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案

时间:2022-12-20 15:44:13 生物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生物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生物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生物教案通用15篇

初中生物教案1

  目的 认识气孔开闭的多种因素,学会用纤维素胶合剂制作标本的方法。

  实验前的思考

  纤维素胶合剂是常用的`文具用品,利用它在叶面上留下的“印痕”,可以了解气孔数的多少,开闭情况。制成的薄片又可以长久保存。

  材料器具

  同种盆栽植物数盆;标签纸,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100毫升的小烧杯;纤维素胶合剂,0.5%甘油,0.1%硝酸钾溶液,0.1%乙酸,蒸馏水。

  步骤

  方法一 观察土壤干燥和潮湿的不同条件下气孔的开闭情况

  1.在实验前一周,取两盆同种盆栽植物,分别标上A和B。给A盆植物浇足水;对B盆植物不浇水,并放在阳光下,使它处于干燥状态。

  2.一周后,把A、B植株一起放在阳光下一整天后,从每株植物上摘下一张叶片,用纤维素胶合剂涂在叶的背面。20分钟后,胶合剂全部干燥。

  3.从叶背面把薄膜剥落下来(见图),

  把接触叶面的凝结层一面放在载玻片的上面,制成一张简易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气孔开闭的印迹,填表。

  方法二 观察植株在阳光和黑暗不同条件下气孔的开闭情况

  用上述A、B两盆植物作实验材料,一同放在黑暗处,24小时后,用上述方法涂上纤维素胶合剂,并作镜检,填表。

  方法三 植株茎部经不同液体处理后气孔的开闭情况

  1.取4只小烧杯,编上A、B、C、D,分别注入0.5%甘油、0.1%硝酸钾溶液、0.1%乙酸适量、蒸馏水10毫升。

  2.向每只烧杯内放入同一种植物的叶各一片,一起放在阳光下照射12小时。

  3.取下各编号的叶,在它背面涂上纤维素胶合剂,干涸后,撕下,制成装片观察,并把结果填入下表。

  注意事项

  1.纤维素胶合剂必须涂得薄而均匀,等全部干燥后才能小心剥落。

  2.要选择最清楚的部位制成装片。

  分析和讨论

  湿度大的盆栽植物由于水分供给充足,在阳光下气孔张开。在黑暗下,气孔微张;干燥的盆栽植物水分供给量少,在阳光下气孔微张,直至体内水分大量排出,发生萎蔫而止,气孔关闭。在黑暗下,气孔关闭。不同液体处理植株叶片,观察气孔开闭情况的实验结果同“甘油、硝酸钾、乙酸对植物萎蔫影响的验证”完全一样。

初中生物教案2

  教材分析

  在学习了血液循环系统的有关知识后,进一步让学生学习与输血、血型有关的知识,对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循环系统的功能是十分重要的,对学生能健康地生活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能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的情感,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教学目标

  1、例举abo血型的类型;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和血量的关系;

  2、参与关于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关系的调查;

  3、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培养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重点和难点

  1、说出abo血型的类型及输血的原则;

  2、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

  课前准备

  凝集原和凝集素的模型

  教学法

  小品表演、谈话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创设情景:发生在一百多年前欧洲战场上的怪事…

  思考、回答问题。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abo血型划分展出自制的.凝集原、凝集素的模型(如图),介绍abo血型。

  观察、思考利用模型辅助教学,既增强了学习的乐趣,又能较好地解决了下面几个问题:

  ①四种血型及其划分的依据;

  ②凝集原和凝集素的对抗关系

  ;③凝集反应的基本原理。

  三、小品表演(输血原则)

  1、展示输血关系表。

  2、通过提问,让学生明白输血原则。

  1、学生表演,分别扮演医生、病人、护士,给病人输入不同血型的血液,导致不同的结果。

  2、小组讨论,分析原因。创设情景,把理论知识生活化。

  四、关于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关系的调查组织学生汇报调查结果

  1、第一组主题:献血,输血与传染病。

  2、第二组主题:无偿献血教育。

  3、第三组主题:明星怎样看待献血?

  4、第四组主题:广州市需血和献血情况调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精神,培养学生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能力。

  五、无偿献血

  1、播放与无偿献血相关的影片。

  2、提出问题:同学们长大后愿意参加无偿献血吗?

  1、观看影片,思考问题。

  2、进行思想汇报。认识到无偿献血的重要性和光荣性。

  六、课外阅读指导阅读,布置作业

  阅读资料:心血管病与心血管病医生。扩展知识,关注生命。

  七、总结提出问题: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吗?思考,回答锻炼学生总结能力和语言描述能力。

初中生物教案3

  教材分析:上节已讲遗传,本节讲变异现象。

  教学目标:

  1.认识到变异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2、举例说出引起生物变异的原因,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3、举例说出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4、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变异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

  2.科学探究生物变异的原因。

  教学难点: 1.深刻认识生物变异在自然界普遍存在;

  2.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及总结规律。

  教学方法:观察法、比较法、分析和讨论法

  教学用具:两个品种的小麦若干,关于变异种类的挂图,和变异现象有关的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二片叶子

  (一)变异的现象与概念

  在自然界中,与遗传现象一样,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提问,讨论:在我们周围,可以看到哪些现象是变异现象?根据同学们的讨论,什么叫做变异?请做一个小结。

  变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与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称为变异。或生物在生殖过程中,在上下代之间、子代之间表现出的性状差异。

  提问:比较遗传和变异两个概念,两个概念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差异?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通过生物的生殖过程实现的。在生物的生殖过程中,上下代之间的相似性为遗传。但是生物的后代不会也不可能完全与祖先一样。后代在继承亲代特征的主要特点时还会产生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称为变异。所以,我们所说的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变异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小猫与大猫的样子有所不同,但是小猫仍旧是猫,并没有变为其他生物。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这种说法是否有根据?

