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案

时间:2023-01-07 12:56:50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六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案(15篇)

六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案1

  教学内容:

  教材第77页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根据圆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掌握圆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全面的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灵活运用圆的周长或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具学具准备:

  一根长绳、面积单位。

  教学设计:

  ⊙激趣导入

  同学们,图形世界是美丽的.、奇妙的,世界因为有了五彩的图案而更加美丽。谁来说一说你知道哪些美丽的图案?它们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

  出示教材69页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然后提问:

  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外方内圆和外圆内方的物体吗?外方内圆的图形我们称它为圆外切正方形,外圆内方的图形我们称它为圆内接正方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怎样求这两种图形的面积。

六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案2

  学内容

  物体位置的确定以及路线图的描述和绘制。(教材第25页练习五第6、7、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北偏东、西偏南等方向的含义,熟练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熟练掌握简单路线图的绘制和描述,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现象。

  重点难点

  重难点:熟练运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会绘制路线图并描述行走路线。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方向吗?用方向可以确定物体的具体位置吗?(点名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回顾确定物体位置的条件。

  2、师:怎样描述和绘制简单的路线图?同桌间说一说。

  引导学生回顾描述和绘制路线图的方法。

  二、指导练习

  1、教学教材第25页练习五第6题。

  (1)师:数对的第一个数和第二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点名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回顾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2)师:在方格内45°方向怎么表示?同桌间交流一下。

  引导学生明白正方形的`对角线就把正方形的角分为两个45°的角。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教学教材第25页练习五第7题。

  (1)师:先读题,同桌间说一说这属于哪一类型的题及其解题方法。

  引导学生明确题的类型,回顾解题方法。

  (2)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学生作图的规范)

  (3)教师反馈学生仍存在的问题,给出解决方法。(单位长度、角度的准确等)

  (4)集体订正。

  3、教学教材第26页练习五第9题。

  学生读题,了解题意。

  (1)解决第一问。

  ①师:要补充完整路线图,需要确定什么?(组织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明确需要确定从哪一段开始补充,确定图上的单位长度代表的实际距离。

  ②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并画一画。(教师巡视)

  ③教师示范规范图示,学生修改。(绘制路线图)

  (2)解决第二问。

  师:同桌间互相说一说公共汽车返回时的路线。(点名学生回答,教师订正)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五”第10、11题。(小组合作,先说一说,再画一画)

  第10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描述。

  第11题: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课件依次出示下列题目)

  2、如图,以学校为观测点。

  (1)书店在学校的(西)偏(北)(30°)方向,距离是(800)m;

  (2)图书馆在学校的(西)偏(南)(75°)方向,距离是(400)m。

  3、小军要去学校,他从家出发,先向正东方向走200 m到达超市,再向正北方向走150 m到达图书馆,再向北偏东70°方向走400 m就到达街心花园,最后向南偏东40°方向走500 m就到达学校。根据描述,画出小军行走的路线示意图。(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订正)

  四、课堂小结

  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板书设计

  练习课

  教学反思

  1、本单元的知识整体来说是不难掌握的,可以通过教材例题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层层推进,让学生感知要从方向和距离两方面确定物体的位置。而且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如图,在一块等边三角形草地的三个顶点处分别住着一只小动物。

  (1)小羊在小马的()偏()()方向上,距离是()m;

  (2)小兔在小羊的()偏()()方向上,距离是()m;

  (3)小马在小羊的()偏()()方向上,距离是()m;

  (4)小羊在小兔的()偏()()方向上,距离是()m;

  (5)小马在小兔的()方向上,距离是()m。

  分析:根据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每个角是60°,可知以下数据,如图:

  然后根据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进行判断即可。

  解答:

  (1)西北60° 20

  (2)西南60° 20

  (3)东南60° 20

  (4)东北60° 20

  (5)正东20

  解法归纳:解决此类题的关键是根据特殊的图形的特点得出图中的角度和长度信息,然后找准谁是参照物。

六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案3

  一、教学内容

  比的基本性质。(教材第50页)

  二、教学目标

  1、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2、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渗透类比思想。

  三、重点难点

  重难点: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问答。

  师:什么叫比和比值?(点名学生回答)

  师: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回忆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可以结合算式或表格回答。

  师: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各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忆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2、2/6,4/12,8/24这三个分数的大小相等吗?为什么?(课件出示题目)

  引导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思考,发现都能化简为1/3。

  3、引出新课。

  师:在除法中有商不变的规律,在分数中有分数的基本性质,那么在比中是否也有类似的性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比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二、学习新课

  1、启发引导,发现问题。

  把6/8,12/16改写成比的形式。(课件出示题目,点名学生回答)

  师:这两个比相等吗?

  引导学生通过求比值得出两个比相等。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6∶8=6÷8=6/8=3/4

  12∶16=12÷16=12/16=3/4

  6∶8=12∶16=3∶4。

  师: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观察这两个比,你发现什么变了?

  引导学生发现比的前项、后项都发生了变化。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利用比和除法的关系来研究比中的规律。

  组织学生将比转化成除法,通过商不变的规律来认识比中的规律。

  ①6∶8=12∶16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结果,根据学生的汇报,课件演示:

  6÷8=(6×2)÷(8×2)=12÷16

  ↓ ↓ ↓

  6∶8=(6×2)∶(8×2)=12∶16

  师:认真观察,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其中的规律吗?

