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习探究》教案

时间:2023-05-05 19:51:23 生物教案 我要投稿

生物《学习探究》教案

  生物《学习探究》教案

  教材分析

生物《学习探究》教案

  探究性学习是新程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本节教学内容通过与学生一起 剖析探究活动的案例,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并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过程,通过亲自实践获得知识和技能,为以后的探究性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本节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基本方法。

  学生分析

  初中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浓厚,对身边的事爱问为什么,也爱动脑、动手。学生可能把“探究”想得很复杂,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实际上他们平时对很多感兴趣的问题,在玩儿中就进行了探究,只是过程不够完整或结论不够科学并缺少理性认识。通过学习探究的知识,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会增强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乐于实践各种探究活动。由于学生实验能力还不强,所以独立设计实验和完成实验尚有一定难度。

  设计理念

  科学的本质是探究,学习科学的中心环节也是探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习、模拟科学探究的过程,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实践、不断创新,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技能性目标 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性目标 1。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2.认同科学探究需要与人交流、合作,并且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3.形成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时安排 一时

  教学准备 教师: CAI(小明探究蚂蚁食性的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

  教师活动[

  引入

  创设情景 : 从生活中的问题,“台灯不亮了”, 让学生分析可能的原因以及查找原因的办法。

  评价学生的方案,及时给予鼓励。

  小结:我们讨论“台灯为什么不亮了”的问题就是在进行探究,探究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由此引出题。

  讲授新

  引导阅读教材中小明探究蚂蚁食性的过程,了解探究的基本方法。

  引导分析:

  小明的探究活动是怎么开始的?

  提出问题后要作出假设,为什么叫假设呢?

  要检验假设是否成立,再看看小明下一步是怎样做的。

  播放(1)小明对实验的设计。

  强调设计实验的原则:可行性原则;设置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帮助学生分析理解。

  学生活动

  积极发言,各抒己见,提出多种原因,小组讨论制定查找原因的方案,并且进行交流。

  认真阅读“探究竟1”,了解小明探究蚂蚁食性的基本方法与过程。

  分析资料后 回答:从提出问题开始,有了问题就有了探究的目标。

  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

  认真观看,听讲,积极动脑思考,及时提问 ,加深理解。

  提示 和建议

  从身边事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参与意识。

  从生活中寻找探究的问题,使学生在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进入了探究者的角色。

  阅读资料是获得信息的一个重要方法。

  发现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问题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解疑心理。教师抓住这一时机,提出紧扣主题的问题,使学生主动去探索。

  假 设是建立在观察和以往知识经验上的,不同于毫无根据的臆测,必须能够被检验。

  假设要与问题相符,要与实验条和能力相接近。

  假设是对实验结果的预测,因为是 探究活动,在被检验之前,就属于预测,既假设。

  设计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

  注意对单一变量和对照实验的解释。

  让学生了解,对照实验是研究自然科学中常用的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提示和建 议

  播放(2)小明的实验过程和结论。

  引导学生从小明探究蚂蚁食性的过程,出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并按照顺序填入教材的图中。

  重点强调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1)提出问题(2)提出假设(3)设计实验(4)完成实验(5)得出结论(6)表达交流

  再引导学生分析“台灯为什么不亮了”探究过程的各步骤:

  如果提出的假设是:灯泡坏了。而得出的结论是灯泡没有坏,假设被否定了,应该怎么办?

  又如实验中换上的灯泡,正好是个坏的,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怎么办?

  引导学生分析,找到答案。

  探究实践: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探究问题(也可以由教师提出问题供学生探究),模拟完成探究过程,最后汇报交流。

  提出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

  汇总情况,分析、表扬、鼓励。

  联系实际:

  让学生介绍自己做过的探究实验,将探究过程和结果讲给大家听。

  小结

  学生谈这节学到了哪些知识,懂得了什么道理。

  教师概括,引用教材“知识链”内容,强调本节的教

  学重点,再次引起学生重视。

  布置后探究活动

  从生活中寻找问题如:手表为什么停了?录音机为什么不响了?家里养的花为什么萎蔫了?完成科学探究过程。并写出探究。

  结束语

  科学探究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就能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发 现、解决许多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不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本领。

  边看边分析。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代表在全班交流,并且 互相评价,得出正确的结论。

  积极思考,讨论分析,发表见解,回答出问题。

  思考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和质疑,有问有答,最后统一认识。

  分组 活动,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分工、合作,讨论研 究实验过程的每一个步骤。

  各组交流探究情况。

  法 。

  学生自己总结,增强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剖析“台灯为什么不亮了”的探究过程,学生兴趣浓厚,有利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结论不支持假设时,要重复实验,如果再不支持假设就要修改假设,甚至放弃,而重新提出假设。

  一次实验结果有时有偶然性,所以实验常需要多次重复。

  不断设问,引出一个个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应该搞清楚的问题,同时使学生知道科学探究要实事求是,要有科学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

  教师巡回于各小组之间,了解每一组学生提出的假设以及实验方案的可行性。注意各小组和个人的差异性,适当提示探究过程的注意事项。

  注意强化探究实验过程中表达与交流环节的训练。

  要求学生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讲述。

  教师进行点评和提示。

  提示学生注意探究实验的全过程,同时通过交流,共享资,拓展视野,提高探究性学习的质量。使学生真正合作的愉快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探究学习中的重要性。

  从生活中寻找探究的问题,容易激发学生兴趣,而且一般实验比较容易操作。

  单细胞生物

  第三节 单细胞生物

  一、目标:

  知识性目标:

  1、描述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重点)

  2、描述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特点。(重点)

  3、举例说出单细胞生物对外界刺激能产生反应。(难点)

  技能目标:

  熟悉制作临时玻片标本的方 法。

  二、准备:

  1、采集和培养草履虫,供课堂观察使用。

  2、草履虫的结构模型、衣藻模型。

  3、FLASH:(1)草履虫的结构特征;(2)草履虫的分裂生殖;

  (3)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4、实验准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干净的纱布、草履虫培养液、食盐、糖等。

  三、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引言]:许多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但是,在自然界中,还有一些生物体本身只有一个细胞,它们是单细胞生物 。

  [出示]:单细胞生物的图片——酵母菌、眼虫、变形虫、衣藻、小瓜虫、喇叭虫、有孔虫、带藻、甲藻。

  [讲述]:单细胞生物的种类很多,广泛分布于淡水、海水和潮湿的土壤中。虽然单细胞生物仅由一个细胞构成,但是它们能独立地完成营养、呼

  饶有兴趣地观看这些单细胞生物。并能区别出单细胞植物与单细胞动物。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吸、排泄、运动、生殖等生命活动。

  [提出问题]:单细胞生物仅由一个细胞构成,但它们却能独立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为什么?

  [讲述]:我们今天就以草履虫为代表来进行探讨。

  [播放FLASH]:草履虫的结构特征。

  生活环境:草履虫生活在有机质丰富、水流平缓的池塘和污水沟中。主要食物是细菌和单细胞藻类。一个草履虫每天大约能吃掉4.3万个细菌,因而对污水有一定的净化作用。

  形态结构:体长大约不到一粒芝麻的1/10,只能用显微镜观察到。形状像倒转的草鞋底,全身布满了纤毛。

  [出示]:草履虫的结构模型。请一位同学讲解模型。

  生命活动:

  具有动物细 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表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纤毛:运动(草履虫依靠表膜上纤毛的摆在水中旋转前进)。

  表膜——呼吸和排泄的功能。

  食物泡——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功能。

  伸缩泡——排泄废物的功能。

  生 殖方式——分裂生殖

  [讲述]:草履虫和多细胞 动物一样,也能对外界环境的

  认真观看,了解草履虫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生命活动。

  一位同学边指模型边进行讲解,带领全班同学再次熟悉草履虫的各部分结构。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二、单细胞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

  探究实验:草履虫对刺激的的反应。变化作出适当的反应。

  [探究]: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

  [提出问题]:草履虫对各种刺激(如光、化学物质等)可能产生反应。

  [作出假设]:(1)草履虫逃避食盐这种刺激。(2)草履虫趋向糖这种刺激。(3)草履虫逃避光这种刺激。

  全班分成三个部分,每四个实验小组完成一个探究。

  [探究实验1]:取一洁净的载玻片平放,在一端滴上一滴 带有草履虫的培养液,另一端滴上一滴清水,并使培养液和清水连接。在放盐粒的一侧先放少许棉纤维,然后在棉纤维外面再放食盐粒。3分钟后观察现象。

  [探究实验2]:同上,把盐换成糖。

  [探究实验3]:在洁净的载玻片两端滴上一滴带有草履虫的培养液,并使两端相连接。在一侧用手电筒照射,观察现象。

  [全班交流]:略。

  [播放FLASH]: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得出结论]:单细胞生物能趋利避害,适应环境。

  每个实验小组选择一种假设进行实验的设计与操作,观察3分钟后得出结论:草履虫能趋向有利刺激,躲避有害刺激,适应环境。

  四、板书设计:

  第2单元 第4章 生物体的组成

  第三节 单细胞生物

  一、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

  二、单细胞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

  探究实验:草履虫对刺激的的反应。

  五、课堂作业:

  一、判断题

  1.草履虫的形状像倒转的草鞋底,鞋尖是它身体的前端。 ( )

  2.凡是单细胞生物体内都不含叶绿体,都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

  3.变形虫是一种单细胞生物,它能独立完成营养、呼吸、排泄等多种生命活动。( )

  二、填空题

  1.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其结构从外到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草履虫的主要食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它在适宜的环境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

  进行生殖。

  3.草履虫依靠身体表膜上的_________________摆动,可以在水中_________________前进。

  三、选择题

  1.能大量吞食细菌,使污水净化的单细胞生物是( )

  A.变形虫 B.小瓜虫

  C.喇叭虫 D.草履虫

  2.草履虫的主要特征是( )

  A.生活在淡水中

  B.受到刺激产生反应。

  C.身体由一个细胞构成

  D.全身布满纤毛,能自由运动

  2.取含有草履虫的池塘水于烧杯中,不久就会发现草履虫都集中在水的上层,原因是草履

  虫需要 ( )

  A.阳光 B.二氧化碳

  C.氧气 D.养料

  探究报告

  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

  1.探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提出的探究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针对问题, 提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设计的实验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得到的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析和交流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M

  第2单元 第3章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第一节 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一、目标:

  知识性目标:

  识别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说出这些结构的主要功能。

  技能目标:

  进一步尝试制作临时玻片标本。

  情感目标:

  通过制作标本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1、尝试制作洋葱表皮临时玻片标本。

  2、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

  3、识别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功能。

  难点:说出植物细胞各部分基本结构的主要功能。

  三、教学准备:

  1、植物细胞立体模型。

  2、搜集各种植物细胞的形态图片。

  3、FLASH: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4、视频:细胞质的流动。

  5、学生预习本实验,了解实验步骤。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 生活动

  导入新课[引言]:我们已经知道植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究竟是什么样的?同学们想不想亲眼观察?

