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案

时间:2024-06-13 15:54:50 生物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生物教案(锦集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生物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生物教案(锦集15篇)

初中生物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双子叶植物的特征。

  2、运用实验、观察的基本方法,识别植物各器官的形态;尝试课外用课外实物引进课堂。

  3、关注并观察身边植物,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双子叶植物的特征。

  难点:通过观察植物各器官形态总结出其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情景引入:出示黄豆芽、绿豆芽、黑豆芽这些常吃的蔬菜,教师把豆芽拟人化问“我们长得不一样,可为什么我们是同一类植物呢?”引出它们的种子。学生感到好奇又有趣抓住心思,趣味性引入。

  (二)新课讲授

  给学生下发浸泡过的黄豆、菜豆等种子,事先分好的四生为一组,请观察不同的种子,试着剥开种皮,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每一组的同学可以讨论一下以统一看法。教师巡视后提问。教师总结:这分成的两瓣就是种子的两片子叶。像这样种子的胚中有两片子叶的植物就称作是双子叶植物。

  菜豆根、叶的特点。如果我们看到植物时它并没有结种子,或种子不方便观察,我们又如何来判断它是否是双子叶植物呢?双子叶植物的其它器官是否也具有共同的特征呢?双子叶植物的根系和叶脉有什么特点呢?

  给学生下发菠菜,白菜根(前四个组观察探究根,后四个组观察探究叶)请观察他们的根系和叶脉有什么特征?

  出示直根系、须根系,平行脉、网状脉的图片。让学生对照看以上植物的根系及叶脉特点。组织学生认真观察、讨论。

  自然过渡。通过观察和探究,得出双子叶植物根系及叶脉的基本特点。回到同学们举出的具有两片子叶的植物,观察它们的根系及叶脉,看是否具有直根系、网状脉。

  出示PPT课件。引导学生得出双子叶植物根系及叶脉的一般特征。

  双子叶植物花的特征。

  双子叶植物的根系和叶脉具有共同的`特征,那么作为繁殖器官的花是不是也具有共同的特征呢?我们赶紧去探究一下。(给学生下发菜豆花,白菜花)让学生数出花瓣、萼片及雄蕊的数目。出示菜豆几种花,让学生数出花瓣的数目。出示PPT课件。(表格显示各种双子叶植物,花瓣、萼片、雄蕊的数目)你得出了什么结论?向学生说明只是大部分双子叶植物花的各部分基数是5,还有是4的,极少有还有3的。

  双子叶植物配套练习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都记住了双子叶植物的基本特征。现在请你来判断下列植物哪些是双子叶植物,哪些不是,为什么?

  黄豆、玉米、西瓜、槐树、葱

  (三)巩固提升

  结合着双子叶植物的特征进行辨别图片哪些植物是双子叶植物。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五)布置作业

  请你调查校园及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判断哪些是双子叶植物,哪些不是。

  四、板书设计

初中生物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绿色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

  2、实验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3、阐明光合作用的概念。

  4、尝试设计实验方案,掌握操作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知识的发生过程,认识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理解光合作用发生的场所和产物的判定方法及其原理,从中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索,明确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物的情感。

  重点和难点

  1、探索绿叶在光下能否制造淀粉。

  2、为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四、教法

  多媒体教学法;实验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请同学列举出昨天晚餐的主要食物,分析这些食物与绿色植物的关系。学生发现,人们的食物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绿色植物。

  置疑:“植物体由一棵小苗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中自身营养物质的积累从何而来?”“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如何检验呢?”“绿叶制造有机物需要什么条件吗?怎样证明?”以此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引导学生联想小学自然课的内容,自己找出答案:植物体内有机物来源于植物体的光合作用

  (二)探究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审视探究课题,引导学生说出探究实验的变量,如何控制变量,怎样设置对照实验。然后,提出自己的'探究方案。最后,对照课本上的方法步骤,分析每一步操作的原因。

  播放实验视频

  分析试验结果

  1、同样是天竺葵,叶片见光部分变蓝了,说明了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一种使碘液变蓝的有机物——淀粉

  2、遮光部分未变蓝,说明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是——光。

  (三)归纳总结

  1、从实验题目中体会光合作用的三个重要因素——绿叶、光、有机物

  2、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

初中生物教案3

  一、说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植物系统进化树,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对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通过"植物系统进化树","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引导学生初识不同的植物类群。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初步认识植物系统进化树,了解不同植物类型之间的亲缘关系,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以及对植物类群的各种学习活动,认识不同的植物类群的形态、结构特征、生活方式,与人类的关系,并通过对不同植物类群的比较,进一步理解植物进化树。

  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提高观察能力、比较分析能力;通过对不同植物类群的学习,增强分析问题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实验观察、比较、讨论和讲述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强化生物进化的观点,增强生物科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和保护生物圈中多种多样的绿色植物情感。

  三、说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校地处偏远农村,该校生都是来自大山的孩子,对常见的植物即陌生又熟悉,说熟悉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与常见的植物有密切接触,有深刻的感性认识;说陌生是因为他们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学生学习兴趣高,通过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帮助他们认识植物系统进化树和掌握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特征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八年级学生已开始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喜欢接受新鲜事物,有一定的生物学经验基础。

  四、说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为2课时,此节为第一课时,本节课应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创造充分机会让学生拥有成功的喜悦,在和谐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主动学习,学有所获,从内心深处产生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欲望。对此我做了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提前一周通知学生利用周末采集样本,同时,还利用学生中午休息时间,带领大队长一个班12人上后山采集样本,回到学校后,由大队长随意分配样本到各位小组中。这样,学生课前对学习的内容就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课中:一、通过以上创设的情景,引入新课,二、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以及对植物类群的各种学习活动,认识不同的植物类群的形态、结构特征、生活方式,与人类的关系,进一步理解植物进化树,三、通过对不同植物类群的比较,认识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特征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五、说教学准备:

  1、准备植物系统进化树图片,学生采集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的实物、标本、挂图。

  2、实物材料及用具:学生采集新鲜的水绵,葫芦藓、墙藓、铁钱蕨、海金沙、石斛,芒萁、带球果的杉枝、带花及果实的白菜植株等大量植物实物、放大镜、镊子。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学生采集活动和生活中对植物的感性认识,结合农村孩子的生活实际,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好奇,直揭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二)、植物系统进化树和活动: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

  运用课本植物系统进化树的认识,帮助学生对植物的分类有了初步的了解,接着进行观察比较不同植物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化生物进化的观点,增强生物科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和保护生物圈中多种多样的绿色植物情感。