  引导学生得出规律: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②6∶8=3∶4。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结果,根据学生的汇报,课件演示:

  6 ∶8=(6÷2) ∶(8÷2)=3 ∶4

  ↑ ↑ ↑

  6 ÷8=(6÷2) ÷(8÷2)=3 ÷4

  师:同样地,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其中的规律吗?

  引导学生得出规律: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2)利用比和分数的关系来研究比中的规律。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探究。(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指名汇报)

  3、归纳总结,概括规律。

  (1)师:刚才我们根据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进行探究,发现比也存在着一种规律,谁能把其中的规律总结出来呢?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

  引导学生初步归纳得出: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2)师:相同的数是什么数都行吗?同时乘或除以0可以吗?

  引导学生根据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得出相同的数不可以是0。

  (3)引导学生完整归纳总结比的基本性质。(板书性质)

  三、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53页“练习十一”第4题。(点名学生回答,并说一说同乘或除以几)

  第4题:(1)98∶100 (2)12∶100

  (3)110∶100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订正)

  2、7∶12的前项增加14,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该加上 24 。

  3、5∶6的后项增加24,要使比值不变,前项应乘 5 。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吗?

  板书设计

  比的基本性质

  6∶8=6÷8=6/8=3/4

  12∶16=12÷16=12/16=3/4

  6∶8=12∶16=3∶4

  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五、教学反思

  1、本堂课是一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课。教学中,由“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就能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是否也存在着“比的基本性质”。对此,不能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顺从学生的思维规律,鼓励他们大胆猜想,并通过举例、论证等方法小心验证,最后准确地得出“比的基本性质”。

  2、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甲数与乙数的比是3∶4,乙数与丙数的比是6∶7,甲数与丙数的比是多少?甲数、乙数与丙数三个数的连比是多少?

  分析:甲数∶乙数和乙数∶丙数中的乙数是同一个量,但在每个比中所占的份数不同,可以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将乙数所占份数化成相同。甲数∶乙数=3∶4,乙数∶丙数=6∶7,可以将乙数所占的份数化为4和6的最小公倍数。

  解答:甲数∶乙数=3∶4=(3×3)∶(4×3)=9∶12

  乙数∶丙数=6∶7=(6×2)∶(7×2)=12∶14

  所以甲数∶丙数=9∶14,甲数∶乙数∶丙数=9∶12∶14。

  解法归纳:解决连比问题,主要运用转化方法,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同种量转化成相同的份数。

  相关知识阅读

  奇妙的8∶11

  人们都见到过稻麦一类的农作物,在快要收割的时候,它们顶着沉甸甸的穗子,支持着饱满穗子的却是一根空心的茎。为什么一根空心的茎会有这样大的能耐呢?

  科学家根据材料力学理论推算:一根空心管子的内径和外径之比,如果是8∶11的话,最不容易弯曲。生物界在进化过程中,为了求得生存,动物的骨、植物的茎等都选择空心,而且不论粗细如何,内径和外径之比大约都是8∶11,这不是奇妙的巧合,而是大自然优胜劣汰的结果。科学家就利用这个数据,为人类造福。例如水泥制成的空心电线杆、自行车的车身架等,都是利用这个数据,以达到耗费最少的材料而获得最强的坚固性的目的。

六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案4

  教学内容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⒈根据圆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掌握圆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方法。

  ⒉培养学生灵活、全面的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⒊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灵活运用周长或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修改意见

  教学过程一、周长与面积的区别。

  1、什么是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圆面积公式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计算下题。求出它的周长与面积。

  (1)学生动手计算。

  (2)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

  概念不同,计算公式不同,单位不同。

  3、判断。两个图形相比较,哪个图形的周长长,哪个图形的面积就大。

  (错。周长的长短和面积的大小没有必然的联系。)

  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一个圆形花坛,直径是4米,周长是多少米?

  3.14×4=12.56(米)

  2、一个圆形花坛,周长是12.56米,直径是多少米?

  12.56÷3.14=4(米)

  3、一个圆形花坛的半径是2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14×22=12.56(平方米)

  4、一个圆形花坛的周长是12.56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r=12.56÷(2×3.14)= 2(米) 3.14×22=12.56(平方米)

  5、一个环形铁片,外直径是6米,内直径是4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⑴ 3.14×( )2=28.26(平方米)

  3.14×( )2=12.56(平方米)

  28.26-12.56=15.7 (平方米)

  ⑵ - = 5(平方米)

  3.14×5=15.7(平方米)

  6、先测量所需要的数据,再计算半圆的周长和面积。(解答结果保留整厘米数)

  7、一个圆形餐桌面直径是2,它的周长多少米?它的面积是多少米?如果一个人需要0.5M宽的位置就餐,这张餐桌大约能坐多少人?+

  三、综合练习。

  1、判断对错,

  (1)圆的半径都相等。 ( )

  (2)在同圆或等圆中圆周长约是半径的6.28倍。 ( )

  (3)半圆的周长是圆周长的一半。( )

  2、只列式不计算。

  (1)一个圆形铁板的半径是5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一个圆形的铁板的直径是6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一个圆形铁板的周长是28.26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解题思路。

  (1)一个圆形花坛,直径是5米,小明围着它跑了5圈,小明一共跑了多少米?

  (2)在草地的木桩上栓着一只羊,绳长3米,这只羊能吃到草的面积最大是

  多少平方米?