  (二)变异的原因

  1.外界环境的影响: 播放有关的资料,每个学生发放2--3个花生。学生讨论热烈。

  提问,讨论:产生花生性状变异的原因?

  (可多让几个学生回答、讨论,最后老师给予总结。)

  在我们观察到的变异中,有些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的。在我们刚才提出的变异现象中,哪些是属于这一类?

  提问,讨论:同一品种的小麦种在不同的田里,小麦的麦穗有大穗、小穗,产生大穗、小穗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你如何证明这些差异是由于环境影响造成的?将大穗和小穗上的种子收获后分别种到田里,它们的后代会如何?

  小结:田中小麦的大穗和小穗的变异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一般是不能遗传的。

  提问:什么因素引起的变异可以传递给后代?我们再来看看另一种情况。

  2.遗传物质的变化:

  提问,讨论:一个孩子单眼皮。但是,他的父母是双眼皮,这种变异是怎样产生的?这种变异是否可以传递给后代呢?

  我们从上一节的学习中已经知道,若这个孩子是单眼皮,他的双眼皮的父母的基因组成一定是Aa、Aa。孩子与父母的性状不同,是因为在生殖过程中父母传给了他决定单眼皮的基因。也就是说,他的遗传物质组成与父母有了差异,因此产生了与父母不同的性状。他的这种性状可以是通过生殖过程传递给他的后代。

  小结:这种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根据以上变异的原因,我们将变异分为两类:

  遗传的变异:变异由遗传物质决定;

  不遗传的变异:变异由外界环境影响引起。

  请同学们再分析两个例子。(1)某对色觉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色盲的儿子。(2)某兄弟二人,哥哥长期在室外工作,弟弟长期在室内工作。哥哥与弟弟相比脸色较黑。哪一种变异可以遗传?为什么?

  提出问题:是否由环境影响引起的变异都是不能遗传的变异?

  一些环境因素也可能使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若环境影响引起了遗传物质的改变,这样产生的变异是可以传递给后代的。根据这一原理,人类可以利用一些特殊环境因素使遗传物质改变而制造出能遗传的变异为人类所用。

  所以,遗传物质是遗传和变异这一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提出问题:变异对生物个体、对生物界会产生什么影响?

  (三)变异对生物个体的影响

  变异对生物个体有利、还是不利?这要看变异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我们看两个例子。

  小麦要获得高产,人们采取的`办法往往是多施肥、多浇水。肥多水多,小麦的茎秆会长高,茎秆高,小麦成熟时容易倒伏,又会造成粮食减产。在这种小麦中,出现矮秆小麦,可以抗倒伏,但不会影响小麦在肥多水多的情况下长大穗。

  一些玉米植株发生变异会出现没有叶绿素的白化苗。绿色植物生长要进行光合作用,这种白化苗就无法生存下去。

  提问:高秆小麦变异为矮秆小麦,绿色玉米苗变异为白化苗,这都是变异,他们对生物个体的生存有什么影响?

  ——前者有利于生存,后者不利于生存。

  根据变异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我们可以把变异分为两类: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

  (四)变异在生物进化上的意义

  变异对进化有重要意义。

  地球上环境复杂多样,不断变化。多种多样的生物可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此外,生物由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的进化,生物的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

  变异对进化的重要意义,我们在以后将继续学习。

  (五)变异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人类出于生存的需要,在远古时就开始注意遗传和变异现象,并对遗传变异的现象加以利用,特别是在农牧业生产中。人类在农业上利用变异的方法主要有这样几种:

  (1)在农作物、家禽、家畜中,有许多对人类有益的变异,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培育,获得新的品种,如肉用牛和奶用牛的培育。

  (2)用杂交的方法,将不同生物个体的性状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性状组合的新品种。如高产不抗倒伏的小麦与产量不高但抗倒伏的小麦杂交,让两种小麦的遗传物质重新组合产生变异,可以培养出高产同时抗倒伏的新的小麦品种。

  (3)为培养新的品种,也可以改变环境因素来影响遗传物质,使生物产生变异并对变异进行选择,培育出新品种。如用射线照射或用药物处理植物的种子,种子产生变异后进行选择,选出有利于生产的变异培育成新品种。

  应用以上方法,人类曾经培育出许多品种。

  板书设计: 第五节生物的变异

  一、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二、探究一种变异现象

  生物性状的变异决定于遗传物质;同事、时也受环境的影响。

初中生物教案4

  1、知识方面

  (1)全面理解健康的定义。

  (2)尝试综合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

  (3)说出保持好身体、保持好心情的方法。

  2、能力方面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2)学会保持身体健康的基本方法

  (3)学会调控情绪的技能,保持心理健康。

  3、思想情感方面

  (1)关注健康问题。

  (2)培养关爱健康、珍惜生命的情感,认识到体育锻炼、做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维护心理健康和良好社会关系对增进健康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综合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