  (三)、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采用提问式、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逐一分析藻类植物的

  1、结构:藻类植物是多种多样的,有单细胞的,有多细胞的;有生活在淡水中的,有生活在海洋中的,还有少数种类生活在陆地上的。

  2、特征:大多数生活在水中,没有根茎叶的分化,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3、分类:据藻类植物呈现的颜色的不同可以将藻类植物分为绿藻、褐藻和红藻等。

  4、对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为水生生物提供食物和氧气。与人类的关系是有些可食用,可药用,如海带、紫菜等可食用,褐藻胶、琼脂、碘酒在医药上有广泛的用途。

  利用对比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结构、特征、分类。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能力帮助学生分析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特征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四)、本课总结

  及时反馈与总结,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的掌握

  (五)、作业设计

  七、说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内容的教学效果可以从课堂回答、反馈练习、巩固练习和课后作业四个方面进行评价。课堂回答通过不断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课中练习巩固反馈是一般的知识性练习题,目的是检验学生当堂课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此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知识的深化和应用。

  八、说总结与反思: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直接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着眼于知识获取的过程、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分析和总结,亲身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从中学到知识和方法,发展多种能力。教师要多联系生产实际,让学生边联想、边思考,从中发现新知识,并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运用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

初中生物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表述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现象;

  2、能力目标∶通过猜谜语、欣赏漫画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识图能力;能举例说出动物、植物和人的不同性状及相对性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生物界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的认识,培养辨证思维能力及尊重科学、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区别性状和相对性状;辨别并描述遗传和变异现象。

  2、难点: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解释生物界中的生物学现象。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一般都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且在生活中具有一定的生物性状、相对性状、生物的遗传、变异等相关的生活经验,能够比较容易寻找和发现周围存在的遗传和变异现象,但是还没有形成理论知识,不能对相关的现象作出正确的解释。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课件展示一组图片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她们,你注意到:

  1、他们像吗?

  2、他们哪些特征相似?

  3、他们哪些特征不相同?学生就会展开讨论,顺利进入主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要学习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二)组织学生开展几个活动活动

  1:连连看——学习生物的性状师:很多同学都去过动物园或者在书本或电视上看过很多的动物,这些动物你们都熟悉吗?生回答。

  师:老师这里出了几道谜语现在请同学们帮我连连看:谜语一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大象。是马不拉车,叫马也不错,满身黑道道,听声就奔跑。——斑马。一种动物名叫鹿,鹿角不长脖子长。——长颈鹿。形状象耗子,生活像猴子,爬在树枝上,忙着摘果子。——松鼠。

  教师提问:恭喜你们都猜对了,你们为什么能猜出这些语句描述的是什么动物呢?

  学生:根据他们的形态特征。

  师:很好大家都抓住了动物的重要特征。像刚才描述耳朵像蒲扇,鼻子长等都是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同学们能说说其他生物的形态特征吗?

  生:树叶是绿色的,柿子是橘红色的,树干粗壮······还有说话的声音。

  师:那么声音、动作是形态特征吗?

  生:不是。

  师:这些是生命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特征是生物的生理特性。比如人的色觉正常与否,血型、嗓音等都是生理特性。

  师:给出性状的概念,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在遗传学上称为性状。

  师:那么什么是相对性状呢?请同学们看这几幅图片。思考图片内容说明了什么?生观察图片讨论发言。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知道了生物的同一性状有不同的表现类型。所以同一生物的同一性状不同表现类型称为相对性状。通过例子强调同一生物,同一性状。

  活动2:个体间性状的比较。指导学生看书,引导学生辨别8种性状。指导学生完成个体间性状的比较。完成书本讨论题。

  师:通过刚才的检查,最后没有人站立,这说明什么?根据这个活动结果推测世界上两个人性状完全相同的可能性有多大?(小组讨论,组内代表发表见解,普遍能够归纳出在同学当中,同一种性状表现的特征当中,有的性状表现相同,有的性状表现不同。个体之间各种性状完全相同的可能性几乎为0。):

  活动3:照片连连看

  师:大家在做性状自我检查中,发现自己有哪些性状与爸爸妈妈的一样?有哪些不同?(请2~3个学生谈谈)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这3个同学都谈到自己有很多地方跟父亲或者跟母亲是一样的,也有不同的地方,那我们下面来做一个小游戏:比眼力!(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课前学生提供的一些家庭照片,让大家来猜究竟是哪个同学的父亲或母亲。大家兴致勃勃,大多数能很快猜出来,部分让学生很犹豫,猜错了。教师接着引导大家分析为什么有的很容易猜对,有的猜错了)

  生:有的照片跟某某同学非常的相似,他们有很多性状是一样的,一看就能看出来是一家子。有的差异很大,所以猜不准。

  师:这说明什么呢?请大家阅读100页的第一段文字。并对重点字句圈点出来。(学生快速阅读,掌握遗传和变异的概念遗传:性状从亲代传递给子代的现象。

  变异:子女和父母之间以及子女个体之间的性状存在差异的现象。)

  师:(用多媒体展示遗传和变异的概念):活动4:欣赏漫画,并回答书本问题。

  师:(多媒体展示法国著名漫画家奥诺.杜米拉的漫画《新鼻子》和《旧砖上剥落的碎片》)下面我们来欣赏19世纪的两幅漫画。

  引导学生在小组间讨论三个问题:

  1、漫画中表达了什么生物学现象?

  2、《新鼻子》中的钩鼻子和《旧砖上剥落的碎片》中的断腿有什么不同?