  激发起观察的兴趣。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观察实验: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结构。使用显微镜我们可以观察到植物的细胞。今天我 们就自己动手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植物细胞的 结构。

  [出示]:植物细胞结构图片,引导学生熟悉植物细胞的每一部分结构。

  [回忆]:制作玻片标本的方法步骤。

  [提问]:这个实验我们制作的是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临时装片 ,怎样操作才能撕下大小适中、不卷曲的洋葱鳞片叶表皮?你能否设计出几种撕洋葱内表皮的方法?

  [补充]: 注意撕取的内表皮尽量不要带有叶肉,这样会影响观察。

  [演示]:用实物投影仪进行染色方法的演示。

  [思考]:(1)染色的方法是什么?(2)染色的步骤在盖盖玻片之前还是之后?(3)染色的目的是什么?

  [提问]:你认为还有什么样的染色方法?

  [表扬]:同学们的建议使染 色更为简单,这样观察的效果与我们传统的染色相比会怎样,建议这几位同学待会可以尝试一下。初步认识植物细胞是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构成的。

  请几位同学发言,带领全班同学回忆玻片标本的制作过程。

  以两人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交流方案:可以先用刀片在洋葱鳞片叶内表面轻轻划出长、宽各0.5cm左右的几个小块,再用镊子从小块的一角撕取。

  带着问题仔细观察老师的染色过程,并思考回答:(1)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碘液,在另 一侧用吸水纸吸引;(2)染色的步骤在盖盖玻片之后;(3)洋葱内表皮无色,染色是为了便于观察。

  提出可以在载玻片中直接滴碘液,把撕取的内表皮放在碘液中进行染色。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播放FLASH]:制作植物细胞的载玻片标本。

  [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观察]:仔细观察你制作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在显微镜下能观察到细胞的哪些结构?与课本图3―2相比,你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与其有哪些区别?

  [解释]:我们课堂上所用的是普通光学显微镜,一般放大几十倍至上千倍,看到的细胞结构称为显微结构,像线粒体这样的结构必须在放大几千倍至几十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这被称为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当然细胞内还有很多的结构,这里不一一介绍了。细胞膜紧贴着细胞壁,在我们今天只放大50―100倍的光学显微镜下是观察不到的,除非用特别的方法处理。

  [提问]:你们认为在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细胞内为什么没有观察到叶绿体?

  [绘图]:画出观察到的植物结构图,画2―3个细胞,把其中一个细胞的结构画完整,并注明结构名称。

  [补充]:生物作图的方法,铅笔做图,用点的密疏代表染色的深浅。观看熟悉临时装片制作的整个过程。

  同桌两位同学分别完成一个临时装片的制作,之后带着问题进行观察。

  观察发现,在显微镜下只能观察到细胞壁,细胞质和染色较深的细胞核,还能看到透亮的液泡,但看不见书上图注中标明的细胞膜、线粒体、叶绿体。立即向老师提出问题。

  恍然大悟,进一步认识到细胞的微小,细胞内还有很多的亚显微结构,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大部分同学回答出洋葱鳞片叶的内表皮是无色的,叶绿体只有在植物绿色的部位才能 观察到。

  按照观察到的图像做图,注意左眼观 察,右眼同是睁开作图。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实验完毕后整理实验桌。

  [出示]:植物细胞的模式图,请同学填图。

  [想一想]:

  (1)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是比较规则的长多面体形的细胞,细胞能保持这种 规则的形态主要是什么结构的作用?

  (2)能让有利的物质进入,而有害的物质不能 进入的结构是什么?

  (3)我们吃西瓜时流出的汁液是什么?来自细胞的哪个结构?

  (4)进行生命活动的主

  要场所在哪里?该结构中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有关的结构和与呼吸作用有关的结构是什么?

  [播放视频]:细胞质的流动。

  [小结]:细胞的生命活动依靠细胞中各种结构的分工协作。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是以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为基础的,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通过填图巩固植物细胞结构的知识。

  利用思考题进一步巩固植物细胞各部分功能的知识。

  (1)细胞壁

  (2)细胞膜

  (3)细胞液,存在于液泡中

  (4)细胞质,叶绿体,线粒体。

  直观地认识到细胞质是在不断运动的,它是植物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场所。

  五、板书设计

  第2单元 第3章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第一节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一、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观察实验: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结构。

  六、课堂作业

  一、填空题

  1.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各种生命活动为基础的,细胞是生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基本单位。

  二、选择题

  1.植物细胞细胞质中,与呼吸作用有关的结构是( )

  A.线粒体 B.叶绿体

  C.核糖体 D.内质网

  2.植物细胞细胞质中,与植物制造有机物有关的结构是( )

  A.线粒体 B,叶绿体

  B.核糖体 D.内质网

  3.活细胞中,具有流动性、有利于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 )

  结构是

  A.细胞膜 B.细胞质

  C.细胞核 D.细胞壁

  4.在细胞中能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对保持细胞各种物质的稳定和

  细胞生命活 动的正 常进行有重要意义的结构是 ( )

  A.细胞壁B. 细胞质

  C.细胞膜D. 细胞核

  三、识图题

  生物体有相同的基本结构

  第7章 生物体有相同的基本结构

  一、本章的知识结构

  二、本章内容简介

  在初步了解生物圈和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的基础上,本单元将从生物的基本结构和结构层次探究环境中生物体的统一性。科学研究表明,地球上的绝大多数生物 (除病毒等少数生物以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物体实际上就是由许多细胞组成的组织、器官和系统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而成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本章在内容的选取上以探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为主线,编排了观察细胞的结构,分析细胞核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观察细胞分裂、细胞的生长和细胞的分化的过程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能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理解细胞的结构的特点,认识组成生物体的细胞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初步建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本章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的第二个一级主题——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安排了《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二节内容。这部分内容在初中生物学科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首先,细胞作为生命活动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这些知识是学生理解生物体进行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命活动调节、遗传变异等生命活动的基础。其次,本章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生物体结构层次等章节不可或缺的基础知识。因此,学好本章内容是学生掌握本单元、乃至本套教材中生物学知识的基础。本章教材在编写上遵循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入手,安排的6个活动和1个DIY,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真正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同时教材在编写上,注意引导学生关心和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能有所发展。

  三、复习提纲

  1、1665年,英国虎克最早研制出光学显微镜,发现了软木薄片由许多小室组成,称为“细胞”。大多数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病毒既没有细胞结构又比细胞体积小得多的生物,病毒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细胞内,人类流行性感冒、SARS、艾滋病等疾病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细胞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①细胞膜具有保护细胞内部结构的作用,同时还能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

  ②细胞质是一种透明的液体,它具有流动性性,这有利于细胞之间和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是生命活动的重要场所。③细胞核的染色体上存在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是一种叫做脱氧核糖核酸的化学物质,即DNA。克隆羊最像提供细胞核的那只羊。④植物细胞结构比动物细胞多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A、 植物细胞结构中的细胞壁,位于植物细胞的外层,质地坚韧,保护细胞内部结构和维持细胞形态的作用。

  B、 植物细胞细胞质内有与细胞呼吸作用有关的线粒体,有与植物光合作用的叶绿体,还有充满细胞液的液泡(切瓜果流出的汁液通常是细胞液)。

  C、 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它被人叫做细胞内供应能量的动力工厂。

  3、细胞的生长:生物体的生长现象与细胞的分裂与分化密切相关,一方面,细胞通过分裂增加细胞数量;另一方面,细胞通过生长增大了细胞体积。若你手上有10个细菌,细菌每隔20分钟繁殖一代,一昼夜细菌将繁殖72代,细菌总数将达到10×272个。

  4、细胞的分化:多细胞生物体中所有细胞都是有受精卵通过细胞分裂产生,在分裂过程中,小部分细胞继续保持原来的形状,具有分裂能力,绝大多数失去分裂能力,通过生长形态结构也发生差异,分别执行不同的生理功能,我们把细胞这样的变化叫细胞分化。(人体全能干细胞能分化成人体各种细胞,而有的干细胞只能分化成某一类型的细胞。)

  5、正常的细胞分裂,细胞核和细胞质分裂成两份,分裂后的染色体一样,这就保证遗传物质在前后代的连续性、稳定性。如果正常分裂的细胞失去控制,细胞就会过度分裂而发生癌变。

  植物种子的萌发

  探究种子萌发的条

  教材分析

  “探究种子萌发的条”选自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一《绿色植物的一生》的开篇。此时,安排学生在已备种 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选择一种自己最熟悉的被子植物种子进行探究实验,可以让学生在科学研究的亲身体验中,探究出植物体自身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从知识结构上看,是对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内化;从智能培养上讲,是对实践能力的提升和打造,同时也是对科学研究的尝试和感悟。

  本节教材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 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归纳、分析及表达、交流、合作能力,并理解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形成结构和功能统一的观点。

  学生分析

  初一年级的学生对自然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他们乐于动手、热衷实验。但生活经验和阅历不够丰富,逻辑思维不够缜密,提出体温、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综合容易肤浅单一,不能触及实质。本实验是初中生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探究活动,教师要做好组织引导,巧妙地抛砖引玉,既 要放心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实验,又要为学生能通过自由自在的探究享受到成功的乐 趣助一臂之力。

  教学目标

  过程和方法:通过设计、实施“探究种子萌发的条”的实验,尝试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和操作过程,培养兴趣和能力。

  知识和技能:通过观察、分析 实验现象,综合归纳、自主获得种子萌发所需条的知识。

  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通过实验,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并逐步养成与人交流、分享协作的习惯;通过探究种子萌发条,树立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外因只有借助内因才能起作用的辨证观点。

  教材处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1、设计对照实验,进行有效探究,体验科学研究和自主学习的过程。

