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统计教案

时间:2021-10-07 18:10:21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六年级数学统计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79页例2,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及练习十六第1题

六年级数学统计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能解释众数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能在理解众数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难点: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有关数据的特征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一、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过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在统计中,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和可靠,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有关系,反映了这组数据的总体状况。今天,我们将共同学习研究一种新的统计量:众数

  板书:众数

  二、教学新课

  1、出示表中的原始数据

  (1)提问:同学们,看到这组数据,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让学生说说对发芽试验的看法。

  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在9位学生所做的试验中,大多数学生发芽的粒数都是17粒。

  (2)揭示众数的含义。

  (3)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4)比较平均数和众数的不同含义

  追问:用哪个数据代表这9位同学做发芽试验的情况更合适一些?你是怎么想的?

  2、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求这组数据众数的思考过程

  3、做练一练第2题。

  小组讨论后再交流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可以先让学生分别算出两组数据的众数和平均数,并具体解释求出的每一个众数和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哪组身高的众数更具有代表性这一问题,并使学生在讨论中明确:同样个数的数据中,众数出现的次数越多,这个众数也就越具有代表性。

  四、小结

  这节课你又认识了什么统计量?你认为众数和平均数在表示一组数据整体特征方面有什么不同?

  五、课堂作业

  众数和中位数是新增加的内容,让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统计量,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数据的整体状况。平均数是在一组数据内移多补少,假想各个数据变成同样多,用这时的数据代表一组数据的状态。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频数最高的一个数,利用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表现整组数据的状况。中位数是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依次排列,居最中间位置的那个数,利用中位数,也能描述整组数据的状况。平均数是小学数学的传统内容,有些时候,它能够比较确切地反映数据的整体状况,有些时候则不然。课程标准新增了众数、中位数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多认识一些统计量,初步了解对同样的数据有多种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用合适的方法,才能比较客观地描述数据的特征,从而形成初步的数据分析意识和能力。

  在例题2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逐步引导学生认识众数:

  (1)看一看:在做试验的9人中,发芽几粒的最多?有几人?

  (2)写一写:把9人的发芽粒数写成数列。

  (3)算一算: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是多少?

  (4)想一想:你认为在我们研究这批种子的发芽状况时用平均数14合适吗?为什么?

  小结:这9个数据中,由于有两个数据明显偏小,拉低了平均数。因此用平均数来表示这批种子的发芽情况是不合适的。

  (5)议一议:你认为用哪个数据来表示这批种子的发芽状况比较合适呢?为什么?

  (6)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揭示众数的意义、求法和用途。

  (7)辨一辨:平均数和众数在这里的意义相同吗?各表示什么意义?

 

【六年级数学统计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教案:[统计]03-14

数学教案-统计01-21

小学数学统计教案04-21

数学教学评优教案《统计》03-01

数学教案-简单的统计01-21

数学教案-小统计01-21

六年级数学下册统计教案03-09

大班数学简单的统计教案04-17

小学数学《统计》期末复习教案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