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通用22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9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平面图形——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2、指导学生学会用直尺画角。
3、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角是有大小的。
4、引导学生注意从数学的角度去关注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教学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角是有大有小的。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直尺、活动角等。
教学过程:
一、忆形,引角。
1、回忆再现学过的几何图形
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很多图形,你会辩证吗?(课件依次出现: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
2、试摆小棒引入新课
你会用小棒摆三角形吗?桌上有3根小棒,看谁能最快地摆出一个三角形。
请大家在摆好的图形里任意地拿走一根小棒,然后看看桌上的这个图形,有谁认识它?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新的平面图形——角。
二、找角
1、学生寻找身边物体表面上的角。
请同学们仔细地找一找,看看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先说给同桌听听,再举手说给全班同学听。(让学生说)
2、教师示范指角方法,让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几何形状。
大家刚才找到的角究竟是物体表面上的哪一部分呢?这就需要我们注意指角的方法。
老师也找到一个角(出示一块三角板),它有许多的角,老师指的其中的一个,请认真看老师是怎么指的(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在我们数学中的角,它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大家想知道吗?
三、描角,想角
1、描角想角,体验角的抽象过程。
刚才我们在三角板上找到了角,现在老师就把这部分在黑板上描了出来。(教师描出三角板其中一个角)
现在老师把三角板移开以后,留在黑板上的会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图形呢?(移开三角板)像这样的图形,就是我们数学中的角。
2、课件演示,形成角的正确表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许多物体表面上某一部分形状是一个角。比如:房子的顶部,五星红旗,剪刀张开的这部分形状是一个角,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图形也是一个角。(课件演示实物的角到数学的角的抽象过程)。
四、学角,画角
1、观察对比,知道角的特征。
通过大家的想象和仔细观察,我们得到了许多的角,下面,老师请大家再仔细地观察课件的演示,看看这些角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我们把这一点叫做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想想,每个角都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一个顶点,两条边)
谁来指指黑板上这个角的顶点和边?
我们指角的时候一定要把角的顶点和边准确的指出来。
完成练习:(1)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2)下面的'图形是角的打“√”,不是角的打“×”
2、学习画角,强化角的特性。
我们已经知道角是个怎样的图形,为了更好地认识它,我们还需要学会把它画出来。
想想,画角的时候,要画什么?
请大家翻开书第39页看看例题2是怎么说的,想想例2那句话的意思是让我们画角的时候要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想好的,可以自己试着画一个角。
刚才同学们都画好了,现在老师也想画个角,但老师想请全班的同学一起来帮老师画好这个角,愿意吗?
(1)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2)用什么工具才能画好角的边?从哪里开始画?
(3)另一边怎么画?谁来帮老师摆尺子?
(先画顶点,再从顶点出发,画出角的两条边)
看完老师和大家画的这个角,如果觉得刚才自己在画角的过程中有什么不满意的同学,现在可以再画一个。
五、演示,摆角
1、演示角从小到大,感受角的大小。
教师演示滑动角,做一个锐角,请同学们看老师这里的这个角,请同学摆一个跟老师这个角差不多的,你会摆吗?(点击课件)
再演示滑动角,做一个直角,再让学生摆直角。(点击课件,出示直角)。
再演示滑动角,做一个钝角,让学生摆。(点击课件)。
刚才我们造出了三个角,它们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谁发现这三个角有什么不同呢?(有大有小)
你们觉得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说说你们的理由。
一号角最小,说明角的两条边张开得小;三号角最大,说明角的两条边张开得大。原来角是有大有小的。
2、师生操作活动角,进一步感受角的大小。
学生用活动角造角:
(1)任意造出一个角。
(2)按要求造角:老师造出一个这么大的角,你们要造一个比老师这个角要小的角。
(3)同桌互相玩玩。
3、摆角指角,深化角的认识。
请每个同学都拿出两根小棒,摆出一个有角的图形,然后在图形中找到角,并指出每个角的顶点和边。
六、议角,
现在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都学习有关角的哪些知识?
今天这节课大家表现都非常好,老师想用一个“√”来大家的表现,这个符号里有角吗?其实角就在我们身边。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和比较的过程,学会辨认对称图形。
2、经历多种感官多种形式的参与,感知对称图形的特点,能找出对称轴。
3、经历剪、拼、画,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对称图形的特点。
教学准备:练习纸、图形纸、剪刀、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优美的草地上有许多蝴蝶。
2、你觉得这幅画怎么样?蝴蝶怎样的?
3、我们今天要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它!(课件演示:蝴蝶翅膀合起来,又展开)
二、认识对称图形
1、老师带了很多图形,看看有哪些图形。
2、拼一拼。从上面的图形中,你能不能选两个拼成下面的图形呢?
A、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B、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C、除了这些图形外,你们还能不能拼成同类型的其它图形?
D、学生展示。
3、小朋友拼的对不对,我们先来看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生:一样;对折会重合……
4、看看我们同学拼出的图形,有没有不是同一类的?(验证)
5、得出名称
像这样的图形,让我们给他取个名字。(对称图形)
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
6、联系生活找找对称图形。
三、动手操作,制作对称图形
师:生活中的对称图形真多。现在我们就来制作一个对称图形。我们要制作一棵小松树,有什么好办法?
生:画一画(怎么画?)画半棵/直接剪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展示学生作品,你是怎样剪的?
只有这样剪,左右才是对称的,我们就把这条折痕叫做对称轴,对称轴的左面和右面形状是一样的。(课件展示对称轴)
你能画出这条对称轴吗?
四、判断对称图形,画对称轴
1、仔细观察,判断这些图案是不是对称图形。说一说验证的.方法。
2、画出对称图形的的对称轴。
3、画正方形和圆的对称轴(机动)
五、多种形式,自主联系
1、上面的图形对折后会是下面的那一个,用线连一连。
2、上面的图形展开后是下面的那一个,用线连一连。
3、脸谱欣赏。(出示一半,让学生想象完整的脸谱,再呈现)
六、课外延伸,丰富知识。
对称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很多,古今中外,都有广泛的应用。我们一数学百花园。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估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教具:学生尺、课件。
学具:学生尺一把,小方块一个,三角形学具一个、方格纸一张。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小朋友,我们又见面了,能小朋友一起学习数学知识,老师感到非常高兴,你们高兴吗?咱们接触时间不多,彼此还不太了解。小朋友你们看看,老师和大家有什么不同?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数学故事,想听吗?
(播放小裁缝的故事)
咦,怎么回事?衣服怎么做小了?(装做不知道)
2、噢,原来是这么回事啊,老裁缝的一拃和小裁缝的一拃是不一样的,量出的结果也不同。看来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有统一的工具。现在我们一般用什么来量长度?
三、探索实践,建构新知
1.认识尺。
小朋友都有学生尺,(指着尺)这也有一把,是一把放大的尺。
观察一下,尺上都有什么?也可以看看自己的尺。
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数)有哪些数?读一读。
还有呢?
