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1-06-20 20:42:18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6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6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通过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独立探究、增强空间观念。

  3.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感受图案带来的美感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旋转现象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旋转现象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教师用课件演示:(1)钟表的转动;(2)风车的转动。

  提问:观察课件的演示,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在交流汇报时可能会说出

  (1)钟表上的指针和风车都在转动;

  (2)钟表上的指针和风车都是绕着一点转动;

  (3)钟表上的指针沿着顺时针方向转动,风车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动。

  教师:像钟表上指针和风车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的这种现象就是旋转。(板书课题:图形的旋转变换)

  2.提问:旋转现象有几种情况?

  生回答后板书。

  3.师: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旋转现象?学生自己举例说一说。

  二、新课讲授

  出示课本第83页例题1的钟面。

  (1)观察,描述旋转现象。

  观察:出示动画(指针从12指向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指针的旋转过程。

  提问:谁能用一句话完整地描述一下刚才的这个旋转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叙述完整)

  观察:出示动画(指针从1指向3)。

  提问:这次指针又是如何旋转的?

  观察:出示动画(指针从3指向6)。同桌互相说一说指针又是如何旋转的?

  提问:如果指针从6继续绕点O顺时针旋转180会指向几呢?

  (2)教师:根据我们刚才描述的旋转现象,想想看,要想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说明?

  小结:要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不仅要说清楚是什么在旋转,运动起止位置,更重要的是要说清楚旋转围绕的点,方向以及角度。

  四、课堂练习

  完成课本第85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3题。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活动,我们知道要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不仅要说清楚是什么在旋转,运动起止位置,更重要的是要说清楚旋转围绕的点,方向以及角度。

  教学板书:

  旋转

  顺时针旋转

  逆时针旋转

  相对应的点到O点的距离都相等。

  教学反思: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经理观察对比的思维过程,再通过交流,使学生对旋转运动的特点印象更加深刻,进而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所以学习氛围更加浓厚。一部分学生对于旋转后的图形很难把握。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算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在具体情境中合理地运用口算、笔算和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情感目标:在与他人的讨论交流中,培养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笔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在乘法这一单元里,我们已经学习了

  (1)口算。哪类题目可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

  (2)笔算。哪类题目要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这里的两位数我们指的是一般的情况,不包括整十数

  (3)估算。估算的时候我们一般把两位数看成是很接近它的整十数来估算的。估算允许存在一定的误差。

  2、关于乘法,我们这一课要学什么,有谁知道吗?

  板书课题:末尾有0的乘法

  二、学习探究:

  1、其实末尾有0的乘法也就是我们前面口算中出现的那类题,所不同的是,以前是口算,今天要笔算。

  (1)、谈话:今天我们仍然到奶牛场去参观,看看奶牛场一天能生产多少牛奶。(出示主题图)

  (2)、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3)、在交流中提出问题:今天挤的牛奶有多少千克?

  让学生说出算式后板书:2530=

  2、学生用已有的笔算知识列出竖式计算

  交流:板书: 3 0 或 2 5

  观察两个竖式,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3、注意看老师的竖式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板书:

  问:这个竖式和刚才的竖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0没有和什么数位对齐)

  猜: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在算的时候先不要考虑它)

  遮去0,现在的竖式变成几乘几?(25乘3)

  一起来算一算:75。

  好了吗?(没有,还要添上0,得数是750)

  把这个竖式和刚才的竖式比一比,你更喜欢哪个竖式?为什么?

  说说这种简便竖式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指出:它其实和口算差不多,先不看0,最后添0。

  4、即时训练。

  想想做做1。

  独立计算,指名板演,学生计算时,注意提醒学生积的末尾0的处理。

  说说做这样的两位数乘整十数怎样算简便?

  5、学这个简便写法有什么用呢?

  大家来看这道题:3804500

  这是一道三位数乘四位数,你能不能用新学的办法来计算?

  随学生回答并板书,结合板书指出:先不看0,所以我们就可以把它看成

  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这样就会了,不过最后还要加上3个0。

  看来学了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我们可以用它来解决一些更难的`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3

  问:题目要的是什么?你怎样比较第一组中的两道题?你能想到什么?

  在小组里说说怎样比较第二组、第三组的两道题。

  2、想想做做4

  看图说说图意,再列式计算,说说是怎样列式的,又该怎样进行估算。提

  醒学生用约等号连接估算结果。

  3、想想做做5

  出示场景图,让学生说说收集到哪些信息,独立计算后,再指名说说算

  式,如果学生独立计算有困难,教师重点提问:20人正好租4条船能推

  算出什么?