  布置作业

  练习十七1—3,思考第4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案5

  单元目标:

  1、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了解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 能够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

  3、理解折扣、纳税、利息的含义,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会进行这方面的简单计算。

  4、在理解、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能正确地解答有关百分数的问题。

  单元重点:

  百分数的意义,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单元难点:

  比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

  课题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课型 新授课 备课人 授课教师

  分课时 第1课时 总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够正确的读写百分数、运用百分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 使学生经历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和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

  与态度 使学生感受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结合相关信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重点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难点 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教 学 预 设 个 性 修 改

  目标导学 复习激趣 目标导学 自主合作 汇报交流 变式训练

  创境激疑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2分钟)

  师:同学们,课前教师让大家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收集到了吗?在哪儿收集的?容易找吗?这说明了什么?

  既然百分数这么有用,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百分数好吗?你想学习有关百分数的哪些知识?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板书课题)

  合作探究 (二)探究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20分钟)

  1、百分数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三杯糖水)

  你认为哪杯糖水更甜?

  学生争论后得出不好判断的结论。

  老师给出三杯糖水中糖的含量:7克、13克、9克。问:这下能判断吗?还需要什么条件?

  再给出糖水的重量:20克、50克、25克。问:这下能判断吗?看什么?

  生:看糖占糖水的几分之几?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这样能判断哪个杯更甜吗?怎样就容易看出来了?(通分)

  师:百分数表示的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是一个分率,后面不能带单位名称,所以百分数又叫百分率或百分比。(板书)

  2、百分数的写法:

  师: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板书)师示范写35%。

  请一位学生板演26%、36%,其他学生在本上写。

  师生交流:百分数怎样写规范、美观?

  ①两个小圆圈要写的小一点。②斜线的倾斜程度。

  3、由刚才的不好判断,到现在的一目了然,是谁帮了我们的忙?大家在课前已经收集了许多生活中的百分数,你现在能说说这些百分数的具体含义吗?好,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四人小组交流,说说你收集的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全班交流)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你收集的百分数?说说它的意义。

  4、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百分数,想不想看?

  课件出示:读一读

  (1)我国的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

  (2)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

  (3)在北京奥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共获得51枚金牌,占金牌总数的16.9%;

  (4)我国发射人造卫星的成功率是100%。

  这些百分数都表示什么意义,你知道吗?

  看了这些信息,你想说什么?

  (三)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和联系。(5分钟)

  1、小组讨论: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回答: ①分子 ②分母 ③读法 ④意义等的不同。

  课件出示:

  下面哪个分数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哪个不能?说说为什么?

  一堆煤 吨,运走了它的 。

  百分数是分数吗?分母是100的分数是百分数吗?

  得出结论:分数即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百分数是特殊的分数。

  拓展应用 1、百分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成语里也有百分数。

  课件出示:请将下列词语用百分数表示出来

  十拿九稳 百里挑一 百战百胜 一举两得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总 结 1、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用一个百分数表示你的满意程度。

  2、对教师满意吗?也用一个百分数表示。

  3、最后,教师送给同学们一句名言,与大家共勉。

  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

  作业布置 做一做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14% 读作:百分之十四

  65.5% 读作:百分之六十五点五

  120% 读作:百分之一百二十

  课题 百分数与小数互化

  分课时 第2课时 总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能正确地把小数化成百分数或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在计算、比较,分析、探索百分数小数互化的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 通过探索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规律,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索意识。

  情感

  与态度 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通过合作交流,得出结论,提高数学素养。

  重点 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能正确进行两者之间的互化。

  难点 归纳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 学 预 设 个 性 修 改

  目标导学 复习激趣 目标导学 自主合作 汇报交流 变式训练

  创境激疑 一、复习导入

  1、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指生回答。

  生1:带有百分号的数叫百分数。

  生2:表示一个数是另一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

  2、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在哪里?为什么要把百分数单独列一单元?

  百分数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比关系,又叫百分比或百分率,不能带计量单位;分数既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比关系,叫分率,也可以表示具体的数量,能带计量单位。

  百分数与分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在生活中广泛的运用到,所以有必要单独为一单元。

  3、我们学过了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板书课题

  合作探究 二、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1:为什么要转化?

  生2:怎样转化?

  师:对呀,为什么要相互转化呢?引导学生说出转化的意义。一是便于计算,二是便于比较。(板书),那怎么转化呢?这就是我们今天主要研究的内容。不过,百分数怎么转化成小数,小数又怎么转化成百分数,老师想把讲台让给你们,请同学们来当小老师,让讲台成为你们的舞台。

  三、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学生自学课本84页(两分钟)

  2、小组讨论(三分钟)

  3、指生上台汇报,集体交流小数转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1)出示例1:(要求学生讲)

  (2)小老师甲:要把小数化成百分数,要先把小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再把这个分数改写成百分数。

  3÷5=0.6= =60%

  4÷6≈0.667 = =66.7%

  (3)小老师乙:请大家观察一下,这个过程先把小数化成了分数,显得麻烦了些。而我可以将小数直接化成百分数的。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就行了。

  (4)教师说明:当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时,原数就扩大100倍,再添上百分号,又使它缩小100倍。所以原数大小是不变的。

  4、师:学到这里也累了,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学完了吗?(没有,还有百分数转化成小数的方法没学),噢,那我们接着学百分数如何转化成小数的。

  (1)出示例2:(要求学生讲)

  (2)小老师丙:要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可以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再用分子除以分母,把分数转化成小数。