(生:有线)这些线都一样长吗?有的——长,有的——短,这些长短不一的线是刻度。
每条长刻度下面都对着一个数。刻度0表示起点。(这是刻度1,这是刻度5)
细心的小朋友还发现了什么?
(生:字母)(板书:cm)cm是英文字母,表示厘米,(板书: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今天咱们就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认识)
2.认识厘米。
(1)看这把放大的尺,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瞧,(课件演示1厘米长度)这就是1厘米。
真正的1厘米有多长?你能在自己的尺上找到吗?
自己说说是从刻度几到刻度几的长度是1厘米。
还有谁找得不同,但也是1厘米?
(3—4人)指名说一说。(师注意纠正第一个学生: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是几厘米。)学生说的同时,教师在投影上指出来。
(停一会儿)你们有没有发现,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指着课件)
(2)1厘米到底有多长,咱们用小手来比划比划?
这个小正方体每条边的长正好都是1厘米,用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拿住它,手指不能动,哦,轻轻抽开它,瞧,两个手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自己试一试。
把你比划出的1厘米放到尺上比一比,手指不能动,再拿一看。
(3)好,放下手,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再用手比划比划,放到尺上看一看你比划得准不准。
(4)小朋友都能比划出1厘米了,找找咱们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学生说到的第一第二个教师拿出尺帮他量一量。)
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有没有留意到,咱们手指的宽度大约也是——1厘米。(拿出尺放到手指上)
3、认识几厘米。
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2厘米呢?到尺上找一找。
你为什么认为它是2厘米?(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师自己说。)
有2个1厘米,就是2厘米。
还有谁也找到2厘米了?(指名学生回答,2个)
伸出小手比划出2厘米。
小朋友比划得挺准确的,你还能找到几厘米?指着尺子说给同桌听听。
(学生说了3厘米)你怎么找到的?有3个1厘米是3厘米。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①(都从0开始)你们为什么都从刻度0开始?
②(不是从0开始的)你数得真仔细,从刻度8到刻度15是7厘米。(数一数)还有谁也找到8厘米了?哪种方法更好?
③(找的短的)还有谁找得长一些?
看来,从刻度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我们一般都从刻度0开始看起,这样非常方便!
(6)看,这枝铅笔长几厘米?你是怎么看的?线段呢?
(7)刚才小朋友认识了1厘米,还知道看几厘米时一般从尺的.刻度0开始。现在厘米和尺是咱们的好朋友了吗?和咱们的好朋友唱首歌,怎么样?请出咱们的好朋友。(师也拿出尺和cm卡片)
4、课间活动:唱《找朋友》
(师举起cm卡片)还把它送回去。(示意学生放回抽屉)
咱们认识了直尺、厘米,现在和好朋友玩个闯关游戏好吗?
5、第一关:量一量。(课件出示)
(1)准备好了吗?(停一下)
(出示学具三角形)
用尺量量这条最长的边是几厘米。把你的方法和同桌小朋友说说。
谁想上来量。
(没有对准0的)老是看到有的小朋友这样量,你有什么意见?
(一般把刻度0对准线段的一个端,看另一个端对准几就是几厘米。)
(2)(师举起纸)再量一量方格纸的长边是几厘米,比比看,谁量得又快又准。
(放歪,师随意把尺往方格纸上一放。)尺子这样摆行不行?尺要放平
小朋友觉得在量长度时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板书:量:对准放平。)
(3)再来量一量手掌宽和一拃长。(出示:手掌,一拃)量手掌宽时要五指并拢,从最宽的地方,平平地量。
那你看这个手掌宽大约是几厘米?说说你的想法。正好6厘米吗?(更接近几厘米?)可以说大约6厘米。
如果比6厘米多一点点呢?接近几厘米可以说大约几厘米。
(4)你能像图上这样量自己手掌和一拃大约是几厘米吗?
自己量一量,写下来。(师下去指导学生量)
这就是咱们身上的尺,每个小朋友手不一样,量出的结果也不同,就象老裁缝和小裁缝,他们的一拃也不同,咱们要记住自己身上的尺。读一读,记一记。
真棒,恭喜你们顺利闯过第一关,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你们。(课件演示)(耶!)下面进入第二关。
6、第二关,画一画。
(1)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切换视频)
画完后,自己量一量,检查一下是不是4厘米。
谁想画看?一边画一边说。
这是放大的4厘米,真正的4厘米只有这么长。(指着学生作业)
(2)再画一条比它长3厘米的线段。你画了多长?
同桌交换,互相量量,画对的,给他画一个五角星,夸夸他。
7、第三关估一估。
小朋友真能干,顺利闯过第二关,放个鞭炮庆祝一下。(耶)有没有信心接受新的挑战?
(1)小朋友还记得第一关量的身上的尺了吗?有哪些身上的尺?(手掌宽、一拃长、食指宽)记住身上的尺了吗?
咱们来做个游戏好吗?比眼力。
先把尺藏好,放到抽屉里。
(等学生收拾好,注意力都集中后,再开始)
估一估这块橡皮大约有多长?
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指名回答)(板书学生答案)
小朋友,你们看他会用自己身上的尺或刚才量过的东西帮自己估计,真会动脑筋。
(也可以借助对1厘米或2厘米的认识进行估计。)
老师帮小朋友量一量?(板书正确答案:6厘米)(指名学生回答)
一般前后相差不超过2厘米的,比较接近的都称得上是估计高手。是估计高手的请举手,真棒。
(2)小朋友们,你们都会估计了吗?没有尺,可以怎么办?用这样的方法自己试一试,好吗?
咱们估计2个,(出示课件表格)估计自己的中指长和数学术封面短边的长,把估计的结果填在这2个括号里。
小朋友估计得怎么样呢?拿出尺来量一量。
(把学生作业放到投影上)看他估计得怎么样?(如果相差远:没关系,咱们刚估计了2个,以后多观察,估计能力会越来越强。
这次估计得比较接近,是估计高手的站起来,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自己。
小朋友,咱们第三关也过了,(课件演示放礼花)耶!
四、全课,拓展延伸
今天咱们和谁交了朋友?这个新朋友能帮我们干什么?(量物体长度)
小朋友都量了什么的长度?你还想量什么?自己量一量。
给老师帮帮忙,量量教室的长好不好?怎么了?
看来,用厘米做单位是量一些比较——(短)的物体。
量比较长的物体还要用到其他的长度单位。还想再继续研究吗?
课后: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比一比的活动,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方法,能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多形式活动,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
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总结并熟练掌握和运用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名山大川更是让世人心驰神往。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近几个美丽的风景区,在领略美丽风光的同时学到一些数学知识。
二、(出示情景图)。
1、观察情境图,寻找数学信息。
2、根据情境图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1)谁?谁最低?
(2)比较黄山和泰山谁高?
(3)恒山和华山比较,哪座山比较高呢?
三、自主学习
根据提出问题选择一到二个问题,小组讨论学习。
四、汇报学习情况
位数相同,比首位
首位相同,依次比
五、你能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填一填吗?
()<()<()<()
六、提高训练
我们都是两个数两个数地比较,你们敢不敢一次比较6个数,把6个数从小到大的排列?