  3、漫画里哪种现象是可能发生的/哪种不可能?为什么?学生讨论,各小组代表陈述观点,对遗传和变异的概念进一步加深理解。

  师:这里有些谚语大家来说说其中有哪些是遗传现象,哪些是变异现象?(生基本能说遗传和变异现象)

  师:这说明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里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自然科学中,探究遗传和变异规律的科学就是遗传学。我们看到这些特征,你能辨别出哪些是相对性状吗?(教师打出一根据录像内容编写的`练习题:山羊的白毛跟花狸鼠的黄毛;鸳鸯的游泳和鸳鸯的彩色羽毛;黑色小兔和灰色小兔。)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性状和相对性状,遗传和变异的概念有多了解,你还能说出生物界中的那些遗传和变异的现象?在遗传学的领域中,大家想了解一些什么问题呢?拿出我们的“问号记录本”,把它写下来,课余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查找资料想办法解答它,或者在后面的学习中你可以找到答案。

  作业:参考100页“思考与练习”第三题的性状调查表,可以自行设计,根据自己的喜好,对家庭成员的性状进行调查,建议大家用数据统计,或者图示、表格等办法给大家呈现你的调查结果。

  (三)、课堂小结

  1、正确表述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概念;

  2、举例生物的相对性状;

  五、布置作业

  六、教学反思

  遗传和变异的现象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这一节的知识点相对比较简单。如果照本宣科把几个概念告诉学生,举几个例子,相信学生也能理解。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也许就会被扼杀了。对后面“性状遗传的物质基础”、“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等抽象内容的学习就会造

  七、板书设计:

  第1节遗传和变异现象

  一、性状和相对性状

  1、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二、生物性状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1、遗传现象∶性状从亲代传给子代的现象。

  2、变异现象∶亲子之间性状表现差异的现象。

  今天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初中生物教案5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学习作好预设。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另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一、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

  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二、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重点又是难点;

  2、"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是重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三、教学方法:

  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本节"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并不难,运用前一节的探究活动方法完全能够完成,所以这个活动我安排在课前,课上主要是组织各小组交流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处理方法。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四、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前的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例举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有两个好处,1、既考验了前一节课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两课内容的紧密联系;2、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兴趣,让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呢,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让学生观察教材的四幅图片,引导从"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间的联系展开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选择一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可是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课堂风格。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

  第二步:启发学生还能找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吗?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第三步:媒体呈现配有介说词的图片,如:乌贼的墨囊;含羞草的叶与多暴雨的环境相适应;尺蠖的拟态等等,让同学们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摩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后高中会学到。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这部分的知识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让学生亲身验证"生物也可以影响环境"这一结论:

  课前亲自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课上交流。这样安排体现1、有做事的过程;2、有明确的.目标;3、有明确的结果;4、使用语言传达信息5、体现过程的真实性。这是任务型教学的五要素。交流时注意: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程是比结果更重要,但在这儿,由于结果涉及到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应以激励和引导。

  学生从"做中学"中亲身验证了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有利于认识生物是可以影响环境的。

  第二步:再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a、地下耕耘者是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b、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和还草?从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认识生物的存在确实影响着环境。

  第三步:让学生尝试举例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并及时反馈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

  第四步:播放动画"屎克螂出国记",以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在学生注意力即将分散的时候再一次激起他们的兴趣。

  3、技能训练:

  这是新教材的一个别有用心之处,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培养思维能力。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收获,这点很重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及时帮助他们构建概念,点睛突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生活在生物圈,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重要!

  (三)、作业练习:(见教材)

  1、在一个繁殖季节里,一条鲤鱼能产几十万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鸟类只产几个卵,你能其中的道理吗?这是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山羊绒又细又柔软,组成的产品十分昂贵。山羊比绵羊好养,它连草根都啃食。于是一些牧区大量饲养山羊,这对环境会有什么影响?

  这是两道开放性题,既能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又能煅炼思维,体现知识与社会、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有所用。

  整个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就是这样安排的。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课堂中,愉快地"享受"学习。

初中生物教案6

  1、知识方面

  (1)全面理解健康的定义。

  (2)尝试综合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

  (3)说出保持好身体、保持好心情的方法。

  2、能力方面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2)学会保持身体健康的基本方法

  (3)学会调控情绪的技能,保持心理健康。

  3、思想情感方面

  (1)关注健康问题。

  (2)培养关爱健康、珍惜生命的情感,认识到体育锻炼、做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维护心理健康和良好社会关系对增进健康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综合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

  难点:学会调节情绪的技能,保持心理健康。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准备合适的教学多媒体材料。

  (2)、准备学生活动的活动资料卡。

初中生物教案7

  教学目标:

  1、 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 举出例子并初步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难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教学过程:

  导入:先比较仙人掌和普通植物的不同,分析为什么仙人掌的叶子退化成刺,得出结论是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同时学生分析刺猬、变色龙、竹节虫,得出除了环境影响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适应环境。

  除了环境影响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适应环境。

  分析书本P19的资料,回答问题: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观察兔子和猫的双眼在头部的位置,你能发现什么问题? 从而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生物为了适应不同环境其形态结构都有所改变。

  生物除了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环境。

  过渡问题:那是否生物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呢?生物本身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学生举出例子,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植物对环境的影响,动物对环境的影响(蚯蚓、鼠妇疏松土壤,柳、杉树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成分,帮助净化空气,人类大量得排除废气、废水使环境受到污染……)

  讲解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1。提出问题: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2。作出假设:__地,草地,茂密的灌丛的空气湿度不一样。

  3。制定计划:学校内测量__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中的湿度。(__地指什么?灌丛指什么?)

  4。填写P7空气湿度记录表。并画出曲线图。

  5。注意:如果__地或草地上有小水洼,测量湿度时,能把干湿计放在水洼边吗?测量灌丛的湿度时,能把干湿计放在地上吗?

初中生物教案8

  一、细菌的发现

  1、列文?虎克:发现细菌

  2、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二、细菌和形态和结构

  1、形态:杆状、球状、螺旋状2、结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集中区

  特殊结构:荚膜(保护)、鞭毛(运动)3、营养方式:异养(寄生、腐生、共生)

  三、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

  芽孢:细菌的休眠体

  开花和结果

  知识与技能:

  1、概述花的主要结构2、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说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花习惯重点:概述花的主要结构,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难点: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单细胞生物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观察到的草履虫的.形态结构,说明草履虫整个身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

  (2)识别草履虫的细部特征,依据观察到的影像,把握草履虫的结构与生命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认同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资料分析,提高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草履虫为例认同生物(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并初步形成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相适应。

  (2)通过学习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激发热爱生物学的情感,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单细胞生物(草履虫)的结构和功能难点:树立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植株的生长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描述根的生长。2.锻炼观察、测量、解读实验数据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关注一种植物的根的生长的过程,体验科学的研究方法,初步学会记录数据、解读数据的方法;

  2.学习收集信息、筛选信息、交流及表达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体验实验的艰辛与快乐,树立持之以恒的科学意志,领悟科学方法;

  2.学会倾听与感受,提高人文素养;3.通过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观察实验现象、收集、记录实验数据的方法。

  难点:在探究实验中,耐心、细致、求实地完成测量和解读实验数据的工作。

  三、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以小组为单位参照课本自己设计方案观察根尖伸长最快的部位,做好观察记录以备交流。