  2、将设计的方案书面化,形成完整的实验。

  设计理念

  贯彻改精神和《生物程标准》中“全面提高每个学舌功能的科学素养”的核心理念,以宏扬学生独 特个性为宗旨,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多维度构建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的实践活动,多形式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教学平台,促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中,领悟科学探究过程和科学探究方法,亲身感受合作学习和问题学习。通过自己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观察研究、逐步培养收集分析数据、交流表达等能力,训练提高观察的敏锐性、细致性及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在科学实验中体验成功、享受乐趣。

  教学过程

  学 习 过 程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 预 期 目 标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前准备一组对 照实验,能让学生观察到种子萌发及未萌发的现象。观察教师提供的对照实验现象,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开始探究前的猜想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激发探究的兴趣

  二、确定探究主题、制订探究方案在学生设计方案前提出建议,为学生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做好参谋:1、建议学生设计 一组对照实验,并以前自己准备的那组对照实验为例 ,向学生介绍什么是对照实验,怎样设计对照实验。[

  2、建议学生参照 本有关发芽率的介绍,考虑实验中选种的依据和数量。

  3、建议学生就实验内容、探究目的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用具、方法步骤、数据记录、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等方面完成实验。

  4、鼓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拓展思维, 提出不同于其他小组的假设。

  在学生设计方案时,巡回、参与、答疑、启发并给予适当的帮助。各小组根据自己的猜想,提出一 个假设,讨论 设计能验证假设的探究实验方案,书面完成实验报告中实验内容、探究目的、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用具、方法步骤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在充分自主的空间里,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创新思 维,尝试科学探究方法,懂得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基础,作出假设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提升探究能力。

  三、初步实施探究方案为学生初步实施探究方案提供蚕豆、花生等多种种子、小器皿(如一次性的小碗)、泥土、清水等材料用具。(尽可能齐全)根据实验方案,自选材料用具,开始初步实施。如果堂上无法获得所需的材料用具,则在后自行准备,再进行实施。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提高相关技能,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展示方案,交流共享选择具代表性的方案进行展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予以肯定,对方案中不完善的地方给予修改建议。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介绍经讨论完成的实验方案。培养学人所长,与人共享的意识,提高表达交流的能力。

  五、探究过程的外延续[ 对学生继续外的探究提出明确的要求:

  1、严格按照方案中设定的条继续实验,直至种子长出真叶。

  2、每天进行定时观察,实事求是地记录现象。(记录内容可参照本表格,最好自己设计更完善的表格,记录更加详细的内容。)

  3、认真完成实验报告中数据记录、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在操作实践和观察植物生命的产生、发展的变化过程中,体验、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感悟、获得科学探究方法。

  七、板书设计

  探究种子萌发的条[

  小组成员:

  探究目的: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材料用具:

  方法步骤:

  对环境的感觉

  第一 对环境的感觉

  感觉世界

  方法

  实验观察、分析与归纳、引导讨论、交流与合作。

  时

  2时

  前准备

  1.收集有关人的感觉方面的资料。

  2.器材不同形状的物体、铅笔、小镜、酒精、四只小玻璃杯、水、少量盐、糖、咖啡、食醋、有关投影片。

  教学流程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与意图

  一、 新引入

  二、 新教学

  1.感觉器官与感受器

  2.皮肤的感觉功能

  3.鼻和嗅觉

  4.舌和味觉

  三、 复习巩固

  1.知识小结

  2.堂练习

  3.设疑

  1.思考:同桌交流,并汇报

  2.学生读图1—1后归纳:

  交流与讨论:①你最喜欢和最讨厌的环境刺激有哪些?大家的结论一样吗?②小明为什么要带着耳机欣赏音乐?

  3.学生小实验: ① 同桌一组,其中一人闭上双眼,另一人拿出一个物体让他触摸 ② 请一位同学闭上双眼,另一位同学用两只铅笔分别轻轻地点在他的背、手臂、手指等处,观察哪一部分皮肤的感觉特别敏感。

  4.观察教师实验

  观察:用小镜子仔细观察自己的舌头的表面形态有什么特征?再观察挂图、模型,并将舌头的特征描述出。

  实验:探究舌头的不同部位对甜、酸、苦、咸刺激的敏感程度

  5.学生自己总结并交流。

  6.完成作业

  1.设问导入:当你走进百花盛开的大花园时,你会看到什么?闻到什么?

  2.设问引导学生读图1—1:图中的人感觉到了什么?然后归纳。鼓励学生交流与讨论:

  3.设问:皮肤内有许多感受器,你知道皮肤能感受外部环境中的哪些信息?组织学生进行实验。

  4.实验1:取三个杯子,分别盛上冷水、温水和热水。

  实验2:辨别四个棕色小瓶中分别装的什么物质:酱油、食醋、酒精、自水。

  5.知识小结

  6.设疑:人为什么要长两只耳朵,两只耳朵却不长在一起?鼻子却长在一起呢?(下节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引入

  春天了,当你走进百花盛开的大花园时,你会看到什么?闻到什么?……你会看到鲜艳的花朵、闻到诱人的芳香、听到鸟儿婉转的歌声……这些奇妙的感觉是如何产生的?我们身体中哪些器官具有感觉功能?它们是如何感知周围不断运动和变化的环境呢?如果我们失去了感觉,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

  二、新教学

  1.感觉器官与感受器

  自然环境在不断变化。阳光、温度、食物、水是生物生存的必备条,如果生物不能很快察觉周围环境的变化,就无法生存下去。

  设问引导学生读图1—1:图中的人感觉到了什么?然后归纳:人通过耳听、鼻嗅(闻)、眼看、手摸、口尝感觉到了周围的环境和物质世界。

  鼓励学生交流与讨论:①你最喜欢和最讨厌的环境刺激有哪些?大家的结论一样吗? ②小明为什么要带着耳机欣赏音乐?

  结论:人类有各种不同的感官和感受器,能感受各种不同的刺激,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

  2.皮肤的感觉功能

  设问:皮肤内有许多感受器,你知道皮肤能感受外部环境中的哪些信息?

  学生小实验: ① 同桌一组,其中一人闭上双眼,另一人拿出一个物体让他触摸,并叫他说出所触摸物体的形状、大小、冷热,软硬及粗糙还是光滑。

  ② 请一位同学闭上双眼,另一位同学用两只铅笔分别轻轻地点在他的背、手臂、手指等处,观察哪一部分皮肤的感觉特别敏感。

  结论:实验说明皮肤有触觉、冷觉、热觉等感觉功能。皮肤的不同部位对各中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

  再设问:皮肤的冷觉和热觉感受器究竟能感受环境中的什么刺激?

  实验:取三个杯子,分别盛上冷水、温水和热水,将自己的左手、右手分别浸在冷水和热水中,一段时间后,将两手同时浸入温水中,此时左、右手感觉一样吗?

  讲解:冷热感受器并非感受物体温度的刺激,而是感受皮肤散失和获取热量的速率变化。

  讨论:当皮肤受到针扎等损伤性刺激时,会有什么感觉?这种感觉对人的健康生活有利还是有害?人手的不同部位分别对什么刺激比较敏感?

  3.鼻和嗅觉

  设问:是什么使我们感到花园的阵阵花香?我们又是如何闻到阵阵花香的?

  引导学生读图1—3,归纳出嗅觉的形成过程:

  气味——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大脑。

  讨论:我们如何仔细辨别某一物质的气味?(作频繁而短促呼吸)

  实验:辨别四个棕色小瓶中分别装的什么物质:酱油、食醋、酒精、自水。

  嗅觉的特点:学生自己读图归纳。(与接受刺激的实际时间长短有关,不同动物的嗅觉差异很大,孩子的嗅觉比大人敏感,动物对不同物质气味的敏感程度不同。)

  思考:我们可以把气味收集和保存起吗?警犬为什么可以帮助破案?生活中还有哪些与嗅觉有关的例子?

  4.舌和味觉

  设问:我们常说酸、甜、苦、辣是靠什么器官感受出的?舌头又有什么功能?

  观察:用小镜子仔细观察自己的舌头的表面形态有什么特征?再观察挂图、模型,并将舌头的特征描述出。(舌头表面布满许多小凸点,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

  味觉的感觉过程:食物中化学物质溶于唾液(信息)——刺激味觉细胞——神经————大脑——食物味道。

  设问:舌头不同部位对甜、酸、苦、咸的敏感性相同吗?

  实验:探究舌头的不同部位对甜、酸、苦、咸刺激的敏感程度(学生自己设计)

  器材:四只干净的小玻璃杯杯子,四根吸管,清水和少量的盐、糖、咖啡、食醋。

  步骤:将酸、甜、咸、苦用吸管滴入舌头的不同部位:舌尖、舌侧、舌根。(注意:每次实验必须充分漱口、实验药品和器材的卫生)。

  结论:味觉的感觉区中,苦味——舌根,甜味——舌尖,酸味——舌两侧,咸——舌两侧的前部。麻、辣、涩等是综合刺激后产生的感觉。

  讨论:人感冒时,鼻子不通气,吃什么东西都没味,这是为什么?嗅觉的灵敏度降低了,味觉的敏感度也会减弱?这是为什么?

  三、复习巩固

  1.知识小结(学生自己总结)

  2.堂练习(练习册)

  3.设疑:“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为什么?人为什么要长两只耳朵,两只耳朵却不长在一起?鼻子却长在一起呢?

  四、布置作业

  P6:T1——3

  五、板书设计

  第一 对环境的觉察

  第一节 感觉世界

  人类有各种不同的感官和感受器,能产生各中不同的感觉。

  1.皮肤的感觉功能:有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感觉功能。不同的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

  2.鼻和嗅觉:

  ⑴形成:物质气味(信息)——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大脑。

  ⑵特点:与刺激的时间长短有关,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不同动物对不同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还与年龄有关……

  3.舌和味觉:

  观察:舌头表面有许多小凸点,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

  形成:食物中的一些化学物质(信息)溶于唾液——刺激味觉细胞——神经——大脑。

  实验:舌头的不同部位对甜、苦、酸、咸的刺激感受不同

  结论:

  教案点评:

  在本节的教学中,通过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进行各种探究实验,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思考,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探究中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较好地体现了主动探索与接受相结合的原则,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比较、归纳,从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得出科学结论,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学生对舌头不同部位对酸、甜、苦、咸的敏感性的探究,是一个简单易行、学生由乐意探究的实验,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好,提前安排学生分小组带好实验器材,在堂上进行探究,对于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探究技能、体验探究过程都有好处。

  第2节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教学重点

  1.声音产生的条。

  2.声音的传播速度。

  教学难点

  波的概念

  用声波的知识解释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归纳总结、应用深化

  教学准备

  橡皮筋、真空不能传声演示器、真空泵、纸杯、细线(长约2米)、火柴梗、低音喇叭、蜡烛、铅笔、水槽、水小木塞、有关

  教学流程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与意图

  一、新引入

  二、新教学

  声音的发生

  声音的传播

  声波

  声音传播的快慢

  三、复习巩固

  1.思考

  2.探究小实验:

  ⑴橡皮筋扣在椅子背上,用手将它拉紧拨动它。⑵用两只手指轻轻地放在自己喉部,然后发出声音。

  3.观察实验:

  思考:许多科幻电影都有在太空战争的场面,你认为太空中能听到爆炸的声音吗?