  (3)启发学生口述每题的转化过程,板书:

  750×20%

  =750÷

  =750×0.2

  =150(人)

  750×20%

  =750×

  =750×

  =150(人)

  (4)小老师丁:老师,我的方法更简便,能将百分数很快地直接化成小数?(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5)使学生明白:当把百分数的百分号去掉时,原数就扩大了100倍;然后再把它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又使它缩小100倍,所以原数的大小不变。

  拓展应用 做一做

  总 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作业布置 练习十八6、7题

  板书设计

  百分数与小数互化

  例1、3÷5=0.6= =60%

  4÷6≈0.667 = =66.7%

  例2 750×20%

  =750÷

  =750×0.2

  =150(人)

  750×20%

  =750×

  =750×

  =150(人)

六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案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的组成比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播放课件,引出主题图

  师:这节课我们上一节数学课,这节数学课有很多有趣的知识等待着同学们去探索和发现呢!同学们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播放视频,生观察,并说看到的内容)

  师:看到这些画面你的心情怎么样?(激动、兴奋、骄傲、自豪……)

  师:是啊,老师和你们一样,每当听到雄壮的国歌声,看见鲜艳的五星红旗,老师的心情也十分激动,国旗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是神圣的。

  问:画面上这几面国旗有什么不同?(大小不一样)

  师:虽然这几面国旗大小不一样,但是长和宽的比值都是一样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比例的知识。(板书:比例)

  (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说出长和宽各是多少)

  问:你能根据这些国旗的长和宽的尺寸,写出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吗?请同学们先写出学校内两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生动手写比、求比值)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比例的意义

  (生汇报求比值的过程)

  师:请同学们观察你求出的学校内两面国旗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师: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我用“=”把这两个比连起来,可以吗?(可以)

  师:从图上四面国旗才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求出比值,也写成这样的等式呢?请同学们自己动笔试一试(生动手写比,求比值,写等式,并汇报)

  师:指学生汇报的等式小结,像这样由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组成的等式就是比例,谁能概括出比例的意义?(板书课题,生汇报,是板书意义)

  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关键看什么?(关键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

  (小练习,课件出示)

  2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自学比例的名称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理解了比例的意义,那么在比例中各部分名称是怎样的,各部分名称与各项在比例中的位置又有什么关系呢?打开书34页,自学34也上半部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生自学名称,汇报,师板书名称)

  (2)合作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比例的内项和外项之间还存在着一个有趣的特性呢!你们想去发现这个特性吗?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出示小组合作学习提示,指名读

  各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合作学习发现的规律。

  师: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具有这样的特性呢?分组验证课前写出的比例式。

  师:问想一想,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除了根据比例的意义去判断外还可以根据什么去判断?(生回答: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如果把比例改写成分数形式是什么样的?生回答。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生回答。

  三、巩固练习(见课件)

  四、汇报学习收获

六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案7

  教材分析

  《分数乘整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合理地使用教材,本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法则。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整数乘法和分数加法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直观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并正确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六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案8

  一、教学内容

  比的意义。(教材第48~49页)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及各部分名称。

  2.明确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3.会正确读、写任意相关联的两个量的比,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

  2.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难点: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的主题图)

  1.师: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有什么感受?(组织学生同桌交流,然后点名学生回答)

  2.师:图中展示的两面旗都是长15 cm,宽10 cm。我们可以怎样表示它们长和宽的关系呢?

  学生交流得出:

  (1)用比较多少的方法来表示:长比宽多5 cm,宽比长少5 cm。

  (2)用倍数关系来表示:长是宽的15/10倍,宽是长的10/15。

  3.引出新课。

  师:在描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时,我们除了可以用“多多少、少多少、几倍、几分之几”来描述外,还可以用“比”来描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的知识。(板书课题:比的意义)

  二、学习新课

  1.教学比的意义。

  (1)同类量的比。

  师:这两面旗的长和宽的倍数关系还可以用比来表示。长是宽的15/10倍,可以说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那么宽是长的10/15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是几比几呢?

  引导学生自己说出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

  教师小结:长和宽都是表示长度的量,属于同类量。所以无论是长和宽的比还是宽和长的比,都是两个长度的比,我们把这类比叫做同类量的比。

  (2)非同类量的比。

  课件出示:“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 km的高空做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 km。

  ①师:怎样用算式表示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

  引导学生回答用“42252÷90”求出速度。

  ②师:除了用除法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外,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也就是飞船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252比90。因为这里的42252 km与90分钟是两个非同类的量,所以比也可以表示非同类量之间的关系。

  (3)归纳比的意义。

  师:结合上面两个例子,你能说一说什么是比吗?

  学生试说,教师小结: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板书比的意义,组织学生齐读)

  2.教学比的读、写法和各部分名称。

  (1)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第49页上半页的内容。

  师:你学到了哪些比的知识?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2)明确比值的求法和表示方法。

  师: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例如这里的3/2。(板书:比值=比的前项÷比的后项)

  教师提示: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

  3.教学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师:观察上面的式子,你能发现比与除法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发现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比号相当于除号,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

  师: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比和分数又有什么关系呢?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下表:

  教师总结:比与除法、分数联系紧密,但又有区别。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种数,比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各自的意义不同。所以在表述它们之间的关系时,要说“相当于”,而不能说成“等于”或“是”。

  三、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点名学生回答)

  第1题:6 8 3/4 1.8 2.4 3/4

  第2题:1/8 4

  2.完成教材第52~53页“练习十一”第1、3、5题。(第1、5题学生独立完成,第3题点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第1题:(1)14 8 7/4

  (2)16 10 8/5 10 26 5/13

  (3)18 12 3/2

  第3题:5/9 15/4 7/9 1.6

  第5题:7∶5=1.4 2∶1=2

  23∶20=1.15

  菠菜的钙、磷含量比最高,茄子最低。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比的意义是什么?

