
学生根据手中的正方体学具,小组合作探究。
3.集体交流。
(1)组: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大小都相等,6个面都是正方形。
(2)组:正方体有12条棱,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度相等。
(3)组:正方体有8个顶点。
请学生到讲台前,手指正方体模型,按“面、棱、顶点”的特征有序地数一数,摸一摸,其他同学观察思考。
师: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正方体?
4.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老师出示一个正方体教具。请学生讨论:它是不是一个长方体?
学生充分讨论,集体交换意见。
学生甲组:这个物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乙组:长方体6个面是对面的'面积相等,而这个物体是6个面的面积相等,所以我们也认为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丙组:我们组有不同意见,因为我们认为它的6个面虽然都是正方形,但是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它的12条棱也包括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6个面面积相等,也包括了相对的面面积相等这些条件,所以我们认为它是长方体。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长方体中包含着正方体,用集合圈表示为:
师:我们把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或者叫立方体。
三、课堂作业
1.教材第20页的“做一做”。
2.教材第21~22练习五的第4、5、8、9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教师将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板书设计
正方体
正方体有6个面,都是正方形。有12条棱,每条棱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比较
教学反思
正方体的学习是以长方体知识为基础的,在教学时可以将两者联系在一起,便于学生的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着重注意以下几点:1.可采用观察彩图和实物、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2.注重知识的整体性,把长方体和正方体放在同一节中呈现,有利于对学生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的培养。3.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正是让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经验的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这一过程中,能使学生体会到认识事物和归纳事物特征的方法,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2
教学目标:
1、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有关和、差、倍的数量关系。
2、初步学会设计一个未知数,列方程解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学会比较、分析、并能应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4x+5=543×2.1+2x=13.40.3x÷2=94(x+8)=20
2、学校科技小组的男生是女生人数的4倍,设女生有x人,男生有()人,男女生共()人。
3、学校图书组有女生x人,男生为女生的2.5倍,男生有()人,男女同学共()人。
4、果园里有桃树45棵,杏树的棵数是桃树的3倍,两种树一共有多少棵?
二、新授课
教学教科书第70页的例3。
1、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分析本题的数量关系。
请学生说出数量关系,教师板书。
陆地面积+海洋面积=地球表面积
教师:这道题目中有两个未知数,而这两个未知数之间存在着倍数关系。我们在解题时,只要设其中的一个未知数为x,而另一个未知数就可以用这个未知数来表示,为了解方程方便,通常情况下,设一倍数为x。
3、列方程解应用题。
解:设陆地面积为x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就为2.4x亿平方千米
x+2.4x=5.1
(1+2.4)x=5.1
3.4x=5.1
3.4x÷3.4=5.1÷3.4
x=1.5
提问:1.5表示什么?(1.5表示陆地面积是1.5亿平方千米)
那海洋面积该怎样求呢?
一种:5.1-1.5=3.6(亿平方千米)
另一种:2.4x=2.4×1.5=3.6(亿平方千米)
答:陆地面积是1.5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是3.6亿平方千米。
引导学生进行检验。
三、巩固练习
1、甲乙两堆货物共重60吨,乙的重量甲的3倍,甲乙两堆货物各种多少吨?
2、苹果重量是梨子重量的4倍,梨子比苹果少600千克,梨子和苹果各重多少千克?
3、练习13(4、6、7题用方程解)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评讲
小结:今天你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小组同学相互交流)
四、作业:
练习十三(5—10题)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3
教学目标:
1、理解实际问题中有关和、差、倍的数量关系;
2、学会设未知数,列形如ax±b=c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让学生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4、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的特点,灵活选择较简洁的算法,进而在提高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教会学生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形如ax±b=c的方程;
教学难点:
分析、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准备:
1、口答下列方程的解是多少?
y-20=42x=24a+4=715=3x
说说你解方程的思路?
2、说说各题中的等量关系,并列出带有未知数的方程式:
①母鸡有30只,是公鸡的2倍。公鸡有几只?
②甲数是17,是乙数的.2倍。乙数是多少?
③足球上的白色皮共20块,是黑色皮的2倍。黑色皮有几块?
二、导入例题并教学例1
对题目进行改编,添加条件导出例1:
①足球上的白色皮共20块,比黑皮的2倍少4块。黑色皮有几块?
对这个题目的改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稍复杂的方程》。
1、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呢?
(学生分析:白皮块数与黑皮块数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黑皮块数×2-4=20黑皮块数×2-20=4
2、怎样根据关系式列方程呢?
3、小组讨论怎样解答?
4、小组汇报解复杂方程的基本步骤:
①找出题中选题关系;②写出“解、设”;
③列方程、解方程;④检验;
三、反馈练习:
①母鸡有30只,比公鸡的2倍少6只。公鸡有几只?