  4.学生动手实验:用手轻轻地敲击自己的桌面,你能听到敲击声吗?将耳朵紧贴桌面,你能不能听到敲击声?

  ⑴观察实验:水波的实验。

  ⑵观察实验:用口径较大的音箱喇叭对着邻近的蜡烛播放音调很低的音乐。

  5.学生看书

  6.积极小结

  1.设问:你知道风声、雨声、读书声是如何产生的吗?它们又是如何传入我们的耳朵呢?

  2.指导探究小实验:并引导学生归纳出结论

  3.演示实验:将一只小电铃放在密封的玻璃罩内,接通电。

  4.设问:你知道声音是以什么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的吗?

  5.引导学生看书

  6.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一、新引入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你知道风声、雨声、读书声是如何产生的吗?它们又是如何传入我们的耳朵呢?

  二、新教学

  1.声音的发生

  学生探究小实验:

  ⑴把一根橡皮筋扣在椅子背上,用手将它拉紧拨动它。

  你听到声音了吗?

  橡皮筋在作怎样的运动?

  这声音是又什么引起的?

  ⑵用两只手指轻轻地放在自己喉部,然后发出声音。

  ① 你感觉到喉部在振动吗?

  ② 你知道是什么在振动?

  引导学生归纳出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设问:声音是怎样传到人耳的呢?

  2.音的传播

  ⑴声: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

  ⑵观察实验:将一只小电铃放在密封的玻璃罩内,接通电。

  你听到了什么?

  你看到电铃的锤在干什么?

  用真空泵抽出罩内的空气。当空气逐渐被抽去时,电铃声会怎样?

  当空气几乎被抽尽时,你仍然能听到声音吗?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吗?

  关掉真空泵,让空气慢慢重新进入罩内。

  现在你又听到声音了吗?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吗?

  思考:许多科幻电影都有在太空战争的场面,你认为太空中能听到爆炸的声音吗?

  设问: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吗?

  ⑶ 学生动手实验:用手轻轻地敲击自己的桌面,你能听到敲击声吗?将耳朵紧贴桌面,你能不能听到敲击声?

  ⑷ 自制“土电话”实验:同桌用自制的“土电话”看能否通话?

  再设问:声音能在液体中传声吗?请学生设计一个实验验证。

  ⑸ 演示实验:将一个听诊器悬放入水中,再将一只防水手浸水中,请学生汇报听到的情况。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归纳: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是介质)

  3.声波

  设问:你知道声音是以什么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的吗?

  ⑴观察实验:水波的实验。水槽中平静的水面上,放一个软木塞,用铅笔有节奏地点击水面某处,水面会出现什么现象?木塞怎样运动?

  ⑵观察实验:用口径较大的音箱喇叭对着邻近的蜡烛播放音调很低的声音时,喇叭会发生__________,蜡烛将会发生__________,这个现象说明什么?__________。

  引导学生分析类比:声波——声波。

  归纳总结:声音以波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的振动向外传播,这个波叫做声波。

  声波的应用举例:超声波粉碎胆结石、声波探测海底的深度………

  4.声音传播的快慢

  ⑴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传播的快慢不同。15℃的空气中,声音每秒钟传播340米,气温每升高1℃,每秒钟传播的距离约增加0.6米

  ⑵应用举例:思考对着崖高声喊叫,你会听到什么?查阅资料解释原因,然后在班上交流。

  三、复习巩固

  1.小结:对照板书进行。

  2.堂练习。

  四、作业 :P10:T1——3。

  【板书设计】

  第2 节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声音的发生: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液、气),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声波:声音和水波类似,也是以波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波的振动向外传播。

  应用:体外震石碎波,探测海的深度。

  4、声音传播的快慢:声波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

  气体中最慢,液体中最快,在15℃的空气中,每秒传播340米。

  思考:在高中,对着高喊话,你会听到什么?为什么?请查资料解释原因。

  作业:P10:T1——3。

  耳和听觉

  教学重点

  2.对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1.耳朵的结构与功能。

  2. 组织好实验探究人为什么要长两只耳朵?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观察归纳、讨论应用、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提前准备好棉花(或细软的纸、棉布等塞耳朵的物品)、蒙眼睛的物品。

  2.教学器材

  耳朵结构示意图、模型、助听器、木梳、塑料尺、鼓、鼓棰、有关挂图、

  教学流程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与意图

  新引入

  新教学

  1.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2.探究:为什么要用两只耳朵听?

  乐音的三个特性:

  噪声污染:

  复习巩固

  1.布置作业

  1.思考

  2.观察:挂图、模型、,弄清结构,思考:各个部分的功能。

  体验:完全失去听力的生活。

  讨论:平时对失去听力的人我们应该怎么办?

  3.从提出问题,到交流与评价进一步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

  4.乐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5.学生举例:你见过哪些噪声污染如何防治?

  讨论与交流:控制噪声污染的有效措施有哪些?

  6.学生小结

  7.完成练习

  1.设疑导入

  2.引导观察:挂图、模型、,弄清结构

  3.探究:为什么要用两只耳朵听?

  4.乐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5.噪声污染:

  6.教师引导小结

  7.布置研究性学习:P171。作好安排,提出要求。

  一、新引入

  人为什么能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而鼻子要长在一起呢?在城

  市汽车为什么严禁喇叭?有的人为什么会晕车、晕船?

  二、新教学

  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设问:你知道我们的耳朵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吗?它里面的结构是什么样的?

  引导观察:挂图、模型、,弄清结构,思考:各个部分的功能。

  结构:外耳、中耳、内耳。

  听觉的形成:声波(信息)——耳朵(鼓膜振动、听小骨振动)——刺激听觉感受器的听神经——大脑

  讨论:耳朵的各部分有什么功能?鼓膜损伤、听小骨损伤或发生障碍会有什么影响?耳膜破损会造成什么结果?哪些原因会造成耳膜破损?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的耳朵?你还知道有哪些造成耳聋的原因?耳朵还有那些用途?耳朵的结构与功能有什么关系?

  体验:完全失去听力的生活。先用两只空纸杯捂住耳朵,再用棉花或软布塞住耳朵, 分别感受和体会失去听力后的痛苦。

  讨论:平时对失去听力的人我们应该怎么办?

  市汽车为什么严禁喇叭?有的人为什么会晕车、晕船?

  设疑:人为什么长两只耳朵?这样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能耳听八方?

  引导学生从提出问题,到交流与评价进一步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

  提出问题:为什么要提出用两 只耳朵?

  建立假设(大胆猜想):① ……;②……;③……;④……;

  设计实验方案:(目的、如何做、怎么做?控制变量)

  次数

  目的

  实验方案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

  实验检验:按方案去做。引导归纳出结论:根据声音到达两点的时间差,辨别声的方向和位置。

  作出解释、交流和评价:先小组交流,然后大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交流如何探究的、探究汇总如何控制变量的,重点评价方案设计的是否合理,有无改进的地方,积极参与探究情况。

  拓展:根据已经学过的知识或进一步查阅有关资料,对实验结果作出解释

  乐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第三时)

  为什么歌唱家的声音那样动听?歌唱家又有高音、中音、低音之分?

  音调:我们把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实验1:用一把塑料尺,让它从木梳的齿上,一次快些,一次慢些。

  观察:听到的是声音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

  实验2:用一把直尺紧压在桌面的边沿,两次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 。然后用手拨动伸出桌面的一端。

  观察:两次尺子振动的快慢有何不同?听到的声音有何不同?

  结论: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频率:物体在 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振动越快,频率就越大。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思考:蜜蜂与蝴蝶的声音有何不同?为什么?

  人和动物的听觉范围:

  声波的分类:超声波、次声波,一般人听不到超声波和次声波。

  应用:B超,金素探测。蝙蝠与仿生学,雷达。

  响度:人们主观上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

  设问:响度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实验:在鼓面上撒一些小纸屑,先轻轻地敲鼓面,然后再用力敲鼓面。

  观察:鼓面上的小纸屑的振动有何不同?

  思考:声音的大小跟声振幅幅度有什么关系?跟离鼓的远近有何关系?

  结论:声音的响度与声的振动幅度有关,跟人距离声的远近也有关系;声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距离声越远,声音越分散,声音响度也越小;还跟不同人的感觉的灵敏程度有关。

  声音大小的计量单位:分贝,符号:Db,人耳的感觉情况表:(引导学生读表)

  设问:什么情况下是震耳欲聋?

  音色:辨别声音的第三个特征。

  中国古代的声学成就:编钟,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地区出土的骨哨、骨笛,距今7000年;3000年,管乐器和弦乐器,钟磐等打击乐器。北方的四合院、北京天坛的回音壁。

  4.噪声污染:妨碍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有害健康的声音都是噪声污染。

  学生举例:你见过哪些噪声污染如何防治?

  我国政府规定:工厂噪声不超过85——90分贝,居民区,白天不超过50分贝,夜晚不超过40分贝。

  讨论与交流:控制噪声污染的有效措施有哪些?提出你的解决办法,看谁说的好!布置研究性学习:P171。作好安排,提出要求。

  三、复习巩固

  堂练习:本P18 :T3——4。

  小结:对照板书由学生进行,教师补充。

  四、布置作业:练习册

  板书设计

  耳和听觉(一)

  1.耳的结构

  2.听觉的形成:

  声波——鼓膜振动——听小骨振动并放大——耳蜗感受器(神经)——大脑

  3.应用:保护耳朵,关爱他人。

  耳和听觉(二)

  探究:人为什么要用两只耳朵听?