  板书设计

  比的意义

  比的意义: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的知识点较多,有比的意义、读写以及各部分名称;有比值的概念及其求法;还有比与除法、分数的区别与联系等。针对本课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讲导结合,理解比的意义。在学习比的意义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对比缺乏认知,所以主要通过教师的“导”,引导学生明确: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并通过同类量和不同类量的比,引出比的意义。

  二是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在学习比的各部分名称及读法、写法时,采用了让学生看书自学的方式,在学习中通过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在学习比和除法以及分数关系的时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结合教材,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工人种植一批树苗,已种植的棵数与总棵数的比是2∶5,下午又种植了36棵,这时已种植的棵数与总棵数的比是5∶8。这批树苗共有多少棵?

  分析: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可以将与比有关的问题转化为分数问题解答。

  已种植的棵数与总棵数的比是2∶5,也就是已种植的棵数是总棵数的2/5。又种了36棵后,已种植的棵数与总棵数的比是5∶8,即此时已种植的棵数是总棵数的5/8。所以36所对应的分率是5/8-2/5,即36是总棵数的5/8-2/5。求单位“1”,用除法计算。

  解答:36÷5/8-2/5=36÷9/40=160(棵)

  答:这批树苗共有160棵。

  解法归纳:把与比有关的问题转化为分数问题解决时,关键是根据已知比正确得出谁是谁的几分之几。

  相关知识阅读

  奇妙的比

  张扬和李明在争论一个问题。张扬说:“比的后项不能为0,可是,前几天中国女足还以3∶0的成绩战胜了美国女足。这里的比的后项就是0,为什么呢?”

  李明笑着说:“比赛中的3∶0,与表示倍数关系的比是两码事。虽然读法、写法都一样,可它们的意义不相同。表示倍数关系的两个数,也可以表述为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由于除数是0没有意义,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是0。而比赛中记录的3∶0,不表示两个队得分的倍数关系,只表示比赛双方的进球的个数,只是借用了比的写法。”

  张扬佩服地点了点头。

六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案9

  教材分析

  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并能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能够正确地化简比和求比值。这为以后学习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学习本节课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

  学情分析

  分数除法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也是非常要的一课,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后面解决问题的学习。由于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必须在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的基础上开始学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因此,要培养学生在探索除分数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

  1.以3盒水果糖的重量为问题为切入点,请你们列出算式并计算,看谁算的又快又好!

  (1)每盒水果糖重100g,那么3盒有多重?

  100×3=300(g)

  (2)3盒水果糖重300g,那么每盒有多重?

  300÷3=100(g)

  (3)300g水果糖,每盒重100g,可以装几盒?

  300÷ 100=3(盒)

  2、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三个算式,观察一下这三个算式的已知数和得数,说一说它们都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的运算?这就是分数除法的意义。

  讨论: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一样吗?

  总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二、探究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1)引导参与,探究新知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分数除法的意义,那么如何来计算呢?请同学们看黑板。

  出示问题1。

  请大家拿出一张操作纸,涂色表示出这张纸的4/5。

  师:把一张纸的4/5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

  4/5÷2

  请同学们通过涂一涂,算一算的方式来研究4/5÷2怎样计算。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方法一:把4/5平均分成2份就是把4份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1/5,也就是2/5。展示折纸和计算过程。

  4/5÷2=4÷2/5=2/5

  方法二: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就是求4/5的1/2是多少,可以用乘法来做。展示折纸和计算过程。

  4/5÷2=4/5×1/2=2/5

  (2)质疑问难,理解新知

  ①师小结:有的是用分子除以整数,分母不变的方法算出结果2/5,有的是转化成分数乘法来做……那么在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

  ②接下来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把一张纸的4/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先列式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③通过计算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用第一种方法就不能做了。因为:上一题的时候,分子4是2的倍数,4÷2能得到整数商。而4÷3时,分子4不是3的整倍数,得不到整数商。所以不能用分子除以整数这种方法了。

  生2:把除法转化成乘法来做……4/5÷3=4/5×1/3=4/15

  能再讲讲这样做的道理吗?

  师:“4/5÷3”表示把4/5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一份。

  请同学们拿出第二张操作纸,你能把图中的4/5平均分成3份,并表示出其中的一份吗?

  展示学生的分法

  师(指着涂色部分):你所表示的这一部分是4/5的多少?

  通过直观图理解4/5的1/3是4/15

  (3)比较归纳,发现规律。

  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要注意的是:

  结果最简。除号要变成乘号。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1、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

  2.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是什么?(学生总结)

  五、作业布置

六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案10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2页~3页的例题和“做一做”,练习一的第1~7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位置,并会用数对表示位置。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全班有54名同学,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2、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

  (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2、小结例1:

  (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3、练习:

  (1)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三、练习

  1、练习一第4题

  (1)学生独立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2)学生依据所给的数据标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连成图形,同桌核对。

  2、练习一第3题:引导学生懂得要先看页码,在依照数据找出相应的位置

  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五、作业

  练习一第1、2、5、7、8题。

  六、教后记:

  通过呈现确定多媒体教室中学生的座位这个情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积极引导与点拨,加深了学生对数对的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3页例2,练习一第3、4、6、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建构,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数对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2、通过课堂的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3、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在方格纸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

  教学用具:动物园示意图的方格纸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提出学习目标。

  1、复习:先用数对表示班级某一位同学的位置,再说说数对的第1个数字表示什么?第2个数字表示什么?

