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3-01-08 14:54:26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课本第98页例8,“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第4-6题。

  教学目标:

  1、了解储蓄的含义。

  2、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

  3、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存款利息。

  教学重点:

  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

  教学难点:

  利用计算公式进行利息计算。

  课前准备:

  存款单、有关利率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从师生谈话中引出“压岁钱”的话题。

  师:老师与你们一样大的时候,过年最开心的也是能拿压岁钱,那么你们现在过年一般能拿到多少压岁钱?

  师:我相信每个同学都有压岁钱拿,但是不管多少,都是长辈对我们的关心。你们拿了那么多的压岁钱,是不是都买鞭炮放了?那么你们是如何处理压岁钱的呢?(引导学生存入银行)

  2、联系生活,理解有关利息的知识。

  师:压岁钱有那么多,除了一部分消费外,多余的存银行。那么你能不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有关储蓄的知识?(生1:定期利率比活期利率高。生2:活期可以自由地拿,定期不到时间要用身份证才能拿。……)

  师:储蓄有定期和活期之分,定期储蓄的利率较高,就是拿到的什么比较多?(生齐答:利息。师板书)

  师:那么谁来举例说明一下哪一部分是利息呢?

  (师:那么存人的一千元又叫什么呢?(生:本金。师板书)

  师:看来定期储蓄的利率比较高,定期储蓄中又分了一些类型,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整存整取。我们来看下这张表,你知道了些什么?(出示例1的储蓄年利率表)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8。

  学生读题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教师提问:应该选择哪种年利率来计算?为什么?

  学生独立尝试后交流。

  让学生把计算利息的公式补充完整。补充问题:两年后他从银行拿回的钱一共是多少?

  2、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交流核对。

  3、完成练一练。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六第4题。

  四、课堂总结

  什么是利息?什么是本金?利息的多少一般由什么决定?你还知道什么?如何计算利息?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六第5、6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回顾和整理“数的认识”的过程。

  2、能对学过的数进行较系统的整理,进一步掌握数的知识,发展数感。

  3、积极参加自主整理的活动,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课前预习:

  小组合作,交流整理:

  回顾以前学过那些数,各举五例。分析不同类数之间有何关系。

  教学过程:

  一、结合实例,引导学生回忆数的认识

  1、回顾数的意义。

  师:你学过那些数?

  (生回答)

  师出示卡片,生齐读。师:举例说明这些数可表示什么?

  (生回答)

  2、数的分类。

  完成问题(1)。

  师:把上面的数填到合适的位置

  (生回答)

  师:每种类型的数,除了上面几种类型,你还能举出其它的吗?

  (生回答)

  3、数的'互化

  呈现表格,完成数的互化,交流做法。

  4、数的大小比较。

  学生自主完成。

  5、适时小结。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复习到数的哪些知识?

  (生回答)

  二、整理回顾有关倍数和因数的知识

  1、引出问题。

  师:小明的爸爸年龄数的十位上是最小的合数,个位上的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且年龄是小明的五倍,同学们能猜出小明和他爸爸的年龄吗?

  (生回答)

  以上问题,我们运用了哪些数学知识呢?(倍数和因数)

  明确:我们一起回顾和整理倍数和因数。

  2、小组合作,梳理知识。

  师:以小组为单位,将学过的“倍数和因数”知识整理下来。同学们认真讨论,由组长记录,一会儿我们要比一比,看一看哪一个小组整理的更加完整、科学合理。全班交流。

  整理完善知识结构。

  师:在这一部分中我们为什么先学因数和倍数?

  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

  师:倍数和因数是基础,他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今天整理出来的倍数和因数脉络图使这部分知识更加条理化和系统化。

  三、复习正数和负数

  师出示亮亮家4月份收支情况记录。

  学生阅读题目内容。

  出示问题(1)。

  提醒学生估算时要注意的问题。(生回答)师:(生回答)师:(生回答)

  出示问题(2)。

  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学生自主完成问题(2)。

  全班交流。

  交流时重点关注怎样用正负号表示收支情况,以及怎样基数按每次结余。

  四、人民币上的号码

  1、让学生拿出自己身上的人民币。

  2、提出兔博士的问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你的经验大胆回答。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问题?

  六、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回顾和整理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过程。

  2、能对四则运算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运算定律进行归纳和整理,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3、体验自主整理数学知识的乐趣,提高计算能力。

  课前回顾:

  我们学过那些计算?分别写出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乘、除的算式各一道,并计算出结果。小组内交流计算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四则运算

  1、师:回想一下我们学过哪些计算?

  生回答。

  小组长汇报本组在课前练习中出现的问题。

  2、议一议

  出示问题(1)生归纳整理。

  出示问题(2)生举例说明0和1在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

  生整理汇报。(注意提示0不能做除数)

  3、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加法各部分间有什么关系?

  生回答。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归纳出加减法互为逆运算。

  同样的方法总结乘除法的关系。

  说一说

  师:上述关系在计算中有哪些应用?

  启发学生回答,(进行验算、解方程等)

  二、复习四则运算和运算律

  1、师:我们学过的运算律有哪些?

  小组讨论,自主总结,并写出字母表达式。

  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计算后交流做法,注意能简算的要简算。

  3、估算。

  先让生独立思考并判断,再回答是如何判断的。

  师生共同讨论怎样想,需要几个步骤。

  计算问题(2)时可用竞赛的方式,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三、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回顾了什么内容?需要注意什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已有的分数乘整数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建构,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汇报展示、互动交流中,体验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3、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提出学习目标。

  1、复习。

  计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1/10×  5/8×5 3/7×

  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揭题:分数乘分数

  3、提出学习目标。

  让学生先说一说,再出示学习目标

  (1)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与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是否相同。

  (2)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二、展示学习成果。

  1、小组内个人展示

  学生独立自学、完成课本10页例3、“做一做”(教师相机进行指导,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重在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思维方法和错例,特别是引导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

  2、全班展示

  (1)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展示

  1/5×3/4就是求1/5的3/4是多少;1/3×1/4就是求1/3的1/4是多少

  (2)算法展示

  生1:不能约分,直接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1/5×3/4=1×3/5×4=3/20

  生2:先计算出结果,再进行约分。

  8/9×3/10=8×3/9×10=24/90=4/15

  生3:在计算过程中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

  8/9×3/10 3与9先约分,8与10先约分,再计算。

  2)比较二、三两种计算方法,选择算法。

  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

  (3)错例展示:

  错例1:约分后,把分子与分子相加,分母与分母相加;错例2:学生没把计算结果约成最简分数。

  3、学生质疑问难,激发知识冲突。

  (1)针对同学的展示,学生自由质疑问难。

  (2)教师引导学困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在学习中碰到困难了吗?能把你遇到的困难说给大家听吗?那你对同学的展示有什么想法与建议吗?