  难点:学会调节情绪的.技能,保持心理健康。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准备合适的教学多媒体材料。

  (2)、准备学生活动的活动资料卡。

初中生物教案5

  一、教学目标设计:

  1、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懂得细胞是生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2、要求学生懂得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3、要求学生熟悉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4、通过实验观察动植物细胞的结构、草履虫的生命活动,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就像砖瓦是房屋建筑的基本单位一样,引入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这一主题。

  (二)、细胞是生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1、、学生观察衣澡结构模式图和草履虫结构模式图,思考:它们是单细胞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

  2、学生例举出周围的生物,哪些是单细胞生物?哪些是多细胞生物?

  3、小结: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4、资料阅读: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总结出主要内容: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5、实验:观察动植物细胞的结构。

  学生分组:甲组和乙组。

  分工:甲组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乙组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

  方法步骤:

  第一步:制作临时装片

  第二步:观察细胞结构

  小组讨论:

  (1)、制作临时装片大致分为几个步骤?

  (2)、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与洋葱表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是什么?比较它们的异同。

  6、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液泡等结构。

  (三)、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1、实验:观察草履虫的生命活动

  小组讨论:实验步骤2、3中草履虫是怎样运动的?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2、小结:对于单细胞生物来说,一个细胞就是一个生命体,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这说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3、学生观察图中:胡萝卜细胞培养成的植株。

  说明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细胞中的各种结构都担任着一定的功能,它们相互紧密联系,协调一致,使细胞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4、学生观察植物细胞结构模式图

  小组讨论: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怎样的?

  三、思考与练习

  1、连线表示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对应关系。

  2、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正确顺序是:

  3、如何判断显微镜视野中的细胞图像是动物细胞还是植物细胞?还存在一个数量庞大的生物群体,它们是用肉眼无法看到的微生物,那么要借助什么仪器才能看得见呢?

  四、应用与实践观察紫鸭跖草的细胞质流动

  课后反思:

  1、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懂得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异同。

  2、通过实验活动,加深对细胞结构、细胞生命活动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通过实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实践和探究过程,不断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相互合作,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过,这次教学实践活动由于实验器材不足,平时开展实验较少,实验准备不够充分,学生亲自动手能力不强,对知识的掌握还不够牢固。

初中生物教案6

  1、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自主学习、亲自实践,从而使书本知识迁移深化为一定的能力、素养,同时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情感价值观。

  ①知识目标:正确说明显微镜的结构与功能

  ②能力目标:能独立、规范地使用显微镜,能观察到清晰的物像;在认识、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③情感目标: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养成爱护显微镜的习惯,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

  ①教学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②教学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

  2、教学策略

  作为本册教材中第一个技能性的操作实验,该课内容寓理论与实际于一体,是非常基础和重要的一节内容。但由于显微镜较昂贵,学生之前又没接触过显微镜。过去教师在教学微镜使用时总是把显微镜的结构、功能、使用方法、步骤、注意事项讲的十分详细,然后才让学生动手,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也不符合新课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理念。结合本校学生生源较好和好奇心强的特点,我试着把本节课设计成自学+讲授+探究课,给学生创设情境,将学生的亲自动手操作为中心,整个学习过程以此为出发点,及时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因难在课堂中解决。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和部分探究,让学生掌握显微镜的结构、功能及使用方法。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与合作在教师引导下,获得新知与能力的提高,同时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

  3、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显微镜,并逐个检查(准备两个不同倍数的目镜);三种标本(写有“上”字的玻片;写有数字的透明纸;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擦镜纸,纱布,显微镜的使用录像带或课件;课前每班培训几名学生,以便课上帮助教师辅导其他学生。

  学生:对照课本彩图,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阅读课后的显微镜发展史。

  4、教学程序

  4、1走进新单元指导学生阅读二单元开语,观察书上细胞彩图,明确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奥妙,就必须要了解细胞。

  4、2导入新课(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细胞非常小(提示图中物象之所以看的很清楚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而且形状各异。提问,引出观察细胞的工具──显微镜。

  巩固练习

  1.写有“上”字的玻片标本,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字。

  2.显微镜的目镜5×,物镜10×,放大倍数是( );目镜10×,物镜10×,放大倍数是();目镜10×,物镜40×,放大倍数是()。

  3.如果物像偏左,你应将标本向()移,才能使物像居中。

  课后反思

  上好本节课的关键是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和操作,教师最好课前培训几位学生作助手,这样看似麻烦,实际在上课时解决了不少问题,以后的学习中还会用到显微镜,所以在开始就要强调规范操作,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初中生物教案7

  教学目标

  1.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识别当地常见的-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重点和难点

  1.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2.识别当地常见的-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课前准备

  教师:观察种子的结构所需的各种材料用具:菜豆种子结构挂图、玉米种子结构剪贴图(自制);常见的-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图片;

  学生:不同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如花生、苹果、桃、梨的果实,松的球果、种子等。

  教学过程

  一、观察种子

  ①菜豆种子的结构;

  ③玉米种子的结构;

  ③菜豆、玉米种子结构的异同。

  方案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法,4人小组合作实验,通过观察和讨论,说出菜豆种子、王米种子的结构。

  方案二:对照老师出示的菜豆种子结构挂图、玉米种子结构剪贴图(自制)看书,同学间讨论交流知道两种.种子结构。

  二、产生种子的主要意义

  方案一:观察课前收集的种子、果实,感受种子植物能够产生种子。然后在看书自学的基础上就讨论提纲,实验小组讨论、比较得出结论。

  方案二:观察藻类、苔藓、蕨类三类植物(突出放大孢子)以及种子植物(突出放大果实、种子)的CAI课件,实验小组就讨论提纲讨论、比较得、出结论。

  出示讨论提纲如下:

  1.孢子和种子哪一个生命力更强?为什么?