  2.教学课件:根尖生长过程的各部分细胞动态变化的多媒体课件、根尖的结构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贺知章《咏柳》诗歌,引出课题:展示古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说明这个咏春风绿柳的诗句中蕴含着生物学知识,引出万千枝条及绿叶都是芽发育成的,从而导出本节课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实验探究。

  五、板书设计

  植株的生长

  一、幼根的生长

  1.分生区细胞分裂增加细胞的数目2.伸长区的细胞增长,增加细胞体积

  流动的组织——血液

  教学重点: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血液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密闭的管道系统里循环流动,带动着物质的运输,保障各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掌握这部分内容是为学习“血液循环”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图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血红蛋白的特性

  借助显微镜来观察人血的涂片,可以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血液,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A、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B、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C、了解有关人造血液、造血干细胞的知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显微镜观察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激励学生将来从事医学研究,解决医学难题,造福人类。

初中生物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说出输血的原则,以及成分输血的意义。

  2.通过混合墨水探究输血关系,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3.运用不同血型之间凝集的规律鉴别迷信和伪科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输血原则。

  【难点】输血原则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法国人丹尼斯把羊血输给病人最终导致病人死亡的资料,提问:这则资料说明了什么问题?(不能随意输血,输血与血型有关。)教师追问:如何输血才能真正救人性命?安全输血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输血原则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A型血和B型血混合以及A型血与A型血混合的视频,提问:不同血型的血液混合会怎样?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人体内会造成怎样的后果?结合这两个视频,你认为输血时应该遵循什么原则?

  (不同血型混合会发生凝集现象;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人体内会堵塞血管,导致血液循环不能正常进行,而输入同型血就不会发生这种情况,因此输血应该遵循输同型血的原则。)

  进一步追问:不同血型混合一定都会发生凝集吗?

  教师给每个小组分发不同颜色的墨水和清水,红色的墨水代表A型血,黄色的墨水代表B型血,橙色的墨水代表AB型血,清水代表O型血。接着教师说明:当墨水的颜色种类发生改变的时候代表血液凝集。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操作并记录结果:

  (1)将代表O型血的清水分别少量加入其他血型的墨水瓶中,你会发现什么变化?由此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猜测?

  (加入少量清水时颜色无明显变化,从而得出任何血型的人都可以缓慢地输入少量的.O型血。)

  (2)将少量代表A型血和B型血的墨水加入代表AB型血的墨水瓶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如果将大量代表A型血的墨水倒入代表AB型血的墨水瓶中,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少量加入时仍为橙色,大量加入后颜色变化明显,因此AB型血除可输入少量O型血外,也可缓慢地少量输入A型血或B型血,但需要大量输血时,仍需实行同型输血。)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混合墨水,探究输血关系,并填写下面表格。

  教师追问:有人说“O型血的人是万能输血者”,你认为有道理吗?

  (有道理,O型血可以少量的输给任何血型的人。)

  教师总结:安全输血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在没有同型血可输而且情况紧急时,任何血型的人都可以缓慢地输入少量的O型血;AB型血的人,除可输入少量O型血外,也可缓慢地输入少量的A型或B型血。大量输血时,仍需实行同型输血。

  2.成分输血

  教师带领大家回忆血液的组成成分有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追问:若某位病人只缺乏血小板,还需要输入全血吗?

  (可只输入血小板。)

  教师发放成分输血资料卡片,提问:什么是成分输血?有什么好处?

  (成分输血就是病人血液中缺少什么成分就输入什么成分,能够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

  教师总结:在临床上,某些病人只是因为血液中缺乏某些成分而需要输血,而不需要输入全血,这就是成分输血,成分输血可以大大提高病人输血治疗的效果,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避免了大量的血液浪费。

  3.倡导无偿献血

  组织学生畅谈上次课程让学生去采访无偿献血工作人员的经历,说说:叔叔阿姨们会让大家献血么?为什么?通过这次活动你知道了献血的哪些作用?

  (不让,因为叔叔阿姨们说要满18周岁且身体健康才可以献血;如果我们献血量正常的话对我们的身体不会有害处,但是可以帮助很多人,甚至还可能挽救他人的生命。)

  教师追问:那同学们等大家满18周岁了,大家会去无偿献血吗?

  (会!)

  教师总结:献血可以挽救某些病人的生命,我国倡导的是18~55周岁的公民自愿献血,对于健康成年人来说,一次性献血200~300毫升对身体是不会有危害的,也希望同学们成年之后积极献血。

  (三)巩固提升

  进行课堂情境小话剧:选一位同学作为小医生,其他同学作为病人,小医生要根据病人的血型以及医院血库的情况判断给病人输哪种血型的血。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通过师生互动总结,激发学生成年后参与无偿献血的决心和愿望,并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

  (五)布置作业

  1.查阅资料人类的血型除了ABO血型外,是否还有其他血型?

  2.设计宣传无偿献血的板报或宣传标语。

初中生物教案10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什么是食物链。

  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分析、概括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并能画一些比较简单的食物链。

  3、使学生体会到动植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我们应该要注意维护生态平衡。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能正确地画出一些比较简单的食物链。

  [课前准备]:

  水稻、稻螟虫、青蛙、蛇、老鹰图片;多媒件课件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动植物的生活与周围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这节课我们来探讨各种动植物之间的联系。

  二、探究新知

  1、故事激趣

  ①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课件出示螳螂、蝉、黄雀的图片。

  ②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螳螂、蝉、黄雀之间有什么食物关系?

  明确是“谁”被“谁”吃、“谁”吃“谁”。

  ③谁知道蝉吃什么?课件相机展示蝉吸树叶的汁液的图片。

  ④过渡:像叶子、蝉、螳螂、黄雀这种食物联系在自然界中非常多,请大家仔细看下面的图:出示书上水稻、稻螟虫、青蛙、蛇、老鹰图片。

  2、收集事实材料,认识食物链

  A、材料一:

  ①看图,你发现几种动物和植物?介绍稻螟虫。

  ②你能说出这几种动物和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吗?

  ③整理:按“谁”被“谁”吃的关系,课件出示相应的箭头“→”。

  ④学生根据图填空:稻子→稻螟虫→青蛙→蛇→老鹰,教师板书。

  B、材料二:

  ①课件出示有关青草、非洲水牛、狮子的影片。

  ②你能用箭头“→”表示出它们之间的食物联系吗?