  4、引导归纳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意义:一个数乘分数,表示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计算法则:分数乘分数,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

  三、拓展知识外延

  1、完成课本12至13页练习二第3、6题。

  2、生活中的数学

  (1)一个长方形长3/5分米,宽1/2分米,它的周长、面积各是多少?

  (2)用三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新的图形。如果正方形的边长是3/5分米,那么拼成的新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四、总结反思,激励评价。

  五、布置作业:

  1、列式计算

  (1)的是多少?

  (2)千克的是多少?

  (3)小时的是多少?

  2、智力冲浪:甲乙两个仓库,甲仓存粮30吨,如果从甲仓中1/5取出放入乙仓,则两仓存粮数相等、两仓一共存粮多少千克?(A类同学做)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单元目标:

  1、使同学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使同学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和外表积的计算方法,并会正确计算。

  使同学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单元重点:

  掌握圆柱的外表积的计算方法和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单元难点:

  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1、圆柱

  (1)圆柱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12页圆柱的认识,练习二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局部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培养同学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3、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指名同学回答,使同学熟悉圆的周长公式:C=2πr或C=πd)

  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教师依次出示题目,然后指名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评判答案是否正确)

  (1)半径是1米 (2)直径是3厘米

  (3)半径是2分米 (4)直径是5分米

  二、认识圆柱特征

  1.整体感知圆柱

  (1)谈谈圆柱.你喜欢圆柱吗?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美观、实用、平安、可滚动……)

  (2)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2.圆柱的外表

  (1)摸摸圆柱。请同学摸摸自身手中圆柱的外表,说说发现了什么?

  (2)指导看书:摸到的上下两个面叫什么?它们的形状大小如何?摸到的圆柱周围的曲面叫什么?(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3.圆柱的高

  (1)课件显示:一根竖放的大针管中的药水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引导同学考虑:药水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什么有关?

  (2)引导小结: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高有关.

  (3)结合课本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板书: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4)讨论交流:圆柱的高的特点。

  ①课件显示:装满牙签的塑料盒,问:这些牙签是圆柱的高吗?假如牙签细一些,再细一些,能装多少根?

  ②初步感知:面对圆柱的高,你想说些什么?

  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③深化感知:面对这数不清的高,丈量哪一条最为简便?

  老师引导同学操作分析,得出丈量圆柱边上的这条高最为简便,同时课件上的圆柱体闪烁边上的一条高.

  4.圆柱的侧面展开(例2)

  (1)动手操作:请同学分小组拿出橡皮、蜡笔、水彩笔、固体胶水等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

  反馈后讨论: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样剪的?展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是怎样剪的?

  ┌长方形

  板书:沿高剪┤ 斜着剪: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

  强调:我们先研究具有代表性的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

  (2)寻求发现.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①师生一起把展开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在重复操作中观察。

  ②同学再观察电脑演示上述过程.(用彩色线条突出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转化生长方形长和宽的过程。)

  ③同学交流后说出自身的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3)延伸发现.展开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和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

  ①讨论:平行四边形能否通过什么方法转化生长方形?

  课件显示: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转变生长方形,再还原成圆柱侧面的动画过程。

  ②想一想:当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

  ③引导小结:不论侧面怎样剪,得到各种图形,都能通过割补的方法转化生长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三、巩固练习

  1.做第11页“做一做”的第2题。

  2.做第15页练习二的第3题。

  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同学和时辅导。

  3.做第15页练习二的第4题。

  四、安排作业

  完成一课三练P15的1、2题。

  板书:

  ┌长方形

  沿高剪┤ 斜着剪: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

  圆柱的底面周长 → 长方形的长

  圆柱的高 → 长方形的宽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圆柱体积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柱体积,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讨论等数学活动过程,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探讨问题,体验转化和极限的思想。

  3、在图形的变换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发展其空间观念,领悟学习数学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唯物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应用。

  教学难点:

  借助教具演示,弄清圆柱与长方体的关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圆柱形容器若干个;学生准备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用学具。

  教学设想:

  《 圆柱的体积 》是学生在有了圆柱、圆和长方体的相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知识与技能上,通过对圆柱的具体研究,理解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在方法的选择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想象、课件演示、实践操作,从经历和体验中思考,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解决问题,体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去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善于探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疑引入

  水是生命之源!节约用水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前两天,老师家的水龙头出了问题,拧上阀门之后,还是不停的滴水,你们看,一刻钟就滴了这么多的水。

  1、出示装了水的圆柱容器。

  (1)启发思考:容器里面的水形成了什么形状?(圆柱)你能知道这些水的体积?

  (2)讨论后汇报

  生1:用量筒或量杯直接量出它的体积;

  生2:用秤称出水的重量,然后进一步知道体积;

  生3:把它倒入长方体容器中,从里面量出长、宽和水面的高后再计算。

  师:现在老师只有这些工具(圆柱形容器,长方形容器,半圆形容器和其他不规则容器),你怎么办?

  生1:把水到入长方体容器中

  生2:我们学过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只要量出长、宽、高就行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给学生创设一个生活中的情境,提出问题,学习身边的数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需要渗透圆柱体(新问题)和长方体(已知)的知识联系为所学内容作了铺垫的准备]

  2、创设问题情境。

  师:(课件显示)如果要求某些建筑中圆柱形柱子的体积,或是求压路机圆柱形大前轮的体积,能用同学们想出来的办法吗?