  2.种子植物更适应陆地环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

  三、-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1.二者异同

  方案一:将苹果、桃等果实切开,观察其种子的着生位置。再观察松的种子在球果中的位置,在老师启发下思考讨论得出答案。

  方案二:观察“桃的果实、种子”、“松的球果和种子”挂图,在老师启发下思考讨论,得出答案。

  1以-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共同点是“-”“被”为启发点,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答案。出示补充的图片。

  2.识别常见的-子植物、被子植物

  一:观察书上的图以及老师补充的图片,认识常见的-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方案二:观察CAI课件,识别常见的-子植物、被子植物。

  3.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径

  方案一:在看书自学基础上,与实际相联系,结合常见的被子植物,如梨、杏、蒲公英、苍耳、柳、榆等,小组讨论,得出答案。

  方案二:观察“当地几种被子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径”的CAI课件,小组讨论,得出答案。

  出示讨论提纲:

  1.在种子发育过程中和种子成熟后,果皮各起什么作用?

  2.种子的传播与环境相适应,如借动物、风力、水力传播等,请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初中生物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探究理解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

  2. 能力目标:通过采用对照实验进行探究取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界的兴趣,养成根据科学的事实作出客观判断的习惯,培养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种子的萌发条件

  2.难点: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时内部物质的转化。

  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分析得出结论为主

  三、设计思想:

  采取观察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提前在课下进行实验,让学生从实验的现象入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适当给以提示,最后由学生观察由教师完成课本上的有关实验,归纳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关于种子萌发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前实验进行观察,并通过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及挂图来描述,最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关键的问题:一粒饱满的且胚完好的种子在得到充分的外界条件下是否一定能够萌发成幼苗?从而将话题引入种子的休眠和寿命的问题中。

  四、教学过程

  (课前可提前一至两周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并随机的发给学生一些种子,让其根据自己的经验,让种子萌发。观察其萌发过程中的变化,并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记录。)

  一、导入:

  提出问题:

  1、说明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及其作用是什么?

  2、种子中含有哪些物质?

  3、如果你是农民,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种子种在田里?

  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总结,并引入课题:

  种子里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这是种子能够发育成幼苗的内部条件。那么,是否种子具备了这些自身的内部条件就能萌发成幼苗呢?种子的萌发还需要什么条件,种子又是怎样萌发成幼苗的,这些内容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2、分析学生的实验,指出其中不科学或不准确的内容,如“学生很容易认为阳光也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

  3、引导学生分析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并设计对比实验。

  4、组织学生观察教师提前完成的实验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5、总结:

  根据对实验的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的种子萌发时还受到一些其他的因素的影响,如:光照条件、酸碱性等。

  (二)种子萌发的过程: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实验时对种子萌发过程的观察记录。

  2、出示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或课件,组织学生观看。

  3、教师结合种子萌发的实物进行总结:

  菜豆种子的萌发过程:

  (1)种子吸水后,体积胀大,种皮胀破。

  (2)胚根首先伸长,突破种皮,发育成幼根。

  (3)子叶以下的胚轴伸长,带着两片子叶伸出土面。

  (4)子叶分开,黄白色的胚芽在光下逐渐变绿,发育成茎和叶。

  玉米种子萌发的过程:

  (1)种子吸水后,胚根先从种子里伸出,发育成幼根。

  (2)胚芽由胚芽鞘保护伸出土面,子叶留在种子里。

  (3)胚芽鞘里的胚芽长出新叶。

  4、提出问题:"以上介绍的种子萌发的过程只描述了种子外部形态的改变,那么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其内部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实验:请几位学生分别尝尝萌发的小麦种子和干燥的小麦种子,有什么不同感觉。

  请参与实验的学生介绍自己的感受。

  五、教师总结:

  萌发的种子有甜味,干燥的种子没有甜味。

  启发学生分析讨论出现这种实验现象的原因。

  组织学生发言。

  六、总结:

  干种子里的淀粉没有发生转化,不含糖分;萌发的种子里的淀粉已转化为糖,所以有甜味。由于淀粉不溶于水,所以必须转变成能溶于水的糖后,胚才能吸收利用。菜豆种子中子叶里的营养物质经转化后运送给胚芽、胚根和胚轴;玉米种子中胚乳里的营养物质经转化后由子叶吸收转运给胚芽、胚轴和胚根。

  七、教学反思

  “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实验是不可能在课堂上当堂完成的,所以在上课前1个星期,让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进行了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同时为今后探究科学奥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初中生物科学的教学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紧紧抓住三部分