1、(课件演示题目)387,809,1752,345,99和4300。
2、独立思考解决,思考用什么符号连接排序。
3、小组讨论:这么多数,怎样能很快从小到大排列呢?
4、汇报讨论结论。
生可能会把这些数分成了两位数、三位数和四位数三类。指导学生一起用这个方法来试一试。
七、巩固练习
完成课后练习1、收玉米。2、比较大小
八、课堂总结
学生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老师和学生共同总结万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明白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能够正确辨别物体的方向。
3、能够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4、通过学习东南西北的知识来感受我们祖国的地大物博,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数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正确辨别物体的方向。
2、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教学难点:
1、建立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东南西北的知识来为生活服务,特别是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参照物的方向的体会。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卡片,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判断方向的物体。
教学设计:
一、活动引入
1、学生根据老师口令做动作。
2、提问引入,提示课题。
二、初步感受东、南、西、北的`相对位置
1、为学生分组并命名:东方队,南方队,西方队,北方队,中心队。
2、说一说:中心队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队?
3、说一说:四周各队的对面各是什么队?体会北方队与南队,东方队与西方队是相对的。
三、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
1、观察地图,认识方向标。
2、通过内蒙古自治区,海南,西藏,上海四个地方,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
3、 小结: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活动记忆。
四、闯关大行动
第一关:“五岳”命名我能行!
第二关:东、南、西、北我能辨!
第三关:灵活运用我最棒!
第四关:智慧生活我能行!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篇6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画直角。
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实践能力。
3、使学生知道直角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教育学生学会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二、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手帕、练习本、黑板上的角,说明这些角是直角。再借助三角板来说明什么角是直角。然后让学生通过折纸作直角,加深对直角的认识。最后让学生学会用三角板画角。
三、教学方法:
练习法、实践法、引导法
四、教学过程:
(一)预习:看书21-22页。
(二)引入:1、投影出示画有角的图片,这些图形叫什么?请指出这些角的顶点与边。
2、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有哪些角的形状与复习题中第一个图的形状相同?(去掉投影图中的锐角与钝角,保留直角 )
象这样的角叫直角。(板书课题)
(三)讲授:
(1) 观察物体表面的直角。
请同学们拿出教科书、练习本,他们的封面各有几个角?看看这些角的形状是不是相同?观察桌面上的四个角,他们的形状是不是也相同?
把教科书封面上的一个角与课桌面上的角比一比,大小相等吗?
这些角都叫什么角?
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有直角?
(2)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找一找三角板中的哪一个角是直角。
用三角板中的直角,可以检验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做“做一做”的第一题。
(3) 学画直角
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从一点起用三角板画一条边,将三角板中直角的顶点与这条边的端点合在一起,使三角板的一条边与这条边合在一起,再从顶点起沿三角板的另一边画出角的另一边,就画出了一个直角。要画上直角符号。
学生边画边说。同桌相互评一下。
学生按操作画,教师巡视。
(4)分组进行比赛,每组拿一个正方形盒子,数一数所有的面一共有多少个直角,评选出数的最快的'小组。
(四)课堂练习:
1、做练习的第二题,数出图中的直角,想一想怎样数才能数的又对又快。
2、练习第三题,在右边的四边形里加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一个长方形与一个三角形。
(五)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堂课你认识了什么图形?学会了什么本领?
(六)板书设计: 直角
(七)课后作业: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与一个正方形。(用三角板画)
(八)后记及反馈:
本节课由于找三角板中的直角出现困难,所以课堂节奏有些慢,没有完成预期的任务。直角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人们周围许多的物体表面都有直角,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直角,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效果不错。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能力目标: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教学难点:
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解决策略:
合作探究前置作业根据主题图说出体育馆、商场、医院和邮局分别位于学校的什么方向。
教学内容:
知道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什么,并说出它们的方向。
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学校这个位置,用已经学过的方向知识,说一说体育馆、商店、医院、邮局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教师先让学生4人一组说一说,再由教师指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学生口头回答后,教师让学生填在书上,并让学生在图中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标出。
二、总结
教师让学生观察剩下的'4个建筑物所在的方向与以前所认识的方向有什么特别之处。教师让学生讨论后说一说少年宫、电影院、动物园所在的方向。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样描述方向真是太麻烦了,请大家分别给这4个方向取名字。小组讨论后,将所取名字写在书中的建筑物的旁边。教师让学生多说一说这4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最后教师总结。在教学中应该纠正学生北西、北东、南西、南东等错误说法。师生共同制作方向板,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指导,先将8个方向的点找出,并将北的方向给出,再让学生自己写出剩下的7个方向,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教师让学生上台展示方向。
1.试一试(小组活动)
(1)利用方向板说一说教室里8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2)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师给出班级面朝的方向,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小组活动后,指名说一说。使用方向板时,教师应让学生注意方向板中的方向应与现实中面朝的方向相符。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篇8
教学内容分析:
搭配就是排列与组合,这样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以后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节课我试图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探索和研究,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演示等直观手段解决问题。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同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喜欢思考,具有简单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但是学生合作意识不强,胆子也较小,思考问题不够全面,有序性不强。本节内容,学生才开始接触,但在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启发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归纳以及合作交流,从而掌握搭配的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2、使学生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在自主尝试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排列、巧妙搭配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教学难点:怎样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理解简单事物搭配中的有序、无序的不同。
教具准备:数字卡片、课件等。
学具准备:数字卡片、彩笔。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1、同学们,老师听说咱班的同学特别喜欢学数学,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到数学广角去逛一逛。
2、数学广角的城堡可真漂亮,我们走近点吧!可是,大门被一把密码锁锁住了。小朋友们你们有信心解开吗?生:有
二、探究新知
1、师:可是刚才的密码锁太简单啦,还有一个超级密码锁呢!看
狮子大王提醒我们:密码是由1、2、3其中的两个数拼成的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不一样。你认为密码会是多少呢?
请你们小组合作,用数字卡片摆一摆。
(课件出示)要求:利用手中的三张数字卡片,同桌两人合作,一人摆数,一人把数写在练习纸上,最后数出一共摆了几个两位数。比一比哪个组写的最全。
2、汇报总结
同桌两人汇报记录的结果,师找具有代表性的写法,在展示台上出示:如有学生遗漏的,帮助补上。
①有顺序的从这3个数字中选择2个数字,组成两位数,再把位置交换,又组成另外一个两位数。12、21、23、32、13、31
②先确定十位,再将个位变动。12、13、21、23、31、32
③先确定个位,再将十位变动。21、31、12、32、13、23
(全班同学交流,注意突破:在组成两位数时有数字重复或者遗漏这一难点)
师:超级密码现在有六种可能,到底是那个呢?狮子大王又给我们新的提示:十位和个位相加是5(将答案缩小范围到32和23。提醒排列的顺序也很重要(板书:有序)),并且个位比十位小揭晓答案:32。
如果老师换几个数字0、2、3,你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呢?
师:你们真是细心的孩子,恭喜大家成为密码破解达人!