  [设计意图:进一步从实际需要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从问题中思考寻求一种更广泛的方法来解决圆柱体积的问题的欲望]

  师:今天,就让我们来研究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经历体验,探究新知

  1、回顾旧知,帮助迁移

  (1)教师首先提出具体问题:圆柱体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几何图形有联系?

  生1: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是圆形

  生2:侧面展开是长方形

  生3:说明圆柱和我们学过的圆和长方形有联系

  师:请同学们想想圆柱的体积与什么有关?

  生1:可能与它的大小有关

  生2:不是吧,应该与它的高有关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引出了新知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到了新知。]

  (2)请大家回忆一下: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将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圆面积公式的。

  配合学生回答演示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由形到体;同时使学生感悟圆柱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的联系,通过圆面积推导过程的再现,为实现经验和方法的迁移作铺垫]

  2、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启发猜想:我们要解决圆柱的体积的问题,可以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出圆柱可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体。并通过讨论得出:反圆柱的底面积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反圆柱切开,再拼起来,就转化近似的长方体了。)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体验。

  把圆柱的底面积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再把它拼起来,就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分的份数越多,形体中的 越接近 ,也就越接近长方体。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等份、128等份)

  [设计意图: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大胆猜测、动手体验。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索、体验、领悟的过程中成为了发现者和创造者。]

  (3)学生小组汇报交流

  近似的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 近似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近似的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根据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得出圆柱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用教具进行演示。

  (4)概括板书:根据圆柱与近似长方体的关系,推导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 sh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学生的联想建立圆柱体和长方体的联系,初步建立转化的雏形,然后再通过实践操作,动画演示,验证了学生的发现,从学生的认识和发现中,围绕着圆柱体和长方体之间的联系,抽象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这个过程,学生从形象具体的知识形成过程(想象、操作、演示)中,认识得以升华(较抽象的认识 公式)]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火眼金睛判对错。

  (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乘高。( )

  (2)圆柱的高越大,圆柱的体积就越大。( )

  (3)如果两个圆柱的体积相等,则它们一定等底等高。( )

  [设计意图:加深对刚学知识的分析和理解。]

  2、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1)底面积是30平方厘米,高4厘米。

  (2)底面周长是12。56米,高是2米。

  (3)底面半径是2厘米,高10厘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灵活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实践练习。

  提供在创设情景中圆柱形接水容器的内底面直径和高。

  这个圆柱形容器,内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12厘米,水面高度10厘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领悟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4、课堂作业。

  为了美化环境,阳光小区在楼前的空地上建了四个同样大小的圆柱形花坛。花坛的底面内直径为4米,高为0、6米,如果里面填土的高度是0、4米,这四个花坛共需要填土多少立方米?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反思回顾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设计意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谈学习收获,可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的收获不仅只有知识,还包括能力、方法、情感等,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根据圆柱与近似长方体的关系,推导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 sh

  教学反思:

  本节的教学从生活的实际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问题的能力,从学数学的角度,注意了数学知识的特点。运用已有的知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经验(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解决新的问题,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巧妙的利用想象、课件演示将圆和圆柱有机的联系到一起,使学生想象合理、联系有方。在探究新知中,通过想象和操作,让学生充分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较抽象的理论概括提供了必要而有效的感性材料,加强了实践与知识的联系,并创造性的补充了一些与学生身边实际生活相联系的练习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课本第99页例9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第7-10题。

  教学目标:

  懂得商业打折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相同,并能正确地解答这类应用题。

  教学重点:

  按折扣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对折扣的理解,并正确列出算式。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春节假期是人们旅游和购物的好时机,许多商家都看准这一机会,搞了许多促销活动。课前我让同学们去了解一些商家的促销手段,有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信息。

  刚才很多同学都说出了一个新的词:打“折”。同学们所说的“打八折、打五折、打七六折、买一赠一、买四赠一”等都是商家的一种促销手段——打“折”。

  二、实践感知,探究新知

  1、提问:看到“打折”两个字,你会想到什么?

  学生全班交流。

  小结:工厂和商店有时要把商品减价,按原价的百分之几出售。这种减价出售通常叫做打“折”出售。

  出示:华联超市的毛衣打“六折”出售。

  提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那如果打“五折”是什么意思?打“八折”呢?

  小结:“几折”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提问:一件衬衫打“八五折”出售是什么意思?打“七六折”呢?

  质疑:刚才很多同学课前了解到的'的信息中都有打“折”一词,现在请你说说你了解到的信息是什么意思?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打折信息的意思。

  提问:说一说下面每种商品打几折出售。

  ①一辆汽车按原价的90%出售。

  ②一座楼房按原价的96%出售。

  ③一只旧手表按新手表价格的80%出售。

  2、教学例9。

  学生自己读题。

  出示例9的场景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获取到哪些信息。

  提问:你知道“所有图书一律打八折销售”是什么意思吗?

  提问“现价是原价的80%”这个条件中的80%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要以哪个数量作单位1?这本书的原价知道吗?你打算怎样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尝试。

  全班交流算式和思考过程

  解:设《趣味数学》的原价是ⅹ元。

  ⅹ×80%=12

  ⅹ=12÷0.8

  ⅹ=15

  答:《趣味数学》的原价是15元。

  3、引导检验,沟通联系。

  启发:算出的结果是不是正确?你会不会对这个结果进行检验?