  学生练习并汇报,教师板书:青草→(非洲)水牛→狮子。

  C、材料三:

  ①再次出示树叶、螳螂、蝉、黄雀的图片。

  ②你能用箭头“→”表示出它们之间的食物联系吗?想想黄雀会成为谁的食物?

  ③汇报、教师板书:树叶→螳螂→蝉→黄雀→老鹰。

  D、研究

  ①同学们根据食物关系用“→”将这些动植物连接在一起,这种动植物间的食物关系像什么?你能给起个形象的名字吗?

  教师板书:食物链

  ②提问:什么是食物链?

  ③观察写的几条食物链,思考:

  这几条食物链从什么开始的?

  为什么从绿色植物开始?(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自己食物)

  这几条食物链到什么结束?

  讨论、汇报,教师板书:绿色植物凶猛的肉食动物

  3、指导学习“食物网”,认识人与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A、自行探究:

  ①出示书上第页的图,观察:

  图中有哪些动植物?看图你能写出几条食物链吗?注意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②学生练习,汇报。

  ③讨论交流:

  你画的食物链是否合理?这些食物链之间有什么关系?

  B、小结:不同的动物可能有相同的食物,同一种动物可能有几种食物。

  看书:第12页关于食物网的内容。

  C、思考:如果把“人”加入食物链、食物网应该放在什么地方?为什么?

  ①教师示范画一条食物链。学生试画。

  ②学生试画包括人在内的食物网。

  ③交流。

  4、生态平衡教育

  A、以一条食物链(稻子→稻螟虫→青蛙→蛇→老鹰)为例:如果食物链中有一种生物(青蛙)死光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学生讨论、交流。

  B、教师讲述维护生态平衡的意义。

  C、人在所画的食物网中处在最顶层,作为食物网中的重要部分,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汇报。

  三、巩固小结

  1、提问:什么叫食物链?学了有关食物链、食物网的知识,你有什么感受、想法?

  2、质疑。

  四、下课。

  [教学后记]: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食物链”部分,教学这部分时注意让学生在充分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概念的抽象,这部分理解透彻了,“食物网”等部分的教学就水道渠成了,由于学生通过故事、动画电影等积累了丰富的事实材料,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较为成功,像这样的动画电影如能再多一点就更好了,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情感。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结用食物链和食物网描述生物间的食物关系。

  2、能把食物链中的生物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分解者。

  3、能够分析生物间的食物关系。

  4、能够分析缺少分解者的后果。

  能力目标:

  1、能够寻找、分析表达食物关系的成语。

  2、知道什么是食物链、什么是食物网。

  3、知道食物链的组成。

  4、知道食物链的营养来自于绿色植物。

  5、认识食物链上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意识到食物链中每一种生物的重要性。

  2、体会到自然界中的生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引导学生研究同一环境内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建立起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难点是能分析食物链中各个角色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准备]:

  不同种类分解者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媒体出示三种生物:今天,有三位大自然中的朋友来到我们的课堂,请大家来会一会它们!

  2.学生指认动植物:猫头鹰、田鼠、玉米

  3.说一说:这三种生物之间有什么联系或关系?(能说到“吃”或“被吃”的关系即可)(二)学习新课

  1.认识食物链:

  (1)出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图片:这你能给这幅图片取个名字吗?

  (2)提问:你能用箭头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3)学生画图表示,并说出箭头所表示的意思。(蝉→螳螂→黄雀)

  (4)讲述:生物之间以“谁吃谁”或“谁被谁吃”的一种食物关系连接起来,形成了链状的联系,生物学家把它称为食物链。

  (5)分组游戏体验食物链:

  ①小组每人写一种动物或植物(至少有一种植物)

  ②请小组同学根据“吃与被吃”的关系用一根绳子将所写出的生物连起来。(要求:从最弱的传给最强的')

  ③请学生谈对食物链的看法或想法。

  (6)讲解食物链的规范画法。(统一用“→”表示“谁被谁吃”的关系)

  (7)练习:两个食物链的画法。

  ①稻谷蝗虫鸟老鹰蛇

  ②老鼠猫鬣狗坚果

  (8)比较:食物链有什么共同之处?(从植物开始,到动物结束)再说一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一条完整的食物链吗?

  2.引导学生分析理解食物链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作用。

  (1)讲述:生物学家给食物链上的生物起了不同的名字,你知道吗?

  (2)讲解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概念。(结合视频、图片,给学生提供感性认识)

  (3)学生判断生物哪些是生产者,哪些是消费者,哪些是分解者。

  (4)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划分理由。

  (5)提问:你认为在食物链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各自起了什么作用?假如没有了分解者,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3.引导学生分析错综复杂的食物链,建立食物网的概念。

  (1)谈话:自然界中存在着丰富多样的生物,它们之间有没有这种食物链关系呢?

  (2)看图,上面有哪些动植物?你能不能用我们刚才学的画食物链的方法画一条食物链?

  (3)提问:还有没有其它食物链了?多不多?那怎么才能一个不漏的将所有的食物链画出来呢?请大家比一比,试一试

  (4)画出上面所有的食物链,数数看有多少条?(学生之间相互判断与评价:画出的每条食物链是否完整与正确)

  (5)提问:你们数过图上有多少条食物链?从图上看这些错综复杂的食物链组合在一起,让你感觉像什么呢?你还发现了什么呢?

  (6)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7)讲解食物网的概念。

  (三)巩固应用

  1.出示问题:如今,一些饭店很流行将青蛙作为一道美味佳肴进行食用,学了今天的知识,你有什么自己的想法?

  2.学生讨论,交流。

初中生物教案11

  1.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苏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十六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第三节,是学生初步了解了生命的诞生和生物进化历程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总结和延伸,又是生物进化的核心内容,在本章和本册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部分知识对学生形成科学的进化论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有重要意义。

  2.学情分析

  自然选择学说具有抽象性和复杂性等特点,这对以形象化思维为主的八年级学生来说仍具有相当大的困难。通过七年级对生物特征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遗传和变异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并能影响环境。并且他们对自然界中弱肉强食的现象也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还没有将不同的现象、事实联系起来,对“生物进化的原因”尚未形成科学概念。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模拟“动物体色与环境的关系”,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2)概述自然选择学说,认同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能力目标:

  (1)通过资料分析,初步形成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总结概括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

  (3)学会运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有关实例,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养成运用生物知识分析生活中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角色扮演,结合白居易的'诗,体会母亲哺育新生命的不易,学会去尊重生命。

  (2)分析桦尺蛾的体色变化,让学生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3)通过对达尔文的认识,认同科学探索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4.重点和难点

  (1)模拟“生物体色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2)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并运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有关实例。

  5.课前准备

  PPT、镊子、秒表、大彩纸、小彩纸、一次性纸杯等。

  6.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课开始,教室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质疑:这位穿越者要寻找的灰白色蛾子呢?