三、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师:恭喜你们,闯关成功,门打开了,里面有什么呢?(课件出示任务)
1、任务一:涂颜色。(教材第97页“做一做”)
(1)全班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2)指名学生(有代表性的)到前面展示。
(3)先独自思考,再全班交流。
(4)交流评价,理解方法。
2、数学广角的风景如此美丽,我们一起合影留念吧!3名同学坐成一排合影,有多少种坐法?
师:坐在位上的同学也别闲着,我们来当摄影师吧!摄影师除了拿相机照相还得干些什么?
引导学生第一个位置不动,后面两人交换位置。做出4种不同的排列方法,让学生发现规律。
(透过这道题让学生体会固定位置与交换位置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序排列)
3、老师还想考考你们的语文知识学的怎么样?用“读、好、书”三个字一共有几种读法?(要求:不遗漏,不重复)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今天你们在数学广角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学会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你们能到做吗?只要你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更多有趣的数学问题,掌握了这些知识,我们就可以把生活装点得更加美丽!
五、板书设计
十位个位十位个位十位个位
121221
211331
132112
312332
323113
233223
交换位置确定十位确定个位
不重复、不遗漏
六、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联系密切,但以前学生不会全面、有序地考虑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不重复也不遗漏”的方法以及搭配时有序与无序的特点。用数字的排列来理解不重复、不遗漏,具体、简单,效果很好。在整个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兴趣都很浓厚,合作交流积极。但要一个人说出全部的组合数仍然有困难,所以还要给予学生更多思考的机会和练习。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感知认识角的过程。认识常见的各种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画角。
2、经历观察、比较、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
能正确辨认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能画出角,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开口大小有关,与边长无关。
教学、具准备:
1、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形纸、直尺。
2、学具准备:三角板、圆形纸、练习簿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图形游戏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先来玩猜图形的游戏怎么样?听好了:老师的信封里装了一些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请你根据露出来的.部分,猜出它是什么图形,明白了吗?
师出示信封,露出图形的一角,生猜(信封里装有正方形,三角形)。
质疑:为什么没有人猜圆形?
(设计意图:)
2、折角活动建立表象(要不要视频?)
师:(出示圆形)圆形没有角,那你能用圆形折出一个角吗?光说不练可不行,课前,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张圆形纸,请你用它来折一折,看能不能折出角,开始吧!
生动手活动,师巡视。
二、初步感知
1、初步感知
师:折好了吗?没折好的同学来跟老师一起折。现在来摸一摸你折出的角,你有什么感觉?
引导:(1)尖尖的,扎手,这是角的顶点
(2)从尖尖的点出发,往这,是一条直直的线,往另一个方向,也是一条直直的线,这两条线和顶点就围成了一个角。
3、揭示课题(书写)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角。
白板板书课题:角的认识
三、探究体验
1、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1)找角
师:角不仅存在于平面图形中,在生活中,角的身影也随处可见。出示主题图
这是一幅美丽的校园图,请仔细观察,你能找到角吗?和你的同桌一起,看谁找得最多!
(2)汇报角(插入flash、聚光灯、放大镜)
师:找到了吗?你都找到了哪些角?
谁还有补充?(引导学生说出什么组成了角,或者是用手比划一下)
(3)认识顶点和边(笔、动画、手动添加文字)
师:大家的眼睛可真厉害!老师啊,把大家找到的包含角的物体其中的三个展示出来(课件出示)
你能说说这3个角分别在哪吗?
师:掌声送给这位同学!为了方便观察,我将这些实物隐去,这3个角有什么共同点呢?(若生已经说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就让他上台用笔标出顶点和边)
学生汇报,师出示顶点、和两条边。
师:尖尖的点是角的顶点,直直的线是角的两条边。你能指出其他两个角的顶点和边吗?
(4)、练习
判断
师:判断,下面图形哪一个是角?
生判断,师:为什么不是?是的,指出顶点和边。
师小结:角的两条边必须是直直的。
2、画角
(1)师示范画角
师:角真是一个有趣的图形,怎样画一个角呢?你有什么想法?
生汇报(用尺子、有顶点、两条边)
师小结: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点起,用尺子先画一条直直直的线,再向另一个方向画一条直直的线,然后再标出顶点和边,最后标上角的符号,这样,就画成了一个完整的角。(强调第二条边的方向任意,边说边画一个角)
(2)师:想不想自己也动手画一个?在你的本上画一个角吧!生画,师巡视。
(3)展示学生作品
展示(用投影仪):规范的;不标顶点、边的;锐角;钝角等
3、比较角的大小
(1)师:画角还真有趣,张老师发现大家画的角不仅有顶点和边,还有大小呢!现在把你画得角和你的同桌比一比,谁画的角大?
生比较角的大小。
(2)汇报:
师:你俩谁画得角大?为什么?
预设:边长
开口大
(3)观察角的大小变化
出示变化角的课件
师:请你仔细观察,这一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生汇报。
它们的边长发生变化了吗?
那你觉得角的大小是什么决定的,跟边长有关吗?
(2)师小结:角的大小与开口大小有关,开口越大,角越大;开口越小,角越小;与边长无关。
三、练习
老师收集了一些图形,你能在下面的图形中找到几个角?
出示练习八第三题。
四、欣赏生活中的角
角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的世界也因为角的存在而变得异常美丽。下面请欣赏生活中的角。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教材第98页例2及练习二十四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践等活动,找出最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全面地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简单的组合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师:今天,喜羊羊要来考考你们,你们愿不愿意接受挑战呀?(课件出示)师:喜羊羊手里拿了两张数字卡片2
3,这两张卡片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学生思考后指名回答)师:这是我们昨天学习的内容,有序的排列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方法——组合。
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学生用数字卡片组成的两位数。
小组讨论:如果把每个两位数中两个数字卡片上的数字加起来,得到的和分别是多少?会有几种情况呢?学生小组讨论后指名汇报:每个两位数中两个数字卡片上的数字加起来,得到的和都是5,只有一种情况。教师小结:因为是求两张数字卡片的和,两个数字互相调换位置的和是不变的,所以得数只有一种结果,这种跟位置无关的方式叫“组合”。
2.密码箱的奥秘(学习例2)。老村长给了喜羊羊一个密码箱,里面有很重要的东西,想不想知道里面藏的是什么?(课件出示例2)同桌合作。在动手操作之前向学生提出要求:一个同学摆,一个同学记录,比一比看哪一组的同学做得最好。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对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指导。
3.学生汇报方法和结果。方法:列表的方法。
连线的方法。结果:①12;②14;③16。大家真棒,用不同的方法都得出了3种不同的结果,比较一下,你喜欢哪一种方法?(学生小组讨论,说出自己喜欢的方法)4.比较排列和组合
(1)让学生从5、7、9中任意选出2个,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
(2)和例2进行比较。在排列中,为什么从3个数字中任意选出2个,能组成6个不同的两位数,而在组合中,从3个数字中任意选出2个求和,有3种结果呢?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后指名汇报。师生共同总结:排列与两个数的出现顺序或放置位置有关,而组合与两个数的出现顺序或放置位置无关。如5+7与7+5的和都是12,但在解答时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四、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98页做一做第1题。
(1)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教师可提示学生用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有不明白的地方及时问老师。
(2)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2.完成教材第98页做一做第2题。
(1)可以怎样付钱”是什么意思?
