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时间:2021-08-29 09:44:58 生物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一生物《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一.教材分析

高一生物《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主要包括: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两大部分,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的教学思路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大胆提出实验假设,让学生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科学的历程,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保持强烈的探究科学的激情和兴趣,自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知道了组成细胞的分子,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尤其是细胞膜作为最基本生命系统的边界等相关知识,为本节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的特点。

  (3)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

  (2)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辩证观点。

  (2)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

  (3)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辩证的科学观。

  四、教学重点

  1.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教学难点

  1.对科学探究过程的分析,如何体现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

  2.生物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

  六、教学流程

  设问引入→“问题探讨”→体验“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阐述“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七.教学实施的程序

  教学过程

  教师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创设探究

  情境

  导入新课

  新课学习

  设问:从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可以看出生物膜的功能是什么?其功能特性是什么?为什么生物膜表现出这样的特性?

  进一步思考:还有更好的材料做细胞膜吗?

  引出本节内容生物膜的具体结构

  创设情境:

  时间回到一百多年前的十九世纪末,让学生思考如果他们是当时的科学家,他们首先会怎样来探究?同时指出,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还不能亲眼看到生物膜。那么,通过什么办法进行第一步的探究呢?引导学生看教材,让学生明白当时科学家是从生理功能入手来探究的。通过实验观察,科学家才有严谨的推理,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这一假说,提示学生:科学探究过程中作出假设后的步骤是什么(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从而进入下面的学习,由于技术的进步,对细胞膜提取和分离,并通过化学分析表明膜的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从而证明了前面的假说是正确的。

  引导学生思考在验证假设的实验得出结论后的下一个步骤是什么?

  小组分享学生绘制的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型图,讨论细胞膜的选材

  讨论交流,体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阅读教材,猜想、讨论

  思考如果他们是当时的科学家对膜的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会提出什么新的问题进一步探究呢?

  引起学生对生物膜结构探究的兴趣

  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来探究新课的内容,并加深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的了解

  了解假说是怎样提出的,以及提出假设后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新课学习

  新课学习

  总结提高 课堂练习

  介绍脂质的探究,先介绍科学家的实验,提取红细胞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同时介绍磷脂的结构,并举例说明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这个现象。

  介绍蛋白质的探究,先介绍由于技术的进步,科学家可以用电子显微镜来观察细胞膜,提出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模型,但这一模型将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结构。引导学生思考变形虫为什么可以运动,这一功能与生物膜的静态的结构相适应吗?

  质疑:这一模型解释不了膜的许多生理功能,如变形虫的变形运动等,因此这一模型的提出不能完全与功能统一,假设不完全成立,需要进一步的实验来完善,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科学家发现,膜蛋白并不是全部平铺在脂质表面,有的蛋白质是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并通过实验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引导学生总结在探究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中,运用的方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进一步验证完善,不断发展。

  说明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指导学生在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和想象,加深对流动镶嵌模型内容的理解,同时,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进一步发展。

  最后,归纳总结知识、方法、态度价值观的体会

  倾听,思考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阅读教材资料,思考变形虫为什么可以运动,这一功能与生物膜的静态的结构是否相适应?

  阅读教材资料,了解膜的流动性

  小组合作尝试构建生物膜模型,并交流分享

  学生交流分享本节收获

  反馈练习

  学会提出假说

  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了解技术进步对科学研究发展的作用

  加深对流动性这一结构的理解为第三节的学习作准备

【高一生物《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相关文章: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08-25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分层教学实录及反思08-11

生物膜的分子模型是怎样演进的07-21

生物膜模型的建模现状及展望07-10

生物膜反应器中生物膜脱落的机理及数学模型07-18

生物膜及生物膜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07-11

生物膜废水处理系统的数学模型及机理探讨08-15

渠式生物膜反应器中生物膜的活性研究01-14

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的生物膜特性研究01-17