  2、 揭题,提出学习目标。

  让学生先说说,再出示学习目标:

  (1)方格纸上什么线表示列,什么线表示行。

  (2)利用方格纸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二、展示学习成果

  1、认识方格纸的列与行。

  竖线是列,横线是行。

  2、 自主学习,小组内展示。

  (1)独立学习课本3页例2,并完成问题1和问题2。小组之间互相交流、探讨。(教师相机进行指导,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重在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思维方法和错例,特别是引导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

  (2)指名学生板演。

  3、全班展示。

  (1)问题1:熊猫馆在第3列第5行,用(3,5)表示;海洋馆在6列第4行,用(6,4)表示;猴山在第2列第2行,用(2,2)表示;大象馆在第1列第4行,用(1,4)表示。

  (2)问题2:让板演的`学生说说是怎样标出各个场馆的位置。如:飞禽馆(1,1)在第1列第1行交*点上……

  三、拓展知识外延。

  1、完成练习一第3、4题。

  2、完成练习一第6题。

  (1) 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数对的哪个数字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数对的哪个数字也发生了改变?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小组内互相交流、探讨。)

  (4) 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5)汇报:图形不变,右移时,列变了,数对的第一个数字改变了,上移时,行变了,数对的第二个数字改变了。

  (6)学生质疑问难,激发知识冲突。

  a、针对同学的汇报,学生自由质疑问难。

  b、教师引导学困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在学习中碰到困难了吗?能把你遇到的困难说给大家听吗?那你对同学的展示有什么想法与建议吗?

  四、归纳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五、作业:练习一第5、7题。

  六、教后记:

  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六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案11

教学内容:教材第20-21页例2、第21页“做一做”及第23页练习五第4-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在示意图中确定物体的具体位置。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问题情境中感受根据距离和方向确定位置的价值。

  教学重点:正确标出物体的准确位置。

  教学难点: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绘图工具:直尺、铅笔、卡纸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确定物体位置,必须要哪些条件?

  2.观察下图,说一说。(课件出示)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问题,展开问题探讨。

  师:同学们,台风登陆后方向发生了改变,正向B市移动,C市也将有大到暴雨。如何利用A市这一观测点,很快画出B市和C市的位置图呢?

  生:要知道两座城市的方向和距离,才能画出准确位置。

  2.出示下列文字:

  B市位于A市北偏西30°方向、距离A市200 km。C市在A市正北方,距离A市300 km。请你在例1的图中标出B市、C市的位置。

  3.教师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确定位置。

  标出B市和C市的位置。

  (1)师:那物体位置平面图该怎么画呢?我们应该先画什么,再画什么?又该注意些什么呢?请小组同学互相说说。

  (2)交流汇报。

  生:绘制平面图的方法:找准参照点(中心点),了解B市和C市在参照点的哪个方向和它们之间的距离,还要确定每厘米格子表示的距离。老师进行引导:你们打算怎样在图上表示出B市距离A市200千米,C市距离A市300千米?

  生:因为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100千米,所以只需要在图上画出B市距离A市2厘米,C市距离A市3厘米就可以了。

  (3)动手绘制B市和C市位置平面图。

  (4)展示各位学生绘制的平面图,交流绘图体会,点评绘图效果。

  (5)评价绘制的正确性,如果平面图有问题,说一说问题是什么,应该怎样确定位置。

  订正后交流:你们认为在确定这点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这里要重点关注以下几点:以谁为参照点?北偏西30°是以哪条边为起始边?向哪个方向旋转?旋转多少度?如何表示“距A市200 km”?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

  (6)教师小结:绘制平面图时,一般先确定角度,再确定图上的距离。

  (7)说说你在绘图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又是怎么克服的。

  三、巩固提高

  1.完成教材第21页“做一做”。

  2.选一选:课件呈现题目。

  3.课件呈现题目。

  四、课堂小结

  在绘图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确定物体位置的.两个条件:方向和距离

  方法步骤

  1、确定方向;

  2、量出角度;

  3、选好单位长度;

  4、确定距离;

  5、画出物体的位置;

  6、标出名称。

  【教学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每一次课堂教学设计时,我总是想方设法以创设一系列生活情境为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我从学生感兴趣的探险入手,通过对已知方向的判断和理解,使学生认识到准确的方向,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思维。

六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案12

  1、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将已学的“比的认识”进行梳理、分类、整合,从而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能够正确熟练化简比、求比值,并能合理地应用比的意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向学生渗透对各类知识点的整合、梳理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2、新设计

  1.串联信息,整合单元复习内容

  2.沟通联系,自主搭建知识网络

  3.聚焦对比,分析说理易混知识

  4.数形结合,提炼方法优化思路

  3、学情分析

  厦门市群惠小学六(4)班学生善于思考,思维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更好地以学定教,我通过前测,对学生平时学习中的薄弱知识进行查缺:求比值和化简比混淆了;比的应用中,没有掌握解答的关键与诀窍。针对学生学情和复习目标,本课设计融入四元素:激趣+梳理+补缺+挑战,并利用电子白板的优势,引导学生自主复习,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梳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建构知识网络图;能够熟练比的化简以及应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教学过程

  5.1第一学时

  5.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一、呈现信息,感受比的广泛应用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整理复习:比的知识。(板书课题)整理复习:比

  师:首先,大家要明确:两个数的比表示什么?