  先让学生独立进行检验,再交流交验方法。

  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可以求实际售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看结果是不是80%;也可以用原价15元乘80%,看结果是不是12元。

  4、指导完成“练一练”。

  先让学生说说《成语故事》的现价与原价有什么关系,知道了现价怎样求原价。再让学生根据例题中小洪的话列方程解答。学生解答后交流:你是怎样想到列方程解答的?列方程时依据了怎样的相等关系?你又是怎样检验的?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六第7题。

  指名口答。

  2、做练习十六第8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对学生解答的情况适当加以点评。

  四、课堂总结

  提问:回忆一下,打折是什么意思?一件商品的现价、原价与折扣之间有什么关系?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六第9、10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1)负数的初步认识

  (2)(教材第3页例2)。

  教学目标

  通过呈现存折上的明确数据,让学生体会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会负数的含义。

  重点难点

  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初步理解负数的含义。

  情景导入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一起学习了气温的表示,谁能说一说温度都是怎样读写的组织学生讨论回忆上一课内容。

  师:很好,大家都很棒。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负数知识。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2)

  新课讲授

  1。教学例2。

  (1)教师出示存折明细示意图。(教材第3页的主题图)教师:同学们能说说“支出(—)或(+)”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吗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2)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像20xx,500这样的数表示的是存入的钱数;而前面有“—”号的数,像—500,—132这样的数表示的是支出的钱数。

  (3)教师:上述数据中500和—500意义相同吗(500和—500意义相反,一个是存入,一个是支出)。你能用刚才的方法快速而又准确地表示出向东走100m和向西走200m、前进20步和后退25步吗说说你是怎么表示的师把学生的表示结果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2。归纳正数和负数。

  (1)你能把黑板上板书的这些数进行分类吗小组讨论交流。

  (2)教师展示分类的结果,适时讲解。像+8,+4,+20xx,+500,+100,+20这样的数,我们把它们叫做正数,前面的+号也可以省略不写。像—8,—4,—500,—20这样的数,我

  们把它叫做负数。

  (3)那么0应该归为哪一类呢组织学生讨论,相互发表意见。师设难:“我认为0应该归为正数一类。”

  归纳: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

  (4)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负数教师鼓励学生注意联系实际举出更多的.例子。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第2题。组织学生动手填一填,在小组中交流检查。答案:

  4 +41 51负数有:—7?

  3正数有:+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2课时负数的初步认识

  (2)正数:+8负数:—8

  +4 —4 +20xx —20xx +500 —500 +100 —100 +20 —20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第3课时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

  教学内容

  借助数轴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意义(教材第5页例3)。

  教学目标

  1。借助数轴初步理解正数、0、负数。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以及正数与负数的比较。

  重点难点

  认识数轴、0。

  情景导入

  教师用CAI课件演示教材第5页的主题图。

  教师:如何在一条直线上表示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呢

  新课讲授教学例3。

  (1)教师:怎样用数来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呢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然后汇报。

  (2)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用课件出示数轴,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

  (3)让学生说出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4)教师总结:我们可以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做数轴。

  (5)引导学生观察数轴:

  ①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②在数轴上分别找到

  和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和处,应如何运动

  师及时小结,数轴除了可以表示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分数。每个数都能在数轴上找到它们相对应的点。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练习,指名汇报。

  2。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一的第4题。第4题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检查。教师用课件出示答案、订正。

  答案:

  1。略

  2。第4题:点A表示的数是—7;点B表示的数是—4;点C表示的数是—1;点D表示的数是3;点E表示的数是6。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3课时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

  上面这样的直线叫做数轴。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教学准备:教师与学生每人带一个圆柱,教师给学生每4人小组发一个纸制的圆柱。每位学生准备好制作圆柱的材料。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并理解长与宽与圆柱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

  谁能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相对的两个长方形完全相同,长方体的高有无数条。)正方体呢?

  谁能说一说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哪些知识?

  二、 新授

  教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体,简称圆柱。

  1、 初步印象

  教师:同学们,请你们用眼睛看,用手摸,说一说圆柱与长方体的有什么不同?

  (圆柱是由2个圆,1个曲面围成的。)

  2、 小组研究: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面与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3、 交流和汇报

  (1)关于两个圆形得出:上下2个圆是完全相等的圆,它们都是圆柱的.底面。

  (2)关于曲面得出:它是圆柱的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如果沿着斜线展开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高。

  (3)关于圆柱的高: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圆柱的高。高有无数条。高有时也可用长、厚、深代替。

  4、 举例说明进一步明确特征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学过程

  1、出示主题图。教材第2页主题图。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内容。(教师:观察上图,你能发现什么?0℃代表什么意思?-2℃和2℃各代表什么意思?)

  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

  1、教学例1 。

  (1)教师板书关键数据:0℃ 。

  (2)教师讲解0℃的意思: 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

  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负号):如-2℃表示零下2摄氏度,读作:负三摄氏度。

  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在数字前加“+”(正号),一般情况下可省略不写:如+2℃表示零上2摄氏度,读作:正三摄氏度,也可以写成2℃,读作:三摄氏度。

  (2)我们来看一下课本上的图,你知道北京的气温吗?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是多少呢?随机点同学回答。

  (4)了解了北京的气温,下面我想请同学告诉我哈尔滨的气温,它与上海气温比较又怎样呢?用手势告诉大家好吗?

  2、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反馈。

  (1)请同学们把图上其它各地的温度都写出来,并读一读。

  (2)教师展示学生不同的表示方法。

  (2)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用“+”和“-”就能准确地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2、教学例2。

  (1)教师出示存折明细示意图。(教材第2页的主题图)教师:同学们能说说“支出(-)或(+)”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吗?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2)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像20xx,500这样的数表示的是存入的'钱数;而前面有“-”号的数,像-500,-122这样的数表示的是支出的钱数。

  (2)教师:上述数据中500和-500意义相同吗?

  (500和-500意义相反,一个是存入,一个是支出)。

  你能用刚才的方法快速而又准确地表示出向东走100m和向西走200m、前进20步和后退25步吗?说说你是怎么表示的?

  师把学生的表示结果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4、归纳正数和负数。

  (1)你能把黑板上板书的这些数进行分类吗?小组讨论交流。

  (2)教师展示分类的结果,适时讲解。

  像+8,+4,+20xx,+500,+100,+20这样的数,我们把它们叫做正数,前面的+号也可以省略不写。

  像-8,-4,-500,-20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负数。

  (2)那么0应该归为哪一类呢?

  组织学生讨论,相互发表意见。

  (4)归纳: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

  (5)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负数?