(2)解决这个问题,你们有什么办法?请按照自己的想法试一试。
(3)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展示,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拓展提升
1.老师买了三种口味的棒棒糖,甜甜想要两种不同口味,有几种可能?3种
2.妈妈将20元钱装在一个信封里,对果果说:“我这里有7张人民币,共20元。”想一想,这7张人民币的面值分别是多少元?(没有2元面值的.人民币)分别是10元、5元、1元、1元、1元、1元、1元。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你还有哪些问题?
五、作业布置教材练习二十四第3、4题。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用旧知引出新知,为学习新知做铺垫。学生动手操作,重在让学生感悟,体验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通过对比排列与组合,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组合与顺序或放置位置无关。
板书设计
组合
例2
5+7=12
5+9=14
7+9=16
得数有3种可能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主要以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通过动画故事的引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组合作可以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不足之处:在小组合作的过程当中,没有充分考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没有控制好。教学建议: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求,控制好各个环节的时间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篇11
教学内容
教科书二年级(上册)44页例题和45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会描述线段的特征,会画线段。
2.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具准备
学具:每人一根毛线、一张彩纸。
教具:吸管两根(一曲一直)、课件。
教学过程
一、曲直对比,引入新课
1.师:出示两根吸管(一直、一弯)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
2.师:图上的两组小朋友在玩什么?(一组跳绳、一组拔河)
两组同学手中的绳子有什么不同?
3.师:观察你桌上的毛线,你发现什么?(弯的)
二、动手操作,认识线段
1.变曲为直,初步认识线段
(1) 师:你能想办法把这根弯的.毛线变直吗?(板书:直)试一试。
(2) 请生汇报演示:你是怎样做的?
若出现:A 用手捏住绳子的两头,拉紧绳子。
B只捏住毛线的一端,另一端让毛线自然下垂。
讨论:哪一种作法使毛线更直?
(3) 师: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板书:线段)
观察同桌手中的毛线,哪一段是线段?互相指一指。
(4) 师演示:同学们捏住的毛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端点,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5) 师:你认为线段有哪些特点?(直,两个端点)
2.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特征
过渡:生活中有没有一些物体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的情况存在呢?
(1) 师示范:拿起一把直尺,摸一摸直尺的边,你有什么感觉?
再用两手去捏住边的两边,你有什么感觉?
小结:直尺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我们就可以把这条边看作是一条线段。
(2) 师:你还能在课本上、黑板上找到直的,有两个端点的边吗?
总结:直尺、课本、黑板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3) 师:线段具有哪些特点?(直、有两个端点)
3.根据特征,自建线段模型
(1) 师:你能根据感受到的线段的特点,把它画在纸上吗?试一试。
(2) 全班交流:你是怎样画线段的?为什么这样画?
部分作品实物展台下展示对比,让学生根据线段特点进行判断。
(4) 师适时示范线段画法。师:线段就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请学生用直尺画一条线段。
(5) 依据线段模型练习。
P45第1题 说一说下面哪些是线段?
师:为什么是线段(不是线段)?
三、联系应用,拓展认识
1.P45第2 题 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出示校园环境图片,请学生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作线段吗?根据学生汇报,软件同时在该物体某边上呈现出线段。
2. P45第3题 下面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1) 请学生指出某图形横向、纵向各一条线段的顶点,让学生感受公共点。
(2) 师: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四边形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五条线段围成的,你发现了什么?
3. P45第4题
(1) 用长方形纸任意折一下,观察折痕,你发现什么?(CAI演示,折痕就是一条线段)
(2) 请学生折一条比垂直折痕长的线段,短的线段。(对不能直观看出长或短的线段,引导学生比较)
4.P45第5题
(1) CAI出现两个点,师:你能以这两点为端点画出线段吗?你能画几条线段?
(2) CAI出现三个点,并同时出现题目。
师: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是什么意思?猜一猜画出来是什么图形?
(3) 学生独立练习,实物展台展出,集体讲评。
5.P45第6题
(1) 猜一猜你能画出几条线段?画一画。
(2) 实物展台展出学生不同的作品,进行评价。
6.全课总结:
和大家交流,你今天有什么收获?你最满意自己的哪一方面?
7.课外作业:请你向爸爸、妈妈说一说哪些物体的边是线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经历制作作息时间表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遵守作息时间的好习惯。
2.过程与方法:结合生活情景,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会根据钟面说出经过的时间。学习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发展时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学生珍惜时间,从小养成良好的,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制作作息时间表,并根据表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
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学校作息时间表,实物投影
学生准备:
学具钟,纸片
教学方法:
探讨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趣,引入。
1、谈话: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起床、上课、放学、休息都有一定的时间。时间就像生命一样,我们要爱惜它,科学合理地安排它。
2、投影学校的作息时间表:认识这张表吗?
这是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表。
3、组织观察:你能从表上看出什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集体交流:把你们看到的给全班同学说一说。
我们可以看出来,学生上学时间是8点20,过了8点20就迟到了。
老师引导谈话,引入新课:知道作息时间表的用处吗?
你想自己编一张作息时间表吗?(板书课题。)
二、制作时间表,探究简单的时间计算。
1、出示白纸片,安排制作任务
以小组为单位,可制作在学校的作息时间表,也可以制作在家里的作息时间表。请小组成员共同商量,讨论,分工合作,并用学具钟拨一拨。
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活动。
2、体展示汇报:请每小组选代表把你们制作的作息时间表放在投影仪下,并说说你们组是怎么做的。
3、投影大家选出来的作息时间表,引导学生分析表里的内容:仔细看看这张表,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考考你们,如:上午10点同学们在干什么?
第二节课什么时候下课?
第一节课用了多少时间?……
谁设计的最合理?
4、鼓励提问: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完成书上68页的说一说。)
三、练习巩固
1、投影书第69页练一练第1题
教师读题,给学生思考和动手寻找答案的时间,再请学生回答。
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拨钟,时针走了2圈,就经过了2个小时。
2、投影第2题
请仔细看看两个钟面上指针有什么不同?
时针和分针指的地方不同。
这中间经过了多少时间?
1小时30分(90分钟或1个半小时)
引导学生说一说:昨天这段时间你正在干什么?
3、投影第3题
先组织学生看懂上面三副图的意思,先估计一下,每幅图发生在几点钟?
再联系图意认读钟面时间,填写在书上。
最后借助学具钟拨一拨,算出中间经过的时间。
要求:学生完全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孩子)
做完的同学在小组内订正,相互批改,给能干的小伙伴画上一颗☆。
四、拓展性学习
1、估一估:你上学时,路上大约用了多少时间?