  板书:比→相除

  师:来看看生活中一些比的例子:

  国旗的长和宽的比是3:2

  观音山梦幻陆世界,1张门票70元。总价和数量的比是70:1。

  爸爸体重和东东体重的比是60:35。

  深圳“世界之窗”,园中微缩景与实景的比为1:3。

  从厦门坐动车到福鼎,动车行驶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6:2。

  一杯蜂蜜水,用蜂蜜和水按1:9调制而成。

  师:1:9什么意思?

  师:在比的应用中,可以将比转化为份数或分数。

  板书:比的应用份数分数

  活动2【讲授】

  二、信息分类,回顾比的相关知识

  师:这6条信息,你能分分类吗,可以分为几类,你是怎么想的?

  1.回顾比的两种不同类型

  预设分类方法1:前后项单位相同的一类;前后项单位不同的一类。

  师:利用比的方法,这里可以知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而两个不同类量的比,会产生一个新的量。

  2.总结求比值化简比的方法

  (1)师:还有其他分法吗?怎么想的?

  预设分类方法2:比的结果是最简比的一类,不是最简比的一类。

  (2)求比值、化简比的依据

  师:题中426:2和60:35不是最简单的整数比。通过这两个比,我们一起来复习下怎样求比值,怎样化简比?依据又是什么?

  (3)分析说理

  师:下面3题,做对了吗?请你分析说理。

  ①化简比32:16=32÷16=2

  ②化简比0.15:0.3=(0.15÷0.3):(0.3÷0.3)=0.5:1

  ③求比值0.75:=0.375÷0.8=0.46875

  小结:第3小题要根据数据特点灵活选择算法,简便些。

  (4)对比区分

  师:究竟,求比值和化简比有着这样的区别呢?

  师:是的,化简比的结果仍然是一个比,是最简单的整数比;而求比值的结果是一个数,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而大家要注意区分。

  活动3【活动】

  三、沟通联系,搭建比的知识网络

  师:刚才,我们一起回顾了关于“比”的有关知识,但这样排列看起来有些零散。你们能重新整一整吗?好,请看小组合作任务:根据知识之间的联系将它们重新排列,形成知识的网络。

  师:哪一组的同学愿意来展示一下你们整理的成果?(学生上台来利用电子白板的拖拽功能,进行整理,形成关于比的知识网络)

  师:看,和前面零散的排列对比,你有什么感觉?

  活动4【活动】

  四、题组对比,提炼方法优化思路

  师:在之前学习的“比的应用”中,大家懂得可以把比转化成份数或分数。这里,第1个条件和所求问题都不变,第2个条件在不断变化,那你们会应用吗?动笔试一试吧,拿出个人学习单,只列式不计算。

  调制蜂蜜水,用蜂蜜和水按2:9调制而成。(),需要水多少毫升?

  ①如果调制220毫升蜂蜜水,列式:

  ②水比蜂蜜多用了140毫升,列式:

  ③蜂蜜用了20毫升,列式:

  (学生独立列式后)分别指名学生上台来利用电子白板,结合线段图,当小老师讲解分析:为什么这样列式?(学生互动交流)

  师:这里,题中所给的具体数量在不断变化,要正确解答,谁有什么好方法呢?

  板书:方法:找对应

  师:好方法就是解题的金钥匙!数学家华罗庚也说过:“新的数学方法和概念,常常比解决数学问题本身更重要。”

  活动5【练习】

  五、分层练习,训练思维培养能力

  练习(略)

  活动6【讲授】

  六、全课总结,互动畅谈学习收获

  师:上完这节复习课,你有哪些收获?能跟大家说说吗?或者还有什么问题还没弄明白,也也可以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六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案1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72名学生,男女生人数协调,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应用题的解决较差,少数学生数学成绩很差。

  重点难点

  1、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正确计算分数混合运算。

  2、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4、1复习导入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复习导入

  不计算,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3700÷9 0、3×9÷6

  50×【(900—90)÷9】

  活动2【讲授】合作探究

  1、出示例3

  一天吃三次,每次吃半片,12片药可以吃几天?

  2、理解题意

  (1、)分析题意,列出算式。

  (2、)提问:求小红可以吃几天,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小组合作讨论并填写预习卡。方法一:每次吃半片,吃3次:

  12片可以吃几天?