  一、初中生物的教育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他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生物学家培养生物人材,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为一部分今后要从事生物事业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础。

  二、作为老师,教材是必须要了解掌握的,但是,教材对于老师来说只是一个承载知识的工具,而不能作为教学的依赖。我认为,教材就好比一池水,要站在高处去看才能觉得清澈见底,也就是说,要站在一个比教材更高的角度去把握教材。作为一名教师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仅是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还要把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生物课程都需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等。

  三、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贯穿探究式活动。生物科学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科学,我在课堂中会一直给学生强调一个观念,老师在课堂中讲述的甚至与书本中所写的知识都不一定是正确的,相反,对于生物学科来说,有可能目前我们所学习到的一些理论会在今后的科学探究中发现是错误的。在教学中,学生所学习的知识都是前人通过科学探究发现的,因此,我认为教学并不是把知识死板的教给学生。相反,我的课堂设计大多都是将学生置身于当时科学家们所处的环境,让他们通过体会科学家们的探究过程,引导他们找到隐藏在各种生物现象下的本质规律。同时也鼓励学生对老师、对书本提出质疑,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证实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新的想法,作为老师要给予肯定,保持孩子的一颗创造心是最可贵的。

初中生物教案9

  教学目标:

  1、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说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3、关注鱼类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说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难点: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说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教材分析:

  有无脊柱是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但学生在生活经验中根本没有这种概念,只有首先通过直观图片了解脊椎动物的骨骼,再进一步归纳脊椎动物概念,这样才能让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再通过实例列举,让学生掌握脊椎动物概念。

  鱼类是学生常见的生物,但从未仔细观察。学生利用探究实验了解鱼类运动和呼吸,其中重要的方法是观察法。首先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的环节,了解鱼类的外形和外部结构。再通过观察,了解鱼类的运动和呼吸,但是单一的观察,无法了解具体的运动过程和呼吸过程,因此需要辅助实验来证明鱼类的运动和呼吸过程。鱼类的运动需要利用模拟鱼鳍的运动来证明鱼尾部摆动的作用,鱼的呼吸需要墨汁来指示水流的`运动。鱼类的呼吸中鳃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知识点至关重要,利用合作讨论来理解其结构适于气体交换,再进一步归纳总结根毛、小肠绒毛、肺泡等结构的相似点。在呼吸过程中,血液和水的成分改变也十分重要,通过探究实验的演示来了解其成分变化。

  鱼类的利用和保护是重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直接以情境问题的形式可以让学生最直接的了解鱼类的生存环境及保护措施,再通过自主阅读了解多姿多彩的鱼类及其利用保护。

  后反思:

  本次公开课的本意是探讨将实验教学与知识教学相结合的课堂实验教学的基本模式。我们探讨的内容主要是如何确保实验教学的有序有效进行,如何将实验动手与知识学习紧密结合,成为掌握知识重点难点中的有利帮手,并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探究能力,最终做到寓教于乐。

  一、教学反思

  1、导入环节简单明了,渗透知识与情感态度教育。首先利用鱼类作用的知识导入新课,节约大量时间。学生对鱼刺卡人致死的新闻感兴趣,且紧扣教学知识。

  2、本堂课教学环节流畅,学生活动和教学内容相辅相成,学生通过实验能直观了解鱼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实验前的约定,让课堂实验有序进行,避免了实验过程中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维持课堂秩序。本堂课有三次实验活动与知识讲解的交替,这三次交替都能迅速有效的完成。

  4、鱼的运动观察不能明确各部位的作用,当使用鱼模型的游动时,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尾部摆动能产生前进的动力,因此在这个教学内容方面,鱼的模型必不可少。

  5、实验准备不充足。本实验中,墨汁指示水流方向的实验基本没有成功,原因在于鱼过于活跃,会躲避墨汁甚至向墨汁吐水。如果能够对实验装置进行进一步创新,应该效果更好。

  6、由于学生活动比较多,内容比较紧凑,因此缺乏深层次思维的问题。可以将鱼呼吸后,水分成分的改变和血液成分的改变交与学生讨论回答会更好。

  7、小组合作还需强化训练。真正的小组合作应该是分工合作,人人平等,信息交流有效,但课堂中大多存在的只是表面的交流。

  二、课例研修反思

  (一)个人反思

  1、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是保证课堂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的前提。正是由于本堂课预先进行了实验行为约定,从而确保实验教学有序有效进行。

  2、实验教学应该先从预实验开始进行备课,只有充分了解实验材料、实验处理过程、实验结果预测等环节,才能在课堂上有效调控。本堂课中,正是由于对墨汁指示水流方向的预实验没有取得良好效果,导致在课堂实验教学中,该环节的目标基本没有达成。如果能在预实验的时候就发现问题,并选择合适方法解决,那么就不会出现实验失败的现象。

  3、应该准备充分的实验教学素材,从预实验到官方的演示实验,这些素材虽说没有学生在课堂实验中直接参与,但却能帮助学生准确描述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

  4、实验教学不能仅仅关注学生有没有兴趣,有没有动手,而应该关注学生在动手之余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推断出实验结论,从而从根本上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5、课堂观察量表准备比较仓促,课堂观察量表应该更加细化,能够定性、定量分析实验教学。