2、实践活动:请你在上学的时候,记录一下你出发的时间和到校的时间,再算算路上经过的时间,在小组内交流,并比较一下自己估计的准不准确。
五、总结。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辨认对称图形,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 学生通过活动,发展自己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3. 学生通过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能辨认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
教具准备:面具一个,树叶、蜻蜓、蜜蜂、葫芦等图片。面具、透明胶、彩色纸、剪刀等。
学具准备:剪刀、彩色纸,尺子、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 情景活动,感知对称。
教师出示左右不对称的面具:今天,老师带了一个面具来上课,大家看看,漂亮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一般来说,一个正常人的眼睛、耳朵等都是两边大小一样,形状也一样的。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些图片,请大家跟他们打个招呼,好吗?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半,让学生猜出是什么后再贴出另一半。
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你怎么知道他们的左边和右边是完全一样的?(看出来的)
你们真能干,是看出来的。对呀,观察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
教师演示两部分完全一样。
你能根据他们的特点给他们起个名字吗?
教师小结并揭题:这几个图片,都是从中间开始,左右两边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科学家也给它们起了个名字,叫做对称图形。
板书并齐读:对称图形。
二. 动手操作,探究对称轴。
1. 剪一剪,议一议。
教师出示一棵圣诞树。问:这棵圣诞树是一个对称图形吗?你能用剪刀剪出一棵象这样对称的圣诞树吗?
生动手剪,教师巡视,选出对称与不对称的各一些展示在黑板上。
师:你认为哪些图形是对称的,哪些不是对称的?请说说你是怎么剪的?
生回答后,教师课件演示操作。
说说你想剪什么?用刚才的方法3分钟内剪出一个简单的对称图形,并同桌互相介绍展示。
2. 找一找,画一画。
请观察一下,在这些对称的图形中你发现了什么?(一条印、一条线或折痕)
据学生回答,沿一个图形的折痕画出对称轴。指出:这条折痕在数学上我们就叫它对称轴。板书并齐读:对称轴。
对称轴把对称图形分成了完全相等的两部分。刚才谁观察到老师是怎样画对称轴的?
谁能出来画画其他图形的对称轴?
在自己剪的图形中画出对称轴,检查评价。
3. 找一找,说一说。
在生活中你还看到过哪些东西是对称的?生举例。
老师也带来了一些对称的物体的图片,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一下吧!(课件演示)
4.猜一猜,折一折。
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问:它是对称图形吗?猜一猜,它有几条对称轴?
师:到底有几条对称轴?请大家动手折一折。
谁能演示给大家看?
再猜一猜,正方形有几条对称轴?动手折一折。
谁能说说圆又有几条对称轴?
学生猜后,动手折一折,比赛谁折出圆的对称轴多。
圆的对称轴有多少条?
你能动手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对称轴吗?在纸上画。
小结:通过刚才的折和画,我们知道有些图形只有1条对称轴,有的有很多条,我们一定要细心观察才可以找出来啊!
三.拓伸延展,深化认识。
1. 米老鼠遇到了难题了,你愿意帮助它吗?课件演示:你能一眼就看出他们中哪些是对称图形吗?
2.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学过的一些数字、汉字和英文字母也有很多是对称图形呢!就让我们把它们找出来吧!(课件演示)
3.我心中美丽的对称图形。
师:看到这些美丽的图形,你想不想再动手剪一剪?来吧,发挥你的想象,加上你灵巧的双手,剪出一个更美丽的对称图形来吧,并且画上对称轴后在黑板上展示。(播放音乐)
生剪完后把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展示。
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剪的作品?
4. 今天我们认识了对称图形,你有什么话想跟它们说吗?
5. 这些对称图形的确很美,老师送给大家一个美字。(板贴一个对称的美)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估计的现实应用,理解估算的方法,并学会用 表示估算的结果。
2、使学生体会到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增强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估算方法,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体会估算在实际生活的应用价值。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进行当小营业员活动。请问大家,想不想当小营业员呀?
生:想。[课前测评 想想做做第1题]
师:想当小营业员必须经过测试,合格者才能入选。请看测试题,说出卡片上的数各接近哪个整百数?(出示卡片,生口答)
问:503接近几百? 答:503接近500。
207接近几百? 207接近200
师:同学们真棒,欢迎大家成为小营业员。
二、新授:
1、 出示例题:(课件展示书上商品图)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超市展销的商品。
生:一部电话机206元,一辆自行车604元,一台取暖器292元,一台电风扇195元。
师:你们的口才真好。咱们来听听顾客的问题吧。
(课件出示字幕:估计一下,买一台电话机和一台取暖器大约需要几百元?)
师:求这个问题,你会列式吗?
(生答,师板书 206+292)
师:这道题需要我们求出准确的钱数吗?为什么?
(生:不需要,因为问大约需要几百元。)
师:大约需要几百元,就是让我们求出整百数。四人小组讨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指名口答,师板书:206元接近200元,292元接近300元,200+300=500(元)
2 、引出课题
师:刚才大家求出买一台电话机和一台取暖器大约需要500元。就用到了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加法估算。
(板书课题)
3、 认识约等号
师:加法估算在生活中购买物品时经常用到。简便的写法是这样的(师板书)这个像波浪线的符号是约等号,读作约等于。请同学们伸出右手食指,跟老师一起写约等号。指尖像在爬山一样,先上坡再下坡又上坡。在你的桌面上练习写几个。我们来齐读算式。 206+292500(元)
4 、小结:师指算式问:500元是怎样得来的?算式中为什么不写=而写?
我们在进行估算时,一般先把某个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进行计算,所得到的结果是一个大约的数,因此不能用=,而要用表示。
三、教学试一试(课件展示)第一问
师:第一位顾客对大家的表现很满意,请看下一位顾客的问题,买一台电话机和一辆自行车大约需要几百元?
生小组讨论,反馈 206+604800(元)
第二问
师:接着看她又提出了什么问题,妈妈带800元内买回这两样物品吗?
生讨论,交流 206+604=810(元)
第三问
师:继续看她还有什么问题,800元钱能买回哪些物品?
师:想一想,800元买回商品的总钱数必须怎么样?四人小组讨论,组长记录,发言。 (师巡视,全班交流)
师选择自行车,风扇。板书:604+195800(元)
师:一台电话机和一辆自行车大约是800元,一辆自行车和一台风扇也大约是800元,为什么带800元钱不能买回前两样物品,而能买回后两样物品?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生:估计的结果有时比实际结果多,有时比实际结果少。
师:在今天当小营业员的'活动中,大家积极动脑,解决问题。老师为你们的表现喝彩,你们也表扬一下自己吧!
四 巩固练习 想想做做
第2题 师:咦,这群小蝴蝶来干什么?原来它们给同学们出了一道题,谁愿意回答?(根据学生回答,点击蝴蝶,使其飞到相应的花上)
第3题 师:小蝴蝶给咱们出的这道题,就是把某个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的练习题。根据这个知识,咱们来试着解决下面的习题。请同学们打开书40页,把估算结果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第4题 师:我们已会估算两个加数的和,那你会做下面的题吗?