②甲数是17,比乙数的2倍多5。乙数是多少?
3、讨论:小组合作怎样解决这个数学问题?
4、还能用不同的方程解答吗?
四、小结:你学会了什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4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做,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2、会用三角板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3、在方格纸上能画出指定边和这条边上高的长度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
二、重点难点
重点: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难点:在方格纸上画指定条件的图形。
三、教学准备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剪刀、三角板
四、教学设计
(一)情境设计,导入课题
1、同学们都学过哪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
2、现在老师有一个平行四边形,我想把它剪成一个尽可能大的长方形,应怎么剪呢?同学们动手试试。
3、出示课题《动手做》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小组内探讨剪切的方法。
2、师巡视。
3、小组汇报。
4、课堂内总结:
(三)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高
1、回忆刚才你们是怎样剪平行四边形的,你们剪得边都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2、总结:
(1)平行四边形:从一组平行边的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条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
(2)三角形:从一个顶点到对应边引一条垂线,这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3)梯形:从上底的一点到对边(下底)引一条垂线,这条线段叫做梯形的高。
(四)巩固练习
1、P21试一试第一题。
学生依次标出各个图形中的`高是哪条线段,再找出它所对应的底。
2、P21练一练第一题、第二题。
画出给定底的.高。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继续从设计上讲,仍然采用小组合作、探索交流的教学形式,先让学生大胆猜测、推导,从自己的演示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但在画高时,学生们做的不是很好,主要表现在不会用三角板去画高。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5
教学要求
1、根据正方体特征,推导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问题。
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一个正方体纸盒和例3的实物模型、投影仪;学生准备:一个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看图并回答。(投影显示)
(1)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2)怎样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2.看看各自准备的正方体回答问题。
(1)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2)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怎样?
(3)如果给你正方体一条棱的长度,你能算出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吗?
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
1、小组合作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①题中的棱长就是每个面的什么?
②你能算出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吗?
③小组合作,寻找计算方法。
3×3×6或者32×6
=9×6=9×6
=54(平方厘米)=54(平方厘米)
说明:上面两种做法都对,32表示2个3相乘。
2、教学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
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时还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中某几个面的面积,如:投影显示例3,拿出实物模型。
(1)帮助学生分析题意。
①售米的木箱是什么体?
②“上面没盖”就是没有哪一个面?
③要求的问题,实际上是算哪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2)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解答方法,只列式不计算。
(3)学生讲所列出的算式的含义,确定正确后算出结果,集体订正。
三、课堂实践
做第27页的“做一做”,先让学生列出解答的算式,并讲一讲自已是怎样想的,确定正确后算出结果。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堂实践
做练习六的第5、6、7题。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方程的意义,知道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区别以及解简易方程的一般步骤。
2.能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设定未知数,列出简单方程并求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解方程的依据、步骤和书写格式。
2.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间的联系及区别。
一、课题讲解
1.方程的定义和意义
(1)出示简易天平,将天平、砝码摆在讲台上,这是一台天平,它是用来称物品
78=234
x-8=513-8=5
x÷6=742÷6=7
(8)师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等式,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方程是不是一种等式?(是等式。)
②方程与一般的等式相同吗?你发现方程有什么特点?
③谁能说一说什么是方程?先指名让学生说,然后师归纳总结。
明确: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9)练习巩固
下面哪些式子是方程?
2.解简易方程
(1)再次强调方程的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100+x=250是方程,x=150是方程的'解。求未知数的过程就是解方程。师:回答什么叫方程的解?什么叫做解方程。
(2)指名回答,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师讲解:方程的解指的是一个数,它表示未知数等于的多少时使方程中等号的左右两边相等。例如,当x=80时,20+x=100的等号左右两边相等。而方程的解是指求出这个未知数的演算过程。我们以前做过的一些求未知数的题目,实际上就是解方程。方程的解是解方程的过程中的一部分,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3)出示例题:
①你能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列出什么样的等式?在你列出的等式中,x相当于什么数?
②根据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x应该怎么求?
③解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是怎样的?
师讲解:首先要写“解”字,然后根据四则运算之间各部分的关系及运算定律进行思考;
x+3=9,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所以x=9-3,x=6。运算的“根据”可以不写,每个等式占一行,各行的等号要对齐。求出x的值后,还要进行检验,以判断它是不是原方程的解。
接着,师一边板书,一边指出检验的方法及书写格式。并且强调,以后解方程时,要求检验的,要写出检验过程;没有要求检验的,要进行口头检验,要养成口头检验的习惯。
(4)解方程3x=18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注意学生解方程的过程、书写格式及检验的过程是否符合规定,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师再次强调解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以及验算过程。
(5)完成例题
①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列出什么样的等式?在你列出的等式中,x相当于什么数?