  (二)专家点评

  胡校长:较好,量表要向“定量”发展。学生的基础与深度均要延伸。

  必须让学生时不时再做笔记。

  要有深度,深入思考,提高难度,培养高科技人才,培养智商素质,从学生长远发展考虑。

  邓主任:这是一堂生动,高效的生物实验课,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启迪了学生,充分发挥了实验的作用。

  小组合作问题,每科老师都要对其进行强化。

初中生物教案10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细胞通过分裂而增殖》选自《生物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章第三节。本节内容讲述细胞增殖是一种生命现象,体现了微观生物学知识。在学生掌握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本节课主要围绕“细胞体积为什么这么小?”这个问题展开教学,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理解细胞不能无限增大的原因,并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提供平台,埋下伏笔。

  (二)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生物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新课程标准的的四项要求:①提高生物科学素养;②面向全体学生;③倡导探究性学习;④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制定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1)解释细胞保持较小体积的主要原因;

  (2)通过模型方法进行生物学的研究。

  2.能力目标:(1)尝试利用数学方法探究细胞生长极限的问题;

  (2)运用数学方法分析、归纳、推理、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细胞表面积与体积关系的规律。

  3.情感与价值目标:(1)让学生体验模型实验法对获得知识和理解知识的重要作用; (2)让学生认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会用批判性思维方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两个活动来研究“细胞的体积为什么这么小?”的问题。

  难点:活动“研究细胞体积与细胞表面积的关系”中学生提出预测、处理数据、得出结论。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步入中学,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和讨论,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还不能完全离开实物的支持,且以往学习中较少涉及到细胞知识,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观察、操作和分析能力的差异会产生不同层次的学习效果。而且七年级学生对“细胞大小与外界物质扩散的关系”的理解有一定难度,因此本节课设想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活动,来提高课堂效率。

  三、教学策略

  (一)教学用具

  教具形式:制作教学课件;准备实验材料:酚酞琼脂块、氢氧化钠溶液、毫米尺。

  使用方式:教师展示课件,指导学生用实验材料按活动二的目的要求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扩散的关系。

  效果预测:引起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他们由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逐步过渡到对抽象知识的理解。

  (二)教法

  依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做中求学,引导探究型学习)

  (直观教学法、比较归纳法、反馈法等)

  ①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②实验探究法: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两项探究活动,锻炼学生的实验探究技能。

  ③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所获得数据和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交流、处理,共同得出结论。

  ④课堂习题检测使教师发现问题,及时补充,进行教学反馈。

  (三)学法

  (观察法、讨论法、归纳分析法等)

  本节内容理论性强、抽象复杂,所以课前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课堂上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中解决问题。

  ①指导学生以“细胞体积为什么这么小?”这一问题为主线,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②指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处理分析实验数据,理解细胞体积与细胞表面积的关系。

  ③指导学生采用发散性思维的方法,联想的方法将模拟实验结果迁移到真实细胞,从而得出结论。

  (四)重难点突破策略

  重点的落实方案:教学中通过设置情景,引出问题“细胞的体积为什么这么小”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展示课件进行直观教学,组织学生参与探究活动,在实际操作中理解较小的细胞与其物质代谢的关系。

  难点突破策略:教师逐步质疑和引导,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参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得出结论。

初中生物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说明肾单位的组成及作用,概述尿液形成的过程。

  2、通过动手探索的形式,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步形成人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肾单位,尿的形成过程。

  难点:尿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生活实例:病人看病,医生有时会要求病人做尿常规化验。提问:这项检査反映人体什么系统的健康状况?

  (泌尿系统)

  追问:泌尿系统中肾脏是最重要的器官,尿液在肾脏中是怎么形成的呢?进而导入新课——尿的形成。

  (二)新课教学

  1、肾的微观结构——肾单位

  (1)观察肾脏的`模型,结合教材相关内容。感知肾的颜色、性状、大小,肾脏中的什么结构起重要作用?

  (肾外形如蚕豆,紫红色,肾单位是肾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每个肾脏包括大约100万个肾单位。)

  (2)观察肾单位结构图,小组讨论思考如下问题:

  肾单位由什么构成?各部分分别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观察、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在黑板前板画并标注出各部位结构的名称。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每个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等部分组成。肾小球是血管球,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许多毛细血管相互缠绕而成。肾小囊套在肾小球的外面,下接肾小管。肾小囊壁和肾小管壁为单层细胞。)

  2、尿的形成

  过渡:血液在流经一个肾单位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1)组织模拟活动:筛粮食

  出示一包带杂质的粮食(有花生米、大豆、黑米,也有石子、沙粒),启发学生:怎么有效去除杂质呢?

  (用筛子筛去杂质。)

  请两名学生到讲台参与实践活动,动手将含有杂质的粮食筛干净。

  教师引导:筛出去的杂质能否直接丢掉呢?

  (不能,因为杂质中还有一些小粒的粮食)

  教师继续引导:应该把漏掉的小粒的粮食从杂质中重新捡回来。那么我们回顾下,刚才“筛粮食”的情境中,都包含了哪些过程?