  设计意图: 通过小品的方式导入新课,增添课堂教学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

  环节二:自主学习,完成可知

  出示穿越者所提到的桦尺蛾的对照图片,呈现1850年和1950年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蛾体色变化的实例,了解在100年间深浅桦尺蛾的比例发生了反转的事实。各抒己见,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呈现第二部分资料——环境,补充工业革命导致了当地树木上地衣死亡、树干熏黑。帮助学生将环境变化与体色变化建立联系。提问:你们能够具体描述一下为什么树干颜色变化会影响桦尺蛾体色发生变化呢?

  学生可推导出体色与环境色彩接近的桦尺蛾能更好的隐蔽自己,从而提高生存机率。

  进一步质疑:不同时期桦尺蛾体色的的变化是突然发生的吗?怎样发生的,是否是一种适应性的表现?

  设计意图:将实例以图文资料的形式呈现给学生,锻炼资料信息提取能力。并且将资料不是完全出示,而是分为了两个阶段进行出示,锻炼其观察与推测能力,体现了科学本质具有暂时性的特点。

  环节三:合作探究,解决未知

  (一)探究活动:模拟动物体色的成因。

  设置“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的游戏情景,通过PPT展示探究活动步骤及要求。学生确定角色职责,按要求完成任务并填充实验报告相关内容。

  (二)分析结果

  各小组发言人汇报数据。

  思考:

  1.从统计数据来看,你能发现存活的蛾子体色有什么规律吗?

  2.你能据此推测深浅体色桦尺蛾比例变化的形成过程吗?

  在学生的回答中,引导梳理出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并板书下来。

  设计意图: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探究活动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在主动参与过程中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体验实验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学会科学研究所需的技能方法,提升实践技和探究能力,培养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精神。帮助学生对生物进化过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上升为理性认识,为分析进化原因作出铺垫。

  环节四:交流反馈,展示新知

  引导学生根据活动分析,概述生物进化的原因,填写在实验记录上。

  确定自然选择的概念:进化过程中,生物普遍存在着过度繁殖的现象,个体间存在着不同的变异类型。但由于资源和环境等限制,要想生存下去,就要进行生存斗争。在斗争的过程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质疑:如果要使曼彻斯特地区的浅色桦尺蛾又重新恢复为常见类型,你认为该怎样做?

  设计意图:经过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总结活动结果之后,再呈现完整的自然选择学说内容,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之后对恢复浅色桦尺蛾方案的思考使学生正确认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环保意识,提升社会责任感。

  环节五:巩固提升,追求真知

  结合教材,认识自然选择学说的开创者——达尔文。交流达尔文追求科学真相的故事。

  生物的进化是在环境变化的推动下不断适应环境的结果,各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丰富多样的。尝试利用今天所学对生活现象进行解释,引导学生思考回答:达尔文地雀的进化。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尝试利用生物进化的原因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深化对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突破重难点。

  7.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所学内容。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常规作业:完成学习检测上相关内容,对课上所学加以巩固。

  拓展作业:查阅资料了解“超级细菌”,依据自然选择学说,推测其耐药性的形成。

  9.板书设计

  10.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在苏教版初中生物的四本教材中是比较难上的一节,生物进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自然选择学说是一种纯理论话的学说,基本内容读起来简单,但真的将其掌握并应用于对生物进化现象的解释时是有一定难度的,并且这种理论课上起来极容易枯燥无味。本次课程设计参照了人教版教材上对保护色的研究,是一次尝试,一次突破,从滑稽的穿越者到模拟鸟类捕食的探究,直到最后总结自然选择的内容,都让学生参与其中,突出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新授课中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步步提升,满足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学习需求。

初中生物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掌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分析生物适应环境的原因。

  2、通过实验探究过程,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分析能力。

  3、培养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平衡的情感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难点: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生物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分别呈现不同的动物或植物,请学生说说这些生物生活的地区,如大熊猫,华南虎,北极熊等,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生物的分布与其生存的环境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在学生疑惑生物和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时,引出新课。

  (二)新授

  环节一: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教师呈现不同的图片,请学生结合图片引导学生将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并详细阐述分类。

  环节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学生初步知道非生物因素的分类后,指导学生从植物和动物两个角度思考非生物因素是如何影响生物的,对于植物部分可请学生自己举例阐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教师归纳说明,对于非生物因素对动物生活和分布的影响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先请学生自己思考如何设计实验研究非生物因素对动物的影响。提示学生设置某一单因变量,之后请学生结合教材中的鼠妇实验,结合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思考,提出假设,教师对实验中的材料选择和实验计划进行强调和说明,学生对实验后的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并初次引入和强调对照实验,请学生尝试设计光照影响鼠妇的.分布的实验。

  探究实验结束后,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尝试举例说出其他的例子,拓宽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环节三:生物因素对于生物的影响

  通过呈现图片,学生阅读课本等引导学生掌握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环节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这一部分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资料分析中三种不同生物是如何来适应和影响环境的,并组织学生结合图例举出实例,邀请学生回答,之后师生共同总结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结合前面知识的学习,通过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请学生思考生物如何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升华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巩固

  教师多媒体展示一些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达到巩固新学知识的目的,锻炼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小结

  引导学生思考学习完这节课有哪些收获和体会,交流学习所获、分享学习心得。

  (五)作业

  完成这一节的课后习题。

  搜集生物适应并改变环境的资料。

  四、板书设计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

  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动物:光照影响鼠妇分布的探究实验

  三、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初中生物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2、提高制作以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

  3、设计实验、改革实验,弄好自己的创新潜能,以此来体会科学探索的和方法是不断发展的,继续形成“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

  二、教学重点:

  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

  1、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的刮取。

  2、细胞结构的观察。

  1、阅读书本P47方法步骤,出每个步骤:擦—滴—取—涂—盖—染—吸。(口要漱干净)

  2、这里面滴的与制作植物时不一样,不同在哪?(滴的是生理盐水)。因为动物细胞外面没有细胞壁,要使动物细胞处于活性的`必须给它一个适合于它所在的环境,而0.9%的生理盐水就是适合于细胞生活的环境。就是为了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生理盐水的成分就是0.9克盐99.1克水。