  鼓励学生注意联系实际举出更多的例子。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及“做一做”中的题目,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有关利息的初步知识,知道“本金”、“利息”、“利率”的含意,会利用利息的计算公式进行一些有关利息的简单计算。

  教具准备:

  将例题写在小黑板上,活期储蓄、定期储蓄的存款凭条和取款凭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提问:

  “如果你家中有一些暂时不用的钱,将怎么办?”让几个学生说一说,当有学生说要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时,接着提问:

  “为什么要把钱存入银行呢?”多让几个学生发表意见。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再指出: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有两个好处:一是国家可以把这些钱集中起来,用在建设上,所以说储蓄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二是参加储蓄的人用钱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可以得到利息,所以说储蓄对个人也有好处。

  “你们知道利息是怎样计算的吗?”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有关利息的知识。

  板书课题:“利息”

  二、新课

  出示例题:小丽1998年1月1日把100元钱存入银行,存定期一年。到1999年1月1日,小丽不仅可以取回存入的100元,还可以得到银行多付给的5.67元,共105.67元。

  先请学生读题,然后教师再说明:题目中有“存定期一年”表示什么呢?一般来讲。储蓄主要分定期存款、活期存款、大额存款等方式。所谓活期存款是指储户可以随时提取的一种储蓄方式,定期存款是有一定期限的一种存款方式。现在银行的定期存款有三个月、六个月、一年、二年、三年、五年、八年的等等。小丽存的是“定期—年”,即小丽在银行存的100元在一般情况下要在银行存一年;如果有特殊情况也可以提前提取。

  教师:在银行储蓄要弄清三个概念:本金、利息和利率。小丽在银行存入100元,也就是说她的本金是100元。板书:“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

  存款到期时,小丽到银行取回105.67元,银行多付给小丽5.67元,这是100元定期一年的存款所得到的利息。板书:“取款时银行多付的钱叫做利息”

  这5.67元的利息是根据什么给小丽的呢?是银行的工作人员根据利率计算出来的。板书:“利率就是利息与本金的比值”这是由银行规定的。利率有按年计算的,也有按月计算的`。小丽存的是定期一年的存款,年利率是5.67%,也就是说如果存100元,在银行存一年可得100元的5.67%的利息,即5.67元的利息,再加上本金100元共105.67元。

  根据国家经济的发展变化,银行存款的利率有时会有所调整。1997年10月中国工商银行公布的定期整存整取一年期的年利率是5.67%,二年期的年利率是5.94%、三年期的年利率是6.21%。五年期的年利率是6.66%。

  按照上面的利率,如果小丽存300元钱定期存款二年,到期时她应得利息多少元?提问:

  “二年期的定期整存整取的年利率是5.94%是什么意思?”(到期取款时每100元可得5.94元的利息。)“小丽的本金是300元,到期时她每一年应得利息多少元?”(300元的5.94%。)学生口述,教师板书:300×5.94%。

  “二年应得利息多少元?”学生口述,教师接着板书:×2

  小丽的存款到期时可以得到的利息是35.64元。

  “想一想,存款的利息应该怎样计算呢?”先让学生说一说,教师再板书: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小丽的存款到期时,她可以取出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元?”(335.64元。)如果有条件可以让学生看一看活期储蓄、定期储蓄的存款和取款的凭条。

  三、巩固练习

  做第2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一的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再共同订正。

  订正练习一的第2题时,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活期储蓄每月的利率是0.1425%,表示什么意思?再引导学生分步说出:280元每月可得利息多少元?6个月的利息是多少元?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元?

  四、作业

  练习一的第1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通过例1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求平均数问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及怎样求出总数等内容和理解。

  通过例2的复习进一步掌握求稍复杂的平均数问题的方法。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学会整理数据、编制统计表,并能应用原始数据和表格计算有关的问题。

  教学过程:

  复均数。

  出示例1

  问:要求七个班的平均人数,该怎样算?让学生自己算出结果。

  想一想:如果已知七个班的平均人数,求这七个班的总人数,该怎样算?让学生自己解答。

  通过计算让学生总结出求平均数问题的计算方法。

  出示例2

  学生想:要求五年级平均每人做多少个,必须先求出( )和( )

  让学生自己列式解答。

  让学生总结求较复杂平均数问题的'计算方法。

  完成137页的“做一做”

  复习统计表

  出示137页的例题。

  让学生把计算结果填入表中的空格,再验算合计数和总计数,看看计算的结果对不对。

  完成138页的“做一做”

  第二课时

  复习统计图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让学生归纳整理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和扇区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进一步加深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初步了解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统计图反映情况较为合适。

  教学过程:

  复习

  回答

  你学过哪几种统计图?

  出示某电子仪器一厂和二厂在三个方面的统计图。

  回答四个问题

  从折线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产值增长和快?

  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工人人数多?哪个厂的技术人员多?

  从扇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外销产品占销售总数的百分比大?

  综合上面的分析,你认为哪个厂的生产搞得好?为什么?

  引导学生把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进行概括和总结。

  让学生看书或出示140页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表。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十二册P.110整理与反思以及P.110111练习与实践13题。

  教学目标:

  1、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

  2、用东、南、西、北描述物体的方向;

  3、用数对表示物体的具体位置;

  4、比例尺的知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复习,比较系统地综合地运用各种描述的方法描述并确定物体的位置,体会用不同的方法确定位置的特点和作用;能综合地运用比例尺的知识确定物体之间的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2、在复习中训练并培养学生的方向感和空间观念、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识图、作图的能力。

  3、在复习中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利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发展学生对数学积极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重点难点:

  1、能根据文字描述在图上正确找出指定位置

  2、能用数学语言准确描述图形中指定的位置。

  教具学具:

  教学光盘

  教法写学法:

  可以先复习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比如,教师可以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哪几种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由学生说出一种是用数对,一种是用方向和距离,由此引出东、南、西、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向的复习。

  然后出示课本上的街区平面图,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街区图的内容,特别是比例尺1∶10000表示图上1 cm相当于实际距离多少米。然后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请同学看图回答。以提问从阳光小区到邮局怎样走为例,如果学生回答:出小区穿过马路向左拐弯,到四季路再向右拐弯;沿着和平路向西,到四季路向北都应认可。当说出行进距离时,学生之间有时会出现较大误差。由此可以让学生看课本第106页下面街区图的局部放大图,看看该示意图是怎样量的,使学生明确通常是量目标位置所在的点到路的中轴线的距离。有了这个统一的约定,一般可要求六年级学生将图上距离的测量误差控制在2 mm之内。