  提出问题:人为什么要用两只耳朵?

  建立假设: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

  设计实验方案:注意:设计方案的目的、做法、控制变量。

  实验检验:

  作出解释、交流与评价:结论根据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差,辨别声的方向和位子。

  耳和听觉(三) 音调 响度 音色 噪声污染

  声音:乐音与噪音

  声音的三个特征:

  音调: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频率:物体在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

  超声波:高于2000万赫兹的声音。

  次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音。

  应用:B超、雷达、金素探测。

  响度:声音的响度与声的振幅有关,跟人距离声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声音响度越大;距离声越远,声音越分散,声音也就越小。

  声音大小的单位:分贝。

  音色: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的方法有关。

  噪音污染:妨碍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有害健康的声音都是噪音污染。

  如何防治:声处控制、传播途中减弱、接受处控制。

  教案点评:

  本节的内容较多可以在三个时内完成。第一时重点放在耳的结构与功能上。教学中即可以从耳的结构让学生大胆地推想耳的功能,也可以在知道其功能之后,反过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耳朵为什么会有这种功能,从正反两个方面使学生逐步理解科学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理念;对于为什么人要长两只耳朵的探究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探究实验,学生也很感兴趣,尤其是在引导学生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等探究的基本环节上学生表现出的聪明才智让人感到兴奋不已,教师事先要精心设计学生的探究过程,保证学生的探究效果;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一定要做好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基本结论即可,不要讲的太深,让对声音的三特性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能够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的问题就算达到目的。

  第4节 光和颜色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

  教学准备

  学生前准备:各种不同颜色的玻璃片。

  各种光(蜡烛、手电发等)、水槽、玻璃砖、平面镜、光的色散演示仪、三棱镜、带圆孔的硬纸板,红、绿、蓝三种透明的塑料薄膜,红、绿、蓝三块有色玻璃,红、绿、蓝、黑四种纸屏。

  教学流程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与意图

  一、新引入

  二、新教学

  光:

  光的直线传播

  光速

  光的色散

  看不见的光

  物体的颜色

  7.实验探究

  四、布置作业:

  练习册。

  收集测光速的有关资料

  思考:天上为什么会出现彩虹?

  1.学生举例归纳:

  2.设计实验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观察演示实验:

  思考:光传播需要时间吗?

  4.实验探究1、实验探究2

  5.请学生自学。

  6.学生自学

  7.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 猜想和预测、设计实验方案、收集实验证据、 得出结论和解释、反思评价。

  堂练习:积极动手

  小结:思考P24。

  设疑激趣:天上为什么会出现彩虹?

  设问:哪些物体能够自己发光?光发出后是如何传播的?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1、实验2、实验3,验证自己的结论:

  设问:光传播需要时间吗?

  讲解光速。

  设问:雨过天晴彩虹如何形成

  光的分类:可见光、不可见光

  设问:看到的草是什么颜色?

  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究:阳光下树荫中的圆形光斑是如何形成的?

  复习巩固

  堂练习:P25,T1——4。

  小结:对照板书进行。

  布置作业

  练习册,收集测光速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新引入

  设疑激趣:我们看到的物体的颜色为什么有的是红色、有的是蓝色、而有的又是黑色,夏天雨过天晴,天上为什么会出现彩虹?带上蓝色的有色眼镜看物体会是什么样子?

  新教学

  光:

  设问:哪些物体能够自己发光?哪些是人照的?哪些是天然的?

  学生举例归纳:能够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分为:人照光、天然光。

  人照光简介。

  光的直线传播

  设问:光发出后是如何传播的?直线、曲线?在水中呢?玻璃中又如何?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1: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空气中传播的路线是怎样的/

  观察并得出结论:光在空气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2:观察用手电筒发出的光在水中传播的路线是怎样的?

  实验3:观察用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玻璃中是怎样传播的?

  注意:可以在最后使光斜射到水面或玻璃面上,让学生观察到:虽然光在空气、水中、玻璃中传播的路线都是直的,但在空气与水、空气与玻璃的分界面处,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以加深对“光沿和直线传播”的条——同一种均匀介质的理解,同时也为下一节讲述光的折射现象打下伏笔。

  结论: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应用:“三点一线”,射击、站队、栽树。

  光速

  演示:闭合开关整个教室几乎同时被照亮。

  设问:是离灯近的地方和远的地方,哪个先被光照亮?光传播需要时间吗?

  讲解光速:光在不同的物质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快,每秒达

  3×105千米,相当于每秒钟围绕地球赤道七圈半;在空气中传播比在真空中稍慢一点;在水中每秒钟传播的距离为真空中的3/4。

  设问:光在一年可以传播多远?L=9。4608×1012千米。打雷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百米比赛时,记时员,是见到发 令枪冒烟就记时,还是听到枪声记时?

  设疑:光速是如何测出的?谁最先测出?请同学们下去查找有关资料,下节交流。

  光的色散

  设问:雨过天晴,有时天空会出现美丽的彩虹,它是如何形成的?白光和红光比较哪个更简单一些?

  实验探究1:在盛有水的脸盆里斜放着一面镜子,然后,把太阳光反射到纸上,不断调整镜子的角度,会看到七色光。

  设问:七色光从哪里的?水会变色?镜子会变色/

  实验探究2:光的色散实验:让太阳光穿过一条狭缝,射到三棱镜上,从棱镜的另一侧的白纸屏上看到一条彩色的光带:且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

  光的色散简介: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

  结论:白光是有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单色光:不能再分解的光。

  复色光: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

  看不见的光

  设问:电视机、大背投的遥控器并没有电线接到电视机、大背投上,它是如何实现开关的呢?

  验钞机为什么能够检验钱币的真假?请学生自学。

  光的分类:可见光、不可见光;不可见光又分为:紫外光(线)、红外光(线)

  应用:红外遥控器、紫外线消毒柜、紫外验钞机。(为什么西藏、贵州的人的皮肤比较黑?)

  物体的颜色

  设问:看到的草是什么颜色?苹果是什么颜色?它们的颜色会变吗?戴上变色眼镜为什么会变色呢?

  实验探究1:让太阳光透过纸板的圆孔,照到白纸上,先后将红、蓝、绿三种透明的塑料薄膜蒙在纸板的圆孔上,在白纸上看到什么颜色?

  实验探究2:让太阳光透过狭缝射到三棱镜上,经三棱经分解后的彩色光带先后透过红、绿、蓝三种有色玻璃片,在白纸屏上观察到的光带分别是什么颜色?

  引导分析:

  实验1中,太阳光是七色光,但通过红色(绿色、蓝色)塑料薄膜后,白纸是红色(绿色蓝色)的,说明红色(绿色、蓝色)的透明物体只让红色的光通过。即透明物体只让与它本身相同颜色的光通过。

  在实验2中,白色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七色光,七色光通过红色的透明玻璃板时,只有红光通过,其它光都被吸收了,同样透明物体只让与它本身相同的光通过。

  结论:透明物体的颜色是它能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探究实验3:任用上述装置,分别使用红、绿、蓝黑四种颜色的纸屏直接接受经三棱镜色散后的彩色光,观察纸屏上分别出现什么颜色的条纹?

  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不透明物体的颜色跟它被反射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吸收跟物体颜色不同的色光。

  实验探究4:用红光、蓝光、绿光分别照同一白色物体,会看到什么情况?说明了什么?

  学生自己分析:物体的颜色,在不同颜色的光线下,颜色不同的原因。

  交流与讨论:P24 思考。变色眼镜看到物体的颜色,由什么决定?

  阅读:彩色电视机为什么能够看到彩色图像?

  设疑:“水中捞月”能实现吗?为什么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下节研究。

  第二时 (可以由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究)

  提出问题:光斑的形状跟树叶的透光孔的形状究竟有什么关系?

  猜想和预测:

  ①……;②……;③……。

  设计实验方案,收集实验证据:围绕光斑如何形成,设计方案,控制变量。

  得出结论和解释:由于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树叶间的缝隙足够小时,在树荫中形成的圆形光斑是太阳的像。

  反思评价:自己提出了哪些猜想?是如何探究的?本次实验你有哪些收获?

  复习巩固

  堂练习:P25,T1——4。

  小结:对照板书进行。

  布置作业:

  练习册。

  收集测光速的有关资料

  板书设计

  光和颜色

  光:能够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

  分为:人照光、天然光。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应用:“三点一线”,射击、站队、栽树。

  光速: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快,每秒达3×105千米,

  光的色散:白光是有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单色光:不能再分解的光。

  复色光: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

  看不见的光

  光的分类:可见光、不可见光;

  不可见光又分为:紫外光(线)、红外光(线)

  物体的颜色

  结论:透明物体的颜色是它能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跟它被反射的色光的颜色是一样的,

  吸收跟物体颜色不同的色光。

  第5节 光的反射和折射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与探究、总结归纳、联系实际应用提高。

  教学准备

  学生前准备:收集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平面镜,观察汽车的观后镜的成像情况。

  教学器材:手电筒、铝薄、平面镜、光的反射演示器、废玻璃渣、凸面镜、凹面镜、烧杯水、铅笔、玻璃砖、盛水玻璃槽。

  教学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与意图

  新引入

  新教学

  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定律:

  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平面镜

  球面镜

  光的折射:

  复习巩固

  小结

  堂练习:P30 T3——4

  布置作业

  思考:

  1.观察:手电筒光的反射(P25),手电光射到平面镜后会怎样?

  2.讨论得出:光的反射现象。

  “三线”、“两角”, 光的反射定律:实验探究1:实验探究2:

  练习:本P30 T1。

  3.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4.平面镜:实验探究3:实验探究4

  5.球面镜

  6.光的折射:实验探究:思考:一束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光线将怎样偏折呢?结论

  7.自己归纳小结。

  8.完成堂练习:P30 T3——4

  设疑激趣:汽车上的观后镜为什么是突起的?

  1.光的反射

  引导观察、讨论得出:光的反射现象。

  2.光的反射定律:设问: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有什么关系?反射角与入射角由有什么关系呢?实验探究归纳出实验结论

  强调:光路具有可逆性。

  3.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4.引导探究、分析得出结论结

  5.球面镜:教师讲解

  6.设问: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折射角与入射角有什么关系?