  3、注意,取口腔上皮细胞的时候是在口腔两颊取。

  4、因为口腔上皮细胞比较难找,要把已经做好的口腔上皮细胞涂片给学生看,让他们准确找到细胞。

  四、布置作业:生物实验报告册P10、13、16

  教学反思:

  因为有了上一节课的植物细胞的实验,这一实验学生比较容易操作,但有的学生觉得在口腔里面取细胞很恶心,要教育他们科学。对于口腔里面的上皮细胞,压片时并没有植物那样容易,可以老师先做好一片示范的在讲台,让学生先了解这些上皮细胞成什么形态后再自己观察,这样易于学生找到细胞,而且也不用老师逐个指导。很多同学做实验的时候没有找到细胞,虽然有的书上写在实验中可以先染色后盖玻片,但对于这个实验来说,先盖玻片后染色成功率更高。

初中生物教案14

  教学目的

  1、使认识合理营养及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设计一份适合自己的合理食谱。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并使学生从中体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与喜悦。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合理营养及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难点: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食谱

  教学准备

  搜集关于青少年生长发育现状问题、中日青少年身高比较结果、牛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什么是营养配餐等。

  学生:

  1、分成小组,选出发言人。

  2、搜集与合理膳食和食品安全有关的资料和信息。

  教学设计:

  1、学生阅读教师提供的资料,分小组讨论资料后的相关问题。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的交流和总结。

  3、学生分别在组内和班内交流自己所搜集的有关合理膳食和食品安全的资料和信息。

  4、各小组同学制定适合青春期学生的营养食谱。

  5、各小组的发言人在全班宣布本小组的营养食谱。

  教学过程

  教师:现在许多学校中午为同学们配送营养午餐,但是一些同学少吃或不吃学校配送的午餐,而吃方便面或是汉堡包,更有部分同学到校外的肯德基、麦当劳去吃洋快餐。这种饮食结构是否合理?对同学们的生长发育会产生什么影响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几个资料。

  学生:阅读资料,小组讨论思考题。

  资料:

  1、汉堡包造就了美国严重超重超肥的一代,美国政府试图将国民脂肪摄入量从40%降至30%,却非常困难。而目前,洋快餐正在向我国青少年大举进攻。部分青少年偏食洋快餐,那只是摄入了高脂肪、高糖、高热量,而膳食纤维和维生素极少。一旦形成饮食习惯,将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的身体素质。

  2、世界银行的统计表明,仅微量营养素缺乏,对发展中国家经济造成的损失,至少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据介绍,英国和西欧一些国家将1790年至1980年间经济的增长,归功于营养和状况的改善。而消除碘、维生素A和铁的缺乏,能提高人群平均10至15分。

  3、我国自1985年到1995年对青少年生长发育与营养状况进行了10年动态调查,结果显示7~18岁青少年中,男生体重超重和肥胖者比例从2.75%升至8.65%,女生从3.38%升至7.18%;与体质密切相关的肺功能、耐力素质和柔韧性素质水平下降。而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青少年肥胖者激增的趋势更加明显。那么,肥胖是营养过剩?不是。肥胖不仅不等于营养过剩,而且是营养缺乏的主要表现。

  4、对正在旺盛生长的儿童青少年来说,身高是生长发育中最显而易见、最有代表性的指标。在通常情况下,身高顺利增长,说明孩子的营养良好,也没有受到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干扰。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个民族在遗传营养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中国男女7~18岁青少年身高和日本青少年全国平均身高的比较结果清晰显示,中国青少年整体上身高较日本处于劣势。大体上,7~9岁比日本矮1~3 cm,10~12岁矮3~4.5 cm。青春中期后男、女出现分化,男生的劣势更明显,13~15岁矮3.5~4.5 cm,16~18岁矮2~3 cm;女生13~15岁矮1~1.5 cm;15~18岁差距为0.5~0.6 cm。

  5、目前,我国大部分人群钙的摄入量仅能达到需要量的一半,我国儿童因缺钙引起的佝偻病和成年人的软骨病及老年人的骨质疏松症可达40%左右。奶中维生素B2含量丰富,喝一杯可达到每天需要量的23.3%;还含有少量的维生素E、维生素B1和维生素C,且奶是碱性食品,可维持机体的`酸碱平衡。奶的营养价值及利用率高,因此,男女老幼都适宜喝牛奶。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人均牛奶摄取量非常高。因消化牛奶的速度比肉、鱼、蛋快,欧美人把牛奶当水喝。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人积极改善食物结构,号召天天喝牛奶。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人的身高比大战前平均增长了10cm,国际上评价道“一杯牛奶改变了一个民族”。

  6、营养配餐在国外十分普遍,但在国内却尚未引起人们重视。什么是营养配餐呢?营养配餐:就是按人们身体的需要,根据食品中各种营养物质的含量,设计一天、一周或一个月的食谱,使人体摄入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几大营养素比例合理,既达到均衡膳食。简单讲,就是要求膳食结构多种多样,谷、肉、果、菜无所不备。

  思考讨论题:

  1、中国和日本青少年身高差距的原因是什么?

  2、中国青少年普遍营养失衡的原因是什么?

  3、中国和日本目前在饮食结构上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4、你认为当今青少年学生的饮食结构特点是什么?

  5、青少年必需的营养以及合理的营养结构是什么?

  教师:组织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阐述小组意见。

  教师:

  1、请你对目前学生的不良饮食结构和习惯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

  2、请你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相关资料告诉大家,应该从哪些方面关注食品安全。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请你运用自己所了解的有关营养和饮食的知识,作为自己的青春期营养师,制定一个适合你的、合理的营养配餐食谱。

  学生:小组讨论,制定食谱,全班交流。

  课后小结

  本节课以资料分析为引子,提出合理营养、合理营养对青少年生长发育的作用与影响、食品安全、青少年营养配餐等问题;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的形式认真而细致的分析了相关问题;最后通过做自己的青春期营养师,运用所学知识和了解的信息,制定合适的、合理的营养配餐食谱,解决了问题。既实现了知识目标又培养了能力,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快乐。

  例题

  1、下列属于细菌性中毒的是:

  A、吃了有毒蘑菇。

  B、误食了亚硝酸钠。

  C、吃了腐烂的食物。

  D、吃了发芽的马铃薯。

  【答案】C。

  【分析】细菌性中毒指吃了被病菌污染的食物引起的中毒,容易混淆的是A。吃有毒的蘑茹是真菌性食物中毒,细菌和真菌不是一类物质,亚硝酸是有毒的物质,马铃薯的芽是含有有毒成分,它们都是非细菌性食物中毒。