(指名口答,说出理由)
第5题 师:老师要求你们独立完成下面的题,能不能做到。请同学们做40页地5题。(集体订正,同桌互说想法)
第6题 师:看到同学们的突出表现,茄子老师给咱们出了一道题,大家敢不敢做?(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第7题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种买法。下面,我们来看白菜老师给大家出的这一道最有趣的题。(指名口答,说出理由)
五、 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了加法估算知识.利用这个知识,我们来做爸爸、妈妈购物小帮手,好吗?谁来说说怎样估计几样商品的总价钱?
板书设计
加法估算
206元接近200元 大约需要几百元?
292元接近300元 206+292500(元)
200+300=500(元) 读作:约等于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篇15
【学习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38~39页例1、例2。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过程与方法
学会画角,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及学生间和谐的合作关系。
【教学重点】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难点】
动手画角。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具:大三角板、圆形纸、多媒体电脑、多媒体课件、活动角。
2.学具: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带孔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大家猜猜是什么?(出示黑色袋子,国旗、红领巾等带角的物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课件出示38页的`主题图。
(观看“美丽的校园”图片。突出:门窗上的角、花坛周围的角、操场中场地的角、小朋友做操时上下肢组成的角……)
学生讨论,寻找数学问题。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师提问:找一找这幅图中那里有角?(边说边标出角)
2、找找教室中的角。
小组活动:说说你都找到哪些角?比比哪个小组找的最多。
三、小组互动、合作探究
1、小组派代表把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指角)
2、展示生活中物体的角。
3、建立角的概念。
(1)如果去掉物体的颜色及表面特征,只剩下角。想一想角会是什么样子呢?同桌间再用手比划比划。
(2)教师板书展示学生找到的角。
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学生找出共同点)
它们由什么组成?(尖尖;线)
板书: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4、学生利用手中的工具创造角。
学生创造角后,上讲台展示。(师生评价、生生评价)
5、教师出示活动角,启发学生感知角的大小。
怎样才使角变大,想一想角的大小和谁有关系?
6、自读课本角的画法,自己画角。
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上台画角,也可展示台展示其他学生画的角,师生评价。
四、学习检测、自主探究。
1、课件出示:下面图形哪个是角?
2、课件出示:下面图形中有几个角?
五、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篇16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学会建立规范表格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创新、团体协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掌握规范表格建立的方法和文字格式设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表格的设计和文字格式的设置。
教法阐述:
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立足基本操作,渗透基础知识”,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处理任务出发,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具有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为了让学生掌握本课的内容,我采用了情景导学法与任务驱动法,帮助学生消化本课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的主体作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辅之以演示法、比赛法,并借用了艺术课的“三位一体(即欣赏、技能、情感)”教学法,以期达到教学效果的化。
学法指导: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在这节课中,我始终引导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进行学习与操作,通过自主探索获取知识与技能。把“自学—尝试—创新”的思想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明确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发现方法、解决问题,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环境:
多媒体电子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首先提问同学们:你们什么时候到校呀?为什么你们会按时下课,按时来上信息技术课呢?什么时候你们回家呀?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引出学校运转是有规律的,同学们按时上下课,按时放学回家。引导同学们找出学校是怎样有规律的运转的。
二、任务驱动,自主学习
任务一:创建表格
老师出示学校的作息时间表(电子版和打印版),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看看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表有几行几列。老师提问同学回答,一致通过后,由同学们自己来制作12行3列的表格,老师巡视指导。
任务二:在表格中输入文字
请同学们参照老师给出的学校作息时间表填写表格。
任务三:设置表格中的文字格式
提问:同学们注意到没有,老师制作表格中的文字和同学们表格中的文字位置好像不太一样哦?同学们觉得哪一种更漂亮一些呢?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如何使用“单元格”对齐命令。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提示,让同学们通过观察找出不明显的差异,以此来锻炼同学们的观察力并且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
三、综合运用,知识拓展
同学们既然会制作作息时间表了。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制作出你们班的课程表呢?希望同学们课下的时候证明给我看,下节课的时候展示给老师看好不好?
四、作品展示,知识巩固
找出好的作品展示给同学们看。同一班的同学做出好的作品,对全班同学都是一种激励,老师就是要以此来激发所有同学的学习热情,认真的制作表格,向好的同学看起。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制作规范表格的方法,但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你们制作的表格相比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展示给同学们的还不太一样,是哪不一样呢?这个问题留作课下讨论,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解决一下,看能不能达到老师的水平。
五、设计理念
1、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自我创新),获取信息,掌握操作。
2、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在每一个任务抛出的时候,都创设了许多适当的情景,以此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在情景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
3、分层教学的实施。怎样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性,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都获得个体的发展。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篇17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和比较的过程,学会辨认对称图形。
2、经历多种感官多种形式的参与,感知对称图形的特点,能找出对称轴。
3、经历剪、拼、画,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对称图形的特点。
教学准备:练习纸、图形纸、剪刀、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优美的草地上有许多蝴蝶。
2、你觉得这幅画怎么样?蝴蝶怎样的?
3、我们今天要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它!(课件演示:蝴蝶翅膀合起来,又展开)
二、认识对称图形
1、老师带了很多图形,看看有哪些图形。
2、拼一拼。从上面的图形中,你能不能选两个拼成下面的图形呢?
A、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B、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C、除了这些图形外,你们还能不能拼成同类型的其它图形?
D、学生展示。
3、小朋友拼的.对不对,我们先来看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生:一样;对折会重合……
4、看看我们同学拼出的图形,有没有不是同一类的?(验证)
5、得出名称
像这样的图形,让我们给他取个名字。(对称图形)
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
6、联系生活找找对称图形。
三、动手操作,制作对称图形
师:生活中的对称图形真多。现在我们就来制作一个对称图形。我们要制作一棵小松树,有什么好办法?
生:画一画(怎么画?)画半棵/直接剪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展示学生作品,你是怎样剪的?
只有这样剪,左右才是对称的,我们就把这条折痕叫做对称轴,对称轴的左面和右面形状是一样的。(课件展示对称轴)
你能画出这条对称轴吗?
四、判断对称图形,画对称轴
1、仔细观察,判断这些图案是不是对称图形。说一说验证的方法。
2、画出对称图形的的对称轴。
3、画正方形和圆的对称轴(机动)
五、多种形式,自主联系
1、上面的图形对折后会是下面的那一个,用线连一连。
2、上面的图形展开后是下面的那一个,用线连一连。
3、脸谱欣赏。(出示一半,让学生想象完整的脸谱,再呈现)
六、课外延伸,丰富知识。
对称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很多,古今中外,都有广泛的应用。我们一数学百花园。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篇18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2、学生会用多种方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都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动画片吗?今天,草原上要举行运动会,第一项田径项目是竞走,参赛运动员是喜羊羊与懒羊羊,懒羊羊走长方形的路线,喜羊羊走正方形的路线。都走一圈,看谁走的快?懒羊羊说:“不合理,我走的路多,喜羊羊走的路短。”
(大家看图,出示多媒体课件)
同学们,你们来当评委,看看懒羊羊提的要求合理吗?