  复习时,也可以先讨论课本上两个少先队员的对话内容,再请学生提出问题。还可以在学生说出街区图的内容时,由回答比例尺1∶10000表示图上1 cm相当于实际距离多少米的提问,引出图上测量的问题。让学生看课本第106页下面街区图的局部放大图,搞清楚该怎样量,然后再看着第106页上面的街区图,提出问题,或讨论课本上两个少先队员对话中的问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了解对称的一些简单特点。

  2、认识对称轴,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会利用对称的性质完成对称图形的绘制。

  能力目标

  3、通过学生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能够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

  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5、通过对生活事物及相应图形的欣赏,感受对称图形的美,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感知对称,识别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找出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剪好的对称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剪刀;彩纸;直尺;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故事,想听吗?(多媒体播放故事)

  2、小蝴蝶为什么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认识对称图形。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三个图形,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它们的'左右两边都是一样的)

  2、你怎么知道它们的左边和右边是一样的?(看出来的。)小朋友们真能干,是看出来的。对呀,观察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

  3、除了观察,你还可以怎样证明呢?(可以将它们对折)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图形,请打开老师给你们的信封,拿出这些图片,亲自动手折一折,看一看。(学生通过折一折的方法,体会蝴蝶、蜻蜓、树叶左右形状一样)你们对折过后,你发现了什么?

  4、揭示课题:像这样对折后完全重合的图形在数学上我们称为对称图形。(板书:对称图形)。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图形是对称的,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吧。(多媒体展示对称图形)欣赏了这么多的对称图形,你觉得这些图形怎么样呀?

  三、认识对称轴,找、画对称轴。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自己手中的作品,打开,你发现了什么?(纸的中间的一条折痕)你们知道数学家们给这条线取个什么名字吗?这条线叫做这个图形的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2、对称轴把对称图形分成了完全相等的两部分。请你摸一摸你的图形的对称轴,看一看,再用虚线把它画出来。

  3、生活中,你们还看到过哪些东西是对称的?

  4、生活中的对称图形可真多呀,你能用剪刀剪一个对称图形吗?请同方的同学商量商量,怎样才能剪出一个对称图形。谁来说一说,怎样才能剪出一个对称图形?

  5、引导学生明确剪对称图形的方法。要剪出一个对称图形,可以先把纸进行对折,然后再剪,最后沿对折的地方打开,就形成了一个对称图形。你想剪什么?说一说吧。试一试吧,比一比谁剪的对称图形最美。剪好后把对称轴画出来,再展示在黑板上。

  四、拓伸延展,深化认识。

  1、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形,请同学们来找一找,哪些是对称图形,哪些不是,是对称图形的找出它的对称轴。(多媒体出示图形)

  2、长方形、正方形还有圆都是对称图形,请你们折一折,找一找,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3、小结:通过刚才的折和画我们知道有些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有些图形有很多条对称轴。

  4、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几个朋友,想认识它们吗?它们还不好意思,把脸藏起来了一半,你们能猜出它们吗?

  五、小结回顾。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什么样的图形是对称图形?把对称图形分成完全一样的两部分的那条线叫做什么?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对称图形,小朋友们都说对称图形很美,只要我们善动脑,勤思考,多动手就一定能用对称图形把我们的生活装扮得更美好。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的例2和“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纳税和税率,理解和掌握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纳税意识,继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2.培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进一步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运用百分数的知识进行纳税的计算。

  预习题:弄清什么是纳税?怎样纳税?纳税的意义是什么?(课前布置学生上网查询相关信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纳税的一些资料;教学光盘及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认识、了解纳税

  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用于发展经济、国防、科学、文化、卫生、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以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保卫国家安全。因此,任何集体和个人,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税收的种类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所得税等几种。我国的税收逐年增长,到20xx年,全年税收收入已达到30866亿元。(进行纳税意识教育)

  提问:你知道生活中到税务部门纳税的事吗?那么究竟什么是纳税,纳税额应该怎样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纳税的有关知识。板书:纳税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出示例2:星光书店去年十二月份的营业额约为5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 6%缴纳营业税,这个书店去年十二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学生读题。

  提问:想一想,题里的'营业额的6%缴纳营业税,实际上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计算?你们会做吗?试试看!

  学生尝试练习,集体订正,教师板书算式。

  强调:求应纳税额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也就是把应该纳税部分的总收入乘以税率百分之几,就求出了应纳税额。

  2.我们怎样计算呢?

  方法1: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分数来计算。

  方法2: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

  3.做“试一试”

  提问:这道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生:先求5200元的10%是多少?再加上5200元就是买摩托车共付的钱。

  学生板演与齐练同时进行,集体订正。

  4.学生在课本上完成练一练。

  三、同步练习

  1.练习二的第1、2题。

  指名学生读题,让学生说明算式里的每个数据的意思。

  学生独立思考后练习,交流时请学生说说解题思路,教师及时了解学生解答情况。

  2.练习二第3题。

  学生读题后,教师简单介绍个人所得税的知识。

  学生独立思考并列算式计算,然后交流。

  四、拓展提高

  1.练习二的第4题。

  我国20xx年10月公布的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个人收入1600元以下不征税。月收入超过1600元,超过部分按下面的标准征税。

  不超过500元的 5%

  超过500元~20xx元的 10%

  超过20xx元~5000元的 15%

  ------

  李明的妈妈月收入1800元,爸爸月收入2500元,他们各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在这道题中,李明的妈妈应纳税的收入是1800元吗?为什么?全班展开讨论李明妈妈的纳税的收入应为多少元?税率是多少?那么爸爸的收入是2500元,应纳税额为多少?他的税率又是多少呢?