  4、想想做做6

  学生独立阅读题目后,先观察平面图,找到方向标,确定图中的方向,再

  明确题目要求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何收获?

  五、作业:想想做做2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教学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笔算方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和估算以及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的基础上教学的.

  例题先让学生按照竖式的一般算法以及口算方法算出结果,然后介绍简便的笔算方法,这样安排可以减少计算的错误,并使学生产生学习笔算简便方法的需求.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两点之间的连线,线段最短。(教材35页—36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能力目标:在创设的课堂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两点之间的连线,线段最短。

  教学媒体

  视频、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出示图片《看图讲故事》。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狗为什么会跑到小主人的前面吗?

  学生讨论、汇报。

  二、学习新知

  1.数学活动

  在纸上任意点两点,用线联接它们,量一下它们的长短,比较一下谁最短?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后回答。

  2.想一想

  出示图片《看图回答问题》

  (1)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

  (2)你估计小明到学校走哪条路?为什么?

  指明几个学生回答图中的问题,并说明他们的理由。

  3.量一量

  学生独立完成36页的“量一量,从A到B的三条线中,哪条线最短”。

  学生汇报结果。

  4.看一看

  观看视频《公理(线段最短)》。

  师生共同出结论:两点之间的连线,线段最短。

  教师提出距离的概念: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5.做一做

  问题1.河道长度

  如图《河道长度》,把原来弯曲的河道改直,A、B两地间的河道长度有什么变化?

  问题2.九曲桥

  如图《九曲桥》,公园里设计了曲折迂回的桥,这样做对游人观赏湖面风光有什么影响?与修一座笔直的桥相比,这样做是否增加了游人在桥上行走的路程?说出其中的道理。

  6.教师鼓励学生试着举出类似的例子。师生共同讨论。

  三、

  两点之间的连线,线段最短。

  四、巩固练习

  教材36页“练一练”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课本P85~86页,及第88~89页的第3~6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 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时间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时间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学重点:

  1、 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 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1、拿出一本数学教课书,和一只笔,提问:哪个重有些?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让学生掂一掂,然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

  二、观察、操作领悟新知

  1、出示主题挂图,物体的轻重的计量。观察主题挂图。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

  (4、)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

  2、克的认识。

  (1、)提问: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你们知道1克、1千克各有多重吗?要知道物品的质量,应该怎么办呢?

  (2、出示天平,简单介绍天平的结构,并说明使用方法。

  (3、)将一个2分皮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盘内,让学生观察。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2分皮重多少克?板书:克

  (4、)1克有多重?我们来掂一掂好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实践调查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找一找等学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了克。

  3、千克的认识。

  (1、)出示盘称。大家认识这称吗?

  (2、)看看盘称的使用方法。现在要称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谁能当售货员来称一称?

  (3、)现在先掂一掂自己的书包有多重?估计有几千克,然后用称一称。

  (4、)刚才大家都说了,一袋盐中农500克,那两袋呢?

  (5、)板书:1000克

  1000克和1千克比较,请同学们猜一猜,谁重?

  板书 1000克=1千克

  齐读:1000克=1千克

  三、效果测评。

  1、完成教材第88页第3题。

  2、完成教材第89页第4题。

  3、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4、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法(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学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不进位)。

  2、能运用加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加法笔算的对位方法,掌握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对位”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百以内的不进位加法。

  首先,我们先来复习我们之前就学过的一个知识,就是十以内的加法。

  教师随机说出十以内的加法,同学快速说出答案。这样经过大约五分钟的反复练习,使同学对之前学的十以内的加法进行很好的复习和巩固,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师:大家翻到课本的第11页,看这幅图。

  通过观察图画,组织学生讨论从图画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师:大家再翻到课本的第12页,看例题1。

  在学生看题的同时,板书:“例1、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教师引导学生审题,分析题意,找出有用的数据。

  师:现在谁能告诉我,这个题怎么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35+2=。

  师:很好,现在我们已经列出了算式,怎么计算呢,哪位聪明的同学能告诉我? 同学们积极发言,教师点评,总结不同的算法。

  师:很好,大家都会用自己的方法来计算。今天老师要教大家一个新的方法,那就是列竖式计算,大家看黑板。

  师:我们首先用数小棒的方法来计算这道题。看书上的图,大家讨论一下怎么用数小棒的方法来算。

  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重点突出在数小棒的方法中,将整十的和不足十的零散小棒分开计算。

  师:现在我们学习怎样写竖式,其实就是把数小棒的方法用数字表示出来。大家看黑板。

  教师板书竖式:

  35+ 2

  师:大家看黑板,看看这个竖式有什么特点。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

  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点评,归纳出加法竖式的几个特点:一是个位与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二是加号和横线缺一不可,加号表示加法,而横线是把加数与和分隔开来。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竖式的写法,接下来我们看一看怎样计算。

  边板书边讲解:从个位开始加,将上下两个数的个位加起来,写在横线下,然后再加十位,和写在横线下。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数小棒的计算过程理解加法竖式的运算方法。注意强调竖式的计算应从个位加起,先算个位再算十位,得出的和也应该与加数各位对齐。

  在讲解例题结束后,再次强调和总结不进位加法竖式的计算方法和书写规范。

  2、巩固练习。

  师:现在大家都应该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了,我现在就请几个同学上来完成做一做的练习来检验一下大家都有没有学会,看一看我们能不能把新学的知识运用起来。

  请五位同学上讲台做题。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

  32+6=24+3=5+43=21+3=4+33=

  强调:列竖式、注意书写规范、计算正确。

  对五位同学做的进行点评,好的予以表扬,不好的指出错在了哪里,进行更正,并强调正确的书写规范。

  3、教学例2。

  师:请大家看课本13页的例题2。

  板书:“例2、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教师引导同学分析题意,找出有用数据,并列式。 板书算式:35+32=。

  师:我们之前已经学习了怎样用竖式来计算加法,只是我们之前算的都是一个两位数加一个一位数,现在两个加数都是两位数,该怎么用竖式计算呢?同学们先在练习本上试着列竖式计算一下。

  教师根据学生列竖式计算的情况,总结计算方法,教师板书竖式:

  35+ 3267

  4、小结。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列竖式计算的方法,着重强调几点:各位对齐、加号与横线、从个位加起。

  师:相信同学们现在也会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了,我们就来练习一下。 请四位同学上讲台算做一做的题。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计算。

  33+43=24+61=53+22=37+40=

  根据同学做的情况进行讲评。再次强调不进位加法竖式的书写规范和计算方法。

  三、总结。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体会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与线段、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2、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掌握三种线的读法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谁能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线吗?(黑板边、书本边、铅笔盒的边……)很好,看来你们观察的非常仔细,在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线,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线中,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在数学中也一样,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直的线。(板书:线的认识)

  二、探索活动,获取新知

  1、 认识直线

  同学们,笔直的线里也学问!

  电脑出示铁轨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图中画的是铁轨,铁轨很长,笔直的铁轨,一眼望不到头,像这样两端可以无限延长,没有端点的线,就叫做直线。

  (1)画一画 让学生用直尺画一条直线

  (2)说一说 (直线有什么特征? 直 没有端点 无限)

  2、认识线段

  电脑出示马路中的斑马线,引导学生观察

  马路中的斑马线大约有多长?(师:不管是几米,他都有一定的长度,都可以度量出来,像这样的线叫做线段,它是直线上两点之间的一段。你能不能画一条线来表示它?

  (1)画一画

  (2)说一说 (线段有什么特征? 直 两个端点 有限)

  3、认识射线

  电脑出示夜景图,学生观察

  师:这是一条什么线?你什么时候见过?它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自由的说说)

  你能画一画吗?

  (1)画一画

  让学生尝试画射线

  (2)说一说 (射线有什么特征? 直 有一个端点 无限)

  4、比较三种线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图形 端点个数 延长情况 与直线的关系

  直线 没有端点 向两端无限延长

  线段 两个端点 不能延长 是直线的一部分

  射线 一个端点 向一端无限延长 是直线的一部分

  5、认一认、说一说

  (电脑出示各种直线、线段、射线)

  6、线的读法

  (1)直线 一条直线有两种读法,可以读作直线AB,也可以把字母倒过来读作直线BA。如果用一个小写字母l表示直线,它还可以读作:直线 l

  (2)线段 请你猜一猜,这条线段该怎么读?A B

  (3)射线 谁来试一试,读出这条射线 ( 射线只有一种读法,它的读法是从端点读起。)

  思考:“射线BA”和“射线AB”有什么不同?(射线AB:端点是A,向B点无限延伸 射线BA:端点是B,向A点无限延伸)

  三、课堂活动

  1、完成课本第17页的试一试第一题(小结:经过一点能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2、闯三关

  第一关:填空

  (1)______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它没有端点

  (2)直线上两点之间的一段叫做 ______

  (3)_______只有一个端点,它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

  第二关:数线段

  第三关:从A点到B点,哪条路线最近?(课本试一试第2题)

  (小结:两点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线的知识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6篇】相关文章: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10篇03-08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九篇06-15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八篇06-03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五篇03-17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8篇03-04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3-03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4篇03-03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7篇06-08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六篇03-28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四篇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