  (筛出去和捡回来。)

  (2)课件展示尿的形成动画。提问:筛粮食与尿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筛出去”的过程发生在肾小球,即将血液中的某些成分筛出去;“捡回来”的过程发生在肾小管,即把筛出去的某些小分子物质重新捡回来。

  (三)巩固提高

  尝试尿的形成的示意图并标出肾单位各部分名称。

  (四)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作业:血液流经肾小球时哪些物质被过滤出去了?原尿流经肾小管又有哪些物质被重吸收回来了呢?

  四、板书设计

初中生物教案12

  一、细菌的发现

  1、列文?虎克:发现细菌

  2、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二、细菌和形态和结构

  1、形态:杆状、球状、螺旋状2、结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集中区

  特殊结构:荚膜(保护)、鞭毛(运动)3、营养方式:异养(寄生、腐生、共生)

  三、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

  芽孢:细菌的休眠体

  开花和结果

  知识与技能:

  1、概述花的主要结构2、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说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花习惯重点:概述花的主要结构,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难点: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单细胞生物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观察到的草履虫的形态结构,说明草履虫整个身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

  (2)识别草履虫的细部特征,依据观察到的影像,把握草履虫的结构与生命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认同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资料分析,提高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草履虫为例认同生物(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并初步形成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相适应。

  (2)通过学习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激发热爱生物学的情感,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单细胞生物(草履虫)的结构和功能难点:树立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植株的生长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描述根的生长。2.锻炼观察、测量、解读实验数据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关注一种植物的根的生长的过程,体验科学的研究方法,初步学会记录数据、解读数据的'方法;

  2.学习收集信息、筛选信息、交流及表达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体验实验的艰辛与快乐,树立持之以恒的科学意志,领悟科学方法;

  2.学会倾听与感受,提高人文素养;3.通过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观察实验现象、收集、记录实验数据的方法。

  难点:在探究实验中,耐心、细致、求实地完成测量和解读实验数据的工作。

  三、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以小组为单位参照课本自己设计方案观察根尖伸长最快的部位,做好观察记录以备交流。

  2.教学课件:根尖生长过程的各部分细胞动态变化的多媒体课件、根尖的结构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贺知章《咏柳》诗歌,引出课题:展示古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说明这个咏春风绿柳的诗句中蕴含着生物学知识,引出万千枝条及绿叶都是芽发育成的,从而导出本节课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实验探究。

  五、板书设计

  植株的生长

  一、幼根的生长

  1.分生区细胞分裂增加细胞的数目2.伸长区的细胞增长,增加细胞体积

  流动的组织——血液

  教学重点: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血液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密闭的管道系统里循环流动,带动着物质的运输,保障各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掌握这部分内容是为学习“血液循环”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图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血红蛋白的特性

  借助显微镜来观察人血的涂片,可以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血液,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A、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B、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C、了解有关人造血液、造血干细胞的知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显微镜观察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激励学生将来从事医学研究,解决医学难题,造福人类。

初中生物教案13

  学习目标

  1、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重点

  非生物因素,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难点

  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

  学习方法

  讲述法,探究法,分析法。

  学习过程

  引入新课

  环境:生物的`生存空间

  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

  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

  自主学习

  活动1、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讨论:探究活动的一般步骤是:

  结论: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

  互助:企鹅孵卵竞争:梅花鹿在xx时捕食:狮捕与班马

  共栖:海葵与蟹寄生:蛔虫与人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保护色:壁虎、北极熊

  拟态:竹节虫警戒色:胡蜂、河豚、夹竹桃

  活动2: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

  讨论:

  1、为什么实测不同地点的温度和湿度时干湿计放置的位置不同?

  2、为什么每个实测地点要记录3个数据的平均值?

  上述实测地点中,获得的哪组数据起着对照作用?

初中生物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概述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动手能力及合作能力。

  3.体验发现的乐趣,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难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让学生将手放在胸前,深深的吸气和呼气,感受胸部的运动。提问:呼气和吸气时胸部是怎样运动的?(吸气胸部向外扩;呼气胸部向里缩。)

  提问:我们能够感受到呼吸时胸部的'变化,那么呼吸到底是怎样的过程呢?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多媒体展示肺部图片,提问:肺的位置、形态特点及生理功能?

  (它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在你不知不觉中,你的肺在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一分钟大约呼吸16次。)明确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2.播放呼吸时胸廓和肋骨变化的Flash动画,组织学生观察肋骨和胸廓的变化。提问:在吸气和呼气时肋骨是怎样运动的呢?胸廓是如何变化的呢?

  (吸气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增大;呼气时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缩小。)

  3.提问:是什么导致胸廓容积的扩张和收缩呢?学生无法解释,教师讲解原因:胸廓的扩张和收缩,是肋骨间的肌肉收缩和舒张的结果,还与膈的运动有关。顺势介绍膈的位置及组成。

  4.再次播放视频,提问:呼气和吸气时,膈肌怎么运动的,胸廓容积又有怎样变化的?同时组织学生填写表格。

  (在吸气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呼气时正好相反,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胸廓的上下径缩小。)

  5.过渡:胸廓的变化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呢?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因为吸气后使胸廓扩大?(学生疑惑。)

  6.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讨论:气球在什么情况下胀大?在什么情况下回缩?分别模拟胸腔内部的哪些变化?如果气球破损漏气,或者罩口密封不严,结果会怎样?