  方法二:12片可以吃:12÷ =12×2=24(次)

  24次可以吃:24÷3=8(天)

  (4)互相交流,请两位同学板演并说一说解题思路。

  (5)列出这两种方法的综合算式。

  (6))提问:综合算式里分别含有几级运算?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7)小结:分数混合运算和整数混合运算相同,在同级运算中,如果

  没有括号,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如果有两级运算,先算乘除,再算

  加减。有括号的先算小括号,再算中括号。

  活动3【练习】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33页“做一做”。

  提问:梯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2、完成教材第35页第10题。

  活动4【作业】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案14

  教学目标:

  1、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能熟练的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学情分析:“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倒数的认识”是分数的基本知识,学好倒数不仅可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而且还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的重要基础。

  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

  理解“互为倒数”的意义,明确倒数只是表示两个数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漂亮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出示课件图片)

  通过欣赏这几幅图片,大家发现了什么?(图片中都有倒影)那么在我们的数学王国里也有这样的现象吗?(出示课件)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数学王国里的这种奇妙现象——倒数。(板书课题:倒数的认识)

  2、设疑激趣

  看到“倒数”这个数学新名词,大家脑子里产生了哪些问题?请大家来说说你们的问题。大家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都是本节课我们学习的重点内容。

  3、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学。

  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制定了自探提示。(课件出示)

  自探提示:

  (1)倒数的意义是什么?

  (2)倒数指的是一个数吗?

  (3)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4)是不是每个数都有倒数?

  (5)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相等吗?

  请同学们结合自探提示的这几个问题,自学课本28页的内容,让我们一块到书中去寻找“倒数”的秘密吧!

  二、解疑合探

  1、检查自探情况,提问学困生,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根据反馈情况适时组织小组讨论或同桌讨论。

  通过自学提问学生“倒数的意义是什么?”

  课件出示:先计算,再观察,看看得数有什么特点?

  得出结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乘积是1”“两个数”“互为倒数”。

  “乘积是1指的是相乘关系,并且积只能是1、

  “两个数”指的是只有两个数。

  “互为倒数”说明这两个数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缺一不可,不能孤立的说某一个数是倒数,必须说清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

  举例说明:因为×= 1,所以和互为倒数,就是的倒数是,的倒数是。

  请学生说出互为倒数的任意两个数。并且说说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2、讨论(小组合探):1的倒数是(1)。

  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0没有倒数,因为① 0作分母无意义②0×(任何数)≠1)

  3、说一说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小结: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三、质疑再探

  回顾自探提示的问题是否已解决?关于倒数,你还有什么疑问,提出来大家一起研究。(问题预设:怎样求带分数、小数的倒数?)

  通过下面的练习题的解答来总结带分数、小数的倒数如何求倒数。

  四、运用拓展

  1、完成下面练习题。

  2、全课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的认识。

  3、布置作业:

  (1)第28页做一做。

  (2)练习六1、2、3题。

  附:板书设计

  倒数的认识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求倒数的方法: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六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案15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读写负数。

  2、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量,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3、在认识负数和应用负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坚定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巩固对负数的认识。

  教学难点:

  掌握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自学教材、整理梳理、巩固练习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

  1、认真看课本第87页到91页的内容,回忆整理有关负数的知识

  (1)举例说明如何读写正负数?在书写正数和负数时应注意些什么?

  (2)为什么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____0;负数都_____0。

  (3)正数负数表示什么样的两种量?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吗?

  2、4分钟后,对子之间相互交流,如用疑问可以小组讨论!

  3、小结:我们把像+3、+15、+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像—6,—10,—155……等这样的数叫做负数。0小于一切正数,大于一切负数,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正数、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两种量。

  二、基础练习。

  1、展示一

  (1)如果前进30m记作+30m,那么—20m表示(__),后退10m记作(__)。

  (2)如果+60m表示上升60m,那么—60m表示(__),下降50m记作(__)。

  (3)如果+120m表示向东行120m,那么—70m表示(__),向西行50m记作(__)。

  要求:

  1、独立做题。

  2、写完的'同学对子之间相互检查

  3、展示二

  (1)读一读,填一填。

  37,—78,+20,—5,0,+121,98,—1000,—13,34,—34。

  负数正数

  最后剩下一个数没有填入上面的框中,这个数是(__)。

  (2)六年级3个班进行智力抢答赛,答对1题得10分,答错1题扣10分,不答题得0分。已知一班答对1题,二班答错1题,三班对、错各1题,请写出这3个班的得分情况。

  一班(__)分二班(__)分三班(__)分

  三、提高练习。

  (一)填一填

  1、如果向南行50m记作—50m,那么向北行45m记作(__),—45m表示(__)。

  2、如果支出180元记作—180元,那么收入800元记作(__),—200元表示(__)。

  3、如果逆时针旋转28°记作+28°,那么顺时针旋转16°记作(__),+16°表示(__)。

  (二)做一做

  1、同学们利用休息日帮助果农采摘苹果,从4棵苹果树上摘下的苹果分别放成4堆。果农王大伯估计每棵树可产苹果100kg,同学们以此估计数为标准,超过的千克数记为正数,不足的千克数记为负数。

  (1)这4堆苹果共重多少千克?

  (2)这4堆苹果平均每堆重多少千克?与王大伯的估计数比较,结果用正、负数表示。

  2、一个小组8名同学的身高如下表

  (1)算出8人的平均身高。

  (2)如果把平均身高记为0,用正、负数表示每位同学的身高。

  (3)上表中与平均身高相差为0cm,表示(__);与平均身高相差为正数,表示(__);与平均身高相差为负数,表示(__)。

  同桌讨论,集体讲评后,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收获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堂作业

  家庭作业

  板书设计:

  负数的初步认识整理与复习

  像+3、+15、+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

  像—6,—10,—155……等这样的数叫做负数。

  0小于一切正数,大于一切负数,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两种量。

【六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案01-07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单元教案01-01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01-07

六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案20篇10-01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01-01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01-05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01-06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01-12

六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案(通用20篇)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