  讲解:“三线”、“两角”、“一点”

  实验探究

  7.引导小结:对照板书进行。

  8.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

  设疑激趣:汽车上的观后镜为什么是突起的?透过装有水的玻璃杯子,看手指为什么会变粗?潜水艇潜入水中后,如何能知道水面上的情况?潜望镜是如何让景物转弯到你的视野中的呢?

  教学

  光的反射

  光线:光通过的路线,用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光的反射 :光从一种均匀物质射向另一种均匀物质时,在它们得分界面上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又回到原物质中。

  观察:手电筒光的反射(P25),手电光射到平面镜后会怎样?能够照到其他别的物体上吗?在暗室里,当光照到不发光的物体上时,你能看到物体吗?

  讨论得出:光的反射现象。

  “三线”、“两角”:

  入射光线——OA;

  反射光线——OB;

  法线——ON;

  入射角——∠AON,入射光线语法线所成的角α;

  反射角——∠BON,反射光线与法线所成的角β;

  设问: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有什么关系?反射角与入射角由有什么关系呢?

  6) 光的反射定律:

  实验探究1:在平面镜上方放一个块有量角器的白色光屏,它是由可以绕ON折转的E、F两块板组成。

  使E、F两板处于同一平面内,让入射光线OA沿光屏左侧射到镜面上的O点,观察反射光线在左侧还是右侧?入射角、反射角各是多大?

  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观测几组入射角、反射角,并记录在表格中。

  将F绕ON前、后转动,在F板上还能看到光线吗?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实验结论:光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定律。

  强调:因果关系。

  实验探究2:如使入射光线逆着原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到平面镜上,此时反射光线会怎样?

  观察:反射光线恰恰是逆着原入射光线射出。

  结论:光路具有可逆性。

  练习:本P30 T1。

  思考:当你从平面镜中可以看到别人的眼睛时,别人也一定可以看到你的眼睛,你相信吗?为什么?

  7)镜面反射与漫反射:讨论P27。同样都是平行光,反射后为什么反射光线的方向不一样?

  镜面反射:入射光线是平行的,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也是平行的。

  漫反射:入射光线是平行的,经粗糙的表面反射后,反射光线是不平行的。

  应用:黑板反光;我们能从不同的方向看到黑板上的字。电影银幕要用粗糙的白布做。

  平面镜

  设问:桂林水甲天下,倒影是如何形成的?

  实验探究3:在平面镜前举起左手,镜子里的你和真实有何不同?

  实验探究4:画个半圆,沿着镜子边放好,你观察到了什么?

  实验探究5:用一块玻璃,一张白纸,两只蜡烛,一只点燃,防在玻璃前,将另一根放在玻璃镜后,前后移动直到后面的蜡烛也好象点燃一样,这一点就是蜡烛的像;记下蜡烛和蜡烛的像的位置。

  分析:沿玻璃划一条线,连接蜡烛和蜡烛的像,看看物和像的连线有什么关系?用刻度尺测量出物体和像到镜子的距离又有什么关系?

  结论:平面镜成的是虚象,像和物体大小相等,但左右相反;像和物体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离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平面镜的成像原理简介:用光的反射定律予以说明,像是虚象。

  应用:一是可以成像;二是可以改变光线的方向;潜望镜。

  球面镜:都是反射面镜。

  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发散面镜。汽车观后镜。

  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太阳灶,探照灯。

  光的折射:

  折射现象:

  折射现象:让一束光线通过玻璃槽盖子上的狭缝斜射到水面上,光进入水面时,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三线”、“两角”、“一点”

  入射点——O;

  入射线——AO;

  折射线——OC;

  法线——NN1;

  入射角——∠AON;

  反射角——∠CON ;

  设问: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折射角与入射角有什么关系?

  实验探究: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再作几次,比较每一次入射角与折射角的大小,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如何变化?若让光线垂直射向水面,进入水中的光线会怎样?

  实验探究:将水换成玻璃砖,重做此实验,观察: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有何关系?光线垂直射向玻璃砖时,进入玻璃中的光线会怎样?

  2)结论1:光由空气射向水或别的透明物质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表面时,折射光线向法线靠拢,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光线垂直射向水或玻璃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反之亦然。

  思考:一束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光线将怎样偏折呢?

  结论2: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时,折射光线将偏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复习巩固

  小结:对照板书进行。

  堂练习:P30 T3——4

  布置作业

  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五节 光的反射和折射(一)

  光的反射

  光线:光通过的路线,用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的反射:“三线”、“两角”:

  入射光线——OA;

  反射光线——OB;

  法线——ON;

  入射角——∠AON,入射光线与法线所成的角α,

  反射角——∠BON,反射光线与法线所成的角β;

  光的反射定律:

  光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定律。

  注意:光路具有可逆性。

  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镜面反射:入射光线是平行的,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也是平行的。

  漫反射:入射光线是平行的,经粗糙的表面反射后,反射光线是不平行的。

  平面镜

  结论:平面镜成的是虚象,像和物体大小相等,但左右相反;像和物体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离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应用:一是可以成像;二是可以改变光线的方向;潜望镜。

  球面镜:都是反射面镜。

  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发散面镜,汽车观后镜。

  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太阳灶,探照灯。

  第五节 光的反射和折射(二)

  光的折射

  折射现象:

  折射现象:让一束光线通过玻璃槽盖子上的狭缝斜射到水面上,光进入水面时,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三线”、“两角”、“一点”

  入射点——O;

  入射线——AO;

  折射线——OC;

  法线——NN1;

  入射角——∠AON;

  反射角——∠CON ;

  2)结论1:光由空气射向水或别的透明物质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表面时,折射光线向法线靠拢,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光线垂直射向水或玻璃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

  结论2: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时,折射光线将偏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注意:折射时光路也具有可逆性。

  眼和视觉

  每 必 记

  题

  眼和视觉

  日 期

  教

  学

  目

  标1、通过实验了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2、应用凸透镜模型解释照相机,放大镜和人眼球的作用。3、了解眼球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4、能说出视觉形成的功能。5、能说出照相机和眼睛的相似之处。6、了解近视、远视的成因,并知道矫正方法。

  重

  点

  难

  点

  分

  析了解透镜成像的规律会用作图法表示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程资的准备与开发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一、透镜 前面学过凸面镜能发散光线,凹面镜能会聚光线,那还有什么可以起到发散和会聚的作用呢? 在常用的光学仪器、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里面都有透镜。 分为两种:凸透镜和凹透镜【实验】用光学演示仪进行,把平行光分别射到凸透镜和凹透镜上 1、凸透镜(有光,太阳光会聚,无光,手电筒) 2、凹透镜(不会会聚,发散)【结论】凸透镜和凹面镜一样起会聚的作用,会聚的一点叫焦点,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叫焦距。而凹透镜使太阳光发散,和凸面镜一样。【演示】凸透镜和凹透镜遇到平行光(凹面镜和凸面镜) 介绍其他各种凸透镜和凹透镜,如何区分?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自制简单透镜,滴水在光滑纸上或玻璃上)【思考】你能用冰和阳光取火吗?——演示说明二、照相机和放大镜 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说明 2、放大镜:短焦距的凸透镜PS:被观察的物体在焦距以内 举例说明透镜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三、学生分组实验: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图略PS:1、成像物体用点燃蜡烛的烛焰比较好,这样得到的像较清晰,学生也容易辨别它的正倒。 2、实验时,先确定烛焰与透镜的距离(U),然后再回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烛焰的焰心的清晰像时,才读出像的位置(V)。 3、要多次改变物距,通过对成像情况的反复观察和比较,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像规律,必须避免一次实验就得出结论的不科学做法。 4、像的位置确定后记下像的各个特点,如位置,大小,正倒,虚实等等。 5、当烛焰移到凸透镜焦点以内形成放大虚像时,可让学生先用光屏去接,不会出现在屏上,说明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形成的,是判别像的虚实的主要方法之一。四、眼睛的结构(以为载体) 1、眼球的外部有角膜和巩膜。 2、中间一层有虹膜,睫状体和瞳孔。 3、内部:视网膜,悬韧带,晶状体和玻璃体。 4、眼球的正视图:晶状体,虹膜(互相观察颜色),瞳孔(互相用手电筒照看),角膜,睫状体。 5、和照相机比较 (1)照相机成像原理 (2)眼睛可以看到物体的原理PS:孩子刚出生的时候,看上去都是倒像,6个月后就适应了!【填图游戏】 先让学生记忆5分钟,然后请几个小组上填色,看哪组快。五、人类视觉上的限制【实验】测近点,远点,盲点——>>人类的视觉有限制 1、近视的成因() 2、远视的成因() 3、近视的预防:从成因入手: (1)看书写字姿势不准确。 (2)光线不适合(光污染)。 (3)持续用眼过度 (4)遗传…… 假性近视,还可以恢复。真性近视,前后径过长…… 4、远视的预防,纠正 学生总结。 5、眼病:(1)色盲(通过变色卡),以遗传为主。 (2)斜视,白内障,青光眼,自行查找了解。 (3)色盲的问题【讨论】六、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联系近视眼的形成,自己阅读P37 总结出…… 外查找“爱护眼睛,保护视力”的资料。七、显微镜和望远镜 用简单介绍,有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些网址或者资料。八、练习1、智力挑战(,可以在近视远视讲完后进行) 有十个选择题,全班一起做,看一共作对几题,然后纠正错误。2、后练习和作业本。

  轶

  事

  记

  录

  后

  反

  思

  第7节 信息的获取和利用

  教学方法

  自学归纳、交流讨论、应用提高、形成技能

  教学准备

  学生提前收集有关信息方面的资料,收音机、随身听、手机、挂图

  教学流程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与意图

  新引入

  新教学

  学生:自学自研,

  相互合作,

  教师讲解:

  信息技术史

  复习巩固

  小节:

  布置作业

  思考:

  请同学们先看书回答下列问题。

  1.信息的特征:

  2.人们是如何认识这个信息世界的?

  3.信息技术:

  4.电磁波:

  5.古代信息技术

  6.近代信息技术

  7.现代信息技术

  三、复习巩固

  由学生自己归纳:人类是如何获取和利用信息的。

  设问:什么是信息?信息如何收集、处理、应用?