②根据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x应该怎么求?
③解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是怎样的?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板演整个解题过程。着重强调思考过程以及书写格式。学生自学例题4。
二、体验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方程的意义和解简易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知道了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先要看它是不是等式,再看它是否含有未知数。解方程时,先耍弄清x在算式中相当于什么数,再根据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求出方程的解。书写时,要注意先写“解”字,上、下行的等号要对齐,注意不能连等。)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7
备课时间:
20xx年9月25日。
教学内容:
练习八7-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和整数加减法的关系,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进程:
一、复习。
1、口算。
2、计算并验算。
3、找出错误的地方。
学生解决,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错误予以纠正。
二、练习深化。
1、练习八第7题。
学生地理思考解决问题。
指名回答。
针对存在的错误予以纠正。
2、练习八第8题。
学生独立计算。
指名板演,教师讲解,纠正错误,予以改正。
3、练习八的第九题。
解决前三个问题后,还可以结合统计图的`特点,
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这一天中哪段时间病人体温上升最快,上升了多少度”,“哪段时间病人体温下降得最快,下降了多少度”等问题,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4、练习八的第十题:
可以让学生独立解答前两个问题,并要求说说每题的思考过程,再让学生提出一些不同的问题进行解答。
三、课后延伸。
练习八的思考题。
可以先根据“5.1减去一个两位小数得2.76”,算出作为减数的两个小数应是2.34。再用5.1加上2.34,然后可得到正确的结果。
四、课堂小结。
你认为你学的怎么样?能给自己一个评价吗?
布置作业:补充习题练习。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8
一、教学目标
1、能直接在方格图上,数出相关图形的面积。
2、能利用分割的方法,将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并用较简单的方法计算面积。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策略、方法的多样性。
二、重点难点
整点:指导学生如何将图形进行分割,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和简便性。
难点:学生能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地毯上的图形面积》。请同学们把书P18页,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地毯图,看看它有什么特征。
2、小组讨论。
3、汇报:对称图形、边长为14米的正方形、图案由蓝色组成。
4、看这副地毯图,请你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如果每个小方格的面积表示1平方米,那么地毯上的图形面积是多少呢?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怎样简便就怎样想,并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下来。
3、小组内交流、讨论。
4、全班汇报。
a)直接一个一个地数,为了不重复,在图上编号。(数方格法)
b)因为这个图形是对称的,所以平均分成4份,先数出一份中蓝色的面积,再乘4。(化整为零法)
c)用总正方形面积减去白色部分的面积。(大减小法)
d)将中间8个蓝色小正方形转移到四周兰色重叠的地方,就变成4个3×6的长方形加上4个3×3的正方形。(转移填补法)
5、师总结求蓝色部分面积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第一题。
(1)学生独立思考,求图1的面积。
(2)说一说计算图形面积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不满一格的.当作半格数”。
2、第二题。独立解决后班内反馈。
3、第三题。
(1)学生独立填空。求出每组图形的面积。学生完成后班内交流反馈答案。
(2)学生观察结果,说发现。
第(1)题的4个图形面积分别为1、2、3、4的平方数。
第(2)题与第(1)题进行比较,第(2)题的3个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前面一组题的前3个图形面积的一半。
(四)总结
对于计算方格图中规则图形的面积,我们可以分割,可以直接数,可以“大减小”,还可以转移填补。
四、板书设计
地毯上的图形面积
一个一个地数(数方格法)
平均分成4份,再乘4。(化整为零法)
总面积减去白色面积。(大减小法)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设计上讲,我充分考虑到学生是主体的新理念,采用小组合作、探索交流的教学形式,在大胆猜测、积极尝试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不同情况优化选择。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具准备
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元元=3元5角
3元×3=9元5角×3=15角9元+15角=元
用乘法计算:×3=元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计算?×3表示什么?