  2、合理膳食是指

  A、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应该多吃

  B、糖类是主要的供能物质,应多吃

  C、应以肉类、蔬菜、水果为主

  D、初中生物。各种营养物质的比例合适,互相搭配

  【答案】D

  【分析】由于不同的食物中含有营养物质不同,所以一餐的食物,既要满足人体生长发育和各种生命活动需要,又要注意营养的种类和比例。挑食、偏食会引起营养不良,影响发育。食物一般分为谷类、肉类、蔬菜水果类、奶和奶制品类,谷类含淀粉多一些,肉类含蛋白质和脂肪多些,蔬菜水果含维生素和无机盐多一些,奶和奶制品含脂肪、部分维生素和钙等。

  3、小明昨天刚参加完学校的运动会,取得了优异成绩,为了庆祝,父母带他到一家饭店饱餐一顿,有虾、有蟹、有小明最爱吃的土豆丝,结果史上小明往厕所跑了7、8趟,父母身体也有不适。请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这是一道联系实际的问题。分析可能的原因从食物方面找,可能是土豆丝发了芽而引起的非细菌性食物中毒;也可能是吃了被污染了的虾、蟹造成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也有可能是餐具有卫生问题造成的。

初中生物教案1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说出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能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尝试通过生活经历分析、推测、类比、归纳等思维活动过程,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乐于探索生命奥秘的情感,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

  1、细胞中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

  2、叶绿体和线粒体在能量转换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1.感知物质由分子构成。

  2.描述细胞质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教学思路]:讲述细胞的生活,内容比较抽象,与学生的距离较远.教学难度较大。因此,基于学生的经验创设问题情景,按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先宏观后微观的顺序开展教学活动是本节课的教学思路。

  [课前准备]:糖、水、红墨水、烧杯、玻璃棒、课件

  [教学方法]:基于问题情景分析、推测,类比推理

  [教学过程]:

  一、引课:1、人是铁,饭是钢,一天不吃饿的慌。说话没力气、走也走不动,这说明什么?

  (体内缺乏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

  2、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是细胞,说明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板书课题: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二、授新课:

  学生实验:将一些白砂糖放入盛清水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搅动。要求注意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现象:肉眼可见的白砂糖溶解在水中,成为肉眼看不见的物质。

  结论:物质是由许多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粒子组成。我们把这些微粒叫分子。

  学生实验:将红墨水滴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要求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现象:红墨水散开了。

  结论:分子在运动。

  播放动画:糖分子在水中运动(展示微观现象)

  结论:物质是由运动着的分子组成。

  回顾生活经验:甘蔗水多而且甜、花生可以炸油、种植植物需要施肥、人呼吸时吸入氧排出二氧化碳,可见细胞中有许多的物质。(板书:细胞内有哪些物质)

  讲解:根据分子的`大小将物质分为两类:一类是分子比较小的,一般不含碳的,叫无机物。如水、氧、无机盐等。一类是分子比较大的,一般含有碳,叫有机物。如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等。我们可以通过燃烧的方法大致区分这两类物质。能够燃烧的是有机物,不能燃烧的是无机物。(板书:细胞内的两大类物质)

  问题情景:1、新鲜的蔬菜放的时间长了会萎焉,萎焉后的蔬菜放入水中又会变得硬挺。

  2、刚买会来的苋菜用清水洗时,水是清的,但炒熟了的苋菜汤却是红的。

  3、人呼吸时,吸入的是氧,呼出的是二氧化碳。

  讨论:细胞中的物质会不会发生变化?

  播放动画:细胞膜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一、结论:活细胞的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需要的有用的物质可以进入,细胞内不需要的废物加以排出。)(板书: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

  问题情景:1、汽车没汽油了就不能运动。

  2、做了手术不能进食的病人要输葡萄糖。

  3、人饥饿时会感觉头晕,说话、走路没力气。

  讨论:1、汽油为汽车的运动提供了什么?

  2、葡萄糖为病人生命活动提供了什么?

  3、食物为正常人的生命活动提供了什么?

  结论:提供了能量。

  讲解:汽油、葡萄糖等有机物中含有的能量叫化学能。

  讨论:如果汽车的发动机坏了,即使加了汽油,汽车能运动吗?这说明什么?

  结论:不能。发动机能够将汽油中的化学能转换成汽车运动所需要的能量。发动机是能量的转换器。

  讨论:动植物怎样获得生活所需要的能量?如人跑步、心脏跳动需要的能量是怎样获得的

  展示:有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细胞图片

  讲解:生物体的细胞中也有能量的转换器----叶绿体和线粒体

  (指出动植物细胞中分别有哪些能量转换器)

  讨论:1、叶绿体中的叶绿素能吸收光能,它能将光能转换成什么能量?

  2、动物体内没有叶绿体,依靠什么来实现能量的转换?

  结论:1、植物体内的叶绿体能够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依靠线粒体将化学能转换成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2、动物不能直接利用光能,通过取食获得物质继而获得能量,再依靠体内的线粒体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换成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板书:叶绿体和线粒体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本节课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能说出细胞含有哪些物质,细胞膜具有什么功能

  2、能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的作用

  [板书设计]:第二章 细胞的生活

  第一节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一、细胞中有哪些物质

  无机物:水、无机盐

  细胞内的物质

  有机物: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

  二、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

  三、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线粒体: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换成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练习]:

  1、将一粒花生放入火中点燃,燃烧掉的物质和剩下的物质分别是( )

  A、燃烧的是无机物,剩下的是有机物 B、燃烧的是有机物,剩下的是无机物

  C、都是无机物 D、都是有机物

  2、在细胞结构中能够使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把其他物质挡在外面的结构是( )

  A、 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细胞核

  3、植物和动物细胞中都含有的能量转换器( )

  A、叶绿体 B、线粒体 C、A和B都对 D、A和B都不对

  4、临床上常给危重病人吸氧和点滴葡萄糖,这些氧和葡萄糖进入细胞后,在什么部位被利用

  A.叶绿体 B.线粒体

  C.液泡 D.细胞核

【初中生物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生物教案精选01-21

初中生物的教案11-13

初中生物教案09-02

初中生物教案04-28

初中生物优秀教案02-19

初中生物教案(15篇)12-14

初中生物教案(精选20篇)12-19

初中生物教案:茎的结构08-25

初中生物教案模板大全09-30

初中生物教案(通用11篇)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