  介绍分段纳税,最后让学生分别求出李明的爸爸妈妈各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将三段不同的收税看作三个档次,先用总收入减去1600,看超过的部分是属于哪个档次,如果超过的部分少于500,属第一档次,用超出的部分乘以5%;如果超过的部分大于500小于20xx就属第二档次,第一档次的税肯定要交,用500乘5%,再用(超出部分-500)乘10%,然后相加;如果超过的部分大于20xx小于5000就属第三档次,第一、二档次的税肯定要交,用500乘5%,1500乘10%,(超出部分-20xx)乘15%,再相加。

  关键是这里第一、二档次的,要全额交税。

  五、课堂回顾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内容?认识到什么?如果没有纳税,国家就筹集不到必要的资金为大家办事。因此,我国宪法规定每个集体和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希望同学们长大了争当纳税先锋,为祖国的繁荣贡献力量!

  六、布置作业

  课内作业: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纳税问题

  营业额×5%=营业税

  60×5%=3(万元)

  答:应缴纳营业税3万元。

  爸爸月收入2500元,应分两段来纳税:

  2500-1600=900元

  500×5%=25元

  (900-500)×10%=40元

  25+40=65元

  答:爸爸应缴纳个人所得税65元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成不成反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用x,y表示长方形相邻两边的边长,表1是面积24cm2的长方形相邻两边边长的变化关系,表2是周长为24cm的长方形相邻两边边长的变化关系。

  1.根据两个长方形的边长变化情况把表格填写完整。

  2.填完表以后思考:

  (1)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2)表1和表2中,长方形相邻两边边长之间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3.小结:长方形的一条边的长随着邻边长的增长而减少,在变化过程中,面积24cm2的长方形的相邻两边长的积都是24。周长为24cm的长方形相邻两边长的积都不相等,但他们的和相等。

  二、自主探究:

  1.王叔叔要去游长城,不同的交通工具所需时间如下表,你从表中发现什么?

  自行车大巴车小轿车速度/(千米/时)106080时间/时1221。先让学生同桌之间交流,再指名学生口答讨论的结果。

  (1)需要的时间随着交通工具的速度的变化而变化。交通工具的速度越慢,需要的时间反而扩大;交通工具的速度越快,需要的时间反而缩小。

  (2)可以看出它们的变化规律是: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时间的积总是一定的。因为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时间的积都是120。提问:这里的120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这里的数量关系式?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路程一定时,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时间的乘积一定)

  3、总结。

  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变化时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我们就说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反比例?

  追问: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乘积是不是一定?)

  4、想一想。

  买苹果的总钱数一定,苹果的单价与数量成反比例吗?你是怎么想的?与同桌说说。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2)张伯伯骑自行车从家到县城,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

  (3)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

  (4)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

  (5)铺地面积一定,方砖边长与所需块数。

  2.奇思读一本书,已读的页数与剩下的页数的情况如下。

  已读的页数1234……剩下的页数797877……

  提问:已读页数和剩下页数能不能成反比例?为什么?

  3.有600毫升果汁,可平均分成若干杯。请把下表填完整

  分的杯数/杯65432……每杯的果汁量/ml100……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分的杯数是怎样随着每杯的果汁量变化的?

  (3)这两个量成反比例吗?

  4.请举一个成反比例的例子,同桌相互说说。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反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关键是什么?

  教学目标

  1、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教学重难点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过程

  活动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情境一

  1、观察图,分别把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填入表格中。请根据你的观察,把数据填在表中。

  2、填完表以后思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是否有关系?它们的变化分别有怎样的规律?规律相同吗?

  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3、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都是4。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比是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二)情境二

  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2、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三)小结

  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它们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我们就说两个量正比例。

  (四)想一想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

  师小结:

  (1)正方形的周长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周长与边长的比值都是4,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

  请你也试着说一说。

  (2)正方形的面积虽然也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但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变化的值,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不成正比例。

  请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乐乐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

  乐乐的年龄/岁67891011爸爸的年龄/岁3233

  (1)把表填写完整。

  (2)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爸爸的年龄=乐乐的年龄+26。虽然小明岁数增加,爸爸岁数也增加,但是小明岁数与爸爸岁数的比值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不是一个确定的值,所以父子的年龄不成正比例。

  活动二:练一练。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2)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3)小麦每公顷的产量一定,小麦的公顷数和总产量。

  (4)矿泉水瓶中喝掉的水和剩下的水。

  2、根据下表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相对应的数值,判断当底是6厘米的时候,它们是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随高的变化而变化,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的比值不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成正比例。(也可以用公式进行说明)

  3、圆的面积与半径成正比例吗?你是怎么想的?与同伴交流。

  4、分别举一个成正比例和一个不成正比例的例子,同桌相互说说。

  活动三:课堂小结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2、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3、强调解比例的书写规范和计算中的灵活性,以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和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乘法等式。

  3∶8=15∶40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1、师:同学们,进行“物物交换”活动,看图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写出你的想法。

  师:假设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x本小人书,你能写出一个比例吗?这个比例中x是多少呢?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1)自己动脑写出想法。

  (2)小组交流。

  2、师:哪个小组展示本小组的想法。

  板书:4:10=14:x

  解:4x=140

  x=35

  答: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35本小人书。

  3、总结:

  师:在比例里,如果已知任何三项你能求出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对,先写成乘法形式,再求出未知数的值。这种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三、课堂练习

  1、解比例

  2、根据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解比例。

  (1)6和8的比等于36和x的比。

  (2)比例的两个内项是0。4和0。3,两个外项是6和x。

  (3)比例的第一项是4,第二项是8,第三项是x,第四项是10。

  四、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语文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空间与图形》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空间与图形》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等图形变换的特征;学会运用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

  2。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观察、操作、欣赏、分析、想象、创作等数学活动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感受数学的美。

  4。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讨、交流、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整理复习了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这节课继续整理和复习图形与变换的知识。(揭示课题)

  二、回忆整理,再现旧知。

  1。欣赏图案:(出示课件)小精灵:“同学们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漂亮的图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显示五个图案,分别为人教版“课标”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科书第3页的京剧脸谱、第6页的紫荆花图案、第7页的花边图案,天安门图案、第五个图案是三个模样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奥运福娃,依次从小到大排成一排。)

  讨论交流:你们能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一下,在这些漂亮的图案中,发现了哪些数学概念?(同桌同学互相交流,教师巡视,适当参与学生活动)