(3个或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把元看作35角
元扩大10倍35角
×3×3
10.5元105角
缩小到它的1/10
105角就等于元
(5)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2
×5
3.60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示范:0.72扩大100倍72
×5×5
3.60360
缩小到它的1/100
(4)回顾对于×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
×2
0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7×4×425×7×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②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l专项练习练习一4
二、运用
1、填空。
()0.74()
×3×3×2×2
()135()148
2、做一做书p2
三、体验: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练习一1、2、3个人修改
口算:
70×30
45×100
×10
×1000
5×10
×100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板书小数乘整数1
元35角
×3×3
10.5元105角
例2
0.72扩大到它的100倍72
×5×5
3.60360
缩小到它的1/100
教后反思:
学生基本能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但是在计算完后小数点经常点错。下节课要进行专项练习。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2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把低级单位的名数聚成高级单位的名数的练习。
2、能比较熟练的比较分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低级单位的名数聚成高级单位的名数的练习。
2、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重量单位,和时间单位。
二、用分数表示各题的`得数
7分米=()米
31厘米=()米
309米=()千米
119千克=()吨
13分=()小时
63克=()千克
51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97平方分米=()米
三、巩固练习
2、比较分数的大小
14/25和13/255
12和5/167
11和5/11
7/30和7/249
28和15/284
27和4/31
3、比较下面每组数的.大小,并用小于号连接
5/14、3/14和9/1411/13、
11/12和11/146/17、
6/23和6/19
12/35、16/35和9/353
5.3/4和2/54/
15.11/15和11/12
第4、5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四、总结归纳
1、学生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算理和方法,再进行比较。
2、几个分数排列是,是要求从大到小,还是从小到大,根据意思进行解答。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21
教学目标和要求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
2、较熟练地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
3、能正确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1、教科书第10页第3题。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讲评。
2、教科书第11页第11题。
先让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进行判断,再计算确认。
二、基本练习
1、教科书第10页第1、2、4、5、6、7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并说说解题思路,集体讲评。
2、教科书第11页第8题。
如果有时间,可以把剩下用品的现价全部算出来。
3、教科书第12页第12、13、14题。
同桌互相讨论完成,集体讲评。
三、拓展练习
教科书第11页第9题。
每人提三个问题后尝试解决。同桌交流。有异议提出来让全班评议。
四、尝试练习
教科书第12页“你知道吗?”。
鼓励学生回家查找资料,把问题求出来。比一比,谁完成得最快。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2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借助图形语言,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乘以分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等过程,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培养逻辑推理能力,渗透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分数乘以分数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1.出示我国古代哲学著作的情景。
2.出示复习题
3×2/54/5×2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画图引导学生理解1/21/2的`算例。
2.出示3/41/4引导学生验证上面的计算方法,岩石推理过程。
3.出示2/31/5,5/62/3写出计算过程,
小结计算方法:
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1.出示教材第8页试一试1-3题。
2.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1.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2.布置预习:教材10-11页练习一。
板书
意义: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计算法则:
分子乘分子作分子,分母乘分母作分母。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2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小数化分数和分数化小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能熟练的将分数和小数互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一、复习准备
通过两个题的复习,为这节课的学习做铺垫,这节课会用到这些解题的方法。
1.读出下面各小数,并说出它们的意义。
0.3,0.25,0.14,1.34,4.06,0.08,1.042,0.315。
2.求下面各题的商。(小数、分数。)
3÷4 15÷45 1÷8
5÷10 9÷10 6÷15
[过渡]:你们见过羚羊和鸵鸟吗?这两种动物跑的都很快,羚羊每分钟跑0.9千米,鸵鸟每分钟跑千米,你知道羚羊和鸵鸟赛跑谁能赢吗?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进一步的学习中,常会遇到一些比较分数和小数大小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么比较分数和小数的大小。(板书课题)
二、探索发现
通过两种动物的赛跑比赛,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发现小数与分数互化的方法。
师:想一想,我们该怎么解决上面提到的问题呢?你有什么方法呢?动手做一做看你能算出来吗?
先让学生自己来做,教师巡视,看学生的计算情况,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然后找学生回答自己的作法。
生1:根据小数的`意义,把0.9写成分数,0.9=,这时只要比较和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即可。
师:对,这位同学很聪明,他依据小数的意义把小数化成分数,然后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那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呢?
生:在比较和的大小时,需要先把这两个数通分,它们的公分母是10,所以,>,由此可得0.9>,所以羚羊比鸵鸟跑的快。
师:这种方法很好,是先把小数化成了分数,然后再比较分数的大小。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生:也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然后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师:对,谁是用这种方法做的,来说一说。
生:把化成小数是:=4÷5=0.8,0.8
师:通过上面的分析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在比较分数和小数的大小时,既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也可以把小数化成分数。
[议一议]:怎样把分数化成小数?怎么把小数化成分数?
我们再来看下面的几个例题,通过例题我们来总结规律。(教师演示课件“分数与小数的互化.swf”)
三、课堂练习
通过练习熟练这节课所学知识。
课本P86“试一试”:
1.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
2.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分)
0.4 1.5 0.12 2.8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一下。
五、课后作业
课本P86“练一练”1、2、3题。
板书设计:
课题:分数、小数互化
1.复习
2.1分钟赛跑
3.例题
4.课堂练习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01-19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07-05
数学五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01-12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09-28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2-10
五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03-12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1-15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20
五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的教案01-12
五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