  1.组织学生自学自研。

  2.教师讲解:信息技术史

  古代信息技术

  近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

  3.复习巩固

  学生小节

  4.布置作业

  调查:就你感兴趣的一种信息技术进行收集资料,然后写成一篇《关于×××信息技术的应用简介》的科技说明,然后办一期板报。

  教学过程设计

  1、新引入

  设问:人们常说,现在是信息化社会,什么是信息?信息如何收集、处理、应用?请同学们先看书回答下列问题。

  2、新教学

  学生在自学自研的基础上,相互合作,分小组讨论交流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信息的特征:它反映的是事物的状态、特性、变化。

  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要获取和交换哪些信息?

  人们是如何认识这个信息世界的?

  人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应用信息的途径与方法有哪些?

  信息技术:用于获取、传递、处理和利用信息的技术

  人们常常会产生错觉:视觉的误差,听觉的误差,触觉的误差……

  因此,我们要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电磁波:电磁波是重要的信息的载体。电视机、手机、收音机……都靠电磁波传播的。

  电磁波: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射线等。光也是电磁波的成员。

  讨论:P42 T1——2。

  教师讲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

  古代信息技术:遥远的古代,人类刚刚进入明时代,实现信息传播的方法十分简单:手势、喊叫、形体动作沟通,3000多年前,商代,甲骨;纸的发明对于信息的记载和传播有了轻便好使的载体,对于科学技术的传播和世界化交流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印刷术在世界明史和技术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古代的通信方主要靠视觉和听觉通信最原始的通信方式。西周烽火成为通信手段,传递紧急军情,同时击鼓;还有邮驿,信鸽还用传递特殊信息……

  近代信息技术:

  摄影技术。使人类活动和自然界变化过程中的图景得以留存。

  电影技术。拓展了人类的思维空间,激发了人的想象力。即可以给人们艺术享受,也能够真实地记录了社会发展记录变迁。

  电报。无线电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电话。使一个人的声音可以跨越千万水甚至远隔重洋,清晰地响彻在另一个人的耳畔。顺风耳成为现实。

  广播。最早的大众电子传媒,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实现了一点对多点声音信息传播,使众多新闻信息及时传播到人们的耳畔。同时广播的出现,使人们拥有了能够以低廉价格获取各类信息的工具。对推动社会的明进步、提高人们的教育水平、促进化交流都具有重要意义。

  电视。20世纪信息技术的一项重大成果。能够远距离传送,也能够将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原原本本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现代信息技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信息技术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现代信息技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技术,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主要代表。包括信息技术获取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存储技术等方面的技术。

  微电子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技术。

  现代传感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借以采集信息的技术。各类传感器、雷达、遥测、红外遥感等各类先进技术。

  其它。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

  3、复习巩固

  小节:由学生自己归纳:人类是如何获取和利用信息的。

  4、布置作业

  调查:就你感兴趣的一种信息技术进行收集资料,然后写成一篇《关于×××信息技术的应用简介》的科技说明,然后办一期板报。

  调查现代信息技术在现代生活、工作、学习和工业、农业、国防等各个方面的应用情况。并和同学们交流。

  P42:T1——2。

  板书设计

  第7节息的获取和利用

  a)信息的特征:它反映的是事物的状态、特性、变化。

  b)人们是如何认识这个信息世界的?

  c)

  d)信息技术:用于获取、传递、处理和利用信息的技术

  e)人们常常会产生错觉:视觉的误差,听觉的误差,触觉的误差……

  因此,我们要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5.电磁波:电磁波是重要的信息的载体电磁波:

  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射线等。

  光也是电磁波的以员。

  6.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

  a)古代信息技术:

  b)近代信息技术

  电影技术、电报、电话、广播、电视。

  c)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传感技术、微电子技术、现代传感技术。

  其它: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第9 新化运动

  ●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新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2.掌握新化运动兴起的主要标志、新化运动的旗帜、主要阵地、主要内容、历史意义。

  3.理解新化运动新的含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新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本,使学生认识到,新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和“科学”是新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下民主与科学的意识。

  2.通过学习本,感受新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重点

  新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教学难点

  新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的原因。

  ●教学方法

  1.联系讲解法。这一节的内容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最高阶段。因此,必须联系前三节的内容讲解,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近代化探索的历程。

  2.讲述法。对于新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的生平可以采用此法。

  3.举例分析法。对于新化运动的内容,必须通过对典型例子的分析,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

  4.整合教材。指导学生对“新化运动”进行有机的整合,以提高梳理知识、驾驭知识的能力。

  5.切入评价法。可以找一个适当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对新化运动作出评价。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时安排

  一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同学们,请看本导入框中的内容。框中的图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封面。它从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杂志。从第四卷起,《新青年》改用白话和新式标点符号,刊登新体诗。《青年杂志》的诞生,标志着新化运动的兴起。那么,新化运动是在什么情况下兴起的?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对后世有什么影响?我们这一节就学习。

  [导入语例示二]

  同学们,现在请翻开本目录,看第二单元的内容。在《近代化的探索》中,共有4内容。这4内容实际上反映的是近代化探索中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是“技术层面”的探索、“制度层面”的探索和“化层面”的探索。请同学们把第二单元的4内容和这三个阶段对应起,看谁对应得又快又正确。

  [学生回答]洋务运动属于技术层面的探索,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属于制度层面的探索,新化运动属于化层面的探索。

  [教师导入]正确,它们之间的关系确实是这样的。由此,我们可以看中国的近代化探索有一个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的过程。下面,我们看一下新化运动的内容,了解中国人民是如何在化层面上进行近代化探索的?

  [导入语例示三]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过,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但不久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即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不断破坏共和。孙中等人为维护共和作了不懈的努力。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愈演愈烈。思想领域里的准备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为了反对袁世凯称帝,在思想领域里对封建制度进行批判,新化运动应运而生。下面我们看具体内容。

  [板书]第9 新化运动

  一、《新青年》的创办

  [教师引导]同学们,请看本导入框中的内容:“它从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杂志。……《青年杂志》的诞生,标志着新化运动的兴起。”也就是说,《新青年》的创办,标志着新化运动的兴起。那么,新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看本第一二段大字内容,从中找出新化运动兴起的有关背景知识。

  [板书]1.新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回答一: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回答二: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

  回答三:从1915年起,进步的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认真思考,认定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

  回答四:新化运动的兴起主要是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把上面的话简化一下,尽力做到言简意赅。

  [学生回答]新化运动的背景:一是西方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二是尊孔复古思潮的泛滥;三是要建立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教师引导]上面三点中,哪一点是根本的?

  [学生回答]要建立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教师引导]那么请问,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前提是什么?

  [学生回答]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教师引导]本上提到“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我想问的是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与尊孔的关系。这个问题可以留到后面回答。但有一点就是:新化运动是反孔的,而新化运动又是在袁世凯破坏共和、专制独裁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兴起的。因此,在“尊孔”与“专制、独裁”之间必然有联系。

  [教师小结]关于新化运动的背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政治上:袁世凯专制独裁、破坏共和,为维持专制独裁,提出了“尊孔”。经济上: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希望建立一个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思想上: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但思想界的“尊孔”逆流也不断涌现。在这种情况下,由知识分子中的先进人物发起了旨在反对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新化运动。

  [板书]①袁世凯独裁、尊孔、破坏共和

  ②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要建立一个真正的共和国

  ③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尊孔暗流涌动,新旧思潮冲突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板书的内容,判断一下“新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造出的”这句话的正确与否。

  [学生回答]这种说法不正确。从新化运动的背景我们可以明白:新化运动的兴起是有其阶级、经济、思想基础的。不是凭哪一个人随便造出的。

  [教师过渡]下面我们看新化运动的概况。

  [板书]2.新化运动的兴起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本第二段大字内容,从中找出新化运动的兴起标志、代表人物、旗帜、主要阵地、基本内容等要素。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①新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新青年》杂志的创办。②新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③新化运动的旗帜是“民主”和“科学”。④新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为《新青年》杂志。⑤新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有:四个提倡,四个反对。即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学,反对旧学。

  (教师同时把基本点写在黑板上,应为:

  ①标志:《新青年》创办

  ②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③旗帜:“民主”“科学”

  ④主要阵地:《新青年》杂志

  ⑤基本内容:四个提倡,四个反对)

  [教师讲述]同学们,五四新化运动的中心是北京大学。在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物,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蔡元培先生。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一字孑民,浙江绍兴人,著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他并不是新化运动的发起人,但却是这场运动最有力的支持者。1916年2月,蔡元培到北京大学担任校长。他对北大进行了一系列整顿改革,实行教授治校,鼓励学术研究,为新化运动开辟了一个宽广良好的言论空间。我们看一看他的思想。

  [投影显示]

  “北大者,为囊括大典,包罗万众之最高学府。”他的办学方针是“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效,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

  [教师讲解]蔡元培的治校方针,实际上为新思潮、新化开拓了阵地。他当了北大校长后就骋请新化的倡导者陈独秀任科学长,李大钊任图书馆主任。还有胡适、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鲁迅以及一批留学回的自然科学家都先后到北大任教。但同时,北大也有一批以刘师培,辜鸿铭为代表的所谓旧派教授。因此当时,经常有这样的情况:上一节的教员西装革履,下一节的教员则长袍马褂。比如辜鸿铭,他讲的是英国学,脑后却拖着一条辫子,因为他是拥护满清帝制的。……

  新化运动兴起是以《新青年》的创办为标志的,这又是陈独秀的功劳。下面我们重点介绍陈独秀。

  [教师讲述]陈独秀,字仲甫,安徽怀宁人。早年留学日本,1904年创办《安徽俗话报》,致力于唤醒民众。曾加入孙中领导的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在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中,陈独秀被捕入狱,险些遇难。虽然共和代替了帝制,但整个国家仍处在内忧外患的交相煎迫之中。一次一次革命的失败,使陈独秀为代表的一代知识分子陷入苦苦的思索之中。陈独秀认为,以往的历次运动,都是自上而下的政治革命,而中国要成为真正的现代强国,需要一场自下而上的普遍的国民思想革命。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创刊。新化运动由此揭开了序幕。《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随主编陈独秀迁至北京大学,成为新化运动中最重要的核心刊物。

  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了《敬告青年》一,指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的普遍规律,他认为“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由此,向青年提出了六点希望:

  [投影显示]

  一、自由的而非奴隶的。

  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三、进取的而非隐退的。

  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五、实利的而非虚的。

  六、科学的而非想像的。

  同学们,这六点希望包含了民主、科学、开放、革新等新化运动的主要内容。陈独秀号召20世纪的新青年,彻底清除做官发财的思想,“精神上别构真实新鲜之信仰。”他主张当今的教育方针是:

  [投影显示]

  第一,当了解人生之真象。

  第二,当了解国家之意义。

  第三,当了解国家与社会经济之关系。

  第四,当了解未责任之艰巨。

  陈独秀期望培养出一代“意志顽狠,善斗不屈,体魄强健,力抗自然,信赖本能,不依他人为活,顺性率真,不饰伪自”新国民。

  同学们,一个国家,一旦发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那么,不论这个明曾经有过怎样的光荣,都不能不使人深刻反省它的积弊。看,到新化运动爆发时,不得不承认,我们珍爱的化传统必须进行一番认真的清理和变革了。鲁迅说:“不能革新的人种、也不能保古的。”确实是这样的。现在请大家结合本上所提到的新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即四个提倡、四个反对,讨论一下,“新”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或者“新”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回答一:“新”是针对旧的。新的含义应该是用资产阶级的化去反对封建的化。

  回答二:新道德应是资产阶级的道德,旧道德应是封建的道德。

  回答三:新学指白话,旧学指言。

  回答四:新化运动的核心是“民主”与“科学”,针对的是专制与迷信。

  回答五:新化运动中“新”的含义应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与时俱进的。而不是保守的、陈腐的。

  [教师讲述]在辛亥革命之后到五四运动前,原儒家的纲常名教、封建道德,还是统治着人们的头脑。辛亥革命之前,民主、共和的舆论准备是很不够的,传统道德秩序并没有崩溃,解冻,否则,也就不会有1916年的袁世凯称帝,也不会有1917年的张勋复辟。皇帝虽然退位,而人们头脑中的皇帝尚未退位。辛亥革命吃亏的地方就是不像法国大革命前那样有一个启蒙运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从戊戌变法时就很有名的杨度,帮助过孙中的革命,坚决拥护改革,他竟然也上表劝袁世凯称帝。还有康有为,维新运动中的激进人物,他主张把孔教定为国教,列入宪法,重新像两千年前汉武帝时代那样独尊儒家,康有为同样也拥护帝制。这才引起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忧患。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中说得很明白:“腐旧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国体,非将这班反对共和的伦理学等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得干干净净不可。否则不但共和政治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新化运动就是在这样一种历史条下发生的,实际上是从思想战线角度为辛亥革命补上了它缺少的一。

  [教师提问]同学们,本上有一句话应该引起大家的注意,那就是,“向尊孔复古的逆流展开了猛烈的进攻,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尊孔与专制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引导]同学们,要想搞清这个问题,我们需先看一段材料。

  [投影显示]

  “天下有二大患焉:曰君主之专制,曰教主之专制。君主之专制,钤束人之言论;教主之专制,禁锢人之思想。君主之专制,极于秦始皇之焚书坑儒,汉武帝之罢黜百家;教主之专制,极于孔子之诛少正卯,孟子之拒杨墨。”

  [教师讲解]同学们,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吴虞犀利地指出了儒教与专制的关系,特别对封建专制统治者借作护命符的孔子学说进行了勇敢的质疑和批判,打破了封建圣人的偶像,因此被胡适称为“四川省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英雄。”

  同学们,关于新旧道德的问题,旧道德指的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孔子之道儒家伦理学说(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通常指仁、义、礼、智、信)。因此,要宣传民主与科学,必须批判旧道德。

  同学们,我们说,新化运动的组成部分是学革命。现在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为什么学革命在新化运动中的地位如此重要。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回答一:要宣传新思想,宣传民主与科学,必须用学的形式。用言去宣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知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回答二:新学应是新化运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学应是新明的先声。因此,怎么样用通俗易懂的学形式去宣传新化,就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教师讲解]学是思想化、伦理道德的重要载体,要革新旧化,就必须革新旧学。正如陈独秀所说的:“要拥护那德先生(指民主),便不得不反对旧礼教、旧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指科学),便不得不反对旧宗教、旧艺术。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学。”于是,一场反对言,提倡白话,反对旧学,提倡新学的学革命势不可免地发生了。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学改良刍议》,提出了学改良需从八事入手。这“八事”是:

  [投影显示]

  “一、须言之有物。

  二、不摹仿古人。

  三、须讲求法。

  四、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务去滥调套语。

  六、不用典。

  七、不讲对仗。

  八、不避俗俗语。”

  [教师过渡]这“八事”被陈独秀称赞为“今日中国界之雷音。”陈独秀随后发表了态度更为明确坚决的《学革命论》,陈独秀气宇轩昂地提出了著名的三大主义,请看投影。

  [投影显示]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学,

  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学;

  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学,

  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学;

  推倒迂晦的艰涩的林学,

  建设明?的通俗的社会学。”

  同学们,陈独秀的三个“推倒”,并不是全面否定古代学。陈独秀所要推倒的古典学,其实只是仿古的学。就在《学革命论》这篇里,陈独秀用大量学赞美古典学的优秀部分,说《诗经》中的“国风”,都是“斐然可观”的,魏晋以下之五言,改变堆砌之风,在当时可谓学的一大革命,韩柳崛起,一洗前人纤巧堆砌之气,元明剧本,明清小说,“乃近代学之粲然可观者。”他主要批判的是六朝靡丽的风,明代一味仿古前后七子及桐城派的一些人物,称这些无病呻吟的人为“十八妖魔。”

  [教师强调]时代的需求,加上先驱者的主张和奋争,白话学的主张取得了胜利。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规定白话为“国语”,通令全国中小学采用白话本。从那时开始,中国的儿童的启蒙教育不再是似懂非懂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而是他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最适合于他们的东西。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白话运动并不是学革命的全部。李大钊在《什么是新学》一中说:“我的意思以为只是用白话作的,算不得新学;只是介绍点新学、新事实,叙述点新人物,罗列点新名词,也算不得新学。”鲁迅也说,白话学“倘若思想照旧,便仍然换牌不换货。”所以,新学的建设没有停留在胡适所讲的“国语的学,学的国语”的要求上,而是进一步致力于学内容的革新。这一方面主要以鲁迅为代表。

  鲁迅在新化运动中发表了一系列深刻犀利的,猛烈抨击封建伦理道德,为学革命呐喊助威。鲁迅以他坚定清醒的现实主义立场和坚忍持久的战斗精神,成为新化运动的中流砥柱和整个中国现代学的精神代表。在新化运动初期,鲁迅影响最大的则是他的学创作实绩。下面,我们看一组投影。

  [投影显示]

  凡事总需研究,才会明白。古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地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

  ……吃人的人,什么事做不出;他会吃我,也会吃你,一伙里面,也会自吃……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救救孩子……

  [教师讲解]同学们,这段投影材料,选自鲁迅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一篇反对封建的战斗檄,小说中的“狂人”象征着一代还不能够被多数民众理解的化先觉者,是一个英勇孤独的战士。他通过痛苦的反思,得出一个振聋发聩的结论:封建宗法制度“吃人”。在小说的结尾,鲁迅说“将的社会”容不得“吃人的人”,他沉痛地写道: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救救孩子……

  鲁迅在《狂人日记》之后,“一发而不可收”,写出了《孔乙己》《药》等著名小说,深刻揭示了封建传统思想给人们造成的精神创伤。他解剖中华民族国民性的弱点,意在暴露社会病根,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他把自己这一时期的小说结集时,取名为《呐喊》。

  除鲁迅之外,还有郁达夫、叶绍钧等人的小说也从不同视角表现了社 会黑暗、民族衰弱给知识青年的劳动人民造成的痛苦。

  [教师过渡]我们一般把基本内容为“四提倡、四反对”阶段的新化运动叫早期新化运动。它的指导思想是民权、平等和达尔的进化论。可是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新化运动又增加了新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到中国。

  [板书]二、“新世纪的曙光”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本目内容,看后回答问题。

  [学生看书]……

  [板书]1.“新世纪的曙光”

  [教师提问]什么事的发生,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

  [学生回答]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

  [教师提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是如何传播的?

  [学生回答]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连续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论,颂扬十月革命,热情宣传:“试看将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为了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这年年底,李大钊等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从此,中国的先进分子用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时期。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最后一段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说出新化运动的意义。

  [板书]2.新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学生回答]回答一:批判了封建思想,动摇了孔子的地位。

  回答二: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回答三: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是个沉重打击。

  回答四:为新思想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回答五:推动了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回答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回答七:有利于化的普及和繁荣,使语言和字紧密地结合起。

  回答八: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和动员作用。

  [教师强调]本上提到“新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化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对这句话的理解应该从两个方面去入手。一是这种情况确实存在,对后产生了不良影响,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对中国传统化中影响近代化的因素的否定和对资产阶级化的向往。二是大凡进行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有时必须进行“矫枉过正”。即“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否则,艰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总体上看,新化运动开辟了中华明的新纪元,把中华民族引上了一条民主的、科学的通向现代化的道路。

  [教师总结]到现在为止,“新世纪的曙光”里面的两个问题(“新世纪的曙光”和“新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同时板书)就学习完了。下面,我们一起把这节的内容用一个表格的形式表示出,作为我们这节的结束。

  [投影显示](师生共同填写)

  新化运动兴起标志《新青年》杂志创刊 1915年

  旗帜“民主”(德先生)“科学”(赛先生)

  主要阵地《新青年》杂志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内容前期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化,反对旧学。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以李大钊为代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每周评论》

  意义批判封建专制思想;追求民主和科学;有利于化普及和繁荣;推动了科学事业的发展;为五四运动的发生起了宣传和动员作用

  [布置作业]

  1.创办《新青年》杂志的是

  A.陈独秀B.李大钊C.鲁迅D.胡适

  答案:A

  2.新化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是

  ①民主 ②平等 ③博爱 ④自由 ⑤科学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⑤

  答案:D

  3.把反封建内容和新学形式结合起的代表人物是

  A.陈独秀B.李大钊C.鲁迅D.胡适

  答案:C

【生物《学习探究》教案】相关文章:

生物学习探究教案05-04

探究学习与生物教学04-30

《生命 生命》探究学习教案05-02

生物课程教学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04-29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探究04-30

合作探究性学习教案《药》04-25

探究式学习05-01

在自主学习中探究用探究引领自主学习论文05-02

浅谈中学生物探究性学习的论文04-27

生物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之我见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