  (放松橡皮膜时,气球胀大;橡皮膜向上运动时,气球回缩;放松橡皮膜模拟的是膈肌舒张,胸廓变小,胸腔内气压变大,肺变小,呼气。橡皮膜向上运动时,模拟的是膈肌收缩,胸廓变大,胸腔内气压变小,肺变大,吸气;气球没有变化。)

  7.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肺与外界如何进行气体交换的呢?

  (肺富有弹性,当肋骨间的肌肉和隔肌收缩使得胸腔容积扩大时。肺便扩张,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降低,于是外界气体就被吸入。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舒张使得胸腔容积缩小时,肺便收缩,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増大,于是气体就被呼出。这就是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三)巩固提升

  出示放松橡皮膜、气球胀大状况示意图,学生判断是吸气还是呼气。

  (四)课堂小结

  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查资料了解呼气、吸气成分的变化。

初中生物教案15

  教学目标: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说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说出细胞分裂与生物生长的关系。关注细胞的研究在防治癌症等方面的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说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学习内容:

  一、导入新课先复习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再从练习题中导入:一个小小的受精卵如果变成像我们这么大的人?从一粒种子到一颗大树,小鱼到大鱼,小宝宝到成人,主要是我们身内的细胞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从练习题中思考问题,思考细胞在我们的身体变化中发生的变化。

  二、讲授新课

  (细胞的生长)

  (细胞的分裂)

  (细胞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

  1、细胞生长————细胞体积的增大

  2、细胞分裂————细胞数目的增多

  (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

  细胞的生长:新长出的细胞体积都很小,通过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且转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增大,但细胞不能无限制地增大,一部分细胞长到一定大小,就会进行分裂。

  细胞的分裂过程(示意图)

  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最后,在原来的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为两个细胞。

  在没有示意图的情况下再让学生复述细胞分裂的过程。

  在细胞核里面有染色体,染色体的变化是怎样的.?举出果蝇的例子:原本8条,分裂成4条,再2条??

  那怎样才能使分裂后的染色体数量与分裂前相同?

  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时数量上先加倍,再进行分裂,从而保证它分裂后的数量与分裂前一样。 像人的染色体是46条,加倍后是92条,细胞的染色体在分裂时两个细胞的染色体数量是平均分配的,就是一个细胞有几条?

  得出的结果是:

  1 、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

  2 、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

  结论:新细胞和原细胞所含有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

  细胞在生长。细胞不会无限地生长,生长到一定的程度就分裂。

  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说出细胞分裂的过程和步骤。

  不是,这样分裂后的染色体数量与分裂前的不一样。

  可以先增多一倍。

  46条。小结:生物体的生长包括两部分:

  哪两部分?(提问)

  注意:细胞分裂后的染色体形态、数目相同。一、细胞的生长

  (细胞体积的增大,细胞不能无限地长大)

  二、细胞的分裂

  (细胞数量的增多)

  练习:1、生物体由小长大,是与细胞的_______和_______分不开的。

  2、细胞分裂的步骤应该是( )细胞核分裂成两个②细胞质分成两部分③在细胞中形成新的细胞膜

  A、①②③ B、 ③ ② ①

  C、③②① D、 ② ③ ①

  3、细胞分裂的结果,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相同,这说明( )

  A、DNA分子的数量没有发生改变

  B、DNA分子的数量可能会改变

  C、所含的遗传物质都不相同

  D、新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已经加倍

  4、细胞不断地从周围环境中吸取营养物质并转变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增大,这就是细胞的( )

  A、分裂 B、生长 C、成长 D、分生

  进一步探究如果细胞不按规律地分裂,会有什么结果?指导学生自学书本P60,解决问题:什么叫癌变?癌变如何导致的?如何预防癌变?

  教学反思:

  对于细胞的生长,学生易于理解,但对于细胞如何进行分裂,怎样由一个变成两个,学生的概念还比较模糊,在这方面可以用课件把每个步骤分解,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对于细胞分裂的步骤有的学生还会弄混,应反复对这一问题进行复习、练习。对于染色体先加倍后再分裂这个概念,如果直接传授,学生虽然接受,但很不理解,对于这一问题我的做法是:先让学生思考,分裂时人的染色体是不是由46条分裂成两个含有23条染色体的细胞,然后分裂成12.5条的染色体?学生对于这个问题产生了疑问,觉得不应该是这样分裂的,对于如何分裂后还保持每个细胞46条染色体,学生想到可以先把染色体的数量加倍,再进行分裂,这样分裂后每个细胞的染色体数量就跟原来的一样了。用这个方法启示学生,让他们自己找出方法,这样学生学得快,也记得牢。

  对于这节课的细胞为什么不能无限量地生长这个问题我没有详细讲,因为如果按照书本用篮球和乒乓球的表面积和体积相比的差异而得出细胞不能无限量地长大,这个问题学生很难理解,现在还没有想到更好的方法让他们理解为什么细胞不能无限量地生长,觉得很遗憾。

【初中生物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生物教案09-02

初中生物的教案11-13

初中生物教案精选07-14

初中生物优秀教案02-19

初中生物教案:茎的结构08-25

初中生物教案模板大全09-30

初中生物教案(15篇)12-14

初中生物教案15篇12-02

初中生物教案合集15篇02-04

初中生物教案(通用11篇)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