引导:喜羊羊和懒羊羊可不是光凭你们的猜想就能说服的,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让他们心服口服。你觉得喜羊羊和懒羊羊走的路线与我们所学的哪一个数学知识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揭题:你们真聪明!老师非常欣赏你们对数学的敏感。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问题.提问:他俩所走的路程到底怎么算呢?
板书课题: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
二、探索新知:
1、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长方形,动手摸一摸长方形的一组长边,再摸一摸长方形的一组短边。长方形较长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长,较短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宽。请同学们动手量出所需的数据,再算一算它们的周长。
2、引导:从同学们的脸上,我可以看出你们肯定有成果了,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学生说教师板书。要求说清这样做的道理。)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有这三种:
(板书)
(1)6+4+6+4=20(厘米)周长=长+宽+长+宽
(2)6×2+4×2=20(厘米)周长=长×2+宽×2
(3)(6+4)×2=20(厘)周长=(长+宽)×2
3、提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4、请同学们再拿出手中的正方形,先量一量,再在练习本上求出正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有这两种:(板书)
(1)5+5+5+5=20(厘米)
边长+边长+边长+边长=周长
(2)5×4=20(厘米)边长×4=周长
提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提问:要求正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边长)。
5、提问:懒羊羊也用尺子量出了长方形草坪的长是12米,宽是6米,请你们帮它来算一算这个草坪的周长是多少?
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写出计算过程。
6、解决了懒羊羊的问题,那我们就来帮助喜羊羊算出他所走的路程吧!他也量得正方形草坪的边长是9米。请你算出它的周长。
7、同学们比较一下谁走的路长?(一样长)
8、谈话:原来,他们俩走得一样多,经过科学地计算,懒羊羊心服口服了,他们不再吵了,都全身心的投入到比赛中。
三、巩固练习
1、请你量出需要的数据,并计算它的周长。
2、如果绕篮球场走一圈,要走多少米?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3、试一试:正方形的手帕的边长使25厘米,他的周长是多少?
它的周长是100厘米。
4、想想做做。
能拼成不同的长方形吗?它们的周长相等吗?
四、拓展延伸:
课下练习:
一根长24米的绳子
(1)围成一个正方形。围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米?
(2)围成一个长方形,如果长方形的长是9米,宽是几米?
想一想:如果长不是9米,还能围成哪些长是整数米的长方形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围成的图形)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2、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在生活中有许多关于周长的有趣的问题,只要我们去认真观察,去仔细发现,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篇1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工具:
刻度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老师比,谁高?谁矮?(老师高,同学们矮)
师: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板书课题——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学生汇报:4拃、5拃半、5拃等等。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教学例
2、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0,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0。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3、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1厘米说一句话吗?
学生积极发言。
4、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0到7呢?
学生自主学习。
5、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6、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篇20
学具:
刻度尺一把,三角尺,一根绳子,新的铅笔一支,较长的纸条,一角的硬币。
教学过程:
一.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情景设置,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
2.提出测量中的矛盾问题
(1)在刚才的实际测量当中,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5颗别针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4个三角形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2把小刀那么长。
师: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
(2)实际生活中人们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也就是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测量,这会带来交流的不方便,那么我们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你知道有那些吗?
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1)我们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请同学们拿出直尺,观察一下,直尺上有些什么?(大小刻度、数字、厘米)观察这把直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厘米,也就是说直尺以1厘米为单位。)
(2)今天我们来学习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
(3)板书课题。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介绍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
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2)请你刻度尺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
(3)请你用刻度尺比一比自己那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3.观察自己的刻度尺:
三.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卡的量。
四.巩固反馈
五.发展练习
1.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2.讨论交流,想办法。可以有很多方法。
六.全课小结
今天学了什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篇2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页第3题及练习二十五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进一步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 进一步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 进一步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让学生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复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对时间有更深的认识。
难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授法。
学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练习课中的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谜语引入
启发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仔细听,看哪个同学先猜出来。
哥哥长,弟弟短,弟弟跟着哥哥转。哥哥跑一圈,弟弟走一格。这是什么?(钟表)
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认识时间》。
二、复习几时
(1)谁来说说钟面上有什么?
引导学生看出有1—12这些数,有时针和分针,有12个大格,每一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共60个小格。
(2)老师拨出7时和7时半,让学生用两种方法写一写。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反馈。
并引导学生小结:①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②当分针指着6,时针刚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半。半时就是30分。
(3)复习“1时=60分”。
师拨12时,问:现在是几时?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时针和分针的变化。(拨到1时)
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
引导学生一起回答: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
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
老师拨钟,引导5分5分地数到60分,分针走一圈正好是60分,而这时时针正好走一大格,是1时。
板书:1时=60分
三、做一做
(1)老师拨时刻(7:45、 10:50、 11:15、 1:35),学生在纸上写一写,说一说。
(2)老师说时刻(3:45、 1:25、 4:05、 6:55),学生拨钟面。
强调:表示分的数要占两个位置,不满10分的要用0来占位。
四、复习经过的时间
(1)4时再过5分是( )。
(2)10时30分再过10分是( )。
(3)8时45分再过5分是( )。
(4)5时56分再过( )分是6时。
五、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101页第3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二十五第12题。
独立完成,小组评议。
六、总结提升
这节复习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篇22
教学目标: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口算:
50-20= 85-40= 79-6=
2、36+23的竖式算法 ,写出来,算一算,说一说要注意什么?举个数位不对齐的'反例,讲清数位对齐,其实就是只有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即 个位加个,十位加十…… 指着正确的式子讲解,一定要让学生彻底明白 。
二、情景导入,合作探究
1、师:哪位同学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在哪个城市举办的吗?(北京)
哪个国家赢了呢?(出示主题图,生:中国。)
2、汇报: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北京赢了?(生:根据获得奖牌的数量)
3、根据图中美国和俄罗斯的金牌数量,你能提出一个关于减法数学问题吗?然后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解答,(呈现美国和俄罗斯金牌数量表格)
生: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或俄罗斯比美国少多少枚金牌。
列式:36-23=?这个减法算式怎么计算呢?开动脑筋,看谁能解决这个问题?教师收集学生做法,鼓励算法多样化,在黑板或多媒体上展示。
预设:有的同学把它变成咱们过去学过的知识去算:36-20-3;30-20+6-3;36-3-20……
有的同学利用了竖式加法的方法,让学生展示,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注意什么?
老师给大家提一个问题好吗?为什么要数位对齐,不对齐可以吗?比如36-3(错误写法)。此处重点处理,让学生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算理就是只有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个位减个,十减十,百位减百……
最后揭示课题,这就是今天咱们学习的新知识——不退位减!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体现算法的多样化。让学生在尝试、思考和交流合作中掌握计算方法和算理。
三、 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第18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选择一道题与同桌交流算法。汇报结果及算法。
2、数学小诊所:(这样计算正确吗?)
三、 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学生先互相说说再回答: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四、 布置作业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上册教案01-29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12-30
小学六数学上册教案01-14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1-08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活动教案01-09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01-25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复习教案01-25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教案02-08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04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