  反馈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动态课件)

  生1:花边图案是其中一个图案连续向右平移得到的。

  生2:京剧脸谱是经过轴对称变换得到的。

  生3:天安门城楼的图案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生4:紫荆花的图案是其中一个花瓣绕中心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得到的。

  生5:三个大小不同,模样相同的`奥运福娃是按比例放大缩小后得到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平移、轴对称、旋转、放大与缩小

  提问:誰能说说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六年的学习,学生已在不同学段学习了图形变换的知识,所存在脑子中的也是一些零散的记忆,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案素材,分别出示5幅观赏性强,并藏着不同的变换特征的图案,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在欣赏图案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再现,避免学生空想,不仅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体会图形的变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对小学阶段所学的平移、轴对称、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系统地进行整理。在此过程中,感受我国的民族文化。)

  三、综合运用,复习旧知

  欣赏课本第104页板报花边图案。

  师:刚才我们欣赏的这些图案大多是设计师们设计的,瞧,这是一位同学利用图形的变换设计的板报花边,仔细观察,你们知道他利用了哪些变换的知识吗?(出示课件)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视,适当参与学生活动。

  反馈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动态课件)

  生1:他利用了平移的知识,把第一个图形连续向右平移5次就得到了这一排花边。

  生2:他利用了旋转的知识,首先在竖直方向,从上至下依次画好三个不同大小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再将这一组三角形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旋转45度7次就得到了这个图案。

  生3:旋转的每一组三角形是依次按比例缩小排列的。

  生4:旋转的每一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生5:其中的每幅图案是大小不同的三个正方形绕中心点旋转得到的。

  小结:这个板报的花边是综合运用了图形变换知识进行设计的。其实人们在生活中利用图形的变换可以设计出许许多多漂亮的图案,让我们至身于这缤纷多彩的世界之中。

  (设计意图:在上个环节中将所学图形变换的知识一一再现,回顾特征,这个环节中充分利用书上提供的板报花边图案,呈现的是图形与变换内容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独立观察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图形变换的过程,并借助多媒体进行验证,发现这个图案综合运用了平移、轴对称、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知识,从整体上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等图形变换的特征,再次感受到这些变换的魅力所在。)

  四、巩固提高,拓展思维

  1。做一做。

  要求:仔细观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想法。

  2。练习二十第1题。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汇报。

  小结:有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只有一条,有的不只一条。

  3。练习二十第3题。

  要求:先独立想一想,如果还不能解决,在小组内可以利用学具转一转。(教师巡视、指导。)

  反馈: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反馈

  (设计意图: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空间感较弱的学生通过学具的操作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知道旋转可使一个平面图形变成立体图形,切身体会到变换的趣味性和数学的好玩,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悟。)

  4。练习二十第6题。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汇报时请学生演示是怎样画的。

  五、小小设计家。

  师:今天要请你们当一回小小设计家,利用图形的变换来设计一些你喜欢的图案,请同学们分小组选用学具开始设计,完成之后将你的设计方法说给小组的伙伴听听。学生在小组内活动,教师巡视参与学生活动,并及时交流。学生作图后展示作品,并张帖在黑板上全班欣赏交流。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追求,也是成功学习的内在规律。本堂课最后,设计一个小小设计家的环节,把本课所复习的知识融入到生动有趣、乐此不疲的设计图案当中,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在活动中一方面加深了对图形变换知识的认识,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图形的变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领会数学的神奇与玄妙。)

  六、评价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如果有,把你的收获写下来和这节课的作品一起存进成长记录袋中。

  七、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第2题。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求实际距离》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求实际距离》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比例尺的知识求实际距离。

  2、使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里的应用,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从实际生活入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比例尺。

  教学难点:

  设未知数时对长度单位的正确使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备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谈话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比例尺?谁还记得什么是比例尺?

  2、教师提问

  在生活中你在那些地方看到过“比例尺”?让学生举例,并说一说比例尺前项、后项的倍数关系和比例尺的实际含义。

  【从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导入新课,能发现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从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二、体验合作,自主探究

  1、出示信息窗2,学生观看大屏幕。

  提问:从屏幕中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板书:雏鹰少年足球队需要几小时到达青岛?

  2.师:怎样解决雏鹰少年足球队从济南到达青岛时所用的时间?

  生可能会答道:

  (1)要用路程除以速度。

  (2)需要先求从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

  (3)要求出实际距离,得先量出图上距离。

  师:同学们的想法很正确,下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小组合作解答,教师巡视)

  3、汇报交流。

  师:哪个小组先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解答的?

  生:我们组先量出图上距离是4厘米,再用列方程解比例的方法求出实际距离,然后用“路程÷速度”求出时间。解法如下:

  解:设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列方程为:

  4/x=1/8000000

  x=8000000×4

  x=32000000

  32000000厘米=320千米

  320÷100=3。2(小时)

  师:还有不同解法吗?

  可能会有学生这样解答

  4×8000000=32000000(厘米)=320(千米)

  320÷100=3。2(小时)

  师: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想的?

  教师对学生的精彩发言进行鼓励性评价。结合学生的发言,师生再共同完整的分析这一思考过程。

  教师在巡视时,注意挑选出完成较好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其余学生在教师对同学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找差距、修改、看齐。

  4、师:想想上面的几种解法,说说你喜欢哪种解法。为什么?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探究多种方法,使学生在解题时放开思路,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灵活解答。】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

  2、完成“自主练习”第2题

  【利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组织练习,使学生所学知识不仅得以巩固,而且得以运用。】

  四、全课总结

  请同学们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让学生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同时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体会学习的乐趣。】

  板书设计:

  求实际距离

  雏鹰少年足球队大约需要几小时到达青岛?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列方程为:解:设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1/8000000=4/x

  x=4×8000000

  x=32000000

  32000000厘米=320千米

  320÷100=3。2(小时)

  答:大约需要3。2小时到达青岛。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解比例》数学教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17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09-27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热门)08-07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热门】02-17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荐】02-17

【热门】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17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热】02-11

【推荐】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15

【热】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